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伯夷列传读后感。

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中外经典名著就很有必要。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将自己的想法一笔一划的记录下来。那么,你有没有写过有关中外经典名著的读后感呢?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伯夷列传读后感,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伯夷列传读后感(一)

文/星空下的人

很诚实地先说一句,实际上这篇文章我并没有认真地听讲,但我能很清晰地感受语文老师在谈论《伯夷列传》这篇课文时的慷慨激昂的心情,我对此印象很深,特别是对于"好人不长命"、"恶人富贵延年"的社会现象的不公。下课之后,我有重新浏览过这篇著作,暂且不谈文章与司马迁本人的联系,我以下的看法全部围绕文章的内容本身,而不深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就文章中所提出的几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最佳当的答案,因而我不牵强附会,但我认为作者司马迁提出的这几个问题是相辅相成的,甚至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的升华,而我就其中几点谈谈自己的微薄看法。

文章一开始司马迁就说:"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是啊,为什么同样是有德有才的人,有的人就能流芳百世,有的人却最终默默无闻呢?他们个人的才智相差无几,德行也几乎在同一高度,甚至那些在声明上弱的人在这两方面更有建树。为什么呢?

就我看来,这个社会上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机遇,于是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公正的待遇,作为一个圣人,他应该不必在乎自己的声名是否能够流芳百世,而这对于许由、务光等人来说,或许能不能美名外扬不是最重要的,我可以理解作者司马迁自己想要扬名立万的心情,同时他也确实如此,但我绝不赞同他对于成名的看法。这个世界上总是存在着许多有道德的人,他们并不说辞,也没有像以前的圣人一样游学讲法,道德和圣人的存在方式有很多种:一些人退隐田园是为了自身心情的宁静,为了获得一种灵魂上的解脱,很难讲他们的品德究竟高尚到什么程度,但又是否有人像司马迁一样撰写类似《伯夷列传》这样的文章来歌颂他们呢?事实可能是没有的,即便有也并非这些隐士的意愿,更有一句话叫做"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意思是有能力的人希望依赖周围的环境忘却世事,沉湎于桃源世外,这是指小隐真正有能力的人却是匿于市井之中,那里才是藏龙卧虎之地,这是指中隐。

只有顶尖的人才会隐身于朝野之中,他们虽处于喧嚣的时政,却能大智若愚、淡然处之,这才是真正的隐者。而我认为,历史本身就有不完全真实的特性,加上人为的篡改和时间的淡化,许多历史真相已经湮没在了浩瀚无边的时间长流里,就像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闪他们闪发光的人,他们智慧、优雅、从容或者淡泊名利,但他们并未被记载光辉荣耀的史册上面,这是为什么呢?是那些拿了俸禄的史官不没有办实事么?亦或者是因为历史的记录并不真实?都不是,是因为有一些特殊的因素,历史不能让他们过于瞩目地出现在后人的眼里,这样可能会毁了他们,因为"某些人"不允许,因为他们与这个庸俗的时代不太协调,就像历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一样,他们的品行即便高尚,但只能是"可念不可说"的向往。也许有人会说,"这样子难道公平么?","公平",我人为这跟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公平是需要自己去争取的,如果你本身并不想为了某些方面的"公平"而去努力地抗争些什么,那么你就没必要为了不抗争所带来的后果(即便是不好的),这就像隐退者本身已不在乎世俗人的看法一样,什么流言蜚语什么是不是能够流芳百世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况且——历史虽然没有让他们声名鹊起,但也没有无情地抛弃他们,或者我们可以这么说:他们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时代;他们被包含于历史的一角,又超脱于历史之外永远活在他们应有的光辉里。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是不是真理呢?我想也许这只是一种人类自我安慰的措辞而已。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句话在对人的善念的塑造和维持以及恶念的扼杀和遏制,还有在维护社会和平这一方面,确实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第四、五段的言论呼应了前两段的论述。贤人在后世之人中的声名取决于什么呢?什么样的人才算是贤人呢?作者认为,贤人这个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凡那些道德操守合乎自己的意念和追求时,在这些人眼中他们就被称之为贤人。一般情况下,这些人占据所有人的大多数时,此贤人才能被认可,或者他们是被当时在思想上很有影响力的人所推崇。关于他们声誉是否会在后世传扬以及影响力度的大小,则首先取决于他们的不害他的行为和一定的学识或地位。其次,就主要取决于他们被何人认可了,以及那个人的号召力。司马迁在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所发的感概:"可悲啊!普通人想要磨练自己的品行,立下功名,不依附于德高望重的人,怎么能把自己的名声传播到后世呢?"真实得让人难受。

古人语:"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保持自己的本心,不为他人的只言片语所动,也不被执权者的威严所撼,坚定智慧的理性,这样一个人的思想才有实际上的价值。

至于那些亦真亦假可真可假的所谓正史稗史,所谓正统思想,所谓诡辩,一切皆不要陷入空想的泥潭——"存在就是合理,合理的也都要存在。",黑格尔如是说。

注:《伯夷列传》 出自《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作者司马迁。该篇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在这篇列传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孔子"的史料处理原则,于大量论赞之中,夹叙了伯夷、叔齐的简短事迹。他们先是拒绝接受王位,让国出逃;武王伐纣的时候,又以仁义叩马而谏;等到天下宗周之后,又耻食周粟,采薇而食,作歌明志,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作者极力颂扬他们积仁洁行、清风高节的崇高品格,抒发了作者的诸多感慨。《伯夷列传》实开史家之先河,亦为本纪、世家、列传之仅有。

伯夷列传读后感(二)

末世的怨与不怨

商周

南怀瑾先生年轻的时候,曾反复读了一百遍伯夷列传,才觉得真正看懂。我没有看到那么多遍,何况要看懂,也不仅仅是在一时之间看一百遍的事。可是读书笔记还是要交的,那就且以我这样二十遍的状况写吧,写到哪里算哪里,或者以后再看这篇又觉得不通了呢。

伯夷列传是《史记》里的第一篇列传,篇幅非常短,大约是列传里最短的了。它非常特别,不仅因为它的短,而且其中描写传主生平事迹的内容只有一个段落,其余的部分是各式各样看似与传主不直接相干的感慨。若说列传中有哪一篇最能直接地看到司马迁,听到司马迁,有哪一篇是司马迁自己站出来明明白白地加以论说的,那便是这一篇了。写史的人大多把自己隐匿在行文之间,隐匿在对形形色色历史人物的记叙和评点中,然而到了伯夷列传,司马迁却是要用自己的笔书写自己说的话了。

伯夷列传里中讨论了两个主要的关系,人与现世的关系,和人与后世的关系。作为一个史学家,无怪乎司马迁谈到这两点时如此情绪激昂以至于要跳出来说点什么了。因为再将这两重关系联系到一起,就要谈到关于真正的历史和被记叙的历史二者之间的关系了,这正是司马迁要表达他著书的志向的地方,又像是《史记》的另一个自序。司马迁在前面的行文中分别讨论了这两重关系,又在"太史公曰"的部分把它们联系到一起来说。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扩展阅读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1400字


苔丝的形象是哈代的一个杰出成就,她比哈代塑造的其他女性形象更富有热情、女性美和青春的活力,富有高贵的女人气质,坚强的意志和热烈的感情。苔丝的灵魂是纯洁的,道德是高尚的,但是在资产阶级的道德面前,她却被看成是伤风败俗的典型,被奉为警戒淫荡的榜样。她本是被侮辱被损害的人,可是在陈腐无聊的世俗偏见中反而被视为奸淫罪人,被看成侵犯了清白领域的罪恶化身,遭到残酷无情的迫害。
卡尔韦伯曾说:苔丝的故事是对慈悲的乞求,对宽容的渴望,对社会伪善的批判。哈代显然站在同当时的社会偏见完全对立的立场上,通过苔丝的形象对当时虚伪的道德标准严加批判。苔丝在世人眼里,是一个罪人,一个堕落的女人,一个受人供养的情妇,最终又是一个杀人犯。但是在哈代看来,苔丝的一切天赋都是她最伟大的美质,她是一个纯洁的女人。哈代坚持道德的纯洁在于心灵的纯洁、品德的高尚,把苔丝看成是一个纯洁的人。社会则坚持传统的偏见,认为一时的过错就是不可挽救的堕落,苔丝是一个犯了奸淫罪的罪人。哈代认为世界上没有完人,人的完美体现在对人生的理解、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对爱情的忠实上。但是,一切以利己主义为基础的资产阶级伦理道德,都是同人类美好的理想完全对立的,是扼杀人性美的罪魁祸首。哈代通付苔丝的悲惨遭遇无情她揭示出这种伦理道德的伪善及其劣根性,把它的残酷内容暴露出来,证明它的宗教和封建的性质。(本文选自)
哈代在描写苔丝悲剧的过程中,曾企图通过遗传理论、自然法则、悲剧预兆和因果报应来说明苔丝不幸的原因。但是,哈代敏锐的现实主义观察还是使他透过事物的表面,揭示出了苔丝悲剧的真正原因。
在第十二章里,在苔丝回家的路上,哈代让读者同女主人公一起体验了宗教的、道德的、习俗的等各个方面的社会压力。回家以后,苔丝生活在忧郁、孤独中。她面前仿佛有一条崎岖漫长的大道,但她自己只能独自跋涉,没有人同情,没有人帮助,孤苦伶仃地同命运抗争着。并且显而易见,苔丝的孤独感、忧郁、自卑在一定程度上来自自我,来自她长期在社会集体意识中不自觉地形成的心理结构。苔丝给自己织成一张无形的道德罗网,把自己束缚起来。她的自我束缚的意识有其深刻的历史基础,是整个社会意识的具体表现。作为一定历史时期的个人,她不仅在整个历史的进程中形成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意识和道德观念,而且其思想和行动也始终受到历史和社会意识的制约。因此,苔丝遭受痛苦的心理原因,归根结底仍然是当时的社会和时代,她的痛苦是遭到毁灭的农民阶级集体意识的典型表现。
从历史的观点看,苔丝从到亚雷家养鸡一直到棱窟农场种地的苦难历程,极其典型地代表着整个农民阶级向工人阶级转化的过程及其在这个过程中遭到的悲剧性命运。19世纪下半叶,随着资本主义经营农业的迅速发展,威塞克斯这个英国最后的宗法制社会,已经到了它最后的悲剧阶段。这个阶段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农民由于经济结构的改变而引起的经济上的彻底崩溃,那些自食其力的占有少量土地和生产资料的农民,都不得不随之破产。苔丝作为农民阶级的代表,她的悲惨命运就是在这种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她家中的老马被邮车撞死后引起的家中经济生活的改变,表明农民已经不能在他们原来的经济基础上生存下去了。在小说中我们清楚地看到,真正使苔丝无路可走的是她的贫困,无论心理的、精神的、社会的、宗教的原因,都是同她的贫穷联系在一起的,一切内在的、外在的因素都在经济力量的制约下发挥作用。
苔丝是哈代通过观察概括出来的艺术典型, 她无法避免毁灭的命运,是因为她赖以生存的那块土地已经完全被资本主义占领,农民阶级已经最终毁灭。这就是历史的进程,就是苔丝命运的真正主宰。

真实的生命——《伯豪之死》读后感600字


真实的生命——《伯豪之死》读后感600字:

“这正是我之所以为我!”伯豪的话,如黑夜中一道不合时宜的闪电,劈开了这混沌的世界。作为伯豪在杭州师范学校的同班同学,丰子恺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个“怪人”:不去上不喜欢的课,不去游名胜绝景,不愿说谎骗取人心……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我看来,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真正的人物。

伯豪劝“我”遵循自己的本愿,其本身也是一个不随波逐流的人;伯豪旷课,也不说谎,却似奔涌的泉流,直率、清澈;伯豪在西湖啃面包,饮冷饮,却若在食珍品,饮甘泉……他的行为,无不在与当时社会的“礼教正统”作抗争,无不在宣示着他的“叛逆”与“不合时宜”。被认为“神经病”的他,却是夜空中一颗稍纵即逝的流星,只留下一条浅浅的星痕。

“是年秋季开学,校中不复有伯豪的影踪了。先生们少了一个赘累,同学们少了一个笑柄,学校似乎比前安静了些。”丰子恺淡淡地写道,似喜似忧,似有似无。社会中,少了一个“大逆不道”的人,少了一股逆流,似是皆大欢喜,在我看来,却是极大的悲哀:世上,又少了一位清醒之人。

或许伯豪是失败的,不是咎由自取,而是命中注定。我们只有感慨,孤单的他活在了一个孤单的世界,留下了一幅孤单的画。但我们仍能从这幅画中,汲取一丝灵感。他的自由观中透着个性与乐观;他的抗争精神如星火,虽微小,却终将燎原;他深知自己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但他依然坚持着,呐喊着,依然义无反顾地投入深渊……

或许,这就是生命。

“伯豪死了。”丰子恺说,一点苦涩,一点无奈,一点痛心,但我想说:“他还活着。”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应有一个伯豪。至少,应记得他的背影。因为,那是一个民族的缩影。作者:苏熠坤

丰子恺散文《伯豪之死》读后感1000字-独立人格


我喜欢丰子恺先生的画。他的画中,往往充满了童真童趣,而且下笔柔和,让看画者也被那种温柔祥和的情绪感染。

但他的众多画中也有与众不同的,比如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就带着淡淡的寂寥与怀念。

在丰先生的《缘缘堂随笔》中,这幅画是《伯豪之死》的插画,画的是窗外新月如钩,窗内人走茶凉的情景。

伯豪是何许人?是丰先生的一个头脑清楚,个性强明的好友,有着自己的人格。

他曾无故缺课,却宁愿被先生记过,也不愿扯谎。他有自己的宗旨,自己的目标,不在意学校的所谓铁律。他说,你不要过于胆怯而只管服从,凡事只要有道理。

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里有个因为武功盖世而肆意妄为的猪兄,它告诉我,打破规则需要有足以相匹配的能力。而《伯豪之死》告诉我,打破规则需要有道理。

何为有道理?可以如丰先生那样因为生病走出宿舍才打破规定,也可以是像伯豪那样,为了自己的方向努力而打破规定。规矩并不那么无情,因为实行它的人有情。

伯豪离开校园,让丰先生怀疑学校,而伯豪的死,让丰先生怀疑人世。

丰先生有个地方和我很像,畏惧规矩,所以绝对服从,像是《人间失格》里的叶藏一般努力迎合社会。因此看完伯豪的一生之后,我才会明白,丰先生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时的感受。

那是敬佩的人离去的失望,是对挚友逝去的悲伤,是失去知己的孤独,是无人理解的寂寥,更是对世间失去了一个独立的人的遗憾。

丰先生敬佩伯豪,伯豪是因为自己想做老师,才去师范大学,而丰先生仅仅因为母训和师训;伯豪会因为提升自己不去听课,而丰先生死守校规;伯豪游玩遵循自己,而丰先生往往去别人去过的名胜正如丰先生概括的那样,伯豪是个个性强明的人,他早早有了自己的方向,有了对自己未来的规划,所以他敢于打破一切阻拦他前进的规矩。

丰先生与伯豪相比,便是缺少勇气的人了,即使有想要为之奉献一生的梦想,也难有寸进,所以才更希望有目标,有勇气的伯豪能有好结果。

可是,伯豪最后死了

所以,丰先生才会在《缘缘堂随笔》里说:一种对世界的反感,对于人类的嫌恶和对于生活的厌倦,在我胸中日渐堆积起来了。

他向往伯豪先生的生活,将他视为人生导师。伯豪先生多次打破规矩,彻底的顺从本心做自己,展现了自己独立的人格。丰先生不敢如此,却又向往如此,他把这份向往放在了伯豪身上,视他为至交好友,视为知己,所以才会在伯豪死后画出了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的画。

自然更古不变,人事却飞速变迁,丰先生画了这幅漫画,写下了这篇随笔是在怀念伯豪,是在宣泄自己的失望,更是在传递伯豪的观点:打破规则并不可怕,凡事只要有道理。

他没有勇气做那个打破规矩的人,但他希望这样有独立人格的人越来越多。

生活赋予了每个人无限的可能,规则,并非一成不变,每个人都一直与众不同,每个人都可以特立独行,但少有人敢于挣脱俗世的各种规矩,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一部分原因就在没有与之相配的能力,没有勇气,但更多的人,是因为没有道理。

这个道理,是合乎世俗的人伦情理,更可以是你的独立自我告诉你的真正正确的本心。

有着独立人格的人,才真的活着。

高三11班贾晨曦

【实用读后感】哈姆雷特读后感(4篇)


孟子曾说过:“饱食、暖衣而无书教,则近于禽兽。”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中外经典名著,每次阅读完中外经典名著后,都会体会到书中人物那终身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为自己所看的书籍写一份读书笔记。那么,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实用读后感】哈姆雷特读后感(4篇)”,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哈姆雷特读后感【篇一】

前些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哈姆雷特》。我一看是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写的心里非常高兴,早就听老师讲过莎士比亚,他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家,他写了很多著名的作品如:《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我立刻兴致勃勃的读起来,每天除了做作业其它时间我都用来读这本书。没过两天我就把读完了。

《哈姆雷特》这本书在情节上与历史传说并没有什么两样的,讲的是丹麦王子为父亲报仇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紧紧围绕报仇展开。

其中哈姆雷特复仇阶段的故事令我印象最深,哈姆雷特匆匆回国,参加父亲的葬礼,令他不能接受的是,他为能赶上父亲的葬礼,却目睹了母亲和叔叔的婚礼。哈姆雷特非常愤怒,他对父亲的死产生怀疑。最后父亲的亡灵告诉他自己是被叔父用毒草汁害死的,让哈姆雷特一定要为他报仇。之后,哈姆雷特展开了他艰难的复仇历程,与克劳迪斯展开了你死我活的较量。最终,哈姆雷特向克劳迪斯发出复仇之剑。

读了这本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被哈姆雷特的勇敢和正义所感动。我为克劳迪斯的凶狠和恶毒感到可耻。莎士比亚真是太伟大了,在他笔下个个人物栩栩如生,鲜明可感,他真是我的偶像!

哈姆雷特读后感【篇二】

可能在家不知道,曾有过的《哈姆雷特》这本书。可是,我也是勿囵吞枣,乱读了一次而已,不在乎它有哪些资料,直到父亲指出了我的错误,我才认真地读了一遍。

看了这本书,让我感觉哈姆雷特这个人既勇敢,又懦弱。在应付雷欧提斯的挑战的时候;在应付爸爸的灵魂出现的时候;在刺死波洛涅斯的时候,他是勇敢的。但同时他又是懦弱的,对于复仇的犹豫不决,对于他妈妈的爱非常交织,应付他叔父即位,迎娶他妈妈,哈姆雷特十分的不满,心中诅咒,却无可奈何,任凭事情发生。

恰在此时,鬼魂告诉了他的真相,于是,哈姆雷特愤怒了,也开始觉悟了,他决定报仇。

哈姆雷特是英雄,他是人,不是神,他也有人性和情爱。正由于这样,他对妈妈发出心底的愤怒,应付奥菲利娅的死,他悲伤欲绝,而当他应付自已的仇人时,善良的本性又使他犹豫不决,迟迟不愿行动。现在读来,我仍能感觉到他自已当时内心的矛盾和通知的挣扎。什么才是英雄?我觉得,这才是真的的英雄。

读完《哈姆雷特》让我感觉假如哈姆雷特没死,他需要是一个最得人心,最仁慈,最宽容的丹麦国王。

哈姆雷特读后感【篇三】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位读者对于哈姆雷特的形象,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以上的文字是他人对哈姆雷特的解读,而我眼中的哈姆雷特也是别具一格的。我认为,我们不能静态的去看待哈姆雷特这个形象,我们应该把他看作是一个动态的,富有生命力的过程。在莎士比亚的笔下,哈姆雷特从一个无知善良的孩子,一步一步的迈向成熟,最终成为一个英勇的战士。当然在这个净化过程中有许多的徘徊与后退,但是站在人性的角度而言,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他一有为父报仇想法,就开始为此坚定不移,进行一系列报仇行为,那么我们这个文学上的经典形象将会大打折扣,变得与那些三流小说的人物没有什么区别了。他的经典就是因为他面对复仇,道德,爱情的种种思考,“生或是死,都是一个问题”,他在积极报仇过程中所表现的一些懦弱与退怯,才让这个形象,更加的真实,更加贴近我们读者的内心世界。并且在某些地方让哈姆雷特的矛盾心理与读者产生共鸣。哈姆雷特的经典形象,在中外的文学研究史上都是无人质疑的事实。

“生或是死,这是一个问题”。哈姆雷特最经典的独白。在面对这个残酷的世界,哈路雷特的选择是多么的困难。他如果选择死亡,那么可能是什么责任,报仇都可以抛弃,因为不能要求一个死人去做什么事情,但是哈姆雷特对于死亡充满的恐惧,对于自己父亲的死,还有种种责任,让他连死都不安心。如果选择活着,那他就是要杀死自己的叔叔,要重整国家,政治,亲情,道德,责任把他压迫没有多余的空间呼吸。所以他唯有不断的批判才能让自己振作,尽可能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哈姆雷特是英雄,他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人性和爱情。正因为如此,他能对母亲发出心底的愤怒,面对奥菲利娅的死,他悲痛欲绝,而当他面对自己的仇人、国家的仇人时,善良的本性又使他犹豫不决、迟迟不愿行动。如今读来,我仍能感受到他当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的挣扎。他从“时代脱臼了,真糟糕,天生我要把它板正过来”这句豪言壮语,到“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这句话中,我从中体会到了深深地无奈。他一系列的语言表明他是一个纯洁,高尚,有道德,有知识,有决心,欲挽救世界,而又无能为力的人的人,但他却不停地与不平抗争!《哈姆雷特》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深刻的揭示出封建末期社会的罪恶与本质特征,同时,它还提出了一个关于命运的问题:命运这种东西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它既像影子一样和我们形影不离,又似阳光一样温暖人心,但更多时候,像梦魇一样深邃而可怕。

哈姆雷特读后感【篇四】

命运这种东西是怎样的一种存在?他既像影子一样和我们形影不离,又似阳光一样温暖人心,但更多时候,,像梦魇一样深邃而可怕。“上帝的意旨支配一切”(霍拉旭,第一幕、第五场露台的另一部分),这句话,无疑,相当精辟。

创作于1600~1601年的剧本《哈姆雷特》整整被推崇了几个世纪。就是到现在,依然感觉他震撼人心。而这一切不是情节的因素,也不仅仅是出色的文学手法,是它所体现出来的问题。在很大的层面上,它描写的是一种极其原始的悲剧,人的悲剧。剧中的人物,地位不同,性格鲜明,但都遭受了同样的东西的摧残,那就是摆布自己的欲望,还有被称之为命运的伟大的囚笼。这样的情形,也许自从有人以来,便不曾消失过。他们是与人共生共在的。

主人公哈姆雷特首先面对的是自己的原先的理想世界的破灭。一开始的哈姆雷特处于某种意义上的“童年时期”,他没有经历过什么巨大的挫折,生活的环境也比较单纯。一直学习西方正统思想的他认为“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我们发现了剧中所有的人物都面临着一个异常强大的势力,那就是外部世界。原本他们都像孩子一样比较快乐的生存在美好的上天为他们安排的温床里。直到他们有一天发现这个襁褓实际上是一个深渊一般的沼泽,而自己是多么的渺小。“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哈姆雷特最早发现了自己的无能。这不仅仅是他对复仇的无能,还在于复仇这种行为本身的无能。国王的篡夺王位,王后的改嫁,都不同意义上和这个行为有共同之处。他们全都没有达到自己想要达成的目的。反而陷入了另外的困境中。

有人说哈姆雷特的剧情太过于牵强,怎么可能所有人都死了。但是这恰恰是现实所在。他向我们表现了一群对抗命运的人的最终的结局。他们尝试着改变命运,结果什么也没有解救。他们尝试着挽回过去,结果什么得到。这种无奈,依存于每一人身上,也许也就是人本身的最大的不幸。《哈姆雷特》式的悲剧伴随着每一个人,各个方面,并且无时不刻。

喜欢《伯夷列传读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