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论语有感作文

读论语有感作文

读《论语》学做人。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心得,其实最好的阅读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读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一篇优秀作品读后感怎么写呢?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读《论语》学做人,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读《论语》学做人

五(4)班 王 个

《论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经典,过去被称为“中国人的 ‘圣经’”,是人人必读的书。有幸的是学校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我接触了《论语》,慢慢地了解了《论语》,最后《论语》成了我的朋友,我的老师,我从《论语》中学到了怎样做人,怎样处事。

《论语》的思想核心是讲做人的道理,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待人处事,如何修养自己,使我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能担当大事、有益于社会的人。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就是在儒学、孔子思想的影响下发展过来的。我们常用的许多成语、家喻户晓的礼俗和普遍遵循的道德价值标准,都与传统文化和儒学分不开。

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是在青少年时期形成的。我们在学校里学了许多的知识,但是做人的道理学得少之又少,《论语》就像是甘霖一样滋润着我的思想这棵幼苗,让那棵幼苗茁壮成长起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虽然是从领导者的角度来说的,但是我读出了为人的品行要端正,做事要堂堂正正,这样才能服人;“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辨证地告诉我一些基本的道理,做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贪图小利;“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告诉我怎样与人相处,怎样交朋友……

《论语》用最简洁而又最深刻地语言让我情操得到了陶冶,思想得到了净化。读了《论语》我懂得了要尊敬长辈,诚信,友爱,节俭等道理。非常感谢有这部优秀的国学经典伴我健康成长。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学《论语》有感


学《论语》有感

文/刘少波

《论语》是春秋时期的伟大作品,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论。《论语》是一颗灿烂的明珠,在过去的2500多年中,人们最熟读的经典恐怕就是《论语》了。近期,公司组织学习《弟子规》《论语》等经典著作,我的感悟颇深。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像一面警钟一样时刻提醒我,见到比自己还有贤能的人,应该虚心学习,作为自己的榜样,而不应该存有嫉妒之心。如果是见了没有才德的人,也应该自我反省,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和同样的缺点,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修养。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也同样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每天反思当天的所作所为。就像《论语》里面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为人做事及本职工作中,自己有没有尽心尽力?跟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信的地方?老师所传授的课业,有没有用心温习?总而言之,如果我们每天都能反省自己,一定会不断进步。

我还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体现了学习的真谛。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知识重要的是培养兴趣,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的内容博大精深,思想历久弥新,希望我们都能认真阅读学习,体会收获的快乐。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一)

熊枫

关于国学,当今社会上掀起的"国学热"似乎正从一个侧面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来参加此次国学讲习班是抱着一个求学的目的,幼时听母亲念《论语》中的句子时只觉得拗口难懂,逐渐长大后发现幼时所听的那些句子的表述竟是那么美妙,含义又是那么丰富。但尽管如此对国学经典的认知却仍然处于一种懵懂的状态,讲习班开班第一天,老师结合朱子的《读论语孟子法》讲读经之道,当时我情不自禁记了很多笔记,觉得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从来没有老师讲过如何去读我们的国学经典,先晓其文义然后知其意,"切己",熟读玩味,这些是以前从来没有听到过的东西,眼前开朗觉得这确实值得一试,于是便带着我很浅的文字功底和刚听来的方法开始了我读《论语》的道路。

自小学开始就会在课堂上学习《论语》,里面的句子大多十分熟悉,然而认真研读之后才发现,虽然每句都是那么简短,但是意义丰富,认真体会之后觉得以前根本就没有读过《论语》。程子曰:"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经典之所以经受时间考验千古不衰,是因为其蕴含了先贤的为人之道、成德之道,后世者难以达到其境界,故需一丝不苟认真研读,将这种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融入生活,昼诵夜读常常思考才能有所得。

《学而篇》为《论语》的第一篇,朱子的注描述"此篇为《论语》首篇,所记多务本之意。"此篇由"学而时习之"至"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主要是在讲一个"学"字,此处之"学"并非通常所讲学问学习,而是说为人之学,强调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是我在听老师讲解后最大的一个感受,儒家所讲为人、成德意义丰富,虽然我尚不能十分理解但是也窥得其中一二趣处。从古至今,看似科技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类社会,但是若从思想精神上来看,我们并没有超越古人,关于生命价值、人生意义的思考,古圣人看得十分明白与透彻,而我作为一个所谓现代文明社会的大学生却很少思考或者说从未有过清晰的认识,如此说来,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如果这个问题无法有所思考,那么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机械重复人类社会的运转,如果我们连自己都没对自己的存在有过相关的思考,那么我们所做的,对这个社会将无法产生真正的作用。这样一种无知的状态无法改变,我们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论语·学而》首字为"学",即讲为人之学。人生之为人,生来与飞禽走兽是有本质区别的,人在本性上是具有人本来的美德的,人性中具有一种自然存在的善的情感,但是这种善经常被外物所蒙蔽导致我们没有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没有认识到自己人性中本来存在的真善美,于是便出现了社会中或"善"或"恶"的人。读圣贤书的目的就在于让我们的灵魂和古圣先贤对话交流,从而清除蒙蔽我们内心的尘埃杂质,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读经典,洁净我们的灵魂使之回到本真的清明纯净。

明确"学"的内容后,此篇还谈到"怎么学"以及"为什么学",此处就《学而篇》中印象最深的两个句子谈谈我的感慨和收获。

《学而篇》第二章中讲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为仁之本。自古以来我们都在谈孝道,都在倡导,但是当今却有很多人没有做到孝甚至完全背离了孝的要求,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记得我们在讨论这一句话的时候,大家发言十分踊跃,同学们谈到"当父母的要求不是我们想要做的的时候我们还应该遵从吗?"、"父母在生我之前也没问过我愿不愿意啊?"、"那些虐待自己孩子的父母依然值得去孝吗?"、"孝为什么是仁的本?"等等,徐老师最后谈的话让我深有感触,大致意思如下:我们不应该去问我们为什么要对父母尽孝,因为这本来就是一种天性,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无论如何我们都找不到原因,就算找到了也是外在的末的东西,孝这种情感是天生的,小孩子生下来离不开父母的怀抱,这难道需要理由吗?对父母的爱是没有理由的,这一点可以举一个爱情的例子,热恋时期的两个人恨不得随时随地待在一起,无时无刻心都在对方身上,这其实就是一种情感而已,没有理由的。对父母的爱体现为孝,这是我们人性中最真最根本的东西,所以是"为仁之本".关于孝悌的问题,是每一个人都有切身体会的,我记得我在上大学之前内心从没有认识到要去爱父母,也很少觉得父母是爱我的,但是上大学离家后,也许是由于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开始意识到这种爱,开始由心底而发去爱他们。老师说得很明白,孝这种东西是没有理由的,也是不需要理由的,它就是一个隐藏于我们人内心的一个本来的东西,就是人作为人本来具有的一种情感。

《学而篇》第八章中有"过则勿惮改",文意虽浅显易懂,但细下思量却很有触动。从小到大,我们无数次地说过"我错了",可说过"我错了"之后却不一定会改正,朱子注"有过则当速改,不可畏难而苟安也",我们认为自己错了却不改,真正的原因何在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其一,我们并不真正的认为自己错了,也就是说我们并未从心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很多时候我们认错只是有口无心,这种情况下,我们当然是不会去改正的;其二,我们真的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是出于畏难的心理我们并未有勇气去改正,在现代社会中,很多时候个人的抉择是受利益驱使的,当一个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选择违背道义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对利益的追求而放弃正确的抉择,或者有时候我们认为这种错误的结果或者危害是可以忍受的,而改正错误要花费的精力或许更多。在这几种情况下,缺乏勇气往往是最常见的,人们越来越普遍地认为利益比道义更加重要,这也许正是当代对法律、制度更加急迫地需要的原因。比起法律,道义对人的约束在当下似乎显得微不足道,我们缺乏了一种文化、一种道德约束,这当然是由于各方面原因综合造成的,但是,对经典的阅读匮乏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故,研习圣贤之书是我们现在应该做好的事情,不论我们学习的什么专业,不论我们的年龄。

一个"学"字贯穿《学而篇》始终,学为人之道,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是我们作为人首先应该做的,尽管在生命中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但是现在我们有此机缘真正接触到了国学经典圣贤之书,应当熟读玩味涵养甚生气质,透过岁月回望真正的纯粹的人性,志于学而努力,虽然很难做到,但是我们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二)

论尊重规则与和谐文化的辩证关系

王伟

曾经有个别员工跟我提出:国家提倡建立和谐社会,企业也提出要打造和谐的企业文化,如果员工违反了制度,是不是说就可以不按制度考核呢?也就是讲构建和谐文化和强调制度的执行刚性和严肃性;这两方面是否矛盾呢?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想借用孔子的一个弟子,---"有子"的一段有关"礼"和"和"之间辩证关系的论述来阐释我的观点。他说:"礼之用,和为贵。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礼,这里是指礼制,和,这里是指仁爱、和谐。他这句话的前半句是强调礼制等级规则的运用,必须辅之以"和",必须有仁爱贯穿于规则管理的始终,没有"仁爱"的管理,所有的规则规章就是冰冷的,无情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各项规则,各项管理指标,全都冰冷执行,一定会有行不通的地方。

话又说回来,不要制度,不要规则,不要管理指标,不要管理程序,是否就一定能进行有效的管理呢?有子也是反对的。"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和谐很重要,一味夸大的追求和谐,不用制度规则予以约束,也是很危险而行不通的". 那么,作为管理人员如何理解和运用规则与和谐的关系呢?

我看过一篇《管理者的致命诱惑》文章,其中讲到:"希望自己受员工的欢迎,这是人之常情;但对于管理者这却是危险的,管理者必须是‘孤独’的。""受人欢迎"是追求一种和谐的境界,对管理者来说,"不以礼节之"是很危险的,当管理指标不能达到但又必须完成这些指标时,管理者在这些平时是兄弟朋友的下属面前则显得踌躇不前,不能临之以威。因此这样的管理者在这种情况下,常常是束手无策,随之懈怠松劲,降低管理标准,久而久之,企业则在一团和气声中走向衰败。"和"固然重要,没有"礼"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

所以,"礼"是规则,规则需要有"度","和"是仁爱,仁爱也需要有"度","礼"的"度"用"和"去衡量,"和"的"度"用"礼"去限制。一个企业的管理,既要有"礼"的冰冷强硬,又要有"和"的慈善仁和;既要有"礼"的规则规范,又要有"和"的柔和;刚柔并举,"礼""和"并用,

执行规则的最高的境界是"罚而不怨",惩罚却不使员工怨恨,运用仁爱最高的境界是"和而不流",和谐却不同流合污。

做人的道理,学《灯光》有感


《灯光》中的郝副营长为了孩子们能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才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在生活中,有一些人像郝副营长一样,他们往往是为了群众而牺牲小我的人。

在地震中,是谁展开双臂死力维护着四五个同学?这便是老师,一种伟大的力量指引着他们去拼命保护学生,这种力量便是:老师对同学们的爱护。

生活中什么人都有,还有一些人往往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谋害他人。

害人是他们的看家本领,为了自己,他们能去杀人放火;为了钱财,他们会去谋财害命;为了......

做人处事中,究竟做一个怎样的人?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一念之差,就会形成两种完全不相同的人。

是像郝副营长一样为人民服务?还是做一个苟且偷生的人?做人不应就像郝副营长一样吗?

跟孔子学做人读后感


跟孔子学做人读后感范文一

利用假期时间,拜读了孙汉洲所着的《孔子教做人》一书。书中用浅显的话语,告诉我们如何做人做事。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而在我看来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句话八个字,就可以使天下太平。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回答子贡请教有什么可以终身行之的问题时说:那可能就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推给别人。其中的恕即推己及人,仁爱待人。也就是相当于换位思考。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

有了这样的理解之后,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平时教学中是不是应该有这样的思考?作为老师在与学生相处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也显得尤为重要吗?曾经我们也做过学生,也知道当学生的辛苦,过去我们也有令老师头疼的时候,也曾对着作业喊累,也有偷懒的时候,当然还少不了犯错现在我们的角色不同了,是老师了,慢慢的这些经历也就淡忘了,站在讲台上的我们也许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去教好我们的孩子们,从我们的立场出发告诉他们那样做不对,应该这样。但学生总是喜欢逃离我们的视线,爱和我们玩躲迷藏。让我们也蹲下身来,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思考,多点体谅学生,设身处地的替他们想想,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孩子的某些错误是正常,可以理解。比如:设计课堂教学就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进度要考虑到学生智力能力,作业布置要考虑到学生的承受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平时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需要和困难。我想这应该是因材施教的基本。

当我们对孩子多一点宽容,多一点耐心后,营造出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那我们老师教得也不至于那么累了,工作起来也就快乐多了。

同样,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人人做到了这一信条,就会相安无事,天下太平。当我们心情烦躁不安时,懊恼时,请提醒自己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跟孔子学做人读后感范文二

本学期限拜读了高欣编着的《孔子叫我们宽容点》其中第一章《孔子做人之道》。它让我知道做人是一门大学问,书中用浅显的话语,告诉我们如何做人的道理。

我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教他的学生做人要可能宽恕就是恕别人!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推给别人。其中的恕即推己及人,仁爱待人。遇到与人相处上的问题,应换位思考。就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想别人怎样对待自己,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希望自己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

有了这样的理解之后,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平时教学中是不是应该有这样的思考?作为老师无论与同事之间,还是跟与学生相处时,也应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念头。曾经我们也做过学生,也知道当学生的辛苦,过去我们也有令老师头疼的时候,也曾对着作业喊累,也有偷懒的时候,当然还少不了犯错现在我们的角色不同了,是老师了,慢慢的这些经历也就淡忘了,站在讲台上的我们也许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去教好我们的孩子们,从我们的立场出发告诉他们那样做不对,应该这样。但学生总是喜欢逃离我们的视线,爱和我们玩躲迷藏。让我们也蹲下身来,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思考,多点体谅学生,设身处地的替他们想想,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孩子的某些错误是正常,可以理解。比如:设计课堂教学就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进度要考虑到学生智力能力,作业布置要考虑到学生的承受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平时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需要和困难。我想这应该是因材施教的基本。当我们对孩子多一点宽容,多一点耐心后,营造出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那我们老师教得也不至于那么累了,工作起来也就快乐多了。同样,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人人做到了这一信条,就会相安无事,天下太平。当我们心情烦躁不安时,懊恼时,请提醒自己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中的“学”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每天都需要学习大量的新知识,需要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需要汲取为人处世的智慧。其中,学习是最关键的前提。可是在当下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习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学什么,为什么学,如何去学,都需要我们细细思考,踏实去做。《论语》一书给予我很多启迪。

人生在世,必须树立学习目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也与我们一样,在十五岁时把追求学问作为人生的志向,并用自己的行动践行自己的志向,终其一生,学而不辍,最终开创了儒家学派。可见志向对一个人的重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便是从反面论证这个道理。

学习的态度直接决定者学习的效果。孔子一直强调“学而不厌”,并赞赏孔文子“敏而好学”,说的正是这种态度与精神。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该端正学习态度,主动学习,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要为自己而学,为自己的梦想而学。“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此之谓也。

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我们还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弄清如何去学习。子曰:“学而时习之。”告诉我们学过的内容要按时复习,经常练习,直到把知识理解,并能熟练地运用它为止。即使这样,也还不能说是真正理解透彻了,还要做到“温故而知新”,在巩固与复习中举一反三,可以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 那么怎样才可做到“温故而知新”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强调就是“学”与“思”的结合,他认为“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这更是验证了学思结合的重要性。在新知识的汲取中,我们更要做到这点,不能只学习不思考,一味的记忆与练习,是无法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

学会了学习,学到了知识,孔子更强调“学以致用”。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把所学的知识落到实处,这就是学习的目的。不要让知识去支配你!不要做知识的奴隶,古代的掉书袋多半是这样,我们应该让学习的知识,与品德融为一体。无目的的学习,就如同失去了梦想,让我们无法向更远的前方迈进。

这就是《论语》中的“学”,同时也是孔子主张的“学”,我身同感受,作为高中生,应该遵循圣贤的学习之道,去探索去发现学习,同时应该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读懂《论语》,读懂《论语》中的“学”,让你我走得更远。

读《学庸论语》有感400字


在暑假里,我读了《学庸论语》。《学庸论语》包括大学、中庸和论语。我觉得这本书里包含的的道理太浓厚了,而且不是一读就懂的,要你细细地去品味,去理解,去反复阅读才会明白其中的含义。

比如: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他做人孝顺父母,尊重兄长,而喜欢冒犯长辈的人是少的,不冒犯长辈而爱作乱的是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定做人的道理,他是仁的根本。

还比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何以行之哉”意思是说,孔子说,一个人丢了诚信,他还有什么值得肯定的地方呢?就好似打车没有輗,小车就没有軏一样。

孔子不仅仅是勤奋、乐观大度的人,还是谦虚的人,孔子在述而第七中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意思是:“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论语》中国文化导读之一,值得我们用我们的一生去读

论语学而读后感


论语的学而这一篇章都教会了我们什么道理呢?以下是小编收集的读后感,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论语学而读后感一

关于国学,当今社会上掀起的国学热似乎正从一个侧面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来参加此次国学讲习班是抱着一个求学的目的,幼时听母亲念《论语》中的句子时只觉得拗口难懂,逐渐长大后发现幼时所听的那些句子的表述竟是那么美妙,含义又是那么丰富,《论语·学而篇》读后感。但尽管如此对国学经典的认知却仍然处于一种懵懂的状态,讲习班开班第一天,老师结合朱子的《读论语孟子法》讲读经之道,当时我情不自禁记了很多笔记,觉得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从来没有老师讲过如何去读我们的国学经典,先晓其文义然后知其意,切己,熟读玩味,这些是以前从来没有听到过的东西,眼前开朗觉得这确实值得一试,于是便带着我很浅的文字功底和刚听来的方法开始了我读《论语》的道路。

自小学开始就会在课堂上学习《论语》,里面的句子大多十分熟悉,然而认真研读之后才发现,虽然每句都是那么简短,但是意义丰富,认真体会之后觉得以前根本就没有读过《论语》。程子曰: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经典之所以经受时间考验千古不衰,是因为其蕴含了先贤的为人之道、成德之道,后世者难以达到其境界,故需一丝不苟认真研读,将这种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融入生活,昼诵夜读常常思考才能有所得。

《学而篇》为《论语》的第一篇,朱子的注描述此篇为《论语》首篇,所记多务本之意。此篇由学而时习之至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主要是在讲一个学字,此处之学并非通常所讲学问学习,而是说为人之学,强调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是我在听老师讲解后最大的一个感受,儒家所讲为人、成德意义丰富,虽然我尚不能十分理解但是也窥得其中一二趣处。从古至今,看似科技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类社会,但是若从思想精神上来看,我们并没有超越古人,关于生命价值、人生意义的思考,古圣人看得十分明白与透彻,而我作为一个所谓现代文明社会的大学生却很少思考或者说从未有过清晰的认识,如此说来,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如果这个问题无法有所思考,那么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机械重复人类社会的运转,如果我们连自己都没对自己的存在有过相关的思考,那么我们所做的,对这个社会将无法产生真正的作用。这样一种无知的状态无法改变,我们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论语·学而》首字为学,即讲为人之学。人生之为人,生来与飞禽走兽是有本质区别的,人在本性上是具有人本来的美德的,人性中具有一种自然存在的善的情感,但是这种善经常被外物所蒙蔽导致我们没有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没有认识到自己人性中本来存在的真善美,于是便出现了社会中或善或恶的人。读圣贤书的目的就在于让我们的灵魂和古圣先贤对话交流,从而清除蒙蔽我们内心的尘埃杂质,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读经典,洁净我们的灵魂使之回到本真的清明纯净。

明确学的内容后,此篇还谈到怎么学以及为什么学,此处就《学而篇》中印象最深的两个句子谈谈我的感慨和收获。

《学而篇》第二章中讲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为仁之本,读后感《《论语·学而篇》读后感》。自古以来我们都在谈孝道,都在倡导,但是当今却有很多人没有做到孝甚至完全背离了孝的要求,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记得我们在讨论这一句话的时候,大家发言十分踊跃,同学们谈到当父母的要求不是我们想要做的的时候我们还应该遵从吗?、父母在生我之前也没问过我愿不愿意啊?、那些虐待自己孩子的父母依然值得去孝吗?、孝为什么是仁的本?等等,徐老师最后谈的话让我深有感触,大致意思如下:我们不应该去问我们为什么要对父母尽孝,因为这本来就是一种天性,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无论如何我们都找不到原因,就算找到了也是外在的末的东西,孝这种情感是天生的,小孩子生下来离不开父母的怀抱,这难道需要理由吗?对父母的爱是没有理由的,这一点可以举一个爱情的例子,热恋时期的两个人恨不得随时随地待在一起,无时无刻心都在对方身上,这其实就是一种情感而已,没有理由的。对父母的爱体现为孝,这是我们人性中最真最根本的东西,所以是为仁之本.关于孝悌的问题,是每一个人都有切身体会的,我记得我在上大学之前内心从没有认识到要去爱父母,也很少觉得父母是爱我的,但是上大学离家后,也许是由于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开始意识到这种爱,开始由心底而发去爱他们。老师说得很明白,孝这种东西是没有理由的,也是不需要理由的,它就是一个隐藏于我们人内心的一个本来的东西,就是人作为人本来具有的一种情感。

《学而篇》第八章中有过则勿惮改,文意虽浅显易懂,但细下思量却很有触动。从小到大,我们无数次地说过我错了,可说过我错了之后却不一定会改正,朱子注有过则当速改,不可畏难而苟安也,我们认为自己错了却不改,真正的原因何在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其一,我们并不真正的认为自己错了,也就是说我们并未从心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很多时候我们认错只是有口无心,这种情况下,我们当然是不会去改正的;其二,我们真的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是出于畏难的心理我们并未有勇气去改正,在现代社会中,很多时候个人的抉择是受利益驱使的,当一个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选择违背道义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对利益的追求而放弃正确的抉择,或者有时候我们认为这种错误的结果或者危害是可以忍受的,而改正错误要花费的精力或许更多。在这几种情况下,缺乏勇气往往是最常见的,人们越来越普遍地认为利益比道义更加重要,这也许正是当代对法律、制度更加急迫地需要的原因。比起法律,道义对人的约束在当下似乎显得微不足道,我们缺乏了一种文化、一种道德约束,这当然是由于各方面原因综合造成的,但是,对经典的阅读匮乏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故,研习圣贤之书是我们现在应该做好的事情,不论我们学习的什么专业,不论我们的年龄。

一个学字贯穿《学而篇》始终,学为人之道,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是我们作为人首先应该做的,尽管在生命中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但是现在我们有此机缘真正接触到了国学经典圣贤之书,应当熟读玩味涵养甚生气质,透过岁月回望真正的纯粹的人性,志于学而努力,虽然很难做到,但是我们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论语学而读后感二

这一学期,我们学校老师的共读书目是《论语》,对于论语,可能最现认识及熟的时候,就是上学的时候学习过,论语的一些精华,到目前最会背的几句也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篇读后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等等,都是在学校时语文课堂上学过的几句。不过在看过三字经之后觉得,不管是《三字经》还是《论语》还是《道德经》的相同之处,都是围绕我们中华民族最注重的礼仪、道德、仁义,诚信之事所写。论语的学而篇第一共有十六章,我最喜欢的就属里面的第四章孔子的弟子曾子的所说的,读后感《论语——学而篇读后感》。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过来是: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尽心尽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以诚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了呢?”从这章里面我知道,一个人的要想提高自身条件,自身修养,就必须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吾日三省吾身”,书中说的是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对,一个人如果每天都从多次反省自己,你的修养一定会逐步提高。

“为人谋忠乎?”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反思的事情,做人不管对什么人都应该尽心经力的去帮助她。“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是我们现代社会每个人读最需要反省的。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就是诚信待人,以诚信为主,而这一句就是教我们做人一定要诚实,诚实是金嘛!诚实的同时还要守信用,就应该应那句信者,诚也嘛;“传不习乎”。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呢!我觉得我做的有点欠佳,因为我不是一个自觉地人,对待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到持之以恒。看完这一章我的感悟就是,不管一个人的先天条件有多好,一定要做到每天反省自己,要诚信待人,要学以致用,要温故而知新,才会让你的先天与后天条件更加完美。继续坚持读这本书,相信自己一定受益匪浅,一定会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

《论语》读后感600字——做人,礼仪,道德


经典虽然看上去年纪一大把,其实火力旺盛的很,他流传了千百年,从人之初,性本善到有朋远方来,不亦说乎?,由道,可道,非常道至天将降大任与斯也,从《归去来兮辞》到《兰亭集序》,都熠熠的展示着它博大精深的魅力。

《论语》这本书,主要集中孔子及其弟子所教授给我们的道德。礼仪,做人等方面的知识,是儒家经典,一直深受我的喜爱。

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天天挂在我口中,那就是许多人行走,他们之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这句话让我受益匪浅,出自于儒家的圣贤孔子之口。这句话之所以能让我受益匪浅,是因为它包含着一个哲理:能者为师,虚心请教。

你见过高山吧?它是那样雄伟绵延!你见过大海吧?它是那样的壮力无边!山之高,是因为它不排斥每一块小石头;海之阔,是因为它聚集了千万条小溪流。这也是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哲理啊!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告诉我们,对待朋友要真诚,万不可以虚情假意。

真的,人的一生犹如一条长路,有许多岔路,我们有时会走错路,但有人会来提醒你,它就是国学,就是经典诗文,因为他聚集了所有成功人的经验,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价值历久弥新,我们没有理由不继承和发扬这一民族的瑰宝。

假如说,我们的心田是一块最普通的土地需要阳光、雨露、肥料和辛勤的耕耘,那经典诗文,论语就是那阳光、惠风和细雨。只要你愿意时时刻刻去允吸去领悟去诵咏,那我们的理想之花一定会开得艳,持得很久。

《论语》,一本儒家经典,所传授的知识更是让我大大地受到启示,让我先学会了做人,在学会了学习。我要感谢《论语》,是你,让我重新获得生命之源,让我再为之奋斗!

那我们就继续诵读《论语》吧!好好的拥有它、记住它,让它在净化我们的心灵,让它来耕耘我们心中的土地,提升我们的品味,弘扬中华民族之精髓,更让它引领我们克服种种困难,向成功迈进吧!

指导老师评语:

评语:从经典中悟出做人做事的哲理,选取最具代表性、最浅显易懂的几句,进行解释与解析,文章的格式清晰简单,读后所感讲述清楚明了。句子采用排比及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的语言,让我们看到名著经典在人们眼中的价值。(周淑文)

学《论语·为政》有感300字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却不团结。两者的不同之处显而易见,君子坦荡荡,不屑于做蝇营狗苟之事;小人常戚戚,心胸狭隘,沆瀣一气专门投机钻营。前者重在志同道合,后者着眼私利之上。在社会交往中,应多学君子之德,摒弃小人之心,要团结做事,而不勾结害人。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思考要“同频共振”,不可偏废一方,不能为写而写,否则就打不到预期的效果。杨绛先生说过,我们最大的问题在于想的太多,读书太少。读书不多,空想频繁,根基欠稳,所行必会贻笑大方。相反,学富五车,却不加思考,则易于流向“书呆子”。

今天,我们学习了《为政篇第二》。

此篇主要讲述了“为政”,但其中很多是关于“孝道”的内容,如“父母唯其疾之忧”,开始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后经老师解读才彻底理解。

其实,所谓的孝道,不过就是像父母对待自己一样对待他们。不会冲父母发脾气,以礼节对待双亲,没有丝毫的抱怨。正如前面的文字中表达的意思,首先要身体健康,不让或少让家人操心,这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此外,还要在父母面前保持和颜悦色,时间短的话,可能还能做到,但是积年累月的坚持,真的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日常生活中难免有嫌弃父母唠叨的时候,甚至甩脸离开的情况发生。

所以,这些文字对我帮助很大,这次放假期间,一定和颜悦色对待父母。作者:仲烨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200字: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论语》》学而篇,从为学、为人、为事出发,讲到就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

为学方面,总的要求是要学而时习之,言简而意赅。学习的目的是要到达,能够做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样的话,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当然,学习有时候是痛苦的,要是能够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而已。回想当初考大学,考研,能够说牺牲的东西太多了,明白此刻有时候都在反思,当初是对还是错,当然,对错其实在当初就根本没有标准,所谓的对与错,其实都是用历史的眼观来衡量的。因此,如果君子不重,学则不固。

快快乐乐学做人读格林童话有感作文600字


暑假里,爸爸在新华书店里给我买了一本格林童话,我读后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快乐。
在海的女儿这个故事中,小美人鱼为了王子,自己却变成了大海里的泡沫。天堂里的天使很同情她,把泡沫聚在一起,变成灵魂,送她到天堂,和天使在一起生活。我读了这个故事,感到了小美人鱼的美丽、善良和勇敢,以后,我一定要向小美人鱼学习,做一个善良的孩子。
灰姑娘中的灰姑娘十几岁时失去了母亲,父亲给她娶了个后妈,后妈表面上很善良,但内心却很毒辣,后妈和几个姐姐都对灰姑娘不好,整天都让她干笨重的活,她的身上总是脏脏的。但灰姑娘没有被这里的环境所吓倒,她从来没有放弃希望,她克服了种种困难参加了舞会,还让王子爱上了她。通过灰姑娘我看到执着的追求,永不言弃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我们要永不放弃追求, 永不放弃希望。
还有一个故事叫白雪公主,白雪公主也是从小失去了妈妈,后妈恶毒凶狠。纯洁、善良的白雪公主被赶出了家门,在大森林里她赢得了七个小矮人和动物们的友情,尽管大家对她很是关心和爱护,可是恶毒的皇后还是一次一次的用尽奸计,把白雪公主毒死了。朋友们伤心极了,王子、小矮人和动物们把对白雪公主的爱凝聚成一股无形的力量,唤醒了白雪公主,最终善良战胜了邪恶。皇后和白雪公主两个人物,一个冷酷无情,一个勤劳善良,多么鲜明的对比呀。我从中明白了一个简明的道理:那就是要做一个善恶分明、团结友爱、心灵善良的人。
里面还有好多感人的故事,它们陪伴我渡过了漫长的假期,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受到了读书的快乐。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一)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共包括16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虽为学而,但并不仅局限于学习知识,更多的是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恼怒。因为别人的不了解而愤愤不平,争吵不休,实际是缺乏气度与自信的表现。别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讽刺,我不与之争,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如此而已。要做到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正需要这样的超然与坚持。人不知而不愠,不仅是一种大度,更是一种对自身所坚持之道的自信与坚守。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一心一所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孔子的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实际行动,尤其强调人应该言行一致。但是,当今社会,情况却往往不是这样,巧言令色、长袖善舞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浮夸的表现方式,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的踏实、质朴的一精一神抛诸脑后,仁心则更不必说。在我们夸夸其谈的背后,藏着的究竟是难填的欲壑还是真心诚意?撕下我们挂在脸上的面具,摘掉强作的笑颜,一张张疲惫而冷漠的面孔背后,还有一颗空洞的心。我们在今天读【论语】就应该抛开尘世烦扰,摒弃花言巧语,寻找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所渐渐丧失的仁心。

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且不说要我们以竭心尽力、诚实可信、学而时习之来要求自己,当今的我们,又有几人能够每天沉心静气,思考自己一天的作为?忙碌似乎是没有时间反思自己的最好借口,我们看似每天在为理想奋斗,但其实却有很多人在不知所谓的忙碌中虚掷了青春。我们是不是应该问问自己,忙的究竟是不是自己想要做的?是不是顺应内心的?今天,我们也许真的做不到曾子的要求,但我们至少应该在脚步匆匆之际,一抽一出片刻,反省一下自我,调整一下忙碌的方向,让自己的目标更明确。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贫穷而不谄媚需要无尽的骨气及傲气,富有而不骄傲自大则只有真正谦虚的人才能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一一婬一一,做到这两点已属不易,更何况安贫乐道、富而好礼?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的又有几人?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是否能够耐得住寂寞,不趋炎附势、沽名钓誉?我想,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应该反思、拷问自己的问题。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道不同不相为谋,与志同道合之人交朋友能够激发我们实现目标的动力。自己有了过错,首先想到的不应该是纹饰、狡辩,而是改正。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改正过错不是没用无能,反而是大智大勇的体现。只有能正视错误并勇于改正的人,才能够寻找到生活与学习的真谛。

夫子温良恭俭让。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赞誉,这五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到如今虽然表面上还在被大家赞誉,但其实很多人的内心并不以为然,认为现在还这样是会吃亏的。但我觉得,这五种品德,体现了人的本一性一之美,不论到什么时候都是我们修身养一性一的标准,是我们应该继续传承下去的美德。

【论语】学而篇的十六章每一章都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在我们现在更侧重于知识学习而忽视品德修养的时代,更能给我们带来启示。我们应该静心沉入其中,远离尘嚣,返璞归真,寻找圣人留给我们的生活、学习之真谛。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二)

这一学期,我们学校老师的共读书目是【论语】,对于论语,可能最现认识及熟的时候,就是上学的时候学习过,论语的一些一精一华,到目前最会背的几句也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等等,都是在学校时语文课堂上学过的几句。不过在看过三字经之后觉得,不管是【三字经】还是【论语】还是【道德经】的相同之处,都是围绕我们中华民族最注重的礼仪、道德、仁义,诚信之事所写。

论语的学而篇第一中一共有十六章,我最喜欢的就属里面的第四章孔子的弟子曾子的所说的。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过来是: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尽心尽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以诚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了呢?

从这章里面我知道,一个人的要想提高自身条件,自身修养,就必须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吾日三省吾身,书中说的是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对,一个人如果每天都从多次反省自己,你的修养一定会逐步提高。为人谋忠乎?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反思的事情,做人不管对什么人都应该尽心经力的去帮助她。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是我们现代社会每个人读最需要反省的。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就是诚信待人,以诚信为主,而这一句就是教我们做人一定要诚实,诚实是金嘛!诚实的同时还要守信用,就应该应那句信者,诚也嘛;传不习乎。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呢!我觉得我做的有点欠佳,因为我不是一个自觉地人,对待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到持之以恒。

看完这一章我的感悟就是,不管一个人的先天条件有多好,一定要做到每天反省自己,要诚信待人,要学以致用,要温故而知新,才会让你的先天与后天条件更加完美。继续坚持读这本书,相信自己一定受益匪浅,一定会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三)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论语】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论语】的篇章排列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各章各节独立成篇。它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方面的言论,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孔子讲究孝道,孝道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今天孝道也已经有些褪色。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皆能有养。不散,何以别乎?孔子的意思是,现在的孝顺总说能够奉养父母就可以了,这样是很不够的,如果对父母只能做到奉养而不诚心孝敬的话,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是啊,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渐渐的只是提一供父母的物质生活而忽视了对父母的情感,我认为对待父母和长辈我们应该真正的了解父母的需求和情感,同样,如果我们让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行孝,所以我们要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一事,才对父母真正的敬孝。

从治学的方面看,从一开始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讲究的方法及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这些方法和态度沿用至今对我的启迪也很大,孔子提出的温故而知新对于学习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细节,每日不断的复习旧的知识从而获取新的知识,才能取得好的成绩,可见学习的重要一性一,也是仁的基础。

做人诚实诚信,它早已经融入我们的民族血液中,诚信是为人处事的基础。诚信是人的一张脸,他写着你的品德和一操一行。有一个故事,在日本餐饮界有一个行规,盘子要用水洗七遍,洗盘子记件付酬,有个打工的学生为了提高效率,少洗两遍,在老板的检查中发现了少洗两遍,立即被辞退了,使得他在整个日本找不到工作。可见诚信不仅是个人的事情,它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风气,关系到国家的风气。

《论语·学而篇》读后感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一)

熊枫

关于国学,当今社会上掀起的"国学热"似乎正从一个侧面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来参加此次国学讲习班是抱着一个求学的目的,幼时听母亲念《论语》中的句子时只觉得拗口难懂,逐渐长大后发现幼时所听的那些句子的表述竟是那么美妙,含义又是那么丰富。但尽管如此对国学经典的认知却仍然处于一种懵懂的状态,讲习班开班第一天,老师结合朱子的《读论语孟子法》讲读经之道,当时我情不自禁记了很多笔记,觉得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从来没有老师讲过如何去读我们的国学经典,先晓其文义然后知其意,"切己",熟读玩味,这些是以前从来没有听到过的东西,眼前开朗觉得这确实值得一试,于是便带着我很浅的文字功底和刚听来的方法开始了我读《论语》的道路。

自小学开始就会在课堂上学习《论语》,里面的句子大多十分熟悉,然而认真研读之后才发现,虽然每句都是那么简短,但是意义丰富,认真体会之后觉得以前根本就没有读过《论语》。程子曰:"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经典之所以经受时间考验千古不衰,是因为其蕴含了先贤的为人之道、成德之道,后世者难以达到其境界,故需一丝不苟认真研读,将这种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融入生活,昼诵夜读常常思考才能有所得。

《学而篇》为《论语》的第一篇,朱子的注描述"此篇为《论语》首篇,所记多务本之意。"此篇由"学而时习之"至"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主要是在讲一个"学"字,此处之"学"并非通常所讲学问学习,而是说为人之学,强调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是我在听老师讲解后最大的一个感受,儒家所讲为人、成德意义丰富,虽然我尚不能十分理解但是也窥得其中一二趣处。从古至今,看似科技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类社会,但是若从思想精神上来看,我们并没有超越古人,关于生命价值、人生意义的思考,古圣人看得十分明白与透彻,而我作为一个所谓现代文明社会的大学生却很少思考或者说从未有过清晰的认识,如此说来,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如果这个问题无法有所思考,那么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机械重复人类社会的运转,如果我们连自己都没对自己的存在有过相关的思考,那么我们所做的,对这个社会将无法产生真正的作用。这样一种无知的状态无法改变,我们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

《论语·学而》首字为"学",即讲为人之学。人生之为人,生来与飞禽走兽是有本质区别的,人在本性上是具有人本来的美德的,人性中具有一种自然存在的善的情感,但是这种善经常被外物所蒙蔽导致我们没有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没有认识到自己人性中本来存在的真善美,于是便出现了社会中或"善"或"恶"的人。读圣贤书的目的就在于让我们的灵魂和古圣先贤对话交流,从而清除蒙蔽我们内心的尘埃杂质,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读经典,洁净我们的灵魂使之回到本真的清明纯净。

明确"学"的内容后,此篇还谈到"怎么学"以及"为什么学",此处就《学而篇》中印象最深的两个句子谈谈我的感慨和收获。

《学而篇》第二章中讲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为仁之本。自古以来我们都在谈孝道,都在倡导,但是当今却有很多人没有做到孝甚至完全背离了孝的要求,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记得我们在讨论这一句话的时候,大家发言十分踊跃,同学们谈到"当父母的要求不是我们想要做的的时候我们还应该遵从吗?"、"父母在生我之前也没问过我愿不愿意啊?"、"那些虐待自己孩子的父母依然值得去孝吗?"、"孝为什么是仁的本?"等等,徐老师最后谈的话让我深有感触,大致意思如下:我们不应该去问我们为什么要对父母尽孝,因为这本来就是一种天性,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无论如何我们都找不到原因,就算找到了也是外在的末的东西,孝这种情感是天生的,小孩子生下来离不开父母的怀抱,这难道需要理由吗?对父母的爱是没有理由的,这一点可以举一个爱情的例子,热恋时期的两个人恨不得随时随地待在一起,无时无刻心都在对方身上,这其实就是一种情感而已,没有理由的。对父母的爱体现为孝,这是我们人性中最真最根本的东西,所以是"为仁之本".关于孝悌的问题,是每一个人都有切身体会的,我记得我在上大学之前内心从没有认识到要去爱父母,也很少觉得父母是爱我的,但是上大学离家后,也许是由于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开始意识到这种爱,开始由心底而发去爱他们。老师说得很明白,孝这种东西是没有理由的,也是不需要理由的,它就是一个隐藏于我们人内心的一个本来的东西,就是人作为人本来具有的一种情感。

《学而篇》第八章中有"过则勿惮改",文意虽浅显易懂,但细下思量却很有触动。从小到大,我们无数次地说过"我错了",可说过"我错了"之后却不一定会改正,朱子注"有过则当速改,不可畏难而苟安也",我们认为自己错了却不改,真正的原因何在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其一,我们并不真正的认为自己错了,也就是说我们并未从心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很多时候我们认错只是有口无心,这种情况下,我们当然是不会去改正的;其二,我们真的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是出于畏难的心理我们并未有勇气去改正,在现代社会中,很多时候个人的抉择是受利益驱使的,当一个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选择违背道义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对利益的追求而放弃正确的抉择,或者有时候我们认为这种错误的结果或者危害是可以忍受的,而改正错误要花费的精力或许更多。在这几种情况下,缺乏勇气往往是最常见的,人们越来越普遍地认为利益比道义更加重要,这也许正是当代对法律、制度更加急迫地需要的原因。比起法律,道义对人的约束在当下似乎显得微不足道,我们缺乏了一种文化、一种道德约束,这当然是由于各方面原因综合造成的,但是,对经典的阅读匮乏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故,研习圣贤之书是我们现在应该做好的事情,不论我们学习的什么专业,不论我们的年龄。

一个"学"字贯穿《学而篇》始终,学为人之道,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是我们作为人首先应该做的,尽管在生命中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但是现在我们有此机缘真正接触到了国学经典圣贤之书,应当熟读玩味涵养甚生气质,透过岁月回望真正的纯粹的人性,志于学而努力,虽然很难做到,但是我们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二)

论尊重规则与和谐文化的辩证关系

王伟

曾经有个别员工跟我提出:国家提倡建立和谐社会,企业也提出要打造和谐的企业文化,如果员工违反了制度,是不是说就可以不按制度考核呢?也就是讲构建和谐文化和强调制度的执行刚性和严肃性;这两方面是否矛盾呢?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想借用孔子的一个弟子,---"有子"的一段有关"礼"和"和"之间辩证关系的论述来阐释我的观点。他说:"礼之用,和为贵。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快快乐乐学做人读格林童话有感作文(优质范文)


本文《快快乐乐学做人读格林童话有感作文600字》由读后感大全整理,仅供参考。

暑假里,爸爸在新华书店里给我买了一本格林童话,我读后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快乐。在海的女儿这个故事中,小美人鱼为了王子,自己却变成了大海里的泡沫。天堂里的天使很同情她,把泡沫聚在一起,变成灵魂,送她到天堂,和天使在一起生活。我读了这个故事,感到了小美人鱼的美丽、善良和勇敢,以后,我一定要向小美人鱼学习,做一个善良的孩子。灰姑娘中的灰姑娘十几岁时失去了母亲,父亲给她娶了个后妈,后妈表面上很善良,但内心却很毒辣,后妈和几个姐姐都对灰姑娘不好,整天都让她干笨重的活,她的身上总是脏脏的。但灰姑娘没有被这里的环境所吓倒,她从来没有放弃希望,她克服了种种困难参加了舞会,还让王子爱上了她。通过灰姑娘我看到执着的追求,永不言弃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我们要永不放弃追求,永不放弃希望。还有一个故事叫白雪公主,白雪公主也是从小失去了妈妈,后妈恶毒凶狠。纯洁、善良的白雪公主被赶出了家门,在大森林里她赢得了七个小矮人和动物们的友情,尽管大家对她很是关心和爱护,可是恶毒的皇后还是一次一次的用尽奸计,把白雪公主毒死了。朋友们伤心极了,王子、小矮人和动物们把对白雪公主的爱凝聚成一股无形的力量,唤醒了白雪公主,最终善良战胜了邪恶。皇后和白雪公主两个人物,一个冷酷无情,一个勤劳善良,多么鲜明的对比呀。我从中明白了一个简明的道理:那就是要做一个善恶分明、团结友爱、心灵善良的人。里面还有好多感人的故事,它们陪伴我渡过了漫长的假期,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受到了读书的快乐。

单晓文辅导老师:王兰兰

读《做人之道》有感


读《做人之道》有感

刘刚

我曾经作为顾问,给吉利集团做过人力资源方面的项目,也曾当面向吉利集团创始人李书福董事长做过两次方案汇报,那时对他的直观感觉是率真——说话直接了当,直奔主题,没有夸夸其谈地讲大道理,很务实,都切中问题要点,而且讲话风趣幽默,平易近人,因此我们私底下都叫他“书福哥”。

几年之后,我有缘到吉利讲课。吉利同事送了我一本书福哥的《做人之道》,印象之中这应该是书福哥第一次出书。古人讲“立德、立言、立功”,吉利在我做项目的时候,还不像今天这样声名显赫。但到了现在,企业经过几年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汽车领域已经成为民营企业的一面旗帜。这都与书福哥的高瞻远瞩和全体吉利人的努力拼搏分不开。吉利能有今天的成就,与书福哥的远见、胸怀和人格魅力密不可分,李书福也成为中国企业家中白手起家的代表人物,也确实到了需要他“立言”的时候了。

《做人之道》的观点确实是李书福自己的人生感悟——一个知天命的白手起家的成功企业家对人生、人性和做人之道的理解和感悟。说到底,管理以人心、人性为本,洞察人心,通晓人性方能得人生大道、管理大道。这本书没有什么豪言壮语,语言朴实无华,温润如玉,娓娓道来,更像是一位饱经风雨的老人对年轻人的一份谆谆教诲。目前,这本书已经成为吉利集团教育板块各院校的德育教材。

文章开篇就提到做人要“凝聚一股力量、提炼一种精神、认准一个方向”。对于成败要有正确的理解,成功与失败只是相对而言,不能单纯以成败论英雄,更为重要的是不但要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做人做事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每个人。如何更好的做好自己,《为人之道》提出了几点非常重要的观点:首先,既要志存高远,更要脚踏实地。每个人都是人才。要认准一个方向,不断超越自己,在每个人的平凡中创造伟大,让人生的力量在风中激荡。其次,要有家国情怀,讲政治、顾大局、尊重传统文化价值观。感悟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要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第三,要做一个有使命、有责任、有担当的人。天下兴亡,我有责任,责任胜于能力,让责任成为一种习惯。第四,对于成功要有正确的认知。每个人都能成功,拥有积极心态就等于拥有成功,阶段目标的实现就是成功,与其抱怨不如行动,人生路上总有风雨,阳光总在风雨后。第五,做一个拥有真正财富的人。做人要知荣知辱,诚善容天下,懂得感恩,珍惜荣誉。第六,处理人际关系要智慧开道、真情护航。做人内方外圆,方是做人之本,圆是处事之道,方圆结合,才能融入社会。诚信为根本、懂得吃苦、吃亏是人生的高级投资。

整篇文章,其实没有什么逻辑结构,但都是李书福自己的感悟,应该说都是干货,有些观点让人茅塞顿开。尤其适用于当今刚刚走入社会、处于人生迷茫期的年轻人,如果能够读懂并认真实践,一定受益良多。

(作者系荣程集团董事会主席助理)

相信《读《论语》学做人》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论语有感作文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