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心得 · 我和你故事绘本读后感

我和你故事绘本读后感

我想和你好好的影评。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书是利剑,能斩破黑暗之愚。读书像登山,不同高度有不同的风景,让你成为一个有温度、有情趣、会思考的人。好的作品会引起读者的共鸣,会被书中的情节所吸引。在写读书心得时我们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小编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我想和你好好的影评,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我想和你好好的影评(一)

就是大实话,也清晰暴露出影片故事的贴近真实和情感表露上的与人为近。影片对现代人爱的态度与感受,绝非简单的浪漫可言。

近年来,从广告界成功脱颖而出至电影界的导演们,可谓屡屡给人惊喜。执导《硬汉》系列和《大兵小将》的丁晟,以及拍摄《刀见笑》和《画皮2》的乌尔善,都在各自的努力转型下,才华尽显,成绩斐然。而早前,这类广告导演在转战电影界时常被质疑的讲故事的能力不强的说法,也被他们每每的佳作诞生后轻易打破。事实上,加上之前成功拍摄过《决战刹马镇》的李蔚然在内,这几位已然在广告界功成名就的年轻导演,在登录大银幕这个看似更广阔的舞台时,显然皆带着他们的才气,为电影界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和新鲜的元素。

或许是广告本就具有的精湛的画面和精髓的桥段等特质的加入,让他们的电影作品看上去更能打动观众。而脸上似乎还带着些稚气的李蔚然导演,在这部爱情片《我想和你好好的》中,则更加展现出了其对电影故事与脉络走向的娴熟。

影片中冯绍峰与倪妮几番猜忌,几番斗智,又几番激烈的斗勇,令这一个北漂爱情故事,在狂接地气的同时,也尽显这对情侣主演的表演功底与敬业精神。

说到主演,已然一条腿踏入华语影坛一线阵营的冯绍峰和迅速窜红的倪妮,本就是生活中的恩爱情侣。此番,将爱慕状态钉在大银幕之上,可谓是真正的表演了一把。缘何这样狗血?看看演艺圈、明星界里的红男绿女们吧,有多少都是在合拍一部戏后而因激情碰撞而合拍,又有多少因再和别人合拍戏后而单飞?相比于《我想和你好好的》里的冯绍峰与倪妮在公众面前的大方承认与透明进展,那才是真正的本色出演。这便是先情侣后合作,与先合作后情侣之间的莫大差别。

再回到影片的主题爱情。正在年轻或曾经年轻的我们,谁不向往爱情的浪漫,和他或她甜蜜的厮守,缠绵的相伴,一同洗碗一同吃饭一同上下班,你侬我侬的滚床单但事实上,爱情不只有浪漫。当初遇时四目相对、两情相悦后的荷尔蒙迸发,到相守后生活棱角、以及外界纠葛的摩擦和影响,爱情却会渐渐沦落入诸多不安份因素的包围之中。影片中冯绍峰和倪妮饰演的亮亮与喵喵,便是在如此再正常不过的爱情轮回中,激情碰撞和苦命挣扎着。一个是向往自由与空间的随性之爱,一个是梦想长相厮守不离不弃甚至捆绑无度的情比金坚;一个是希望保持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一个则是只爱一人且狠狠爱透的完全掌控。亮亮的坏,与瞄瞄的作,也在编导精心设置的一个个看似日常的桥段里,激烈摩擦出爱情不只有浪漫的火花。而影片整体明快的节奏配合其情感表述,令观者舒爽的同时更值得观后反复研讨。


我想和你好好的影评(二)

爱情总是出现在你不曾注意的地方,爱情总是发生在不曾关注的人身上,爱情就是这样的莫名其妙悄无声息。爱情就开始于一瞬间。

喵喵打开车门的一瞬间,两个陌生人的世界开始产生交集。

精灵古怪的喵喵给亮亮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欢乐。喵喵的自备天窗穿梭于车流中时滑稽又可爱,无形中营造了喜悦的氛围。以及喵喵在酒吧的故意刁难,让人很无奈也很搞笑。只要我开心每天都是我生日这句话,以及喵喵各种令人愉快的行为都展示了她对生活积极乐观的心态。

起初,喵喵并不在意亮亮,直到亮亮前女友的出现,她的出现触动了喵喵心底的情意。从此两人开始了甜蜜的恋情。

随着感情的升温,爱情的升华。喵喵越来越没有安全感。而这种种的不安都是因为亮亮,亮亮与前女友的藕断丝连,与公司女同事的暧昧短信,半夜泡酒吧的夜生活。亮亮自由的生活方式给喵喵造成了患得患失的错觉,致使一个开朗乐观的女人成为一个神经兮兮的疯狂女人。

为了留住心爱的人,喵喵开始介入亮亮的私生活,查通话记录,查银行卡,监视他的一举一动。爱的枷锁令亮亮窒息,最终他选择了躲避逃离。在朋友的帮助下成功逃离了喵喵的束缚。然而,他的逃避与背叛给喵喵带来了沉痛的打击与伤害,致使一个为爱疯狂的女人成为一个看破生活的悲伤女人。

看到一头短发的喵喵安静的坐在床边时,我的心被重重的敲击了。因为我的闺蜜也曾为一个异性剪掉保留了5年的长发,我始终不能理解闺蜜鲁莽的行为。直到今年一位舍友的话让我瞬间明白了她剪发的原因。断发忘情,也许我的闺蜜和喵喵就是带着失落与绝望的心情剪掉了心爱的头发吧。

作为同样向往自由的人,我理解亮亮的选择。可是,作为一个旁观者以及一名女性,我更同情喵喵。放弃爱慕她的富二代选择一个穷光蛋,放弃荣华富贵的生活选择了平平淡淡的生活,想尽一切办法只为留住心爱的人,结果却更早的失去了。

时光倒退,喵喵和亮亮成为彼此的陌生人,从此不再联系。

如果时光可以重来,我会一如既往的过着现在的生活,做出曾经做过的决定,因为有些记忆是无人可以取代的。如果时光可以重来,你,会怎样抉择?


我想和你好好的影评(三)

这对爱情里的男女,就像大街上那种最常见的情侣:说年轻不年轻,说老也不算老,不能说是人中龙凤吧,但也好像比普通人好了那么一点儿女的青春迷人不乏追求者,男的别的不说,好歹在北京拥有一辆自己的车,自力更生。

他们站在青春的尾巴上,抱着一腔诚意,打算把最初那种相互取暖的温柔关系延续到很久很久以后。

片名说:我想和你好好的,可这句话在正片中并没有以任何形式出现过。而实际上,当这想法冒出头的时候,正意味着两人之间出了大问题。

爱是需要技巧的,这技巧来源于经验,微妙得不可言传:信任,坦白,理解,关心每一样都要根据彼此的具体情况来拿捏推断,多一分令人窒息,而少一分又显得疏离,快了,令人无法消受,慢了,又有谁能辜负得起时光。

无论严肃的还是随意的,从性开始发展的男女关系在最初总是被兴奋和激情包围,在极大的荷尔蒙刺激下,大家普遍高估了自己的耐性,又对对方报以过大的期望,一开始越兴奋,到后来越失望,当一段关系开始变得另双方疲惫之后,男的成了没心没肺的人渣,女的成了歇斯底里的婊子。

大家是不是忘了,那个会跟你用一辈子的时间去面对鸡毛蒜皮的人,不是圣人,正如同你自己是个名副其实的凡夫俗子。

在爱里,人们昏了头,人无法通过正常的方式解决两人之间的问题,无法判断对错,难以舍弃一段继续下去也不再有意义的关系。不可自拔地迷失在漫长的失恋期中,还幻想着曾经那些刺激和快乐还会卷土重来。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书心得阅读

我是女王影评


我是女王影评(一)

拖着女性友人去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对豆瓣上4.1的评分是嗤之以鼻的。然后看完后就顿时明白为何分数这么低了。早在几个月前我就在地铁广告上看到了这部电影的大副海报,不得不感叹说华丽的服饰和俊男靓女,任何人都会为之所动并有所期待,人就是那么现实的视觉动物。

在网上看了它的视频介绍,场景的描述,人物的冲突,奢华的布局,就下定决心说一定要去看一下。所以不得不说它的前期宣传还是到位的,外加伊能静小姐最近大婚,她的励志故事让很多早已心灰意冷却恨嫁的大龄女青年都重新燃烧起了对爱情对婚姻的渴望。

只是,当我们真的看完这部电影后,朋友问有什么感受,我竟然一时语塞。不是对她的提问表示惊讶,而是我真的不知道有什么可以说的。故事一点都不难懂,老中青三代的女演员也很具有话题型,有点类似张艾佳以前拍过的一部20、30、40的电影。但是可能伊能静想要阐述的东西太多了,看完除了毫无感想外,还真的不知道要评论些什么。

于是过了一天后,我细细回想起故事的情节,逐渐有些明白了她的意图。只是,她的讲故事能力还是需要和她在这部电影中的演技一样需要有很多的加强,而这第一次试水的导演处女作只能用很一般来评价。因为缺乏整体故事的冲击力,叙事不饱满,人物的纠缠也只是故弄玄虚的装腔作势。

陈乔恩出乎意料的美丽,比起在锦绣缘中被压扁的五官,这部电影一定会让她重新获得粉丝的青睐。一个在pR行业处于佼佼者的年轻女性陷入一段三角恋中的故事并没有什么稀奇,而对象是一个凤凰男且未婚,这个故事本身就不太站得住脚。和她竞争的对手是一个至始至终都没有露过正脸的平凡女子,所做的事情就是照顾凤凰男生病的父母,擦身服侍,尽心尽力,而这个男子并没有和平凡的正室女友结婚,而是徘徊在两个女朋友之间长达六年。

首先,平凡女子服侍男方父母导致男方不能抛弃她,这个理由太过牵强。乔恩妹虽然不能贴身照顾,但是至少可以请个佣人或者身体力行地通过人脉找好的医院治疗,我相信在背景方面一定是乔妹胜出;

其次在事业方面,乔恩妹可以帮助男方创业开一个属于自己的律师事务所,这样男方的事业就会有新的发展和好的未来,也可以彻底摆脱凤凰男的身份。

再者,男方口口声声说最爱的是乔恩妹,却迟迟不和前女友分手,也不给任何的承诺,每次因为这个话题争吵,理由都是父母生病需要人照顾,那个她什么错都没有,不能就这样把她甩了,且父母已经习惯了她的存在和陪伴,为了老人家考虑,还是要把佣人一般的正牌留着,于是两个人最终爆发了一场争吵,最后男的说他给不起乔恩妹想要的生活,就逃开了。

两个人在这个剧中争吵的次数不算少,但观众却无法被打动,感觉说故事的人并没有把这个故事完整的呈现,而只是支离破碎放慢镜头一般地念着诗,陷入了意识流。

唯一可以算得上打动我的就是邬君梅扮演的老大姐。年过四十,独自一个人生活,有个初恋情人,但是后来在法国留学时她劈腿,被法国人骗财骗色后回国,初恋已经结婚了。结果好多年后再次相遇,初恋主动勾搭她并和她发生了关系,但玩过后还是回归家庭,讽刺地把她的电话号码存为天上人间的妈妈桑,在她去追问原因的时候告诉她他认为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不存在付费机制这样的寒心的话,把所有有关初恋的美好与青涩毁于一旦。

她后来对着宋慧乔感慨说,自己一个人这么多年给别人发工资,做菜给自己吃,自己处理所有的事,但是她也希望可以有一个人和她共同分享的时候,我分明听到了寂寞的呻吟。一个外貌不差的中年小康女,每天都是那么嘲笑爱情的无聊,却最终还是被自己的内心所骗倒。

宋慧乔才是最终的女主。年过三十却没有红起来的小演员。相恋八年的男朋友被伊能静抢了后一蹶不振,但最终同时和小鲜肉富二代产生感情纠葛,这里的故事描述也很莫名其妙,什么铺垫都没有,感情就发生了,两个人都争着要她,然后她自己在那边惆怅。

伊能静想必是特地找了自己的老公和她搭档,在戏里他们结婚,而她演的角色有点像是她自己的翻本。其中有一幕是她乡下的贫苦父母来看她,提着两只鸡,她觉得没有面子,把他们支走,让他们住在酒店里。这个和她本人普通的出生有着共鸣。然后她最后没有评上最佳女演员奖,但是老公陪伴在她身边,仿佛也是预示着她找到了一个真正可以包容她的男人,哪怕自己一无所有,也不是影后,但是她有一个爱人。而宋慧乔演的可能就是曾经的她,想要在影视圈崭露头角的她;而陈乔恩演的也可以暗喻她和黄维德无疾而终的恋情;邬君梅则是一个衬托,告诉大家一个女人如果没有婚姻,哪怕再外表坚强,其实内心都是伤痕累累。

她有一颗女王心,并且通过这部电影来作为渠道展现,那么骄傲地成为了生活的赢家,但是,作为一个导演,她却不会讲故事。我们作为看客,陪她感受了一下她的自我欣赏。

我是女王影评(二)

早在《我是女王》上映之前,伊能静便拿出了女王的架势,不仅在面对媒体时表现出对自己的导演处女作百分之二百的信心,还以女性觉醒为宣传点,给这部电影打上了符合她才女形象的高大上标签,甚至一度对外宣称该片为中国版的《欲望都市》。但是,看过电影之后,我只想说一句:不带这么骗人的!

影片由4个女人,也就是呼应片名的4个女王的几条爱情线展开,表达所谓的爱情觉醒、女性觉醒的观点。但这一定不是中国版《欲望都市》,反倒更像是为伊女王所不齿的《小时代》,锦衣华服、红男绿女、美轮美奂。但美则美矣,混乱割裂的叙事,人物发展一通胡来,让观看的人在干巴巴的对话和动不动的情感发泄里尴尬不已。

影片中对爱情的展开是这样的,邬君梅和已婚初恋情人姜武纠缠不清、最终被甩;宋慧乔作为导演伊能静的银幕投射,见证了前任的婚礼后,面对富二代和小鲜肉的追求陷入两难;陈乔恩甘做小三,极尽卑微想留住男友但是以悲剧收场。总结起来就是爱情里那些多么痛的领悟。故事本就毫无新意,但是影片竟能把中年人从久别重逢到莫名上床到一拍两散的过程拍得极其愚蠢;把痴情小三与弱懦渣男的爱情拍得荡气回肠、洒满狗血;把大龄剩女的爱情抉择拍得玛丽苏满溢,观影途中我一度怀疑,戏里的人智商都正常吗?

在伊能静电影的文本里,女王是无论在面对周围的碧池还是这个无情残忍的世界,都要做一个内心强大、充满自信和自爱的女人,最终成为人生赢家。但是,电影呈现出来的女性觉醒却是形式大于内容的。虽然观众对于国产烂片早已免疫,不怕你奢侈、豪华、晒名牌,不怕你一味致青春、堕胎、撕逼大战,但怕就怕你端着一颗高高在上的心,动不动就以类似女性觉醒的命题去包装一些相似的愚蠢故事,还要说一些毫无营养甚至都骗不过初中生的心灵鸡汤来升华电影的内核。那些所谓的爱情里的金玉良言,实则是放在朋友圈都呵呵一笑的励志鸡汤。当宋慧乔饰演的女主角,每每都要带着道德优越感跟两位闺蜜撕逼,用一种理智清醒、看透一切的态度蹦出几句格言警句时,我真想大喊一声:圣母,去QQ空间吧,那里才是你的家!

其实,该片中通过主角之口说出的先爱自己,别人才会爱你这种再鸡汤不过的人生领悟在好莱坞也会有,但人家不是靠说说而已,而是要用故事和人物去支撑表现的。《我是女王》选择用大段冗长无意义的对话和情感发泄来表现爱情里那些痛的领悟,实在有些幼稚低级。小三、前任、渣男、鲜肉,演艺圈,一个个社会意象胡乱出现在影片中,杂乱无章,毫无故事性可言,除了让观众看得身心俱疲以外,实在没有感受到任何高明之处。所谓的告别前任,告别渣男,完全可以处理得很酷很潇洒,但是这些以女王自称的女人明明狼狈不堪,智商不足,还自找不快、自我折磨,如何说服众人?

或许唯有伊能静饰演的碧池女艺人才是影片的最大赢家,所谓女王,无非是预告片最后她穿着婚纱的回眸一瞥,傲视群芳,站在她身边的是现实中的第二任丈夫秦先生。

我是女王影评(三)

记得有黑人民族的桂冠诗人之称的兰斯敦休斯曾写过一首名为《爱的原因》的诗,正因为我爱你/就是这个原因/我的灵魂象蝴蝶翅膀一样/五彩缤纷。正因为我爱你/就是这个原因/当你走过时/我的心象白杨叶一样颤震。爱对于一个人,特别是一个女人来说,爱就是自我占领的一片天地,可以在这个空间里肆意寻欢作乐,甚至悲戚哀伤,但容不了半点杂质。由伊能静执导,宋慧乔,陈乔恩,邬君梅,窦骁,杨佑宁,姜武,郑元畅,秦昊,伊能静等主演的都市爱情电影《我是女王》,则是对一群生活在都市中女性的爱情刻画。她们的爱情,就像兰斯敦休斯诗中描写的一样,充满着五彩缤纷的甜蜜,也携带着内心忧伤的颤震。其实,影片中流露出的,是导演伊能静对于真实生活的艺术再现,是自我女汉子养成记的艺术表达。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跨界导演出现在银幕上,并逐渐成为影视新势力,甚至利用自身的优势和过硬的作品在竞争激烈的内地市场分得一份满意的票房羹。从歌手、演员进入导演行列,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比如周杰伦、王力宏、崔健等,他们都能以自己熟悉的领域知识表达出对于电影的独特理解。而此次伊能静执导电影《我是女王》,则是她对于爱情生活的一种看法。影片改编自网络小说《我是女王:那些坏男人教会我的事》,讲述了都市中四个女子的爱情故事。虽说,电影中都市爱情故事的演绎多如牛毛,但伊能静还是以自己独有的生命体悟展现出了别有趣味的都市爱情生活样貌。可以说,影片中四个女人的爱情故事,就是伊能静对于现实生活爱情的总结。

詹姆逊看来,在奇观壮景的社会里,过去变为一大堆形象的无端拼合,一个多式多样、无机无系,以映像为基础的大摹拟体。《我是女王》的过去,是经历后真正明白什么是爱的过去。它是一种对过去爱情的写实,反映出了当代都市之人的爱情苦涩与迷茫。影片中,不管是安妮(宋慧乔饰)被Melisa(伊能静饰)抢走男友,还是在婚礼和投拍的电影中狠狠地羞辱她,以及孤独、固执、迷失方向的女人凯蒂(陈乔恩饰)陷入三角恋的漩涡等,都是不同空间对于爱情的统一控诉。在这里,爱情的失败,成了一个过去。爱情,是青春狂欢、寻找个体存在的主要方式。它在或推或就中表达青春个体成长,以孤冷、高傲的形式,练就自身女汉子气质,为爱情,为生活呐喊。

苏珊朗格说,舞蹈是一种活跃的力的形象。当青春的身体在爱情的空间中舞蹈,在这个散发着纸醉金迷的世俗社会里翻滚时,我们看到了繁华落尽后人性的真实回归。这种回归,具有世俗的穿透力,也更具魅力。Melisa明白了爱情与家庭之爱,安妮、凯蒂等明白了爱情与生活的本质,一切都回归在和谐之爱,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当镜头聚焦于初恋情人缇娜女王(邬君梅饰)在家伟(姜武饰)家中讨说法时,一句哥哥妹妹,不现实,则道尽了一个男人的责任。不管家伟面对着能不能忘怀的过去,他终究要回归家庭,并以男儿的肩膀扛着一个家的责任。可以说,这就是青春给我们最真实的心灵展示。

每个男人的心上都有一颗朱砂痣,都有一朵属于自己的白玫瑰和红玫瑰。在爱情与友情的世界里,初恋情人也好,火辣辣的忘情也罢,都会有磨砺相伴,磕磕绊绊、争争吵吵,分分合合。但不管如何,爱就像一把魔镜,总会将步入爱之花海的人,带入半疯狂,半哀伤的时空,以最青春的方式领悟一段刻骨铭心之欢。其实,在爱的世界里,我们只要做自己就好,因为,你就是自己的王。

我的名字叫可汗影评


我的名字叫可汗影评(一)

影片由在印度妇孺皆知的万人迷影帝沙鲁克?罕担纲本片主演,2009年沙鲁克?罕去美国宣传电影时在新泽西州的纽瓦克机场遭遇扣留,被问话达两个小时,原因仅是他的伊斯兰教名字,最后由印度大使馆出面交涉才获放行,而本片的部分情节与现实惊人的相似成为一大看点。

片中主角患亚斯伯格症(可归为自闭症),有着超常的记忆力,这让人想起《雨人》中由达斯汀?霍夫曼饰演的雷蒙,雷蒙患有自闭症,也有超常的记忆力,对数字极为敏感。还有一点相同,他们各有一个兄弟,而且关系并不和睦。不同的是,《罕》中的主线是爱情,《雨人》中的主线是兄弟二人的亲情。

罕为了爱情,要去见美国总统,说一句:他的名叫罕,他不是恐怖分子。片子一开始就是罕在上访路上的磨难,接着用闪回讲述他的童年、来到美国的经历和遭遇,一个半小时之后,继续讲述罕的上访之路。这千辛万苦、百般磨难的情形,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秋菊打官司的坎坷路,以及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作品《换子疑云》中安吉丽娜?朱莉饰演的母亲为儿子奔走呼告,还有去年戴立忍作品《不能没有你》中武雄的上访之路。

到后头,罕没见到小布什,但见到了新上任的奥巴马。罕的执着劲和阿甘一样,成功觐见总统也像阿甘一样,不过要艰辛曲折得多。罕比阿甘幸运的是,拥有可贵的爱情和爱他的妻子,阿甘爱上的珍妮并不喜欢他,到后来珍妮经历许多,才又与阿甘相聚。

罕和曼迪娅的爱情是情节的主线和推动力,在这主线上加了许多东西:宗教信仰、恐怖主义、种族歧视、媒体正义等。从目前的效果看,编导的做法是成功的,大部分观众都买账:被感动了。事实上,在这样一个影片中,添加如此多的东西绝对是不堪重负。面面俱到,一切问题得到解决,只能是蜻蜓点水,不痛不痒。

片子的各个倾向都站在道德和法制的一边,并随意添加一些叙述。罕在途中遭遇黑人妈妈,后来又返回相救,以及举报清真寺中的恐怖分子,这些情节明显是编剧想一出是一出,为了突出效果、放大罕的信仰与仁爱,不管不顾塞进一通情节。在这几个地方,编剧并不高明。

当信仰问题和热点事件放在一起讨论,两个问题轻易解决,如此轻易,使问题的结局令人难以信服。即使被罕的行为所打动,也得承认影片对各种问题的过度粉饰。一部轻飘飘的商业电影,带着煽情炸弹,看起来像是基于大爱主题的良心作品,实则是刻意逢迎的商业元素在主导。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对各种问题都只能隔岸观火,也许我该只关心罕令人敬仰的信仰和对爱毫不犹豫的付出,可一切显然只是劣质的幻象,就像片中的阳光和音乐,光线过于明亮以致刺眼,音乐过于饱满以致噪杂。

《我的名字叫罕》片中所处理的议题,是极为严肃且沉重的社会政治课题,并尝试对种族宗教歧视和标签作出人道主义的回应。要以轻松的手法去呈现这沉重的课题不是问题,可惜的是,影片的导演并不是要凸显这些问题的关键,而是让童话式叙事和大团圆结局去淡化甚至是埋没问题的根本因由及关键的矛盾所在,沦为屈从于建制淫威的贡品。

2001年9月11日纽约世贸中心遭袭击事件,让美国找到了维护其帝国主义扩张野心的借口,借助恐怖袭击事件去扑灭国内外反对美国帝国主义的异议声音,而保守右派势力更将穆斯林社群妖魔化为可怕的假想敌,以煽动仇视移民的情绪,转移了人们的视线,将美国帝国主义穷兵黩武所衍生出来的恐怖主义,嫁祸给全世界穆斯林,从而对欧美国家的穆斯林社群带来极大的冲击。

911后,美国帝国主义发动了铺天盖地的媒体宣传,制造社会集体恐慌心理,以为其全球范围的反恐圣战铺路。新麦卡锡主义在911后应运而生,目的旨在打造一个全球性的反动神圣联盟,以国土安全和反恐战争的名义,去妖魔化任何反对统治资本霸权的异议声音。侵略阿富汗是第一步棋,然后以搜索(却从来没找到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之名攻占伊拉克,并锁定伊朗为反恐战争的下一个目标。

美国政府以安全的名义,限制了美国公民的基本自由,监控人民的通讯,而那些样貌看起来像阿拉伯人或者是公开批评美国政府政策的人士,被政府当成嫌犯进行监视一点都不出奇。美国政府甚至还主张要所有人充当警方的线人,指控任何行踪可疑的人士。《我的名字叫罕》的主角,最后为了当好人,当起美国政府的线人,举报所谓的坏人,完全暴露了影片的主题完全不是批判繁衍恐怖主义的美帝建制,而是附庸在资本统治阶级合理化侵略暴行和打压公民自由的说辞。

看完影片,除了收获到这些联想,不得不为影片本身和片中的主人公罕感慨一下,这真是一部百分之百的主旋律,万分和谐。片子是由印度宝莱坞制造,理应是印度主旋律,无可厚非;有趣的是,它又是一部美国主旋律,简直是站在好莱坞的角度拍摄的一部电影。罕在911事件后,因为穆斯林的身份,遇到问题,而后问题解决。对于美国观众,影片的和谐度甚至甚于好莱坞电影,在各式的好莱坞片中出现的种族歧视问题都要比本片尖锐、更接近现实主义一些。最后,罕受到奥巴马的接待,他成功了,为了爱情,为了一个简单的正义申辩。高潮到了,感动吧,快感动,不感动显得多么冷血。在这里,《罕》几乎成了一部外交片。还有,山寨奥巴马的造型和讲话使人出戏,有些喜感,减弱了煽情效果。


我的名字叫可汗影评(二)

一直很佩服印度电影的一点,就是他们可以把任何一部电影拍成一种旅程,在观影的两个多小时内,观众将很可能经历歌舞片、爱情片、动作片、悬疑片、喜剧片、剧情片等等电影类型的阶段性轰炸,而无论类型如何繁乱,观众却总能被故事和细节所吸引,尽情地跟着角色走。《我的名字叫可汗》虽然是为了照顾国际市场而创作,从形式上似乎不那么印度,但是其依旧具备印度片的如上特征。在两个小时的时间内(比通常的印度电影短很多),影片时而是轻松的爱情片,时而是有趣的喜剧片,时而是沉痛的励志片,时而是黑色的剧情片,时而是感人的传记片,可是投入进故事和细节后的观众,却并不在乎影片在类型上的飘忽不定,而是稳稳地坐在座位上,任凭影片带领自己渡过难忘的两个小时。

以前在批评国产小成本电影的时候,我经常会在影评里说其最大的缺点是类型不稳定。在一部电影中融合进三种以上了类型片元素,90%都会被我认为是很糟糕的。于是,看上去好像如果一部影片不把类型做稳定,就难以讨好我似得。其实不能一概而论,我的观点是,对于年轻导演,对于小成本电影而言,将一种电影类型研究透彻些,技法运用熟练些,一定会是好事。因为年轻人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是难以实现多类型融合的,硬件条件和自身的经验都是不足够的,所以我认为年轻导演在资金不充裕的情况下,就应该把电影的类型和风格更集中一些,以此锻炼自己的能力,和提供一个基本可看的作品。等自己对各种类型元素掌握熟练,又有大投资做保障的时候,便可以尝试对多种类型和风格的交叉运用了。要知道,《我的名字叫可汗》的投资可是高达1200万美元的,而其导演卡伦-乔哈尔不仅出身于电影制片人家庭,还在1995年便以演员身份入行,已经是1998年便推出过导演处女作的编导演全才的老资历了。即便是在如此成熟的环境和条件下,《我的名字叫可汗》也仅仅是将多种类型片段化,而并非100%的类型融合和创新。不过,从本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印度创作模式最出彩时的模样,十分值得观赏学习。

如果做得不够圆滑,第一段曾提到的那么多种类型片元素放进《我的名字叫可汗》,也会让观众感到很乱套的。没有基调的电影,对观众依然是一种折磨,除非导演真的是天纵英才或灵光乍现。于是我们看到,影片在一定段落内,基调也是一定的。比如一开始,影片的故事整体需要交待一下主人公可汗的身份背景啊、性格特征啊、家庭情况啊、感情经历啊之类的,用其911前的幸福状况,为911后的怪异行动做铺垫和反差。如果对于一般的影片,肯定是以传记元素为主,那这段铺垫性质的剧情,只需要15到20分钟即可,只需要把情况交待清楚即可,没必要去展现各种生活的细节。影片的重点一定是可汗在911后的各种艰辛旅程。印度电影人却有着跟咱们完全不一样的思维,他们把911前的铺垫部分做了1个小时,如果独立来看,简直就是一个起承转合完备,各种细节都非常丰富的爱情片嘛。这个段落里,不仅清晰交待了各种信息,还积累了大量的情感。

这一段落完全结束后,以911事件为情节点,影片的故事、风格等等都呈现180度的急转。影片立刻从一个类型转入了另外一个类型。从后一个小时来看,故事完全就是经典传记片的成熟套路。可汗的个人魅力不断在影响着身边越来越多的人们。可以说,砍掉前面1个小时的爱情片,只看后面的传记片,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一部中规中矩,各种元素都完备的影片。如果单独来看,前一个小时的爱情片,和后一个小时的传记片,都是元素完备的影片,不过整体素质也就是70分。可是人家奇妙地就在于能够把前面轻松浪漫的爱情片和后面黑暗深刻的传记片结合到一部电影中,把电影不做成猎奇的节目,而变成一种人生的历程观察。两者结合,情感过渡;前面积累,后面释放,整个影片的观赏感觉一下就给提升上来了。这就是为啥我左边的左边那位女观众在影片后半段就基本上没有停止过抽泣。在后半段我们看到,基本上也并没有什么煽情的段落,角色也总是眼里含着泪而已,从来没有哭得噼里啪啦的,可是观众就是很感动,就是跟着一起含着泪。这就是因为观众能够从后半段朴素的叙事中联系到前半部分的情感积累,于是自我煽动情感来配合了一下。印度电影的这种独特的创作方式,能出精品也能出又闷又长的裹脚布,还好本片就是最最精品的那一类。

印度人看电影和咱们的心态稍有不同。咱们看电影是当做高端娱乐消费的,就想着在1个来小时里受尽刺激;而印度人是去度时间的,有点儿类似旅游的意思。于是我们的电影往往是对某个事件的集中描述,而印度电影则是对某个角色的大段人生进行散漫的呈现。两种创作方式自然是各有利弊了。不能说《我的名字叫可汗》让我们稳稳地坐了两个小时,印度电影的创作方式就一定好。这片子在印度电影里,怎么也能够算得上是年度前三了,跟咱华语的那些圈钱作自然是天上地下了。不过我们得感谢一下引进时的剪辑人员,能够将本片的时长控制在了两个小时以内,否则不知道内地观众是否还依然能够适应它。


我的名字叫可汗影评(三)

爱与仁慈总是最有说服力的,正如信仰至高无上。不论地域,不论种族,爱的故事永远动人。

如果不说《辛普森一家》,不说美国脱口秀节目,仅仅盘点银幕上的美国总统形象,估计也得算好半天。从剧情片、喜剧片到科幻片、灾难片,总统先生总得在危难时刻站出来为人们分忧解难,这也是人心所向。有时,要见美国总统的热切愿望还成就了瞩目的故事。去年印度拍了一部《美国总统来了》,今年又有《我的名字叫可汗》。

对于涉及族群和宗教的主题,后者导演卡伦乔哈尔曾表示,我所受的教育让我能够理解这个世界存在的种种误解。我试图以一种包含情感的、有效的和戏剧化的方式去阐述这个主题,希望形成一种可以在全球层面沟通的方式。的确,全球票房和观众的感动都已经认可了他温情的处理方式。

和大多数印度爱情电影不同,这是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影片,以美国911后遗症的社会现实为背景,直面美国电影试图回避的一个问题,即对穆斯林的歧视。不过,这样一个涉及族群和宗教的沉重现实题材因为爱的力量而不再遥远,震撼心灵,也催人泪下,足以让世界各地很多人深感共鸣。

他是里兹万可汗,他用爱与仁慈完成了他妻子用仇恨无法做到的事。这个从小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的穆斯林孩子,长大后随弟弟从印度移民到美国。在认识了单身母亲曼迪娅后,可汗不顾一切与印度教的曼迪娅结为夫妇。然而,9?11事件后,美国国内反对穆斯林教徒的情绪愈演愈烈,曼迪娅的爱子山姆在一场种族歧视引发的少年争斗中不幸身亡。

于是,可汗顶着自己的穆斯林姓氏和对爱的信仰,踏上艰难旅途,为的就是告诉总统,也告诉所有美国人,他不是恐怖分子。终于他用爱唤起了新的希望。

我在伊朗长大影评


我在伊朗长大影评(一)

化比较严重,不过总的来说还是个富足,福利优越,文明的石油国家。但是看完了三部曲和《樱桃的滋味》,除了面目荒凉和一辆很破的车,丝毫看不出富足文明来。这部《我在伊朗长大》,更是把伊朗妖魔化了。我有点怀疑这些导演,是不是伊朗的张艺谋。

片子里图画的风格我很喜欢的,一部黑白动画片,却史诗般的向我们讲述了一段历史,轻松的表现了极其残暴的政治,和人们的挣扎,让人笑中充满了无奈和同情。

有人说看过《我在伊朗长大》,相当于复习了近30年来的伊朗现当代史,它同时也是导演玛赞?莎塔碧(Marjane Satrapi)自传性质的成长史。影片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出国前、奥地利、回国后三个部分。德黑兰的玛赞一家本是帝王之后,从小她就受到各种思想的耳濡目染,勇于发表己见。在经历了暴风骤雨般的冲突内乱、伊斯兰革命后,两伊战争随即爆发,伊朗更趋禁锢保守;考虑到玛赞的将来,父母将她送出了国。异乡的孤苦、女孩的发育并没有让玛赞忘记自己伊朗人的身份。一段跌跌撞撞的奥地利生涯后,她重返伊朗。可新的生活没能持续多久,由于国内政治氛围没能好转,她又再次离开,并被告知永远不要回来。

电影到此结束,但真实生活中的玛赞自此居住在法国,先后出版了四册漫画,并有了由漫画改编的第一部剧情长片《我在伊朗长大》。整部影片只有极少的现实场景是彩色的,大篇幅的回忆部分只用黑白两色,可以附会说它们是这个国家常见的两种颜色,或者只是为了突出明暗差异与二元对立。影片的画风也极为简单质朴,是那种极为传统的黑白动画效果。在这种描绘下,封闭与开放、自身成长与祖国命运、宗教专制与民主自由的冲突更显激烈。


我在伊朗长大影评(二)

这是看完《我在伊朗长大》之后最为之感动的几句话。看了三遍,而且每看一遍都感受不同,但唯有一点是没变的:这部影片写的是在伊朗动乱的大背景下一个女人的史诗,一段追求自由和本性的心灵之旅。玛姬的外婆是整部影片的灵魂人物,虽戏份不多,但每次出场以及所讲的话都是举足轻重的,她教给玛姬以及观众许多做人的道理,相信作者的漫画也有怀念外婆的初衷。我想,影片最想表达的就是永远别忘了你是谁,也别忘了你的家乡。

其实影片可以分为两部分:以玛姬第一次出国为界,前部分是以玛姬的眼睛看世界,后部分是以世界的眼睛看玛姬。由于影片是以黑白的动画形式表现出来的,且小玛姬天真活泼,让观众透过她的眼睛看伊朗的政治、战争等问题时,没有任何紧张感,反倒有点黑色幽默的感觉,让人笑中带泪。而我看到的伊朗,人民毫无自由、人权、幸福可言,就连最平常的聚会、喝酒、牵手甚至听音乐都是不被允许的,但是,让人又心生敬畏的是,伊朗人民并没有放弃追求,他们秘密地享受那一切,与政府做着无硝烟的斗争。看着玛姬在衣服上写着punkisnotdead时,我知道,自由和权利是人们永远追求的,政府无权剥夺,也剥夺不了的。

玛姬出国后的生活是让我感受比较深刻的:

纵使身处人群之中,还是会感觉孤独;当适着说服自己已经找到归宿时,还是会显得格格不入。玛姬试图融入那个新环境,但作为一个伊朗人,她被当作野人,只是一个来自狂热的宗教徒国家的野人。她学会吸烟、蹦迪这些年轻又近乎堕落的生活,她本应不是这样的女孩,她放弃了自己的本性勉强自己学着别人生活,最后却还是一个另类。

1、家是永远包容我们的地方,受伤了,唯有父母会不加追问只求你能平安回家。当玛姬打电话给父母时,电话那头的父母抢着讲话,千叮万嘱,母亲最后说了名多吃蔬菜和水果,让我潸然泪下,往往他们都是从最微小的地方关心着我们。

2、永远忠于自我,作为一个女人就应该有她的气节,而不是靠外表赢取别人的喜爱,靠装可怜赢取别人的同情。人人都有选择,但万万不可选择陷害别人而满足自己,那样只会让人更看不起你,即使是深爱你的家人。

3、婚姻永远都不能成为束缚自己的枷锁,如果你确定自己一个人会比跟那个混蛋一起更幸福,那么就勇敢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吧,一次婚姻的失败是为了下一次的更好,但是也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心。

4、是恐惧让我们失去自我意识,还把我们变成懦夫,不要去逃避什么,有胆量的人别人更欣赏。

5、不要忘记自己的根,自己的家乡,自己是谁,姑娘,你从哪里来?伊朗,电影到此戛然而止,留给人们的是感动、回忆与赞许。

玛姬的成长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她也告诉了每个人,自由是有代价的。茉莉人生,有了亲情的陪伴以及外婆教与的为人之道,就足以芬芳整段人生旅程了。


我在伊朗长大影评(三)

《我在伊朗长大》是根据伊朗女漫画家玛嘉莎塔碧自传漫画改编的,带有强烈自传色彩,回忆了女作家上世纪70至80年代期间,在伊朗的成长经历。该片由伊朗和法国合作,莎塔碧和法国导演文森特巴罗纳共同执导,法国女星凯瑟琳德纳芙为影片配音。它以8岁小女孩为视角,讲述这个带有皇室血统的伊朗女孩的成长过程。

小女孩玛嘉被父母送到奥地利读书。在奥地利的她,并不能适应欧洲的生活环境,在独自流浪两个月后,她要求回国。回国后,受到欧洲思想影响的她,却又不能全部融入伊朗的生活,对其身份深感迷惑。她不知道她是伊朗人还是外国人。在自我封闭一阵后,开始觉悟。她有了第一段婚姻、有勇气面对亲密朋友的意外死亡。她最终的选择是,再次远走他乡,奔赴法国。而漂泊的代价是她的外婆在其离开后过世,而她未能再见外婆一面。

在法国,这部动画片得到影评人和观众的一致好评,迄今的票房已经达到900多万美元。

亮点:2D线条勾勒人物

这部动画片完全是玛嘉本人的真实写照。玛嘉的外公曾是伊朗王子,在风云变幻的上世纪70年代,她曾到维也纳读书,后回到伊朗结婚又离婚,最后到法国定居,从事漫画艺术多年。《我在伊朗长大》却与时下流行的3D动画不同,该片仅仅以简单的2D线条勾勒出人物的外型,影片的整体也更多地采用了黑白亮色来烘托事件的发展。

影片分为回忆和现实两条主线,回忆的部分和漫画一样都是黑白二色,颜色浓重,适时地表现女孩孤独的状态;现实部分则是有颜色的,但在颜色的运用也较为单一。导演运用简单的线条和黑白对比带出这个震撼人心的故事,大量黑色的运用令画面充满力量。

这部画面简单的动画片之所以受到观众追捧,是其在深刻的人性关怀故事中。充满了幽默、调侃的风格,出其不意地让观众笑中带泪。导演玛嘉通过这部动画片勇敢地面对自己成长中的诸多问题,不仅是身份认知的迷惑,还包括对祖国的认同,从在异国不敢说自己是伊朗人到大声说出自己的出生地;对恐惧的认知,从陷害他人到直面恐惧再到彻底挣脱恐惧的威胁。

消失的子弹影评


消失的子弹影评(一)

悬疑还凑活吧,结局比较惊人,但禁不起仔细推敲,看看解闷还不错。

谢霆锋是干坏事的好人吗?如果为了达到目的,视人命如草芥,随意杀害,那他从骨子里就是个十足的坏人。从这点引申开来,中国人从来都是人治而非法治,总是期盼有清官整肃朝纲、有好汉替天行道,而不是想办法从制度上,用法律手段彻底解决顽症。这样的流毒不肃清,何谈社会进步?

西方人,从苏格拉底慷慨赴死之时,就已经明确了法律的地位。直到今天,他们达成的共识就是:比治安恶劣更难以接受的是警察队伍的腐败。如果药都有问题,又怎么能治得好病呢?当然,要搞廉政风暴的话,也要依法行事,而不是靠换个警察局长就能解决的。


消失的子弹影评(二)

《消失的子弹》由乐视影业和英皇电影联合出品,总投资超过1亿,堪称2012最值得期待的黑色侦探大片。片中一枚枚取人性命于无形的幽灵子弹引发民国最轰动的惊天第一奇案,奇智神探刘青云和热血警察谢霆锋并肩作战,联手神机妙算的小云雀杨幂、忠诚勇敢的小伍井柏然一起组成奇智神探团,共同踏上迷雾重重的追凶征途。在昨天曝光的纸片人阵营中,一身英伦复古西装的谢霆锋左手抚上腰间手枪,眼神犀利眺望远方,警探造型英气逼人,被网友封为《消失的子弹》帅气帝。但与此同时,他的脚下却又牢牢踏着一颗足球,与背后抱臂而立、酷劲十足的C罗相映成趣,仿佛是一中一西两位帅哥相约欧洲杯场上单挑,古今中外的混乱穿越平添了几分喜感。而头戴礼帽、风衣翩翩的黑马王子刘青云更是闲庭信步之中,轻松抢断哈维的运球,看来奇智神探的淡定气质在球场上也有用武之地。

除了谢霆锋、刘青云的锋云组合,杨幂、井柏然、廖启智等也与各路足坛巨星火速配对。影坛新秀井柏然对阵足坛新星厄齐尔,两位后起之秀共鸣无数,惺惺相惜;而之前在球场上思考人生一炮而红的巴神这次也隆重登场,与廖启智扮演的霸气丁老板站到同一阵营,两雄相遇,究竟谁更魅惑狂狷?这就要等到电影上映之时,大家亲自去影院里寻找答案了。

子弹欧洲杯打油诗网络大热传主角站队暗示前三赛果。

除了纸片人外,《消失的子弹》还为几位主角与球星队友配上了一系列子弹看我的欧洲杯打油诗,诙谐的三句半朗朗上口,引发网民争相转发。更有网友指出,谢霆锋、刘青云、井柏然所对应的葡萄牙、西班牙、德国都是本届欧洲杯的夺冠热门,看来几位神探果真料事如神,已经提前暗示出了前三名的赛果。


消失的子弹影评(三)

第一次看这么大场面的民国时期的兵工厂,森严壁垒,危机重重,就像一个鬼城;特别是画面感,几乎无法不让我们去想阴森恐怖的镜头,它与我们内心保存的鬼城的样子,几乎相同。这也是第一次感受到兵工厂人工机械造子弹的过程,有点儿神秘感,有点窥探的欲望,跟着主角们往里奔,又被充满火药味,更有一股子血腥味道的子弹一次次击中,可我还是不肯放弃,因为,它可以让我精彩入戏,这样的吸引,也只有电影《消失的子弹》。

这是一部很容易自觉参与进来,共享推理侦破的电影。

很有意思。我可以一次次的参与警探(刘青云饰)的推理判断,与他一同寻找谁是让子弹再飞一会儿的幕后主谋。

电影《消失的子弹》,围绕引发全城恐慌的民国第一惊天连环命案展开,神秘的兵工厂与杀人于无形的幽灵子弹,

确实,发生在子弹上的故事,那么古怪,那么离奇,甚至那么的纠结,如果你不想弄明白,你一定不肯罢休?就是让你想结尾看到结尾,你也充满了疑惑,怎么会是他?从线索上,根本就看不到蛛丝马迹,从行动上,无法相信他就是背后的主谋,为什么是这样死,而不是那样死?

电影《消失的子弹》一直在围绕兵工厂一系列的谋杀案件,寻找子弹的踪迹。没有人知道子弹的去向,没有人分析清楚为什么从死亡者身体里找不到子弹,难道这些子弹还会要再飞一会儿?

电影中最值得夸赞的是,竟然有香港四位影帝,这在电影行业中也是很特殊的,既然有四位影帝,想想会怎么样?

第一对影帝:谢霆锋、刘青云。谢霆锋与刘青云是首度合作的一部电影,他们两的戏份都非常的恰到好处,没有生硬的语言,也没有生硬,一切都起自自觉的表达,很有分寸感。不难想象,两个都是金像奖影帝的缘故。戏都到如火纯清这个地步,不金像奖,不是影帝那才奇怪呢,这说明,演员表演的实力,那才是硬道理。

另外,刘青云在《消失的子弹》频频上演勒颈上吊、倒挂金钟、近距离爆破等高度危险的戏份,据了解,这些戏份全部都由刘青云亲身上阵,坚持不用替身,这样的敬业,在内地港台也屈指可数。危险,也使刘青云的表演更具有观赏性。

第二对影帝:廖启智、吴刚。吴刚和廖启智,出演片中出演警察局金局长和兵工厂的丁老板。这两位暗中官商勾结,为钱不惜加害无辜生命,子弹就是从丁老板的手中飞出,被警察局金局长的庇护,使丁老板横行霸道,草菅人命。

这四位影帝的表演水平精彩纷呈,使《消失的子弹》充满了玄机。

电影《消失的子弹》由乐视影业、英皇影业斥巨资联手打造,金牌幕后尔冬升监制、罗志良导演。

刺猬的优雅影评


刺猬的优雅影评(一)

喜欢《刺猬的优雅》这部影片,温吞细碎的情节里闪砾的生活哲学和智慧,温暖的情感,机智与精巧,充满了哲理的语言,都让我心动不已。生活的气息,像曾经和现在、未来,有过的理想、失望和期待。

女孩芭洛玛说,要做追逐繁星的人,不要做鱼缸中的金鱼。

她用镜头去捕捉生活中的点滴,身边的人,神经质的母亲、脾气暴燥的姐姐、整日忙着应酬的父亲、那些装模作样的邻居和政客们。饭桌上,他们喋喋不休地讲述着自己的理论,心不在焉地听着别人的言谈,展示着自己的优势,掩示着缺失。

这便是我们生活中的人群,每一个人都那么的不同,又那么相似。

人们像芭洛玛一样大的时候,是否也做过追逐繁星的梦呢?然而,当时光的阴影渐渐地埋没掉初初的理想里那点点滴滴的光彩,浅显的智慧变成繁复的生活规则,人们是否终究会变成一条条美丽而相似的金鱼?自由落入那只透明却无法穿透的狭窄鱼缸。

如果想抗争,便注定孤独。如同芭洛玛,如同荷妮。

门房荷妮从未引人注目过,无论她的生活或她丈夫的死。她的工作低微,被人忽视,没人去理会她说的话,没人去看她阅读的书籍,没人去玩味她的猫的名字。她固守着寂寞,却留给自己最自由的空间,偶尔吐出一两句别人忽略的富有哲理的话,神情却是冷漠烦燥的。某种意义上,女孩和门房是同一类人,内心孤独,并对世俗的环境失望。只是,荷妮选择了扮演人们愿意认知的模样,内心与世隔绝。而芭洛玛却计划在某一天自杀,彻底放弃这个世界。

小津先生出现了,那个彬彬有礼的日本绅士,和高级住宅区里的所有住户一样,有着体面的外表和身世,丰富的学识。可他显得那么的与众不同,他谦逊的微笑和目光,像散发着微光的能量,能照亮别人的内心,所有隐匿的线条都会显现,所有黯淡的矿石都会发光。他带给荷妮温暖的感情期待,并牵引着她深藏的自己,再次拥有了追寻幸福的勇气。他也带给芭洛玛不一样人生思考,如何在虚伪的世俗中从容地生活。

生活大多不如意。选择做条美丽的鱼,还是一只外表丑陋的刺猬呢?做鱼吧,生命有限,不如尽情地展示美丽,自我封闭或者随波逐流,也许有一个美好的人能捞你上岸;伪装成一只刺猬吗?躲在狭窄的房间里,用一杯茶或一本书去开启生活的智慧,用孤独之外的生命哲学,去填满人生的空虚和孤寂。相信有个人总会到来,发现你内心的柔软。

荷妮的突然死亡令人婉惜不已,但也是她的死亡,阻止了芭洛玛的悲剧。女孩看到,原来死亡并不如自己想象的平静美好,因为,再也看不到所爱和爱自己的人。死亡拯救了女孩和她的人生。我想,等她长大了,定会选择做一只优雅的刺猬。

生活是一只大鱼缸,我们正准备跳进去,还是已经身在其中?曾经繁星点点的梦想是否早就淹没在生活中的繁琐复杂里。我们是哪一类人?是心底清澈却对生活灰心的小女孩吗?是外表丑陋内心闪光的荷妮吗?是被生活消磨掉意志的装模作样的谁谁谁?还是匆匆走过无视别人的路人甲?

每一个人,都能守到那个人的出现吗?在某个平凡如常的日子,一眼便能相认。无需做作姿态、万般风情,只要一个自然的转身。

如果生活是一只沉闷的鱼缸,是做那条随波逐流的金鱼,还是那只外表丑陋内心柔软的刺猬?不妨做刺猬吧,总会有人发现你的优雅。如果没有那个人,至少,还有一个鱼缸之外的世界。

低沉而优雅的大提琴伴奏,流露出一股哀伤而无奈的气息,有严重自杀倾向且聪慧过人孤僻而古怪的小女孩芭洛玛,不修边幅虎背熊腰不起眼的女门房荷妮,优雅礼貌一股绅士范的住户小津格朗,看似互不相干的三人却被联系在了一起,小津先生的到来,给芭洛玛和荷妮密不透风的生活打开了一扇窗,迎来了一丝弥足珍贵的光明。

身份高贵的工作狂父亲,神经兮兮的精神病患者母亲,冷漠而孤傲的姐姐。看着自命不凡的达官贵人装腔作势的交流,母亲宁愿将全部精力花费在花花草草上的荒谬性,与父亲的生疏和隔阂,让芭洛玛感受到生活的做作和无趣,就像一只命中注定要困守鱼缸一辈子的鱼,使她形成了一种悲观而消极的人生观,常以阴暗的角度思考和研究问题,视生命为一场定局,毫无意义与乐趣可言。

但随着小津先生的到来,与荷妮的深入了解,让芭洛玛体会到了渴望已久的理解、鼓励与共识,也渐渐忘却了孤独所带来的无助感和悲凉的意味。家庭环境对小孩成长的影响早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依旧是值得人们热切关注和改善的社会现象,本片通过对芭洛玛这一角色的形象刻画,即是不良家庭环境对小孩造成负面影响的一种反映,也是对小孩成长过程中内心和精神世界需求的一次放大。

寡妇荷妮是高级公寓的门房,蓬头垢面又矮又胖终日与一只猫为伴,表面看上去她就像是个平凡且被人视为生活在底层社会,低人一等的边缘人物,住户对她常常出于指示、抱怨、歧视和漠视。但小津先生却窥探到了荷妮隐藏在门房身份下的真实一面,原来掩盖在粗活杂工背后的其实是饱读诗书的学者身份,小津逐渐改变了荷妮以往习惯性伪装式的生活方式,打消顾虑,越过内心的防线后,两人开始了暧昧的忘年交,但突如其来的悲剧却让这一切戛然而止。

现实中很多人其实都像荷妮一样如同一只刺猬,外表看上去显得平凡而渺小,但实则优雅的超乎一般,在社会的使然、环境的影响和精神的需求下,只不过是早已习惯了隐藏和低调。那一身锐利的刺除了是对自我的保护外,也是对自我另一种真实面貌和理想小世界的捍卫和保护。荷妮当门房的高档公寓就像一个迷你版的西方社会,身份贵贱被划分得极为明显,那些自称高端分子异样的眼光,界限分明虚伪的待人处事和高高在上的指令,可以被归纳为是社会不同阶级相处模式中极度不公平而寻常的体现,生活在这些司空见惯悲凉的现象中,常常让人不得不变成一只被人遗忘而忽视的刺猬。

小津格朗就好似小津安二郎的化身(片中荷妮说过很逗趣的一句话:您和小津有亲戚关系吗?),只要是小津电影的粉丝都应该很容易感受到本片所流露出来的那种生活化而极具内涵的范,在小津牌的电影中通过对平凡生活的洞察和体会,让人感受到许多时常被忽视而需重视的人生真谛,就像是用最平凡最简易的线条勾勒出最完美的画卷版,这部电影同样也做到了这点。片中小津格朗的出现就像是一股清新淡雅的东方优良文化的介入,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思想观念,对西方文化中腐朽、肤浅而根深蒂固的观念进行了一次优雅而深刻的抨击。

最后荷妮的死给了芭洛玛很大的冲击,让她明白到生命的无常和死亡的可怕,暂时打消了她从始至终想要了结生命的冲动。当芭洛玛看到荷妮被抬进救护车的那一刻,死亡在芭洛玛的眼里瞬间从喜剧变成了悲剧。让人意识到死亡总是在不经意间到来,很多时候都是在人们最快乐和幸福的时候悄然而生,所以要尽量的使人生多点意义而少点悔意,更不要轻易、盲目而冲动的给自己短暂的生命提前划上休止符,应努力的跳出固定而悲观的思维模式,像芭洛玛一样从身边平凡的生活中寻获到人生的真谛,学会珍惜现有的一切。

芭洛玛最后说了一句话:重要的不是什么时候死,而是死亡的那一刻我们正在做什么,荷妮准备要爱了。虽然突如其来的死亡让荷妮留下了一些遗憾,但至少离去时她怀抱着幸福,其实人生价值的一种体现就是能带着微笑离开这个世界,而荷妮做到了,小津帮她卸下了伪装,助她找到了生活的自信和快乐,让她得到了难得的重视、关爱和平等。人无完人,但人却各有各的优点和特长,往往都是一些庸俗腐朽的外在因素和命运的使然使得人与人间看似有贵贱或等级之分,有时理应就要勇于的改变和表现自我,享受尊重和公平的待遇,做回真实的自己。

看着荷妮的离去,同样也让芭洛玛体会到命运的不确定性,就好似她说的那样:生死就是布局好坏的一种结果。,但别忘了棋子永远都是紧握在自己的手中,就看你有没有一颗想要精心策划而投入布局的心。片中有段让我印象很深,为了检验药性芭洛玛把药磨成粉给鱼缸里的小鱼食用,眼见小鱼翻了肚皮没了知觉,就把它扔进马桶冲走了,谁知小鱼居然奇迹般活蹦乱跳的出现在荷妮的马桶里。很多时候人其实就得像这条小鱼一样,勇于面对和尝试改变,说不定就能脱离乏味而孤独的处境,摆在眼前的也许就是另一番期盼已久的生活景象。

在未听说这部法国小说,或者说这部法国电影的名字之前,从未想到刺猬这种动物会和优雅有什么关系。优雅该是属于天鹅,或者长颈鹿之类动物,灰不溜秋,毫不起眼的刺猬,也有它的优雅吗?

原是想先读小说,再看电影的。但是由于在当当的这单订书中,有一本预售的村上的《1Q84》不知何时到货直接导致这本《刺猬的优雅》一并耽搁。

电影是从一个女孩的一段独白开始的。这段独白令人震惊。她决定在本学期结束,她13岁生日前死去。她说这话的时候带着严肃淡漠却又异常坚定的表情。

她的轻生之念并非因为生活窘迫或者穷途末路之类。相反地,她生活在巴黎的富人区,父亲是国会议员,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可是大概也正是这样的生活,使她感到束缚。她说:生命在她看来就如金鱼,看似自由游弋,却始终被束缚在透明的鱼缸里。为了不困在这鱼缸里,她决定自杀。自杀前,她要拍一部电影。她深信,死亡是世界上最平常的一件事,但重要的是,你死的时候在做什么。

她是一个太过聪慧的十二岁女孩,聪慧到早早看透了人性。她有一双比成年人更清明的眼睛,透过浮华看见腐朽,透过平凡能看到一种睿智。她曾在某次家庭聚会上指出某位大人物的谬误。她说:国际象棋和围棋不同,国际象棋就是想办法杀死对方,而围棋像人生一样,重要的是布局,我们要让自己活到最后,也要让我们的对手活到最后。这样的话语,是不合适宜的。在大人眼里,她不是个讨人喜欢的孩子,甚至被认为是个不折不扣的小怪物。不爱说话,只爱喃喃自语地拿着摄影机到处拍摄。

她说:荷娜,你不是一个普通的门房。电影中另一个主要人物出场了。她是这栋高级住宅里的门房。没有人会注意到这个五十多岁不修边幅的矮胖门房太太荷娜。她其实并不是大家所看起来的那个样子。虽然她从来没上过学,但她密室里的满屋藏书早已填满她的灵魂。平人眼里庸俗的门房,却有着贵族般深邃的内心世界。

她独自坐在小房间里,一杯茶,一包黑巧克力,一只懒猫,满屋的书,我被这颗沉静的心打动。不是出身高贵,生活闲暇的人才有优雅的权利。也许一开始,我犯了个错误,优雅并不一定要属于天鹅,刺猬也可以有它的优雅。只是人们并不了解。就象人们不会了解到门房的内心有多美,不了解这个那么精灵的女孩对活着有那么多困惑。

我们活在一个重视表象的世界。这个世界刻板且不友善,充满偏见。在这样的世界,我们大概只能象刺猬那般竖起浑身的刺,建起坚不可摧的堡垒来保护自己柔软的心。直到某一天某人可以直抵你心。就是他,知道你不是别人看起来的那个样子。就是他,知道你的与众不同。就是你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他马上接口说:但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此时,第三个重要人物登场了。日本来的小津先生,带着日本文化的细致精髓来到巴黎,也来到门房太太荷娜的内心世界。还记得有那么一场,她换了新妆,遇上同栋楼的有钱邻居。这位邻居很有礼貌地对她说:你好,太太。她对他说:她没有认出我。他望着她:因为她从来没有好好看过你。没错,只有你,才透过表面的沙砾,看到我内心钻石般的光芒。就因为此,即使我只是个门房,我也准备去爱了。一切掩饰,在懂你的人面前早已慢慢融化。虽然世界依然傲慢如故,但是心中已盈满能量。

忽地,怎么觉着有些熟悉之感。不正是小王子说的那样,重要的东西眼睛是看不到的。我们必须用心去体会,虽然这么说着其实有些悬乎,因为这实在没有什么可以具体化可操作的东西。也许这只是种感受,总有一些人在同一频率之上,我们可以感受得到彼此的好。心与心的交流,怕是这世上最美妙的事情了吧。是你在这里。呀,我也在这里的惊喜。

电影的结局没有那么完满。小女孩没有死,死的是荷娜,在猝不及防的车祸中。当幸福快要来临的时候,死亡却令人诧异的到来。死亡并不如小女孩想象中那般梦幻。死亡是最真实的东西。一切结束了,你看不到你爱的人,也看不到爱你的人。她的死对她是有所触动的。她不再有自杀的想法。

我们得好好活着,才有机会。我们得好好活着,才能使一切更有意义。

刺猬,看似懒散,其貌不扬,总是孤僻地生活在自我的世界,却也自有它的优雅。敏锐的洞察力和内心的丰富,是自己看世界的方式,你懂很好,你不懂也无谓。可以远离是非之所,有一个安身的小角落,静静地生活就好。孤独,却并不放弃追求幸福;不美,却拥有一颗善良的心;贫穷,却并不贫乏;沉静,却并不冷傲。这大概就是属于刺猬的优雅。

喜欢《我想和你好好的影评》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读书心得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我和你故事绘本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