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台湾光复800字文章读后感

台湾光复800字文章读后感

台湾光复观后感。

快乐的来源有多方面,观看电影或者视频就是一种,我们拥有独立的个体与思维,在观看过程中不断产生思绪的火花,每个人对于,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写作能力的提升,可能呈现在写观后感方面。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观后感记录下呢?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台湾光复观后感,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台湾光复观后感(一)

台湾被割让是中华民族的耻辱,中国人民为洗刷这一耻辱进行了长达50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从马关签约、台湾被割让的消息传到台湾的那一天起,台湾人民反对日军占领的斗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签约的消息传到台湾,台湾民众掀起了反割台的浪潮,表示"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当条约被正式批准、割台已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时,台湾各界人士和广大民众自发组织起来,从日军登陆台湾的第一天起,就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由北到南,在5个多月占领台湾全岛的过程中,日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共有包括近卫师团长北白川宫能久亲王在内的4800名日军官兵死亡、2.7万人负伤。其伤亡人数比在甲午战争中日军的伤亡人数还要多出近一倍。台湾军民用自己的顽强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顽强意志。

1895年11月,日本首任台湾总督桦山资纪向日本政府报告"今本岛全归平定".然而,正是从这时起,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也拉开了序幕。在1895年至1915年前后长达20年的武装抗日运动中,台湾各地的民众先后在林大北、陈秋菊、詹振、林李成、胡嘉猷、刘德杓、简义、柯铁、黄国镇、林少猫、林添福、简大狮、詹阿瑞、黄茂松、蔡清琳、刘乾、林朝、罗福星、余清芳等爱国志士的领导下,前仆后继,与日本军警展开了殊死战。

他们的斗争,许多都以恢复中国对台湾的主权为诉求。其中,胡嘉猷的义军公开使用光绪年号,宣称"此次征倭,上报国家,下救生民";柯铁义军的旗帜上写着"奉清征倭"四个大字;罗福星领导的斗争以"驱逐日人"、"光复台湾"为号召;余清芳领导的噍吧起义也提出了"光复台湾"的口号。武装抗日斗争基本结束之后,非暴-力的民族抵抗运动又在台湾岛内逐步地发展起来。以林献堂、林呈禄、蔡培火、蔡惠如、蒋渭水、王敏川、连温卿、谢春木、林木顺、谢雪红、简吉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志士,先后分别领导了议会设置请愿运动、台湾文化协会、台湾民众党、台湾共产党、台湾农民组合、台湾工友总联盟等,通过他们的组织和宣传,岛内民众的民族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民族抵抗运动形成了一个高-潮。

在以后反对日本殖民当局推行的"皇民化运动"的斗争中,许多台湾民众以坚持民族气节为荣,不向日本殖民统治者的淫威屈服,坚持不学日语、不改日本姓名,体现了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1937年,随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许多台湾民众纷纷加入到祖国抗战的行列中来。他们或者到重庆,或者去延安,参加抗日工作。他们在祖国大陆先后组织了台湾革命青年大同盟、台湾革命民族总同盟、台湾革命团体联合会、台湾革命同盟会等抗日组织,进行抗日活动。他们深知,只有彻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台湾才能摆脱日本的殖民统治,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革命同盟会1942年3月就曾经声明:他们"确信台湾必能重返祖国","台湾民众之最大热望,即系重返祖国".

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扩大,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族经过8年的浴血奋战,付出了3000多万人牺牲的代价,在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共同努力下,终于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收复了宝岛台湾,洗刷了国土被割让的耻辱。

台湾回归中国,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的支持和认同。1943年2月1日,中、美、英三国首脑签署的《开罗宣言》明确宣告:"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政府签署,后来又有苏联参加的《波茨坦公告》再次申明:"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1945年10月25日,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的举行,就是具体实施《开罗宣言》的步骤之一。

而中国政府代表宣布"全权统一接收台湾、澎湖列岛之领土、人民、治权、军政设施及资产",面交给驻台日军代表的命令,就是台湾重归中国的法律文件。

虽然从1895年到1945年,台湾有50年的时间离开了祖国的怀抱,但1945年台湾重回中国版图、重新置于中国主权之下的历史无可辩驳地证明:台湾宝岛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人都不能把台湾和大陆分开。不论"两国论",还是"一边一国论","台-独"分-裂势力企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图谋,都违背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损害中华民族的感情,与13亿中国人民为敌,是绝对不可能得逞的。

台湾光复观后感(二)

由国台办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出品,九洲文化传播中心和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共同制作的四集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台湾光复》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播出以来,山东威海市组织动员社会各界,特别是台办系统、广大台属以及常住台胞、台商观看,在各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大家一致认为,该片再现了台湾被迫割让、台湾同胞英勇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全民族抗战胜利终获台湾光复回归祖国的历史变迁,展示了台湾光复后的建设、发展状况以及近十年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获得的丰硕成果,揭示了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反映了两岸同胞命运与共,团结御侮,共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

今年4月26日,《台湾光复》剧组在威海刘公岛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先后实地拍摄了东泓炮台、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丁汝昌故居、陈列馆等中日甲午战争有关历史遗迹。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延伸读

台湾光复观后感500字


台湾光复观后感500字(一)

中日关系,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20世纪70年代,中日邦交实现正常。20世纪80年代,中日关系的"蜜月期".20世纪90年代,"政冷经热"的摩擦期。21世纪以来,中日关系严重受损,国人对日心态是在矛盾纠结中走向成熟。

正确对待和深刻反省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历史,是建立和发展中日关系的重要政治基础。我们将以最大的决心和努力,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坚决捍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坚决维护战后国际秩序,决不允许否认和歪曲侵略历史,决不允许军国主义卷土重来,决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

我们现在要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外一种倾向:一种认为"历史早就过去了,不要老扯它了,现在都是讲实际利益",拘泥于对日本表面的了解和个人的利益,不关心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另一种认为"日本没有好人,这个国家是中国的眼中钉,对日本统治者和日本一般公众不加区别",总之是逢日必反,不重视未来中日两国的大局和发展。这两种倾向都可能发生,但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积累,予以正确地认识,不能完全凭情绪去处理问题,也不能完全只站在个人的立场上去判断思考。

中国的青少年哈日恐怕同喜欢甚至迷上日本动漫有关,仇日大概和看重近现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而战后又不肯真心道歉有关。两者都有正面因素,如前者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姿态,后者坚守民族气节的传统情怀。问题是都表现得极端了,极端了就有问题。所以,我们不要走极端,我们要理智的看问题。

这些年来,中国公众的理性认识在成长,但是还不够强大,情绪化的东西比较明显。从每个人的角度出发,应该把自己的对这个国家、这个社会的进步具有贡献的事情做好。比如日本的舆论批评中国,说中国人不文明、不礼貌、形象不好,我们确实存在,怎么办?人家前两年说,中国把你的产品做得比我好再说。遇到这种言论我们会无言以对。对于中国公众来说,我们需要把自己做好,把自己的产品做好,把自己的技术做好、做强,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这才是真正面对这种日本对华的正确的态度。我们要从个人具体的日常行为入手、提高自身的素质,在力所能及之处推动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发展。每一个人能够从这个角度来想的话,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会变得很进步、很文明、很强大,优势很突出。真正强大的民族是内心的强大,内心强大就会包容、会理性。我们自己强了,那些对华不好的情绪自然就弱了,中国就会有让人追随、敬仰、感到向往的东西。

当前的中国,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无论大陆还是台湾,只有我们真正发展起来了,屹立于世界,我们才能有效应对各种挑战和挑衅。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没有实力,空口说白话,还不如把精力放到实干上去。海峡两岸的人民携起手来,以正确的国民心态,共同正视历史,面对现在,开创未来,共圆中华民族复兴梦。

台湾光复观后感500字(二)

抗战胜利的意思在于开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70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经过长达8年的全国抗战,中国人民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宣告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彻底失败,宣告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中国人民用自己的顽强奋战和巨大牺牲,迫使日本归还甲午战争以后从中国窃取的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神圣领土,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从此,再也没有侵略者可以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肆虐。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抗日战争,中国胜利。从甲午失败到抗战胜利,历史走过了半个世纪。中国当年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为什么能够战胜不可一世的日本军国主义、夺取胜利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两岸同胞尤其是青年人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才能避免重蹈覆辙。除了要投入和参与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我们还更加重视台湾光复70周年,因为它有非常重要的政治意义,它清楚地昭示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民族抗战的胜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希望两岸同胞通过纪念抗战胜利、台湾光复,共同致力于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台湾食堂观后感


《台湾食堂》是一部来自台湾的纪录片,由陈建鄂导演,网友们对这部影片也是给出了不错的评价,一起来看看网友们是怎么说的吧!

《台湾食堂》是一部有关台湾美食的纪录片,有13集,每集24分钟。首播日期是2013年7月21日。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时,我不由的想到另一个与其很相似的名字:《深夜食堂》。不过,就内容来说,《深夜食堂》是一部以美食为饵的日本电视剧,讲的更多的则是美食背后每个人的故事,比如说喜欢吃八爪香肠的黑帮老大,喜欢茶泡饭的三姐妹等等;而《台湾食堂》是一部以介绍台湾美食的纪录片,内容上更侧重美食的介绍,若非要比较的话的,则更像是2012年央视播出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不过这两者的差别也是很大的。

《舌尖上的中国》开篇就是松茸之类的东西,拍摄手法精致,故事也算感人,介绍详尽,确实能让人垂涎三尺,可是,这种高、大、上的东西,普通老百姓,13亿中国人,谁吃过这玩意儿?别说吃过,就连见都没见过,甚至是第一次听说有这东西。末了,也只能是看看,该吃米饭的还得吃米饭,该啃馒头的还得继续啃馒头。美食是他们的,我们什么也没有。

而《台湾食堂》则更显得真实和平易近人,里面有镜头不止一次问及台湾人什么才算是美食,多数人的回答都是妈妈的味道。没错,妈妈的味道,就是那些以前经常吃的,天天见的东西。所以从这方面说,整个《台湾食堂》的基调都是在强调平民化,大众喜欢的美食才是真正的美食。所以里面才会有什么台北辽宁街的夜市,还有什么国旗屋之类的地方,都是些大众看得见够得着的地方,而且不用花太多钱就能够吃的到。更不用说里面做披萨的法国小伙子,而且还没有自己的店面,开的是流动摊贩车,要是在咱这边,别说美食,能没事就不错了。当然,这也和台湾的地缘有关,而且整个看下来,台湾饮食也是兼容并包的。什么日本的天妇罗,南美的玉米、凤梨(菠萝),马来和印尼的香蕉,最后都成了台湾的独特产品。

里面还有几个有趣的数据,比如说日本人每次来台湾都会参观台湾的香蕉园,而且日本人不喜欢臭豆腐,但香港人却情有独钟。台湾原来是不吃牛肉的,因为牛是用来耕地的。台湾菜的源头的福建菜,而福建菜的来源是河洛饮食。

《台湾食堂》就像很多台湾电影一样,有点台湾宣传片的嫌疑,不过,如果是一部有诚意的宣传片,还是会有人喜欢的。说到宣传片,我想起一部电影,片名叫《三个未婚妈妈》,刚开始看以为是一部爱情片,中间以为是亲情片,后来才明白原来是南通的宣传片。有人讨厌电影里面植入广告,这部电影倒没有,因为它本身就是一广告!

总的来说,还是值得一看的!不过,里面总是把菜肴说成料理,听着总是有点别扭,当然,日治五十年,这个也在所难免。没有《舌尖上的中国》的高不可攀,更多的是妈妈的味道,再配合《鸟目台湾》基本上可以作为游台攻略了。

我是一个孕妇,因为孕吐各种没食欲,想着能够看些美食节目来增加食欲,上网找到了这部纪录片,一口气看完,这是一部良心的纪录片,是一部有妈妈味道的纪录片。

作为福建人,看这部片子是最合适不过的,制作单位没有忘了自己是哪里人,片子里说台湾菜的主要还是福建菜,在看的过程中满满的都是美味、回味。本片主打亲情牌,几乎每集里都会说一个词:妈妈的味道。现在自己即将为人母,怀念的就是妈妈的味道,在孕吐最厉害的几天,都是靠着妈妈寄来的小鱼干和豆豉度过的。所以妈妈的味道是本片所有的美食从业者追寻的、是所有食客们向往的。小的时候不记得妈妈煮过的美味,现在看到一道菜就会想起妈妈煮的味道,真的很神奇。

另外,不得不佩服台湾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看完这部片子,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辞职回乡下种田,就想着能够吃上安全食品。想到我们的下一代吃的食品不是农药就是转基因,心情无比难受,为什么我们的政府不能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呢?我们的商人因为利益而在食品里做各种文章,我们的农民要追求产量而各种使用农药。难道眼前的利益就比人命还重要吗?我一直会觉得以后我们的民族会灭绝的,就是因为食品安全问题而灭绝。

2014年6月,从宿舍搬到舅舅家的第一个周末,同学过来蹭住。两个人在楼下街角的7-11买了一打台啤,配台视的纪录片,两个人倒在榻榻米上翻滚说梦话。

去台湾的一周年,在哔哩哔哩上再次看到这部完整的纪录片。惊叹于它居然有十几集的同时,陪着饭就看完了全部。

必须得说,这不是一部出彩上乘的纪录片,在拍摄的手法上较为单一,在体现食物制作的时候,经常是通过镜头高速放慢的手段来展现,BGM也较少,除了原住民阿美族那集,放了很多原住民歌曲之外。主持人的Talking也经常觉得问题白痴,煞风景。

但,台湾纪录片似乎一直都能够将其社会的现实做得温情。每一个在这个社会奋斗的小角色他们似乎并不是为了什么宏大的社会抱负在活着,只是为了对于美食的一份热爱、对于家族味蕾的传承。他们除却了凡尘的世俗,故事追溯到人最本原的一份热爱。

1 原味Amis

狂野台味 是什麼樣的美食,讓總裁獅子心嚴長壽讚不絕口、國際媒體爭相採訪?第一眼看到陳耀忠的時候直覺聯想,和印象中挺著大大肚子的廚師不太一樣,壯碩的體格和迷人的笑容外,還有個浪漫的原住名名字春天。

春天的料理絕對是限定的。所有的食材都是他親自下海去抓、上山去採,他壯碩的體格也是這麼來的,當你瞭解他後就會知道,這樣堅持的背後,有傳承祖先古老智慧的驕傲。在「陶甕百合春天」用餐不只是品嘗料理,也是體驗原民生活與原民文化最好的途徑。

「紅瓦屋」是另一個創新阿美料理的代表,主廚林鳳廷將原住民浪漫與原民的智慧融入她的料理創作中。阿美族料理的精神是不過度烹飪,食材今天吃多少就拿多少,曾經式微的自然主義,如今在阿美美食的實踐上有一番新的演繹。

2 竹籬笆內的味道

南北大雜燴 曾經台灣眷村有著整個中國的縮影,長輩南腔北調,飲食習慣也各有不同,但因為生活物資的貧乏,一個村子的人,就像一個大家庭。大家互相幫忙,飲食習慣也互相影響。不吃辣的,吃著、吃著,就不覺得辣。「每個眷村都有一個村子口」,老闆王懷民說。「村子口是個大目標,開店(村子口)就是為了讓大家能找回屬於眷村的回憶。」「朋友賺錢都拿去買房子,只有我還守著這個破屋子賣米干」。桃園忠貞新村的張老旺總是說,「賣一碗米干,就可以多買一面國旗」。雖然每天的生活不算多彩多姿,但看著屋外國旗飄盪,張老旺就開心了。問他為什麼對國旗這樣鐘情,他緩緩說著他的故事。台南白河有個劉秀墳,賣了43年湖南臘肉的她要告訴你屬於她的竹籬笆內的味道。

3 新住民家鄉味

寶島飄香 什麼原因讓人飄洋過海,到一個自己陌生的土地?用自己陌生的食材做出家鄉的味道又需要多少次嘗試?其實,新住民的料理的重點不是在地化,而是料理中有沒有滿滿的鄉愁。中國來的曹淳瑄說她剛來台灣的時候餓了半年的肚子,為了一解鄉愁和填飽自己,完全不會做菜的她來了台灣才學會怎麼拿菜刀,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現在經營的「川國演義」已成為高雄川菜的地標。一眼就看得出來Chris和平常的披薩廚師有很大的不同,歐洲帥哥的他在朋友的邀約下讓他隻身來到台灣,組裝了一臺披薩車後開始了他的台灣生活。法國老外的台灣經驗又是什麼光景?她們中午人手一只鴨仔蛋,說著台灣人聽不懂的越南話,討論家鄉生活和台灣的區別,然後取笑自己的老公不敢吃鴨仔蛋,對自己小孩一餐可以吃四個感到無比自豪,這群越南來的新住民在汐止找到家的歸屬感。

4 牛肉麵的故事

事實上台灣以前是沒有牛肉麵這個食物的,不但沒有牛肉麵,台灣人是連牛肉都不吃的;牛肉麵出現不過短短四五十年,現在卻已成為國民美食,存在我們的記憶中,如今,從百百種台灣牛肉麵當中歸納出四個原型:

貴的牛肉麵/你知道一碗三千塊的牛肉麵怎麼賣?在這裡三千塊一碗還不是最高級,上萬元的牛肉麵味道又是如何?

香的牛肉麵/傅老師家的牛肉麵,香!這樣濃郁的香味裡面有桂枝、大紅袍、青花椒、桂皮、沙薑、白茅根、百里香、土耳其俄力岡葉等四十多種香草,如此一來才有了極致的香氣!

愛的牛肉麵/林二姊說,爸爸以前是「閉著眼睛吃牛肉、賣牛肉麵的,因為最早台灣人不吃牛,但為了四姐妹的學費,所以有了這碗滿滿愛的牛肉麵」。

夯的牛肉麵/蔡媽媽說,「我們這碗麵可以帶給大家很多的回味,所以再怎麼辛苦怎麼忙,我們都會在這堅持下去」在你記憶裡的,又是哪碗牛肉麵?

5 小吃的故事

人氣美味 吃得飽與吃得巧,雖然只有一個字的差異,卻代表兩種截然不同的飲食習慣與文化,小吃就在這兩個字的極端間綻放出美麗的花火。基隆廟口夜市的特色()在於這裡的攤販是不流動的。廟口的攤子基本都有三代歷史。百年吳家鼎邊趖的老闆吳吉祥告訴你,為什麼台灣小吃大部份都是從廟口開始發跡。台南沙卡里巴是一個從日治時代就存在的市集,這裡承載的是橫越幾個世代的記憶。棺材板傳人許永安要告訴你這個有著台台怪名字的西式小吃從哪裡來,又會往哪裡去?深坑的臭豆腐為什麼這樣有名?吃豆腐又有什麼好處?家裡三代都賣臭豆腐的張仁祥說分明。北斗肉圓的起源是百年前一場將作物全部摧毀的大水,剩下地瓜粉的心靈手巧范氏先祖創造出肉圓的雛形,經過了四代的改良,肉圓創始者的後人范瑞銘做著這樣最道地的北斗小吃。最後由花蓮吉安的林上哲告訴你,從南美洲引進台灣的玉米,怎麼會變成台灣小吃的燒番賣。原來,台灣小吃的創意無限,來自於多元文化的撞擊。

6 土雞城的故事

休閒吃野味 在台灣,大家都去過土雞城,卻很少人知道土雞城這樣一個結合休閒與美食的在地文化,是怎麼開始發展的。花蓮欣綠農莊的朱進豐大哥不只提供美食給旅客,他還帶遊客體驗馬太鞍濕地的部落文化。在這裡,旅人可以親自拔蔬菜,也可以下到河水中摸魚捉蝦。好吃又好玩,兼程了解了不同文化的生活方式。 土雞城如果照著字面上的意思只賣雞,那便老早被消費者淘汰掉了。在台中大坑有一個來自香港的大廚周國權,他秘制的烤乳豬放半天皮都還是脆的。他對土雞城、休閒餐廳又有另一番演繹。高雄岡山有著台灣八景的月世界,頭前園休閒餐廳的老闆潘榮貴與您分享他小時候吃的克難泥火山雞有著怎樣的故事。最後新店孟鴻養身坊的主人俞炳南要告訴大家他們一家,是怎麼從深山裡的養雞戶,變成名人都讚不絕口的養身坊。土雞城的故事展現的不僅是台灣時代的縮影,也是台灣經濟起飛的故事。

7 海鮮的故事

元氣要永續 台灣又名「浮摩沙」,這名字來自那個站在甲板上的葡萄牙人對於這島美麗的讚嘆,而台灣一直就和海脫不了關係,海鮮更是島上的主要食物來源之一,討海人更是浮摩沙的重要職業。討海人有很多種:水面上的、水面下的。海膽達人林志團便屬水面下的,平均一天要潛四支氣瓶。他的生活就這麼在水上、水下重複著。日子過得不是很富裕,但對大海的熱愛其實也是對生活的熱愛。夏天捕海膽、冬天抓鰻苗,關於海洋資源的枯竭,沒人比他更了解。台北海產店老闆張金良每天台北、宜蘭兩地跑,就是為了給顧客最新鮮的海鮮。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從不間斷,海膽達人林志團的海膽便獨家供應給張金良,但對於海鮮的供不應求,張大哥也只能搖搖頭不去想它。墾丁的小漁港邊有家全台最青的海產店,店面正前方五米有小小的港口,港口就是他的天然冰箱。岳父、岳母捕回來的魚就養在漁港中,客人點了魚,現撈起來馬上料理,不過,今年到現在都還沒看過芭蕉旗魚,因為小魚沒了、大魚沒得吃也跟著沒了。海是我們的元氣,想要元氣永續,海鮮捕撈這事,得先朝永續經營的方向走。

8 客家好食

阿婆的味道 您對客家文化的印象是什麼?勤奮工作的藍衫,還是精緻美麗的紙傘?又或者,是一道道香味四溢的客家美食?事實上,讓您驚艷的客家文化,其本源都來自於生活環境的刻苦。 製做藍衫的客家大叔說,曾有國外的朋友問他,客家人怎麼可以把米食做得這樣精緻?為什麼冬瓜可以變成一道美食?大叔說,你要先瞭解我們的文化,才能懂得客家人為何對這些食材如此偏愛。手工板條溫元瑋告訴你,為什麼全美濃只剩下他不用機器做粄條。米食老闆吳裕民則認為沒有添加劑的客家米食,才是真正媽媽的味道。黃豆豆則是離開城市結束朝九晚五生活,回到大溪鄉下經營客家美食之後,才發現以前在台北生活的那一套在老家完全不管用,重新和嬸婆學習的過程中,對人生有了一番新的體認。其實客家美食就是屬於母親、屬於記憶的味道。

9 蚵仔小吃

創意無限 在台灣就算沒看過帶殼的蚵仔,也一定吃過蚵仔煎。但除了蚵仔煎,蚵仔還可以做成蚵仔麵線、蚵捲、蚵爹、烤蚵,如此變化萬千的食材,不只好吃,更包含台灣人創意無限的料理哲學。台南七股的黃翊誠是準台大碩士生,為何甘願放棄五光十色的都市生活休學回台南鄉下養蚵?圓環可能是上一代台北最重要的地標,圓環蚵仔煎的老闆賴炳勳從十幾歲上台北賣蚵仔煎到現在六十幾歲,他的蚵仔人生見證著圓環的繁華、落寞與再起。台南國華路上的石經臼蚵仔煎,老闆張大喜八十幾歲,依舊用最傳統的方式做蚵仔煎,「真正古早味的蚵仔煎會放肉燥和豆芽菜」,他說。彰化鹿港林麗鴻的公公是鹿港蚵仔煎的開基原祖,聽她娓娓道來鹿港蚵仔煎的源起。廣東汕頭西天巷的邱淑英一輩子都在煎蚵仔,在那兒,蚵仔煎換了一個名字-「蠔烙」。新北板橋的陳俊成認為,蚵仔麵線所以好吃,手工麵線的製作絕對馬虎不得。台南安平的陳秀月從蚵農搖身一變成了賣蚵捲的老闆娘,蚵捲是怎麼發明的?蚵仔小吃的創意無限,包含著台灣人頑強生命力與超強適應性。

10 台菜的故事

懷舊與創新 美食家韓良露認為,台菜的源頭是福建菜,但台菜並不等於福建菜。明清時代河洛人大量移居台灣觸發了一系列的飲食融合,從最早融入原住民料理、荷蘭統治後台灣人開始吃高麗菜,最後又受到日本人影響,「和漢料理」成為台菜的重要基石,融合多元文化於是成了台菜的特色。欣葉的老闆李秀英說,台菜就是俗語說的「家常菜」,她是如何讓煎豬肝、菜圃蛋這些庶民菜放在台北101還有人買單呢?福建聚春園第八代傳人楊偉華告訴你為什麼閩南喜慶中一定要有紅蟳米糕?福建福州「同利肉燕」老闆陳君凡口中的「吃貢丸、魚丸可是整個閩南文化的大傳統」,又是甚麼道理?宜蘭「麟手創」的總廚陳兆麟認為,台菜其實就是媽媽煮的家鄉菜,台菜就在這代代相傳中,既保留媽媽的味道,又不停融合新元素,成為獨樹一格的世界混合菜系。

11 酒家菜的故事

食色皆有料 如果說台菜是「家常菜」,是媽媽的味道,那「酒家菜」就是集台菜之大成的宴席菜。酒家菜的發展歷史就像先民開墾台灣的時間一樣悠久。最早的酒家其實就像現在的宴會廳或私人招待所一樣,是生意正直人物交陪往來的所在,多少歷史事件就這麼在杯觥交錯中定了局。頂廚國宴的阿忠師是台菜界的第一把交椅,曾任李前總統鴻禧山莊招待所的主廚,也幫陳前總統、馬總統處理過國宴外燴,但阿忠師的一身功夫,就是從大稻城的酒家學起。就讓阿忠師和蔣渭水的孫子蔣朝根老師帶領我們回到春風得意樓,黑美人等酒家遺址,一起懷念大稻城的風華歲月。

12 水果王國

台灣演繹 台灣號稱水國王國,但其實我們在水果攤上看到琳琅滿目的水果,原產地都不是台灣。鳳梨來自南美洲、芒果的原產地在印度馬來半島,而香蕉最早生長在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諸島,究竟是甚麼樣的契機讓這些本來不屬於台灣的水果成為今日台灣的驕傲?如果不說,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台灣還有個香蕉研究所,這裡保有全世界最古老的香蕉植株,在這裡我們可以一窺台灣如何成為香蕉王國的秘密,又為什麼會因為黃葉病的爆發而導致香蕉王國的沒落?芒果的原產地雖不在台灣,但因芒果博士郭文忠的努力,現在國際級的芒果品種都是靠他接枝而來。鳳梨從1903日本人引進台灣開始一直就是台灣最重要的水果之一,鳳梨看來強壯的外表,其實是需要長時間照顧的水果。高雄大樹的楊義子告訴我們鳳梨為什麼得要戴上一頂頂的小帽子。人說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是這些默默付出的可愛農人造就台灣,成為令人稱羨的水果王國。

13 鳳梨酥的故事

第一伴手禮 鳳梨酥是早年台灣婚禮習俗中的要角之一,取其河洛話「旺來」的諧音,鳳梨酥因此一直為台灣人所喜愛,但早期的鳳梨酥並不使用鳳梨做內餡,內裡包的其實是冬瓜,直到「微熱山丘」開始使用土鳳梨製作內餡,才有了名符其實的鳳梨酥。

「微熱山丘」有著如同偶像劇般夢幻的名字,誰能想到其實是四個兄弟中年轉業的創業品牌。創辦人許銘仁表示,當初真的也沒有想到「微熱山丘」能成為鳳梨酥的品牌領頭羊,一個不喜歡吃甜食的男人,如何辦到?

全台灣的鳳梨酥的產值五年間就從15億元暴增為250億元,正在浪頭上的許銘仁對於微熱山丘其實有著更遠大的規劃,他口中的農企業最終又可以走到甚麼樣的境界?

台湾优人神鼓《时间之外》观后感


台湾优人神鼓《时间之外》观后感

今晚和娜娜在文化广场看了台湾著名的优人神鼓代表作《时间之外》,在没有提示板没做任何功课的前提下,看了这场很特别很空灵的演出,说实话我有点坐不住了。好在只有一个小时左右。可是剧场里却座无虚席,对于演员的特殊舞蹈表演和击鼓的精准无可挑剔,演出结束剧场内掌声雷动,演员几次谢幕还未能平息掌声。直到演出结束后,导演加编剧刘若瑀,音乐舞蹈总监兼主演黄志群跟观众互动的演后谈才让我明白这个剧所要表达的思想和观念,这就是禅修的道义合一,寻求内心的平静,感受当下!这个剧团常年在台湾的山上,演员都是在团里十几年的,每天打鼓打拳打坐,一边禅修一边排练的。剧中演员的原地旋转一转就是十分钟以上并且是说停就停,不晕不眩,就像台风中心风眼一样平静,令人惊叹不已!与观众互动时最后一个提问的竟然是著名主持人曹启泰,他和李安一样都被这个剧深深地感染到,从而有很多共鸣和感悟!看来,我这样的平凡人原本也没那么多想法,对于如此空灵的观念分享,只能呵呵了。我反而觉得有共鸣的人基本上是快得抑郁症的人,我们这样人的内心本来就平静,无须借助外力来平衡自己。不过话说回来,表演的确不俗,值得一看!

《原乡》观后感:关于悲剧的台湾老兵


《原乡》观后感:关于悲剧的台湾老兵

也许又找到了借口,看完《原乡》也将近一个礼拜了,说好的观后感,现在才开始写。以前养成及时留下一些文字当然是有原因的,拖久了,很多细节都会渐渐模糊。

陈宝国加上张国立的组合,十分抢眼,两位电视剧领域站在金字塔顶端的艺术家,好像是第一次合作吧。《原乡》讲述的是台湾老兵艰辛探寻回家路的故事,我很少接触到这种题材的文艺作品。面对这样一部作品,有一些特别的概念需要强调。

有一种机构叫做警总。警总,一个能把老兵、老兵家属直接逼疯的组织。这个组织全称是台湾警备总司令部,就是一个特务组织。警总路长功(陈宝国饰演)眼里,台湾老兵就是棋子,为了党国的利益,他们就不该回家,为了长官的政治前途,他们就该被逮捕。

在警总看来,台湾老兵回了大陆都会被异化,为大陆唱赞歌,甚至被发展成为匪谍。即便是历史白痴,也能从全剧体会到大陆与台湾的隔绝,曾经如此真实而绝情的存在。按照当时的台湾法律规定,一个老兵思念故土,想要见亲娘也是不合法的,人之常情被视为异端。好些个普通老兵都是警总打击迫害的对象,甚至连更加无辜的老兵家属也会被逼出精神病。

有一种院落叫做眷村。眷村就是台湾当局用来安置退伍老兵的,居住条件比较差,住在里面的人基本就是弱势群体。成群的老兵都是当年蒋介石退守台湾被抓壮丁抓来的,几十年没有办法回到老家,没法守着老娘尽孝。老兵们把当局授予的授田证视为命根子,其实他们心里大概都明白这只是政府开的空头支票,党国能带领他们反攻大陆吗?他们的双腿没有站在大陆的土地上,授田证却要把大陆的土地分给他们,简直是天方夜谭。

眷村里的老兵就是这样苦苦的支撑着,洪根生(张国立饰演)就是一个住在眷村的典型老兵。洪根生从江西婺源老家被抓来的,走的时候,大陆的妻子茶嫂已经给他生了小孩,到了台湾他又娶了台湾人网市为妻,并育有晓雄、晓芳两个子女。洪根生35年回不了老家,老娘已然辞世,到了全剧终,洪根生也没有回到婺源,也许在后面的故事里,台湾的政策松动以后,他会是第一波返乡潮的一员吧。洪根生对不起茶嫂,茶嫂在江西等了他一辈子,没有改嫁,并且拉扯大了子女,为老人送终。还是老话,明事理的人,都会知道,大陆两岸一切的悲剧都不是人的错,而是时代的错,历史的错,老兵们没处说理。洪根生甚至只能在香港朝着老家的方向给死去的父母磕头。

有一种职位叫做将军。路长功的好战友岳知春就是我说的将军。这个将军还是有相当的话语权的,很多人都非常敬重他,但是具体当年做了什么官,在部队上有何等的功业,剧里面没有怎么介绍,我也是稀里糊涂的。岳知春最大的特点就是作为官方的一员,有些不按规矩办事儿,早早的结束了的自己的政治生命。当他的朋友路长功要拿他曾经的部下开刀,他会果敢的站出来保护自己的部下。老兵们何罪只有,看老娘有错吗,思乡有错吗,他要质问路长功,质问魔鬼的警总。从岳知春发散来看,两岸都有很多热心团结,热心两岸探亲互访事业的。


看《台湾往事》有感


观《台湾往事》有感

之前一直没有看过《台湾往事》,但在脑子中一直有着对这部影片名字的模糊记忆,忘了是听朋友说过还是它获得华表奖的原因,总觉得熟悉的很。今天静下心一口气把这部片子看完了,心里的感慨也像窗外的风一样停不下来。就是这么一段特殊历史背景下的普通的人物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生动细腻生活长卷,每一个人行为、思想、命运的转变也让我们看到了一场荡气回肠的亲情、友情、爱情、故土情和民族情。

主人公家族的变迁、感情的变化、人事的变动都透视着漫长的历史,尽管有的地方点到为止,可给我们留下的想象空间却很大。我想心里装着一个"情"字去品这部影片,悟出的人生意义会更多。影片里我们看到了母子情深、看到了为忏悔而转变的友情、看到了为爱痴痴的等待,看到了思乡的痛苦无奈,看到了骨子里的爱国情。这一份份的情感无时无处不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出现,面对着种种情感我们又是怎么做的?是否小心翼翼的珍惜?是否用尽全力去维护?在面对利害抉择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把情看得更重一些?

无论是在网络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家似乎都觉得当下社会物欲横流,道德沦丧,更有甚者对社会主义失去信心。在我们质疑的同时,我们有没有反思过大到于国于家、小到于人于己我们有没有一直怀着一份真挚的"情"而努力?什么是社会,什么是国家?是我们这一个个个体,家庭组成的大的集合体,是我们共同努力,付出才创造的共同体。其实这个"情"字说来说去是一种思想,没有这"情"我们不会看到影片中平淡而感人的故事,没有这"情"我们也不会惆怅慨叹。

人在一生中会面对很多对与错,得与失的抉择,但最重要的是要心怀一份"情"。人在世,情在心,我们的人生才会丰富而不失精彩。

喜欢《台湾光复观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台湾光复800字文章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