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

观后感

电影《狗十三》观后感影评。

我们往往低估了观影响对人的影响,观看的过程就是思维不断跳跃的过程,我们在观赏时,需要仔细地领会,需要写一篇观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观后感分享与他人呢?我们的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电影《狗十三》观后感影评,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言·观电影《狗十三》有感(附:影评)

七言·观电影《狗十三》有感

by之梦轩主人

豆蔻梢头尽风波,从来青春坎坷多。

直待残灯照霜雪,一樽清酒一声歌。

注:

豆蔻:即白豆蔻的果实和种子的俗称,可以入药,古人常用豆蔻比喻少女。见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昨日,观电影《狗十三》有感,遂成诗。

附:《狗十三》影评

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看过电影《狗十三》,你会发觉这是一面镜子。

没错,是一面镜子。它让每一位中国观众看到自己的青春,在这里我们找到了自己的成长影子。

“你长大了,应该懂事了”。“爸打你,是因为爱你”。

这些影片中的台词,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在大家小时候,经常听到的言语。这些看似爱之深的父母用语,托起了《狗十三》女主李玩看似平常但又残忍的青春蜕变。

《狗十三》这个名字的来源,是因为张雪迎饰演的女主角李玩13岁,而狗指的是电影中两条名叫爱因斯坦的狗。

这部电影中出现的许多情节都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经历过的,不论失去个人所爱事物后的焦虑与悲切,还是在教室里、舞台上的尴尬无措,抑或是在饭桌上和成年人格格不入却只能笑脸相迎,这样的情节与其背后刻画出的角色情绪,都勾勒出了一位性格不成熟、有着自我意识却要面对成人世界诸多压迫的青少年形象,而这位青少年,其实和曾经的我们,一模一样。

《狗十三》在命题上提出了对中国现下教育体制和社会现状的批判,溺爱源于父母本性,但责骂却是为了让孩子得到所谓的成长,去“更好地”适应社会。但往往父母不知何时让孩子独立,所以我们在青春期产生了自我意识之后,才会表露出叛逆与自我。电影中的女主角李玩为了寻狗,表现的非常焦躁、急迫,在我们看来,她的很多行为确实是自私任性,但这正是因为她没有独立应对挫折的意识和能力。而在她的自私任性之后,是来自父亲的打骂,或许在这个时期父亲才开始明白,他有教育女儿成长的责任,但这又必须要建立在一种权威之下。所以,我们看到了一场在自我意识与领导权威之间的斗争。但这种矛盾是可以在成长中被消解的,前提是在家庭的墙壁之内。

而电影真正想要突显的,是青春世界与成人社会之间的战争。

电影有三段酒店饭桌的戏都相当精彩,第一段戏让李玩接触到了成人世界中的庸俗,第二段戏刻画了她的自我意识和成人庸俗观念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而在第三场戏中(不剧透),李玩的自我意识彻底的崩塌,她开始向成人世界趋同与妥协,因为她在斗争之后明白了自己的弱小,也认清了世界的本质,但这种崩塌与妥协的背后,是内心的刺痛,而那种内心巨大的撕裂感也在那一刻,从银幕中穿出,直抵观众。

成长的代价是对庸常社会的妥协,是对成年人的谄媚,是对这个狗13一样的世界的被动和解。无论是狗,还是十三岁的少女,都在被驯化变得温顺。真希望如李玩所说有个平行宇宙的李玩,那里的她可以活得率真爽朗,自在洒脱。希望我们都不要在这个狗13的社会里,活成爱因斯坦。

《狗十三》在命题上提出了对中国现下教育体制和社会现状的批判,溺爱源于父母本性,但责骂却是为了让孩子得到所谓的成长,去“更好地”适应社会。但往往父母不知何时让孩子独立,所以我们在青春期产生了自我意识之后,才会表露出叛逆与自我。电影中的女主角李玩为了寻狗,表现的非常焦躁、急迫,在我们看来,她的很多行为确实是自私任性,但这正是因为她没有独立应对挫折的意识和能力。而在她的自私任性之后,是来自父亲的打骂,或许在这个时期父亲才开始明白,他有教育女儿成长的责任,但这又必须要建立在一种权威之下。所以,我们看到了一场在自我意识与领导权威之间的斗争。但这种矛盾是可以在成长中被消解的,前提是在家庭的墙壁之内。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延伸读

《狗十三》观后感影评1000字


《狗十三》影评


这是一部来自于生活、看似稀松平常,但却异常残酷、扎心的电影。

作为一部青春片,它非常与众不同:色调、影像都是灰暗的;人物的命运是悲惨的;最后看似一个大团圆结局女孩成长了,全家关于叛逆女孩与宠物狗的羁绊解除了,但所有观众的心却疼痛了起来。

然后我们开始回溯自己的青春,并开始感同身受我们每一个人,是经历了怎样的磨难,才成为了大人眼中的懂事。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又失去了多少,改变了多少?而这一切,又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电影中有很多段落,拍得非常内敛,却触动人心。

比如女孩英语考了95分,本来很开心,父亲却突然把她带到冰场,指着一个小男孩说:他是一个弟弟,并拉着他们一起去庆祝生日,宴会上,大家都围在一起唱生日歌,女孩被挤到角落,仿佛是个局外人。

弟弟把姐姐小狗惹怒,狗疯叫,爸爸打它,女孩蹲下身安抚,然后默默的就哭了,与其说她是在心疼狗,不如说是对自己的同情。从某种角度讲,她就像这只小狗一样,不被在乎,不被重视,被人嫌弃,任人欺凌。



之后狗咬伤弟弟,后母让爸爸将狗送到狗肉市场,女孩苦苦哀求却无济于事。后来女孩获得物理比赛一等奖,爸爸特别高兴,说不管什么要求都满足她。女孩提出想知道狗被送去哪里,父亲带着女孩去流浪狗收容所寻找,可小狗已经因为绝食不在了。即便如此,女孩还是在车上对爸爸说了声谢谢。这句谢谢真像一把刀子你把我的狗送走,现在它死了,我还要说谢谢,谢谢你的不杀之恩!



包括在随后的庆祝会上,爸爸的朋友好心给女孩点了狗肉,全家都知道女孩刚刚经历了什么,可是谁也没有说话,就那么看着女孩。最终女孩还是微笑着说:谢谢叔叔,并懂事的吃了狗肉。天啊,这也太残忍了!简直是把牙嚼碎了往肚子里咽!



还有最后,当女孩和表姐在大马路上看到一条与爱因斯坦一模一样的狗时,表姐冲过去询问,女孩却陷入沉默,当表姐问她为什么不把狗要回来,女孩却说:我刚才好怕那只狗扑过来,幸好没有。可走进胡同,女孩就哭了,她多么委屈呀!那明明就是她最初的爱因斯坦,可她已经再没有能力要回它、收留它、养护它,因为她深深的知道,她连自己都保护不了!

如果懂事要以失去纯真、失去自我为代价,我宁可孩子们永远都不要懂事!

但这就是我们现今社会上大多数家庭所发生的故事,很多父母总是片面的强调自己的孩子要听话懂事,根本就不理解孩子,不顾及孩子的感受,无视他们真正的内心诉求。



本片对于女孩父亲这一类家长也给予了客观的还原与冷静的批判。

从某种程度上讲,女孩的父亲,虽然不是一个完美的家长,但总体上讲还是不错的,知道关心孩子,也愿意为孩子付出,但还是摆脱不了中国式家长的武断、自私、粗暴与欺骗。

粗暴:比如父女第一次一起出现,就是父亲当着老师的面推搡女孩,还在学校里当众追着数落。第二次冲突更是全面升级,女孩为了寻找真的爱因斯坦,间接造成爷爷受伤,奶奶大晚上的单独出门。父亲把所有的火都撒在孩子身上,凶狠打骂甚至抽嘴巴、拿脚踹,逼孩子认错,一个女孩子呀,被她折磨的惨不忍睹。



欺骗:比如父亲和后母有了二胎,一直瞒着女孩;为了平息女孩对爱因斯坦的想念,弄了一条假的爱因斯坦糊弄女孩;明明答应女孩一起去看天文展览,却在当晚带着女孩去参加饭局,还让女孩喝酒,结果错过展览。

纵观全片女孩与父亲之间产生的矛盾,大多数是由家长一方引起的,但最终家长却要求孩子要懂事,承担家长所犯错误的后果,这实在是有点不讲道理!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皆是如此。



结尾处,女孩看着弟弟在滑冰场边哭边学滑冰。相比于女孩李婉,弟弟肯定是全家的中心,最受宠的人,但是他一样要经历一次次的摔倒、苦苦哀求、痛哭流涕之后被无视、被强迫着继续下去的命运。

难道,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吗?

经历各种挫折,扭曲本真心性,然后成为一个我们并不喜欢的自己?

好可悲啊



pS:

片名很有意思,《狗十三》,之前还有一部电影叫《血十三》。

这个十三到底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我的理解,也许导演是想表达,片中的小女孩,像狗一样的,十三岁的青春吧?

作者:蓝雨星城

狗十三观后感影评400字


《狗十三》这部电影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感触,中国式教育的背后影藏着多大的悲哀,我们从小就被要求听家长话,不管对的错的都说是为了我们好,却不知道给孩子带来多大的伤害,小编带来了篇狗十三观后感影评,一起看吧。

要用多少的泪水,才能将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孩,浇灌成懂事稳重的大人呢?

一夜之间长大的李玩像是变了一个人,不哭不闹;接纳了突然出现的弟弟;用成绩成为家人的骄傲;路上遇见自己丢失的爱因斯坦也没有追着去要回来只是一个人躲到墙角掉眼泪;逼着自己喝下会呕吐的牛奶;在酒桌上对人微笑,面不改色吃下了别人夹来的狗肉

这一变化让长辈们惊喜:娃长大了,懂事了。

可没有人会去想,这个懂事,蕴含着害怕,沉默,妥协。

影片中的长辈们,麻木且傲慢,依仗着年纪和辈分的权威,一针针地刺下,用心上淌满的血,生生将一个小孩变得隐忍和讨好,成为他们所喜欢的懂事的人。这是多少人成长过程中触目惊心的残酷啊!我是为你好的背后,究竟是有几分真心,还是全都是伪善呢?

这是第三次看《狗十三》,看一次难过一次。正如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人一样,不是只有大悲大喜的动荡才能换来大彻大悟的成长,只要心中有胆怯,身边不存有信任,很快的,就可以丢失自我,变为一个合格的、无趣的成人。

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一个群体里,不论这个群体是家、学校还是交际圈,最弱小、最无力反抗的那个存在,总会成为所有攻击和负能量的承载体。

他们不敢反抗,不敢倾诉,甚至于不敢哭出声音。他们把大人或群体里其他人之间的冲突当作是自己不够乖、不够懂事,把所有的错都一把揽到自己身上。总以为只要自己表现好了,这个群体就会和和睦睦。

或许是受到伤害的那天,又或许只是看似平常的另一天,他们悄悄变了,勤劳懂事,听话顺从。他们不再向群体中的别人索求生存以外的其他需求,而这些还远远不够。他们还必须更合群,懂得调节,以此来让这个群体更开心一点,多一点不会散的保障。

任何人都没有必要去学着长大。有的人一辈子被呵护着,有的人感受到生活和身边人事的冰冷与疼痛,已经被逼着长大了。

早早学会了察言观色,用懂事来将自己那颗还未长大的心脏快速催熟。

我妹妹从小就欲望爆棚,从几块钱的泥巴,到几百块钱的电子表,几千块钱的演唱会她喜欢的很多,想要的很多。我很羡慕她,即便她仍有些愿望实现不了(比如她想去埃及挖一挖金字塔下面有没有宝藏),但终究不会像我一样,因为曾经没有说出口、没有得到而有所遗憾。

至今对我仍有杀伤力的两个词,是拖油瓶和负担。

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别说有人这么说我了,就连我自己,也时时觉得自己是我妈的拖油瓶和负担。

如果没有我,她会活得多好啊。

如果没有我,她不会因为生了女儿又舍不得女儿被欺负而跟我生父离婚;如果没有我,她就算要再次结婚说不定还能不考虑家庭而更疯狂的恋爱;如果没有我,她可以省下好多给我治病、交学费、买各种东西的钱我真是糟糕极了。真是一无是处。只能拖累她。

所以直到现在,我也很害怕成为别人的负担。

怕被嫌弃,就选择一个人。

怕被辜负,就宁愿不付出一腔深情。

特别特别小的时候,我渴望拥有一只大大的毛绒玩具熊。那时候心很小,误以为有一只大大的玩具啊,就可以得到所有的世界。后来啊,我哥给我买了人生中第一只大熊,那天晚上我抱着它,一下子就哭了。

不是因为觉得自己幸福到拥有了世界;相反的,是突然意识到再也不会轻易拥有似乎得到世界的感觉了。

我从小就很懂事。叛逆期因没钱而开始,也因没钱而结束(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为了给自己为数不多的欲望买单,为了呵护我妹有的每一个欲望,我早早兼职,坚持去做自己觉得有价值还能赚钱的事。想要去为压制欲望的童年的自己报仇,想要给我妹撑起一片永远不需要压制自己的天。

懂事本来应该是人生疲惫之后才衍生出来的病毒啊,为什么要出现在最应该放肆和任性的年纪呢?

到了现在,我时常感觉自己成了一个无欲无求的人。已经没有什么欲望了,也没有任何特别想要的东西。这并不是一件好事。你要知道,有追求和欲望,才是年轻的价值。所以我对我妹最大的期许跟祝福,就是这一生,都可以为自己而活,为自己的欲望而活。

电影里的李玩,再也不会发脾气了。她笑着接受所有的本不喜欢,笑着隐藏起一切的我想要。这正是最让我难过的一幕。

从今以后,她的愤怒要怎么去表达?又该如何去释放她的欲望呢?面对不快,面对被长辈和老师强行扭转的梦想,她是否都说不出半个不字了?本该向外爆发的负面情绪却被狠狠向内压抑,其伤害,恐怕与自残无异吧。

看阿摩斯.奥兹《我的米海尔》的时候,记住了一句的话:

我要是石头做的就好了,坚硬而安宁,冰冷而又现实。

你喜欢这句话吗?我不喜欢。或许很多所谓懂事的孩子都不会喜欢。

坚硬而安宁,冰冷而又现实,这的确是一种很好的生存方式,可以让人避免太多或许会有的悲伤、失落、寂寞和绝望。但这同时也意味着,在他们的世界里,妥协、顺从与迎合从此就会成为解决冲突的唯一方式了。即使这冲突的来源并不是自己。

每一段合群的关系中,都会有至少一个默默委屈的人。他们往往选择改变自己、甚至是伤害自己,以此来讨好和成全别人,从而维持住表面的平静。但你知道的,妥协从来都不快乐。

会有失落,会有无助,会绝望,会希望自己已经死了。但表面看上去,情绪没有丝毫波动,甚至可以去安慰和劝阻别人,生生憋住自己的眼泪。

你不难过吗?为什么感觉你这么平静呢?

心非草木岂无感,吞声踟蹰不敢言。我想把自己变成一颗石头很久了。

电影狗十三观后感作文


什么时候人可以一瞬间长大?大概就是在你失去一些自己很珍惜的东西的时候。成长不仅仅只有快乐,还有的是痛苦,长大意味着你可以开始以一种平常的心态来接受生活中的各种磨难,其实谁想长大呢?以下是电影狗十三观后感作文,与大家分享。

她叫李玩,一个十三岁的少女。一个离异的家庭,一个陌生的父亲,两位慈祥却不懂自己的老人,一场单调无味的校园生活。这,是她原本正常平凡的轨迹。却因为它,一条狗,逐步改变

那是一条继母为讨她开心买来的狗,那是一条被父亲强改自己不喜欢的兴趣班时令她心烦的狗,那是一条只会乱叫打扰她的狗可那条狗却,不知怎的,一直围着她转,任她如何踢,如何赶,它都不走。妥协,让它进房间;妥协,喂它吃狗食;妥协,允它上床睡深爱物理,为它取名爱因斯坦;每日为它拌狗食,与它共散步;早上,它送她出门,晚上,它迎她回家,她盈着笑,它摇着尾一起度过了多么美好的时光那段时间,爷爷奶奶见她久违的笑着,笑着直到那一天

直到那一天,它走丢了她不顾一切,冲出家门,她大声喊着它的名字,疯狂,激动。不管巷子里多黑,她冲进去;不管城市多大,她拼命跑;不管行人多多,她见一个问一个。不惜推到年迈的爷爷,不惜顶撞生气的父亲。印了无数份传单,跑遍每一个角落再次陷入绝望那一日,听闻爱因斯坦找到了,她疯跑回家。不是它,不是它!继母父亲爷爷奶奶对她笑脸盈盈,骗她,连最亲密的姐姐也骗她

她彻底叛逆。学会了混夜店,学会了喝酒,学会了夜不归宿,学会了离家出走,更极端,更歇斯底里,更让爷爷奶奶捉摸不透。疯过了,哭过了,终于选择接受现实,走向那条不再乖顺的爱因斯坦,对它也不再温柔

大概慢慢明白了这无奈,这现实。被爸爸暴打含泪说出我错了,对父亲的道歉显得如此冷漠而冰冷。学会了面对,终于决定好好学英语,终于取得了进步,终于得到了父亲的夸奖,终于可以得到一个愿望不知,看场天文展那么难,不知,再次碰到酒那么容易。不知,竟然突然有了一个弟弟,不知,他抢留不住。获奖后,父亲笑眯眯的答应我去见它可等来的

接受了,在那个男孩说喜欢自己时说出了反正还会再有下一次;接受了,在叔叔强烈邀请吃招牌狗肉时张开了嘴;接受了,当弟弟的生日时全家为他祝福,当聚集所有人目光的人不再是自己时默默离场,对姐姐说着没事,脸上的微笑却不能再苦涩。接受了,那日在街上看见了心心念念,日夜思念的真正的爱因斯坦时不再回头。错过了它,转过下一个街口,终于忍不住失声痛哭

爱因斯坦,你知道吗,或许你还是原来的你,可我已不再是以前的我了。第一眼将你认出,又何尝不想抱抱你,溜溜你可是,或许我再也没有资格了。当我吃下了那一块狗肉,当我接受了你的冒牌,当家中的宠爱已经不是在我身上汇集,当寻你的启事慢慢破损,当我不再是我

在车里问父亲,当初,你为什么和妈妈分开?父亲哭了起来,《再回首》歌声响起,或许,一切,再难回首。

我叫李玩,在悲与喜,痛与爱,虚伪与无奈,假意与真心中,终于接受了成长。走了自己仅剩不多的爱。

狗十三观后感影评500字


每个人都有青春,由于生活背景的不同,青春也显得尤为不同。由曹保平导演的电影《狗十三》中就讲述了主人公李玩从一个13岁的少女到成年之间所经历的残酷变化,剧情引人入胜。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的观后感,一起欣赏吧!

花了六元钱在腾讯上看了部电影《狗十三》开始以为是写忠犬跟狗主人的故事,实际是一个13岁女孩养了条狗,后来狗丢了,一家人就帮忙寻狗,没找到就买了条差不多的狗代替。狗主人坚持要找到原来的狗狗,说狗可以换,与狗的感情是换不了的改不了的。

父亲恼火狠揍了一顿女儿,觉得女儿不懂事,家里能做的就只能这样,这就是原来的那条狗,只能这样。揍完还跟女儿道歉说自己过分了,请求女儿原谅。还说揍她是为她好,将来小孩长大就明白了。这件事就这样不了了之!

后来爸爸和继母生了个弟弟,故意隐瞒她,有一次英语考试全年级得了第一名大家都很开心的时候,爸爸说奖励她带她看天文展览,兴致勃勃跑过去,爸爸却记错了时间还有一周才开,借机带她去认识并参加弟弟的两周岁生日会,整个场面很热闹唯独她被冷落。

弟弟跟父母经常来爷爷奶奶家玩,弟弟就是小皇帝人人宠着惯着,拿着衣服叉谁都打。

打破了奶奶的脑袋,狗狗被打得汪汪直叫,爸爸却说孩子还小不懂事,乖狗狗太凶。有一次弟弟又来打狗狗,被咬伤,继母要爸爸立刻马上把狗送走,送去狗肉店剁了,女儿再三恳求爸爸不用送走狗狗,爸爸头也不回义无反顾地送走了狗狗。小姑娘疯了似的满大街找狗肉店找狗狗。心碎了无痕,哀莫大于心死用在此处正合适。

电影《狗十三》观后感2000字


电影《狗十三》观后感

Debbie

周末在家时看了电影《狗十三》(英文名《爱因斯坦和爱因斯坦》,导演是曹保平,之前拍过《李米的猜想》和《追凶者也》,都很不错),有一些感受和思考,想来想去,不由得把自己绕进去了,所以索性把它写出来。

这是一部题材很与众不同的电影,一个13岁的孩子的成长,不同于江湖武侠、都市恋爱、侦探悬疑、搞笑喜剧,但作者却在这个题材里营构了包罗万象的人事,触动了我的内心;细节做的很到位;陕西方言也很恰当;剧中人物演技都很到位,尤其是爸爸。

电影里的主角是一名13岁的女孩,还在读初中,家庭破碎,父母离异;想报的兴趣小组(物理小组)受到父亲的强力干涉而不能报,只能报(英语小组),当然父亲也有父亲的想法和无奈(孩子升学成绩和老师的面子);不太懂谈恋爱的堂姐;还不会溜冰,在喧闹的溜冰场里,无助地站着;和不太沟通的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吃饭的时候看电视.......像每个在长大的孩子一样,有漫不经心的不开心,有自己天马星空的幻想(多重时空),和觉得永远不会理解自己的父母。电影中的父亲、爷爷奶奶很疼爱她(爸爸在当着老师的面吵她之后哄她,爷爷奶奶怕她不能接受,暂时瞒着新阿姨生小孩的事情,买她喜欢的螃蟹),甚至是继母,第一次见面时也会买滑冰鞋来获得她的好感。

事情的缘起是爸爸为了哄她买的一条小狗,叫做爱因斯坦,她一开始很不喜欢,小狗可怜兮兮的攻势还是俘获了她。她煮面,她们同吃同睡,她不喜欢爷爷奶奶把狗关在厕所里面、用切碎的猪肝和着米饭喂小狗。可是后来爷爷去菜市场买菜时不小心把爱因斯坦弄丢后,一切突变。

她在夜晚慌乱无助地去找爱因斯坦,甚至不小心把阻拦自己的爷爷推倒,爷爷的脚受伤,从此不便走路;到处贴传单;因为一直找小狗,多次晚回家,奶奶也出门找她,差点走丢。她固执地找着爱因斯坦,却无形中损耗着家人因为丢狗对她的愧疚、耐心。在继母买了一条在外形上跟爱因斯坦一模一样的小狗时,在大家都一直地劝她甚至要求她接受这是爱因斯坦,她拒绝承认它是爱因斯坦(表姐李堂的反应值得玩味,在继母的眼神示意下改变了自己的立场),在这种互不理解中,看到酒后归来的她,爸爸终于出手打了她。

打完之后向她道歉,她似乎真的“懂事”了,学英语,叫新的狗爱因斯坦。在物理竞赛中获奖,参加英语演讲比赛,讲的是她喜欢的时空,她学会了妥协。终于可以参加弟弟的生日会,笑着掩饰着自己的失落。一次是爸爸的聚会,她喝了酒,错过了天文展览;一次是她自己的庆祝会,她吃了狗肉,她终于妥协了。

有几点仍然使我印象深刻,也无法想出导演想要传达的信息。

1、爸爸:为什么会唱红歌?为什么在提到和妈妈是怎么开始的会流泪?

2、在小弟弟被训练滑旱冰时,频繁跌倒,想要拥抱的时候,教练不肯给他怀抱,却一直鼓励他自己爬起来,这一幕想要传达的是?

3、她在拒绝回应李堂前男友的示好之后,说的一句,这样的事,以后还会有,这一幕是“懂事”了之后的她体会到的吗?在片尾,看到原来的爱因斯坦(新主人称之为贝贝)时,她为什么拒绝相认(此时甚至李堂也不理解)?

4、弟弟用晾衣棍打遍了家里所有的人,在打狗时被狗咬,继母希望丢掉狗,她为何泪流满面地安抚下了狗?在卫生间里瑟缩的狗是不是像她自己,像那天被爸爸打了一样,哭着流着泪去洗澡的她?

5、当爸爸说,可以满足她愿望时,她说要去看新的爱因斯坦?是为了找什么?

6、电影里唯一出现的英文单词“伪善”,是说什么呢?

7、喝牛奶,在她这里出现了三次,一次是爷爷奶奶的饭桌上,一次是爸爸的酒桌上,将牛奶换成红酒,一次是陪着她的李堂的前男友,他们都不知道她不喝牛奶;在弟弟那里出现了一次,弟弟喝了之后又吐出来,是象征这什么呢?

8、她楼上学鸟叫的怪人,后来似乎是精神病人所以被绑在担架上抬走,有什么含义呢?

9、纹身,这个男孩先纹的是堂,后来改纹了玩,纹身象征着什么?

一起看电影的人,觉得女孩太不懂事,不能体谅父母和爷爷奶奶的苦衷?因为一条狗,就这样对待自己的亲人?可是换做是小时候的他,在相同的环境下,就一定可以理解吗?

我有过相似的经历,似乎在经历那两件小事上长大了(想看还珠格格和金粉世家时,家里人说太晚了不让看)。每一个人,都不可能任其独自生长,不受约束,没有完全的自由意志,不受干预的真空环境。从小到大,一直被大人教育着要懂事,世界并不围绕着自己转,必须接受无奈、忍受痛苦,跟这个世界上除了自我之外的一切妥协,这个妥协的过程,不管是被暴力还是被以爱之名强加的,最终我们都会接受,不再强求。何止是长大的过程,在融入学校、进入职场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学会妥协,接纳一切,然后再尽力争取自己想争取的结果。这是一场漫长的驯化或者说养育,我们为家庭为社会熏陶同化,再一代一代、生生不息、潜移默化地传递下去,毫无知觉。我们这么做,是为了被驯化的一方好?还是为了自己不再麻烦,不再需要额外付出?这是不是一种伪善?更不用说暴力战争,可谓最极端的手段(比如“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口号)。

看完这部电影,最大的感受是怜悯,怜悯剧中的一切人,而不是讨厌某一个角色;就连这份怜悯,都夹杂着无奈,没法追究这样的结果该由谁来负责,无法恨任何一个人(因为谁都没有错),这部电影带给我一种无法言说的沉重,奇怪的是,竟然也让我渴望自己变得温柔。

《狗十三》影评500字


《狗十三》影评

今天看了《狗十三》。
以为是像忠犬八公那样的催泪感情电影,却不想看完电影后内心竟如此压抑。
看之前以为狗十三是电影里狗狗的名字,其实不是,狗13的13是女主角的年龄,也近似于英文的B,狗是引题,十三是成长,狗十三是伪善的成人世界。原来标题就是一种讽刺了。
《狗十三》并不是弹幕里说的青春片,青春是一个幌子,我觉得其实整部片子想要表达的是我们躲不开的一整个的操蛋人生。
其实片中有许多地方就已经很讽刺了。父亲爱女儿,却逼着擅长物理的女儿报英语兴趣班;爷爷奶奶抚养李玩,却十几年都不知道她喝不了牛奶。这是生活中许多家庭的模样吧。
每个人都说爱,最后却把爱变成了伤人的匕首。其家人用所谓的畸形的懂事式教育扼杀了青春少女李玩。哦,对,李玩这个名字是其父亲随便给她取的名字,后来弟弟的名字,是爷爷取的,昭昭,俗人昭昭,我独昏昏,呵,讽刺的点太多了。
而后的一连串blabla,家人对弟弟的教育方式,我觉得都很真实,这正是当代中国的教育方式。而中国式的家庭教育,为何如此伤人?
全片父亲致力于把女儿训诫成一个懂事的孩子,所有大事小情都以懂事为最高标准。要女儿收起伤心,开心迎接新狗;要女儿放下约定,让女儿陪伴其去饭局,并且敬酒,所以后来女儿喝酒被父亲看见,父亲质问其时,女儿说的你不也是叫我喝酒吗?的时候,赤裸裸的讽刺又体现的淋漓尽致。
而在女主开始学会所谓的懂事之后,我认为也就是她死了的时候。她死在了在街上跟牵着爱因斯坦的女人说抱歉的时候,死在了得知新狗绝食死掉后冷静说谢谢的时候,死在了爸爸饭局上低头一口一口咽下狗肉的时候.....
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父女俩在车上哭了,父亲知道自己愧对女儿,我也流泪了。
她身边所谓的亲人只是以一种粗暴的方式要求她,迫切的将她打造成一个合适在这个社会生存的形状。不可否认,那是爱,只不过爱得太迫切,太急于求成,毫无顾忌的将少女珍贵的自尊和细密的心思践踏和辜负。
到底是大人教育方式引发了孩子的叛逆,还是孩子的叛逆让大人不得不动用粗鲁的教育方式。其实我觉得理解很重要。

狗十三影评300字


狗十三影评

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一个叫李玩的女孩,喜欢物理 却被 要求调到偏科的英语兴趣班。从不喜欢喝牛奶到一个人点牛奶喝。
她养一个叫爱因斯坦的狗,有些很深的感情,后来狗丢了,她一心想找回来,为了找狗,爷爷腿伤了,奶奶差点走丢,她乱发脾气,和爸爸吵一架狗,她慢慢被迫接受狗丢了的事实。后来,为了让李玩开心,一家人弄开了一个和爱因斯坦很像的狗,可是李玩一看就不是,她想争辩,但被一家人怒气冲冲下,被迫慢慢接受这个不是爱因斯坦的爱因斯坦。
后来这个狗狗咬伤弟弟,虽然李玩苦苦哀求,但是狗狗还是被爸爸送到狗肉店。李玩找遍狗肉店也没能找到狗狗,还是没有找到狗狗。去喝酒浇愁,被爸爸找到,拉回家凶了一顿,慢慢的李玩也被迫接受了没有狗狗的生活。以至于,在一次大人的聚会时,被长辈加菜,李玩竟然也吃了狗肉。
后来,一天,李玩再次遇见爱因斯坦,她没有惊呼,甚至没有要回。我明白了,面对现实,我们被迫放弃一些我们喜爱的东西,这是多么的残忍。与其将来被迫放弃,不如根本就不要开始。
就这样,李玩长大了,懂事了。因为,她把自己的喜欢深深的埋藏了起来,接受了一个个被迫的事情,为了家人或别人,为了社会的规则。没有喜恶,只有规则或被迫。这或许就是长大的代价。和强迫自己的规则和社会和解,埋葬自己的感情和喜恶。

《狗十三》影评1000字


《狗十三》影评


刚看完《狗十三》,心里有点感触,随便写写,按照人物分析一下。
爷爷:宠着孙女李玩,想着给孙女买螃蟹吃,然后就把狗弄丢了;而且性格固执,自己错了不认错,大男子主义,有点封建,有点重男轻女,孙女名字不帮着想,给孙子起名字特别积极。
我突然发现我怎么写成了高中阅读题模板了,算了就这样吧。
奶奶:宠孙女,性格软弱,正好就是和爷爷大男子主义反过来,虽然担心孙女,但是最后他爸打李玩的时候也就是劝两句,其实也是袖手旁观,没办法,中国式教育。
后妈:主意贼正,就电影中的来看,暗示她不是个老实人,总搞些小聪明,李玩他爸惹李玩生气,她就买了条狗,狗丢了送了个轮滑鞋安慰,最后没辙又买了条相似的狗,小聪明太多,结合最后他爸跟李玩亲妈打电话之后骂自己不是个好爸爸,我个人推测,我觉得是这个后妈勾引他爸,和她亲妈离婚,电影没交代,但我结合其中暗示,认为应该是这样,要不他爸也不至于痛哭流涕骂自己。
爸爸:大男子主义,实锤,但也不能不说不爱李玩,就像他爸说的,都是为了你好,你长大就懂了,这个做法吧,就像是半杯水,你可以说它是有半杯水,也可以说它是没了半杯还剩一半;他爸的做法可以说是以爱之名的伤害,但也无法否认他是用自己的方式去爱他女儿,虽然过程错误,但初衷是好的,至于打孩子的事这个就是传统的中国式教育,有弊病,也直接,不太懂教育这方面,先不妄下结论了。还有就是他爸爸实际上也担负了很多,作为家中的顶梁柱,他必须要在家里维护自己的地位,父权。
李堂:不是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但是不坏,发现高放劈腿了也没做什么过分的事情,或者说还是太年轻,认为爱这个词太老土了,就像家常便饭一样的东西,不知是不是我个人的共鸣,我印象特别深刻我总得喜欢谁吧,太精到了,这个时期的孩子,不是说真的懂爱,而是像别人有什么好东西我也得有的一种攀比心理,你有喜欢的人,那我不能拉下,我也得有,但是却完完全全不懂爱。
高放:和李堂一样,甚至说,比李堂还傻,一开始喜欢李堂,纹了个堂字,我相信他当时肯定不会自认为冲昏了头脑,只是觉得我很喜欢李堂,我会永远喜欢你,我就纹上你的名字;后来又喜欢李玩,纹上李玩的名字,太幼稚太冲动,但是有自知之明,不算是坏,李堂提出分手,没拖泥带水;李玩拒绝他,也没纠缠人家,很值得舔狗们学习,当然,舔到的除外。就是幼稚而且傻,不懂爱,玩玩就腻了,但是谈恋爱的时候肯定是满腔热血的,要不也不至于纹身。
弟弟:就是个小孩,啥也不懂,其实都是家里人给惯的,养而不教,是家长们的错
爱因斯坦:哇,自己走丢了找不到家赖谁,赖智商低吧,我还以为是金毛,一想金毛智商没这么低
蝙蝠:蝙蝠你更惨,心疼蝙蝠,需要蝙蝠保护协会,本电影唯一阵亡角色,一哈子打死,惨的一比,大家也没关注蝙蝠死活,社会性死亡
李玩:选角真的很好,非常符合人物,真的不需要演,我真的觉得她可能就是在演自己,演技没掉线过好吧,有些酸酸的评论真的恶心。整个电影就是围绕着她来展开叙事,就是李玩自己从不懂事到成熟的过程,从反抗大人给她戴面具到最后自己主动戴上面具的过程,很悲哀,很现实,从不理解,到主动去做,很无奈的一件事,辩证看待,不能说好坏,都这个年纪了,不是说好就是好坏就是坏,要辩证看待,但是对于这种必须要经历的过程,总让人一声叹息。
还有想说的就是标题狗13,这句狗B是对谁说的呢?我觉得是对这个社会说的,不是愤怒的辱骂,而是一种无奈的发泄,脏话真应该好好传承,一个字词,语气不同,无数个意思哈哈哈哈
最后我其实还发现了一件事,大部分算是这样的,就是李玩穿的衣服的颜色,可以反映出她心态的变化,当然不算校服,就是校外的衣服,从淡色到结尾的纯黑,一脸.........嗯.........旁观者的无奈吧,已知无法改变,发现弟弟也要被迫成长,被迫接受这样的事实,只能冷眼旁观,最后全片结束,真的让人感触特别的深。但我文学功底理解能力有限,就写这些了,反正也不是交差,都是给自己看的,放开随意写哈哈哈

喜欢《电影《狗十三》观后感影评》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