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800字

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800字

重读抗战家书新闻稿。

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中外经典名著,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为了可以记住当时读完书后的所思所想,就必须写一篇读书笔记。那么,你都看过哪些中外经典名著呢?请阅读由小编为你编辑的重读抗战家书新闻稿,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开学伊始,岳阳道小学第一-党支部召开了党员大会,第一-党支部书记张静秋同志对支部同志进行了新学期工作的部署。并及时响应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号召,亲自带领支部同志研读了《重读抗战家书》一书。该书收录了吉鸿昌、赵一曼、左权、张自忠、戴安澜、彭雪枫等32位抗战英烈的家书。这些诞生在抗日烽火岁月里的珍贵家书,用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展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展现了抗战英烈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和坚守,感人至深、发人深省,是伟大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的真实写照,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材。

广大党员同志通过重读抗战家书,深情缅怀那些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奉献的年轻生命,缅怀那些为我们今天创造一切的先烈们。一封封抗战家书犹如一面面震撼人心的镜子,提醒我们要时刻对照审视自己,要珍惜光阴,以忘我忘家的精神,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顽强拼搏,自强不息,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编辑推荐

重读鲁迅有感


重读鲁迅有感

永娟闲话

所谓经典常读常新,假期重读鲁迅先生的经典之作,对此感触颇深。

一直以来,我们重视的都是鲁迅作品的思想:他对旧社会、旧制度的批判啦,他对国民性的揭示啦等等,也就是他"思想家、革命家"的一面,而似乎没有特别关注他"文学家"的一面。即使有对他的作品的艺术特点的分析,但最终还是要上升到"主题思想".又或者当年老师是讲过的,我没甚留意?等我做了老师,主要讲的是鲁迅的几篇杂文,对于他的小说、散文这些纯文学的作品就没有接触过了,遑论分析。

可能因为近来喜欢摆弄一些文字,又常常感到自己写的东西只是文字的堆积,虽多少有一些情感的浸润,却始终轻飘飘的,缺乏思想的深度和厚度。于是我想到了以思想深刻著称的鲁迅,决心重读鲁迅的作品,从中汲取思想的甘霖,希望对肤浅、幼稚、感性的我有所裨益。

放假前从学校图书馆借来了三卷本的《鲁迅全集》,假期在吃喝玩乐之外也惦记着翻一翻、读一读。

出乎意料的,当我重读《呐喊》、《彷徨》中的一些作品的时候,我被鲁迅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深深地吸引住了。读到精彩处,甚至忍不住拍案叫绝!一面不住地感叹鲁迅真是写小说的圣手,一面奇怪自己以前怎么没有发现?

《明天》写寡居又丧子的单四嫂子的不幸和遭受的欺辱。单四嫂子抱着奄奄一息的儿子去看病,蓝皮阿五主动提出帮她抱孩子,"单四嫂子在这时候,虽然很希望降下一员天将,助他一臂之力,却不愿是阿五。"但推让不过,终于许可了。

"他便伸开臂膊,从单四嫂子的乳房和孩子之间,直伸下去,抱去了孩子。单四嫂子便觉乳房上发了一条热,刹时间直热到脸上和耳根。"

简单的一句描写,写出了蓝皮阿五的无耻:表面上是要帮助单四嫂子,实际上却是乘人之危,占她便宜。占了便宜,"走了不多时候,阿五又将孩子还给他,说是昨天与朋友约定的吃饭时候到了",就扭屁股走人了。真是可恨、可恶!也写出了一个守寡的女人的生理、心理反应。

小说中对于周围人对单四嫂子的冷漠、无情的描写,也是这样淡淡的笔墨,却让人觉得冷入骨髓。单子嫂子绝对是中国文学作品中"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女性形象的典型。

《药》中给华老栓提供了"人血馒头"的康大叔来他的店里,边喝茶边夸耀自己的能耐:"……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

这里有一个细节:

"华大妈听到‘痨病’这两个字,变了一点脸色,似乎有些不高兴;但又立刻堆上笑,搭讪着走开了。"

看到这句话时,我心里一动,我想每一个做了母亲的人都会对华大妈的表现了然于心。别说是"痨病",就是别人说自己孩子一点点的不好,作为母亲,心里总会多多少少不舒服一下吧。"痨病"这两个字戳中了华大妈的痛处,但她是不会接受儿子得了痨病这个事实的,更不能接受别人说她儿子得的是痨病。所以会变了脸色,会不高兴。但是,说这话的又是她儿子的"救命恩人",她得罪不起,所以又"堆上笑",但又不愿再听,就"搭讪着走开了".

小说最后写华大妈和夏四奶奶给儿子上坟时看到夏瑜的坟顶有一个花圈,

"华大妈忙去看他儿子和别人的坟,却只有不怕冷的几点清白小花,零星开着;便觉得心里忽然感到一种不足和空虚,不愿意根究。"

后来夏四奶奶想让乌鸦飞上她儿子得坟顶,以此表明这是她儿子在显灵。等了许多的功夫,那乌鸦也没有动。

"华大妈不知怎的,似乎卸下了一挑重担……"

这两处细节描写写出了华大妈对另一个同样失去了儿子的母亲有同情(小说前面写到怕夏四奶奶伤心得发狂,就劝她回去),又有对"她儿子坟上有花,我儿子没有"的嫉妒,又有发现"她儿子不会显灵"后的轻松的复杂心理,真是惟妙惟肖。

如果不是做了母亲,我也不会注意到这些细节。由此我深感读者的生活经验对于理解作家作品的重要性。反过来讲,鲁迅作为一个男性作家,却能如此入木三分地刻画出女性、母亲的心理,真是了不得!

如果说这两部作品让我佩服鲁迅对女性心理的刻画,那么《狂人日记》完全从一个"精神病"的视角去写,就更让我惊叹了。一个正常人怎么能写出精神病的感受呢?且看鲁迅的妙笔: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我怕得有理。"

就这一句"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一个"妄想症"、"迫害狂"的心理就被活脱脱的揭示出来了。

以前读《狂人日记》只记住了翻开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记住了"救救孩子",现在从"叙事角度"的角度去看这篇小说也很有意思。

还有《故乡》。再读《故乡》,引起我更强的共鸣,这是初读时绝对没有的体验:"我"的故乡和我的故乡慢慢地叠加起来,"我"对故乡的感受也和我不久前回老家的感受重叠起来。

"啊,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读着这些文字,心里真是无尽的伤感啊!我回老家没有见到儿时的伙伴,怕是见了,也如"我"和闰土那般物是人非,相见两无言吧!

还有《社戏》里弥散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晚,也是那么动人!谁说鲁迅只看到丑,只看到恶?在他的心里也藏着这样纯净的美好啊!

……

哎呀,读着读着,突然意识到读了一通鲁迅,注意的还是这些"细枝末节",忘了希望通过阅读,能让自己的思想变深刻一点的"初心".

但是我又想,鲁迅的作品之所以有那样深刻的思想性、批判性,正是因为他抓住了这些最富表现力的细节,并用最精妙的艺术形式将它们组织起来。如果把鲁迅的小说比作精致的艺术殿堂,那么它的思想性就是从这些细致处闪现出来的,而不是用一块块名叫思想的砖头胡乱的堆砌起来的。惟其如此,他的小说才更撼动人心,不是吗?

拓展阅读:重读鲁迅读些什么?

鲁迅给我们留下了什么?以往思考这个问题,往往罗列鲁迅的一系列观点,不妨换一个角度,鲁迅在精神特质和思想方法上留给我们什么启示。观点是具体的,容易随着历史的行进而增光或褪色;精神特质或思想方法,则具有潜在的普适性,运用之妙,可以进入新的精神过程。

严峻深邃的眼光

鲁迅有33篇小说,有16篇写到"眼光".《奔月》写羿"身子是岩石一般挺立着,眼光直射,闪闪如岩下电,须发开张飘动,像黑色火".《拿来主义》"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绛洞花主·小引》谓对于《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可见眼光是认知世界关键。如清人吴乔《围炉诗话》卷六说:"读书须眼光透过纸背,勿在纸面浮去。"

读《重读南京》有感作文


今年我8岁了,我的家乡在南京,但是我对家乡的历史知识却知之甚少。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叫《重读南京》的书,让我对南京有了很深的认识。

·南京有很久的历史,有很多的文化遗址。汤山的猿人化石把南京的史前痕迹前溯了50万年。从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范蠡筑城算起,南京到现在已有25XX年建城史了。1961年,考古工作者在六合县程桥境内的羊角山一带先后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遗址,距今约四五千年前。出土了一批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的文物,如夹砂粗红陶的扁足鼎、鬲、罐和泥质灰红陶的豆等,外饰绳纹、弦纹、纺织纹。对研究长江中下游地区人类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 南京有很多有名的人物。如李煜、陶渊明、杜甫、刘禹锡、杜牧、陈叔宝等。我还学习过刘禹锡写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

· 通过读这本书,还让我知道了南京也有许多名人写的书。比如说,我最爱看的《西游记》是吴承恩写的。吴承恩公元15XX年出生于淮安府,自小聪明好学,多才多艺,但屡试不第。失望中出游名山大川,产生了创作《西游记》的欲望。以唐僧西天取经为主线的西游记故事在宋代就流传于民间,但很粗糙,又不连贯。吴承恩听说南京国子监所藏〈永乐大典〉中收录有元末明初的话本〈西游记〉和元代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等几种不同的版本,于是来到南京,晚年在南京住了十年,除了读书,剩余的时间就用来写《西游记》。

· 南京还有很美的风景。秦淮河畔的夫子庙、钟山陵、阅江楼、莫愁湖、玄武湖,这些地方我都去过。其中,我最爱去夫子庙。每年元宵节的时候,夫子庙灯会可热闹了,是花灯的世界,人山人海,晚上美不胜收。当然那里还有很多有名的小吃,想起来都让我流口水。

· 读了这本书,我更加热爱南京了,让我这个南京人感到自豪。2014年,南京还要举办青奥会,我还会看到世界各地的人,真希望和他们交朋友。

· 我也要努力地学习,长大了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我爱你南京!

重读《羊脂球》有感


英雄莫问出处

——重读《羊脂球》有感

刘佳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少不更事时,总觉得一切名著都是诘屈聱牙且晦涩难懂的,总是不能真正的体会其中所包含的意思,正如最近重读的《羊脂球》一书,却发现多了许多原来没有体会到的东西。

学生时代读罢此书,更多的是痛恨普鲁士军官的恶毒和市井小民的阴险,我想这大概是那个时代心中总带着一腔热血,同情妓女的悲惨遭遇,感叹社会的不公平,痛恨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而现在再读此书,我却更多的感觉到"羊脂球"这个妓女的伟大,如果说原来我同情她是因为她的遭遇和她的职业,那么现在我觉得她伟大却是因为她的举动,虽然结局是悲惨的,但是她肯为了众人而牺牲自己,无论强迫与否,从她做出那个决定开始,她就已经屹立在了大地上,站的比高唱马赛曲的小人要直的多,因为判断英雄的标准,永远不是他属于什么,而是在于他做了什么。就像那句话说的,"我曾经见过最高尚的盗贼,也曾经见过最卑鄙的骑士。"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伪君子,他们甚至把自己都欺骗了,他们相信自己只要身处光明,即使内心是黑暗的,他们也象征着光明,也有权利批判看上去不及自己的人,但是他们想不到的是,即使现在他们看上去是成功的,正义的,但是这种情况是不可能一直持续的,正所谓粉刷乌鸦白不坚,当他们自欺欺人的时候,无数人已经默默超过了他们,当他们幡然醒悟时,已经比那些默默耕耘的人差的太多太多。

对于我们来说,生活的重担可能压得自己已经喘不过气来,可能很多的不如意已经让我们怀疑是不是自己真的某些地方差人一等,也许相貌没有别人出众,也许身世没有别人显贵,也许知识没有别人丰富,所以这就成为了许多人止步不前的借口,并不断的向其他人阐述着自己的无奈,但是,即使是曾经因为某些原因导致现在脚下的地面是一滩泥泞也不要将他作为放弃的借口,因为当你试着站起来,往前走的时候,你就是那些依旧困在泥潭里的人眼中的英雄。不要理会在大陆上健步如飞的人的嘲笑,因为你的痛苦是他们不曾理解亦不曾体会的。如果自己的相貌不如别人出众,那么就试着丰富自己的头脑,让自己更有内涵;如果自己的身世没有别人显赫,那么就试着充实自己的阅历,让自己更加睿智;如果知己的知识没有别人丰富,那么就试着开阔自己的事业,让自己更加博学。所以,现在的一切困难都不应当是阻挡自己前进的借口。不论现在的你是什么样的,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就像孟子曾经说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英雄莫问出处,所以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只要坚持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别人休息的时候,尝试多读一些书,尝试将自己的技巧磨练的更加熟练一些,这些对很多人来说是举手之劳的小事,但是真正能坚持下来的却没有几人,坚持的力量往往是可怕的,荀子曰: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对于广大千千万万的电科人员来说,慢慢的积累,慢慢的充实自己,使得自己在前进的道路上前进着,总有一天我们会发现,当我们将自己的眼光回首的时候,我们已经领先的他们太多太多。这,就是坚持的力量。

行动起来吧,我的同事们,朋友们,即使我们现在或许是渺小的,但是当我们决定往前走的时候,我们就是英雄,是这个世界上最普通却又是最伟大的英雄,伟大,而平凡。

文/ 刘佳奇

读时事新闻有感


时事新闻读后感是否成为猎奇、残忍的温柔一刀崔永元淡淡表示:“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某月刊第三把火烧到《实话实说》

西安一家月刊最近连“烧”了三把“火”:第一把,

“烧”出了“中国十差作家”;第二把,“烧”出了“中

国作协该解散了”;这第三把“火”,“烧”向了中央电

视台的《实话实说》节目及主持人崔永元。

在最新出版的该杂志上,一篇题为《崔永元:对一个

实话实说者的实话实说》这么评价《实话实说》节目:“

或悲或喜的嘉宾与热情不减的观众,组成了一个看客与被

看的怪圈。这里价值、道德、人权、自尊变得模糊了,取

而代之的是好奇心的驱使、残忍的膨胀、隔膜的产生和语

言的游戏......无非是以这世间崇高的或者不幸的标本博

取观众的好奇和窥视的满足,从而提高收视率,获取经济

利益。场上的嘉宾不幸成为整个动作环节中的牺牲品。”

作者评价道:“也许崔永远本意并非嘲弄,只是出于本能

的猎奇心理......崔永元太残忍了,把别人的痛苦、不幸、

隐秘作为自己的谈资,在大众传媒上‘实话实说’......

多一点冷静、多一点宽容、多一点善良、多一点理解吧!

不要让这个简单的谈话节目把大众误导到看客与被看的可

悲地位,成为猎奇、蛊惑、残忍的温柔一刀。”文中列举

了崔永元主持的两个节目《上学的外婆》我《家》。

上学的外婆:没听说谁会嘲笑我

《上学的外婆》讲述是七十多岁的重庆老太太董世芝,

五六年如一日代替瘫痪在床的外孙女上学,使小孙女成绩

一直名列前茅的感人故事。《崔》文的作者写道:“崔永

元对老太太地下党员的秘密生涯近乎取笑的关注,‘逼’

着老太太对那段革命岁月做出解释,以满足他本人的好奇

心理......我不知道此后老太太还会不会在全国人的注目

下继续坐在中学的课堂上,会不会在学生们的好奇中继续

学着中国革命史?”

当事人最有发言权,于是记者找到了远在重庆的董世

芝老人(即外婆)。

记者:您觉得当时崔永元有没有嘲笑您的意思?

外婆:没有那个意思,有的话,我当时就会说。从小

学五年级到初中三年再到一年的职高,我替外孙女上了近

6年的学,一直都没有张扬,过去的事没什么好说的, 何

况的革命生涯呢。

记者:崔永元为什么要追问这个问题?

外婆:因为每个人的生活观和价值观都和自己的信仰、

经历有关,我也是因为有了地下党的经历才有今天的毅力。

现在有一些不良风气,总认为说政治就是唱高调,所以我

当时才会犹豫不决。

记者:做完节目后,社会上对您的态度如何?

外婆:一位退休前在新华社工作的83岁老人,是我中

学的老师。他看了节目后跟我联系上了:“我为有你这样

的学生而骄傲。你对生命是无愧的,中央电视台播这个节

目是鼓励人们奉献爱心,大家都说要学习你爱人的美德和

持之以恒的精神......”

记者:做完节目后,您有没有受到压力?

外婆:有啥子压力哟,没感觉。现在上街大家都认得

我,没听说谁会嘲笑我。

记者:那您对《实话实说》这个节目有什么看法呢?

外婆:这个节目很有情趣,给人快乐也给人教育。

女研究生黄月:节目没有破坏我们的感情

《家》讲的是身患残疾的女研究生黄月“下”嫁给“

老实没文化”的工人王金舫,婚后两人如何在文化程度、

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反差中,由冷漠、隔阂到宽容、接纳的

过程。《崔》文认为:“我觉得这对夫妻无情地戏弄了,

观众被欺骗了......不知他们如何在本来就不幸的事实上

再一次揭开自己的伤痕......我无法想象这对夫妻的秘密

公开后,他们在家庭中是否还能相敬如宾......”身在天

津的女形容黄月是如何评价这番话的呢?

记者:你们夫妻现在感情如何?有没有因为“被揭了

疮疤”而影响你们“相敬如宾”?

黄月:我们夫妻俩的感情还不错,节目没有破坏我们

的感情--我们敢坐到演播厅里,心理承受能力肯定要比一

般人强得多。上了节目后,两人都更冷静、更理解对方了,

周围的人都挺理解我们的,大多数人都赞扬我们。

记者:你觉得崔永元的表达方式“残忍”吗?

黄月:生活可比提问残忍得多!我不觉得崔永元残忍,

他并没拿我们找乐。虽然现场观众有的提问的尖刻,但认

识的和不认识的人都特别的真诚,像我们这一对“男低女

高”的组合方式有一定的普遍性,能给别人以借鉴......

记者:你对《实话实说》有什么看法?

黄月:这个节目是丈夫极力推荐的,我开始并不爱看,

嫌乱,一会儿锣鼓一会儿说话的。做了节目之后,我才每

期都看,收获挺大的。这个节目的温情感动了我。

记者:你对《崔》文的作者怎么看?

黄月:这个作者也是有点儿文化的,只是极端、尖锐

了点儿。

据该杂志一男士透露,该文作者系西北大学的学生。

而该刊主编周先生(即“中国十差作家”的第十名获得者)

以传真件的形成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崔》文算

是作者的一家之言,可能代表一部分观众的看法......发

表此文,只是倡导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已见,绝没有哗众

取宠的意思。”他否认该刊一系统的惊人之举是在自我炒

作。

崔永元已看到了这篇文章,他说了自己的“读后感”: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想听他详细地谈谈,他说:“

不说,多一个字也不说--哪怕你给我上刑、灌辣椒水!”

《重读抗战家书新闻稿》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