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伤逝读后感900字

伤逝读后感900字

《目送》读后感:伤逝与舍。

世界上的书多若星辰,总有那么一些经典让人们不断地传阅。人的成长离开不开书籍营养的滋养,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通过写一篇作品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悟正当其时,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呢?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目送》读后感:伤逝与舍”,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目送》读后感:伤逝与舍

应逸铃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生命是孤独的底色,时间是流动的伤感。

龙应台目睹了孩子的成长,目睹了父亲的逝去,母亲的衰老。《目送》一书,写下了她所有的忧伤,深邃,还有美丽。

孩子的身影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她站在这条路的起点,她看着,自己的孩子即将奔向光辉灿烂的未来,而背影给她留下的是无尽的孤寂。她只能独自咀嚼着这份孤寂。她明白,这条路,只有让孩子自己走,她只有放手。

这条路上的一切,只有孩子自己能懂,她不能插手,即使她自己走过。

她的父亲一去不复返,让她痛彻心扉,体味到人生如同暗夜行山路。她悲伤,她无助,她才明白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她写下了《目送》,带着她所有忧愁。

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长,而最后一次的目送却是永别。

《目送》写出了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我想起了曾经。不知从何时起,面对父母的关心总是嫌弃,满桌的好菜,我却挑三拣四。他们总是对我无微不至,送我上学,接我放学。而我却想逃离他们的关爱,开始厌倦,一味地唱反调。自从读了龙应台的书,我才明白,亲情是多么可贵。让我明白了父母的艰辛,付出。一直以来对父母的不解,厌倦,甚至愤怒,都在一瞬间瓦解。原来父母的爱,有这么多。

逝去的不会再回来,离开的不会再回头。每读一遍《目送》,便有一股想流泪的冲动。龙应台用她的亲身经历,向我们叙述了她的故事,告诉了我们珍惜的可贵。如果能珍惜这一切,那是何其幸运啊。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不要等到失去的时候才去珍惜,不要等到只留下背影时才空叹。

也许我们要面对目送,总有一天我们也会遥望着那渐行渐远的背影,听见那句不必追。但是,请珍惜,因为只有珍惜过,才能让你望着这一切,而无怨无悔。而不是望着这一切,掩面长叹,自伤无色!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舍与得》读后感


有一种心态叫舍得,有一种人生叫放下 正如书中所讲的,人生就是由无数个舍和得构成的。当你打开了一扇门,同时也会关上一扇窗。当你舍去什么,同时你也会得到另外一些什么。

看完此书后,书中那一个个小故事所阐述的一个个大道理,让我感促颇深,遥想自己,已是而立之年,匆匆三十载,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正如看完书后,跟老婆开玩笑所说的:我们虽失去了自由的二人世界,却得到了一个可爱的小家伙,人生便是如此,正是在这个舍去与得到之间迂回。

我们生活的世界原本纷繁复杂,很多东西在追求和面对的时候,需要我们不断地去选择,去割舍。有舍有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欲求有得,先学施舍。舍与得就充满在我们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演绎着成功与失败的故事。很多时候,鱼与熊掌可以兼得的例子真的很少,你在得到的同时也会经历失去的苦涩。在得与失当中要想作出正确的选择,是一件非常艰难而痛苦的事情,所以需要我们用看开、放下、平和、淡然的良好心态来面对。花赏半开,酒饮微醉做事也和吃饭是一个道理,七八分饱才是最佳状态,往往饮酒之人明明知道自己不能再喝了却还硬挺而下,当醉后五味翻肠。我们有怪当时没有舍,现在得到的就是遭罪。人心就像一台天平,一旦调整不好就会偏向消极,悲观的方向;如果调整得当,则会偏向积极,乐观的方向。因此把握好心中天平的方向,放下心中的包袱,我们才能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放弃的正确,才能选择的成功。正如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梦无大小,追求梦想是每个人的自由,但不要奢望太多,否则你只能不堪重负。该放弃时就放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你就会得到幸福。生活中最美丽的风景总是在远方,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好的运气和机遇可以获得的。人事间的事情,总是没有绝对完美的,该放弃的时候就应该果断放弃的。常言道:退一步,海阔天空。拥有好心态的人,都会看淡人生的得与失,因为他们明白:放弃不是妥协,只是为了让自己走得更远,因为恰到好处的放弃,就是一种进取。

其实懂得舍与得的机理和尺度,就懂得了人生的真谛,舍得之间是痛苦并快乐着!有时我们还真需要选择取舍来丰富人生,在舍得中见智慧,在舍得后感悟人生,学会取舍的智慧,懂得进退的真谛,就能够享受美好的人生!

(大榭 孙文科)

《舍与得》读后感500字


“有一种心态叫舍得,有一种人生叫放下。”舍得是一种境界,不计付出,只有懂得取舍的智慧,才可以知道人生的美好!

看完第一章后,书中每一个故事所描述的道理,都使我产生了疑问--失去了什么,就得到了什么:“这怎么可能?”我满心疑惑。

继续读下去,才发现这本书的意义。我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舍”是哲学,“得”是本事。“舍”,看起来是给别人,但实际上却是给自己。如果你去多花些精力放在读书上面,失去了休息时间,可是你却收获了更多的知识!这就是舍与得。

很多时候,放弃其实是一种正确的做法。就如每个人都有梦想,谁也抵挡不住他们对未来的热切希望。“梦”无大小,追求梦想是自己的自由,该放弃就放弃,不要犹豫不决。生活中最美的地方一定在远方,但能到达那的人很少很少......

这本书让我感悟到,幸福源于一颗快乐的心,烦恼总是来自某些小事,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人生不可能十全十美,你要知道,得到了未必永存,失去的同时也可能有收获,这就是人生!

著名作家贾平凹说过:“会活的人,或者说取得成功的人,其实懂得了两个字:舍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鸣蝉舍弃外壳,得自由高歌;壁虎临危弃尾,得生命保全;雄蜘舍命求爱,得繁衍生息......你看世间万物,不都是有舍得吗?

舍得体现出了人类明郎大气的做事风格,舍得是一种心态,有取有弃,低调淡泊,体现出了坦荡洒脱的人生追求。明白进退的真谛,才能享受美好的人生!

读《舍与得》有感


有一种心态叫舍得,有一种人生叫放下,正如书中所讲的,人生就是由无数个舍和得构成的。当你打开了一扇门,同时也会关上一扇窗。当你舍去什么,同时你也会得到另外一些什么。

看完此书后,书中那一个个小故事所阐述的一个个大道理,让我感受颇深。我们生活的世界原本纷繁复杂,很多东西在追求和面对的时候,需要我们不断地去选择,去割舍。有舍有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欲求有得,先学施舍。

舍与得就充满在我们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演绎着成功与失败的故事。很多时候,鱼与熊掌可以兼得的例子真的很少,你在得到的同时也会经历失去的苦涩。在得与失当中要想作出正确的选择,是一件非常艰难而痛苦的事情,所以需要我们用看开、放下、平和、淡然的良好心态来面对。花赏半开,酒饮微醉做事也和吃饭是一个道理,七八分饱才是最佳状态,往往饮酒之人明明知道自己不能再喝了却还硬挺而下,当醉后五味翻肠。我们又怪当时没有舍,现在得到的就是遭罪。人心就像一台天平,一旦调整不好就会偏向消极,悲观的方向;如果调整得当,则会偏向积极,乐观的方向。因此把握好心中天平的方向,放下心中的包袱,我们才能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放弃的正确,才能选择的成功。正如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梦无大小,追求梦想是每个人的自由,但不要奢望太多,否则你只能不堪重负。该放弃时就放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你就会得到幸福。生活中最美丽的风景总是在远方,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好的运气和机遇可以获得。人世间的事情,总是没有绝对完美的,该放弃的时候就应该果断放弃。常言道,退一步,海阔天空。拥有好心态的人,都会看淡人生的得与失,因为他们明白:放弃不是妥协,只是为了让自己走得更远,因为恰到好处的放弃,就是一种进取。

其实懂得舍与得的机理和尺度,就懂得了人生的真谛,舍得之间是痛苦并快乐着!有时我们还真需要选择取舍来丰富人生,在舍得中见智慧,在舍得后感悟人生,学会取舍的智慧,懂得进退的真谛,就能够享受美好的人生!

目送读后感:感爱与珍惜


目送读后感:感爱与珍惜

最近几天,我读完了龙应台的《目送》,其中最著名的一篇《目送》令我甚有感触,我感到了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

作者讲述了四个目送的情景,而最令我感动的是其中两个:一个是我目送儿子去机场;另一个是我目送父亲被送进火葬场。

在文中,龙应台期待华安的一个回头,而在生活中,我的母亲也在期待我能考出好的成绩,可是一次都没有,反而让她感到的是失望和无奈。这和龙应台的期许何其相似。

我的母亲期待着我有出息,她不断给我加压,也不断给我鼓励,而我却没有达到她的要求,反而变得十分懒惰,碌碌无为。她为我付出很多,我却一次也没有好好地回报。

读完《目送》一书,我更明白了一个母亲对于孩子的爱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是一种能化沧海为桑田的大爱,即使只是一个动作或者一句话,都是她对孩子爱的表现。而我们常常误读她的爱。

有一段时间,我就没有读懂母爱。那时我沉迷电脑,母亲却限制游戏时间。还记得有一次我因想玩游戏而大发脾气,甚至对她不理不睬,令她十分伤心,当时我被游戏所迷惑,以至于失去了理智。我无法理解母亲,认为她太过于约束我,周围的人不是都在玩电脑吗?她这是让我失去了平常人应有的自由!我被电脑游戏牢牢抓住,但我的母亲牢牢地抓住了我,让我脱离了那魔爪,走向了正常的生活。她对我的关爱比山高,比海深,而我对她的回报却是几乎为零。

读完《目送》,想起这些我至今仍是后悔。

母亲目送孩子令我难以忘怀,书中的另一个目送因其悲惨让我锥心,龙应台没有明写她当时的感受,但我相信,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眼圈肯定是红着的。

那是一个暮沉沉的夜晚,雨哗哗地下,仿佛是上天在向你诉苦。龙应台亲眼望着自己亲爱的父亲被送入火葬场,那是多么沉重的回忆!

龙应台想借这件事告诉我们:不要在离别时才想起亲人的好,因为那时为时已晚。因此,从现在起,每一分每一秒,请珍惜父母亲人对你的爱。

《目送》最令我感动的便是这爱与珍惜,家人对你的爱你至今无法报答,因此,请珍惜他们,别到老时才想到他们的好!

伤逝读后感


从昨晚掌灯时分,一口气读到凌晨,一遍一遍,再逐字剖析着,就恍若文中的涓生和子君就是现实中的他和我。早上上班时,我还拉住一个同事,不管她愿不愿听,也强硬将整个故事的心理情节给她复述一遍。不知是我讲的字句不漏还是她也有触语生情的心态,总之,她听得入神,连连称这与现代的爱情婚姻没有什么区别。我便说,也许爱情原本就是没有时代没有年龄没有国度的吧。但一想到现实中的他,那个连“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都不敢说的他,我心里便黯然了......再回到电脑边,我怎么也坐不住,我听到我心里仍然在不停地诉说着......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这是一篇悲情小说。作者以“涓生手记”的形式,回顾从恋爱到感情破灭这一年的经历,用涓生的切身感受来抒发他曾有的热烈的爱情,深切的悲痛和愿入地狱的悔恨。

虽然涓生的故事发生在“五四”年代,在那个黑暗社会里,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的问题,他们感情的破灭似乎还可以归罪于社会解放的过程。那么现在呢?21世纪的爱情,创造在一个更进步更自由的时代,他们不会再经历涓生的社会迫害,不必为“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的苦恼,也无需为求生而象涓生那样“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注”的决择。但是,我们今天的爱情,却因更加自由,一任的梦想还是重复着涓生的故事,一样的爱了,逃了,最后抛弃他们曾经深爱过的女人,任她们自生自灭......

从涓生的个性心理描写,我真实地感受到相爱至分手的残酷,而血淋淋的爱情正是那个提倡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最后却为了求生而离开子君的涓生亲手埋葬的。涓生因为尚未忘却的翅子的扇动,这在文中多处提到,而他又以为他的翅子又因子君“只知捶着一个人的衣角”而比先前颓唐得多......于是决定“那便是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在决定着他们只有分离才能开辟新的道路时,他又意识到“----我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责,忏悔了......”这个时候他有一丝不舍,其实,他早预到子君没有了他,只有死。因为子君“她自始自终,还希望我维持较久的生活......”就算这样,涓生还是因为早晨的时间多,而计划在闲谈中,故意提起往事,似一个隐形的坏孩子,把那翻在心里折腾过的“所谓不虚伪的真话”对子君说了出来,而子君听后“她的脸色陡然变成灰黄,死了似的”。直到“子君却不再来了,而且永远,永远地!......”,涓生這才意识到当初以为“将真实说给子君,她便可以毫无顾虑,坚决地毅然前行,一如我们将要同居时那样。”恐怕是错误了,因为子君“她当时的勇敢和无畏是因为爱”。涓生最后虽然也悔恨和悲哀了,但却只能换来子君永远的空虚,欢欣、爱、生活已经全都逝去了。这个时候,我想人只有在失去时才感到存在的可贵,这句话便是真理了。

再回顾涓生对待子君爱情的过程,这里可以看出他矛盾自私的阴暗面。追求子君的时候“照见我含泪握着她的手,一条腿跪了下去......”,如此经典的场面在21世纪已经视为珍宝,更何况在那个世俗的年代。也难怪日后竟成了子君温习的必修课,“我的言辞,竟至于读熟了的一般,能够滔滔诵。”。而涓生后来却只当作是浅薄可笑的电影一闪。如此纯真热烈的求爱形式,竟被涓生自已践踏了。其实我也不怀疑那个场面的真实,只是很明显,涓生冲动的,甚至是不负责任的浪漫热情,只能维持到得到子君的爱时,就成了“被质问,被考验”的负累了。

他们相爱的时候,涓生是这样形容的,“去年的暮春是最为幸福”,但就算如此愉悦时,他们走在路上,他仍会觉得到时时遇到别人的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可见,子君给他的幸福并没有坚定他的爱情,他的勇气在很早时段都已经暗地里隐藏着不稳定性。可恨的是,这个时候涓生并没有显示出在分手时“所谓真话”的勇气,我想倘若涓生真是那种“是的,人是不该虚伪的”,那么他当时更应该对子君讲出他的心态,似乎在后来的描述中,他的各种对子君不满情绪他都有所隐瞒,当然除了分手那一次来了个真实的。如果在当时寻住所的路上,他也来个真实的表白,或许会让子君明悟一些,或许将不会有后面的草率同居,更不会淹没子君死的悲剧。因为当时境态的子君却是“大无畏的......坦然如入无人之境”,子君的爱是那样的纯真,那样的执着,她的眼里只有他,她的世界唯有爱情。

阅读伤逝后的收获与感想范文


一本好书就像沙漠中的一捧清泉,滋润我们的心灵,好的《伤逝》会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在看作品之后一定会触动内心,其实最好的阅读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读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一篇优秀的《伤逝》读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下面是栏目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阅读伤逝后的收获与感想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阅读伤逝后的收获与感想范文 篇1

一曲肝肠寸断,几多泪水辛酸。一对男女的不幸,整个时代的悲哀。当梦醒路无,人去楼空,逝者已逝,伤者徒伤。谁还在雨中为你们轻叹?谁还在胡同寂寞徘徊?谁还在紫白的藤花下寄托哀思?《伤逝》捧在手心,思绪游于云端。爱情,这一亘古话题,于浓墨薄纸间被鲁迅再次延续。

美丽的开始,惨淡的结局,是什么将命运如此注定?如一朵娇红永萎沙尘,叫人怎能不怅叹惋惜?读《伤逝》,心中不会宁静。史涓生与子君的故事,没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没有罗密欧与茱丽叶的徇情;没有柳梦梅与杜丽娘的团圆。品《伤逝》,一句“人必活着,爱才有所附丽”让所有高唱爱是一切的人为之一震;一句“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惊醒那些为爱麻木的痴男怨女;一句“我应该永久奉献她我的说谎”让所谓的真爱添上几许虚伪的色彩。思《伤逝》,它展示的是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与物质需求的矛盾,同时也留下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疑问:爱到底需要附丽什么?

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菲曾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可见他主张爱情必需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自由是爱情的翅膀,让两颗心都能在蓝天上飞翔。回望涓生与子君的情感历程,不正暗合此道?同居前的日子,他们是自由的。涓生有一分稳定的工作,虽然“局里的生活,如鸟贩子手里的禽鸟一般”,但最起码不用为生计四处奔波,也可以供子君买些小草花和油鸡。而子君受西方个性解放思想的熏陶,毅然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她可以不顾叔父的坚决反对,自由地与涓生交往。他们的相恋是自由的,尽管外界压力不小,他们仍觉得无比幸福。然而同居后,这自由的翅膀却双双折断了。局里裁员,涓生失去了工作。在生活的压迫下,在“自觉了我在这里的位置,不过是叭儿狗和油鸡之间”的心理下,他能觉得自由吗?再看子君,她早已陷入了柴米油盐、喂狗饲鸡等生活琐事中,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再也不能为涓生带来“窗外的半枯的槐树的新叶”,还有“挂在铁似的老干上的一房一房的紫白的藤花”。生活于这对新人而言,像无数绳索将他们牢牢缚住。

“人必活着,爱才有所附丽”,我想这“活着”应为自由地活着。可是仅附于自由的爱情一定会美丽吗?

鲁迅在1923年于《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中说:“钱--高雅的说罢就是经济,是最重要的了。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得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静思《伤逝》,发现这段原本纯真热烈的爱情之所以变为悲剧,重大的因素就是涓生被局里裁员了。身陷窘困却想要重新高飞的他渐渐觉得眼前的女人是个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的人,把所有错误都归咎于她。最后竟认为“忍受这生活的压迫的痛苦,大半倒是为了她,而子君的见识却浅薄到连这一点也都想不到”。终于还是为了新的生路,涓生绝情地将子君抛弃了。可怜的子君就这样带着破碎的心,一步一步地走向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

爱情?自由?金钱?这之间似乎存在某种定律,让无数男男女女沉醉、迷茫、哭泣、伤逝……

合上紫色的封面,走出凄惨的故事,涓生的伤、子君的逝都已离我远去。只留下淡淡的风吹着淡淡的云,还有蓝蓝的天空静静地看着谁又伤了谁,听着谁又在悲问:爱情到底该附丽什么?

阅读伤逝后的收获与感想范文 篇2

从小说的名字中能够感受到这是一篇以杯具结尾的文章。“伤逝”——为逝去的东西而悲痛,让人联想到遗憾、悔恨,给人一种悲哀、凄凉的感觉。作者以“涓生手记”的方式叙述了在“五四”这个黑暗的社会时期,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为了感情而不顾一切,走到一齐,最终因社会的压力与生活的残酷而走向分离的感情故事。

读完《伤逝》之后,感触颇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

在我看来,子君,作为一位时代女性,能够冲破封建观念的束缚,挣脱封建家庭的牢笼,毅然追求自我的感情,在当时是很叛逆的,是很困难的,是与时代不相容的。但她对感情坚决,喊出了自我的心声,喊出了数千年来女性不敢喊出的“我是我自我,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样响亮的个性解放的呼声。她不顾世俗的眼光,义无反顾的和涓生在一齐,即使是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但当她与涓生在一齐生活的时候,由于生活所迫,她成了一位典型的家庭妇女,为家庭琐事而忙碌,为小事而争吵。慢慢的,她由一个思想解放的新女性转变为一个世俗的女子,而这时她与涓生的感情也慢慢变淡,慢慢变质,最终走向毁灭。而子君最终被抛弃而走向了死亡。

涓生,一个新时代的青年,虽然也有着新思想,但却是不彻底的。刚开始的时候,他是勇敢的,对感情执著,对未来充满期望。但从本质上说,他依然受着封建思想的毒害,表现出守旧与懦弱。尤其是和子君生活在一齐的时候,他的自私、虚伪、卑怯的心里慢慢的滋生起来。当他与子君出去的时候,他害怕别人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而子君却“大无畏”。到最终,他们的生活越来越惨淡,应对生活的压力,他把生活的重担推给了子君,而自我却不敢应对。最残忍的是他离开了子君,把她推向了死亡的深渊!我认为,涓生的新思想只是表面上的,是经不起时间和现实考验的。

一段完美的感情就这样逝去了,而当涓生再怀念过去的完美的日子的时候,一切已经都无法挽回了,他剩余的时光只能一向“伤逝”下去。二人悲惨的结局,让人不免伤怀。所以,我们对待感情时,既不能失去自我,也不能逃避职责。

阅读伤逝后的收获与感想范文 篇3

她所磨练的思想和豁达无畏的言论,到底还是一个空虚,面对这空虚并未自觉。由于手记体的特殊性,陈述内容是作者站在涓生的立场上说的,因此不可避免会夹杂作者的价值观与价值判断,或者说这也是手记体的魅力之一,作者在塑造涓生形象,模仿涓生语气,再现当时情景的目的就是借涓生之手表达己之思想,但是这样做并非是涓生的一人叙述维度,因此对于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涓生男青年形象可能会有所不同。

阅读伤逝后的收获与感想范文 篇4

《伤逝》是鲁迅的唯一一部爱情小说,很多人用传记考证式把涓生等同于鲁迅,把这篇小说当作鲁迅的爱情研究,其实是片面的。在这篇小说中可以看到影子但不能等同,可以说现实是个引子,他点燃了写作这篇小说的灵感,是心理想象的投射。

可悲可叹的境地,两个尚未长大却自认成人的孩子在过家家,用自己稚嫩甚至自大的目光去生活,不料残酷的生活给他们下了一个接着另一个的下马威,他们来不及反应就被打趴下。

1、当局者迷,时局中的“近视眼”

第一,并未认识到物质基础的决定性作用。当结局已定,悲剧收场,他才说出。

第二,尚未分清恋爱与婚姻的不同,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思考,冲动下的遗恨。

在这里我们想要分析的是,涓生与子君是否是“真爱”,还是两个对新生活向往的年青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因为彼此同是旧环境下的反抗者才抱团取暖的吗?文中,涓生对子君最热烈的爱是子君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的权利!”,而后涓生却连当初求爱的场景都遗忘模糊,“岂但现在,那时的事后便已模糊,夜间回想,早只剩了一些片断片了。”甚至想要忘却,因为他觉得“可笑,甚而至于可鄙的”。只有子君“她却是什么都记得”“能够滔滔背诵”。

第三,自高自大,忽略生活环境与自身抗压、独立生活的能力。

琐事对人的影响,战士如鲁迅也为琐事所烦恼。

虚空(会馆)——真实(初在一块)——虚假(发现真实后)——虚空(会馆)

“我离开吉兆胡同,也不单是为了房主人们和他家女工的冷眼,大半就是为着这阿随。”当初嫌弃阿随,想要丢弃他如今又“为这阿随”,可谓是讽刺之至。

2、自私的`大男子主义,性别不平等下男女结局的不同

责任心的缺失与勇气的消弭,生活在自己构筑的空中楼阁中,面对理想破灭只有抱怨、发牢骚、推卸责任的份。虚假的爱、泡沫的理想对憧憬新生活的女性的吸引力。子君只是他寻找新生活,满足自己对理想追求的一个物品,只是他为了反抗旧势力而寻求的支持队友,没用便扔掉,可以说涓生是一个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失败的模仿者,他照着葫芦画了个瓢。但是他却让子君为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宣告他的失败。

“我要遗忘,我为自己”“向着新生活,跨进第一步去,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向导。”尝试失败后,潇洒走人,进行下一步的求生。手记体,发声的只能是涓生,而子君已逝,只能是一个无法言说的弱者。

3、叙事结构的不同,导致文本解读的模糊性

“她所磨练的思想和豁达无畏的言论,到底还是一个空虚,面对这空虚并未自觉。”由于手记体的特殊性,陈述内容是作者站在涓生的立场上说的,因此不可避免会夹杂作者的价值观与价值判断,或者说这也是手记体的魅力之一,作者在塑造涓生形象,模仿涓生语气,再现当时情景的目的就是借涓生之手表达己之思想,但是这样做并非是涓生的一人叙述维度,因此对于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涓生”男青年形象可能会有所不同。

4、真我与假我的对话——懦弱者的自我申辩

文章不只是涓生与子君的矛盾,更是涓生与涓生的矛盾,很多时候他是在与自己对话,是在自己开导自己,自己安慰自己,自己回忆自己。这种自掐状态正是他逃避责任、辩白的心理源泉。

5、新人旧人交替不明,人性的弱点最终胜利

《伤逝》很深刻的体现了一个人的矛盾与复杂之处,涓生与子君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变成了“半旧半新”(旧在此处不是贬义词)的不完全纯一文化人。因此很多时候的矛盾体现在中西文化思想的博弈、交融。“新涓生”讨厌“旧子君”,而涓生自己也没跳出旧文化影星,“新子君”又对“旧涓生”失望。这不仅仅是个人的错,而是人无法抵抗的不可抗因素。

普通个体在巨大的时代中多么的力不从心,被时代裹挟,苦苦挣扎,很多时候谁不在伤逝呢,为自己,也为自己爱的人。

阅读伤逝后的收获与感想范文 篇5

《伤逝》以涓生的忏悔开始的,一开始就知道故事是一个悲剧,至少对于主人公来说一个悲剧。我觉得两人在最开始的时候就存在一定的问题,他们的结合是当时人们所不能接受的,他们是逆于世俗的,这就为后来的结局埋下了伏笔。他们积极于追求自己的幸福是值得好的,可是他们生活的背景不允许他们的大胆开放。在开始的时候他们是幸福的,对于涓生来说子君是一个类似知己的存在。在当时,涓生是思想开始觉醒的青年代表,他认为子君是可以理解他的,在那个时候可以找到这样一个女子是很难的,而子君也认为涓生是不同于当时那些青年的。但是,两人之前的生活经历对两人之后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面临生活中的琐事时,子君发生了变化,涓生认为她再不能像以前一样理解他了,甚至他工作时都不能体谅他。

就算没有那些生活背景,他们的性格弱点也注定了他们最终的分离,涓生的自私懦弱,选择放弃子君来成全自己,对于子君的付出视而不见;而子君则没有足够的意志拒绝来自物资的诱惑,不体谅涓生,整天与房东太太攀比,没有了最初的灵气。他们的悲剧也许是当时很多爱情故事的代表,觉得那时候能够坚持到最后的,真的很不容易。能坚持的除了对抗世俗之外,更多的对人性,彼此间的磨合习惯,性格的突破,需要一个强大的内心直到最后的胜利。他们的故事让人觉得,爱情对抗的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只有最强大的爱才能面对生活中的琐事而依然不变。

《舍与得》读后感500字2024


《舍与得》读后感500字2024

宋微锦州市实验学校

利用假期的时间阅读了一些书籍,其中对一本名叫《舍与得》的一本书感触颇多。本书中某一章提到舍弃与学习。从儿时的懵懵懂懂到如今的工作,无时无刻不面对着舍与弃;面对着选择与被选择。并无时无刻不在学习。

舍弃懒惰,学习勤奋。学习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需要去思考与实践,这与勤奋必然是分不开的。懒惰的人自然不愿意花费时间、精力、金钱去学习自己所需要学习的东西。勤奋对每个人来讲,既是困难的也是简单的。困难是因为很难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下去,简单又在于我们不必每时每刻的苛刻于自己,只要每天坚持便可以。

舍弃盲目,学习定向。无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因此做事情之前不得盲目而是应该设定方向,明确目标。没有目标的人将会碌碌无为、平庸一生。同时方向不得过高也不能过低。目标过高,往往形同虚设,最终无法实现。目标过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实现便会不利于潜力的开发。

人生一世不过就是一舍一得。有舍才有得,这是一个恒古不变的哲理,也是一种人生境界。每个人都必须读懂舍得,坦然面对一切,需知你想要的,岁月都会给你。得失也好,成败也罢,欢乐也好,悲哀也罢,都会成为过去,成为回忆。

其实生活是面镜子,你笑它就笑,你哭它就哭。当身处逆境或者痛苦袭来,你不妨苦中作乐,勇敢面对,凡是看得透,想得开,提得起,放得下,从容豁达,不忧不惧。人生如寄,多忧何为!乐观人生才能让你感到生命的美丽。

鲁迅《伤逝》读后感


【篇一】

悔恨、悲哀、寂静、空虚。

涓生说他爱子君我笑了先是无知的感动,后是鄙夷的轻蔑。

大学以前,我并未读过鲁迅先生的《伤逝》,直至现代文学课,我才有幸捧阅。而以下感受也只是个人的鄙陋之见,笔调也许不锋锐,见解也许不深刻,莫怪莫怪。

先说感动,这是被蒙蔽了的。初,我被开头沉悼遗憾的口吻所误导,以为子君逝世后,涓生内心的不舍与怀念促发他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他是记得自己当初对子君的牵肠挂肚的,连渐进的鞋声也能让他思绪翩翩。然我终究是错了,爱情并没有持续,如涓生所说时光过得真快,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已经满一年了。起先,我理解它为我爱子君已经满一年了,现在,我更愿意理解为距离我爱子君和她的离开已经满一年了,多么令人心寒的一个满字......他并不爱她,从她为他牺牲的那一刻开始,从他们为生活所困顿开始, 从他们搬进吉兆胡同开始。

再说轻蔑,源于涓生对子君短暂的爱情。他们爱情的变质从大环境来说,源于社会。拮据的生活让让子君日夜的操劳了起来,管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工夫也没有,何况读书和散步。这是底层庸俗妇女的形象,在对其观察、描述改变的过程,涓生已经萌生不满情绪,正在扯动那根不爱的神经。远离罗曼蒂克的柴米油盐中,雪上加霜,涓生失业了,这无疑又在隐约中催化爱情死亡。

爱情的变质就个人来说,涓生是个卑怯之人,于生活面前,缺少责任与勇气。

涓生想证明自己是一个接受新思想的人,然与之矛盾的是其后的描述,当他学习电影上的场景,单膝跪地求爱,他确是感到羞愧的,这足以证明涓生并未完全脱离男尊女卑的封建旧思想,一切的辩解也很无力。当子君坚决分明地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时,他又有说不出的狂喜,想到中国女性便要看到辉煌的曙光的。当涓生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不小心,便使我的全身有些瑟缩,而他看到子君却是大无畏的镇静坦然的缓缓前行,他便立马提起骄傲和反抗。这是多么滑稽的一大丈夫形象。他于先前高弹家庭专制、男女平等,评价子君大概还没有脱尽旧思想的束缚,也都显得空洞和虚无,他的骨子里真有这些新思想吗?那又为何当女人昂首挺胸后他才决心骄傲呢?

但我的心却跳跃着。那么一个无畏的子君也变了色,尤其使我痛心,她近来似乎也较为怯弱了,我真不料这样微细的小事情,竟会给坚决的,无畏的子君以这么显著的变化。涓生注意着子君的所有变化,不是以一种关怀的心态,而是以一种卑微的害怕的态度子君可一直都是那么坚决沉静的啊,子君可是他的精神支柱啊他假装对失业的状况不以为意,以一种自以为高大的身躯俯视着子君其实这在我不能算是一个打击。涓生实则是焦躁不安的,挑剔着子君的一切,子君的功业,仿佛就完全建立在这吃饭中,我在这里的位置:不过是叭儿狗和油鸡之间,他已然心理极度不平衡到无聊了,拿自己与鸡狗排列位置,确实可笑。他会突然想到子君的死这又折射涓生的残忍与虚伪,一旦子君死,就无须自己动手伤害她,自己也不是负心的男子,一切责任可推脱,还落得个自由。涓生于虚空中极力想解脱,终于,他鼓足勇气告诉子君我已经不爱你了,然子君走后,他又自责后悔为何不再忍耐几天,如此忽然的告诉她真话。他又觉得该用谎话让自己承受虚空的重任,而不是让子君承受真实的重量。我于虚空与说谎之中矛盾徘徊,得知子君死讯,明白那个曾经爱过的子君是再也不会回来了。

涓生活着,带着他的悔恨、悲哀、寂静、空虚。

【篇二】

作为鲁迅先生唯一的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小说《伤逝》,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感染着,甚至郁闷着广大的读者。当然,我也毫不例外。伤逝伤为何,逝又为何?一直令我大惑不解,然而《伤逝》有一个副标题,叫涓生的手迹。从中也许可以窥见些端倪。鲁迅先生这一名篇,别具一格,深奥难懂,运用了手记的手法,笔触艺术而细腻,让人难以企及。只是精剪些浮浅的心得,感受大家的魅力。

一篇文章的成功,细节描写异常重要。《伤逝》真实而细致的细节,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可见作者极高的文学造诣。

小说写得极其平常,即便在写其二人热恋到分手的过程也未发生什么重大事件(也许失业算),那些家常里短,那些油鸡们和叭儿狗,那些夫妻之间的眼神,姿态,动作,那些这些微妙而闪光的细节,都很好的服务于人物的思想和感情。

孩子似的眼里射出悲喜,但是夹着惊疑的光,虽然力避我的视线,张皇地似乎要破窗飞去。当涓生向子君表达爱慕之时,子君的眼神被刻画得如此传神。进而,将子君这一整体形象活脱而出,娇人,可怜,淋漓尽致。

破屋,板床,半枯的槐树和紫藤,只是盐和干辣椒,面粉,半株白菜数句白描,将涓生那丝异样的空虚和寂寞跃然纸上。这意味深长的细节给人以难以忘怀的铭记。

独到的人物构建和新颖的开头,使小说陡增艺术魅力和思想效果。

小说人物性格内容极其生动复杂,无论是涓生还是子君,都有着剖析不尽的深度内容,其中一点本人认为尤其值得关注。涓生那种天马行空的畅想让人颇感疑惑,但在其面对失业的巨大(这只是本人强加于他的定语)打击后想法如何更应深度探析。

人们真是可笑的动物,一点极微末的小事情,便会受着很深的影响。这一想法在读者想来是何等的荒唐,这原本是用来维持生计的饭碗,他却视之极微末的小事情,可见涓生对社会现实的懵懂,他的过于天真。从而延伸到对于冲破封建的藩篱靠自己微薄之力更见可笑。这种独到的人物构建逐渐揭开思想的实质,寓意深刻。

小说的第一句话常常是奠定整篇小说基调的关键句。《伤逝》却用了一个惯常作结的句子做了开头,可谓是巧具匠心。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然而就是这样寥寥数字就奠定了文章的情调,读者便意会于心,同时营造出别样的意境和氛围,仿佛拉着读者去观览一个凄然的故事。

思想深刻,发人深省。一篇小说,对其的思想解读往往是最深刻,最丰富的。我觉得,也许我的观点是不够全面,失之浮浅的。所以,只是在分析一下作品诞生的背景和作者所处的时代后做出的一个简单的理解。

对于基于眼光只局囿于小家庭凝固的安宁与甜蜜,失去了社会解放的大目标,既无力抵御社会经济的压力,爱情也随之失去附丽,终于导致无可挽回的悲剧的解读之下,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小说揭示了作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一群体,在五四运动的冲击下,追求个性解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来的软弱性,局限性与妥协性。鲁迅先生甚至否定了个性解放,反对那个窒息新生事物繁衍的黑暗社会,极力倡导寻求社会的解放。这更是小说深刻内涵。同时笔调哀怨感人,直烙人心。

探索着这一斑驳的手迹,浩淼而深刻,我只得在其表面涉猎些锱铢。

伤逝读后感大全


第一篇范文:伤逝读后感

伤逝是我看过的鲁迅作品里,最平缓和娓娓道来的一部唯美的小说,如果不是注名是鲁迅所著,我甚至看不出是他老人家的作品,没了愤慨,没了讥讽,只有平静而舒缓地给你讲述一个关于爱情与婚姻的故事,真的很不象他老人家的风格,他又在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子君,一个对爱情和婚姻充满期待的女子,在生活的烦琐下,终于成为一个斤斤计较的小女人。其实,这么多年过去,我们每个结婚的女人身上哪个能没有子君的影子,谁还会整日地沉浸在爱情的甜蜜里?我们是不用再为生活的艰难去豢养几只鸡,也不必和邻居的无知女人比这比那。但是我们仍然延续着子君的好多做法,我们自结婚后,是不是从追求精神的愉悦,到更多的追求物质上的丰盈,一旦,老公无力满足我们的奢求时,也会不停的抱怨。

子君和涓生爱情是唯美的,如果谁想要把这唯美的爱情原封不动地移植到婚姻里,则是缺乏理性的,而子君就是这样一个不切实际的女人。哪个丈夫能允许自己每天单腿下跪地对自己泪水盈盈地求爱?她对爱情的盲目纯真,一开始就奠定了她的悲剧色彩。

我不想在这里过多的埋怨涓生,作为一个现代的女性,一定要吸取子君的好些不切实际的天真想法,把爱情和婚姻分割开来,不要对婚姻的日子期望过高,平平淡淡才是真,刻意制造出的那些浪漫也不是真的浪漫,婚姻的双方是彼此信赖而又互相尊重,这些就足够了,谁也别试图以爱的名义改造对方,如果你仍痴迷不悟,那你离着伤逝也就不远了。

第二篇范文:伤逝读后感300字

伤逝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也可以说是唯一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它所讲述的是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故事。作为鲁迅的唯一爱情小说,却以涓生和子君他们爱情的破裂为结局,可以说是一个悲剧。

读着它,读出青春逝去的可伤,爱情逝去的可伤,恋人不再纯真的可伤。

有爱情的子君是勇敢的。期待浪漫,但无法面对艰苦和琐碎的生活,当她的目光仅仅局限于小家庭凝固的安宁与幸福,她成了折翅的飞鸟,面目逐渐庸俗,浪漫也终于难以为继,而且终于变成了涓生的包袱。

我很悲悯子君,爱她的天真痴情,纯洁无邪,但爱情不是人生的唯一,爱情可以输掉,但我们不能输了自己。

热切的爱和踏实的生活。珍爱自己,任何时候都不是错误。

第三篇范文:伤逝读后感1000字作文作文

人到中年,寒冷雨夜,重读鲁迅,别又有一番滋味。

尤其是在伤逝里,看到子君重复说的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就想到自己年轻时候也像个新青年一般,大胆妄为地满心追求所谓的爱情与自由。两个小青年跑去民政局打了结婚证才通知了双方父母自己的婚事。我的母亲在错愕之余,对我跟他说:你们两个还可不可以改一下?你的年纪比她小,你做我们家的儿子,做老三的弟弟,如何?听了,我只是吃吃地笑了。

两个又去了对方父母家里,当晚因为有了一张证书而名正言顺地睡在了一起。

想想自己年轻时候的荒唐之举,不由得哑然。

我想像着子君那时单纯的模样,她听涓生说话的时候眼中闪耀着的光芒,想着她如何摘回那枯槐树的新叶,怎样短发尽是汗的忙碌着去做那直到无米下炊的饭,想着她跟官太太为油鸡的那些琐屑的争吵,还有她的花白的瘦骨嶙峋的,直至被遗弃了的阿随。

我无权去指责涓生的自私与始乱终弃。

他是真实的,起码他敢于面对真实的自己。

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这也是真理。

起码他们有过吉祥胡同那些安宁幸福的那些夜晚啊。子君为了她的爱情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子君为什么死呢?她的生命随爱而幻灭,她攥着他人的衣襟,她寄生于他人。她无颜背负着道德枷锁,去看她父亲与叔子的脸色。她父亲接走了她,说明他父亲是爱她的,无论这个孩子犯了错,都还是容纳着她的生。

而涓生不再爱她了。他在心里早已经念想几次她的离去,甚至她的死了。

这篇爱情小说写得如此的真实。而我的理解却是这么的浅显。

其中字句到今天读来依旧精彩而富有哲理。如涓生为逃避家中的冰冷而在图书馆:

那里虽然没有书给我看,却还有安闲容得我想。待我孤身枯坐,回忆从前,这才觉得这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 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世界上并非没有为了奋斗者而开的活路;我也还未忘却翅子的扇动,虽然比先前自己已经颓唐得多

如果子君在爱消亡之后,也可以独自勇敢地扇动着翅子去飞,而不是回到旧式的家庭中去了断。她的结局又是如何?。她的生命是附丽在虚无的爱之上,爱断情殇。她的柔弱注定了她的死亡,完全不见了她在恋爱时的那种勇敢和坚忍以及最后一段: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我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

涓生的领悟也很好,第一,他明白了人首先要活着,才可以有所追求,他是个积极进取的青年。

第二,他明白了爱,这段逝去的爱与创伤是属于他的隐私,但从中他学会了如何去爱下一个人,爱一个人其实不必那么真实,应该学会说谎,那才是为了不伤害对方的最大的善意。

寒流来袭,蛰居简出,看书上网,胡思乱想,倒是个好消遣。

第四篇范文:伤逝读后感800字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爱情小说,小说短短一万多字却生动地描写了子君与涓生从相恋同居到爱情破灭的全过程。语言简短有力,思想内容深刻庞杂。

涓生和子君他们单纯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至上,走个人奋斗的道路,最后造成了悲剧。

作者以涓生手记的形式,回顾从恋爱到感情破灭这一年的经历,用涓生的切身感受来抒发他曾有的热烈的爱情,深切的悲痛和愿入地狱的悔恨。

涓生的故事发生在五四年代,在那个黑暗社会里,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的问题。

从涓生的个性心理描写,我真实地感受到相爱至分手的残酷,而血淋淋的爱情正是那个提倡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最后却为了求生而离开子君的涓生亲手埋葬的。

回顾涓生对待子君爱情的过程,这里可以看出他矛盾自私的阴暗面。追求子君的时候照见我含泪握着她的手,一条腿跪了下去。也难怪日后竟成了子君温习的必修课,而涓生后来却只当作是浅鄙笑的电影一闪。如此纯真热烈的求爱形式,竟被涓生自已践踏了。

涓生冲动的,甚至是不负责任的浪漫热情,只能维持到得到子君的爱时,就成了被质问,被考验的负累了。

他们相爱的时候,涓生是这样形容的,去年的暮春是最为幸福,但就算如此愉悦时,他们走在路上,他仍会觉得到时时遇到别人的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可见,子君给他的幸福并没有坚定他的爱情,他的勇气在很早时段都已经暗地里隐藏着不稳定性。

总之,伤逝中子君是个悲剧性的人物,她对爱情的盲目纯真一开始就奠定了她的悲剧色彩。涓生的无爱之爱又起了一个催化剂的作用,加深加快了她的悲剧化进程。

第五篇范文:伤逝读后感

子君走了,涓生说: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伤逝,子君的伤,涓生的伤,也勾起了我的伤。

子君爱涓生,是那样地热烈,那样地纯真。在那个受旧思想束缚的年代,一个弱女子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不惜与家人反目。我不知道当她分明坚决地说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又需要多大的勇气。艰苦的生活,子君没有半点抱怨,她总是用笑容去遮掩她的不乐。为了她爱的人,她倾注着全力去做饭,日夜的操心,她就这样终日汗流满面,短发都粘在脑额上,两只手也粗糙起来。然而最终的最终,她还是没有得到那份本应属于她的爱情,子君几乎付出了全部,然而还是输给了现实。

涓生爱子君吗?我想爱吧!爱开始的子君,爱逝去的子君。如果有这样的女子为你付出全部,爱你多于爱自身,我想你也是爱的。只不过后来经历了一些事情,某种东西蒙蔽了那份纯真的爱吧!生活越来越拮据,油鸡们逐渐成为肴馔,阿随也被送走了,涓生看子君的颓唐,感叹人是多么容易改变呵!当涓生孤身枯坐,回忆从前,竟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吗,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世界上并非没有为了奋斗者而开的活路。如果说子君变了,那涓生必然变了,而且变得更加彻底。爱情与生活,为何硬要这样联系呢?子君没有错,涓生没有错,只是爱情太过脆弱,输给了生活。

我同情子君,也为子君感到不值。那样纯真的人儿,只是为了寻求她的爱情,她付出了全部。不管生活多么困苦,她都竭力地呵护着她的爱人,然而结果是他不爱她了。精神上的打击要比物质上的打击更加沉重吧!子君的离开是必然的,她已经没有任何留下的理由。子君死了,她连惟一的希望都破灭了,生存对她又有何意义,活着对她就是一种精神上的煎熬吧!或许有一天,涓生会明白子君的苦衷吧!他会发现子君没有变,子君一直都是那么爱他,子君的付出是那么地无私,以至于连回报都忽视了。不过,子君等不及涓生的觉醒了,她是那样地,带着悔恨,永远地逝去了。

爱情为何如此脆弱?无辜地被扣上罪恶的头衔。当所有的矛头指向爱情,我们也只是悲哀地选择结束。是爱情的错?还是我们不够坚持?当爱情遇上现实,爱情就被扼杀了,怪现实太残酷,还是爱情太脆弱?其实爱情没有错,现实也没有错,错的是我们自身,我们总是主观地把爱情和现实联系在一起,为了生活,好像就非要抛弃爱情似的,所以爱情输给了现实,是那么地无奈。

得到的总是被当做理所当然,还挑三拣四,为何要等失去后才知道珍惜呢?失去了,再多的悔恨,也是于事无补。得到的就是最好的,得不到的,那本就不属于你。一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你一直挑她的小毛病,就不会发现她的优点。如果你努力发现她的好,那么她的小瑕疵也近乎完美了。

佛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修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相遇,相识,相知,难道还要相离吗?一份爱情,的确来之不易,为什么不能好好珍惜呢?不要用其它的理由去扼杀爱情,爱情真的很脆弱。两个人在一起,就是要不断地磨合,学会包容,学会理解。

涓生悔恨了,可是子君不在了。珍惜为你付出的人吧,同时要有颗感恩的心,懂得去回报。爱情就是那么脆弱,需要双方的共同的呵护。输什么,也不能输了自己。

第六篇范文:伤逝读后感

我原是没资格对鲁迅的伤逝发表任何感慨的。从前没有,那是因为十二、三岁的年龄还不懂得涓生的的矛盾和子君的凄然;现在不应有,那也是因为太过体验他们的思想弱点,感叹鲁迅先生的细腻描写,而惭愧自已不知该如何表达?

从昨晚掌灯时分,一口气读到凌晨,一遍一遍,再逐字剖析着,就恍若文中的涓生和子君就是现实中的他和我。早上上班时,我还拉住一个同事,不管她愿不愿听,也强硬将整个故事的心理情节给她复述一遍。不知是我讲的字句不漏还是她也有触语生情的心态,总之,她听得入神,连连称这与现代的爱情婚姻没有什么区别。我便说,也许爱情原本就是没有时代没有年龄没有国度的吧。但一想到现实中的他,那个连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都不敢说的他,我心里便黯然了再回到电脑边,我怎么也坐不住,我听到我心里仍然在不停地诉说着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这是一篇悲情小说。作者以涓生手记的形式,回顾从恋爱到感情破灭这一年的经历,用涓生的切身感受来抒发他曾有的热烈的爱情,深切的悲痛和愿入地狱的悔恨。

虽然涓生的故事发生在五四年代,在那个黑暗社会里,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的问题,他们感情的破灭似乎还可以归罪于社会解放的过程。那么现在呢?21世纪的爱情,创造在一个更进步更自由的时代,他们不会再经历涓生的社会迫害,不必为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的苦恼,也无需为求生而象涓生那样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注的决择。但是,我们今天的爱情,却因更加自由,一任的梦想还是重复着涓生的故事,一样的爱了,逃了,最后抛弃他们曾经深爱过的女人,任她们自生自灭

从涓生的个性心理描写,我真实地感受到相爱至分手的残酷,而血淋淋的爱情正是那个提倡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最后却为了求生而离开子君的涓生亲手埋葬的。涓生因为尚未忘却的翅子的扇动,这在文中多处提到,而他又以为他的翅子又因子君只知捶着一个人的衣角而比先前颓唐得多于是决定那便是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在决定着他们只有分离才能开辟新的道路时,他又意识到我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责,忏悔了这个时候他有一丝不舍,其实,他早预到子君没有了他,只有死。因为子君她自始自终,还希望我维持较久的生活就算这样,涓生还是因为早晨的时间多,而计划在闲谈中,故意提起往事,似一个隐形的坏孩子,把那翻在心里折腾过的所谓不虚伪的真话对子君说了出来,而子君听后她的脸色陡然变成灰黄,死了似的。直到子君却不再来了,而且永远,永远地!,涓生

爱护与期盼_《目送》读后感400字


爱护与期盼——读《目送》有感400字

最近,看到龙应台的《目送》,这篇文章,深有感触。这是一本让全世界关注和喜爱的书籍,在文学的殿堂里龙应台有着不一样的见解,让我们看到了对于教育和作为母亲,对孩子的期盼和关切之情。

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一段“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黄;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遂,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了,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我透过龙应台的文字,仿佛看见了一个孩子渴望自由和独立以及对母亲付出的爱的拒绝和疏离,而他的母亲虽然理解孩子,内心却很失落与无奈。

我们很多次用背影让身后爱你的人目送,越送越远,直至消失。上学时,父母开着车送我去学校。到了校门口,我关上车门,头也不回地径直走进学校,却不知父母在目送我的背影离去,他们是否也会失落和无奈,我想是会的吧。天底下父母对自己孩子的爱是一样的。我很惭愧,心里暗暗下决心,在下一次父母送我学校时,我会回头对他们笑着说:“再见!”我想他们会先是一愣,后面惊喜地笑吧。

有时,回眸一笑,会让你身后爱你的人重获喜悦。作者:杨果

哑舍读后感


哑舍读后感
在这条街上,有个不起眼儿的小店,是家古董店,它叫哑舍。哑舍里的古物,每一件都有着自己的故事,承载了许多年,无人倾听。它们不会说话,但是它们在等待它们在岁月中被浸染了成百上千年。每一件,都凝聚着工匠的心血,倾注了使用者的感情。每一件都属于不同的主人,都拥有自己的故事。每一件都那么与众不同,甚至每一道裂痕和缺口都有着独特的历史。谁还能说,古董只是器物,是没有生命的死物?
这几句话是我摘录下来的,怎么也读不厌。我也想去哑舍一趟,看看穿赤龙服的神秘老板。看看有没有与我有缘的古董,可以向我倾诉它们的故事,让我了解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模样,我与它又是有着怎样的关系。它可能是面铜镜、手链、香烛、瓷枕,亦或是一柄青铜宝剑,还会有什么呢?它们与各自的主人们有着怎样的故事?
如果,我是一件古董,会属于哪个朝代,使用我的人会是谁?我的故事又是怎样的呢?
时代与时代的,古董与主人的感情。时间流逝,岁月如梭,那些人不在了,只留下这些古董在人间。千百年来,无人去倾听它们的故事。但今天,在哑舍,有缘人出现,它们倾诉着。
翻开《哑舍》,你能体会到人间的真情,你能知道为何老板中山服上的龙栩栩如生、引人注目,以及这衣服的由来与故事。
《哑舍》,一本记载着岁月的书,欢迎来到哑舍,嘘


《哑舍》读后感


《哑舍》读后感(一)

最近,我又读了一本书,名为《哑舍》,这本书已经出版了三部,第一次看到这本书就被它的封面迷住了。玄色?那不是在漫客小说绘上连载的古风派作家吗?所以,我迷上了这本书,第一部到第三部我都有。

哑舍是书中的古董店,因为每一件古物都不会说话,无人倾听,取名哑舍。

看完每一季的《哑舍》,都给我留下很大的震撼。

神秘的、一身赤龙服的老板,竟然是因为为秦始皇试吃长生不老药而活了两千多年的甘罗?

呆呆的医生,竟是老板追寻了两千多年的扶苏转世?

银发赤瞳的神秘少年,偷吃了炼丹炉里剩下的另一颗长生不老药的秦二世胡亥?

在博物馆工作的普通少年,竟是琢玉大师陆子冈转世!名字2020也一模一样!

虽然是玄幻古风,但是可不能当成真正的历史。

但是,如果秦始皇并不是暴君呢?

玄色在后记中说,历史像一个小姑娘,世人给她上了浓浓的彩妆,谁也没有看清她的素颜。

而我们的作者SAMA一定要看清,用卸妆液一点一点把那浓浓的彩妆洗净。

沉浸在一个个带着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里,我才感到在书的世界里这么美好。

在书里,我能感到在现实世界没有的快乐、幸福。

和老板一起去秦陵地宫取回另一件赤龙服;和医生一起吐槽各种无语的人;看三青和鸿鸣两只神鸟打架;看陆子冈给一件件古董修复、检查

等我反应过来,三本书已经看完了。

第三本结局,老板和真正的扶苏(灵魂占据了医生的身体)做交易,让扶苏的灵魂在自己的身体里,而他,不知所踪。

希望在下一本的结局里,老板会完整回来!

书,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东西,你会不知不觉喜欢上它,然后发觉,它是你生命中不能缺少的东西。


《哑舍》读后感(二)

这里的古物,每一件都有着自己的故事,承载了许多年,无人倾听哑舍,是一间充满神秘的古董店,有一个长生不老的老板。这是我看过最吸引人的小说,百看不厌。

《哑舍》共有四本,每一本都写了十二个古物。这套书中我最羡幕的是书中人物老板与医生之间的友情。

老板本是秦朝人,因为吃了丹药而长生不老。他在秦朝有一个朋友扶苏。医生是扶苏的转世。老板每次都会寻找扶苏的转世,从一开始的近身保护,到后来的不闻不问,他的心境也在随之变化。然而这次,医生却主动推开了哑舍的大门从此,他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当老板最危急的时候,医生陪他去骊山;当老板在扶苏和医生中,他选择了医生。

老板和医生绝对是真正的朋友,不仅仅因为医生是扶苏的转世。最后,老板要帮扶苏寻找新的身体,不想让医生担心,于是用蘅芜香让医生忘了自己这样的友情让我赞叹不已。

我也有许多朋友,也有自己认为是最好的朋友。对于朋友二字2020,我的理解是:真正的朋友不仅仅是和自己玩的,是可以一起患难与共的,在自己有事时不让你担心,在你伤心时会安慰你,在高兴时会同你一起庆祝

不论贫穷与富贵,不论高贵与低贱,永远在你身旁的,除父母,就是朋友。

一份真正的友情得来不易,失去却很容易。有的友情好比水珠,一碰就碎;有的友情,却像石头,永远都那么坚固。让我们把友情变成坚固的石头!


《哑舍》读后感(三)

哑舍,看到这个名字2020,就有一种沧桑之感,一种古色古香之感。而哑字2020,表示不会说话,让人有一种难以用语言叙述的无奈、凄凉,那是一种无人倾诉的悲哀。

在一个名叫哑舍的古物店里,陈列着许多古物。每一件古物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件都与众不同,甚至每一道裂痕和缺口都有着独特的历史。谁还能说,古物都是人家用过的器物,是没有生命的死物?

《哑舍》这本书令我印象最深的,也是令我最感动的就是第一章《古镜》,讲的是现代女孩阿瑶和西汉将军霍去病穿越了两千年时光的爱恋故事。他们的故事,轻轻地拨动着我的心弦。但我读完了后仔细地想了想,其实主角并不是那一对男女,而是一面满是沧桑和历经世事的铜镜。若不是那面镜子,那一对男女就不会认识;若不是那面镜子,他们就不能倾听对方的心声;若不是那面镜子,两个时间的相思就不可能架起心灵的桥梁。那是一件古物的使命为自己的主人效命。所以,它,才是这篇故事的主角。

哑舍里的古物,每一件都有自己的故事,承载了许多年,却无人倾听。这是哑舍老板对哑舍的解释。这让我愈发觉得这里很神秘,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往事。

书中的主人公他,是这家古物店的老板。他实在是太神秘了。他一年四季总是穿着一件衣服,一件身上有一条赤龙缠绕的衣服。那是一条会动的赤龙

读完《哑舍》这本书,我的脑海里不时浮现出一个个故事中的人物、场景。时光飞逝,没有人能拦得住它。生死轮回,谁又能真正知道,人生,究竟有多长在时间的流走中,所有人都忘记了自己的前世,或者根本没有前世。所有人都忘却了自己最重要的人,忘却了自己最痛恨的事。

这,未尝不是一种解脱

《伤逝》读后感


(非常棒的小说,值得你一看)

伤 逝

涓生的手记

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会馆(2)里的被遗忘在偏僻里的破屋是这样地寂静和空虚。时光过得真快,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已经满一年了。事情又这么不凑巧,我重来时,偏偏空着的又只有这一间屋。依然是这样的破窗,这样的窗外的半枯的槐树和老紫藤,这样的窗前的方桌,这样的败壁,这样的靠壁的板床。深夜中独自躺在床上,就如我未曾和子君同居以前一般,过去一年中的时光全被消灭,全未有过,我并没有曾经从这破屋子搬出,在吉兆胡同创立了满怀希望的小小的家庭。

不但如此。在一年之前,这寂静和空虚是并不这样的,常常含着期待;期待子君的到来。在久待的焦躁中,一听到皮鞋的高底尖触着砖路的清响,是怎样地使我骤然生动起来呵!于是就看见带着笑涡的苍白的圆脸,苍白的瘦的臂膊,布的有条纹的衫子,玄色的裙。她又带了窗外的半枯的槐树的新叶来,使我看见,还有挂在铁似的老干上的一房一房的紫白的藤花。

然而现在呢,只有寂静和空虚依旧,子君却决不再来了,而且永远,永远地!

子君不在我这破屋里时,我什么也看不见。在百无聊赖中,顺手抓过一本书来,科学也好,文学也好,横竖什么都一样;看下去,看下去,忽而自己觉得,已经翻了十多页了,但是毫不记得书上所说的事。只是耳朵却分外地灵,仿佛听到大门外一切往来的履声,从中便有子君的,而且橐橐地逐渐临近,但是,往往又逐渐渺茫,终于消失在别的步声的杂沓中了。我憎恶那不像子君鞋声的穿布底鞋的长班(3)的儿子,我憎恶那太像子君鞋声的常常穿着新皮鞋的邻院的搽雪花膏的小东西!

莫非她翻了车么?莫非她被电车撞伤了么?

我便要取了帽子去看她,然而她的胞叔就曾经当面骂过我。

蓦然,她的鞋声近来了,一步响于一步,迎出去时,却已经走过紫藤棚下,脸上带着微笑的酒窝。她在她叔子的家里大约并未受气;我的心宁帖了,默默地相视片时之后,破屋里便渐渐充满了我的语声,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4)。她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壁上就钉着一张铜板的雪莱半身像,是从杂志上裁下来的,是他的最美的一张像。当我指给她看时,她却只草草一看,便低了头,似乎不好意思了。这些地方,子君就大概还未脱尽旧思想的束缚,我后来也想,倒不如换一张雪莱淹死在海里的记念像或是伊孛生的罢;但也终于没有换,现在是连这一张也不知那里去了。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这是我们交际了半年,又谈起她在这里的胞叔和在家的父亲时,她默想了一会之后,分明地,坚决地,沉静地说了出来的话。其时是我已经说尽了我的意见,我的身世,我的缺点,很少隐瞒;她也完全了解的了。这几句话很震动了我的灵魂,此后许多天还在耳中发响,而且说不出的狂喜,知道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那样的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的。

送她出门,照例是相离十多步远;照例是那鲇鱼须的老东西的脸又紧帖在脏的窗玻璃上了,连鼻尖都挤成一个小平面;到外院,照例又是明晃晃的玻璃窗里的那小东西的脸,加厚的雪花膏。她目不邪视地骄傲地走了,没有看见;我骄傲地回来。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彻底的思想就在她的脑里,比我还透澈,坚强得多。半瓶雪花膏和鼻尖的小平面,于她能算什么东西呢?

我已经记不清那时怎样地将我的纯真热烈的爱表示给她。岂但现在,那时的事后便已模胡,夜间回想,早只剩了一些断片了;同居以后一两月,便连这些断片也化作无可追踪的梦影。我只记得那时以前的十几天,曾经很仔细地研究过表示的态度,排列过措辞的先后,以及倘或遭了拒绝以后的情形。可是临时似乎都无用,在慌张中,身不由己地竟用了在电影上见过的方法了。后来一想到,就使我很愧恧,但在记忆上却偏只有这一点永远留遗,至今还如暗室的孤灯一般,照见我含泪握着她的手,一条腿跪了下去。

不但我自己的,便是子君的言语举动,我那时就没有看得分明;仅知道她已经允许我了。但也还仿佛记得她脸色变成青白,后来又渐渐转作绯红,没有见过,也没有再见的绯红;孩子似的眼里射出悲喜,但是夹着惊疑的光,虽然力避我的视线,张皇地似乎要破窗飞去。然而我知道她已经允许我了,没有知道她怎样说或是没有说。

她却是什么都记得:我的言辞,竟至于读熟了的一般,能够滔滔背诵;我的举动,就如有一张我所看不见的影片挂在眼下,叙述得如生,很细微,自然连那使我不愿再想的浅薄的电影的一闪。夜阑人静,是相对温习的时候了,我常是被质问,被考验,并且被命复述当时的言语,然而常须由她补足,由她纠正,像一个丁等的学生。

这温习后来也渐渐稀疏起来。但我只要看见她两眼注视空中,出神似的凝想着,于是神色越加柔和,笑窝也深下去,便知道她又在自修旧课了,只是我很怕她看到我那可笑的电影的一闪。但我又知道,她一定要看见,而且也非看不可的。

然而她并不觉得可笑。即使我自己以为可笑,甚而至于可鄙的,她也毫不以为可笑。这事我知道得很清楚,因为她爱我,是这样地热烈,这样地纯真。

去年的暮春是最为幸福,也是最为忙碌的时光。我的心平静下去了,但又有别一部分和身体一同忙碌起来。我们这时才在路上同行,也到过几回公园,最多的是寻住所。我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一不小心,便使我的全身有些瑟缩,只得即刻提起我的骄傲和反抗来支持。她却是大无畏的,对于这些全不关心,只是镇静地缓缓前行,坦然如入无人之境。

寻住所实在不是容易事,大半是被托辞拒绝,小半是我们以为不相宜。起先我们选择得很苛酷,也非苛酷,因为看去大抵不像是我们的安身之所;后来,便只要他们能相容了。看了二十多处,这才得到可以暂且敷衍的处所,是吉兆胡同一所小屋里的两间南屋;主人是一个小官,然而倒是明白人,自住着正屋和厢房。他只有夫人和一个不到周岁的女孩子,雇一个乡下的女工,只要孩子不啼哭,是极其安闲幽静的。

我们的家具很简单,但已经用去了我的筹来的款子的大半;子君还卖掉了她唯一的金戒指和耳环。我拦阻她,还是定要卖,我也就不再坚持下去了;我知道不给她加入一点股分去,她是住不舒服的。

和她的叔子,她早经闹开,至于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我也陆续和几个自以为忠告,其实是替我胆怯,或者竟是嫉妒的朋友绝了交。然而这倒很清静。每日办公散后,虽然已近黄昏,车夫又一定走得这样慢,但究竟还有二人相对的时候。我们先是沉默的相视,接着是放怀而亲密的交谈,后来又是沉默。大家低头沉思着,却并未想着什么事。我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不过三星期,我似乎于她已经更加了解,揭去许多先前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却是隔膜,即所谓真的隔膜了。

子君也逐日活泼起来。但她并不爱花,我在庙会(5)时买来的两盆小草花,四天不浇,枯死在壁角了,我又没有照顾一切的闲暇。然而她爱动物,也许是从官太太那里传染的罢,不一月,我们的眷属便骤然加得很多,四只小油鸡,在小院子里和房主人的十多只在一同走。但她们却认识鸡的相貌,各知道那一只是自家的。还有一只花白的叭儿狗,从庙会买来,记得似乎原有名字,子君却给它另起了一个,叫作阿随。我就叫它阿随,但我不喜欢这名字。

这是真的,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我和子君说起这,她也领会地点点头。

唉唉,那是怎样的宁静而幸福的夜呵!

安宁和幸福是要凝固的,永久是这样的安宁和幸福。我们在会馆里时,还偶有议论的冲突和意思的误会,自从到吉兆胡同以来,连这一点也没有了;我们只在灯下对坐的怀旧谭中,回味那时冲突以后的和解的重生一般的乐趣。

子君竟胖了起来,脸色也红活了;可惜的是忙。管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工夫也没有,何况读书和散步。我们常说,我们总还得雇一个女工。

这就使我也一样地不快活,傍晚回来,常见她包藏着不快活的颜色,尤其使我不乐的是她要装作勉强的笑容。幸而探听出来了,也还是和那小官太太的暗斗,导火线便是两家的小油鸡。但又何必硬不告诉我呢?人总该有一个独立的家庭。这样的处所,是不能居住的。

我的路也铸定了,每星期中的六天,是由家到局,又由局到家。在局里便坐在办公桌前钞,钞,钞些公文和信件;在家里是和她相对或帮她生白炉子,煮饭,蒸馒头。我的学会了煮饭,就在这时候。

但我的食品却比在会馆里时好得多了。做菜虽不是子君的特长,然而她于此却倾注着全力;对于她的日夜的操心,使我也不能不一同操心,来算作分甘共苦。况且她又这样地终日汗流满面,短发都粘在脑额上;两只手又只是这样地粗糙起来。

况且还要饲阿随,饲油鸡,都是非她不可的工作。我曾经忠告她:我不吃,倒也罢了;却万不可这样地操劳。她只看了我一眼,不开口,神色却似乎有点凄然;我也只好不开口。然而她还是这样地操劳。

我所豫期的打击果然到来。双十节的前一晚,我呆坐着,她在洗碗。听到打门声,我去开门时,是局里的信差,交给我一张油印的纸条。我就有些料到了,到灯下去一看,果然,印着的就是:

局长谕史涓生着毋庸到局办事

秘书处启 十月九号

这在会馆里时,我就早已料到了;那雪花膏便是局长的儿子的赌友,一定要去添些谣言,设法报告的。到现在才发生效验,已经要算是很晚的了。其实这在我不能算是一个打击,因为我早就决定,可以给别人去钞写,或者教读,或者虽然费力,也还可以译点书,况且《自由之友》的总编辑便是见过几次的熟人,两月前还通过信。但我的心却跳跃着。那么一个无畏的子君也变了色,尤其使我痛心;她近来似乎也较为怯弱了。

那算什么。哼,我们干新的。我们。她说。

她的话没有说完;不知怎地,那声音在我听去却只是浮浮的;灯光也觉得格外黯淡。人们真是可笑的动物,一点极微末的小事情,便会受着很深的影响。我们先是默默地相视,逐渐商量起来,终于决定将现有的钱竭力节省,一面登小广告去寻求钞写和教读,一面写信给《自由之友》的总编辑,说明我目下的遭遇,请他收用我的译本,给我帮一点艰辛时候的忙。

说做,就做罢!来开一条新的路!

我立刻转身向了书案,推开盛香油的瓶子和醋碟,子君便送过那黯淡的灯来。我先拟广告;其次是选定可译的书,迁移以来未曾翻阅过,每本的头上都满漫着灰尘了;最后才写信。

我很费踌蹰,不知道怎样措辞好,当停笔凝思的时候,转眼去一瞥她的脸,在昏暗的灯光下,又很见得凄然。我真不料这样微细的小事情,竟会给坚决的,无畏的子君以这么显著的变化。她近来实在变得很怯弱了,但也并不是今夜才开始的。我的心因此更缭乱,忽然有安宁的生活的影像会馆里的破屋的寂静,在眼前一闪,刚刚想定睛凝视,却又看见了昏暗的灯光。

许久之后,信也写成了,是一封颇长的信;很觉得疲劳,仿佛近来自己也较为怯弱了。于是我们决定,广告和发信,就在明日一同实行。大家不约而同地伸直了腰肢,在无言中,似乎又都感到彼此的坚忍崛强的精神,还看见从新萌芽起来的将来的希望。

外来的打击其实倒是振作了我们的新精神。局里的生活,原如鸟贩子手里的禽鸟一般,仅有一点小米维系残生,决不会肥胖;日子一久,只落得麻痹了翅子,即使放出笼外,早已不能奋飞。现在总算脱出这牢笼了,我从此要在新的开阔的天空中翱翔,趁我还未忘却了我的翅子的扇动。

小广告是一时自然不会发生效力的;但译书也不是容易事,先前看过,以为已经懂得的,一动手,却疑难百出了,进行得很慢。然而我决计努力地做,一本半新的字典,不到半月,边上便有了一大片乌黑的指痕,这就证明着我的工作的切实。《自由之友》的总编辑曾经说过,他的刊物是决不会埋没好稿子的。

可惜的是我没有一间静室,子君又没有先前那么幽静,善于体帖了,屋子里总是散乱着碗碟,弥漫着煤烟,使人不能安心做事,但是这自然还只能怨我自己无力置一间书斋。然而又加以阿随,加以油鸡们。加以油鸡们又大起来了,更容易成为两家争吵的引线。

加以每日的川流不息的吃饭;子君的功业,仿佛就完全建立在这吃饭中。吃了筹钱,筹来吃饭,还要喂阿随,饲油鸡;她似乎将先前所知道的全都忘掉了,也不想到我的构思就常常为了这催促吃饭而打断。即使在坐中给看一点怒色,她总是不改变,仍然毫无感触似的大嚼起来。

使她明白了我的作工不能受规定的吃饭的束缚,就费去五星期。她明白之后,大约很不高兴罢,可是没有说。我的工作果然从此较为迅速地进行,不久就共译了五万言,只要润色一回,便可以和做好的两篇小品,一同寄给《自由之友》去。只是吃饭却依然给我苦恼。菜冷,是无妨的,然而竟不够;有时连饭也不够,虽然我因为终日坐在家里用脑,饭量已经比先前要减少得多。这是先去喂了阿随了,有时还并那近来连自己也轻易不吃的羊肉。她说,阿随实在瘦得太可怜,房东太太还因此嗤笑我们了,她受不住这样的奚落。

于是吃我残饭的便只有油鸡们。这是我积久才看出来的,但同时也如赫胥黎(6)的论定人类在宇宙间的位置一般,自觉了我在这里的位置:不过是叭儿狗和油鸡之间。

后来,经多次的抗争和催逼,油鸡们也逐渐成为肴馔,我们和阿随都享用了十多日的鲜肥;可是其实都很瘦,因为它们早已每日只能得到几粒高粱了。从此便清静得多。只有子君很颓唐,似乎常觉得凄苦和无聊,至于不大愿意开口。我想,人是多么容易改变呵!

但是阿随也将留不住了。我们已经不能再希望从什么地方会有来信,子君也早没有一点食物可以引它打拱或直立起来。冬季又逼近得这么快,火炉就要成为很大的问题;它的食量,在我们其实早是一个极易觉得的很重的负担。于是连它也留不住了。

倘使插了草标(7)到庙市去出卖,也许能得几文钱罢,然而我们都不能,也不愿这样做。终于是用包袱蒙着头,由我带到西郊去放掉了,还要追上来,便推在一个并不很深的土坑里。

我一回寓,觉得又清静得多多了;但子君的凄惨的神色,却使我很吃惊。那是没有见过的神色,自然是为阿随。但又何至于此呢?我还没有说起推在土坑里的事。

到夜间,在她的凄惨的神色中,加上冰冷的分子了。

奇怪。子君,你怎么今天这样儿了?我忍不住问。

什么?她连看也不看我。

你的脸色。

没有什么,什么也没有。

我终于从她言动上看出,她大概已经认定我是一个忍心的人。其实,我一个人,是容易生活的,虽然因为骄傲,向来不与世交来往,迁居以后,也疏远了所有旧识的人,然而只要能远走高飞,生路还宽广得很。现在忍受着这生活压迫的苦痛,大半倒是为她,便是放掉阿随,也何尝不如此。但子君的识见却似乎只是浅薄起来,竟至于连这一点也想不到了。

我拣了一个机会,将这些道理暗示她;她领会似的点头。然而看她后来的情形,她是没有懂,或者是并不相信的。

天气的冷和神情的冷,逼迫我不能在家庭中安身。但是,往那里去呢?大道上,公园里,虽然没有冰冷的神情,冷风究竟也刺得人皮肤欲裂。我终于在通俗图书馆里觅得了我的天堂。

那里无须买票;阅书室里又装着两个铁火炉。纵使不过是烧着不死不活的煤的火炉,但单是看见装着它,精神上也就总觉得有些温暖。书却无可看:旧的陈腐,新的是几乎没有的。

好在我到那里去也并非为看书。另外时常还有几个人,多则十余人,都是单薄衣裳,正如我,各人看各人的书,作为取暖的口实。这于我尤为合式。道路上容易遇见熟人,得到轻蔑的一瞥,但此地却决无那样的横祸,因为他们是永远围在别的铁炉旁,或者靠在自家的白炉边的。

那里虽然没有书给我看,却还有安闲容得我想。待到孤身枯坐,回忆从前,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世界上并非没有为了奋斗者而开的活路;我也还未忘却翅子的扇动,虽然比先前已经颓唐得多。

屋子和读者渐渐消失了,我看见怒涛中的渔夫,战壕中的兵士,摩托车(8)中的贵人,洋场上的投机家,深山密林中的豪杰,讲台上的教授,昏夜的运动者和深夜的偷儿。子君,不在近旁。她的勇气都失掉了,只为着阿随悲愤,为着做饭出神;然而奇怪的是倒也并不怎样瘦损。

冷了起来,火炉里的不死不活的几片硬煤,也终于烧尽了,已是闭馆的时候。又须回到吉兆胡同,领略冰冷的颜色去了。近来也间或遇到温暖的神情,但这却反而增加我的苦痛。记得有一夜,子君的眼里忽而又发出久已不见的稚气的光来,笑着和我谈到还在会馆时候的情形,时时又很带些恐怖的神色。我知道我近来的超过她的冷漠,已经引起她的忧疑来,只得也勉力谈笑,想给她一点慰藉。然而我的笑貌一上脸,我的话一出口,却即刻变为空虚,这空虚又即刻发生反响,回向我的耳目里,给我一个难堪的恶毒的冷嘲。子君似乎也觉得的,从此便失掉了她往常的麻木似的镇静,虽然竭力掩饰,总还是时时露出忧疑的神色来,但对我却温和得多了。

我要明告她,但我还没有敢,当决心要说的时候,看见她孩子一般的眼色,就使我只得暂且改作勉强的欢容。但是这又即刻来冷嘲我,并使我失却那冷漠的镇静。

她从此又开始了往事的温习和新的考验,逼我做出许多虚伪的温存的答案来,将温存示给她,虚伪的草稿便写在自己的心上。我的心渐被这些草稿填满了,常觉得难于呼吸。我在苦恼中常常想,说真实自然须有极大的勇气的;假如没有这勇气,而苟安于虚伪,那也便是不能开辟新的生路的人。不独不是这个,连这人也未尝有!

子君有怨色,在早晨,极冷的早晨,这是从未见过的,但也许是从我看来的怨色。我那时冷冷地气愤和暗笑了;她所磨练的思想和豁达无畏的言论,到底也还是一个空虚,而对于这空虚却并未自觉。她早已什么书也不看,已不知道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是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

我觉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她应该决然舍去,我也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责,忏悔了。幸而是早晨,时间正多,我可以说我的真实。我们的新的道路的开辟,便在这一遭。

我和她闲谈,故意地引起我们的往事,提到文艺,于是涉及外国的文人,文人的作品:《诺拉》,《海的女人》(9)。称扬诺拉的果决。也还是去年在会馆的破屋里讲过的那些话,但现在已经变成空虚,从我的嘴传入自己的耳中,时时疑心有一个隐形的坏孩子,在背后恶意地刻毒地学舌。

她还是点头答应着倾听,后来沉默了。我也就断续地说完了我的话,连余音都消失在虚空中了。

是的。她又沉默了一会,说,但是,涓生,我觉得你近来很两样了。可是的?你,你老实告诉我。

我觉得这似乎给了我当头一击,但也立即定了神,说出我的意见和主张来:新的路的开辟,新的生活的再造,为的是免得一同灭亡。

临末,我用了十分的决心,加上这几句话:

况且你已经可以无须顾虑,勇往直前了。你要我老实说;是的,人是不该虚伪的。我老实说罢: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但这于你倒好得多,因为你更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

我同时豫期着大的变故的到来,然而只有沉默。她脸色陡然变成灰黄,死了似的;瞬间便又苏生,眼里也发了稚气的闪闪的光泽。这眼光射向四处,正如孩子在饥渴中寻求着慈爱的母亲,但只在空中寻求,恐怖地回避着我的眼。

我不能看下去了,幸而是早晨,我冒着寒风径奔通俗图书馆。

在那里看见《自由之友》,我的小品文都登出了。这使我一惊,仿佛得了一点生气。我想,生活的路还很多,但是,现在这样也还是不行的。

我开始去访问久已不相闻问的熟人,但这也不过一两次;他们的屋子自然是暖和的,我在骨髓中却觉得寒冽。夜间,便蜷伏在比冰还冷的冷屋中。

冰的针刺着我的灵魂,使我永远苦于麻木的疼痛。生活的路还很多,我也还没有忘却翅子的扇动,我想。我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责,忏悔了。

在通俗图书馆里往往瞥见一闪的光明,新的生路横在前面。她勇猛地觉悟了,毅然走出这冰冷的家,而且,毫无怨恨的神色。我便轻如行云,漂浮空际,上有蔚蓝的天,下是深山大海,广厦高楼,战场,摩托车,洋场,公馆,晴明的闹市,黑暗的夜。

而且,真的,我豫感得这新生面便要来到了。

我们总算度过了极难忍受的冬天,这北京的冬天;就如蜻蜓落在恶作剧的坏孩子的手里一般,被系着细线,尽情玩弄,虐待,虽然幸而没有送掉性命,结果也还是躺在地上,只争着一个迟早之间。

写给《自由之友》的总编辑已经有三封信,这才得到回信,信封里只有两张书券(10):两角的和三角的。我却单是催,就用了九分的邮票,一天的饥饿,又都白挨给于己一无所得的空虚了。

然而觉得要来的事,却终于来到了。

这是冬春之交的事,风已没有这么冷,我也更久地在外面徘徊;待到回家,大概已经昏黑。就在这样一个昏黑的晚上,我照常没精打采地回来,一看见寓所的门,也照常更加丧气,使脚步放得更缓。但终于走进自己的屋子里了,没有灯火;摸火柴点起来时,是异样的寂寞和空虚!

正在错愕中,官太太便到窗外来叫我出去。

今天子君的父亲来到这里,将她接回去了。她很简单地说。

这似乎又不是意料中的事,我便如脑后受了一击,无言地站着。

她去了么?过了些时,我只问出这样一句话。

她去了。

她,她可说什么?

没说什么。单是托我见你回来时告诉你,说她去了。

我不信;但是屋子里是异样的寂寞和空虚。我遍看各处,寻觅子君;只见几件破旧而黯淡的家具,都显得极其清疏,在证明着它们毫无隐匿一人一物的能力。我转念寻信或她留下的字迹,也没有;只是盐和干辣椒,面粉,半株白菜,却聚集在一处了,旁边还有几十枚铜元。这是我们两人生活材料的全副,现在她就郑重地将这留给我一个人,在不言中,教我借此去维持较久的生活。

我似乎被周围所排挤,奔到院子中间,有昏黑在我的周围;正屋的纸窗上映出明亮的灯光,他们正在逗着孩子推笑。我的心也沉静下来,觉得在沉重的迫压中,渐渐隐约地现出脱走的路径:深山大泽,洋场,电灯下的盛筵;壕沟,最黑最黑的深夜,利刃的一击,毫无声响的脚步。

心地有些轻松,舒展了,想到旅费,并且嘘一口气。

躺着,在合着的眼前经过的豫想的前途,不到半夜已经现尽;暗中忽然仿佛看见一堆食物,这之后,便浮出一个子君的灰黄的脸来,睁了孩子气的眼睛,恳托似的看着我。我一定神,什么也没有了。

但我的心却又觉得沉重。我为什么偏不忍耐几天,要这样急急地告诉她真话的呢?现在她知道,她以后所有的只是她父亲儿女的债主的烈日一般的严威和旁人的赛过冰霜的冷眼。此外便是虚空。负着虚空的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这是怎么可怕的事呵!而况这路的尽头,又不过是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

我不应该将真实说给子君,我们相爱过,我应该永久奉献她我的说谎。如果真实可以宝贵,这在子君就不该是一个沉重的空虚。谎语当然也是一个空虚,然而临末,至多也不过这样地沉重。

我以为将真实说给子君,她便可以毫无顾虑,坚决地毅然前行,一如我们将要同居时那样。但这恐怕是我错误了。她当时的勇敢和无畏是因为爱。

我没有负着虚伪的重担的勇气,却将真实的重担卸给她了。她爱我之后,就要负了这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

我想到她的死。我看见我是一个卑怯者,应该被摈于强有力的人们,无论是真实者,虚伪者。然而她却自始至终,还希望我维持较久的生活。

我要离开吉兆胡同,在这里是异样的空虚和寂寞。我想,只要离开这里,子君便如还在我的身边;至少,也如还在城中,有一天,将要出乎意表地访我,像住在会馆时候似的。

然而一切请托和书信,都是一无反响;我不得已,只好访问一个久不问候的世交去了。他是我伯父的幼年的同窗,以正经出名的拔贡(11),寓京很久,交游也广阔的。

大概因为衣服的破旧罢,一登门便很遭门房的白眼。好容易才相见,也还相识,但是很冷落。我们的往事,他全都知道了。

自然,你也不能在这里了,他听了我托他在别处觅事之后,冷冷地说,但那里去呢?很难。你那,什么呢,你的朋友罢,子君,你可知道,她死了。

我惊得没有话。

真的?我终于不自觉地问。

哈哈。自然真的。我家的王升的家,就和她家同村。

但是,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谁知道呢。总之是死了就是了。

我已经忘却了怎样辞别他,回到自己的寓所。我知道他是不说谎话的;子君总不会再来的了,像去年那样。她虽是想在严威和冷眼中负着虚空的重担来走所谓人生的路,也已经不能。她的命运,已经决定她在我所给与的真实无爱的人间死灭了!

自然,我不能在这里了;但是,那里去呢?

四围是广大的空虚,还有死的寂静。死于无爱的人们的眼前的黑暗,我仿佛一一看见,还听得一切苦闷和绝望的挣扎的声音。

我还期待着新的东西到来,无名的,意外的。但一天一天,无非是死的寂静。

我比先前已经不大出门,只坐卧在广大的空虚里,一任这死的寂静侵蚀着我的灵魂。死的寂静有时也自己战栗,自己退藏,于是在这绝续之交,便闪出无名的,意外的,新的期待。

一天是阴沉的上午,太阳还不能从云里面挣扎出来;连空气都疲乏着。耳中听到细碎的步声和咻咻的鼻息,使我睁开眼。大致一看,屋子里还是空虚;但偶然看到地面,却盘旋着一匹小小的动物,瘦弱的,半死的,满身灰土的。

我一细看,我的心就一停,接着便直跳起来。

那是阿随。它回来了。

我的离开吉兆胡同,也不单是为了房主人们和他家女工的冷眼,大半就为着这阿随。但是,那里去呢?新的生路自然还很多,我约略知道,也间或依稀看见,觉得就在我面前,然而我还没有知道跨进那里去的第一步的方法。

经过许多回的思量和比较,也还只有会馆是还能相容的地方。依然是这样的破屋,这样的板床,这样的半枯的槐树和紫藤,但那时使我希望,欢欣,爱,生活的,却全都逝去了,只有一个虚空,我用真实去换来的虚空存在。

新的生路还很多,我必须跨进去,因为我还活着。但我还不知道怎样跨出那第一步。有时,仿佛看见那生路就像一条灰白的长蛇,自己蜿蜒地向我奔来,我等着,等着,看看临近,但忽然便消失在黑暗里了。

初春的夜,还是那么长。长久的枯坐中记起上午在街头所见的葬式,前面是纸人纸马,后面是唱歌一般的哭声。我现在已经知道他们的聪明了,这是多么轻松简截的事。

然而子君的葬式却又在我的眼前,是独自负着虚空的重担,在灰白的长路上前行,而又即刻消失在周围的严威和冷眼里了。

我愿意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之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

我将在孽风和毒焰中拥抱子君,乞她宽容,或者使她快意。

但是,这却更虚空于新的生路;现在所有的只是初春的夜,竟还是那么长。我活着,我总得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去,那第一步,却不过是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我仍然只有唱歌一般的哭声,给子君送葬,葬在遗忘中。

我要遗忘;我为自己,并且要不再想到这用了遗忘给子君送葬。

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我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

一九二五年十月二十一日毕。

读后感《《目送》读后感:伤逝与舍》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伤逝读后感9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