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辛亥革命史读后感3000字

辛亥革命史读后感3000字

观《辛亥革命》有感:保持一颗爱国心。

快乐的来源有多方面,观看电影或者视频就是一种,那些情节不断地触动着我们的思维,在观赏了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作品所深深折服,通过写观后感,我们真正地认识作品,获取知识。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观后感呢?你不妨看看观《辛亥革命》有感:保持一颗爱国心,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保持一颗爱国心

——观《辛亥革命》有感

李梦瑶/文

作为中国人,我们自然需要了解国家的历史,知晓这个民族奋斗的痕迹。在看了《辛亥革命》这部电影后,我的心中油然升起一股豪情。

20世纪初,曾经辉煌的中华大地一片狼藉,一个偌大的中国陷入前所未有的败落,半殖民半封建的现状让很多仁人志士心中悲愤难抑,他们奔走呼号,愿意为这个满目疮痍的国家流尽最后一滴血。

历史上一场轰轰烈烈的伟大革命运动就此拉开帷幕。先是秋瑾、徐锡麟等一批革命党先驱先后牺牲,革命陷入低潮。于是,孙中山再次在海外召集同盟会骨干,组织力量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黄兴和徐宗汉假扮夫妇,秘密潜入广州,发动起义,最终林觉民等一大批革命骨干壮烈牺牲,清政府对革命党人进行血腥镇压,并积极寻求与帝国主义的卖国交易。在这种形势下,革命党人熊斌坤、金兆龙等愤然打响革命第一枪,最后占领总督府。武昌起义成功,举国震惊。孙中山和同盟会员欢欣鼓舞,经过浴血奋战,最终革命进入南北对峙局面,最终唐绍仪和伍廷芳坐下来会谈,双方最后达成共识,支持建立共和政体,孙中山当选首任大总统。

革命起起伏伏,斗争惨烈无比。这是辛亥革命给予我最直观的印象。而在这中间,最让我感动的还是为了国家民族独立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那些革命志士们。如秋瑾,本来出身富贵之家,却巾帼不让须眉,“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毅然决然投身民族革命,最终被叛徒出卖,宁愿死也绝不投降,32岁被杀害。如林觉民,出身书香门第,却根本无意于科举,最终在新思想的鼓舞下,转身投入革命,最终受伤被俘,在狱中,他留下了举世闻名的《与妻书》后,英勇就义,年仅24岁。

正因为这些年轻人,他们从来没有只想着自己生活的丰沃,他们心中永远装着的是自己的国家,是自己受苦受难的民族。

2016年11月,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讲到“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正是因为孙中山先驱力量,才鼓舞了更多的人,愿意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努力奋斗。

那么我们今天的中学生呢?我们已经无需再去为吃饱肚子而忧心,更无需为国家民族的苦难而不安,我们需要的只是用自己智慧的头脑学好知识,用好知识,争取能够在不久的未来,可以为国出力,为民族做贡献。这是一个中学生的追求,也更应该成为中学生的梦想。

观赏一部电影,我们不能仅仅只为某一个场景而激动,我们更应该铭记他里面的情感,记住里面深刻而伟大的精神。那些振臂一呼而百千人响应的力量,永远印记在我的心中,久久难以忘怀。

——2018/11/28

评价:一部电影,给人留下的不该仅仅是场景和故事,更应是一种精神,一个思想,本文叙述了故事,更提说几个重要人物,来谈论他们的精神,充分调动个人情感体验,最终回归自己,表明个人努力方向,实属难得。(指导教师:刘力)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观《辛亥革命》有感二


《辛亥革命》观后感二

随着时光的流逝,现在的我们虽然还对辛亥革命有了解,可是我们已经不能真正的感受到当初的隆隆战火、那些苦痛人民的呻吟,还有那些革命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今天我们一起从《辛亥革命》这部电影中重温那场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见证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我在那鲜活的画面中真正的感受到了那些曾经无数个为了今天的中国而英勇奋斗的情形。我也从电影里,深刻的体会到今天的我们是幸运的,今天的我们是幸福的,但我们也不能忘记我们是踩在他们的身躯上过来的。所以我们要懂得珍惜,并激励自己为如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而不断奋斗。

电影一开始就以秋瑾的牺牲拉开序幕,从第一个镜头就给我们一种沉重的画面。然后就是1911年4月27日,黄兴等人领导的广州起义。起义队伍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但最终因力量不敌而失败。后收殓到72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由此建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而此次起义中牺牲的起义军则不止此数。这里有一个镜头让我印象最深,就是那一件件衣服里放着的各种的与妻书、绝命书,他们是怀着一种怎么的心情走的?安静的画面压的我喘不过气来,连哭都没有勇气。电影里也塑造了很多小角色,例如林觉民,他的那句我的死是为了所有孩子。大清索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真正的震撼了我。

而重点还是孙中山,他说:我的手拿得起笔,拿得起手术刀,怎么就拿不起枪呢?这朝廷不堪一击,天下就是革命的。我很敬佩孙中山先生,他无疑是伟大的,在中国最艰难的时候,他义无反顾的选择为了全中国人民而奋斗,他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实现了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的誓言。在他的领导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广泛传播革命思想,积极兴起进步浪潮,连续发动武装起义。套用电影里的一句话,孙文,他是一个无私的人!

国内武昌起义成功了,举国震惊,消息传到美国,孙中山和同盟会的成员欢心鼓舞。孙中山在危急关头,认识到要想推翻清政府就得先断了他的经济来源,他奔赴海外,力排众议,最终说服西方列国财团,不再借贷款支持清廷。

而后,孙中山带着所有人民的希望回国了,我还记得那个把所有华侨希望托付给孙先生的时候说:我们这些代华侨,总是要落叶归根的,但清王朝不是我们的家、革命要是不成功,你欠我们几代人的。家啊,人民要得是一个真正的家!

自此,革命形势进入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而就这这时经过十八省代表的公开民主选举,孙中山被推选为首任大总统。在选举的时候,荷马里说:历史,这就是历史。我就坐在历史的身边,站在历史的门外。那我们呢,我们是站在历史的长河里,只能通过那些资料、影像来了解当时的情景。孙中山说不能再让无辜的人民牺牲,所以他表示,只要袁世凯敦促清帝退位,他即可让位,由逼退清让位的人,出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这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袁世凯绝非善类,可是孙中山说,我们要建立的是一种制度,谁当大总统都是一样。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在电影里有一个镜头虽然细小却很深刻,就是孙中山在国外的时候有个小女孩问他,在中国是不是女孩子都要裹脚很疼很疼啊!虽然只是这么一句话,却深深的反应了中国封建社会对人民的毒害。辛亥革命以后,对中国的生活文化影响很深,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我想我会深深的记住这一刻,我知道电影只是展现了当时革命的一个小小的一面,但已经足以教育我们新一代的人们。


观辛亥革命有感二


辛亥革命观后感二

100年前,列强林立的外忧和腐朽积弱的内患,将中华民族步步进逼到生死存亡的绝境中。为捍卫国家的尊严、挽救民族的危亡,一群走在时代前列、先知先觉的仁人志士,怀揣舍我其谁的大无畏气概,为中华民族酿造出一瓶名为辛亥革命的红酒。它的原料中包含着大片殷红的鲜血、汹涌的斗志、沸腾的汗水和崇高的信念。

在将近2个小时的时间里,我们的视线跟随镜头穿行在那个纷乱年代的场景中,靠近那段历史后我才体会到什么叫荡气回肠:

有多少像秋瑾、林觉民那样的先驱者,他们正值青春年华,也有对人世的留恋,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他们无法容忍在黑暗中苟且个人的安稳,宁愿选择舍弃家庭天伦、抛开儿女私情去换取光明,不惜以牺牲个人身躯去成全天下人之天伦与深情,铁打的镣铐和沉重的枷锁只能约束他们的肉体,却无法禁锢他们崇高的灵魂。在步入生命倒计时的那一段,只见他们压抑了内心的复杂情感,面带平静地从蒙昧的人群身边穿过,淡定赴死、从容取义。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各路力量在历史的战壕里角逐,交织起一幅幅对比生动的画面:一边是大洋彼岸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新生力量在华侨和外国势力中间辗转斡旋,一边是满清皇室和王公贵族焦头烂额的无奈,一边是袁世凯河边悠然垂钓、静待坐收渔翁之利;一边是新旧势力在外交场合激烈争取外国列强的资金倾斜,一边是战场上激烈厮杀时硝烟四溢、血肉横飞的画面;一边是袁世凯为一己之私利,在新旧力量中间摇头摆尾、左右逢源,一边是革命党人无私为公、深明大义,明知袁世凯不怀好意却仍坚持信守诺言,以实际行动让天下人理解共和的理念

辛亥革命,一场轰轰烈烈、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运动,为盘踞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制度敲响了洪亮的丧钟。它是一叶孤独的诺亚方舟,穿行在暗礁丛生、涡流险恶的波涛上,执拗地要承载中华民族逃离无边的苦海;它开启了4亿多双被蒙蔽的眼睛,让他们看到自己浑身上下厚重的历史尘土;它治愈了国人失聪的耳朵,让他们聆听到西方民主共和的滚滚浪潮;它启蒙了国人的思想,为中华民族播撒下与时俱进的种子;它竖起了旗帜,引领中华民族奋起直追时代的脚步;它是一双并不强壮但格外坚定的臂膀,它艰难地推开了历史沉甸甸的大门,为一座没落而又腐朽气弥漫的殿堂迎进一丝曙光和一缕春风

我喜爱中国的历史,但包含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戊戌变法等种种不堪事件的中国近代史却曾一度被我视为中国的耻辱而刻意远离,但《走向共和》和《辛亥革命》两部影视剧,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留给世人的绝命诗。也许在孙中山为履行诺言而不顾众人劝阻,毅然把大总统的位子拱手让给袁世凯时,也怀有同样的慨叹。今后,辛亥革命将不再是我历史记忆中一个毫无色彩的重大事件,它应当被看作中华民族悠远历史中不可磨灭的亮丽一页,因为从先驱们的鲜血与无私奉献中,我已真切地感悟到什么叫天下为公,这是人类在自身发展进程中对世界观的高度提炼,是对意识形态之精华的深刻萃取。

在10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坐享前辈们用血换来的安逸生活时,当我们面对身边私欲泛滥的种种丑恶现象而一味怨天尤人时,当良知面对血肉之躯被反复碾压而漠然麻木时,当道义被私利挤占到人伦的悬崖边而再无退路时,试问: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来挽救善恶美丑的沦丧和社会良知的危亡?

让我们从此都由衷地高歌一声:长路奉献给远方,江河奉献给海洋,雨季奉献给大地,我把道义奉献给你,我的祖国。


《辛亥革命》观后感(一)


《辛亥革命》观后感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纪念日。打开记忆的闸门,翻开尘封了百年的那一页,我的耳边仿佛听到了武昌城头的激烈枪声,眼前似乎重现了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一批仁人志士,聚集在振新中华的旗帜下,为挽救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奔走呼号,前仆后继,血洒街头的壮烈情景。

这是一场空前绝后的革命,在中国历史舞台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我们去回顾它、铭记它,并必将把它给我们传递的一种精神和历史使命延续到以后的无止尽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去。

当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失败之后,当转瞬即逝的戊戌变法落幕之时。资产阶级一场救国图强的立宪运动在当时外寇横行、内政腐朽的历史背景下有条不紊的开展起来。废帝制促共和为民族民权民生担起天者大任;兴同盟倡博爱号联俄联共联心创生国之新元。一大批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满怀着一腔热血,用生命谱写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那一腔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热忱,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敬畏。

一个世纪过去了,革命先贤们的业绩熔铸成了不朽的史诗,他们的抱负在后人的手中已经变成了现实。先贤们曾经生活和战斗的这块土地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因为辛亥首义功绩彪炳千秋。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因为辛亥志士永垂不朽。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因为辛亥革命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辛亥武昌首义精神。

能争汉上为先著,此复神州第一功。伟大的辛亥革命发端于武昌首义,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武昌首义居功至伟。武昌首义的历史功绩留给荆楚儿女无上的光荣与骄傲,更馈赠我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辛亥武昌首义精神。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辛亥武昌首义精神,就是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世人未为我敢为,天下未发我首发辛亥武昌首义精神,就是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革命!革命!得之则生,不得则死,毋退步,毋中立,毋徘徊。辛亥武昌首义精神,就是不畏艰险,敢于牺牲的献身精神。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辛亥武昌首义精神,就是一呼百应、精诚团结的协作精神。

历史总将这场革命一分为二的看待,说它既成功了又失败了。我们不否认它最终的胜利果实被卖国贼所窃取的失败,但我觉得它的成功经验远比它的失败教训更值得铭刻在历史的车轮上。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给水深火热的中国燃起了新的希望;它推动了中国资产阶级先进力量的进步,为新思想与新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它让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不论之后何人再复辟帝制,人们都会拿起武器去战斗,去维护自己的利益,去捍卫自己的尊严。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古人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我们,这些生活在安乐世界里的当代人,怎该忘记这段历史?如今的我们要做的已不是追寻梦境中童话般的天真,而是在现实世界里脚踏实地的去践行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要将孙中山先生博爱的思想发扬光大,即使道路崎岖、布满荆棘,也该微笑着握紧拳头,因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望未来,建设富裕型小康社会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以革命先烈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畏艰难、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鼓舞斗志,胸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精诚团结,开拓创新,为现代化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值此辛亥百年祭,追思逝去先烈之果敢大公,舍生取义,亦将今日中国之繁盛相告,以慰先烈。吾侪面临新时代新格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昂首阔步,行进在复兴之路上。奋起,中国!


爱国主义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


爱国主义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

注会Q0841班 张思琪

死不是革命的目的,革命是要改变命运,为天下人谋取永久的幸福,是许多年轻人用生命的代价换取让活着的人更好的生活…… ——孙中山

1911年,武昌城的一声枪声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它染着革命有志之士的血,推翻了统治中国长达267年的大清王朝,它结束了中国长达2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到如今,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中国的“1911”却永远不能忘。是它,带来了民主中国的曙光;是它,为中国揭开了崭新的一页;是它,打落了古老亚洲的第一顶皇冠。2011年是辛亥革命百年之记,其实之前我对辛亥革命这段历史只是略知一二,也说不上一个大概过程,不过《辛亥革命》这部影片却让我有了一种不一样的体会。

电影形象地表现了百年前的中国,尽管当时是任人宰割,清廷软弱无能的一种社会局面。但还是出现了一批大无畏的革命者,为实现孙中山的思想和主张奋斗,为追求革命目标与清廷激烈开战,从失败到成功,赢得了一个“全新”的国家。让人感触最深的是影片的开头,展现了秋瑾这位女英雄“抛头颅,洒热血”的黑暗历史时刻,她生死不惧的精神顿时就让人感觉辛亥革命为之不易啊! 影片中无论是为创造出一个新中国放弃医学,用他医人的双手“医治”好中国的孙中山,还是革命军事指挥者、军事家为一场场战役拼死拼活,甚至断指盟誓的黄兴,还有看似无辜被卷进这场战争的督察黎元洪,更有革命成果的篡夺者利用革命和清廷的野心家袁世凯都让人印象深刻,无不说明革命并不是一件一帆风顺的事情。

影片最让人激动地是孙中山的每次演讲。广州起义失败,孙中山的演讲让人感慨激昂,唏嘘不已,当这些华人华侨、海外华侨听完以后并没有对革命丧失信心,反而报以热烈的掌声去响应他,支持他,甚至纷纷慷慨解囊,最让我感动的是“没有国,哪有家?”

武昌起义,孙中山更是毅然只身一人远赴欧洲,去为那些等着看中国笑话的外国大佬“演讲”。当然孙中山并没有大肆宣讲清廷奄奄一息的专制政府,也没有过多的宣扬自己的思想,而是用全中国人们的诅咒和痛恨来让清廷这个美梦化成泡影,甚至用餐刀分割肉来比喻中国任人宰割的土地,讽刺那些外国大佬,最终让四国银行做出了“暂停贷款”的决定。

孙中山在影片中说道:“死不是革命的目的,革命是要改变命运,为天下人谋取永久的幸福,是许多年轻人用生命的代价换取让活着的人更好的生活……”这番编织着美好理想和幸福生活憧憬的话最后终于实现了。而反观隆裕皇太后和宣统面对大清的百年根基被推翻,只能在御座上向群臣痛哭流泪,黯然退位。

回顾百年前的先人为改变中国进行的艰苦奋斗与牺牲,仍是我们这些后辈前进的宝贵财富,中华名族虽然错过过很多机会,但还会有很多机会必将抓牢。《辛亥革命》是让我们记住这场革命伟大而深远的影响,尽管现在已经不再需要我们“英勇就义”了,但仍要记住这宝贵的教训。

一个旧的时代必将死去,一个新的时代必将诞生。这就是《辛亥革命》留给后人的启示。

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辛亥革命》观后感


题记:有的人,生,为改造这个世界。有的人,死,也为改造这个世界。你呢,为何而生,为何而死?

中国政法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郭世佑说,在人类历史上,任何一场货真价实的革命都不是在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时瓜熟蒂落的,否则,革命的艰险与献身精神就无从谈起了。
百年前的辛亥革命也是如此。那些青年革命者血气方刚,冲锋在前,赴汤蹈火,义无反顾,正是在革命力量相对弱小的情况下爆发的。据后人统计,若以年龄论,这些革命者大多属于2026岁的年轻,那正是人生黄金时期,而这些青年人慷慨赴死,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后人,这种行为让清政府的那些老顽固产生了严重的疑惑,为什么这些青年人不怕死,为什么这些青年人要闹革命。这很好解释,浙皖起义中慷慨就义的鉴湖女侠秋瑾说: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
一句话,那就是为了改造这个世界。
相对于那些年轻的生命,清政府已经老了,二百多年练就的骨血已不复当年入关之勇,血肉之躯、大刀长矛已抵挡不了列强的坚船利炮,他们改变不了业已僵化的头脑,摆脱不了中国人受人欺辱的境地,更给不了人民幸福的生活。原因正如日本前首相大隈重信说,肉体既习于安乐,道德智能则百凡颓废也。
是的,清政府自乾隆中期后,开始走了下坡路,根本原因,是满清政府在整体开始习于安乐。身体素质的下降,怎能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怎能有进取的意识和能力?
可以这样说,没有不怕死的人,只有不怕死的时候。那么什么时候会不怕死呢?对,为理想,为信念,为所爱的人,为天下人的幸福,才能使那些青年人在近代挑起民族重任,把满腔的热血撒播在他们深爱的这片热土上。这也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自古以来,我们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人的脊梁!
毛主席说,青年人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终究是你们的。
一个家庭的未来不能看老年人,只能看青年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一样,只有青年人能代表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未来的发展方向。历代的优秀青年总是属于那些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前途连在一起的人。而近代一系列革命、起义主体正是这些青年人们。他们的勇敢、他们的决绝都是我辈青年应该学习、崇尚的。
所以,青年朋友们啊,我们要锻造好骨头,坚定我们的意志,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为了国家的明天、为了民族的未来而奋斗吧。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一)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

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整个影片以秋瑾这样以为勇敢的同盟会会员被清朝官员迫害致死开始,死并非不足惧,亦并非不足惜。我们从一开始就能感受到当时革命人的伟大的救国救的抱负,和不怕牺牲,不惧奉献的壮志情怀,从一开始,我们就被这样的伟大精神所深深感动。

当徐宗汉把大家(所有同盟会会员)的衣服拿去洗时,她从他们的口袋里拿出了一封封信,信封上写着绝命书,还有的是写给妻子的,可想而知,每一位革命人士都是视死如归,他们甘愿把自己的生命贡献给拯救国家之中。

轰轰烈烈的广州起义爆发,子弹穿过黄兴的手指,他任然坚持着冲锋。子弹无情地穿过起义人们的身边或者穿透胸膛。有一个画面,喻培伦手举一包炸药包,奔跑着向敌人扔去,炸药炸死了很多敌人,可是他却永远地倒下了。广州的枪声停了,起义,失败了。方声洞、林时爽、喻培伦、陈更新、林觉民,无数英勇的烈士壮烈牺牲,孙中山为他们哀悼,那沉痛的演讲词中,流露出他不放弃、不屈不挠的革命情怀,很多人被感动,我们都被深深地感动。清王朝不是我们的家。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鼓舞了多少人的士气。

广州起义失败后,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冒死收敛烈士遗骸七十二具,丛葬于黄花岗。那是个下雨天,在海边的淤泥边,我不知道这个天气和这个地点在历史上是否是这样的,也不愿去考证,可是不变的事实是,那个场面一样感动,一样凄凉。

我不需要钱,我只需要一个承诺,革命的承诺。孙中山先生请何马里担任军事顾问时,何马里这样说,我要你担任中国的领袖。我答应你。我想孙中山就是这样一个人,只要为了国家,为了革命,他就会招贤纳士,不论国籍,不论贫富,不论身份职位,只要你有一颗真诚的心和勇于革命的热情。

之后,四川爆发铁路运动,为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一九一一年十月九日,因炸弹意外爆炸致使原定起义计划暴露,清政府就此搜捕革命党人,彭楚藩、刘复基、杨宏胜被捕。他们的牺牲带来了革命党人的第一枪。记得镜头放在那个枪口上,好似集聚了所有几代人的怨恨、愤怒和革命的力量,黑色的枪口预示着革命胜利的开始,它敲响了清王朝覆灭的丧钟,武昌起义就此打响。当战士们冒着炮火奋勇杀敌,最终,当革命的旗帜冉冉升起,孙中山先生留下了激动的泪水,虽然他没有亲眼看到胜利的过程,可是他感受得到。革命精神永远都是无阻的,它能越过太平洋传遍世界各地。

如果说那些冲锋在前线的战士们是英勇的,那么在幕后的那些护士医生们也是令人感动的。虽然护士们没有战斗技能,可是她们愿意赌上自己的生命去医治伤员,除了要忍受血淋淋的伤口所带来的恐惧,还要安慰那些受伤的战士,给他们鼓励,日夜照顾他们,查看病情,这样的奉献精神怎能不伟大?炮火、战争的无情的,可是人是有情的。

唐曼柔,一个柔弱的女子,却对国情有着一定的深入见地。她是孙中山的红颜知己,她与孙中山一起讨论国情,讨论辛亥,甚至为争取国家利益不惜挨父亲的耳光。革命是为了改变命运,革命是许多年轻人用生命的代价换取让活着的人活得更好。这是和唐曼柔一起谈话时孙中山先生说的话,这句话一直让我记住,以后也不会忘记,因为这就是革命的真正意义,正确的意义。在孙中山回国的途中,他收到唐曼柔的一封信,信上说四国银行团已决定暂缓向清政府借款。可是这样的结果是唐曼柔用它自己的生命换来的,与父亲的反抗最终让她和她的父亲成为了清王朝的殉葬品。

革命的命不只是生命,更是一个国家的命运。


观《远山》有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颗草去


《远山》观后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颗草去

影片由河南舞钢市检察院反贪局原检察员霍新泰的先进事迹改编,展现了一位普通检察官平凡而又不平庸的一生,让我们看到了新时期一个普通检察官一心为民、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公正执法的光辉形象。

老霍一出场,就是个铁面无私的人民检察院检察员。为查清事实,还民一个公道,老霍忍受了村干部人为的故意刁难。放弃照顾重症在床的妻子,也亲手将自己师傅的女儿送进了高墙。坚持原则,不念亲情,他用坚定的职业操守和智慧克服了重重阻碍。

伟大却又平凡的故事,似乎从远山传来,遥远却又仿佛近在我们身边。

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普通检察官在法与自己周身所处的一切相悖离时,遵循用实际行动捍卫法律的原则,维护正义。老霍以检察事业重于泰山为信念,兢兢业业工作,时刻维护法律与正义,他身上传递着一种精神、一种力量。直至因公殉职,老霍这段感人至深、值得被敬仰的人生历程,引人深思。我觉得一个党员干部的价值,不是体现在职务的高低,而在于其道德品质的优劣、思想的高度、是否尽心尽力为人民服务。

就像英子在看守所内面对前来探监的老霍说的一番话:我佩服你,佩服像你这样对正义充满着信念的人!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规定:教师必须廉洁从教。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社会大任,我们的工作关系到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关乎小家大国。

现如今,由于社会中不可避免地有腐败现象和拜金主义思想的存在,有些家长认为老师对学生的教育质量取决于他们送礼的厚度,甚至为孩子能受到老师更多关照,给老师送厚礼。对于这些家长存在的误区,教师要恪守自己高尚的职业道德,保持廉洁从教,抵制各种诱惑。树立高尚师德,用实际行动予以澄清,杜绝违背师德的事情发生。因此教书育人意味着我们不仅要给学生们传授知识,更要教育学生做一个顶天立地、堂堂正正的人。

腐败分子之所以腐化堕落,沦为阶下囚,关键是他们放松了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失去了做人和做事的底线。

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教师以自身人格的力量,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廉洁是教师立身之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颗草去是陶行知先生对教育的理解。只有廉洁从教,教师才具备道德上的感召力,才能带领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一日三省吾身,进行自我反思,才能进步,方可有良好的道德情操与修养。

廉洁是师道之前提,师道是立教之根本。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示范性的劳动,它对学生的为人、处事、学习和生活等诸多方面都具有熏陶作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方方面面。社会期望教师具有比其它行更高的道德情操,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家庭美德等方面,都要求教师能做出表率。修身慎行,敦方正直,清廉洁白,恬淡无为,时刻提醒着我们洁身自好,莫忘自己的本质。

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摆正自己的心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不断改造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把教育工作作为一种崇高的事业放在首位,淡泊名利,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做出表率。在面临社会各种诱惑时,严格约束自己,坚持原则,捍卫人民教师的形象。

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廉洁是一面镜子,时刻提醒着我们: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里,我们要抵得住诱惑,撑得住信念,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甘为人梯与园丁,乐做春蚕与蜡烛。

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向老霍公学习。正如他在日记中写道:共产党员是人民的公仆,要淡薄名利,勤政为民;作为一名检察官,要清正廉洁,秉公执法。他这么写了,也这么做了。

在日后的工作中我会坚定信念,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经常自省、坚持原则,认真履行监督职责,坚守工作作风,保持教育公正。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颗草去。

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


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

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一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当代大学生的崇高理想和历史使命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启明班金晨曦

(一)

电影《辛亥革命》截取了封建中国在1911年至1912年初那一时段发生的历史事件,从“血染黄花岗”到“武昌城首义”,从“阳夏保卫战”再到“创建共和制”,由表及里的历史重现了辛亥革命的过程,书写了一群热血青年用自己的生命叩击愚昧的封建国体,用自己的热血呼唤青春中国的壮举。通过观看这部电影,使我们重新审视那段历史,100年前发生的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一个重要里程碑,辛亥革命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认真深思。

曾担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的章开沅说,盘点辛亥革命,要看三个100年,即辛亥革命之前的100年,辛亥革命以来的100年,以及放眼今后的100年。“百年锐于千载”,这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成立以前那100年世界历史的精辟概括,而对于同盟会成立以后这100年的世界历史,这句话也同样适用。因为20世纪的“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等等,其变化的幅度之大、速度之快,更远远超越了19世纪那100年。只有透过这前后两个100年世界历史的发展变化,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辛亥革命。

“前面的两个100年都是前人做的事业,而未来的100年是我们的事情。”章开沅认为,现在最重要的是摒弃肤浅的科技决定主义,实现精神的回归。当前人类面临诸多共同问题,资源浪费耗竭、生态环境毁坏日益突出,不是科技决定论所能解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更需要精神的力量。

为此,章开沅大声疾呼,要大力弘扬和传承精神力量,包括百年来形成的辛亥精神、延安精神、人文精神等等。

章开沅认为,辛亥精神实质上是对祖国的热爱、追求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

(二)

下面借助章开沅教授的视角,谈谈我对《辛亥革命》这部电影的观后感。

当今时代,国际国内的形势日新月异,当代的大学生尤其要继续发扬“对祖国的热爱、追求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的辛亥精神,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我们大学生的崇高理想和历史使命!

我国已经找到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并将继续取得伟大的成就,我们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必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必将成为世界一流的强国。我对国家充满信心,充满自豪感。

进入本世纪,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帝国主义国家的生命力正在日益衰减,帝国主义国家的制度已经日益显现严重的局限性,新兴国家的崛起,尤其是中国的崛起不可避免,世界越来越需要中国发挥更大作用,因此,我们每个中国公民尤其是现在的大学生应该提前预判到这种发展趋势,努力准备自己,积累自己,武装自己,为成功世界大国公民、强国公民做好一切准备。

我立志在大学期间要充分发挥辛亥精神,努力学习经济、金融知识,就是为了把自己培养成经济学家、金融学家,努力学习,认真听课,关心时政,关注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金融形势,积极跟踪专家学者的前沿观点,积极参加科研课题的研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比高考还要高考的精神完成每天的学习。

我们的校友巴曙松在一个发展论坛会议上作报告时指出,国内企业在面对国际经济形势大幅波动时,普遍明显缺乏应对的经验和能力,突出表现在对原材料价格和库存判断的失误上,“集体交了学费”。此次危机过后,他相信很多企业将更加成熟,对国内外的经济形势的周期性变化有宏观的认识。巴曙松表示,每逢经济遇到大的挫折,反而更能激发我们集中资源和智慧来进行改革,从而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此次波及世界的金融危机,也蕴含着大量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和学科发展的机会。

巴曙松的报告给我们学生的启示是,要抓住此次金融危机给我们国家提供的发展机遇,给我们青年学生提供的发展机遇,努力学习经济知识金融知识,加强宏观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对宏观事务的判断能力,全面发展自己,把自己培养成为学生领袖,乃至成为未来经济领域、金融领域的专门人才和领袖。

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二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

这部电影,细腻,深刻,把辛亥革命的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尤其喜欢影片开头宁静的那段告白,她带着脚镣走向断头台的那一刻,出影时间最短,但是却让我最为感动,她在牺牲前说的:“我的死是为了所有孩子的幸福!”,顿时,我有一种眼泪要冲出眼眶的感觉。

今天的我们其实就是她当年说的孩子们,在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真的不要忘记那些流过鲜血和牺牲的革命先烈,是他们用宝贵的生命坚定的信念换来了我们今天的欢笑和幸福。战争的场面看着让人揪心,那么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勇敢的抛弃家中的妻儿和一切,拿起捆绑的手弹跑向敌军的那边。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一件件忘我牺牲的事迹,一幕幕不能忘记的场面,深烙在心底!

秋瑾说:“革命是为了给天下的孩子造一个温和的世界……”林觉民说:“革命是给天下人谋求幸福……”孙中山说:“革命是……使全国之人无一贫者,使中华民族屹立世界之东方……”。这一句句,无不感人肺腑,而我所流泪的真正原因,其实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美好愿望——这是多么美好的、直到现在仍尚未实现的愿望啊!以至于我在心里怀疑,他们的愿望,永远只能是一个理想的、美丽的愿望而已。那么,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又到底是为了什么呢?结果,我迷茫了,迷茫得流下了眼泪。

我们知道,这部电影的主角是孙中山,当然,还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他,还是一名医生。他从一位医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民选总统,为了推翻封建帝制,发动11次武装起义,失败了再起义,越挫越勇,百折不挠,历尽磨难,其坚定的爱国信念,深深地感动我们。为了给国家留下一个光明体制,为实现最高政治目标推翻帝制,他毅然辞职让位,以总统一职换袁世凯叛清,实现共和制度,其伟大的人格令人景仰,这样的情节只能是由伟人创造出来的,而不是电影情节塑造出来的!可是回到我们的现实,我们扣心自问,现在的生活条件照当时相比要优越得多的多,可我们是否能够像孙中山先生那样不畏艰险困苦,不畏挫折,为了自己的信念、信仰而坚持到底呢?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像孙中山先生那样无私呢?要知道,在当时,大总统的位置可是相当于皇帝宝座啊,这在现实社会中,还不要说什么大总统的位置,有多少鸡皮蒜毛之事又让多少人为之斤斤计较,耿耿于怀。所以说孙中山先生的境界和觉悟,那是难人可贵的,更非等闲之辈所能及也。也正因为如此,当时才会有那么多的热血青年追随于他,为之而献出生命。

也许我们当中的有人会说,自己生错了年代,如果也生活在那种乱世,说不定也将成为这些革命先烈中的一员。其实,我觉得这是遐想也好,假设也罢,都毫无意义。一个世纪的光阴犹如弹指一挥间,历史是不容假设的,所以我很难想像,如果100年前,没有这样一部分人为了心中的信念、自己的理想用抛头颅洒热血的方式执着的追寻新的希望,那么如今的中国该是怎样的一种场面?不过,既然历史没有留给我们血雨腥风的生活,没有留给我们戎马疆场的机会,那么我们就该以我们这个时代所特有的新的方式去开拓进取,去寻找利国利民的新道路。

最后,谨以此片表达我们心中对于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也希望我们这些作为晚辈的,能够发自内心的去保持对于前辈先贤们的崇敬,并以其为榜样,激励自己,为了那一份信念、信仰,勇往直前,永不放弃。

再说说辛亥革命的得与失(谨代表是个人观点)

很显然影片以孙先生回国为界分为前后两部分,回国前主要是孙、黄合作领导军事斗争。此部分为双线叙事:一线是黄兴在国内领导革命起义,一线是孙中山在国外募捐筹集军费。双线并行不悖却又彼此牵动,有条不紊。在叙事节奏上,由于多涉及战争场面,矛盾冲突和情节起伏上都显得紧张而又跌宕,激动人心而又扣人心弦。而孙先生回国后则由军事斗争转化为政治斗争,仍是双线叙事:一线是孙先生在南方积极筹建共和,建立新政府;一线是袁世凯在北京与清廷斡旋,逼清帝退位。同时双线交织,矛盾重重。因为这场斗争的的参与者是孙、清、袁三方,他们代表着不同的利益:以孙先生为首的革命党极力要推翻腐朽的清王朝,清王朝又做着垂死的挣扎,袁世凯游刃与二者之间,企图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坐收渔翁之利,成为做后的赢家——手握权柄之人。最后在袁世凯逼退清帝当上大总统后双线合一。此部分由于是政治戏,所以在叙事节奏上该部分较之前半部分略显平缓,但并不意味

辛亥革命观后感范文


国庆放假期间,看了几部电影,其中有一部就是《辛亥革命》,由成龙主演。看过《辛亥革命》电影后,其实印象并不深刻,其情节、场面、规模远比《建国大业》来说,也逊色许多。
然而,仔细端详辛亥革命发生的前后,却感慨良多。
辛亥革命爆发,从电影中来看,有它的偶然性。1911年10月10日,当时清政府将驻守湖北的主力部队调往四川镇压保路运动,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决定乘机发难。不料革命党负责人孙武当天在汉口装配炸弹时被炸伤,引起清军的大搜查,革命党领导人要么被捕杀,要么逃离武昌。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新军各标营中赞同革命的基层官兵主动发难,经一夜战斗占领了湖广总督署,后来又控制了武昌、汉阳、汉口三镇。 但仓促举事的官兵马上面临缺乏统帅的致命问题。无奈之下,他们找到黎元洪,黎元洪在士兵枪口的逼迫下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湖北军政府发布文电,号召各省为推翻清朝建立民国而奋斗。武昌起义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成功了。这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偶尔性。
一场意外居然迅速发展成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让中国各方政治势力都措手不及。然而,这场意外的革命却有其必然性。纵观满清王朝在革命前50年、尤其是前10年的作为和不作为已经让革命的发生只是个时间问题。
从大的方面说,满清王朝的垮台主要是拒绝加入西方引领的时代潮流。就连同李鸿章1865年要求设立电报局,也遭到一帮保守的满汉大臣的极力反对。反对者的理由包括设电报局就要架电线,架电线就会坏风水、侵扰祖坟。
引进西方的技术尚且如此艰难,更不用说借鉴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了。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被自己向来看不起的岛国日本打败,清王朝受到极大刺激,光绪皇帝为首的维新派决心变法图强,也就是要搞改革开放。但在一众王公大臣公开反对和暗中捣乱下,1898年的戊戌变法推出百余天后就迅速夭折,光绪皇帝本人也失去了自由。
1900年,慈禧太后和一帮王公大臣居然相信打着扶清灭洋旗号、盲目排外的义和团是洋人的克星,试图利用迷信愚昧的义和拳民与西方全面对抗,一口气向西方11国宣战,结果招来八国联军侵华,中国被迫与列强签订赔款高达4亿5000万两白银的辛丑条约。这一结果让更多仁人志士不再对清王朝抱有幻想。
不过,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皇权统治仍有其强大的惯性。虽然孙中山、黄兴等人领导的兴中会、同盟会等革命团体在甲午战争后就不断尝试用武力推翻满清王朝,但直到20世纪头几年,革命派与改良派的争议仍难分高下,通过立宪改良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的主张仍大有市场。
而对满清统治者来说,孙黄的革命行动固然要坚决镇压,就算梁启超等人温和的立宪改良诉求也难以接受。在空前的内忧外患压力下,清政府被迫做出某些改革姿态。1906年9月,清廷终于宣布进入预备立宪阶段。这一改革宣示虽然来得很晚,仍让国内各界感到振奋,一些大城市的学生、市民、绅商纷纷举行集会游行支持朝廷进行立宪。
但颟顸自大的清王朝又一次失去了聚拢民心的机会。1906年11月,清廷发布裁定中央官制上谕,结果却是满族人获得更大权力,甚至连形式上的满汉平衡也被打破。这类紧握权力不放的改革不仅更加坚定了革命党人推翻朝廷的决心,也让众多立宪改良派人士失望不已,纷纷转投革命派阵营。立宪派领袖梁启超在其《现政府与革命党》一文中忧愤地指出:革命党者,以扑灭现政府为目的者也。而现政府者,制造革命党之一大工场也。
清政府却不愿或已没有能力正视社会的呼声。1908年8月,在慈禧太后去世前,清政府发布了《钦定宪法大纲》。但这部维护君权、压制民权的宪法连士绅阶层为主的立宪派都看不下去,指其为假立宪、伪立宪。维系清王朝统治的社会基础更加动摇。
1910年1月到11月,以地方士绅为主的立宪派发动了四次大规模的国会请愿运动,但朝廷不仅毫不妥协,拒不立宪,反而采取更加激烈的手段镇压立宪运动。1911年5月,清政府发布内阁官制,成立满人独揽大权的皇族内阁,让立宪派分享权力的希望彻底落空。清政府拒绝改革的立场终于招致众叛亲离,改革的空间也丧失殆尽,清王朝垮台只是一个时间或时机问题。
因此,原本属于意外举事的武昌起义成了压垮满清王朝的偶尔中的必然。
辛亥革命这场预料中的意外显然有其不可避免的必然性。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创了亚洲第一个共和体制,是一次伟大的社会进步。尽管辛亥革命没有也不可能解决中国社会的深层次问题,中国后来的发展也充满坎坷,直到今天民主共和在大陆仍是一个理想,但辛亥革命留给后人的最大启示却永远不会过时。
孙中山先生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对如今来说,我想应该理解成:改革还没成功,大家应该努力推动触及既得利益集团的真正的改革,还改革原有的动力与动机,以民主共和的政治体制来消除腐败、不公正的特权。这样国家才能达到长治久安。

最新辛亥革命观后感


观看一部影片,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有很多想法在看中不断涌现,不能消失,很多优秀的观后感,要真正地理解作品,其实需要以心得的方式去认真回味。写观后感也是一种提升作文水平的途径。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的观后感更好的记录下来呢?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最新辛亥革命观后感”,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辛亥革命观后感【篇1】

随着时光的流逝,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让我们把思绪转到那百年前的神州大地上,我们耳边仿佛响起那隆隆的战火声,眼前浮现出革命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献身。正因为这些烈士们,才让我们赶上了现在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出生在这么一个和平,幸福的'年代,所以,我们更要懂得珍惜。

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该年以支计为辛亥年,故名。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而领导的,领导这次革命的是中国资产阶级的政党同盟会及领袖孙中山。孙中山先生曾有一句名言“华侨乃革命之母”。形象的说明了华侨和孙中山先生民主革命的不解之缘,的却如此,在本世纪初年,广大海外华侨积极支持孙中山先生进行革命,他们对孙中山先生忠心耿耿,赤诚一片,而孙中山先生对他们则是推心置腹,热情关怀,勉励有加。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的枪声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深的历史意义。是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又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使辛亥革命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可以这样说:是辛亥革命开启了新中国的大门。

辛亥革命为民主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最后,辛亥革命对近亚洲的各国被压迫的解放运动做出了无可厚非的巨大贡献。

辛亥革命观后感【篇2】

我记得有人说过,“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温和宁静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

令人欣喜的是,放眼如今,人们不再如此木讷!中国人民正团结一心,脚踏实地的走在复兴的征途上。世界看得见我们的努力!

而我,是幸福的当代学子,不愁安全,不愁吃穿用度,不愁没书念,不愁没有发展的前途。每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雄壮地迎风飘扬。我知道,革命前辈们,正露出欣慰的笑容,在平静祥和的蓝天上爱抚的凝望着我们。我们,必将不辜负革命先烈们的流血牺牲,不辜负父母用劳动汗水的养育,不辜负共产党为整个国家和民族所付出的一切。

辛亥革命值得纪念,那些英勇并饱含坚定信仰的革命烈士们更是永垂不朽的。辛亥革命的精神值得赞扬,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应当学习并了解辛亥革命,要牢记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富强才能保护自己,保护他人,都是我们中华儿女应该做到的。

辛亥革命观后感【篇3】

辛亥革命是由孙中山带领着一帮,深受中国千年来封建统治阶级迫害的老百姓,从武昌开始的起义。这一举推翻了封建统治的腐败政治,把无数中国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

我敬佩那些勇士们。他们敢于向当时有十分大的权力的朝庭对抗。我也敬佩孙中山,他敢想敢做,才会有了这一次革命性的起义,他有能有谋,才会使这一次起义胜利;他组织力强,才会让人民军意见统一。在孙中山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人站了起来,保护自己的家园。让新中国的成立燃起了一丝丝的.希望之火。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辛亥革命,也许今天的中国仍被封建统治阶级控制,亦或者已成为外国人的俘虏。

生在今天的这个太平世界,我们应该感到满足。因为我们不必受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不必吃草根、树皮,不必在艰苦的环境里作战,我们还在乞求什么?为那华丽的衣冠与耀眼的财富而找父母不断榨取他们的心血干什么?生在这太平的天地中已是上天给予你的巨大的恩慧。

在学习生活中,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迎面而来,不要说命运如此,不要说我要放弃,想想先辈们,他们与那讨厌的命运做斗争,天塌下来也不会放弃,而是把天顶着,继续与困难做斗争。我们在学习中碰到了困难相比之下算什么呢?我们也要与困难做斗争,直到把困难战胜啊!努力、努力再努力!

辛亥革命观后感【篇4】

金秋十月,阳光灿烂。20xx年10月23日上午,我响应党组织的号召,参观了辛亥革命博物馆。

纪念馆为石料建筑,整体建筑外形如一方石块,平静地置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入口处,一条跨越水面、向上斜长延伸的走道直通大门――寓意着“共和之路”。石块已被凿开,隐喻辛亥时期英烈们开天劈地的勇气和艰苦卓绝的历程。12米宽的道路从缺口穿入,笔直、向上。道路上随机陈列着辛亥英烈铸铜雕像,似在沿路而行。作为参观流线的主轴,当人们穿梭于英烈雕塑丛中,仿佛时空又回到了辛亥革命那激情燃烧的岁月。穿越厚重的石壁,尽端豁然开朗,象征着辛亥革命翻天覆地,揭开推翻了满清帝制的序幕和石破天惊的曙光。中山先生背影雕像矗立在路的尽头,又是路的最前方,似在思索中国未来的方向。

通过参观,我、不仅对辛亥革命这段流芳百世的历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在精神上受到了洗礼,深刻认识到作为新时期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时间让辛亥革命成为了不朽的历史,多少的忠魂埋骨中华这块火热的大地上。江水浩荡,青山峥立,承前启后,扬帆激行,在伟大革命精神鼓舞与指引下,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将为祖国的统一富强而更加努力拼搏,为之奋斗不懈!我们不应该忘记过去,孙中山先生说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今天我们瞻仰辛亥革命纪念馆,就是要在全体预备党员中继续发扬中华儿女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发扬中华民族一切革命先驱们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时间让辛亥革命成为了不朽的历史,多少的忠魂埋骨中华这块火热的大地上。江水浩荡,青山峥立,承前启后,扬帆激行,在前辈伟大革命精神鼓舞与指引下,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将为祖国的统一富强而更加努力拼搏,为之奋斗不懈!

虽然辛亥革命过去了近一个世纪了,但是孙先生为追求民族独立、民族自由和民族幸福而奉献自己毕生精力的精神却永垂不朽。他历尽艰辛,践行了他所说的“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誓言,更是留下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名言值得后人学习。

在当今这个和平的大环境下,我们仍然不能忘记爱国主义精神,时刻牢记以前的经验和教训;同时我们也要学习革命党人的牺牲精神和自我奉献精神,也要充分的发扬民主,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坚持追求真理,与时俱进,为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党员,更应该倡导这种敢为天下先、敢为民生洒热血的精神,将革命精神在新时代发扬光大,贡献于国家建设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辛亥革命观后感【篇5】

今天,我们五年级观看了电影《辛亥革命》,我看了后心里久久难以释怀。

我们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回顾百年前为我们现在幸福生活而奋斗的人,他们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与勇敢的牺牲。

开头处,秋珐瑾就义前说:“我此赴死,是为了革命。”这一番话,为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

广州起义,战斗激烈,起义失败。七十二位烈士血染黄花岗。我的心紧张极了。这时,在海外的孙文游说募捐,让海外华侨同胞们为起义的成功而募捐。

武昌随即起义,在这场战斗中,战士们个个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胜利,但阵亡了四千多人······

孙文在海外阻挠了清王朝向四国银行借款计划,使清王朝更无能。孙文是从一位默默无闻为人民服务的医生,到迅速成长为革命领袖,因为他的无私,对人的守信。所以有着许多人宁愿追随他,也不愿受清王朝的贿赂。

当孙文当上临时大总统时,却表示谁能推翻清王朝,他就让位。看出他的无私,不光为自己着想。最后让位于袁世凯,看出他的守信,但这不能使中国富强。

辛亥革命虽然没有改变我们国家,但是,有了辛亥革命,就等于扫除了两千年的封建制度,为我们后面的革命打下了基础,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辛亥革命有着一定的意义,是它推翻了清王朝,是它翻开了我们中国崭新的一页!

辛亥革命观后感【篇6】

今天晚上,我和家人一起观看了《辛亥革命》这部电影。我们第一次大家围坐在一起认真地看了这部历史性的电影,身为90后的我,其实并不喜欢看这种类型的电影,但是能和家人一起看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从而也从电影中了解了中国过去100年的历史和曾经那些伟人所做的一切。100前的中国还很落后,在广州起义后,大批革命骨干壮烈牺牲,其中电影片段里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喻培伦身装炸弹,牺牲自己的生命与清朝士兵同归于尽,来建立新中国,还有林觉民在被俘虏后,他虽然脚被锁链铐着,但他依然表明自己改革的观点,而正因为有了这些革命骨干生命的付出,才有了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革命。

毫无疑问,辛亥革命最伟大的意义莫过于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只是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真正了解其意义的又有多少?我们的纪念不是为了忘却……现在崭新的社会是用无数淋漓的鲜血和别无选择的伤痛换来的。而我们现在做的只能是纪念那些伟人,向他们的行为致敬。也许现在我们还是会问革命所为何事?电影中的各位伟人给了我们答案……

在绍兴被杀害的秋瑾的回答是革命是为了给天下的孩子造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黄花岗烈士林觉民在给妻子的信中说革命是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孙中山认为革命是让社会进步的理念更深入人心;革命是让我们这个即将强盛起来的民族不再受列强的侵略和掠夺,不再做任何人的奴隶;革命就是在任何一个地方,在任何一个时候,在任何一个心里,永远——都不再惧怕列强,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之东方,这就是革命的意义。

而生在当代的我们所做的就是珍惜现在眼前美好的生活。记住过去,是为了更好的前行;回望过去,是为了更好的展望未来。在这旅途上有你,也有我。

辛亥革命观后感500


篇一:辛亥革命观后感500

《辛亥革命》这部电影是由电视剧转过来的。我看这一部电影也是有原因的,老师让我们在国庆假期看一部爱国电影并写观后感,爸爸妈妈也让我了解一点中国历史,所以我看了这部片。

今天,爸爸妈妈带我去新世纪电影城观看了辛亥革命这一部爱国电影。刚刚进了新世纪电影城的六号放映厅,电影就已经开始放映了。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二十世纪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晚清末年,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了危亡之际,改良派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决心以革命推翻清政府、结束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辛亥革命的整个过程。辛亥革命,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结束了两千八百年的封建统治;写下了人类社会民主主义的新篇章,更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真理:历史的潮流浩浩荡荡,不可阻挡!

我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就知道了:我深深的感觉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热爱我们的祖国,所以今后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更上一层楼,将来为祖国做出我应有的贡献。

篇二:辛亥革命观后感500

辛亥革命是由孙中山带领着一帮,深受中国千年来封建统治阶级迫害的老百姓,从武昌开始的起义。这一举推翻了封建统治的腐败政治,把无数中国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

我敬佩那些勇士们。他们敢于向当时有十分大的权力的朝庭对抗。我也敬佩孙中山,他敢想敢做,才会有了这一次革命性的起义,他有能有谋,才会使这一次起义胜利;他组织力强,才会让人民军意见统一。在孙中山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人站了起来,保护自己的家园。让新中国的成立燃起了一丝丝的希望之火。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辛亥革命,也许今天的中国仍被封建统治阶级控制,亦或者已成为外国人的俘虏。

生在今天的这个太平世界,我们应该感到满足。因为我们不必受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不必吃草根、树皮,不必在艰苦的环境里作战,我们还在乞求什么?为那华丽的衣冠与耀眼的财富而找父母不断榨取他们的心血干什么?生在这太平的天地中已是上天给予你的巨大的恩慧。

在学习生活中,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迎面而来,不要说命运如此,不要说我要放弃,想想先辈们,他们与那讨厌的命运做斗争,天塌下来也不会放弃,而是把天顶着,继续与困难做斗争。我们在学习中碰到了困难相比之下算什么呢?我们也要与困难做斗争,直到把困难战胜啊!努力、努力再努力!

篇三:辛亥革命观后感500

辛亥革命,不只是一部影片,而是我们伟大的祖国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一举推翻清朝政府、结束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辛亥革命的整个过程。孙中山先生甘冒随时会被杀头危险,创建了兴中会。

孙中山先生向人们描述革命的终极目的是推翻封建专制政体,创建共和民国!“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这句话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里,革命的目的与此,人民的希望于此,这就是革命的真正意义所在!

辛亥革命前期,列强主义者纷纷开始了瓜分中国狂潮!“东亚病夫”的儿女同母亲一起忍受着千灾百难!然而,无能的清政府干着对外投降卖国,对内残酷镇压人民革命的腐败,祸国殃民!

在这黑暗时刻,“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的口号喊出来了!一拨又一拨的呼声响彻大江南北!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终于开始了!

武昌,武汉,南京……各地纷纷积极响应,一枪又一枪的“反君主专制”打响了!各地人纷纷加入革命,参加战斗!逼得清政府退位,“东亚病夫”站起来了!

辛亥革命,世界人所知,世界人惊叹,世界的东方,屹立起了东方的雄狮——中华人民共和国!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

胡锦涛总书记说:做好宣传工作,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①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在新形势下宣传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群众宣传工作的方式,才能更好地从源头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2011年9月30日星期五,江油市委宣传部组织广大干部职工观看了电影《辛亥革命》。影片中以国父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先烈在不同场合进行的深情并茂的演讲、辩论和宣传的画面使我对于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江油群众宣传工作产生了几点启迪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因人而异,量体裁衣。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孙中山等辛亥革命党人所进行的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斗争中,革命好比一驾马车,武装斗争和群众宣传就像马车的两个轮子,二者缺一不可。国父的群众宣传工作做得相当到位,水平相当高,其中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国父(赵文暄饰演)的宣传(或演讲)总是能因人而异,量体裁衣。总是能根据对方不同的身份地位、职业经历、文化素养、思想性格、处境心境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宣传方式和策略,使他的革命理念和崇高思想深入人心。在此,我可以举出几段情节:

1.广州起义失败后,国父在华侨筹款大会上的宣传就是很经典一个例子。国父宣传的对象是在场的华人华侨,海外华侨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身在异乡常常遭受洋人的欺凌、屠杀和奴役,心中最希望的就是中国能够早日强大,中华民族能够早日复兴。国父在演讲前并没有故意隐瞒广州起义已失败的事实,而是直接向在场的华侨华人说:刚刚得到消息,广州起义失败了吾党菁华,付之一炬。这些年轻人,有的才华横溢,有的家境优越,有的新婚燕尔,为什么甘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为什么明知牺牲还要一往无前?为的是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为的是一种信念,一种信仰!在场的华人华侨们无一不被国父慷慨激昂的宣传感动得热泪盈眶,唏嘘不已。他(她)们在听完国父的宣传之后不仅没有因为广州起义失败丧失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反而纷纷毁家纾难,慷慨解囊,更加义无反顾的资助国父的革命事业。国父的精彩宣传真正达到了化悲痛为力量、化失败为胜利、化精神为物质的效果。

2.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为了镇压革命,急忙派出驻英公使唐维庸(陶泽如饰演)积极向四国银行游说,妄图以国家主权为抵押贷得巨款以充军用。为了与清廷抗衡,国父不顾个人安危,单刀赴会火速赶往欧洲劝说四国银行不要贷款给清廷。这时,国父所面的宣传对象已变为银行的经理、董事们。这些人和华人华侨完全不同,对中国是否强盛、中华民族是否复兴毫不关心,他们的脑子里唯一关心的只是自己的经济利益。针对这一情况,国父巧妙的改变了宣传策略,闭口不谈民族复兴,而是大肆宣讲清廷不过是一个日薄西山、奄奄一息的专制政府,如果四国银行贷款给清廷用于镇压革命的话,不仅将遭到全中国人民的诅咒和痛恨而且他们的巨额贷款也必将化为泡影,毫无任何经济利益可言。国父的一番话直击这些金融大佬们的要害之处。最终成功的促使四国银行做出暂停贷款给清廷的决定。极大的鼓舞了革命士气,有效的摧垮了清廷垂死挣扎的经济基础。尤其值得我们借鉴的是,国父在演讲时是直接使用英语,而与之对垒的清廷驻英国公使唐维庸面对四国银行的经理们只能不停的通过翻译表达自己的意见,在国父气势磅礴的宣传攻势面前毫无招架还手之力,只能狼狈不堪的落荒而逃。

3.为了争取各界人士对革命伟业的支持,国父十分重视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影片中,国父积极策动唐维庸的女儿唐曼柔(王子文饰演)临阵倒戈,反戈一击。虽然唐曼柔是唐维庸的女儿,但是从影片中她的衣着打扮我们就能很容易看得出来,唐曼柔是一位久居海外,深受西方文明影响的新型知识女性,迥然不同于清朝传统女性。因此,国父对她所作的宣传又不一样。当她与国父谈及革命与死亡的话题时,国父用十分浪漫的语调说:死不是革命的目的,革命是要改变命运,为天下人谋取永久的幸福,是许多年轻人用生命的代价换取让活着的人更好地生活这番美好理想和幸福憧憬相交织的话语使得唐曼柔坚定地站在了革命这一边,宁肯背负不忠不孝的罪名也要与自己的父亲和清廷彻底决裂。在国父与唐维庸就四国银行借款与否的斗争中,出面为国父担任法语翻译。唐曼柔在关键时刻的反戈一击让四国银行的大佬们感觉:连唐维庸的女儿都跑去支持孙中山了,看来大清国真的没啥希望了。因而不敢继续助纣为虐。唐曼柔的支持直接影响了现场的辩论气氛,扭转了辩论局势,使历史的天平向革命势力一方倾斜。

4.当国父在欧洲劝阻四国银行贷款之事成功后,又立即搭乘轮船归国。当时,清帝尚未退位,革命党人正在和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方军阀势力进行和平谈判。下一步的革命形势将何去何从,不仅全国人民十分关心,全世界人民也都很关心。所以,他一下船就有记者问:带回多少钱支持革命?。国父面对记者的提问,十分豪迈的回答说:予不名一钱也,所带回者唯革命精神耳!革命之目的不达,无和议之可言也。国父此时虽然是在回答记者的提问,但是实质上也是在回答全国各派政治力量、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疑问。毛泽东同志晚年回忆国父时曾深情的说:我听过他多次讲演,感到他有一种宏伟的气魄。②豪迈的语言常常能够具有一种逼人的感人力量。国父这一段干脆、有力、直白、豪迈的宣传,顿使全国民众疑念全消、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对那些妄图保留皇室搞君主立宪的顽固派和保皇派们所产生的影响不亚于是一万枚猛烈的炮弹,就连袁世凯也不敢再在谈判中提出类似保留皇帝的无理要求。

反观国父的对手隆裕皇太后(陈冲饰演)和宣统皇帝(苏晗烨饰演)面对摇摇欲坠的政治危局,既无任何解决问题的对策办法又无一句凝聚人心的宣传鼓动。只会坐在御座之上向群臣痛哭流涕,眼睁睁看着政权被推翻,黯然退位。二者相较,高下立判。

二、形式多样,激荡人心。

由于时间的限制,《辛亥革命》这部影片仅有100分钟。为了更好地探索群众宣传工作的内在规律,找到新形势下做好江油群众宣传工作的办法。在国庆期间,我查阅了《中华民国史》③和《文史资料选辑》④中的相关记载。通过查阅这些历史文献资料,我发现:在辛亥革命中,以国父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从事群众宣传工作除了有因人而异、量体裁衣的特点之外,还有几项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国父年轻时口才就很好,逢事议论滔滔,九流三教,皆可共语。早在香港学医期间,国父便与革命同志致力于革命之鼓吹,常往来于香港、澳门之间,大放厥词,无所忌讳,非谈革命则无以为欢,数年如一日。国父成为职业革命家后,更是把宣传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淋漓尽致。

革命党中还有许多杰出的演说家。比如:鉴湖女侠秋瑾,每大会集,必抠衣登坛,多所陈说,其词淋漓悲壮,荡人心魂,与闻之者,鲜不感动愧赧而继之以泣也。以撰写《革命军》而闻名全国的邹容凡遇学生开会,容必争先演说,犀利悲壮,鲜与伦比。敢骂慈禧的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也是演讲高手,他在苏报案出狱后来到日本。他利用革命党人和留学生集会欢迎的场合,作慷慨激昂的长篇反清演说,令听者荡气回肠,为之感奋,当时天正下雨,听讲者数千人竟咸植立雨中,无不动容。

在群众宣传工作中,文字宣传比口头宣传有其无可替代的优势。尤其报刊这种当时新兴的传媒形式,特别为革命党人所重视。早在1899年,被清廷污蔑为四大寇之一的陈少白先生就奉国父之命在香港筹办起《中国日报》,该报宣传排满,做革命党喉舌,即使其副刊上的文字,不管什么题目,内容都含有民族性的排满思想在内,为一般读者所爱读。随着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革命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内地到港、澳乃至海外(特别是在日本),简直是铺天盖地。据辛亥元老、民国总统府国策顾问冯自由先生在《开国前海内外革命书报一览》一文中的统计,清末各种革命报刊达到110余种。

除报刊外,革命书籍也是革命党人所常用的宣传工具。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中,革命党人编撰了大量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的宣传小册子。其中既包括像章太炎的《訄qi书》这样学理蕴涵的著述,也有像刘成禺(汉公)的《太平天国战史》那样的借古讽今之作,更多的则是直截了当的宣传反清排满思想的革命读物。可以说当时的革命书籍既具有针对不同层面读者的形式多样化特点,又有着异曲同工地宣传革命的统一内容指归。遍地开花,群芳争艳。使清廷防不胜防,人心失尽。焦头难额,无计可施。

三、出奇制胜,妙计百出。

《孙子兵法.军势篇》中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革命党人在从事群众宣传工作时,直接宣传反清排满思想是最为日常和主要的内容。像由邹容撰写的《革命军》,陈天华所作的《警世钟》、《猛回头》等书册形式的宣传品,其直言不讳地正面呼号反清反帝、奋起革命,其鼓动力,不啻万钧雷霆。但革命党人并不排斥在群众宣传中使用奇招异术从侧面攻击清廷,赢得民众支持。

比如,时任山西同盟会评议部部长的景梅久先生就利用报纸屡施奇招。由于清廷的新闻检查制度十分严苛,他常常正话反说,往往能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武昌起义爆发,他撰写了《鄂乱怀疑篇》一文,明明对武昌起义爆发的消息知之已确,深信不疑,文中偏写成吾人固未敢置信也;明明是要张扬革命之声势,但他只含混地(不指明是说清方还是革命一方)以武昌据长江上流,为南北重镇,水陆形势之区,兵备集屯之域也这样的言辞报道;明明知道原清军将领黎元洪并不出名,只是被革命党人临时推举为大都督才勉强参战指挥,却故意称欧人称为第一流名将,如此等等。其实在当时,凡是对时局真相稍有了解的人,都能看出他笔后的真相。显然,这与一般的曲笔手法大有不同,已不啻一种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恶作剧般的调侃。

再比如:武昌起义爆发初,《国风日报》故意出一期白版。除一版广告及社会新闻外,正面一版全是空白,只在上面排了一行二号字道:本报从各方面得到消息甚多,因警察干涉,一律削去,阅者恕之!结果,这期白报一出,人心更是汹汹不定,都乱猜起来嚷嚷着说:大概革命军完全胜利了,清兵大失败了!各省都响应起来了罢!不然哪有一版禁登的消息呢?清廷感到如此更为不妙,便又派警察来报馆告诉编辑:除过靠不住的谣言,准你们登载就是。景梅久等人正中下怀。的确,一张白版,给了读者更大的猜测和想象空间,会衍生出诸多传闻,加重对清廷不利的舆论氛围和社会扰乱情势,这自然正是革命党人所希望的。如此白版,可谓此处无字胜有字,此时出奇胜入正。

从现有的史料来看,当时革命党人在群众宣传战线上出奇制胜的招术可谓五花八门,不胜枚举,它们与正面的反清排满宣传紧密配合、相辅而行,极大的增强了宣传效果,赢得了民众支持,鼓舞了革命斗志。

四、白话宣讲,浅显直白

众所周知,革命党人多数是知识分子,国父等领袖和骨干人物更是博览群书。因此在革命初期,个别革命党人常爱用艰晦文言文进行写作。比如章太炎在1907年的《神州日报》的发刊辞上写到:自古哲士哀时,达人砺俗。这样的文字,不要说在今天,即使在当时也不是一般人所能读得懂的。但很快,革命党人就能娴熟的运用白话文向社会公众特别是下层民众进行宣传了。从此以后,革命党人的群众宣传工作面貌焕然一新,事半功倍。

比如:福建大都督府参事会议员、老同盟会员林白水先生在《中国白话报.发刊词》中写到:文言文报刊全是给知识分子看的,任你说得怎样痛哭流涕,总是对牛弹琴,一点益处没有的革命的希望都在我们几位种田的、做手艺的、做买卖的、当兵的以及那十几岁的小孩子阿哥、姑娘们但他们即使识字的文化也不高,不喜欢或看不懂那种之乎者也,诗云子曰类离奇古怪的文章。林白水自己为着这事,足足和朋友们商量了十几天,大家都知道没有别的法子,只好做白话报罢。这种以白话报刊来作为向普通大众宣传的方法有效的扩大了革命影响。

反观清廷出资所办的《政治官报》等御用报刊几乎都是以文言文撰写、编辑、装排和发行,订阅者仅局限于各级衙门的官员和幕僚,私人自费订阅者寥寥无几,在民间影响甚小,完全无法和革命党人所办的白话文报纸的影响力相抗衡。

五、在新形势下做好江油群众宣传工作的启迪和思考

革命党人在群众宣传方面的这一系列高水平的策略和手段,无疑为推翻清王朝、结束帝制起到了重要作用。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归纳,大力学习借鉴。

1.因人而异。群众宣传,说到底是要讲给群众听的。宣传搞得好不好,不仅要看宣传内容是否有道理,还要看群众能不能够准确理解,乐于接受。如果我们宣传的内容群众听不懂,或者压根就不想听,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搞群众宣传一定要看对象,一定要量体裁衣,一定要因人而异。

我国春秋时代,有一位名叫邓析的思想家说过:夫言之术: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安;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豪;与贫者言,依于利;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说;此言之术也。(见《邓析子》)意思是说,我们要搞好群众宣传工作必须要针对不同的对象和对象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要话因人异,区别对待。即或是最优秀的演讲家传播的最高明的道理,如果不考虑听众的态度及条件,也不可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国父搞群众宣传就充分运用了这一真理。

2.形式多样。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增长并日益多样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内容、形式、手段等各个方面入手,提供多样化的宣传产品和形式,努力满足不同地域、层次、群体、年龄群众的精神需求。同时,坚持差异性原则,为群众提供更多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不同需求。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乡镇文化站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加快完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体育场、综合文化站、文化广场、文化公园、街道文化中心等阵地,做到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安民。新的形势下,我们不但要占领报刊杂志、广播电台、电视电影等传统宣传阵地,还要积极占领贴吧、网站、手机短信等新阵地。重视对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建设、运用和管理,有效引导群众宣传热点焦点,牢牢掌握群众宣传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3.千方百计。要想搞好群众宣传工作,必须要千方百计开动脑筋。什么叫千方百计呢?千方者,就是九百九十九方加一方,百计者,就是九十九计加一计。如果现在我们一个人能够提出那么几个方几个计来。宣传部下辖的各股室、各部门加起来就会有多少方?多少计呀?所以,只要我们想尽一切办法,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人尽其才,悉用其力,那么我们前进道路上的任何困难都是可以解决和克服的,新形势下的江油群众宣传工作就一定能够做得更好!。

4.通俗易懂。让群众听懂我们所宣传的内容是对我们从事群众宣传工作的基本要求,但恰恰也是最主要的考验。因此,我们面对群众讲话时一定要尽量使用通俗易懂、明白如画的言语来表达。这样才能让群众迅速、准确地接受和理解,才能给群众留下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如果我们在宣传工作时一味追求新奇甚至故弄玄虚,用一些艰涩难懂的词汇术语,让群众听起来非常吃力,就会影响宣传效果、会场纪律和群众情绪。不仅费力不讨好,事倍功半,群众还不买账。因此,我们要尽量少引用(或不引用)群众不熟悉的词汇和典故,多采用群众生活中常见的俗语、俚语、成语和故事,让群众觉得和蔼可亲。

来部不久,部领导就要求我思考一下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江油的群众宣传工作,但由于我从来没有搞过群众宣传,也没就群众宣传工作进行过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故而未敢妄加置喙。这次通过观看电影《辛亥革命》以及查阅相关史料,才使我对群众宣传工作有了一些启迪。其实,关于如何做好新形势下江油的群众宣传工作,各级领导早已明鉴在心,洞若观火,游刃有余。我本不该冒昧妄言,但胸中芹意,无时不思报效。故而虽自知见解粗浅,文词疏鄙。依旧不敢稍有隐瞒。班门弄斧于前,谨供领导执政参考。


观后感《观《辛亥革命》有感:保持一颗爱国心》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辛亥革命史读后感3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