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目送读书笔记

目送读书笔记

龙应台《目送》读书笔记1000字。

古语言: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我们平时也需要多阅读一些书籍书籍,而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脑中不停的会有新的想法,这些阅读的所思所得就是我们作读书笔记的素材。那么,值得被我们借鉴的读书笔记有哪些?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龙应台《目送》读书笔记1000字"这样的内容,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孩提时看这本书,喜欢的是它入微的细节描写和温柔静好的语言。而今,时光在轻纱流霜中渐行渐远,岁月在悄无声息中变了容颜。我赴学离家,才觉光阴似箭,亲人远离。再度品读《目送》,感慨万千,早已泪眼婆娑。
《目送》是龙应台女士在经历过至亲死亡后提笔书写的感悟,饱含满满的亲情、浓浓的不舍。“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深邃,忧伤,美丽。轻轻翻开书,重寄一段过往。

曾经我以为,长大就是鲜衣怒马,仗剑天涯。后来,在一遍一遍目送后,我恍然,长大还意味着独自漂泊,心中牵挂。原来,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曾经,年幼的弟弟想我陪他玩,若我在写作业、在看电视,甚至只是因疲倦烦躁便会拒绝他,让他自个儿玩。后来,要离家时,看着他恬静美好的睡颜,我只能深深地看着,看着,好似我在“目送”他。我只想将他的模样连同我们朝夕相处的点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曾经,日子很长,只是陪在爸妈的身旁。昨天爸爸又做了糖醋鱼,今天放学妈妈又给我买了小蛋糕;上周爸妈带我去买裙子,这周又带我去放风筝……童年岁月是那么美好,让人以为那段与家人相伴的甜蜜时光会一直延续。

后来,生命很短,山间果脯成养老枝桠。记得那个中午要离家,妈妈在厨房张罗了一大桌子菜,爸爸坐在阳台摇椅上,摘下眼镜,微眯着眼,替我缝紧新校服的扣子。我看着厨房中妈妈微驼、瘦弱的背影,看着爸爸眯着双眼,小心翼翼穿针的侧颜……父母老了,我是多么的不舍啊!可我只能看着,看着啊!

那天,要去车站了。下楼后一抬眼,妈妈站在阳台上,连连嘱咐我注意安全。爸爸的车驶离前,再次回头,妈妈还在那儿远远地张望。到了车站,我接过爸爸手中的行李,道别。检票进站前,一回头,竟还能一下子在川流不息的人潮中看见了远处的爸爸——他一直望着我,然后朝我招招手,笑了。

这些都是自己最深切的情感体会,怎能不对《目送》产生共鸣?

曾经,外公帮我种花,为我做糕点,教我念诗……我相信外公会一直呵护着我。后来,老屋里堆满白花,墙上的老风扇吱呀呀地转,唱着别离的歌。外公全身被缠上白布,旁边是一副冰冷的深褐色棺木。我竟没见到外公最后一面!我只能盯着那白布,深深地看着,看着。

曾经,我看着帮助了我的陌生人道别离去;看着幼时好友搬家远去;看着毕业晚会后老师的身影淡去……我以为我们都会再相遇。后来,我看到一句话:相逢如初见,回首是一生。是啊,有些人,有些事,或许一生都无法再遇见了。

庭前,花开花落;窗外,云卷云舒。晨曦微暖,几声犬吠,就这么静下来了。缓缓合上书,合上一段过往。

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曾经,我们没心没肺,不在意时光,不知晓离别。后来,我们真正注意到过往时光时,便明白那最真挚的情感一直珍藏于心,只是那寸寸时光,我们失去后才懂得珍惜。曾经……后来……有很多美好转瞬即逝。既然醒悟了,我们更应把握时光,珍惜身边人,心中梦,活在当下,不负韶华。

毕竟,一目送,一转身,已是经年。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书笔记阅读

龙应台目送读书笔记


很早以前看过《目送》这一篇,多年后龙应台合着其他散文集结成书,拿到手上的是沉甸甸的亲情。一本《目送》而不是一篇最朴实的文字,却能道出最灵动的氛围,让你开始变得焦灼,开始变得不安,因为你好像在追逐的路上忘了把亲情带上,它拖着你的尾巴,很费力,可是你很久之后才问它你累不累。下面是由小编推荐的龙应台目送读书笔记,欢迎大家阅读。

好句摘抄:

1.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目送》

2. 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有些其实到今天也还相信。

譬如国也许不可爱,但是土地和人可以爱。譬如史也许不能信,但是对于真相的追求可以无止尽。譬如文明也许脆弱不堪,但是除了文明外我们其实别无依靠。譬如正义也许极为可疑,但是在乎正义比不在乎要安全。譬如理想主义者也许成就不了大事大业,但是没有他们社会一定不一样。譬如爱情总是幻灭的多,但是萤火虫在夜里发光从来就不是为了保持光。譬如海枯石烂的永恒也许不存在,但是如果一粒沙里有一个无穷的宇宙,一刹那里也想必有一个不变不移的时间。

《(不)相信》

3. 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痛得无法忍受时,用什么样的表情去面对别人;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痛,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谁教过我们,在跌倒时,怎样的勇敢才真正有用?怎样的智慧才能度过?跌倒,怎样可以变成行远的力量?失败,为什么往往是人生的修行?何以跌倒过的人,更深刻、更真诚?我们没有学过。

《跌倒寄K》

4. 怎么就知道,你活得比我长呢?时间才是最后的法官。

《菊花》

5. 不知怎么回事,有这么一大批十几二十岁左右的人,在他们广阔的、全球覆盖的交友网络里──这包括电邮、MSN、FACEBOOK、Bebo、 Twitter、聊天室、手机简讯等等,母亲是被他们归入spam(垃圾)或资源回收筒那个类别里去的。简直毫无道理,但是你一点办法都没有。

《母亲节》

6. 太疼的伤口,你不敢去碰触;太深的忧伤,你不敢去安慰;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你不敢去注视。

《四千三百年》

7. 我会被深圳画家村的《星夜》感动吗?换一个问法:如果科学家能把一滴眼泪里所有的成分都复制了,包括水和盐的气味、温度他所复制的,请问,能不能被称作一滴眼泪呢?

《星夜》

读书感想:

《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 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 而且, 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是最初打动我的字句,只字片语,让心久久不能平复,这种落寞和无力感让人受困于心,找不到出口,此时,任何都不能减轻这种负罪感。望着背影的人是有泪的,被望着的人,想必也是举步维艰的。如何能少许放纵压力,唯有好好珍惜每一段路。

《山路》

每一段旋律一定有一番斟酌,每一句歌词一定有一番挣扎,取舍的难,遣词造句的困顿。我不太能听懂蔡琴的歌,大多因为我没有出生在那样的年代,也没有值得沉淀的东西在这个年纪,那些沧桑和无奈写的是台湾人的困惑也是大陆人的心声。她说,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却在微博上看到一篇文章说尽量减少一个人独处的时光,再不济养只狗也行。我却认为一个人独处的时光才是真正面对身心灵的时光,是需要格外珍惜的,没有纷扰和负担,思考才是最清晰的。 刚开始单身,固然不习惯,久了也就罢了,反倒害怕多了一个人占据了太多时间而无法阅读,无法习作。

《如果》

我想说如果我的青年时期也有爸爸的陪伴,我会带着他用脚踏车踏遍日出日落。 父母于子女,只有奉献和给予,而子女对于父母往往只有索取和要求。我很惭愧我是真真切切地做了这些,一个人用双脚踏遍了好些地方,跟爸妈的足迹只是在泰国重合,我想要带他们看我看过的雪山,带他们住我住过的酒店,带他们吃我吃过的小吃。然而 相隔两岸,总是难以实现。

《常识》

对于别人熟知的常识,自己未曾了解的,原来也有了无法被称为荒诞的理由。跟日本客人去逛市场的时候,看到有干菊花卖,我随口说道:菊花是清肝火又可以明目的。他们都惊讶地问我真的么。

龙应台的《目送》读书笔记1000字


最近,我在看龙应台的《目送》一书,读了其中的“目送”一篇,我感慨万千。文中作者回忆了三个送别儿子华安上学的情景:

情景一:华安上小学第一天,和母亲手牵着手,进入校园后,他边走边不断地回头,依依不舍地离开妈妈。

情景二:十六岁,华安到美国做交换生。在机场告别时,母子俩照例拥抱,但是儿子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情景三:华安二十一岁时上的大学,正好是作者任教的大学。但即使同路,他也不愿搭母亲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

虽然只是简单的三个情景,但是却勾勒出孩子成长中的心理变化。孩子小的时候依恋父母,而母亲也同样依恋孩子。在孩子逐渐长大后,他们更加独立,便尝试摆脱父母的呵护,而母亲却有些茫然不知所措。在孩子能完全独立后,他更希望拥有自己的空间,而母亲却被拒之门外,她感觉很无奈。

读完文章之后,我一方面感叹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然规律,另一方面又很同情这位母亲那无处安放的母爱。孩子在成长,在走向独立,而母亲对于孩子的爱的方式却永恒不变,这必然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

这两日,在朋友圈看到两条消息,其中一条是一年级孩子的爸爸发的状态,带孩子去游乐场玩耍,在玩碰碰车的项目时,小孩可以带一位家长同坐一辆车玩,也可以独自开车玩。在以前,孩子总会选择让父母陪着一起开车,可是这一次,孩子居然要求自己一个人玩。读后感看着孩子一个人也玩得很开心,做爸爸的心情有些复杂。另一条消息是,一位三年级孩子的妈妈发的状态,妈妈第一次让孩子自己走着去上学,在楼上看着孩子小小的背影逐渐远离,妈妈的心里一阵酸楚。

小时候孩子是完全离不开父母的,而父母也已经习惯并享受着这种被依赖的感觉,可是,不知不觉中,孩子慢慢长大了,一点一点地变独立了,父母感觉自己被孩子摆脱了,不被需要了,尽管当时触动心灵的只是一件小事,但也足以伤感一阵子了。

怎样才能避免这种心理落差呢?龙应台在书中写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相比作者的这种看似有些伤感的人生感悟,或许纪伯伦的《致我们的孩子》里“你的孩子不属于你,他们是生命的渴望,是生命自己的儿女。经由你生,与你相伴,却有自己独立的轨迹。”所传达的对于孩子观念更为令人深思。“你是生命之弓,孩子是生命之矢。幸福而谦卑地弯身吧!把羽箭般的孩子射向远方,送往无际的未来。”或许父母只有怀着这样的心态,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等儿女长大脱离自己的时候才能淡然处之吧!


龙应台《目送》读书笔记800字


有人说《目送》是一本经典且极富情感的好书,在我仔细认真阅读之后,证实了这一句话,看到这本书时它并不起眼,它不像别的书一样有出彩的封面,但当我进入书中时,真正的被龙应台的情感世界给打动。

读《目送》最吸引我的,也是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其中的一句话“所谓父子母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景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是啊,我们终将会长大,会有自己的家庭,父母也终究会老去,现在父母看着我们的背景,将来我们也会注视着父母的背影,回忆着父母的背影,每一个背影都会有一段目送,却不是每一个背影都有归期,趁着父母还未老,不要吝啬自己的爱,多陪陪最亲的人,多做一些当前最美好的事,在目送上头离别的路上,尽量的,让这场目送更舒心一点。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的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这是作者父亲用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为了顾全“我”的情面,没将车停在校门口,读了这一段,我内心之间突然有一种感悟,天底下的父母们,无论富贵贫贱都是深爱自已的儿女们的,有时你们或许会争执,会因矛盾而不和,放下你的脾气与固执,因为无论对错,父母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你好,不要因为你的一丝顽固去伤害一个爱你的人。

“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读到这句话时,我停顿了,因为太真实了,读了这句话让我想起最近看的一首诗中的一句话“生活细致入微的走开”。刚升上高中时遇见初中同学,想像初中一样聊个热火朝天,却发现已经不能了,因为大家在不同的环境中,在那些生活学习上的细致早已不像从前那样相同熟悉,同学可以陪你走人生短暂的一程,朋友可以陪你走人生的一段,父母能陪你走人生的一半,兄弟姐妹可以陪你走人生的一大半,在人生的路途中,身边的人有的成了过客,有的忙于自已的生活,所以总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读完《目送》,在作者的字里行间,在作者细腻的情感世界中我找到了共鸣,一本好书,会给你一次痛彻的领悟。

龙应台《目送》读书笔记700字


春花、夏日、秋月、冬雪,岁月极美,美在它必然的流逝,最终留下来的,仅有我们独自一人。
儿子的独立,父亲的衰老,这使龙应台的文字吟唱着对生老病死的无奈,本文以六次目送,慢慢绽开故事的花苞。第一次目送华安上学,望着华安上学时稚嫩的样子,龙应台是多么怀念啊!可否记得?你第一次上学时的模样?当生命刚开始时,我们对父母产生了巨大的依赖,父母却希望我们独立。外界不断变化,我们被外界各种各样的压力束缚起来,真正变得独立起来,我们开始渴望成长。于是,有了第二次的目送,龙应台目送华安消失在街头,他们就仿佛站在河的两端,华安头也不回地离开,而龙应台只能站在另一岸,默默地注视,挽留的语言吞进了肚子,手也放下。因为她知道,一个人的成长是注定要离别的。

她明白:所谓父子母女不过是望着对方的背影渐行渐远,最后消失不见。

中国人不善于表达自己内心那深厚的爱,也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内心最柔软的情感,就如同姑姑对爷爷那样,每次见到总会带来一袋又一袋的零食和营养品。可那又怎样呢?爷爷什么都不缺,缺的是一种陪伴,我不记得姑姑们寒暄的语言,却依旧清晰地记得姑姑在时爷爷眼睛里闪出的如星辰般明亮的光和她们离开时爷爷眼底的不舍与落寞。我曾问过爷爷为什么不让姑姑留下来或让她们来多陪陪你呢?爷爷总是笑笑,说:“我知道她们忙,没关系,她们还记得我就好。”听到这儿,我不禁为爷爷感到悲伤。爷爷的房间里依旧有着姑姑小时候玩坏的玩具,每每爷爷看到那些玩烂的玩具,眼里总是充满了希望的光芒、当春节来临时,爷爷是最开心的。因为姑姑们总会打电话给他,爷爷多了一份温暖,少了少了一份孤独。

世上的父母,所有的思念都是围着孩子,没有再比这思念更深沉的热烈的东西。孩子却迫不及待地想离开,只不过是想追求更多的美好。父母一次次的目送,孩子渐行渐远。

那些周而复始的目送,现在想起原来都是热泪盈眶。

亲爱的读者,以上由我们精心为您编辑整理的《龙应台《目送》读书笔记1000字》读书笔记一文,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目送读书笔记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