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数学名著读后感600字

数学名著读后感600字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书体会。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以后,相信心中有不少的心得,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写一篇读后感。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该怎么写呢?也许以下内容“《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书体会”合你胃口!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书体会

感悟潘小明老师的教学艺术

在当当网输入小学数学几个关键字2024,立刻出现一串相关书目,一眼就看中了它《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随即在第一时间买下它。怀着几许欣喜、几许期盼,我打开了这本书!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如身临其境,感受名师的精彩课堂。我越发觉得阅读此书若品茶,总有淡淡清香。

书中讲述了刘可钦: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潘小明的课堂人生;华应龙:疯狂数学的和谐魅力;徐斌:课堂的朴素之美;林良富:在细节中体现课堂魅力;钱守旺: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夏青峰的课堂追求以及田立莉:为学生所需而教。品读着八位名师匠心独具的教学案例,感受着他们对数学课堂和数学教学的独特理解与个性诠释,我深深地折服了。尤其潘小明老师的课堂人生更使我受益匪浅。

潘小明老师的教学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一、研究学生,为学生学习心理把脉

潘老师认为,教师在教学前只有十分清楚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尚未获得那些学习经验,才能开始新知识的传授;只有清楚起点在哪里,才能满载新知识的船停靠。但是教师不能停留在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还必须预见学生将会用怎样的方式去学习新知识。只有对学生会怎样学有所预见,老师的教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

二、诱发争议,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感悟真知

顾汝佐这样评价潘小明老师喑于提供机会让学生在碰撞中自己求知求新。潘老师的又一亮点就是善于诱发争议,让学生潜在的错误想法得以充分暴露,在不同想法的碰撞中感悟真知。[/为您编辑]

三、冷静敏锐,引导学生自拔其根

潘老师十分重视在学生感受、体验之余,引导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高度。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根,而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师必须提供合适的情景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活动过程,并适时进行引导。潘老师认为在学生经过一番自主探究之后,引导学生回回头,看看走过的路,进行不同方法的比较,使学生深深体悟到策略比结果更重要,实现由关心题目结果向关注解题策略的转化。

四、钝感激情,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教师在课堂的激情会感染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幽默的语言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有助于师生合作,共同探究知识,而老师适当的钝感,更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潘小明老师在这方面是很有造诣的。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平日里不是埋头工作,就是忙于家务,根本无暇驻足回首自己在数学教学中曾经走过的路,也不曾思考自己前方的目标在哪里。

学校赠送的《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这本书,其实放在书桌前好久,都未翻过。有一天,百无聊赖,随便翻翻,这一翻,便碰到了刘可钦老师。嘿嘿,夸张地说,触动了我的心灵,拨动了我的心弦。

应该说是刘可钦老师"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标题吸引了我。说实话,一直来,我对"演戏"似的公开课心里比较抗拒,即便有时学着人家做了,也很别扭。

所以看到刘老师的"常态"二字,我就来了兴趣。我想,常态课不正是我们一线普通老师每天所经历的课堂吗?怎么和名师挂上号了呢?

带着疑虑,细读起来。不知不觉中,才让我认识到原来刘可钦老师的课堂,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课堂--全堂火爆,师生热情洋溢,激情似火-------课前也没有设计得精妙绝伦,令人拍案叫绝。

但所有听过刘老师课的人都觉得如沐春风,清新自然,如甘泉入腹,沁人心脾;似品绿茶,余香萦绕。

再细品她的典型课例时,我还发现:刘老师上课,并没有依赖精妙的课件,用的大多是传统的教育媒介。

由此我想,我们的课堂又该是怎样的呢?

那些看似精彩的画面在课堂上是否真正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是不是一定要用上精美课件的数学课才算一堂好课?

我们应该追求"看上去很美",还是回到教学本身?

要答案,就要走近刘可钦。

于是,我找了更多关于刘老师的专着,边看边想。下面便是我阅读刘可钦时的一些零星思考。

1、如何对待常态教学?常态课如何上才好?

刘老师认为:教师应该关注常态教学,要提高常态课的质量。一节热热闹闹的课,看似激情四射,可是给学生留下的影响并不持久。教育家杜威曾经指出:在学生亢奋激情下实施的教育影响,并不是真实的,效果要打折扣。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认识,刘老师追求一种自然的、弥漫着生活气息的课堂情景,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鼓励同伴间的合作交流。为了给学生多一些探索、猜测、思考的空间,她总是有意识地淡化自己"教"的角色,巧妙地把学生推向前台,智慧地藏在幕后。所以,就有了这样的课堂景观:学生与教师共同围绕一个生活问题,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对学习投入了那么多的热情和兴趣,学习对于他们而言变得如此诱人。课堂,成为师生共赴的心灵之约。无论是上课还是评课,刘老师关注的都是:是否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的机会和空间?她凭借"朴实无华的教学"将主体教育的核心诠释得淋漓尽致。

在我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也曾看过许多热闹的课堂教学场面,曾经非常羡慕别人课堂环节设计得巧妙、课件演示的精妙,课堂气氛的火爆,甚至曾把眼中这些令我羡慕的元素统统搬到了自己的课堂上,并为之沾沾自喜。结果在浮躁过后,到我冷静下来思考时,却发现除了当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之外,留给学生的持久影响却很少。于是我常常思考,数学教学中我要追求的是什么?直到书中刘可钦老师的话语让我茅塞顿开。她认为:作为老师,我们要关注重视的是能给学生持久影响的常态课教学,要着力提高常态课的教学质量。

2、什么是爱学生?爱学生仅仅是笑脸相迎吗?仅仅是不批评孩子吗?仅仅是孩子头发乱了给他梳梳头吗?不是的。爱是尊重、信任、宽容、接纳。最简单的,如何对待学生说"老师,我不懂"?

刘老师举了一个非常具体的事例来说明教师对学生应有的尊重。她说:"就拿常见的课堂提问来说吧。如果学生叫起来不会,就有好几种不同的处理方式。第一种:怎么不注意听呢,站一会儿,听别人怎么说。第二种:谁来帮帮他呀,这回会了吗?会了,坐下吧,以后要好好思考。第三种,如果不会,就对老师说:'对不起,我忘了'或'对不起,我还没想好。'坐下去就是了,也不用谁来帮。第四种:如果站起来说错了,老师抓住这个机会,引发课堂辩论,让这个同学和其他人充分发表意见,问题弄清之后,老师说,是谁引发了我们精彩的讨论呀,噢,是他,来,我们谢谢他。试想,这个学生的心态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留给他的将是终身受用的习惯。"她还说:"在课堂上,学生无论说对说错,都是他对课堂的贡献,我们要尊重每个孩子,从小培养民主讨论的习惯。"

多么充满智慧的话语!

你一定没有见过这样的数值,它们可是刘老师的又一项发明。当她意识到学习困难的学生也渴望得到100分的时候,她和同伴们说发明了"A100"、"B100"这样特殊的分数。考试时,如果学生一次全部答对了,就可得"A100";如果做错了,还有一次重做机会,若做对了,就可以得到"B100"。这样一来,孩子们做错了题都非常愿意拿回去重做,培养了学生发现错误、改正错误、自我纠错的能力。刘老师深有体会地说:"在一切教学行为中,教师要细心维护每一个孩子的自尊心,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独特的地方。教师要时常听听学生的心声,站在学生角度想想每件事应该怎么做,这样会给我们的教师生涯添上亮丽的风采!"

刘可钦老师还说:"每时每刻我都和学生进行着心灵的沟通,我们用心灵读懂心灵。"当学生讲错的时候,轻轻的一个微笑,他知道没有关系;当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一个鼓励的眼神,他明白有人关注;当他不认同老师的观点时,一个微微翘起的大拇指,他体悟到不会受到批评。聆听学生心灵的声音,你就听到了花开的声音,浓浓的师生情全包裹在即将绽放的花蕊中!

看到这样的文字,确实,我有的只是惭愧和感动。这些教育的理念和思想,要做好并不容易,还是那句话:知易行难。

但我们惟有努力去做。阅读刘可钦,走近刘可钦,才知道:朴实最见功力,常态最能隽永。在朴实中彰显智慧,在无华中寻求发展。我想,仅仅走近刘可钦是不够的,如果可能,应该走进刘可钦。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读书笔记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读书笔记

假期翻阅了《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第一篇介绍于永正老师的文章,深深地被于老的教学技巧折服了。提到课堂教学的艺术,于老首先指出:教学艺术来自于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大到一篇课文的结构,小至一句话、一个词,都要了然于心,把它弄清楚,弄明白,否则就不能教,也无法教。

拿到课文,首先读,哪怕教过好几遍,朗读课文是备课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读的同时查字2024典、词典,把拿不准的字2024的读音,一一落实,绝不想当然。每个新词都查查词典,不能有半点含糊。他还说,只看教参,没有自己的思考,是从来没上过让他满意的课的。最后指出:这法儿那法儿,不钻研好教材就没有法儿。反思我们的老师有多少在教学前下过如此的功夫呢?是否举行教师朗读专项训练,先让老师朗读过头才能更好的上好课呢?于老师是这么做的,我们也能够如此做的。

如《水上飞机》一课于老师指导学生理解究竟,他在课前先仔细查阅了词典,弄明白了究竟的两个含义之后,先让学生读书中的句子:小海鸥想:货轮,客轮啥样的我都见过,就是没见过这种长翅膀的船,它决心去看个究竟。接着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想看个究竟的事,说完,将看擦掉,先后换成问、探,让学生再说说在生活中遇到的需要问个究竟、探个究竟的事。学生很活跃,发言也精彩。

于老师又指出教学艺术来源的第二点: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他指出:课堂的精彩常常不是(或者说基本上不是)因为老师的精彩而精彩,而是因为学生的精彩而精彩。在很多情况下,掌声不是送给老师的,而是送给学生的。理解,就是要承认差别,尊重差别;理解,就是要发现平时只能举起50公斤杠铃,而今天他却举起了50.01公斤的微小进步。在于老师的课堂上,时时能够看到他对学生真诚的期待、深情的教诲、默默的关怀,这一切融化了孩子的心,也使于老师的课上师生和谐融洽,氛围浓厚。不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才会理解孩子。于老师多次提到第斯多惠的一句话--那就是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 、激励与鼓舞。[/为您编辑]

教学艺术的第三点来自于老师的艺术修养。看看于老师的课前准备吧:把课文读好了,读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把文字2024读活了,可以胸有成竹地走进课堂;备课时,总忘不了备字2024--把每个生字2024,照着书上的正楷字2024,认真临写,直至自己满意。再看看课上的技巧吧:肯定学生的朗读,笼统地说读得很有感情,就不如说听了你的朗读,我们的心情很--、你把--读活了、你仿佛把我们带到了--地方。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读书心得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读书心得

黄爱华老师是深圳市最年轻的特级教师。近年来,他辛勤耕耘,勇于探索,在小学数学教学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读了黄爱华老师著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感受颇多,受益匪浅。下面我谈谈读了这本专著的心得: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艺术不仅取决于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较完善的智能结构,如渊博的知识、丰富的语言、广泛的审美情趣、生动的表演技巧和较强的组织能力等,而且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法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经验。仅从教学过程这个方面分析一下黄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的特色。

1.开讲,体现了一个趣字2024。

例如,他用音乐课的节奏练习来导入循环小数,用猴王分饼的故事来导入分数的基本性质,用发布亚运会新闻的课前谈话来导入百分数的认识,用奶奶和孙子生日的故事来导入年、月、日等,都较好地创设了问题情境,产生了先声夺人的教学效果,显示出扎实的教学功底。

2.新授,体现了一个实字2024。

例如,在百分数的认识这一课例中,在基本讲完新课后,他设计了这样一个数学活动:让学生书写10个百分数,要求一个比一个写得好并且尽可能地快。在学生书写的过程中,老师突然叫停笔,让学生默默地数一数,自己写了几个。接着,教师提问:你能告诉老师写了几个吗?学生纷纷举手。老师没有让学生回答,而是接着问:你能用百分数来告诉老师完成的情况吗?学生顿觉有趣,积极思维后,有的学生回答:我已经写好的个数占要写个数的30%。有的学生回答:我完成了任务的40%。有的学生回答:我还剩任务的60%没有完成。有的学生回答:我再写任务的10%,就完成一半了。教师又问:你们是如何想出这些百分数的呢?同学们都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如一学生回答说:我写了4个,占任务10个的十分之四,也就是百分之四十。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爱动脑筋,学生获得了学习成功的满足。这个教学活动不仅让学生练习了写百分号,更重要的是将学生所学的知识用到了实践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为后续知识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3.练习,体现了一个精字2024。

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例的练习就较好地体现了上述特色。黄老师在练习设计中,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和趣味性,注意应用题组练习,加强各种练习的联系和配合,提高练习的整体效率;在练习的编排上做到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练习结果的处理上,做到了及时反馈评价,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弄清区别,在辨析中加深理解,在概括中把握联系,在评价中受到激励。

4.结束,体现了一个活字2024。

例如,质数与合数这一课的结束就设计得颇有韵味,他让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然后启发学号数是1号的同学先走,因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再让学号数是质数的同学走,最后让学号数是合数的同学走。先走的学生要大声报出自己的学号数,让没有走的学生判断。学生在有趣味的游戏活动中,既巩固了知识,又享受了数学思维的快乐,可谓一举多得。

黄老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学生发展而教;尊重学生,与学生和平相处。在教学艺术上,求实,求活,求美,求趣,求新,求效深深地影响着我。教学生先爱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的基础。我坚信我在教学中要向黄老师学习,热爱自己的学生。在教学方法上,关注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

黄老师对教学的钻研,对孩子的爱深深地影响着我。我从他的教育教学理念中学到了对我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教育教学观点,也不断促使着我激励着我锤炼精湛的课堂教学,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精彩的教学舞台。黄老师提出了一个教育的永恒目标:畅神境界的追求。即教师在复杂多变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教育智慧的追求。

其中最令我深思的几句话是:

1、让人把话说完吧!(倾听是一种教育行为和教育方式,倾听的方式表现出教育的质,尊重,信任,虚心。倾听中迸出教师的智慧--倾听的核心是思考)

2、求异蕴藏着创新,蕴藏着灵性,而这灵性就是思维创新的火花。

3、课堂上的精彩,源于上课之前的精心。

4、教学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语言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此外,黄老师提出了智慧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满天星辰,没有谁注定满腹经纶,妙趣横生,激励我们不断追求教育的智慧,不断创造教育的智慧,用智慧成就教育人生!

在课堂教学中力求:引人入胜地创设问题情境、激情四射地开展探索研究、意犹未尽地实践延伸。比如:在循环小数一课里,[/为您编辑]黄老师用尽人皆知的: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这样一个有趣的童谣,作为本课的开场白,形成了轻松、愉悦、民主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一下子进入了最佳学习状态。

黄老师的课堂犹如师生间对话式的真诚交流。孩子们想说,敢说,而黄老师也给足了孩子们充分表达的机会。哪怕说错,他也耐心地倾听,甚至爽朗地对答错同学笑,在笑声中传递给孩子不用拘束的暗示,再巧妙地指引,让孩子听得心服口服。黄老师的评价语没有充满激情却充满了真诚,让人得到真实的激励和有用的指导。正是黄老师的平淡中见神奇让我们领略了数学课堂的无穷魅力。这种创新的课堂正是我们需要学习和传承的!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了雷玲老师主编的《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第一次读这本书,我便被书中名师的风采,名师的教学艺术,名师的课堂的生命气息深深地吸引住了。读了它,解开了自己在平时语文教学中的许多困惑,明白了什么是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

本书运用生动的语言文字介绍了于永正,孙双金,王崧舟,赵景瑞,闫学,吉春亚,盛新凤,周益民八位特级教师的教学艺术,书中介绍了他们的教育观点,还列举了生动的案例具体展现了他们教学艺术,让我眼前一亮,豁然开朗,能带给我更多富有实际操作价值的启发。

读此书,仿佛听到了先辈名师的亲切话语,看到了先辈名师的成长足迹。在这本书中,每个老师的教学情志,教学魅力都让我折服。然而让我感受最深,对我启发最大的是于永正老师、孙双金老师、赵景瑞老师的教学艺术就及为师之道。

于永正老师;他把“三尺讲台”变成了“舞台”,把课文中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演化为一种“表演”。让需完善从表演中获取更为直接、更为深刻的知识,他不仅把深奥的知识浅显化,还能把这些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在他的教学案例中,我常常感受到的是他对学生的爱与尊重。正如他所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人,都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件艺术品。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则,也是爱的表现之一。我尊重每个学生,不仅仅让他们感到我和蔼可亲,更重要的是我理解并尽力满足他们的内在需要,无论是学习上的、心里上的,还是生活上的。”而他的《给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对我一个毫无教学经验的老师更是受益菲浅。

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孙双金老师认为,首先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即好课的标准问题。他把把好看的标准归纳为16个字:“小脸发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小脸发红是指要把学生上得兴奋起来,小眼发光是指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起来,小手直举是指把每一个学生都调动起来参与到共同的学习过程中去,小嘴常开是指学生在学校过程中要充分表达的所思、所想、所疑、所问、所感、所叹。而他的课堂教学艺术确实非同一般:引导不着痕迹,轻松但不失深邃,上课如领学生登山,把自己巧妙“藏”起来更让我由衷的崇拜。

语文要学习两方面的本领:一方面是接受的本领;另一方面是表达的本领,说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口头语言的说和听,书面语言的读和写,赵景瑞老师做得就很巧妙。如赵老师在作文课上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一位小朋友到菜市场买菜,卖菜的阿姨错把两角钱当作一角钱找给了他。归途中他才发现多了一角钱……讲到这里不讲了,问学生:“假如是你发现多找了一角钱,你会怎样做?会有什么行动?请写出来。”学生进入角色后,亮出了许多有差别的行为,反映了不同的认识水平,从中评出最佳做法,让这位学生上台表演,老师充当卖菜的阿姨,全班观察他的表演,然后写出一个小片断。将真知化为行动,又化为作文,知行合一,人文一致,一举两得。

在我看来,他们仿佛时时刻刻在我身边,他们的话成了提醒,时时刻刻告诫我不要怎样,要怎样,怎样才能怎样。就这样,我们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在从未相逢的情况下,开始了一次又一次促膝长谈,成了交心的朋友。看来作为年轻老师的我,真要多向这些名师学习啊!平时要多注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挖掘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摸透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创设恰当的情景来让生多读,在读中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感情,并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学之路很漫长,但我相信只要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就能够走出困惑,收获成功!

读《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艺术》有感


弱水三千,吾取几瓢?——读《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艺术》有感

这学期,《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艺术》这本书是语文教研大组发给我们的阅读书籍。书中介绍了目前活跃在小学语文届的特级教师的课例及特色教学。从书上不但欣赏到了这些名师的风采,而且许多名师的理念可以说让我从中学到了许多身为人师的方法,确实是一本小学语文老师的好读本,受益匪浅!

看这本书收获的不仅是名师的一些经典教案,还有他们平时的一些心得。毕竟名人也是从普通人成长起来的,听听他们的经验之谈,也能让自己枯燥的语言得到些许的滋润。向里看去,我看到了小语教学可以达到的精彩,看到了特级教师令人叹服的智慧,看到了小学生令人惊叹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同时,也有助于解开我长久存在的疑惑。其中特别喜欢于永正老师的好书不厌百回读,名师的智慧需要细心品味,希望我能有那么一点悟性习得大师们的一点皮毛。

书中第一篇就介绍了于永正老师,一次又一次被于老的教学技巧折服了。从事这么多年来却从没走近他,了解他,甚觉惭愧。

于老说到一名语文教师具备的基本条件有三:一要善良,要善待学生,把学生当作朋友。二要有责任心,严而不厉。三要爱读书,爱写作。审视自己在把学生当作朋友上还没这个意识,第二点还行,爱写作则差远了。看来自己在这些基本条件上还要加倍努力呀。再看于老《给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虽然每一条建议都显得那么简短,但细细品味,这些细节上的处理却句句切中要害。比如:肚子里要有几个故事和笑话,找机会讲给学生听。就像于老说的,老师讲的故事,学生会终生不忘,能让调皮的学生亲近你,这样,老师和学生的距离不就拉进了吗?看来,我得往肚子里多塞几个故事。这一些建议不正是于老长期的教育教学心得吗?不仅是对刚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年轻老师非常有用,对我这所谓的老教师何尝不是一样有效!

惊叹于老师的艺术修养。于老师会讲,能根据讲课内容的感情基调和学生听讲的状况与情绪来调整语调、语速,并决定讲话的轻重和缓急。于老师善读,课文读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把文字读活了,课堂因为师生之间入情入境的朗读而充满活力,充满情趣。于老师字写得棒,不管是楷书,还是行书、草书,都信手拈来,在这样的老师影响下,孩子们同样会关注、热爱祖国的书法艺术。于老师画画就更绝了,在教描写花鸟虫鱼的课文和一些描写人物的课文时,寥寥几笔就能将其勾勒出来,这样的课堂还能不“艺术”吗?有了这样的艺术修养,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上得有意思,才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于永正老师能把课上得这么有魅力,最重要的还是精心备课。每个老师上课前都要备课,可是真正能做到“精心”两字的恐怕就有难度了。何为精心?大到一篇课文的结构,小至一句话、一个词,都要了然于心,把它弄清楚,弄明白,否则就不能教,也无法教。拿到课文,首先读,哪怕教过好几遍,朗读课文是备课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读的同时查字典、词典,把拿不准的字的读音,一一落实,绝不想当然。每个新词都查查词典,不能有半点含糊。他还说,只看教参,没有自己的思考,是从来没上过让他满意的课的。最后指出:这法儿那法儿,不钻研好教材就没有法儿。于老师在细微处下工夫,研究教材充分,所以上课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因而得“庖丁”的雅号。

我想作为现在的我来说,那就是要多学习,多读书,开阔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才能使自己在课堂上做到收放自如!

《名师课堂教学艺术》读后感


今天,又拿起了《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艺术》这本书这是我上学期买的书了。书中介绍了目前活跃在小学语文届的特级教师的课例及特色教学。从书上不但欣赏到了这些名师的风采,而且许多名师的理念可以说让我从中学到了许多身为人师的方法,确实是一本小学语文老师的好读本,受益匪浅!

看这本书收获的不仅是名师的一些经典教案,还有他们平时的一些心得。毕竟名人也是从普通人成长起来的,听听他们的经验之谈,也能让自己枯燥的语言得到些许的滋润。向里看去,我看到了小语教学可以达到的精彩,看到了特级教师令人叹服的智慧,看到了小学生令人惊叹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同时,也有助于解开我长久存在的疑惑。其中特别喜欢于永正老师的好书不厌百回读,名师的智慧需要细心品味,希望我能有那么一点悟性习得大师们的一点皮毛。

书中第一篇就介绍了于永正老师,一次又一次被于老的教学技巧折服了。从事这么多年来却从没走近他,了解他,甚觉惭愧。

于老说到一名语文教师具备的基本条件有三:一要善良,要善待学生,把学生当作朋友。二要有责任心,严而不厉。三要爱读书,爱写作。审视自己在把学生当作朋友上还没这个意识,第二点还行,爱写作则差远了。看来自己在这些基本条件上还要加倍努力呀。再看于老《给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虽然每一条建议都显得那么简短,但细细品味,这些细节上的处理却句句切中要害。比如:肚子里要有几个故事和笑话,找机会讲给学生听。就像于老说的,老师讲的故事,学生会终生不忘,能让调皮的学生亲近你,这样,老师和学生的距离不就拉进了吗?看来,我得往肚子里多塞几个故事。这一些建议不正是于老长期的教育教学心得吗?不仅是对刚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年轻老师非常有用,对我这所谓的老教师何尝不是一样有效!

惊叹于老师的艺术修养。于老师会讲,能根据讲课内容的感情基调和学生听讲的状况与情绪来调整语调、语速,并决定讲话的轻重和缓急。于老师善读,课文读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把文字读活了,课堂因为师生之间入情入境的朗读而充满活力,充满情趣。于老师字写得棒,不管是楷书,还是行书、草书,都信手拈来,在这样的老师影响下,孩子们同样会关注、热爱祖国的书法艺术。于老师画画就更绝了,在教描写花鸟虫鱼的课文和一些描写人物的课文时,寥寥几笔就能将其勾勒出来,这样的课堂还能不“艺术”吗?有了这样的艺术修养,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上得有意思,才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于永正老师能把课上得这么有魅力,最重要的还是精心备课。每个老师上课前都要备课,可是真正能做到“精心”两字的恐怕就有难度了。何为精心?大到一篇课文的结构,小至一句话、一个词,都要了然于心,把它弄清楚,弄明白,否则就不能教,也无法教。拿到课文,首先读,哪怕教过好几遍,朗读课文是备课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读的同时查字典、词典,把拿不准的字的读音,一一落实,绝不想当然。每个新词都查查词典,不能有半点含糊。他还说,只看教参,没有自己的思考,是从来没上过让他满意的课的。最后指出:这法儿那法儿,不钻研好教材就没有法儿。于老师在细微处下工夫,研究教材充分,所以上课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因而得“庖丁”的雅号。

我想作为现在的我来说,那就是要多学习,多读书,开阔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才能使自己在课堂上做到收放自如!

《新编数学教学论》读书体会


《新编数学教学论》读书体会

这几天我读了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由涂荣豹、王光明、宁连华编著的《新编数学教学论》一书,感觉颇有收获和体会。

本书以现代数学教育观和现代数学观开篇,把对数学教学的思想认识作为全书的引领,把数学课程理论及其发展、数学学习理论及其教学启示和数学教学理论及其运用作为数学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数学概念的教学、数学解题的教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课堂教学情竟的创设;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提问、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数学课堂教学的结束、数学课的备课与说课等数学教学基本技能进行了有效的阐释,并辅以教学案例,提供数学教学的示范。此外,本书还对中学数学建模和数学教育科研进行了介绍,以拓展学生视野,为学生未来的教师专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明确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领会数学教学的基本原理、掌握数学教学的基本技能,形成数学教学的科学认识。数学教学具有一般教学过程的性质,又具有数学教学特殊过程的性质,这种双重性质的数学教学过程构成了数学教学研究的对象。基于这样的思想认识,数学教学问题的研究就应该以教与学对应的原理和教与数学对应的原理双重轨道进行。而教与数学对应的原理的核心是:数学教师必须精通数学教学的内容,把握数学对象的本质,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精髓,了解数学教学的价值,并把它们展现或渗透在数学教学中。本书的撰写内容正是遵循了这样的二重原理。[/为您编辑]

下面是我就本书的第8章《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的一些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称为表层知识,另一个称为深层知识。表层知识包括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等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深层知识主要指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表层知识是深层知识的基础,是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的,教材中明确给出的,以及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知识。学生只有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在掌握和理解了一定的表层知识后,才能进一步的学习和领悟相关的深层知识。

深层知识蕴含于表层知识之中,是数学的精髓,它支撑和统帅着表层知识。教师必须在讲授表层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渗透相关的深层知识,让学生在掌握表层知识 的同时,领悟到深层知识,才能使学生的表层知识达到一个质的飞跃,从而使数学教学超脱题海之苦,使其更富有朝气和创造性。

《体育教学艺术》读书心得


《体育教学艺术》读书心得

《体育教学艺术》是由我国著名体育教育家夏翔老师撰写,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主要讲述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如何表现技巧和风格,来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在暑假里,我认真读了《体育教学艺术》一书,读此书时间是短暂的,但是此书有几句话让我终身受启发,受益匪浅。

今天我坐下来,写些读了《体育教学艺术》一书的感想,我归纳了三点:

一、从兴趣入手,推行换位教学。

《体育教学艺术》一书中讲到体育课堂内容设计不求花样,只求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此话很简单,但是一针见血,因为兴趣是开展创新运动的前提,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的动力。读了《体育教学艺术》一书,我觉得今后我一定要尝试换位教学。一是在这学期我想尝试提前布置关于知识点的几个问题,让学生课余时间预习、备课、组织教学语言,逐渐增强学生体育也有课外作业的意识;二是对于高段学生,我将随机让一位学生上来授课,以一个小师者的身份来做一位名副其实的小老师。我想学生在预习时定能想办法,怎样才能把知识讲好,来施展一下才能,表现一下自我。这二种尝试,都是贯穿体育课有武也有文,既达到了自我完善、自我肯定的最佳境界,又增强了学生的表现欲和成功体验。其他同学可以与其对照,用心体会,认为有知识点讲解不够清晰、不够准确或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可以提出来讨论,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讲解与表扬。这样,激励了学生在下一次的备课中更进一步提高兴趣。

二、从启发入手,激活思维能力。

《体育教学艺术》一书中讲到体育课就是培养让学生动,体育运动最贴近人的情感世界。这几句话让我很受启发,我们的体育课是否达到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是否在每节体育课中都注重情感、道德培养。今后教学中我将更加时刻注重引导学生走进体育意境,进行情感交流,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而奇思遐想。因此我们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其个性。由于体育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变、情感性强烈,因此很注重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评价对在何处,错在哪里。不但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得到发展,而且满足他们希望得到肯定的心理要求,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学习并腿跳时,可设小兔子的情境,先给学生讲述小兔子的习惯,再讲它们故事。结合课堂任务编入情节动作。这样,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引发学习激情,调动学习情绪,充分发掘他们的创造力,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为您编辑]

三、从创新入手,创造发展氛围。

基础教育,以尊重个性为主题的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体育教学艺术》一书中讲到体育课堂是最有创新的课堂。因此,个性教育刻不容缓,其突破口在于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创新能力来自于强烈的表现欲望,教师要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千万不能扼杀孩子的积极性,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大胆创新、勇于探索,从而形成其渴望表现、渴望创新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因此要创设舞台,展示个性。学生的个性只有在得到充分肯定的时候,才能充分表现出来。因此,想发展个性,就要有展示个性的舞台。学生只有在轻松、活跃、融洽的民主氛围中才能发现自我,勇于表现自我,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便于逐渐锻炼成为具有大胆创新精神、个性丰富的人。尊重其表现欲就要给其机会,创造条件,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给每个学生展示个性的舞台。例如,让学生自主的进行比赛,自主设计活动,教师再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能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信心倍增,学习热情极大提高,学习积极性、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大大增强。

《有效教学》读书体会


《有效教学》读书体会

《有效教学》这书里并没有印象中的高深理论和花哨架子,写的还都是实实在在的教学方法,对自身的教育教学确实是深有帮助,让我获益匪浅。

首先是有效备课。在本章节中,提到了一些怎么样备课才实用的一些意见和做法,在我看来很有道理,比如说在怎样解决备课上课两张皮的问题上,孙剑荣老师的阐述就很有道理:她说备课的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师的钻研、思考,词语合适的教学方式及手段以达到好的效果。作为教师,首先应整体把握小学阶段教学的总目标和低中高段的各段目标,备课才能有的放矢。

把握了总目标和各年段目标,教学低段的备课可高瞻远瞩,中段的备课应瞻前顾后,而高段备课在冲向总目标的同时能居高临下,这样能注意个年段间的知识衔接,避免各自为阵的盲目性。如果吧总目标和年段目标看作面,每篇文章看作无数个点,点面结合,就能达到实用、高效。另外在教学方法的预设上,我们如果能从目标、核心环节、练习、板书、变化等多方面考虑备起,并且多参与有效的集体备课,那么对于我们自身教育教学水平来说将是一个很大的提升。

其次在有效指导方面,要适时;适度;适当;适合;适应。要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也就是在教学中,从学习目标的确定到教学内容的选择,从教学手段的安排到教学语言的运用,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为您编辑]

第三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善于反省。这话说起来有些老生常谈,因为平时我们也做了,也写反思随笔了,也知道自身的长处和短处,但真正领悟到其精髓的,感受到反思带给自己的快乐与成长的又有多少呢?所以要想真正提高,我们还要不断地终身地去学习、去反思、去换位思考。这是一个不断的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强化的过程。

从现在开始,我要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强化有效教学的意识,在反思、自查中提高自己的育人能力和教学水平。时刻提醒自己在每节课后自己主动反思:课上哪一个环节启发了学生?哪一部分是教学中的亮点?哪一部分教学效率高?下节课如何改进;主动把有效教学理念、有效教学策略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究竟应该教什么,怎样教?

通过学习了袁教授的《有效教学》对我们真的收获不浅!

《教学艺术》读后感


《教学艺术》读后感

作为一个新教师,踏入讲台的时间也不长,在很多方面都缺乏经验。所以看了很多教育方面的书籍,其中《教学艺术》,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从书中我知道了一些教学发方面的知识。

这本书比较系统的介绍了教学的结构,教师备课的重要性,怎样组织课堂教学,如何创造教学环境,教学语言的艺术等等对于我来说,这些都是比较陌生的,但踏上了讲台,作为一个老师,我应该对学生和学校负责,应该不断地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将自己业务提上去。

书中说到备课是老师开展教学工作的首要环节,是保证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做好的一项综合性工作。作为一个新老师,备课也是至关重要的,备课备好可以说。课就成功了一小半, 作为我们新教师,备课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应该对课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同时对自身的强项都要了解,这样就可以从你的侧重去系统备课,建立自己的教学风格,更好的建立你和学生的关系,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书中还提到,教学情感的重要性,人类的情感是社会实践的历史过程中发展恰里的一种特殊心理活动,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主管态度及其体验。老师与学生情感的建立可以说是不难的,在教学过程中,和平时的接触中都会产生情感。老师经常被比做蜡烛,他们经常用自己的光芒去照亮别人,在老师的奉献过程中,学生都是看见的,他们会和老师产生共鸣。知道老师是在为自己好。知道应该怎么样去回报老师,对于我们老师来说,这是非常欣慰的。在很多时候,我们也应该去帮助他们更好的掌握两好的学习方法,象我们音乐课上,可以经常花出几分钟时间,让他们来唱唱跳跳,缓解一下平常的紧张,让他们放松一下。

教师的语言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与学生沟通最直接的手段。同样是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不同的方式说出来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书中对教师语言有几个要求,教学语言要以传授知识,开发智力为宗旨;必须有教育性,能对学生起正面的积极的影响。在我刚来学校的那会,有时会被学生恶劣的行为激怒,控制不住自己,会对学生发脾气,但我后来也慢慢觉得,发火是没有用的,可能当时或接下来一两节课是有用的,但过几次以后,会变本加厉。所以象书中所说的,应该运用方法,用教师特有的语言艺术去引导他们。

看了这本书以后,很多教学方面的问题,我都找到答案了。希望可以把一些方法运用的更加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读《有效教学》读书体会


读《有效教学》读书体会

最近一直在看崔允漷主编的《有效教学》,很有感触,让我对怎样进行有效教学有了深入的思考。所谓“有效”,只要是通过教师在这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生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在一些教师眼里存在着一些误区:

1、“灌”得越多越有效

不少教师认为:只要多给学生“灌”一点,“喂”烂一点,就可以帮助其减轻学习负担,就可提高其学习效果。这样即使学生没有学好,也自感问心无愧。这种教学,由于把学生当成了存储知识的容器,尽管教师煞费苦心,但往往向学生:“灌”得越多,他们就越不愿意动脑筋,效果常常适得其反。

2、“秀”得越多越有效

在当前教学改革中,一些教师只重形似不重神似,常常搞一些非驴非马的“伪创新”比如,为追求师生互动,用“满堂问”来代替“满堂灌”。为追求课堂气氛,用“牧牛式”教学取代“填鸭式”教学。这种作秀式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把学生当成了演戏的道具和观众,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3、“磨”的越多越有效

加班加点,是当前不少中小学教师提高教学成绩的“法宝”。实践证明:苦教苦学苦考确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考分。但考试分数并不能等全于教学质量。因为教学质量不仅包括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等“硬性指标”更包括能使学生受益终身的自学能力、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健全的人格等“软性指标”。教师为社会培养的不是“考生”而应是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那种靠“磨”出来的学生,即使一时能获得较高的考分,但往往学习无后劲,日后也很难有作为。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 强化教学必须追求有效的意识

一个教师绝不能凭感觉、凭经验、凭苦干去搞教学,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机械性记忆、浅层次理解和简单运用上。要深深懂得课堂上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课堂上的无效是最大的无效。要经常思考自己到底应该给学生一些什么东西,怎样教学才是最有效,要时时提醒自己不当那种一心只顾加班加点、两眼只盯着分数教学的教师。

2、 反复尝试如何使教学更有效

要力使课堂教学有效,一是在课堂教学的理念上,应明确树立为只能而教、围绕问题而教,而不是单纯为知识而教、为考试而教。要相信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行为投入,还要关心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投入。只有这样,才不会上“糊涂课”。二是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师生应善于分别学会选择到最适合自己的教法或学法,只有引导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才有可能得到张扬、主题精神得到凸现,其灵活性、天性和“野性”得到保护。三是要自觉加大课堂教学“打假”力度,最大限度的减少各种虚拟教学行为和“正确的废话”,不乱抢占本该属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时间和思维空间,让课堂教学更加和谐有效,使师生的教与学能最佳的呈现互动、互助、互进的效果。

3、 注重总结进行有效教学的经验

一个教师要想搞好有效教学,除了要加强自身的努力实践总结外还要善于结合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借鉴好别人的成功经验。比如,江苏洋思中学提出的“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的教学经验,斯霞老师总结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教学经验。同时,还要学会反思自己和别人开展有效教学的经验,经常反思自己的各种“教学定势”和日常教学行为。

有人把教师分为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大师:第二个层次是好老师:第三个层次是“教书匠”:第四个层次是谋生者:第五个层次是误人子弟者。这种观点不一定很全面,但是确实比较客观地刻画出了一些教师的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是一种“双刃剑”,教的好可育人长进,教的不好可误人害人。不管你是否承认,现在有一些教师确实不适应不了学生的需要,说重点是误人子弟。强化有效教学,就会“逼”着我们去提高自身素质,尽快由传授型教师转变为科研型教师。

《思维与教学》读书体会


《思维与教学》读书体会

思维,是我一直想去探究的事物。在我的认识当中,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的发展必须具备直观认识。也就是说,直观的图像是学生思维发生、发展乃至超越的素材。

本着这样的认识,我开启了《思维与教学》一书(美国 杜威著),在书的第一章,我认识到了什么是思维?

在杜威的研究看来,思维有三种形式:一是反省的思维;二是意识之流;三是信念。其中意识之流是指昼梦、幻想等不受控制的心理过程;而信念是指超于事物以外而对这事物的判断;它确定(肯定或否定)一个事实、一种原则或一项定律;反省思维是从现有事实暗示其它事实,而以其间的实在关系作为信念的根据的一种过程,具体而言,它是有观念的秩然的连贯,是有受着控制的目的,出于个人自动的探究。

它一经开始,则必有有意的努力,把信念筑在证据与合理性的坚牢的基础上。

而且反省思维有三个中心因素:一是指观察不到的事物怎样暗示起来。即对把见到的事物和暗示的事物的关系,有什么可能,具什么性质,都作出思考。在此,所见的事物成为暗示的事物的信念的基础,成为它的一种证据。二是指示的作用。一事物预兆它的事物,是它事物的象征、线索或暗示。三是包含证据的信念。

从杜威关于思维的论述中,我认识到本课题的选择是有一定意义的,同时也认识到用图像的方式来引领探究是适合小学生的科学探究的。

其一,杜威所阐释的反省的思维与小学生的思维,其基点是一致的。反省的思维是从现有事实暗示其它事实,小学生的思维也需要以直观的事实为基本素材。[HTTp:///为您编辑]

其二,杜威所阐释的反省的思维与探究的核心要素是一致的。反省的思维是以现有事实与所暗示事实的实在关系作为根据的一种过程,而探究是一个基于假设的证据找寻过程,他们都以客观的认识为基点。

其三,反省的思维所表现出来的三大特征帮助我们清晰地认识了图像在探究中的作用,一是学生借助已经看到的图像,从而通过思维将图像建立起联系;二是图像可以发挥指示功能,从而做出预测和推想;三是依据图像所做出的思维,必须经历证据的进一步检验(或直观图像作为证据的进一步检验),才能是一场真正的科学探究。

综合上述认识,我认为以图像为支架的探究式教学,其核心是将课堂打造成一个以图像为背景的情境,从而让学生在经历图像中产生认识,在图像的结构化刺激中发展认识,并在基于直观图像的缜密探究和扩大观察中证实这种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图像为学生探究行为、探究思维、探究情感的不断发生、发展、乃至超越架构了一个个支架。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目标落实艺术》读后感


4月份从工作室借来了《小学语文名师教学目标落实艺术》一书,这本书汇集在教育改革与实践中涌现的先进理念、成果和方法,经过专家认真遴选、评点总结而成,代表了目前教育实践中先进的教育生产力,具有时代前沿性,是广大一线教师学习、借鉴的好素材。 书中经典的案例,情境式的叙述,流畅的语言,充满感情的评述,发人深省的剖析,娓娓道来、深入浅出,让我更充分地领会了很多先进、有效的教育方法。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目标落实艺术》通过介绍于永正、王松舟、赵景瑞等八位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经典案例以及教学观点等等,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个风格迥异、特点鲜明的老师。如:于永正老师的“艺术人生”,孙双金老师的情智课堂,王松舟老师精致大气的诗意课堂……让我感受到一个个名师的教学风采,让我领略了名师们的艺术修养。让我知道了语文课可以上的这么有魅力。

那么,他们是如何做到把课上的这么有魅力的呢?细细思考,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精心备课。“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对于这句几乎人尽皆知的话,有的老师可能要说,我们每天都在备课,那有什么稀奇的?每个老师上课前都要备课,可是真正能做到“精心”两字的恐怕就有难度了。何为精心?于永正老师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准确的把握教材内容;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教师的艺术修养。概括来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正如于老师所说:“拿到课文,首先读,哪怕是教过好几遍了。朗读课文是备课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读的同时查字典、词典,我的一切好的方法几乎都来自读。年轻的时候,我备课总是先看‘教参’;现在也看,但是在我思考过之后看。只看教参,没有自己的思考,我是从来没上过让我满意的课的。”回想自己真是惭愧,备课时不也是读完一两遍教材就开始看教参,抄教案,按照教案的设计去上课。很少在看教参之前去自己想想该如何去上这节课,缺乏思考。更何谈做到精心?这样的课怎能让学生感到兴趣呢?于老师说得好,“教学艺术来自执教者对所交内容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大到一篇课文的结构,小到一句话、一个词,都要了然于心,把它弄清楚,弄明白,否则就不能教,也无法教。”这是每位教师应该做到的,也是教学艺术的第一步。

另外,书中的每位教师的艺术修养也是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们在课堂上的收放自如,与他们的艺术修养分不开,与他们渊博的知识分不开。我想作为现在的我来说,那就是要多学习,多读书,开阔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才能使自己在课堂上做到收放自如!

看完这一本书,思绪久久不能平静。在我看来,名家仿佛时时刻刻在我身边,他们的话成了提醒,告诫我不要怎样,要怎样。就这样,我们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在从未相逢的情况下,开始了一次又一次促膝长谈,如愿以偿地倾听名师的教诲,取得智慧的真经。

读后感《《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书体会》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数学名著读后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