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读书笔记
莫迪亚诺《暗店街》读书笔记_高中读书笔记800字作文。
莫迪亚诺《暗店街》读后感_高中读后感800字作文

“黄昏时分,一个小女孩跟随她的母亲从海滩上回家。她以为还想再玩,就莫名其妙的哭了起来。她离去了。她已经拐过街角,而我们的生命不也正是象孩子的这种忧伤一样,会很快地在暮色中消失吗?”
你也在读《暗店街》。
“我们的生命不也正是象这孩子的这种忧伤一样,会很快在暮色中消失吗?”。
就是这句话,在你文字里看见的时候,觉得非常的熟悉。摸索到隔壁房间门后的书架上(搬过来,就一直没装灯),借着打火机的一点亮,翻开《暗店街》的最后一页,果然是书尾的最后一句话。
《暗店街》,一个网友跑遍无锡全城的书店,才从一个小店的角落里找到,手上这本书,淘自师大外的旧书店,仅仅十一万六千字,却是一读再读。
莫迪亚诺的风格和村上有异曲同工之处,纤细、淡雅,如下午时候投射在西墙上淡灰色的树影,摇曳令人目眩,消逝无声无形——《暗店街》,真的是一本心境老时、苍凉时,在极至的寂寞里展页徐读的书。
喜欢手上这本旧书封面的颜色,淡的紫色。
我们因何而忧伤?
因为生命的无常变化,因为想要把握的抓在手里的美好总是轻易的被断送,被掠夺,而始作俑者或许正是我们自己,当我们明白的时候,一切已经再也回不来。
在暗夜街里,处处充斥着这样的情绪,每一个人,每一个场所和时空,无论怎么切换和割裂,总是孤单的。所有的人正象孩子手中的气球,被流光逐渐的充满,逐渐的膨胀,孩子抓不住手中的气球,于是它们飘散开去,融进茫茫的暮色。
他穷尽自己的后半生,走遍世界的每个角落,只是为了寻找来时的方向,在已逝的时光里捕获线索和片段,拼凑被遗忘的自己。当一切逐渐了然于胸,他发现自己置身于暗店街上,在黄昏里,除了手上捏着的破旧用来记录线索和通讯方式的笔记本、除了颦眉而泣的旧时女子的照片,一切已经消逝。
天渐渐的暗下来,黑暗从窗子里摸进房间然后慢慢渗透到房子里边去,我没有开灯,仿佛置身在暗店街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认识我或者记得我,我点着一支烟。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编辑推荐
《暗时间》读书笔记800字范文
我们经常用实际年龄去衡量一个人的大小,从你出生开始,我们会说,到十八岁你就成年了,到了什么时候你就应该结婚生子了。可事实上,真正决定是否成熟的标志应该是心理年龄。衡量一个人生活了多少年,不应该只是看他多少岁,而是应该用思维时间来计算。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一个人从生下来开始就呆在一个为他特殊建造的无菌保护室里,没有社会交往,没有知识获取,度过了18年,你会不会认为他成年了?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下面介绍的这本书《暗时间》,就是作者刘未鹏对于时间的思考。他是计算机专业,但兴趣广泛,对心理学、管理等领域都有涉猎,并且根据自己生活工作的经验,连续写过七年的博客,将自己对于计算机科学,个人成长方面的认识与他人分享。他的大部分思想,可以从《暗时间》这本书中窥见。
由于作者的专业背景,首先他提出了这样一个类比:如果你有一台计算机,装了一个系统之后就把它搁置在那里,你觉得这台计算机被实际使用了吗?没有,因为CpU整天运行的就是空闲进程。运行空闲进程是一天,运行大数据量计算的也是一天,对于CpU而言,价值却是完全不一样的。大脑也是如此。他提出了思维时间的概念,善于利用思维时间的人,可以无形中比别人多出很多时间和生命。真正成熟的人应该意识到,时间的平等性是没有太大意义的,似乎别人过了一天,我自己也过了一天。实际上,如果你正在学习一门专业,仅仅用你所投入的时间来衡量,很容易产生错觉,认为自己投入了许多;然而有意义的应该是以时间和效率的乘积来衡量。你可以投入很多时间,但是如果效率低下,会发现毫无进展。把大脑的容量想像成CpU,只有当你给予自己想做的事情最高的优先级,并且CpU满载,那么你的思维时间才算达到极致,这样投入的时间才能等同于实际流逝的时间。
如果你有总结的习惯,可以在每天结束前总结一下自己在某某领域投入了多少时间,不要粗略地去计算有多少天下班之后拿起书来翻翻,因为这样你会发现书是常翻,但领悟却不见得加深。因为看书并记住书中的东西只是记忆,并没有涉及推理,只有靠推理才能深入理解一个事物,看到他人忽略的地方,这部分推理的过程就是思维时间,也是人一生中占据一个显著比例的暗时间。你走路、买菜、洗脸、吃饭、睡觉等,所有这些时间都可以成为暗时间,你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间思考,消化和反刍平时看和读的内容,让你的知识深入,脱离照本宣科的阶段。这些时间单看不起眼,但日积月累会产生庞大的效应。历史上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苯的结构的提出: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在研究苯的结构时,整日思考苯的结构到底是怎样的,对他来说,大脑的CpU将这件事定为了最高优先级,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一天他在书房打瞌睡时,梦到碳原子的长链像蛇一样盘绕,然后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旋转不停。他猛醒过来,意识到了苯的环状结构。
《莫娣》读书笔记
窗外的风景怎么样?天上的白云像什么?是平淡无奇,还是风光无限?这要看观察者的眼光:你能看到什么。
同样,人生的命运与生俱来,或顺利,或坎坷,一辈子能否有所成就,要看你做了些什么。
爱尔兰/加拿大电影《莫娣》,以加拿大一个残疾人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影片描述了一个名叫莫娣的人,从寄养在姑妈家的无用之人,经过自己的艰辛努力,成为了一位著名的民间艺术家。
在我们的生命中,有些东西是自己不能把握的,比如我们的出生,我们身体的某些构成,这些东西由不得我们。就像影片中的莫娣从小患了严重的关节炎,让她骨骼变形,走路都是一颠一颠的。
这样的人生,怎样才能够有所改变呢?
抓住机会,走出既有的人生画框。
莫娣寄养在姑妈家,还是要做一些事情,但她关节不灵活,做事笨手笨脚,常常受到姑妈的指责。
她唯一的弟弟忙于做生意,欠了不少债,便自作主张将母亲留下来的房子卖了抵账。这么大的事,压根儿就没有与莫娣商量。
莫娣面对这些,当然有些愤慨,但又感到无奈。在她的眼神里可以看到,那是相当的不甘。
有一次,她到附近超市买东西时,正好遇到一个做贩鱼生意的男人想雇佣女人,她便跳起来将招聘纸条揭了下来。
她义无反顾地告别了姑妈,一步一颠地走了好远去应聘。
就是这一去,她跳出了原来生活的小圈子,迎来了她生命中的转折点。
忍辱负重,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莫娣的到来,让雇主埃弗雷特大失所望。他本想找个能帮他处理家务杂事的女人,却没想到来了一个手脚都不灵便的人。
他让她回去,她却不走。他让她试着做事,一件也看不上。后来勉强留了下来,仍然是处处不满意,有一次甚至动手打了她。
面对雇主的粗暴,莫娣也非常生气,但她没有一走了之,而是忍了下来,默默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雇主对她的印象。她做出可口的饭菜,整理杂乱的房间,好言好语劝慰雇主,通过自己的持续努力,终于站稳了脚根。
也许她反复想过,如果回去,又能怎么样?自己选择走出来,无论如何也要坚持下去。不管怎样,这是自己养活自己,不是全靠别人。
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绘画才能。
一旦安定下来,莫娣也有了一些闲暇。有一天,她发现了一点剩下的油漆,便用它在房间里和窗户上画了几株花草,让简陋的房子里有了一丝生机。
继而,她又找了几块小木板作画。当有人经过表示很喜欢窗户上的花草时,她将木板画拿出来给别人欣赏,当别人愿意出钱购买时,她得到了第一笔画作的收入。
这之后,莫娣的创作进入高峰期,一朵花,一丛草,一只黄蜂,一群飞鸟,一片天空,几朵白云,都纳入到她的笔下,化作美丽的图案,让陋室熠熠生辉。
她难以外出写生,便观察窗外季节的变化,靠自己的记忆和想象,将它们变成各种各样美丽的图画。那里面除了具体的风景和物件之外,还有蕴涵的艺术情趣和人生冷暖。她不仅卖出了更多的画作,而且名声大振,报纸、电视都对她进行了报道和专访。
事情就是这样,有正有负,有短有长,就是没有完美无缺。我们要做的,可能不是千方百计地去弥补人生的短板,而是最大限度地去挖掘自己的潜力,发挥自己的特长,以独特的人生价值立足于世。
与人为善,带给别人美丽和幸福。
人生的角色常常是变化的,所谓此一时彼一时。
在雇主埃弗雷特的眼里,一开始莫娣的地位还不如他家的两条狗和一群鸡。到后来,莫娣成了他的妻子,两人开始平起平坐。再后来,他的名字和形象随着莫娣的出名而出现在报纸和电视里,但只是一种附属。这种从绝对主人到妻子配角的变化,让他很不适应,甚至感到了羞辱和痛苦。
而莫娣,地位卑下时,她只是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去改善,并没有太多的怨恨。地位平等时,她尊重丈夫的主人地位,同时也争取自己应有的位置。名声超过丈夫时,她劝丈夫不要太在意别人的想法,过好自己的生活就行。
莫娣觉得,“要能体会到人家对你的好”。她对丈夫讲,与你在一起,我感到很幸福。她对友人说,美丽的画面,就在你的心里。
心地善良,笔下才能画出美丽的图画,哪怕那只手不怎么健全,甚至有点变形。
身残志坚的人总是让我们感动。她们的不幸让我们同情,她们的坚韧让我们敬佩,她们的奋斗往往达到常人无力做到的境界。就像影片中的莫娣,尽管命运对她如此不公,但她努力把握自己有限的空间,画出了一幅美丽动人的人生画卷。
莫言晚熟的人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晚熟的人》,是继诺奖之后,莫老的首部作品。第一眼看到,就被它的书名所吸引。“晚熟的人”,这说的不就是我吗?
读后感大全中有很多优质读后感范文为您提供!//m.dhb100.com
一直以来,我似乎都缺乏我这个年龄的人“该有”的成熟与稳重。我做着“不该”是我这个年龄的人做的事情,养猫,玩滑板,学英语,不断地尝试新事物。在我身边的朋友们一个个生子,甚至已经有了二胎时,我依然觉得自己不是一个有“资格”去养育孩子的人,虽然我的岁数早已超过了所谓的“最佳年龄”。这一切让我显得有点“格格不入”,朋友说羡慕我活的自我,我反问她:“但是我这样会不会太自我了?”你看,我也会质疑自己。
在我看来,我之所以呈现出一种比较“晚熟”的状态,大约有两大原因。首先,我的圈子真的很简单,大学毕业十年来,除了学生和几个中学和大学的老友,再加上是自立门户,我生活中几乎没有太多的社会关系,用一句话总结就是缺乏社会的“毒打”。
其次,我的婚姻生活也很简单,和樊同学15岁就认识了,一起见证了彼此的成长,我们是爱人,亲人,朋友,也是彼此最忠实的支持者。生活中,无论是我做菜,拍照,写东西,拍视频,樊同学永远是最捧场的那一个,他对我永远都是赞美,说我很棒,印象中他几乎从没有否定过我,这真的给了我极大的自信和勇气。也正因为我们还没有孩子,所以少了很多这个年龄要面对的一些现实问题。
《晚熟的人》里有这样一句话,“善良的人都晚熟,而且都是被劣人催熟的,后来虽然开窍了,但仍然保持善良与赤诚,不断的寻找同类,最后成为最孤独一个。”看到这句话,我开始回忆自己的一些经历。我好像总是笨笨的,做了很多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好朋友生日,我熬夜送祝福,可是我的生日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应;每次学生有问题,我都积极回答,可有时候都换不来一句“谢谢老师”;朋友缺钱,我多次相助,只一次拒绝,之后便再无联络;一些所谓的“亲人”,也因为经济原因而疏远了我们。渐渐地,我也明白了,只有双向奔赴的感情才是值得的,无论亲情,友情还是爱情。所以不必纠结,不必留恋,letitgo。
说这些,并没有抱怨的意思,也不是说别人都不好,就我自己好,我当然也有我自己的问题。其实到我这个年龄,大家会发现,生命中大部分人都在不断地远离,有时候甚至连一句告别也没有,那些我们年少时曾经为之疯狂的一切,爱情,友情,现在看起来也不过就是沧海一栗。
仔细想想,其实“晚熟”也没什么不好。只是可能会走的比别人慢一些,但是正是因为这种“慢”,能让我们更好地认清自我,更加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给自己的人生创造更多不一样的可能。
就像罗曼罗兰在《米开朗基罗传》里的那句名言说的那样: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所以,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无论活到哪个年纪,希望我们永远都不要放弃内心的善良与美好,试着更加从容与淡定地去面对生活中的遗憾与无奈。
第一遍读莫言《晚熟的人》,可能是情节头绪太多,好多地方没看明白。因为文中写的多是莫言的乡里乡亲,感觉全篇充满了山东地界的大葱味。
读后感大全提供很多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www.dhb100.com
为了参加这次笔会,我又认真把文章捋了一遍。按照章节我看了看到底他都写了那些人物。通过这次认真记录,我看到实际上莫言是用特别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好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有歌颂有批判。通过对这些人物生存现状的描写,反应社会现实,折射他对人生的思考。
比如他在《澡堂与红床》中描写的机修工、捏脚女工都是用辛勤劳动换取报酬的普通人。在《火把与口哨》中神交的杨结巴和宋老师。高山流水遇知音,那个中的幸福感,真不能用物质的积累和职位的升迁所取代。
三叔吹出能传情的哨声,让我体会到懂音乐的人都是感情丰富的人。《左镰》大柳树下打铁的场景,那叮叮当当的锤声好像还在耳边作响。在这里莫言有一段及其传情的描述:三人站成三角,三锤互相追逐着,密不透风。有排山倒海之势,有雷霆万钧之力。最柔软的和最坚硬的,最冷的和最热的,最残酷的和最温柔的,混合在一起,像一首激昂高亢又婉转低回的音乐。这就是劳动,这就是创造,这就是生活。
少年就是这样成长,梦就是这样成为现实,爱恨情仇都在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锻打中得到了呈现与消解。让我们在火热的劳动场景中,体味到创造生活,实现梦想是要经过锻造才能实现的真实过程。
他批判的,比如说像《贼指花》里那个能空手捉苍蝇的高手,从任何角度看他都是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看不出一丝一毫小偷的模样,实际上他却做着不可告人的事,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
《表弟宁赛叶》中讲了一个手高眼低,怨天尤人,任何事情做不好都跟他自己没关系,都是别人的错的极其不负责任的人。《红唇绿嘴》讲了一个借助网络贩卖谣言的高参。利用网络造谣生事,扰乱视听,唯恐天下不乱。对于卖谣言,莫言的回答是:我不买!
莫言喜欢用排比句,把他想表达的意思淋漓至尽表现出来,没有任何形容词,没有多余的废话。在写作班里老师让我们细致观察事物。我发现莫言文章里有许多特别细致的描写。
比如在《天下太平》里的壁虎捉蚊子、麻雀逮知了、还有小奥跟大鳖对眼,好多情景都让人感到风趣又逗人。还有莫言归纳的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是坐着拉屎。听着好像不雅,但我觉得他有好多东西写的特别接地气。把咱们中国现实生活的现状和还存在的问题合盘端给读者,让你判断,让人思考。我想说他是最敢讲实话的作者。
我还在回味作者文中的各个故事,对他想要真正表达的意思,可能一时半会儿怕是领会不全了。
《唐人街》读书笔记
我想即便是现在,人们对于迁居海外的华人华侨依旧会投去羡慕的眼光,在国人的眼中,能出国是件大好事,而能留在异域生活更是洋气,最后若还能荣归故里那简直就是万人羡煞了。然而现实中,身居海外的华人们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在人们不知道的背后竟是让人匪夷所思的他乡之痛。《唐人街》让人们感受最真实的海外华人生存现状,听他们讲流浪的故事。

《唐人街》是由凤凰卫视纪实采编的一份关于全球华人生存状态的报告。作者们亲赴异国寻找他乡的同跟人,他们或与这些人闲谈沟通,或与这些人短暂的生活,以此来记录他们的现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生活在国外的华人们大都不是人们所想的那样过着富足舒适的日子,应该说他们中的大多说生活是比较辛酸的。无论是在纽约的街头,还是东京的新宿,亦或是地球另一边的悉尼,无论哪一个地方,总能见到华人的身影,然而更多的只是作为城市的污点出现的。这些人中更多的是因为身份地不合法而偷偷地留下来并靠着出卖自己的苦力来养活的人。尤其是在像美国这样的人人向往的国家里,来这里的人大都带着淘金梦,想要在异域他乡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然而事实上,最后能成功地并不是多数。甚至他们为此放弃了国内原先比较轻松安逸的饭碗,而成了美国街头众多的街头艺人中的一员。
和大多数人显得一样,起初我也以为那些能到美国这样的国家生活的中国人,他们是多么的了不起啊,尤其是在他们回国时被扣上的华侨等等身份的头衔的时候是多么的风光啊。然而当亲身游走在纽约的唐人街上后,我彻底改观了。生活在唐人街的华人们并没有向人们想象的在异国有多么的了不起,或许可以说,尽管他们生活在纽约,但更多人的生存范围只有小小的唐人街而已。这里大多数人都没有合法的身份,也许是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美国便不愿离去,又或许是仅仅是名偷渡客,总之他们中很多人到现在都还不能自由的游走在美国,看见警察依旧会紧张。我猜想他们有时应该会羡慕那些漫步在纽约街头的观光客们吧,因为他们可以拿着一本合法的护照随意的走动。生存的自由并没有多影响这里的华人,生存却成了个问题。因为他们中可能连张回程的机票也买不起。美国能看见的华人很多,看不见的更多。也许你随意走在十时代广场的街头,路边的某一个靠着画画谋生说不定就是以前在国内赫赫有名的教授画家。看到书中这样描述纽约的街头艺人时,我竟有些后悔,后悔当初在纽约路边的画师在招揽我画画的时候没能画上一幅,保不准还能用异国的钞票买到一位了不起的华人的真迹,哈哈。
一开始人们去往他国更多的都是带着掘金梦去的,然而我不知是由于何种缘由,毫无例外的这群掘金者在不同的国度里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歧视。中国人在国外从没有像那些欧美白人一样身居社会的中上层,就算是在底层也还要苦苦哀求才能继续下去。更然人震惊的是,即便如此,人们依旧前赴后继的奔赴他乡。并且从最开始的为了某一日能够衣锦还乡,到了后来是不愿回来。我不知道他们是处于哪种原因,但我相信那些地方也许确实有能够让他们在那里生活下去的意义。只是我们的国人大可不必羡慕,因为不论哪一国的街头,生活都需要继续,没有人会停下来怜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