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1000字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1000字

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读书笔记1000字。

古语言: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而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脑中不停的会有新的想法,为了记录文章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以及阅读文章的感受,一篇读书笔记是很有必要的,怎么写好一份优秀的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读书笔记1000字”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那支她曾经用来照着阅读那本充满忧虑、欺诈、悲哀和罪恶之书的蜡烛,闪出空前未有的光辉,把原来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都给她照个透亮,接着烛光发出轻微的哔哱声,昏暗下去,终于永远熄灭了。

安娜,就这样走了。

在寂寞和孤独的浸染下,在随心所欲渴望爱情的烈火下,在灵与肉、世俗和自我、付出与背叛下,在自我设障的层层围攻下,暗黑与失落吞噬了她。为了让所爱的福伦斯基能因自己的死而再把彼此遗失了的爱找回来,为了让福伦斯基永远生活在愧疚和悔恨中,魅力无限的安娜,最终还是走了。

她走的是那样着迷,走的是那样痴狂。

每一个女人,都要经历一个安娜·卡列尼娜,经历一个围城,才能找到属于自己家庭人生路。

香烟红颜一缕,亡于无人能左右的时代,亡于自我的不能和解,亡于自作自受,亡于逃脱不了的自我的迷霾。

痴情的安娜,诠释了一句话:缘求来,缘散去,痴情女子不消恨,难抵水能东流。

当她一画十字,画出了自己一系列少女时代和童年时代的回忆,生命带着它种种灿烂欢乐的往事刹那又呈现在她的面前。是否人来自赤裸裸,临尾时亦是赤裸裸?是否当繁华落尽后,留下的是真诚和纯真,是初心和美,是甜蜜涌上心头?

那不是情,那不是爱,那不是喜,那不是恨,那不是金钱荣辱,不是世人冰霜,不是痴情女人薄幸男,不是子女存世牵挂,那是什么?那是初心!是只属于自己的纯真和良善,是那片年幼时的十里桃花。

生命仿如公交车,到站了自然有人下,临战了自然有人上。上下自有定律。上的人在尘世中争名夺利,长脸面、偿欢情、享行乐,为功为名为利斗来撕去,恨天怨地怒苍天。

下车的人若能到最后,眼前浮现出鲜花鸟语,芳草萋萋,清晨黄鹂出谷的笑声,浮现出母亲那碗简单无物而又温暖无尽的热汤,而非怨天闭不了眼的哀愁与倦容,那也算是对自己生命、对自己有了一个不枉此生走一遭的答案。那就是有了自由来,随意去,不贪不恋、不求不舍的幸福缘;有了通天地灵性精华,明晓人性源泉的根基和乐土。那缘何不乐呢?

缘尽缘散。花开时,书卷里念晓而解忧世间苦;花落处,青灯黄卷,青山万松,尘归尘,土归土,不舍不恋,不求不诉,是智慧仁心,是彼岸。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悲剧,是一座围城,更是千万人所不能不思索的丰碑。

无量寿佛。是万法自然,是如来,是阿弥陀佛。

人间路,路人间,循共产主义,做淡然快乐人。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延伸读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


读安娜的起因是在网上的几个朋友的写得很好看的书评,每看完一篇我就想,要去找来

看看了,每下一次决心就给我增添一次心理压力,因为《安娜》应该就是那种我知道很

好而又不确定自己能不能看得到它的好的书。托尔斯泰的小说我以前只在中学看过《复

活》,也算是完成暑假作业,看完以后老实不客气地不喜欢,那个岁数的比现在更在乎

文字是不是花团锦簇,情节是不是跌宕起伏,这本书连带托尔斯泰这个名字给我的印象

一直像暑假里的午觉,昏沉沉,灰扑扑,没完没了。有了这样的先入为主,我很担心这

次读安娜会像以前很多次一样,翻了几页就撂下了。还好,事实证明,如果年龄给我带

来任何优点的话,那一定是日益增长的耐心;事实还证明,这个世界上的确有很少的一

些书,是值得勉强自己读下去的;当然事实还证明,有鼓励你去勉强读这些书的朋友,

是非常难得的。

我不敢说我看懂了安娜这本书全部的好,但是至少,我懂得这是一本让我敬仰的书。李

碧华说张爱玲是口古井,不同的人都能从里面淘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淘宝应该用这句话

来作广告)。我觉得不只是张爱,一部能称得上伟大的作品,一定要够丰富够有弹性,

让不同的读者能读出不同的好来。在这本有名的书的有名的开篇里面作者说,幸福的家

庭大多相同,不幸的家庭各不相同,而和我生活中看到和经历的一样,这位宽厚的作者

笔下的所有家庭都各不相同,照这个理论逆推回去,所有家庭都是不幸的 看,托尔

斯泰也有他不动声色的调皮。不管逻辑如何,这一句被引用至俗滥的话,正好给这本恢

宏的著作一个明确的基调,这是一本关于家庭和伦理的小说。

安娜和沃伦斯基的相逢,就像石子投入湖水,一层层的涟漪荡漾开去,成就了结构恢宏

,涵盖广阔又不失细腻的画卷 是画卷,不是画面,因为阅读过程中你几乎可以看到

一双大手缓缓拉开帷幕,抽丝剥茧地向你耐心地讲述爱情,伦理,婚姻,政治,生死和

因果。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大智若愚的写作方式,叙事当中没有时空颠倒,没有人称转

换,几乎没有任何花样和技巧,托尔斯泰老老实实地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即不是上帝,

也不单纯是看客,讲述一切是怎么开始的,又怎么结束。而他笔下的人也老老实实地生

活,恋爱,争吵,思考,分分合合,跟现实生活一样,有时候平缓的让人不耐烦,有时

候又充满了匪夷所思的转折。可是整本书的结构又不可谓不精巧,安娜和沃伦斯基在舞

会上火星撞地球一样的偶遇,从起因到结果,几乎没有从安娜和沃伦斯基的角度正面描

述过,可是最没有想象力的读者也不难理解这是一场怎样的相逢。安娜和列文两条线索

,两位主角,也几乎没有过任何正面交流(除了安娜自杀前的一次),却共同串起了一

幅跨越莫斯科,彼得堡,乡间,国外,跨越一百多年前的俄罗斯的政界,社交界,农村

和学术界的浮世绘。无怪乎有人说托尔斯泰是位杰出的建筑师。

我一直搞不清楚文体之间的差别,特别是小说和散文,好像虚构非虚构这个界限不能说

服我它们之间的不同,因为在我看来任何写作都是一定程度上的虚构,作者读取信息然

后把信息传达出来,谁能保证百分之百是给事实照了个相而已。读安娜的时候突然想起

以前学组织学的时候的一个概念,punctuated equilibrium,好像也是从生物学里面借

过来用来描述组织的生存状态的:大部分组织都是一个动态的平衡,平衡是相对的,这

一点相对的平衡还经常被打破,所以变化是绝对的,不过是程度不同。我想小说是不是

相对散文来说更多动态。篇幅短的小说可以和散文没多大区别,描写一个静态的切面,

就像王家卫的电影,一个一个的画面拼接起来。但是篇幅长的小说却离不开动态的平衡

,哪怕是给人物画工笔画像,也少不了情节的推动。情节不一定是狗血,任何打破或者

可能打破这种平衡的因素都是情节。安娜超越好看而成为文学史上的巅峰,原因很多,

我想其中之一也许就是他几乎还原了人生原汁原味的动态的平衡,打破平衡的是可大可

小的情节,可以是故事开始的奥勃朗斯基的家庭纠纷,可以是安娜和沃伦斯基的金风玉

露一相逢,也可以是列文的求婚未遂,以及他在路上和基蒂的不期而遇,也可以琐碎到

列文的一次出猎,让他醍醐灌顶的一场对话,甚至是书的结尾的一次仰望星空。

一再向我推荐这本书的小友似乎很钟情于一个比喻,他老说托尔斯泰的小说就像一条大

河,平缓,宽阔,深沉。看完安娜之后我明白他为什么这么钟情于这个比喻,因为实在

再也找不到更恰当的比喻来形容这本书了。原来觉得安娜有标题党之嫌,因为她的戏份

相对列文来说不算主导,可是合上书以后我就不这么想了。对于这本浩瀚的巨著而言,

安娜的故事是线索,也是让读者思路清晰地跟着书里的人物顺着河流旅行的浮标。的确

,书里面所有人物都跟现实中的人一样,在人生这条河上载沉载浮,顺着河流向未知的

远方奔流。当安娜的故事嘎然而止的时候,列文得以继续他的旅行,也继续他的漂泊,

那个近乎开放式的结局,似乎在暗示着一切都没有结束:对于一切活着的人而言,生命

就像一条永不停止的河流,每一天,每一次呼吸,都充满了变化的可能,都是一次不不

同规模的变革,都可以看到不同的风景,或者是惊喜,或者是灾难,或者是醒悟,或者

是沉迷,谁知道呢,谁在乎呢,反正在乎也没有用 就像前一阵看到的一篇小说里面

写的,黑奴们上了贼船:只要知道自己在奔流不息的河水上航行,他们就心安了。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安娜·卡列尼娜》读书笔记1000字


“是的,就像现在这样,饭后我独自躺在这张沙发上,吸着烟……我不知道我是在竭力思索呢,还是在与瞌睡作斗争,突然有一条非常漂亮的贵妇人的光胳膊在我面前掠过,我不由得仔细看看这个幻影。接着出现了肩膀、脖子,最后是一个美丽的女人的形象,她身穿白衣裳。她那双含冤带恨的眼睛看着我。幻影消失了,可是我已无法摆脱它,它日夜跟踪着我。为了摆脱它,我必须给它找个化身。这就是写作《安娜·卡列尼娜》的起因。”1878年有人问托尔斯泰写作《安娜·卡列尼娜》的念头是如何产生的,这位世界级的大文豪如是回答。
托尔斯泰描绘了一位极具魅力的女性:“她脸上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从她那双亮晶晶的眼睛和笑盈盈的樱唇中掠过,仿佛她洋溢着过剩的青春,不由自主地忽而从眼睛的闪光里,忽而从微笑中透露出来。她故意收起眼睛里光辉,但它违反她的意志,又在她那隐隐约约的笑意中闪烁着。”她的魅力甚至让同为女子的吉娣爱慕和倾倒,更无用说年轻的军官伏伦斯基。当伏伦斯基第一次见到安娜时,安娜可爱的脸上显出来的亲切温柔就让他忍不住要“再看一眼”。这一次相遇便已经注定了悲剧。

安娜爱上了伏伦斯基,年长二十岁的丈夫在安娜眼中只是个“做官的机器”,不能带给她任何爱情的快乐,与卡列宁的婚姻生活让安娜感到厌倦和反感,伏伦斯基的出现激发出安娜一直压抑的青春与活力,点燃了她心中爱情与激情的火种,她奋不顾身地扎进了伏伦斯基的怀抱,来自外界的骂名,丈夫的威胁甚至是妥协,不能和儿子在一起的痛苦,都不能让安娜回头。可后来,与丈夫离婚后,和伏伦斯基日夜厮守的生活并未能带给安娜快乐,反而使两人矛盾日渐激化,安娜变得有些不可理喻,使得伏伦斯基心生反感,对安娜的态度愈来愈冷淡,终于安娜在情绪失控之下,带着惩罚伏伦斯基的想法,躺在了铁轨下,“一个冷酷无情的庞然大物撞倒她的脑袋上”,安娜结束了她的生命。

我不喜欢安娜。或许是对背叛的极其厌恶,或许是对极端追求爱情的不屑,又或许对自我生命的轻视的不赞同,使得我无法对安娜产生更多的爱意。安娜的出场是作为一个矛盾调解人,而安娜自己则成为了最大的矛盾主体。她想要的是恋人所有的注意力,后来的安娜,像极了电视剧里演的蛮不讲理、无理取闹、喜欢吃醋的多疑妻子。她所做的一切就是追求一份纯粹的爱情,而这份纯粹恰恰是生活所无法保留的,所以安娜等来的只有失望。

同样展现出巨大矛盾的还有列文。列文是个心地善良的大地主,他不同于一般剥削农民的大地主。列文喜欢劳动,他经常和农民们一起劳作,甚至不甘落后,劳作让列文感到快乐,他醉心于农业改革,凭着一股热情,列文不断的摸索、宣传、实验,希望凭借一己之力改变整个俄国农村落后的经济,但最后还是一事无成。对宗教的怀疑使得其精神极度苦闷,甚至一度有自杀的念头,但在苦苦思索后终于获得内心的平静,“现在我的生活,我的整个生活,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每分钟不但不会像以前那样空虚,而且我有权使生活具有明确的善的含义!”列文是幸福的,他获得了吉娣的爱,也获得了信仰。

安娜是可怜的,她有着那个时代追求自由和爱情的新思想,却深陷于整个社会的泥潭,无法也不可能脱离。我只希望像列文一样,拥有自己所爱之人,并找到自己的信仰。

感谢您阅读“读后感大全网”的《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读书笔记10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书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