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小说读后感800字

小说读后感800字

王小波短篇小说《猫》读后感800字。

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中外经典名著。在我们认真读完一部中外经典名著后,总会在其中品出不一样的思想。为了以后回想起当初阅读时的感想,我们可以写一篇读后感。那么,你都看过哪些中外经典名著呢?你也许需要"王小波短篇小说《猫》读后感800字"这样的内容,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王小波短篇小说《猫》读后感800字

王小波短篇小说《猫》读后感:主人公最后也会选择“害猫”?

(1)说实话,读王小波的文字,吃力。

或许是自己的理解能力不够,也或许是其他原因。暂时不做计较。

王小波的这篇《猫》,是他的早期作品。一气呵成的读完,感觉没有懂。只是有一个疑问一直在脑海里徘徊。主人公最后也会选择“同流合污”去虐杀猫吗?

这个问题让我彻夜未眠,我一直在想着主人公接下来的举动。一直在为那些即将要被干掉的猫儿担忧。

或许,我是“入文”太深了吧。

小说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主人公发现了一只被虐的猫——然后猫死了——接着又发现了一只被虐的猫——猫又死了——主人公习惯了这种节奏——主人公心里犹豫该不该加入虐猫大军。

整个故事给人很压抑的感觉。若结合故事发生的那个特殊年代(文革时期)。或许,我们能理解一二。

当然,若硬生生的套上时代的背景,难免会变得狭隘。或许,王小波本来就没有哪个意思。

或许,每个人看完之后都有不同的理解。

(2)不记得在哪里看过这样一个观点。说是看王小波的作品,不要刻意去深究。王小波是自由主义的斗士,他追求个性。故而,他的小说也没有特定的道德评价。按照他的话来讲,写小说就是为了写得好看。可以权当是一个荒诞的故事。

当然故事里透出的人性、道德、社会规则等等。这些东西,虽然没有刻意去指明,但也会有所表现。主要看你如何去理解了。

不去谈论作品想要表达的东西,也可以试着去分析它的写作手法。或许这个角度,也能获得不少收获。

扯远了,回到话题。

主人公最后不会去虐猫。

这是我的理解。为什么这样说呢?在文中,主人公对于猫儿的遭遇虽然看似不关心。但他其实是很关心的。奈何那个大环境中,人们都觉得这是平常的事。所以主人公不能把自己的关心表现得太招摇。要知道,在那样一个大环境下。你若流露出对猫儿的同情。你就是另类,你或许就成了“猫儿”。这是一种危险,出于人性的本能,他只能收敛自己。

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我们要做到“有的放失”。

故而,综合起来联想。主人公是一个善良的人,他不会加入虐猫大军。

作者:独孤云枫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契诃夫短篇小说》读后感700字


契诃夫戴着金丝眼镜,像个严肃的教授。在我读他的小说之前,研究了一番作者像,于是有这样的感觉。在我心目中,契诃夫是不会笑的。因为我实在想像不出他笑的时候会是什么模样。这是个在讲坛上口若悬河、而一旦下课后就沉默寡言的执教者。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我并没有听过他的课,却经常把他的小说视为遗存下来的无声的讲义。
作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导师型的,另一种是工匠型的。契诃夫毫无疑问属于前者。他引导人关注自身的命运。他自己也是这么做的:把周围的人譬如19世纪俄罗斯的知识分子,作为解剖的标本。
这肯定跟他本人是学医出身有关。他甚至在莫斯科附近某小镇医院当过一年医生。后来才改行写小说的。他拿着笔的时候,会下意识地当做手术刀外科大夫的职业习惯,不时流露在他的小说里。就我的阅读记忆而言:所有的小说家中,契诃夫的文笔是最犀利的。(本文选自)
这使我联想到中国的鲁迅。鲁迅也是学医的,并且同样将兴趣由人的生理转向人的心理。鲁迅甚至更直接一点:索性用投枪与匕首,来代替手术刀式的操作 。
契诃夫的含蓄,体现在漫画的氛围里。讽刺的锋芒,被诙谐的外套包裹着。他倾诉了19世纪俄罗斯人的仿徨,却把一声呐喊压抑在嗓眼如同悬在半空的闷雷。他小说里的场景,天空几乎都是铅色的,似乎在等待着即将到来的裂变。人们说,那是时代造成的阴影。
这种阴影,不仅在契诃夫的作品里蔓延,最终还扩散到他的肺部。他患了较严重的肺病。为此长期在克里米亚休养。契诃夫,一个医生,一个病人,两者结合在一起了。
作为病人的契诃夫,不断地咳血、呻吟,体会到精神与肉体的双重苦闷。作为医生的契诃夫,则以小说为重病的俄罗斯配制了一剂警示的处方。他的文字间弥漫着药的苦涩。

短篇小说《山果》读后感600字


短篇小说《山果》读后感600字范文:读完《山果》这篇文章后,我很感动,也很心酸。我一下子知道我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山果》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卖核桃的小女孩,家里穷,妈妈又得了重病。为了挣钱给妈妈治疗,要走一天一夜的路才到火车站,去卖核桃。卖完核桃,又要坐火车,走一天一夜的路才到家。

两年前亲眼见过山区穷孩子们的一幕幕又出现在我眼前。国庆放假,我们一家人去山区的一个小学捐赠。我本来以为他们会人很多,因为方圆百里只有这一所学校。有些同学离学校很远,为了能准时到学校上课,每天天蒙蒙亮就要出发去上学,他们翻山越岭,爬山涉水。谁知,到了那里才知道,全校只有一个班,才十几个学生。只见同学们一个个灰头土脸,骨瘦如柴,面黄肌瘦。读书笔记但看到我们的到来,既兴奋,又害羞,躲在墙角偷偷的看着我们。整个教学楼只有两层,第一层是办公室和饭堂。办公室居然连一台电脑都没有,饭堂做的饭是馒头,菜是咸干菜。我这才体会到什么叫穷。如果要我天天吃馒头,我无法想像这样的日子是如何度过。

我们买了一些大米和猪肉给他们,。看到他们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我很高兴。全校只有两位老师,教室连一个像样的黑板都没有。我们捐十盒铅笔和两盒彩笔给学校。这时他们人人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我希望他们一切都会好起来。他们上课特别地认真,他们很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有自己的远大志向和美好的理想。

我认为那些穷山区的小朋友人穷志不穷。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顺境中,我们要珍惜现在的一切,要尽自己所能,有爱心,去帮助别人。在逆境中,我们要不畏艰难,要坚强,要想尽各种办法解决困难。如此我们才能经得起生活对我们的考验。作者:蔡濮泽

毛姆短篇小说《雨》读后感2000字


我第一次读毛姆的作品,是他的短篇小说《雨》。当读到妓女汤普森小姐出场时我就预料到定有事情发生,猜想的结局应该是毛姆通篇讽刺的传教士在逼死了妓女后悔悟「从良」。

没想到剧情反转,出现了「狗咬狗」的场面,传教士最后死于自杀,而妓女在与传教士纠缠不清后带着胜利者的姿态离开,又回到她以前放荡、粗俗、毫无顾忌的生活方式。

「放荡、粗俗和毫无顾忌」,这些字眼是我们这些所谓的「好人」为这个妓女定了刑,却忽略了一个妓女也有自己的生活信仰好好生存下去。而活着本身不应该带有任何感情色彩。

不管是出场时的放荡,毫无顾虑还是与传教士的斗争中败下阵时委曲求全,汤普森小姐都是为了好好活着。谁说不是呢?在登陆小岛后她就开始到处拉「业务」,原以为可风平浪静地潇洒快活一阵子,不料打扰到了住在楼上的传教士夫妇俩,由此摊上这个顽固的传教士。

后来传教士试图以各种方式来改变、救赎眼前这个妓女,在屡教未果后,他开始动用教会的「强制」力量,迫使她提早离开小岛。

当面对强大的教会力量时,妓女汤普森小姐是渺小的,她挣扎过也乞求过传教士和总督改变让她提前离开小岛的决定,并不惜借用一切可能的力量(包括求助于麦克菲尔医生)来帮助自己,但最终还是失败了。

在这里我无意去猜测传教士之死的多种可能,只想弄明白传教士最后丢掉了性命,仍然无法改变、救赎一个妓女,那么他到底想改变、救赎妓女什么呢?

他是想让妓女悔过从良不再操旧业?还是替主收纳了这个「肮脏的灵魂」?

不管传教士出于何种目的,都不可能轻易去改变一个活生生的妓女,也不管这个妓女是打算真心改过还是暂时屈服,我揣测不出她下一步如何去改变,因为除了继续出卖肉体之外,她别无选择。

可是汤普森小姐只能做一个妓女,只想好好活下去,就那么招人恨?为什么非要让她一会改变这个,一会赎罪那个?再看小说的结局,让她回到最初的快乐状态,多好。

当读完这篇短篇小说时,我曾想跟所谓的正义人士一样站出来数落汤普森小姐一番,或者像传教士一样道貌岸然地鄙视她,指责说什么工作不能做,非得做这等出卖肉体败坏道德的行当。

可我突然犹豫了起来,这样做除了表明某个立场之外,依然不能回答根本的问题,即妓女真是坏人吗?在我们的社会伦理中她应该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

这让我想起了刘小枫在其《沉重的肉身》一书中提到关于妓女卖淫正当性的论辩时,人们都认为妓女卖淫当然是一种道德败坏的行为,但妓女之母西蒙老婆却不这么认为。她说,卖淫纯粹是一种生理性行为,一种自然性的生存方式。她还为干妓女行业的女儿辩护说:

要是她这个小泉源不流水,渴也把你渴死了!我们干活的时候身体四肢什么不得用,为什么就不许用那个?她老娘就是从那里把她养下来的,还很痛过一阵呢?难道她就不许用那个养活她老娘了,啊?再说,这又痛到她哪里去了,啊?

妓女玛丽昂倒比她的老娘文雅得多,她的理由不再局限于肉体之见,而是上升到了伦理的高度,她在乎的是自己的感觉偏好引发的道德诉求是正当的,这是一个人基本的自然权利。

她说:「人们爱从哪寻求快乐就从哪寻找,这又有什么高低雅俗的分别呢?肉体也好,圣像也好,玩具也好,感觉都是一样的」。

当然妓女玛丽昂的这种诉求直接顶撞了社会伦理道德,她无疑将遭受到人们更多的谴责和鄙夷。

尽管这些人干的勾当比她卖淫更龌龊,但并不影响他们一面西装革履、油头粉面地站出来慷慨激昂地指责妓女,一面脱下那身西装后做一名嫖客,更有甚者利用手中权力操控这个行业,中饱私囊,其行径恶劣程度之高远非妓女单纯的卖淫行为所能企及的。

而其他旁观者同样对妓女抱有歧视,可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歧视,歧视什么,或许源自某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而已,就像他们飞黄腾达之后会看不起自己的兄弟姐妹,歧视曾和自己并肩作战至今仍处于底层的战友们一样。

不管怎样,一个人包括妓女不会因为遭受他人无处不在的鄙夷和歧视就停止追求生存的权力,哪怕只为了卑微地活着,也会全力去争取。

记得有一次傍晚时分我走过深圳罗湖的一条小巷口,迎面走来的是一位打扮妖娆的女子,即将擦肩而过时她竟转过身来用手挽着我的胳膊,轻声地问一句:「帅哥,要打洞吗」?

待我反应过来后用力挣脱了她,匆忙跑开了。我暂且把这个女子归为和汤普森小姐一样的妓女吧。她这一句动机再赤裸不过的话听了不会让人觉得恶心或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是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心酸和很多人一样,她另一个身份也是一个女儿、姐姐或者妹妹。

相比于小贩沿街叫卖的吆喝,她这句话显得无比低俗,但和那些同样见不得光的贩毒、贪污的勾当,她的动机要纯粹得多。在她沦落风尘,穿梭于烟花柳巷时一定清楚自己的身份意味着什么,但还是勇敢地走出去了,可能真的只是为了活下去,因为我不相信有人一生下来就立志做妓女,或者把卖淫当理想。

这只是一个生命个体对生存的渴求,不管她是伟人还是卑微的妓女,也不管她明智或愚痴,善或恶,有无教养,这些都不干他人的事。

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力所能及的方式享受生活,不损害别人以求得自己的享受,也不许别人妨碍自己的享受,尽管这种生活方式会遭到道义的谴责。

写到这里,我试图以类似例子作为表象,深入了解人们对待妓女态度的异同及尝试去批判的可能性,但看完了毛姆的短篇小说《雨》,当我再一次琢磨小说出人意料的结尾时,忽然想为妓女汤普森小姐的胜利离开而欢呼。

米隆老爹_莫泊桑短篇小说集读后感800字


米隆老爹_莫泊桑短篇小说集读后感800字:

小人物的大苦难,这是莫泊桑曾经给自己小说起的总标题,就如儒勒·凡尔纳用《在已知和未来的奇异世界中遨游》来概况自己全部的文章一般。尽管这个标题后来被弃用了,但这篇文章依旧在阐发着这个主题。

发生于普法战争,米隆老爹虽没有上战场,却仍无情地受到了战争的摧残,并且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本可以不再参与战争,不必死去,但米隆老爹却在爱国之心催使下让这么一位六十八岁的老人拿起来镰刀,走向了普鲁士人。一个老农用镰刀接连杀死了16个人,也许他是残忍的、无情的,但他却实实在在可以这么做,这是自卫,这是反击。“他把那两匹马也宰了,因为那是德国人的马!”这是憎恨!

文章并没有站在哪一方来刻意刻化米隆老爹的伟大与普鲁士人的残暴,而是十分平静地分析现状,描写了事实。但同时,他却丝毫没有遗忘去体现一个执拗却又老实的农民形象,作为一个老实人,米隆老爹似乎太一根筋,似乎为那点几乎没有的诚信与尊严而献出了生命。米隆老爹似乎在我们心中成了一个刻板的人。

莫泊桑写作文笔一向不以丰富华丽的词藻著称,此文自然不例外。但莫泊桑就是能在这些最平淡的语句中折射出最能叩击人心的话语。

“老人直起他的僵硬的腰杆,像一位谦逊的英雄般交叉起双臂……风吹动他脑袋上绒毛般的细发,把突然带伤的瘦脸突然绷紧了起来……朝普鲁士人猛碎了一口。”读后感

·

莫泊桑的语言并不繁琐,比喻并不绚丽,但都是那么贴近事实,那么有用,也许自小在福楼拜的教导下,莫泊桑早已拥有了用一词表一句的能力了。

个人英雄主义式的人物往往是不那么理智的,不论是批判战争的残酷还是塑造米隆老爹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亦或是《哈姆莱特》一样的“复仇”故事,这至少都体现了当时的现状,了解了人世炎凉。

而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之所以能够广受流传与喜爱,正是因为他与千千万万读者引起了人性间最现实、最真切的共鸣。

无论如何,莫泊桑用最简单的材料与最单纯的手段来写出韧劲、朴实、自然、甚至带有乡土气息的文章来炼出了稀世的短篇小说瑰宝。作者:戴雍涵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王小波短篇小说《猫》读后感8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小说读后感8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