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不上锁的门有感

读不上锁的门有感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

人一生要过得有意义,就需要不断地阅读优秀的作品。纵观世界上的伟大人物,他们无不是书籍的爱好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在阅读一篇书籍后都会独属自己的感悟,思维的火花一闪而过以至不再出现,所以写一篇读后感尤为必要!怎么才能避免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读不跪着教书有感,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

读完了吴非的《不跪着教书》,我又一次翻开了书的首页,读了作者的《序》,突然发现自己似乎能感受到他的内心,他在真挚地呼唤,大声地呐喊,直面现实,怀揣梦想,毫不放弃。

书翻完了,我在想作者是如何分节归类的呢?于是翻开第一章,我想寻找出它们的共同之处。第一章的题目是:永不凋谢的玫瑰。我在想作者为何要用这个题目呢?它下面的10篇小文章又有怎样的共同点被穿插到了一起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又大概地阅读了这些文章。有了如下自我的想法:(不管对错,权当自我记录吧)

玫瑰是爱情的象征,是美好情感的一种。这一章节应该是用现象与事实告诉我们孩子应该拥有哪些永不凋谢的美好情感吧。由此,我总结了这样的短句:有人性美,懂得感恩,尊重老师,热爱祖国,乐观生活,善良是盏灯,放过弱者,懂得奋斗,孝顺父母,有民族的歌。这些应该就是王栋生觉得孩子的内心应该拥有的东西吧,这些美好应该在他们的心中永不凋谢吧!

读着这样的短句,我又问,为什么要这样排列呢?《小学生守则》里总是把热爱祖国放在最前面的啊。在读,也许你会发现,一个人首先要有人性,才会有后面的吧,也许根本就没有先后的顺序。

我这个老师真的能将这些美好的感情传达给孩子,去呵护,引导他们拥有吗?这应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读不跪着教书后感


读不跪着教书后感

假期我一口气读完了吴非写的《不跪着教书》,一个个的教育故事似乎很遥远却又离我们很近。在他的笔下我读懂了他是在告诉我们应该做一个有尊严的老师。

一、 绽放才美丽(零落尘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教师这个工作往往是伴随着苦和累的,如今的孩子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娇生惯养,目空一切,这给我们教育者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为在他们的眼里只有他们自己,从来没有别人。季羡林在《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文章中曾经提到德国这个国家的民族非常奇特,奇特在他们有这个思想:“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如今的孩子呢?他们许多人都是这样想:“人人为我,我很难为别人。”古人有句话叫做:“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现在许多的孩子正在实践这句话,为自己想得太多,为别人想得太少。许多教师却是为自己想得太少,为别人的孩子想得太多。记得曾经听过一个讲座,导师说人有这几种境界:第一种境界:做自己的事,别伤害了他人;第二种境界:做自己的事情之前,想想有能对别人是否有利;第三种境界:虽然伤害了自己,但是也要做对别人有益的事。我觉得我们许多老师已经到达了第三种境界。以前许多老师的光荣称号是“蜡烛”是“春蚕”。可是“春蚕”和“蜡烛”是伴随着牺牲和奉献的。因为我们是灵魂的工程师,自然我们肩上的担子就重了。于是,搞得老师自己慢慢地找不到真实的自己:孩子病了,不好意思请假陪孩子,上好课之后再去,学生要紧;父母有事不能前往,学生要紧;自己身体有病硬扛着,直到耽误了治疗时机,还是学生要紧。老师要是谈报酬谈待遇,就被批评“缺乏奉献精神。”于是奉献——奉献就成了我们的主旋律。曾看到这个故事:一位老师到农贸市场买菜讲价被卖主说:“老师怎么还要讲价。”“天哪,难道哪条法律规定了老师不能讲价吗?”看完我彻底无语,老师是人不是神,不是什么都能搞定,哪怕是神也有无法办到的事。也许在别人的眼中老师就是“神”,任何家长搞不定的孩子,你都可以搞定,如果搞不定就是你水平太差。甚至还有人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难道老师就是全才呀!如今的教师不仅面对要面对孩子还有面对家长,遇到几个难缠的家长那你就有得忙了。面对各方面的压力,我们要学会勇敢面对,退缩消极只是懦夫的表现。这样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的确阅读的魅力无穷,杜甫就曾告诉我们:“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为教师的我们更不应该荒废自己的这门“武功”, 应该让阅读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记得小时候我也不喜欢看书,毕竟这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而且那时候书也少得可怜,所得就非常有限。读五年级后我开始发生改变,那时我读的是完小,主要就两门课语文和数学,用两个词来形容学期状态就是空闲加无聊,无聊自然就得找点事情做,除了游戏之外我们会聊点书,这主要是受我们老师的影响,因为他平时看过书就会跟我们聊。渐渐地,同学之间聊书的人多了,更可喜的是同学告诉我一个可以租书的地方,它就在学校附近,一本书一天五分钱。于是,每天中午我们几个朋友就飞奔书屋,只挑选一本不敢多选,因为多一本就要多付钱,当时家境也不是很好,零用钱也很少,所以只能如此。拿到书,我们就会立即看,因为中午几乎没有作业,我们可以肆无忌惮地看,老师是不会来干涉的,一般厚厚的一本书往往一天就看好了,第二天中午去还书就收五分钱,那老板娘也通情达理尽量会给我们便宜一点,如今这样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好人还是有好报的,后来他的儿子中考在我们镇拿了第一名,看来在书堆中长大的就是不一样。为了更刺激,我和最要好的朋友开始比赛看书,看谁先看完,这样我们不仅能看更多书,还为家里剩了很多钱,后来他考入了政法大学成了律师,我则当了老师。那段时间我们看了很多书,有《少年文艺》、《365夜故事》、《安徒生童话》、《汉代风云人物故事》、《四大名著》、《东游记》、《南游记》、《北游记》……(这些书市面上很少看见)后来我们觉得不过瘾开始看“砖头书”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一些名著如三毛的《闹学记》、蒲松龄的《聊斋》(白话文)……后来就开始看金庸、古龙、梁羽生写的武侠小说,印象最深的就是看的第一本武侠小说古龙写的《七种武器》,至今仍回味无穷。就这样,我喜欢上了书,如今看的书也越来越多,心理学的,历史类的,经典的,教育类的,禅宗、佛学的……各个方面的书都看,因为我明白要给予学生更多的知识,我就得比他们更勤快地阅读。作为老师,我自然希望我的学生也能爱上阅读,正如吴非老师说的:“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聊书、阅读、比赛背书……成了我和学生乐此不彼的事。而今,人们对美的看法不只是外貌,还有内涵和气质,怎样的人才会有内涵和气质,那就是阅读,因为阅读才美丽,而我会让我的学生尽量爱上阅读,让阅读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哪怕“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此我将终生无怨不悔。

三、 思考才美丽(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可见阅读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吴非在书中也这样说:“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的确,思考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

“地动仪真的那么灵吗?你敢对现在的教材说不吗?……”书中一系列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可能我们习惯了逆来顺受,这或许就是鲁迅先生所谓的“奴性。”可是,我还需要有阿q式的反抗精神,要具有质疑的精神,就像书中所表达的那样,我们老师不应该丧失了独立思考的精神和自己的尊严,我们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能进入教师这个行业的人,都是社会上的佼佼者,我们不应自卑,而应该自信,我们不是不够优秀,而是缺乏思考,思考什么样的风格才适合自己。就如歌手只会唱适合自己风格的歌曲,否则就会显得有点不伦不类。沉下心来读点书,让自己变得更有内涵,让自己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做一个有风格的老师,而不是藏头藏尾的老师。

其实我们每一个老师都是非常出色的,我们就是那满园春色的一部分,只是被围墙所阻无法展现自己的美丽,只要我们敢于展现自己、及时吸取养分、勤于思考定能“一枝红杏出墙来。”成为一名真正优秀而有尊严的老师!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

新塘边小学 杨夏玲

起先看到这个书名后,我不由的陷入了思考中,什么叫跪着?谁跪着了?向谁跪着?老师怎么会跪着教书?带着种种疑问我拜读完了吴非老师的这本随笔集,看完之后才明白,此书写的是吴非教师多年教学工作的实际经验,该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这本书强调要想学生成为站立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看完以后我再一次陷入深深的思索中,因为吴非老师的很多思想的确是让我有震撼!

《不跪着教书》——很有骨气,很有个性的书名,透着倔强,透着理性,透着思索!《永不凋谢的玫瑰》、《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爱与敬重的阅读》等文章显现出一种为人的道理,一种正直、纯洁的气质,深入的剖析、新锐的理念、独特的视角、无畏的精神,深深地吸引了我。“想要教师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封面上的这两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

书中让我最感动的是《永不凋谢的玫瑰》,这篇文章讲的是前苏联着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记下了这样一则真事。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硕大的玫瑰花,全校师生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4岁小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他很想知道这个女孩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的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她搀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这个故事长久地感动着我。为了爱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能像人一样地站立在这个世界上,我希望着生活中能有这样的美好。

吴老师在书中提到“小睡有何不可?”这恐怕和很多老师的想法大相径庭,吴老师在书中说到多年前默许学生课上睡觉的事情,并且怕学生睡觉着凉,还请同桌给他盖了件衣服,并且事后对大家说,以后上课如果谁睡着了,就轻轻地替他盖件衣服,少听几分钟语文课不要紧,万一生病了,损失就大了。他还举了单位开会(包括学校教职工大会)的例子,先到的人都喜欢往后排坐,讲台前都要空出一大片,为的就是坐在后面可以分分神,小声聊聊天嘛!既然如此,为什么对学生那么苛求!对教师而言,要有本领把课上得让学生喜欢,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如果学生能喜欢他的课,只是因为特殊原因偶尔打个瞌睡,老师们实在不必大惊小怪。看到这里,我觉得吴老师是真的在用心去教育他的学生,是真正的人道教育。

在当中我也看到了很多触目惊心的例子,有个大学有女学生跳楼自杀,尸体躺在教学楼前,大楼里的老师还在照常上课,学生正常嬉笑,谁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还是有个外国留学生看不下去了,给死者献了一朵花,这时候师生才开始对死者有动静。浙江有个高中生杀死了亲生母亲,在监狱里有人问他,如果你能够出去,你最想做什么?他说,我最想好好读书。吴老师气愤地写道:“他杀了自己的妈妈,居然没有一点悔罪的意思,居然想不到人死不能复生,这还是人吗?”这就是冷漠教育的典型作品。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用硫酸泼熊,云南大学大学生马嘉爵无端锤杀四个同学,这样的新闻有轰动效应,但是更多人的冷漠一样的可怕。人文教育缺失,必将会有报应。吴老师的教育思想就是回到常识,他希望学生有感情,有爱,有怜悯,敬畏生命,知耻,知感恩图报,说真话……这是教育之本,是教育的大目标。

我认为,现在的道德教育应该重视让儿童不断感悟人性美的方面,多给儿童一些真实的东西,如:我们的社会应给学生一些美好的东西,学校应营造人性美的氛围,让我们的学生具备美好的人性;同时我们教师首先应该是站直了的教师,要不断的学习,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给学生以真爱,要从细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思想,通过一些真实的事例,找回他们的同情心,让他们不断地发现人性美,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站直了的人。

这本书里还有很多很多发人深省的案例以及吴老师对于如今教育界的一些看法,看完后的震撼和反思是无限的。我想我已经慢慢明白吴老师在书中说的那句话的含义了“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读书心得《不跪着教书》


读书心得《不跪着教书》

最近,我读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吴非老师撰写的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跪着,意为教师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意为趋炎附势,意为为名利而失去教师的责任,意为为了迎合上级而折腰,而随波逐流。吴非老师在书的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深省,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

一、不能跪对学生。和谐的师生关系应是平等、民主、融洽的,既要抛弃师道尊严,也要直起脊梁做人。对学生的正确态度是:热爱,尊重,不迁就。

二、不跪对领导。教师首先要自尊、自信、自强,也要保持一颗淡泊宁静之心,无欲则刚,无求品自高。

三、不跪对社会。教师要做一个正常的社会人,一个普通人,不要整日忙与社会应酬,不要下跪于名利之中,应固守自己的一方天空。

四、不跪对家长。教师要与家长保持一定的距离,又要彼此在必要的沟通之中平等、理解、信任、支持。避免庸俗化、功利化。

是啊,我们要做站直了的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使自己思想深刻,追求高远、底蕴和智慧。要时时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给学生以真爱,要从细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思想,让他们不断地发现人性美,做一个正直的、真诚的、宽容的、有爱心的、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人。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站直了的人。

由《不跪着教书》说开去


由《不跪着教书》说开去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这是我读完《不跪着教书》一书后,印象最深,震撼最大的一句话。反思我们的学生,不仅让我想起了很早以前的一个真实的笑话--《船长几岁了》:一位法国教育心理专家曾给上海的孩子出了一道题目:一艘船上有75头牛,32只羊,那么船长有几岁?1998年,用这则笑话测验我国沿海某市的小学生与初中生,结果做出答案的竟达90%,即使在上海某重点中学的高三年级,也还是有10%的学生得到75-32=43岁的答案。只有10%的学生认为此题十分荒谬,无法解答。当然,这10%的学生答对了,因为该题目只不过是一则欧洲笑话,不可能有答案。而同一道题目在法国小学做实验时,超过90%的同学提出了异议,甚至嘲笑老师是糊涂蛋。

无独有偶,我身边一些有心的老师也在自己班作过同样的测验,结果情况也一样不容乐观。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不敢怀疑题目有错?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不相信自己?我想作为老师,我们也是有责任的。

首先,从教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常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在教学中,我们是否真正把发现问题的空间留给了学生?是否真正珍视学生的反叛精神?是否让学生把问题带进课堂又带到了课外?

其次,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教师是工作者,劳动者,指导者,但教师最起码应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教师只有成为思想者,才具备教育者的素质。教师具有怀疑精神与批判精神,才能胜任教育。但扪心自问,我们是否有这样的问题意识?是否有这样的思辨意识?答案也不肯定。如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但凡上课就来个小组讨论,也不管有否需要;再如提倡数学问题生活化,但凡上课就来个情境创设,也不管效果如何?

正如林华民老师所提出的把课堂当做师生共同质疑释疑的地方是我们老师当务之急的事!

《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范文


《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

磁小 李紫薇

人应该有一种忧患意识,对于教师更是重要。有了忧患意识,人才能保持头脑的清醒,清醒才能觉醒,觉醒的人多了,旧的体制才会被打破,新的法则才会应运而生。

《不跪着教书》是一本直面现实,教人冷静、沉默、深思、批判、反省的好书。好在哪里?尽管揭露的丑的东西太多;尽管作者的笔端太严肃和冷峻了;尽管都是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尽管除了叹气还是叹气, 但这也正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作为教师多叹叹气则少一些麻木,多一些清醒;少一些应付,多一些责任;少一些浮华,多一些真挚。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太应该叹气了!来一次心灵的吐旧纳新吧!

作者无非强调,作为教师是应该有思想的,不应该“跪” 着教书。实际上他所强调的是教师自身思想上、人格上的独立。然而,改“跪” 为“站”,谈何容易啊!

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不喜欢“跪”着做人的,更何况教书了。

古代知识分子对待且凶且恶的世俗现状,既不想合于污淖,又想积极入世施展抱负,结果往往难遂人愿, 于是有了“一生好入名山游”、“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李太白,有了“采菊东离下”的陶渊明和“流觞曲水”的王羲之。终归是曲高和寡不为世俗所容,除了留下千古的郁闷之外,更多的是知识分子特有的人格及思想的高标,乃至于对后世知识分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郁闷的事太多,诚如作者所言:教师的功利主义思想;社会对权力的过分崇拜;学生人文情怀的丧失;学校领导的官僚化;假、丑、恶的肆虐,真、善、美的黯谈;教师利益分争的尔虞我诈。

“当年, 我自认为学校是净土,忽略了学校只是社会的一部分, 现在我终于知道世上唯一可‘静’ 下来的可能只有人的心境了。” 作者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这种失落感来自于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 而情感核心是缘于他对祖国、对教育事业、对学生深深的热爱。

像吴非的这种失落感,非彼独有,凡具有良知的教师都会有此共鸣。因为我始终相信,教育队伍中人性的、思想的火光仍是熠熠不止的。面对失落、彷徨乃至于与世俗的格格不入, 我们如何抉择呢?我们无法“归隐田园”,也无法“放浪形骸”,因为现实的责任远远重于心中的不痛快。由此想到了“行吟泽畔” 的三闾大夫“ 清醒”的自白,想到了他“与世推移” 和“深思高举,自令为放” 的困境抉择。

历史告诉我们,做精神上的富足者远比做物质上的蠹虫要有意义得多。“要让学生站着做人,我们就绝不能跪着教书”, 这就是作者的心灵告白。尽管“站” 着是那么的不合时宜,会招致非议和蔑视, 甚至会吃“大亏”, 但只要信念不倒, 希望也总是会有的。世上“跪” 着的人太多,但唯独教师不能轻易言“跪”, 只有站直了身板,学生才有希望, 教育才有希望, 民族才有希望? ?

读后感《读不跪着教书有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不上锁的门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