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人间喜剧有感

读人间喜剧有感

读汪曾祺《人间草木》——《自报家门 》有感。

读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读书,热爱阅读,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宝,一个人在读过每一本书之后都会有一些收获和体会,读了作品以后,光有零星的思索还不够,这时需要认真地写一篇读后感。有关作品的读后感范文有哪些呢?为满足你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读汪曾祺《人间草木》——《自报家门 》有感”,感谢您的参阅。

“自报家门”这一篇文章离现在隔得远了,是汪老一九八八年创作的,在《作家》上刊登了。读汪老的文章,真是验证了一句话“第一遍读,实在是没有什么感觉,就像村口树下的老爷爷捧着杯水,和你东一点,西一点地唠家常”。而这篇唠的就是汪老的家乡,一个江苏北部不大的城市——高邮,还有自家的亲戚。
读汪老的书,品汪老的文字,第一个给人的感觉就是平淡而有味,结构却是“随便,”“苦心经营的随便”。他就用了短短一个自然段的功夫,把在高邮湖小时候玩乐的情景,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你的面前,用几个常见的景象,就能勾勒出一幅缓缓流淌的画面:孩子在运河堤上,俯瞰底下人家的房屋,感觉自己是如此的高大;在村口,几个妇人抱着木盆,上面放着洗衣棒,赶到河边,争着平坦的石头,没争到自然少不了嘟囔。
再读,就读到了汪老“从家到学校要经过的一条大街,一条弯弯曲曲的巷子”,各种铺子,手工作坊,布店,酱园··· ···数不胜数,写出上学路上的一个普通学生的所见所闻。有手艺人的辛劳,笃实,轻甜,微苦的生活气息,满满生活的味道。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接地气”。
汪老,写食物,写草木,写戏曲,写眼中的世界,体现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是一个生活家。做学生,做教师,做历史博物馆的职员,做教导主任,做文艺刊物编辑,然后被下放,之后做剧团的编剧,都体现出他是一个文人,一个纯粹的文人。我们无法知道汪老这一生有多么精彩或是平淡,有多少自己没满意或是没实现的,我们只知道,有一位长者,在高邮,在书里,静静地等你来,陪你“唠家常”,品人生。

老师评语:
汪老的文字少雕饰,多淳朴;少矫情,多挚情;少说教,多启发。多读,深读,值得我们一辈子用心体味!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愿与草木长相伴 ——读《人间草木》有感


李祺

大雨。窗外被粉笔涂灰了。窝在家里读汪曾祺的《人间草木》。这本书,有颜色,有味道,有声音。仿佛指尖化作岁月清浅的一杆痩笔,流过混着木质芬芳的纸张,文字从空白的背景跃进了一幅流动的抽象派画作,心灵也在色调的琴键上演奏着夏花的舞曲。这书,它是有灵魂的,它是有生命的,它是充满了草木馨香的。
我好读散文,最爱便是这本散文集《人间草木》,这书,题材大同小异,讲花鸟鱼虫,讲四季,各地的风情。文字平淡却又真味,正巧草木本不必借着丹青着色,鲜花本不必系着香囊招摇,只在一位老者温婉的声音里,娓娓道来。汪老写这些草木总是像风扶落叶,又如纸上素描,把人与草木的温情绘入文字编织的乡间密居里,于四季蔬果、花尘草影中深藏温情。
花草树木,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我们的世界与草木相连,它们本该是我们的亲人,是朋友。可相反,我们的淡漠亲手斩断了草木的芬芳。如今的世界越来越浮躁,兴许现在年少的我们,还可以在快乐时去轻抚春日的馨花而温暖,在伤痛时听着草木的低语而欣慰。但成年后,有多少人还会为了一束花,一棵草,一点繁星,一声自然的呢喃而一恸一笑呢?
现在的人们渐渐失去了童真的目光,迫于压力变得更为现实,自由与浪漫的空间像牙膏壳越来越瘪而无法回弹。世俗太浮躁了,我们已经忘却了青鲤翻动水纹的样子,花骨朵在晨中舒展的样子,春风掀起睡莲的样子,蜻蜓点水,蛙叫蝉鸣......有的只是各种各样的电子提示音,汽车低沉的咆哮,工厂生产的墨云,被腥臭填满身体的河流,人们歇斯底里的宣泄……它们如沆瀣飞流卷走了一切浪漫的星光,粗暴的扯下了草木如画般的色彩,花的种子殆尽在喧嚣和沉郁的目光里......那些不经意的美好,便悄悄藏起身了。
我无法改变这些,只感幸运于还有汪老这样的同是细致而微之人。我想,小小的花草鱼虫,那些角落里的生命,才是是心灵辽阔的一方净土。我愿此生,能以草木为梳,抚平凌乱惶惑的鬓角;能以鸟鸣为歌,放飞世俗禁锢的内心;能以青树为檐,坐看花束飘落在风和时间的缝隙里,并温上一壶清茶……如此,或许是真正的幸福吧。这样的人生,即使平淡,也像清宁的咖啡那样恬淡而味儿却渐浓。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汪曾祺先生恐怕是对这句话体会最深的人。也许对于汪曾祺先生来说,一棵草木就是一件往事、一段深情。我也希望能与这些人间草木常相作伴,追忆往事,倾诉衷肠。

读《人间草木》有感600字


寒来暑往,春去冬来,细细回忆起来,初读汪老先生似乎已经是一年前,但我仍清晰地记得汪老先生笔下的世界那样灵动,那样可爱,《人间草木》中的一花一树都别具风味。

在汪老先生的书中,飘散着清晨馥郁的栀子花香,弥漫着糖炒栗子甜蜜的香味,充溢着葡萄酒香醇的味道。他似乎很懂生活,也很会生活,怀着满腔的爱去探索世界,云南、昆明、成都…在他的笔下,每个城市都那么温柔迷人,他爱吃、爱旅游、爱风景,却不爱游手好闲,他说:“我不愿当什么’离休干部’,活着,就还得做一点事。”汪老先生真真切切的在爱着这个世界,爱着山川河流,星辰大海,用自己的方式去感知世界,触碰世界。在河岸边、山顶上留下自己的足迹,留下自己对自然最美好的描绘,在多年以后,人们可能会想到:噢,原来汪曾祺这么有趣,他的书这么经典,这难道不是人生的意义所在吗?

汪老先生说:“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草木眷恋着光阴,汪老先生爱恋着人间。这世间万物,都值得被爱,爱一直陪伴身旁的亲人,爱倾情相助的朋友,爱一颗树,一束花、一只鸟,只要心中怀有爱意,世界就不会那么糟糕。

青春正好,相比于死气沉沉的生活,为什么不让人生更加精彩呢?鸟兽虫鱼、美食美景,只要肯去看,肯去发现,对世间万物抱有善意,他们也会回报以同样的温柔,当世界中充满了爱,人生就有了意义,这一辈子才不算虚度,多年以后回想起来,想到那个热爱生活,努力奋斗的自己,是多么可贵的回忆。所以,爱点什么吧,一草一木中蕴藏着繁华的世界,山海之间埋藏着闪烁的宝藏,爱点什么,这世间万物。(冯昕悦)

读《人间草木》有感 1000字


愉快的寒假生活开始了,班主任王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作业:每人至少读一本课外书,并且要求是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选集中的某一本。妈妈知道后,第一时间就为我把书买了回来,且正好是《人间草木》这本。

翻开此书,立刻就让我爱不释手,因为书的前十来页,都是汪老先生自己画的画。我虽然不懂画,但也能从老先生寥寥数笔就能勾勒出某种花草或小动物,并且栩栩如生中,感受到老先生的博学多才。汪老先生的画震撼到了我,文字更是给我启迪。

《人间草木》一书分五个板块来写的,第一板块《人间草木》第一篇《生机》,写的都是几个小事件。例如《芋头》一文,作者先写他一九四六年的夏天,在香港等船期,就在一个简陋的华侨公寓滞留了几天。他每天除了看人打麻将就是瞎逛,更重要的是他身上的钱所剩无几,前途也很渺茫,可以说他当时有点心灰意冷。但有一天,他无意中发现:一个堆着煤块的大阳台上,煤块里竟然长出了一棵芋头!“没有土壤,更没有肥料,仅仅靠了一点雨水,它,长出了几片碧绿肥厚的大叶子……这几片绿叶是我欣慰,并且,并不夸张地说,使我获得一点生活的勇气。”

芋头蓬勃的生机,以及顽强的生命力,给了作者力量。没有华丽的词藻,淡淡的文字,老先生信手拈来。可见他是个有心人,随时随地都在留心观察,并从中得到心得。还有《豆芽》《长进树皮里的铁蒺藜》等,这些普通的、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能见得到的东西,都变成了汪老先生笔下的美文……可见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好的东西,只是我们没用心观察而已。

读《人间草木》一书,使我增长了不少知识,例如山丹丹花,我们老家都叫它映山红,每到春天,山上到处可见,有小孩喜欢把花采回来放瓶里插养,红艳艳的很好看。但大人和孩子都不知道,“山丹丹长一年,多开一朵花。”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这花原来是一年比一年多一朵啊!……

读了这本书,更使我懂得了: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用我们的双眼去观察世界,就会发现,世界很美好!

这都是我读了《人间草木》后的收获,以后我一定会再去读汪老先生其他的作品,从他文字中学习成长,做一个对生活有趣的人!

老师评语:
古诗人言:“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修养精湛,表现在外自是雍容的气度,出俗的谈吐,脸上洋溢的亦是灼人的光华。读书,世界上最富营养的事情!

读《人间草木》有感800字


“桑下三宿,未免有情。”———汪曾祺

当代人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交通工具越来越快、电子设备越来越快、品尝美食越来越快。相反的,我渐渐觉得我们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我们的心态也变得越来越急躁。每天睡前躺在床上除了玩手机以外好像已经没有别的选择,在朋友的推荐下我有幸读到了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这本书我读了很久,每一篇都是小篇幅的散文,每天看几篇,这是一本耐读耐品的书,像一杯滚烫的茶。

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喧嚣和浮躁的时代,我们却奢望于舒缓和宁静。然而走进汪老先生的文学世界,像是把我带进了一个神秘的花园,其中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在我的心底获得了独特的宁静。那片花园里的花花草草时而绽放时而凋落,任凭风卷残云却遵守着自然的法则,保留着属于自己的宁静。

《人间草木》是汪曾祺写他的旧人旧事、旅行见闻、各地风土人情、花鸟虫鱼的经典散文集,字里行间充分流露出他对凡人小事和乡土名俗的深深眷恋和对旧日生活情景的缅怀。

读第一篇《花园》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一本“有味道”的书。人记忆最深刻的因素不是画面、不是声音、不是触觉,而是味道。我闻到一股记忆的味道,是雨后泥土翻动的清香,是沾着甘霖的绿油油树叶的气息。我穿过汪老先生搭建的时空隧道,回到那个花园,看见年幼的自己四处奔跑,他唤醒了我心底埋藏的宁静,原来心中的自己从不曾长大。

汪老先生曾说,随遇而安更轻松一些。在书中我看见汪老先生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山河旧人,这一切都是汪老先生的人生阅历,也造就了他的性格。在字里行间叙述着他的人生准则,让我感受着人间最本真的温暖和美好。

当代人的生活充满了艰难,何必再给自己增添不如意呢。汪老先生在书中说道:“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老是愁眉苦脸的,干吗呢!”我们来人间走一遭,不光应该柴米油盐,更该尝遍百草味。尘世之中,人间草木。我们更应该珍惜、热爱自己的生活,我们拥有的不光是生命,更是世间所有的美好。

读《人间草木》有感 作文500字


读汪曾祺的文章,得慢慢读,如煮茶,皆需文火,否则,一些淡淡的甜味是品不了的。

初读汪曾祺的文章,我是感觉有点困乏的,像一位不熟识的朴素老人在炉火边和你讲故事。后来我又有些不解,没有成语,没有比喻,没有心理描写,为什么还算文学大家?再看他的文章,写景的题目多写美食,写美食的题目又多写人物,这还真是当之无愧的“散文”。

不知不觉,我读到了《冬天》,触景生情,我慢慢读完,“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有喧腾腾的暖和,有稻草香味的床帐,有一个可以睡懒觉的寒假,有冬天喝暖暖的慈菇咸菜汤,有冬天的“逍遥”游戏,有快过年的气氛……一股幸福感渐渐涌上我身,作业试卷在我身旁掠去,我只身来到了一片雪地,远处一幢土房子冒着炊烟,白雪落满屋顶,却仍有腊梅从小院中探出。“吱呀”地推开深红的木门,热气四溢,一股淡淡糯米香涌来,定睛一看,汪老正着老花镜,小心翼翼放进汤圆。脸上洋溢着孩子般的笑,我走到他身旁,也笑了。

自在的生活态度,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在他眼里都很有趣,汪曾祺老先生的作品不经意间渗出人性的美好与诗意,让人拿得起,放得下,久读成瘾。

终于明白,已是读完这篇文章的傍晚,真正的好文章,不需要多美的词语、句子,而是需要美的心、善的眼去观察,真的文字去流淌。


曾经听过朱德庸一句话“大人和小孩看待的世界是不同的,大人是用眼看,小孩是用心看,然而眼睛往往会骗人的。”返璞归真,大概可能就是这样的罢。

老师评语:
眼睛有时候是可以骗人的,用心感受,世界多是美好,我们可以遇见更多的美好!读书、写文,需品,需“熬”,才能体会那种只可意会的美好!

《人间草木》(精选)


《人间草木》读后感700字人世间,一草一木皆有情。春华秋实,万物生长,秋收冬藏,哪怕只是落叶的飘零,都带有极浓厚的感情在里面,不得不令人赞叹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然而这些感情都是一些经历过许多的人感悟出来的并赋予在人间万物身上的,所以说,草木之情即人之情。诗人张九龄说:“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汪曾祺先生应该是对这句话体会最深的人。所以一切草木在他的笔下才如此具有人情味和灵性,这是其他的散文所没有的美。汪曾祺在《人间草木》这本散文集中分别写了花草景致、各地风物、故乡美食、游记采风、难忘岁月、故人师长、平淡人生,篇篇都是精品。我对文中关于葡萄的描写印象极为深刻,汪老用他的经历和细腻的感悟写出了葡萄的前世今生,那一株株葡萄在他的笔下有了鲜活的生命,我仿佛听到了那葡萄饮水的声音,甘泉在藤蔓里流动输送的声音,如此的美好和沁人心脾。一串串葡萄饱满诱人,水灵灵的惹人怜爱。每当读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我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一位老者与你同坐在一个洒满冬日阳光的小花园里,时而指着那棵腊梅和你说起他从前的趣事,时而打趣地告诉你说,“煤块里竟然也能长出芋头”。汪曾祺先生对于这些“人间草木”只是一种单纯的喜爱,一种寄托了自己的情思却不愿将之据为己有的喜爱。也许对于汪曾祺先生来说,一棵草木就是一件往事、一段深情。在散文的后半部分,汪老回忆了他的生活经历,在《随遇而安》中,他将自己当右派的经历看为三生有幸,这是何等的洒脱,令人艳羡。汪老的文字总是平实质朴的,却又饱含了他的人生智慧。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汪老的文字和生活态度是一股清流,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细细品味,感悟人间草木,感悟人间情感,收获豁达与洒脱。很感激我能够读到这样一本令人平心静气的《人间草木》,仿佛喝了一杯清茶,通体畅快。

读后感精选:汪曾祺人间草木读后感(630字)


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提高自身的素养,还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人们在阅读了书籍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心得体会。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值得推荐的优秀读后感范文有哪些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读后感精选:汪曾祺人间草木读后感(63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汪曾祺人间草木读后感(篇一)

汪曾祺的《人间草木》,我是在《慢煮生活》中看到的。本文用了几个小标题来表现“人间草木”。作者笔下的文字简洁明了,很普通的文字,编排起来却显得很高级。汪曾祺老先生的选材每个都源于生活,写于生活,让人感觉到很舒服。

例如描写槐花这一片段,开头“玉渊潭的槐花盛开,像下了一场大雪,白得耀眼。”它带来了养蜂的人,也是故事的开头。而最后一段写道“玉渊潭的槐花落了。”养蜂的人也走了。这就是故事的结尾。作者开头结尾自然,又有双重含义。

我在想:为什么叫“人间草木”?作者写的,绝不仅“草木”二字吧,但为何只有草木?他写了花,也写了人。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字里行间,我似乎感受到了生命的张力。由小及大,无一不是如此生生不息。

“草木”二字不就是生命的代表吗?人间有多少美好?说不清,也数不清。这篇文章告诉我,人间的草木皆可令人动容。一花一木一果,在作者的笔下,栩栩如生,让人心生向往。爬一座山,食一味果,嗅一味花,离自然近一点,眼前的美好自然会令你动容。

读《人间草木》,我明白了人间还有这么多我们不知道的东西,人间还有这么多美好:一朵小花,一根野草,都需要我们细细去寻找、品味、欣赏。

汪曾祺人间草木读后感(篇二)

在每一个普普通通的文字里,都渗透出人性的美好与诗意,生活的有趣与甜蜜。作者汪曾祺在写最后一辑时,回忆在西南联大上学的日子,也是苦中作乐,正如他在文中写过的一段话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老是愁眉苦脸的,干吗呢!

西南联大抗战生活学习的学生不少,他们在硝烟峰火中努力,冒着生命危险在各个地方穿梭,只为读得好学问,因此,跑警报成了学生们的常态,通常他们都是听到空袭警报才起身的。有一位美国人曾问在联大任教的作家,为什么联大短短八年时间能出这么多人才?这位作者回答:自由。确实,这个学校的学生很洒脱,很自在。

一本散文集,一草一木总关情:

人间草木里有人间烟火;

人间草木里有人间百态;

人间草木里有人情冷暖。

汪曾祺人间草木读后感(篇三)

诗人张九龄说: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汪曾祺先生恐怕是对这句话体会最深的人。

每当读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你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一位老者与你同坐在一个洒满冬日阳光的小花园里,时而指着那棵腊梅和你说起他从前的趣事,时而打趣地告诉你说,煤块里竟然也能长出芋头。

汪曾祺先生对于这些人间草木只是一种单纯的喜爱,一种寄托了自己的情思却不愿将之据为己有的喜爱。也许对于汪曾祺先生来说,一棵草木就是一件往事、一段深情。

他知道桂花美阴,叶坚厚,入冬不凋;他说,比起北京雨后春笋一样耸立起来的高楼,北京的花木的生长就显得更慢。因此,对花木要倍加爱惜;他记得北京见过的最好的菊花是在老舍先生家里,每次到老舍先生家里饮酒赏菊,都会既醉既饱,至今不忘;他还记得家里靠墙处秋叶形的小花坛,那里有两三棵秋海棠,花色苍白,样子可怜。所以每看到秋海棠,就总要想起他的母亲;当他在寂寞的羁旅之中,几片绿叶曾让他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欢,使他感到欣慰,让他获得过一点生活的勇气。所以,欧阳修在《秋声赋》里所说的草木无情,汪曾祺先生大概是不会同意的罢。

在汪曾祺先生如话家常的语言中,我们会慢慢读完这本书,甚至在你读完时也不知不觉。因为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向来是淡的,淡到如空气一般在你身边让你浑然不知,可是也淡到让你不能轻易失去。

草木有本心,不求美人折,未免多了一份孤傲。然而对于汪曾祺先生来说,草木是否有本心似乎已经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能与这些人间草木常相作伴,追忆往事,倾诉衷肠。

想来汪曾祺先生对这些人间草木也是爱极了,也难怪他会说:我应该当一个工艺美术师的,写什么屁小说!

汪曾祺人间草木读后感(篇四)

《人间草木》还描写了作者在联大上大学的一些岁月,他和几个朋友总是爱泡茶馆,而且一泡就是大半天,作者的一些优秀小说,散文,都是在泡茶馆时写下的。啊!作者真是不同凡响。

在联大那时人们穿的衣服也是风格迥异。但大多数衣服都是非常破旧,还有人穿的鞋露着脚趾,后跟烂了。虽然那时联大的师生破衣烂衫,但每天孜孜不倦的作学问,穷且益坚。这种精神,值得我们现在的青少年学习。

在联大的那段岁月中,对于作者来说,还有一些激动人心的事情—跑警报。抗战时期,一有警报就要往外跑,真是激动人心啊!那时自然也死了一些人,毁了一些房屋,意在吓唬昆明人,施加威胁,使人产生恐惧,但是昆明人是不会被威胁到的,中国人都是坚强的,我们青少年也是坚强不屈的。

沈从文、金岳霖先生、闻一多先生都是作者在联大对作者有深远影响得人。事隔多年,作者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真是耐人寻味。

汪曾祺人间草木读后感(篇五)

就在今天早上,读完了汪曾祺老先生所写的散文集《人间草木》。本来想写个梗概给大家看看,结果发现编后记中写的很全,写出了汪老被草木动物观察的细致,也写出了情怀。那我只好没得写啦。转念一想,我也是一个颇爱草木的人。所以也就写写我与草木的二三事吧。

花里面我养过的花的品种搬着指头就可以算出来……但是我最爱家里的'吊兰。我记得那还是上小学时爷爷送给我的一盆。嗯,到现在还活着!

有啥趣事呢?就是我家那盆吊兰本来好好的,后来不行了,叶子泛黄,有的枝条软弱无力。施肥浇水……都不管用,还是老样子。后来觉得是土壤不行了,我和妈妈就开始给花做手术。结果把土拿出来,把跟搬开,发现中间好大一个蛆。原来是它,换了新土,铲除了害虫。我的花自然健健康康,活到了现在。吊兰开花,花是白色的,白中带点绿,有着黄色的蕊。一切是那么淡雅素净,一切是那么有骨气。这也是我这么多年喜欢吊兰的原因。

我也喜欢竹子,同样也是喜欢她身上那股傲然挺立的气质,怎一个美字概括!

后来去了南方,见的花更多了,长在高高的大树上的,或者长在盆里面的,或长在地面上的,或者依偎在大树旁边的,颜色有紫的黄的红的白的……但是我更加觉得花应该种植在人比较少的地方,因为那样,少了喧嚣,多了几分安静,该赏花的人还是会去赏的。

还记得学校桂16旁边的那颗花树,本该很美的,但就是因为种在了学生流量比较大的地方,少了几分美,每逢下雨,踩着花瓣,泥与雨水混合在一起,简直像一坨垃圾……

汪老给《草花集》写了个序,还特别解释了一下草花不是花草,草花专指那些不名贵,但是容易种的花品种。随便把她丢在那个旮旯里,只要给一撮土就得。

我就想,以后我的院子里也要种满花花草草,不需要多么名贵,闲暇的时候,坐在她们旁边,看看这些花花草草,闻一闻带有青草气息的淡淡的香味,也是一种乐趣,妙哉妙哉……

最后啦,改编汪老的一句话做个结尾。

有的写,就写几个字;没得写,就空着,断断续续,长长短短。什么时候意犹未尽,就收场。当然我与小动物的那些故事也可以写成个《人间动物》但这名字些许就没那么雅致啦!

汪曾祺人间草木读后感(篇六)

高中语文课本里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凭着平易近人的文字、纪实写真的文笔独树一帜。从此,汪曾祺便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近心血来潮,开始拜读他的《人间草木》一书。不得不说,读《人间草木》,确实需要你沉下那份心来,需要一份从容、平和的心境,才能读懂汪老从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品味。

书共五辑。辑一,一果一蔬。作者在农业科学研究站有过一段难忘的工作经历,本辑主要描述了作者熟悉的蔬菜水果,如葡萄、梨子、苹果、马铃薯、萝卜等。普普通通的果蔬,在作者的笔下,融入了《诗经》、《汉乐府民歌》的联想,读起来真是妙趣横生,又富含生活情调。辑二,季节的供养。这一辑,作者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展开,主要追忆了儿时故乡生活的乐趣,比如斗蟋蟀、捉蜻蜓、玩螳螂等,兼有家中长辈对自己的爱怜,很有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之韵味。辑三,四方游记。主要记述了作者行走祖国大江南北的见闻与感触。访名山,四川有峨眉、乐山,福建有武夷山、东山,山东有泰山,新疆有天山,作者并不附庸风雅,他的笔触更注重此处风景独有的特色,以及自己的感受。

访人文名胜,足迹遍布成都武侯祠、杜甫草堂、云冈石窟,福州涌泉寺、西禅寺,湖南桃花源、岳阳楼等。作者精通诗词书画,又喜爱研究当地的民俗风物,所以在游历时,所到一处,便带着人文的思考与评述在其中,乐得其所。辑四,联大师友。作者于西南联大毕业,对联大有着深厚的感情。此辑中,作者追忆了学生时代的老师、同学,中文系的求学生活。那是个求学条件异常艰苦的年代,住着三四十人一间的校舍,吃着沙石混杂的高粱米;那也是个人才辈出的年代,有金岳霖、沈从文、吴宓、闻一多等大师的言传身教。辑五,从容而安。年过七十,作者更加珍惜晚年平平淡淡的生活,写写字、画画画、做做菜成了他每日的必修课。

读汪曾祺的书,听他谈风俗,看他记食物、写草木虫鱼,兴味盎然地研究着山珍野味,游历名山大川,读着这样的书,实属幸事一件,有一种海纳百川的气势和云淡风轻的心态。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读汪曾祺《人间草木》——《自报家门 》有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读人间喜剧有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