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名画在左科学在右读后感

名画在左科学在右读后感

当左括号遇见右括号读后感。

光明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我们平时也需要多阅读一些书籍书籍,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会经常要求我们会写读后感。为了充分回味作品这个作品,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呢?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当左括号遇见右括号读后感,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当左括号遇见右括号读后感

《当左括号遇见右括号》,这是一本郁雨君的作品,讲述了男生米戈和女生董念念的故事。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邂逅故事。念念是一位长着剑眉的左撇子女生,偶然在网上发出信息:和我一样在1996年11月27日出生的朋友,请在百盛门口和我见面。恰好被高个子却软弱的男生看见了,心中一喜,忍不住想看看是谁与自己同年同月同日出生,就这样,米戈和这个长得像自己妈妈的女生交了朋友,相反,念念和这个长得像自己爸爸的男生交了朋友。从这个见面,引出了下面一系列的故事。在念念妈妈的一次严重的贫血上,两个孩子才知道原来他俩是在医院相互抱错的孩子,妇人张开双臂,搂住了两个孩子。

读了这个故事后,我的第一个反应是念念的妈妈真是一位可敬的母亲。她早就得知两个B型血的大人是生不出AB型血的女儿的,也明白董念念不是自己的亲生女儿,一定是医院抱错了。她本可以带着念念去换回自己的那个儿子,这样一来,她既能讨回丈夫的欢心,又能找回自己的亲生骨肉。但是,她并没有那么做,因为她知道,念念的爸爸本就不喜欢念念,若自己也放手,那么念念就会像拔除了根的花朵,从此枯萎。她舍不得女儿,在这位可敬的母亲心中,念念比自己亲生的还要亲,为了念念,哪怕丈夫误会自己,离开自己。

一个左括号,一个右括号,括号中,是一位共同的妈妈,了不起的妈妈!当左括号遇见右括号,谁能说这不是一个温暖的拥抱呢?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爱在左,管教在右读后感


爱在左,管教在右读后感

台湾资深心理学家金韵蓉的《爱在左,管教在右》,一直是学校老师们推荐的一本好书,我利用了这个寒假仔细地读了这本书。身为准妈妈的我非常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妈妈,所以在读这本书时,自己又是老师的身份,也是妈妈的身份。作者从专业的心理学角度,解析孩子的心理,诠释有效的教子方法;能搭上金韵蓉的亲子教育的快乐之旅真是非常享受。

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如今,教育孩子比过去复杂得多,现代生活充满了压力,作为孩子的老师既要关心孩子,又要解决问题,两者之间总是有着或多或少的矛盾。现在凡是读过几本育儿书的父母都明白不能再用过去那种打骂呵斥的方法管教孩子,要多鼓励多赞扬。但在实际生活中,遇到孩子的问题时,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呢?金老师之所以教子成功,就是因为她付出了过人的耐心、爱心,用宽容的心去理解、包容孩子,让孩子时刻可以感受到来自父母亲的关爱,始终充满信心,有独立的人格,有安全感。家长总觉得孩子的一切都是自己给的,理所当然可以处理孩子的一切。但是我们忽略了孩子是个独立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希望得到所有人地尊重、理解,尤其是父母。强加的管教除了起到激化矛盾的作用,一点正面的意义都没有。有时家长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句随口说的话语,都会伤害孩子幼小脆弱的心灵,激起他们的叛逆情绪。所以我们要学会爱,要学会赞美,学会聊天,学会管教,要有肯定的言辞、身体的接触、精心设计的时刻、礼物的馈赠、服务的行动。爱是积极的动力,而不是消极的阻碍:让自己寂寞,放手让孩子成长。说这些也是在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在为人母以后,不要做伤害孩子的妈妈,要用真正的母爱让孩子自信,阳光有幸福感。

我认为金老师的《爱在左,管教在右》,不止要学习她优秀的教子方法,更要学习她对孩子付出的大爱,学习她在爱与管教间自由穿梭,游刃有余。爱在左,是要以伟大的爱去关心孩子,爱护、保护孩子不受伤害;管教在右,是要站在理性的立场上教育孩子明白社会规则,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这种教育方式既能兼顾孩子的感情诉求,又可以冷静的分析出孩子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适当的引导,从容应对。希望我以后能坚持以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师和妈妈。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在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发现中,思维碰撞出的火花在狭隘的空间和时间中流淌。即使在书中他们是一群疯子。

这个世界好像有点问题,却找不出问题在哪儿。疯子,是在寻找世界,奇妙而诡异的发现,成就了他们的天才。不同寻常的感受,独到的眼界,是他们的不同所在,因此也被视为疯子。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或许疯子和天才只是一线之隔,那些被关在医院里的人,他们心中或是眼前的世界与我们不同,或许是陷入了思维的歧途,打开了思维的后门。

可是如果我们仔细的倾听,详尽地体味,顺着他们思维的脚印,翻过思维的城墙,会发现他们的世界是一个奇妙的空间,他们的疯言疯语却有像真是的理论。异能追随者,时间尽头,超级进化论,这些看似不可思议的想法,却又是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推导出的。

人是个奇怪的东西,大脑皮层赋予我们思维和学习,我们也思考,纠结过这个更为神奇的世界。只是我们往往没有打破惯性思维,就像从众心理,平常和传统地思考,每天按部就班,在这个数字世界兜转。疯子们苦苦追寻的或许就是世界的定义,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没有确切的定义。佛说这是六首之一,上帝说这里是天堂和地狱的战场,哲学说这是无穷的辩证迷雾,物理说这是基本粒于堆彻起来的聚合体

虽说思考是一种正常行为。但在我们的生活中谈这种有些高深的问题似乎又有些可笑,我们的生活也并涉及这些复杂的纠结,只有学者才会关心扑朔迷离的世界和真理,对我们来说这里就是人间。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篇一:

昨天刚开始看《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这本书,不得不说这本书深深的吸引了我。本来我是想在网上买纸质的书来看的,我喜欢静静的躺床上翻着书的感觉,那种感觉很真实。但是因为昨天在等吃饭的那段时间过于无聊,我就在网上下了电子版的想打发一下时间。可是当我看了2个故事之后,我就发现自己深深的陷了进去,我想迫切的了解每个故事,想知道每个人心里不同的世界,即使知道这本书是写的所谓精神病人的眼中的世界。

首先,我承认我自己是个对奇特想法充满好奇的人。我佩服所有逻辑性缜密,具有个人思想的人。所以当我看到这些生活在自己世界中,拥有着支持自己活下来的信仰的不同人群,我内心觉得神奇和兴奋。我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突然看到原来有这么多人在对这个世界进行分析和思考。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坚不可摧的精神体系。

篇二:

这是一本努力从精神病人的角度去感受这个世界的书籍。作者别出心裁的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各种精神病人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将他们的故事记录下来,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叙述他们的经历。

这是一本有魔力的书,他使人们深刻的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和这些精神病人究竟有怎样的区别?

书中不乏有一些古怪离奇让人啼笑皆非的案例,比如说一个男人坚信女人是这个世界上最恐怖的生物而对她们充满了畏惧,又比如说一个女人自称曾经被外星人绑架过,还有为了变成天才而接受开颅手术的狂人等等。但引起我最多关注的,还是那些与本书名称相呼应的案例与天才们有着一线之隔的疯子。

这些人,说是疯子也不为过。他们有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想法和坚持,有些特点几乎可以用荒诞来形容。他们有的像是蛊惑人心的邪教教主,有的像是蹲在路边以为自己是蘑菇的痴呆,有的像是沉浸在自己幻想世界里的空想者,还有的,拥有谁也不相信他们会拥有的能力。除了最后一种人难辨真假以外,其余的人都有着自己的一套强大而牢不可破的世界观,你甚至无法用现在已知的理论去辩驳他那看似荒诞却又逻辑严密的推理,这也是很多人去治疗别人的精神疾病结果自己却被带上歪路的原因。很多这样的案例带给我巨大的震撼,我承认他们的观点很荒诞很偏离实际,但是不得不否认他们自己创造了一个属于他们的,和我们不一样的世界。这个世界有着严密的逻辑,甚至与现实的世界接轨,你无法去辩驳,去纠正他。看过这本书,你会对他们产生深深的同情与敬仰,就好像是为了不让这种太过出格的世界观在这个社会上散播开来,我们把他们单独的隔离开来,否定他们的观点,他们的世界,他们的一切,将他们称呼为疯子,是的,我们否定了他们,但是他们坚持自己的观点,所以他们在那里,一个被隔离开来的地方。里面最让我心痛的是两个孩子的案例,他们两个都是天才,只是天才的成分中夹杂着灵异。一个在物理方面有天赋的孩子自称能够感觉到四维虫子,所以不断的在物理学上探索,想探索这种超越三维的非物质性生物。另一个孩子拥有极高的智商,但是能看到好运和厄运的颜色,并且经常做一些不被父母理解的举动。其实不是这样,作者努力跟她沟通之后发现她的这些举动看似无理取闹,其实有着比成年人更多的思考。

智多近妖,我常听人说起这样一个词。聪明的让周围的人不寒而栗,大概指的就是这种人了吧。我不奢望这些人能够得到解脱,跟我们一样正常的生活,我只希望那些拥有极高智慧的人们别再因为不被人们所理解或者接受就被定义为疯子。

精神病人和我们眼中的世界不同,但是他们和我们一样有着自己的欢乐与悲伤,有着自己的心理活动,请给他们一些尊重,尊重他们的思考,尊重他们的信仰。

篇三:

这本书以访谈录的形式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等边缘人)深刻、视角独特的所思所想,让人们可以了解到疯子抑或天才真正的内心世界。此书是国内第一本具有人文情怀的访谈录形式的文学作品。

内容涉及生理学、心理学、佛学、宗教、量子物理、符号学以及玛雅文明和预言等众多领域。

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年龄有点小,脑子里世界也没完全形成。从小被人说成疯疯癫癫的,只是想在这本书里仔细寻找着与自己相像的影子,想有科学依据地挤进天才的行列中,再对所有人不屑一顾。所以把这本书当作神书,以为是学术论著。

可,这是一部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三个特点是艺术的、离不开幻想的和感性的。这是我第二次读铭记于心的。别太当真了。

这两年这本书突然就火了,身边的人都在问对方有没有看过这本书,好像这本书是本人生必读的经典。猎奇心理,充斥在这个酒足饭饱的社会。证明自己一样又不一样。

这本书里有40多个故事。其实就是在围绕着那几个梦啊宇宙啊人性啊的问题,都是普遍已知加上一点玄乎和想象,当然,有想象也是好的。还有一些就是其实很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吧,感觉算不上神经病?对于每个人都有心理问题这句话我是肯定的。

我现在还对这本书里很多故事有着深刻印象,可以讲出大部分的故事,比如最具名气的墙角蘑菇、杀宫殿的三只小猪、极度女权主义男子、拥有鼻犁器的女孩、恐怖的颅骨穿孔等等

自认为这也算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因为我的脑子对于单纯的消耗品是有自动清除记忆的功能的。

第十一个故事,一直以来都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一直想要和里面的男人一样。关自己个几天几夜的,什么事都不做,就冥想,其实不说感悟世界什么的,觉得释放精神也蛮好的。

因为总是感觉有好多事在脑子里面,可常常懒得去想,反正就一直压着,有些就忘记了。可能回忆起并不是什么好事,可就是想去弄明白。

还有他对于苹果味道的描写啊

用牙齿割开果皮的时候,那股原本淡淡的清新味道冲破一个临界点开始逐步在嘴里扩散开,味道逐渐变得浓郁,随着慢慢地嚼碎,果汁放肆地在舌尖上溅开,绝对野蛮,又狂暴地掠过干枯的味蕾.......果肉中的每一个细小颗粒都在争先恐后地开裂,释放出更多更多苹果的味道,果皮果肉被切成很小的碎步在牙齿间游移,味道就跟着冲击波一样传向嘴中每一个角落......苹果的清香伴随着果汁滑向喉咙深处.......天呐.......刚刚被冲刷过的味几乎是虔诚地向大脑传递这种信息......所有的感官,经过好几天的被遗忘后,由精神,感觉统驭着,伴随着一个苹果,卷土重来。

我一个不喜欢吃苹果的人看着这些形容都想流口水!(真希望自己也有这种形容文笔功底!

这本书里讲的最多的故事,大概就是关于梦的了。我也一直很疑惑着的,特别是梦到一些奇怪的东西的时候。第二个故事就是讲一个连续的梦,好像另一个平行世界。我记得我也有段时间每天晚上都做连续的梦,从小到大,那段时间,我总觉得是我要死了,因为不都说人死的时候会瞬间回想起一辈子嘛?但好像随着心情的好转,梦也不见了。

还有第二十二个,梦中是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一个不一样的自己,想起《盗梦空间》,梦真的能影响一个人的思想?我好像并没有这个困恼,因为大部分起来就忘记了啊,或者就是一句哦,是梦啊。

最近也一直在读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希望读完能够给出一个较好的解释。

虽然我说这本书是本文学作品,失去了它吸引我的最开始的点,但并没有什么不好,这本书是成功的。这本书的确是给了我很多好奇的地方去思考,就像作者一直在寻找着一样。

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活在世上又有什么意义?大多数我们那些年过半百的父母也未必清楚。可能我们穷尽一生也不能找到答案,也可能本来就没有答案。

怎么说呢,愿我们都能在世界里找到那个天才自己吧。

读后感《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读后感《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 一)

当我决定结束的时候,就拿出预先准备好的苹果,把苹果洗干净,看着果皮上的细小颗粒觉得很陌生,愣了一会儿,试好咬下去....我猜大多数人不知道苹果的真正味道!我告诉你吧:用牙齿割开果皮的时候,那股原本淡谈的清新味道冲破一个临界点开始逐步在嘴里扩敢开,味道逐渐变得浓郁。随着慢慢地嚼碎,果汁放肆地在舌尖上溅开,绝对野蛮又任暴地掠过干枯的味蕾....果肉中的每一个细小颗粒都在争先恐后地开裂,释放出更多苹果的味道。果皮果肉被切成很小的碎片在牙齿间游移,味道就跟冲击波一种技向嘴中每一个角落...苹果的清香伴随着果汁滑向喉咙深..哪.冲刷过的味蕾几乎是虔诚地向大脑传递这种信息...所有的感官,经过好几天压被遗忘后,由精神、感觉统驭着,伴随着一个苹果,卷土重来!嘖贖,现在想能来我都会忍不住流口水。

读完这段,我细细咽了一下口水,似乎品味到了苹果的果汁在口中四溅,流入喉咙进入胃中。把自己放进了一个房间里面,没有电,只有水,刚开始可能坚持一天就会饿,也会渴,慢慢的你会忘记食物,忘记饥饿,也不知道食物的味道。慢慢的就不再觉得食物有任何诱惑力,困了就睡。

这个精神病人五天没有出门,他的家人都以为他出事了,便四处寻找。于是我到了他的家中,与他聊天。我和他聊完之后回家看着苹果,想着他说的这段话。可能只有到了口中无味的时候才能体会到苹果本身的滋味。

读到这的时候请你咽下口水,然后看着家中的苹果,细细思索上面写的试着咬下去。。。

(二)

想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用天的眼睛去看天,用云的眼睛睛去看云,用风的眼睛去看风, 用花草树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树木,用石头的眼睛去看石头,用大海的眼睛去有大海,用动物的眼睛去看动物,用人的眼睛去看人。

为什么小孩子不喜欢逛街,试着蹲下来和小孩子一个高度,你看到的只有不同的腿在向前动,商店里面也只有衣服的支架。当孩子要求你抱抱的时候请抱起她,让她看到和你一样的世界。

很久很久以前,我听到过一个故事,有个精神病人拿着伞蹲在草坪上,别人问他,他说我是一个蘑菇。当时我并不理解,觉得就是精神病,怕是傻掉了。但当我看了这篇文章,我才知道他只是站在蘑菇的角度对话蘑菇。

这篇文章写一个女生会模仿任何一个人,语调,语言,动作都像极了,一个老人或或者亲近的人。她说:我开始想了很多办法,最后决定还是用这个最笨的办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换个角度看。不过,这个换角度,要复杂的多。因为要换角度看的不是一件事,而是整个世界!最开始我先是慢慢观察别人的细节,然后记住那些细节的特征,再然后开始试着模仿别人、体会对方为什么这么做。说白了就是变成你模仿的那个人。模仿的时间久了,会了解被模仿者的心态,进-步,就会学会用对方的眼睛去看事物了,如果掌握的好,甚至可以知道对方在想什么。

(三)

像灵魂盘起尾巴挤进躯壳当人一样。想不被人当成精神病,那就必须藏好一些想法, 不要随便告诉别人,这样安全了。因为我们的世界,还没有准备好容纳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

这是我和大家分享的最后一段话了,刚开始的时候我真的会细细品每篇文章,每句话。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天才,他们是敢于把自己的突出的差异表现出来,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一旦出现异类,就会被称为精神病。只有藏好自己的差异,才能和大家通行。

小男孩在路上遇到了一个老爷爷,给他讲了灵魂的事情,他不光自己相信,还说通了身边人一起相信。

万一只有灵魂知道呢?

灵魂这个东西,有没有我不知道。但是我是相信有的,因为当你感受到了你没有看到听到的东西,我更愿意相信这个是灵魂的感受。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更像一个神经病,而非精神病。因为神经病是病,而不是你对这个世界更多的参悟。

读后感姗姗来迟,有时候心事很重的时候也会看几章节,暂时忘记不愉快,可能看完了也想明白了。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一)

多数书籍,都是把微小的事物放大来看,无论是情感,还是理论,可是这本书是不一样的,他用精神病人的角度去看这个让我们置疑的世界。

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总是在询问着自己,询问着这个世界,而我们大多数人,都循规蹈矩的接受命运给我们的一切。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不在询问,而作者笔下的这些人,往往过于偏执。他们把细微的事物放大,用他们的眼光去审视这个世界。

还记得一位病人,他喜欢盯着石头看,他觉得石头是有生命的。也许在我们看来,冷冰冰的石头怎么会有生命,可是,石头可以提供养分,可以养活植物,也许他不会消耗生命,但是我们又如何肯定他们没有生命?

另有一位病人,他喜欢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因此,他身边的人都觉得她不正常。在作者与她交谈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不禁认为她是正常的,而且还赞同她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没错,孩子们不愿意表达他们的想法,大人们总是用自己的观点去定义,孩子们看到的是蓝蓝的天,白白的云。但是那位女病人说的没错,他们看到的只是自己认为的有趣的东西。

我们被教育着拥有自己的思维定式,往往不敢扩展和更新自己的想法,就这样,许多人陷入狭小的圈子里活了一辈子。

书中的每一位精神病人都是天生的蛊惑着,就像作者说的,他们都有点像邪教教主,可以把人带到他们所认为的世界中去。这是因为他们都对自己的观念深信不已,并且他们希望所有人都相信他们所坚信的东西。记得有一位病人,他认为女人终究统治世界,也许他说的并不正确,可是,科学也证明女人比男人基因上的先进性。不管是真是假,他们都认定自己所认为的观点。

不得不说,这些所谓的精神病人只是世界观与他人不同,他们所看所想都与大多数人不相同。也许很多人不理解他们,但是他们所认为的就一定是谬误么?

有一个小姑娘,他可以看到天空的不同的颜色,蓝色会发生好事,红色会发生不好的事,所以她厌恶红色。她也因为家人的不理解,变得不爱说话,更戴上了墨镜,不去看天空的颜色。也许,这真的是她的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也许,这些颜色源于她的内心。可是并不能因为这个而觉得她不正常,任何人都没有资格用自己的标准去定义一个人的正常或者非正常。反而,我倒是希望有这样一种能力,去提前感受自己的祸福。

有一个男人,他很神奇,他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是他小说中的一部分,包括作者本身,最后她预测出了她半年后将离开疗养院,他的确做到了,在作者采访他的半年后。不得不说,他的预感很准确,也许,我们真的人生真的只是一部小说,而作者,正是我们自己。

其中,有一个故事令我很感动。那个老妇人在老伴死后,仍然觉得他还活着,并依旧照顾他的饮食起居,也许那个老人真的还在,但是只有老妇人看得见,或者,老妇人知道他不在了,但仍旧希望他还在,只是这样的骗着自己。可是,这也是一种永远。

婚纱在衣柜里早就尘封,

我们的容颜都已渐渐苍老,

感谢你带给我的每一天,

正事因为你,我才有勇气说:

永远,永远。

就是这样一本书,他没有多么华丽的辞藻,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是就是这样一本书,让我忍不住一口气读完。有时候,用精神病人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我们更能去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二)

天才和疯子是个怎样的界定?什么是天才,什么是疯子?小时候也和大多数人一样想,天才就是高智商,疯子就是精神病,仿佛一个在天,一个在地,永远不可能有交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改变了很多我对这两者的看法。

这是我看过最好看的书之一,即使是有之一,也不影响我所表达的对这本书的喜爱,好久没遇到一本自己如此喜欢的书了。喜欢这本书,不仅因为作者轻松的笔调,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展示了的一个自己几乎没有接触过的世界,展示出来的独特视角。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疯子都是精神病院里,精神出了问题,神经错乱,举止怪异的人,简而言之,即是脑子有病。然而看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后,我发现疯子不应该被这样子定义的,他们中很多有自己的思想,页很清楚自己在想什么,甚至很多想法是很有科学性的,就像书中的四维虫子和时间的尽头等节所提到的,患者的思维是很严密的,所讲到的量子力学也是有根有据的,讲述时思路清晰严谨,若是在大学课堂讲课,相信是很有资深教授的范儿的。但是这样的人却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人们把他们当成疯子,只是因为他们的思想被绝大多数人所不能理解和接受。若是人们能宽容地对待这样的思想,换个角度来看疯子们一些天马行空式的想法,或许他们就是坐在研究院的科学家了。

天才和疯子有时只是时代的差别,如果在一千多年前有人整天拿电脑,航天飞机什么的来说事,人们肯定也觉得他们是疯子,可是在今天,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都不会对此有丝毫的质疑,它们都成为了现实。再如,尼采,梵高,爱因斯坦等天才都有不被大家所理解的时候。尼采是西方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这位自称是太阳的哲学家后来还被送进了精神病院。梵高也因自己的画风和当时的主流不同而不被大家所待见,后来也进了精神病院。天才若是生不逢时,便也成了疯子。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理解万岁。我想在以后的日子,即使我不懂疯子们的世界,我也会尊重他们的想法,有时并不是别人的想法怪异,只是那是自己没法达到的高度。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三)

今天终于读完了,觉得这本书写得很成功,因为我读完最后一页的时候,突然就想起了本书的引言--世界到底是怎样的?

世界到底是怎样的?我觉得思考这个问题还是需要很多勇气的,更不说为了解答这个问题而采取的行动。作者选择从另类人士的世界观中,试图去寻求答案。

其中,最后一篇《果冻世界》给我的印象最深。整个物质世界就像一个果冻,而里面的小气泡就是精神世界,还有果冻外的世界。想想,如果你所看到的,或者所感受到的一切,都是你精神产生,或者决定的,即承认即存在,不承认即不存在,这是不是很神奇?你或许会辩驳说,很多东西并不是你想的,但它却实实在在的发生了。我的解释是:1. 别忘了,你的物质世界和别人是共用的,就好像你和别人同居时,共用一个厨房来做菜一样,人不同,做出来的菜就不同,但都受到了厨房条件的限制;2. 很多事情,你虽然不愿意,但潜意识里还是妥协了,意味着你还是某种程度的接受了。那么,我们能否让自己的精神力量更强大呢?或许有人已经知道我想说什么了,特异功能,对不对?先不质疑它的可能性,先想想,假设,先不考虑别人的精神作用,或这个世界只有你一个人,你随心所欲,世界按你的想法变形。然后,考虑别人的精神作用,如果别人接受(记住,这里的接受是真的接受,也就是如果你不接受,你的精神都会消失的,你也就没了),那么你特异功能表演成功了。如果别人不接受呢?特异功能就成浮云了。所以想要拥有特异功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从物质的角度看,其实特异功能又有什么什么神奇呢?让人了解你的想法,甚至接受你的想法,本身就是特异功能了。那么你要让周围的环境按照你想的来,甚至让世界按你想的来,改变世界,都是特异功能。这么想,我觉得心理真的平衡多了。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这本书是陶瑾同学推荐给班上同学们的,一听到这书名我便就对这本书有了兴趣,或许是因为它天才与疯子的强烈,对比更引我注意力,想去一览究竟:天才与疯子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当我在网上查找到这本书时知道了这本书是通过作者与一些病人的采访,以访谈录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精神病患者的内心世界,通过这种独特的角度,我们能够了解这些疯子如天才一般的思想。

整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其实是那个能够把街上的人当作动物看的女孩。起初,我与作者一样,有些怀疑这个女孩,她是否伪装成病人的样子。她只需故作惊讶,然后指着无辜的路人说:看!那一只会用后腿走路的狮子!即可,却不曾想女孩所说的一切都是真的。

当初作者在、说明确实这个女孩的病是真的时候,我也吃了一惊,道:天哪,如果我也是这样的就好了啊,不用那样小心翼翼的洞察人心,然后谨慎地交往,而不是只要像女孩一样简单地望一眼便知一二,觉得好笑的也不用掩藏地大声笑出来;觉得无趣得也不用怎样作为礼貌的回以微笑。

回过头想想,能够这样的女孩也正因为没有几个而被归于精神病范围。如果我也拥有了这样令人惊叹的技能,之后便可肆无忌惮地笑啊哭啊也好,也不会开心的吧,毕竟被人冷落,被人抛弃,便就成了那样胆怯、害怕的性格,没有任意的自由可言吧!就这点相比,我也的确是比她幸福了许多----我是正常的呀!

然而许多时候,我们却会迫不得已的露出许多并不想要露出的微笑。久而久之,微笑便成了一种礼貌,那是应该露出的才对。甚至别人会问你:你为什么不笑呢?这时候又该露出尴尬的微笑了。

她作为一个患者,或许的确是疯子,但是如果侧重于看她的各种行为举止亦或思想来说,她却又的确是天才。所以,我们也不能只顾忌他人表面现象或者外表而不再去关心他人的内在。所以我们应把每个人都当作患者对待,把一切向最好的方面去想象。这样才不会把美好的事物扼杀在摇篮里。

我们应该将美好的一面面向他人,这才是一个美好的社会,一切才都能美好起来。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假期里,我读了一本关于精神病人的世界的书。它并不是一本介绍精神病人生活或者治疗的书,而是一本关于精神病人异于常人的世界观。这是一本极具有人文情怀的精神病患访谈录,作者通过多次接触二十多个精神病人,了解他们的世界观,根据笔录和录音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的独特深刻的所思所想。

当大家听到精神病人时,就会想起那些行为怪异,冷血残酷,疯疯癫癫的人。这就是精神病人吗?先前我以为是,后来读这本书时我才发现,有时天才和疯子真的只是只差一步,精神病人之所以被判为患有精神疾病,只不过是他们的世界观与我们正常人(在我们看来我们是正常人,在精神病患看来我们才是不正常)的世界观不一样,与主流的世界观不一样,而我们正常人难以接受他们的世界观,因此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把与我们正常世界观不一样的人界定一个圈,把他们围起来。

在这本书里,很多都是一些精神病人对于世界的本质的一种看法。里面有一个精神病人使我印象非常深刻,他称自己是另外一个宇宙的地球人。他支持多宇宙论,多宇宙论就是宇宙不是一个,而是很多个,举一个例子,假设让你回到五十年前杀死你的祖父,那么就不会有你的存在,但是没有你的存在,怎么杀死你的祖父呢?于是会有你存在的宇宙,也会有你杀不死你祖父的宇宙,也有你不存在的宇宙。更令人难以相信的是他来到我们目前存在的这个宇宙是通过精神传输。精神传输,听起来让人觉得不可能,但其实如果量子力学达到一定的高度,是可行的。此时此刻我们还能认为他真是一个疯子吗?可是他的真实性无法得到证明,因为我们的技术没有达到这样一个程度,也不能接受他的说法,因为多宇宙论在物理届里还存在着争议。

关于精神病人,我还觉得他们很可悲。这本书记载了一个可怜的人,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做一个可怕的梦,他梦见自己睡了很久很久,当他醒来的时候却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包裹着他的是一种类似于鸡蛋薄膜的物质,他凭着生存本能撑破物质,走出来时发现是一个陌生的房间,他逃到房外,看到都是十间一模一样的房间,里面同样有鸡蛋膜一样的物质,可是里面包裹着的确实已经干瘪的死尸,再走出这一层,才发现他正在一只大船上,周边都是一望无际的海,没有任何生物,他哭了,哭得嘶声裂解因为他知道,这个世界只剩下他一个人了,他很绝望。这一篇目就叫《孤独的守望者》。那种无所不在的孤独,不是寂寞,吞噬着仅有的一丝灵魂,无法解脱,只能承受,直到崩溃。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觉得有一种难过的感觉,甚至觉得可怕的。它颠覆了我对精神病人的看法。其实精神病人的思维是如此的开阔,想象力如此的丰富,并且比正常人更优秀的是他们能够不断思考世界的本质,他们的知识如此的深厚,甚至能提出量子力学,相对论等深厚的学术研讨。他们表达他们的世界观时,绝大部分不是疯言疯语完全听不懂,而是非常具有逻辑性。正是如此我才觉得可怕,从逻辑上讲,虽然他们很主观,但是并没有明显的漏洞来让我们推翻,我们会在潜意识中认可这些东西,会不自觉的改变我们的世界观和社会观。此时让我迷惑的是,他们是真天才还是莫名其妙的疯子?

最后我觉得书中以为精神病人说的话很有意思,于是摘抄了下来:想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用天的眼睛去看天,用云的眼睛去看云,用风的眼睛去看风,用花草树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树木,用石头的眼睛去看石头,用大海的眼睛去看大海,用动物的眼睛去看动物,用人的眼睛去看人。有一天你认为我疯了,其实是你疯了。

注:内容请关注栏目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范文)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王健推荐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拥有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群(精神病患者或是有心理障碍的人),努力从他们的角度去感受这个世界的书籍。作者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和各种精神病人进行交流,去了解他们的内心所想,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出发将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以对话的方式记录下来。

这是一本很神奇的书,在看完每一个谈话后我都会询问自己——到底我们的世界是怎么样的世界?我们和这些精神病人有什么区别?

我们大多数人在人生长河中都是循规蹈矩地接受这个世界的一切,认为世界就应该是这个样子。而作者笔下的这些人往往是过于偏执,把细小的事情放大,用他们的眼光去审视这个世界。而且他们所说的,对于整个世界的认知,逻辑又是那么清晰,让人无法反驳,让人细思极恐。最后归结于一点就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还是太少。也许他们是对的,只是他们的思想太过于超前,颠覆了人们以往的认知,不能被世人所理解、接纳。就像歌德曾经说过的那样:真理属于人类,谬误属于时代。或许在未来,人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更加深刻,再回首看我们这个世界的普通人,或许我们才是他们眼中的疯子。

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可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对现在我们生活的世界的认识都不尽相同。就像本书前言所写,道说:这里是人间;佛说:这里是六道之一;上帝说:这里是天堂和地狱之间的战场;哲学说:这里是无穷的辩证迷雾;物理说:这里是基本粒子堆砌出来的聚合体;人文说:这里是存在;历史说:这里是时间的积累;都有各自的解释。

书中不乏有一些稀奇古怪的案例,比如说一个女人认为镜中有一个世界,镜中人总想着把现实世界的她拉到镜中从而代替她。又比如说一个小哥想要自杀,目的就是想要看看自己死后会的世界会变成怎样。还有为了变成天才而接接受开颅手术的狂人等等。但最吸引我的还是那个与本书相呼应的案例——与天才们有着一线之隔的疯子。

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的世界观是相同的,但是也有极少数人的世界观很独特,跟别人很不一样。这些人说他们是疯子也不为过。他们有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想法和坚持,有的甚至可以说是很荒诞。也许他们是对的,是这个世界的先知,智者。但是智多近妖,也许他们就是这种人,聪明的让人不寒而栗。精神病人眼中的世界和我们不同,我不奢望这些人可以得到解脱,找到自己的真理,跟我们一样正常的生活,我只希望那些拥有极高智慧的人们别再因为不被世人们所理解或者接受就被定义为疯子。

他们只是在追求自己的真理罢了。

《命在左,运在右》读后感400字


偶尔在书架上看到一本《命在左,运在右》,很有意思:命和运总是被连在一起的,却有着本质的区别生来人的命就是确定的了,无论家庭背景的好坏、自身的美丑,我们都没法选择,但一生中的时运总是自己可以把握的。

从小学到现在的中学,自己总觉得自己是被束缚着,伴着学习压力的增大,于是我学会了抱怨、学会了厌倦。逐渐地,我认为自己的一生都将会被束缚着,因为我自己究竟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然后失去生活的激情和斗志就这样一天天沉沦。

为什么不能命在左运在右呢?命运是一张纸,纸的大小、质量、我们无法决定,但要在这张纸上绘出美丽的图画,还要靠我们的双手和思维;人生如牌局,在结束之前永远不知所有的底牌,我们只有尽最大的努力得到尽可能多的分数;人生是一场游戏要获得乐趣就必须投入进去,决不能一开始就下定结论这是一款无聊的游戏

生活不是宿命的延续,而是新时代的创造。宿命如牌,有好有坏,我们只有选择认真对待宿命,因为我们的幸福属于自己的努力,不属于命运的安排。

命在左,运在右!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好看读后感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好看读后感

王奕玮

经同学介绍,我读了这本书。刚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这本书的作者是着名作家高铭,书中以访谈的形式,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的思想和行为,也许在我们许多人看来他们是疯子,是精神病人,而在作者与这些人的对话中,我却发觉,这些人的思想深度远远超过常人。

我并不了解精神病,也无法想像,精神病人到底应该是什么样。而在这本书里写过的每一个精神病人似乎都没有传说中那么奇怪和令人恐惧,只是他们的思维方式比较独特:有的会预知未来;有的会探寻时间和宇宙的尽头;有的在尝试人体的极限。这些在常人看来可遇不可求的事情,这些疯子却往往可以用他们独特的思维理解,或者能用实际行动努力实现。也许这些奇特的事物的确是有独一无二的解答方式的,而我们正常人却至今也没明白。这大概是因为我们缺少疯子的那一份为目标努力而宁可放弃一切的执着精神吧!

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有一个神奇的老头。他在一个独立的病房里,随时都有人跟着他,以防他和别的病人谈话。因为他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把对方聊激动了,并对病人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致使有的人病愈出院,有的人病情加重。作者在和这个老头的谈话中,提到了时间的尽头和空间的扭曲,在他看来,时间是有尽头的,并且在中立扭曲造成的平衡中,将一个橘子放在薄膜上,薄膜会造成凹陷,而将一个小钢珠滚过那个凹陷,并和小钢珠移动向外甩出去的惯性达到平衡,小钢珠便会围着橘子不停地转动。这也让我们明白了,月球就像这颗钢珠一样,因为平衡,一直绕着太阳转,而在橘子和钢珠的重力下,薄膜会破一个洞,这便是黑洞,也是老头说的时间的尽头,我们留下的,也会永远拥有。

读过作者和病人的谈话,我不禁联想到爱因斯坦和日心说的维护者布鲁诺。爱因斯坦在成名前,一直被人看过是疯子,而布鲁诺为了坚决维护日心说被教会用大火烧死。历史证明,这两位所谓的疯子在科学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人是不被他人理解的。他们认定自己有超常的能力,亦或是有与众不同的独特思想,这也是我们常人所认为的精神病人或疯子。我们应该用心与他们交流、沟通,去走近他们,理解他们,正如书里所说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也许有一天,这些超常的能力和奇怪的理论会成为让世人惊叹的宝贵财富!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2读后感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2读后感

陈顗彦

这本书是陶瑾同学推荐给班上同学们的,一听到这书名我便就对这本书有了兴趣,或许是因为它“天才”与“疯子”的强烈,对比更引我注意力,想去一览究竟:“天才”与“疯子”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当我在网上查找到这本书时知道了这本书是通过作者与一些“病人”的采访,以访谈录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精神病患者的内心世界,通过这种独特的角度,我们能够了解这些“疯子”如“天才”一般的思想。

整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其实是那个能够把街上的人当作动物看的女孩。起初,我与作者一样,有些怀疑这个女孩,她是否伪装成“病人”的样子。她只需故作惊讶,然后指着无辜的路人说:“看!那一只会用后腿走路的狮子!”即可,却不曾想女孩所说的一切都是真的。

当初作者在、说明确实这个女孩的病是真的时候,我也吃了一惊,道:“天哪,如果我也是这样的就好了啊,不用那样小心翼翼的洞察人心,然后谨慎地交往,而不是只要像女孩一样简单地望一眼便知一二,觉得好笑的也不用掩藏地大声笑出来;觉得无趣得也不用怎样作为礼貌的回以微笑。

回过头想想,能够这样的女孩也正因为没有几个而被归于“精神病“范围。如果我也拥有了这样令人惊叹的“技能”,之后便可肆无忌惮地笑啊哭啊也好,也不会开心的吧,毕竟被人冷落,被人抛弃,便就成了那样胆怯、害怕的性格,没有任意的自由可言吧!就这点相比,我也的确是比她幸福了许多----我是“正常”的呀!

然而许多时候,我们却会迫不得已的露出许多并不想要露出的微笑。久而久之,微笑便成了一种礼貌,那是“应该”露出的才对。甚至别人会问你:“你为什么不笑呢?”这时候又该露出尴尬的微笑了。

她作为一个患者,或许的确是“疯子”,但是如果侧重于看她的各种行为举止亦或思想来说,她却又的确是“天才”。所以,我们也不能只顾忌他人表面现象或者外表而不再去关心他人的内在。所以我们应把每个人都当作“患者”对待,把一切向最好的方面去想象。这样才不会把美好的事物扼杀在摇篮里。

我们应该将美好的一面面向他人,这才是一个美好的社会,一切才都能美好起来。

2014爱在左管教在右读后感范文


爱在左管教在右读后感想模板:

《爱在左,管教在右》是资深心理学家金韵容老师从业多年的沉淀力作,也是她私人教子经验的心得分享。这是一本实际操作性强的书,读完确实会让你受益匪浅。

书中列出了很多得到科学印证的、非常专业的教育观念,罗森塔尔效应、 投射作用 习得性无助,但你绝不会被这些名词吓倒,因为作者用细腻的文字和生活中的常会遇到的实例与之相贯通,让你明白如何理解孩子,如何教育孩子,面对孩子父母必须应该学会什么。

比如说投射作用。它有可能是日常生活中我们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最常表现出的心理机制。记得我妈妈跟我讲过一件描写我哥哥的事:小时候,小哥很喜欢哭闹。一天,妈妈又听到小哥哭得很凶,手头上也正忙,所以没有理会他的哭声,心想反正他爱哭,就让他哭一会。后来等她忙完了再去看,小哥趴在围座上睡着了,头上出了很多血,血已经凝固了。原来小哥那时哭是因为大哥(比小哥大一岁半)用锁把小哥的头敲破了。看着妈妈讲这件事时的神情,我明白,这件事成为了她永远解不开的心结。她恨自己想当然的心理,也深怕那次的伤害会影响到小哥的身体健康

其实生活中,这样想当然的偏见非常多。所以,当我们认为了解自己的孩子时,我们是真的了解,还是在投射的心理作用下,自以为了解呢?

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反思。作者提出的几个父母必须学会的几件事:爱、聊天、赞美和管教。这些是我们每天都会做的事,但我们都做得怎么样呢?作者详细地讲解了她自己的经验和方法,让我感觉自己就像遇到了一个知心姐姐一样的惊喜。

作者还强调了孩子性格的培养和品德的修养,并且将其归为成功者的人格特质,而成功者的这些人格特质里并不是智力或记忆力超群或成绩优异等等,而是从品德技能、善良与感恩的心、纪律和责任感、勇气与进取和诚实和正直这几方面谈及,我个人非常赞同作者的说法,不论这些是不是最终能走向成功的特质,但拥有这些品性的孩子一定能成功的做人。

总之这是一本值得所有家长都认真、仔细阅读的好书。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大全)


早在小学时便听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大家对它的评价大致是“震惊了!”或“也许是我们疯了,他们才是正常人!”等等。对本书的一致好评让我十分想拜读这本“颠覆正常人思想的书”,但由于各种原因,直到最近才阅读完这本书。

对于这本书,我的评价是:作为小说,它是成功的。但作为如作者与书商宣传的“纪实及学术类书籍”,我认为是富有争议的。

从小说的角度看,我认为书中许多角度都十分引人入胜,引人思考。

作者的文字一直令我思考:天才和疯子,是否真的一步之遥?书中很多被送至精神病院的“疯子”,都有着清晰的头脑与逻辑。他们提出的许多观点,作为“正常人”的我,经常被“怼”得哑口无言。

印象很深刻的一段:一位患者被家人和伴侣认作“被附体”了,因为几年前开始模仿他人。她模仿的惟妙惟肖。除了外形,她的眼神、动作和语气等和“附体”的人完全相同。

令人毛骨悚然的是:那些“附体”的人,都是活人。

作者问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她说:因为她好奇别人的世界是怎么样的。于是她选择“换个角度”看。

太平常的一句话,完全想象不出这是出于一个“精神病人”之口。这让曾经也这么想过的我被吓了一跳。

但思考过后,我开始明白为何她被认作是“精神病人”。

因为疯的不是这句话,而是为这句话所付出的行动。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曾经的我也这么想过,但我选择的是多看书,去看书中的另一个世界,这是普通人的行为;科学家想看另一个世界,于是去探索宇宙、生物……这是天才的行为。对比之下,精神病人与普通人甚至天才最大的区别不在于他们的奇思妙想,而是他们因为这些奇思妙想而将行为及思想变得诡异起来。

那“一步之遥”,或许指的就是这个。

同时,这本书的另一个成功之处在于能够引发作者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究。

书中的很多观点与常人的观点往往是相似的,因此也能引发常人更多的思考。除此之外,这本书还让我有了一种想去阅读之前毫无兴趣的学科书籍,想去了解更多的知识,看更大的世界。

但不得不说,作为一本“学术类”书籍的话,它并不能被称作优秀。

首先,它的语言并不严谨。全书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类似“我的一个物理学教授说”、“学心理学的同学说”等。这种语言实在难以令人信服。

第二,全文极少引用专业书籍中的知识来支持,同时缺少对精神病人的病例分析。它只是记录了一个个故事,对学习并无实质性的帮助与参考价值。

第三,里面有许多内容都是误导读者的无稽之谈。如书中《四维虫子》一文曾这样说:三维是长度、温度及数量。但事实却非如此。然而,作者在文中并未指出并纠正。对于科学知识基础不牢固的读者来说,这些“知识”非常容易误导他们。

第四,读者在书中多次使用偷换概念的方法,让读者认为他们是因为有这些想法才被关进精神病院,从而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但事实却如前文所说的那样。

我认为最“佩服”的地方便是:当你告诉别人上面的观点时,他们会说:

“你跟精神病人说什么逻辑?””

“他抄袭别人的理论?也许是精神病人之前看过这个理论,所以才疯的呢?”

“漏洞百出?精神病人怎么会全对?”

似乎“精神病人”成为一切错误被原谅的理由。而作者也因此不需承担文章错误、误导别人的责任,因为这是精神病人说的。

所以,我更愿意把它当做一本小说来读。也告诉自己:去寻找答案,但不要执着;去质疑,但不要钻牛角尖。

总的来说,我愿意推荐我的朋友去读这本书,但我会告诫他们:千万不能当真。

因为就像那个著名的玩笑说的那样:“如果有天你觉得我疯了,其实是你疯了。”

读后感《当左括号遇见右括号读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名画在左科学在右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