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

观后感

何玥事迹观后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观看视频已经取代看书成为人们知识获取的一种主要方式,观看的过程中,我们会涌现很多感触。观赏写的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写观后感是一种提升我们作文能力的捷径。从哪些角度写好一篇观后感呢?在这里,你不妨读读何玥事迹观后感,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何玥事迹观后感(一)

今天老师让我们看了《感动中国》的一个片段,是关于何玥姐姐的故事的。看了这个片段,我感触多多。

我们先看了视频,何玥姐姐才12岁,就被诊为不治之症。一般人看到了这个消息,都会吓晕过去,但,她没有,她思索了一阵,很坚定的告诉她爸爸:“我要捐赠我所有能用的器官!”爸爸没有同意。当她知道自己的生命只剩半个月时,一般人知道了,吓都给吓死了,但,她没有。她又是很坚定对她爸爸说:“我要捐赠我所有能用的器官!”爸爸还是没同意。当她和她爸爸看到一个藏族小伙儿也患了不治之症,正在想该怎么帮助他时,一般人只会说一句:“好可怜啊!”便没再说、做什么。但,她还是没有。她反而用更坚定的声音说:“我要捐赠我所有能用的器官!”爸爸终于同意了。于是,他们签署了无偿捐献器官的协议。正如主持人所说的:“她是感动中国里面最小的,她才12岁,但她的心却那么大。”

是的,大爱无疆,她在被病魔折磨的时候仍然没有忘记帮助他人,她,就是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何玥。

何玥事迹观后感(二)

何玥,女,12岁,广西桂林人,小学生。因肿瘤扩散至脑部组织,20**年11月脑死亡。在她听说自己的生命只剩3个月时,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

“虽然我们的女儿没了,但我们帮她完成了心愿,我们很欣慰!”在演播室,何玥的父母从走上舞台的那一刻起,就几度泣不成声。

去年4月,何玥即将小学毕业之时,被查出患有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瘤。9月初,她的病情突然复发,肿瘤扩散至脑部组织。在听说生命只剩3个月时,何玥做出了父母亲人都难以理解的决定……

那天,何玥对刚打工回家的父亲说的第一句话是,“爸爸,我想把器官捐出去,行不行?”吓了一大跳的父亲把何玥骂了一顿,因为按桂林老家的风俗,人死后尸体被剖开无异于大逆不道。何玥哭了:“我希望能尽自己的能力给别人生的希望。”最终,爸爸妈妈含泪同意了。11月17日凌晨0时10分,小何玥在医院里走完了短短12年的人生路。凌晨4时,她的两个肾被送到解放军第181医院捐给了两名患者,她的肝也救助了需要的病患。

在旁人眼里,何玥一直是个品学兼优有爱心的孩子。家里满满一面墙贴着“三好学生”之类的荣誉奖状。2008年汶川地震时,她曾让父母捐出一个月的工资。被查出脑瘤后,学校为她捐钱,她却要把钱捐给更需要的人……

为了给小何玥治病,何玥父母已经欠下了10万元的债务。但为了完成女儿的遗愿,他们拒绝了器官捐献的补贴,也从未主动找过接受何玥器官救助的患者。他们想以最美的方式,实现女儿的“最美愿望”。

何玥事迹观后感(三)

何玥,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患有恶性小脑胶质瘤。仅剩下三个月,她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把自己的器官捐给需要的人

亲人眼里,何玥是个爱学习、有爱心的孩子。今年4月,做完手术第三天,她就回到学校上课了。有一科考试没上90分,她还埋怨了自己很久。她的家里满满一面墙都贴着她的“三好学生”之类的荣誉奖状。病重的日子,她好几次无力地躺在床上,连抬眼皮的力气都没有,但只要一听别人说到读书和学习,她总是用力睁开眼睛,甚至用手把自己的眼皮撑开。08年汶川地震时,她硬逼着父母捐出了一个月的工资。她被查出脑瘤后,学校为她捐钱,她要父亲捐给更需要的人。

9月中旬,爸爸从广东打工回来,她第一句话就说:“爸爸,我想把自己的器官捐出去,行不行?”何先生上来就骂了孩子。但她说,她只剩下三个月的生命,她希望能尽自己的能力给别人生的希望。由于是何玥最后的心愿,爸爸妈妈奶奶叔叔婶婶才最终同意了孩子的想法,决定帮助她完成遗愿……2012年11月17日何玥的生命之花凋谢了,按照她的遗愿将她的两个肾和一个肝捐了出来。后来她所捐的两个肾和一个肝救了三个人,被称为“最美女孩”“。

看了这个故事,我无法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当时的心情。晚上我躺在床上,又一次想到了何玥。我就想,如果当时患病的是我,我该怎么做?我踌躇了,他的决定一直在我脑子里浮现。我比他大两岁多,可精神境界远不及他。最后我就想到了他爸爸的那句话”我不能输给她,等我下去的时候我不能让他笑我,我不能输给她。“”是的,我也不能输给小妹妹,等我死去的时候我也要无偿捐献我的器官。

在生活中,要是很多人都像何玥一样,那我们的世界会更美好。我们要多献爱心,让世界更美好。

何玥离开了我们,但她瘦弱的身躯呈现出来的却是感人的力量,我觉得何玥还在这里,虽然我们看不见她,但她的故事永远流传!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编辑推荐

[荐]感动中国何玥观后感800字集锦


精彩的影视作品,总能吸引很多人的眼球。看到好的作品,我们会萌发出很多感悟,电影中的精彩情节,总是能让人回味无穷。思维是杂乱的,需要通过写观后感来梳理。写好一篇作品观后感有什么好方法呢?为此,读后感大全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感动中国何玥观后感》,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感动中国何玥观后感 篇1

《xx感动中国——何玥》观后感

xx的“感动中国”中有一名女孩,使我感慨良深。她有着超人的意志,也有着天使一般的心。她的无私,她的伟大,感染了所有人。她就是“最美女孩”——何玥。

何玥是一名12岁的小学生,品学兼优的她是父母最大的希望,家中挂满墙壁的各种奖状,让旁人羡慕不已。但是何玥却患上了不治之症,这对她的父母来说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她的父母四处打工,借钱为何玥筹治疗费用。何玥非常懂事,常常忍着病痛不想让父母担心,难过,还不停的安慰父母。

但是弱小的身躯怎能抵挡的住剧烈的病痛呢?xx年11月,何玥因为肿瘤扩散至脑部组织,而脑死亡了。她在弥留之际做出了一个让她的父母难以接受的决定——将器官捐献。她的父母虽然不同意,但这是何玥的遗愿,她的父母不得不强忍着内心的痛来实现女儿的遗愿。

11月17日凌晨4时,何玥的肾成功的移植给了181医院的两名患者。两位患者知道了何玥的事迹之后,将何玥的遗像供奉了起来。

内容充实的生命,就是久长的生命。我们要以行动,而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生命。——赛涅卡

其实,你不曾离开!

感动中国何玥观后感 篇2

今天,我观看了《感动中国》,令我印象最深人物的是一个小女孩——何玥。

何玥在小学即将毕业的时候,不幸患上了恶性小脑胶质瘤。尽管何玥在努力地与病魔抗争着,但是,医生还是告诉她,她的生命维持不了三个月,这让何玥的家人痛苦万分、悲痛欲绝,在何玥的生命烛火即将燃尽的时候,何玥说,她的遗愿是在死亡之后把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器官的人,这一句话震动了何玥的家人,她的父母起初不同意,他爸爸还骂了她一顿,但是,最后他们还是尊重了何玥的遗愿,在何玥的.生命烛火燃尽之时,她的器官拯救了三个人,还有一个受益者—索朗旺青都跑来感谢何玥,是何玥让他获得了重生,但是何玥的家人心里是什么滋味啊!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眼睁睁的看着别人有困难而不去帮助,甚至家人需要你身体的器官也绝不捐献,这些人和何玥比起来是多么的卑微啊!我们要学习何玥先人后己的这种精神!

感动中国何玥观后感 篇3

感动中国何玥观后感

凌晨,在那小小的病房里,全家人都沉浸在无比悲痛之中。她的爸爸更是一直哽咽着,吟唱着:“你快回来……”那心碎的歌词,无奈的呼唤,却再也唤不回12岁的小玥玥了。此时,12岁的何玥正躺在病房里那张病床上,她的身上盖着一条白床单——身患恶性脑瘤的她已经停止了呼吸,永远地离开了自己的亲人,离开了这个缤纷的世界。

何玥能舍得把自己所有的零用钱都捐给汶川,真是了不起!何玥能把同学和老师的捐款又捐给了红十字会,真是令人感动!可更令人震撼的还在后面——她决定死后无偿捐献体内有用的器官!对她的父母来说,这是多么残忍:女儿小小年纪就离他们而去,死后还要被开膛破肚!可对别人来说,这是多么博大的爱心呀!她将能拯救多少生命呀!

何玥临死前的一个晚上,一直唱着两首歌:一首是气势磅礴的《五星红旗》,一首是感人肺腑的《拯救》。她多么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身边的亲人、热爱那些素不相识的人呀!在她的感染下,她的父母在汶川大地震后也捐出了自己一个月的工资!在她死后,他的父亲还是强忍悲痛,在无偿捐献器官书上签了字。何玥永远地离开了大家,可是她却挽救了三条生命:两个肾分别捐给了两个尿毒症患者,一个肝捐给了一个肝病患者。

何玥的生命得到了延续,爱心得到了传承。我们的心灵在她的爱心中被纯洁、被震撼!是呀,爱心何处不在?那爱心就如头顶上那一轮皎洁的明月,柔和,使人心旷神怡。

何玥,何玥,“何处春江无明月”!

感动中国何玥观后感 篇4

何玥---何处春江无月明

颁奖辞

正是花样年华,你却悄然离开。你捐出自己,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留得满地清香。命运如此残酷,你却像天使一样飞翔。你来过,你不曾离开,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时文朝这样评价何玥:

12岁的小女孩坦然面对生死已属难能,在病痛中还不忘善济他人。这一场生命最后的告别,不知敲动了多少人的心灵,平凡善举,可以开启一个有爱的未来。推选委员阿来说:

今天,当我们怀着悲伤提起这个名字时,却又怀着欣喜,为她的生命与另外的生命合二为一,仍在这个世界上熠熠生辉。

【简介】:何玥,女,12岁,广西桂林人,小学生。

xx年4月,何玥即将小学毕业,却被查出患有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瘤,住院进行了第一次手术。9月初,病情突然复发二次入院,肿瘤已扩散至脑部组织。当听说自己的生命只剩三个月时,她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11月17日,小何玥脑死亡,父亲根据她的遗愿将她的肾和肝捐给了三个人。

“虽然我们的女儿没了,但我们帮她完成了心愿,我们很欣慰!”在演播室,何玥的父母从走上舞台的那一刻起,就几度泣不成声。

去年4月,何玥即将小学毕业之时,被查出患有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瘤。9月初,她的病情突然复发,肿瘤扩散至脑部组织。在听说生命只剩3个月时,何玥做出了父母亲人都难以理解的决定??

那天,何玥对刚打工回家的父亲说的第一句话是,“爸爸,我想把器官捐出去,行不行?”吓了一大跳的父亲把何玥骂了一顿,因为按桂林老家的风俗,人死后尸体被剖开无异于大逆不道。何玥哭了:“我希望能尽自己的能力给别人生的希望。”最终,爸爸妈妈含泪同意了。11月17日凌晨0时10分,小何玥在医院里走完了短短xx的人生路。凌晨4时,她的两个肾被送到解放军第181医院捐给了两名患者,她的肝也救助了需要的病患。

在旁人眼里,何玥一直是个品学兼优有爱心的孩子。家里满满一面墙贴着“三好学生”之类的荣誉奖状。xx年汶川地震时,她曾让父母捐出一个月的工资。被查出脑瘤后,学校为她捐钱,她却要把钱捐给更需要的人??

为了给小何玥治病,何玥父母已经欠下了10万元的债务。但为了完成女儿的遗愿,他们拒绝了器官捐献的补贴,也从未主动找过接受何玥器官救助的患者。他们想以最美的方式,实现女儿的“最美愿望”。

感动中国何玥观后感 篇5

正是花样年华,你却悄然离开。你捐出自已,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留得满地清香。命运如此残酷,你却像天使一样飞翔。你来过,你不曾离开,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摘自颁奖词。

12岁的女孩何玥查出自已因肿瘤扩散至脑部组织,她静静地躺在医院里,当她得知自已的生命只有三个月时,她决定将自已的器官捐给那些有需要的人。

那天,何玥对爸爸妈妈说的第一句话是:“爸爸,我想把器官捐出去行不行?”父母吓了一大跳,把何玥骂了一顿,因为按老家的风俗,人死后尸体被解剖是大逆不道的。何玥哭了:“我想把生命奉献出来!让我的生命得到延续,同时我也想让我的生命更有价值,哪怕只是一点点……”最后父母含着泪同意了。

11月份17日,何玥离开了人世。“虽然我们的女儿没了,但我们帮她完成了心愿,我们很欣慰!”在演播室里,何玥的父母从走上台那一刻起就几度泣不成声。

何玥离开了我们,但她瘦弱的身躯呈现出来的却是感人的力量,我觉得何玥还在这里,虽然我们看不见她,但她的故事永远流传!

感动中国何玥观后感 篇6

正是花样年华,你却悄然离开。你捐出自己,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留得满地清香。命运如此残酷,你却像天使一样飞翔。你来过,你不曾离开,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

默读着何玥的颁奖词,她的故事又一次涌上心头。

比我大三岁的女孩何玥,是个一爱一学一习一,有一爱一心的孩子。她的家里满满一面墙都贴着她的三好学生之类的奖状。她还 让父母给灾区捐出了一个月的工钱。得了脑瘤的何玥当听说自己的生命只剩下三个月时,她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11月17日,父亲根据她的遗愿,将她的两个肾和一个肝捐给了三个人。

回过头来再看看我们自己,住得宽敞明亮,上学车接车送,在上课时有时还 调皮捣蛋。在下课时有时还 为了一个玩具飞盘争的面红耳赤,甚至撞倒旁边的同学。。。这些和12岁的何玥相比形成了多大的反差啊!

何玥的故事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还 有更多……

感动中国何玥观后感 篇7

十个人,十段故事,他们之中的绝大部分,我接触不到,无法想象他们的伟大,处境完全不同,又怎能体会?但是何玥,我却能真正体会到她的不易。

死,对我们来说,这是多么遥远的一个字眼!无法想象它是如何降临的,或许,它离我们还有无数个光年的距离,而它与病床上那个瘦弱的人儿,却是无比贴近,死神的镰刀,随时随地会夺取她的生命,她与死神抗争,争夺留在这个世界的时间,或许只是为了完成遗愿,凭着执念坚持着。

她的愿望——捐献器官。得知将死,她脸上没有惶恐,没有惊慌,甚至连一丝理所当然的难以置信都找不到。平静,平静得让所有人都震惊了的一句话从她口中逸出:“我死之后,请把我的器官捐献掉。”试问,她要有多么强大的承受能力,才能面不改色地,说出这番话?!

那一天,死神带走了她的生命,那短暂的,只延续了十二个春秋的生命!

她父母妥协了,她的意愿,被他们理解、实现。

她唱着《五星红旗》离开人世,五星红旗为她骄傲,中国,也为她骄傲!

生的平凡,死的伟大!八个字,概括她一生,简单,而又轰轰烈烈。

她,也只是一个孩子,与我们同龄的孩子!她不是不害怕死亡,只是,她有勇气去面对!

我自问,没有勇气让刀子划过我的皮肤,那森寒的、让人不寒而栗的刀锋是怎样划过身体,我不愿去想象,即使那是在离开人世之后!

何等坚强的内心、何等坚定的信念铸就了这个女孩!那瘦弱的身子里,强大坚韧的魂魄令人无法直视!

她的坚强,并不是看透了生死,而是因为她已经考虑清楚要为国家尽自己的力量,于是,她选择了坚强。

我或许早已吓得双唇惨白,双腿发抖,面无人色,她却能平静地接受,并且想到自己能为国家、为人民尽自己最后的力量,抱着对祖国的热爱,怀着身为少先队员的骄傲,静静离开,甚至不求人知道……

——同样是人啊!那些身居高位的人,将国家收入纳入口袋,而她,如此平凡,却为国家奉献出了一切!忍不住问:他们,真的,是一个国家的人吗?

有人,能笑谈无辜的人的生死,心安理得地做着人神共愤的事,有人,却为了延续一两个人的生命,双手献上一切!

为何那么多“人”,活了那么多年的“人”,学会了中饱私囊、勾心斗角,还比不上那个纯粹的、瘦弱且强大的小女孩……

胸前的红领巾似乎蓦地变沉重了,何玥让我明白,它代表着的,是责任!

社会,各种人都有,无法强求所有人,但至少,我可以要求我自己向她学习!

我固然做不到如此伟大,但至少,当老人摔倒,我会扶起,即使那是碰瓷,人,不能对不起良知,我没有善良到像何玥一样,贡献出一切,但却能对得起良心!

少年强,则国强!

我们相信,何玥的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在人们心中,她的器官,在别人的体内散发着活力,她的精神,会以一种永恒而深刻的形式,活在所有知道她事迹的人心中,唤醒中国人身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她,还未曾离开!

她多么傻,为国无私奉献,却连一丝报酬都没有拿到,但是,她傻得可爱!她傻得令人敬佩!她,是中国的骄傲!相信,也是人类的骄傲!

请永远记得,这个纯洁善良无私坚强的女孩,将她的名字刻在心底,她叫——何玥!

感动中国何玥观后感 篇8

xx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何玥颁奖典礼 观后感 利用闲暇时光,我看了xx年度感动中国的一位人物的颁奖典礼。我惊奇的发现,这个跟我一般大的小女孩,竟然能在那样绝望,无助而又黑暗的时刻做出那样伟大,坚定而又美好的决定。

她的名字叫何玥。生前为金宝乡中心小学少先队员。就在何玥即将小学毕业的时候,却被查出患有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瘤,住院进行了第一次手术。做完第一次手术后的第三天,她就迫不及待地回到学校上课了,回去的第一次考试,三科还考了250分,有一科没上90分,她还埋怨了自己很久。家里满满一面墙都贴着她的“三好学生”之类的荣誉奖状。在病重的日子,何玥无力地躺在床上,连抬眼皮的力气都没有,但是她只要听到照顾她的叔叔、婶婶们一说到读书和学习,她总是用力睁开眼睛,甚至用手把自己的眼皮撑开。这是一种多么坚定不移的学习精神啊!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我自己。拥有健康的体魄,优秀的教育,与何玥来比简直就是生活在蜂蜜罐子里。但是,我真的有好好珍惜它们吗?我在心里对自己打了一个大大问号。

汶川地震的时候,何玥不仅把自己存下的零花钱全捐出去,还死缠烂打,让她的爸妈把一个月的工资捐给灾区。生病后,学校的老师、同学来看她,还送来了2000多元的捐款,她都要父亲把捐款捐出去给别人。阳朔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潘医生说,小姑娘给他印象最深的,就是意志力。“二次手术后,以她的身体情况,下床走路是很艰难的事,会头晕、乏力、心悸。当时我对她说,要有毅力,多走路,这样病才会好。以后每天她都要何先生扶着她,在走廊上走个两三次,很多人可能下床的勇气都没有。”这是何玥生活下去的希望与心愿,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却事与愿违,何玥的病情突然复发二次入院,肿瘤已扩散至脑部组织。当听说自己的生命只剩三个月时,她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这是许多大人都望尘莫及,自愧不如的事情。何玥,一个小小的女孩儿,却做到了。她愿意用自己剩余不多的生命,去分给剩下千千万万个需要帮助的生命。这是一种多么伟大,无私的精神啊!我看到这里,不禁红了眼眶。

何玥的颁奖词是:正是花样年华,你却悄然离开。你捐出自己,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留得满地清香。命运如此残酷,你却像天使一样飞

翔。你来过,你不曾离开,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就像这颁奖词一样,何玥,一个美丽的女孩,她来过,她不曾离开。直到今天,她的血液依然在三个人的身体里流淌,她美好的灵魂,也依然永存于人们的心中。

何处春江无月明?这个伟大而又美丽的灵魂啊,走好!走好。

2018年感动中国秦玥飞观后感及事迹材料【汇总】


2017年感动中国秦玥飞观后感及事迹材料:

秦玥飞2010年从耶鲁大学毕业,怀着改变中国农村的热望,他在2011年来到湖南成了名大学生村官,至今已经五年。

秦玥飞是一个一无所有的村外人,同时也是一个被寄望会用先进理念给农村带来新变的城市青年、名校的大学生。这个岗位没有规范和限制,只要关乎农民民生,千头万绪,无可不为。同时,作为村长助理,他不属于体制,不属于村干部班子,没有权力和队友。

秦玥飞就像是一颗螺丝钉,在体制机器外滚动,零敲碎打,有单枪匹马的无力感,也有独当一面、不受缚于体制的自在。他试图改变环境,但环境也在雕琢这个年轻人,从打扮到言谈,甚至到观念。

对基层的民众和官员来说。秦玥飞是热忱、有礼貌的年轻人,是半个“干部”。人们对他既有招待远客的淳朴热情,也有对“当官的”一向有的冷眼揣度;既有对留洋高材生的好奇和卑怯,又有教他做人的架势、对境外势力的鄙薄。

秦玥飞得到了体制的表彰。人们记住了一个青年奋力击水的姿态,赞叹他所散发的正能量。但很少有人指出,环境改变甚少,秦玥飞仍然挣扎在缺乏权力、资源和队友的困境里。

服务

秦玥飞介绍自己总是两件事,2010年从耶鲁大学本科毕业,2011年到湖南农村当大学生村官。有的人会想起来,以前新闻里是出过一个“耶鲁村官”,中国的榜样青年。他现在三十岁了。

五六年前,他们这拨中国同学在耶鲁毕业,好几个陆续都到北京来落脚工作,进了投行跟咨询公司。秦玥飞不想去过朝九晚五、庸庸碌碌的白领生活。他希望能作出改变人们生活的贡献。他本科修的政治学、经济学两个专业,他相信在中国的公共服务领域里,总找得到属于他的一个位置。

《何二狗的名单》观后感


《何二狗的名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

马庆云/文

中国每年的院线电影票房中,有5%弱的电影专项资金的税收。中国去年有超过二百亿元的电影票房,这意味着,我们去年有将近10亿的电影扶持资金。这10个亿,都做了什么呢?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开支,就是通过央视电影频道的数字电影版权的收购来扶持某些弱小的上院线放映无望的电影。我们行内称这类电影为数字电影,以区别于院线电影。

央视电影频道有一套完善的数字电影的扶持计划。笔者曾与该频道有过深度合作,因此在细节上了解一些。比如说,在农村题材的数字电影上,央视电影频道更喜欢与哪一类题材合作呢?首先,自然是大方向上的正确性。第二,是反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面貌,尽量不要是几十年前的农村戏。第三,人物剧情上最好不要愁大苦深,而是以风趣幽默为主。农村题材的《何二狗的名单》恰好是这样一部符合央视扶持口味的数字电影。不过,该片最近在央视播出之后,并未引起多少关注。

《何二狗的名单》以主人公何二狗要打通山村家乡通往外面的隧道为主线,讲述了一个老百姓坚定修路的故事。农民想发家致富,所以修起公路来,这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的一批主旋律电影的叙事基调,不足为奇。该部电影出新的地方在于,主人公何二狗所处的年代不是上个世纪,而就在当下,眼目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实现村村通,这是大方向。但是,个别山区也确实不宜实现村村通。有些偏远的山区,一条公路修过去造价上百万甚至上千万,但服务的可能只是几十户山民,也并不能产生多大的经济效益。在这种情况下,路还修不修?这正是电影《何二狗的名单》迎头抛给我们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崭新的问题,具备现代性。

在戏中,政府工作人员对是否修路的问题,是犹豫不决的,而主人公何二狗却意志坚定,一定要打通隧道,修一条山区通往外界的路。按着我们以往的思维惯性来看,山民何二狗的修路行为一定会在山民中一呼百应,可在该部电影中,起初的何二狗却没有几个响应者,即使自己的恋爱对象也表示不赞同。我们分明可以在影片中看到一个孤军作战的二愣子英雄。当影迷以为该部电影正在赞誉这种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个人英雄主义的时候,影片却来了俏皮的转机。

何二狗贴出隧道过往要收费的人名单。这份名单,对整个隧道的打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是这份人名单,让更多的力量参与到了打隧道的工作中来。影片没有按着以往的主旋律电影的路径来写,没有说个人英雄以自身的感人事迹震撼了山民从而一呼百应。《何二狗的名单》正是以俏皮的谁参与谁免费的方式,带动了所有人的积极性。而人民群众的普遍参与,也如多米诺骨牌一样,带来了政府工作人员的顺应民意,隧道打通,不再是痴人说梦。

该部电影,前半部分,是在制造各种矛盾,堆积各种多米诺骨牌,而何二狗的名单贴出来之后,正是作为推倒所有骨牌的第一张出现。应不应该花巨资修建一条价值并不大的山村隧道公路呢?影片最后给出的答案是,应该。为什么呢?因为老百姓需要这条路,因为这种需要,造成我们不能拿着短浅的经济效益来看问题了。英国曾有某些火车小站,只为一两个人停靠,在《何二狗的名单》中,中国的隧道公路也可以只是为几十户山民修建。

与此同时,该部电影更是加入爱情戏份,塑造了一个多面的何二狗形象。一个人的漫漫修路历程,听着好像愁大苦深,实则笑闹不断,上演了一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修路轻喜剧。这种叙事风格,上承第三代和第四代导演的革命的浪漫主义传统,修路也多彩,正是这些,让该部电影实现了大方向上的积极性。

该部电影属于央视叙事话语模式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题材的影片,虽然有困难、矛盾与冲突,但却以喜剧、进步与无私奉献为大的基调。它一面照顾了影片出新的要求,一面又拿着诙谐幽默做了很不错的功课,是非常典型的央视电影频道的数字电影案例。


殷雪梅事迹观后感


殷雪梅事迹观后感
承诺,一个极其普通的词,每个人也许都曾亲身经历过,之后的结果又怎样,可谓大相径庭。有些领导干部在各种会议上慷慨陈词、激情承诺的时候,他们或许没有想到今后自己为了承诺而必须付出的行动,结果只能是不了了之;有些情侣在花前月下海誓山盟的时候,他们或许没有想到今后自己为了家庭而必须付出的而共同奋斗,结果往往是当事业与家庭出现矛盾的时候,他们选择了最终的放弃。而有些人,也许一辈子什么都没有承诺过,只是在心里默默的遵守自己的那个信念,最终留下的却都是感动。殷雪梅,一个普通的人民教师,用生命谱写了自己的爱的承诺。
2005年3月31日中午12时许,金坛市城南小学二(1)班班主任殷雪梅老师,在护送学生过马路时,一辆违章小轿车突然横冲过来,殷老师奋不顾身地张开双臂将学生推向路边,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们,自己却以身殉职。殷雪梅老师牺牲后,不到20万人口的金坛城区,竟有10万人为她送行。相识的,不相识的,都为她感天动地的爱心而热泪滚滚。十里长街,白花胜雪,挽幛如云,泪雨成河。
2005年10月20日,大型现代话剧永远的雪梅在首次常州公演。话剧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即为开头部分。快,藏起来孩子们,不要被捉到啊!,鸡妈妈殷老师张开双

焦裕禄事迹展览观后感


观看《永不磨灭的丰碑——焦裕禄事迹展览》观后感

4月13日上午,市教育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办公室组织党员干部到市博物馆观看了《永不磨灭的丰碑——焦裕禄事迹展览》,震撼了心灵,撞击着思想灵魂。让我经受了一次党性教育和人生价值教育。

事迹展览共分为“烽火岁月、激情年代、临危受命、执政为民、干部楷模”五个单元,展现发焦裕禄42年的短暂人生。讲述了一个胸怀志向、听党指挥,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的真实事迹,可谓共产党人的楷模,人民群众的好公仆,历史的丰碑!

无论是在洛阳矿山机械厂,还是在尉氏县做县委副书记,他都给工友和百姓留下了无数温暖的记忆。

1962年,焦裕禄在“兰考”成为豫东重灾区中的“黑锅底”时、临危受命,来到了这个全地区最穷、最苦、最困难的土地上,担任县委书记。面对三个“最”字,焦裕禄没有半点犹豫,他坚定的表示:“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不改变兰考面貌,我决不离开那里。”这才是一名真正共产党人坚定的信念!“哪里需要,就到哪里”,这才是共产党员人真正人生价值的体现——“官为民所需,官为民所用!

从走进兰考到因病离世,焦裕禄在兰考工作的时间只有四百七十多天。把这四百七十多天逐天排出日程表,几乎每一天他都在劳累与工作中度过。他带领“三害”调查队跋涉五千余里,走遍了兰考的每一个角落,完成了对全县所有沙、碱、涝面积分布情况及其对农作物危害程度的勘察测量。他发动群众,带领兰考人民栽泡桐、治盐碱、堵沙口、排内涝,改天换地,奋力改变兰考贫困面貌。

作为一名县委书记,他亲自起草《干部十不准》,真正做到了清正廉洁、以身作责、艰苦朴素、勤政爱民,践行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焦裕禄在日记中写道“ 我想,作为一个革命战士,我要像松柏一样,无论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在冰天雪地的严冬,永不凋谢,永不变色;还要像杨柳一样,栽在哪里活在哪里,根深叶茂,茁壮旺盛;要像泡桐那样,抓紧时间,迅速成长,尽快地为人民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这就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人的无私无欲的奉献精神!

焦裕禄同志是一面高扬的旗帜,具有鲜明的引领服务。这面飘扬了半个世纪的旗帜,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焦裕禄精神的核心和实质,它昭示了党的宗旨和党的干部是人民公仆的根本属性,回答了“为谁服务”的问题,体现了共产党人身怀安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多办为民之事,一切为了人民的崇高精神境界和伟大风范,是高山仰止的党员干部楷模。

院士事迹观后感系列


本文为读后感大全推荐专题“院士事迹观后感”相关内容。

我们常常能抽出时间观赏一两部正能量的电影,观看作品时,我们常常会产生触动。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影已经成为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写好观后感能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梳理能力。如何把握好写作品观后感的重点技巧呢?下面,读后感大全为大家整理的“院士事迹观后感”,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院士事迹观后感【篇1】

2014年10月10日,接受采访的袁隆平望着远处的稻田,若有所思地说道,“禾下乘凉梦”会由年轻人继续。今天,这位老人永远停下了手头的研究,将攻关的重担交给了后继者。老人家虽然再也不能出现在他心爱的田间地头,但他身上体现出来的“一心为民谋温饱,深藏自身功与名”精神却会永远照耀人间,永驻我们心头。

脚踏实地研究,毫不张扬探索,袁隆平先生孜孜以求,改变了所有中国人“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境况,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虽已功成名就,但他仍然奋战在科研攻关一线,继续向更高目标努力着。就是这位杂交水稻之父,乘飞机却从来只坐普通舱,依旧穿着35元的衣服,昼夜躬耕于稻田。他曾深情说“我研究杂交水稻不是为了当院士,而是为了老百姓有饭吃。”在《典籍里的中国》里,导演安排宋应星和袁隆平两位先生在水田中握手的那一幕,实为传神一笔。因为“为了老百姓有饭吃”的共同追求,这两位科学家身上都体现出了一种为民谋福,不计名利的崇高品质。

为了实现“禾下乘凉梦”,在第四期试验成功的基础上,袁老带领着团队又马不停蹄开始了第五期的攻关。40多年杂交水稻科研生涯,对于袁老而言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漫长过程。如果硬要说杂交水稻的成功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袁隆平自己的观点:“第一秘诀”就是不囿于现存结论的创新思维。“禾下乘凉梦”是梦想更是创新,不满足于现状,不停步于所得,这不仅是科学研究持续进步的动力,也是各项事业能够向前发展的条件。

袁老曾笑言自己愿意做一只太平洋上的海鸥,让杂交水稻技术越过重洋,贡献人类,为中国人赢得荣誉和尊严。是什么支撑着一位耄耋老者不顾年事已高,仍然奔赴南繁基地一待就是3个多月,除了“不让老百姓挨饿”的朴素为民情怀之外,还有就是他身上那种无私忘我的爱国情怀。这位经历过民族的屈辱和苦难岁月的老人最大的愿望是:“希望青年科学家不要过分计较个人得失,而是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断努力。”“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将自身的发展和追求和国家的需要联系起来,这是许多做出过伟大贡献的人所共有的特质。忘却小我的私求,追求大我的价值,只有心系天下苍生,才能真正做到感天动地。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洞庭泛波亦哽咽,天下苍生俱失声,那位伫立在田间的瘦弱身躯虽然已经消失,但那股蕴藏在内的精神和力量,将永驻人间;身虽远去志永存,高风亮节照后人,这种精神将会永驻青史,也将激励着后来人在各自的事业中不断攻坚克难,再创新高。

院士事迹观后感【篇2】

卢永根自小家境优渥,随着战争的到来,面对国家陷入内忧外患的境地,19岁的卢永根找到了自己的信仰,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卢永根来到了广州,跟随丁颖院士从事稻作的科学研究,他用双脚丈量大地,保存了7000余份稻种和科研数据。卢永根从事华南农学院院长以来,鞠躬尽瘁,一直为学校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培养了一批学术骨干和青年人才。卢永根自始至终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勤俭节约,蜡炬成灰泪始干,为热爱的祖国奉献了一生。党员干部应该学习卢永根院士身上这股顽强不屈,脚踏实地的苦干精神,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党员干部要学习卢永根院士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卢永根院士上高山、下峡谷、披荆棘、踏草丛,为老百姓解决温饱问题,是共产党员的楷模。党员干部要牢记自己的初心与使命,踏实肯干,不畏艰难困苦,不搞形式主义,坚持群众路线,一步一个脚印地深入到老百姓家中,深入他们的心中,真心实意的为老百姓着想,解决与落实他们的难题与诉求,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践行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党员干部要学习卢永根院士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工作作风。卢永根院士将自己的毕生积蓄都捐赠给了华南农业大学,他没有选择用这笔钱改善自己的生活,一切从简的他反而将自己的积蓄都贡献给了教育事业。党员干部要严格执行中央的八项规定,不利用职务之便大吃大喝,收受高档礼品,要做到两袖清风,不向老百姓吃拿卡要,杜绝没有好处就不办事的陋习,不在老百姓面前端架子,作威作福,向老百姓展现一个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

党员干部要学习卢永根院士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卢永根院士不仅将自己毕生的积蓄都捐赠给了教育事业,还决定将自己去世后的遗体捐献给医学科研与医学教育事业,他为祖国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党员干部要坚守自己作为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脚踏实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履职,以集体利益为重,做好牺牲个人利益的思想觉悟,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院士事迹观后感【篇3】

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通过视频同x某大学师生分享了自己感悟总结的“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秘诀。袁隆平院士成功的八字“箴言”是他对自己人生的思考,同样需要新时代的组工干部仔细品味,并将其当作人生和事业的“格言”,在平凡的组织工作实践中奏响“人生交响曲”。

坚守“学无止境”的品质,丰富“知识”开拓“责任田”。正如袁隆平院士所言“知识是成就事业和梦想的基础”,他对于杂交水稻的梦想,源于自己对饥饿的记忆,几十年如一日,他始终秉承“学无止境”的品格,坚持以雄厚的遗传学专业知识做基础,才能够实现在水稻育种研究的道路上不断突破创新和勇攀新高峰。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作为新时代的组工干部面对“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需要时刻保持“知识恐慌”和“能力危机”,时刻强化“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坐针毡”的意识,学习袁隆平院士“学无止境”的品质,深入学习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务实管用的现代科学知识和博大精深的党建工作理论,夯实成就组织工作梦想的基础,真正用丰厚的知识底蕴,开拓组织工作的“责任田”,不断提升新时代组织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坚守“不辞辛苦”的意志,挥洒“汗水”浇灌“幸福果”。眼下已是“90后”的袁隆平院士仍然保持“不辞辛苦”的意志,经常奔波于田间地头。到x参加完“共和国勋章”授勋仪式回到家乡后,第一时间就跑到试验田查看水稻生长情况,那一蔸蔸沉甸甸的稻穗是他难以无法割舍的牵挂,是他让全国人民“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承诺。只有让汗水伴随着实践和奋斗,才能让实干和苦干结出幸福的果实。作为新时代的组工干部,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模范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当亲人,强化“不辞辛苦”的意志,坚守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放”下架子、“心”近基层、“身”入基层、“情”洒基层,时刻记挂人民群众的冷暖疾苦,时刻同人民群众介质心连心和心贴心,用实际行动和成效诠释为民情怀,用“辛勤汗水”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笑容”。

坚守“敢于突破”的思维,激发“灵感”培植“新品种”。全世界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学者数不胜数,但大多数人都在攻坚过程中被固有思维局限,导致失败放弃,错失了发展机遇。而袁隆平院士却一直甘于当好开拓创新的“有心人”,就是在采集过程中发现了新机遇,找到了雄性不育野生稻,打开了研究突破口,最终培育出造福全人类的杂交水稻。灵感如同思维的火花,能激发人们的思想进入新的境界。作为新时代的组工干部要强化创新意识,坚持把组织工作放到时代发展的大潮中去审视,融进社会变革的大局中去思考,敢于突破自我,使组织工作真正做到与时代同进步。要善于学会独立思考判断,做到既不迷信前人做法,也不盲从已有经验,坚持独立思考问题、独立作出判断,激发解决问题的灵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用工作实践中的“灵感”创新组织工作的“新成果”。

坚守“胸怀天下”的情怀,把握“机遇”展现“新形象”。曾经在_举办的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上,袁隆平献上了一段英文致辞。他在致辞中表示自己正致力于研究超级杂交水稻,非常愿意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这段并不流利的英文致辞,上传到网络后迅速被广泛传播,赢得网友的纷纷点赞。“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作为新时代的组工干部要自觉涵养家国情怀,紧紧扭住理想信念“总开关”,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把个人理想融入组织工作事业之中,抵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不管苦辣酸甜,坚守精神家园,信守对党和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在干事创业征程中把握“机遇”,坚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精准发力选干部、配班子、强组织、聚人才,展现组工干部的新形象新作为。

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说过:当下是一个“成功学”泛滥的时代。如今贩卖“成功学”的人很多,但袁隆平院士总结的“成功学”言简意赅、入情入理、令人深思。新时代的组工干部唯有做奋斗者、有心人、实干家,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当只争朝夕的行动者、脚踏实地的奔跑者,才能在组织工作领域里取得一定成绩、闯出一番天地。

院士事迹观后感【篇4】

钟南山院士事迹观后感1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我们从2018年12月19日起开设专栏,刊登部分受表彰人员的先进事迹,用鲜活的事例讲好改革开放故事,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充分展现改革开放40年来的伟大成就,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全社会致敬先锋,见贤思齐,在新时代新起点上,汇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磅礴伟力,坚定不移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这里是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的工作地。17年前,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席卷全球,这里曾是战场的前沿阵地。时年67岁的钟南山,就是一名牢牢坚守的战士。

2003年,疫情来势汹汹,广州好几家专门接纳“非典”病人的医院已经不堪重负。

这时,钟南山带着他的呼研所站了出来。“把重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在他的指挥下,呼研所率先摸索出一套有效的防治“非典”的方案。这一经验被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对全世界抗击“非典”有指导意义,后来成为通用的救治方案,钟南山也成为“抗击非典的功臣”。

“非典”过后,钟南山依旧致力于呼吸系统疾病领域。他主动承担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代言人的角色,向公众普及卫生知识,推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

“呼吸系统疾病是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需要应对的最主要疾病。目前我国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果,建立了全国广泛的监测体系。”钟南山说,“非典”之后,全国陆续设立了几百个疾病监测点,能够及时监测到公共卫生事件的实况,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此后的H1N1、H7N9等疾病,医护人员和防疫机构都能够快速找到病原并进行防控。2015年,广东省仅用两个多小时就将首例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输入病例追踪到位。

“院士门诊”“院士查房”、做科研、带学生,这位精神焕发、步伐矫健的八旬院士,至今仍在看病出诊一线工作。

“接下来我还有两个愿望,一个是希望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像高血压和糖尿病一样可以早发现、早治疗,另一个是希望自己和其他科学家一起研制了26年的抗癌药可以早日推出。”钟南山说。

钟南山院士事迹观后感2

17年前“非典”一役,敢医敢言让钟南山家喻户晓,也赢得了广泛的公众信任。而自那以后,但凡有急性传染病,广东省公布的防控组名单大多由他“挂帅”。即使年过八旬,也并不妨碍他走上抗击疫情的第一线。

这一次,没有例外。连日来,疫情防控工作牵动人心,每个人都拿着“标尺”在测量。有质疑少数领导干部失职不作为的,有批评捐赠物资发放不及时的,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感慨,幸好1月20日这天,钟南山院士“叫醒”了大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当晚,身着格子衬衫的钟南山出现在央视《新闻1+1》视频连线中,肯定了“有人传人”现象,证实有医务人员感染,坦言现在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了解还很不够,同时提醒大众戴口罩有用,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十多分钟问答,丝毫不带虚的。事后不少朋友表示,直到此时才意识到疫情已然升级,应该提高警惕,而钟院士竟然已经是84岁高龄,视频中完全看不出来。直面疫情、关键发声,17年过去,还得是他。有媒体评价钟南山,“有院士的专业、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1月18日,从深圳抢救完相关病例回到广州,接到通知连忙赶往武汉,1月19日,实地了解疫情、研究防控方案,晚上从武汉飞往北京,1月20日,列席国务院常务会,就如何遏制疫情扩散等提出具体建议。

这位84岁的老人真的很拼,为人民、为祖国、为自己肩上的责任。他尊重事实甚于尊重权威的求实精神,鞠躬尽瘁的敬业奉献精神,严于律已、宽以待人的博爱精神深深的打动着我们。在疫情严峻的形势下他来抵达武汉。有人他称为“逆行者”致以崇高的敬意,而他只说自己是一个医生!

在这个灰色寂静的假期,这位老人,他像一座灯塔照耀着万千人民的心,也照进了我的心灵深处,使我内心燃起勤奋努力、永不退缩、敢于攀登的火焰!

钟南山院士事迹观后感3

在这次疫情之中,有一个名字,每一次听到都会觉得有了他就有了主心骨,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

我们之所以会这样相信他,是因为在17年前的那场SARS战役中,他就是中流砥柱!

17年后,已经84岁高龄的钟老又一次站在了全国人民的面前,很多人都说钟南山是个英雄,但是作为英雄钟老这一辈子都做了什么?什么样的家庭才能培养出这样的英雄人物呢?

老一辈中国的科研英雄,从之前的邓稼先到现在的的袁隆平、钟南山,年轻一辈的科研人员他们是怎么样的呢?是不是也具备这样的能力和品质,在新的时代他们能不能成为这样名留青史的英雄呢?

钟老这一辈子很有传奇性,像网上流传很广的那些钟老年轻时候的事迹,他曾是个体育健将,曾经荣获过全运会400米栏冠军,虽然这对很多人来说已经是足以拿来自豪一辈子的成就了,但是对于钟老来说,这只是他人生的一个小小的插曲!

钟老的绝大部分成就都在医学领域的,钟老首次证实并完善了隐藏性哮喘这个概念,这个观点后来被联合国卫生组织编写到哮喘全球防治战略采用;另外钟老还系统的分析了我国慢性咳嗽病因,他阐述了胃食道反流性咳嗽的食道神经炎症机制,再就是证实了早中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中有60%存在着蛋白营养不良问题,然后他又提出并补充了基础耗能的校正公式等等,我知道大家一定对这些一头雾水,不过没关系,这些都是很专业的问题,咱们外行也没有必要了解,其实我们从其他角度可以非常直观的了解钟老的贡献,他主持完成了国家973计划,即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而且他还是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还有就是863计划、十一五科技攻关等等这类水平的10来项重大科研项目!

所谓的973计划呢,就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这个项目的定位就是解决国家战略需求中重大科学问题以及对人类认识世界将会起到重要作用的科学前沿问题,你看这个定位,就知道这个项目的分量了!

另外呢,还有863计划;863计划呢,其实就是80年代的时候,美国正在跟苏联打冷战,然后提出了一个星球大战计划,可能很多朋友也听说过,咱们国内的几位老科学家也向国家提出建议,要追赶世界高新技术,然后当时是小平同志亲自批示,然后就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也就是863计划,不过无论是973计划还是863计划,在16年的时候,出现了一个新的计划取代这些,那就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的时期就要有新的要求啊。

所以钟老承担的课题项目都是这个级别的,另外钟老还主持了十一五科技攻关,这个是属于国家的5年规划项目,说起这个5年规划的历史还挺悠久的,从1953年开始第1个5年规划到现在,16年到20年属于第十三五规划,马上咱们要开始十四五了,咱们这个5年规划当年也是学那个苏联老大哥的,当年学习这个5年规划的国家还挺多,但是现在呢,据我所知好像也只有咱们,我觉得这也是咱们国家的一大优势,因为可以制定长期国家战略。

那什么样的家庭能培养出钟南山这样的人呢?答案就是父亲也是英雄,终老的父亲是谁呢?他的父亲叫做钟世藩,是中国最早的那一批儿科医学专家,在1930年的时候毕业于北京的协和医学院,后来又在美国的纽约州立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1949年的时候受聘于世界卫生组织的医学顾问,你看在当时那个时代他就是中国最顶尖的医学家了!

但是钟南山的父亲也就是这位钟世藩不仅仅是一位医学泰斗,1949年建国前期的钟世藩是当时广州中央医院的院长,国民党败退台湾的时候,要求钟世藩把广州中央医院的钱全都带走,全家一起去台湾,钟世藩当时断然的拒绝,所以你看,钟南山钟老今天的所作所为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释,家门的家风就在这儿呢,咱们中国不是有一句话嘛,老子英雄儿好汉!

在钟南山身后,咱们中国的年轻一代的科研人员,他们怎么样了?

我觉得这个要分两方面来说,一方面是能力,另一方面呢是品格;

先说能力吧,教育部在年前发出的数据显示今年应届毕业生的总数是874万,而且研究生的比例也在提高,很多一线人员都是有留学背景的,具备了更多的国际视野,再加上了国家的科研支出比例在不断增大,也有很多针对年轻人的基金项目,对于年轻人的成长整体是有一个整体激励政策的,所以说呢,从能力上讲,年轻一代的整体科研水平肯定是要比之前高的,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呢,我们下一代的科研人员水平肯定还会更好!

那品格方面咱们就拿这次的疫情来说,你随便打开手机,医护人员让人感动的瞬间简直多到数不过来,就像我之前说的,那种根植在中华民族骨子里的“义”字,总会在最危难的时刻彰显出来,还记得那句诗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所以,在我看来,钟南山钟老绝对当得起“国士无双”这4个字,而且钟老同时也是一种象征,在他背后,还有一大群抛家舍业默默付出的人,在这次疫情战役当中,他们顶在了最前线!

向英雄们致敬!

钟南山院士事迹观后感4

2020年1月,湖北武汉遭遇了“新型冠状病毒”的狠毒袭击。在众多正在为击灭病 毒而奋勇救人的白衣天使中,我特别留意到了一位八十四岁高龄的、头发花白的老者,他就是我最敬佩的人——钟南山院士。

“新型冠状病毒”有着极强的传染性,染上这种病毒轻则疾病缠身,重则有生命危险。您临危受命,被国家任命为这场“战疫”的统帅。在前往武汉时,您接受记者 采访时恳切地告诫全国百姓:“没什么事,别去武汉。”说完就义无反顾地登上高 铁。您在高铁上靠椅稍作休息的照片让全国人民动容、泪目。到了武汉后,您多次 通过媒体呼吁大家要注意安全,要隔离,自己却不顾个人的安危投入到这场没有硝 烟的战斗中去。

如今,被确诊的感染人数和一天比一天增多,这对参与这场战斗的白衣天使们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和威胁。但您没有退缩,而是 拿出了自己的本领和胆魄担当起保家卫国的重任。您用行动表现出“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的英雄气概。您身上的白袍就是您的战衣,您的智慧就是您的宝剑。 您夜以继日地工作,带领白衣天使们攻坚克难,为人类的健康而鞠躬尽瘁。在近日 的采访,您眼中泛着英雄的泪光说:“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是能够过关 的。”您悬壶济世的情怀又一次让国人泪奔。 钟南山院士,我敬佩您!您不辱使命,带领着浩浩荡荡的医护队伍,一起向祸害人类 的“新型冠状病毒”亮出早已磨得锋利的宝剑,为武汉、为祖国、为人类无怨无悔 地挥洒着自己的满腔热血。 钟南山院士,我敬佩您!不仅是您,还有像您一样参与“战疫”而逆行奔向最危险战 场的千千万万个白衣天使。您们都是最美的中国人,感恩有您们!

钟南山院士事迹观后感5

总有一种力量激励我们前行,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泪流满面,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 发生以来,亿万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战“疫”路上的一个个“好人”,一件 件“好事”走进我们的视野,他们的事迹,他们的名字……感动着我们,凝聚起社会正能量,号召 着我们必有信心和决心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在护佑生命的主旋律之中,逆行者唱响了战“疫”的精神赞歌。他叫大家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 武汉,而自己却坐上去武汉的动车,“不计报酬,无论生死”“召必战,战必胜”……这些平凡人 的不平凡举动,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的爱岗敬业,默默奉献,从不放弃,正是无数个平凡成就了感 动,他们用实际行动,甚至有些是宝贵的生命,深刻的诠释着“白衣战士”的追求和风骨,谱写着 不同的精神和独特的优秀。他们同样是血肉之躯,同样有牵挂的家人,但是在国家和人民的需要面 前,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不抛弃不放弃,执着地追求心中的那份职业初心。他们那执着闪亮的人性 光芒,如细雨涤尘,净化心灵,他们那催人泪下的感动力量,如春雷惊空,振奋精神。这些平凡 的“迹”录和举动叫我们怎能不感动,怎能不汲取其正能量,倍增信心去战胜疫情。 在群防群控的大系统中,一线干部筑就了战“疫”的铜墙铁壁。

“我负责的网格共有989户居 民,每一户我们都进行了排查了解了具体情况……”“高兄弟,你要买的东西,我们帮你采购回来 了,这是按照你的需要采购的……”这些简单的话语温暖人心,给人力量,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 一线干部既是宣传员又是战斗员,既要上情下达又要下情上达,工作任务繁重,但是他们没有一丝埋怨,面对群众的不理解,他们耐心仔细地进行疏导和沟通。一线干部精准施策,科学防控,对防 控薄弱环节越是加强力量,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一线干部勇做防疫工作的一颗“螺丝钉”, 做人民群众的主心骨,深入疫情防控一线,加强群众的防控意识,构筑起严密的防疫红线,实现全 覆盖,无盲区,严防疫情入侵。夜深了,他们还坚守在岗位;下雨了,他们还行走在路上……这些 战“疫”场上的先进“符号”和职业“元素”,怎能叫我们不感动,不为之震撼,让我们战胜疫情 的信心和动力倍增。 在团结鼓劲的凝聚力之中,中华儿女书写了战“疫”的壮丽诗篇。“抗疫心连心,武汉不孤 单”“隔离病毒,但不隔绝爱”……这些感人的话语总能带给我们感动,这是亿万中华儿女团结一 心战“疫”的生动写照。

困难面前,中华儿女的激情、善良、坚强……都一一展现,他们自发捐赠 蔬菜给武汉,他们主动捐款给武汉……他们的崇高,他们的真诚,他们的纯粹,让我们感动。疫情 面前,中华儿女跨越了年龄和性别的范畴,突破了职业和地域的界限,超越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 制,用一个个平凡的举动相互感动,相互鼓励。中国,只有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才可以把感动的命 题书写的这样的气势磅礴,这样动人。

人民,也只有中国人民,才能感悟感动的真谛和内涵,彰显 着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这样的精神脊梁怎叫我们不感动,这样的力量是无限的,将帮助亿万中华 儿女增强责任感去战胜疫情。 这是一个平凡人感动平凡人的季节。战“疫”路上你的平凡行动是抗“疫”的初始线和出发 点,让我们串联平凡,铸造合力,增强信心,汲取战“疫路上的“感动因子”,释放正能量,为 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胜利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院士事迹观后感【篇5】

5月22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因病去世。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研究杂交水稻,袁隆平先生将自己毕生的心血都献给了杂交水稻研究事业,取得了全世界公认的研究成果,赢得了全国乃至世界人民的赞誉和敬仰。

袁隆平先生离开了我们,但我们应在悲痛中缅怀,在缅怀中激发奋斗的力量,在科学事业上勇闯新路、勇攀高峰,在服务人民、造福人类的行动中砥砺前行、永不停歇。

创新是任何一项科学研究的制胜法宝,是任何一项伟大研究成果的核心动力。无论是刚刚涉足杂交水稻研究领域,还是持续60年的研究工作,袁隆平先生所坚持的就在创新中探寻新的方法与路径,在创新中找到新的方向,收获新的希望。在“无性杂交可以改良品种,创造新品种”的传统论断垄断着科学界时,他敢于质疑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历经无数次失望与失败,以《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文,直击杂交水稻理论探索及实践研究禁区,在该项科学研究的“无人区”找到了一条杂交水稻研究的创新之路,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其后的杂交水稻二号、三号成果,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海水稻试种成功,中国2.8亿亩可以开发利用的盐碱地,每年可增产粮食500亿公斤,多养活约2亿中国人。正如袁隆平先生所言: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要多读书但不能迷信书本,也不能害怕冷嘲热讽,害怕标新立异。袁隆平先生正是以这样的创新素养,才在世界杂交水稻研究中成为当之无愧的行动先驱者,成为“杂交水稻之父”。

科学之路是一条崎岖的曲折的山路,只有埋头苦干、不畏艰辛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研究杂交水稻,广袤的农村大地就是袁隆平先生的研究室,无论白天黑夜,不管春夏秋冬,都是袁隆平先生的研究时间。人们经常看到袁隆平先生挽起裤腿到稻田中间寻找可供杂交研究的“特殊”水稻,在炎炎烈日下观察新型水稻的长势、分析实验品种的优劣。即使到了八十多岁的高龄,袁隆平先生的双脚一刻也没离开他深爱的泥土,没有享受片刻的清闲。为了方便在田埂上行进,年近八旬的袁隆平依然驾驶着摩托车在田埂上行驶。在袁隆平一生的科学研究中,如果说是创新的勇气和超人的智慧凝聚成了他伟大的研究成果,那他毕生扎根农村,与泥土为伴的科学精神,就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只有淡泊名利的科研工作者才能坚守枯燥的研究人生,才可能将毕生的心血献给他深爱的人民。因为其卓越的研究成果,袁隆平先生获得了无数至高的荣誉。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2001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国内国际大奖。可是,在袁隆平先生心里,尽管十分珍惜珍视这些荣誉,但他始终将自己当作一名普普通通的科研工作者,他最喜爱的一个称呼是“农学家”。正是这样一位“农学家”,以他大功至伟的研究成果,被农民兄弟尊称为“米菩萨”。这样一个“特殊”称呼的背后,凝结着袁隆平先生一生从不停歇的追寻足迹,也是他谦逊品格的最好诠释。

千古流芳人敬仰,精神谱写万年春。伟大的人民科学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先生一路走好,人民会永远怀念您!

贾立群事迹观后感


贾立群事迹观后感一

北京儿童医院影像中心副主任贾立群是北京知青,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六团汽车连兵团战士。他作为一名B超医生,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工作30多年,先后以优异的工作成绩荣获北京市“爱国立功标兵”、北京市宣卫系统职业道德先进个人、北京市卫生局廉政建设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众多荣誉称号。

最让我感动的不是贾立群主任的这些荣誉,而是他身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中国梦,他的梦想其实很简单也很难?——医术高超、病人信赖、百姓满意。为了实现这个梦想贾立群主任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到手术室看手术,还把手术中切下来的标本拍成照片,晚上回到家对照B超图像仔细地研究分析。有一个甘肃来的小女孩,肚子断断续续地疼了6年,在当地开了两次刀,都没有找到病因。贾立群主任给孩子做B超时,发现她的肠子上有一个黄豆大小的囊肿,贾立群主任意识到这就是孩子肚子痛的根源。孩子的手术正在进行的时候,外科大夫打电话急急忙忙的说:“腹腔打开了,怎么什么也找不到啊?”贾立群主任就赶紧跑到手术室,拿起探头直接放入孩子的腹腔内仔细寻找,发现小囊肿被胰头包着。这可是高难度的手术啊!万一碰破了胰管,会有生命的危险!贾立群主任凭着经验,用B超引导着外科医生的手术刀,一点一点地向深层组织划去。经过两个多小时,这个让孩子疼了6年的祸害终于被切除了!为此,孩子的父亲专门来道谢,泪流满面地说:“谢谢您!救了我孩子的命……”听到这的时候,我的眼睛里也热乎乎的,这不仅仅是感动,更是为了这个小女孩感到高兴。

多年来由于贾立群主任诊断比较准确,每当碰到疑难病例的时候,医生们都会在B超单子上注明要做“贾立群B超”。传来传去的就有了“贾立群牌B超”的说法。贾立群主任承诺,只要不出差,24小时,随叫随到。最多的一天夜里被叫起来19次。为了能给更多的孩子做上B超,贾立群主任已经有20多年都吃不上中午饭了。饭都是晚上七八点下班后才吃。

30多年来,贾立群主任经常加班加点,也经常忽略了家人。一次,为了一个小孩做肾脏穿刺,孩子特别胖,哭闹得厉害,图像看不清楚。贾立群主任就一边哄着孩子,一边用探头引导着肾内科医生小心地进针。不知不觉地,2个多小时过去了,窗外一直下着瓢泼大雨。最后穿刺成功了,才突然想起来,他的7岁的儿子放学后还在汽车站等着接呢。当贾立群主任飞跑到了车站,看见儿子还站在大雨里等着呢,浑身都浇透了,连书包里都灌满了水。听到这里,我的眼泪止不住的流了下来。

很多家长都给送红包,贾立群主任不要。家长们都以为是客套,就硬往兜里塞,经过来回的撕扯,白大褂的兜全给撕坏了,贾立群主任干脆就从里面把兜口给缝死。再有家长塞钱的时候,怎么塞也塞不进去。

作为一名护士,我要以贾立群主任为榜样,认真学习他踏实肯干、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多为患者着想,从小事做起,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充分发挥青年团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勤勤恳恳的工作,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向党员们学习,立足岗位、恪尽职守,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贾立群事迹观后感二

通过学习贾立群,他平凡而又伟大的事迹和精神情操,使我深受感动。我们要学习贾立群。贾立群,北京儿童医院超声科主任、基础党支部书记、主任医师、副教授。曾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群众心目中的好党员、第三届首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个人、优秀百姓宣讲员、第四届“首都十大健康卫士”等荣誉称号,近期获得第四届首都道德模范候选人荣誉称号。

首先我们要学习贾立群同志几十年如一日,一身正气、德艺双馨、廉洁行医、淡泊名利的优秀品质。我们要干干净净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务实忘我,真正把思想统一到做好工作,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中。贾立群同志的先进事迹全面展示了首都共产党员人民至上、为民服务、岗位建功、清正廉洁的精神风貌。他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普通的医生,看着一个个患儿从我们这里健康、快乐地走出去,就是我最大的幸福。这是北京人民骄傲,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首都是全国人民的首都,首都人民的工作状态同样受到全国人民的关注,我们要把清正廉洁、忘我奉献的精神风貌继续发扬光大。

第二要学习贾立群同志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忘我工作、勤奋敬业、勇于献身的精神。在贾立群湖眼里,工作总是第一位的,他总是把党和人们的需要做为自己的唯一选择,忘我工作是他几十年主要的生活方式。贾立群同志扎根基层、甘于奉献,在门诊第一线最平凡的岗位上,奉献着自己的一生。儿童医院党委书记沈颖感慨地说:“为了方便患者,他的生活半径一直局限在5公里以内。是他对患儿至诚的关爱,对超声事业无限的热情,让他付出多少都无悔无怨!”他把患者的利益当作自己的利益,以勤奋敬业、求真务实和献身负责的实际行动,展示了白衣天使的精神风貌,为我们树立了一面旗帜。

第三要学习贾立群同志心系群众、兢兢业业、大医精诚的职业精神。我们要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北京精神”,以人为本、厚德载物、服务人民。贾立群同志心系群众,扎根基层,全心全意服务患者、努力实践为人民服务宗旨。在平凡的岗位上有着不平凡的贡献。我们在工作中,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自我,才能得到不断改进、不断创新,才能得到人民的认可、社会的认可。

总之,贾立群同志的先进事迹,对我们是深刻的党性教育,使我们心灵受到震撼,灵魂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他高度的从医觉悟,强烈的事业心,崇高的思想境界,优秀的品质,勇敢的进取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高尚的情操,都值得我们学习。他干干净净做人,实实在在做事,使我们敬佩。我们都要以他为榜样,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加强世界观改造,严格要求自己清正廉洁,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作出应有贡献。

观后感《何玥事迹观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