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读后感1000字

读后感1000字

《北京折叠》读后感1000字。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我们在读完一本中外经典名著后,往往会发现自己身上的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当我们细心阅读完一部作品后,就会有独到的见解。为了记录文章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以及阅读文章的感受,写一篇读后感是很有必要的。那么,你会不会在看完一本书籍后写一份读后感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北京折叠》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在看代码改代码写代码百无聊赖的时候,看看书真是一种解脱,像是被困在黑屋子里,总算能出来透透气。花了三个多小时看完《北京折叠》,很短的一部小说,要是作为科幻作品来看,还是有点不够的,最科幻之处就是北京在空间上的翻转。但是作为社会学小说来看,写的还是很精髓的。

书中没有对社会分层的批判,只有对不同层级生活状态的娓娓道来,我很喜欢这种风格,不讲一点道理,而能让人品味到其中滋味。

北京折叠成三个空间,第一空间500万人,享受24小时,第二空间2500万人,生活16小时,第三空间5000万人,生活8小时。小说的主人公老刀,在第三空间生活了48年的垃圾工,养女糖糖幼儿园学费昂贵,而自己却只能没日没夜的捡垃圾为生,实在没有余力供养糖糖,但是据小说中的描述,生活在第三空间的人,大部分人都作了垃圾工,即便让糖糖上了幼儿园,对她的前途又有什么样的改善呢?生命都是渺小的,但是梦想都是伟大的,即便生活在这样的环境,老刀也还是抱着希望糖糖能够学会唱歌跳舞,成为一个淑女的梦想。于是和第二空间的一个学生秦天做了一笔交易,整个故事也从这笔交易开始了。

他第一次亲吻她一下,她躲开,他又吻,最后她退无可退,就把眼睛闭上了,像任人宰割的囚犯,引他一阵怜惜。

秦天喜欢上了第一空间的一个女生依言,在秦天眼里,依言就像一个天使,嘴巴小小的,莹润的,下嘴唇饱满,带着天然的粉红色,让他有上去咬一口的冲动。秦天我是很欣赏的,勇敢,有策略。明知依言是第一空间的人,但是说强吻就强吻。他也知道自己该有怎样的策略,未来该怎么进入第一空间。一切似乎都在他的蓝图里画好了,未来是美好的,只要付出当下的努力,不是吗。

“所以,”她给老刀夹了新上来的热菜,“你能不能暂时不告诉他?等我……有机会亲自向他解释可以吗?”

读到这里,感受到了一点,梦想是不分等级的,我喜欢老刀不顾一切要来第二空间赚钱的意志,也喜欢秦天对自己爱情的执着追求。反而身在第一空间的依言,虽然她也是喜欢秦天的,但是在他们面前却显得那么脆弱,她不敢去抓住自己心爱的东西,因为父亲的权威告诉她,不行。怯懦的依言,只能选择用谎言欺骗秦天,他们的故事结束了,留给我对他们未来的想象。大概是依言最后还是和不爱的未婚夫结婚了,秦天伤透了心吧。

对小说所描述的三层空间,并没有感觉到多么新鲜,可能是因为,这个社会本来就是分层的,我们只是待在自己的空间,就像现在的我,看不到垃圾工的分解者生活,也更看不到上层人物到底在做什么,我只能看到自己的生活圈里,大家跟我有一样的生活方式。一开始对这样的分层可能有剧烈的厌恶感,共产主义不是这样的。但是现实似乎就是如此,到处都可以见到金字塔的结构。这让我想起了电影《雪国列车》,它就是如此,不同的车厢住着不同阶级的人,末尾车厢是留给苦力的,前排是留给资产阶级的。人生而不平等,接受这种初始状态吧,但是梦想不分等级,有梦就追,在自己的圈子里活得精彩。

摇篮里,糖糖刚刚睡醒,正迷糊着揉眼睛。他看看糖糖的脸,疲倦的了一天的心软下来。他想起最初在垃圾站门口抱起糖糖时,她那脏兮兮的哭累了的小脸。他从来没后悔将她抱来。作者:多多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北京折叠》有感2000字


读《北京折叠》有感2000字

最近两天看完了郝景芳著的中短篇小说《北京折叠》。这篇科幻小说获得了第74届雨果奖,作品确实短小精悍,总共两万多字,快的话一个小时就能阅读完毕。虽然小说可以迅速读完,但留给每位读者的思考空间却很广阔,我就被引发了一点点思考,先说故事感想我放后面。

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作者首先虚构了一座拥有三层空间的北京市,按照从富到贫分别称为第一第二第三空间。这些空间轮流占用两天48小时时间,第一空间拥有完整的24小时,第二空间拥有从早上6点到晚上10点几乎完美的时间(缺失的8小时就当睡了个安稳觉呗),最惨的是第三空间,只有8个小时。这三层空间的常驻人口也像金字塔一样,最底层人数最多,生存空间最拥挤,干的活也最累。按照小说的划分方式,最顶层人口就五百多万,工作场所都在高端的国际组织、大银行、国家重要机构等。居住环境也最好,绿化面积极大,房屋间距离足够远,而且还都不是高层建筑(平民窟才需要高层拥挤的建筑群,富人们都喜欢独栋别墅,从这点看还不够科幻)。空间的第二层生活着两千万人,他们从事着中小企业、中端服务业等工作。我们的主人公老刀生活在第三空间,他是垃圾处理站的工作人员,生活时间从晚上十点到第二天凌晨六点,也符合他的工作性质(我们现实生活的城市,有多少辛苦的城市清洁工都是过着起早贪黑的生活)。他在某天工作中捡到了来自第二层空间人传递的纸条,大意就是让捡到的人帮忙送一封情书给第一空间的人,事若办成给予十万的重谢。这是老刀近十个月的工资,下火海的忙都要帮。

另外提下,这三层空间是有官方通道的,可以通过申请来往这几个空间。你也知道现实中不同阶层间的爱情是不被祝福的,科幻小说也逃不了这样的噩运,于是第二空间的求爱者只能偷偷摸摸让第三空间的老刀帮忙送信给第一空间的爱慕对象。大家肯定疑惑,老刀如果也是走官方通道那不是跟自己去一样样的。所以嘛,作者构思了一个民间通道,从不为人知的秘密通道来往三个空间。所付出的代价无非是在垃圾堆里待上几个小时,又或者是在一片草丛中匍匐一段时间,空间转换过程除了要求身体素质还要心理素质好,跟随速度要快,不然一不小心就会发生像老刀撤离第一空间时小腿被夹住受伤的事件。

小说的结局是老刀顺利完成了送情书的任务,并带回了对方的回信,同时给自己赢得了20万的报酬,其中10万是女方给的封口费(女方已经有结婚对象了,但并不是真爱,于是心有不甘,任由感情发展,结下了与第二空间人的爱情苦果)。在最后一幕中,老刀很潇洒地甩给包租婆1万元,作为一直有帮忙照顾自己女儿的邻居两女生水电费。你也可以认为这是一笔某种意义的封口费,因为老刀太困了正要回屋睡觉,却撞见了包租婆和两女生因水电计费不公而引发的吵架。他需要休息,也需要感恩,身上的钱又是这么容易得来的,此刻不花更待何时。

整篇小说大概就是这样,最后说说我的读后感想吧。第一个感想是即使在科幻小说里作者也设置了同现实一致的情况,对不同的阶层来说赚钱的难易程度明显不同。处于第三空间的老刀一天时间也就8个小时,工作却占了5个小时,这还只是工作时间度上的角上看。实际工作中除了靠体力还要靠技巧才能做好垃圾分拣工作,工作环境也相当糟糕。这样的工作每个月也只能领到一万元的薪水(注意,不是现实世界的一万,从老刀女儿一个月好几万学费可以推出老刀工资水平之低),而处于第一空间的一个总裁助理,只要上半天班就获得几十万的月收入,差距可想而知。你要说老刀和他们所储备的知识所拥有的技能不在同一层次,所以报酬肯定不一样,那我就要说按照马克思正直经济学中关于价值的定义并不这么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人类提供的工作服务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商品,那么你觉得老刀所付出会没有那个第一空间的丫头多吗?正确的解释应该是无论谁卡住了正确的阶层、行业、公司位置,谁就会获得超量的报酬。二八理论表明钱总会向一部分人聚集,总有一部分人要获取这个福利,你如果刚好处在那个位置,你就是那位幸运儿了。第二个感想是钱确实是一个好工具。小说中两次都用钱解决了当下的问题,实现了富人们一定程度的自由意志。第一次是第二空间的求爱者提供10万元报酬来找人帮忙送信,要求通过秘密通道方式送达爱人以掩人耳目。他把信扔在垃圾堆里,肯定计算过一定的报酬就有办法使唤第三空间的人帮他做违法的事(虽然被发现的惩罚只是遣送回来,但也是触犯了规则),完成秘密送信的这件事,不可否认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次体会到钱的妙用是当老刀送信给女方后,女方迫于私心,拿出10万元给老刀,只为让其帮忙隐瞒实情这件小事。老实巴交的老刀起初是纠结和拒绝的,但想到女儿,想到未来美好生活,还是违心地给自己找了一些理由收下这笔钱。对于老刀来说,这笔钱太大了,远超他所能承受的道德阻力,最终还是要输给现实。

有人说,爱情无价,其实是价开的不够高。这就是我对钱的一点感受,无关爱情,纯粹有感而发。作者:考松鼠

《北京折叠》读书笔记与感悟之阶级固化


阶级固化——《北京折叠》读书笔记与读后感心得体会

一年一度的雨果奖在这周落下帷幕了,虽然大刘的《三体3:死神永生》并没有如愿摘下他的第二次雨果奖,但是令人可喜的消息是这次雨果奖的绝大部分奖项都被女作家包揽。包括最佳长篇故事奖由美国黑人女作家N·K·杰米辛的作品《方尖碑之门》(The Obelisk Gate)获得,最佳中篇小说奖由美国女作家Seanan McGuire的作品《每扇心门》(Every Heart a Door Way)摘走,以及最佳中短篇小说同样由美国女作家Ursula Vernon的作品《西红柿盗贼》(The Tomato Thief)获得。其中最佳长篇的作者N·K·杰米辛是她继去年《第五季》获雨果奖后梅开二度,实力的确不容小觑。

其实我最近几年看科幻小说并不多,只是读过前年获奖的长篇小说《三体1:地球往事》(作者刘新慈)和去年拿奖的最佳中短篇小说《北京折叠》(作者郝景芳)。说实话,两部作品的故事都蛮有意思,尤其是《三体》系列的脑洞让人叹为观止。但讲起文笔,这两部作品却都没有什么地方是可圈可点的。有趣的是两部作品的英文版翻译,均来自于美籍华人刘宇昆(Ken Liu)。看到熟悉雨果奖的读者评价,说刘宇昆的翻译版比原本的中文版从文笔上来讲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而这两部作品的获奖也和刘宇昆优秀的翻译水平有很大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刘宇昆同时也是一名优秀的科幻文学作家。他的作品短篇小说《手中纸,心中爱》(The paper Menagerie)曾摘得星云奖和雨果奖两项科幻小说大奖。他本人更是成为第一个同时摘得两个奖项的华裔作家。

去年跟风读完《北京折叠》的时候确实喜欢,也读了刘宇昆的翻译版本,也很推荐。趁着今年的雨果奖颁奖,今天想来聊聊《北京折叠》这个故事。如果你没有读过《北京折叠》,可以翻到文章最后,点击阅读原文。文章不长,不到半小时就能读完。

《北京折叠》这个故事其实很简单,简单说就是一个关于阶级分层和固化的故事。在未来,北京被分成了三层,三层世界享受着不一样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甚至时间资源。每48小时里,第一世界的人可以使用24小时,第二世界的人16小时,第三世界的人只能使用8小时。三个北京依次翻转,整个世界看似井然有序。

故事的主人公老刀是生活在第三世界负责垃圾回收的工人,他收养了一个女儿。为了能让女儿能上一所可以学音乐的幼儿园,他冒着巨大的风险前往第一和第二世界送信,从而获得高额的回报。在他经历的48小时里,看到个三个世界中形形色色的人。有位于第二世界却苦恋第一世界的青年秦天,有轻易可以改变折叠世界时间的领导人,有跨越世界从第三世界跳到第一世界实现阶级跨越的老葛,更多的人物则是好几辈子都生活在第三世界的人们。

很容易我们就能看出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关于当下中国日益严重的阶级固化问题。文章算不上是一篇硬科幻,但很巧妙的用折叠世界的这种方式把阶级分层这个问题形象的展示出来。而通过老刀在三个世界穿梭发生的故事,隐喻了现实中的阶级固化的严重性。

这个故事之所以打动到我,确实是因为我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了相似的例子。因为我是属于晚睡晚起的人,在公司工作也通常会走的晚一些。每天六点之后,同事一个个下班离开,公司逐渐变得冷清之后,我都能看到打扫卫生的清洁人员推着清洁车穿梭在办公室的每个角落。时间长了大家会聊天,得知他们的工作时间是每天下午六点到午夜两点。这就意味着,正常时间上班的人甚至可能无法意识到他们的存在,大家的确是生活在两个世界的人。而这,确实是真真实实发生在一个发达国家的每栋写字楼里的事情。所以有人说『《北京折叠》不仅仅是一部科幻小说,更是现实。』

不像是发达社会已经基本成型的阶级分层,也不像是因为宗教历史原因而无法打破的种姓制度,中国在改革开放将近四十年的时间里(对!明年就是第四十年了!),从最初的所有人一个起跑线,到阶级开始分化,再到逐渐阶级分层,到最近我们可以看到关于阶级固化越来越多的讨论。可以说,这些巨大的改变,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确实是有目共睹的。

管理咨询公司埃哲森在2016年预测说到,截止2030年,中国将有70%的人步入中产阶层。而这个数据只是各种预测中最保守的一个。

在各大机构的多个预测中,2030年的中国,将成为一个以中产阶级为主导、并且将释放极大的消费力的“美好”国家。但这些预测较少提及的是,到了2030年,中国的人口也将达到峰值,过了2030年,中国的人口很可能就开始负增长。

主管人口和生育政策的国家卫计委认为,2030年,中国人口的峰值将落在14.5亿人,此后便开始减少,到2050年可能为13.8亿人。而中国还面临着老龄化的问题。人民日报2013年曾报道称,即便是中国实施单独二孩政策能一定程度缓解老龄化趋势,到2030年,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仍将达到23.8%,2050年达到34.3%。

综合来说,即便各大机构的预测都将成真。2030年的中国,虽然生活会很富足,却可能也是一个深陷人口负增长、越来越老的国家。

而这有限的流动似乎意味着我们目前手里还是有着阶级跨越的机会的。只是这种可能性的加速度会像GDp的增速一样,逐渐的降低。

有些人说在目前的阶段,高考是还能让阶级产生向上流动可能性最大的方式。对比起创业,读书让人提高阶层的可能性更高。但需要注意,通过高等教育提高社会阶层的可能性也会逐渐变小。

社会流动意味着社会的蓬勃发展,而流动性的降低意味着社会逐渐走入平稳。比起发达国家早已固化的社会阶层,现阶段的我们还是有机会通过奋斗达到阶级跃迁的。中国不断的城镇化和巨大的人口基数为这发展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发展的潮流也是不可逆的。

而近些年来,越来越多涌入北上广的年轻人喊着『逃离北上广』,回到自己的家乡。可我们也都明白,即使有人回到家乡,却有更多的人涌入大城市。每座大城市都像是一个抽水机,源源不断从周围、甚至是更远的省份抽取着劳动力。每个城市都在发展,可马太效应告诉我们这世界上只能强者越强,而弱者别无选择,只会更弱。这听起来冰冷却又无处不在的规则,一直统治着不断发展的社会,将我们从安逸的生活中拉扯出来,跌跌撞撞的走着。

今天结尾的时候没有鸡汤,也没有鸡血,更没有砒霜,只是希望大家能从这复杂的现状中看到一些希望,抓住有限的机会。是走还是留,是安逸还是奋斗,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答案。

《北京老太》读后感2000字


《北京老太》读后感2000字:

我认识张守新老师是在中国小小说群里,那时他的笔名叫手心。他的小小说作品我也曾经见到过,但是那时并没有引起我的关注,感觉他不过是一个名人圈子里的名人而已。后来我在杨晓敏老师的“小小说读写”群里,又见到了“手心”这个笔名。一问还真是在QQ群里的“手心”,我就特别留意起他的作品来了。因为他在群里格外嘴甜,打油诗张口就来,我就给他取了个外号“心心”。这个外号其实饱含了我对他的敬意,他是一个在生活中非常有心的人。谁要是在群里几天没露面了,他立刻就会询问一下。他写作品也是非常用心的,因为读者不会在他的作品里看到似曾相识的感觉。

比如他的作品《丫头》。很多人都在写自己的姐姐,无外乎或者写姐姐的苦难;或者写姐姐对自己的帮助。张守新老师却用第一人称,阐述了姐姐不平凡的一生。既有因为爹的男权造成了姐姐没上学的惋惜,又有对姐姐女大十八变的赞誉。接下来一个酷爱文学的人,不自觉的就把自己的感情付诸于文字里了。

“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是很多人对婚姻不相配的描述,这篇作品也是不例外。漂亮的姐姐嫁给了“我眼中不堪的瘸子”,因为“东海哥”是个在报纸和杂志上发过很多小说的人,而“丫头”是个没上学的人。我们都知道即使是现在,在农村如果谁能够在报纸刊物上发表小说,那也就是将来会像“路遥”“王蒙”一样上北京的人。这里张守新写得是“东海哥”会写小说而不是诗歌,彰显了他对小说的热爱。所以在他的笔下,“丫头”爱上“东海哥”,甚至不惜教训欺负“东海哥”的亲弟弟是理所应当的。然而在“爹”的眼里,自己的漂亮女儿哪能够嫁给一个‘路不平’?这里作者没有用一贯的手法描述“爹”是否想要用女儿给儿子换亲,或者是想用女儿换一笔彩礼。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的真诚,因为不是每一个农村的爹,都想用女儿的幸福换取身外之物的。那么“爹”越是反对“丫头”与“东海哥”的交往,已经做了父母的读者就越能够感受到“爹”对“丫头”的父爱。此时那句“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显得格外沉重,让人预感到了什么。那么后边的描述比如“一把大锁把丫头所在了家里……”亦或是“爹和丫头断了来往……”都是顺理成章的,毕竟还有“娘”和“我”不是。

可是最后作者还是让那句老话应验了,我感觉其实张守新在这里也是想告诫人们,不是家长的话都不能听的,因为这世界变化太快。这不“丫头”嫁给东海哥以后没几年,“东海哥”出了名,有了崇拜者。结尾处张守新设计的很巧妙,他写到“丫头”和“爹”都在电视里看到了;读书笔记但是“丫头”似乎什么话也没说,是相信自己的丈夫还是怒而不语呢?“爹”似乎在数落着“丫头”,并且不满地眼神看着电视里的姑爷和那个崇拜者。那么“爹”是啥时和“丫头”和好的呢?这没有关系,只要是出现问题时“爹”会站在“丫头”一边为她做主就可以了。那么不听老人言的“丫头”会得到“爹”的支持吗?留白之处可以有无数的猜想,这也是张守新这篇作品值得赞许的地方。

《丫头》的故事读完了,我们在来看看小子的故事吧。张守新老师笔下的《麻匪》原本是个白面书生模样的土匪,可是后来为什么变成麻脸了呢?作者并没有一上来就交待原因,而是用详尽的语言展示了一个土匪对家人的柔情。这让读者一开始甚至有点困惑,这是土匪的故事吗?怎么像一家人在和平年代的生活呀,甚至可能会对麻匪说自己是土匪嗤之以鼻,装什么呀。可是张守新老师在此刻笔锋一转,说出了儿子不是麻匪的儿子。说实话这块有点瑕疵了,把底亮得有些早了。如果紧接着说出书生变麻匪的原因,然后再顺其自然说明儿子不是麻匪的儿子,给后面的麻匪舍身救子留下引线就可以了。故事的结尾张守新老师留下了省略号很有意思,是想夸赞土匪也会为了别人而大义凌然赴死,还是暗示麻匪胸有成竹地走向城门“单刀赴会”,是有了计谋呢?这就需要读者去自己写结局了,因为那时候的“官家”说话根本不可信的。

好了,《麻匪》的结局由他去吧,毕竟那个时代离我们太远了。下面来看看我们年轻时候都经历过的事情,在张守新老师的笔下是如何生动鲜活的。《杜老师的眼镜》一开始讲述了一个学生张成刚,为了报复他深恶痛绝的数学课代表,和班里的众多‘同谋’一起恶作剧,结果‘不幸’把班主任杜老师的眼镜砸坏了。过去学生上学的时候,往教室门上放东西吓唬人,在我们北方这叫“米田供”,是那个年代学生的‘专利’。如果不是看到这篇作品,我都差点忘了这样的恶作剧了。如今很多人通常是以怨报怨,很多枉为人师的更是如此。而张守新老师笔下的杜老师却是以德报怨,不仅自己温柔地安慰了惊魂未定的学生。在知道学生决定利用暑期挣钱为自己配眼镜的时候,还叫自己的女儿去买冰棍。一来破除张成刚做买卖的胆怯,二来也让自己的女儿从小就养成助人为乐的美德。这篇作品虽然看似平淡无奇;但是看完以后却让人心里暖暖的。我相信很多家里有‘怂孩子’的老人家们,都会期盼自己的宝贝,能够幸运地遇到这样的老师。作者:清清小主

《再会,老北京》读书笔记800字


《再会,老北京》读书笔记800字:

作者迈克尔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曾获得古根海姆奖等多个写作奖项。1997年开始,在北京生活了10年。

和以《江城》《寻路中国》闻名的作者何伟peterHesseler经历相似,1995年迈克尔跟随美国和平队来到中国,并在中国生活了相当长的时间,并把自己切身的经历整理出书,算是纪实报道作家。

我以前看过何伟的《寻路中国》,可惜没写什么笔记,只记得当时看完很是感慨于老外写书的细致和严谨,这次看《再见,老北京》,也是有很多的震撼,一方面读这样纪实性的书比较少,另一方面可能是“不识人间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外来者的眼光和视角是不一样的,新鲜敏感。

震撼之一,为了感受老北京胡同真正的生活,Meyer真的到大栅栏的胡同杨梅竹斜街里去租了一间房,一住近三年,用足够长的时间去感受胡同生活的方便与不方便,有一次居然因为内急跑厕所来不及而不得不把内裤扔掉;

震撼之二,他的平等意识,书中记录他接触的人包括抽劣质香烟的二房东、收废品的老王、开面馆的老刘、SOHO的张欣、建筑名家张永和、冯骥才、梁思成的儿子梁从诫......三教九流,在世人眼中差别很大,然而在他却一视同仁,交往中感受不到什么差别。

震撼之三,求证精神,他为了写写山西小城,就亲自坐夜车跑过去看看,为了写越南、老挝的情况,他也特意跑到河内、琅勃拉邦亲自去了解细节,这样书中的文字就有了真实感。

本书通过作者在三年里胡同生活,详细记录了北京旧城改造拆迁对很多原住户的影响,他所接触的各式人群对旧城改造的思考和认知。

也许正像他书中说的,对于旧城改造,如果你住在有供暖设施、全套管道的地方来说拆迁,难免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嫌疑,但“无形之手”的不顾及原住户的贫穷与无助的方式,是否恰当也值得商榷?

唉,想起当年初到北京在南三环的住房,旁边就是南城老北京的胡同平房,那时我也是暗地希望能早日拆掉,换取当地房价的上涨......作者:整天幻想

喜欢《《北京折叠》读后感10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