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边叙边议

读后感边叙边议

边走边叹读后感。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作品,才能写出“真材实料”。我们经常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它们是人类知识的总结。阅读过一本书之后人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更好地从书中领悟出作者想表达的理念。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边走边叹读后感,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边走边叹》读后感

为期一周的上海管理培训中,偶遇郑杰的《边走边叹》。郑杰,曾任上海市北郊学校校长,认识他并不是从《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开始的,而是从《上海教育》中逐渐认识并了解了这个另类校长,当时在看介绍时,对他还是有些佩服的,将一所“不起眼的普通而又面临重重困难的学校”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变成了上海的知名学校,家长都争相要把自己的孩子送进这所学校,可以说郑杰校长的改革成功了,他的成功是他观念思想的成功,看看他给他们学校老师写的这一百条新建议,你会觉得这个校长一点都不另类,反而会觉得他十分的有素质,十分的有思想,让人对他产生一种佩服之情。

《边走边叹》是郑杰写给女儿的52封信,在我看来,并非女儿多么需要这52封信,作者也不一定让女儿这个年龄去阅读这52封信。郑杰之所以写这52封信,把正在读中学的爱女作为了倾诉的对象,是因为是郑杰需要倾诉,倾诉对教育的爱,倾诉教育的无奈和心中的忧患。

从郑杰的笔下,我看到教育的诸多问题大部分事实上不是教育问题,而多是教育之外的,或教育之上的,更大更广阔的系统问题。郑杰呼唤传统的书院、私塾、贡院的教学形式和内在精神,呼吁中国教育不能再大刀阔斧地瞎折腾了,不能老弄些新潮流的教育新名词糊弄人了。著名教育学者李镇西曾说中国教育脂粉太厚,穿着华丽的旗袍,涂着厚厚的油彩,太不朴实。教育部艺术教育专家周荫昌先生还说,现在的教育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做宣传,喊口号。

同时,从郑杰的笔下,我发现郑杰是一个十足的文人,他认为自己当校长在大部分时间得看别人脸色行事,揣摩别人心思,不由自主地失去自我。他说,人最大的敌人是他自己,是他与身俱来的懒惰。人的一辈子很少有真正完美的,回过头去看看自己走不定期的路,总是觉得脚印歪歪扭扭,满是遗憾。是啊,我也在遗憾自己有时候比较随性。原本要求自己每天看《给教师的建议》其中的五条建议,计划在一个月内完成的事却往往完不成。计划,放弃然后原谅自己,最终把一切遗忘,这大约正是人生活的常态。郑杰告诫我们,应该反省,可以焦虑,但切莫自责太甚,因为这就是人,人是人,人不是钟表或其他的机器。作为校长,有那么多外部的威压,还有那么些诱惑,都不能使他保存自己的一点傲骨。郑杰不愿意让自己自由的天性受压抑,直至被扭曲得面目全非。他采用逃避的方式离开,从北郊校长的位子上下来,再到年薪20多万的民营学校做校长,几年后再辞职,最终,他带着对教育深深的爱和刻骨铭心的伤痛离开了教育……郑杰太纯粹了!

作为坚守在教育岗位的我们,不愿意向不公平的命运低头,不服输,用十二分的努力证明着自己存在的价值。郑杰告诉教师们,发展就是拓展自由的过程,要有能力拓展自己的自由,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拓展他们的自由。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边走边吟诗集读后感


边走边吟诗集读后感

不忘初心

手捧廖志斌诗集《边走边吟》(**人民出版社出版)经月有余,每每读至心起微澜处,读至击节感叹处,读至掩卷深思处,都极想留下几行文字,以作读后之感,以记感悟之言。然,面对一位学识渊厚、建树颇丰、品涵甚佳的兄长,顿生高山仰止之感,滞笔难前。

近日,于枕旁再读《边走边吟》。时已夜深,喧嚣远去,俗务不在,有了进一步与智者对话的契机。从《边走边吟》中,我分明看到的,是一位积极入世、泰然处世、寄语传世的跋涉者,在历经世事、峰回路转后体味人生的一幕幕内心独白;从字里行间里,我分明读到的,是诗人除却繁华、灯火阑珊后仍不忘来时路的那颗不变初心。遂披衣执笔,写下以下几段文字。

不忘初心,在于诗人眷恋故乡的绵绵乡愁。诗人志斌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他和众多出生于农村,奋斗于县城,安居于郡府的成功人士一样,有着一段颇不平凡的励志故事。所不同的是,绝多数人不愿或很少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提及自己的家事。即便写故乡,也多以光鲜故事入题。而诗人志斌则不同,他在《边走边吟》中专门用了“绵绵乡愁”、“家事春秋”两个章节52首诗,来讲述他的家事乡愁,讲述故乡的风物人情。诗中,他不忌讳“文革遭罹难、祖孙返故园”的境遇,直抒“回首平生事,故乡最安澜”的心声。尤值一提的是,农村一些看似极为平常的“赶圩、晒坪、火笼、酒壶、风车、石磨”等事物,一些孩子们常做的“照泥鳅、过家家、割柴火、小放牛、做豆腐”等游戏或农活,在他的生花妙笔下,总能让人看到别样的景致,闻到泥土的芳香。似乎在那个物质十分匮乏的年代,他从来就不曾苦过累过,有的只是甜蜜的回忆。事实上,这还得归功于诗人志斌那个家族勤耕勤读、友好邻里、挫而不折的厚实家风,让他能始终以乐观进取的精神直面人生。这些,在《忆祖父》、《忆祖母》《忆父亲》、《忆五叔》和《忆姑姑》中均可窥一斑。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家风,才会有“山村八年整,人生始开篇”的不觉迟,才会有“心为故人碎,情由祖先牵”的故土恋,才会有“岁月催人老,乡情亦日添”的反生甜,才会有“物质财富薄如纸,精神遗产重如山”的父子情。一句话,为什么他的诗中饱含乡情,因为他对故乡爱得深沉,故乡寻乌成了他奔走远方后仍无法释怀的地方。这一情结,还延展到了他在“虔州胜景”对赣南一山一水、一景一物的感叹和歌咏之中。

不忘初心,在于诗人兼济天下的人生抱负。大凡文人,均会有几分达者兼济天下的情怀。大凡阅历丰富者,再谈对来时路的回忆时,难免会有苦尽甘来之意。从耕读传家中走出的诗人志斌,也不例外。他当过保管、当过教师、当过军人,后来又先后在党委宣传、农口、政研和政府等要职工作,即将升格做爷爷的时候,又去了人防系统,回到了他最初参加工作前的军防一线,可谓真是走南闯北,能文能武。特别是他的文墨专长,培养了他善于思考、善于积累、善于笔记的性格。诗人志斌是个极有事业心的人,按他自己的话来说,那就是“走到哪里,都要留下点印迹”。这个“印迹”,既是指无论脚步走到哪里,都要留下诗文记载;更是指无论身处在哪个岗位,都要做点实事。有了“印迹情结”,诗人志斌从来就不缺虚心好学,从来就不缺达观进取,即便是已过知天命之年,但他仍没有养成午休小憩的习惯。哪怕是在大多数人皆容易犯困的骄阳胜火的盛夏午间,他仍还是和年轻时一样,留在办公室或待在家中翻看书报,以期思想上能紧跟时代的脉搏,工作中能找到破题的钥匙。在丰厚的《边走边吟》中,我们就能聆听到他的“盛世放歌”,触摸到他的“人防情愫”,体味到他的“感事抒怀”,看得到他的“萍踪拾贝”。可以说,诗集是他对自己学习足迹的全程记录,是他对人生事业的深度思考。尤其是在“人防情愫”章节,有利好文件出台的喜悦,有外出学习考察的收获,有人防遗迹史料的考证,有人防健儿事业的赞颂,有精准扶贫的点滴记录……

不忘初心,在于诗人听从内心的人生态度。边走边吟,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听从内心召唤的人生态度。也就是说,诗人志斌的精神世界早已是一个成熟、完备、稳定的生态系统,不容易被外在世界和事物所影响和左右。这种人生态度,体现在他对日常生活上的追求简单,反映在他对人生境遇中的追求自然,折射在他对兴趣爱好上的追求品味,也形成了他的独特性情和诗风。如,他日常生活上追求简单,体现在他诗风的简洁。《边走边吟》290多首诗文中,无论是诗词,还是歌词,都没有晦涩之句,未见聱牙之言,诗从平顺,通白晓畅,即便是寻常人比较看重的序言和后记,也没有繁长的“为何写诗,如何写诗”故事讲述,而是用了两首诗来作结,但各种元素,无一缺失,简洁之风跃然纸上。又如,他人生境遇的追求自然,突出反映在《边走边吟》的“虔州胜景”、“萍踪拾贝”、“感事抒怀”和“海外浅吟”等章节中,这些章节的诗可谓描物、状景、记事、抒情、明理无一不有。余光中老先生说过“文学是闲出来的”。我理解,这种闲不是指远离了生活的琐屑,而是说闲情。有了对人生境遇的不苟求,让诗人志斌有了明澈的心境,在揽胜之际,就有了更多的看山不止是山,见水不止是水的意味,并在诗中时时透露出智慧,处处洋溢出闲适。再如,他对兴趣爱好的追求品味,主要反映在他诗歌的表达方式上。诗人志斌可以说是一个“大手笔”,数十年的文字功底,让他对文字的驾驭变得信手拈来,洒字成文。加之几十年暇不求闲的人生阅历,更是让他“尘封记忆来眼底,开闸诗潮聚笔端”。尽管如此,但他的诗歌表达仍然是醇和平正的,仍然是不激不厉的,尤其是大量双叠字的运用,让其诗味远接《诗经》,让人在轻松地赏析中,感受到韵律之美,感受到意境之美,感受到思想之美。

千年一叹读后感500字:千年一叹读后感


《千年一叹》余秋雨的一本书,作者很有名气,就抱着好奇的心态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万公里,寻找人类古代礼貌的经历,给我的感觉是苦中带甜。本书采用游记的形式,但给人的感觉本书不仅仅仅是一本日记,本书时时给读者传递这样一些问题,希腊、埃及、约旦、印度等古国都以前有过辉煌的古礼貌,从辉煌到势微,从势微到衰败,到没落,而我们中华礼貌却避免了整体性的衰落,如何持续中华礼貌的延续,发展,我们读者对此应持有何种观点,如何去应对等。

看完这本书以后,我深深为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为中华礼貌感到骄傲。从作者的这些经历中,我们能够看出创造礼貌的是人类,毁灭礼貌的也是人类。其实,甚至在人类礼貌高度发达的这天,在很多地方,人们正在毁灭自己创造的礼貌,如,在中东、印度,阿富汗等地人们还在互相厮杀。我们在作者游历礼貌古国的过程中能够看出,礼貌的毁灭伴随着血腥的战争。为了保证人类礼貌的健康发展,和平是我们需要的。所以我们就应争取和平反对战争,这是我们一向持有的观点。

针对于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到的有关于人类礼貌的问题,看起来与我们个人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不然,作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员,我们有义务去尽自己的力量去为中华礼貌的延续,发展而努力。而真正把这些义务落到实处,就需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工作,去为这些大问题尽力贡献自己的小努力。

千年一叹读后感500字2024 千年一叹读后感


《千年一叹》余秋雨的一本书,作者很有名气,就抱着好奇的心态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万公里,寻找人类古代礼貌的经历,给我的感觉是苦中带甜。本书采用游记的形式,但给人的感觉本书不仅仅仅是一本日记,本书时时给读者传递这样一些问题,希腊、埃及、约旦、印度等古国都以前有过辉煌的古礼貌,从辉煌到势微,从势微到衰败,到没落,而我们中华礼貌却避免了整体性的衰落,如何持续中华礼貌的延续,发展,我们读者对此应持有何种观点,如何去应对等。

看完这本书以后,我深深为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为中华礼貌感到骄傲。从作者的这些经历中,我们能够看出创造礼貌的是人类,毁灭礼貌的也是人类。其实,甚至在人类礼貌高度发达的这天,在很多地方,人们正在毁灭自己创造的礼貌,如,在中东、印度,阿富汗等地人们还在互相厮杀。我们在作者游历礼貌古国的过程中能够看出,礼貌的毁灭伴随着血腥的战争。为了保证人类礼貌的健康发展,和平是我们需要的。所以我们就应争取和平反对战争,这是我们一向持有的观点。

针对于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到的有关于人类礼貌的问题,看起来与我们个人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不然,作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员,我们有义务去尽自己的力量去为中华礼貌的延续,发展而努力。而真正把这些义务落到实处,就需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工作,去为这些大问题尽力贡献自己的小努力。

醉叹千年——读《千年一叹》有感


盘古开天辟地,神农氏尝百草…从古至今,英雄豪杰辈出无数,而历史的车轮从未因谁而怜悯地停下脚步,执拗地踏碎一方方灿烂荣光,乘着故人唱不尽的凄清挽歌,向着永无终点的终极而去。因为一路上的金戈铁马、兴衰荣辱、悲欢离合,他的目光深远而悠长,它的故事令无数后人沉醉。只是它从不富有任何浓烈鲜艳的感情一色彩,黑只纵是黑,白尽管为白,黑白一交一界只是暗浊三色。

可就是这样的历史,铁面无情、洞悉一切的历史,又是多少人焚膏继晷所钻研的,又是多少人为之狂一热、为之癫狂的啊!它让文明诞生,它让大一江一大河得以奔向远方,千年不息…

近来心中一直萦绕着一人的身影,挥之不去。他在二十年前毅然辞去一切高位任命,只披一件深褐色的薄棉袄,独自消失在茫茫荒野大漠间整整十年,去寻找中华文明的关键一性一遗址。在二十世纪末,又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全人类重要的文化遗迹。现今似乎已经安定下来,在香港澳门几地任职。

我颇为钦佩此行为,只因平时素一爱一与历史有关的一切,尤是在阅读有关祖国历史之时,心中澎湃难止。世上如此多的古老帝国总是相互远征,互毁文明,独我中华,饶是内战再激烈难挡,也不过是为了争夺华夏文明的正统继承权罢了,无论胜败都决计不会自毁文明。这得以让中华文明跨过历史的洪流,延至今日。

而我又是华夏汉族,因而我穿上汉服,座谈历史,并以此为荣。

那个与之静谈的是何人?对!余秋雨先生!

…耳边传来悠扬的驼铃声,我嗅到了大漠沙尘的干燥,厉风呼啸,刮过我的脸颊,而自己却浑然不觉干渴。双颊涨红,眸中止不住兴奋。

我是怎了?我是透开那沉甸甸的白纸黑字,跟着考察队,随着秋雨先生,穿过希腊,行过埃及,走过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和尼泊尔去了。

在希腊巴特农神庙,我听见了一种令人鼻酸的声音,遥远的地下那样有一双紧闭着的眼睛,等待着再次睁开的那一天;在埃及的田野中,我见到了两尊塑像,高大而残破地坐着,它们见过太多,因此老泪纵横,不再说什么;在以色列耶路撒冷,那三大宗教一精一神终端的集中地,那神圣的地方,竟成为了如今最大的是非之地,夜色苍茫中老石斑驳,也许,年老的你,最有资格嘲笑人类。

在巴勒斯坦…在约旦…在伊拉克…在伊朗…在巴基斯坦…在印度…在尼泊尔…我忽的沉默。因为在这些地方之后,我的故国中国,我看到了它们影子的残留,亦或是投影,影影绰绰。我垂头不语,忽乎似了悟般抬头,忽而皱眉轻摇脑袋,最终我悟了,舒眉微笑,静坐不语。

大一江一大河的支流,无论有多么的绵长、伟大,却都是同本源有着千丝万缕必然联系的。那联系或是众所周知,光明大方,至今仍荡气回肠;或是匿于历史角落尘埃中,寻觅不见。无论以上哪种,这联系却都不是落泪挥刀可了断的。

既然那些耳目聪慧的人,放眼未来;那么我愿自闭视听,醉叹千年,与其两不相闻,互不干扰。

《千年一叹》读后感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这可能是每个中国孩子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学习历史的第一课,尽管那时候并不理解何为文明,老师或父母总会要求我们记住这句话,同时还要记住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这些看似不相关的词语,同样也理解不了这些国家在哪里、有着怎样的文明,只是死记了这么一个概念,随着我们慢慢长大,这个概念就牢牢地长在我们的意识之中,很少有人去怀疑和论证,如果不是做学问,也很少有人再去深入研究。就这样这句话变成了我们的一个基本常识。

在信息化空前发达的当代,提及文明古国,我想大多数人头脑之中首先出现的是城邦式的政治文明,极度繁荣的文化艺术,很容易联想到亚里士多德、维纳斯、奥林匹亚、金字塔、空中花园、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比照我们的历史,很容易想到这些人物和情景,或许来源于我们对三皇五帝、孔孟、万里长城、兵马俑的熟识,这样的联想看上去是多么的顺其自然、合乎情理,进而联想到当代,可能很多人觉得这些文明古国发展到今天更是政治民主、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现代化国家,比中国的方方面面都更加进步。

然而,当我们认真读完《千年一叹》,跟着余秋雨老师从古希腊文明遗迹开始,到古埃及文明遗迹,到古巴比伦文明遗迹,再到印度文明遗迹,最终从喜马拉雅山南麓回到中国,我们就会改变很多伴随我们很久的一些关于世界文明的认识,改变我们对中华文明的认识,让我们重新去思考很多问题。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一:千年一叹读后感

千年一叹读后感

追寻历史的脚步

——读《千年一叹》有感

六年三班 陈长

追寻历史的脚步,视国家的兴亡,触摸古迹的沧桑,问道荒原的茫茫??——题记

一个古迹,一段历史

希腊,这个引起人们感叹的名字,在希腊,处处是沧桑的古迹,光荣的历史;在这

里,完全可以感受到古奥林匹克的庄严、肃穆。2000多年前,当幼发拉底河开始孕育新

文明的时候,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就已经开始井井有条的举办了;当许多国家受到

战火的洗礼时,希腊仍不失本色,奏响胜利的凯歌。它,一个承载了希腊几千年的辛酸

与骄傲的建筑,一个饱经风霜、经受挫折的建筑,希腊的路在它脚下延伸。它,便是

巴特农!巴特农阿克洛玻利斯的中心,白云雪亮,石柱残迹斑驳,一种古典的美弥漫开

来。但,当希腊的黄金时代过去后,它还在,这是悲哀还是大幸?“他们都走了??”

巴特农喃喃道。是啊,唯有这蓝天陪伴着碧草。

金字塔的辉煌

埃及,一个古老的文明,正是这个源自于尼罗河的文明,创造了举世无双的金字塔。

当年一位工匠的意外的喊叫,惊起了夜空中的黑暗。大金字塔耸立在沙漠中,它在历史

的长河中静静的当一名看客,俯瞰朝代的衰亡,风云的变幻。任何人在历史面前都不值

一提。拿破仑气焰如何嚣张,将整个世界都看成沙盘,但当他来到了金字塔下时,也感

到了渺小。在高亢的歌喉,怎能抵过撒哈拉的夜风在金字顶端的呼啸声?

黄沙漫天,永远陪伴着金字塔

斯人已逝,一抷黄土。但他们建筑依存,屹立不倒。也许我们都忘了千年前僧侣的

吟诵、祭司的虔诚祷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我们忘记了过去,忘记了历史,忘

记了先辈流传下来的精神。千年一叹,在叹什么?在叹千年文化的迷失,在叹千年精神

的空白,在叹我们内心对千年文化的不屑!游历了名山大川,流连于处处古迹中。波光

粼粼的蓝是希腊的颜色;灿烂耀眼的金埃及的颜色:醉人心脾的绿是尼泊尔的颜色??

千年一叹,需要的是毅力与耐心,头脑与思维。千年一叹,叹过去;叹文化;千年

一叹,引人深思??

追寻历史的脚步,仿佛回到了历史;追寻历史的脚步,我们才能更好的体会生活! ——后记

篇二:千年一叹.读书心得

苦苦的跋涉 苦苦的思索

————《千年一叹》读书心得 昌盛中学 赵丽娟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车轮滚滚尘飞扬,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昆仑的云,我是黄河的浪,我是涅槃的凤凰再飞翔。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我是废墟的泪,我是隔代的伤,恒河边的梵钟在何方?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东方有人长相忆,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屈原的梦,我是李白的唱,我是涅槃的凤凰再飞翔!

——题记 最初是从《阳关雪》感受余秋雨厚重从容的文风的,那时真的觉得他就应该是一位目光深邃面容苍老的长者。此后便沉醉在他的出走文化了,先生的《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山居笔记》一次次的给我以精神的洗礼,让我逐渐走进他的文化思索,也让我随着他的文字走遍中国,而《千年一叹》又让我同他一起亲历最恐怖的地区,在荒原上反思,在文明遗迹上思索,一路走来我似乎听到他的重重叹息。

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意外地发现有那么多荒草迷离的遗迹和战壕密布盗匪出没的城市。时刻都潜在着危机,时刻都经受着考验,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实的恐怖故事,所看到的是令人无比震惊和困惑的衰落……从希腊到埃及,转而到以色列,巴勒斯坦,再到约旦,伊拉克,伊朗,和巴基斯坦,然后是印度,尼泊尔,最后回到山西平遥,岁月的风尘、战场的硝烟、四万多公里的跋涉。走在三千年前辉煌的土地上,感受着衰落的古文明,书写心中的悲怆和感叹。所有的文明遗迹都在向作者和读者述说一派景象,繁华或萧瑟;所有的古老

的文明都饱含沧桑的沉淀,隐忍又无奈。 都在无言的向后人讲述一路走来的风霜血雨之途。

希腊的蓝色,埃及的黄色,以色列的象牙色,伊拉克的灰色,伊朗的黑色,印度的棕黑色,尼泊尔的绿色,当作者的脚步探访这些孕育过古老文明的土地,这些孕育过古老文明的土地激发了文人敏感的悲悯和思索,作者的笔,展现给我们的不仅是震撼,还有失落文明的痛心:

“发出最恐怖声音的这个人种,这种嗓门,曾经诵唱过天下最慈悲,最悦耳的经文。”

他们的祖先颂扬普渡众生,和谐悦耳的经文声声道出天下苍生共同期盼的:和平。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衰落了,取代振聋发聩的文明至理是令人战栗的口号。尼罗河、恒河无声的流淌,是不愿诉说还是不忍诉说?

“是的,孩子,你们可能都不识字,用不着圆珠笔,但你们知不知道,你们的祖先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文字的人”。对于那些因战火流离失所的伊拉克孩子们,作者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他们目不识丁的悲哀,更心痛的是这片经受硝烟的土地,会令汉谟拉比暴跳如雷,会令他们的智慧的祖先们落泪,这群懵懂无知的孩子们却哪里察觉得到他们祖先的叹息。

余秋雨就是这样用他的如椽巨笔。讲述他游览失落文明的遗迹的独特、深沉的思索。步步远离祖国,却时时品读着中华文明,追溯根源,追寻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的原因。“人类文明的巨构崩坍得如此凄凉!”“衰草瓦砾,承载着一个从古到今的灾难,一切摧残都是具体的,一切委屈都是难以表述的!”在抚摸文明遗迹累累的伤痕后,作者回头苦思:作为我们的生命基座,中华文明也伤痕累累,却如何避免了整体性的崩坍?这种避免

付出了多大的代价?更重要的是,现在世界上生龙活虎的年轻文明,过多少时间,会不会重复多数古代文明的兴亡宿命?

艰苦跋涉、亲历险境,苦苦思索,终于让作者找到了这个艰深的文化命题的答案:远征和失序,迷昧与保守是作者思考得来的另外几大古国文明衰落原因。

这部巨著是作者对世界文明史的探索,也是对中华文明史的思索。美妙的文字,深邃的积淀,深层的挖掘,促使作者不停的追寻,终于在《借我一生》中,找到了答案,当他和妻子手捧那双虎头鞋端详时,一定会为这千年之旅而骄傲,更会为那世纪之交的千古一叹而自豪。

篇三:千年一叹读后感800字

千年一叹读后感

最近看了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感触颇深。想沿着他行走的路线,到世界各地去看看,那也就不枉此生了。

这本书是一本日记,采用游记的形式,记录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万公里,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苦中带甜的经历,读书的同时,给读者传递这样一些问题,希腊、埃及、约旦、印度等古国都曾经有过辉煌的古文明,从辉煌到势微,从势微到衰败,到没落,而我们中华文明却避免了整体性的衰落。这是为什么?如何保持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我们对此应持有何种观点,应该如何去面对?

书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伊拉克之行。每每想到,心里就很酸,当他讲到当地孩子的贫穷、无助时,我的眼泪便刷刷地流了下来。伊拉克有太多的失学儿童,他们连字都不认识,可是,他们的祖先却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文字的人。很小的孩子,本该天真快乐地生活,但他们却也硬生生地被与政治联系了起来。他们蜡黄的脸、深深的大眼睛,这一切不能不让你开始痛恨美国,痛恨懦弱的联合国,痛恨伊拉克的当政者,同时也为这个民族悲哀。

其实,甚至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很多地方,人们也正在毁灭自己创造的文明,在中东,在印度,阿富汗等地人们还在互相厮杀。文明的毁灭往往伴随着血腥的战争。因此,和平是我们需要的,战争是我们唾弃的。所以争取和平反对战争,这是我们一直持有的观点。 看完这本书以后,我深深为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为中华文明感到骄傲。早在秦始皇时便统一了文字,使得中国历史活了下来,不象埃及的历史,变成了“木乃伊”,现在的人们面对一大片一大片黑黝黝的古文字却完全不懂何意;而一部印度的普通历史,却也要中国人的著作来填补和修订。我国五千年的文化历经千辛,却也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而不像两河流域许多国家,只剩下了一些颓垣残壁和一段辛酸的回忆。

我们是文明人,我们有义务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而用尽全力。要真正把这些义务落到实处,就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工作,去为这些“大”问题贡献自己的“小”努力。这便是传承,这便是文明的叹息。

千年一叹读后感体会


我所追求的是什么?是即使内心尚存一息,也要去点燃的火种;是即使面对艰难险阻,也要去追逐的梦想。《千年一叹》一书由著名作家余秋雨所著,该书的内容将他独特的写作风格展现出来,彰显了另类的风格。

“要么今后只敢小声讲述中国文化,要么为了能够大声,不顾死活走遍全世界一切最重要的废墟”,这是该书在开幕时的一段话。余秋雨在荒野大漠中独自消失了整整十年,寻觅着数千年历史中蕴藏着的魂魄,是否依旧尚存?最终,他写下了《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两部著作,将中华文明诸多被埋没的遗址重现光明。而这次,他把自己的目光延伸向世界的历史长河中,走进人类历史的福地,穿越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等国,真实地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民族文化和历史遗址,让世界的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即将流失的东西,唤醒人们对于历史的使命感。而在此同时,也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想象着,人类社会迅速的发展,历史长河流动的速度也随之加快,星球里的新陈代谢也不断的发生着,发展、淘汰、发展……或许在那么一瞬间,我们停下脚步,回想着自己所追求的东西是什么。这时,猛然回头,发现身后只剩下一片狼藉,身前的长河又不知通向何方。未来的我们是我们,过去的我们也是我们。那一份厚重的底蕴,不仅是一段历史的回忆,更是一盏指路明灯。

千年一叹读后感2000字


千年一叹读后感2000字:

最近读了余秋雨的《借我一生》和《千年一叹》。很多人认为这两部书可以称为余先生最好的两部著作,读过之后,我也这么认为。

早年读过余先生大名鼎鼎的《文化苦旅》,但那时多半只是当成一种游记,并未完全体会余先生内心深处那种对中国文化深深的探究,之后读他主编的《藏着的中国》,始知他深厚的文史知识功底。他的作品盗版甚多,因此这几年都没有读他的书,一方面是怕买到盗版,另一方面,和我读书的习惯有关,越是好书,越是敬佩的作者,我越是抱着敬畏之心,而不敢过早拥有打开阅读。

直到这次,我接连买了《借我一生》和《千年一叹》,窃以为,读余先生的书,应该先读《借我一生》,先了解他的成长和心路历程,然后再读他其他的书,可以更好的理解他的立著思想。

《借我一生》是余先生的一部自传,其中很大篇幅介绍了“文革”期间他个人及其家人的不幸遭遇,现在的年轻人,包括我这种出生在文革“中期”的中年人,也能从中了解一些十年浩劫的经历。文字之间,流露出的是余先生对政治毫不掩饰的厌恶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文章回忆了余先生儿时的经历,不过我感佩他惊人的记忆力,但我想对儿时记忆的细致描写,虽然是真实的,但应不乏文学修饰的成分。文章写到他在浙江老家,隐居山林中一个荒废的小楼里读书,无意之间发现这座小楼居然是蒋介石当年捐赠的中正图书馆。“文革”中,多少图书被焚烧,多少文化人被打倒。历史上恐怕也只有秦始皇焚书坑儒能与之相比。作者痛恨之余,以蒋介石捐赠图书馆一事与之相比,一个是铲除历史文化,一个是传承历史文化。余先生成名后,在学术上、创作上甚至其他方面,经受了很多所谓批判攻击。余先生认为,这种批判攻击大多是“文革”流毒,多次表达了对“大批判”的愤怒和轻视。本书后半部分,主要介绍了文革后这些年他对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思索,主要反映在这些年他从《文化苦旅》开始到《千年一叹》文化系列丛书的创作经历。应该说,此书反映了余先生的思想,但也能看出他在学术上和思想上的一些高傲。我想,这是可以理解的,大凡文化人,总有些清高的。很多人看了余先生的书,可能在一些方面不能认同他的观点,我想,各人的文化水平有高低,视野有远近,历史知识有深浅,立场有不同,观点自然不同。总有些人出于各种目的,借批判余秋雨而想达到自我炒作,越这样,越能凸显余先生的文史功底。

《千年一叹》是余先生参加的由凤凰卫视在上世纪最后一年,即1999年末,搞的一次大型千禧年世界古文明追寻反思活动的日记报道。这次活动,凤凰卫视自希腊开始,经埃及、以色列、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至中国西藏,全程记录报道了这些国家土地上曾经拥有过的辉煌的古代文明以及这些国家现在的状况。我们既能发掘回顾在历史上那些曾经有过的伟大文明和国家,更能从现今这些国家的境遇中反思人类的行为。在《人生最后的智慧》中,余秋雨向我们介绍了约旦前国王侯赛因的陵墓,“......没有墓碑和墓志铭,整个陵墓不着一字......让生命的终点归于素净和清真......”。我除了震撼,也要向安息的侯赛因国王表达敬意!他毕竟是一国之君啊!而且是有国际和地区影响力、又得到自己国民爱戴的国君啊!反思我们国家,却有太多的陵寝文化。古代的不说,近代的中山陵、毛主席纪念堂,毛主席一代伟人也当配纪念堂,可最近新闻说山西为华国锋也修建了豪华的陵园,就有些“过了”。华国锋虽也曾是国家领导人,粉碎“四人帮”也立过功,但他和无数革命前辈比,还显资历太浅,如何能配如此豪华陵园?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怎样?他们都没有享用如此豪华的陵园,很多都把骨灰撒在祖国大地。当然,这不能怪已逝的华国锋,而是山西一些官员的功利思想在作怪。

凤凰卫视一路前行,途径的几个国家,如伊拉克、伊朗都饱经战乱。尤其伊拉克,先是八十年代两伊战争,然后入侵科威特,1990年海湾战争遭到联合国多国部队打击,2003年美国再次入侵伊拉克,推翻了萨达姆政权。如今怎样呢?推翻了独裁政权,人民比过去更多的沦落在日以继夜的恐怖暴力之中。美国总想以自己的价值观强制灌输全世界,尤其是伊斯兰国家,而事实证明,这只能带来战火和恐怖袭击。

在印度,余秋雨本来是带着美好的印象去参观的,然而“《我却拒绝说它美丽》”。首先是这个国家人民整体的极度贫困,与印度在国际上极力争取的大国形象完全不符。我已不是第一次在文学作品中读到有关印度恒河所谓“恒河晨浴”的记载,第一次是韩国人写的《雨啊!请你到非洲》。印度放弃了佛教,证明这个国家放弃了智慧与理性。从余秋雨的这几篇报道看,没错,印度做着大国梦核武梦,而内部却是一个极度贫穷、两级分化十分严重的国家。大多数人民愚昧不化。一条母亲河,每天一边焚烧大量尸体和骨灰,一边有无数的人在旁边洗澡刷牙,实在太恶心了!

通观全书,余先生不仅对比了世界几大已衰亡的古文明和中国文明,更是对比了世界三大宗教。我认为,世界宗教,从古至今,大大小小,保存下来的、灭亡的,何以千万种。然三大宗教,唯佛教最和平。佛教从不侵略杀害其他文明与宗教,也最为理性和充满智慧哲理。中国接受了佛教,并与中国文化相结合是佛教之幸,也是中国之幸。

读完此书,回味无穷。世界几大古文明均已衰亡衰落,那些土地上现在的国家大都陷于战争、恐怖和暴力、愚昧、极度贫穷。我看到了文明沦落背后一些宗教的身影,庆幸的是,中国古文明延续至今,作为中国人,真应该好好补习一下中华文化。

昨晚去公园散步。散步锻炼的人群纷纷攘攘,一群群的中年妇女随着音乐在跳健美操。春风拂面,夜色下的湖面微波荡漾。这就是和平的中国,真好。但是我突然又想到中国古文明延续至今,还能延续下去吗?现在的中国,从小学生起,还有多少人读过四书五经呢?四书五经作为中华儒家文化的核心,几千年了建立和维护了中华的传统道德和文化传承。但是现在,我们不读它了。我们面对的是纷杂的网络信息,物欲横流的社会,真难以想象,如果中华传统文化不再延续,中国的未来在哪里。作者〡夏冰

《千年一叹》读后感_1200字


《千年一叹》读后感1200字

六个半小时。
这场千年之旅是历史之行也是文化之考,这声千年之叹是赞叹也是惜叹。
与其说写篇书评,更应说仅是一篇读后感,因为在阅读之前我对除本国之外的古国文明不甚了解,深知自身的浅陋便不敢妄加议论,如有不足还望指正。
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基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作者一行跋涉数万公里,走遍文明发祥地。感谢余先生在面临种种危险依然坚持用文字带我们完成这场千年穿越,未经雕饰的文字反而真实又珍贵。余老先生并不奢求用有限的篇幅穷尽文明的起源发展,即使是人类探索出的已知文明也只是真实历史的冰山一角,余先生只是将自己一路所看所闻、所思所想倾诉读者,在他笔下,古代文明比历史书上的遗址照片来得震撼。
千年的文明,依然是我们歌颂、赞美的对象。爱琴海边神秘岁月留下的石柱群,至今依然未知的人类奇迹金字塔,犹太教的最高圣地哭墙,沙漠里的“玫瑰色的城堡”佩特拉,巴比伦古城经受“复原”之后唯一留存的沥青路......遥远又神秘的古文明穿越时空来到现代人的面前,虽已是老态龙钟的残缺模样,但千年岁月赋予他们厚重的气质,他们像一位位在日月辉映下蹒跚而来的老巨人,接受着无数后代的崇敬与朝拜。人类文明由他们而生,由他们而育,我们的现代文明有源有根是多么让人骄傲和感动的事,无论文明的族谱记录到哪里,面对老祖宗,我们只能谦卑致敬。
但是荒芜的现状、残酷的争斗、战火与硝烟,辉煌的古文明对比现实的衰败,似乎让我们听到了老祖宗的叹息。千年文明的河流滋润了沿岸所有的人类聚集地,自己却逐渐干涸,全然失去了最初的鲜活。战争入侵、宗教冲突、自然灾害、文化互噬都反复折磨着古文明,直至今日,竟只剩古中国文明绵延未绝。
作为世界五大文明发源地之一的古中国文明并不算最年长,在其他古文明逐渐消亡暗淡之时,中华文明即使几经摧残,也屹立不倒,结合余先生的观点,其原因主要有:一是文字统一,二是地理环境阻隔,三是对小国文化的强大包容力,四是追求实用理性、中庸之道,五是科举制的确立。
中华文明能否万古长青还是未知,面对盛极而衰的自然天理,人类的力量微如草芥,但悲观主义只会加剧毁灭,唯一的道路是不忘初心,与时俱进。历经其他文明的消亡,终究要回归到对现存文明的反思。现世文明不如我们想象中的安稳和平,极端主义恐怖主义正威胁着许多国家,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也更能理解为什么我们现在要推崇传统文化,抵制外来侵略文化了。文明的滋养是润物细无声,从小培养起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文明传承的应有之义,文明的后代若无视甚至轻视文明,那文明也离毁灭不远了,再看如今的一些“慕洋犬”,老祖宗还在这呢却对着别人摇尾巴喊爹爹。
人类的延续需要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和谐,也需要文明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这也是为何我们对外提倡“一带一路”,对内提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由此,中华文化在历经灾难的沉寂后,已然焕发出新的生机。

《千年一叹》读后感_2100字


《千年一叹》读后感2100字

《千年一叹》

其实我看这本书的理由很简单,只是因为《悲惨世界》太长,还没有看完,写不出读后感来。那就挑一本相对来说短一点的。再者说,我已经很久没有看余秋雨的书了。因为尘封的《文化苦旅》是最好的朋友送的生日礼物,然而他走了。然后我就一直停留在开始阅读的地方,甚至已经不记得开始阅读的地方了。一开始是不愿意忘记,后来是不刻意想起。所以,就一直一直尘封,顺带也“封杀”了余秋雨的那些书。

所以,是开始的另一种意义。

然而,我没想到的是,这本书给我的震撼,持续刷新。直到最后读完,有几处大笑,更有几处哽咽。然而,一切,不如作者一句“千年一叹”。

这其实是一本十几年前的书,书的内容基本以日记形式体现。千年一叹,却也有时日行千里。

九九年,那个年代有点遥远,所以书中内容有些当下的形式,不知如今可有改善。但愿有吧。苦难,不应该是苦难人民一生的标志。以颠沛流离之姿不可怕,可怕的是对颠沛流离的淡漠与认可。那是放弃的另一种姿态,无畏的意义,竟让我心生怜悯。可能是因为,我刚刚看完书吧,内心受到的冲击,不太对安逸有好感。因为他们的安逸,我看不见我能理解的幸福。有时候,想要接受别人的生活状态,果然是不容易的。理解和尊重,多么重要。但是,我愿意的是他们理解我们的生活状态,但凡有追求,总比等死好的。(其实,这是一段混乱的语无伦次。想要删除重来,又觉得它本身很重要,那就留着吧。给自己情绪一个出口,本身也应该是读后感的一种形式)

这本书,本身是纪实叙述的一个出口吧。作者在自序中这样写道“但是,恰恰在最不可能的地方出现了可能。就在二十世纪临近结束的时候,天意垂顾中国,香港凤凰卫视突然立下宏愿,要在全球观众面前行走数万公里,考察全人类最重要的文化遗址,聘请我担任嘉宾主持。”

所以,所有的遇见,文明或野蛮,兴盛或没落,冲突或融合,处处可见,时间有话说。

本书全程始于希腊,归于喜马拉雅山脉一端的尼泊尔,途经埃及、以色列、巴基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印度等等诸国。其中困难种种,不曾描述的居多,即便如此,我也跟随他们一直心惊胆战。

作者本来就是去考察文化遗址的,所以基本上,所涉及的历史知识大多都是我不曾了解的,果然读书时期,历史课本,只是沧海一粟。我只好跟随作者的步伐,囫囵吞枣。若真要研读,必定是不能如我这般,刘姥姥附体,一边存疑,一边感叹,而应该是一边感叹,一边解惑。然而即便如此,我也是受益颇多了。读书时留下的划线和随想,已然是克制不住当时的震撼的体现了吧。也会有很多地方,让我有共鸣的感觉,到此刻,竟不知如何列举,大约可以用不胜枚举来形容了。

我印象最深刻的几点,大约都和上面的某段语无伦次相关。

一是伊拉克战争。其实我们都知道当年伊拉克战争的结局,不是当事人,却知当时事,有一种原因叫大事件。“但谁能料到,去年五月,先是印度,后是巴基斯坦,两国分别进行了五次和六次核试验,亦即在短短十几天内共进行了十一次!这不能不把世界震惊了,成了二十世纪末为数不多的顶级人类危机。”而这,竟然不是结局。当时谁能想到萨达姆最后死于绞刑。我的印象里,伊拉克战争,是美国为了石油打的一场战争,已经不知道这样的知识记忆应该归于年少无知,还是年长无为了。

二是以色列。“这里要查验护照,但谁都知道,护照上一旦出现了以色列的签证,以后再要进阿拉伯的其他国家就困难了。”,直至看完这本书,我的脑容量也没为自己解惑,为什么?因为宗教冲突?因为恐怖组织?因为……太复杂了,我大概得先补读一些相关的历史知识。

三是恒河。“伟大的恒河就在近旁,印度人民不仅把它看成母亲河,而且看成是一条通向天国的神圣水道。一生能来一次瓦拉纳西,喝一口恒河水,在恒河里洗个澡,是一件幸事。很多老人感到身体不好就慢慢向瓦拉纳西走来,睡在恒河边,只愿依傍着它结束自己的生命,然后把自己的骨灰撒入恒河。”“他们不会离开,因为照这里的习惯,死在恒河岸边就能免费火化,把骨灰倾入恒河。如果离开了死在半道上,就会与恒河无缘。”“男人赤膊,只穿一条短裤,什么年龄都有;女人披纱,只有中老年。没有一个人有笑容,也没见到有人在交谈,大家全都一声不吭地浸水、喝水。”“死者将被拖到不远处,由政府的火葬场焚化。但一般人只要有点钱,一定不去火葬场,而去河边的烧尸坑。这个烧尸坑紧贴着河面,已成为河床的一部分,一船船木柴停泊在水边,船侧已排着一具具用彩色花布包裹的尸体。”“死者将被拖到不远处,由政府的火葬场焚化。但一般人只要有点钱,一定不去火葬场,而去河边的烧尸坑。这个烧尸坑紧贴着河面,已成为河床的一部分,一船船木柴停泊在水边,船侧已排着一具具用彩色花布包裹的尸体。”我理解不了这种神圣的信仰。生命归于虚无,有很多种方式,这种集体自杀或者等死或者朝圣,我大概会逃之夭夭,无法使内心归于虚无。与其说震撼,不如说震惊,尽管没有视觉冲击,但这也已经是我看过的我最难以接受的信仰了。

总要归来,所以我的书也就看完了。

《千年一叹》,最后我想说,生于和平,何其感恩;历史悠悠,仰视她,正视她,回忆她,探索她,适应她,感谢她,传承她,创造她。时间与历史同在,文明与自然共和。

千年一叹读后感范文


余秋雨的作品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沧桑感,一种浩然而衮毫不矫情的雍容与大气,一种俯仰天地古今的内在冲动与感悟,一种涌动着激情与灵性的智慧与思考。

《千年一叹》记录了余秋雨在前年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千禧之旅”的目的实际上是环游世界的文明古国,领略人类文明的精华和感受异国的风土人情。所以他们选择了希腊为此次旅行的第一站。路径除中国外的三大文明古国,埃及、印度、古巴比伦。

翻开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我沉浸在眼前落寞的苍凉,没有鲜明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只有曾鼎盛一时如今却衰落得如此彻底的古文明。《千年一叹》让我的思绪跟随着它横贯了几乎整个亚欧大陆,跨越了几千年的时光。听着李白的歌,寻着屈原的梦,探寻着中东古文明的辉煌,抚慰着西亚顾问名的伤痛,感受着南亚历史的喜怒哀乐。

《千年一叹》,正如歌词中所写:“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车轮滚滚尘飞扬,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昆仑的云,我是黄河的浪,我是涅槃的凤凰再飞翔。”饮着屈原的梦,李白的歌,探寻着中东古文明的辉煌,抚慰着西亚古文化的伤痛,感受着南亚历史的喜怒忧伤。

而到达希腊时他们所见到的只是狭小、陈旧、道路拥挤和人民闲散。只有从被风化的古代遗址中看到一点文明古国的影子。照我看莱希腊人闲散的升华方式有许多缺点,社会失去了精气神,一部分闲散变成了精神贫穷。可见衰落了的古代文明难以与现代结合,最后只能被现代文明遗落。希腊给人的感觉是蓝色的,无论是美丽的爱琴海或是作为希腊象征的巴特农神殿。但这只是最初的感受,到于那些大思想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他们滞留在千百年前对人生的思考已无法用现代的词藻形容。余教授在《哀希腊》一文中提到在爱琴海边的石柱上找到了英国大诗人拜伦的刻字,令人吃惊的是:这些刻字在石柱的底部,而且是恭恭敬敬用小写字母刻上去的,较之后来那些张扬地用大写围绕在他四周的跟随者,拜伦的敬畏之心不更令人敬佩吗?希腊的文明的健康的、闲散的,当读到希腊人的快餐也要一小时后才能上桌时,我想这种文明衰落了,因为它过于闲散,过于与世无争。

埃及的土地绝大多数是沙漠,所以它应该是金色的。埃及给人的感觉是神秘的,无论是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仿佛埃及法老们一生所做的便是固守在高高的位子上,让无数人膜拜,神秘而古老。事实上,他们的确做到了让后代保有这份神秘,但这种自负的神秘也切断了自己得以延续的可能,失去了外界的理解。如果说希腊的街道还有一丝古今相融的惬意的话,那埃及就完全没有让人闲逛的兴致,仿佛除了数千年前留下的几座建筑便什么都没有了。

接下来的同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巴比伦遗址。古巴不必四大文明古国中最神秘的,人民只有听着空中花园的故事想象城市、街道中繁荣的景象。因为留下的实物遗址已被无情的岁月和贪婪的“黑手”糟蹋得不堪入目,也失去了往日的风光。看着残破不堪的“墙壁”,不禁有一丝感伤。

相信现在提到印度的话,大家的第一反应会使狭窄的街道中密密麻麻的人头和印度人对时间概念的缺乏。印度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无节制的生育和升华条天的不断改善是导致人口暴涨的原因。此外,在印度大多数人的手上是没有手表的,因为手表对他们来说没有太大用处。电话中说再十分钟后,转身就进了巷口的咖啡馆里喝咖啡调侃了,在连三个小时是不稀奇的,连政府官员也是如此。真是不可理喻呀!印度给我的印象根本就是从天堂坠入了地狱。泰姬陵那白色的优雅的圆顶竟成了印度惟一美丽的风景。我们常说中国人多,但印度人口的增长速度更快!当读到“三成摆摊,一成乞讨,六成闲站着”这样的描述时,该做何感想?一个国家贫穷落后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她的民众一个个无所事事目光呆滞,每天所做的便是等日出等日落,最后等死!这种无序的生活状态怎么不令人不寒而栗呢?最触目惊心的是所谓的“恒河晨浴”,印象中那圣洁高尚富有诗意的画面竟被肮脏恶臭与愚昧代替。作为母亲河,恒河曾经哺育了多少两岸的子民,可如今,这些子民又是怎样对待她的呢?

以绿色的尼泊尔结束征途显然是明智之举,自然的魅力原来是大于人类自身创造的。

当我随着余教授望见那万仞银亮的喜马拉雅时,不禁也跟着他一同叹一声:回家,真好!

“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我是废墟的泪,我是隔代的伤,恒河边的梵钟在何方?”它引导着我们踏进那个往昔的时空,去品位和享受其中的快乐,而同时也承受着这些辉煌文明不同程度的衰落的震撼。看完了各大文明古国,我有许多的感想。对,他们的确辉煌过,不过是在过去,但是在“同伴”衰落的同时,我们中国却奇迹般的存活了下来,并且比较完整的保留了我们的文明。造成他们现状的原因是他们在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发生冲突时没有及时采取好的应对措施。

而中国早几个世纪之后存活了下来,跟上了现代的节拍,很好地融入了国际。思索着我们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的风风雨雨而生生不息的缘由,因为中国文化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正是这个本质,使它节省了很多靡费,保存了生命。这个以世界屋脊作门槛,以千年冰雪作门楣的泱泱大国,正以磅礴的气势矗立着,展示着它博大的精深的文化和悠悠五千年的历史。它深邃古老却又充满活力,在新的时代的浪潮中,它正以中华雄狮的英姿,震惊着全世界。

合上书页,觉得身心一同接受了一次洗礼,好似涅槃后的重生。读一遍《千年一叹》,仿佛连我的“千年”也厚重与感慨起来。

千年一叹读后感范本


引导语:千年一叹想必有不少人都读过,而有关千年一叹读后感要怎么写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篇一:千年一叹读后感

看了《千年一叹》之后,根本就没有丝毫的喜悦。反而是越看越沉重,不忍再看,又不得不看。寻访古文明的文明之旅。乍一听,是一件美差。可其中却蕴含着多少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那些文明古迹总让我感觉它们是在沙漠上默默坚守的一座丰碑,一座很悲凉的丰碑。曾经的它们是辉煌的见证者。而今的它们好似烟花灿烂之后留下来的与余烬。曾经创造了他们的人的后代子孙,现在因为各种原因,正在遭受这战乱,贫穷,饥饿,恐怖主义的侵害。余秋雨先生说,看到作为一个曾经创造过辉煌文化的国家,他们的子孙连学都上不起,他感到痛心。然而又何止是痛心!哭墙之下那不曾休止过的哭声,医院里亟需药物治疗的孩子,那种就差武装到牙齿的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又岂是一个痛字可说得清,道得明。忘了是在哪个国家,为了让旅客能够安全地观赏古迹,每个车队都派两辆车前后保护,余秋雨先生那时候的心情只剩下难过,他们只不过是想让外人了解一下他们的历史文化而已。

战争越来越让我感到害怕。它是一个怎样的恶魔,怎能让曾经的辉煌化为齑粉。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可他们却像是一缕轻烟从历史的上空飘过。恒河边静待死亡的老人,垃圾堆上密如林的脚能给出什么样的答案?

中国是一个很神奇的国家。几千年来,大家打打杀杀,后来因为外族的侵略,大家竟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再也部分什么外夷了。很希望中东有一天也能这样。发现原来大家是一家人。还有那些制造恶魔的人。

篇二:千年一叹读后感

在千年之交,作者余秋雨与凤凰卫视一行以希腊为起点,中国为终点,探寻文化的足迹。在世界文明史中,只有我们的祖国——中国的中华文明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我认为,这不是奇迹,是必然的。

世界本是一个大村庄,人们原本过着本本分分的生活,只是后来有一天,一户人家的人抢了另一户的一点财物,得手了,于是又有一些村民效仿,这使得每户人家人人自危,都在家偷偷练武,使得整个村子不得安宁。我一直认为用这个故事来形容我们的这个世界非常合适,而作者也在书中反复强调着战争会使战胜方与战败方两败俱伤,会破坏两方民族的文明,会使人民流离失所,贫困、天灾……接踵而至,留给人们的将是无比的伤痛。我们中国从古至今一直做得很好,除了成吉思汗,几乎没有统帅进行过远征,最多只是内部矛盾,内部战争,包括日本和朝鲜,他们的祖先也都是中国人。正是这些,使我们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完好的保存了下来

当然,现在的新中国也光荣地继承了我们祖先的优良传统,对那些盘踞在南沙群岛等地的外国政府并不采取武力的手段,只是再三地要求他们和平撤离,只有他国军队向我军开火时才进行自卫还击。这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政策既维护了和平,又不失我军的尊严,非常好。但这要是发生在美国,早就借机开战,把东南亚轰了个底朝天了。

作者从中东一直到印度,一路上看到的都是战争与冷战造成的荒芜与贫困,而在军事方面我国一直十分低调,只是偶尔才会举行和平军演,非常低调,这点很值得中东以及南亚的一些国家借鉴。作者在书中也介绍了许多西方的古代帝王,在国富民强之际耀武扬威,攻击他国,毁灭了他国的文明,自己的国家也遭受重创,最后使得国家民不聊生,国库空虚,真是两败俱伤。

说到底,武力只是一种自卫手段,不可用于攻击他人,更不可滥用,不然害人害己,对别人不说,光对自己就没有一点好处。文明是珍贵的,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是独裁.者的工具,而文明却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的,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与劳动人民智慧最好的体现。战争让文明胆寒,作者余秋雨也多次在书中强调要维护和平以及和平对文明的重要性,我也希望所有国家都能放弃军备竞争,保护和平,给古老的文明以最好的保护!

喜欢《边走边叹读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后感边叙边议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