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全球通史读后感600字

全球通史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600字2024 读《谁是全球变暖的真凶》有感。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阅读是人数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读过一篇书籍之后人们内心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和体会,思维的火花一闪而过以至不再出现,所以写一篇读后感尤为必要!如何在写作品的读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读后感600字2024 读《谁是全球变暖的真凶》有感”,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在暑假里,我读了一篇文章叫《谁是全球变暖的真凶》。这篇文章里写到:地球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洪涝灾害频发,物种灭绝。

那么谁是造成地球变暖的真凶呢?

读了这篇文章,我终于知道了。人们都认为二氧化碳是凶手。其实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二氧化碳能够吸收从地面反射回太空的长波辐射,让这些能量留在地球上。一旦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当然就会有更多的能量留在地球上,地球的气温就有可能升高。由于二氧化碳的这个特点,人们叫它温室气体,认定它是全球变暖的凶手,其实,造成地球变暖还有其他的帮凶:有甲烷、臭氧和一氧化二氮等。

造成地球变暖真正的凶手应该是水蒸气。地球在进入逐渐变暖的时期,主要原因不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而是因为地球轴心在向太阳倾斜,使地球与太阳之间距离逐渐缩短。随着气温的升高,地球大气层中的水蒸气也逐渐增多。而水蒸气其实和二氧化碳一样,也是温室气体,因此,科学家们提出,造成温室效应的凶手应该是不断增多的水蒸气,而不是汽车和工厂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大家似乎都被二氧化碳给骗了,忽视了水蒸气对气温升高的作用。当人们研究水蒸气对气温升高的影响才发现,它的罪行可能比二氧化碳更加严重。

如果水蒸气真的是地球变暖的元凶,那么人类近几十年来为了环境而针对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的环保行动,都会白费功夫。但是,直接限制水蒸气的排放,现在好像不可能实现。

看完《谁是全球变暖的真凶》这篇文章,我终于明白了:谁是全球变暖的真凶。我决心好好学习,长大去研究未知的领域,用科学技术去征服未知的领域,为人类的幸福作贡献。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读后感大全——读《谁是全球变暖的真凶》有感


在暑假里,我读了一篇文章叫《谁是全球变暖的真凶》。这篇文章里写到:地球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洪涝灾害频发,物种灭绝。

那么谁是造成地球变暖的真凶呢?

读了这篇文章,我终于知道了。人们都认为二氧化碳是凶手。其实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二氧化碳能够吸收从地面反射回太空的长波辐射,让这些能量留在地球上。一旦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当然就会有的能量留在地球上,地球的气温就有可能升高。由于二氧化碳的这个特点,人们叫它温室气体,认定它是全球变暖的凶手,其实,造成地球变暖还有其他的帮凶:有甲烷、臭氧和一氧化二氮等。

造成地球变暖真正的凶手应该是水蒸气。地球在进入逐渐变暖的时期,主要原因不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而是因为地球轴心在向太阳倾斜,使地球与太阳之间距离逐渐缩短。随着气温的升高,地球大气层中的水蒸气也逐渐增多。而水蒸气其实和二氧化碳一样,也是温室气体,因此,科学家们提出,造成温室效应的凶手应该是不断增多的水蒸气,而不是汽车和工厂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大家似乎都被二氧化碳给骗了,忽视了水蒸气对气温升高的作用。当人们研究水蒸气对气温升高的影响才发现,它的罪行可能比二氧化碳更加严重。

如果水蒸气真的是地球变暖的元凶,那么人类近几十年来为了环境而针对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的环保行动,都会白费功夫。但是,直接限制水蒸气的排放,现在好像不可能实现。

看完《谁是全球变暖的真凶》这篇文章,我终于明白了:谁是全球变暖的真凶。我决心好好学习,长大去研究未知的领域,用科学技术去征服未知的领域,为人类的幸福作贡献。

《全球变暖》的读后感1500字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觉得自己马上就要了解地球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心里有种沉重的感觉。毕竟,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谁也不想她怎样,可

全球变暖是真实的,而且正在进行!

主流科学界一致对全球变暖是越来越清楚了,每天在改变我们的气候都是真实的,他们也正在进行中。在20世纪末年初以来,表面平均温度的地球增加了约0.6摄氏度。在过去的40年中,气温上升约0.2-0.3摄氏度。全球变暖在20世纪是更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间,

在人类近代历史才有一些温度记录。这些记录都来自不同的地方,精确度和可靠性都不尽相同。在2000年后,各地的高温记录经常被打破。譬如:2003年8月11日,瑞士格罗诺镇摄氏41.5度,破139年来的记录。同年,8月10日,英国伦敦的温度达到摄氏38.1度,破了1990年的记录。据新华社电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古代农业活动曾使世界避免进入新冰川期。这说明,人类活动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可能持续了数千年。研究人员说,砍倒大树并开垦第一片田地的史前农民使大气中甲烷和CO2等温室气体含量发生了很大变化,全球气温因此逐渐回升。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17日说,科学家通过两项最新研究预测,即使现在全世界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稳定在2000年的水平,本世纪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在18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连续发表两篇论文,从不同角度预测了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他们的成果将由联合国下属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评估,收录到2007年公布的下一份全球气候变化报告中。

据魏格雷预测,到2400年,已存在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成分,将至少使全球平均气温升高1摄氏度;不断新排放的温室气体,又将导致全球平均气温额外升高2至6摄氏度。这两个因素还会分别引起海平面每世纪上升10厘米和25厘米。

他在论文中说,要遏制气候变暖的趋势,现在就必须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在极其低的水平,即使这样海平面上升的趋势恐怕也难以避免,每世纪10厘米的上升速度可能是最乐观的预测。

地球气候变暖和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有关。但日本和丹麦科研人员近日指出,温室气体增加并非导致气候变暖的惟一原因,太阳活动变化在其中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读后感大全:全球气候变暖


我读完《全球气候》时,我才发现环境的严重污染。

里面说,现在由于二氧化碳的严重增多,导致全球变暖,从而影响海平面上升0。5厘米。听起来不算多,可是地球上还有更大的淡水区,那就是南极和格陵兰岛,如果南极的冰全部融化,海平面会上升60米,再加上格陵兰岛的冰,海平面还会上升6米。现在的美国海边,经常有台风出现,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气候变暖使高山动物开始迁移,许多动物因为不适应环境而灭绝。

所以我们要积极响应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号召。

读《谁是蠢才》有感 (600字)


读了《谁是蠢材》这篇短文我深深的感受到以前我们中国是多么的不强大,老是被得意洋洋的外国人欺负,没有地位,这位美术家又是多么为中国着想。

这篇短文主要写了:有一次巴黎的留学生聚会,一个满身酒气的外国学生站起来说了句欺负中国人的话,徐悲鸿为了不让中国人在受欺负与外国人比试谁是蠢材,最后徐悲鸿的作品轰动了美术界,洋学生承认了自己无能。

正是徐悲鸿的爱国精神和坚强毅力和对未来的信心,感动了法国着名画家,所以这位法国着名画家请徐悲鸿到他家画室画画,并亲自辅导徐悲鸿,最后徐悲鸿的油画作品轰动了巴黎美术界,那个骂中国无能的洋学生不得不承认自己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徐悲鸿热爱自己的祖国,不让中国人在外国人面前抬不起头,为了让中国人勇敢面对外国人,徐悲鸿每天饿着肚子到巴黎各大博物馆去临摹世界名画,一去就是一天,不到闭馆时间不出来。

外国留学生说的那句:中国人又蠢又笨,只配当亡国奴,就是把他们送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这句话太瞧不起我们中国人了,太无耻了,这么自以为是,以为中国人不如自己,让我们中国人抬不起头,我要好好学习,不再让中国人被欺负,让祖国变得强大起来,不再那么没有地位,要勇敢面对外国人。

我要学习徐悲鸿的爱国精神,敢于和外国学生竞争,要有坚强的毅力和对未来充满信心,这样就能连外国人都能被中国人感动。

我们让中国变得强大起来吧,不再那么没有地位抬不起头。希望我们的国家更加的繁荣、富强。

六年级:廉敬依

读祝福有感600字2024


读祝福有感600字2024【一】

几千年来,封建社会就像是一条毒蛇,封建礼教就像一种解药让每人都不得不心甘情愿的臣服在它脚下。然而许多女性在封建礼教的控制下逐渐丧失了自我和对生活的追求。虽然她们缺少挣脱封建桎梏解放自我的勇气与力量,但在其灵魂深处她们还是渴望自由和希望能被别人平等对待。祥林嫂是当时深受封建礼教的残害的女性代表。

在看完《祝福》这篇文章后,很多人认为祥林嫂是一个向命运低头的弱者,但我却觉得她是具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和勇于与封建封建礼教抗争的勇士。

因丈夫去世,她在家里可能忍受不了婆婆的欺凌,或者不想像畜生一样被婆婆卖掉,自己也不想逆来顺受,于是她千方百计地逃了出来了。倘若他没有勇于与封建封建礼教抗争的勇气,她能逃出来吗?倘若他没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她或许会和那些迂腐的女人一样为丈夫而殉情或者守寡。

在鲁镇她靠着自己的勤快的双手得到了雇主的赞扬,可是好景不长,她就被婆婆抓回去背卖给了贺老六当媳妇了,她有挣扎过,有寻死过,但是最后还是被贺老六用强力成婚了。再婚对我们来说没什么,但是在当时社会这是一件非常耻辱的事情,饿死是小,失节是大。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祥林嫂最后服从呢?我觉得祥林嫂并不是服从,只是他找到了自己的幸福,有丈夫和儿子一家圆圆满满,和乐融融的日子正是她这辈子最大的心愿。这也恰巧说明她被卖时的抗争并非仅仅为了死守节烈,而是为了反抗任人摆布的命运。老天似乎很喜欢和她看玩笑,两年后,她的丈夫和儿子相继去世,世界上最悲惨的是都被她遇上了,那里有压迫那里就会有反抗,她并没有因为这种种的痛苦而被压垮,她选择坚强的活下去。

从伤心中学会坚强,从痛苦中学会坚强。

因为是一个不洁之人了,嫁了两个男人,所以当她再一次回到鲁镇后,人们对她的态度与以前截然相反,嘲弄、冷眼,以及病态的取乐摧残着她,她的反抗便是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抗争对自己不公的命运。这些看似沉默的反抗,却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所以她捐了赎罪的门槛后,希望人们不要在歧视和嫌弃她。

祥林嫂的一生都在与封建礼教斗争,虽然最后她失败了,惨死在鲁镇野外的雪地里,从而让人更加清醒的认识到封建礼教人吃人的罪恶本质。祥林嫂的勇于与封建礼教抗争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然而生活在思想开明社会的我们是幸运的,不用受封建礼教的束缚。

为人当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

读祝福有感600字2024【二】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一个是封建思想的影响,第二方面就是当时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冷酷与无情。这些才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鲁四老爷的凶残以及冷酷无情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重要原因。再有,封建思想是造成祥林嫂死亡的很重大原因。对于封建礼教横加给她的种种迫害与摧残,她进行过不间断的挣扎与抗争:在被虐待、被迫再嫁时,她挣扎她抗争。

丧夫后逃到鲁镇做工;被婆婆出卖强嫁到贺家;后夫死于伤寒,儿子被狼叼去,自己被大伯赶出屋;重返鲁镇做工遭歧视,被看成是伤风败俗的女人。这四大波折使她遭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从而使她一步一步走向绝境。在走向绝境的过程中,鲁四老爷自然要负主要责任:他吩咐四婶不让祥林嫂沾碰祭祀用的器具,使祥林嫂的精神支柱完全摧毁。

逼她再嫁,将她卖进深山里的婆婆,赶她出门的大伯,用地狱之类的迷信来恐吓她的柳妈,荐她又合伙抢她的卫老婆子,还有鄙视她、嘲笑她、侮弄她的鲁镇一些人,所有这些人对祥林嫂的死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都使祥林嫂在精神上受到打击,将她逼上了绝路。

另外以柳妈为代表的大众的愚昧无知,对祥林嫂的毁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柳妈一个和祥林嫂同样受鲁四老爷欺压的下层人民,不但没有觉悟、没有反抗,反而又成为了统治者手中的帮凶,再去愚弄他人。再看看柳妈为祥林嫂所开的良方捐门槛。不但没有拯救祥林嫂,反而直接毁灭了她。以我为代表的新知识青年的无力援助,是导致祥林嫂死亡的直接原因。

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所谓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贞节观、婚恋观像箍一样禁锢着妇女的命运。封建社会女子,夫在随夫,夫亡随子,可怜的祥林嫂最后竟然落的没有了立锥之地。可以说是这个社会制度把她推向生命的绝路。

使祥林嫂走上绝路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那个社会制度。祥林嫂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也应是封建制度的悲剧、社会的悲剧。鲁迅通过祥林嫂这个典型形象的塑造,对封建社会发出了血泪的控诉。

读后感范文汇总

读后感大全汇总

中外名著读后感汇总

四大名著读后感汇总

读后感800字2024汇总12篇

读目送有感600字2024


不知何时起,你开始感慨时间都去哪儿了;不知何时起,你开始发现父母的头发不断变白;不知何时起,你开始明白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真正寓意其实,龙应台的《目送》大概讲的就是这么个理。下面是为大家提供的《目送》读后感600字2024,欢迎阅读。

目送读后感600字2024(一)

随着年龄渐长,我与父母之间,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不再仅仅是依赖,不再仅仅是听从,不再仅仅是长幼。我开始抑制不住对父母的各种各样的不耐烦,有时甚至是愤怒。

有一天,我发现,我站在我的世界里,父母亲站在他们的世界里,我们各自怀揣着各自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却解释不了对方的世界。突然想到了一位台湾作家龙应台,便来到书架,拿出《目送》,又翻上一翻。书中华安和儿子一起去散步,儿子表现出的成熟,和对母亲对东西的大惊小怪的厌恶的样子;十六岁的儿子,去美国做交换生,机场勉强和母亲的拥抱和离别时没有回头的样子;不愿与同路的母亲一起走,走在一起,只是把自己关在耳机里的样子,当儿子给龙应台做饭时,说,你学会了,以后要做给自己吃的样子像极了自己。也许这就是新一代人与父母辈的人之间建立起的关系,不仅仅是依赖,和被依赖的关系。这之中,多少有了些伙伴的意味。

从这个角度讲,被依赖的即是送别时渐行渐远的一方,而依赖着的则留在原地落寞观望的一方。也许这就是所有的母子,最后的结果,孩个子的独立就是渐行渐远的背影。曾经一次,龙应台在远远的地方,目送着父亲进到了医院的门,然后门被关上,父亲就消失在了拐角处。如今,最后一次目送父亲,父亲被送进五米处的火炉里,再也没有出来了。他开始明白。

这一辈子,父女的关系,在那一个背影,结束了。不过那一份,情,他永远忘不了。这也是龙应台在每一次看到和父亲相似的人,都会想到父亲的原因。失忆的母亲,不记得,龙应台是他的女儿。只是把他当做好心的路人。只有一直觉得这个路人和他的女儿很像而已。他们还在乐此不彼的玩着化妆游戏,也不会觉得无聊。他们分开的时候,也会不舍。因为终归他们还是母女。他们此生的缘分还没有以背影来散尽。

目送读后感600字2024(二)

我读了龙应台所写的《目送》以后,有一些感想,我觉得除了第一篇《目送》和最后一篇《魂归》跟目送有些关系,其余都很杂乱,几乎与目送没有关系,所以,大致内容我也概括不出来。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篇,他讲的是龙应台目送她的孩子华安小学到大学,然后作者的父亲住院还有火葬。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段让人心酸和感动的文字2024说了:年幼的孩子长大到成人,让她牵挂、让她失落、让她懂得怎么放手。和她父亲的去世,在火葬场最后一次目送他的父亲的时候,明摆她和他的缘分也就终止了。

原来,龙应台的落寞与儿子、父亲有关。儿子逐渐得长大,离我愈来愈远,机场龙应台目送儿子的背影一寸一寸地往前挪,直到消失。儿子都不愿意回头看我一眼,感到非常失落。当龙应台大学教授的那一天,父亲开车送我,但是父亲并没有把我送到大学的大门口,而停在侧门的巷边,因为他认为,这种廉价的小货车不是送大学教授的的车子。父亲生病住院,我每个礼拜都去看父亲。有一次,龙应台帮父亲清理排泄物,结果让自己的裙子也沾上了粪便。父亲对我对我的爱和我对父亲的愧歉都告诉了我:不必追。

在《目送》这本书的第八篇:《母亲节》里,有一段有趣儿的文字2024,是一些对话,我一边看,一边想,貌似我和母亲也有过这类的的对话

最让人感动的是最后一篇文章《魂归》,它说了龙应台的父亲死了,村民们说,根据家乡的习俗,儿女不能亲手埋了父母,但是,但是作者龙应台和她的母亲却说:最后一次接触父亲的机会,我们不会以任何理由给任何别人代劳。这一天清晨,父亲上山了,当司仪长长地唱拜──时,我和我的母亲深深地跪下,眼泪决堤。

虽然我看得是电子书,有一些重复的,我不知道是故意重复还是无意重复的。但是,这本《目送》十分感人。虽然我还不是完全理解《目送》,可是,这里面有些路我可能会走,我希望我以后也有一颗感恩和回报的心。

目送读后感600字2024(三)

在车站等车,身旁是一对等着过马路的母子。母亲在起步的一瞬间握住儿子的手,儿子却不动,转头看她,眉一皱,正要说什么,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亲尽收眼底,儿子转过头,撇撇嘴,轻轻把手从母亲手中挣脱,大步向前。母亲的身躯一怔,随即上前。我看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目送着他们的背影,思绪纷飞。

不知从何时起,自己也像那个儿子一样,不屑父母递过

读边城有感600字2024


边城淳朴,淳朴到不用日历来记录时间的流逝,而靠庄稼的成熟,民间的节日,人们的纪念日。小编为大家带来了读边城有感600字2024,谢谢查看。

读边城有感600字2024(一)

连日的阴雨,心情本就有些郁郁,更那堪是夜晚,似乎寂聊也随之侵袭而来。不想陷入一种空洞和无助,就起身去泡了杯咖啡,让自己温热和活力起来。然后端坐在电脑前,慢慢地阅读起数日前朋友推荐的沈从文先生的《边城》。

初读,许是习惯性的读小说的方式,急切的想寻读里面的人物或情节,故对于小说开篇大段的景物描写似乎看不进去,可渐渐的,一幅曼妙的风情画卷随着文字2024徐徐展开,使人不由自主的沉浸其中,仿佛置身湘西那美丽的世外桃园。翠翠就是在这样一个淳朴、天然、优美的环境中孕育出来的自然之女。

就是这样一个懵懂、娇憨、不食人间烟火的纯美女孩,却遭遇了一段似乎尚未开始就已结束了的绵长而忧伤的爱。也许越是急切得到就越容易失去,难道这就是宿命么?那个人明天会回来么?故事的结尾以这样的反问戛然而止,让人唏嘘不已。掩卷,脑海中似乎浮现翠翠灯下托腮喃喃自语的神情:那个人明天会回来么?她的纠结让人生生的心疼起来:这漫长的日子她是否能够靠着那个初见时的甜美回忆安然度过呢?

很久没有读到这样使人惊艳的文字2024了,这惊艳不是华丽。而是不染尘世的纯美爱情遭压抑带给人的一种柔软、一种怜惜,一种淡淡的忧伤,一种对命运不解的扣问。不由感慨有时男子如何竟有比女子还极致的细腻,沈从文先生如何知晓那样一个情窦初开的女子那么隐微的心理,难道真如他所说:在最好的年纪遇到了一个正当最好年纪的女子?

有时间,有合适的心情,再读《边城》。

读边城有感600字2024(二)

这是一个梦,是沈从文在都市里的梦,梦幻这边城的宁静,安详。哪里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没有都市里冰冷的现代科技的气息,有的,只是一群淳朴的人。

边城淳朴,淳朴到不用日历来记录时间的流逝,而靠庄稼的成熟,民间的节日,人们的纪念日。而翠翠,就是随着一年一度的端阳节成长,蜕变。她的感情随着龙舟的飘荡而成熟,在湘西的山水滋养下,她如山,坚强,如水,温婉,在湘西的小城里,她像一只百灵鸟,穿梭在白河的水上,她的情窦也在这里初开。她淳朴,然她的淳朴却让她胆小,她无法拒绝大老,也无法向傩送表达爱慕。一切因善而起,因善而终,总也躲不过那一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初读时,我以为这是一个完美的乡野爱情故事,却没想到她的凄婉,沈从文残忍的剥去了这份爱情里的美,却用这份不完美的爱情成就了《边城》的完美。

一切的凄美让人心痛,我不知二老的歌是怎样的,但两情相悦却未能善终让人不忍。我只记得傩送说的那句:我眼前有座碾坊,有条渡船,我本想要渡船,现在决定要碾坊吧。说的那么淡,那么冷。

不勇敢,是最大的遗憾,有些事,要说出才会有结果。翠翠得爱情在百白河上生,在白河上灭,她的命运,就如同一片在波涛上的羽毛,本以为靠岸时会有温暖,但却在到岸时零落,母亲的悲惨命运烙印在了她的身上,这仿佛是一种必然。

我以为,所谓的两情若在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不过是一句安慰罢了,若有情人不成眷属,剩下的便不是情,是泪。

等待不是悲剧,翠翠至少还有期盼,这样的结局,终究不是完全的破灭。

读史记有感600字2024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说的真是一点不错。一本好书就可以让人明白很多的道理。一本好书可以让人陷入深深的沉思。每读完一本好书就会让人豁然开朗。是书让人类走上了进步的阶梯,有了今天这欣欣向荣的世界。书这无声的预言家,预知着未来,预知着中国的梦。读后感栏目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本,让您快速写好读后感。本栏目包含中外名著读后感范文以及最新的优秀读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忍受了别人无法忍受的奇耻大辱,受到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但他还是完成了《史记》,实现了自我生命的最高价值,启发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大师,被鲁迅评价是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

翻看《史记》,不知怎么,心中有一种感动,仿若穿越时空的界限,将那些在历史上投下或多或少身影的人,投到了我的心中,依稀看见那个时代的残血夕阳

史记中有许多个经典小故事。如烽火戏诸侯、刘邦的故事等。看史记故事,看每一篇故事我都会有不同的感受。看商纣王与妲己的故事,我为比干的直谏而感动。为商纣王的残忍而心酸。看到商纣王对妲己的痴迷为她做的一切。我心中充满了气愤。看到武王伐纣的故事,我感谢他的义举,因为他拯救了一方百姓。

看时,我有时会把自己当做故事中的人物,有时我会想如果我是妲己,我会劝商纣王以国事为重。如果我是商纣王,我会专心务国,以国事为重。

史记作者司马迁的坎坷人生让我感动万分。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45年,大约死于公元前90年,字2024子长。司马迁出身与史官世家。汉武帝天汉三年曾因李陵事件被被捕下狱。司马迁痛苦万分,曾想过一死了之。可他并没有那样做,因为他想到自己历经千辛万苦创作的史记还没有完工,所以打消了这个念头

看《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600字2024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

读了这本书,我的感触最深的是:学科教学的任务不只是要使学生获取知识,而且要使学生学习做人。学会做人的关键是具有优良的学习品质,只有优良的学习品质才是无价的,才是终身受益的。乐学精神是主要的优良学习品质之一。下面就乐学精神谈谈自己的体会。

体会之一:寓教于乐,把学生引进乐学的大门。

兴趣是入门的老师,它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知识的奥秘,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学生有无兴趣,往往来源于教师的有目的的培养。低年级儿童好动、好玩、天真活泼,常常用游戏式教学法往往比较奏效,兴趣浓厚。这种方法是教师把教学内容于教具、学具的演示、操作,抽象概念的形象动作的表演与游戏形式结合在一起,编成游戏。而高年级学生则需要从探索知识中获得兴趣。

体会之二:消除心理障碍和不良习惯,培养饱满的求知情绪。

饱满的情绪是乐学的具体体现,是战胜困难的精神力量。教师要培养学生保持良好情绪,应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主要帮助他们克服以下不良心理和习惯。

体会之三:通过成功的体验,初步形成积极的苦乐观。

学习是艰苦的劳动,任何人的学习都会碰到困难。要克服它,需要坚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在教学中以兴趣引进学习的大门,在升华到以苦为乐的精神境界,便能不畏学习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勇攀高峰,这种积极的苦乐观要在长期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1、树立仿效的榜样,间接体验苦干的甘甜;2、利用信息反馈,直接品尝学习成果的甘甜;3、在困难与失败中磨练吃苦的意志。

相信《读后感600字2024 读《谁是全球变暖的真凶》有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全球通史读后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