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00字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00字

明朝的皇帝_《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00字。

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中外经典名著,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在我们认真读完一部中外经典名著后,总会在其中品出不一样的思想。这时候,我们不妨坐下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那么,你有没有写过有关中外经典名著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明朝的皇帝_《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00字 ”,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明朝的皇帝_《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00字:

皇帝,一个令人垂涎的职位。请允许我用“职位”来界定这个活生生的人。他是皇宫中万人仰慕的角色,一个小小举动便会带来不可小觑的影响,有道是“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他是皇宫中至高无上的存在,哪怕是个傀儡,也能够“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他是皇宫中人人渴望的到来,多少人翘首企盼他的宠幸……

可是,拥有无上权力的皇帝真的是一个可以自由呼吸的人吗?

不,不是。作为一个帝国的标志,遑论自由。

朱翊钧,明朝的第十三位皇帝,后世都称呼他为明神宗,年号万历,故后人又称“万历皇帝”。而我,总愿称他“朱翊钧”。

即位时的朱翊钧,年仅十岁。那时的他已经接受了四年的堪称魔鬼式的皇太子训练。明穆宗为他安排了一堆讲师进行辅导,学习治国方针、国家章程。本该天真烂漫的年纪,朱翊钧却只能在皇太子的路上一路向前,埋葬自己的肆意。稍有偏差,就可能万劫不复。

重担来得是那样的快。明穆宗的龙驭宾天,群臣的劝谏让朱翊钧登上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宝座,成为了皇帝。从此再无童年可言。

可是十岁的你,又如何处理国家大事呢?但好在你有一颗励精图治的心。于是在首辅张居正的建议、辅佐下,每天太阳初升时你就驾幸文华殿,听儒臣讲读经书。结束后批阅臣僚上奏的奏章,下午复回讲席,再读史书,练习书法,复习功课。只有每月逢三、六、九常朝之日,才暂免讲课。除此之外,即使是隆冬酷暑亦不间断。稍有懈怠,就会受到长跪的处罚。

记得当时你最爱书法,你得意洋洋地请张居正和其他大学士看你秉笔挥毫,期盼着他们的肯定与赞赏。可得到的却是书法课的取消,原因是书法是末枝小节,沉迷于此的大多是昏君。

你无法反抗,若是不从,“昏君”的高帽就会落在你的头上。你也无法去太后那里撒娇,自从你成为皇帝,亲情也变得虚假。好想抱一抱独自承受的你,告诉你,“写得真棒,加油!”

了解过这样的你,便不觉得十年后遇到郑贵妃_你的挚爱_时你的荒唐、反抗。她是你的知己,她从来不把你当做皇帝,而是把你当做一个普通的、有血有肉的“人”,在她的身上,你嗅到了久违的自由的气味。你不再是皇宫这座铁牢里孤零零的“犯人”,你与她肆意享受着爱情与自由的芬芳。读后感.

但随之而来的是立太子问题,你想立爱情结晶为太子,但群臣总以“立长不立幼”为由胁迫你。你内心痛苦万分,你可以反抗的,就像正德皇帝那样潇洒自在地活着。

可怜你心中的责任感时刻鞭策着你,你不能叛逆,不能一意孤行。这些苦你都默默承受,只因为你是皇帝。

后来,你想练兵,想出巡,申时行也不让。你被皇权束缚在了这座被称为皇宫的牢笼里,像一个“活着的祖宗”。

你看似拥有天下,却又一无所有。于是纵情声色成了你冷漠无言的反抗。世人诟病你中后期的荒诞昏聩,我却哀叹你金丝雀的一生。

愿你来生不做皇帝。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绽放光芒,拥有甜蜜爱情、温馨亲情、真挚友情。愿你来生自由飞翔!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扩展阅读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00字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00字:

张田田: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一部万历十五年,即1587年,时值明朝晚期,分别从万历皇帝、首辅张居正、首辅申时行、文官海瑞、武将戚继光、哲学家李贽等六个人的人生起伏,结合大历史观,从较长时段对历史因果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刻的解读,从而揭示了两千年封建官僚体制失败的原因。想要更加深入了解我们国家,我们民族;对历史感兴趣的同学,快来加入我们,一起品读、深思其中的故事。知之深,方能爱之切,赶紧行动起来吧。

卢小娇:“道德并非万能,不能代替技术,尤不可代替法律。”万历十五年,越是看起来不重要的年份,越是容易忽略,却越不可或缺而承前启后。

毕玖琚: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中,一个人翻不起滔天巨浪,滔天巨浪的后面可能站着一个时代的巨人,巨人之所以站在那,是因为他看清楚了河的流向,算准了此刻即将起浪。

臧金鑫: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听上去和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有点像,但是看起来有种十分不同的感觉,不过是同样的妙趣横生。强烈推荐。

张尚义:这本书作者引用了很多古今文献,写作时间也很长。从写作时间以及作者的序中,我了解到作者读过许多书,如作者提到的《神宗实录》。佩服作者心无旁骛的知识沉淀的过程以及那种不急躁不急功近利的品性,仅此一点就值得今天很多人学习。书中涉及到大明许多问题,如财政、金融、税收、礼仪、军制、俸禄、官吏品级、行政制度,思想等。对于这些问题尽管书中只是简单提到却都命中要害,主线紧紧围绕“道德”二字,引发我思考的是“治国理念”,其核心也是“道德”,很多问题亦由此而来。无论是大明的正直制度还是经济政策,都紧紧地和“道德”捆绑在一起。

虞冬蕾:记得《人民的民义》热播的时候,反派高育良对一本书爱不释手,后来大家反复提及的这本书就叫《万历十五年》。当时我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大贪官会这样喜欢一本历史书。这次有机会读了这本书,才明白。它是高育良成功的开始也是他堕落的引子。

他钻研透了中国古代官僚系统里很大的一个弊病:文官抱团腐败,多重领导导致系统纠错能力低下,即便万历皇帝也对此一筹莫展。作者是用一种近乎平淡的语气来叙述这个漫长的故事,感觉像是慢慢在我面前展开了一幅画卷,画卷上是一个王朝从兴盛到衰颓,没有晦涩难懂的语句,但平淡自透着千钧之力。书中我印象很深的一段话是“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一个王朝如此,一个社会一个个人更是如此,正因为我们有缺点不能改,更需要完善制度去制约它。大明王朝的灭亡,万历皇帝有不可推脱的责任,但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在于规则的缺失。

谢林晴:流逝的时光能够抹去一切痕迹,包括生命,就算贵为万民之主,苍天之子的他,也不能幸免。曾经的他胸怀壮志,意图力挽狂澜,打造无边盛世,然而岁月世事磨平了他的棱角,无奈的他只能屈服,心底的声音依旧叫嚣着反抗,于是他怠政,不抵抗不配合,去向官僚挑战,向这个体制挑战。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反之可恨之人亦有可怜之处。一个人的恶总是源于主观与客观两方面,而“人之初,性本善”,往往大环境才是那罪魁祸首。腐朽体制不改,黑暗势力不除,恶人必将反复。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赏析1000字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赏析1000字: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看似在讲5个典型人物(万历皇帝,申时行,张居正,戚继光和李贽)的故事,实则是通过五个人生活中的习惯揭露明代的社会问题,从而犀利地指出明代灭亡的原因,并以此为戒,批判不良的社会习惯,而警醒当下的一本传世经典。黄仁宇老先生真是力透纸背,所谓"夫子有言,言之必中"拿来形容这本书是再恰当不过了,书中深刻的揭露了现代社会可能存在的种种弊端,对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书中介绍了万历这个看似软弱无能,优柔寡断的,在朝中几乎像个傀儡似的任由着他的大伴冯宝和内阁首辅张居正摆弄的皇帝。从一出生,万历的命运就寄在了皇位上,而皇帝却不是个成熟的职业,中国千年延续的封建历史无法让它是,它也永远不会是。每一个皇帝都是那个时代最孤独的创业者,有的“敢叫日月换新天”,有的止了步伐将过去歌颂,更多的是万历这样背鼎的龟,被鞭抽的陀螺。作为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万历皇帝曾几何时也想励精图治,甚至愿意努力去实践礼来建立人们对道德的信心,当他看穿了所有人的阴阳两面之后,首先对道德丧失了信心。他的消极怠工并不是针对某个官员而是对这整套道德礼治体系。明朝后期道德和礼的确发展到畸形。这一整套道德和礼治体系一旦被建立起来就不再受人们所控制而是处处限制人们的行为。而皇帝不过是整套制度系统当中的一个角色,而且最受整套系统的压抑和控制,所以万历的一生,过的很悲催,最根本的在于中国古代遵从的完整的一套老祖宗的"规定"(也就是道德和礼制体系)。

其次,就是首辅张居正了,张居正一生励精图治,但却没有得到生前身后名,原因也就在于这万恶的封建制度,也就是道德代替法律的祖宗制度。书中有一句话我特别欣赏,"一项政策能否付诸实施,实施后或成或败,全靠看它与所有的文官的共同习惯是否相安无忧,否则理论上的完美,仍不过是空中楼阁"。读后感

·

这句话完美的揭示了张居正如此下场的原因,他想要改变的,本质上讲,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而这种制度,在所有文官的脑海里,早已深入人心,道德代替法律的判断标准,也早已根深蒂固,所以,他虽然基本是开创了"万历盛世",实则直到将死才看到这个社会的弊病,所以是他的失败,也是老祖先的悲哀。

最后,再说说抗倭名将戚继光和海瑞,两名勇士,一名在为中国法制社会的建成贡献了自己毕生的心血,而另一名则为祖国的边防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就其根本,都是所谓孔孟的儒家之道发挥到了极致的后果,所谓物极必反,阴阳相衡,都让我们深深的明白了封建制度的缺陷。

只有真正明白了这些道理,才能将我国的法制与德治双管齐下的治理方针贯彻落实到底,才能让我们的老祖宗,不再悲伤!作者:郭知承

相关链接: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及感悟1000字

解读明朝的历史_《万历十五年》读后感800字


解读明朝的历史——万历十五年读后感800字

《万历十五年》、《中国近代史》是两本历史书,前者讲明朝万历年间历史,后者讲清末历史。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在前一阵热播剧《人民的名义》里被提到两次,高育良为什么成功?可能就是从这本书里得到了启发,本书着重说了六个历史人物,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但将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表露无疑,维护皇权统治的“利器”竟然是道德,是礼,靠的是四书五经。于是催生出只讲道德不讲法律的文官集团。

其实当时最大的问题就是制度问题,两万文官抱团取暖,内部又分派系,皇帝很多事情是左右不了的,比如腐败问题,当时一个二品大臣一个月俸禄只有一百五十两银子,更不要提其他的小官了,所以地方官收取“常例”,京城大官收受地方官贿赂,想要励精图治,大刀阔斧的改革,像习近平总书记现在一样实行依法治国,使各级官员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更是难上加难。

礼虽然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却也是社会进步的巨大阻碍。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所以道德亦有阴阳。

海瑞就是很好的例子,我们都知道,他是个大清官,抄家只有十两银子,但他断案的标准如下,令人不敢苟同。

“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以救弊也。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以存体也。”可以想象,以“礼”断案可能得到真正公正吗?文人也有阴阳,张居正在我的印象里本来同他的名字一样,的确张居正有严厉,为国尽忠的阳的一面,但同时他也有任人唯亲,排挤对手,个人生活奢侈,放纵部下贪污的阴的一面。

更可笑的一点是万历皇帝和文官集团关于立储一事的争执,文官坚持立长子,因为长幼有序,万历皇帝一心想立自己心爱的郑妃的儿子为太子,最终还是抵不过数万名文官,也因此在万历十五年开始不理朝政,以老子的“无为而治”为借口,不上早朝。说到底还是社会制度问题。

后来满人入关,建立大清帝国,他们实行的重农抑商的保守统治。所以近代的屈辱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近代史那本书就不再写了,这段历史都比较熟悉。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2500字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2500字:

万历十五年终于读完了,不管花费有多长,还是可以欢喜一下的。本书分为七章,讲述了明神宗朱翊钧到张居正到海瑞再到戚继光的身平事迹,涉及万历期间的政治军事文化哲学等各个方面,语言深奥,由此及彼,深刻叙述了万历年间总体的发展形势:政治上文官居大,即使是皇帝也受制于文官集团,并不能随性所为,即使在皇帝看来立嗣这等家庭内部的事务,也会以冠以国家社稷之名,而万般刁难,皇帝也不是万万人之上,言行举止均受到限制,并不能根据个人喜好作出决定。此时的皇帝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机构,一个处处受制的机构。皇帝没有了个人意志,即使宠爱的妃子也不能给出承诺,导致的后果是皇帝的怠政。由于明朝已经历经几百年,形成了高度集权的中央集权制度、法律制度及思想文化,即使皇帝的怠政导致政权旁落,但仍能维护社会表面的安定,不至于使国家机器失灵。明朝发展到了后期,不能说皇帝都是昏庸无能的,但基本都不是伟大的政治家或皇权的热衷者,为此,文官或者宦官此时就会显得特别重要。张居正就是其中的代表。

张先生位为首辅之首,虽不是什么宰相,但凭借皇帝及太后的信任,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大学士张先生在理政之期,确实是鞠躬尽瘁,但也是权倾朝野,既能左右皇帝的意志,也能凭借自己的喜好,控制人事任免,朝廷之中,只要是反对自己的官员,一概遭受打击,而与自己志同道合之人,仕途必定坦荡。可以说,张先生任首辅期间,事事躬亲,奏章“票拟”也是张居正的意思。在国家制度上,张居正也是势在改革,为此也是得罪不少人。作为一个政治家,张先生处处以国家社稷为重,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张先生却以清廉自居,到其死后的清算之时,发现张先生的家底真可谓富可敌国,试想,在明朝向来以打击贪官为重的制度下,一向受人敬仰的大学士家底竟然能有如此多的财物,不得不使人怀疑之前张先生的一贯主张是否正确,张先生的人格何在,国家之前在张先生的领导下订立的制度是否正确。而受到更多打击的就是文官集团的集体攻击。当然还有一个人就是万历皇帝,对张先生言听计从的小皇帝现在也是困惑了,难道之前自己信任的人事物都是假的?或者仅仅是看在皇帝年幼而一直在欺骗玩弄?为此,皇帝很震怒,张先生也很无奈,因而对张先生的清算也更为彻底,只要是其生前任用过的人也大受打击,其子也不得在朝为官,家产也全部被收没。盖棺定论,张先生显赫之时受到万人敬仰,结局也是悲惨的,可以说世态炎凉,可以说罪有应得,更甚问为落井下石,但纵观整个明朝史,张先生的功德还是远远大于其过失,仍旧值得推崇。

至于活着的祖宗申时行,则是与张居正相反的典型人物,受中庸的影响,擅长妥协之道,洞察事事的阴阳两面。在皇帝与文官集团产生矛盾之时,也能居中调停,缓和各方的不快。这与他能窥测旁人心情的能力及敏感之心息息相关,让人君和人臣互相迁就互让就成了其职责之一。虽然这种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办事方针并不能永远做到弥患补阙,但至少能带来一时的和解。申时行的无为而治的结果可能是在任时没有太大的作为,这也是无奈之举,毕竟张居正治下的隐患还没有彻底消失,作为继任者的申时行也只能采取中庸之道。

此书没有具体写明朝的宦官制度,不过哪怕只知晓一点明史,都了解明朝宦官制度的辉煌,皇权旁落的对象除了文官,另一个就是宦官,在我的印象中,宦官都是奸佞之徒,全是马屁精,不过在看了本书之后发现,能当权的宦官都是知识渊博之人,而非鸡鸣狗盗之辈。读书笔记宦官被送到宫里,其中聪明机灵之辈就会被送到翰林院学习,与皇家子弟的授课老师无异,而毕业之后要替皇帝审核、归纳折子内容,因为明朝的奏章都是晦涩难懂的文字,日理万机的皇帝哪有时间一一过目呢,于是皇帝的伴读们自然就得担此重任了。试想,宦官如果是文盲,如何替皇帝分忧。

明朝治理依赖文官集团,而做官的风险也是很大的,按照我们的想法,当官当然是为了光宗耀祖,也是生财之道,但是明朝的俸禄却是极低的,甚至都无法养家糊口,这就自然滋生了贪污腐败的出现,所为一阴一阳,既有阳面道德伦理的维护,也有阴面私心贪欲的作梗。不贪点实在也对不起列祖列宗呀。但是有那么一位确实例外,铁面无私,即海瑞,他是官僚的模范,他尊重法律制度的程度到了一种死板的境界,伦理道德的坚决信奉者和执行者,对国家和人民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甚至可以自我牺牲,即使有被贬的危险,也是死谏,只要这种进谏是于国于家有利的存在。正是这种个人道德之长的优点,使其对治下的地区及乡绅也是一丝不苟,刚正不阿,不容有半点的疏忽,也不容任何的弹性之为。一方面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爱戴,另一方面必然也会得罪权贵。海瑞试图在现有的国家制度下以个人力量对抗强大的社会力量,个人的冲动及过于自信的信念必然是不能成功的。政府不凭借技术和经济的力量扶持民众,仅有道德上的宣传,结果只能事与愿违。个人力量的不足加上政府的羸弱,导致的结果自然也不外乎个人的悲剧了,海瑞也不能善终。

说了文官,就不得不再提到武官,万历年间的武官制度是受制于文官集团的,帝国重文轻武,在军队的给养及军官制度上都不及文官。当权者看中一个将领应当具备的素质是勇敢粗豪而非头脑清醒,后者有文官就够了,组织上低能必然造成装备上的落后,导致的后果就是军队的战斗力与农村的民兵相去无几。而此时倭寇侵犯东南边境也是非常时机。戚继光由于与张居正交好,为此也得到重用,当然戚将军又岂是无能之辈,既有运筹帷幄的谋略,也有因地自宜的创新,自创有个人特色的戚家军,其发明的战法确实令人惊叹,各种兵种协同作战,并使用火器。当然戚家军也是在戚继光的严治下才能具备抗倭的过硬素质,即使练兵之时的小便也是过错,可见严厉程度。不过最终能达到应有的军事效果也是值得的。

书中提到的历史人物都没有一个好的结局,作者在书的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大历史观的认识,从万历皇帝身上,我们才能更清晰的理解这一点,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一个人是好是坏,一切的一切,还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读史也是明鉴,万历十五年还是值得一读。

喜欢《明朝的皇帝_《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