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H765.cOm更多精选读书心得阅读
在空闲时间,我们有时会选择读一些自己感兴趣书,作品就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我们需要用文字去记录下刹那发光的思维火花。下面的内容是栏目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明朝那些事的人生感悟,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今年暑假,我终于读完了《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
《明朝那些事儿》是作家当年明月创作的一部历史小说。全书共七册,主要讲述的是明朝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发生的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具体年代和风云人物为主线,以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以及小人物的身平事迹进行多方面的阐述,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史学巨著。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一册是《万国来朝》。其中,我最敬佩的是著名的忠臣于谦。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曾任兵部尚书兼太子太保(正一品),世称于太保。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应奸臣王振限制蒙古肉质产品冲击国内市场,瓦剌首领也先开始了对明朝的进攻。同年,发生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获,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坚守北平,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力挽狂澜,列阵北京九门外,大破瓦剌之军。后派遣杨善说服也先,成功带回太上皇(朱祁镇)。最终被石亨等人所杀,结束了自己多彩的一生。
纵观于谦的身平事迹,似乎也不是那么的突出,可他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爱国人士。北京保卫战中,他主动进攻,以二十二万军队拼死保卫北京城门,斩敌数十万,使瓦剌溃不成军,毁于一旦。
于谦也是一位伟大的演说家,可是他也证实了“只说不做事没有用的”这个道理。古代的雅典雄辩家们口才极好,擅长骂阵,指东喝西,十分威风,但马其顿的亚历山大长枪一指,便把他们打得东倒西歪,四散奔逃。
辩论和演讲从来不能解决问题,因为这个世界是靠实力说话的。而于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成功了。
历史是千百万人的历史,是大家的历史。每个人都有解读历史的权利。《明朝那些事儿》是别开生面的,是一种创造。而我们也应该支持这种创造。
去发现更奇妙、更有趣的历史!
我喜欢历史,这次我读的是《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讲的是朱元璋的一生。
朱元璋的一生很伟大,他从一个穷苦的放牛娃造反至一个皇帝的故事,让我简单介绍一下朱元璋:别名朱重八,家庭出生为贫农,出生为公元1328年,逝于公元1398年,他的出生历程:
公元1328年,朱元璋出生于贫民家庭,主要工作就是为刘德这个大地主放牛。自此他就为刘德放了12年的牛,后来天下大饥荒,朱元璋的亲人几乎全部饿死了,他只能去寺里当和尚。
公元1344年,17岁的朱元璋去了寺里干杂活,不到50多天,寺里也渐渐缺了粮食,所以只好去化缘,说的好听叫化缘,其实就是讨饭。在讨饭的途中,他受尽了侮辱和白眼。
公元1347年,在外漂泊,讨饭了三年的朱元璋,回到了故乡的皇觉寺里,继续开始了他的和尚生涯。在寺中打水、做饭,擦佛祖的金身,而且还要伺候以前的老和尚。当时的和尚能喝酒吃肉,而且还能娶老婆,整天佛不拜,游手好闲。这些脏活累活当然由新来的朱元璋干。
公元1352年,从这一年开始,朱元璋就进入这一生中最光耀的时刻,也就是造反。朱元璋先投奔了驻守在濠州,但是他觉得在郭子兴这种肚量小的人混下去,肯定不能征服天下。于是自己带了24个人出去打天下,后来他的势力越来越强,打败了他争取皇位的最强敌人——陈友谅。
公元1368年,朱元璋当上了皇帝,帝号为洪武大帝,但是朱元璋却开始杀戮功臣。原因是因为怕他们造反,只留下了几个只会守,但不会进攻的武将。公元1398年,70岁的朱元璋逝世。
朱元璋的一生十分伟大,但是到了最后,他杀戮功臣的事让我很不满,就是因为害怕自己王朝不稳,难道就像这样忘恩负义地杀戮?
最近,我读了《明朝那些事儿万国来朝》这本书,感触很深。
《明朝那些事儿万国来朝》,内容自永乐夺位的“靖难之役”后开始,先叙述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事迹——挥军北上五征蒙古,派郑和七下西洋,南下讨平安南,等等,后来永乐于北伐蒙古归来途中病逝。明朝在经历了比较清明的“仁宣之治”后,开始进入动荡时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导致二十万精兵丧于一旦,幸亏著名忠臣于谦在“土木堡之变”中力挽狂澜,挽救了明帝国,但随即又在两位皇帝争夺皇位的“夺门之变”后被害身亡。
首先,他的身世极不平凡,虽然出身皇家贵族,但因为不是老大,任何待遇都比太子朱标差了一截,这主要体现在教育问题上。太子朱标有开国功臣李善长和徐达这两位天下最优秀的文臣武者担任老师,而朱棣从小整日见到的就是明晃晃的刀剑,残酷的战场让他认识到:强者生存。这造就了他无与伦比的军事天赋。
可以讲,燕王朱棣是一战成名。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将部队的指挥权授予燕王和晋王,远征蒙古。朱棣知道这是朱元璋的一次考试,所以好好准备,先侦查对手的具体位置,再做好保密工作,在雪夜中坚持前行,发现敌人并没有进攻,而是劝降。这是很让我惊讶的,在沙漠中远征多天的军队碰上了敌人,谁不想大砍大杀一把。但朱棣没有理会部下的催促,他克制了自己,暂时搁置了自己将要得到了荣誉。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超常的忍耐力和可怕的抑制力,要知道,这可是他第一次带兵打仗啊!
仗是打赢了,可太子的位置还是没拿到。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竟立了他的儿子,只有十五岁的朱允炆为太子,朱棣又一次失望了。太祖驾崩后,朱棣起兵造反。凭借着朱棣的良好的判断力和坚强的意志力和建文帝的懦弱,他成了大明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当然,他还是醉心于沙场,数次远征蒙古,打得那帮人几年都不敢再侵犯,最终朱棣也病死在沙场上,或许这对他来说是最好的归宿了。
应该说朱棣不是个好人,但是个好皇帝。他日夜操劳,关心百姓疾苦,辛勤努力打造出一个真正的太平盛世。先是修书——《永乐大典》;派郑和七下西洋,互通有无;南下讨伐平安南等等,实现了国家的真正富强。
总结一下:朱棣好像拥有双重性格。对挡他道的人,根据暴力原则,毫不手软地:杀!但对这个国家,对百姓,他竭尽全力,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利国利民,国家强盛。
应该说,朱棣确实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皇帝。
《明朝那些事儿万国来朝》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成为今人的一面镜子。
为什么会正儿八经的开始看这部书,我也不太清楚,或许,是因为厌倦了所谓的正统,所谓的学究吧。
历史本身的事情是很有趣的,就像史记里面的很多故事,百读不厌,很有趣味。只是不知道为什么,传统的涉入历史的角度,有人选择搞学究,有人选择戏说,要么太正经,要么瞎胡说。
喜欢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有史实,也有自己的理解,既进行了研究,又不要读者也跟着板板正正,将历史像故事一样娓娓道来,有血有肉,很真实。
《明朝那些事儿》,个人感觉,就是这样一本书。
看似调侃一般的语言,却呈现真实的历史事件,让人轻松的就能进入那些曾经或辉煌或暗淡或荣耀或耻辱的岁月,去了解去认识那些曾活跃在历史岁月中的人。
当然,也可能是鄙人才疏学浅,看不懂太学究的东西,所以觉得这种文体比较好接受。但是,我记得白居易先生写文章有个习惯,写完之后会拿给街上的老太太看,他的用意很明显:争取让最普通的老百姓都看得懂。正所谓:通俗易懂。
再有就是今天很流行的大家上讲台——百家讲坛,也是在普及历史,让普通的老百姓也能轻松的了解历史。
所以我觉得,今天有人能够用这样的方式来呈现历史,很难得。
不过,客观的讲,不会不朽。
但是,不简单。
她比烟花寂寞影评(一)
我不知道要有怎样的智慧,才能把《Hilary and Jackie》这样平凡的名字,译成《她比烟花寂寞》。这题目实在是无比贴切,只是一句话,就已经可以让你隐约看出这是怎样一个故事,故事里,会有怎样一个落寞女子。那一句话,就是她的一生。
拿到DVD的时候心里有一点失望,因为想象中配的起这个片名的女主角,应该有着一张消瘦而落寞的脸,仿如亦舒那本同名小说中那个早逝的女明星,或者是张曼玉演绎的阮玲玉那般优雅孤绝。但海报上有两个女人,这应该就是Hilary和Jackie了。前面的金发女孩Jackie有一张生动纯真的娃娃脸,Hilary的脸隐没在她身后,微微颔首。与Hilary的隐忍不同,Jackie一看就还是一个孩子,眼神无邪而热烈。
也许让这样满眼热切渴望的孩子寂寞一生,是一种更深的残忍。
她们是一双姐妹,出生音乐世家,从小Hilary就比Jackie努力练习,她总是站在灯火辉煌的台上表演,得到的赞赏和荣誉也要更多。Jackie任性而敏感,无法承受永远站在台下的忽略与寂寞。她疯狂的练习大提琴,无时无刻,如同着了魔般执拗而专著。她终于超过了姐姐,成为人群注目的焦点。Jackie满眼兴奋的举着奖杯,和家人站在镜头前合影的一刻,Hilary的脸上闪过一丝隐约的落寞。
慢慢的Hilary离音乐越来越远,她最终放弃了音乐,和深爱的丈夫在乡下厮守一生,内心平静而幸福。
而Jackie,却如同穿上了传说中神奇的红舞鞋,身不由己的寂寞独舞,再也无法停下来。夜以继日,她奔波在一个又一个城市,如烟花一次次绽放在舞台。台上的灯光不断变换,映着她美好而灵动的影子。但花样年华,流光飞舞,陪伴她的,却始终只有那把大提琴。她闭上眼,投入而忘我的演奏,拥有万千宠爱与夺目的神采,却把生命,站成一个如此美丽而寂寞的姿势。
她拉琴的动作总是如此夸张,仿佛所有的力气,都倾注在那颤动的琴弦上。她哪里是在表演,分明是在用生命祭奠音乐。世间有许多艺术,是需要用生命所有的能量来一点一滴的交换,才可以迸发出灿烂光彩。从她开始音乐生涯那一刻起,就已注定再无法与它分开,注定要孤独的,守着它一世一生。
她似乎隐隐看到自己的明天,为此感到恐惧,不自觉的想要摆脱大提琴。她想要变回Hilary一样的普通人,要一个深爱她的丈夫和美满的家庭。但Hilary说,亲爱的,如果你以为作一个平凡的人,要比作一个不凡的人要容易,你就错了。是的,她已经飞到那么高的天空,即使有了爱人,也依然无法如姐姐一样,去满足于凡人的幸福。除了寂寞而绚烂的绽放,她已经,别无选择。
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她其实不是狂恋大提琴,她最初对它的亲近与专著,不过是她内心太寂寞,想要籍此得到更多的爱。如同她姐姐说的,她其实只是一个孩子,她需要得到很多很多的爱才可以满足。而惊人的音乐天赋,仿佛是她可以用来交换宠爱的唯一筹码,如果没有了音乐,无法演奏,她其实一无所有
所以当Jackie发现她已经无法演奏,手抖得拿不住弓子时,她如同高贵的公主脱下了水晶鞋,一夜之间又变回自卑绝望的灰姑娘。她风尘仆仆的出现在Hilary和丈夫在乡下的农场,想要分享姐姐的家庭,甚至丈夫。其实她不是爱那个男人,她只是想要证明没有了音乐的光环,作为一个女人,她依然能得到爱。
她始终是一个脆弱而任性的孩子,疯狂的索取一切,想拥有更多,只是为了抵挡灵魂深处冰冷的寂寞。
Hilary深爱Jackie,她拒绝不了她绝望的哭泣,只好答应让她分享她的一切。三个人由于对彼此的深爱,就这样绝望而痛苦的纠缠在一起,最终Hilary承受不住了,无法再接受如此扭曲的关系,Jackie只有背起生命里唯一真正属于她的大提琴,黯然离去。
然而Jackie得了绝症,她彻底失去了音乐。每天坐在那里不停的颤抖,身体剧烈的晃动,如同在秋风里挣扎的落叶。她一生不停的在追求争取,始终没有安全感的四处漂泊。音乐带给她无限荣耀和骄傲,却也剥夺了她生命中最渴望得到的爱与温情,而最终又无情的离她而去。她重新一无所有。
Hilary来了,她抱着她,在她耳边轻轻为她讲小时候讲过的那些故事。恍惚中,她们又是那两个快乐奔跑的小女孩,在海边深深拥抱。生命里所有梦寐以求的荣耀与光华瞬间归零,只有那一刻紧紧的依偎,灵犀相同,如此真实而温暖。
那一天她们似乎在海边遇到过一个茕茕孑立的女人,她曾对Jackie说,你不要担心,一切都会过去
是的亲爱的,一切都会过去。欢乐,嫉妒,骄傲,痛苦,失落,光荣,耻辱一切都是过眼云烟。生命尽头,只是一片茫茫无边而苍白空洞的寂寞。
想起曾经在海边放过烟花,那一瞬间,天上水中,那绝世的明艳,就这样张扬的开放。
但惊鸿一瞥之后,所有光彩声色都无处可寻,只觉得天空更加黑暗,甚至要怀疑曾经看到的都是幻影。
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
英国电影《她比烟花寂寞》这部片子根据英国传奇大提琴演奏家杰奎琳杜普雷的生平改编。影片中的女主角希拉莉(瑞切尔?格里菲斯饰)与积琪琳(艾米丽?沃森饰)是一对感情深厚的姐妹。姐姐希拉莉很有吹长笛的天分,积琪琳看着姐姐拿到了许多荣耀也不甘落后,经过艰苦练习后,积琪琳的大提琴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一次比赛中,两人分别获得了第一,但希拉莉开始嫉妒妹妹,纵使两人的感情没有受到影响,可是希拉莉的音乐之路开始触礁。
长大后的希拉莉成家了,搬到了偏远地区,这时也同样结婚了的积琪琳十分羡慕姐姐过着平常但幸福的生活,她开始厌倦到处表演。她逃到了姐姐的家中,却要求与姐夫发生关系,为了迁就妹妹,希拉莉只好妥协。终于一天,积琪琳发现姐夫爱的依然是姐姐时,她离开了,回到了丈夫的身边,正当一切进展顺利之际,她发现自己患上了不治之症。。妹妹则非常迷恋万人景仰的感受,享受着掌声雷动的辉煌。演奏让她深深沉醉,她的台风激情而狂野,分明是在用生命最高昂的姿势演奏着自己的梦想,几乎达到了人琴合一的境界
积琪琳一生也在得到大提琴的那一刻注定地与音乐缠绕在了一起,得到了解不开的诅咒。她抚摸着琴呢喃,只有你不曾令我失望。一个天才女子,将自己定格在了奋力拉琴的落寞时刻,高傲而寂寞。她像烟花一样,耀眼地绽放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闪耀在历史的舞台,俯视着欧洲古典音乐界群雄,却始终找不到爱。她飞得太高,以至于她不需要别人抬头仰望看她飞的多高,而是需要有一个人,关心她飞得累不累。眼神炽烈,一头金发的一个对生活充满向往的女子,不该被上天赋予这等美丽的诅咒,缔造如此残酷的悲剧。
这本电影像一道关于人性,关于成功,关于家庭的无解的思考题。影片中最经典的一句话:希拉莉对妹妹说:如果你认为当个普通人比当天才更轻松,那么你错了。积琪琳的一生其实都在妒忌她的姐姐中而度过,年少的时候因为别人一直赞美她的姐姐认为她是天才的时候,她就妒忌她,为此她的姐姐希拉莉放弃了自己的音乐梦想,把光辉都给了她,多年后姐姐结婚了有了自己的家庭,过上了平凡而又幸福的乡村生活,此时的积琪琳依然妒忌着姐姐,为此她的姐姐甚至连自己的丈夫都拱手相让,即使自己的丈夫深爱着自己,迫于对妹妹的爱护,她甚至拒绝与丈夫同床,然而这些并不能消除妹妹对她的妒忌之心。
而积琪琳享受着姐姐幸福的时候,从来没有意识到姐姐这样做都是因为爱她。而后积琪琳发现姐夫其实并不爱她时,背上了大提琴疯狂的操练,当名利和光辉,掌声,财富,地位都围绕着她的时候,其实她的内心始终还是寂寞的,因为她始终没有真爱。当她在舞台上光芒四射的时候,而在她生活中,她甚至不知道怎么清洗自己穿过的脏衣服,有人说过人走得太快就会丢了灵魂。在舞台上,她万人瞩目,艳光四射,正如烟花一样璀璨而夺目。舞台下,她孤独寂寞,幼稚软弱,如同一件精细的艺术品,一不小心就会粉身碎骨。看着她背着重重的大提琴各国游走时,那背影时落寞的,那身影是孤独的,而这种寂寞,只有她才知道。
积琪琳的一生,可以说是锋芒毕露的,她的短暂的一生曾经极其的灿烂过,辉煌过,当她站到奖台上屡屡领奖的时候,她的内心还是在妒忌她平凡姐姐的幸福。她始终认为姐姐的幸福也要与她分享,不管是家庭还是丈夫,这样的人也许注定她的一生都是寂寞的,因为她从来没有意识到爱是相互的,爱是发自内心的,爱并不是建立在妒忌和自私之上的。当一个人不懂得爱的时候,即使她拥有着全世界的爱又能如何?当她拥有着全世界的名利又能如何?寂寞是什么?寂寞就是希望被爱,然而无法满足于被爱。名利和地位财富荣誉,永远是很多人的追求,但是人最终需要的仅仅是爱而已,这些虚空的东西最终都如同烟花,消逝在时间的隧道而已。你成功的时候,所有的瑕疵都能够被视作不完美的完美;而当你一落千丈,当你什么都不是,那些瑕疵就成了致命伤,世界便开始对你斤斤计较,步步紧逼直到你投降,直到你放弃。
积琪琳42年短暂的人生,在很多人看来是成功的,因为她拥有着全世界音乐者所梦想的音乐成就,但是作为一个女性,我想她是失败的,她比烟花寂寞,更比烟花悲哀。她的一生都不能理解真爱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包容之上,她妒忌让她失去了一个常人应有的快乐和满足,更抹杀了她很多美好的记忆,相比之下她的姐姐希拉莉比她更成功,她在平凡的家庭中坚守着自己的爱情和亲情,同平常人一样结婚生子,并和丈夫归隐乡村,幸福地生活,虽然清苦,但是满足和快乐。由此可见,做个普通人,虽然庸俗,却是充实的,而荣耀往往和寂寞都是生生相伴的,有多荣耀,就有多寂寞。如同多彩绚丽绽放却又转瞬即逝的烟花即使再美丽灿烂也仅仅是一瞬间。影片让很多人明白了生活的本真:在简单和平凡中感受幸福,在真实和平淡中感受满足的喜悦。
去音像店的时候,老板推荐了一部奥斯卡获奖电影,HILARYANDJACKIE。
封套设计成凝重的红色。两个亲密依偎的女孩。一头金发的JACKIE有着不羁的眼神和笑容。而躲在她肩后的HILARY看过去是隐忍的。
不知道为什么,这个画面让人忧郁。
一对姐妹,从小情深如海。长大后,渐渐走上不同的道路。
JACKIE因为惊人的音乐天分,开始演奏大提琴的漂泊生涯。盛名背后,隐藏无尽空虚。而姐姐HILARY放弃了她吹横笛的机会,嫁了心爱的男人,甘心在乡下过平淡幸福的家庭生活。JACKIE深爱着HILARY,却注定要四处漂泊。姐姐嫁人以后,JACKIE想和姐姐一起过单纯的生活,也想分享她的男人。结果三个人因为深爱而软弱,又因为软弱而痛苦。JACKIE只有黯然离去。
最后JACKIE因为长期的颠簸流离,患病而死。中文的译名是她比烟花寂寞。另一个译名是狂恋大提琴。
电影的色彩处理很有风格。无论是天空的蓝,乡村的树叶,欧洲街道的古典,还是女孩的丝缎裙子。浓郁清冽,带着些许的怆然。这样的颜色,以前只在BENETTON店铺里看到过。杏黄,玫红,松绿,或者灰蓝。这个意大利牌子现在声势下跌,衣服常以三折处理。但是我很喜欢它的广告画。比如一个脸上缀着小雀斑的欧洲女孩,露着洁白的牙齿很快乐地笑。健康得象朵向日葵。
曾经在八佰伴里买过一件BENETTON男式毛衣。酒红色。看过去陈旧而温暖。M的型号穿在身上非常宽大。喜欢把这件大毛衣配着旧牛仔裤穿。在那年秋天的午后,会独自带一瓶矿泉水,去图书馆看书。还记得风中清醇的桂花香。漂浮在从窗外倾泻进来的阳光里。
在电影经典的色彩里面,又让人闻到怀旧的清香。隐藏在心的深处。电影里有许多精彩的台词。
JACKIE说她想找一份工作,HILARY对她说,你除了拉大提琴,什么都不会。就好象我除了吹横笛,也什么都不会。我们是没有谋生能力的。我们是BABY。你以为做一个简单的人就比做一个特别的人容易吗?并不是这样。当我们爱一个人,会记得一些和他有关的画面。失去他以后,只要一想起,他就会出现。他会出现在那些画面里。然后,当HILARY要求她的男人去接受JACKIE的时候,她对他说,JACKIE只是想证明。证明她能够被爱。
临终前HILARY对JACKIE说,你曾经告诉我一切都会过去。事实果然如此。
一段高潮是在这里。
JACKIE对HILARY说,她要和姐夫做爱。她直接天真的性格使她自己没有余地。当HILARY戒备地劝阻她,JACKIE悲愤交加,一个人跑到荒凉的旷野。
HILARY在后面追赶她。冬天寂静的旷野不见人影,一路却见到JACKIE的衣裙一件件铺落。HILARY惊慌地呼唤,跟随衣服的踪迹和JACKIE的哭泣找到树林。赤裸的JACKIE蜷缩着坐在灌木丛里,腿上被荆棘划得鲜血淋漓。她抱头痛哭,象一只受伤的不知道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动物。情欲和寂寞让她在煎熬中崩溃。她哭着对HILARY说,你一点也不爱我。我仅仅只是想做一次爱。但是你不肯给我。
心碎欲裂的HILARY脱下大衣,紧紧地在寒风中搂住JACKIE。HILARY终于屈服。人性的复杂和脆弱发挥到极致。嫉妒,自私,宽容,深情。混乱而无助地交融在一起。这是电影里面感人至深的镜头。
看的时候终于流下泪来。
这是JACKIE一生最温暖安定的一段日子。在HILARY偏僻乡村的房子里。没有物质的华丽和盛名的包围。却有她深爱的姐姐。以及她姐姐的男人和孩子。JACKIE渴望和HILARY分享这一切。她说,我们能永远这样多好。但事实告诉她,她不但伤害了自己,还伤害了两个深爱着她的善良而无辜的亲人。HILARY终于凄然地对她说SORRY。她说,从小到大,你要什么我都给你。我全部都会给你。一个不告而别的清晨,JACKIE背上大提琴黯然而去。
JACKIE继续自己无法改变的生活。
寒冷的冬天,她穿着深红的上衣和橘红的短裙,独自背着大提琴走过风雪弥漫的异乡街头。长发飘散,神情淡漠。绚丽的艳装后面,是寂寞的灵魂。也许心里有一场无法如愿的爱情已经道别。那个不属于她的男人,短暂地欢爱过后,不再相见。等待着的,依然是无尽的漂泊。撕裂中的琴弦发出凄厉的声音。JACKIE捂住耳朵大声尖叫。
电影的镜头一个个切换。JACKIE穿着缎子长裙,坐在黑暗中的一束光线里拉琴。大提琴如泣如诉。裙子的颜色不停地变换。灵魂是惊世骇俗的艳丽。却始终空洞。然后有一天,她在舞台上站不起来。
音乐会潮水般的掌声和欢呼消失,曲终人散。整个演奏大厅空洞寂静。终于她发现自己的手,变成一个无法挽回的寂寞姿势JACKIE临终的那个夜晚,她的身体已经无法动弹。也说不出话来。只能抽搐和哭叫。
她的父亲对她说,你说不出话来,我们也不知道你想要什么。但是有一个人知道。上帝会知道你想要的是什么。终于从小就有心灵感应的HILARY顶着狂风,从很远的乡下赶过来见她最后一面。乖女孩。乖女孩。HILARY坐在床上,轻轻地把虚弱和神志不清的JACKIE抱在怀里。我们的王子要穿越大河沙漠和草原,前来相见。这是两小无猜的童年。她们亲密的游戏。JACKIE仰着头躺在她的怀里。她已经看不清楚HILARY的容颜,也听不清楚她的声音。曾经的深爱和无言的憎恨。刻骨铭心的爱恨纠缠,在生命的尽头,是一片平静。即使在深切的热爱里面,我们也是孤独。
繁华落尽,如梦无痕。
《无敌是多么寂寞》歌词
无敌-(电影《美人鱼》宣传曲) - 邓超
作曲:周星驰
作词:周星驰
无敌是多么多么寂寞
无敌是多么多么空虚
独自在顶峰中冷风不断的吹过
我的寂寞谁能明白我
无敌是多么多么寂寞
无敌是多么多么空虚
躲在天边的她可不可听我诉说
我的寂寞无尽的寂寞
附注:
主题曲是《世间始终你好》,翻唱自83版《射雕英雄传之华山论剑》中罗文、甄妮合唱的歌曲,由郑少秋、莫文蔚合唱。
歌曲名称:世间始终你好
作词:黄沾
作曲:顾嘉辉
演唱者:莫文蔚 郑少秋
郑:问世间 是否此山最高 或者另有高处比天高
莫:在世间 自有山比此山更高 但爱心找不到比你好
郑:无一可比你
莫:一山还比 一山高
郑:真爱有如天高
莫:爱更高
郑:千百样好
合:论武功俗世中不知边个高 或者绝招同途异路
但我知 论爱心找不到更好 待我心 世间始终你好
郑:无一可比你
莫:一山还比 一山高
郑:真爱有如天高
莫:爱更高
郑:千百样好
合:论武功俗世中不知边个高 或者绝招同途异路
但我知 论爱心找不到更好 待我心 世间始终你好
待我心 世间始终你好
无敌是多么寂寞歌词全文是啥?
无敌是多么寂寞歌名是《无敌》,由周星驰作词作曲,与周星驰合作《少林足球》、《功夫》、《西游降魔篇》的御用配乐师黄英华担当编曲,并由王菲、陈奕迅的音乐制作人曾颂勤混音。该歌曲是电影《美人鱼》的插曲,由邓超演唱。该歌曲在《美人鱼》片中数度出现,且随人物心境不同,唱出的意境亦不同。作为大众口中的喜剧之王,这样一首道尽无敌与寂寞的歌,也许暗含了星爷的真实心境。
相信你应该喜欢我们整理的阅读人间词话的人生感悟,欢迎本文为大家提供参考。《人间词话》是我国的一本优秀著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浅尝王国维的词,你可能发现不了什么,但是当你深入研读下去,你会发现它是那么的动人心魄。
去年年末的一篇短短的读书笔记,自毕业后,或者说开始实习以来,鞋子甚少,留存。
20xx年xx月xx日
《人间词话》才看到二十七,就觉出王国维对两人的偏爱:冯延巳与李煜。
《人间词话》一到九,写境界。写造境、写境;写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写境界之大小。至十,写了李白的气象:“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八字已无来者。
十一开始,已经是冯延巳了。“深没闳约”,飞卿(温庭筠)不足以当之,正中足以当之。盛赞之中亦有比较,更见厚爱。出事冯延巳,古代文学课听过一句,而未留意作品。再见,是一阙《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一见倾心。王国维说其词品,“和泪试严妆”似之。一种无奈,一种隐忍,一句道尽无限委屈。王国维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然豪杰之士能自树之耳”。冯延巳可谓豪杰之士吧。写惆怅、写离愁,问旧燕相逢否,读之观之,眼前即见所写之景,内心而升所感之情。
王国维还有一个心头好,李煜。“李重光之词,神秀也。”眼界始大,感慨深邃。一代君主,以词名世,如果可以选,他是不会做这个后主的吧。主观之诗人,不必阅世,后主深居宫中,不见世事,纯粹的经历也赋予了纯粹的性情,却也句句以血书写。他也想过去当好一个君主吧,否则也不会有“古国不敢回首月明中”、“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之叹吧。
抄词一首,结束读后感:
相见欢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完来秋。
胭脂泪,想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经历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边路。(晏同叔《蝶恋花》)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欧阳永叔《蝶恋花》)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辛幼安《青玉案》)此第三境界也。王国维。
记得当初中语文老师对我们讲起这三种境界的时候,我们都是似懂非懂,懵懵懂懂。对于境界一词也不是很了解,尽管那时已经读背了不少的诗词。直到后来,读了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之后,才意识到原来诗词之中有着丰富的情感,深远的意境。
王国维,字静安,晚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是我国近现代的著名学者,王国维一生在考据、哲学、文学评论等多方面成就俱佳。
《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着作,是王国维文学批评的代表作,在清代众多的词话中,《人间词话》以其见解之新奇,理论之独创熔中西美学、文艺思想于一炉,突破清代文坛某些学派的门户之见,独树一帜,为中国美学、文艺理论研究开创了一条新路,在中国学术思想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虽为论词而作,但涉及的方面很广泛,不限于词,“可以作为王氏一家的艺术论读”(夏承焘《词论十评》),它突破清代词坛浙派、常州派的门户之见,独创一派。这《人》是在探求历代词人创作得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自己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的切身经验,提出了“境界”说,为王国维艺术论的中心与精髓。境界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一个观点,即文学作品的意境是由作品所描写的生活实际和它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是主观和客观,理想和现实,情感和理智的统一所谓境界,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有造境,有写境,即有创造的境界,有写实的境界。在此,对境界的含意作了明确的说明,继而又对境界的构成作了具体阐述,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虽写实象,亦理想家也,这就是说,境界是诗人模写自然又表现理想构成,成功之诗必然是理想与写实的密切结合。王国维先生在书中对于境界的阐释有:词以境界为最上。-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纵观古今诗词,能够流传千古的名片名句,哪一句不是有独特的境界呢?我们先来讨论有我之境界,有我之谓在境界之中有作者,重点在于以我观物。即从自我感情出发,借助自己所观之物抒发自己的情感。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诗人借助眼前之花,表达出自己的悲伤之情。一般而言,花是一种美好的食物,但是正是这样美丽的东西也会触动诗人的伤心之处,可谓乐景衬哀情。这就说明是从自我本身的情感出发的,不管是多么美好的事物,都能引起诗人的伤感。因为有我,此之谓有我之境界!
那么无我之境界又是怎么样的呢?无我之境界主要强调以物观物,强调客观存在的真实性,将主观意识客观化。如陶潜诗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轻松、淡雅的田园风光图。通过这样一句诗,通过这样对自然客观景物的描写,我们感觉到作者对自然田园的向往之情,表现出一种隐居田园山水间的悠然、闲适之情,可谓意境深远,令人心向往之。正是因为诗人描绘了一种意境,才能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正是王国维先生所言之无我之境界。
那么如何才能写出“境界”二字呢?一就是创作要有真情实感,讲求一个“真”字。在这里,先要讲明的一点便是“境非独谓景物也”。境界并不是只指景物,人之情感更是境界。不论是写景或是抒情,能写出真情实感,做到情景交融,使人身临其境才算是做到了“真”。然而“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池塘一角、西风大漠与雾失楼台怎能相提并论?很多传世之作都是作者随兴所至,即挥毫泼墨抒其所见所感,无所拘束,常常命为“无题”或者直接从诗中抽出二字。然则若给定了题目,依然抒其真情,但总在潜意识里受到题目的局限,所求境界亦仿佛裁剪过后,并不完整。这或许就是王国维所说的“诗有题而诗亡,词有题而词亡”吧。其二,也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作词要做到“不隔”,也就是用词平实易懂。“欧阳公‘阑干十二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与,行色若愁人’。语语在眼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已。”不难看出,前者如画一般呈现在读者眼前,令人身临其境,但无晦涩之词语;而后者,如不知道“谢家池上”指的是春草一说,就会不知所云。
王国维认为“人能于诗词中不为美刺投赠之篇,不使隶事之白,不用粉饰之字,则于此道已过半矣。”个人理解就是作词能做到不讽刺不赞美,不用典仿古,不用替代字,完全都是出自于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和真实所想,才称得上是纯粹的创作。正如“桂华流瓦”不如“月流瓦”的意境好,倘若用词自然、易懂,感情真实,何必非有替代字呢?“意足则不暇代,语妙则不必代”。以免会让人有种雾里看花的感觉。其三,诗人词人要做到“虽理想家,亦写实家”。王国维认为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没有一个诗人可以凭空虚构,肯定都是立足于现实世界的。诗人虽然是很理想化的,但是他们的理想化从某一个侧面也会显现出社会的现实,即理想源于现实。正如王国维所说的“有造境,有写景,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事实上,从表面可能很容易分辨出诗人是理想化的还是在写实。但是细细品味,再理想化的境界也是在抒发一种真实的感情或者从真实发生的事情所升华的一种境界。写境的同时在抒发自己的抱负,造境的同时亦是在反映现实。然而,仅此也是不足的。王国维认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正是他对前文所提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进一步阐述吗。有我之境界就是“入乎其内”,无我之境界不就是“出乎其外”吗?
总而言之,我认为要写出境界,就在于一个“真”字,感情要真,景物要真,只有这样,读者才会有所共鸣,才不至于不知所云。
然而,我最喜欢的境界是王国维先生所言关于三种人生境界的阐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第一境的落脚点应该是在“独”和“望尽天涯路”。是指一个人在孤独中寻求自己的梦想,这就表明人生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也可理解为独自地准备追求理想,要有自己的人生规划。第二境界则是当自己的目标确定之后,付出全力为其打拼而不后悔。第三境就是该做的事情都做了,发现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其实就在自己的身边。人生就是如此,因此我常常引用这句话来比喻人生。
1927年6月2日的颐和园静静的,鱼藻轩前徘徊着一位老人,他带着深度的眼镜,但厚厚的镜片掩不住眼中的疲惫,她深吸一口花香,再看了眼这世界,依然美好可他却满眼黑暗,他义无反顾的跳入水中,平静的回想一生,早年留洋学习数理,后回国任教研究哲学文学,在国家最黑暗的时候以病弱之躯做着最高尚的学问,一生有所成就,足矣!王国维先生离去了,一位国学大师就此陨落,而他所留下的作品依然绽放着睿智的光芒,在静安先生留下的文化瑰宝中,最耀眼的便是《人间词话》。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静安先生首提境界说,以境界之高低论诗之好坏,而何为境界呢?"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为无境界"。作者追求真性情的诗词,虽唯情体物,穷极工巧也,可成为出色的词人,但只是锦衣彩妆的行尸走肉罢了,读来全无神韵,犹有隔靴搔痒,雾里看花之恨。
"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静安一破故人情景分说,提出情景交融的新思想。景物,意象皆为作者服务,故能以奴仆命风月,与花鸟共忧乐。
对于古人的诗词创作,静安先生提出了"天才说","天才者,或数十年而一出,或数百年而一出,而又须济以学问,助之以德性,始能产真正之大学问",只有最高深的学问与最高尚之品格才能创作出流芳百世的文章,屈原,陶潜,苏轼无不如此。文人不仅该学富五车,出口成章,更需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静安先生以过人的气魄,客观的态度评价了古人的诗词,以传统的词话形式,融入了自己的新思想,新观念,读来全无传统文人的偏执迂腐,更呈现了古典文学独有的'魅力,一方面批判了只有华美词藻而无内涵的糟粕,另一方面推崇豁人耳目至真至情的精华。对后来人的创作指明了方向。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合上书页,只能默念,斯人可贵。
一词诉万绪。
不同于唐诗的豪放不羁,我更喜欢词的婉约。
寂寥无人的月下,坐在窗前,看月光与灯光交融,品《人间词话》,让灵魂在古词中得以冲涤,然后缓缓地,被牵引着,带入到另一个境界,远离白日的喧嚣与繁华,我所见的,是春之暮野。
境界,是王国维先生所写的精神核心所在。“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此言一出,如金石掷地。若无青莲居士的旷达之境,怎会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千古气象呢。若无欧阳修深沉之境,怎会有“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无关风与月”“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慨叹?若无稼轩的豪放之境,怎会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塞上绝唱?若无李后主幽婉之境,怎会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幽怨之曲?若无容若的落拓不羁,又怎会有“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之言?
在《人间词话》中古人造境不外乎以下三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境虽过于平直,然登高远望,无遮无拦,妙在深远、旷达。凡造此种境界必以气象取胜,无大胸襟,大豪气难以为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是也,读罢令人心旷神怡。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境虽有些柔弱,然感触细腻,凄婉动人,妙在情真、意切。凡造此种境界必以性情取胜,无细致的感受,痴迷的情怀难以为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也,读罢令人柔肠百转,缠绵悱恻。
此二种境界易造,古诗词中出现也最多,若论造境之难,之高妙当在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境之妙在于“顿彻”,要入乎物中,又要超然物外,无宇宙间的大智慧而不可得。或许唯“灵性”二字可当之。凡含此境之作必为神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是也。
造境之种类有三,造境之法却只有一个“真”字。“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欲成大事者,必须下定决心在自己的路是一直走下去,披荆斩棘,百折不回。然而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却具有更丰富的内涵。成功的灵感或许就在于你莫名奇妙的一个回头,冥冥中有个方向指引着你,说:看,他就在那呢。
忘不了李后主之词——那以血书成的文字。在他的笔下,词不再是风月笔墨,而是生命与亡国之恨的长吟。“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李煜的词之所以扣人心弦,是因为无论顺境逆境,他都保有着一颗赤子之心。国破家亡,从君主沦为阶下囚的命运不但没有吞噬他的赤子之心,反而使他的性情愈发纯粹,而他的痛苦也愈发深刻。“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份深切的亡国之痛,也许深深触痛作为前清遗老的王国维先生,在他的内心引起了激烈的共鸣。作为前清遗民,眼看国运日下,世道苍凉,王国维先生却只能是徒有心焦,也许他也曾感慨过“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也许他也想褪下长袍马褂,换上盔甲,一如东坡笔下“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保家卫国。
在昆明湖畔,王国维先生纵身一跃,带着一腔的热血以及满怀的无奈与愤懑,在年富力强之际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令人扼腕叹息。也许那人心动荡的民国乱世,无从存放他的信仰,只有那方悠悠清泠的湖水,才是那颗赤子之心安眠的归宿。我轻抚书册,昔人已去,然而这由几十条短句组成的著作,仿佛珠玉之声,在每个爱词者耳畔轻奏。
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说谎的人》以卡登丝的视角讲述了自己的青春时光,她是辛克莱家族的第一继承人,他的父亲在十五岁的时候离开了她的母亲。本文是小编读《说谎的人》心得感悟,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读《说谎的人》心得感悟
那些年少轻狂、无知无畏的岁月里,我们追求的是绝对的公平和正义,追求平等自由和无拘无束的快乐,会因为一句玩笑反目成仇,也会因为一件小事而化干戈为玉帛。那时候觉得世界终究是我们的,青春就应该轰轰烈烈才能不悔,然而轰轰烈烈我们是否能够承受呢。《说谎的人》带给我们的就是这样一段青春,而结局却让人不忍直视,推开成人世界之门的第一声叹息如此沉重。
《说谎的人》以卡登丝的视角讲述了自己的青春时光,她是辛克莱家族的第一继承人,他的父亲在十五岁的时候离开了她的母亲。每年夏天,辛克莱家族的成员们都会到马萨诸塞州海岸附近的一个私人小岛比奇伍德上度过整个夏天。从卡登丝八岁起,她和约翰尼、来伦、盖特就一起被家人称为说谎者,每年夏天他们都一起疯狂的玩、放肆的笑,大部分时间里,他们是岛上的祸害。然而十五岁那年的夏天,发生的事故,造成了卡登丝的失忆和挥之不去的ƫͷʹ困扰。第十七个夏天,她终于能再次回到小岛见到她的说谎者们,她开始追寻真相,而随着真相大白,卡登丝面对的却是另一种难以承受的事实。
故事的最初虽然有伏笔、有疑惑,在我看来仍旧算是一部青春疼痛小说,只是结局过于残酷。富有的家族,私人岛屿,亲密无间的小伙伴,三个姨妈却不见姨夫,多么奇怪的家庭组合。但对于孩子们来说,此时每个夏天都是值得期盼的日子,于是爱情自然而然的发生了。而随着卡登丝的回忆慢慢被唤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再是团结友爱的一家人。权利与金钱的诱惑、父权制的压榨,老国王和三个公主的故事被不断的演绎出多个版本。为了争夺宠爱,开始假意奉承;为了争取更多的遗产,开始利用孩子们展开温情攻势。残酷的、虚伪的成人世界,展现在了我们眼前,也展现在了孩子们眼前。而对于爱情,盖特是一个不被家族boss外公喜爱的存在,卡登丝与盖特的感情是看不到希望的,就如同卡丽姨妈为了不被剥夺继承权,一直无法与她的情人步入结婚的殿堂。
在这个充满谎言的世界里,孩子们渐渐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开始苦恼,开始想要对抗。正如卡登丝所说我们如此渴望我们拥有:没有约束和偏见的人生。自由去爱和被爱的人生。于是年少轻狂的岁月里,无所畏惧的冲动下,说谎者们最终在十五岁的夏天点燃了希望的大火。这场冲天的火光中,烧毁了整个家族的骄傲,结束了无休止的争夺,他们成为了自以为是的改革者。而结果却是无法磨灭的伤痛。
不得不说,本书是个彻底的悲剧,而作者独特写作手法也让这个故事读起来更加引人入胜。本书以倒叙的手法开头,一开始就埋下伏笔,而在卡登丝追寻记忆的过程中与说谎者们的交流,构筑了一个谎言的世界,也让读者难以接受最终的事情真相。而在谜底揭晓的那一刻,又能自然的想通了前面的伏笔,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奇妙的布局,精心的设计,让这个悲伤的故事变得扑所迷离,让读者唏嘘不已。
伴随着说谎者们的离开,事实真相浮出了水面,而卡登丝也终于记起了所有伤痛的根源。书中的故事就在叹息中结束了,而留给我们的确实久久不能平静的叹息。青春的爱很直接,青春的世界里拒绝谎言,年少冲动的一次抗争,换来的确是这样一个结果。卡登丝只能用谎言来换取活下去的勇气,是多么可悲的成长。虽说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即使我们曾经年少无知,曾经不知天高地厚,但该承担的必然不会落到他人头上。而对于成长,对于唯一留下的人来说,做到如书中所言可以悲伤、抱歉但不要承担它。才是活下去的唯一方法吧。
用谎言告别了青春,却要在成人的世界中默默忍受。
相信《读《淡定的人生不寂寞》有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书心得,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淡定的人生不纠结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