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大道之行也有感

读大道之行也有感

石头也会发光——读《渴望生活》有感。

人一生要过得有意义,就需要不断地阅读优秀的作品。一个人要想获得伟大的成就,就必须多读多思。假期时我们观看了作品,相信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为了充分回味作品这个作品,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作品心得更好的记录下来呢?也许下面的“石头也会发光——读《渴望生活》有感”正合你意!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石头也会发光——读《渴望生活》有感
蔡哲援
天上的星星常灿烂,常安宁,却不曾想它也是一块石头,一块能发光的石头。
《渴望生活》是美国作家欧文·斯通二十六岁时的作品,讲述的是画家梵高悲惨而成就辉煌的一生。作者仿佛把梵高写成了一颗太阳,把他的晨曦、正耀和最后的日落,都极其细腻地刻画展现。
梵高的一生是极其曲折郁苦的,他渴望爱情的滋养,但却又一次次沉进拒绝的深沼。他疯狂地往画布上涂抹着颜料,可他的画作却总被搁置在最黑暗的角落,堆积起一层灰暗的尘土。他是一团无比炽热的希望之火,却被冰冷的现实河水渐渐浇灭。
但放眼今日,“梵高”这个词汇已成为了艺术界的代名词,他的画作被竞拍到上百万美元,无数人仰慕他,喜欢他,痴迷他。尽管他没有等到万人景仰的狂热,但他确已成为了他所描绘的那一幅《花瓶中的十四朵向日葵》,如神一般令人震惊、痴狂,无法触及。
现在这个世界的我们,也是循着这般的规律而进的,没有一种人生会永远低平如砥,也没有一种人生会处于高荡的天空而永不坠落。我们总在奋力往上攀爬,然后收获山脚肥沃青葱的草地。只要我们奋斗了,努力过,为之交瘁,也为之痛苦了,总会得到我们想要的,即使需要漫长的等待时间。
所以,这世上,有些人生来是星星,而有些人却是石头,你不必因为你是一块石头而感到悲哀。我们也许不会成为梵高,但我们与梵高一样,都是石头,只要你如书名一般“渴望生活”,你这块石头就会成为一颗星星,照亮许多人前行的方向。


点评:这篇读后感的感点归结得很好,“即使你是石头,只要你渴望生活,也会成为一颗星星”。层次结构清晰,引议内容集中,议联衔接自然,紧扣主题,内容催人上进。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读《渴望生活》有感300字


梵高得到的爱少之甚少,他渴望得到人们给予的爱与关怀,社会给予的温暖。所以他曾追求过爱情,但却从未获得过。他为爱情所做的事无疑是疯狂的,可惜没人敢接受。

他,是博爱的。他会感受爱,同时也给予爱。但他没有像他的弟弟一样体面的工作,丰厚的薪金,温和的性格,彬彬有礼的举止。相反的是他敏感,易怒,脾气暴躁,行为偏激,有些神经质。所以,他的一生得到的爱少之甚少!

一生中爱情频频受挫,感情困顿 ,仅仅卖出了一张《红色葡萄园》,他在痛苦、绝望与孤独中用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可悲而又辉煌。

是苦难, 造就了这个天才.是苦难,滋养了他的灵魂。是苦难,铸造了他的辉煌。

读《石头》有感


读罢此文,不禁让人惊呼:一片多么深刻感人的好文章呀!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小作者就是那块已露出光彩的璞玉,正闪着夺目的光。

首先惊叹作者娴熟的语言功底,短剧的精炼简洁:无生无灭,无来无去世事无常,无理循环,长句的含蓄深邃:没有汲取地支灵气、聚日月之精华,所以我没能幻化成石猴,大闹天空;不曾遇到仙道神人,将我带入红尘。于是,我不曾品过那如天似苦的风月情缘。只是开头,作者就将我们引进了丰富的文化积累和精妙的言辞之中。

再有就是有感于其奇妙的构思:以一块石头最为叙事主体,从其不同寻常的经历,刻画其不屈的性格,以物喻人,含蓄深刻,最后结尾这块不中用的石头竟是一块宝玉,出人意料、耐人寻味的结尾,也是作者精心的一笔。

作者有着强烈的震撼力,特别是那翻斗车的滚筒再转,在不停地转,还在转我似乎听到了呐喊和呻吟,不由的耳边响起了一位伟人曾喊出的:救救孩子!

渴望生活读后感


渴望生活读后感(一)

读了这本《渴望生活》。

事实上,对于梵高,我从不厌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我对他怀有一种近乎变态的尊崇,掺杂了只有新入教会的虔诚教徒才有的那种忘我的狂热。

早在小学一年级时我就从美术老师认识梵高,对于这一点我一直自鸣得意。当然,如果没有当天晚上回家和家人说起今天老师说了梵高的话,一切会更加完美。

在这之后,我开始零星的从其他人的作品之中少许的认识了梵高:在正式绘画前干过不同职业,但最终都失败了。一生未曾娶妻,更没有孩子。只活了三十几岁,在世时,画只卖出一幅画,因和高更在绘画上意见不合,割掉了自己的右耳,是精神病患者等等。虽然梵高的古怪令我感到好奇,但是梵高和提奥的兄弟友情令我着实感动,他们死时也葬在一起。当然,梵高的成功使世界文学的改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有些人并不理解梵高,认为梵高并没什么太大的成就,梵高却被美国人看的如此重要。那是因为梵高的悲惨而成就辉煌震撼着读者,追求名人的辉煌并不是追求名人的成就,而是追求名人成功的经历。

感谢你成为我的光。


渴望生活读后感(二)

读后这本书后,我总在想一个不可能的问题:如果当时二十二岁的温森特梵高爱慕的乌苏拉,接受他的爱,那么梵高的命运将会改写,那么他便不会在三十七岁早早离世;不会历经贫穷、困厄、流浪、精神疾病缠身的一生。然而,世界会因此少了一位着名的画家,多了一个普通人。

在博里纳日,梵高为矿工们布道,以期能给贫困、劳累的人们带来精神的慰藉。可在一次又一次矿难之后,为谋生,矿工们依然冒生命危险继续下井,梵高认识到牧师的工作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为根本没有所谓的上帝!我能干什么?哪里是我在人世上合适的位置?他在心里问了自己无数遍。

后来,梵高拿起画笔,画上下班的矿工,他们身上有一种吸引他的东西。学者曼德斯对梵高说过,无论你做什么都会做好的。你最终一定会表现出你内心的一切,而那就是你一生成就的证明。那年,梵高二十七岁。他终于找到了可以自由表达内心的形式画画。

前路茫茫,未来如何,他不知道。没有学过画画,只是凭着喜欢。这是一件冒险的事情。父亲提奥多鲁斯说,好作品不可能开始于拙劣的作品。很显然,父亲不了解自己这个儿子。梵高是认定一条路走到底的,不在乎别人的是非判断。尤其是当母亲劝说他给那些衣着讲究的富贵小姐、太太画像可以挣不少钱时,他拒绝了。仅仅只为填饱肚子的话,梵高可以低头取得梵高叔叔们的谅解,重回古比尔艺术品公司谋得职位;甚或在决意做牧师时俯就当时行规和迎合当权者,是不愁当不成牧师的;还可以去做个本分的农民等等。但是梵高画画,不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画匠。怎么画?画什么?全是听从内心的选择。在他眼中,博里纳日的矿工,捡矸石的孩子、妇女,他们的悲惨境遇、无力改变的命运都在他心里烙满血印。在家乡布拉邦特,梵高画的农民与土地,家人分不清界线。因为在他看来。农民和土地就是两种泥巴,互相融合,互相依存。

表姐凯来到埃顿。凯身上的优雅气质是乌苏拉不能比的,梵高深深为她着迷。看着表姐因丧夫而憔悴的容颜,他很难过。多想给她一个深情有力的拥抱,在她耳边倾诉慰藉、痴爱的话语。他甚至幻想,如果自己画画时表姐能时时陪在身边,那将是多么幸福啊!可梵高得到的是凯不,绝不!的回答。所幸,他已经接受过一次这样的打击,再来一次又如何!所幸,他还有最难舍弃的画画,还有经济上给予自己支援的提奥。提奥对哥哥的感情超越了一般手足关系。不能想象,如果没有提奥,就不会有我们众所周知的梵高。梵高专注画画,除了逝世前卖出过一幅画,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画商特斯提格就曾企图游说提奥,停止资助梵高,以免其越陷越深。

事实确实如此。没有什么能阻止梵高为画画流浪的脚步。从海牙、巴黎、扭恩南、到阿尔。阿尔是一个烈日暴晒、狂风肆虐、气候条件恶劣的地方。在炎炎红日下,于飞沙走石中,梵高拿起画笔捕捉大自然的美景。提奥没寄钱来时,他用苦艾酒、烟草支撑身体。他被一种强烈的使命感驱使着,画了一幅又一幅。因为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通过画画充分表达了自己对世界的见解,他感到极大的满足。所以,乐此不疲。

后来,梵高的身体出现了状况。意识混乱时,竟割掉一只耳朵。热病发作后,他到圣雷米疗养。整天同一群听天由命、静待死亡的精神患者在一起,梵高觉得自己生命在一点点消亡。从病房铁窗望去,是一片麦田,多么绚烂辉煌而安宁他重新拿起了画笔唯有画画,让他感觉还活着。梵高的病,时好时坏。画完最后一幅《有乌鸦的麦田》,他自杀了。

有许多大家,生前不名一文,落魄至极。梵高就是如此。他走得是一条常人不愿、不想走得路,注定要一生孤独,要受苦、受难。可是他们的艺术作品,永远辉耀在我们常人仰望的艺术星空。


渴望生活读后感(三)

《渴望生活》是美国传记作家欧文斯通26岁时写下的作品,这部着作,几乎涵盖了画家梵高短暂一生的全部经历。

众所周知,梵高是一位被时代埋没的天才,生前毫无名气,度日艰难,靠弟弟的救助为生。当梵高去世后,他的杰作才被世人发掘,成为无价之宝。欧文斯通在写作这部传记时,走访了梵高生前去过的每个地方,并且做了大量实地采访。

9世纪的印象派画家里,梵高是一个另类。他的画有点类似儿童的创作,线条和色彩大胆纯粹,醉心于风景,植物和贫苦大众的描绘。鸢尾花,向日葵,星空,麦田,苹果园,夜色中的咖啡店,吃土豆的农民,拾麦穗的妇人。画面中的每一个物体,都以独特的方式燃烧着它的生命力。它们已经不仅仅是一些静物。它们是凄艳的生命。没有一个画家的用色,会像梵高这样浓烈,明亮,无法控制般的亢奋。深红,铭黄,碇蓝,艳紫,苍绿。油彩有时候以凝固状态呈现在画布上,无法稀释和抹匀,好像一颗被揉搓的灵魂,把暗红的鲜血喷射在包容着无限向往的空白上。粘稠的血液因为激情,在丧失倾诉的寂静中,像混乱的手指,因为无法抓住空虚而扭曲。危险天空下的麦田。一种骚动激越的情绪纠缠在压抑而明丽的色彩中,令人不安的气息扑面而来。是暴雨之前的清新而寒冷的风。是灵魂无法突破的孤独。

印象深刻的是,梵高在阿尔绘画期间,割掉了自己的一只耳朵,把它献给了一名年轻的妓女。在那样一座阳光暴晒的城市,梵高像发疯了一样,做尽了奇怪之事。欧文斯通的记录是非常可信的,这也是这部传记的可贵之处。

当我们翻开这本书,会认识一个不一样的梵高。随着欧文斯通的笔,去见识一下天才的世界。

站在会发光的舞台作文600字_高一读后感


一个多月之前,我看过孟小蓓发过的一篇文,上面配了一副图。歌手在自己的舞台上发光发热,后面的鼓手大提琴手也在默默的发光发热。

我心里充满着疑问:站在自己的舞台上面,做着自己应做之事。的确值得别人为他喝彩。但我在这里所说的“舞台”,并不完全指歌手,表演者,主持人待着的那块场地,而是指生活这块大舞台。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怪自己出身,或者生活环境导致自己如今,俗话说猪毛长在猪身上,意思就是指出了的问题,矛盾的时候,应该尽力先从自己这找缺点,改变自己,丰富自己的内涵或者说一些东西。从而达到大舞台,进而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发光发亮。我记得李连杰在《开课了》里边说过一句话,他当初的梦想是当一名园艺工人,就他们家附近的北海公园的园艺工人。下边有一些孩子提起问题,问他为什么会成为电影巨星呢。他的话我现在归结起来是这样的:应为我的电影行业如今和我以前的北海公园开起来是一样的。我的电影舞台就是我原来想象中的北海公园,我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舞台,能够让自己过得充实的存在。

还记得以前有一个生物教授,应为自身的阴差阳错改变了自己的最初志愿—音乐家。她也拼命的学习生物学的东西。终于在后来的日子里,她获得了成功。她对音乐的热爱将永不停止,她同样取得成功的原因来自于自己对坎坷仍然坚持拼搏的原因。她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事,就算后悔迷茫也应该认认真真努努力力的去干。把舞台点亮,哪怕它以前从不属于自己。

这两件事在我心底里会永远铭记,舞台的灯光需要自己点亮,相信属于我的舞台已经搭建,我也将会拼搏的去点亮它。

《渴望生活》读后感2000字


温森特没有死,他永远不会死。他的爱,他的才华,他所创造的非凡的美,将千古长存,并为这个世界增添光彩。我禁不住时时要看他的画,每看一次,我都会发现其中有种新的信念和人生的新意义。他是一位巨人,一位伟大的画家,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为了他所热爱的艺术,他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19世纪的欧洲,艺术蓬勃发展,梵高,他好像生来就是为了绘画而生。

那时的梵高在世人眼里是个毫无价值,行为古怪的人。他被剥夺了福音传教士的资格,他自己不能挣钱还要靠提奥的接济度日,他虽身为梵高家的成员,在社会上却没有高人的地位。他贫穷、疯狂,使人害怕。

然而多年以后人们意识到,他是一个因善良而受苦的天使,也是一个用色彩享乐的天才。

梵高知道他自己是个使人讨厌的人,是个没有社会地位的人。他在自己作品中表现的却正是这样古怪的、无足轻重的人内心的世界,在穷困的茅屋中,在最肮脏的角落里,他看到了值得描绘的景象,他画得越多,对其他的事物就越不感兴趣。也正因为摆脱了其他事物,他的眼睛在捕捉生活的可绘性上就愈敏锐。他坚持不懈地观察,持之以恒的创作,飞蛾扑火,不顾一切。

绘画对于梵高的重要性超过了一切。当梵高明白最重要的是忠于自己的理想并始终如一地坚持下去,而非作品的优劣时,艺术成为了他一生的路。在他十几年的绘画生涯里,他将自己一切的精力都用在创作上。他过得简朴又拮据,他把自己生活的需求降到最低,只为了他的艺术。

梵高的生命里永远不能没有绘画,单纯拿着画笔就使他心神愉悦。为了完成一幅画,他可以不眠不休的工作,为了省下钱买画材,他可以靠咖啡、苦艾酒和烟丝度日。他折磨这具包裹着他灵魂的可怜的躯体,用充满着热情的艰苦劳动摧毁自己,而他的灵魂永远存在。

梭罗在《瓦尔登湖》里曾写到:我希望,作家不要总写一些各处听来的事迹,再将它们毫无意义的拼凑起来。应该简单真诚地讲讲自己周围的生活,然后把作品从远方送到读者手里。斯通先生确实将他所处的那个遥远又神秘的西方艺术世界倏然带到我眼前。梵高的内心艺术世界也在我眼前展开。明亮的色彩,富有张力的构图,蕴含生机的线条,以及轻快流动的无所不在的空气。它们混杂交织在一起,发酵、膨胀、炸开,又扩散。它们紧紧吸住人们的目光,热烈、浪漫、扣人心弦。

梵高的画里有着非同寻常的表现力与强烈的力度感。在他对事物本质的绝对肯定中,在他对形式往往是不作思考的简化之中,在他想直接面对大阳的傲慢愿望中,在他对描绘与色彩的酷爱之中,一切都显示出他是一个时而野蛮狂暴时而单纯温柔的人。他的画里有着对每一对象本质的不懈追求,也有着对自然和真理怀有深沉的和几乎是孩子气的热爱。梵高的画里像是有一团烈火,燃烧时仿佛要溢出画面,吞噬一切他所以为的虚幻。

梵高笔下永远没有纯粹的静物,就连室内的静物画都表现着某种情感与生命。他画博里纳日的女人,却不是某一个特定的人,而是博里纳日所有矿工妻子的概括。他画阿尔的风景,基本色没有逐步过渡地排列在一起,对一些细节也干脆不去描绘,也不把线条、色彩、光和影处理得边缘明确。而是颤动的,仿佛是互相渗透的。

最明媚的自然是《向日葵》。螺旋的、柠檬黄的炽烈火球飞越天空,渲染出那个时代最亮眼的颜色。他挟着画板,挟着那颗炽热的心奔向那向日葵海,明亮的色调染绘出生命的昂扬与放肆,深色的点触暗示了万物的衰萎与枯落。一切都在蓬勃生长,又无时无刻不将落叶归根。这是梵高对万物盛衰更替的独到领悟.

《星夜》是动态的,流转的云,变幻的星。上帝是月蚀的灯塔,无人知道那是怎样一个风在发狂,云在起舞的夜晚。谁知何处的丝柏林与星同眠,谁又知那一轮澄亮的月是如何从月蚀之中隐现。大大小小的星子回旋,月亮形成巨大的漩涡,星云的线条纠结、盘旋,暗绿褐色的丝柏像巨大的火焰,是星夜狂欢的响应者,而天空下安睡的天空那么宁静祥和,深蓝的色调给人以自由的时空感。这极具表现主义色彩的画作深处是梵高的心之所向,那几亿光年之外的星子是他的远方,是无时无刻不在吸引他的灵魂栖息之地。

作于1889年的《自画像》,疯狂又冷静。画像里的这个男人,他浅色的眸子何曾没有流露对于被世人赞许的渴望。点缀于颧骨、鼻尖的橙黄色调,何尝不是他所盼望的人世间的温暖。他身处谩骂与嘲讽之中,他割去自己的右耳,却绝非对生命的亵渎。他言海浪是涨是退,海水是否会漫过嘴唇,我未可知,但我会好好活这人生,他选择以割去右耳的方式斩断恩怨,他选择沉坠现实,同时逆向生长,将灵魂送往心中那个崇高的艺术世界。

梵高,他是为了自己的艺术世界可以牺牲一切的人。《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兰德亦是如此。为了自己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他放弃了一切。常常暗自思考艺术究竟为什么有如此大的魅力,能让人耽溺其中不得自拔。然而只有亲自去感受,才能体会到。得闲时落纸一幅水墨。墨色的渐次晕染,山石树木的浓淡,栖于树枝上的雀鸟,行于山间的旅客,都令人深陷其中,不知不觉成了画中人。山水讲究大片的留白,西方油画却讲究颜色的涂抹,作画方式虽然不同,只是它们给作画之人带来的影响却终归是相同的。灵魂的倾注,迸发的热情,全身心的投入,如同与画融为了一体。本是执笔者,奈何入画太深。

正因为如此,艺术对人才有莫大的吸引力。梵高,他可以没有妻子、子女和朋友,他可以没有富裕、安定和健康。他可以没有可靠而舒适的物质生活,他甚至可以没有上帝。但他不可以没有这种比他自身更伟大的东西创造的力量和才能,那才是他的生命。

绘画对于梵高而言,是他的信仰,是他心里熊熊燃烧、永不熄灭的烈火,是支撑他走过孤独、贫穷与绝望的唯一支柱我们内心的思想,它们表露出来过吗?也许在我们灵魂中有一团烈火,但没有一个人前来取暖。过路人只看见烟囱中冒出的一缕青烟,便接着走自己的路去了,那么,该怎么办呢?难道不应该守护着心中的这团火,保持着自己的热情,耐心等待着有人前来取暖的时刻吗?

在被时间苛待的时岁里,梵高仍留了一丝罅隙让心中的烈火生长。在步步紧逼的日月中,他保留了那最纯真的一点点光亮。他仅有这一团烈火,也永远拥有这一团烈火。他生于信仰,死于信仰,也在信仰的烈火里重生。

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


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一:《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

(1170字)

“痛苦便是人生”这是名画家文森特.梵高的临终遗言,也是他那短暂一生的真实写照。梵高是世上最孤独的人之一。这是欧文斯给梵高写的传记《渴望生活——梵高传》的前言。在传记中中,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欧文·斯通用一支神奇的笔勾勒了这位一代印象派巨匠那充满痛苦的悲剧人生。这个荷兰画家因为一精一神失常,割掉了自己的耳朵。最后开一槍一身亡。这本书看过很久了,它给予我心灵极大的震撼。梵高是个为艺术而生的天才,他的伟大毋庸多言。

他的弟弟提奥则是在他背后默默支撑他的另一个伟大的人,没有提奥就没有梵高。因为梵高根本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提奥定期给生活窘迫的梵高汇钱,让他能在满足温饱的前提下继续创作。梵高则不断地写信给弟弟,告诉他自己创作的过程,对生活的信心和绝望。他的一生可以概括为:出生+绘画+死亡,除此以外再无其他。虽然他也曾追求过一爱一情,却从未获得。当他为一爱一情把手放在燃一烧的蜡烛上方,以此表白时,我感动得无意言语。无疑他的一爱一是疯狂的,可惜没人敢接受。和一妓一女生活的那段时间,更加没有一爱一情可言。在绝望中无以回归的梵高,最终选择了以绝望的方式离开自己。

19世纪的印象派画家里,梵高是一个另类。他的画有点类似儿童的创作,线条和色彩大胆纯粹,醉心于风景,植物和贫苦大众的描绘。鸢尾花,向日葵,星空,麦田,苹果园,夜色中的咖啡店,吃土豆的农民,拾麦穗的妇人。画面中的每一个物体,都以独特的方式燃一烧着它的生命力。它们已经不仅仅是一些静物。它们是凄艳的生命。没有一个画家的用色,会像梵高这样浓烈,明亮,无法控制般的亢一奋。深红,铭黄,碇蓝,艳紫,苍绿。油彩有时候以凝固状态呈现在画布上,无法稀释和抹匀,好像一颗被一揉一一搓一的灵魂,把暗一红的鲜血喷一射在包容着无限向往的空白上。粘一稠的血液因为激一情,在丧失倾诉的寂静中,像混乱的手指,因为无法抓住空虚而扭曲。危险天空下的麦田。一种一騷一动激越的情绪纠缠在压抑而明丽的色彩中,令人不安的气息扑面而来。是暴雨之前的清新而寒冷的风。是灵魂无法突破的孤独。

但梵高发现,生命的疼痛滋长于他自己挖掘的伤口。于是,他在一陽一光充沛的田野上,对着自己的身一体开了一一槍一,没打中心脏,然后掩着伤口回到家里,当天晚上,凡高叼着烟斗一言不发.第二天,凡高还与来看它的提奥谈起他对艺术的见解.到了晚上,他开始虚弱.1890年7月29日凌晨1时30分,凡高停止了呼吸在他的弟弟提奥的怀里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37岁.他的遗言是:“The sadness will last forever.”更是让人感觉到他的内心深处那久久的痛苦和绝望。

梵高死后六个月,弟弟提奥在对哥哥痛苦的思念中带着无限悲痛离开了人世。他被人们安葬在他哥哥的墓旁-奥维尔墓园。墓园很简单,兄弟两的墓碑也很简单,上面分别写着:文森特.梵高与文森特提奥.

也许梵高早就意识到:破碎会带来快乐。可以让自己不再绝望,于是他选择了离开……

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二:《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

(1988字)

因为喜欢绘画,所以非常关注画家的生活。在寒假中,我读了《梵高传》。或许大家认识梵高仅限于他的《向日葵》。曾经风一靡一一时的被人们反复印刷用做家里的装饰画。我觉得虽然这似的他的这幅画被更多人所认识,但也使他这幅画流于俗气。因而慢慢梵高被人们所淡忘。但是我觉得,梵高本身,就是一部传奇。只有你知道了他的经历,才能读懂他的画。

这本书从好些天前就断续在读了,真正让我一爱一不释手,却是这个假期。我感动于梵高与弟弟的亲情,疼痛着他们的疼痛。我愤怒于人们对一个善良的人所做的欺侮,愤怒于那个不公的社会,愤怒于那些最底层人民的苦难―而我只是一个看客。

在世时,他被视为做什么事都失败的人,视为疯子。然而,这一连串的失败并没有把他打倒,他还是倾尽自己的生命,来一爱一,来描绘这个世界,纵然这个世界把他遗弃。

虽然手中只有印刷粗糙的梵高画选,我还是从中看到了很多。这个不善言辞的人,把他的心,他整个的生命,他一生想要说的话,想要表达的情感都一笔笔绘在画板上。我看到他对生命的渴望,对这个世界的一爱一。看到他的梦,那个像他笔下的天空那么蓝的梦。看到了他的躁动,他的强烈的要爆炸,要挣脱这个世界的束缚的渴望。

欧文斯通是一个伟大的传记家,书中的情感,语言,以及他对梵高的理解,描述,令人印象深刻。

痛苦便是人生”这是名画家文森特.梵高的临终遗言,也是他那短暂一生的真实写照。梵高是世上最孤独的人之一。这是欧文斯给梵高写的传记《渴望生活——梵高传》的前言。在传记中,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欧文·斯通用一支神奇的笔勾勒了这位一代印象派巨匠那充满痛苦的悲剧人生。这个荷兰画家因为一精一神失常,割掉了自己的耳朵。最后开一槍一身亡。这本书看过很久了,它给予我心灵极大的震撼。梵高是个为艺术而生的天才,他的伟大毋庸多言。

他的弟弟提奥则是在他背后默默支撑他的另一个伟大的人,没有提奥就没有梵高。因为梵高根本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提奥定期给生活窘迫的梵高汇钱,让他能在满足温饱的前提下继续创作。梵高则不断地写信给弟弟,告诉他自己创作的过程,对生活的信心和绝望。如果没有梵高,提奥会过得很好吧。体面的工作,丰厚的薪金,温和的一性一格,彬彬有礼的举止,走在哪里都是受人喜一爱一的。他会过一种衣食无忧,平淡恬适的生活。而梵高,敏一感,易怒,脾气暴躁,行为偏激,有些神经质,难以想象各方面截然相反的人会这么友一爱一。

梵高的一生可以概括为:出生+绘画+死亡,除此以外再无其他。虽然他也曾追求过一爱一情,却从未获得。当他为一爱一情把手放在燃一烧的蜡烛上方,以此表白时,我感动得无意言语。无疑他的一爱一是疯狂的,可惜没人敢接受。和一妓一女生活的那段时间,更加没有一爱一情可言。在绝望中无以回归的梵高,最终选择了以绝望的方式离开自己。

19世纪的印象派画家里,梵高是一个另类。他的画有点类似儿童的创作,线条和色彩大胆纯粹,醉心于风景,植物和贫苦大众的描绘。鸢尾花,向日葵,星空,麦田,苹果园,夜色中的咖啡店,吃土豆的农民,拾麦穗的妇人。画面中的每一个物体,都以独特的方式燃一烧着它的生命力。它们已经不仅仅是一些静物。

它们是凄艳的生命。没有一个画家的用色,会像梵高这样浓烈,明亮,无法控制般的亢一奋。深红,铭黄,碇蓝,艳紫,苍绿。油彩有时候以凝固状态呈现在画布上,无法稀释和抹匀,好像一颗被一揉一一搓一的灵魂,把暗一红的鲜血喷一射在包容着无限向往的空白上。粘一稠的血液因为激一情,在丧失倾诉的寂静中,像混乱的手指,因为无法抓住空虚而扭曲。危险天空下的麦田。一种一騷一动激越的情绪纠缠在压抑而明丽的色彩中,令人不安的气息扑面而来。是暴雨之前的清新而寒冷的风。是灵魂无法突破的孤独。

但梵高发现,生命的疼痛滋长于他自己挖掘的伤口。于是他在一陽一光充沛的田野上对着自己的身一体开了一一槍一,没打中心脏,然后掩着伤口回到家,当晚,凡高叼着烟斗一言不发.第二天,凡高还与来看他的提奥谈起他对艺术的见解.晚上,他开始虚弱.1890年7月29日凌晨1时30分,凡高停止了呼吸在他的弟弟提奥的怀里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37岁.他的遗言是:“The sadness will last forever.”更是让人感觉到他的内心深处那久久的痛苦和绝望。

梵高死后六个月,弟弟提奥在对哥哥痛苦的思念中带着无限悲痛离开了人世。他被人们安葬在他哥哥的墓旁-奥维尔墓园。墓园很简单,兄弟两的墓碑也很简单,上面分别写着:文森特.梵高与文森特提奥.

也许梵高早就意识到:破碎会带来快乐。可以让自己不再绝望,于是他选择了离开……

虽然很早就知道他的一些经历,但是读起这本书来,却总有一种让我透不过气的感受。也许,他要是生活中在现在的社会中,结果会截然相反,不过,也许,就没有那样才华横溢的梵高,就没有这样让人怜,让人敬,让人无限可惜的梵高了。

但不管怎么样,我觉得他始终是热一爱一生活的,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他。而我们,我觉得,没有理由,抱怨挫折,没有理由,不去热一爱一自己的生活。你说呢?

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三:《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

(568字)

说实话,我从不愿意看一本五百多页的书,即便这个人我是这么感兴趣,有很长一段时间,它就和被我弃置一旁,散乱堆积的画册,一起安静的呼吸,并且不断被新的尘埃或一陽一光覆盖。

然而某天,一个一陰一雨绵绵的午后,难得悠闲的周末,我站在书架前,迫于一些奇怪固执的念头,我整理那些我曾经喜一爱一的东西,在其中,拿出了这本《梵高传》。

事实上,对于梵高,我从不厌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我对他怀有一种近乎变一态的尊崇,掺杂了只有新入教会的虔诚教徒才有的那种忘我的狂一热。

早在小学一年级时我就从美术老师认识梵高,对于这一点我一直自鸣得意。当然,如果没有当天晚上回家和家人说起“今天老师说了梵高”的话,一切会更加完美。

在这之后,我开始零星的从其他人的作品之中少许的认识了梵高:在正式绘画前干过不同职业,但最终都失败了。一生未曾娶妻,更没有孩子。只活了三十几岁,在世时,画只卖出一幅画,因和高更在绘画上意见不合,割掉了自己的右耳,是一精一神病患者等等。虽然梵高的古怪令我感到好奇,但是梵高和提奥的兄弟友情令我着实感动,他们死时也葬在一起。当然,梵高的成功使世界文学的改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有些人并不理解梵高,认为梵高并没什么太大的成就,梵高却被美国人看的如此重要。那是因为梵高的悲惨而成就辉煌震撼着读者,追求名人的辉煌并不是追求名人的成就,而是追求名人成功的经历。

感谢你成为我的光。

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四:《渴望生活——梵高传》读后感

(677字)

我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断断续续地读完了这本书,这是继《约翰·克里斯朵夫》之后,我读过的最好的一本传记类书籍。当然,《约翰·克里斯朵夫》只是小说,尽管是长河体,但是并不完全等同于传记,但它与《渴望生活》相似之处在于,都写出了人生中的孤独与痛苦,以及在低谷中执著追求美的人所创造出的光辉。梵高的一生可以说是悲惨的,他没有稳定收入,没有稳定的感情,没有健康的身一体,甚至在世的时候没有几个人能够理解他的作品,后不能忍受一一精一神疾病的折磨,最终开一槍一自一杀。但是他的艺术注定是人类文明史上光辉灿烂的一笔,因为他的画作里就洋溢着一陽一光和自一由,这和他一陰一郁的一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难想象在那样艰苦的生活中,梵高的思想里竟然净是一陽一光、向日葵、鸢尾花、果园和星空,他那铺陈的色彩简直就是热情的宣泄,是对美好生活的歌颂,而这一切都是他在最底层人民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梵高之所以伟大,大概就是他展示了人一性一伟大的一面吧?

我所读的这本《渴望生活——梵高传》是由北京出版社出版集一团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4月第1次出版,美国作家欧文·斯通著,常涛翻译,32开本,共525页,约41万9千字,定价29。80元。

本书有一个小小的问题,就是中文版译者常涛先生在“再版后记”中写道“被誉为传记小说之父的斯通先生于1986年过世”,而书封皮折页中作者介绍中显示,本书的著者欧文·斯通的生卒年份为1903~1989,斯通先生以26岁的年纪就写出了这么优秀的传记作品,其卒年应该准确才对,我查阅了百度百科,显示其卒年为1989年,不知道是网上资料有误,还是常涛先生的笔误,希望以后再版的时候可以修正。

读《蓝石头》有感


书籍像珍珠一样珍贵,没有任何的危害。只有那美好的意义,在这些无比珍贵的珍珠里,选出最亮的一颗,来说一说它的意义吧。
这颗珍珠是蓝色的,这本书就叫作《蓝石头》。
这是一本多画少字一部书,它的表面大部分是蓝色的,这是一部关于分离、思念的书。
这本书是朋友送我的。

这本书开头是一片绿油油的森林,森林绿叶茂盛的把蓝石头包在了里面。这个森林里每日都有鸟儿与歌儿陪伴着。这样无忧无虑的生活,从来没有任何的烦恼……
好景不长,森林着火了,烧了整整七七四十九天,本来绿油油的森林,就在一瞬间变成了光秃秃的一片灰烬。后来,只剩下一颗大黑石头,待了不过七日,便又下起了大雨,又下了七七四十九天的雨。黑石头被刷成了一个大蓝石头。
它就这样,它不曾感到孤独,仍然有鸟儿的陪伴,但是它的意外发生了!
它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有一天分成了两半,从而它的思念就开始也就是见到蓝色就会破损。
蓝石头分为两半的时候,一半被带走了,被一个著名的造型师改造成了一个大象,人人都为它而喝彩。到了晚上,一个小女孩儿戴着一顶蓝帽子,问大象:“你知道我家在哪吗?” 大象没有回答。小女孩的蓝帽子掉在了地上,蓝石头思念他的另一半了,瞬间碎了!
碎了之后,设计师把大块好的改造成了一只鸟,卖给了一个有钱的老婆婆。
每天老婆婆都会去看蓝石头,有一天,老奶奶突然晕倒了。她的蓝围巾飘到了鸟(蓝石头)的面前,蓝石头想起了它的另一半,它又破损了。
老婆婆的儿子把蓝石头带走了,看到了只有鸟头还完好无损,它又被卖给了另一个人做成了鱼。

鱼(蓝石头)被安放在了码头的桥上,一个女孩每天都会在码头迎接她心仪的那位男孩。有一天,男孩儿出海,女孩儿却再也等不到那个男孩了。它想回家了,它又破损了!
掉进了海里,直到有一天。被自由潜水的人发现,改造成了一个月亮,大家都很喜欢它。它很喜欢这里,但又好景不长。它又因为一副蓝手套破碎了!它又被改造成了一个墓碑,每天都有人给他献上鲜花。过了一段时间后,便没人再给他献上鲜花。它又破碎了!这块墓碑被一群学生带到了一个石匠那里,石匠把蓝石头又做成了一只猫,不过一小时又碎了。因为石匠旁边有一个蓝大衣,它想家了。石匠把蓝石头扔出了窗户,被小丑捡到了,刷了绿油漆,在表演过程中破碎了,被一个小男孩儿捡到了。做成爱心项链送给了他的情侣。女孩带着它很开心。不过好景不长,女孩儿和男孩儿分手了,女孩儿坐火车,去一个全新的城市。中途把项链扔掉了。蓝石头,变成了微细,去寻找另一半了……
这本书告诉我们好好珍惜时间,陪伴人们。每个人都渴望关怀,在满足自己的同时,更要关怀别人。
这一次我们再采另一颗珍珠,解读它的意义吧。

《渴望生活》读后感1200字


温森特·梵高,一个一想起来就联系起他那幅狂热的绚丽的的向日葵的画家,我从来没有仔细研究过他的画,一直对他有着一种同情才华横溢的落魄的艺术家的情感。今天终于把那本欧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梵高传看完了。从新的一个角度认识了他,并改变了对他那种同情的态度,换之的是尊敬和仰望。含着眼泪,想要记录点什么。泪水不是因为他悲苦的一生,或者是那可怜的终结,而是因为感动,一种非凡的生命力的感动。一种对生命的非凡热爱而感动的泪水。

温森特·梵高,出生于一个显赫的艺术家族,这个家族有着全欧洲最好的画廊,以贩卖艺术累积财富。但讽刺的是他的画在有生之年始终不被家族认可。他的父亲,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牧师,本来按照正常的路,他也应该被人尊称为尊敬的梵高牧师,可是他的一生贫困潦倒,时常因为贫困忍饥挨饿,甚至因为饥饿而高烧不止的日子占据了他前半生很多的日子。永远都是一副流浪汉的样子,胡子拉杂,眼睛刺红充血,衣着褴褛,那是他给人最深刻的印象。他天生的单纯善良,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的敏感,让他走上了一条为艺术而活的道路。

他的一生在流浪中渡过,他没有家,被除了弟弟提奥之外的亲人的排斥在外。没有经济来源,有的只有提奥,这个无私爱着他的弟弟,从最初每个月给他寄50法郎到后来每个月150法郎,提奥的一生跟他哥哥没有分开过,从这样的关系上讲。在梵高自杀死后的六个月后的前后几天,提奥也随即去陪伴了他的哥哥。梵高为了绘画四处流浪,不管是最初灰蒙蒙的博日纳里,还是找到艺术方向的纽恩南,他都是四处受尽白眼的人。在尘世生活中,他不擅长,太单纯,他不遵循人世间的生活规则,在艺术道路上他走上了天堂,可是在生活之路上他一直在地狱里承受着(用我们常人的眼光看)。不管怎么样的煎熬,没有一分钱忍饥挨饿十天,发烧不止,或者是终日画画而被人认作疯子,他都承受住了,最后让他走向自我灭亡道路的却是艺术上灵感的衰竭。虽然生活在最贫苦的尘世里,他却从来没有觉得苦过,只要他能画,他可以画,他就很快乐。最后因为精神分-裂的折磨,导致他灵感衰竭,然后开枪自杀,那也没有让人觉得灰暗,反而觉得他渴望生活的力量一直存在,只是他要自己与自然沦为一体罢了。

在他的作品中,他一直想要表达的是他的思想,他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崇拜。闪烁的星星《星夜》,张扬的向日葵《向日葵》大概是我们在教材图画书上不陌生的一些画,那一颗颗呈漩涡状旋转的星星,是充满光芒的闪耀的力量,耀眼的黄色的向日葵是伸向天空渴望生活的一只只手。

不知道自然创造的是哪条法则,人世间事物的好坏总是需要时间来甄别。梵高的作品在欧文斯通写完传记的时候(1934年)都还是一文不名的,到现在却是人类艺术的瑰宝,作为无价之宝在艺术的最高殿堂悬挂,正如他在第一次精神分-裂中出现的玛雅说的那段一样。他把他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热爱一直留在了世界上留在了世人的心中。

温森特梵高,短短地生活了37年,艺术生涯从绘画开始也只有短短的10年时间,却创造了人世间最辉煌的艺术。在世期间他只售出过一幅画。

我想,也许他就是那朵拼命仰望太阳,冒着被艺术灼伤的危险不躲闪的向日葵吧。仅此,肤浅地写完读后感,以此纪念这颗为艺术而生的灵魂。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石头也会发光——读《渴望生活》有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读大道之行也有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