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韩愈师说有感800字

读韩愈师说有感800字

读《韩愈传》有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阅读作品后,我被作者描绘书写的情景吸引,印象深刻,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韩愈传》有感”,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答 案

——读《韩愈传》有感

示范初中284班 王奕茗

庄周梦蝶,栩然胡蝶,蘧然庄周。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不必分矣,此之谓物化。

——题记

穿透墨香薄纸,你的身影渐入眼帘。

长安墓边,残血尽染,京腔之调,如诗之音,萦绕于耳。你乘舟而来,然翩翩少年于坐其中。大哥的答案是一簇怒放的鲜血梅花。

六岁之时,来到长安。树木葱茏,披锦挂缎,石榴之甘饴至今仍铭于心。

自此,时年十二的你笃定决心铺就去长安之路。读万卷书,以诗书为肴,游学于景。终是于德宗贞元年,西去长安,以求功名。

十八年间,屡试不中,也许有人说你太工于功名,名利至上;也许有人说你意志顽强,终会百炼成钢。我,却无法为你的功名之心,判予对错。因你,只予时间执笔,任对错纷争漂泊于世间尘海。

你穷其一生,追寻人生答案。却不慎跌落于尘埃世间,卢氏、柳絮,已通你心。可你却只予以春桃笔墨,任她于你心中留一串墨珠,一世樱落。你在她身上发现了另一个自己,那就是你追寻的答案。本想“执白头偕老”,却未想人已去楼也空,桃花仍哭春风。蓦然回首,已迟,你终究是丢了自己,但留一簇光于诗坛独放。

韩愈,答案于你孰是孰非,早风轻云淡,你淡出了我的眼线。

也许,不予答案,才是最好的答案。只因答案本就为一盏白纸,无是无非,无对无错,任世人涂抹……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读韩愈读后感500字


篇一:读韩愈作品有感

读韩愈作品有感

“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这是作家梁衡对韩愈的评价,是韩愈为官的写照。他的为官之道从侧面可反映出韩愈本人有极高的素养,这与他在文学上的造诣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韩愈作品良多,《进学解》和《师说》带给我的影响尤为深刻。

《进学解》一开始,就以精炼明快的语句,说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劳,荒疏在于嬉戏,德行的成就在于深思,毁坏在于因循苟且。这句千古名言道出了学习成败的规律,成为大家熟悉的格言,那个“勤”字和“思”字,也曾激励过多少读书人,下过多少功夫而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纵观古今有学问有成就人的作为,向我们昭示了这样一条规律,就是天道酬勤。是的,求知识,做学问,来不得半点轻佻,半点浮躁,半点投机。而必须是忍得寂寞,甘坐冷板凳,一本书一本书地读,一张卡片一张卡片地写,一个格子一个格子地爬,才幸许有所收获。

韩愈在《进学解》中还列举了不同木材有不同的用途,有良匠可以各尽其材。不同的药材能治不同的疾病,良医可以用其特性治病,可以药尽其用。接着列举了古代圣贤虽各有所长,但均未能见用。说明不论什么样的人都有特长,但材有高低,术有短长,只要有识才之人,就可以用其所长,发挥作用,否则未能见用,不是人才不好,而

是不遇明世。这不仅教会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把自己的闪光之处勇敢地呈现在大众的视野里,还有些倡导国家知人善任,善于发现培养人才的意味。

通篇文章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习了作者对于逆境而表现出的一种平和心态,这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心态决定一切,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说:历史终将证明,我们这一代最伟大的发现是,人类可以经由改变态度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拜读完大家韩愈的《师说》,心中感触颇深。的确,尊师重教是学问探讨上一个恒久的主题,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做学问之人必须谨记切不可闭门造车,固步自封,而应该虚心向他人学习。文章的一、三两段中韩愈谈到了古人的从师之道,可以总结它的核心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古代的知识渊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正如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同时古代的圣人不仅向老师学习,还“无常师”,向各种人甚至一些远不如他的人请教和学习 ,自然让我们想到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且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韩愈阐述古人从师之道,其真正的意图是引出对择师原则和标准的阐述,作者认为择师的原则是不分高低贵贱,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师,同时,作者打破传统观念,认为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强,学生也不一定比老师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的地方,他就可以做我的老师,详细地展现了择师的原则。这对我们的学习极有启发意义,要善于从不同渠道不同的人身上获得知识,实现信息集中化,从

而保证知识储备的最大化。

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

韩愈文章独有的韩式特色让人在阅读中不断获得新的启发与思考,满篇皆是适用于当今社会的生存之道,值得人反复推敲,细细品读。

冶金1207班兰凡 120840708

篇二:《读韩愈作品有感》

读韩愈作品有感

“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这是作家梁衡对韩愈的评价,是韩愈为官的写照。他的为官之道从侧面可反映出韩愈本人有极高的素养,这与他在文学上的造诣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韩愈作品良多,《进学解》和《师说》带给我的影响尤为深刻。

《进学解》一开始,就以精炼明快的语句,说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劳,荒疏在于嬉戏,德行的成就在于深思,毁坏在于因循苟且。

这句千古名言道出了学习成败的规律,成为大家熟悉的格言,那个“勤”字和“思”字,也曾激励过多少读书人,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纵观古今有学问有成就人的作为,无不在向我们昭示这样一条规律——天道酬勤。

是的,求知识,做学问,从来都容不得半点轻佻,半点浮躁,半点投机。求学问,必得忍得住寂寞,受得了冷落,一本书一本书地读,一张纸一张纸地写,才能有所收获。

韩愈在《进学解》中还列举了不同木材不同的用途,惟有良匠才可各尽其材。不同的药材能治不同的疾病,良医可以用其特性治病,可以药尽其用。接着列举了古代圣贤虽各有所长,但均未能见用。说明不论什么样的人都有特长,但材有高低,术有短长,只要有识才之人,就可以用其所长,发挥作用,否则未能见用,不是人才不好,而是不遇明世。这不仅教会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把自己的闪光之处勇敢地呈现在大众的视野里,还有些倡导国家知人善任,善于发现培养人才的意味。

通篇文章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习了作者对于逆境而表现出的一种平和心态,这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心态决定一切。

拜读完大家韩愈的《师说》,心中感触颇深。的确,尊师重教是学术探讨上一个恒久的主题,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做学问之人必须谨记切不可闭门造车,固步自封,而应该虚心向他人学习。文章的一、三两段中韩愈谈到了古人的从师之道,可以总结它的核心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古代的知识渊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正如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

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同时古代的圣人不仅向老师学习,还“无常师”,向各种人甚至一些远不如他的人请教和学习 ,自然让我们想到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且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韩愈阐述古人从师之道,其真正的意图是引出对择师原则和标准的阐述,作者认为择师的原则是不分高低贵贱,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师,同时,作者打破传统观念,认为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强,学生也不一定比老师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的地方,他就可以做我的老师,详细地展现了择师的原则。这对我们的学习极有启发意义,要善于从不同渠道不同的人身上获得知识,实现信息集中化,从而保证知识储备的最大化。

一千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

韩愈文章独有的韩式特色让人在阅读中不断获得新的启发与思考,满篇皆是适用于当今社会的生存之道,值得人反复推敲,细细品读。

张晓云

2016年3月

篇三:论韩愈《答李翊书》中为人与为文的现代意义

论韩愈《答李翊书》中为人与为文的现代意义

一、引论

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韩愈的《答李翊书》是其极为重要的一篇倡导其古文理论的文论作品。书中,韩愈对李翊所问的“立言”之事进行了回复。李翊以立言问于韩昌黎,不过是想要知道如何写作古文,韩愈却借此之问,演绎了一篇及其精彩的文字。《答李翊书》的研究,目前学界多集中在论述其体现的“文”和“道”之关系、“唯陈言之务去”及“气”与“言”之关系三个方面。本篇论文则从为人与为文的关系出发,论述韩愈的文学思想之现代意义。

二、为人与为文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也是中唐时期的诗文大家。他崇儒学,辟佛老,反骈赋,提倡继承先秦两汉散文的悠长,以古文闻名一世。韩愈的议论文内容广博,体裁不拘一格,立意新颖,观点鲜明。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称其“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后人尊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贞元十七年,韩愈写了《答李翊书》一文,是指导一个叫李翊的年青人如何写作的一封信。其中包含了他的主要文论思想:(1)文以明道,韩愈认为学习古文的目的和写作目的都在于“明道”;(2)不平则鸣,其说是对司马迁“发愤著书”思想的进一步发挥;(3)含英咀华、闳中肆外;(4)气盛言宜;(5)陈言务去。这些在《答李翊书》中表现得最为充分。除以上内容外,文章还论述了为人与为文、立行于立言之间的关系。

开始,作者与李翊首先探讨的是“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问题。韩愈认为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是为文的前提。他在《答李翊书》的开头说:“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有日矣,况其外文乎?”由此可见,他认为德是文章的内核,文是德之载体,或者说是外在的表现形式。这和他所一贯倡导的“文以载道”说是相一致的。那么,“道”和“文”怎样能相促相长,达到较高的水准呢?他在《答李翊书》的第二段形象的论述了这个问题,他说:“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竢其食,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要写好文章,不要只是想去寻找一盒能让东施变西施的外用美丽霜,不要被狭隘的功利所驱谴,而要像为树养根,给灯加油那样,去加强道德修养,有了教高的道德水准,诗之树、文之灯才根深叶茂、光焰万丈!有了较高的道德修养,就有了经济苍生的使命感,就有了悯难怜弱的同情心,就有了正道直言的方正人格,敢于为一切正义和真理摇旗呐喊、奔走呼号。

韩愈在这篇写给李翊的信中,高扬儒家崇古思想的旗帜,要求青年儒生能够把学习的目标确定为“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刻苦钻研,不求速成,“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有别于后世漏儒,韩愈的崇古不是泥古,而是法古,所以他在追述自己的求学经历时,重点强调了自己在研读古籍时“惟陈言之务去”,致力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的精细工夫。更为可贵的是,他指出自己在学问已达到很高境界(“浩乎其沛然”)后,仍不废怀疑精神,“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最终得到淳一的道学。

作为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的文章说理透彻,气势充沛,结构谨严,语言精炼。他的《答李翊书》是文论史上的力作,阐述了为人与为文、立行与立言之间的关系以及道德修养对治学为文的重要

读韩愈梁衡读后感


篇一:读韩愈作品有感

读韩愈作品有感

“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这是作家梁衡对韩愈的评价,是韩愈为官的写照。他的为官之道从侧面可反映出韩愈本人有极高的素养,这与他在文学上的造诣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韩愈作品良多,《进学解》和《师说》带给我的影响尤为深刻。

《进学解》一开始,就以精炼明快的语句,说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劳,荒疏在于嬉戏,德行的成就在于深思,毁坏在于因循苟且。这句千古名言道出了学习成败的规律,成为大家熟悉的格言,那个“勤”字和“思”字,也曾激励过多少读书人,下过多少功夫而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纵观古今有学问有成就人的作为,向我们昭示了这样一条规律,就是天道酬勤。是的,求知识,做学问,来不得半点轻佻,半点浮躁,半点投机。而必须是忍得寂寞,甘坐冷板凳,一本书一本书地读,一张卡片一张卡片地写,一个格子一个格子地爬,才幸许有所收获。

韩愈在《进学解》中还列举了不同木材有不同的用途,有良匠可以各尽其材。不同的药材能治不同的疾病,良医可以用其特性治病,可以药尽其用。接着列举了古代圣贤虽各有所长,但均未能见用。说明不论什么样的人都有特长,但材有高低,术有短长,只要有识才之人,就可以用其所长,发挥作用,否则未能见用,不是人才不好,而

是不遇明世。这不仅教会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把自己的闪光之处勇敢地呈现在大众的视野里,还有些倡导国家知人善任,善于发现培养人才的意味。

通篇文章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习了作者对于逆境而表现出的一种平和心态,这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心态决定一切,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说:历史终将证明,我们这一代最伟大的发现是,人类可以经由改变态度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拜读完大家韩愈的《师说》,心中感触颇深。的确,尊师重教是学问探讨上一个恒久的主题,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做学问之人必须谨记切不可闭门造车,固步自封,而应该虚心向他人学习。文章的一、三两段中韩愈谈到了古人的从师之道,可以总结它的核心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古代的知识渊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正如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同时古代的圣人不仅向老师学习,还“无常师”,向各种人甚至一些远不如他的人请教和学习 ,自然让我们想到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且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韩愈阐述古人从师之道,其真正的意图是引出对择师原则和标准的阐述,作者认为择师的原则是不分高低贵贱,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师,同时,作者打破传统观念,认为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强,学生也不一定比老师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的地方,他就可以做我的老师,详细地展现了择师的原则。这对我们的学习极有启发意义,要善于从不同渠道不同的人身上获得知识,实现信息集中化,从

而保证知识储备的最大化。

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

韩愈文章独有的韩式特色让人在阅读中不断获得新的启发与思考,满篇皆是适用于当今社会的生存之道,值得人反复推敲,细细品读。

冶金1207班兰凡 120840708

篇二:《读韩愈作品有感》

读韩愈作品有感

“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这是作家梁衡对韩愈的评价,是韩愈为官的写照。他的为官之道从侧面可反映出韩愈本人有极高的素养,这与他在文学上的造诣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韩愈作品良多,《进学解》和《师说》带给我的影响尤为深刻。

《进学解》一开始,就以精炼明快的语句,说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劳,荒疏在于嬉戏,德行的成就在于深思,毁坏在于因循苟且。

这句千古名言道出了学习成败的规律,成为大家熟悉的格言,那个“勤”字和“思”字,也曾激励过多少读书人,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纵观古今有学问有成就人的作为,无不在向我们昭示这样一条规律——天道酬勤。

是的,求知识,做学问,从来都容不得半点轻佻,半点浮躁,半点投机。求学问,必得忍得住寂寞,受得了冷落,一本书一本书地读,一张纸一张纸地写,才能有所收获。

韩愈在《进学解》中还列举了不同木材不同的用途,惟有良匠才可各尽其材。不同的药材能治不同的疾病,良医可以用其特性治病,可以药尽其用。接着列举了古代圣贤虽各有所长,但均未能见用。说明不论什么样的人都有特长,但材有高低,术有短长,只要有识才之人,就可以用其所长,发挥作用,否则未能见用,不是人才不好,而是不遇明世。这不仅教会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把自己的闪光之处勇敢地呈现在大众的视野里,还有些倡导国家知人善任,善于发现培养人才的意味。

通篇文章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习了作者对于逆境而表现出的一种平和心态,这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心态决定一切。

拜读完大家韩愈的《师说》,心中感触颇深。的确,尊师重教是学术探讨上一个恒久的主题,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做学问之人必须谨记切不可闭门造车,固步自封,而应该虚心向他人学习。文章的一、三两段中韩愈谈到了古人的从师之道,可以总结它的核心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古代的知识渊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正如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

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同时古代的圣人不仅向老师学习,还“无常师”,向各种人甚至一些远不如他的人请教和学习 ,自然让我们想到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且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韩愈阐述古人从师之道,其真正的意图是引出对择师原则和标准的阐述,作者认为择师的原则是不分高低贵贱,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师,同时,作者打破传统观念,认为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强,学生也不一定比老师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的地方,他就可以做我的老师,详细地展现了择师的原则。这对我们的学习极有启发意义,要善于从不同渠道不同的人身上获得知识,实现信息集中化,从而保证知识储备的最大化。

一千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

韩愈文章独有的韩式特色让人在阅读中不断获得新的启发与思考,满篇皆是适用于当今社会的生存之道,值得人反复推敲,细细品读。

张晓云

2016年3月

篇三:读韩愈 梁衡

读韩愈 梁衡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因为中学课本上就有他的《师说》、《进学解》。课外阅读,各种选本上韩文也随处可见。他的许多警句,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跨越了一千多年,仍在指导我们的行为。

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祀呢? 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公元八一九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朽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一场闹剧。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他当过监察御史,有随时向上面提出诚实意见的习惯。这种官职的第一素质就是不怕得罪人,因提意见获死罪都在所不辞。所谓“文死谏,武死战”。韩愈在上书前思想好一番斗争,最后还是大义战胜了私心,终于实现了勇敢的“一递”,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而大祸又引来了一连串的的故事,成就了他的身后名。 韩愈是个文章家,写奏折自然比一般为官者也要讲究些。于理、于情都特别动人,文字铿锵有力。他说那所谓佛骨不过是一块脏兮兮的枯骨,皇帝您“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岂不盛哉,岂不快哉!”这佛如果真的有灵,有什么祸殃,就让他来找我吧。(“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这真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大气和献身精神。但是,这正应了我们现时说的,立场不同,感情不同这句话。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 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顺,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十二岁的小女儿也惨死在驿道旁。韩愈自己觉得实在活得没有什么意思了。他在过蓝关时写了那首著名的诗。我向来觉得韩愈文好,诗却一般,只有这首,胸中块垒,笔底波涛,确是不一样: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瘅江边。dàn

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儿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就气候水土而言这里条件不坏,但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当时在北方早已告别了奴隶制,唐律明确规定了不准没良为奴,这里却还在买卖人口,有钱人养奴成风。“岭南以口为货,其荒阻处,父子相缚为奴。”其习俗又多崇鬼神,有病不求药,杀鸡杀狗,求神显灵。人们长年在浑浑噩噩中生活。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比之于北方的先进文明,这里简直就是茹毛饮血,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同在一片蓝天下,人人都该享有爱。按照

当时的规矩,贬臣如罪人服刑,老老实实磨时间,等机会便是,决不会主动参政。但韩愈还是忍不住,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于是他到任之后,就如新官上任一般,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当时鳄鱼为害甚烈,当地人又迷信,只知投牲畜以祭,韩愈“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语”,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推广普通话。不可想象,从他贬潮州到再离潮而贬袁州,八个月就干了这四件事。我们且不说这事的大小,只说他那片诚心。我在祠内仔细看着题刻碑文和有关资料。韩愈的确是个文人,干什么都要用文章来表现,也正是这一点为我们留下了如日记一样珍贵的史料。比如,除鳄之前,他先写了一篇《祭鳄鱼文》,这简直就是一篇讨鳄檄文。他说我受天子之命来守此土,而鳄鱼悍然在这里争食民畜,“与刺史亢拒,争为长雄。刺史虽驽弱,亦安肯为鳄鱼低首下心。”他限鳄鱼三日内远徙于海,三日不行五日,五日不行七日,再不行就是傲天子之命吏,“必尽杀乃止”!阴雨连绵不断,他连写祭文,祭于湖,祭于城隍,祭于石,请求天晴。他说天啊,老这么下雨,稻不得熟,蚕不得成,百姓吃什么,穿什么呢?要是我为官的不好,就降我以罪吧,百姓是无辜的,请降福给他们。(“刺史不仁,可以坐罪;惟彼无辜,惠以福也。”)一片拳拳之心。韩愈在潮州任上共有十三篇文章,除三篇短信,两篇上表外,余皆是驱鳄祭天,请设乡校,为民请命祈福之作。文如其人,文如其心。当其获罪海隅,家破人亡之时,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

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应该说韩愈是言行一致的。他在政治上高举儒家旗帜,是个封建传统思想道德的维护者。传统这个东西有两面性,当它面对革命新潮时,表现出一副可憎的顽固面孔。而当它面对逆流邪说时,又表现出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韩愈也是这样,他一方面反对宰相王叔文的改革,一方面又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深恶痛绝,坚决抨击。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在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两次犯上直言,被贬后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又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所以苏东坡说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

当我手倚韩祠石栏,远眺滚滚韩江时,我就想,宪宗佞佛,满朝文武,就是韩愈敢出来说话,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上书直谏呢?如果在韩愈被贬时又有人出来为之抗争呢?历史会怎样改写?还有在韩愈到来之前潮州买卖人口、教育荒废等四个问题早已存在,地方官吏走马灯似的换了一任又一任,其任职超过八个月的也大有人在,为什么没有谁去解决呢?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解决了这些问题,历史又将怎样写?但是没有,什么都没有。长安大殿上的雕梁玉砌在如钩晓月下静静地等待,秦岭驿道上的风雪,南海丛林中的雾瘅在悄悄地徘徊。历史终于等来了一个衰朽的书生,他长须弓背双手托着一封奏折,一步一颤地走上大殿,然后又单人瘦马,形影相吊地走向海角

天涯。

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有为。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只这一点他比屈原、李白就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蜀道叹难,江畔沉吟上。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有人研究,韩愈之前,潮州只有进士三名,韩愈之后,到南宋时,登第进士就达一百七十二名。是他大开教育之功。所以韩祠中有诗曰:“文章随代起,烟瘅几时开。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这倒使我想到现代的一件实事。一九五七年反右扩大化中,京城不少知识分子被错划为右派,并发配到基层。当时王震同志主持新疆开发,就主动收容了一批。想不到这倒促成了春风渡玉门,戈壁绽绿荫。那年我在石河子采访,亲身感受到充边文人的功劳。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这宏伟的韩公祠,还有这韩山韩水,不是纪念韩愈的冤屈,而是纪念他的功绩。

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蛮夷之地施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这是人民对办了好事的人永久的纪念。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我遍读祠内凭吊之作,诗、词、文、联,上自唐宋下迄当今,刻于匾,勒于石,大约不下百十来件。一千三百多年了,各种人物在这里奖韩公不知读了多少遍。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

《读韩愈》读后感1000字


风骨 ——读《读韩愈》有感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何其有幸,我曾拜读了梁衡散文选集,而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便是《读韩愈》。 ——题记

江流激湍,浪翻乳花,碧水自将青山绕;山峦叠翠,怒松插云,青山脚下碧水环。自岭南以南,焕烂流光,皆集于潮州。潮州之水,美不过韩江;潮州之山,雄不及韩山;而潮州之墨迹,妙笔皆生韩公祠。在梁衡笔下,我有幸来到了这山清水秀的地方。然而,韩愈一介书生,怎会使这山水易姓为韩呢?

众所周知,韩愈乃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章佳句至今被人们争相传诵。在文坛上,他是大唐的一块丰碑,但这尚不足以易姓河山。

在书中,我来到了唐宪宗时期,原本井井有条的市集却乱做一团,众人纷纷向法门寺赶去。然如此兴师动众的,却不是什么利国利民的大事,而是唐宪宗迎佛指舍利入皇城。一时间,朝野上下议论纷纷,却无一人敢指出帝王的不是。此时,巷尾处一驾不甚华丽的车轿中,一位白发长须的老者,发出了一声重重的叹息。

天子殿前,一位手持玉笏的大臣,颤颤巍巍地从群臣中走了出来——正是前日巷尾那位老者,他思忖良久,终于开口:“陛下,臣曾奏表上书,望陛下取消法门之典。陛下乃九五至尊,却要迎佛骨这朽秽之物入我大唐,置百姓社稷颜面于何地?若佛祖有灵,以为不敬,欲施行罚,便加之于臣身,臣万死不辞!”一翻言辞情真意切,感人甚深,却引得龙颜大怒,皇帝不顾众臣劝阻,把他贬至潮州。

这位老者便是韩愈。

朝为朝廷重臣,夕为左迁罪人,恐怕任何人都难以承受这种巨大落差。然而,韩愈却挺了过来。苏轼乌台诗案之悲释于对人生的超然,柳宗元被贬之苦释于对山水的眷恋,而韩愈的心灰意冷却释于他对百姓疾苦的操劳。当时的潮州因离京甚远,不似王土,更如蛮夷。韩愈见此心中大恸,忖道:我心中虽悲苦,但怎么比得上百姓的贫苦?于是,他重拾软毫,以文诛恶,驱鳄鱼,兴学堂,除奴制,修水利。八个月过后,潮州面貌焕然一新,潮州进士也由原来的三名升到了一百三十名之多。

此时,我不禁好奇:自古贬官只需要在被贬之处熬过一段时间即可,韩愈却为何如此卖力?也许,这都是缘于他的文人风骨,面对皇帝怒火依然不改儒家不屈不挠的风骨,身处困境难关依然不忘朝臣救世利民的风骨,遭受舆论指责依然不动圣者恪守本心的风骨。

韩愈曾倡导古文运动,废掉了华而不实的骈文,越过南北朝,越过魏晋,直承秦汉,将文章的“载道”作用发挥出来,立文、立业,后世苏东坡赞道:“文起八大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常言道:“武死战,文死谏。”据史记载,韩愈出身贫寒,功名考取十分不易,但却数触龙鳞。我依稀看到,大唐汉白玉石雕琢的殿前台阶前,云雾缭绕中,一人托着他虽已衰朽却依然不折的风骨,心系天下百姓,志存黎明苍生,将一身刚正与不阿,献给了大唐盛世。历史等了千年,终于等到了他。

梁衡在文中说:“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潮州的韩公祠,韩山、韩水,并不是用来纪念韩愈的坎坷历程的,纪念的是他的以民为本,文以载道。

我想,这也是梁衡为何要“读”韩愈了。韩愈之于历史,之于后代文人,之于我们,都像是一本书,一本生动的书,一本严谨的书,一本经典的书,一本动人的书。他的行为,他的文章,无一不展示了他那高贵的文人风骨,他集儒家精华之大成,又加以自身改进,推动整个社会进步。即使他逝去,他的风骨依然如丰碑一般,在世间长留。

回望韩公祠中的凭吊之作,无一不是感韩公之大义风骨而作。此人,此景,此绩,怎能不教人心生感慨!于是,我心中也逐渐泛起一行诗句:

不畏君威斥荒诞,潮州河山尽姓韩。

上任八月兴四利,文人风骨留世间。

韩愈的《师说》---读后感


韩愈的《师说》---读后感

韩愈的《师说》---读后感第2页

读岳飞传有感


读《岳飞传》有感(一)

看着这本书,似乎就站在历史的那一头,面前显现着千军万马。

当徽钦二宗葬送了北宋的盛世,原本千疮百孔的江山更加不堪,来自北方的铁骑踏入中原,妄图取代大宋王朝。是他,一点一点地保住了大宋江山。

他,在青龙山上以八百之众大败一万金骑。他,带领岳家兵势如破竹,直捣黄龙,连自大的兀术也不由得赞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谈起他,金兵人人变色。

然而,昏庸的宋高宗担心他功高盖主,突然从京都发来十二道金牌,急召他回去。他不由得仰天长叹:"十年之力,废于一旦。"摸了摸背上的刺青,他甚至以感到内心万分冰凉。精忠报国,报国忠君啊!他仿佛看到兀术在金营里狞笑,笑他英雄一世,最后功亏一篑,葬在了这个昏君手上。

他无奈把马牵回,一摸长枪,长枪上染有无数敌人的鲜血,但今后可能要伴他长眠了。

果然,他这一去,就再也没回到战场上来,再也看不到他英勇杀敌的景象。

他,在母亲的教导下一心为国,最后却是被一个奸臣玩弄于鼓掌之中,呼之即来,挥之即去;他,在前线奋力拼杀,大破金兵,一生无过,居然被冠以"谋逆"这个莫须有的罪名。他,是可悲的。

他,遵从母亲教诲,精忠报国,虽被奸臣毒害,却无怨无悔;他,在前线奋力拼杀,大破金兵,无愧于大地。几百年后的今天,他声震八方,名扬天下,受人崇敬。他,是成功的。

真正看破名利的人,才会明白他为什么在战场上奋力拼杀;真正懂得他的人,才会明白他其实得到了更多;他,就是岳飞。

五(6)班:赵佳怡

指导老师:倪 彤

读《岳飞传》有感(二)

陶子懿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岳飞传》。它讲述了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的伟大故事。

岳飞出生在河南汤阴县,他从小拜周侗为师,学习武艺,又和牛皋、王贵、张显、汤怀结拜为兄弟,一同抗金。书中通过写岳飞大闹武科场、枪挑小梁王、牛头山大破金兵、大破朱仙镇等故事,讲述了岳飞有胆有识,智勇双全,坚韧不拔的一生,最后岳飞被奸臣秦桧杀死在风波亭。

我最喜欢岳飞初出茅庐打的第一仗——青龙山大战。岳飞八百破十万金兵取得了胜利。在青龙山上岳飞利用石阵、火阵、水阵大败金兵,用自己的智谋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通过读《岳飞传》,一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伫立在我的眼前,他在国家民族危亡时刻,挺身而出,带着精忠报国的一腔热血,终其一生抵抗外族的入侵。我也要学习岳飞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从现在开始,树立远大的志向,好好学习,长大以后报效祖国。

读《岳飞传》有感(三)

谭沐蓉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读到这首诗,大家一定都想到了岳飞。

每当与同学谈到岳飞时,我都不禁感叹:岳飞生在那样一个年代,真是可惜了!宋朝的衰败在于君主的无知、臣子的懦弱。俗话说,忠言逆耳。可甜言需防是饵呀!当时的宋徽宗,听信奸臣秦桧,与金议和,把岳飞撤职。结果,金撕毁条约时,又急急忙忙的去找岳飞。也难怪宋朝会被推翻,这些忠臣被宋这样耍来耍去,要是我早就爆发了,我可真佩服他们。

回想岳飞一生,真是坎坷。19岁投兵,20岁父亲病故,辞官返乡。父死后,金兵大举侵入中原,他再次投兵。岳飞的母亲在他背上刺下四字"精忠报国",岳飞走后,其母自尽。因为她知道,忠孝不能两全。岳飞后因战功赫赫,被秦桧嫉妒,赐死于临安风波亭。我对此感到很气愤,功臣、忠臣被赐死,奸臣却舒服的享受。这什么道理?

有一次,我看到一篇文章,说现在的青少年不爱国,他们爱的是游戏、是自己。虽然现在的课本里、广告里都在强调爱国,可大人们从来都是在说"以后出国留学、国内空气不好、国外舒服……"有的老师也说:"学习好后去美国啊。"我们这些中国学生从小被灌输这样的话语,怎么可能做到真正的时时为国家?不仅大人如此,现在的媒体也有责任,他们总是宣传如何一夜成名、一夜暴富。让我们有了不劳而获的思想。在我们这些学生眼里,什么叫爱国?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候,说不定我们都投降了呢!

我为此而感到气恼却又无力改变,让我们在一个更好的坏境里成长吧!不要总是重视语、数、外。品德也很重要!

不管我周围的人怎么说,我会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如果有机会能留学,我会把国外好的技术引进来,而不是只图着自己的舒服,不想到国家的培养。中国,谢谢你!

读《岳飞传》有感(四)

永远不朽的灵魂

一本书、一个人、一首歌,三位溶于一体其精神、灵魂,能在数百年中一直被后人感染、传颂,能激励世世代代少儿、青年乃至老年人爱国精神,我首选《岳飞传》。

小时候我曾无数遍听着收音机,不耐其烦的听着刘兰芳所讲的评书《岳飞传》,青年时我又无数遍看不同版本的《岳飞传》书,现在我又白听不厌、自己白唱不够的"精忠报国"这首歌,可以说岳飞这个爱国传奇人物一直伴我走到今天,没看一遍《岳飞传》感觉都有不同,爱之、恨之、惜之,情绪不断加深感慨颇多,虽然岳飞以离去已久,但他那不死的灵魂、爱国的精神、激情的斗志和坚定的毅力,却始终是后人世世代代学习和敬仰的楷模,每每看到岳母亲手在岳飞背上刺"精忠报国",这一段我都潸然泪下,每每看到39岁的岳飞被奸人,害死在风波太时,我总是控制不住情绪暴跳如雷大骂一阵,接下来便是默默无声的惋惜,嘴里情不自禁的唱起"精忠报国"这首歌,或慷慨激昂的朗诵起,"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首满江红。

我曾到过岳飞墓前,心里默默的朗诵这首满江红,哼唱着"精忠报国"这首歌,深深地鞠上几个敬仰爱戴之躬,转眼看到秦桧卑鄙的跪在那里,我的眼睛感觉到为什么,大晴天的秦桧浑身都是湿淋淋的呢?

我恍然大悟,他无时无刻都在被后人唾骂,原来是被后人的口水吐湿的永远不会风干,我自然不会放弃这个机会,在他的卑鄙的小人身上狠狠的吐上几口,站着的岳飞名垂千古,万人敬仰,跪着的小人遗臭万年,人人恨之。

岳飞你安息吧,相信你千百年不冥的眼睛,会看到一代又一代有志的后人们在沿着你,爱国的路上继续前行。无数中华儿女在为国捐躯、为国献青春、为国洒热血,用实际的行动对你的安慰和敬仰。

一首"精忠报国"为你永远安祥入睡,一本"岳飞传"让你永远活在后人心中。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读《韩愈传》有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韩愈师说有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