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读萧一山曾国藩传读后感

读萧一山曾国藩传读后感

读《萧相国世家》有感。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在我们在读一本中外经典名著时,会从中感受到与我们以往认知中不同的东西。当我们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为了避免忘记读这本书时所感触到的思想,我们最好写一篇读后感。那么,你知道写一份读后感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吗?在这里,你不妨读读读《萧相国世家》有感,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蕴变化于平凡

——读《萧相国世家》有感

远客

初读毕《萧相国世家》便产生了疑问:凭什么萧何就能当"第一功臣"?刘邦为什么三番五次要替萧何说话,甚至不惜"桡功臣"?

太史公写萧相国,全篇论及萧何功绩处仅刘邦"功狗·功人"说和鄂君"万世功"和"一时功"论两处,其余段落无非是在说他是如何稳定后方,怎样治理关中。和张良、曹参等人相比,萧何虽也为汉室江山立下汗马功劳,可也不至仅凭此就让刘邦意欲再度逆着其他功臣的意愿为其说话呀?翻检资料,与我有类似感受的还有曾国藩和近代学者李景星。曾国藩论此文道:"萧相国之功,只从猎狗及鄂君两段指点,其余皆从没要紧处著笔。实事当有数十百案,概不铺写,文之所以高洁也。后人为之,当累数万言,不能休矣。"李景星则说《萧相国世家》"是一篇极整齐文字,亦是一篇极变化文字。""极整齐"尚好解,太史公此文没有《项羽本纪》中充盈的金刚怒目慷慨激昂,以及无可奈何之惋惜沉痛,更没有《屈原贾谊列传》中流淌的一唱三叹的同情理解,而是以时间为经,选取重要事例,以俭省之语描述。即便是妇孺皆知的"萧何月下追韩信"之事,在本文中也仅以"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一句交代完毕。那"极变化"又从何说起呢?我们且来看看太史公是如何运用他那如火纯情的春秋笔法来演绎"第一功臣"的传奇故事的。

既然是"第一功臣",萧何立了哪些功呢?首先,举荐韩信。"萧何月下追韩信"和"成也萧何败萧何"的具体事件记载于《淮阴侯列传》中。太史公将各篇汇为一个整体所以一事详于彼则略于此,故不可将《史记》中的篇目当作独立的篇章来理解。韩信一开始投奔项梁、项羽,一直不被重用,再投奔刘邦,先后也不过混了个"门童"、"仓库保管员"的职位,没有给他提供施展平生才华的舞台。萧何曾与韩信聊过几次天,觉得此乃不可多得的人才,正待与刘邦举荐之,结果心灰意冷的韩信跟着准备逃回老家的士兵一起溜了。已是汉王丞相萧何得知此事,亲自连夜追赶,终于追回韩信。刘邦起初觉得萧何乃小题大做,萧何解释道,"如果大王野心仅限于关中,那么用不用韩信都无妨,但若心图天下,除了韩信便没有谁能够与你共商大计的了。"刘邦便听了萧何的话,还举行隆重的仪式封韩信为大将军。韩信为刘邦定江山立了多少功,尽可参看《淮阴侯列传》,而他的功绩也得到了刘邦的称许——"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所以,具识人之明,向刘邦举荐韩信乃萧何之一大功绩。

其次,助刘邦稳定关中局势,保障前线粮草补给,这一点在《萧相国世家》中反复被申述。汉王二年,刘邦与诸侯军击楚时,"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使得刘邦拥有稳定的后方和源源不断的物资、人员供给。战争的顺利展开固然需要有巧妙合理的战略部署,上下一心、同仇敌忾的军心,以及彪悍骁勇、以一当十的勇气。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粮草和人员的及时补给,就是有再好的战略部署,再有勇气又能有几分胜算呢?纵观古今中外战争史,以少胜多的战役终究是少数。在分封功臣之后的排位战上,鄂君也是以此称萧何立下的乃"万世功",曹参等人为"一时功".

再次,成就了"沛公"和"汉王",这一点足见太史公的春秋笔法。且看原文中"高祖为布衣……高祖为亭长……高祖起为沛公……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从仅仅是称谓上的变化,这与萧何又有怎样的关系呢?刘邦是布衣起家,做亭长前也是个容易犯事儿的"游侠儿".当时身为吏掾的萧何谙熟秦朝的刑法律例,借职务之便"数以吏事护高祖".后来刘邦做了个小亭长,职位在萧何之下。在刘邦赴咸阳服徭役前,同事们一起为之践行,大家都给他"钱三",独萧何给"钱五".不久,陈胜、吴广起兵,刘邦在萧何、曹参的运作下代替原沛县令成为当地的起义军领袖,是为"沛公".走出沛县,加入反秦大军,在时代的洪流中与猛浪搏击才有可能出人头地,成就一番事业。等到入了咸阳城,诸将都是捡大户抢夺金银财宝,唯独萧何"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有了这些文书资料,为日后攻城略地的战略部署,法律规章的制定,国家税务的征收依据等提供了宝贵资源。正是萧何这一"藏",成就了"汉王".与之相比,"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面对秦王朝的暴政,谁都心中充满怨愤,可若仅以怨愤报之的话,那也不过是逞匹夫之勇罢了。以称谓的变化表现世事的推进,是太史公之妙笔所在。

由上观之,"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似是理所应当了。可为什么在排座次的时候,众功臣皆推曹参而高祖仍心系萧何呢?首先,萧何与高祖有旧交,又是同乡。这份情谊是从高祖还是布衣时开始的,不同于后来张良、韩信等人的半路投奔。再者,汉王六年分封功臣,可以说主要是看战功的,是对前面七年的反秦起义和楚汉战争中诸将领功绩的总结,而在刘邦看来,排座次关系到后面国家的发展。汉室毕竟刚刚打下江山,尚未能说坐稳天下,一个国家的建设军事力量固然重要,但是经历长期征战,整个赤县神州一片百废待兴之貌。如何治国理政是更为棘手的问题。靠那些赫赫战功的武将?刘邦肯定不能放心,那"运筹帷幄"的张良呢?且不说他早年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替韩国复仇,最后项羽杀了韩王成以致其彻底断了恢复韩国的念想才铁下心来辅佐刘邦。他的智谋更多的还是体现在具体事务的决策,比如楚汉战争时要不要分封原来的六国诸将,再比如后来帮助吕后让刘盈坐稳了太子之位等等。能主持大局,帮助建立国家的律例系统且目光长远,无出萧何之右者。故而刘邦"心欲何第一".待鄂君语毕,刘邦不等大臣们反应,就肯定鄂君说得好,还"益封何二千户"以报答繇咸阳时萧何多送他的钱二也。

不过,这个"第一功臣"也不是好当的。萧何临终前,汉惠帝刘盈来看望他,并向其询问谁可继其相位。萧何回答的却是"知臣莫如主"五个字,避免正面回答刘盈的问题。年轻的皇帝有些急了,再不确定人选萧相国万一一口气接不上来了怎么办?只好再问"曹参何如?"萧何见皇帝如此说,便言"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其谨慎程度可见一斑。而曹参与萧何在功臣排位战后关系就一直不好,但最终萧何放下私人恩怨向皇帝推荐曹参也印证了那句"宰相肚里能撑船".

HdH765.cOm更多精选中外名著读后感阅读

《大清相国》读后感800字


《大清相国》读后感800字:

本书主要讲了陈敬,后被皇帝赐名为陈廷敬,从晋身官场之日起,一步一步走向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生经历。面对官场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权益利欲时,他的应对之策以及功成身退的人生选择。

小说中记得特别清楚的是他的人生五字,“等”是他从卫大夫话里学到的态度,“忍”是他从岳父话里悟出的精髓,“稳”是他自己在官场中的切身体会,“狠”是被别人逼出来的决绝,“隐”是妻子点醒的大彻大悟。这五个字可以高度概括陈廷敬的一生,也充分展示了他的一生,今天我想浅谈这五个字。

我觉得这五个字也可以用在我们的生活中,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竞争也很激烈,生活工作中难免会碰到失败、挫折,但是我们应该学会等,等到自己努力到一种程度,等到一个适合的机会,该是自己的东西,一定可以争取到。反倒是急于求成,耐不住寂寞的人,不会取得成功。现在的通讯技术很发达,大家的生活也是暴露在公共场合,刷刷朋友圈就可以看到有些人又在吐槽自己的不如意,欲求不得。请把等当做一种常态,但是不要放弃应有的努力。

陈廷敬的忍可能不是我们生活所说的那种忍一时风平浪静的忍,他的忍是一种在自己能力还不够的时候,面对高士奇,索额图等奸臣的隐忍,为的是厚积薄发,一招命中。

稳是他自己的感悟,人在官场走,得一步一步走稳,刚入仕途,因为自己不愿意做一些官场的潜动作,因为自己的过分直言,被其他大臣远离,被皇上贬过官职,后来才明白,人在官场走,独自一人是不行的,行事要稳得,需要帮手。

狠是被逼的,成王败寇,你输我赢,最后扳倒大奸臣,陈廷敬并没有明面上出马,而是通过张鹏翮(he)、刘相年、索额图、阿山等一帮大臣互参,最后由皇帝裁决,而自己在背后默默引导局势发展,结果是他取得了胜利,登上了那大家都追逐的高位。

陈廷敬的隐是一种全身而退的睿智,不贪恋权位带来的荣耀,而是自己选择功成身退,这一点令人佩服。他的隐退也很有意思,没有直接上书自己希望隐退,而是通过装病装聋,结局很是完美。

ps:这篇小说是在寒假期间读完的,这篇感想是在开学的今天写的。寒假过得很开心,见到了想见的人,吃到了想吃的东西。希望大家都可以健健康康。另外,大四最后一学期,加油!

《大清相国》读后感3000字


《大清相国》读后感3000字
一般来说,写一篇书评,起码要看过三遍,而我只看了一遍就写书评,并且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没有一定的逻辑。好在完全是自娱自乐,也就不计较了,诸君一乐罢了。
鲁迅先生曾经评价《红楼梦》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可见,对于小说而言,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于《大清相国》这部小说来讲,就我个人的观点,好的地方有三:
一是故事好看。我以为好的小说首在吸引人,有引人入胜的情节,书一上手便欲罢不能,有一气读完的冲动。作者王跃文本就出身官场,对当下的官场有切身的体验,本人又具备深刻而细致入微的洞察力,讲起官场故事当然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几千年的官场是那样的云遮雾罩,外人远观见其金光闪闪,风光无限,近视则烟雾缭绕不知其端,一派神秘气象。身处者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既有飞扬跋扈时虚凌太空的身轻如燕,又有一失足重摔于地的仰面八叉,令人心神激荡如痴如醉。所以,官场小说一直是大众津津乐道的娱乐,看《大清相国》大家都是当作当代史来看的。
二是语言功力深厚。《大清相国》语言平实、质朴,没有花里胡哨的大词和句子,于平实、质朴中见功力。鲁迅先生说,小说早在明清便写完了,当代的小说家为了出新求变,一些人便走上了怪力乱神的路子,以鲜辣、怪异、另类的凝词练句方式来耸人听闻,以便吸引读者,可这如同麻辣火锅当时过瘾,却不能当顿过日子。静安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将词的境界分为三类,最高一类谓之骨秀,如李煜之词。我理解所谓骨秀,乃是以平实、质朴的语言写出人类共有之情感,如于无声之处听惊雷。当然,骨秀的境界非经穷天尽地锥心泣血的冰火两重天而不能致。《大清相国》的语言正是平淡中见功力的这一类,也是我喜爱的类型。
三是人物刻画成功。小说的目的在于刻画人物,没有鲜活的人物小说就失败了。你看,我们看金庸的小说,大家都记住了郭靖、杨过、令狐冲、张无忌等个性鲜明的主人公。《大清相国》着力刻画了一个修齐治平圣贤式的主人公陈廷敬。首先,从这个名字来看,廷敬,就是敬畏朝廷敬畏皇帝的意思,其意再明白不过了,主人公是一个儒家忠君的楷模。其次,作者给了陈廷敬一个神童出身,县试、乡试头名,还仿张居正故事,写了本来会试、殿试也是头名,但为了磨练他故意未点状元的曲折经历。第三,通过一系列悬而又悬的故事,让陈廷敬心智逐渐成熟,成为一代既忠君又爱民的圣贤。第四,让陈廷敬经历了多次宦海沉浮历经磨难,终成诸葛亮式的智者。第五,最后,在官场得意时也就是作为位极人臣最危急时刻,作者让主人公陈廷警顿生急智以装聋作哑的方式隐退,完成了人生最后的圆满。第六,作者让主人公陈廷敬妻妾和谐儿女成才,妻子贤大妾智小妾武,儿女个个都成才,家庭完美。第七,配角的树造也比较成功,如康熙、明珠、高士奇、索额图等等,各有特色,或英明或奸诈或粗鲁,但血肉丰满可信度较高,反衬主角也是光彩照人。第八,作者给了陈廷敬一个土豪家庭出身,这相当有意思。估计作者长期在官场打滚,明白钱的杀伤力是小人物无法抗拒的,任你读多少圣贤书一见白花花的银子也得乖乖投降。若不投降就成了海瑞,这样的主人公既无趣也愚木,相当的煞风景。而作者树造的主人公陈廷敬却是一个集所有儒家智慧、品格、勇气、成熟、廉洁于一身的完人式圣贤,羡杀了多少十年寒窗欲货于帝王家的学子,欲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儒者。
至于说到《大清相国》的不足,我以为也有三:一是主人公过于完美,有的缺点也是成长中的不足,一个凡人完美如斯可信度不高。但我宁愿相信这是作者的理想,在当下的环境中在几千年奴性的土壤中在儒家固化的思想中,写出一个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化身,来映射现实中的无奈。好在大家现在也没有了钻进书中当主角的兴趣,看看就好了。二是某些情节过于简单。比如陈廷敬微服私访破的几个案子,对手均过于弱了,没有凌厉的搏杀,尖锐的冲突,高智商的对决,流于了平淡。三是最后写陈廷敬使用连环计整倒所有对手时,太巧合了也不太符合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大家一窝蜂地上当,太夸张了。还有就是陈廷敬志得意满时,给予的打击不够,尚不足说明其预见到功高震主者身危的潜在危险,前期铺垫明显不足有些牵强,豹尾收得不够有力。
其实,看一部小说,好看就足够了,不必计较其他的如醍醐灌顶般的启示微言大义式的心灵触动,但于好看之外尚有言外之意的收获,那就当自己彩票中了小奖,千万别当成人生指南,否则,就是祸害自己。(读后感)
说句题外话,当有高官向全体公务员推荐此书时,我是大不以为然的。其言下之意无非想告诉大家书中的陈廷敬才是榜样,才是领导期许的模范,其思维还是在忠君爱民这个路子上打转。一部中国的历史,从政体上来说,经历了从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公天下到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家天下到天下为私,君臣共治的共天下到朕即天下,奴才臣伏的朕天下的演进过程。在此过程中,臣僚的地位逐渐下降,从天下有份到自甘奴才,读书人也只能买十年寒窗后的货与帝王家这一单程车票。地位的丧失意味着自由的丧失,只有完成了自我道德和人格的戕害,献祭出尊严和自由才能实现大一统条件下的人生价值。我想,这与当初经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目最终内圣而外王的理想是多么格格不入啊。自元一脚踏断了中华脊梁以后,经明至清,专制达到顶峰,在科举中引入程朱理学,大兴文字狱,垄断任途,打击异己后,有血性、思想、人格、尊严的人全部被一扫光了,在这一次又一次残酷环境中生存下来的人被打断了脊梁,吓破了胆,苟全性命风骨全无,流氓化生存后剩下的只有胆怯、顺从、无知、反智、逐利,与奴才一般无二,把有奶就是娘,有权就是爹当作人生信条,由这群政治贱民营造的社会必是一个粗鄙的时代。但这并不是他们的错,这是统治者为维护极权统治有意摧毁了读书人的道德,千百年来皆如此,用一次又一次的逆淘汰,用朝为田舍郞,暮登天子堂的谎言,把他们变成了反智的极权体制依附者和精致的利已主义者。此时,我想了一个人和一篇文章。一个人是清朝的两代帝师翁同龢,他被贬后每日在家把上朝时的三叩九拜大礼行个无数遍,有人问您都闲赋在家了干嘛在家向着紫禁城三叩九拜,翁说一是心中有皇上,二是当锻炼身体之用,这种深入骨髓的奴性当真不是一天练成的。一篇文章是余秋雨写的《一个王朝的背景》,此文描写了清朝刚建立时,无数文人学子为了气节,在留发不留头之间而毅然选择后者,而经过260年的奴役后,一代大师王国维拖着那条长辫子留下了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言,为了清朝的灭亡自沉了昆明湖殉了葬。
当然,一杆子打翻一船人是不对的,当滔滔者,天下皆是之时,从辟人之士也好,从辟世之士也好,都是大有人在的。
我想,黄天无情,唯德是辅。而此处的德系指顺乎天而应乎人,一条河流不汇入蔚蓝的大海,最终必定枯流。而以人为本的仁其人,在我看来不是人其奴,却正是儒家所要达到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终极目标。但这一切的前提却是自由,没有四大自由,就没有个人权利,没有个人权利就没有平等,没有平等就没有契约,没有契约就没有法治,没有法治就没有文明。
请记住:如果你不是主人,脚下的土地再大与你何干?如果你赞美皇宫的巍峨,显出的不过是你太监的奴性。如果有自由,立锥之地皆为乐土。别人的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因为,你是狗窝的主宰,你在狗窝拥有自由。我只听过不自由勿宁死,没听过不富贵勿宁死。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苍海桑田,虚幻一场。正印了南怀瑾所说:三千年读史无非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读后感)
最后,推荐想在官场有所作为的朋友可以细读此书,因为陈廷敬总结出的为官四字诀稳、忍、狠、隐与李宗吾的《厚А贩路穑婺俗鞴僦欢牛比牒醵婧跣募跣校梢晕僖印

《大清相国》读后感1000字心得体会


《大清相国》读后感心得体会1000字范文,欢迎阅读点评!

古人云:“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廉洁是人类正义的化身,是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有力保障。

最近拜读了王岐山书记推荐我们每个党员应好好读读《大清相国》这本书,感受颇深,使心灵上感受到了廉洁的震撼,结合工作实际也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康熙帝师、一代名相陈廷敬是出自于山西省的一位历史名人,他是辅佐康熙大帝的重臣,也是忠丞,为官清廉,政绩卓著,为国之能臣,吏之楷模,备受后人敬仰。书中再现了三百多年前康熙王朝官场风云,并塑造了以陈廷敬为主要代表的大臣群相。书中不但对官场人物的人格、道德细致刻画,同时也描绘出不同人物代表所欲所感,以及其性格、行为,并伴随着人生轨迹的转变,有的人堕落至万劫不复,有的则坚持原则至功成名就。

初入官场的陈廷敬学识渊博,见解独到,为许多人赏识,但其正直,倔强的性格也为其惹下了诸多麻烦,多次险遭杀生之祸。通过父亲的告诫,岳父的劝诫和自身的感悟得出了“等、忍、稳”的行为准则,逐渐在官场站稳了脚跟,后又被逼出了“狠”,得以参倒政敌,一展抱负,最后借助夫人的“隐”得以全身而退。这些为官之道让人不得不感叹他的韬略过人也对当时的官场生态唏嘘不已。

作为康熙王朝五十多年的政坛不倒翁,陈廷敬曾说过:“我只能做我做到的事情,做不到的事我要是硬去做,就什么事也做不了”,可见做个好人难,做个有作为的好官更难。好人正直善良,注重名节,不愿被非议,可很多的时候,人不做违心的事,很难做成大事造福百姓的事;往往做大事时遇到的对手都是阴险狡诈之人,所以需要同时具备高绝的政治智慧,辽阔的城府,强硬的手腕,忍受常人不能忍耐,处理问题恰到好处。

目前我国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发展时期,怎样扫除社会雾霾,净化传统的政治生态,是每一位基层党员应当思考政治问题,树立“弊革风清,读书笔记廉洁为民”的责任担当意识,是每一位中原儿女家国情怀的具体体现,只有筑牢廉洁的思想防线,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才能引领社会健康发展。而读书学习恰是净化心灵,洗涤生态雾霾,释放正能量的有力作为。

作为法院系统工作的一员,更是承担着司法部门内部党建桥头堡的作用,责任重于泰山,我们要创新教育模式,做好基层党建工作,真正使党员干部敬畏法律,要给权力套上笼子,敬畏权力,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做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做到执法为民,廉洁为公。

以司法公正,执法为民促进富民强国,实现弊革风清是途径。因为,只有实现弊革风清,才能依法确定权力、科学配置权力、制度约束权力、阳光行使权力、合力监督权力、严惩滥用权力,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确保权力规范运行,为促进我省的中原崛起提供路径。

以公正廉洁,执法为民促进富民强省,重塑司法形象是支撑。重塑司法形象,广大的政法干警是关键。只有彻底消除精神不振、畏缩不前的消极状态,彻底纠正不敢担当、为官不为的错误行为,彻底根除违背规律、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才能使党员领导干部通过重塑司法形象的淬火锻铸,在促进富民强省的伟大实践中有所作为、有大作为。

张良的涅槃重生——《史记·留侯世家》读书笔记3000字


张良的涅槃重生——《史记.留侯世家》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读到张良,他是以一个复仇者的身份登场。张良是韩国人,张家“五世相韩”,可想而知,张良对韩国感情相当深厚。大约在张良二十岁时,秦灭韩,国破家亡的厄运突然降临。从此张良便有如生活在地域之中,心灵充满仇恨,一心要为韩国报仇。“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赢。召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现在张良离家出走,浪迹天涯,带着他的全部家产足有万金之资,到处寻访他的荆轲。据说曾经“学礼淮阳,东见沧海君”。终于给他找到了一个大力士。张良为大力士铸造了一个一百二十斤的大铁锥。秦始皇二十九年,张良和这个大力士潜伏在“博浪沙”这个地方,用那只一百二十斤的铁锥投向秦始皇。遗憾的是,由于距离太远这一锥“误中副车”。

张良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他以前几次行刺使秦始皇起了疑心,他与臣子换了车,导致张良的失败。

提起荆轲,人们眼前或许会浮现一个青面獠牙,怒面狰狞的“刺客”现象。我认为荆轲不是一个刺客,根据史料的记载,荆轲“好读书击剑”,“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也就是说,荆轲更像是一个有学问的沉稳之士,绝非一个山野莽夫。而有的人说,太子丹命荆轲刺秦是出于无奈,而学者认为荆轲为四大刺客之一。

荆轲刺秦失败,大多数人认为是因为荆轲剑法不到位,而我认为是荆轲的助手惹的祸。

作为刺客,荆轲知道搭档的重要性。对于秦舞阳,荆轲只知道他“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燕国人都称他为勇士。勇士和刺客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一个真正的刺客,除了勇敢以外,还要有精湛的剑术,敏捷的观察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这些秦舞阳都不具备。再加上两人又是临时结成的组合,彼此没有默契。荆轲对这样的组合是不满意的,也是没有信心的,内心深处希望同往的人没有按时到达,早已在西秦失败的道路上埋下了伏笔。他一直等待的是一个以杀狗为生的屠户,他没到,使得荆轲最后的失败。

荆轲为能刺杀秦王,使得与他志趣相投,心灵相通的知己——高渐离为他走上了刺杀之路。

在燕国被灭之后,为逃避秦始皇的追捕,高渐离早已隐姓埋名,逃到了一个叫宋子的地方,在一个小酒馆中找了一份当酒保的差事,暂时隐居,慢慢寻找复仇的机会。在一次不经意的击筑中,被秦始皇邀进宫中作乐师,复仇的种子在他心中萌发。他知道匕首之类不能带,于是将铅溶入筑中。几次演奏之后,不料被大臣发现他是高渐离,秦王于是命人点燃马粪,残忍地熏瞎了高渐离的双眼。这给高渐离落实计划增加极大的难度,是他没有预料到的。可是深仇大恨在胸,时不可失,高渐离决心冒死一拼。一天他奉召又进宫为秦王击筑。演奏中他镇定自若,边演奏,边判断秦王的位置,在秦王陶醉其中时,举起筑朝他估计秦王的位置打去。这一下没有打中,而遭如狼似虎的卫兵们斩杀在秦廷之中。

荆轲的图穷匕见,之所以失败,主要原因是目的不明确,造成行动迟疑,只因燕子丹派荆轲去秦国的目的在“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候侵地,若曹沫之于齐恒公,和则不可,因而刺杀之。”这两者间的徘徊,促使荆轲在行动上的犹豫,从而导致荆轲刺杀行动m.i1766.com失败,给自己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其次是助手的问题,助手舞阳,只有勇气,不具备刺客的能力,这也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但他这种孤胆民族英雄却能迎合中国人历来崇高的民族英雄,因此,荆轲被推崇到高尚的舞台。

而高渐离隐匿数年的击筑刺秦,我认为“士为知己若死的因素占据了主要地位,他用铅置筑中,用以击打秦王,似乎只为发泄知己荆轲之死的不满,一味义气用事,自身准备不足,武器更是一种乐器,怎么能成功?大概只是推崇舍身取义罢了。

再说张良刺秦是心怀国仇家恨,刺秦事件,可见张良的智高于荆轲与高渐离,他通过前人的失败经历,把刺杀的舞台放在了天地之中,并为此做了一系列的周密安排。他不想像荆轲一样“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而是要在达到目的后全身而退。荆轲是悲壮的,高渐离是义气的,而张良是要“留得青山在的”的,更进一步的有所作为。

这三次刺秦都以失败告终,但他们的行为都不失为壮举,结局为两死一生,于张良面言,才有了后来冷静理智,胸有韬略的军师张良,也正因为他的“留待青山在”,让他以后成为“运筹帷幄之中,而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大将。谁说刺秦的失败,不是他成长过程中的一次重要历练呢?

有了这次的历练,才有了刘邦所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他一步步走向成熟在峣关用计破敌,让刘邦引兵绕过峣关,穿越蒉山,大败秦军于蓝田。也正由于刘邦采纳了张良的计谋,保证了军事上的顺利进展,从而赢得了时间,终于比项羽抢先一步进入关中。鸿门宴上他又帮助刘邦脱离险境;“为汉王请汉中地”,在楚汉战争中“长计谋平天下”,都为刘邦所采纳。张良身居乱世,胸怀国亡家败的悲愤,投身于倥偬的兵戎生涯,为刘邦击败项羽以及汉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官拜大司马之后,辞官归隐,成为汉初三杰当中唯一一位得以善终的人。

这难道不是,荆轲的自负,高渐离的一意孤行,成就了张良的深谋吗?即使有刺秦失败的耻辱,他也能忍辱负重,卷土重来,让自己来一次华丽的涅槃重生,使自己后半生活得精彩淋漓,这不正是我们需要的一种精神吗?只要拥有了这种顽强,就能让你自己这样对待人生。就算“虐我千百遍,我仍待你如初恋”。如果这样对待人生,你的人生将会如夏花般绚烂。(指导老师:张芝兰)

【张老师点评】叶枫这篇文章改了约三次,终于完稿了。其实只要静心下来多读些书,多思考一下,笔下总有话可写的。写读书笔记,关键是要写得符合逻辑,文中荆轲和高渐离的事迹应该略写,张良的刺杀和失败应该详述,这才引出了涅槃重生的蜕变,直接刺杀行不通,投奔义军是正道,这样论述文章就完整了。

喜欢《读《萧相国世家》有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萧一山曾国藩传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