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野草有感

观野草有感

观《走近毛泽东》有感。

很多人印象最深的不是读过的书,而是看过的电影,从一个好的作品通常有能引起我们共鸣的地方,观看后受益匪浅,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懂得了更多道理,需要写一篇观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走近毛泽东》有感,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观《走近毛泽东》有感

看过《走近毛泽东》,我深切地感到毛泽东主席的人格魅力,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他最伟大的作品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毕生的愿望就是建设一个富强的中国;他又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他同时又是一位有着理想浪漫主义情怀的伟大诗人,他的诗作流露出一位革命家的广阔胸怀,他的愿望和爱好反映出一位诗人的性格。

看完这部记录片后,在我看来毛主席慈祥的面容深深的打动了我,他接见外宾的时候永远都是最自然的表情,视察工作的时候永远都是面带笑容的,让人感觉到无比的亲切,我感到毛泽东主席的形象真实又生动地展现在眼前,让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走进毛泽东》这部记录片里处处都在散发着毛泽东思想的光辉,伟大的人格魅力,和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操。记得纪录片中的一个场景,有一次,当会议结束时,主持人请毛主席离席,毛主席因脚下有毛病而无法站起来,这时,大家都不愿离开了,毛主席说了一句使人心沸腾的话:“你们如果不走,我也不走。”……

毛主席离开家乡时,他对父亲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那是怎样一种豪迈啊,1959年毛主席重回韶山冲时写下“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毛主席三十二年重回故园,父母都已不在,独自面对那熟悉而又陌生的已经成为景点的家该是何等的心情啊。

毛主席曾说过:“与天斗,其乐无穷;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可见毛主席的豪情和胆略,在秋收起义失败后,毛主席冒着被中央革职的危险,毅然决定转战井冈山,毛泽东选择了井冈山,井冈山成就了毛主席。最后才会出现农村革命根据地,才会有农村包围城市的伟大战略,才会有新中国。不愧毛主席是新中国的伟大导师啊,尽管晚年有一些错误,仍是瑕不掩瑜,他的伟大人格魅力永远照耀中国人民。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延伸读

观《毛泽东》有感


暑假期间,老师布置我们看一部电视剧。我看了一部《毛泽东》,我想:一定会有人问我:毛泽东人人都认识他,干嘛看这部电视剧呢?其实,错了!这部电视剧说了主席一生的故事。

毛主席,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清朝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韶山冲,属蛇,他母亲文其美心地善良,十分同情穷人。父亲毛顺生是富农,家里有16亩地。他1976年9月9日逝世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他是中国革命家、政治家、战略家、理论家。一生有三个妻子:杨开慧、贺子珍、江青。

他小的时候非常爱看书,有一回,父亲叫他去挑水,共15担。他一下子就挑完了,坐在树下津津有味地看起书来。父亲走了过来,对着毛泽东说:我白养你了吗?叫你去干活你又不去干,在这看起闲书来了。毛泽东连忙反驳:爹,我没有啊!你看,你叫我挑的15担水我都挑好了啊!3岁时,便有弟弟毛泽民,13岁便有弟弟毛泽覃。一次,弟弟毛泽覃骂共产党,便被毛泽东用鞭子抽他。

他28岁时结婚,叫杨开慧。生了儿子:毛岸英、毛岸青。1930年11月14日,毛泽东妻子杨开慧在湖南长沙被******反动派杀害,年仅30岁。毛岸英1950年11月下旬在朝鲜作战时被炸死后,毛泽东说了一句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意思是: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杨开慧牺牲后,他娶了第二个妻子,叫贺子珍。1984年4月19日17时17分逝世,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她死后,娶了第三个妻子,叫江青。1991年5月14日,在北京保外就医的江青在其住地自杀身亡。

毛泽东一生很喜欢吸烟,一天大约要吸40支。所以,他说话一出力,就会咳嗽。他吃饭的时候还捧着书,绝不浪费每一分每一秒。他能创造出这个世界,不只是因为他的才华,而且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国的心。

1976年9月9日晚12时10分,伟大领袖毛泽东逝世于北京。终年83岁。

法国前总理富尔曾这样评价他:他用简单的形式,表现生动而深刻的革命题材,是国内所有人都能够理解的,也是世世代代的人都能够理解的。

一代的伟人,就这样走了。他没有留下金钱,但是他留下的比金钱更可贵!那就是一代人的心啊!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600字


今天,学校组织观看《走进毛泽东》这部电影。看完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电影中的一幕幕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我的心受到极大震憾。

毛泽东于1893年出生在湖南湘潭的韶山冲。他8岁入私孰。这就是他的起萌学习,在那时他就抓紧一切时间读书,尤其爱读古典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这些为他以后的革命斗争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毛泽东17岁离天家乡告别父母到长沙第一师范学校求学。在那里接受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用他特有的聪明才智和他那犀利的笔杆子,依靠最广大的劳动人民,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克服常人难以想向的困难,以坚韧不拔的毅力走过了草地,爬过了雪山,战胜了国民党蒋介石有精良武器装备的800万军队。他不愧是伟大的军事家、革命家和政治家。革命胜利后,毛泽东常用生活中的小事教育勉励身边的工作人员不畏艰险,永住直前。一天,他和几们工作人员登山,太阳快下山时,身边的一个人对他说:主席,前面没路了,太阳也快落山了,我们回去吧!毛主席对他说:你累了吧,路是人走出来的,我们只走到半山腰,怎么能半途而废呢!听完这些话,他们羞愧的同时更明白了主席话中的深刻含义,他们奋力前进,直到顶点。从这些小事中也不难看出毛泽东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性格。毛泽东的精神教育了我,鼓舞着我。

毛泽东伟大的人格魅力,激励着千千万万中国人民奋勇前进;他的丰功伟绩永载史册;他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观毛泽东有感


观毛泽东有感(一)

实验小学 三(3)班 曹朝霞

中国,自古以来有许多的英雄人物。那么多的英雄之中,我最敬佩的就数我们开国领袖毛主席了。每当我听到"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这激动人心的歌声,便禁不住热血沸腾。毛泽东这部影片我太喜欢看了。看着这部电影,我自己也仿佛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场。

毛泽东从小刻苦学习,到长大后他一心为穷苦人民不顾家人反对去参加共产党。同敌人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刚开始他连枪都不会拿,他渐渐学会了,后来发动农民起义和秋收起义,他连同朱德和彭得怀周恩来等人打了多次胜战。看了这部电影,我对毛泽东有了全新的认识。特别是在1927年8月中国共产党中央紧急会议上他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即以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后到湖南、江西边界领导秋收起义,接着率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发动土地革命,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8年4月,同朱德领导起义部队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看完这部电影,我对生活和学习有了新的态度,当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们要向剧中的蔡和森那样,决不向困难低头,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去战胜它;当遇到危险或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危胁时,我们要像毛泽东那样挺身而出时刻为他人着想,随时准备献出自己的一切。这部革命故事影片像导航的灯塔,处处照亮着我们前进的道路。它又像战斗的号角,时时催促着我奋发向上、勇往直前,它是我心中的一颗启明星!我们要发扬毛主席的光辉事迹。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以智慧勇敢的精神争做一名新时代的小英雄。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贡献,显出我们中国人的骨气和力量!

曹朝霞

实验小学

三(3)班!

观毛泽东有感(二)

入党应当是大二的时候开始的,可是我记得那时跟家里人说时,他们没有把这当回事。到大三的时候他们突然对入党很感兴趣,于是我就开始写入党申请书和一些思想报告,于是我惯性思维的想到到网上随便找个抄一下就好了。一直坚持到有一次大四开会选优秀学生,提到了入党积极分子的事情,虽然最后没有选到我,可是我看到了希望。好像是从那时候以后就没有再写思想报告,我又想起交思想报告的事情,本来是说交到团委办公室旁边的教室,可是他们只收美教班的,我交给陈老师,陈老师说交给班长。我感觉有点无家可归的感觉。其实到底谁会看到我写的东西,谁会对我写的东西有所任何评论,我都无从知晓。我现在才觉得我们如果把自己真实的思想情况写出来,那是最好有领导批阅的,这样思想才会改进,一步步提高。可是话又说回来,我们这些大部分的大学生在学校里会关注什么呢?与社会接触的少,对自己思想的认识少,怎么能写出自己思想的一二三四出来?怎么才能提高自己的思想感悟呢?成为一名真正的为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奋斗的青年党员?把祖国建设的越来越好?

于是从那时起开始不自禁的关注起关于党的问题。党说的大,关系到国家的发展,说的小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党让我找到了人生的信仰,虽然世俗还对党有些不好的评论,但我相信这样的信仰是值得我们去奋斗的。当看到电视剧《聂荣臻》时,我看到了党的光辉伟大,于是当知道要播《毛泽东》时,我开始有点激动。虽然大家对毛泽东疯狂的热爱的时代已经过去,虽然我也开始崇拜他,虽然在人民币上经常看到他,虽然身边没有人会提起他,可是它带给这个时代的繁荣和平的景象已然不可超越。关于歌颂他的歌曲,已数不尽数,关于他的评价也有很多。可是就我自己的看法,我觉得毛泽东在文革期间搞经济的一些做法还是不错的,比如组建农村合作社。现如今种地的越来越少了,因为种地不挣钱啊,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随着人口的发展,吃饭的越来越多,于是需要的粮食就越来越多,在努力增加收获率的同时,发现种地的越来越少。想要在农村发展下去,让农民发财,还需要不断努力,虽然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了优惠补贴,可是这样还是不够的。有的人想到了办个工厂,有的人想到了办个合作社,就像毛主席提出的一样。大家一起种地不仅热闹而且干活有劲,一派和谐热闹的场景,依稀出现在脑海中。生活在毛泽东的时代是幸福的。能够成为毛泽东身边的人是幸运的。现在大家有很多人都崇拜什么明星,我请问,他们谁能比得过毛泽东厉害!没有,身为女性朋友,我真正崇拜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毛泽东。身边的男人都太普通,我实在不知道该喜欢他们什么?喜欢他们的一腔热情?喜欢他们的穿着打扮?喜欢他们的言谈举止?想找一个优秀的男人怎么就这磨难?我是大概想通了,一个好男人需要一个好女人来收拾收拾他。女人和男人相比我还是喜欢女人。尤其是小女孩最可爱了。

毛泽东为什么这磨伟大,《星光大道》为什么折磨火,就是因为他们是以老百姓为基础的,是深入老百姓心中的。

最近了解到入党需要交钱请客吃饭,感受到党内的混乱,党内的不堪,华丽的背景下充满了的丑恶的嘴脸。流动的河水中充满了莫名的杂质,对此不想在说什么。党的宗旨是对的,不过浑水摸鱼的太多,太多,太多……这样下去不知道还能维持多久?虽然看新闻还知道GDp在增长,可是谁知道这数据是不是真的呢?虽然看法制节目还知道在整治,可是谁知道这样的贪官到底还有多少?什么时候才能干净呢?

今天下午真的觉得是享受啊,看完了《毛泽东》,不知是感动还是什么,看的流出了眼泪,毛泽东与儿子毛岸英的感情,祖国人民拥军的热情这些都是泪点啊,现在想想还有些泪花。真实的感受到祖国变得越来越好了,我们要铭记那些为此壮烈牺牲的人,虽然现在的发展可能还存在些问题,但是大家都在为此努力的改进中,改革发展是需要不断进取的。相信我们的祖国会越来越好。从学校出来后就开始渐渐地关注起了新闻,看到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真的觉得人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可是看到周围的人和事,又觉得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也许我们大家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可是谁能告诉我,真理到底在哪呢?也许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存在些许瑕疵才算得上是完美。也许我生活的圈子太窄,没有能力看到那些完美的真实的美好。我感觉有点惭愧,似乎现在才找到活着的意义,从小到大一直在学习,却不知是为了啥,没有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真是惭愧啊。可是能成为一个党员是需要层层考验的,我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学习很多知识,未来还充满很多未知性。我能够抵挡金钱、帅哥的诱惑吗?我能够抵挡别人思想的强奸吗?我能拥有共产党无私的精神吗?我能够不骄不躁的坚持下去吗?还有好多……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500字


今天,学校组织观看《走进毛泽东》这部电影。看完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电影中的一幕幕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我的心受到极大震憾。

毛泽东于1893年出生在湖南湘潭的韶山冲。他8岁入私孰。这就是他的起萌学习,在那时他就抓紧一切时间读书,尤其爱读古典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这些为他以后的革命斗争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毛泽东17岁离天家乡告别父母到长沙第一师范学校求学。在那里接受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用他特有的聪明才智和他那犀利的笔杆子,依靠最广大的劳动人民,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克服常人难以想向的困难,以坚韧不拔的毅力走过了草地,爬过了雪山,战胜了国民党蒋介石有精良武器装备的800万军队。他不愧是伟大的军事家、革命家和政治家。革命胜利后,毛泽东常用生活中的小事教育勉励身边的工作人员不畏艰险,永住直前。一天,他和几们工作人员登山,太阳快下山时,身边的一个人对他说:主席,前面没路了,太阳也快落山了,我们回去吧!毛主席对他说:你累了吧,路是人走出来的,我们只走到半山腰,怎么能半途而废呢!听完这些话,他们羞愧的同时更明白了主席话中的深刻含义,他们奋力前进,直到顶点。从这些小事中也不难看出毛泽东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性格。毛泽东的精神教育了我,鼓舞着我。

毛泽东伟大的人格魅力,激励着千千万万中国人民奋勇前进;他的丰功伟绩永载史册;他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1000字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原创: 路灯下的萤火虫

看完这部影片,细细回味起来,即使我曾在各种媒体上听得不奈其烦,从课本上背得滚瓜烂熟的名字,现在却多了些新奇与震撼。该作品用平民化、生活化的视角展现了毛泽东的人性、个性和革命意志,并简化了一些过去人所共知的大场面、大事件,从‘情’这一角度,刻划出一个鲜明、活生生的领袖形象,角度刁钻,可见编导用心良苦。只是让我哭笑不得的是,以‘情’为主线,难免在字里行间夹杂个人情感,这是否有失纪录片之名?

影片引领我们走近了毛主席,这一伟大、平易近人的开国领袖,又是否把他的目标带给了我们?他所处时代的三座大山真的已经完全消灭了吗?即使现在,我依然能够听见类似于“无后为大”、“生女不如生男”的千古谬论;依然能够看见一个小村官克扣全村老人的养老金,更何况一个村官尚且如此,再往上呢?如果我们的国家已经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那中美贸易战有是从何而来?帝国主义的阴霾真的已经完全消散了吗?如果真正的敌人是我们是这个TI只自身,又当如何呢?

看完影片之后,简单搜了下影评,正如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观众的角度不同对该片的评价也有高低之分。惟一引起我兴趣的,就是关于“历史”的评价。的确,历史掌握在有发言权的人手中,我们并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经历过那段战争岁月的前辈或早已离去,我们所看到、听到的仅仅是从教科书或是影片这样二手甚至几手之后的资料。我想,若想真正了解那个年代的人已经很困难了,更何况是国家元首,又或许当社会的浮躁渐渐散去,一个更加有血肉、有长短、有哭笑的主席才会呈现在世人眼前。

然而,影片到现在都没有提及一件事,直到现在这件事的性质也是“暧昧不清”的,足可见国人对于历史的执着并不亚于古代的帝王。然而,它的的确确发生了,为这个多磨难的民族涂上了鲜红的一笔。不管是在王小波笔下还是在都梁笔下,当时演绎过、经历过、被称为“知青”的一代人回想起那段“疯狂的岁月”会报以怎样的感想我无从知晓;这件事对于整个历史进程产生怎样影响、对主席个人产生怎样影响我亦我无从知晓。我只知道我是站在那片土地上的,我的父母是站在那片土地上的,我的爷爷奶奶是站在那片土地上的,千万乃至上亿、数十亿家庭、家人是站在那片土地上的。然而,这又带来一个问题:我们经历过、见识过了集体无意识下的疯狂,现在能否重新重视个体价值,并予以尊重,换个角度来说,那种无意识下的疯狂真的不会再次出现吗?

纵观主席一生,不难发现它一生都充满着一种浪漫与英雄主义色彩。关于英雄主义,凑巧看到罗曼罗兰笔下一个句子,仅以此作为本文结尾: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200字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从小我就很崇拜毛泽东,毛主席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幸福的道路上,为中国人民以后的生后打下来坚实的基础,让我们在小康的社会道路上快乐美好的生活,当我现在回首观看毛主席以前抗日的片子时,觉得他真的是有雄韬伟略,有智慧的人,并且毛主席是个很简朴的人,他的行为为后辈的人们做了榜样,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小我们就学习不浪费的生活习惯,致使到现在的小孩们依然秉承着这样的美德做事情。在毛泽东思想的影响下,我国一直遵从和平主义来处理国际事务,这就交我们如何去做人一样,大家只有和平相处才能共同发展,协力合作。我相信我国今后的发展一定会越来越繁荣昌盛。作为中华的女儿我感到骄傲,我以拥有毛泽东为我国领导人而感到自豪!

[精]走近毛泽东观后感精选


好的影响也是人进步的阶梯,我们会在观看的过程产生很多不一样的想法,在看完后,对于作品里的情节非常感兴趣,需要写一篇观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优秀的观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精]走近毛泽东观后感精选,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篇1

毛泽东,率性自然,不循规蹈矩,在外交场合谈笑风生,为友人递烟夹菜;却又坚持原则,对西哈努克的无私帮助,对苏联的无理要求坚决抵抗。

毛泽东,有着亲临战场的不惧,面临危机的不乱,处临动荡的不惊;却又有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慧、胆识与魄力。

毛泽东,有着纵观全局,横览世事的宏大胸襟。青年时代读了《盛世危言》后发出“人生无处不青山”的慨叹;却又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农民一句“咋不击死毛泽东”非但未激起他的怒火,反而查出了行政结构的不合理。

这就是走近之后看到的毛泽东。

走近毛泽东,带给我的不仅是崇拜,更重要的是,让我走近他的信仰,走近自己的信仰。

当这位曾经被无数人奉为神明,顶礼膜拜,也曾被无数人猛烈抨击过的一代伟人以一位立体的人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功过本身已如云烟留给了历史,伟人的人格魅力却可以穿透时空,给人们心中留下一份永恒的尊敬。

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这位伟大的领袖者一生经历坎坷,遇到过无数的困难和挫败,他在痛苦中挣扎过,萎缩过,但他的信念告诉他:成功就在下一次!于是他一次又一次地努力,最终成为一代伟人。

也许美好的明天是在痛苦后出现的吧!毛泽东从一个贫苦的书生到一个中央委员,最后成为xx,这一步步走过来,他经历了多少痛苦,我们这些晚辈又怎能完全体会?他指挥作战,英明神武,果断自信,从抗日战争到解放全中国,他做了多少贡献,直到现在,人们还难以忘怀,而他自己呢?却遭受了失去亲人的痛苦,他的妻子,儿女都在战斗中英勇牺牲。那一刻,从他脸颊上滚过热泪,我们看到一个热血男儿,他又重新站起来了,我们惊讶,但更佩服!

于是每当我们面对晶莹的珍珠时,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把孕育珍珠的蚌和毛主席联想到一起。当初一粒沙子不经意进入蚌的体内,每时每刻都在折磨着它鲜嫩的生命。它日复一日的痛苦中包容着那粒沙子,最终把沙子变成自己体内最灿烂的部分,因此它成了一只高贵的蚌。

每当面对鲜艳的花朵时,我便心不由己地像赞美鲜花一样赞美毛主席,毛主席是一朵成功之花,人们往往惊诧它开放时的艳丽,却不知道开放前它遇的痛苦,当它还是一颗种子时,被埋在土里的日子里,它在心里做着春天的梦,它努力舒展着生命,最终破土而出笑对蓝天。

这些都告诉我们:只有经历过痛苦后的美好才是显得真实,试想:海伦凯勒如果没有经过种种痛苦,又怎会成为美国著名作家?而保尔柯察金、张海迪、居里夫人……这些英雄人物如果没有反抗过痛苦的经历,又怎么能成为人们心中的崇拜者呢?毛泽东如果没有“万里长征”的创举,又怎么能成为世界瞩目的人物呢?

痛苦是生活中最厚重的底蕴,它能历练掉你太多的缺点和不足,使你在有限的生命里做出伟大的贡献。经霜历雪,松柏更为青翠,只因有一颗岁寒之心。在痛苦中抱怨,只能使痛苦加剧。我们应该像蚌,把痛苦结晶成珍珠,我们应该像种子,把痛苦注释成反抗!

在痛苦中孕育美好,就像风雨后出现的彩虹一样的灿烂,就像黎明时看见的x一样的夺目。毛主席对青年人有着殷切的希望“你们是早晨八九点种的太阳,未来是属于你们的!”对!正是毛主席的这种精神注入了我们的脑海。这,让我们更加相信自己,我们一定会鼓足勇气,在痛苦的边缘绽放出最美丽的人生。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篇2

一度,毛泽东耀眼的光环阻挡了我们的视线,灼伤了我们的双眼。我不知道一代伟人如果将他供入神龛,会不会给我们带来的只有崇拜而没有信仰。但《走近毛泽东》这部影片却无疑给了我一次细细品茗伟人之首先作为“人”的真实与感动。

它不仅浑洒出伟大毛泽东的雄才伟略及其思想境界,同时又尽现他平凡的一面。它以珍贵的镜头再现伟人的真性情,以平凡的视角塑造毛泽东,使我作为一名观众将对主席的仰视转为对一个真实可信形象的崇敬。它描述了毛泽东少年——青年——壮年——晚年的生活经历,铺陈其在工作生活中可亲可爱的细节,将一个平民化、生活化的主席呈现在了我眼前,使我更深入地了解了毛泽东思想、理论形成的背景,更重要的是使我们更加了解了他的为人、他的生活,使我们切实认识了一个多角度的主席。

首先,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最伟大的作品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他毕生的愿望就是建设一个富强的中国;

他又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他同时又是一位有着理想主义情怀的伟大诗人,他的诗作流露出一位革命家的广阔胸怀,他的愿望和爱好反映出一位诗人的性格。

他,率性自然,不循规蹈矩,在外交场合谈笑风生,为友人递烟夹菜;却又坚持原则,对西哈努克的无私帮助,对苏联的无理要求坚决抵抗。

他,有着亲临战场的不惧,面临危机的不乱,处临动荡的不惊;却又有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慧、胆识与魄力。

他,有着纵观全局,横览世事的宏大胸襟。青年时代读了《盛世危言》后发出“人生无处不青山”的慨叹;却又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农民一句“咋不击死毛泽东”非但未激起他的怒火,反而查出了行政结构的不合理。

他,热爱游泳,想畅游世界的大江大河,他热爱祖国山川,想考察黄河长江。

他,渴望同人民在一起。

他,平易近人,忧国忧民。在日理万机中还不忘给以前陕北同甘共苦的老乡送糖、酒;在国家处于内忧外患时,还不忘悼念受血吸虫病困扰的村民;在病入膏肓已无力行动时,还不忘向身边的服务人员深深鞠躬以表谢意。

当这位曾经被无数人奉为神明,顶礼膜拜,也曾被无数人猛烈抨击过的一代伟人以一位立体的人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突然发现,功过本身已如云烟留给了历史,伟人的人格魅力却可以穿透时空,给人们心中留下一份永恒的尊敬。

走近毛泽东,带给我的不仅是崇拜,更重要的是,让我走近他的信仰,走近自己的信仰。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篇3

这部为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一十周年摄制的纪录片,时长九十分钟。其资料来源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及其前身延安电影团的新闻工作人员,跟随毛泽东的足迹整整六十五年,所拍摄和珍藏的一大批宝贵文献资料,该片选用了其中许多未曾公开过的珍贵历史画面。诸多专家在审评该片后,用的最多的词语就是:新颖。

《走近毛泽东》这部影片的最大特色是创作者用平民化、生活化的视角展现了毛泽东。它简化了一些过去人所共知的大场面、大事件,而是从“情”的角度,以更形象化、生活化、平民化的角度去解读毛泽东的个性、毛泽东的伟大、毛泽东的普通,解读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

该片导演艾辛告诉记者,《走近毛泽东》不是面面俱到的人物船记片、功勋片或资料汇编。影片风格不仅是回忆和怀念,更是对毛泽东作为一个伟人、同时又是一个普通人的一种再现。细节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毛泽东给人让烟点烟、为避免引起群众围观而不得不戴大口罩等等。

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镜头,是毛泽东在接见非洲夫人的时候看到对方手上戴的手镯时,很好奇地抓着非洲夫人的手问这是象牙做的吗?当对方向他行非洲的礼节,即屈膝礼时,毛泽东十分幽默地也略一屈膝以示还礼。当时,毛泽东已经是七十七岁高龄。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篇4

当1949年10月1日的时候,天安门上传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今天成立了!”这是谁的声音,这么庄严,这么铿锵有力,这样激情四射,他就是毛泽东,一代伟人毛泽东。他是诗人,又是革命家,军事家,在他的诗中,往往透露出,他对革命的雄心壮志,对未来的大展宏图,也透露出革命的艰难。他是战士,又是统帅,他指挥过千军万马,他曾在地图和沙盘上指挥着全中国的中国解放军和工农红军。

毛泽东从一位拥有满腔热血的知识青年到一位决定着中华命运的传奇人物,他经历了多少常人所不能经历的事。他从一位刚刚毕业的知识分子到一位饱读红色书籍的共产主义领导人,他付出了常人所不能付出的。当国民素质低下时,毛泽东曾幻想当一位老师,让下一代保卫自己的国家,然而现实却打破了他的美好的梦想,后来,在毛泽东的采访录里,他说,他是被“逼上梁山”的。是啊,在那样的一个年代里,多少人因为无奈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然而正是这位曾经“被逼上梁山”的青年,成为了中国近代革命史上,一个高不可攀的里程碑。

“我要用文房四宝打倒反动派。”大家听到这句话,可能感觉很奇怪,怎么用笔去打反动派?然而这就是当年毛泽东满怀激情的豪言壮语,他是这样说的,他也是这样做的。他把笔视作枪杆子,纸张就是战场,毛泽东用特殊的方式在与反动派做着斗争,取得了胜利。如果主席没有博览群书的知识,怎能夸下这样的海口,这句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毛泽东对革命胜利的信心,和对自己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信心。然而如果我们面对当时的情况,我们敢于说出这样的话语吗?我们能有这样的信念吗?答案是唯一的:不能!是因为我们没有毛泽东的那么多的知识吗?这是其次的一点。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没有毛泽东的雄心壮志和他的才华。

从主席的身上,我们不光能学到这些,我们还应该学到主席那种简朴的生活作风,主席的拐杖简单到我们不能想象,就是一根树枝在外面缠上了一层橡胶,就是这根拐杖伴随了毛主席以后的几十年。然而我们现在还具有毛主席那种不奢侈的习惯吗?有的人会说时代不同了,难道时代不同了,那种艰苦朴素的作风就应该消失吗?

还应该学习毛泽东的领袖风采:1.睿智2.包容力3.亲和力。睿智是指毛泽东有智慧,有能力,这是毛泽东之所以优秀的基础。包容心,毛泽东有很大的胸怀,也很能包容别人的过失,“用人所长,容人所短。”这句话用来形容毛泽东很合适,因为他充分利用他人的长处,并对别人的短处适当的包容。亲和力,毛主席除了对敌人,对任何人都是笑眯眯的,对待下属,甚至对待那些村民都是很和蔼的,让人感觉平易近人。这就是毛泽东独特的领袖风采,只有掌握了这些领袖风采,你的人缘就会迅速上升。

“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您的光辉思想永远照我心……”是啊,走进毛泽东,学习毛主席。毛主席是一座永远不倒的丰碑,屹立在我的心上,激励着我永远向前进……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篇5

 真的我有一点久久地不能从《走近毛泽东》的影像风格和影片情感中摆脱出来,这是影片整体情绪的感染作用,也是影片主题对我们的震撼。

    新影厂一直是中国纪录片电影精神家园的缔造者和建设者,许多纪录片电影曾经影响了中国革命和中国革命的参与者,在解放以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给人们的影响是长久的。特别是近代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新影厂的纪录片成为一种标志和丰碑,纪录片电影对人们更多的是思想上、历史上、哲学上、审美上的教育与认识。

    看了新影厂最近拍摄完成的大型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很激动,很振奋,给人以很多回味的东西。这是新影厂近几年纪录片创作上的又一精品力作,真正体会了这部影片的确是半个世纪珍贵的镜头纪录,是开国领袖独特的至性真情。使我们再一次体会银幕形象的感染力,越来越深刻体会到,电影艺术的形象魅力竟然是那么的大,同时,我有一种感觉,任何艺术作品不在于你表现什么,而是在于你用什么样的方法和形式并如何去表现,这是其它艺术和电影艺术创作上的关键。

    我想谈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纪录片的主题与定位的确切

    主题:影片是在表现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鲜为人知的生活侧面和伟人性格,表现领袖的丰富性格侧面,展现其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的影像,给后人以重点、全新地介绍其电影的现实意义、历史意义、教育意义是我们无法估计的。

    作品定位:影片在总体上表达了影片创作者的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观念与视点:在一种历史的观点全面表现毛泽东的性格和经历,摆脱我们过去的仰视心理,以一种相对平凡的视角去给下一代人讲述一个伟人的历史。

    崇敬与回顾:在所有的视听元素中,都力图表现对领袖人物的崇敬,有重点的回顾毛泽东作为一个领袖、儿子、共产党人的丰富性格。

    历史与事件:选取了中国革命历史中有代表性的东西,把人物置身于其中进行对比。

    介绍与描述:介绍毛泽东的一些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介绍毛泽东的一些生活中趣事,在描述的过程中强调深刻的思想与意义。

    二、影片叙事结构的独特与精心

    传统的纪录片有讲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的,也有塑造一个比较完整的事件过程的,但是,纪录片《走近毛泽东》则是在一个宏观的背景上,归纳成为一个比较大的选题,下面列出各个的选题,浓缩了伟人毛泽东五个方面的性格特征和人格魅力,就毛泽东作为一个领袖、哲人、诗人、平民、主席进行全面地阐释和全方位表现。

    首尾——大结构的直接进入和有精致的设计方法,在影片中让现代人的带出影片的开始,在结尾中有历史的结束叙事。

    叙事——用一种比较平淡的叙事表现一个伟大的主题和伟大的人物。在表现主题、表现人物的规定框架下,知道如何有机地利用历史纪录片资料和现代拍摄的影像进行恰当的结构。在浩瀚的资料选取中,显现得比较独特、比较仔细、比较有想法,在叙事上不跳跃,既与现在的时间、空间相吻合,又不让人感觉凌乱。

    视点——视点其实是纪录片叙事的一种风格和宏观上的表现形式。在纪录片电影的美学上,导演告诉人们应该如何用一个平淡的视点去表现一个不平凡的人物,这种的方法很有作用和意义,艺术上需要这种反处理 。

    性格——在以往的中国传统纪录片中,谁敢如此潇洒地表现毛泽东?谁敢给我们展现一个平凡的人物?影片的导演恰恰敢于用大胆的结构和细致的画面,抓住毛泽东不拘一格、无拘无束的独特性格,表达了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忠诚与奉献,表达了他对人民的忠心耿耿。

    细节——细节的表现是现代纪录片成功的根本所在。在这部影片中,导演注意了全片的动作细节、说话细节、生活细节、表情细节,细节的成功使得我们在其中有很多的回味,有许多导演视听语言的感染。

    真实——电影的真实不等于是现实生活的真实,现实生活的真实,也不能代替银幕上的真实。电影中的真实是建立在真实情感、细节上的艺术真实。

    情感——重点表现了毛泽东在许多重大的问题上,能够以一个革命家的胆略和诗人的胸怀进行直接的表达和处理。

纵古论今——从一个话题进行无限地展开,从时间和空间上的需要进行散点的论述,达到主题的回归。

    三、在历史的回顾与展示中思考今天

历史永远是我们生活的一面镜子,今天也永远是前进的一面镜子,这两者是相互照映而产生一种借鉴和启迪。纪录片《走近毛泽东》的重大现实意义就在于,我们可以从毛泽东的事件、行为、动作、对话、细节上感受第一中国革命的领导人的点滴作为,也可以想象我们在今天如何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意义。

影片给我们表现了一个活生生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而且,导演没有用说教,没有用概念,而是用现代电影的语汇,用电影的手法和叙事形式,用纪录片电影的解说词、人物形象、典型动作、镜头语言、镜头长度、画面景别、镜头角度、构图形式、镜头数量、时空转换等技术、艺术的方法。

     四、建议和想法

    1 、新影厂有建国以来最为丰富的电影(胶片)纪录片影像资料,是我们国家历史发展的见证者和影像拥有者,希望新影厂能够就这些资料进行一些历史的、文化的全方位策划,利用这些资料进行一些整体的纪录片创作,可以丰富今天我们对历史重大事件的表现,以昭后人,以示后人。

    2 、启用一些年轻的导演,进行一些纪录片的探索与创作,为纪录片的创作形态进行探索,并在影片制作的风格上进行大胆的突破。

    3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新影厂可以建立一个纪录片影院,专门进行纪录片放映,使之成为一个独特的品牌,让说纪录片将永远消失的说法成为一个永远不可能的事实。

    4 、将影片纳入中小学历史教育和中国革命史的教育之中,请国家教育部、团中央进行组织放映。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400字


 他是诗人,又是革命家;他是战士,又是统帅;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不曾开过一枪。毛泽东,时代造就的英雄。

毛泽东于1893年出生在湖南湘潭的韶山冲。他8岁入私孰。这就是他的起萌学习,在那时他就抓紧一切时间读书,尤其爱读古典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这些为他以后的革命斗争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毛泽东17岁离天家乡告别父母到长沙第一师范学校求学。在那里接受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用他特有的聪明才智和他那犀利的笔杆子,依靠最广大的劳动人民,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克服常人难以想向的困难,以坚韧不拔的毅力走过了草地,爬过了雪山,战胜了国民党蒋介石有精良武器装备的800万军队。他不愧是伟大的军事家、革命家和政治家。革命胜利后,毛泽东常用生活中的小事教育勉励身边的工作人员不畏艰险,永住直前。一天,他和几们工作人员登山,太阳快下山时,身边的一个人对他说:主席,前面没路了,太阳也快落山了,我们回去吧!毛主席对他说:你累了吧,路是人走出来的,我们只走到半山腰,怎么能半途而废呢!听完这些话,他们羞愧的同时更明白了主席话中的深刻含义,他们奋力前进,直到顶点。从这些小事中也不难看出毛泽东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性格。毛泽东的精神教育了我,鼓舞着我。

一度,毛泽东耀眼的光环阻挡了我们的视线,灼伤了我们的双眼。我不知道一代伟人如果将他供入神龛,会不会给我们带来的只有崇拜而没有信仰。但《走近毛泽东》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200字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200字

课上观看了《走近毛泽东》,记忆中都是通过课本,诗词或是历史了解毛主席的丰功伟绩,这次观看的是毛主席的影间录像组成的一部纪录片,更生活化,更加真实地了解了毛主席的生活和性格。当我听到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声音时,当我看到毛主席晚年接待尼克松女儿的面容时,那种油然而生的感动是书本不能给予的。毛主席一生理想抱负,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毛主席跟大家一起爬山,到傍晚有人说前面没有山路了返回的好,毛主席却说:路是人走出来的,可见毛主席的生活态度。因为毛主席爱爬山有人砍下一根竹子作为拐杖送给他,毛主席后来多次爬山走路都将竹子带在身旁,长年累月,竹子滑又亮,也见证了毛主席走过的路之多,探索、思考的人生态度。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集锦6篇)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观后感是理性和感性大爆发之后的产物。我们可以挖掘内心的真情实感,将其写成一篇观后感,写观后感要联系实际,深入发挥,将自己的感悟写深,写透。你有没有为了写观后感而收集过相关资料呢?走近毛泽东观后感是我们从网络收集和整理的,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篇1

这部为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一十周年摄制的纪录片,时长九十分钟。其资料来源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及其前身延安电影团的新闻工作人员,跟随毛泽东的足迹整整六十五年,所拍摄和珍藏的一大批宝贵文献资料,该片选用了其中许多未曾公开过的珍贵历史画面。诸多专家在审评该片后,用的最多的词语就是:新颖。

《走近毛泽东》这部影片的最大特色是创作者用平民化、生活化的视角展现了毛泽东。它简化了一些过去人所共知的大场面、大事件,而是从“情”的角度,以更形象化、生活化、平民化的角度去解读毛泽东的个性、毛泽东的伟大、毛泽东的普通,解读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

该片导演艾辛告诉记者,《走近毛泽东》不是面面俱到的人物船记片、功勋片或资料汇编。影片风格不仅是回忆和怀念,更是对毛泽东作为一个伟人、同时又是一个普通人的一种再现。细节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毛泽东给人让烟点烟、为避免引起群众围观而不得不戴大口罩等等。

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镜头,是毛泽东在接见非洲夫人的时候看到对方手上戴的手镯时,很好奇地抓着非洲夫人的手问这是象牙做的吗?当对方向他行非洲的礼节,即屈膝礼时,毛泽东十分幽默地也略一屈膝以示还礼。当时,毛泽东已经是七十七岁高龄。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篇2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青年的毛泽东以此明鸿鹄之志,吟鲲鹏之情。书生意气,风华正茂。他立奇志,行奇事,交奇友。他特立独行,他锐意革新,他不甘平庸。他以一个年轻人独有的热情和信念去奋斗,去拼搏,去改变这落后的旧中国。他要的,是一个独立,富强,民主,和平的新中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壮年的毛泽东,这个慨然昂扬的男子,助中国共产党以薄弱的星星之火成不可遏制的燎原之势,领中国的民主革命走向胜利,导中华民族重新屹立,将“东亚病夫”的帽子摘下,狠狠地摔在帝国主义列强的脸上。

可岁月的风刀霜刻,年代的变化沧桑已使曾经的风华正茂,意气正盛的青衫少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戎装盛年变得苍老龙钟。只是,那一身英雄气概,三分首长风范,却丝毫未减。

岁月,可以在墙头上剥落曾经的繁盛豪华,也可以在人面上刻录如今的沟壑纵横,亦可以在石板上回荡千年的期望等待。只是,有些人,有些事,任是岁月也无法在人们的记忆中淡去,从历史的变迁中抹去。有些情结,有些气概,亦是无法轻易随风而散,不会就像风前絮般,欢也零星,悲也零星,它会如陈年的女儿佳酿般,历久弥香。

滚滚长江的东逝水,浪花淘尽了几多英雄。多少风云惨淡湮没在历史长流中,单留下永不掉落的浪花演绎着快意恩仇,永不停息的江涛吟唱着成王败寇。只是,青山依旧在,夕阳也红了又红。白发渔樵,秋月春风,浊酒一壶,管他浪迹几何,我只要契阔谈宴,对酒当歌。

自古不乏壮志凌云几分愁,高堂明镜悲白发。烈士暮年,壮心虽不老,但已力不从心。岁月沉默,夕阳不走。昔日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今日刀钝刃乏,发华鬓白。不过,纵流光容易把人抛又何如,起码,曾经,我黄沙百战穿金甲;起码,曾经,我有翠袖殷勤把酒呷。风沙侵蚀的是我行将就木的身体,却触不到我慨然铿锵的不灭豪气。浪花淘走的是我琐碎落魄的一生,却卷不掉我为苍生拔过的剑,受过的伤,流过的血。

侠骨雄心,笑看坚铠丛中逬万矢;孤怀统揽,曾经沧海慨平生。是非成败,且留后人去评判笑谈。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篇3

这部纪念毛泽东诞生110周年的纪录片,持续了90分钟。其资料来源是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作厂及其前身延安电影团的新闻工作人员,跟随毛泽东足迹整整65年,拍摄和收藏的许多宝贵文献资料,该电影选择了许多未公开的珍贵历史画面。许多专家在审查这部电影后,使用最多的词语是新颖的。

《走近毛泽东》这部电影的最大特色是创作者以平民化、生活化的视角表现毛泽东。它简化了一些以所知道的大场面、大事件,从情的角度,以更形象化、生活化、平民化的角度解读毛泽东的个性、毛泽东的伟大、毛泽东的普通、中国革命的艰难历史。

这部电影导演艾辛告诉记者,接近毛泽东不是人物船记、功绩电影和资料的总结。电影风格不仅是回忆和怀念,也是毛泽东伟大的人,也是普通人的再现。细节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毛泽东必须戴大口罩,以免吸烟,吸烟。

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镜头,就是毛泽东在遇到非洲太太时看到对方手上戴的手镯时,好奇地抓住非洲太太的手问这是象牙做的吗?对方向他举行非洲礼仪时,毛主席幽默地屈膝还礼。当时,毛泽东已经77岁了。

现代歌手摇滚风格的吉他在开头和结尾唱歌时,它似乎告诉人们:这是2003年的毛泽东。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篇4

 看完纪录片《走进毛泽东》,伟大的形象又变得那么可亲可爱。

毛泽东也是人,普通人,一位可爱喜欢跟老百姓混在一起谈笑风生的老人。只是时势造英雄,民族的屈辱,民族的衰亡,需要一位领袖,一位统帅一位舵手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毛泽东要“立奇志,交奇友,读奇书,创奇事,作一个奇男子”;他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豪迈和自信;他勇于挑战,有挑战自然,挑战对手,挑战社会,挑战世界的雄心和壮志;他有阅万卷书,读百家言,融会贯通的智慧和远见;他又有“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乐观和豁达;正是有这样的豪情万丈和激志自信,是毛泽东适应了时势的要求,让他用笔杆子赶走了小日本,击败了反动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而毛泽东自己也成为了人民心中的神和永远的向导。

纪录片开题一段话:他是诗人,又是革命家;他是战士,又是统帅;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却不曾开过一枪;他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己却不当大元帅。他就是毛泽东。寥寥几十字,道出了毛泽东的辉煌功绩和做人的谦逊。其实褪去毛泽东的光坏,他就是一位仁义、智慧、慈爱、风趣,喜读书爱写作的平常老人。这就是现在又看毛泽东我的看法,对他本人又有了深一层本质上的了解。

毛泽东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带兵打仗,他的志向是做一位教书育人的老师,用笔写尽天下文章,做一位诗人文学家,从来不想与人打仗,更何况是枪林弹雨的战争呢?一次记者问答的媒体采访会上,一位刁钻的记者问毛泽东为什么会想到去打仗夺权,毛泽东的回答仅有四个字:逼上梁山。是的,不是因为老蒋欺压太甚,不是因为无可选择,谁会愿意去打仗呢!这也是毛泽东“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则。可见毛泽东是一位有仁义爱的人,不得已时才会选择极端手段。

步入晚年后,毛泽东越发地回忆起自己当年的志向,越发地表现出自己平和幽默的一面。毛泽东喜爱青年,面对在苏联的中国留学生,他表现出了激励育人的一面:“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还是你们的。你们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战争结束了,毛泽东也想回归自然,率真直爽让他的眼角里总是充满了慈爱、宽容与平和。毛泽东喜欢宴请朋友客人,请他们到家里吃饭,席间递烟夹菜,谈笑风生,充满了祥和的气氛。会见美国的基辛格夫妇是,毛泽东风趣的一语双关的说起了英文“paper tiger(纸老虎)”,请几次到访的斯诺夫妇登上天安门城楼观赏北京城,在会间造访的非洲妇女时,笑容可掬的学非洲屈膝礼以还礼。就是在这些严肃的外交场合,毛泽东也是一展率真幽默的自我,这是他的本性。

毛泽东是世界上第一个喊出“人民万岁”的国家领导人。因为他出身农民家庭,育之长之农民气息的土地上,他深信“谁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谁就能赢得全中国”。最后毛泽东的预言变成了现实,他胜利了,人民胜利了。晚年的毛泽东更想靠近群众,倾听群众的声音,因为他本身的博爱之心,因为他深知“水中可以没有鱼,但鱼儿永远离不开水”,他喜欢走访调查全国各地,喜欢拉着老乡的手席坐田间地头,与之聊天。闻着农民的气息,毛泽东就神清气爽。后来,为了保护毛泽东的安全,中央决定,毛泽东外出时必须戴上口罩,这样一来人民群众就认不出他了,他因此也失去了与人民群众的密切接触。“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如是说。毛泽东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在外调查各地,但是口罩然他远离了群众,毛泽东心里很不舒服,休息是,他独自瞭望远方,神情无奈黯淡。

毛泽东怀着仁爱之心,始终心系群众。他曾风趣的说:“我毛泽东喜欢吃鱼,活着吃了不少的鱼,等毛泽东死了,把他的骨灰洒在江水里,让鱼儿来吃,吃的肥肥壮壮,再更好的服务人民!”毛泽东就是这般的系天下系百姓,“为人民服务”是他叫道政府官员必须履行的神圣职责。

“人总要死的,毛泽东是人,所以毛泽东也会死的。我死了,大家可以开个庆祝会,你就上台讲话,就讲今天我们这个大会是胜利的大会,毛泽东死了,大家来庆祝辩证法的胜利······。”毛泽东如是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讲。他伟大而又谦逊,可敬可爱可亲,正因如此,顺应时代的毛泽东才会被人民所膜拜至万世吧!

最后,谨以此片的结尾来表达我对毛泽东本人的崇敬吧!

他最大的目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他最大的创造,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他最艰辛的探索,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

他最伟大的作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篇5

看完《走近毛泽东》,一篇篇走近毛泽东观后感令我印象深刻,一个总的感受:毛主席在抗日战争时期反反复复强调的就是要团结、要进步,要进步、要团结。

记得在第一卷中,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他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指出农民是无产阶级的最可靠的同盟军,工农联盟是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农民以外的小资产阶级也是无产阶级的可靠的同盟者。第二卷中,相当一部分篇章又在这个特定时期提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当然,毛泽东也不否认无产阶级应坚持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对共产党来说,这是实现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的前提和条件。为了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保持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毛泽东强调,一定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开展两条战线上的斗争。随后毛泽东又尖锐地提出:在经历了17年锻炼后的中国共产党必须重视内部的团结,内部团结是团结全国人民、团结各阶层去争取抗战胜利的最基本的前提。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自己人,团结别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团结起来,排除万难。……”这是伟人要告诉大家的。今天,我们学习毛泽东思想,研究毛泽东思想,运用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去认识,解决中国改革开放中的实际难题,对巩固这块社会主义阵地,不是没有好处的!

联系实际我不由想起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到“载人航天精神”时指出的一段话:“必须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确实,万众一心创伟业,这是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的重要原因。据报道:为了这次飞行,航天人奋斗了足足11年,全国有110多个研究院所、3000多个协作单位和几十万个工作人员承担了研制建设任务。来自各方的高水平的科学家形成了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一个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团队。听说,在11年的艰苦奋斗中共有8位科学家献出了生命,但他们的精神永存,他们功不可末。这项工程之所以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取得历史性突破,靠的是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靠的是社会主义大协作,靠的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

万众一心创伟业,这是一种民族精神,是一种自立于世界之林的气概,是一心一意干成现代化的志气,是中国“睡狮”醒来后的怒吼。

因此,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更加认真学习党的科学理论,并且用自己的行动去实践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做好学生的本职工作做起,团结周围的同学,争取早日成为党组织的一员.我深知,我的目标很远,这就需要我从点滴做起,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说到了也要做到。这才能使自己拥有党员的品质,不断努力、不断完善自己!向党组织靠拢,不断努力!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篇6

 真的我有一点久久地不能从《走近毛泽东》的影像风格和影片情感中摆脱出来,这是影片整体情绪的感染作用,也是影片主题对我们的震撼。

    新影厂一直是中国纪录片电影精神家园的缔造者和建设者,许多纪录片电影曾经影响了中国革命和中国革命的参与者,在解放以后的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里,给人们的影响是长久的。特别是近代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新影厂的纪录片成为一种标志和丰碑,纪录片电影对人们更多的是思想上、历史上、哲学上、审美上的教育与认识。

    看了新影厂最近拍摄完成的大型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很激动,很振奋,给人以很多回味的东西。这是新影厂近几年纪录片创作上的又一精品力作,真正体会了这部影片的确是半个世纪珍贵的镜头纪录,是开国领袖独特的至性真情。使我们再一次体会银幕形象的感染力,越来越深刻体会到,电影艺术的形象魅力竟然是那么的大,同时,我有一种感觉,任何艺术作品不在于你表现什么,而是在于你用什么样的方法和形式并如何去表现,这是其它艺术和电影艺术创作上的关键。

    我想谈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纪录片的主题与定位的确切

    主题:影片是在表现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鲜为人知的生活侧面和伟人性格,表现领袖的丰富性格侧面,展现其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的影像,给后人以重点、全新地介绍其电影的现实意义、历史意义、教育意义是我们无法估计的。

    作品定位:影片在总体上表达了影片创作者的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观念与视点:在一种历史的观点全面表现毛泽东的性格和经历,摆脱我们过去的仰视心理,以一种相对平凡的视角去给下一代人讲述一个伟人的历史。

    崇敬与回顾:在所有的视听元素中,都力图表现对领袖人物的崇敬,有重点的回顾毛泽东作为一个领袖、儿子、共产党人的丰富性格。

    历史与事件:选取了中国革命历史中有代表性的东西,把人物置身于其中进行对比。

    介绍与描述:介绍毛泽东的一些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介绍毛泽东的一些生活中趣事,在描述的过程中强调深刻的思想与意义。

    二、影片叙事结构的独特与精心

    传统的纪录片有讲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的,也有塑造一个比较完整的事件过程的,但是,纪录片《走近毛泽东》则是在一个宏观的背景上,归纳成为一个比较大的选题,下面列出各个的选题,浓缩了伟人毛泽东五个方面的性格特征和人格魅力,就毛泽东作为一个领袖、哲人、诗人、平民、主席进行全面地阐释和全方位表现。

    首尾——大结构的直接进入和有精致的设计方法,在影片中让现代人的带出影片的开始,在结尾中有历史的结束叙事。

    叙事——用一种比较平淡的叙事表现一个伟大的主题和伟大的人物。在表现主题、表现人物的规定框架下,知道如何有机地利用历史纪录片资料和现代拍摄的影像进行恰当的结构。在浩瀚的资料选取中,显现得比较独特、比较仔细、比较有想法,在叙事上不跳跃,既与现在的时间、空间相吻合,又不让人感觉凌乱。

    视点——视点其实是纪录片叙事的一种风格和宏观上的表现形式。在纪录片电影的美学上,导演告诉人们应该如何用一个平淡的视点去表现一个不平凡的人物,这种的方法很有作用和意义,艺术上需要这种反处理 。

    性格——在以往的中国传统纪录片中,谁敢如此潇洒地表现毛泽东?谁敢给我们展现一个平凡的人物?影片的导演恰恰敢于用大胆的结构和细致的画面,抓住毛泽东不拘一格、无拘无束的独特性格,表达了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忠诚与奉献,表达了他对人民的忠心耿耿。

    细节——细节的表现是现代纪录片成功的根本所在。在这部影片中,导演注意了全片的动作细节、说话细节、生活细节、表情细节,细节的成功使得我们在其中有很多的回味,有许多导演视听语言的感染。

    真实——电影的真实不等于是现实生活的真实,现实生活的真实,也不能代替银幕上的真实。电影中的真实是建立在真实情感、细节上的艺术真实。

    情感——重点表现了毛泽东在许多重大的问题上,能够以一个革命家的胆略和诗人的胸怀进行直接的表达和处理。

纵古论今——从一个话题进行无限地展开,从时间和空间上的需要进行散点的论述,达到主题的回归。

    三、在历史的回顾与展示中思考今天

历史永远是我们生活的一面镜子,今天也永远是前进的一面镜子,这两者是相互照映而产生一种借鉴和启迪。纪录片《走近毛泽东》的重大现实意义就在于,我们可以从毛泽东的事件、行为、动作、对话、细节上感受第一中国革命的领导人的点滴作为,也可以想象我们在今天如何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意义。

影片给我们表现了一个活生生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而且,导演没有用说教,没有用概念,而是用现代电影的语汇,用电影的手法和叙事形式,用纪录片电影的解说词、人物形象、典型动作、镜头语言、镜头长度、画面景别、镜头角度、构图形式、镜头数量、时空转换等技术、艺术的方法。

     四、建议和想法

    1 、新影厂有建国以来最为丰富的电影(胶片)纪录片影像资料,是我们国家历史发展的见证者和影像拥有者,希望新影厂能够就这些资料进行一些历史的、文化的全方位策划,利用这些资料进行一些整体的纪录片创作,可以丰富今天我们对历史重大事件的表现,以昭后人,以示后人。

    2 、启用一些年轻的导演,进行一些纪录片的探索与创作,为纪录片的创作形态进行探索,并在影片制作的风格上进行大胆的突破。

    3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新影厂可以建立一个纪录片影院,专门进行纪录片放映,使之成为一个独特的品牌,让说纪录片将永远消失的说法成为一个永远不可能的事实。

    4 、将影片纳入中小学历史教育和中国革命史的教育之中,请国家教育部、团中央进行组织放映。

相信《观《走近毛泽东》有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野草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