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理想读书笔记

理想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读《构筑理想课堂》有感。

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想要学到新的知识,这些经典作品就不可或缺。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我们沉浸在作者笔下所描述的情节中。要真正地理解作品,其实需要以读书心得的方式去认真回味。我们该如何去写作品的读后感呢?在这里,你不妨读读读书笔记读《构筑理想课堂》有感,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潜心研读教材,构筑理想课堂 读书笔记
——读《构筑理想课堂》有感之一

最近,利用寒假的时间,学习了《构筑理想课堂》一书,书中介绍的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主体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教材及教材解读;

2、教学目标的确定;

3、有明确方向的预习;

4、严谨的教学版块;

5、对课堂上学生个体学习的预设与规定;

6、教学反思。

由于近期也在进行新学期的教材解读工作,看了本书,我想就教材解读的意义结合自己实际谈谈看法:

教材解读到底应该解读什么?

我想,这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在当前的教学现状中,教材是我们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定材料。因此,它被认为是实现课程标准的最重要工具。任何学科的教学,不能轻易地置教材于不顾,或者肆意地篡改教材。

但是不是作为教师,我们就没有主观能动性了呢?非也。

其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教材不等同于教学内容,更不能等同于师生实际的教学实践。而通常情况下,我们应当将教材看做是教学内容的原材料,是展开课程的一个载体,而不能是唯一资源。

就语文学科而言,老师对教材的解读,不仅要对文本进行解读,更重要的是对单元思想、主题、内容、形式的重构,甚至是对整册教材,乃至年段及更长远的教学目标在本册、本单元、本课中要渗透的内容的思考。这样纵横交错地比较,从微观走向宏观再回到微观的思考方式,才能让我们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整合好教材内容。老师站的高度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深度,当我们将教材有效地利用好了,学生在学习文本的时候,也才能拓展思维,语文课堂才真正能够在孩子的头脑中留下一个个鲜活的形象。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们很多时候是借助教参来理解课文的,但是,教材和教参分析得再详尽,却永远都不能代替老师自己对教材的解读。因为我们要深入研究的,不仅是文本,还有教学实际,怎样将教材与本班学生实际结合得很好,这是很难的,所以只有我们潜心钻研教材,才能真正构筑起理想的课堂。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读《听李镇西老师讲课》有感:构筑自然的课堂


构筑自然的课堂

——读《听李镇西老师讲课》有感

姚飞云

前些日子,我去书店买了一本书《听李镇西老师讲课》,当时就是出于好奇,这是一本课堂实录,我想看看名师是怎么上课的,自己也想学一些招数,企盼能借此书解答一下我心中的疑惑。买回家后,我便开始阅读,读着读着便发现只剩下望洋兴叹的份了,我认为李老师的课堂确实属于专家型的课堂,我的课堂则太稚嫩了,就像一个位处平地的人面对高楼找不到攀登的入口,我顿时陷入了迷茫,怎样才能做到与学生自由舒畅地交流,让所有人的交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探讨、辩证,如抽丝剥茧般地获得真相,揭开谜底呢?我自认为做不到李老师那样,为自己找了些理由:自已学识不渊博,学生素质不高无法深度畅谈等。没几天,我便将此书束之高阁,不再理会了。

近几天,因为我在教学小说单元,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说教学的重点,如何启发学生分析人物成了我的困扰,于是我又将此书找了出来,进行了仔细阅读,这一次我有了一些收获,可以实实在在地借鉴一些教学智慧,而不再是把它当作高高在上的圭臬了,这还真应了那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话了。

首先,李老师在开课之前有一首古诗词欣赏,学生把自己阅读过的好的诗词拿出来在课堂上与大家共享,或朗读或品味。这一举措就很值得学习,在学生写作时我总是抱怨他们语言乏味,涉猎不广,不能旁征博引,殊不知自己又在课堂上给过他们多少时间,创造过几次交流提升的机会呢?若能像李老师这样,每天积累一首诗词,这样滴水穿石般的坚持效果真会如古人所说“不会作诗也会吟”吧。

再次,李老师的课堂是随意的课堂,自然的课堂,教者不卖弄文采,也不炫技巧,就是和学生平等地问答,依据学生的话再一层一层地往深里挖。如教学《祝福》时,学生在读完文章后,他也不作任何提示,问学生能读出些什么东西。这一问看似很宽泛,不着边际,如按教参上的要求,初读课文后,应引导学生学习一下字词,再看小说结构,再分析人物,提炼主题等。我这样的小教书匠就喜欢教参上的这些“章程”,奉行得头头是道,认为这些教学步骤缺一不可。看了李镇西老师的教学实录之后,我明白了教无定法,不要太程序化,有些程序不是所有的课堂都实用。另外,我很是佩服李老师的谈话艺术,有一个学生说他读完作品的第一感觉是愤怒,愤怒当时的人情冷漠,李老师就顺势提示“比如——”,这一提示是希望学生将问题说具体,能由结论说到现象。这样就引导大家回到文本中去分析问题。在大部分学生都发表了高见后,他又引导学生进行了辩论,祥林嫂到底是自杀还是饿死,冻死的?这一辩论结局不重要,但学生各找证据,把当时的社会风貌及祥林嫂的遭遇来了个彻底的大清查,这种学生自主学习的劲头比起老师的灌输,不知要强多少倍呢!最后,因学生认识水平毕竟有限,李老师便很自然地揭晓了答案,祥林嫂死于“礼教”,那么这个礼教中针对妇女的内容又有哪些呢?学生便猜出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内容,随后他又引导学生思考现在的中国“礼教“是否茫然无存了呢?发人深思的结尾使得这堂课意义深远。

第二次阅读此书后,我想到了去年看过的一个词“润泽的教室”,这个词语是一个叫佐藤学的日本教育家提出的,他说“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师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都能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与承认”。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课堂啊!“润泽的教室”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都是那么柔和。李镇西老师的语文课堂就是这样的课堂。

教书也是一场修行,尝不到一些酸甜苦辣,承受不了一些孤寂与迷惘,恐怕连“教书匠”也是当不好的。虽执教十多年,但自觉离“匠”都还距离甚远,论方法论艺术都还有些蒙昧,自省一下还是有惰性在作怪,相比李镇西,实在是汗颜。以上所写的读书心得,还是决心用到教学中去,不求画虎象虎,只求能有所更改,有所变化也是好的吧。

读《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有感


最好的课堂

——读《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有感

济南市历城区实验小学 王克梅

与一本好书的相遇,是偶然,更是机缘。偶然,我在本真教育的公众号里看到徐洁老师出新书了,正当我想着如何得到一本签名本的时候,学校为每一位教师准备了一本,真是心想事就成。

徐洁老师是齐鲁师范学院副教授,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研究员,本真教育研究发起人和倡导者,是一位勇敢的课堂探索者,更是构建理想课堂的推动者。

《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是徐洁老师在2017年九月的新书,里面共有九章,从课堂教学的内在教育使命,基于评价的逆向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艺术,到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有效组织合作学习,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演绎课堂精彩生成,再到巧用反馈评价提升课堂质量,"互联网+"时代变革课堂,一章章,一节节,一段段,一句句,一字字,无不显示着徐洁老师深刻的实践和思考。于是,我心潮澎湃,幡然醒悟——

课堂成全生命,是一种预设,更是一种精彩的生成。

在既平凡又繁琐的生活的每一天,是学生生命的每一天,更是我们生命的每一天。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就要向课堂要质量,在课堂上成全生命,它需要教师精巧的预设。如在教授部编版教材一年级上册,学习《四季》一课时,最后一个环节是想象说话,创作成诗。于是,我先让学生读全诗,说说诗歌的第一、二小节和第三、四小节表达上有什么不同。学生朗读后,明确了:第一、二小节是什么对什么说;第三、四小节是什么怎么样地说。然后出示了桃花和蜜蜂的图片,引导学生说话训练,在师生的共同思考中,一节小诗应运而生:桃花朵朵,他对蜜蜂说:"我是春天。"然后我又引领观察图片和想象,学生就创作了这样的一节小诗:蜜蜂嗡嗡,他开心地说:"我是春天。"就这样,一幅图片,两种不同的语言训练就大功告成。最后,我播放了自己制作的春夏秋冬四季的图片的微视频,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就创作了很多成功的小诗,生成了课堂的精彩。如:邢恪伟的《四季》——树苗青青,他对燕子说:"我是春天。"∕太阳大大,他对大地说:"我是夏天。"∕苹果圆圆,他红着脸说:"我是秋天。"∕北风大嘴巴一鼓,他自豪地说:"我就是冬天。"如:邢曼舒的《四季》——燕子喃喃,他对池塘说:"我是春天。"∕大雨哗哗,他对庄稼说:"我是夏天。"∕树叶沙沙,他飞舞着说:"我是秋天。"∕雪花张开翅膀,他温柔地说:"我就是冬天。"再如:高传杰的《四季》——柳絮飘飘,他对花儿说:"我是春天。"∕知了声声,他对大树说:"我是夏天。"∕果实累累,他对秋叶说:"我是秋天。"∕白雪皑皑,他对大地说:"我就是冬天。"再如:《四季》——桃花红红,她对蜜蜂说:"我是春天。"∕小溪潺潺,他对知了说:"我是夏天。"∕果实累累,他对枫叶说:"我是秋天。"∕雪花飘飘,她对梅花说:"我就是冬天。"……于是,和学生一起徜徉课堂的我,深深懂得了: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主人,就要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活跃在课堂上,使课堂生活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美好时光,如此,理想的课堂,才能成全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

课堂引领生命,是一种实践,更是一种教育的理想。

深度学习是主动的有意义的学习,注重理解,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素养,调动学生的思维深度。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引领学生的生命成长,这是我的实践,更是我的理想。如在部编版一年级教材的实践中,学习《大还是小》时创设情境,引领学生的语言训练,学生就创造了这样的语言,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更让学生感知到"成长",体验到成长的喜悦。如——陈潇纬:我给妹妹打伞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我自己睡觉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小。亓祥羽: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我自己过马路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姚雯婕:我在妈妈怀里撒娇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小。帮妈妈干活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大。张晨曦:我帮妈妈擦桌子的时候,我觉得我很大,我盼着自己快点儿长大。李美涵:我吃饭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很大,因为我和大人一样吃饭;我过马路的时候感觉自己很小,因为需要家长领着我。……于是,和学生一起漫步在语文课堂里的我,深深领会了:深度学习要靠教师来引领,要靠提升思维质量来促进深度学习。要从文本出发,唤醒学生的情感和主观感受,如此,理想的课堂,才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命。

课堂滋养生命,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思想的魅力。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引领学生涵泳体味,是每一个语文老师的责任。作为一名热爱传统文化的语文老师,要带领学生走进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此来滋养学生的生命,这是我的信念,更是我的坚守。如我们进行了《弟子规》的诵读,每天的早读,我都会在黑板上写上几句,采用示范读、找小老师领读、小组比赛读、男女生比赛读等等朗读策略,再谈理解,以促进学生的记忆。于是,在反复的训练之后,学生也学会了自己创造,例如诵读"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后,学生创造了:"诚信是生命的根本,绝不可以欺骗,因为它带来的必定是毁灭。"诵读"话说多,不如少"后,学生创造了"很多时候,安静的人才是最有力量的。"诵读"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后,学生创造了"博爱之人,才会有未来"……于是,和学生陶醉在优美传统文化课堂里的我,深深领悟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芬芳馥郁,学生沉浸其中,学会了创造,学会了思考,如此,理想的课堂,才能提升学生的生命素养,才能让学生散发思想的魅力。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语言: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让学生真有成长;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更要关注学生的人生;课堂是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要道法自然,要大道至简,要大道归一……一句句,一字字,都荡涤着我的心灵,洁净着我的心灵。

当然,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还在路上,还要不断的学习、反思和实践,要真正做到像张志勇厅长所说的"课堂还给学生",让教育返璞归真,努力实践精神成长的教育,真正还给学生终身健康发展的能力。还要像徐洁老师所说的教师要"做课堂教学改革的筑路人".

总之,理想的课堂,是学生的学堂,更是教师的学堂。当课堂真正成为教师播撒教育理想、信念和希望的麦田,成为学生种植梦想、收获知识、丰富思想的花田,唯有如此,才能创建最好的课堂,课堂才能真正让师生的灵性生命热情飞扬,让师生的幸福感溢满心田,溢满每一寸,奔跑的流光。

《建设理想课堂》读书心得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心中的理想课堂,它应该是这样的:寓学于乐之中,即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乐于学习,把学习当作是一件玩的事。

在我们的印象中,说起上课,没有多少人的第一印象会是上课是有趣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它给我们的启示是:知识是在枯燥乏味的课堂上由老师反复告诉我们和在课外由我们经过不断的反复作业练习而得到的。

一、让所有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品尝成功的滋味。记得有句格言:“不是因为有些事情难以做到,我们才失去自信,而是因为我们失去自信,有些事情才显得难以做到。”由此看来,启动学生自信心理系统是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愿意去学的基础。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育当中应经常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战胜挫折和困难的勇气,给孩子们灌输一种信念:相信自己,正视自己,努力进取就能成功。每个人都是期待获得他人肯定的,成长中的孩子更是在乎家长、教师、同学对自己的看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想方设法的给孩子创造机会,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学习中获得教师的肯定、家长的肯定、同学的肯定。

二、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充当的总是课堂里被动的观众,欣赏迎合着教师的表演,他们在自己的课堂上没有自己的话语权,没有自己的选择权,没有自己的挑战权,知情权……而教师总是把已经嚼得又嚼,没有任何味道的知识强加给学生,让他们装进脑子中去。在这种教学水平指导下,学生只是充当了知识的储存器,而且不善运用,最终导致思想僵化。所以,要想学生发自内心喜欢这样的课堂确实强人所难。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师的改变是关键。让教师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让教师把话语的权力换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自己课堂的导演、演员,参与集体的表演;让更多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走进课堂……让我们打破那个成人化的课堂,还一个童趣的课堂给学生。

三、让学生爱上自己的教师,亲其师信其道。每一个教师都不应忽视自己的人格魅力。一位学生爱戴的教师,她的言传身教胜于千言万语、苦口婆心。一位学生喜爱的教师,学生乐于走进她的课堂,乐于与她相处的四十分种,乐于与她进行学习上的沟通,生活中的交流。

《父母课堂》读书笔记


父母课堂读后感

这几天,我读了本期《父母课堂》中,一名着名教育家杨雄的访谈记录,说道关于父母关系对孩子成长的利蔽,深有感触。其中谈及,如果把家庭看成一个三角形的关系,父亲、母亲、孩子便是三角形的三个角,如果父母间关系比较好,能给予孩子均等的爱并且父母之间互相爱护,成为一个等边的三角形,把正确的社会价值观、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传递给子女,从而令他们生活在一个幸福、和睦、平等的家庭中,那他在日后对学习、对将来的生活、婚姻都会产生美好的向往。的确如此,如果父母某一方,对小孩特别溺爱、过度保护,时时以小孩为中心,甚至有的家庭夫妻关系完全依靠孩子来维系,这样的一个不等边的三角形家庭,对小孩子的心理健康是蔽大于利的。

美国一些学校的心理学家就父母离婚对儿童的影响进行了调查,他们发现,父母离婚对儿童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年龄段的离婚家庭,儿童的适应和反应是不同的,2岁半之前没有太大影响。(1)2岁半—3岁3个月儿童表现出的是倒退行为。(2)3岁8个月—4岁8个月的儿童表现出易怒、攻击性行为、自我责备和迷惑。(3)5—6岁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焦虑和攻击性行为。(4)7—8岁儿童表现出悲哀、害怕以及希望和解的幻想。(5)9—10岁的儿童表现出失落感、拒绝、无助、孤独及愤怒与忠诚怕矛盾。(6)11岁以上的儿童表现出悲伤、羞耻,对未来和婚姻感到焦虑、烦恼、退缩。

一个家庭,如果家庭成员之间都能做到相互爱护、相互关心、相互体谅、相互尽力满足亲人的合理需要,父母之间能相亲相爱,那么,这个家庭的整体情绪一般都是和谐而愉快的。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孩子感受到快乐、正气,从父母的榜样中去关爱他人,用热爱学习、关心家庭来回报父母,这就是我们期望孩子应有的孝心。

愿所有的家庭成员和睦相处、相亲相爱,愿所有的孩子快乐、健康成长!

父母课堂读书笔记


父母课堂读后感

今晚在帮孩子整理书包时,无意间发现有两本《父母课堂》,突然想起前几天孩子叫我写读后感。于是,我就打开看看,一下子就被“帮孩子选报兴趣班”那篇文章深深地吸引了。看完那篇文章后,静下心来反思自我,慢慢地想到自己对孩子教育的误区。

记得在上学期刚开学没多久,孩子兴高彩烈地拿着一张通知,高兴地说:“妈妈,报兴趣班了,我喜欢画画,我想报画画!”我拿过通知看了一下,说:“孩子,女孩子最好报形体舞,可以练下体形对你长大后用处更大,还有老师刚才发信息来说画画班己经报满人数了(说谎)。”孩子听了失望地点点头。现在回想起这件事,觉得十分惭愧,自己没有尊重孩子的兴趣,强行把自己的意愿加在孩子的身上,想让孩子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其实这样做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而且有可能会挫伤孩子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读完这篇文章后,我获益良多,懂得了如何为孩子选报合适的兴趣班。主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我们要明白是帮孩子选报兴趣班,而不是帮自己选报,必须要以孩子的兴趣和意愿为前提,绝对不能强迫。哪怕孩子只有一天的学习和训练的体验,也会有一定的收获。

因此,我们作为父母一定要以平常心态巧妙地引导孩子选择合适的兴趣班,不能强迫孩子忽视孩子感受,一切应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只要孩子有兴趣,就会有自主的学习,快乐地享受着学习带来的无穷乐趣!

《读懂课堂》读后感:理想的课堂


《读懂课堂》读后感:理想的课堂

读钟启泉先生撰写的《读懂课堂》这本书,给我们教师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我第一次知道,教师的教育生涯就是不断倾听教育呼唤的生涯。呼唤,是一种内在的灵性的声音。教师倾听三种声音的呼唤,承受来自三方的诉求:来自学生的呼唤、来自教育内容的呼唤和来自制度的呼唤。

那么教师的工作也应作出三种回应:回应学生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爱;回应教育内容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真理;回应制度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正义。

教师在课堂中应当追求的,并不是教学技术,而是如何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实现每一个学生的真正的学习与成长。课堂是课程的实践版,也是教师的培养基。好的教师应当是双料的专家;研究学问的学科专家和研究儿童的发展专家。他们不仅读懂教材、读懂儿童,而且读懂课堂。读懂课堂,是每一个教师成长的标识。

课堂,是师生互动、知识习得的主阵地,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战场。课堂,是一个平常、普通而又神秘的地方,是一个赋予没有生命的知识以生命活力、给予不太成熟的孩子以成熟魅力、让孩子动起来,让知识活起来、让生命放光彩的场所。无论课程改革如何进行,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成为教师永恒的工作追求。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20年来,我一直行走在教育的理想与现实之间,一直在求索,一直在努力。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才能算是一堂好课呢?对此,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对新课程的理解,我心目中理想的课堂就是:新意盎然,情绪高涨。

理想国读书笔记


理想国读书笔记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句话极为贴切地描述了柏拉图所创作的以苏格拉底为主要对话者的对话录《理想国》一书。当苏格拉底与阿得曼托斯谈论国家形式和影响、国家的更迭时,我敏感地注意到了民主制度。

现代文明崇尚自由、民主、平等的精神,认为它们极大限度地保障了人自身发展的权利。而古希腊时期,有一双睿智的眼睛,洞悉了这些精神体现在制度上的本质,他便是苏格拉底。

在书中,苏格拉底将民主制度描述为不加区别地把一种平等给予一切人,不管他们是不是平等者。虽然苏格拉底承认了在这种宽容的制度下,城邦充满了行动自由与言论自由,每个人都被准许想做什么做什么,城邦里会出现政治制度中最美的一种人物性格即各色各样,但是他认为,当时的民主制度轻薄浮躁,完全不问一个人原来是干什么的,品行如何,只要他转而从政时声称自己对人民一片好心,就能得到尊敬和荣誉。而与制度相应性格的个人,苏格拉底描述为他将建立起各种快乐间的平等,在完全控制下轮到哪种快乐就让哪种快乐得到满足,然后依次轮流,机会均等,各种快乐都得到满足。可见当时的民主制度中的自由精神是有失偏颇的,苏格拉底意识到了过分追求自由的弊端。

自由和民主精神,无论对于国家还是个人,在思想不断开放的今天,它仍然对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起到了推动和革新的作用。有了自由,不同的想法和资源得以碰撞和交汇。而过分的自由,正如苏格拉底所认为,放大了对欲望的满足,甚至不能让人分清必要与不必要的欲望,于是,一个国家强制力不足,秩序混乱,一个人在对不必要的欲望的满足的沉迷中失去理想失去方向。因此,自由应是有限度的。

现代法制和各种规则,表面是约束了一些自由,但,这是在不侵害他人合理权益的共同契约下产生的。有限度的自由能保障人们自由发展的权利,也能保障国家在一定强制力的约束下稳步前行而不致四分五裂。最近爱尔兰独立公投事件让人不禁深思,完全自由的民意调查,由选民直接决定国家或地方的命运,无疑,这种做法彰显自由和民主精神之极,而一旦独立成功,欧盟政治版图和货币政策都将面临改变面临争议,受最大影响的还是民众的利益,从而影响正常生活秩序。

远古哲人在漫漫长路中探索着世界的真理,无论时间过去多少千年,真理依然能为后世世界提供明灯一样的指引。有限度的自由与民主,我认为,仍是个人与这个世界最大的共赢。

《理想点亮人生》读书笔记


《理想点亮人生》老师推荐给我的书,我毫不夸张是一口气读完的,书中的讲述了很多名人。伟人为理想奋斗的故事:从小病魔缠身却不放弃的张海迪;身高仅150厘米却获得150余枚国内外奖章的邓亚萍;听不到美妙音乐却在舞台上翩翩起舞的邰丽华;立志为祖国造结实的大桥的茅以升;毕生梦想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都为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拿其中一个来说吧!其中一句话理想点亮人生让我感触良多。

理想是什么?理想是人生道路上的灯,为你照亮前进的路;理想是人生道路上的座标,为你指明前进的方向;理想是人生道路上行驶的动力,为你补满前进的信心。

书中的他们无疑是成功的,他们的成功笼罩在他们身上是耀眼的光环,我们看到是属于他们的鲜花,掌声。可是在我们羡慕他们的成功是往往忽略了他们的为成功付出的艰辛,无疑通往成功的路必定不是一帆风顺的。

邓亚萍是成功的,金牌的背后她有付出怎样的艰辛呢?

童年的邓亚萍,立志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是她个子矮,手脚粗短,根本不符合体校的要求,他被关到了体校的门外。倔强的邓亚萍没有气馁,年幼的邓亚萍跟父亲学起了乒乓球,她每天在练完体能课后,必须还要做100个发球接球的动作。那时邓亚萍只有七岁,但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练,基本功更加扎实,便在自己的腿上绑上了沙袋,而且把木牌换成了铁牌。腿肿了!手掌磨破了!这是家常便饭!但她从不叫苦,不喊累!

据教练张燮林统计,邓亚萍每天接球打球1万多个。每一节训练课下来,汗水都湿透了邓亚萍的衣服、鞋袜,有时甚至连地板也会浸湿一片,不得不换衣服、鞋袜,甚至换球台再练。长时间从事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从颈到脚,邓亚萍身体很多部位都是伤病。为对付腰肌劳损,她不得不系上宽宽的护腰,膝关节脂肪垫肿、踝关节几乎长满了骨刺,平时只好忍着,实在痛的利害了就打一针封闭,脚底磨出了血泡,就挑破它再裹上一层纱布接着练。就算是伤口感染,挤出脓血也要接着练。

皇天不负有心人,身高虽为150厘米的邓亚萍,先后获得了150余枚国内外乒乓球比赛奖章!

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让她如此坚持?是理想!这答案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从小的理想就是站在世界最高的领奖台。邓亚萍做到了,她用她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好比大海,只有拥有理想的人才能把握好航船的方向,达到幸福的彼岸;人生犹如攀岩,只有拥有理想的人才能登上顶峰;人生恰似旅行,只有拥有理想的人才能达到心中的乐土。人生道路上充满了许多困难,没有崇高的理想坚强的意志就不可能克服这些困难。理想决定了你的高度,想要更高就要怀着崇高的理想。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追求理想的道路不会是一马平川,而是充满着坎坷与荆棘。打击更可能常伴你左右。但是没有血的历练不能成为真正的将军。同样没有各种苦难的磨练又怎么能有能力的提升。一颗坚定的,勇往直前的,无所畏惧的心,能够支持你披荆斩棘,走向成功的终点。理想信念就是激励我们向着既定的目标奋斗前进的动力,是人生力量的源泉。

读完这本书,我的理想在我心中越来越清晰,我的理想就是做一个让父母感到幸福的人。也许您会笑我的理想如此的平凡。是呀!我承认。我的父母都很普通,他们为了我有好的教育,省吃俭用,好的紧我吃,紧我穿,整天忙忙碌碌,全身心的为我,任劳任怨。现在我还是个学生,我要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我的父母。我要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赢得一个好的未来,倾尽全力来回报为我付出了千辛万苦的父母,给他们更好的生活。

这就是我的理想,很平凡,但却不卑微。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埋下我要父母幸福理想的种子,我会向着它生长的方向不断的努力,我坚信小种子也会变成参天大树。我努力为自己点亮那盏理想之灯!

理想国读书笔记(2)


理想国读书笔记

理想国读书笔记(1)

王宇

《理想国》第一卷大体由三组对话组成。首先是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的对话,接着是与克法洛斯的儿子珀勒马科斯的对话,最后是和忒拉绪马霍斯的对话,讨论的中心议题是什么是正义。这三组对话中,与克法洛斯的对话以讨论老年问题为起头,逐渐引入了正义的主题,与后面两个人的对话是对这一论题的进一步深入。值得注意的是,克法洛斯和他的儿子属于商人阶层,而忒拉绪马霍斯是智术士,属于帝王师的角色,因此苏格拉底与他们的对话针对他们各自所属阶层的思维特点,运用诘问法迫使他们不得不认识到其对正义概念的错误认识。这则读书笔记仅分析梳理苏格拉底与珀勒马科斯的对话。

前面说过,珀勒马科斯出身商人家庭,所以他对正义的看法具有典型的商人思维特点,即总是把正义和利益、功用等功利性的概念联系在一起。在与苏格拉底对话的一开始,他沿用西蒙尼德对正义的定义,正义就是把欠每人的东西还给每人。苏格拉底问他,如果某人把某物交人托管,当他索回时如果他头脑不正常了,托管人是否还应该归还呢,因为托管人如果归还了,对他并无好处。珀勒马科斯意识到这个定义是有问题的,显然,在这种情况下是不应当归还的。于是他修改了正义的定义,即正义是朋友之间要相互帮助,做好事,决不做任何坏事。这意味着,如果归还朋友的东西,可能反而会造成朋友的损失的话,则不应当归还。苏格拉底马上发问,那么对仇人呢,如果欠了仇人的东西,应不应该归还?珀勒马科斯回答说应该归还,因为仇人之间所欠的,无非是一些坏事。苏格拉底借着对方的思路作了总结,西蒙尼德对正义的定义,实际上就是给与某人他所应得的东西,即应该给予朋友好事,给予敌人坏事,因为根据前面的定义,朋友就应该得到好处,敌人就应该得到坏处。

由此引入对话的第二个环节。苏格拉底进一步总结对正义的新定义,即正义就是对待朋友好,对待敌人不好。珀勒马科斯认可了这个新定义。苏格拉底继续发问,以检验这个定义是否妥当。注意,在这个环节,苏格拉底把究竟什么是正义的问题,转换成正义有什么用的问题。面对这个转换,珀勒马科斯丝毫没有察觉,更没有提出异议,这是因为他的商人功利思维的惯性在作崇,看待一件事情时,往往以考虑其功用性代替了对事物本身的思考。苏格拉底正是利用了他思维的盲区,来达到对他的引导。苏格拉底问,正义的人,在什么情况下最有能力去帮助朋友,损伤敌人?回答是在战争中。那么,不打仗时,正义的人是不是就没有用了呢?珀勒马科斯认为和平时期正义也还是有用的。苏格拉底于是举了几个例子,比如在下跳棋时,是正义的人有用,还是跳棋手有用?回答当然是跳棋手。又问堆砌砖块石头时呢?回答当然是建筑师了。这时,珀勒马科斯提出在用钱的方面正义的人是有用的。苏格拉底随即指出,在使用钱购买物品时,相关有专业知识的人要比正义的人更合适。珀勒马科斯只好退而求其次,说在保管钱时,正义的人是有用的。苏格拉底说把钱存放起来,也就意味着钱闲着,没有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在钱没用时,正义才有作用。珀勒马科斯不得不勉强同意这个说法。苏格拉底又用修剪葡萄的刀、盾牌、里拉琴等例子,来进一步说明正义在每件东西被使用时无用,在它们闲着无用时才有用。推理到这个地步,珀勒马科斯又只得无奈地承认也许如此。至此,苏格拉底对话的阶段性目的达到了。他做了小结,说如果正义只能对无用的东西有用,那就决不可能是有价值的东西。也即从功用的角度来探讨正义问题是此路不通的,由此又转入对话的第三个环节。

在第三个环节的一开始,苏格拉底为了巩固以上结论,稍稍退后一步,用几个例子说明即便正义的人在保护钱财时是有效的,但同时也可能成为有效偷窃钱财的窃贼,进而得出正义仿佛是某种窃取的艺术,尽管是对朋友有益而对敌人有害。这个结论显然是荒谬的,说明如果我们坚持从功用的角度来论证正义的话,推论到最后难免会得出荒谬的结论。这时候珀勒马科斯已经晕头转向了,可又不知道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他说,我已弄不清我自己刚才所说的话了。但他仍然坚持正义是给朋友利益,给敌人伤害。

苏格拉底这次又从朋友、敌人的定义入手,来说明这个定义的不可靠。他说,朋友可能会是表面上看起来有用,事实上并非如此,敌人也是这样。那么,就有可能使好人成了敌人,坏人成了朋友。这个时候,就会因为朋友是坏人而伤害朋友,因为敌人是好人而帮助敌人,这一结果显然与上面的结论(也即西蒙尼德的意思)相悖。珀勒马科斯说,这是因为没有正确地给朋友和敌人的概念下定义。他说,应该好人是朋友,坏人是敌人,用这个认识对正义的概念进行新的修订,即正义是做对朋友有利的事,如果他真是好人;做对敌人有害的事,如果他真是坏人。珀勒马科斯认可了新的定义。

但是,苏格拉底有了疑问,一个正义的人能伤害任何人吗?珀勒马科斯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正义的人对那些敌人和坏人就应当予以伤害。苏格拉底问,音乐老师能让人失去乐感吗,骑马教练能使人失去骑马艺术吗?珀勒马科斯认为不能。那么,苏格拉底反问道,有正义的人倒能使人失去正义?如同热的功能并不能使物冷却,而是与之相反;干的功能并不能使物潮湿,而是与之相反;那么好的功能也不可能使物受损,而是与之相反。有正义的人是好人,所以伤人并不是正义者的功能,不管对方是朋友还是敌人。非正义者才具有伤人的功能。苏格拉底最后作了总结,那些凭着把所欠的东西还给每一个人是一件正义的事的观点的人,从而认为有正义的人应该给敌人造成伤害,给朋友带来利益。这样的认识并不明智,不正确,伤人绝不是一件正义的事情,只有那些独裁者之流,或是某个认为自己拥有大权的富豪才会这样认为。至此,珀勒马科斯同意了苏格拉底的观点,否定了自己局限于商人思维,而从功用的角度给正义下的定义。但是,以上的对话仅仅推翻了对正义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顶多说明了正义不是什么,但正义究竟是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于是,对话进入到下一个阶段,苏格拉底与忒拉绪马霍斯的对话。

理想国读书笔记(2):正义是一种助友害敌的技能吗?

田秀秀

在珀勒马科斯将正义的定义修正为:给朋友帮助,给敌人伤害之后,苏格拉底通过新问题的诘问,促使珀勒马科斯进一步反思自己给出的定义。在诘问的问题中,我们看到苏格拉底将身怀正义的人与身怀特定技能的医生、舵手、跳棋手进行了并列类比。那么,正义是一种助友害敌的技能吗?

如果正义是一种技能,那么此技能在什么情境下有用?

在战争中并肩作战时,在和平时期的社会合作中。

如果正义是一种技能,那么此技能的效用价值如何?

在特定的社会合作中,总是身怀特定技能的人比身怀正义的人更有用。在特定的使用行为中总是特定的技能更有用。在非使用行为中正义才有用。也就是说正义在每件东西的使用时无用,在他们闲着不用时有用。这正义就绝不可能是有价值的东西。

如果正义是一种技能,那么它必然带来好的结果吗?

善于保管的技能也最能用于偷盗。如果心怀正义的人能够有效的守护银钱,那么他同时又是有效的窃贼。

由此看见,当我们误把正义的内涵理解为一种技能时,正义是最无用的,并且其结果也并非正当的。正义并非一种技能。

就其内容而言,在助友害敌中,友敌的概念也并非总是表里一致,看起来像朋友的实际并不一定是朋友。如何定义朋友与敌人?好人是朋友,坏人是敌人。同时伤害敌人会使其正义受损,好人不能通过自己的优秀品质使他人变坏,伤人并不是正义者的功能。正义不伤害任何人。

理想国读书笔记(3):社会职业的功能与作为知识的正义

石头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布雷斯特德(1865-1935)在其名著《地中海的衰落》一书中指出,人类之所以能够在与其他哺乳动物争夺生存领地的过程中难遇敌手,从而能够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并强大起来,原因就在于人会使用工具,而人类通过专业化的工具、设备以及机械等去开发自然的过程就是一部人类社会职业发展史。实际上,正是对使用不同工具的技艺的掌握,使得人类社会出现了职业分工,并影响其社会地位。正如俗语所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职业分工对于个人而言至为重要;与此同时,职业分工情况从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并呼唤不同的社会制度,因而对国家而言也至关重要。

作为职业的一种,真正的哲学家都是爱智者,以追求知识和真理为己任,最擅长的技艺可以说是对人类思维的运用。而哲学家的思想,基本都是对人、以及人(包括人与人、人与非人之间)如何组织的思考,也就是关于人的生活的思考(祥见作者《理想国》第一期读书会后写作的小文:柏拉图思想的来源),从而形成关于人的生活的知识。人们一般会把日常的感受和看法当作知识,而在苏格拉底看来,人们日常的观点与认识,并不是真正的知识,只有经过诘问推理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因而,这世间便存在两种知识与两种生活(祥见作者《理想国》第二期读书会后的思考:此岸树与彼岸花两种知识与两种生活)。我们知道,苏格拉底一生追求的知识主要是包括正义在内的有关人类德性的知识,而正义问题也是《理想国》的核心问题。那么如何才能获得关于正义的知识呢?从第三期读书会的内容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将正义的功能与多种职业进行了比较,可以说关于职业的思考对回答这个问题至关重要。

之前读到,作为富三代的玻勒马霍斯,借西蒙尼得的口,把正义定义为欠债还债。而在苏格拉底的多次诘问下,他就依照自己从事的职业作为一名生意人最看重的利害关系标准,将欠债坏债变换为对朋友善,对敌人恶。对此,苏格拉底在诘问中增加了职业发挥功能的场景问题,诱导玻勒马霍斯说出了在疾病和航海时发挥作用的医生和舵手这两个职业,并使其说出正义发挥功能的时刻是在战争中作盟军的时刻。进而苏格拉底诘问如果离开这些场景,医生、舵手、正义不就无用了吗?这遭到了玻勒马霍斯的本能的反对。苏格拉底继续用收庄稼和制鞋这两种技艺或职业打比方,问玻勒马霍斯正义在和平时期的作用,得到的答案是在订立契约这样的合伙关系上。在苏格拉底的进一步诘问下,玻勒马霍斯承认棋手在下棋时、瓦匠在用砖石造屋时、琴师在奏乐时都是比正义更有用的伙伴。当苏格拉底问正义在哪种合伙关系上是更有用的伙伴时,玻勒马霍斯认为是在金钱关系上。苏格拉底进一步指出,在花钱方面,比如在船舶买卖上,具体的职业能手如船匠或舵手是更好的伙伴。对此玻勒马霍斯表示正义在保管钱财时是一个较好的伙伴,苏格拉底指出保管钱的时候就是钱不发挥作用的时候,这迫使玻勒马霍斯承认金钱没用的时候,才是正义有用的时候。苏格拉底指出如果这样,那么葡萄修剪师、军人、琴师等职业发挥作用的时候正义就无用,进而推理是否所有别的事务有用时都是正义无用的时候,对此玻勒马霍斯不得不承认,也不再本能地反对。之后苏格拉底又换了一个类比的思路,指出不同的职业既可能被用于行善,也可能被用于造成伤害,进而使得玻勒马霍斯推出正义的人到头来既善于保管钱,也是一个小偷。这里实际上是关于作为技艺的职业本身的价值中立属性的讨论,即掌握一种技艺并不意味着善,也不意味着恶,正如今天关于科技发展的讨论。科学技术本身并无所谓好坏,就看谁掌握用于做什么。比如被医生认为是重要的医疗技术的基因编辑技术,也在最近被美国国防部定义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技术。

虽然玻勒马霍斯说自己被绕晕了,但是他还是坚持认为帮助朋友、伤害敌人是正义的。对此,苏格拉底进一步从知识的角度进行诘问,人们是否会在认识谁是真正的朋友和真正敌人的过程中出错。在玻勒马霍斯承认存在这种可能后,苏格拉底诘问那在认识错误的时候,岂不是变成对真正的坏人好、对真正的好人坏变成正义的了?玻勒马霍斯虽然本能地反对这个推理的结果,但是他无法反对推理的过程,为此他指出可能是没有对朋友和敌人进行正确的定义,进而同意苏格拉底根据他的逻辑给出的前提限定,即假如朋友真是好人,当待之以善,假如敌人真是坏人,当待之以恶,这才算是正义。苏格拉底诘问法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使对方对定义进行更加精确的修饰和限定,这一点在这里也是得到精彩的呈现。

即使如此,苏格拉底还是提出一个根本的问题,那就是正义的人究竟能不能伤害人,无论是敌人还有朋友。对此,苏格拉底首先诱使玻勒马霍斯承认,马和狗在受伤后其德性或功能会下降,进而得出人受了伤害其德性会有损,那么作为人的德性的正义也会受损(这里的逻辑推理实际上存在缺陷,也是归纳推理存在的常见问题,即从特殊案例得出一般结论,却没有给出具体论证过程并对归纳进行检验)。但是就像音乐家不会使人不懂音乐、骑术不会使人更不会骑马一样,好人无法用其美德使人变坏。在玻勒马霍斯承认正义的人是好人后,得出伤害任何人都不是正义者的功能,即伤害任何人无论如何都是不正义的。到这里,苏格拉底既从根本上否定了玻勒马霍斯借用西蒙尼得的口给出的关于正义的定义,也实际上指出正义是一种美德,其基本属性就是不会伤害任何人。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对关于正义的知识的探索,借用了大量对职业的功能的描述。虽然作为技艺的职业本身在道德上是中性的,即具备助人和伤人两种能力,但是按照正义的要求,这些职业不得伤害任何人。因而正义是超出所有职业之上的,使这些职业发挥出对人的有利的一面,抑制对人的不利的一面,从而使人本身能够不断得到完善,过上美好生活。这里的人超越了一般的政治人的争斗甚或战争,向着完美的人和完美的城邦迈进。

理想国读书笔记(4):苏格拉底与智术师间的战争?

李道彦

要想搞清柏拉图的作品到底讲了什么,得先从他如何说入手,柏拉图作品多为戏剧作品。那么他的作品到底说的是什么,有两种思路,首先是以柏拉图自己的作品来以经解经,横向的以柏拉图各篇比较.互证和反证。再者是在历代注疏中寻求柏拉图的金玉良言和我们时代的解药,以时间为纵向线,新柏拉图主义,奥古斯丁,到耶路撒冷背景下的释读的柏拉图,施莱尔马赫,施特劳斯再到中华文明背景下的疏读的柏拉图。最后,我们不得不带着点狡猾和敬畏两种混合的复杂情感来面对同样懂得隐藏的柏拉图。

苏格拉底给一群朋友讲述了他前一天在比莱埃夫斯港玻勒马霍斯家的讨论,和柏拉图会饮篇一样,苏似乎都是从天上下降到这里的,然而在他们返城时,也去看赛会的玻看到了苏格拉底二人。玻勒马霍斯带有强迫意味的极力说服苏格拉底留下,苏格拉底在这里代表城邦被迫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格老孔一起去玻勒马霍斯家,打算在那儿吃晚饭,然后去看色雷斯人的马上火炬接力和夜晚的庆祝会。一群人聚在屋子里除了苏格拉底和玻勒马霍斯之外,还有主人的两个兄弟,演说家吕西阿斯和欧绪德谟,卡尔凯顿的智术师忒拉绪马霍斯,两个小人物,卡曼提德斯和克勒托丰,柏拉图的两个兄长格劳孔和阿德曼托斯,最后还有主人的父亲,克法洛斯最初的对话在苏格拉底和克法洛斯之间进行,讲话题引向正义的生活,后来主人接过接力棒,继续同苏格拉底争论自己那大众般未经反思的流俗见解,直到后来气势汹汹的智术师忒拉绪马霍斯登上剧场,忒拉绪马霍斯名字的古希腊文含义是战争,苏格拉底面临又一次战争交锋....

柏拉图一生都在治城邦的病,但同样他也是西方现代性的思想肇因之一,只能把他放在中西古今深入了解融合的背景下来消化消解,前提是我们对自己的经典有信心,并用千百年的时间。

读《理想国》_大学读书笔记3000字


在柏拉图的所有著作中,《理想国》是最成系统的一部。在这部对话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详细地讨论了人性、政治、哲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为后来的西方思想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以后的西方哲学,无论是继承柏拉图思想的,还是反对柏拉图思想的,都不可能绕过柏拉图的思想,尤其不能绕过《理想国》所表达的对人性和政治问题的深刻看法。

《理想国》通过苏格拉底与对手们的谈话,反复诘难来推理寻求正义的定义。在第一卷,柏拉图用苏格拉底知识助产术的问答法推翻了几种关于正义的定义:1。正义就是有话实说有债照还;2。正义就是帮助朋友伤害敌人;3。正义是强者的利益;4。不正义比正义有利。这四种说法看似接近生活很合理,但是柏拉图一一剖析,找出了其中的缺陷,对于我们人生道路的选择有深刻的启示。针对第一种观点,他用不能将武器还给一位疯子朋友的例子反驳有债照还的正义说法,我们不能简单的按照常理来办事,应该考虑事情的结果是否会是不正义的,这种说法忽略了正义的真实本质,所以我们应在生活中多学习柏拉图的思想方式,考虑问题不光从本身的立场出发,不能简单照办,还要考虑我们的对象和事情的后果。针对第三种观点,柏拉图指出掌权的统治者有时也会犯错,制定出对自己不利而对被统治者有利的法规要被统治者执行,正义就变成了弱者的利益了。在此,柏拉图提出在任何政府里,一个统治者,当他是统治者的时候,他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属下老百姓的利益。所以,作为统治者应该为人民谋福利而不仅仅是考虑自己的利益。

柏拉图从国家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两方面对正义进行了讨论。他构建了一个正义的城邦,规定了一条总的原则: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柏拉图认为,正义就是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他认为国家由统治者、被统治者和辅助者三部分组成,国家应有四种品质,分别是智慧、勇敢、节制、正义。在一个国家中,人数最少的那个部分和这个部分中的最小一部分,这些领导着和统治着他的人们所具有的知识才配称作智慧,具有这种知识的人总是最少数。柏拉图主张的勇敢是一种关于可怕事物和不可怕事物的符合法律精神的正确信念的完全保持的精神能力。节制是一种好秩序或对某些快乐与欲望的控制。关于节制,在这里,有一点让我有深刻启示,他提到:人的灵魂里面有一个好的部分和坏的部分,而所谓自己的主人就是说较坏部分受天性较好部分的控制。这无无疑是一句称赞之词。当一个人由于坏的教养或者和坏人交往而使其较好的同时也是较小的那个部分受到较坏的同时也是较大的那个统治时,他便要受到谴责而被称为自己的努力和没有节制的人了[2]这让我有些感触,我们时常提到要做自己的主人,而实际上我们既是自己的主人又是自己的奴隶,而我们要突破自己主宰自己,就应该深刻懂得节制,学会控制自己,让自己灵魂中较好的一部分控制较坏的从而主导自己,做到自身内秩序井然,成为自己的主人。

在个人的正义方面,柏拉图认为,人的心灵有三部分组成:理性、欲望、激情。柏拉图主张个体灵魂的这三部分也应该是各行其是,保持和谐,这样的人方为正义的个体。这种内在的分工与和谐,不是外在的各做各的事,而是一种内在的和谐有序。「3」当整个国家得到非常和谐的发展时,各个阶级将得到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当一个国家最最像一个人的时候,它是管理的最好的国家,而管理的最好的国家最像各部分痛痒相关的机体。张竹明总结《理想国》的推理过程是一种逆向思维,即:国家的大治取决于少数精英人物的主导作用,他们的主导作用又取决于理性在他们心灵里的主导作用;理性的主导作用又取决于它对善理念的把握;而善理念的把握又取决于辩证法的学习,归根到底国家的大治取决于正确的教育。

柏拉图《理想国》中提到很多教育问题,对后世教育也有深远的影响,卢梭曾称赞它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论文,像这样的教育论文,还从来没有人写过咧也有一些说法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纵令其它教育论著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芬芳的。书中的教育思想精辟深刻,让我受益颇多。《理想国》中强调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儿童阶段音乐文艺教育最关紧要先入为主,早年接受的见解总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更改的。为了培养美德,儿童们最初听到的应该是最美最善的故事。柏拉图认为,儿童阶段接受了音乐文艺的教育会变得温文有礼,对丑恶的东西反感,等到长大会受他所接受教养的影响,便会与理性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他认为孩子应该从小实地见习战争,也从音乐中、游戏中养成遵守法律的精神。柏拉图也提出,不要强迫孩子去学习,要用游戏的方法,这样我们可以在游戏中更好的了解他们每个人的天性。而这也让我们思索,现在的教育是否带给孩子给多的是强迫,我们的教育让人迷茫和不知所措。柏拉图认为对儿童的教育开发的越早越好,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有效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渗透也,你要把他生成什么形式,就能生成什么形式他提倡长者给儿童们讲述一些规矩,如要尽孝道,注意发式体态举止等等。他认为,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却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越尊重儿童,关爱儿童,人们也已经建立起全新的儿童观,这些关于儿童的看法中有一条是幼儿的才能的发展存在逆减法则,开发得越早,就开发得越多「7]这与柏拉图提倡的对儿童的开发越早越好看法形同,也可见柏拉图和《理想国》对早期教育的深远影响。《理想国》中很重视教育对象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柏拉图认为,我们首先要接受音乐和体育的教育,而且缺一不可,只有爱智和激情这两部分张弛得宜配合适当才能达到和谐。他也提出必须重视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辩证法的学习。特别重视辩证法的学习。如果提前是不知道的东西,结论和达到结论中间步骤也就是由不知道的东西组成的。这种情况下结果的一致又怎能变成真正的知识呢?所以这种学习是不够的,还要学习辩证法,只有掌握了辩证法拥有了善理念的哲学家才有能力以善理念为原型,塑造人间的理想国并护卫着它。在《小学教育学》中有介绍,小学教育的具体特点包括了全面性,所谓全面性,是指对于每一个特定的个体而言,当代小学教育都应该促进他们在各个方面的充分发展。所以,教育应该注重全面性,对人各方面的能力进行发掘和培养,才能和谐的发展。

《理想国》中也注重了人文素质的培养,提倡学习音乐,艺术,文学等等,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从而使心灵更和善美好。人的全面发展最本质的涵义是指人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充分、自由的发展。与科学精神相比,人文精神更能体现和反映人全面发展的本质内涵,是人全面发展的价值坐标和精神动力。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更利于人的发展,学生也应体验到生活的乐趣,艺术的陶冶从而使心灵更充实美好。

《理想国》中提出女子也应该接受教育。柏拉图认为,一定要给女子和男子以同样的教育,女子也要学习音乐、体操和军事教育,因为同样的禀赋应该给以同样职务柏拉图的这种思想打破了古代的传统观念,认为男女平等,天赋和才能相当的人就接受相同的教育、训练,接受相同的职务,这就为妇女提供了学习和发展才能的机会,是很伟大的教育思想。

《理想国》中也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柏拉图将人出生到死亡的每个阶段应学习的内容都做了规划。他认为,先用五年的时间学习辩证法和体操训练,然后用十五年的时间到地洞里接受考验,积累经验,到五十岁以上,那些通过了的优秀的人还要接受最后的考验,要求他们讲灵魂的目光转移向上方,注视照亮一切事物的光源,这时候他们会看见善的本身,用它作原型来管理国家和人民,剩下的岁月里他们用大部分时间来研究哲学,走上统治者的岗位。可见,人的一生是要不断的努力学习,磨练自己,不断接受考验最终才会看到善,走向顶峰。柏拉图的终身教育论让教育不仅仅局限与学校教育时间,在人一生中的所有时间都应该不断学习和接受教育。这种观点现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197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研究所主任达夫把终身教育理论概括为20条,使终身教育更加系统化和理论化。1994年,罗马召开的首届全球终身学习大会上,欧洲终身学习促进委员会为会议准备的报告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这让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也更受重视。终身教育的思想,让我们有能力自身发展,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另外,我认为《理想国》中也存在一些不理想的地方。柏拉图认为,为了使城邦一直强大,就要控制他们下一代的出生,他认为,最好的男人必须和最好的女人尽多结合在一起,最好结合者的下一代必须培养成长,而最坏者的下一代则不予养育。他们的统治者首先要设计出抽签的方法从而使优秀的男人和优秀的女人结合,他们为了保持治理者品种的纯洁,对于优秀的者的孩子带到托儿所进行抚养,竭力不让母亲认清自己的孩子,而对一般或其他人生下来有先天缺陷的孩子,他们将秘密加以处理,有关情况谁都不清楚。首先我对这种夫妻的结合方式不认同,这种结合方式对于人们并不公平,其次对于小孩的处理方式太过残忍,生命本就是可贵的,一生下来就要被处理掉,我们没有这样的权利,而且这样太过重视先天因素了,忽略了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的作用。还有,不让亲生母亲照顾自己的孩子,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都缺乏亲情和母爱,一个缺少爱的国家是很可怕的,而且这也违背了人的本能。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确实蕴藏了很多闪光的智慧和思想,它对后世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理想的国家中是存在很多理想的东西无法实现,但是柏拉图同样认为这是有价值的。就好比美丽画中的风景人物并不真实存在,但我们不能说这幅画的作家很糟糕,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一个国家不能在现实中管理得像描述的那样好就否定这些理论。理想国是我们的一个目标,我们尽可能实现。

在《理想国》的最后,柏拉图给大家的忠言:灵魂是不死的,它能忍受一切恶和善。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这样我们才可以得到我们自己的神和爱,无论是今世活在这里还是我们死后得到报酬的时候。我们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让我们在灵魂上永远保持一种向上的姿势吧,随时不忘心中的理想国,不忘我们肩上这份神圣的使命,倾听柏拉图的思想,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国家。越来越清晰的世界,我们还需要一直追寻!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笔记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笔记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笔记(一)

带着梦想去追寻,带着理想去实践,带着渴望去阅读,我见到了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

教育是神圣而崇高的,教育是育人的事业,理想也是神圣而崇高的,理想是行为的动力;教育因为有了理想而更有目标,更有理性。理想因为有了教育而薪火相传,色彩斑斓;教育的理想要坚持面向现代化,理想的教育要有舆论支持。(朱永新教授语)

一、理想的德育

1、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行,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

2、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

3、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美的氛围中推进善的教育。

4、理想的教育,应该注重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用真实、感人的道德形象极力学生,培养学生的英雄主义精神。

5、理想的德育,应该科学合理地设置循序渐进的德育目标,使其兼具现实性和理想性的双维视角,形成层次递进、不断完善的德育目标体系。

6、理想的德育,应该重视心灵的沟通,建立起温馨的对话场景,使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能在学校的教育中安营扎寨。

7、理想的德育,应该教给学生自警、自诫、自励等自我教育的方法,使学生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习惯。

8、理想的德育,应该在全社会形成做人为本的共识,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使各种力量形成时空交叉影响的德育优势力量。

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学生的德育教育让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筋疲力尽,为之也操碎了心。为什么学校的德育会如此苍白无力?

朱教授告诉我们:

首先,道德教育要结合平时的活动,潜移默化地进行,重要的是行为的熏陶,实践的感染,习惯的坚持。使道德教育达到润无心无声的境界。

其次,让学生的心灵在经典中憩息,在阅读书籍中净化灵魂。其实就是让学生有健康的思想,与经典中的人物对话,在书中自然地呼吸,得到新鲜的空气,使自己的整个心空都明亮起来。

然后,我们的道德教育体系没有层次性。小学与大学的德育目标简直颠倒,对小学生的教育太过空洞,太过远大。应该向苏霍姆林斯基当时所在的学校那样:对刚入学的孩子就是进行爱妈妈的教育,只有爱自己的妈妈,才能去爱别人,爱社会,爱祖国。

最后,我们的道德教育太过于说教,太不注重环境的创设。德育更需要一种宽松、宽容和温馨的环境。我们应该联合社会、家庭建立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形成德育优势力量。重要的是让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让孩子在好习惯中时刻反省自己的行为,完善、教育自己,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

二、理想的智育

1、理想的智育,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

2、理想的智育,应该充满民主精神,真正以人为本,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

3、理想的智育,应该面对个性,没有失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享受学习的快乐。

4、理想的智育,应该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诸育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特长的个性养成。

5、理想的智育,应该教学活动走出分数的误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使学生成为人类文明之花的传薪者。

6、理想的智育,应该具有开放性,注重实践性,与生活相联系,与社会相沟通,使学生关注窗外的世界、校外的天空。

7、理想的智育,应该让课堂充满活力、情趣与智慧,让课程具有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

8、理想的智育,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学习工具,拓宽智育途径,让学生在网络世界的时空中纵横驰骋。

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注重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在自己原来的基础有所进步;既要保证考试取得高分,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的学校,离这样的目标有多远?我们的老师,敢不敢说分数是次要的,我注重的是能力的培养?不追求分数的高低,不以分数论英雄,让每个孩子愉快地享受学校生活,这样的理想离我们有多远?

教育需要理想支撑,理想需要教育实现。虽然理想显得那么遥远,可是有理想就有希望,带着理想快乐地前行,我清楚地知道我的方向。

《我的教育理想》读书笔记(二)

在新世纪第一缕阳光投来的时候,

我们需要教育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

只有对未来有忧患意识的民族,

才会奋力拼搏,战胜危机,摆脱和超越困境

我们需要教育的自信心和崇高理想,

只有对未来有崇高理想的民族,

才会消除恐惧,抛却悲观,乐观地拥抱未来。

朱永新教授语

三、理想的体育

1、理想的体育,应该能体现奥林匹克精神,培养学生在人生路途上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并能完善自我,体现人性之崇高。

《美好的理想》读书笔记400字


在暑假那漫长的日子里,我读了一篇让我受益菲浅的文章,文章的题目是《美好的理想》。

文章的内容是:在美国,有一位刚失去妻子的穷牧羊人,一天,他带着他的两个孩子为别人放羊。那时,他们看见一群大雁从他们的头顶飞过,小儿子问父亲:爸爸,这些大雁要飞到哪里去?爸爸说:他们要飞到暖和的地方去。大儿子说:如果我们能像大雁一样,就能飞到天堂去看望妈妈了。牧羊人对他们说:只要你们有这个信心就一定能够飞起来。两个儿子现在就有这个信心,就试了一试,但没有成功,他们让父亲试了一试,父亲也没有成功,但他说:我老了,但你们还小,以后你们会成功的。他们长大后,果然成功了,他们就是飞机的发明者莱特兄弟。

或许一个梦想看上去一时难其实现,甚至你身边的人都否定它,但有了梦想就要坚持下去,陶行知先生说过:给你一座高山,自己去攀爬,而你要做的是坚持下去。但其中坚持功不可没。

一个理想就是成功的目标,让你去体会成功的喜悦。

《理想国》读书笔记1000字


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人间的根下,千年古苍,再度延长,长得从古至今朝,世世代代的岁月中,从零到无穷大的英雄人物与哲学勇士,用自己的热血洒磨了光阴,熏暖了人间烟火,来染出他们追求的正义与智慧。

凝聚着对正义与善的追求,将它们用文字对话的形式来跃然纸上,这新颖的模式,也构成了柏拉图的一大独特风格,才能被后世远远流传。

《理想国》采用了独特的写作手法,以苏格拉底和一系列人物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的串联出一章章有规格的篇章,如同明信片一样隽永。全书大致阐述了柏拉图关于对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的思考,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小说里的人物通过深思的对话表达了自己对真善美的向往和理想国度的臆想蓝图。

而对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对人性和真善美的思考:

苏格拉底:如果那么有一个人,在心灵里有内在的精神状态的美,在有形的体态举止上也有同一类的与之相应的调和的美这样一个兼美者,在一个能够沉思的鉴赏家眼里岂不是一个最美的景观?

格劳孔:那么是最美丽的了

苏格拉底:再说,最美的老是最最可爱的

格劳孔:当然了

苏格拉底:那么,真正的受过乐的教育的人,对于同道,气味相投,一见如故,可对于浑身不和谐的人,他躲避之唯恐不及。

格劳孔:对心灵上有缺点的人,他当然厌恶,但对于身体有缺点的人,他还是可以爱慕的

诙谐幽默的温婉的对话,很有张力,对人性的可爱和心灵的交融,是简单中的华丽。不知道可不可以将它和孔子的择其善者而从之。相联系上,人正是拥有对真善美的追求,才会熠熠生光。

心灵就像裹着一层柔软的浆汁,温热的如同糖浆般的黏稠,人在不断地选择着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来独善其身,彼此灵魂间的沟通是最最美丽的了。

人生路漫漫,那种超越时间、空间的只存在于灵魂间的,而实际上柏拉图式的真谛指的是一种对节制的崇尚,对善和美的追求。

虽小说的主题内容是关于对理想国的建立构想,背负着脑海中凝聚的智慧,然而他对人类的柏拉图式灵魂间的爱情和人的真善美的探索,却远远超过了我对理想国度和哲学城邦的感悟,让灵魂可以有所依靠,让肉体找到归宿。

当历史的车轮载着这些几千年前的哲人们用心铸就的讲稿驶入二十一世纪,是这样薄的一本书,记载着对理想国邦和美的托念,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其中无法承受的重量,这是日日夜夜用心叠加出来的追求的力量,它厚重,文字依然清晰,思想依旧延续,延续着我们世世代代对心灵最深处的那种渴望的追求折射出最苦涩的魅力

喜欢《读书笔记读《构筑理想课堂》有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理想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