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孙子兵法读后感1000字

孙子兵法读后感1000字

阅读《孙子兵法》读后感1000字。

俗话说:“良书即益友,今明永如斯。”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中外经典名著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当我们读完一本中外经典名著后,可能也会改变我们对事物以往的看法。那么在读完一篇文章后,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阅读《孙子兵法》读后感1000字,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阅读《孙子兵法》读后感1000字:

简介:《孙子兵法》是我国最古老最杰出的一部兵书,被誉为“兵学圣典”,其哲学思想仍然值得现在的我们研习借鉴。作者孙武。

喜马拉雅上的音频“长篇解读《孙子兵法》”陶荣荣,在最后一段讲解中概括了他对整本书的总结。下面我在这个总结基础上表述一些自己的理解。

以强胜弱:

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

先庙算,分析好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等,对比自己和敌人。认为自己有胜算再打战,如果自己不如敌人就不要打。以弱胜强是小概率事件,不要去赌小概率事件。学会自己认输,如何接受失败。

数胜必亡,一战而定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战兵贵胜,不贵久。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

打战能赢也有代价,战争的代价非常大,要思考值不值得。数胜容易主矫民疲而导致失败。

胜而不定就没有意义,胜利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平定天下,如果胜战后不能平定就没有意义。

先胜再战: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胜可知而不可为。

胜中求战,而不是战中求胜。先修炼自己,让自己不可被战胜,再等待敌人出漏洞。

耐心等待:

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耐心,耐心,耐心,不能焦虑,不要因为焦虑而采取行动,不要认为等待是不作为,作为可能是作死。一定要行动有利再行动。

以正合,以奇胜:

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以正兵交战,以奇兵制胜。分战法,要分兵,有预备兵。诡诈在兵法里面不是主要。

知己知彼: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知己知彼关键在知己,先管好自己。不可胜在己,自己不可被战胜,敌人无从下手。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延伸阅读

读《孙子兵法》有感作文


最近,我在家读了《孙子兵法》,这本书令我感受很深,得到了很多启发。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出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他,就是孙武。在古代,人们把有学问的人称为“子”,孙武就被世人赞誉为“孙子”,其写的著作《孙子兵法》被世人广为流传。在《孙子兵法》里,共分为《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等共十三篇。孙子曾说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意思是: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是关系人民生死、国家存亡的重要领域和根本问题,是不可不加以研究的。 用兵是以“诡道”作为原则的,在《孙子兵法》中,诡道是一切战略的核心与基础。简单的说,诡道就是欺骗敌人,不断地制造玄虚,让敌人摸不透我方的真正意图或情况,从而打乱敌人的战略思想、兵力部署和运行节奏。在这种情况下,敌人就会化实为虚,化有备而无备。 我最喜欢的一段历史就是三国时期,在三国时期也有一些以“诡道”作为原则的战役。在公元234年,诸葛亮经过3年准备,率领三十万大军第六次出祁山。大将关兴去世,与蜀军相约夹击魏军的东吴军队兵败撤退,再加上常年征战,诸葛亮的身体愈来愈不好,病倒了。诸葛亮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便在把战术传授给了姜维,做好军事安排之后让杨仪在自己死后做一个木像放在自己的木椅上。不久,诸葛亮就去世了,姜维和杨仪遵照嘱托,封锁消息,并布置人马撤退。司马懿从探报口中得知诸葛亮已死,便率军追击,可在途中有不禁生疑,担心这又是诸葛亮的诡计。这时,探报来报,说五丈原蜀军营地已空无一人,司马懿大喜,确认诸葛亮已死,便放心去追蜀军了。可是,蜀军突然杀回,大旗飘扬,“诸葛亮”正坐在木椅上指挥!司马懿吓坏了,以为又中了诸葛亮的奸计,急忙撤退,一口气败退五十多里。直到后来,司马懿才知道诸葛亮真的死了,便自叹不如。这场战争,诸葛亮就利用了疑军之计,让司马懿摸不透蜀军的真正情况,从而撤退。 我很喜欢这本《孙子兵法》,它让我懂得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它让我懂得了任何事情,重于实践,它让我懂得了“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它让我懂得了··················

将帅五种缺陷_孙子兵法读后感1000字


将帅五种缺陷_孙子兵法读后感1000字:

这一篇文章主要介绍《孙子兵法》的第八篇“九变篇”的第四部分,将帅五种缺陷。

一、兵法解析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意思就是:

领兵作战的将帅有五种弱点会造成致命的危险:只知道拼死硬斗,会被杀;临阵怯懦,贪生怕死,会被俘;脾气暴躁容易发怒,会遭受侮蔑而急躁冒进;廉洁自誉、不贪功利,会招受辱骂而轻举妄动;仁义爱民,则会因忙于解除民困而烦劳,陷于被动。以上这五种致命弱点,是将帅的过失,也是用兵打仗的灾难呀,军队覆灭,将领被杀,必定是因这五种致命弱点所引起的,是不可不细加考察引起警惕的。

孙子开篇论计时,就把智、信、仁、廉、严五个方面作为领兵打仗的将领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但勇与愚、生与畏、刚与侮、廉与辱、爱与烦的利和害相依相生,所以,必须引起警惕。

王莽手下的名将甄阜,曾经在两山之间扎营,以表示宁死不还,结果被刘伯升所斩。这就是“必死,可杀“。

而当晋朝刘裕溯江而上,追赶桓玄时。虽然桓玄的兵力很大,但他却怕吃败仗,而预先准备了一些逃生用的小艇,以致影响了士气,人人贪生怕死,终于被刘裕乘机纵火而大败。这就是“必生,可虏”。

春秋时期,楚令尹成得臣领兵围困宋城,宋求救于晋。晋将知道成得臣生性猛烈急躁,便故意激怒他,怂恿曹、卫两国与楚绝交,还联合齐秦两国军队攻楚,又拘捕了楚国的使者。成得臣得知,怒火中烧,决心与晋进行决战。结果,落入晋国的陷阱,导致成濮大败。这就是“忿速,可侮”。

另有项羽的得力谋臣范增,是张亮和陈平最大的对手,他就犯了“廉洁可辱”的弊病,请辞故里。而当刘备失去樊城和襄阳后,竟然带着十几万老百姓与军队同形,以致阻碍了军事行动,终于因此而害得自己妻离子散,如丧家之犬。这就是“爱民,可烦”。

所以,好的将帅一定要防止性格上的“必死”“必生”“忿速”“廉洁”“爱民”五种缺陷,避免导致“覆军杀将”的危害。

二、古今联想

《孙子兵法》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对人的重视,孙子认为将的品质、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兵战的胜负。

三、读后感

每一个优点都有可能变成缺点,而每一个缺点都有可能变成优点。

看你是怎么样来利用了呢!

《孙子兵法》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孙子兵法》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译:孙子说,与兵事有关的事都是国家的重大之事,关系着国家的兴亡和人民的生死,必须认真研究,谨慎对待。

可从五个方面进行考察,探明对方情形,比较双方优劣。第一是王道,第二是天时,第三是地理,第四是将人,第五是法度。

何为王道?人民能与君王同心协力、同生共死,而不惧怕任何危险等人心变化;

何为天时?白昼黑夜,寒冷炎热,风雪雨火等时间天气自然变化;

何为地理?距离远近,地形险易,道路广狭,进退有路等空间变化;

何为将人?智谋、信义、仁心、勇气、威严等为将素质变化;

何为法度?军纪,军制,赏罚,官吏,后勤管理等法制变化。

上述五个方面,将帅当通晓,通晓者将获胜,不通晓者必难获胜。所以要探明情形,比较优劣。看:君王是否施行王道?将领是否具有为将素质?天时地理是否有利?军纪法令是否有效执行?兵士民众是否强悍、是否训练有素?赏罚是否分明?我通过这些比较就能判断孰优孰劣、孰胜孰负。将帅如果听从我的计谋,必能取胜,我则留下辅佐;反之必败,我自离去。

感悟:兵道亦商道亦人道。

对企业而言,与经营有关的事都是重大之事,关系企业存亡和员工去留,必须仔细运作,严格把控。

亦可从五个方面考察,第一是人心,第二是趋势,第三是环境,第四是人才,第五是制度。

何为人心?员工和管理层以及管理层之间能够对内求同存异,对外上下同心,为共同目标而用心做事。

何为趋势?消费走向,经营模式,公司架构,要与时俱进。

何为环境?世界经济,国家政策,地区差异,要明察秋毫。

何为人才?智慧,诚信,善良,魄力,担当。留住人才的不是金钱,而是尊重。

何为制度?晋升有望,努力有奖,分工明晰,权责相当。制度不是用来约束人,而是给人希望。

公司领袖当通晓此五方,公司方可持续发展,稳步前进。

对个人而言,与德才有关的事都是重要之事,关系家庭兴衰和个人荣辱,必须要懂得看清自己,认清他人。

亦可从五个方面考察,第一是仁义,第二是背景,第三是身体,第四是才学,第五是自律。

何为仁义?对父母孝,对子女爱,对配偶忠,对朋友义,对生人善,此乃一等人品。

何为背景?有无违法犯罪,有无良好家教,有无学校教育。人最大的背景不是钱和权,而是教养。

何为身体?是否热爱运动,是否饮食规律,是否睡眠正常,身体是进步的保障,爱惜身体的人才能事业长久。

何为才学?是否爱看书,是否有技能,是否够专注,爱看书的人一定不差。

何为自律?时间管理精准,不迟到,不拖延,不浪费,自律之人必是负责之人。

朝着这五方努力,你就会成为那1%的人。

兼顾利害_孙子兵法读后感1500字


兼顾利害_孙子兵法读后感1500字:

这一篇文章主要介绍《孙子兵法》的第八篇“九变篇”的第三部分,兼顾利害。

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意思就是:

明智的将帅考虑军队作战问题,总是兼顾利害两个方面。在不利情况下,考虑到有利条件,便能把事情办好:在有利情况下,考虑到不利因素,祸患就能设法化解。因此,要用对敌国有害的事情去威慑他,迫使他屈服;要用敌国感到不得不做的事情去困扰他,使他疲劳不堪;要用利益引诱调动敌人,使他听从我们的驱使。

战场上的利与害是一对矛盾。从静态角度观察,两军交战,对己方有利的,对敌方必有害,反之亦然。利与害又有统一的一面,在此时此地是利与害,在彼时彼地未必是利与害。

从动态角度看,利与害又互为缠绕。比如利于己方展开进攻的方向,又正是敌方重兵把守之处,这是利中有害。而兵陷死地之后,又往往能唤起将士死中求生的决心,这是害中有利。

正因为利与害的对立统一,互相制约,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所以孙子的“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告诉我们:

第一,明智的将帅在考虑战争问题时,要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既要看到利,也要看到害,不要见利忘害,也不要见害忘利。

第二,要利用敌人贪功求利心理,巧妙调动敌人,达到化敌之利为敌之害,化我之害为我之利。

“智者之虑,杂于利害”强调兴兵作战一定要兼顾利害,不能只贪功求利,草率用兵。

春秋时期,晋献公欲灭掉虞国和虢国以扩大地盘,先派荀息带上名马、宝玉出使虞国,向虞侯街路出兵去打虢国。宫之奇劝谏虞侯道:“虢国是我国的屏障,虢国灭亡了,我国也随之灭亡了。可虞侯贪图晋献公送的罕世之宝,不听宫之奇劝谏,借路给晋军。读后感

·

晋军灭虢之后路过虞,虞侯出城犒军,晋人一拥而上,捉住虞侯,夺回名马、宝玉,顺手灭掉了虞国。

虞侯贪利不思害,为贪珠玉财报而导致亡国。两军交战,利与害是客观存在的。军事指挥员要做到趋利避害,化害为利,就应在顺利时多虑可能之害,防患于未然。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突破到了离柏林六十公里的奥得河,胜利在望,全军上下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可朱可夫元帅却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发现由于进攻神速,后方的补给一时跟不上,苏军还出现了掉队的现象。

他记得大战初期,德军攻到离莫斯科三十公里之处时,补给线太长,侧翼出现空袭,自己就利用这一空隙从侧翼反击,一举挫敌,扭转战局。

现在情况倒过来了,德军会不会也利用空隙,从侧翼包抄我们呢?于是他下令部队放缓进攻速度,收缩战线,同时向侧翼派出坦克部队。结果,坦克部队遇上了敌人包抄的反击部队,由于朱可夫元帅事先做出了预防,使苏军顺利地攻占柏林。

“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一个成熟的指挥官,不仅在顺利时要预见可能会有的祸害,在危难时刻也应该多寻有利因素,不能丧失必胜的信心。

在制订企业经营战略时,”杂于利害“是必须予以充分重视的一条原则。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来说往往兼有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杂于利害“就能发挥有利因素,尽量消除不利因素,使制订的战略措施更有利于企业的稳定与发展。

兼顾利害:

这几天,学习到人性就包括趋利避害,说到底,兼顾利害就是此意了!作者:浩瀚若烟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阅读《孙子兵法》读后感10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孙子兵法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