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

观后感

电影《钱学森》观后感:主动而为大有可为。

我们往往低估了观影响对人的影响,观看的过程就是思维不断跳跃的过程,我们在观赏时,需要仔细地领会,需要写一篇观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观后感分享与他人呢?我们的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电影《钱学森》观后感:主动而为大有可为,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主动而为 大有可为

——电影《钱学森》观后感

文/赵春杰

2018年9月10日,第34个教师节,沈阳药科大学在南校区图书馆一楼学术报告厅隆重召开了2017——2018年“三育人”先进表彰大会,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副书记、副校长全员参加,并为获得“三育人”标兵、“三育人” 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的老师颁奖。这充分体现了学校领导对“三育人”工作的高度重视!我有幸荣获了“三育人”标兵荣誉,并受到了李炜芳校长的颁奖。那一刻,倍感荣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特别是会后组织观看了电影《钱学森》,这更促使了我要把这种感受写出来,积极投身于学校“不忘初心振精神,解放思想谋发展”教育实践活动中,为学校快速发展、建设国内一流药科大学而努力奋斗。

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科学家,两弹一星元勋。1949年当新中国宣告诞生的消息传到美国后,钱学森和夫人便商量早日回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直到1955年10月1日才回到祖国,这期间他受到美国政府各种阻挠、关进监狱、没收行李、书籍和笔记本,是在中国政府积极努力下,钱学森才如愿回国为祖国效力。这部影片告诉我们钱学森的国家意识特别强,他强烈地爱着自己的祖国,他说“回到我的祖国,我总是能做些什么,也许,我还能够种苹果。”为国家做贡献,即便是种苹果,他也心甘情愿!学校在这个时刻组织我们观看这部电影,我觉得不仅仅是告诉我们爱国,更要爱校!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学校党政领导下,积极地为学校创新发展谋良策、敢担当。我作为期刊编辑部负责人,那就要在本职岗位上,积极推动期刊编辑部的创新发展,全面提升期刊质量和国内外影响力,奋发有为,不断前行。

我是2012年4月1日那天来到期刊编辑部的,主管副校长程卯生教授的话语至今还在耳畔:学校主办期刊是反映学校科研水平的窗口,学校安排你到期刊编辑部当主任,你就要带领编辑部全体同志,充分发挥各杂志主编、编委的力量,办好学校主办的期刊,扩大学校国内外影响力。特别是针对英文期刊,他强调一定要进入SCI。从那时起,我牢记校长嘱托,日以继夜地投入工作,先是对期刊的相关政策、法律和法规学习、了解和掌握。对内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和编排规范,提升编辑出版质量。对外积极宣传、申报中国科协项目,使学校主办期刊尽快进入国家项目平台。

《亚洲药物制剂科学》(AJpS)创刊于2006年,是我校当时创刊的三本英文杂志之一,创刊伊始至2007年,由于学校在办刊经费、政策支持,当时无论是稿源、质量和水平都堪比一流,可以说是辉煌起步。但是,随后因香港合作方经营失败,特别是对杂志出版业务不熟悉,导致杂志不能按期、按时出版,致使稿源流失,是在校友的支持下才艰难维持。我到任后,在学校支持下,在香港注册成立了香港盛京药大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将三本英文刊的所有权全部收回,经与Elsevier publisher集团洽谈并在Elsevier 在线出版,迅速扩大了刊物的国际影响力。在经历了2013年和2014年连续两次申报中国科协项目失败后,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7月第三次申报时终于获得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第二期项目D类资助,使得杂志发展步入了快车道。2016年4月被ESCI 数据库收录,2016年7月获“辽宁省高校优秀科技期刊”,是辽宁省首个英文期刊获奖。2017年8月获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内正式出版刊号(21-1608/R),是近十年来辽宁省唯一获得的刊号。2017年10月14日期刊编辑部收到ClarivateAnalytics(科睿唯安,原汤森路透集团)的通知,经过严格评审,AJpS从2015年第1期起被SCIE(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收录,是辽宁省内高校主办期刊中唯一一本被SCI收录的杂志。2018年6月26日,Clarivate Analytics发布了2017年度的SCI期刊引证报告,首个影响因子为4.56,JCR分区Q1区,位于pharmacology pharmacy学科类别所有261本期刊的第26位!在国际上药剂学领域内SCI期刊中排名靠前,在国内SCI收录的药学类期刊中排名第二。

由学校和中国药学会主办的《中国药物化学杂志》创刊于1990年,这些年来也取得可喜成绩。一是喜入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TOp50项目。2015年5月18日,中国科协精品期刊工程第四期项目评审会在北京市铁道大厦召开,共有300余家期刊单位参加了评审。评审答辩时,我面向评审专家进行了7分钟的项目陈述,主要内容包括组织实施条件、有关业绩、优势特点,项目工作思路和进度安排、预算支出等方面。陈述完毕后经由评审专家提问,进行了客观和有针对性的答辩。最终《中国药物化学杂志》成功进入了“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TOp 50项目”(总排名第38名,药学类期刊排名第3名),2015-2017年连续三年每年获得中国科协30万元的资助,在此经费的支持下,我们通过评选优秀编委、奖励优秀论文,加强优秀选题组稿,加强编委和审稿专家队伍建设,加强国际交流等一系列有利于期刊发展的业务活动持续推动期刊的快速成长;二是双语在线数字出版。在获得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TOp 50基础上,为进一步促进学术交流,扩大刊物的国际影响力,成功入选了“中文精品科技学术期刊外文版数字出版”,将刊登的部分高水平论文进行翻译,以双语形式在线数字出版,加快了刊物的国际化进程;三是2016年7月和10月分别荣获“辽宁省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和“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四是2018年9月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年版(即第8版)之“药学”类的核心期刊。这是该杂志第一次入选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大核心),这为吸引优质稿源,扩大刊物国内外影响力奠定了基础。目前,我们积极努力,希望将该杂志由双月刊变成月刊,同时逐渐由中文刊变成英文刊,为杂志走向国际,早日进入SCI而努力。

学校主办的《沈阳药科大学学报》创刊于1957年,一直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药学”类的核心期刊,2016年7月和10月分别荣获“辽宁省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和“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2017年,为庆祝创刊60周年,我们精心制作了《沈阳药科大学学报》创刊60周年VCR宣传片,用时10分钟,将杂志的历史沿革和编委的历史沿革,全面真实地展示;策划了一期抗肿瘤药物研究专刊,对抗肿瘤药物最新发展、前沿研究进行专题报道;完成了期刊编辑部LOGO设计,从发布征集令、到图标入选,再到广泛征求校友意见,最后完成了期刊编辑部LOGO定稿,从此有了自己独特的商标标识;完成了创刊60周年及主办期刊的展示版,全面展示了《沈阳药科大学学报》的历史及期刊编辑部主办的7种期刊(对7种期刊历史沿革进行了全面核实、确定);表彰了为《沈阳药科大学学报》发展做出贡献的编委、作者和编辑,特别是老的编委,感谢她们对杂志发展的历史贡献;召开了《沈阳药科大学学报》第九届编委会议并颁发了聘书;举办一场高水平的学术报告会,邀请了陈芬儿院士、陈乃宏教授、翟所迪教授、刘国正研究员、胡筱敏教授、郑江教授进行了专题报告;收到了辽宁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辽宁省教育厅及兄弟期刊编辑部赠予书画贺词30余幅,这些书画贺词不仅是对编辑部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我们未来工作的激励。

钱学森为祖国倾尽毕生心血,学习钱学森,就是要立足本职,主动而为。9月21日,我们邀请了Elsevier负责药理学和制药科学期刊的管理、运营和相关项目执行的Maarten van Twisk先生和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期刊出版人、管理和运营与第三方合作的开源期刊的管玄玄女士来学校,共同探讨学校主办的《亚洲传统医药》、《亚洲社会药学》、《中国药物化学杂志》(办英文刊)及学校拟创办的《polyphenols》和《Molecular Food》两种期刊合作模式及合作的可能性,以期互赢,共同进步。就是要以钱学森为榜样,急学校之所急,想学校之所想,主动而为,将学校主办的期刊再努力办成更多的SCI收录期刊,促进学校双一流建设,为学校建设国内一流药科大学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辽宁省政协委员,农工党辽宁省委委员、省委科技与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农工党沈阳药科大学支部主委,沈阳药科大学期刊编辑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电影《大有大无周恩来》观后感


电影《大有大无周恩来》观后感

今天单位组织观看了《大有大无周恩来》影片,算是群众路线实践活动的一个形式吧。说实在的,观影前我对此并不抱什么期望,只一种形式而已,一群人聚在一起看看教育片、讲讲大道理,实在没有任何意义。

但是出乎意料的,这部影片制作得很感人,从一群人的叙述中铺展开来,慢慢在观众心中树立起周总理伟大的形象。特别是周总理在病重中跟身边人说,不要再叫我总理了,我已经不能再为人民做什么了,还是叫我恩来吧。真的,我觉得特别震撼。回忆到总理重病的那段,现在的有些老同志依然不能克制自己悲伤的情绪,或眼泪含在眼中,或泪如泉涌,那是一种真情的流露,特别感染人,仿佛自己也置身在那种年代,跟着大家一起悲伤,一起放声大哭。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十里长街送总理那段。对于这段历史,我并不陌生,上学的时候这段被写入了教科书,但是那时候对我来讲,也只是一篇课文而已,并不像今天那样与叙事者有那样深的共鸣。如果换一种场合,我丝毫不怀疑自己能哭出来。我想,一个人能被那么多人记住,而且能记住那么多年该是多么不容易啊。

周总理是否如影片中所讲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我无从查证,也没有想过要去质疑,我只是简单地将它当作一个故事,一段历史而已。但是今天,从那么多人的眼泪中,那么多人的敬佩和赞叹中,我感受到了它的真实性,也愈加敬佩起我们这位开国总理来,我想无论在哪一个年代,人民都会需要这样的总理,一个始终心系人民、奉献所有的总理。

但是我们现在所处的年代跟建国初期是截然不同的,这是一个金钱至上、权位至上的年代。我们的追求似乎早就停止于物质上的,对于精神上的很少有人在意。所以,又怎么可能诞生出周总理那样的伟人,更多的怕只是贪污腐败、庸碌无为之辈吧!但不管怎么样,我觉得即使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今天,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还是向着真、善、美的,我们乐于见到生活中充满了正能量,而不是藏于阳光下的潜规则!


电影《钱学森》观后感


电影《钱学森》观后感

于皓淞

前几天我和妈妈一起观看了一部电影《钱学森》,这部电影演绎了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爷爷传奇的一生。

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加州理工学院出身的教授钱学森,在美国拥有优越的研究环境和资源,但他却心系祖国,归心似箭,一心想用自己的毕生所学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而意识到钱学森巨大价值的美国政府对其归国设置了重重障碍,甚至以间谍罪逮捕钱学森。最终,中国政府以放归11名美军战俘为条件,迎回了钱学森。

钱学森回到祖国时,中国还是一穷二白,但他坚定地说:“不就是掉下来吗?今天掉下来,明天再射上去,我一定要让中国有自己的导弹”。1964年,第一枚原子弹终于试验成功,接着,钱学森又带领科研人员克服天气、地理等困难,完成了两弹对接,在罗布泊靶场成功试射新中国第一枚导弹。大家都说他一个人可以抵五个师,可是钱学森却说“不要服我,要服科学”。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同志逝世于北京,享年98岁。

通过这部电影,我认识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为了祖国,不计个人得失;为了导弹事业,呕心沥血;为了科学,穷其一生。他是一位伟大的,值得尊敬、令人钦佩的人。我要以钱学森爷爷为榜样,好好学习,长大以后也成为像他一样的人。

《钱学森》电影观后感范文


《钱学森》电影观后感范文

——李文锦

作为我国著名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教授的一生为中国的航空和国防事业付出了毕生的精力。然而为什么他要放弃美国那么好的生活条件,毅然选择回到国内,回到一个在外国人眼里,被视作是一个农耕社会的新中国呢。正是因为他拥有着一颗赤诚火热的中国心。即使被美国人软禁,即使已经失去了教授的职位和地位,即使有无数的美国间谍监视着他的私人生活,但他依然没有向恶势力低头,依然坚持着自己回国的信念和执着。回国后,为了党中央毛主席周总理托付的重任,为了新中国的国防事业和航天事业,为了新中国亿万同胞的安全,他一直在坚持着科学研究。他放下了在美国时的一点点傲慢,坚持带领所有人学习导弹技术。他放下了和家人团聚的时间,坚持在前线指导工作。为我国的科研付出自己半生的心血和精力!他从不放弃每一次机会,也从不放弃每一个人。即便是失败了,他都不会有任何的埋怨和指责。这也许就是他的伟大的另一面。

我想之所以原子弹能够成功,卫星能够发射。除了所有人的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大家都拥有像钱学森教授一样的那颗中国心。或许原子弹的威力是超级大的,但是无数个钱学森的能量是无限大。

看过《钱学森》之后,感到一股正气凛然在胸,同时也问自己,如果我是钱,能否像他那样为了redChina放弃在美国优质的生活和研究条件,回来过清苦日子,并且在中国核领域一穷二白的情况下造出两弹?尤其是后者,钱学森徒有高级的大脑,但是双手被中国核背景缺乏的现状束住,他在面对惨淡现实的时候,应该是何等的无力与无奈?就像影片中,他面对听不懂他讲课的中国技术人员,脸上显出的表情是受到冲击、是无比失望,不过,他没有像对外国学生那样,高傲地不予理睬,而是打起精神,重新再讲一遍。

对于钱学森的毅然回国和回国后的废寝忘食,我感到一股强烈的爱国情怀和理想主义精神,以致走出电影院后,重新面对外面纷杂的世界,看到现代社会上最多的“谋衣食求利禄的自了汉”(梁漱溟语),也生出了无力与无奈,同时思考:现在这个时代还会不会出现如钱学森般拥有高尚情怀和强烈爱国责任感的奉献者?

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今,人们对国家的责任感渐微,或许只能在面临重大灾害后显现出来;同时由于不再有“巢倾卵破”“唇亡齿寒”的情况出现,人们对自身的定位往往不再与国家命运相连。作为青年人,我想:如果我们就向这样的人生目标走下去,如果受过教育的年轻人不再向往报效国家或回馈社会,而是看到国家和社会的不足后不思改变或无力改变,反去崇敬外界更加发达的环境和美好的生活,争先涌出国门,那么我们的国家不仅是用资源为外国培养半成品,而且也将会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我想,每个看过这个片子的年轻人都应该反思,自己是否抱着自私自利的想法在生活,尽管它可以用“每个人好国家就好”来大义化,另外还要思考是否可以把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融合,哪怕只是一点,但也是对我们成长的这片土地的一种回报和推动。

想到龙应台的一句话:“孩子,你是否想过,你今天有自由和幸福,是因为在你之前,有人抗议过、奋斗过、争取过、牺牲过。”如果我们意识到现在还算美好和安稳的生活是因前人的呕心沥血甚至捐躯为国,也许我们就能少点自我,多点大我,为这个国家做点不算惊天动地但也能推动改善的事情。

钱学森电影观后感模板


我们经常会观看一些视频或者电影,思维与故事情节不断地“互动”,产生很多的感触,此时就可以通过写一篇观后感把自己欣赏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写观后感可以让我们杂乱的思维得到整理。怎么才能防止将观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钱学森电影观后感模板,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钱学森电影观后感 篇1

星期五,妈妈让我去看一部叫作《钱学森》的电影,这部电影对我的感触很大,里面说的是钱学森的一生经历。

对我感触最大是有一段,钱学森的家24小时受到美方全面监控,但他还是坚持不懈的写作,在这个24小时被全面监控的时间里,完成了一篇论文。后来,他写了一封信给我们国家周总理,说自已被美方监控,请求回国,因为周总理看过他的论文,于是周总理、毛主席、聂帅讨论后,决定提前放掉美方11名战俘,来换钱学森,美方将军说钱学森可以在任何地方抵上五个师,不能让他走。而他导师的朋友问他你回中国干什么?种苹果吗?钱学森说那是我的国家,我想干什么都行,只要我想我也可以去种苹果!

他的爱国主义情怀是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学习的,他没有辜负伟大的祖国对他的培养,他把最先进的外国东西给学会,然后想尽一切办法回到祖国的怀抱,为我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让中国人在国际上的形象有了一个新的提升。作为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被这位老前辈的爱国热情所感动。

这一段让我知道了知识的强大,高尔基说过没能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我们也可以拿起笔,去学习知识,像钱学森一样,不仅要有学问,还要有一颗爱国的心,钱学森回国后,造出了中国自已的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可实验并不成功,还牺牲了一名队员,钱学森又造出了第二枚导弹东风二号,东风二号是一枚十分巨大的导弹,这次实验非常成功,导弹在空中正常飞行20秒,落地后瞬间爆炸开来,第二次试验可以说是将中国推出了巨大的一步!而我们也应该为祖国做些贡献,哪怕是最小的一步,为了这个梦想,我们应该好好学习。

钱学森电影观后感 篇2

作为中国两弹一星的功勋科学家,作为中国人脊梁的支撑者,作为中国航天技术的伟大创造者和推动者,钱学森对于目前每一个中国人都不是陌生的。电影《钱学森》以自传的形式,叙述了他传奇的一生。他的强烈的爱国情怀,卓著的学术成就,非凡的人格魅力给予我很多感动。在此,仅以几个关键词来谈下我观看《钱学森》的感受。

一、“学成必归报效祖国”

“学成必归,报效祖国”,这是钱学森来美国之前,就抱定了一个信念。这个坚定的信念任谁也不能阻挡,美国移民局以间谍罪对他的非法拘禁,导师对他的善意规劝,都没有动摇他返回祖国的决心。这都源于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源于对学成必归,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他毅然选择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从头开始,受周总理的委托,研究掌握原子弹和导弹结合的技术,起草《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等,为发展中国的航天事业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二、“不要服我,要服科学”

钱学森高尚的爱国信念无疑是建立在对航天技术的学术追求上,正是他对学术的执著和坚持,才能在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带领国人将导弹发上天。毫无疑问,钱学森是个天才,在美国漫长的软禁生涯中,他全心进行研究,在他43岁时,就完成《工程控制论》。这也奠定了他在航天领域的'学术地位。回到祖国后,他不仅潜心研究,更是培养了大批的航天领域的骨干人才。

钱学森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是奋斗与创新的一生,是不断学习与进步的一生。这一切成就都来源于他对真理与国家的无限热爱、坚持和执著。因此,他的这种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及对学术的执著追求,是我观看《钱学森》后的最大感受。

钱学森电影观后感 篇3

作为我国著名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教授的一生为中国的航空和国防事业付出了毕生的精力,然而为什么他要放下美国那么好的生活条件,毅然选取回到国内,回到一个在外国人眼里,被视作是一个农耕社会的新中国呢。正是因为他拥有着一颗赤诚火热的中国心。即使被美国人软禁,即使已经失去了教授的职位和地位,即使有无数的美国间谍监视着他的私人生活,但他依然没有向恶势力低头,依然坚持着自我回国的信念和执着。他放下了在美国时的一点点傲慢,坚持带领所有人学习导弹技术。他放下了和家人团聚的时光,坚持在前线指导工作。为我国的科研付出自我半生的心血和精力!他从不放下每一次机会,也从不放下每一个人。即便是失败了,他都不会有任何的埋怨和指责。这也许就是他的伟大的另一面。

我想之所以原子弹能够成功,卫星能够发射。除了所有人的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大家都拥有像钱学森教授一样的那颗中国心。或许原子弹的威力是超级大的,但是无数个钱学森的能量是无限大。

看过《钱学森》之后,感到一股正气凛然在胸,同时也问自我,如果我是钱,能否像他那样为了祖国,放下在美国优质的生活和研究条件,回来过清苦日子,并且在中国核领域一穷二白的状况下造出两弹?尤其是后者,钱学森徒有高级的大脑,但是双手被中国核背景缺乏的现状束住,他在应对惨淡现实的时候,就应是何等的无力与无奈?就像影片中,他应对听不懂他讲课的中国技术人员,脸上显出的表情是受到冲击、是无比失望,但是,他没有像对外国学生那样,高傲地不予理睬,而是打起精神,重新再讲一遍。

对于钱学森的毅然回国和回国后的废寝忘食,我感到一股强烈的爱国情怀和理想主义精神,以致走出电影院后,重新应对外面纷杂的世界,看到现代社会上最多的谋衣食求利禄的自了汉(梁漱溟语),也生出了无力与无奈,同时思考:此刻这个时代还会不会出现如钱学森般拥有高尚情怀和强烈爱国职责感的奉献者?

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今,人们对国家的职责感渐微,或许只能在面临重大灾害后显现出来;同时由于不再有巢倾卵破唇亡齿寒的状况出现,人们对自身的定位往往不再与国家命运相连。作为青年人,我想:如果我们就向这样的人生目标走下去,如果受过教育的年轻人不再向往报效国家或回馈社会,而是看到国家和社会的不足后不思改变或无力改变,反去崇敬外界更加发达的环境和完美的生活,争先涌出国门,那么我们的国家不仅仅是用资源为外国培养半成品,而且也将会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我想,每个看过这个片子的年轻人都就应反思,自我是否抱着自私自利的想法在生活,尽管它能够用每个人好国家就好来大义化,另外还要思考是否能够把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融合,哪怕只是一点,但也是对我们成长的这片土地的一种回报和推动。

想到龙应台的一句话:孩子,你是否想过,你这天有自由和幸福,是因为在你之前,有人抗议过、奋斗过、争取过、牺牲过。如果我们意识到此刻还算完美和安稳的生活是因前人的呕心沥血甚至捐躯为国,也许我们就能少点自我,多点大我,为这个国家做点不算惊天动地但也能推动改善的事情。

钱学森电影观后感 篇4

星期五,妈妈让我去看一部叫作《钱学森》的电影,这部电影对我的感触很大,里面说的是钱学森的一生经历。

对我感触最大是有一段,钱学森的家24小时受到美方全面监控,但他还是坚持不懈的写作,在这个24小时被全面监控的时间里,完成了一篇论文。后来,他写了一封信给我们国家周总理,说自已被美方监控,请求回国,因为周总理看过他的论文,于是周总理、毛主席、聂帅讨论后,决定提前放掉美方11名战俘,来换钱学森,美方将军说钱学森可以在任何地方抵上五个师,不能让他走。而他导师的朋友问他你回中国干什么?种苹果吗?钱学森说那是我的国家,我想干什么都行,只要我想我也可以去种苹果!

他的爱国主义情怀是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学习的,他没有辜负伟大的祖国对他的培养,他把最先进的外国东西给学会,然后想尽一切办法回到祖国的怀抱,为我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让中国人在国际上的形象有了一个新的提升。作为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被这位老前辈的爱国热情所感动。

这一段让我知道了知识的强大,高尔基说过没能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我们也可以拿起笔,去学习知识,像钱学森一样,不仅要有学问,还要有一颗爱国的心,钱学森回国后,造出了中国自已的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可实验并不成功,还牺牲了一名队员,钱学森又造出了第二枚导弹东风二号,东风二号是一枚十分巨大的导弹,这次实验非常成功,导弹在空中正常飞行20秒,落地后瞬间爆炸开来,第二次试验可以说是将中国推出了巨大的一步!而我们也应该为祖国做些贡献,哪怕是最小的一步,为了这个梦想,我们应该好好学习。

钱学森电影观后感 篇5

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教师在观看了《钱学森》影片后,首先发现的是差距,其次是感触与鞭策。

钱学森同志在美国的生活优越,可他放弃了金钱、地位和名誉,为了祖国建设,他把这一切看得很淡,当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便立即决定回国。用他的话说:“我是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回国后,钱学森同志立刻投身于祖国的建设,在短短的十年中,他成功地引爆了两颗核弹,并发射了“东方红”,为中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授予“导弹之父”和“航天之父”的称号,使当时落后的中国在这两个领域中突飞猛进,开创了崭新的局面。现在再回想起取得了这些成就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在他决定回国之际就受到美国当局的阻挠,他们诬陷钱学森是间谍,并把他扣留在一个海岛的拘留所里。几个月下来,他的体重下降了十几公斤,但是美国人的迫害没有摧毁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他坚持斗争了5年,终于在正义人士和中国政府的共国努力下,回到了祖国。他的精神永不泯灭,他的品质永垂千古,他使我感受到,爱国的力量是无穷的。

钱学森老师,早年留学美国,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博士学位,并成为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专家,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他不仅是杰出的科学家,也是独具战略眼光和卓越组织管理才能的教育家。在人才培养方面,他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而且成绩卓著。他并不因肩负国家航天工程重任,工作繁忙而放松教学工作。

古人也云严师出高徒,特别是思想上的严格要求,学生就是一块未经雕刻的玉器,能否成为真正的美玉,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思想决定行动,我们要首先教化他们的思想,然后在经过正确引导,方可使其成为美玉。最后就是要有自己的精神风貌,教师这个职业很特殊,与你打交道的都是一群孩子,也算是天之骄子吧,所以你必须得有自己的独特的精神面貌,简而言之就是人民教师的人格魅力。我要像钱老一样,具备那种特别的气质,一种能够教化学生、感化学生的、独有的气质。

他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两弹一星”的成就是他杰出才华的写照。然而,在有人让他写传记,记下辉煌的一生时,他却拒绝了,他笑着说:“传记写的是过去的事,我不愿考虑过去,只想掌握未来。只要大家认为我曾为中华做过一点事,那便是对我的最高奖赏了!”

他的一生贡献巨大,却拒绝了写传奇、名留千古的机会,淡泊名利……,是党员、干部,是我们教师学习的榜样。

钱学森电影观后感 篇6

今天我观看了电影《钱学森》,虽然电影有点卡,但我印象很深刻。电影回顾了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创建与发展的不平凡历程,全面展现了钱学森同志对中国航天事业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卓越贡献,是一部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的优秀电影。钱学森同志是一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是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被誉为“人民科学家”。

钱学森的科学成就、学术思想和精神风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永远学习、传承和发扬光大。

首先是其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一个知识分子最为重要的品质之一。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界的。钱学森选择回到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并不是偶然。其父亲钱均夫和鲁迅是好朋友,同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章太炎的学生,其岳父蒋百里是著名军事理论家、国学家,是梁启超的学生。钱学森的思想受这些人的熏陶和影响,学成之后报效祖国成了他的必然选择。即便没有上世纪50年代初美国“卡麦锡主义”的迫害,钱学森也会回国参加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当时国内的环境远不如美国优越,可以说是一穷二白,但毕竟是自己的祖国。即使放到今日,我会经常抱怨这个那个的不完善,但始终不能容忍外国人说中国的半点不是,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爱国心吧。钱学森说无剑可用和有剑不用是两回事,这话放到今日,特别是经历了伊拉克,科索沃,利比亚战争之后,以及当前紧张的国际形势,伊朗核问题,南北朝鲜的对峙,以及中国南海问题。更是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感谢钱学森等科学家们为中国铸造了那么一把锋利的剑,以免我们哪天遭遇被外敌悬剑在头上却没有能力回击的尴尬困境。

其次是其不畏艰难、奋发图强的精神。面对回国后,航空航天工业一穷二白的零基础,钱学森不为艰难,从亲自辅导学生和抓建设做起,搞出了我们自己的导弹和火箭,给我们的核弹头插上了翅膀,也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钱学森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自然与其个人的学识和能力密不可分;另外还有时代需要。钱学森在上海交通大学的专业是火车头,但1932年淞沪战争爆发,看到中国军队对日军的空军轰炸无可奈何,回国后最初选的是飞机制造,因为当时材料原因不能制造飞机。后来选择考虑了时代的需要,实现了两者之间的结合。钱学森能力超常,学识渊博。当时他是加州理工最年轻的教授,从事的是美国航空界最为高精尖的研究。在1951年后被软禁的日子里,他终止了空气动力学的探索,转而研究工程控制理论,终于在5年后出版了影响深远的《工程控制论》。他在一个陌生的领域同样做出了骄人的成绩。不仅以此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而且开创了工程控制理论的新纪元。归国后由于国家的需要,钱学森由理论研究转为工程技术,实现了从理论到技术的完美转型。在这一过程中,钱学森展现了极强的组织和领导能力,将航天工业当成一个大的系统,由总体设计师到分设计师层层把关,如今中国航天事业仍在沿用钱学森的这些组织方式。

钱学森同志去世也已经三年多了,那么他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呢?他在美国学习和工作了(1935-1955),回国后在国防科研一线干了26年(1955-1981),1980年5月中国首次全程发射洲际导弹“东风五号”获得成功。此后他把精力集中在了学术理论研究,抓紧人生的最后时光笔耕不辍,开创了工程控制理论和中国的力学体系;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至今仍值得深思,发人深省;“大成智慧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系统科学理论已经应用到了科学和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

观看此部电影后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他对祖国和科学的热爱。他淡泊名利,朴实无华的精神更让我钦佩。身为大学教师和青年科研工作者的我们要学习他严谨的工作作风、献身教育和科学、坚持真理的精神;勇攀高峰、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毅力;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民族气节;淡薄名利、一心为国的无私奉献品格。

电影《钱学森》观后感(一)


电影《钱学森》观后感

信仰是什么?是每一个人万万不可缺少的东西,信仰是什么?是每一个人心中永不可磨灭的信念!信仰是什么?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的无声的美丽。

钱学森两弹元勋,1949年就开始定居在美国,那是那个年代中国人无可比拟和难以想象的幸福生活,明媚的阳光照射在宽敞巨大的花园,一幢华丽精致的洋房,体面豪华的跑车,湛蓝如碧的游泳池,待遇优厚的薪水,美国政府想尽了一切办法阻止钱学森回国,但钱学森心中只有祖国,有着要为国家奉献的不可毁灭的信仰,这是影片《钱学森》带给我们的最直接的思考!

可现在人的信仰在哪里呢?

过去的信仰坚贞,现在的信仰毁灭。过去的每一个中国人都很纯真朴实。不必说见义勇为好少年赖宁、党的好干部焦裕禄、雷锋式的好战士王杰,他们用自己宝贵的生命,见证了信仰的崇高!也不必说《今天我休息》中助人为乐的好警察马天民,爱岗敬业的首都售票员,勤劳善良的人们留下一个个美名,单单就是一个雷锋就为人们留下了一件又一件数不清的好事。见证了信仰就是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可现在呢?人们普遍心中只有自己,只有私心,只有利益!

过去的信仰温暖的阳光,现在的信仰有毒的空气。曾经人们心中崇高的信仰哪里去了?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淡化了人们的勤劳朴实,另一面的邪恶天性慢慢不加显示的显露出来。信仰在哪里?人们不由得慨叹!从小至大信任危机无处不在,儿童的奶粉有三聚氰胺,人们食用的蔬菜都是用化肥农药催生而成,注水鸡鸭,假牛肉鸭血,有毒的猪肉,刚刚建好的房子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豆腐渣工程,城市上空空气污浊,树木变成一个个树桩孤独的矗立着,黑心医生坑病人,没素质的老师将祖国的花朵变作生财有道的玩偶,保健品的铅超标达几百倍,贪污腐化成风!

我想问:像钱学森那样崇高的信仰何在?

过去的信仰花儿一样美好,现在的信仰摇头丸里的苦闷空虚。不知大家有没有看过这样一个公益广告?一个小女孩将花盆中的白沙用勺子舀入芭比娃娃面前的小碟子中,开心地笑着,然后几个大字食品安全不是游戏。然后是两个小男孩堆着积木,一不小心没有堆好,高高的积木瞬间倒坍了,然后几个大字工程安全也不是游戏。最后是一些小孩玩者遥控汽车,按错了按钮,汽车侧着躺在了地上,然后又是几个大字交通安全更不是游戏。以往的社会很少会有这样的事情?人民安分,心中信仰着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现在呢?物欲横流,利欲熏心,信仰被贪欲打败了取而代之的是算计别人的心计,贪财的妄想,人们心中早已失去了那份淳朴的信仰,以自我利益为中心,恐怕这些层出不穷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吧?

信仰,那破灭的美丽,会不会像凤凰涅槃一样获得重生?还是会像繁花凋谢永远消失呢?还记得同样的一部影片《白守礼》至今没有在全国各大院线上映,因为它很难保证票房价值

我想说:回归吧,中国人的信仰!只有信仰能让我们不断创造和守护住属于每一个人的幸福!

钱学森电影观后感精选


随着时代的进步,电影和电视剧的类型越来越多,在观看的同时,我们自身会有许多感悟。观后感能给后来的观众提供参考意见,观后感的写作要自然真实,有感而发,不要无病呻吟,虚假不实。相信你应该喜欢编辑整理的钱学森电影观后感,敬请浏览本文内容!

钱学森电影观后感 篇1

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科学人物,两弹一星元勋,2009年10月31日逝世于北京,享年98岁。对于这样一位伟大的人,我们对他该怀有多大的敬意呢!

他说:我一定要让中国人拥有自己的原子弹和导弹,哪怕它的存在带来质疑和争论!

他说:不就是天上掉下来个东二么,今天掉下来,明天我们把它给射上去!

他说:回到我的祖国,我做什么都可以,如果我想,我可以去种苹果。

他说:不要服我,要服科学!

他就是一个人抵五个师的男人!

也许到了这个年代我们对于钱学森这位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大师并不熟悉。就在上周四,学校组织我们观看《钱学森》这部影片,期间充满了各种感动,各种鼓舞,心情澎湃。同时也让我们对钱学森肃然起敬。

《钱学森》这部电影演绎了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传奇的一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加州理工学院出身的教授钱学森,在美国拥有优越的研究环境和资源,但他却心系祖国,归心似箭,一心想利用自己的毕生所学,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而意识到钱学森的巨大价值的美方又对其归国设置了重重障碍,甚至以间谍罪逮捕钱学森。最终,回国愿望强烈的钱学森几经辗转回到了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

面对新中国技术、人才、工业等各方面的空白,钱学森带领科研人员从仿制入手,根据现有技术和条件逐步研究、完善,奠定了中国导弹的基础。1964年,第一枚原子弹试验成功,接着,他带领科研人员克服了天气地理等困难,完成两弹对接,并且在罗布泊靶场成功试射新中国第一枚核导弹!

看完影片,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在观影的过程中,一些情节的设计让人看了不仅浑身振奋,而且还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比如钱学森被指控是共产党,被关进监狱,蒋英去探监那一段,看守的人说你们只有五分钟的时间,蒋英见到丈夫之后一直问你还好吗?他们打你了吗?钱学森却一句话都没说。旁边的人说请讲英语!而蒋英回应的却很犀利,难道你没看出来吗我们都是中国人!就像外国人问我们一句:Whereareyoufrom?我们能昂首挺胸,理直气壮地提高声音的分贝,告诉他们:ImChinese,Imfrom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

就像钱学森要离开的时候,杜布里奇校长很不解地问他:你回去能做什么呢?钱学森回答:回到我的祖国,我总是能做些什么,也许,我还可以种苹果。

就像登机的时候,一个中国的记者问钱学森:你为什么不回台湾而选择去大陆呢?钱学森不回答,中国记者追问,钱学森说:中国人对中国人提问要用中文而不是英语,我不想回答你的问题。

新中国建立之初,各方面都很落后,依然随时面临被外国侵略的危险。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的提升,也为了争气,证明中国人不必外国人差,钱学森出国时的志向是:把最先进的外国东西给学会,然后带入中国,为国建设作出贡献。这种高尚的情怀,是作为一中学子的我们所应该学习的,我想起了周恩来总理说过的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觉得读书人是应该有这样的一种气魄和理想的吧。如果说这次观影使我学到了什么的话,就是这个,志向,进取,钻研,拼搏,奉献!为了祖国!

一个人为了一件自己想做的事倾尽毕生心血,最后做成了,这个人叫钱学森。

钱学森电影观后感 篇2

下午,按照学校的预先安排,在县影剧院看了电影《钱学森》。开始时片头走得快,只注意到陈坤主演,黄建新执导,连漂亮的钱老夫人蒋英是谁演的也不明白

在影剧院看电影和网上的感觉就是不一样。剧场的灯光一灭,大厅顿时灰暗,像进入了没有月光的晚上。宽长的影布上现出画面,音乐响起,把人带入艺术的氛围。轰隆一声巨响,火箭从高高的发射台上插入云霄,犹如我旁边的墙壁倒塌一般,我的心跟着震颤。画面,音效的质感太强了,震撼人心,怪不得热恋中的人儿不惜花钱买票到电影院中消费,那是不一样的艺术享受啊。

陈坤的明星范十足,白面书生,脸型稍长,面孔冷峻,气质形象没得说,岂能一个“佳”字了得。饰演钱夫人的女主角更是是如花似玉,面容姣好,让我的眼睛绝无挑剔之处。只是我潜意识里的像钱老这样中西贯通的天才科学家,应是比较沉稳、内敛,比较有内涵,个人感情方面并不喜张扬的形象。故事一开始很浪漫:蒋英在上海某个剧院开个人演唱会,粉丝很多。一曲完毕下台来受到围堵,而此时这位佳人往前面一瞟,望见了梦中的白马王子。远在大洋彼岸的钱学森抛开繁忙的工作,专程观看女友的第一场演出。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跟我走吧。没有夸奖她的演艺水平,没有过多的热情。看得出男生把所有的热情都埋在了心底。

女友说刚从欧洲回来,下方还有很多演出,但年轻后生只有一句话,跟我走吧,紧紧拽住了女友的手。然后蒋英就义无返顾地随着男友踏上了美国的土地。真是“跟我走吧,立刻就出发”。我没有看过钱学森更多的传记,只觉得这个故事太浪漫了,太吸引人的眼球啦。若说蒋英学的是艺术,骨髓里有浪漫的因子,这个故事发生的有因缘,那么我有点不相信,同样的故事会发生在钱学森身上,却有些不敢相信。可能是钱学森受了多年的美国教育,其生活方式多已西化,像这样对女生大胆追求示爱本来就很很正常。总之,这

么严肃的一个题材的电影,看起来很有时代感。加入了钱氏夫妇年轻时感情的花朵,让人的眼睛变得很简单,很完美。这和我去年看过的几部反映新中国建设时期的几部电视剧感受是不一样的。(也包括两弹一星邓稼先、钱学森的)

对钱学森的爱国精神,令我感动。当年年仅35岁的他已成为加州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在美国有房有车,有漂亮的妻子,可爱的孩子,幸福的家庭。他的生活该是多么优裕。更重要的是那儿有他的事业,他在美国的军界、科学界的地位举足轻重,已是名动世界的火箭专家。当得知他回国的讯息时,他的老师冯?卡门先生,加州理工学院院长杜布里奇先生极力恳请他留下,为美国的航天事业做出贡献。杜布里奇把形式分析的一清二楚,言辞恳切。说回到中国能做什么,当时的中国航天科技一片空白,在那个刚刚诞生不久的建立在农耕社会基础上的新中国,他没有施展才华的舞台。“你在那儿种苹果吗?”这一个看似幽默的诘问其实何尝不是当时的事实,相信勤于了解祖国新闻的钱学森不会不明白。他的回答很平淡:“如果我什么也做不了,愿意种苹果树。”我想,钱学森幼年肯定受过传统的中国文化的教育,他的祖父或父亲必须把爱国的中国最传统最优秀的文化知识搬移到了他的骨子里,否则他的意志哪有那般坚定,宁死不屈。这是胸怀坦荡、高风亮节、宁折不弯、誓死报国的传统中国

知识分子的品格在钱学森身上的映现。联想到前几年电视报纸上的报道,说好多中国的优秀外出留学人才学成后不愿归来,说中国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端,没有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说白了,都是些借口,无非是贪恋国外的优越的物质生活,不愿为报效祖国忍受一丁点的`委屈。如果让他们应对钱学森,肯定无语。更重要的是,5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有几个受过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骨子里就没有中国文化的血液,让他们怎样发自内心的爱国?

多年以后,当钱学森躺在酒泉发射基地的一间小土块房子里仰望着矗立在发射台上的东方号导弹时,想起临回国时老师说过的话,不禁喃喃自语:老师,这就是我种的苹果树。此时他的心里应是百味杂陈,他最后实现了报效祖国的夙愿。

人才,真正的人才都哪儿都是也就应成为受人尊敬的人。人才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连钱老的老师冯?卡门先生都说,让这么一个科技天才回国,就等于让中国有了与西方大国相抗衡的力量。冯曾说,钱虽是我的学生,但若背叛美国,那就是我的敌人。这句话固然反映了冯?卡门先生的爱国情感,当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他对人才的重视。美国海军次长的话更直接:一个钱学森,就抵得上美国海军陆战军的五个师。我更细微的感触到美国人对科学的重视,对人才的重视。联想到眼下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何尝不是与对重视科技人才有关。

钱老与蒋英的结合是完美的,浪漫的。我理所当然的理解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智慧与美丽的结合。片末镜头很有意思:钱老夫妇相互搀扶着行走在林荫小道上,钱老略带歉意的对夫人说:这辈子你如果不嫁给我,很可能成为一个知名的歌唱家。你在歌唱方面很有天赋。你后悔吗?蒋英的回答饶有兴趣,用了一个小故事:说有人采访丘吉尔的母亲,问她有什么遗憾?这位女性自豪的地说,我很骄傲,我为英国生下一个丘吉尔。然后,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对钱老说:“中国能够少一个蒋英这样的歌唱家,但不能没有这样钱学森这样一个科学家。”这样一对执子之手白头偕老的老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支持、恩爱,让人动容。

影片在钱老98高龄躺在病床上弥留之际前的一句断断续续的话中结束:人,不能只掌握科学,技术,……,还要学文化,艺术。……相信这句话能给当下中国的千万个家长和教育者中的有心人更多的启示。我愿意相信,科学插在艺术的土壤里,才能开出更绚丽的花朵。

钱学森电影观后感 篇3

上周和学生一起观看电影《钱学森》,电影一开始展现的是1980年向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的宏大场面,令人振奋;然后是电视台报道钱学森逝世的消息,简单追溯钱学森的丰功伟绩以及从事科学研究的历程,特别是如何冲破阻挠回到祖国的,接着镜头切换在钱学森(陈坤饰)和蒋英(张雨绮饰)远渡重洋,回归祖国的轮船甲板上,之后镜头变换在1947的上海,兰心大剧院:至此,电影主体部分才开始。

电影开头虽然是短短两分钟,却把一些有关钱学森最耀眼的内容都提炼出来,而且是用一些珍贵的历史镜头的剪辑组接来表现,从而为电影主题部分的展开奠定了基调。从接受的角度而言,如此开头,是先声夺人、夺眼球的办法,目的是把观众的胃口先吊起来。可是,这样安排电影开头,是不是过度地消费观众对电影的审美期待,给后面部分(电影主体部分)地展开增加不必要的压力了呢?

果然,我的担心却变成了现实,四五分钟后,再四顾同学们,大家在交头接耳,没有了一开始看电影时正襟危坐,专注观赏的神情!

那《钱学森》这部电影的主体部分是怎么展开的呢?

钱学森与蒋英在剧院见面——钱学森携妻子赴美国留学——钱学森提出回国,遭受不公正待遇——回国主持导弹的研制工作——研制大型运载火箭——苍苍暮年,与蒋英携手漫步在林荫道上——病逝。

应该说电影如此展开叙述,在表现主题方面有其合理的`地方。我也相信,换一个导演,可能也是这样来安排,可是这实在不是把这部电影拍成经典电影的做法。我在想,为什么不钱学森首先还原成一个普通人来拍呢?电影的本质是艺术作品,而非官方发布的讣告,电影靠什么打动观众?

我觉得首先是靠叙述的故事。可中国的电影恰恰不善于叙述故事,尤其是张艺谋后期的大制作基本不存在故事。幸好近期徐铮拍摄的《人在旅途之泰囧》,还能讲故事。那如何让电影有故事?如果能把电影中的主人公首先看成一个普通人,那必定有好多关于他的故事。钱学森到底是怎样的性格?有没有怪脾气?有没有不好的生活习惯?他与妻子之间有没有一些矛盾,甚至是情感纠葛?他怎么教育孩子?他说过过头的话吗?他做错过事吗?在他身上,有没有一些让人发笑的事情?我想导演们如果能这样来考虑人物,肯定会让电影满是使观众沉浸其中并津津乐道的故事。

中国电影人物的类型化依然是阻碍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根本因素,因为它代表了电影创作者对人的认识的深度和高度。对人的认识的深度和高度是衡量一个导演是否精通电影艺术的根本所在。无论是娱乐片,还是艺术片,只要想得到观众的喜爱,都必须在探究人性、发现人性上有自己的突破,因为所有艺术在本质上是关于人的发现的艺术!

另外,电影若想打动观众,应多用一些实力派演员。因为实力派演员靠的的是对电影人物的深层把握或者说独特感悟来表演人物的。演好一个角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所演人物有所发现的过程,而这种发现必须首先属于演员的,否则就会让观众倒胃口。显然,陈坤和张雨绮,尤其是张雨绮,在这方面还很不够,只靠一张脸,几个眼神,几个招牌动作,是不能走入观众心灵深处的!

总之,钱学森世所共仰,可拍电影的把他拍这个样子,实在不应该!但愿,学校再组织同学们看电影,选择那些能自始至终能吸引同学们观赏的电影。也希望中国的导演多学点东西,拍出让更多观众认可的佳作。再也不要拍出像《钱学森》这样的电影:一开始还能振奋人心,可后面大部分时间让同学们慢慢地没了胃口,昏昏越睡!

钱学森电影观后感 篇4

经过他带领众科学家的一致努力,在1960年发射了中国的第一颗导弹东风一号,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两单合一也顺利的完成。那一刻起,中国人终于可以昂起头,挺起胸对着外国人高喊:我们是中国人,中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钱学森奋发图强的精神令我敬佩。回到中国,看到航天事业几乎没有发展的中国,钱学森也不为艰难,从零开始,造出了我们自己研制的导弹和火箭,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飞一样突破!

钱学森爷爷是个很乐观的人,东风一号发射成功,东风二号却不幸发射失败。当时,大家都有些灰心丧气。钱学森爷爷却安慰战士们说:不就是天上掉下来一个东二吗,今天它掉下来,明天咱就给它射上去。在钱学森爷爷的鼓励和带领下,战士们积极努力工作,我们国家的航天科研事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国家,由科技贫瘠逐渐变成了科技强大的国家。

学识渊博的钱学森令我敬佩。当时他是最年轻的教授,从事的是美国航空界的研究,这需要多少学问!在被软禁的日子里,他不再对美国作贡献,想方设法逃出美国,他还在一个陌生的领域同样做出了骄人的成绩,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完美转型。钱学森还有极强的组织和领导能力,将航天工业当成一个大的系统,由总体设计师到分设计师层层把关,多么了不起!

看了这部影片,我的感触很深。他毅然决然的放弃了海外优越的生活,回到当时很落后的祖国。他把自己一生奉献给了祖国,奉献给了祖国的科研事业。尽管当时祖国的科研条件很落后,生活水平也极差,但他从没有任何的怨言。我们应当向钱学森爷爷学习,长大成为祖国的栋梁!观看此部电影后让我受益匪浅,我体会到了他对祖国和科学的热爱。还有不怕困难、无私奉献的品格。

钱学森电影观后感 篇5

7月18日,看完电影《钱学森》,深深地被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坚贞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爱国精神所感动。同时,也深刻地体会到先进优越而又尖端的科学技术对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繁荣昌盛的划时代作用!

影片《钱学森》浓缩了我国伟大的科学家两弹一勋——钱学森传奇的一生。青年时代的钱学森留学美国,并以优异的成绩在科学领域,尤其是军事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曾担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终身教授,并在科学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在钱学森决定回到中国时,美国政府种种阻挠和评论“让这么一个科技天才回国,就等于让中国有了与西方大国相抗衡的力量。”“一个钱学森,就抵得上美国海军陆战军的五个师。”更体现了钱学森在科学界的重要地位,以及美国政府对钱学森的极度重视。

在美国,优越的环境和资源可以无限地施展自己的才智,取得更高成就,回到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就好像回到了农耕时代,在那里,科学技术的发展会面临重重困难!但是,钱学森却一心想报效祖国,毅然拒绝了美国各界的挽留,突破重重阻碍,回到了中国!

聂荣臻元帅问钱学森,知道中国为什么一定要搞两弹一星吗?聂帅说:有了两弹一星,中国国防才有安全,中国人民才有和平;钱学森说:美国能搞出来,中国也一定能,中国人不比美国人少一个脑袋。还说:手里没有剑和手里有剑而不用,不是一回事。

面对新中国技术、人才、工业等各方面的不足,钱学森通过培训专业技术人才,发展工业水平,从仿制到自主研发导弹开始,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枚“东方一号”导弹!前进的路上总有太多的荆棘,“东方二号”发射升空后坠落。面对失落的战友,钱学森冷静地说:“不就是天上掉下来个东西么,今天掉下来,明天我们把它给射上去!”鼓励战友从各方面反思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随着技术、人才、工业等各方面逐步完善,原子弹,核导弹也成功研发并试爆成功!原子弹,导弹等高端武器,为维护国家安全以及在国际上的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钱学森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是光辉灿烂熠熠生辉的一生!这不仅因为他卓越的才智,杰出的贡献,更是因为他那坚贞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爱国精神!

传统文化,不仅仅要向社会培养一批品学兼优的谦谦君子,更是要把这种慷慨激昂,热血沸腾坚贞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爱国精神发扬光大!

钱学森电影观后感 篇6

假期里,我观看了一部红色影片为《钱学森》的电影。

钱学森,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令全中国人民骄傲的名字;一个让全世界震撼的名字;更是一个让我永远忘不了的名字。

钱学森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的火箭专家。浙江杭州人,生于上海,由于刻苦学习和惊人的天赋,留学美国很快就拥有了巨大的成就。

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一穷二白,百废待兴,钱学森听到这个消息后,激起了他强烈的归国愿望,钱先生与他的妻子蒋英决定回来报效祖国。1950年8月,正当钱学森一家准备回国时,美国政府竟以莫须有的扣留他们,长达五年,整整五年,在美国软禁的生活,并没有磨掉钱学森和蒋英夫妇要返回祖国的坚强意志。在这段灰暗的日子里,钱学森一边做研究,写书,一边想办法回国。在这期间,他写出了经典的《工程控制论》。无论美国的条件有多好,无论美国的政府怎样劝诱他们,他们都毫不摇动。最后在中国政府的努力下,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

他回国后,为我国的科技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制造出了中国第一枚导弹和原子弹,还做了两弹结合,他培养出了大量可及尖端人才,让中国科技迅猛发展,他常常工作到深夜,只住在一间破房子里。钱学森在中国的条件和在美国的条件没法比,但他因为心中始终牵挂着祖国!在他身上,我明白了什么是以国为重

通过观看《钱学森》这部红色影片,钱学森这个名字,我会永远记住在心里,因为他那样热爱祖国,我也要向他学习!

钱学森电影观后感5篇


读后感大全为你收集并整理了钱学森电影观后感。看电影或者电视剧已经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一个好的作品通常有能引起我们共鸣的地方。写一篇观后感,可以更好地从剧中领悟出作品想表达的理念,观后感可以把自己最深刻的感受用简洁的句子写下来。本文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

钱学森电影观后感【篇1】

假期里,我观看了一部红色影片为《钱学森》的电影。

钱学森,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令全中国人民骄傲的名字;一个让全世界震撼的名字;更是一个让我永远忘不了的名字。

钱学森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的火箭专家。浙江杭州人,生于上海,由于刻苦学习和惊人的天赋,留学美国很快就拥有了巨大的成就。

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一穷二白,百废待兴,钱学森听到这个消息后,激起了他强烈的归国愿望,钱先生与他的妻子蒋英决定回来报效祖国。1950年8月,正当钱学森一家准备回国时,美国政府竟以莫须有的扣留他们,长达五年,整整五年,在美国软禁的生活,并没有磨掉钱学森和蒋英夫妇要返回祖国的坚强意志。在这段灰暗的日子里,钱学森一边做研究,写书,一边想办法回国。在这期间,他写出了经典的《工程控制论》。无论美国的条件有多好,无论美国的政府怎样劝诱他们,他们都毫不摇动。最后在中国政府的努力下,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

他回国后,为我国的科技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制造出了中国第一枚导弹和原子弹,还做了两弹结合,他培养出了大量可及尖端人才,让中国科技迅猛发展,他常常工作到深夜,只住在一间破房子里。钱学森在中国的条件和在美国的条件没法比,但他因为心中始终牵挂着祖国!在他身上,我明白了什么是以国为重

通过观看《钱学森》这部红色影片,钱学森这个名字,我会永远记住在心里,因为他那样热爱祖国,我也要向他学习!

钱学森电影观后感【篇2】

于皓淞

前几天我和妈妈一起观看了一部电影《钱学森》,这部电影演绎了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爷爷传奇的一生。

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加州理工学院出身的教授钱学森,在美国拥有优越的研究环境和资源,但他却心系祖国,归心似箭,一心想用自己的毕生所学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而意识到钱学森巨大价值的美国政府对其归国设置了重重障碍,甚至以间谍罪逮捕钱学森。最终,中国政府以放归11名美军战俘为条件,迎回了钱学森。

钱学森回到祖国时,中国还是一穷二白,但他坚定地说:“不就是掉下来吗?今天掉下来,明天再射上去,我一定要让中国有自己的导弹”。1964年,第一枚原子弹终于试验成功,接着,钱学森又带领科研人员克服天气、地理等困难,完成了两弹对接,在罗布泊靶场成功试射新中国第一枚导弹。大家都说他一个人可以抵五个师,可是钱学森却说“不要服我,要服科学”。

xx年10月31日,钱学森同志逝世于北京,享年98岁。

通过这部电影,我认识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为了祖国,不计个人得失;为了导弹事业,呕心沥血;为了科学,穷其一生。他是一位伟大的,值得尊敬、令人钦佩的人。我要以钱学森爷爷为榜样,好好学习,长大以后也成为像他一样的人。观后感》

钱学森电影观后感【篇3】

下午,按照学校的预先安排,在县影剧院看了电影《钱学森》。开始时片头走得快,只注意到陈坤主演,黄建新执导,连漂亮的钱老夫人蒋英是谁演的也不明白

在影剧院看电影和网上的感觉就是不一样。剧场的灯光一灭,大厅顿时灰暗,像进入了没有月光的晚上。宽长的影布上现出画面,音乐响起,把人带入艺术的氛围。轰隆一声巨响,火箭从高高的发射台上插入云霄,犹如我旁边的墙壁倒塌一般,我的心跟着震颤。画面,音效的质感太强了,震撼人心,怪不得热恋中的人儿不惜花钱买票到电影院中消费,那是不一样的艺术享受啊。

陈坤的明星范十足,白面书生,脸型稍长,面孔冷峻,气质形象没得说,岂能一个“佳”字了得。饰演钱夫人的女主角更是是如花似玉,面容姣好,让我的眼睛绝无挑剔之处。只是我潜意识里的像钱老这样中西贯通的天才科学家,应是比较沉稳、内敛,比较有内涵,个人感情方面并不喜张扬的形象。故事一开始很浪漫:蒋英在上海某个剧院开个人演唱会,粉丝很多。一曲完毕下台来受到围堵,而此时这位佳人往前面一瞟,望见了梦中的白马王子。远在大洋彼岸的钱学森抛开繁忙的工作,专程观看女友的第一场演出。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跟我走吧。没有夸奖她的演艺水平,没有过多的热情。看得出男生把所有的热情都埋在了心底。

女友说刚从欧洲回来,下方还有很多演出,但年轻后生只有一句话,跟我走吧,紧紧拽住了女友的手。然后蒋英就义无返顾地随着男友踏上了美国的土地。真是“跟我走吧,立刻就出发”。我没有看过钱学森更多的传记,只觉得这个故事太浪漫了,太吸引人的眼球啦。若说蒋英学的是艺术,骨髓里有浪漫的因子,这个故事发生的有因缘,那么我有点不相信,同样的故事会发生在钱学森身上,却有些不敢相信。可能是钱学森受了多年的美国教育,其生活方式多已西化,像这样对女生大胆追求示爱本来就很很正常。总之,这

么严肃的一个题材的电影,看起来很有时代感。加入了钱氏夫妇年轻时感情的花朵,让人的眼睛变得很简单,很完美。这和我去年看过的几部反映新中国建设时期的几部电视剧感受是不一样的。(也包括两弹一星邓稼先、钱学森的)

对钱学森的爱国精神,令我感动。当年年仅35岁的他已成为加州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在美国有房有车,有漂亮的妻子,可爱的孩子,幸福的家庭。他的生活该是多么优裕。更重要的是那儿有他的事业,他在美国的军界、科学界的地位举足轻重,已是名动世界的火箭专家。当得知他回国的讯息时,他的老师冯?卡门先生,加州理工学院院长杜布里奇先生极力恳请他留下,为美国的航天事业做出贡献。杜布里奇把形式分析的一清二楚,言辞恳切。说回到中国能做什么,当时的中国航天科技一片空白,在那个刚刚诞生不久的建立在农耕社会基础上的新中国,他没有施展才华的舞台。“你在那儿种苹果吗?”这一个看似幽默的诘问其实何尝不是当时的事实,相信勤于了解祖国新闻的钱学森不会不明白。他的回答很平淡:“如果我什么也做不了,愿意种苹果树。”我想,钱学森幼年肯定受过传统的中国文化的教育,他的祖父或父亲必须把爱国的中国最传统最优秀的文化知识搬移到了他的骨子里,否则他的意志哪有那般坚定,宁死不屈。这是胸怀坦荡、高风亮节、宁折不弯、誓死报国的传统中国

知识分子的品格在钱学森身上的映现。联想到前几年电视报纸上的报道,说好多中国的优秀外出留学人才学成后不愿归来,说中国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端,没有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说白了,都是些借口,无非是贪恋国外的优越的物质生活,不愿为报效祖国忍受一丁点的`委屈。如果让他们应对钱学森,肯定无语。更重要的是,5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有几个受过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染,骨子里就没有中国文化的血液,让他们怎样发自内心的爱国?

多年以后,当钱学森躺在酒泉发射基地的一间小土块房子里仰望着矗立在发射台上的东方号导弹时,想起临回国时老师说过的话,不禁喃喃自语:老师,这就是我种的苹果树。此时他的心里应是百味杂陈,他最后实现了报效祖国的夙愿。

人才,真正的人才都哪儿都是也就应成为受人尊敬的人。人才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连钱老的老师冯?卡门先生都说,让这么一个科技天才回国,就等于让中国有了与西方大国相抗衡的力量。冯曾说,钱虽是我的学生,但若背叛美国,那就是我的敌人。这句话固然反映了冯?卡门先生的爱国情感,当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他对人才的重视。美国海军次长的话更直接:一个钱学森,就抵得上美国海军陆战军的五个师。我更细微的感触到美国人对科学的重视,对人才的重视。联想到眼下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何尝不是与对重视科技人才有关。

钱老与蒋英的结合是完美的,浪漫的。我理所当然的理解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智慧与美丽的结合。片末镜头很有意思:钱老夫妇相互搀扶着行走在林荫小道上,钱老略带歉意的对夫人说:这辈子你如果不嫁给我,很可能成为一个知名的歌唱家。你在歌唱方面很有天赋。你后悔吗?蒋英的回答饶有兴趣,用了一个小故事:说有人采访丘吉尔的母亲,问她有什么遗憾?这位女性自豪的地说,我很骄傲,我为英国生下一个丘吉尔。然后,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对钱老说:“中国能够少一个蒋英这样的歌唱家,但不能没有这样钱学森这样一个科学家。”这样一对执子之手白头偕老的老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支持、恩爱,让人动容。

影片在钱老98高龄躺在病床上弥留之际前的一句断断续续的话中结束:人,不能只掌握科学,技术,……,还要学文化,艺术。……相信这句话能给当下中国的千万个家长和教育者中的有心人更多的启示。我愿意相信,科学插在艺术的土壤里,才能开出更绚丽的花朵。

钱学森电影观后感【篇4】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观看完电影《钱学森》,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钱学森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钱老为了伟大的祖国,献出了自己无悔的青春,他是我们心中永垂不朽的民族脊梁!

他的心中有一个信念,学成归国、报效许国,这是他永不动摇的赤子之心。

曾记否,电影中,加州理工学院出身的教授钱学森,坚持要离开之时,杜布里奇校长很不解地问:“你回去能做些什么呢?”是啊,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中国,一穷二白,与拥有优越研究环境和资源的美国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可钱学森微微一笑,说:“回到我的祖国,我做什么都行,如果我想,我可以回去种苹果。”看到这里,我深深感动,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这里饱含着多少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即便在祖国的土地上种苹果也心甘情愿、无怨无悔!反思今天,有多少国家耗资培养的精英在移民,有多少在外培养的优秀人才选择留在国外,又有多少人在翘首以盼、羡慕大洋彼岸的优越生活和条件。

他的心中有一个信念,用学识改变中国人的命运,这是他永不推卸的责任和使命。

在那个年代,、氢弹、导弹是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象征,国防力量强大,国家就能在国际舞台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否则,只能沦为军事强国的附庸。当时新中国非常缺乏人才和科学技术,钱学森回国后带领着科研人员艰苦奋斗,成功研制出东风系列导弹。他带领着科研人员克服了天气地理等困难,完成了两弹对接,并且在罗布泊试验成功新中国第一枚核导弹——东风二号。当钱学森面对着东风二号是陷入了沉思,他想起了他与杜布里奇校长的谈话,并很骄傲地在心中告诉杜布里奇校长:“这就是我种的`‘苹果’!”正是钱学森视祖国利益高于一切,他对祖国的发展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所以才能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带领着科研人员勇于拼搏,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重大成就,为中国的导弹事业奠定了基础。钱学森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一定要用我的学识改变中国人的命运!”他做到了,他完成了祖国交给他的艰巨使命,他用自己十几年的探索与专研,创造了中国国防与军事领域的奇迹!

一部电影,记录了一个人的传奇,掀开了一个国家的历史。《钱学森》不仅在为英雄立传,更是在为民族铸魂。诉说这部历史,不仅是对先人的缅怀,更是对老一辈人精神的弘扬!我们是新世纪的青年,我们要勇挑跨世纪的重任,为把中国建设地更加美好而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为祖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钱学森电影观后感【篇5】

《钱学森》电影讲述了钱学森报效祖国的故事,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钱学森放弃国外优越的待遇和条件,毅然回国,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钱学森的事迹让我们为之深深感动——中国能够创造奇迹!

钱学森是我国的“导弹之父”,为我国科学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更让人敬佩的是他那浓浓的爱国之情,他在个人发展与祖国建设的决斗中,毅然站在了祖国的土地上,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赤子。观看《钱学森》,让我们明白什么是爱国、求实、奉献的精神。在今日,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进程中,更需要像钱学森那样的忠诚爱国、奋发有为的人。作为检察干警,我们更要坚定爱国主义信念,旗帜鲜明地讲政治,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坚持高度一致,坚持党对检察工作的绝对领导,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毫不动摇坚定法治理念和攻坚克难信心,以担当有为的姿态彰显对检察事业的忠诚和信心,努力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中实现新作为。

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我们现时身处的工作生活条件,相比钱学森回国时优越得多,但论甘于寂寞、刻苦钻研的精神,我们不及钱学森之万一。应对喧嚣的大千世界,我们当坚守自我的价值观,正确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为祖国繁荣发展、社会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而奋斗不息!

电影《钱学森》观后感600字


《钱学森》是一部由陈坤和张雨绮等主演的传记电影,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影片主要讲述了钱学森先生青年时期赴美留学,在学成之后涉险回国并且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故事。网友们是如何评价这部电影的呢?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傍晚的夕阳中,海浪轻触着船舷。他携着自己的妻子悄然离开了祖国。二十年后,同样的碧海蓝天,怀抱坚定的报国之志,他历经种种艰难毅然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他就是钱学森,我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在《钱学森》这部电影中,我看到了钱老励志报效祖国的努力与精神,也看到了他的一生。他的妻子蒋英出于爱,放弃了成为歌唱家的机会,陪他渡美深造。直到他们年迈时,钱老询问蒋英女士是否遗憾,她却说:中国可以少一个我这样的歌唱家,却不能少了你钱学森这个科学家。

她一直都是钱老身后最坚实的堡垒。在被美国政府怀疑、诬陷、囚禁、监视的日子里,是蒋英女士一直守候在钱学森的身边给他温暖,两人彼此扶持,最终迎来了前行的希望。我想,两弹一星或许并不是钱老一生最大的成就,他的妻子蒋英女士才是。

影片中钱老的好友罗友来为了不被美国政府诬陷,将自己的著作燃到无边的黑夜。而在钱老最艰难迷茫的时候,与他一起听《我的祖国》共勉,两人成为彼此在黑暗中最耀眼的光亮。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钱老选择踏着美国民众的敌对与昔日好友的阻挠毅然归国。今天的我们如此的幸运,生活在一个和平而又安定的国家,可是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永远都应该铭记那些为了祖国国防付出一生的人。他们是烈士,他们是真正的英雄!我们或许不能像他们一样为祖国做出令人倾羡的贡献,但我们可以铭记那些过往的历史,珍惜触手可及的和平。

我又想起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钱学森的颁奖词:大千宇宙 、浩瀚长空,全纳入赤子心胸。惊世两弹 、冲霄一星,尽凝铸中华豪情,霜鬓不坠青云志。寿至期颐 、回首望去,只付默默一笑中。可谓实至名归了。

喜欢《电影《钱学森》观后感:主动而为大有可为》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