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800字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800字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2500字。

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老师、教授他们都读过一些中外经典名著,当我们读完一本中外经典名著后,可能也会改变我们对事物以往的看法。为了以后回想起当初阅读时的感想,我们可以写一篇读后感。那么,你在写读后感时都会怎样写呢?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教育的目的》读后感2500字,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2500字:

今天的内容是关于“自由和训练的节奏”,与前一章教育的节奏是相关的,更针对教育工作者。

作者提出了智慧的概念,“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法,设计知识的处理,知识的选择,运用知识提升我们的直觉经验。”教育的全部目的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

获得智慧的两个要素是自由与训练,两者的节奏是教育者要思考的问题。

怀特海把自由看得极为重要,“没有兴趣就没有智力的发展”,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快乐是激发生命力的正确方式。“积极而富有创新精神的思维习惯,只有在充分自由的环境下才能产生。”“孩子是被送到望远镜前来观察星星的。”甚至在说到训练时怀特海再次强调了自由的重要性,“唯一具有重要意义的训练是自我训练_这种训练只有通过充分享受自由才能获得”。

最初的训练则是在适当的时期,适当地指出重要的事实、简化的概念等等。有点四两拨千斤的意思,少少的训练指点大大的自由。

在后期的精确阶段的训练中,教师要严格把握度(自由与训练的平衡),训练要指向综合运用阶段,将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再进入下一个浪漫阶段的自由,最终获得智慧。

“精确阶段是通过掌握精确地知识细节进而领悟原理的阶段;综合运用阶段是抛弃细节而积极使用原理的阶段,这时知识的细节融汇到下意识的习惯中”。

再摘录几句我喜欢的话,“教育是引导个体去领悟生活的艺术”。“每个个体都体现了一种生存的探险,生活中的艺术就是引导这种探险。”“发展的本能来自于自身:发展是有我们自己完成的,训练是自我训练,收获是我们自身首创精神的成果。”

下面说的都是智力方面的想法和做法,安全、道德、规则、心理、习惯还是需要关注的,不能听之任之的。

智力方面基本采取的是放养的态度。孩子在大学学了某个专家的心理课,说父母在智力方面除了给点基因,无他。我虽然心底赞同,可做爸妈的总想有点成就感,搜罗出一些过往说明自己还是有点用的。

教育的三个阶段其实真的是很交杂,比较明显的有三个点吧,三岁以前,小学和中学。

第一个浪漫期在幼儿阶段,那时候没听说浪漫期,只是纯粹地觉得孩子的大脑还没发育完全,需要刺激(多么简单的想法),只要有空,就带着孩子在外面晃,见啥就告诉她这是啥,派什么用场,甚至连她问避孕套的自动售卖机是什么,都解释给她听(无知者无畏)。没有特地教她文字,只是把家里的物件都贴上了标签,她问就嘟囔给她听。跟孩子轮流编故事,都是很简单的随口编的故事,但用的语言都是正式的语言,不用小儿音。在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她去接触一切想触碰的东西,两岁用筷子(现在发现太早了,姿势不标准,改不过来了)、三岁用剪刀,平日自己过,老公很忙,孩子常常要独自玩,自己摸索,碰到问题自己解决,在以后的学习中她最大的优点是专注。

语言上小学之前孩子能独自阅读绘本,要说明的是并没有刻意地这样做,只是她希望了解书里到底说些什么,我猜(那时候没有意识啊,自己忙得团团转,丢本书让她自己玩)她在印证自己的想法吧。从小她的表达能力特别强,可能跟前面的这种大量外界的输入和无意的语言输出有关吧。在语言方面,还有一个英语的学习,她没上过外教课,从四年级开始上了三年新东方每周一次的英语课,可能正好处于小学阶段的浪漫期的高峰,她对新东方的课程和老师极度地喜欢,老师的教学活泼生动,把历史人文新闻趣事都融到教学中,回想起来那个阶段英语的输入和输出与幼儿期母语有相通的部分。精确阶段应该在刚才的陈述中了。综合运用阶段:看原版电影和电视的习惯一直没有间断过,托福未参加相关培训,考了118(满分120)。语言方面的优势让她受益匪浅,沟通、报告撰写、面试都有优势。

第二个浪漫期应该是小学阶段。这个阶段其实已经开始各种科目的学习了(孩子在高中之前没有补过课,个人非常不赞成补课,认为这会影响上课的专注度,浪费时间)。我们沿袭的仍旧是放养的态度,想做什么都支持,学过从国画到跆拳道十几种兴趣班(大班的),

迷过足球篮球歌星,三伏天要去捡破烂都不拦着,中考前半夜起来看球赛也不反对,反正自己决定自己筹划自己实施自己负责,需要父母的帮助时要跟父母商量,我们有能力就帮忙。这个精确阶段很难说呀,自理能力大概能算吧,一年级她会看公交牌自己乘车,四年级自己转车去市区学英语,五年级时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组织半小时的校园广播,学校组织六一义卖写好物品目录价格,有促销手段,忙不过来雇了小时工付了工资,捐了钱还赚了钱。毕业后才知道下午常帮老师做海报做ppt啥的。综合运用阶段的表现就是到中学阶段对时间的运用效率相当高,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都很强。学习、玩耍都很投入,从不用睡眠换成绩,也确定对画画的偏好,画画成为她中学时课程外的寄托和调剂。

第三个阶段是中学。浪漫期开始失去浪漫性。初一初二还好,各种课程还是给孩子打下了知识结构的基础,孩子依旧兴趣盎然。初三尤其是第二个学期的下半段,漫长的复习让孩子对学习兴趣减弱。高中时与孩子讨论过参加国内高考还是出国,后来选择了高考(我有私心不想她太早出国,孩子在乎我们的想法)。但高考的目标里所必然包含的重复学习(刷题)极大的打击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如今孩子认为高中后面两年的学习基本属于浪费时间,因为没有新的输入和素材,在原地徘徊。我作为旁观者和间接观察者,同意她对知识或者智力教育的看法,但我认为在智力之外她是有所获得的,在抗挫能力和耐力方面。我认为她的遗憾在于她高中阶段对成绩的执着,没有深入体验即将步入成人阶段的人际交往。这是另一个话题。综合运用来说,进入大学后,如今她调整得很好。

想举个例子对高中阶段做些肯定(孩子可能不赞同),关于数学的学习。孩子的数学从高中起一直有点吃力,后来唯一补课的就是数学,高中三年所有其他的课程加起来的时间都比放在数学上的少得多得多,可是这样的苦啃刷题似乎也是一种大量输入的浪漫阶段,孩子高考时数学发挥得不错,尤其有趣的是如今她喜欢上了数学,将来的工作性质也是与数学相关度很高的,完全出乎我对她从事文科类职业预期。

或许有些智力之门关得特别严实,要用原子弹的蛮荒之力才能轰开。作者:宁宇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大学之路》读后感1000字-“大学教育”的目的


5月24日,在书友家,面朝着大海,沐浴着温润的春风,书为美开读了吴军的《大学之路》。

这次分享,从特约嘉宾Melissa的发言开始。她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牛妈。之所以称她很牛,不仅是因为她家老大Bill 成功爬藤,并即将毕业,在谷歌展开下一段精彩的人生;更因为她与儿子有着一场不寻常的经历在哥哥的帮助下,妈妈在家中顺利诞下了弟弟。这让他们全家有了无比紧密的联结和羁绊。

对于大家都关心的从小怎样培养孩子责任心这个问题,Mellisa给出的答案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儿子年幼时,他们夫妇由于工作繁忙、又处在办理移民的关键时期,不得已只能将孩子一人留在国内的寄宿学校,一走就是半年之久。能够痛下这样的决心,虽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也一定是出于对儿子的充分信任,儿子的实力表现也证明了父母的信任是正确而值得的。

Melissa提到,儿子在很多方面表现优异,尤其是数学方面的特长很明显。但打动我的不仅是他体现在竞赛上优异的个人成绩,而且还在赛后慷慨地将自己的竞赛经验分享给学弟学妹,带领校队取得更加傲人的成绩。他还在有限的业余时间,把自己从私教课学到的羽毛球技能传授给其他同学,经营着自己的羽毛球俱乐部。他的这种慷慨、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有志于带领一个团队做出更多改变和进取的上进心,让这个孩子变得更加强大、熠熠发光。

结合Mellisa儿子的实例,再回头看看吴军在书中所阐述的大学的意义(上册第一章),就能理解为什么顶级高校会更青睐Bill这样的孩子了。

吴军写到:从传统上看大学教育的目的只是培养有识之士,而不是教授谋生手段;作为社会的精英,当时的大学生们不仅需要有学问、有教养,而且需要了解社会,了解历史,并且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同时他们需要具备管理社会和应付各种复杂情况的本领。此外,大学教育的另一个目的是获得良知。吴军认为,大学里需要培养的精英,并非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而是带动这个社会前进的各种人。而Bill的例子就恰恰印证了这种价值观。

具体到实操性的如何申请大学这个问题,作者在第六章详细剖析了大学录取的过程及一些不公平现象,特别针对亚裔,提出了几条忠告。经过全面了解英美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观后,我也能够部分理解作者提出的亚裔在录取上被歧视的原因。除了政治因素外,在经济和社会责任上只利用,不付出的精致的利己主义大概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华裔孩子在中学阶段,除了学习好,更需要放宽眼界,申请专业不局限于当前热门的学科;从孩子的特点、专长入手,拓展活动范围,努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积极的领导力。申请材料的准备方面,也不必追求高大上,实实在在地挖掘自身闪光点,讲好一件小事,以点带面,以小见大,会有更好的效果。

以上,是本次参加读书分享和阅读过程中的几点感受。回归到自身状况,虽然还前路漫漫,但对于升学这个问题起码理出了一些思绪,脑中不再混沌一片。低头看看家中的小女儿,我更愿意跟她亲密交谈,努力发现她性格中的闪光点。希望多年以后,她能在世界的某处踏上她的大学之路,挥洒她的青春,成为她想要变成的样子,做一个对社会更有用的人。

《奋斗要有目的》读后感500字


《奋斗要有目的》读后感500字:

嚼着糖,拖着疲倦不堪的身体在“珠穆郎玛峰上挣扎着,我有一个梦想——登上峰的最高处,但它有八千八百多米高,也许,现在才爬了区区二三百米吧。但是,我还没有被雪暴所吞噬,我的脚下还是我的目标,我没有跌落到谷底。这些大概值得庆幸。

现在,眼看下一次雪暴要来了,我身上的笨重的衣物与信念还在吗?如果已经被冷风吹走,刷刷拉拉的落在峰底,那就用一个词——竭尽全力来替代它们!

有时,我常常会说一句我一定可以坚持,山峰一定会被我的毅力所折服。山峰却实恐惧有毅力的勇士,但毅力并不难,坚持毅力,保护毅力很难。毅力与山峰一般的高,也有八千多米,但这也意味着坚持就可以打败“珠穆朗玛峰,达到自已的目标。

但是,一切归根结底,首先,你得有个目标,不然努力干什么?努力吃饭?努力睡觉?还是努力消磨时光?

在另一世界上,有许许多多个珠穆郎玛峰,上面有许多的人在一步步攀登,却没有几个脚印——当雪暴来到时那些没有脚印的人会被风吹走,被雪淹没,走得慢,却为山上留下印记的,一直也掉不下去,山峰也只能屈服。

你有脚印吗?你在爬吗?你有信念吗?你跌落了吗?你………心中有自已的珠穆朗玛峰吗?

在迎来雪暴的前夕,你,竭尽力了吗?作者:紫硕

《汉字的故事》读后感2500字


作者简介:一潭浑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毕生追求。另,喜欢收集曾造访之地的地图丝巾和各种造型的橡皮。心理年龄三岁。
闹非典时,我们夫妻刚到北京,女儿和父母还在杭州。可北京人民属于被隔离对象,劳动节我们回不了老家。我俩就跑到郊区去玩,参观了抗日战争纪念馆并在卢沟桥留下屐痕。去的路上,经过几家书店,我俩都是爱书之人,就进去逛。我发现一套脐带文丛,看了一下出版说明,指出它具备两个特征:一是具有全局观的高度概括;二是采用人性化的写作方式、即讲故事的方式。出版说明还提到,《哲学的故事》曾经使一位大学哲学教授在教了十五年康德哲学后,通过此书弄清了康德的意思。这令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买下来。文丛总共6本,包括《汉字的故事》、《哲学的故事》、《人类的故事》、《文学的故事》、《宗教的故事》和《科学的故事》,但最后一本卖完了,我就把前5本都买下来。看来这套丛书出版后的确受到了热烈欢迎,我在书架上又看到脐带文丛二,买了一本《地球的故事》(当时书店里文丛二还有没有别的书在出售我已经记不清了,毕竟已经过去十多年。换做今天,我至少希望把其中一本《法律的故事》买回来)。书买回来后,我不止一次捧起来想看,都难以做到。再有趣的百科全书毕竟不像小说那么有吸引力,不静下心来是看不进去的。最近,自觉浮躁的心稍稍沉潜些,就决定从我最热爱的汉字入手看这套丛书。
我对汉字的喜爱是在不知不觉中建立的。初中时,我获得过杭州市初中语文基础知识邀请赛第八名,这对我是一种莫大的鼓励。高中时,我的语文老师国文底蕴深厚,我深受他的影响,对汉字的热衷更进一层。后来,由于家庭的原因,我虽然两次放弃进报社、杂志社的机会,但多次在单位和社会上的报刊杂志发表文章。我还在全国性的微型小说大奖赛上获过奖。读书和写作成为我日常生活不可缺的一部分。我人生的座右铭之一是:生命不息,笔耕不辍。
让我感到汗颜的是,至今为止,我尽管看过几本书,百科全书却几乎未曾涉猎。我国古代有夏秋晒书的习惯,和尚为此还举行仪式,冠名曰晒经法会。《世说新语》中说,有个名叫郝隆的人,仰卧于地,袒腹向阳。人家问他干什么。他说:吾晒腹中书耳。待我看完买来的这6本书,穿着泳衣、躺在沙滩边晒太阳时,我就可以略微有点底气,不至于是在晒肚子里的稻草或者纸屑。
读中学时,老师说,好的作文要开门见山。我让读者走了十里羊肠小道,趟过了一条河,也该看见山了。由于《汉字的故事》这本书的内容实在太丰富,太精彩,我这篇读后感只能是挂一漏万。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有三种:一是5500年前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二是5000多年前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人创造的圣书字;三是我国3300年前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字。楔形字和圣书字已在历史的风尘中湮灭。甲骨文却演变成为现代汉字,是古文字中仅存的一种,仍然保持着表意的形式,也是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虽然甲骨文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被人们发现却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里面有个有意思的故事。1899年,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得了疟疾,太医给他开的处方里有一味中药叫龙骨。王懿荣就让家人去药房买。家人买回来后,王发现龙骨上刻着歪歪扭扭的笔画。王喜好金石学,觉得此事非同寻常。后来人们得知,京城的中药店所进龙骨都来自河南安阳小屯村,是农民种地时偶然发现的。经过王懿荣等学者精心研究,这些东西不是龙骨,而是比金文更早的一种文字,刻在乌龟壳上。
汉字的正式文字自甲骨文字始,汉字字体演变过程可以概括为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除此之外,还有两种辅助性字形,即草书和行书。人们通常用一句话形象地描写这些字体:篆书如圈,隶书如蚕,行书如走,草书如跑。我以前只晓得是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却不晓得那种字体是小篆。所以看到一些小篆作品经常不清楚它就是小篆,无知得很。现在,考虑到甲骨文和金文除了专业人士会接触,普通人一般接触不到,由此倒推,我看到的状如圈圈的书法作品大体是小篆无疑。这真是一大收获。
《汉字的故事》是一本神奇的书,它为我打开一扇奇妙的窗户。书中介绍,在我国湖南江永一带,有一种文字只传女不传男,被称作女字。女字字数众多,形状呈菱形,是汉字的异形体,至今仍在当地一些高龄妇女中使用。据专家推测,在我国古代的某个时期,江永一带的妇女为了能有一个机会和场合倾诉自己由于社会地位低下、生活寂寞而造成的苦闷,而他们又不愿让男子知晓,便依据汉字创造了只在妇女中使用的秘密文字。女字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女人的一点藐视男人的心理。
《汉字的故事》中讲了一件饶有趣味的事,美国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用录音带录下美国乌鸦的惊叫声,拿到本国别的地方播放,乌鸦听了都惊慌飞散。可是拿到法国去播放,法国的乌鸦听不懂美国乌鸦的鸟语,一点反应都没有。后来又拿海鸥做实验,结果也一样。没想到动物也有方言,这让我觉得太不可思议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推广普通话,为的是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此举颇为英明。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句话我早就熟悉,一直理解为当州官的可以防火,当百姓的却连点灯都不行。直到看了《汉字的故事》才知道这么理解有误。可见,学习不能不求甚解。古代有一种忌讳叫官讳,是当官的人凭借权势让人避讳自己的名字。宋代有个知州叫田登。他下令当地所有百姓都要把灯说成火。上元节放灯,在州官书写的布告上,有这么一句:本州依例放火三日。于是,百姓就编出这两句话来讽刺田登。作者还讲述了恶人讳,就是人们取名时竭力避免与恶人同名。他举了个例子,南宋出了个大奸臣秦桧,所以后人取名几乎都不用桧字。其实,我还知道和秦桧有关的一个典故。在杭州人的叫法中,油条这种家常小吃又被称作油炸桧。油条是由两根粗面条背靠背组成的,杭州人将之视为秦桧夫妇,诅咒他们不得好死,应该下油锅。关于取名字的避讳,我还想起一个笑话。一对夫妻,丈夫姓钟。他们生了一对双胞胎男孩,就去派出所给孩子报户口,申报的名字是钟共和钟央。派出所民警一看:癞蛤蟆打哈欠好大的口气!然后,然后就没有下文了。
《汉字的故事》第八章专门讲述近百年来汉字改革的方方面面,其中重点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汉字改革的情况。个人认为这章是最引人深思的章节。对待汉字,一直有截然不同的三种态度,第一种是固守着繁体字不变。第二种是提倡将繁体字简化。第三种是建议完全废除汉字,实现汉字拼音化。毛泽东同志赞同第三种做法。周恩来同志倾向第二种做法。愚以为,这是由他们不同的哲学观所决定的。毛泽东同志认为凡事不破不立。周恩来同志认为中庸是王道。幸运的是,汉字未被废止。事实证明,周恩来同志具有远见卓识。此事让我感触良多。窃以为,一个人在小事上可以大胆地去试,大事上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最后,用两句话结束本文。一句是创立现代汉字科学理论的安子介先生说的话:撼山易,撼汉字难。另一句是我的心声:汉字,爱你1314!

《异端的权利》读后感2500字


《异端的权利》读后感2500字:

越久远的历史,就越难以被还原。高中历史书中的加尔文,形象光辉,作为宗教改革的领袖人物,他所写的《基督教原理》是新教的首要指南和典范,堪称宗教改革中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但在《异端的权利》一书中,他却是以一个暴君、独裁者的形象而出现,这样巨大的反差,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兴趣,读完它后,我了解到一个截然不同的加尔文。虽然加尔文在文章的形象由于作者自身的偏见而有所丑化,但我们至少能知道的是,加尔文绝非其它对他歌功颂德的书中那样伟大,我们不能仅仅依靠一两本书中不知真假的一些事件来评判他,所以我选择了《异端的权利》来作为本次读书报告中主要分析的书籍。

《异端的权利》一书中主要讲述了人道主义学者卡斯特利奥对抗日内瓦“新教的教皇”加尔文的故事,以加尔文开始夺取日内瓦最高权力为始,卡斯特利奥斗争失败后被处死,但加尔文死后卡斯特利奥的思想逐渐取代他的思想为终。文中的加尔文狂妄自大,热衷于攫取权利并且以权力控制人民,卡斯特利奥则是个温和有礼,学识渊博且勇于斗争的人道主义者。加尔文在获得权利后,利用所谓的“教规”控制人民将划一的服从强加于人民,书中这样描写此时的日内瓦“这城市曾经自由快乐,如今却仿佛裹上了尸布。色彩鲜明的服装消失了踪影,被划一的黄褐色取而代之……”

“这城市的节奏,恰似时钟一样有板有眼,冷冰冰地滴答作响,绝不被喜节假期打断——单调乏味,规矩可靠。”诸如此类的描述还有很多,可见日内瓦的气氛已经十分严肃,人民失去了生活中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他们失去了自由。加尔文在掌权之前,也是一个受天主教迫害的新教传教士,为了坚持自己的信仰,他甚至被逐出了自己的祖国,作为一个曾经的“异端”,他却在获得绝对权力之后疯狂地迫害他眼中的“异端”,一大批坚持信仰的仁人志士被杀害,一个勇士卡斯特利奥在此时出现,他本是加尔文的支持者,受法里尔的赏识,后来却与加尔文反目,开始他“苍蝇战大象”式的斗争,在强大的加尔文面前,他个人的力量显得那样弱小而不值一提,最终的结局似乎早已注定,卡斯特利奥被处死,但在加尔文逝世一年之后,人们迅速推翻了加尔文主义,卡斯特利奥的思想逐渐为人们所熟知。

读完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是即使是“异端”的言论也应该收到保护,正如伟大的思想家伏尔泰所说“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句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人民的言论只要不对社会或公民造成大的坏影响,就应当受到保护。公民有选择的权利,不应该单单由一些所谓的掌权者来控制我们应当看什么和不应该看什么。现代社会,言论的自由仍然是一个问题,我们但凡发表言论,都需要注意一些所谓的禁词,我常常会逛贴吧、论坛等,发现很多词汇会被莫名其妙的和谐,其实说起来,这些词汇并没有什么反人类反社会的属性,只是官方认为这些词汇带有不正当的含义,所以我们无法直接使用。卡斯特利奥说的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我们不应该用火烧别人来证明我们自己的信仰,只应为了我们的信仰随时准备被烧死。”一个民主、自由的国家,任何人或者团体都应该有表达言论的权利。没有人可以证明自己的言论是完全正确的,即使是孔子这样的圣人,也有其思想上的局限性,可以说他的很多观点都是错误的。而历史上有许多掌权者由于心里对绝对掌控和高度集权的追求而对人民的言论自由横加干涉,比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明清时期大兴的“文字狱”,都是言论控制的表现,而这种被扭曲的管理方式,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人民的反抗,遗臭万年,加尔文也是如此,他对日内瓦人民的言论控制让他在在去世后迅速被推翻,而他的加尔文主义也普遍被人认为是不合理的。读书笔记言论自由是建设一个民主社会的关键,人民只有言论自由了,才能有更开阔的视野,对国家体制的了解也会更深刻,人民才能具有更好的政治素养,政府也才能得到更多来自人民的支持,社会才能进一步向民主的方向推进。反之,如果政府对言论的控制过于严厉,反而会引起人们的反感,人都有难以察觉的逆反心理,政府越是不想让人民看到或者听到的,人民就会对其更感兴趣,倒不如大方地让人民看到一些所谓的有点不合时宜或者说与主流思想相反的言论,反倒能让人民自己对这些思想有一些理解,如果他们有正确的价值观,那么也不必太过担心,人民自然会做出正确的选择。我能从这本书中想到的另一点则是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不该由后人来评说,因为后人往往不能了解事件的全部真相,一个人一生中会经历很多事,仅凭记录下的或者杜撰的一小部分又怎么能够了解这个人物的全部性格呢?有时候会感叹,每个国家的历史书都是有失偏颇的,编写教材的人潜意识地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编纂,这是一个因素,第二个因素就是成王败寇,历史是由胜者书写的,胜者往往想突出自己的功绩,丑化败者的形象,以显示自己是仁义之师,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斗争的,执政者这样做也无可厚非,毕竟要巩固自己的政权。所以人民就更该有自己的见解,而不是一味被当权者或者史学家牵着鼻子走。

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完全不同的加尔文,如果不读这本书,加尔文在我心中完全是一个概念化的形象,在学界,对加尔文这个人的争议很大,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正义勇敢的宗教改革家,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打着宗教改革旗号为自己攫取权利的恶魔,加尔文主义就是彻头彻尾的“异端”。所以我们也很难知道加尔文这个人真实的样子到底是怎样,关于他的书,也不能完全相信。《异端的权利》只能当做一本小说,而不能作为一本正经的史书来看,作者明显有意对加尔文进行了一定的丑化,而突出他所崇拜的卡斯特利奥身上的高尚品质。但适当的扭曲历史有时是必要的,在希特勒高举法西斯大旗,整个世界乌云密布的时候,这本书能够给人以振聋发聩的警醒,法西斯就是暴虐的加尔文,而人人都能成为勇敢的卡斯特利奥。历史,人们怎样解读,是它对人类的贡献的一个关键。所以我认为这本书不仅有史学意义、文学意义,更有其在当时大环境下对人民的反抗意志的刺激作用。士兵以武器与肉体战斗,作家则以笔来战斗。作者:杜雯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教育的目的》读后感25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的目的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