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书心得 · 教师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教师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教师新理念读书心得体会2016。

“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书是良药,能医治愚昧之症。读书是为了打破局限,获得更加豁达平和的心态,它是最低成本、最便捷的一种途径。一篇故事一篇心得,人们在阅读了一篇书籍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优秀的读书心得在哪可以看到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教师新理念读书心得体会2016,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新课程的理念应当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所谓学生为本,就是指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这就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在这个理念的解读中,学生,这个元素无疑是居于核心位置,自然,相应的教育教学行为都应当围绕着这个核心元素来进行。传统课程环境中教师的位置是处于中心,现在这个位置应由学生来占领;对学生发展变化的关注范围也由单向发展变为多方面发展,这其中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状态、学习反应,即由独立学习变为合作学习,由接受学习变为探究式学习,由被动反应变为有计划的行动;而教学活动内容也由固有知识的教学变为适应新形式的发展,我们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坚持立足实际,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和谐全面发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教师在积极地参加这场课程改革之中的同时,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以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对此我的体会如下:

一、由重教向重学转变

在以前课堂教学中,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不利于学生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新课程提倡,教就是为了学生的学,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的社会现象以及新鲜事、新难点、新社会热点问题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及争论,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新课改中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要坚信: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新课程带给我们且要求我们做到: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二、由一言堂向平等融洽转变

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地位,学生完全任教师摆布,受教师的灌输,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师生之间的关系显然是不平等的。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存在两个心理。一个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的过程;另一个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过程。前者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项都不成其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只看重认知过程,却忽略情感过程,丢弃了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巨大作用,是当前学生厌学和课堂教学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教师应通过特定情境的创设,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想象进入一种情境,让学生尽情体验某个典型角色或特殊事件过程。教学中教师充分地接近和了解每一个学生,强化民主轻松的教学气氛,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看法、意见、疑惑、质疑,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学生尊重教师的劳动。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实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统一的教学目标。

此时的教师已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巧在如何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线路,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让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去探究、合作、体验、创造,完成教学活动。

三、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每个教师都知道,我们的教学对象既不是一个待灌的瓶,也不是一个无血无肉的物,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只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忽视人的发展,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教师应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发展能力,包括开发学生的一般能力,即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也就是智力。同时,还包括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特殊能力,主要有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要善于进行科学思维,能够进行探索、开拓创新。也就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既学习掌握知识,又必须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同时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教学过程应该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从而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

四、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一刀切、统一要求、统一规格这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这是要把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化的人。显而易见,一刀切、统一规格既不符合学生实际,又有害人才的培养,更谈不上调动全体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积极性。人海茫茫、教诲无边,既没有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没有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我们必须研究学生的差异,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依据。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教育方法。

五、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教学方法的大忌是单一化、模式化、公式化,现代教学却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那么怎样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呢?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而是勇于创新、积累、总结提高。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未来新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不拘泥于一种形式或一种模式,由于模式往往暗示了一种定势,容易禁锢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因此,只要达到教学目的的、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是可取的。教师要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情感体验法、互动研究法、交流研讨法等,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编制和优化教法,形成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培养有智慧、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

总之,21世纪的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是越来越高。教师除了在新形势、新环境下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规律外,还应更深化进行教学实践,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才能成为实施创新教育需要的具有高素质的重新型的教师。

hdh765.Com更多读书心得延伸阅读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范文:《教育新理念》


根据教育局举行的教育思想大讨论、专业知识大学习、专业技能大练兵三大活动要求,暑假我自学了《教育新理念》一书。《教育新理念》思想敏锐,视野开阔,关注现实,在对当代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典型案例、教育科学史上的名家名篇名言及其他领域中相关信息的分析对比综合上,从课堂教学、学科教育、素质教育、理想教育、教育研究等5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教育新理念。从宏观教育理念,一般教育理念以及教与学的理念上为我们作了详尽的阐述,使我们认识到任何教育行为都应以教育理念为指导。有了新的理念,就可以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以时代的特点为背景不断自我更新,及时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成为一个成功的教师。

袁振国先生文中的事例深入浅出地为我们剖析了当前教育界所面临的问题与困惑,他文笔简洁流畅,全无枯燥、沉重之感,而富联想、启发性,可读性很强。如:在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中国学生屡屡获金夺银,却没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学生基础扎实,却出不了世界级的大师;中国学生的计算能力世界第一,却少有原创意义上的知识科技创新,以致于在最近的世界科技实力总评价中,美国得了100分,日本得了72分,德国得了54分,俄罗斯得了25分,中国仅得了20分。中国的孩子放学回家以后,家长问孩子的第一句话,从黑龙江到海南岛,差不多是一样的;今天的作业做完了吗?家长们关心的是学校既定的任务完成了没有。世界上还有一个民族也特别关心下一代的教育,那就是以色列民族。当孩子们放学回家后,家长们问他们的第一句话差不多也是相同的:你今天在学校向老师提问了吗?如果孩子得意地说:我今天向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老师没有回答出来!那家长会像孩子一样的得意,会喜形于色。可是如果中国的孩子回来对家长说他提了一个问题把老师难住了,绝大多数家长会感到尴尬和为难,甚至会斥责孩子:你逞什么能!这些事例在阅读的过程中,很能引起我的共鸣。两种不同的问法体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我国的家长关心的是孩子有没有完成老师给的学习任务,我们老师关心的是如何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教科书就成了权威知识发布的载体。而国外的许多教育却从能不能在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在没有机会的地方发现机会,在没有道路的地方开拓道路等方面来考虑学习的意义。难怪我国学生在国际奥赛中屡屡摘金夺银,却没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我国学生基础扎实,却出不了世界级的大师;我国在世界科技实力总评价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得分只有美国的五分之一。在我们周围的确普遍存在这种情况,只是我们有时视而不见,懒得思考而已。《教育新理念》一书中,不仅直言了我们教育面临的现状,还为我们教育者进行了剖析,就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挖掘背后隐含的教育观念,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有一种一气呵成的痛快。作为一位教师,我在阅读了此书后不禁反思:我们的孩子喜欢怎样的教育?因而,我,更应该是我们,要从中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开展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为了让学生记住已经被证实的,确信无疑的知识,而是应该为了教学生怎样去发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讲课不能以让学生回答我们的问题作为目的和方式,而应该引导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

教育是什么?赞可夫曾经说过:所谓真正的教育,就是指不仅让儿童完成教师的要求而且使他们的个性,他们的精神生活得到自然的发展。素质教育归根结底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应留给学生自主活动的余地,让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时代向我们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教育需要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的,以能否有效地培养创新能力为衡量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呼唤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创新型的教师和充满科学与创造艺术的课堂教学。新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有较全面的素质结构,更需要具备创新的活力,以承担知识创新的重任,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这就对培养人才的学校教学尤其是基础教学提出了挑战。创新教育也是一种活的教育。我们提倡孩子思维无禁区,让孩子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在这种氛围中,任想象驰骋,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

让我们记住苏格拉底说的话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的确,《教育新理念》让我认识到了对于面向未来的教育,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比解决教师给学生的问题更重要;教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体会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写一篇读书心得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心得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育新理念》读书心得体会

根据教育局举行的“教育思想大讨论、专业知识大学习、专业技能大练兵”三大活动要求,暑假我自学了《教育新理念》一书。《教育新理念》思想敏锐,视野开阔,关注现实,在对当代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典型案例、教育科学史上的名家名篇名言及其他领域中相关信息的分析对比综合上,从课堂教学、学科教育、素质教育、理想教育、教育研究等5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教育新理念。从宏观教育理念,一般教育理念以及教与学的理念上为我们作了详尽的阐述,使我们认识到任何教育行为都应以教育理念为指导。有了新的理念,就可以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以时代的特点为背景不断自我更新,及时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成为一个成功的教师。

袁振国先生文中的事例深入浅出地为我们剖析了当前教育界所面临的问题与困惑,他文笔简洁流畅,全无枯燥、沉重之感,而富联想、启发性,可读性很强。如:在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中国学生屡屡获金夺银,却没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学生基础扎实,却出不了世界级的大师;中国学生的计算能力世界第一,却少有原创意义上的知识科技创新,以致于在最近的世界科技实力总评价中,美国得了100分,日本得了72分,德国得了54分,俄罗斯得了25分,中国仅得了20分。……中国的孩子放学回家以后,家长问孩子的第一句话,从黑龙江到海南岛,差不多是一样的;“今天的作业做完了吗?”家长们关心的是学校既定的任务完成了没有。世界上还有一个民族也特别关心下一代的教育,那就是以色列民族。当孩子们放学回家后,家长们问他们的第一句话差不多也是相同的:“你今天在学校向老师提问了吗?”如果孩子得意地说:“我今天向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老师没有回答出来!”那家长会像孩子一样的得意,会喜形于色。可是如果中国的孩子回来对家长说他提了一个问题把老师难住了,绝大多数家长会感到尴尬和为难,甚至会斥责孩子:“你逞什么能!”……这些事例在阅读的过程中,很能引起我的共鸣。两种不同的问法体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我国的家长关心的是孩子有没有完成老师给的学习任务,我们老师关心的是如何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教科书就成了权威知识发布的载体。而国外的许多教育却从能不能在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在没有机会的地方发现机会,在没有道路的地方开拓道路等方面来考虑学习的意义。难怪我国学生在国际奥赛中屡屡摘金夺银,却没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我国学生基础扎实,却出不了世界级的大师;我国在世界科技实力总评价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得分只有美国的五分之一。在我们周围的确普遍存在这种情况,只是我们有时视而不见,懒得思考而已。《教育新理念》一书中,不仅直言了我们教育面临的现状,还为我们教育者进行了剖析,就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挖掘背后隐含的教育观念,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有一种一气呵成的痛快。作为一位教师,我在阅读了此书后不禁反思:我们的孩子喜欢怎样的教育?因而,我,更应该是我们,要从中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开展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为了让学生记住已经被证实的,确信无疑的知识,而是应该为了教学生怎样去发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讲课不能以让学生回答我们的问题作为目的和方式,而应该引导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

教育是什么?赞可夫曾经说过:所谓真正的教育,就是指不仅让儿童完成教师的要求而且使他们的个性,他们的精神生活得到自然的发展。素质教育归根结底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应留给学生自主活动的余地,让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时代向我们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教育需要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的,以能否有效地培养创新能力为衡量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呼唤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创新型的教师和充满科学与创造艺术的课堂教学。新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有较全面的素质结构,更需要具备创新的活力,以承担知识创新的重任,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这就对培养人才的学校教学——尤其是基础教学提出了挑战。创新教育也是一种“活”的教育。我们提倡孩子“思维无禁区”,让孩子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在这种氛围中,任想象驰骋,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

让我们记住苏格拉底说的话——“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的确,《教育新理念》让我认识到了对于面向未来的教育,让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比解决教师给学生的问题更重要;教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教师新理念》读书心得


新课程的理念应当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所谓学生为本,就是指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这就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在这个理念的解读中,学生,这个元素无疑是居于核心位置,自然,相应的教育教学行为都应当围绕着这个核心元素来进行。传统课程环境中教师的位置是处于中心,现在这个位置应由学生来占领;对学生发展变化的关注范围也由单向发展变为多方面发展,这其中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状态、学习反应,即由独立学习变为合作学习,由接受学习变为探究式学习,由被动反应变为有计划的行动;而教学活动内容也由固有知识的教学变为适应新形式的发展,我们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坚持立足实际,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和谐全面发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教师在积极地参加这场课程改革之中的同时,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以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对此我的体会如下:

一、由重教向重学转变

在以前课堂教学中,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不利于学生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新课程提倡,教就是为了学生的学,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的社会现象以及新鲜事、新难点、新社会热点问题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及争论,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新课改中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要坚信: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新课程带给我们且要求我们做到: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二、由一言堂向平等融洽转变

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地位,学生完全任教师摆布,受教师的灌输,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师生之间的关系显然是不平等的。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存在两个心理。一个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的过程;另一个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过程。前者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项都不成其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只看重认知过程,却忽略情感过程,丢弃了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巨大作用,是当前学生厌学和课堂教学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看法、意见、疑惑、质疑,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学生尊重教师的劳动。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实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统一的教学目标。

此时的教师已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巧在如何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线路,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让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去探究、合作、体验、创造,完成教学活动。

三、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每个教师都知道,我们的教学对象既不是一个待灌的瓶,也不是一个无血无肉的物,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只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忽视人的发展,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教师应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发展能力,包括开发学生的一般能力,即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也就是智力。同时,还包括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特殊能力,主要有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要善于进行科学思维,能够进行探索、开拓创新。也就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既学习掌握知识,又必须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同时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教学过程应该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从而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

四、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一刀切、统一要求、统一规格这是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这是要把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化的人。显而易见,一刀切、统一规格既不符合学生实际,又有害人才的培养,更谈不上调动全体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积极性。人海茫茫、教诲无边,既没有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没有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我们必须研究学生的差异,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依据。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教育方法。

五、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教学方法的大忌是单一化、模式化、公式化,现代教学却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那么怎样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呢?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而是勇于创新、积累、总结提高。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未来新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不拘泥于一种形式或一种模式,由于模式往往暗示了一种定势,容易禁锢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因此,只要达到教学目的的、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是可取的。教师要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情感体验法、互动研究法、交流研讨法等,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编制和优化教法,形成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培养有智慧、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

总之,21世纪的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是越来越高。教师除了在新形势、新环境下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规律外,还应更深化进行教学实践,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才能成为实施创新教育需要的具有高素质的重新型的教师。

2016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学记》曰: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愚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径。教师今天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知识,而是掌握学习的方法知道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如果一个老师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即使他教的门门功课都很优异,他仍然是一个失败的学习者。因为这对于处在终身学习时代的人来说,不啻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学习型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充裕的学习资源。学习化社会中的个体学习,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个体完全可以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择和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进度等等。

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在知识经济大潮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认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准自己的价值空间。教书的生活虽然清贫,但一本好书会使我爱不释手,一首好诗会使我如痴如醉,一篇美文会使我百读不厌。我深深地知道,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会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这就是我终身从教的最大追求。

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任何人都可以使梦想成为现实,但首先你必须拥有能够实现这一梦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使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

常读书使我明白了许多新道理: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人环境系统。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教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2016年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是事业,而教师是职业。我们从事的是教师这一职业,担负的却是教育的责任。师与生之间,维系在一起的是爱,因而爱也就成为了教育永恒的主题。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爱,我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这个境界。多么朴实的一句话。正是这样朴实的一句话,道出了张思明对教育的理解,表明了他对教育工作的态度用心去做。

用心做教育,就要拥有一份童心。

教师与学生构成了教育的主体,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者,而两者并不是对立的,教师与学生间的和谐成为了教育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在教育活动中,由于学生的年龄因素决定了学生的思想,他们有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作为与学生有一定年龄差距的老师,则必须要拥有一颗学生一样的童心才能与学生走得更近,才能走进学生内心深处,使教育活动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效益。

用心做教育,就要奉献一片爱心。

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学生在老师的眼中就是孩子。既然是孩子,我们就得用我们的爱来教育他们。我们每天最主要的工作是什么,上课、批改作业?不是,那只是我们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我们主要的工作是把我们的爱给学生,并且,要把我们的爱给每一个学生,不要有所遗漏,因为,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原来每个孩子都是那么可爱。

用心做教育,就要竖立一颗恒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一个周期性较长的工作,也许作为我们来说,体会到的只是重复:上课、作业、辅导,然而,正是在这单调的重复中,学生却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年龄在渐渐长大,知识在逐步增多,思想越来越成熟,与人交往的能力越来越强当然,这些不会展现在我们面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一言一行体会得到。这是我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教育的结果。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经过多次思想工作,顽固不化的调皮学生爱上了学习;经过耐心辅导,成绩落后的学生迎头赶上这些都是我们长期教育的结果。

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从事着教育这一事业,我们应该用童心、爱心、恒心去撑起这一工作,我们应该用心地去做好我们的工作。

读书心得《教师新理念读书心得体会2016》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书心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师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