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后感

观后感

《2014感动中国》观后感。

记忆中难忘的事,经常是观看一些经典的影响记忆,在观看的过程中各种情触,各种联想纷纷呈现出来。作品中那些触发思考和情绪的地方,让人不得不一吐为快!需要写一篇观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如何在写的观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或许你需要"《2014感动中国》观后感"这样的内容,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2014感动中国》观后感

———记刘盛兰老人

叶梓凌

“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这是山东烟台拾荒助千名贫困孩子上学的91岁老人刘盛兰的颁奖辞。

2月10日晚上8:00。2014年度的《感动中国》开始了,上场的第二个,就是令我流泪不止的刘盛兰老人。

刘盛兰老人的月工资只有300元,但他第一次竟然拿出50元去捐款,这对一个老人来说是多么不容易啊!

刘盛兰老人还坚持捐款,甚至他在城里的房子被大火烧光了;甚至要靠捡垃圾生活;甚至要把政府给他的补贴都拿去捐助贫困孩子,让他们去上学!

刘盛兰老人每次都捐,可钱都是从他的嘴巴里偷出来的,他每天的一日三餐都只有几个馒头或八宝粥,有时,还会把他从垃圾堆里捡来的青菜叶拿回家煮煮,一天就这么过去了!一个月里,他家最大的开销就是订报纸,因为在上面,他才能看到那些孩子需要帮助。

刘盛兰老人说:“我不是捐100元就够了,而是在我有生之年,尽量的去帮他们!” 刘盛兰老人之所以这样做,不就是因为他的内心充满爱吗?

刘盛兰老人告诉我们:爱可以支撑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精神境界!相信吧!有爱,就有希望;有爱,就有力量!爱在前方,路在脚下!

HdH765.cOm更多精选观后感阅读

2014感动中国观后感作文


《感动中国》的感动

岁月无痕,每当我们蓦然回首,翻阅着自己的心灵,总有一段段记忆在你的生命中留下深深的痕迹。每当我们想起它时,心里总会涌动着一丝久违的冲动,这一心灵的冲动,从2002年的那一刻开始延续至今。这便是让我们心灵的感动。2014年2月10日,《感动中国》再一次使得我们为之动容和感动。

生活在当下的中国,能够使得整个国家,全社会为之动容和感动的媒体报道宣传,除了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我想恐怕再也找不出能与之媲美的了。在那个简单的却又内涵丰富的舞台上,无论是“誓言无声“的学者、崇仁厚德的“五保”拾荒老人、“格桑花开”的门巴族“护梦人”藏族教师和“秋兰为佩”百岁仁医……站立的是一个个普通的再普通不过的人。十年来,每年十名,央视向国人托举出了100名感动中国人物,他们对理想信念的追求,他们的默默无闻,他们大爱无私和平凡,点点滴滴都折射出人性的光芒,中华传统美德的召唤和社会责任的担当,感动中国真真的感动了我们。

我们的时代需要这种感动。因为感动中国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每一位人物,或因生而忘死,崇高的让人感动;或因信诺而忠义,真诚使人感动;朴素而高贵,纯粹的使人感动,这些人的善良、坚强、执着和无私,会冲击着每个人的心灵,会涤净每个人的灵魂,使得整个社会有良知的人感同身受,重拾了我们对民族复兴,社会责任和生活的感怀之情。《感动中国》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对这些人物事迹的感动,更是对当今社会主流道德判断的明皙的感动。他是当今现代中国的精神史诗,展示给人们的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脊梁”,彰显着一个民族的集体意志。

我们的社会需要这种感动。因为在当下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着太多的浮华与诱惑,人们追求物质,享乐生活,甚至理想拜金,人性初始良知被物欲的膨胀迷失,金钱与权力的欲望被占据心灵,那一幕幕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丑剧时时的不禁让人心灵颤栗和寒凉……

我们更需要将感动变为自觉的行动。回忆和梳理十年来感动中国的人物,用心聆听这些人物的故事,我们除了为之动容和感动,更会有了感动后的深刻理性思考。当我们还在为社会上的某些道德底线滑坡激情呐喊,对改革过程中的社会整体与个人利益冲突焦躁愤世,在一件件的有违社会公德事件发生后,内心接受道德与良知拷问,责问该不该站出来的时候,我想人们的焦躁与冷漠已经被《感动中国》散射的光芒所温暖和融化,十年的《感动中国》,让国人感动,并已经在国人心中产生了具大的正能量,推动了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和整个社会道德弘扬。

一个民族的复兴,离不开传统道德和精神价值的传承,希望《感动中国》的感动长存,感动常新。

教师2014感动中国观后感


教师2014感动中国观后感:在普通岗位上闪耀光彩

最近我观看了《感动中国》电视节目和学生写的《感动中国》观后感文章,我的内心受到了震撼和净化。正如学生所说,十位人物是他们心目中的“英雄”,心目中的楷模,这十位人物,无论是哪一位各有光彩,在我们心目中闪闪发光。

我很钦佩98岁一位老医生。胡佩兰,虽然她的年纪已经很大了,但是每周工作日她都风雨无阻,从不都不会缺席。她尽量让病人少花钱,也能看好病。她开的方子从不超过百元,遇到经济困难的病人,她还会垫付医药费。她这样做的根源是心中装着病人。正如她所说的:“技不在高,而在大德;术不在巧,而在仁。”我们做教师的心中也要装着学生,只要心中装着学生,装着家长,装着社会,我们就会尽心尽职,甘愿自我牺牲,甘愿主动学习,甘愿自我反思,优化自身的教学方法。现在我们学习负担还不轻,尽管我们在“减负工作”上做了不少,但是事实上还没有到学生、家长满意的程度。有的学生在学习上兴趣不浓,学科学习上还遇到不少困难。比如我们语文学科上文言文、阅读、作文等方面都是学生薄弱项目,怎样把这些困难解决呢?我注意在课堂高效上做点文章,下些功夫。在讲课文时挤出一点时间讲文言文短文,文言短文又让学生自己来讲课,让学生讲课,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学生学习能力。我有一个体会:只要真正为学生着想,好办法迟早会想得到。

刘盛兰是一位独居老人,以拾荒为生,虽然家境贫穷,却仍然坚持捐钱给贫困学生。他从不告诉受助孩子自己的身份。二十年来,捐助了一百多名孩子。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画出人间真情。对于刘盛兰倾尽所有,捐资贫困学生,议论纷纷,不理解者也不少。我做不到刘盛兰这样的善举,但我也在努力。每次在电视节目中看到贫困家庭的不幸遭遇,我真想伸出援助之手助一臂之力。所以每次学校有捐款活动,我都热情参加。这次捐款我既参加了茸一,又参加了六中的活动,数目很微小,但内心很快乐。做善人,做善事是完全应该的。我在六中以主人翁姿态把路上的垃圾捡起来,食堂里把有同志倒在外面的残渣也捡起来。在茸一,我也保持这一传统。有时我们大楼男厕所弄得很脏,有时我自己收拾一下,有时我请清洁工阿姨整理干净。当我看到收拾的地方干净多了,心里很是高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我应该继续为学生、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做点好事。

我是一名教师,我的任务是教书育人。书育人是一门教育艺术,是一项神圣使命,我为此不懈努力,希望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艺术专家,为祖国教育大厦添砖加瓦。

2014年《感动中国》观后感


最美中国人
2014年《感动中国》观后感

誓言无声黄旭华,滴滴热血铸长城;
自古忠孝难两全,花甲雄心国在肩。

崇仁厚德刘盛兰,耄耋老者行大爱;
民间从来有圣人,照进世间万众心。

心比金坚陈俊贵,一生守望战友情;
莫言金钱万能论,义薄云天必有邻。

一秉至公段爱平,千金散尽为乡邻;
公道自在众人心,一介村妇抵和珅。

梦想天开沈父子,为育良种三十载;
世代接力不言弃,美丽乡村有希望。

格桑花开有德吉,三尺讲台住深山;
更喜国家多政策,良材必从此中出。

秋兰为佩胡佩兰,悬壶济世八十年;
病有所医仁为先,普度众生玉观音。

寸草春晖姚厚芝,针针织进春天里;
清明上河图一曲,从来母爱最伟大。

光明俊德方俊明,无怨无悔真豪杰;
加强制度早彰辉,莫使英雄泪满襟。

松筠之节龚全珍,革命信仰育万人;
将军家风长传唱,人民为你戴勋章。

壮志苍穹航天人,十全十美启征程;
自力更生立万世,龙在东方红日出。

俱是最美中国人,灿若星云照世人;
滴滴泪水润我心,渤船儿女应立志。

2014感动中国观后感300字


2014感动中国观后感300字

景岳

今天晚上,我观看了期望已久的《感动中国》节目,《感动中国》是一个不一样的节目,它能让我们知道那些英雄故事,每一篇故事都催人泪下,触动着我们的心灵,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已过耄耋之年,快临近期颐的老人胡佩兰。

胡佩兰,1944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部,1986年,她70岁才从郑州铁路中心医院的妇产科主任位上退休下来后,家人都劝她歇歇,但她坚持去出诊,她还拿出微薄的坐诊收入和退休金凑一起,在8年间捐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2014年1月22日5时30分,胡佩兰逝世,享年99岁。

她在现场给白岩松说:“我最高兴的是看着病人痛痛苦苦而来,高高兴兴地走,我最高兴;躺在床上不能动,光睁着双眼给人家要钱。(那样)心情不好,啥也不好;医生是一个有博爱精神的职业,应该感情投入的职业,应该是有医德的职业。不应该光看着钱。 ”她以幽默而又哲理的方式来回答了我们。

我们应该向胡佩兰学习,学她‘打算活一天看一天。多活一天,多看一天,多给国家一些报效’的精神。

2014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


期盼已久的《感动中国2014颁奖典礼》终于在2014年2月8日晚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了,我认真地观看了颁奖典礼全部过程。

虽然感动我的有十几个,有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有为报答战友深情,几十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的老兵陈俊贵;有努力改变乡村面貌的基层好干部山西村官段爱平但是在这些人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刘盛兰。

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在他73岁的时候,他的老伴去世,他就开始助学,这是老人的初衷。1984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每天清早,刘盛兰吃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车子出去了,直到捡回一大堆破烂。他十七年没尝过肉,没穿过新衣。一共捐资7万多元。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补贴。而这些钱也全部捐给了 贫困学生。

我还记得那撼动心灵的颁奖词: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相信《《2014感动中国》观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