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

观后感

观后感 作文读后感观后感 2019-10-28

张鸣岐观后感。

张鸣岐观后感(一)

辽宁卫视频道播出了专题片《人民的好干部—张鸣岐》,皇姑塔湾职工积极响应集团号召,带着无比怀念和崇敬之情观看了此专题片,观看过后大家心灵上受到了很大触动,同时更深深被这位人民的好干部、好公仆、好书记的精神所感动和激励。

专题片从忠诚、干净、担当三个方面为观众再现了一名优秀党员领导干部的光辉事迹,张鸣岐同志生前任辽宁省锦州市市委书记,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1994年7月14日,在锦州凌海市抗洪抢险一线指挥抗洪时不幸牺牲,时年49岁,省政府授予他"革命烈士"称号,省委做出向"党的优秀领导干部"学习的决定。

时至今天,虽然张鸣岐同志离开我们已经21年了,但张鸣岐同志"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的优秀品质依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生前一个个生动真实的故事与现如今提出的"三严三实"要求相契合,是我们学习的楷模,高度体现了在当今和平年代一个人民公仆热爱祖国、心系百姓的情怀。

当前水务集团正是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作为水务人,我们要向张鸣岐同志学习,学习他一心为民的赤子热肠,学习他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学习他事不避难的担当精神,学习他廉洁自律的慎独境界,把"三严三实"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在思想和行动上与集团保持一致,为企业发展履职尽责,多做贡献。

张鸣岐观后感(二)

通过观看专题片《人民的好干部—张鸣岐》,我感慨颇多,作为一名组工干部,更被这位人民的好干部、好公仆、好书记的精神所激励与感动。

专题片从忠诚、干净、担当三个方面诠释了一名优秀党员、领导干部的光辉事迹,张鸣岐同志生前任辽宁省锦州市市委书记,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1994年7月14日,在锦州凌海市抗洪抢险一线指挥抗洪时不幸牺牲,时年49岁,省政府授予他"革命烈士"称号,省委做出向"党的优秀领导干部"学习的决定。时至今天,虽然张鸣岐同志离开我们已经21载,但他"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的精神犹在。

一、学习张鸣岐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把对党忠诚作为基本追求

张鸣岐信念坚定、守正修德,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都处处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对党忠诚是组工干部的履职之魂,作为一名组工干部,就要做到在党爱党,在党信党,在党为党,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熟读研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强化党的意识、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不断增强对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行动中,始终听党话、跟党走,在大是大非面前毫不动摇,在各种风浪面前定如磐石,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坚决贯彻党的组织工作方针政策;坚决抵制违反党章要求的各种行为,坚决同一切有悖党的原则和纪律的行为作斗争,加强党性修养,强化组织观念,增强政治定力。

二、学习张鸣岐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把清正廉洁作为核心要义

张鸣岐同志对人民群众具有深厚的感情,在二十多年的工作中始终把人民群众装在心中,到锦州工作不久,就主持制定困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办法,设立生活保障周转基金和生活救济基金,切实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宁可自己一贫如洗,也要让百姓丰衣足食。清正廉洁是组工干部的修身之要,是组工干部的立身之本。做为组工干部的我们,不仅要以群众的利益为关键,还要时刻规范自己的举止言行,以"三严三实"为标杆,努力工作,踏实进取。使得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

三、学习张鸣岐开拓进取的担当精神,把敢于担当作为应有品质

张鸣岐同志恪于职守、勇于担当。多次在危急关头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党赋予组织部门管干部、管党员、管人才之权,组工干部就要铁肩担重担,主动向中心聚焦,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公道正派选干部配班子,攻坚克难抓基层打基础,不拘一格聚人才促发展,不仅要保质保量完成好任务,更要努力打造亮点、创造特色。要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着力解决组织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推动组织工作在攻坚克难中创新发展。

他的事迹,高度体现了一个人民公仆热爱祖国、心系百姓的情怀。我们要以张鸣岐同志为榜样,学习他一心为民的赤子心肠,学习他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学习他事不避难的担当精神,学习他廉洁自律的慎独境界,结合"三严三实"工作的开展,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党组织保持一致,为基层党建工作奉献自己的力量!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编辑推荐

关于人民的好干部张鸣岐观后感


【篇一】

9月24日至26日,辽宁卫视频道播出了专题片《人民的好干部—张鸣岐》,皇姑塔湾职工积极响应集团号召,带着无比怀念和崇敬之情观看了此专题片,观看过后大家心灵上受到了很大触动,同时更深深被这位人民的好干部、好公仆、好书记的精神所感动和激励。

专题片从忠诚、干净、担当三个方面为观众再现了一名优秀党员领导干部的光辉事迹,张鸣岐同志生前任辽宁省锦州市市委书记,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1994年7月14日,在锦州凌海市抗洪抢险一线指挥抗洪时不幸牺牲,时年49岁,省政府授予他“革命烈士”称号,省委做出向“党的优秀领导干部”学习的决定。时至今天,虽然张鸣岐同志离开我们已经21年了,但张鸣岐同志“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的优秀品质依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生前一个个生动真实的故事与现如今提出的“三严三实”要求相契合,是我们学习的楷模,高度体现了在当今和平年代一个人民公仆热爱祖国、心系百姓的情怀。

当前水务集团正是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作为水务人,我们要向张鸣岐同志学习,学习他一心为民的赤子热肠,学习他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学习他事不避难的担当精神,学习他廉洁自律的慎独境界,把“三严三实”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在思想和行动上与集团保持一致,为企业发展履职尽责,多做贡献。

【篇二】

2015年9月25日晚7点30分,我早早就守候在电视机傍边等着观看“人民的好干部张鸣岐”的专题报道,其实对我们来说在观看后的内心感受都是一样的感动,因为在我们心里都有一个尽心尽责,敢于担当的共产党员形象。也都在为一个党的好同志,人民的好公仆,这么早就离开我们而感伤不已。

面对滔滔洪水,从小在江边长大的张鸣岐当然知道水火无情的道理,但是为了国家财产和人民的安危,他身先士卒带领市委领导班子昼夜奋战在抗洪抢险第一线,甚至多次深夜还亲自登上被洪水长期浸泡冲刷的堤坝勘察灾情,是什么让他不惧个人安危,生死关头也冲锋在前?

张鸣岐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与好干部的标准和“三严三实”要求是一致的,不因岁月流逝而失色,不因时代变迁而黯然。他被称颂为“人民的好书记”,是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四有”干部,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开展向张鸣岐同志学习,因为有利于发挥先进典型的作用,深入推进“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有利于进一步弘扬先进、学习先进,争做“三严三实”好干部;有利于弘扬严的精神、实的作风。我们要学习他恪守信念、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强化组织观念,增强政治定力,对党无比忠诚,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学习人民的好干部张鸣岐观后感


张鸣岐(1945-1994),祖籍山东省昌邑县,1945年10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66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197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人民的好干部张鸣岐观后感(一)

辽宁卫视频道播出了专题片《人民的好干部—张鸣岐》,皇姑塔湾职工积极响应集团号召,带着无比怀念和崇敬之情观看了此专题片,观看过后大家心灵上受到了很大触动,同时更深深被这位人民的好干部、好公仆、好书记的精神所感动和激励。

专题片从忠诚、干净、担当三个方面为观众再现了一名优秀党员领导干部的光辉事迹,张鸣岐同志生前任辽宁省锦州市市委书记,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1994年7月14日,在锦州凌海市抗洪抢险一线指挥抗洪时不幸牺牲,时年49岁,省政府授予他革命烈士称号,省委做出向党的优秀领导干部学习的决定。时至今天,虽然张鸣岐同志离开我们已经21年了,但张鸣岐同志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的优秀品质依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生前一个个生动真实的故事与现如今提出的三严三实要求相契合,是我们学习的楷模,高度体现了在当今和平年代一个人民公仆热爱祖国、心系百姓的情怀。

当前水务集团正是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作为水务人,我们要向张鸣岐同志学习,学习他一心为民的赤子热肠,学习他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学习他事不避难的担当精神,学习他廉洁自律的慎独境界,把三严三实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在思想和行动上与集团保持一致,为企业发展履职尽责,多做贡献。

人民的好干部张鸣岐观后感(二)

近日,辽宁省委书记、辽宁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希对学习张鸣岐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张鸣岐同志是辽宁大地上成长起来的先进典型,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他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与好干部标准和‘三严三实’要求是一致的,是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作为一名组工干部,就要以张鸣岐为榜样,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不懈追求‘三严三实’境界,永远秉持共产党人真理的力量、人格的力量。

《鸣梁海战》观后感800字


前几天看了@老虎不在家 《鸣梁海战》影评,以及同样热爱历史的老同学@永远永远WB 推荐(他酷爱研究和影片同时期的日本战国史),于是今天带上我们家的三号观影在韩国引起轰动的《鸣梁海战》。
首先,我还是给大家介绍一下历史背景,它发生在十六世纪末的1597年,也就是我国的大明王朝万历二十五年,我们称之为万历三大征中的朝鲜之役,明军指挥官第一次战役统帅辽东次战役统帅宁夏总兵麻贵。鸣梁海战就发生在日本第二次入侵朝鲜时期,第一次入侵是在万历二十年五月,日本九军十五万登陆侵朝,仅两月,朝鲜全境八道已失七道。万历二十年底,明朝向自己的属国朝鲜派出远征军,兵力四万有余五万不足,其中还有四千戚家军,一代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戚继光已于万历十五年去世,痛栽惜栽!第一次战役明军收复平壤到万历二十一年七月双方停战,日军撤出朝鲜结束。万历二十四年九月,日本八军十四万第二次侵朝。朝鲜三道水军统制使李舜臣在第一次战役中就居功至伟,战功卓著,只是好景不长,功高震主,日本施以反间计,被朝鲜国王李昖贬为士兵,白衣从军,而后日本海军漆川梁海战大破朝军,朝鲜海军几乎全军覆灭,等到李舜臣再度启用时,只有十二艘板屋船和二千余残兵。由于和日军兵力过于悬殊,李舜臣决意在水流湍急并狭窄的鸣梁海峡决战,一战功成,击沉31艘敌舰,损毁92艘,毙敌数千,而自己仅阵亡34人。第二年即万历二十五年十一月,在中朝军民的抗击下日军侵朝失败撤退,在露梁海峡,中朝海军联军狙击撤退的日本第五军,全歼之,战况惨烈,以致明朝海军老将邓子龙和朝鲜海军统帅李舜臣皆双双捐躯。
历史背景介绍完了,现在说说我的观后感。这部片子可能大多数人看来觉得就是个故事,一部夸大的抗日神剧,但我知道,这不是故事,它就是真实的历史,它在讲述一个英雄,一个真实的民族英雄。据说它在韩国的观影人数已破1700万,而韩国的总人口也就5000万,这足以说明些什么!这部片子没有什么情节,画面特技拍的不错比较真实,其实这些我都不在意。我感受到的是韩国人如此的宣扬可能在他们的历史中唯一能拿的出手的这样一位国家英雄、民族英雄,值得钦佩!咱们中华上下五千年,有多少这样可歌可泣的人物啊,岳飞岳武穆、于谦于少保、卫青、霍去病、苏武、戚继光、俞大猷...我们也有很好的导演、编剧、摄影、制作,为什么就没有电影人愿意为咱们中国人塑造这么一个英雄式的人物呢?是担心票房么?还是我们现在的思想已经接受不了?这里我首先承认我绝不是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我们是一个有着无数缺点、无数劣根性的民族,却也是一个有着无数优点、无限潜力的民族,说她是世界上最为坚韧的民族,毫不夸张!几千年来,虽有变化,有冲突,但我们的文化和民族主体一直延续了下来,无论什么样的困难,什么样的绝境,什么样的强敌,从来没有人能真正地征服我们,历时千年,从来如此!因为所有的一切,都已经牢牢地刻入了我们的骨髓坚强、勇敢、无所畏惧!
最后,引用抗日战争时期民国才子郁达夫瞻仰戚公祠遗迹后,愤然挥笔写下的这首《满江红》作为结束语。词日:
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久歇。有几个,如公成就,丰功伟烈!拔剑光寒倭寇胆,拔云手指天心月。至于今,遗饼纪征东,民怀切。会稽耻,终当雪;楚三户,教秦灭。愿英灵永保,金瓯无缺。台畔班师酣醉石,亭边思子悲啼血。向长空,洒泪酌千杯,蓬莱阙。

《鸣梁海战》观后感1000字


《鸣梁海战》观后感

导演:金汉珉
类型:动作
发行公司:韩国希杰娱乐株式会社
上映日期:2014-07-30
主演:崔岷植
柳承龙
赵震雄
晋久

本人曾去过一次韩国,在那里为期不长的一段时间里,感受到了这个民族给我带来的冲击。这个国家之所以能在近十年里在亚洲地区有突飞猛进的变化跟其文娱产业有着无法割舍的联系。从YouTube上点击率惊人的《江南style》到红遍大江南北的人气天团bigbang,韩流的侵袭已经变得愈演愈烈,并且逐步通过电影产业蔓延开来。提到韩国影片,类型分布的也是比较明显,而历史片,在其整个产业链中占得比重并没有那么多。当然,浓缩的都是精华,《鸣梁海战》作为一部彻头彻尾的历史片,创造了韩国本土很多的票房纪录。

不得不提的是崔岷植和柳承龙这两位演员,之前对于他们两位的作品都有接触。尤其是我韩国影片的启蒙,就是由崔岷植与李秉宪主演的《看见恶魔》,该片对于崔岷植演技的考究可谓达到了巅峰。虽然饰演反面角色,也让崔岷植获得了很好的观众反馈。自此过后,一直在追崔岷植的作品。对于柳承龙,在看《鸣梁海战》的时候,最开始并没有发现是他,摘下面具的那一刻竟想起来他在《关于我妻子的一切》里面的搞笑表现,有些笑场。而其在一部影片《7号房的礼物》中,让人潸然泪下。有了这两位演员的坐镇,这部影片想必也不会差。剩下的就是故事情节方面了,战争影片看过的不少,但关于海战的影片,就不是很多了。而以少胜多的案例拍成的电影印象比较深刻的当属多年前,吴宇森导演的《赤壁》了。三国的故事人尽皆知,诸葛亮是借草船,而李舜臣是借洋流。

1597年3月,以野蛮凶狠著称的日本海贼王(柳承龙饰)所率领的海盗部队,大举侵朝。朝鲜一代名将李舜臣(崔岷植饰)亲率仅有的12艘军舰。 众将对敌我形势极度悲观,纷纷表现出此战必败的情绪。李舜臣力排众议,命人焚毁军队辎重给养仓库,破釜沉舟,以勇者生,畏者死的气概,号召部下与倭寇决一死战。李舜臣利用鸣梁海域的潮汐特点,抓住有利战机,击沉敌船30余艘,毙敌4000余人,重创了日本舰队,创造了世界海战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影片在韩国动员1700万观影人次,赶超《阿凡达》刷新了韩国历年观影人次纪录。为了真正了解书写《乱中日记》时李舜臣将军的所思所想,金汉珉导演对多个译本进行了比较。因《乱中日记》和《李忠武公全书》《宣祖实录》等史料记录相异,在缺乏确切历史数据的情况下,为了真实再现这场战争,导演和相关专家对鸣梁地区的洋流、当时的天气、地形都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影片《鸣梁海战》制作耗资200亿韩元(约1.2亿人民币)。为了逼真呈现这场海战,剧组在全罗道光阳建造了超大型海战摄影棚,依据历史记录搭建了4艘1:1的大船,特别是一些日本战船的搭建还接受了日本名古屋海洋博物馆的建议。并在鸣梁岸边搭建了村落。日本兵的盔甲都是日本定制并购得的,仅柳承龙饰演的来岛通总一身铠甲就花费了2800万韩币(大约15万人民币),重量超过30公斤。此外搞了近1000件形状各异的日本服装。因为资金和拍摄周期的问题放弃了3D拍摄,在续集《闲山岛海战》和《露梁海战》中准备尝试3D拍摄,影片上映的2014年发生了因船长失职和政府救援不当而引发的致数百名中学生惨死的岁月号沉船事件,而沉船地点就离片场不远,可谓一个令人唏嘘的偶然。该片是崔岷植2002年主演《醉画仙》之后10年来再度出演历史题材影片。

这是一部有血有肉的电影,拍出了每一位参与战争时人们的气节,很喜欢影片中的一句话,有百姓才有国家,有国家才有君王。

《鸣梁海战》观后感400字


晚上去电影院看了《鸣梁海战》回来,内心许久不能平静。似乎心还在随着电影中诡谲异常的海水澎湃不已。朝鲜对日本,12:300的军力,且在完全无外援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完胜。一则以少胜多的战争史诗,一场勇气与智慧的巅峰对决,战争,绝不仅仅是船坚炮利、人多势众就能胜利的,跟更多时候,谋略、胆识、魄力和智慧,反而会造就奇迹。

经典台词摘抄如下:
办法,找找总会有的。
恐惧:无论在敌军和我军都存在。关键是,要将恐惧转化成勇气。
恐惧一旦转化为决死的勇气,就会爆发出百倍千倍的力量,势不可挡。
--有克服恐惧的办法吗?--利用恐惧。
置之死地而后生。一个人拼命,可令千军万马颤抖。

古今中外,任何一场以少胜多的战争,都不是平地出现。它需要利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条件,来为自己服务。地形,水势,涨潮,风向,士气,敌军战略部署,敌方心态,大多数群众的支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首先要克服的,是自己内心的畏难情绪,碰到希望渺茫的事情,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逃,忍,退,让,躲但只要有一个人振臂高呼,不要后退,战斗到底。有了这样破釜沉舟的勇气和决心,何事不成?

无论处在什么境地,请给自己绝对不死的勇气和绝处逢生的能力,有志者,事就能成。

本文来源: https://m.hdh765.com/h/4277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