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

观后感

正道沧桑观后感。

记忆中难忘的事,经常是观看一些经典的影响记忆,那些思维的火花在观看过程中可能转瞬即逝,观赏了之后,我们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感悟,思维是杂乱的,需要通过写观后感来梳理。写观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为此,小编特意呈上“正道沧桑观后感”,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正道沧桑观后感(一)

通过观看《沧桑正道》,是我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讲述了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中国近代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这是我们党付出了巨大代价获得的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党和人民进行新的历史创造的科学总结,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旗帜,是中华民族振兴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总过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这个历史过程直接影响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历史性巨变,深入了解和认真把握这个过程有助于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邓小平理论对当代中国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也是极其巨大而深远的。这一影响不仅已为今天的中国发展所证实,而且将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中进一步显现出来。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已经能够证明并将继续证明: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理论。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中国对于战争基本看法相对固定:冲突是国际事务中的普遍现象,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在这期间,中国过分强调对手本质的顽固性和战略意图的霸道性。对于与敌人之间的冲突和可能的战争的性质,则强调斗争的严酷性及将斗争进行到底的必要性,也就是重点强调战争和冲突的零和性质,不管是国内的阶级斗争还是国际上对于中国的各种威胁都具有这种零和性质。此外,暴力在冲突中的作用也得到了肯定。在"文革"确定以阶级斗争为纲之后,中国尤其重视世界范围内对抗性斗争。二战以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于中国的安全威胁,使得这些战略文化的主导因素在与安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日益得到加强。在中国解放后的40多年里对大规模战争的准备一直没有放松,中国战略文化的主导方面是斗争,合作则居于次要方面。

20世纪70年代开始,邓小平逐步提出战争可以延缓和避免的想法。从1981年指出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到198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世界和平是可能的,再到1985年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的两大主题,认为战争至少十年内打不起来,最后到1987年,邓小平明确指出战争是可以避免的。从70年代末之前的战争不可避免到80年代中期明确提出战争可以避免,这表明,中国的战争观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不再随时准备打大仗,中国对于战争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对国际冲突的性质和暴力的效能等战略文化的核心因素,做出了不同于以往的回答。

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局面和新成就,使我们从历史的比较和国际的观察中深刻地认识到,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这个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寻求新的突破和转折的重要时期形成的,它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使中国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且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史上出现了一个大发展时期,也为以后我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完善和深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持。在邓小平理论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包括"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的基础上,我们党在深刻总结人类社会、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经验,以及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实际情况,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及科学发展观等理论,这标志着我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精力,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毫无疑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既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也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奋斗目标和价值目标。

科学性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特征。这不仅表现在它的内涵的系统性、全面性,而且表现在它的客观性、正确性和真理性。即它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昭示着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真谛。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愿望。它统一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思想、意志,为继续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向前发展,为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体现中国共产党锐意改革、奋发进取的形象指明了方向。

《沧桑正道》观后感(二)

观看了纪录片《沧桑正道》后,我对中国指导思想的发展与变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特别是对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所讲:"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毛主席使我们站起来,邓小平理论使我们富起来。

这个纪录片首先讲述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现状,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未成功,十月革命后中国共产党党诞生,然后毛泽东思想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带领我们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但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出现了十年文革等重大错误。

邓小平组织了有历史性转折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领导人民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走改革开放的新路,集中力量搞现代化建设。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精髓,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科学性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首要特征,它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

邓小平讲话十分通俗,但道理十分深刻,他的话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巩固和发展的规律。邓小平理论对当代中国的影响是全方位而深远的,包括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思想观念等方面,促进了中国文化发展、经济增长以及国际影响力的提高。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新时期的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是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

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中国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但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途。 坚持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是我们党和人民的科学总结,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旗帜和精神支柱。

通过这个纪录片,我们知道,在新时期中国的前景将更加美好,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进行的,当今世界的多极化态势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世界科技进步与创新大大加快,综合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发展面临长期的机遇和挑战,正如毛泽东同志写道:"人间正道是沧桑",当今社会,我们更要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沧桑正道!

《正道沧桑》观后感(三):永远坚守对信仰的忠诚

常常在一些人的现实生活中,为共产主义信仰奋斗只不过是外在自我的一个标签,一个空洞、苍白的表白而已。既并没有进入头脑、扎根在心里,也没有体现在行动之上。更有信仰异化者,披着马列主义的外衣,在封建迷信上找精神寄托。许多腐败分子的就是从这里走向犯罪的深渊。列宁说过:讲党性就是永不背叛他所信仰的主义。

有人说:哥伦布发现了一个世界,却没有用海图,他用的是在天空中释疑解惑的"信心".这就是信念的力量。

1920年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他妈妈为他准备了一碟红糖和粽子,还在外面问他红糖够不够,他说"够甜,够甜了".但在收拾碟子时,母亲发现他蘸的不是红糖,而是墨汁。这就是信仰的味道。

黎巴嫩著名的诗人纪伯伦曾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当人们面对这种困惑不能自圆其说的时候,《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把我们带回了500年前那红色久远的过往,让我们感受了信念的力量、重温了信仰的味道,尤其是领悟了社会主义先驱们对信仰、信念忠诚坚守的高尚品格和巨大价值。

信仰靠忠诚来实践。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332年,从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到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160余年,贯穿这500年发展的一条红线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美好理想。为了这个信仰,空想社会主义的先驱们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莫尔--临刑前对刽子手说:"我的脖子是短的,好好瞄准,不要出丑。"闵采尔--面对刽子手,用铿锵有力的声音说:"忏悔?决不!千年天国一定会实现!巴贝夫--在断头台上,他平静地告诉人们,"我会像一个正直的人一样酣睡";为了这个信仰,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献出了个人的一切:财富、健康和幸福、甚至家人的生命。在马克思夫人燕妮的回忆录中,记录了在创立共产主义学说中,不仅马克思身体健康受到了严重的摧残,而且一家人经常被驱逐,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四个孩子夭折了,甚至连棺材都买不起;为了这个信仰,巴黎公社战士有7.29万人在街垒战斗中牺牲。公社失败后,有2.98万人被屠杀,6万多人被投入监狱或被流放;为了这个信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建立新中国的武装斗争中,有2000多万名志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些先烈虽然国界不同、年代不同,但共同的是,他们都忠贯日月,始终如一地坚守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并付出毕生去践行。所以说,没有他们的忠诚,就不会有社会主义今天的实践和发展。

信仰靠忠诚来坚守。歌德晚年对信仰有过精辟的论述:"世界历史唯一真正的主题是信仰与不信仰的冲突。所有信仰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对当代人和后代人都是光辉灿烂、意气风发和硕果累累的,不管这信仰采取什么形式;另一方面,所有不信仰在其中占统治地位的时代,都只得到一点微弱的成就,即使它也暂时地夸耀一种虚假的繁荣,这种繁荣也会飞快地逝去".这段话精辟的论述了信仰在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惨痛教训从反面验证了歌德的睿智洞见。十月革命是世界社会主义的一面旗帜,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榜样。然而,在夺取政权70多年后,苏共却以一曲悲歌,留给全世界共产党人以无比的伤痛和深刻地反思。其症结就在于他们对信仰的背叛。美国 马塞诸塞大学阿姆斯特分校教授大卫。科茨在苏联剧变后出版的《来自上层的革命》一书中指出:1990年前后,美国和西方的一些民意测验机构在苏联的测验结果表明:在占据着党政机关领导岗位的"精英集团"中,只有9.6%的人主张坚持社会主义,而高达76.7%的人希望实行资本主义。前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在他的反思著作《大动荡的十年》中则指出了这些人的嘴脸:"是一帮背叛变节、使奸耍滑、两面三刀之徒。这帮人昨天还信誓旦旦地要忠于我们共同的理想,今天却心怀虐待狂的满足践踏它们,抛弃自己昔日的信念,及时投入不久前的敌人的营垒".而 戈尔巴乔夫在苏共垮台后曾对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的美国大学演讲说:他人生的目的就是要战胜共产主义。实际上早在赫鲁晓夫时代,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忠诚就已经大打折扣了。尼克松在与赫鲁晓夫接触后就曾作出判断:"他信仰共产主义事业及其胜利的必然性,只是逢礼拜天在理论的祭坛上做做礼拜而已".正应为如此,所以,一夜之间"城头变幻大王旗".苏共这个有90多年历史、近2000万党员、执政74年的大党顷刻覆亡。对此,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要引为鉴戒。

信仰靠忠诚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实现中国梦是现实的共产主义美好理想。所以,我们同样要靠忠诚来凝聚实现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伟大力量。特别是要坚定、坚信、坚持和坚守我们的理想信念。我们党拥有近一亿的党员,超过了欧洲有的发达国家的人口。这只庞大队伍思想的含金量、对事业的忠诚度、不仅决定着党的性质,还决定着国家的前途命运,以至于影响着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调我们这样一个大党大国,决不能在根本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出现后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两年前,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还曾在全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对年轻干部的党性教育,特别是要把加强政治忠诚教育放在思想作风教育的第一位。这个重要思想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和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当我们在党旗下宣誓的时候,每个共产党员都真真切切地表示着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永不叛党。但常常在一些人的现实生活中,为共产主义信仰奋斗只不过是外在自我的一个标签,一个空洞、苍白的表白而已。既并没有进入头脑、扎根在心里,也没有体现在行动之上。更有信仰异化者,披着马列主义的外衣,在封建迷信上找精神寄托。许多腐败分子的就是从这里走向犯罪的深渊。列宁说过:讲党性就是永不背叛他所信仰的主义。刘少奇同志曾经指出:我们共产党员相信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一切都是变动的,没有不变的东西……但是对于我们共产党员来说,有一件事是终身不变的,这就是信仰不能变。"这对于我们是终生不变的,变不得的,变了,就叫动摇,变节或叛变,那是党员最大的耻辱".在忠诚与背叛的天平上,是对人的灵魂最好的检验和考量。所以,我们要以先驱们为榜样,一辈子坚持对信仰的忠诚,不因时代变迁而忘却初衷,不为满足私欲而丧失本色,不在红色光鲜的包装内,改变了共产党人的味道。坚持表里如一、始终如一地面对忠诚和信仰这一共产党人的永恒课题和终生考验。

美国学者大卫 .科茨说:"社会主义运动应当从苏联的实践和导致苏联解体的矛盾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开创出21世纪的新型社会主义,推动社会主义运动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21世纪的新型社会主义,为了实现这个理想,让我们用忠诚为实现这个伟大理想而奠基。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观后感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观后感

50集电视政论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在北京电视台连续播放两月有余,到7月12日已经播放完毕。然而,它激起的热议、引起的思考,却并未随播出结束而结束。500年来,社会主义留下了多少辉煌的篇章,记下了多少坎坷的路程!其间既有空想传播,又有星火燎原;既有风云激荡,又有艳阳高照;既有地崩山摧,又有峰回路转;既有疑窦丛生,又有众望所归……正如《正道沧桑》主题歌所唱:“这条路曲折又漫长,这条路风骤雨又狂,五百年的探索,五百年的理想,五百年的接力,五百年的拓荒。”今天,沿着社会主义历史车轮的轨迹,当我们从莫尔神往的“乌托邦岛”出发,来到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大地时,《正道沧桑》在我们心中唤起的万千感慨、留下的诸多收获,可以用习齤近齤平总书记在一次重要会议上提到的坚定“四信”来概括,即坚定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中央的信赖”。

共产党人信仰马克思主义,这一点明确地记载在党的章程中,也记载在每个共产党员的入党誓词中。习齤总书记说:“崇高信仰始终是我们的强大精神支柱”。毛泽齤东早就教导我们:“我们学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为着好看,也不是因为它有什么神秘,只是因为它是领导无产阶级事业走向胜利的科学。”从《正道沧桑》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作为信仰,它不是来自天国的神启,而是来自人类社会的实践;它不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只是提供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它不是万古不变的教条,而是与时俱进、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真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立即使中国革齤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并在与中国的革齤命、建设、改革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这就是毛泽齤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关于实现中国梦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今天的世界上,马克思仍被评为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主义仍被认为是改变人类命运的最伟大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神州大地上创造的奇迹,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一切都在《正道沧桑》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从而使我们有理由更加相信列宁讲过的一句话:沿着马克思开辟的道路前进,我们将越来越接近真理,而沿着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

人生活在现实世界中,不满足于现状而追求超越,于是就有了美好的理想;坚信自己的理想一定能够实现并为之奋斗到底,于是就表现出坚定的信念。在漫长的历史进步过程中,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犹如点亮在人们心头的明灯,引导着一代接一代的人从蒙昧走向聪慧,从苦难奔向幸福,从黑暗踏进光明。《正道沧桑》告诉我们,500年前,随着资本主义兴起带来的各种罪恶现象日益暴露,空想社会主义者设计出了种种美妙动人的“乌托邦”。这些理想中的东西,曾鼓舞、激励了一代代志士仁人挺身而出,为把人类社会带到他们梦想的“新世界”而呕心沥血,甚至不惜肝脑涂地。他们对自己的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至今令人感动和敬佩。但是,由于缺少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空想社会主义最终的结果都不能不令当事者抱恨终天。而今天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又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完全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指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旗帜。习齤近齤平同志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因此,我们必须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落实在实现中国梦的具体行动中,落实在党性修养和人格操守中。这是崇高的精神召唤,也是伟大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

坚定对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是看过《正道沧桑》必定产生的体会。由于缺乏经验,由于主观认识上的偏差,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无论在外国还是在我们国家,都曾走过很大的弯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英明决策,正是基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提出来的。实践证明,这也是决定我们国家命运和社会主义命运的一招。正是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无穷活力,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震惊的伟大成就。当然,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情况越来越复杂,各种新问题、新困难也不断地出现在我们面前。面对现实,我们必须继续坚定信心,信心就是克服困难的力量,信心就是凝聚意志的保障。正如《正道沧桑》主题歌所唱:“你和我一起走下去,路的前头灿烂辉煌。”

党的十八大,选举产生了以习齤近齤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中,习齤总书记就代表中央委员会向全党表明了态度:第一,自觉做坚定理想信念的表率。第二,自觉做认真学习实践的表率。第三,自觉做坚持民主集中制的表率。第四,自觉做弘扬优良作风的表率。在第一次与中外记者见面时,习齤总书记就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接下来中央政治局就制定了改进作风的八项规定,后来无论是执行这些规定,还是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对照检查,全党和全国人民都看到,中央政治局领导同志都坚持以身作则,首先从自己做起,树立起了“向我看齐”的新形象,将一股清新之风带到了城乡大地。20多年前,邓小平同志就强调:“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党中央的权威必须加强”。所以我们应该明白,维护党中央的权威,既是革齤命、改革和建设事业的需要,同时,以习齤近齤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已经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树立了自己的威信,树立起了在人民衷心拥护爱戴基础上的权威,这也为坚定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党中央的信赖,奠定了最坚牢的基础。《正道沧桑》最后几集,极富现实感地以浓墨重彩对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的重大决策和重大活动集中反映,展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紧密地团结在以习齤近齤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决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共圆中国梦的壮丽景象。我们相信,随着《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在更多的电视台播出,它必将鼓舞更多的人全身心地投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事业,为共产主义理想最终在全世界的实现贡献力量!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观后感


篇1

这部电视系列片讲述的是社会主义思想史,讲的是社会主义500年的艰辛探索和发展实践。突出了道路的抉择。同时,以事实为根据,充分说明我们今天的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唯一正确的道路。可以说,《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进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也是“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

理论、历史、现实,巨大的冲击力,令人在观看之后不由自主地产生许多感想。

感想一:通过大众传媒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有利于实现强势传播。以大众传媒为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指通过传媒手段,向广大群众传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之在接受广泛的社会信息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从而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所谓大众传媒载体,一是指传播信息的媒介、渠道(报纸、书籍、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二是指使用媒介工具、手段的专事传播的机构,诸如报社、通讯社、出版社、广播电台、影视制作单位、互联网站等等。当下,我们正处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新媒体呈现媒体融合态势。通过大众传媒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有利于实现强势传播。

以电视为例,自2002年以来,中国各城市观众每日收看电视的时间长度基本维持在3小时以内。由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发展,播放视频内容的终端范围扩大,传统电视观众被分流。尽管如此,2011年观众每日收看电视的时间长度是166分钟,2012年,达到169分钟。

从观众规模来看,2009年平均每天有74.5%的人收看电视,2012年每天有68.4%的观众收看电视。2009年每个电视忠实观众每日收看电视236分钟,2012年观众每日收看电视247分钟。收视量在增长。晚间收视高峰为19:00-22:00。其中央视在19:00---20:00收视最突出,省级卫视则在20:00---24:00。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精选(5篇)


基于您的需求,读后感大全小编为您整理一篇《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记忆中有许多相当经典的桥段都来自于一些经典影像,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 我们应该写出一篇观后感,来抒发我们观影后的感想,观后感写作,培养写作逻辑。写作品名观后感的格式要注意什么呢?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 篇1

这部片子的亮点之处就在于考虑到人性,看到人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更是每段历史的见证者。因为时代的感召,杨家三兄妹离家前往当时中国革命的中心广州,大哥立仁选择追随蒋介石,二姐立华选择了三民主义,弟弟立青最终选择了共产主义,骨肉同胞最终选择了不同的政治信仰,迈上了不同的道路。作者没有直接评判出三兄妹的选择正确与否,没有塑造以往革命人物高大全的形象,而是更多的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大哥立仁是最为复杂的一个,早年思想激进,刺杀三省巡阅使失败后,投奔广州革命,后虽然思想上追随蒋氏,在反革命政变中满手沾满鲜血,但在妹妹立华收养瞿恩的烈士遗孤时,还是网开一面,在民族危亡关头,还是投身抗战。他追随蒋氏也是因为自己的信仰,认为三民主义才是救国之道,但在举起屠刀屠戮异己时,选择了服从。在他身上既有长兄对弟弟的关心,又有因主义的差异造成的兄弟人伦的扭曲。

在这部片子中,没有一个人从一开始就是十恶不赦,也不是每个人都是圣人,所有人的思想都有着变化的轨迹,即便是那个“死硬分子”汤慕禹一开始也是一腔报国热血投身黄埔军校,也许正是瞿恩说的阶级立场决定你的态度,汤慕禹最后追随蒋氏,但是在杨立青营救老师瞿恩的时候,还是毅然参加行动。范希亮,早年已是军阀旅长,后舍弃官职,投身黄埔,从学兵干起,参加东征惠州,立下战功。在瞿恩家里的那次讨论他提出的关于湖南农民运动的问题,可见他是一个思考问题很有深度的人,他在思考这场运动对于国家的意义,也是一个具有家国忧患意识的人,可是最终因为党派之争以及所谓的军人服从性迫使他亲手杀死自己曾经的导师瞿恩,他的子弹使瞿恩的肉体消失了,可是他的精神却从此背负上十字架,无时无刻不折磨着他,让他无法面对瞿恩的妻儿,家宴上他涕如雨下,最终在中条山抗战战场上他以战死结局。

有人认为历史并不是教科书的约定,而是造就历史的千万人的无意识的真情记录,是一串完整的链条,记录着当事人的真实情感。我个人很反感成者为王败者寇的历史观,在这种历史观之下人的形象可以说是扭曲而不真实的,党派之争主义有别,很难说谁对谁错,也很难说那条道路就一定通往光明,只有在观点碰撞,主义对抗之后才能达到某种平衡,正如剧中当三期六班的同学齐聚瞿恩家中,不分党派的大声争论自己的观点时,带给人的不是针锋相对的剑拔弩张,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温暖,一种感动。可是一旦这种力量的平衡被打破,当一方对最初的公开公平的争论感到不满,而采取用手中的枪杆去换取话语权的时候,变成一方凌驾于另一方之上的单方定义,那么屠戮也就随之而来。

个人觉得信仰的力量是强大的,强大到让人无惧死亡,在人心中犹如一盏明灯,让人在看似已无路可走的境地下,愿意生活下去,带给人希望和勇气。信仰可能是宗教也可能是政治信念。剧中的瞿恩就是一个具有信仰的人,因为信仰在强攻惠州城的时候他冲在最前面,因为信仰在惨遭囚禁时依然镇定自若,因为信仰他面对威逼利诱慨然就义,撇开党派之论不谈,在人格上他是一个大写的人,即便是他的敌人同样对他满怀敬意,即使在肉体上可以将他抹灭,但在精神上有信仰的人是不会被打败的。

回归到人性的角度,才使得这部电视剧有了可看性,引起看客若干思考,只是很久没有写东西,觉得笔下晦涩,很多感触很难表达出来。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 篇2

既然《正道》是历史剧,而且是表现现代历史的,剧中主要的历史人物就要有原型,不能凭空捏造。在《正道》众多剧迷中引发的热烈讨论和考证,就是将剧中人物与历史原型“对号入座”。

男主角杨立青的身上显然有解放军开国大将陈赓的影子。杨与陈都是湖南人,都是将门之后,都有不凡的黄埔学历、黄埔学生军东征和在上海中共中央“特科”工作的经历。

但《正道》剧迷对瞿恩的讨论最多。笔者也认为:瞿恩这个人物虽然是虚构的,但在他身上发生的许多事情却是真实的,只但是发生在不一样的中共领导人身上。《正道》中的瞿家兄妹瞿恩、瞿霞和他们的母亲,原型是蔡和森、蔡畅和他们的母亲葛健豪。蔡和森是中共早期著名的领导人,他比毛泽东小两岁,蔡毛两人是湖南第一师范的同学兼挚友,早在1920年蔡即与毛等共组新民学会。奇女子葛健豪原名葛兰英,她自己把名字改为“健豪”,称“健”就是要做改造社会的健将,“豪”就是要做打倒封建的豪强。裹著小脚的葛健豪在年近半百时带着儿孙三代人齐赴省城长沙求学,被传为一时佳话。1920年她55岁“高龄”时又有更惊人之举:偕蔡和森、蔡畅、蔡和森的女友向警予远渡重洋,赴法国勤工俭学四年。葛是当时中国一千六百名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中年龄最大、学习最刻苦的“老同学”,被当时的舆论界誉为二十世纪的“惊人妇人”,也是“时势造英‘雌’”的最佳注脚。

有人说瞿恩暗指瞿秋白+周恩来,笔者认为瞿恩的原型是曾两度担任中共最高领导人的瞿秋白的成分更多一些。在《正道》中,黄埔教官瞿恩被其黄埔三期的学生、国军12师师长范希亮忍痛亲手枪决。在真实的历史中,瞿秋白是被仰慕他的黄埔一期的学生、国军36师师长宋希濂所杀。瞿秋白虽不是黄埔教官,但宋希濂早在长沙读中学时即读过瞿秋白所写的访问苏俄的文章。宋考入黄埔一期后,又多次聆听瞿的长篇报告,对瞿久怀仰慕之情。另外,瞿秋白的第二任妻子杨之华的名字与电视剧中瞿恩的初恋女友杨立华的名字仅一字之差。

瞿恩的身上也有恽代英的影子。中共党员在黄埔军校担任教官者有十几人,但与瞿恩的身份经历最相似的,非军校政治总教官恽代英莫属。恽在青年学生中威望极高,是一代青年人的导师,也是校长蒋介石颇为头痛的人物,在国共还没决裂时恽已成为蒋某人的眼中钉、肉中刺,被蒋称为“黄埔四凶”之一(另三人为邓演达、高语罕、张治中)。瞿恩从上海逃到中央苏区后,任“苏维埃国家银行行长”,而历史上担任过这一职位的是毛泽东的大弟弟毛泽民。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 篇3

《人间正道是沧桑》讲的是从国民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很长时间的一段历史,故事围绕杨家三个子女展开。杨家长子杨立仁沉稳多谋,女儿杨立华独立且有主见,小儿杨立青生性顽劣却勇敢正直。杨廷鹤作为一家之长,坚持中国传统的“家国”思想,不求子女大富大贵,但求其成长为对国家有用之人。

我很喜欢看《人间正道是沧桑》。首先,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影视剧,它通过一些两党的高层,讲述了许多广为人知的历史事实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视角比较独特,剧情很是紧张,也很有人情味,硝烟战场里的爱情片啊。而且整部剧在对待国共两党历史问题上比较客观,也表现出了国民党民正面的一面。其次,从《人间正道是沧桑》可以看出,张黎导演是一个擅长拍长时间跨度历史剧、并且能够准确而独到地把握其中每一个时间段的事件、形势与人物精神风貌的导演,他用拍电影的镜头语言和手法,把电视剧拍出了史诗感、拍出了情怀。再有,演员方面,尤其像男一的扮演者孙红雷所说“男二绝对吸引人眼球”,确实,演员的选择真的挺不错的,尤其是黄志忠饰演的立仁,虽然只能算是男二号,但是演技很出色,他的气质是那种诡计中带着坚毅、冷峻。

《人间正道是沧桑》每个人物都个性鲜活,那段历史也值得你详尽了解,它不说教却让你感触颇深!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 篇4

人的命运总是同时代联系在一起。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用纪事笔法讲述了一个胸怀共产主义理想和救国救民的人物的命运转折,暗含着那个时代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发展。本来我很少看电视,更很少看这个50多集的长篇电视,所以当我最初看到这部电视片的时候,一开始并没有投入很深,只是追随电视剧《潜伏》的主人公扮演者来看的,可随着《人》剧的逐集观看,我慢慢被吸引了,尤其是剧中的正派人物代表——杨立青那份对信念的执着坚守给了我很深的教育。他不为荣华富贵所囚,不为生命危险所吓,不为纷繁尘事所惑,不为命运沉浮所折,毅然投身革命工作,执着追求革命理想,坚守自己认定的革命目标,他正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是我们党的杰出代表。在他身上,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的命运发展,集中体现出了那个时代的奋斗特征。

人的命运又是与自己的奋斗拚搏分不开的。古往今来,无论世事沧桑如何变幻,身处其中的我们,都在按照自己前进的方面往前走,都在前行的道路上坚守着一份执着,我们用自己的行为方式昭示着我们的存在,也用自己的理想鼓舞着我们前行,用顽强和奋斗实现着我们的人生价值。俗话说,命由天定,运为人求,说的就是人的奋斗和拚搏改变自身命运的道理。

老一辈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已经成为红色中国的发展起点,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一页历史被永远地翻过,告别起点,我们迎来了和平发展的新征程。少了一份“风在吼,马在啸”的豪迈,也少了“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豪情,但我们现在更加自信,更加从容地走在了前进的大道上。共产党人的那份执着信念和对信仰的坚守得到了衣钵传承,在新的时代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也正是基于对个人命运发展的思考,基于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为了更好地发挥新时期网络社会下人们思考和学习的优势,重新聚集起思想碰撞和学习交流的活力,中心第二党支部利用网络平台建立起了这个党员的思想家园——红色一家e,期以打破时空的阻隔,凝聚思想火花,继续坚守和传承这份信念。

新建立的思想家园是一个平台,是我们支部每一位成员自由交流的场所;也是一个纽带,通过她联系我们每一位党员职工的思想脉搏;更是一个信念坚守的阵地,在这里我们传承并发扬老一辈们的闪光信念。愿党员之家越来越丰富多彩,我们家的成员越来越多,永远充满活力和欢笑。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 篇5

《正道》的编剧和导演对自己想要表述的那段历史有着深刻的明白。他们反复向观众阐述了一个观点:那段历史中其实没有绝对的反派和反派人物,只有特殊环境和情境下催生出的一幕幕人间悲情。他们试图从更高的历史观、用更客观的人文主义角度,去解构他们的镜头所揭示的历史。例如编导以浓墨重彩展现了特定历史环境下杨家兄弟相残的遗憾和杯具,但并没有明白地告诉观众这都是国民党、杨立仁的错。看完《正道》,笔者觉得:编剧和导演想在这部电视剧中带给观众的东西,往往超越一部普通电视剧通常带给观众的印象与期盼。因此,这部电视剧的看点不在热闹喜庆,而在思索,一种对过往历史的正面思索。

看完《正道》,你说剧中的诸多人等年少轻狂也好、热血激情也罢,但他们继承了“先烈之血、主义之花”的黄埔精神,坚持着“升官发财请走他路,贪生怕死莫入斯门”的黄埔信条,同窗却信仰不一样,最后发展到在战场上兵戎相见。虽兵戎相见却又感情不变、爱国不减、中国人的根不变、黄埔的精神和凝聚力不变。充满浩然正气的一部《正道》,写尽了中国人的阳刚之美,以及好男儿为能够顶天立地而付出的悲壮代价。(boxun)

《正道》虽然仍是一部歌颂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夺取全国政权的电视剧,但它不是纯“歌德派”的作品。《正道》以全新的视角审视革命战争史,大讲国共之间的兄弟骨肉之情,重新诠释国共两党兄弟携手与兄弟反目的爱恨恩仇。离刀光剑影、血流成河的历史越久远,越能跳出当事人的爱恨情仇,以更宽广的视野去重新审视历史风云。我坚信这天的观众看完《正道》后,大多会有“度尽波劫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感慨。对《正道》编导们的这一番苦心,不知海峡对岸的小马哥有没有心领神会。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500字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500字(一)

目前央视8频道及一些省台正在热播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各种媒体也在热炒这部电视剧,就忍不住观看了几集。它所描写的就是以几个家庭为背景的1949年前的中国共产党党史,或者说是1924-1949国共两党的残酷斗争史。其中主线是杨立仁(国民党)、杨立青(共产党)兄弟俩互相残杀的历史,或者说是广州黄埔军校中的两党互相残杀的历史。这样来编故事,确实有相当深刻的涵义:这段历史其实就是俩兄弟互相残杀的故事,或者说是中国人分成两个集团(党派)互相残杀的历史。

难道这就是"人间正道"?我们不知道国民党代表的三民主义和共产党代表的共产主义到底哪个算是真理?难道为了一个什么主义就可以互相残杀?如果为了一个什么主义,人们就可以互相残杀,那可以肯定的是这绝对是个邪恶的主义!一个不把尊重生命当回事的主义,一个根本不懂基本人权的主义,真值得中国人去信仰?问题就在于就是有那么多的中国人会信仰这种靠杀戮掌握政权的主义,所以中国人信仰这两种主义只是文化的表像,而骨子里依然是中国数千年文化传统的延续: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我们不清楚在国共两党互相残杀的几十年间,到底有多少中国人的生命被摧残、被毁灭?据有关的历史估计,所谓"消灭八百万蒋匪军"之类,加上共产党的近千万烈士……应决不少于数千万吧!其中国民党和蒋介石的确应该承担相当的责任!不过,难道共产党及其领导人就可以轻松面对?中国人(主要是这两党)为什么至今都还没有一丝的忏悔之意?甚至还在那里宣扬这种兄弟相残的战绩,把许多非常残酷的国人相杀场面放在青少年们的面前,培养他们从小就要痛恨大人告诉他们的阶级"敌人",培养一种可怕的阶级仇恨!

我不知道大多数中国人在观看此类电视剧时的感想如何?如果依然是毛泽东时代的阶级斗争的那种感觉,可以说中国人实在太可悲了!在经历了这么残痛的历史之后,许多人居然没有多少长进!至今还不懂得什么才算是"人间正道",不懂得不同观点和信仰的人们需要的不是互相残杀,不是残酷的暴力手段,而应该是互相协商,互相妥协,就是在互相尊重对方的前提下,制定出一些较为公正的社会运作游戏规则。那种自以为是"真理"的代表,且以这种"真理"随便杀人的年代与意识形态应该成为历史了!美国总统奥巴马前些天就某一坚持实施晚期堕胎手术的医生被谋杀案件发表谈话时清楚指出:"美国人就不同问题存在的分歧不管有多深远,都不可以用邪恶的暴力手段来解决!"但为什么如今还会有这样多的中国人不明白这简单的道理?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500字(二)

最近以来,断断续续地看完了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部精心编造的作品起码告诉我这样一个观点:历史是英雄创造的。

一个姓杨的和姓瞿的两个富人家族成就了一部国共内战史,穷人们被忽悠成了只配两个端着枪对射的团队。这两个团队的组成在开始时,一方面是由农家子弟组成的国民革命军、另一方面是"武装起来"的工人;后来,一方面还是由农家子弟组成的国民革命军、另一方面是"武装起来"的农民;再后来,一方面仍然是由工农子弟组成的国民革命军、另一方面也是由工农子弟组成的人民解放军。这些士兵们的血肉在炮火的锤炼下锻造成了将军们肩章上耀眼的星,而炮灰们也并没有达到他们想像的那样:全国解救以后,上学不要钱、火车随便开、农民有地种、工人有工做,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上层社会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他们在舍弃了一部分家产和人口后,最终当上了总统、总书记员、总经理等。

如果他们当初不领导穷人胡闹,尽管他们努力奋斗几辈子,无论如何也是达不到今天这样的社会地位的。而"喜儿"们呢?只不过是将原来的"上吊"自杀改成了"上塔吊"、上珠海大桥自杀罢了。这部电视剧意在告诉穷人:不要以为我闹革命就是全心全意为你们服务的,不要以为我们的子孙做了官你们就不服气,我们一年才强取了6K多万你们就很惊讶,其实我们祖先本来就很阔!天下本来就是我们的,不服气不好使!

胡南和平解放的的结果变成了这一家子英雄们了却恩怨的收场戏。想起了元代一位哲人的散曲: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正是这部作品生动的诠释啊。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300字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

《人间正道是沧桑》讲的是从国民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很长时间的一段历史,故事围绕杨家三个子女展开。杨家长子杨立仁沉稳多谋,女儿杨立华独立且有主见,小儿杨立青生性顽劣却勇敢正直。杨廷鹤作为一家之长,坚持中国传统的家国思想,不求子女大富大贵,但求其成长为对国家有用之人。

我很喜欢看《人间正道是沧桑》。首先,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影视剧,它通过一些两党的高层,讲述了许多广为人知的历史事实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视角比较独特,剧情很是紧张,也很有人情味,硝烟战场里的爱情片啊。而且整部剧在对待国共两党历史问题上比较客观,也表现出了国民党民正面的一面。其次,从《人间正道是沧桑》可以看出,张黎导演是一个擅长拍长时间跨度历史剧、并且能够准确而独到地把握其中每一个时间段的事件、形势与人物精神风貌的导演,他用拍电影的镜头语言和手法,把电视剧拍出了史诗感、拍出了情怀。再有,演员方面,尤其像男一的扮演者孙红雷所说男二绝对吸引人眼球,确实,演员的选择真的挺不错的,尤其是黄志忠饰演的立仁,虽然只能算是男二号,但是演技很出色,他的气质是那种诡计中带着坚毅、冷峻。

《人间正道是沧桑》每个人物都个性鲜活,那段历史也值得你详尽了解,它不说教却让你感触颇深!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观后感


【篇一】

近期,昭苏县地税局组织全体干部观看了《正道沧桑》记录片。这部纪录片共50集,每集只有短短15分钟,片子按照“一个人物,一个故事,一个论断”的形式,通过讲述一个核心人物的一个完整故事,用词条式的表达方法集中说清一个理论观点。15分钟很快就过去了,通俗易懂,意犹未尽,这本纪录片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

看了这部记录片,让我再次觉得人类历史的发展绝对是由广大人民群众推动的。只有人民群众产生了渴望,才能推动社会进步。根据马克思的理论体系来解释,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影响意识形态。而意识形态反作用于社会生产力,从而推动社会进程。

当年马克思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他通过苦心研读划时代的揭穿了剩余价值的“秘密”,提出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取代。马克思的辛苦钻研,他所著的《资本论》是文明史上的历程碑,为我们的伟大事业提供了宝贵知识和思考基础。

同时,他的人生也启发我们,如何做一名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在我国处在色还会主义发展初期,更需要我们每一代人传承我国五千年优秀传统美德,热爱学习,艰苦奋斗、热爱祖国、乐于助人!

我们也不是一个人在奋斗,陪伴着我们一起奋斗的还有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人,奋斗在普通岗位上的平凡人。只要我们心连心,手牵手,就一定能实现每个人的中国梦!

【篇二】

节目播出两天来,在密云全县群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观众纷纷表示,该系列片通过“一个人物、一个故事、一个诊断”的形式,讲述了社会主义500年中一个个核心人物的完整故事,让更多人正确认识了社会主义发展历程,同时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是民族复兴之路,只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数百年来,国王一得瑟,议会就拿这个说事,搞得国王查理一世不胜其烦,干脆解散议会,自己玩了11年。《大宪章》和其他杂七杂八的英国政治文件都有一个功能,如果议会觉得自己的权利受到侵犯,就拥有了“抵抗暴君”的权力:既然你查理一世掀了桌子不谈了,那就别怪我们兄弟不客气,甩开膀子干吧。1649年,在“光荣革命”中,查理一世被光荣地砍掉了脑袋。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800字


好的影响也是人进步的阶梯,那些思维的火花在观看过程中可能转瞬即逝,观看完的以后,心中感触颇多,明白了很多道理,整理我们的思维,写观后感不啻为一种好的方式。如何在写的观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也许"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800字"就是你要找的,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篇1)

在举国上下隆重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津市管理部近日组织全体干部职工重温反腐影片《人间正道》,警示大家勿忘苦难历史,珍惜和平年代,更加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好务。

影片讲述的是1942年秋,国民党军队加强了对陕甘宁边区的军事和经济封锁,中共中央决定开展大生产运动,同时加强税收工作,以粉碎敌人的封锁。毛泽东选派老红军肖怀忠担任延安贸易税务局局长,在战场上,肖怀忠战功卓著、满身伤疤,甚至曾因掩护毛泽东而被炸弹炸伤。然而在征税过程中,肖怀忠禁不住女色和金钱的诱惑,由一名清正廉洁、工作成绩突出的优秀税务干部沦为了罪大恶极的贪污犯,法院经初审、复审判处肖怀忠死刑。

毛泽东最后所说的那句话发人深省:“战争时期的腐败,最直接的会使我们输掉这场战争;和平时期的腐败,最直接的是会使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彻底垮台;因为它最终动摇的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这个根基就是最广大的人民的利益。因此,我们不得不认真起来,严肃起来,同腐败问题做坚决的斗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这对于我们这天的党风廉政建设仍然具有深刻的警示好处。

作为长期直接应对缴存客户服务的公积金人,我们就就应实实在在学业务、认认真真搞服务、清清白白干事情,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所钟爱的事业和工作中。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在面临社会各种诱惑时,用职业道德规范严格约束自己,持续廉洁,抵制不良风气,“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坚守一个公积金人的操守。真正承担起为人民服务的神圣职责,保证住房公积金政策的公正和有效。唯其如此,才能保证住房公积金惠民政策的实效,使“住房公积金造福缴存人”的服务宗旨真正得以实现。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篇2)

既然《正道》是历史剧,而且是表现现代历史的,剧中主要的历史人物就要有原型,不能凭空捏造。在《正道》众多剧迷中引发的热烈讨论和考证,就是将剧中人物与历史原型“对号入座”。

男主角杨立青的身上显然有解放军开国大将陈赓的影子。杨与陈都是湖南人,都是将门之后,都有不凡的黄埔学历、黄埔学生军东征和在上海中共中央“特科”工作的经历。

但《正道》剧迷对瞿恩的讨论最多。笔者也认为:瞿恩这个人物虽然是虚构的,但在他身上发生的许多事情却是真实的,只但是发生在不一样的中共领导人身上。《正道》中的瞿家兄妹瞿恩、瞿霞和他们的母亲,原型是蔡和森、蔡畅和他们的母亲葛健豪。蔡和森是中共早期著名的领导人,他比毛泽东小两岁,蔡毛两人是湖南第一师范的同学兼挚友,早在1920年蔡即与毛等共组新民学会。奇女子葛健豪原名葛兰英,她自己把名字改为“健豪”,称“健”就是要做改造社会的健将,“豪”就是要做打倒封建的豪强。裹著小脚的葛健豪在年近半百时带着儿孙三代人齐赴省城长沙求学,被传为一时佳话。1920年她55岁“高龄”时又有更惊人之举:偕蔡和森、蔡畅、蔡和森的女友向警予远渡重洋,赴法国勤工俭学四年。葛是当时中国一千六百名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中年龄最大、学习最刻苦的“老同学”,被当时的舆论界誉为二十世纪的“惊人妇人”,也是“时势造英‘雌’”的最佳注脚。

有人说瞿恩暗指瞿秋白+周恩来,笔者认为瞿恩的原型是曾两度担任中共最高领导人的瞿秋白的成分更多一些。在《正道》中,黄埔教官瞿恩被其黄埔三期的学生、国军12师师长范希亮忍痛亲手枪决。在真实的历史中,瞿秋白是被仰慕他的黄埔一期的学生、国军36师师长宋希濂所杀。瞿秋白虽不是黄埔教官,但宋希濂早在长沙读中学时即读过瞿秋白所写的访问苏俄的文章。宋考入黄埔一期后,又多次聆听瞿的长篇报告,对瞿久怀仰慕之情。另外,瞿秋白的第二任妻子杨之华的名字与电视剧中瞿恩的初恋女友杨立华的名字仅一字之差。

瞿恩的身上也有恽代英的影子。中共党员在黄埔军校担任教官者有十几人,但与瞿恩的身份经历最相似的,非军校政治总教官恽代英莫属。恽在青年学生中威望极高,是一代青年人的导师,也是校长蒋介石颇为头痛的人物,在国共还没决裂时恽已成为蒋某人的眼中钉、肉中刺,被蒋称为“黄埔四凶”之一(另三人为邓演达、高语罕、张治中)。瞿恩从上海逃到中央苏区后,任“苏维埃国家银行行长”,而历史上担任过这一职位的是毛泽东的大弟弟毛泽民。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篇3)

人的命运总是同时代联系在一起。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用纪事笔法讲述了一个胸怀共产主义理想和救国救民的人物的命运转折,暗含着那个时代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发展。本来我很少看电视,更很少看这个50多集的长篇电视,所以当我最初看到这部电视片的时候,一开始并没有投入很深,只是追随电视剧《潜伏》的主人公扮演者来看的,可随着《人》剧的逐集观看,我慢慢被吸引了,尤其是剧中的正派人物代表——杨立青那份对信念的执着坚守给了我很深的教育。他不为荣华富贵所囚,不为生命危险所吓,不为纷繁尘事所惑,不为命运沉浮所折,毅然投身革命工作,执着追求革命理想,坚守自己认定的革命目标,他正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是我们党的杰出代表。在他身上,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的命运发展,集中体现出了那个时代的奋斗特征。

人的命运又是与自己的奋斗拚搏分不开的。古往今来,无论世事沧桑如何变幻,身处其中的我们,都在按照自己前进的方面往前走,都在前行的道路上坚守着一份执着,我们用自己的行为方式昭示着我们的存在,也用自己的理想鼓舞着我们前行,用顽强和奋斗实现着我们的人生价值。俗话说,命由天定,运为人求,说的就是人的奋斗和拚搏改变自身命运的道理。

老一辈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已经成为红色中国的发展起点,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一页历史被永远地翻过,告别起点,我们迎来了和平发展的新征程。少了一份“风在吼,马在啸”的豪迈,也少了“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豪情,但我们现在更加自信,更加从容地走在了前进的大道上。共产党人的那份执着信念和对信仰的坚守得到了衣钵传承,在新的时代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也正是基于对个人命运发展的思考,基于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为了更好地发挥新时期网络社会下人们思考和学习的优势,重新聚集起思想碰撞和学习交流的活力,中心第二党支部利用网络平台建立起了这个党员的思想家园——红色一家e,期以打破时空的阻隔,凝聚思想火花,继续坚守和传承这份信念。

新建立的思想家园是一个平台,是我们支部每一位成员自由交流的场所;也是一个纽带,通过她联系我们每一位党员职工的思想脉搏;更是一个信念坚守的阵地,在这里我们传承并发扬老一辈们的闪光信念。愿党员之家越来越丰富多彩,我们家的成员越来越多,永远充满活力和欢笑。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篇4)

《正道》的编剧和导演对自己想要表述的那段历史有着深刻的明白。他们反复向观众阐述了一个观点:那段历史中其实没有绝对的反派和反派人物,只有特殊环境和情境下催生出的一幕幕人间悲情。他们试图从更高的历史观、用更客观的人文主义角度,去解构他们的镜头所揭示的历史。例如编导以浓墨重彩展现了特定历史环境下杨家兄弟相残的遗憾和杯具,但并没有明白地告诉观众这都是国民党、杨立仁的错。看完《正道》,笔者觉得:编剧和导演想在这部电视剧中带给观众的东西,往往超越一部普通电视剧通常带给观众的印象与期盼。因此,这部电视剧的看点不在热闹喜庆,而在思索,一种对过往历史的正面思索。

看完《正道》,你说剧中的诸多人等年少轻狂也好、热血激情也罢,但他们继承了“先烈之血、主义之花”的黄埔精神,坚持着“升官发财请走他路,贪生怕死莫入斯门”的黄埔信条,同窗却信仰不一样,最后发展到在战场上兵戎相见。虽兵戎相见却又感情不变、爱国不减、中国人的根不变、黄埔的精神和凝聚力不变。充满浩然正气的一部《正道》,写尽了中国人的阳刚之美,以及好男儿为能够顶天立地而付出的悲壮代价。(boxun)

《正道》虽然仍是一部歌颂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夺取全国政权的电视剧,但它不是纯“歌德派”的作品。《正道》以全新的视角审视革命战争史,大讲国共之间的兄弟骨肉之情,重新诠释国共两党兄弟携手与兄弟反目的爱恨恩仇。离刀光剑影、血流成河的历史越久远,越能跳出当事人的爱恨情仇,以更宽广的视野去重新审视历史风云。我坚信这天的观众看完《正道》后,大多会有“度尽波劫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感慨。对《正道》编导们的这一番苦心,不知海峡对岸的小马哥有没有心领神会。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篇5)

中央电视台热播的50集大型历史连续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以下简称《正道》),甫上映即轰动了海内外,刚刚以高收视率落幕。《正道》是继《走向共和》后又一部颇值得一看的大型历史连续剧,剧名取自毛泽东的著名诗句,由著名演员孙红雷等主演、著名导演张黎执导。《正道》第一次以大型历史连续剧的形式,从一个家庭、三兄妹、三代人的经历着眼,全景式地展现、细致地描绘了自1920年大革命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近四分之一的世纪内,中国现代史上一对最大的政治弄潮儿——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既合作又斗争的历史,那是现代中国最波澜壮阔、最翻天覆地、最错综复杂的一段历史。《正道》以在两岸都具有典范好处和人气的黄埔军校作为叙述故事的主轴,故能在海峡对岸引起共鸣、得到认同。如果你不熟悉国共的那段合作、斗争史,当你看过《正道》后,四分之一世纪的中国现代史已了然于胸。

《正道》的编剧、导演颇善于透过一个个镜头讲大故事。他们把一段复杂恢宏的历史表现得举重若轻、挥洒自如,却丝毫不受沉重的历史压迫,更不被敏感的历史事件束缚。由这段大历史写就的大故事,虽历经沧海桑田,虽早已时过境迁,仍留给后人感慨万千。看《正道》,能够让观众时而击节叹赏唏嘘,时而替英雄泪洒满襟。今人能够“一杯浊酒论英雄”,但作为炎黄子孙,对在这段沧桑悲凉的历史中所发生的一切,却远远做不到“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而是千钧沉重放不下,万千头绪,无语复加,惟有片名的点题最能道尽我等胸中的块垒:人间正道,遍是沧桑!

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


篇一: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

目前央视8频道及一些省台正在热播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各种媒体也在热炒这部电视剧,就忍不住观看了几集。它所描写的就是以几个家庭为背景的1949年前的中共党史,或者说是1924-1949国共两党的残酷斗争史。其中主线是杨立仁(国民党)、杨立青(共产党)兄弟俩互相残杀的历史,或者说是广州黄埔军校中的两党互相残杀的历史。这样来编故事,确实有相当深刻的涵义:这段历史其实就是俩兄弟互相残杀的故事,或者说是中国人分成两个集团(党派)互相残杀的历史。

难道这就是“人间正道”?我们不知道国民党代表的三民主义和共产党代表的共产主义到底哪个算是真理?难道为了一个什么主义就可以互相残杀?如果为了一个什么主义,人们就可以互相残杀,那可以肯定的是这绝对是个邪恶的主义!一个不把尊重生命当回事的主义,一个根本不懂基本人权的主义,真值得中国人去信仰?问题就在于就是有那么多的中国人会信仰这种靠杀戮掌握政权的主义,所以中国人信仰这两种主义只是文化的表像,而骨子里依然是中国数千年文化传统的延续: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我们不清楚在国共两党互相残杀的几十年间,到底有多少中国人的生命被摧残、被毁灭?据有关的历史估计,所谓“消灭八百万蒋匪军”之类,加上共产党的近千万烈士……应决不少于数千万吧!其中国民党和蒋介石的确应该承担相当的责任!不过,难道共产党及其领导人就可以轻松面对?中国人(主要是这两党)为什么至今都还没有一丝的忏悔之意?甚至还在那里宣扬这种兄弟相残的战绩,把许多非常残酷的国人相杀场面放在青少年们的面前,培养他们从小就要痛恨大人告诉他们的阶级“敌人”,培养一种可怕的阶级仇恨!

我不知道大多数中国人在观看此类电视剧时的感想如何?如果依然是毛泽东时代的阶级斗争的那种感觉,可以说中国人实在太可悲了!在经历了这么残痛的历史之后,许多人居然没有多少长进!至今还不懂得什么才算是“人间正道”,不懂得不同观点和信仰的人们需要的不是互相残杀,不是残酷的暴力手段,而应该是互相协商,互相妥协,就是在互相尊重对方的前提下,制定出一些较为公正的社会运作游戏规则。那种自以为是“真理”的代表,且以这种“真理”随便杀人的年代与意识形态应该成为历史了!美国总统奥巴马前些天就某一坚持实施晚期堕胎手术的医生被谋杀案件发表谈话时清楚指出:“美国人就不同问题存在的分歧不管有多深远,都不可以用邪恶的暴力手段来解决!”但为什么如今还会有这样多的中国人不明白这简单的道理?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纪录片观后感


【观后感1】

不久前,50集大型电视系列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在央视和北京卫视同步播出,并配发书籍和DVD同时发行,使我们得以完整观看或阅读,形象而深入地了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历经高潮与低潮,成功与挫折,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500年历史进程。

自1516年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一书的出版算起,社会主义思想到现在,差不多有500年的历史。500年来,社会主义经历了由空想走向科学,由理论走向实践的发展过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道路,经过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要体现在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一个制度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细细品来,本人对其中几集感触极深。开篇第一集的《乌托邦岛》,其中篇头的解说词被我重放了好几遍: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都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也一直引以为豪!中国的发展向世人展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中国的成就——这份完美的答卷也充分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第六集以《哲人转身》为题,生动地介绍了从哲学领域里开始的这一伟大革命。19世纪40年代,一个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学说在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她甫一诞生,就立刻显示出不同凡响的巨大威力和无与伦比的思想魅力。与此同时,她也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曲解、非难和挑战。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她是时代的产物。逐集看来,这部巨作是一部强大的理论和实践的精神食粮!它不仅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更增强了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筑梦中国第三集正道沧桑观后感


观看《正道沧桑》,透过社会主义运动陆续上演的一幕幕有声有色的活剧,总感到眼前像有一支理想的火炬在熊熊燃烧,无论是黎明还是黄昏,是风狂还是雨骤,它都始终引导着人们向着崇高的目标奋然前行。空想社会主义者虽然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和支持自己的力量,但美好的理想还是鼓舞着他们一直走到了人生的终点,留下了令人至今感动的人生。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后,巴黎公社社员对资产阶级堡垒的首次攻击虽然失败了,但《国际歌》唱出的“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奈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雄壮歌声,一直激励着各国无产阶级向旧世界发起一次接一次的猛烈战斗。而在列宁的直接领导和指挥下,等到“冬宫炮声”响起的时刻,资本主义的链条终于被炸得断裂开来,社会主义理想第一次结出了轰动世界的果实。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正如电视中那位接受采访的专家所言:“十月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成为现实,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是的,有梦想,更需要有动力,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是多么的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在十八大后,“中国梦”已经成为13亿人民群众的共同理想追求,而“正能量”也成为了实现“中国梦”必须动力。或者说在中国,只有“正能量”才能推动“中国梦”圆满实现,“负能量”对实现“中国梦”没有积极作用。还记得,清末启蒙思想家龚自珍有一句名言:“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意思是说,要掌握“大道”,必须先研究蕴含着“大道”的历史,而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要实现中国梦的“大道”,就必须研究社会主义的历史,以史为鉴,寻找传播正能量,去掉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负能量,去伪存真,去糟粕留精华。而现在我们可以分析古今中外历史上对社会主义发展影响深远的经验教训,同时深入挖掘、认真梳理、总结升华,得到我们最需要、最精华的理论、实践经验,它们将会是我们实现“中国梦”漫漫征途中不可多得的巨大精神财富。

近代世界,无数的社会主义先驱们不顾一切地追逐立志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甚至不惜为此牺牲生命。为什么,他们是为了什么?答案很简单,他们有理想。

很多人可能会说又是这种俗气、无聊的话题。当然,曾经的我也是其中一员。说理想,谁不会,“理想是美好的,而现实是残酷的”,这是我们的感慨,也是我们的无奈。要说我们的理想,其实也很简单,因为中国梦不仅仅是我们对祖国的期许,更多的也是包含着我们对自己未来的美丽规划蓝图。就业压力、住房、婚姻等等,都是我们21世纪大学生面临的不可回避的压力,我们只是想平平淡淡的生活,或者说生存下来,而这就是我们的理想。

纪录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观后感


【篇一】

从系列片内容看来,古代中国人的“世外桃源”早于西方人对“乌托邦岛”、“太阳城”、“法郎吉”美景的幻想和勾画,属于“空想社会主义”的更早提出者,但很不幸的是它却被长久停留在文人诗情画意的原始空谈层面上,被世代中国人一笑置之,束之高阁了。其情形如同火药被长久停留在鞭炮的水平上、火箭被长久停留在烟花的水平上、指南针被长久停留在阴阳先生手里骗钱的道具水平上、风车被长久停留在走马灯的水平上……中国没有出现旧式富贵人像西方的“欧文”那样在英国成功探索遭遇挫折之后,还能够呕心沥血,倾其全部私有,跑到美国印第安纳州建立起人类第一个“共产主义新村”;更没有过大批旧式中国人闹出具有建立社会主义国家色彩的巴黎公社革命……在西方,不但有人能够提出一些空想性的美好东西,而且还会有人顽强、执着地忘却自身的“现实”,去不断地追求和探索美好的东西,甚至能够像建筑师一样脚踏实地,一步步积小成大地完善自己的空想,使其成为可以论证可以操作的理论、以至于非要不顾一切做具体的试验和实施……那位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康帕内拉人还在监狱里,记录他思想的文字却能够传出高墙,出版成书,并且公开发行。这与“极为理性”地暂不实行过于超前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西方国家,却还能够大体上允许马克思主义继续传播几乎是一脉相承。在当代,即使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大举复辟了资本主义,西方中上流社会的精英群体,也没有像中国部分“精英”这样激烈、无耻地否定并且长期围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制度;当代西方在热心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方面,照样出现了中国亿万富豪群体中出现不了的比尔.盖兹、巴非特等人物……这些也许只是东、西方民族文明内涵根本不同的外在表现,可见西方民族的文明内涵显著不同于其他民族。中国人应该正视历史事实,联想并且认真找出自身的根本问题。

本系列片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一个历史事实,这就是西方教育所取得的重大成功。西方学校教育是从集体化的教会学校演变而来,重来就有重视学生信仰教育上的“传道”,从世界观、人生哲学、人生目标等方面培养学生较好精神状态的优良传统。从系列片中几位执着倡导、追寻“空想社会主义”的人物,直到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的马克思、恩格斯,再到把社会主义由科学理论变成现实的列宁和斯大林,大都是当时西方社会的中高级知识分子,甚至还有富人。与他们同时代在自然科学技术上艰辛探索、大力宣传普及、并且及时转化成先进生产力的人群当中,属于中高级知识分子、工程技术人员、甚至官僚者,更是多得不胜枚举。这类很生动很显著的社会事实说明,是西方较为良好、进步的系统教育内容和形式,才造就出了如此众多具有良好甚至高尚精神品格的优秀人才,以及广泛而辉煌的历史事迹。

观后感《正道沧桑观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