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文采版)。

一本好书就像沙漠中的一捧清泉,滋润我们的心灵,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在阅读过一篇书籍后内心肯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特别编辑了“苏东坡传读后感(文采版)”,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勤于学习才能乐于施教。每当我们看到一本好书的时候,内心总是会忍不住记录内心的启发和感想,那些从著作中所冥思震撼人心的话语,那些从著作中所触摸感动灵魂的文字2024,我们都能通读后感传递出来。爱学习,爱分享,尽在。读后感栏目为精心为大家提供各类著作的优秀读后感,分享快乐!

语堂的《苏东坡传》是一部很好的历史人物传记,同时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通过这本书,我清楚地了解了苏东坡这位伟大人物的一生全貌:

他将至情融化为笔端流淌的华彩;

他用豁达凝练成笔上飘洒的旋律;

他用痛楚压抑成意识奔涌的篇章;

人如其文,苏轼是一杯清茶,他将伴我一生。苦涩中遮不住的淡香溢出翠玉般的碧壶,沁满心田,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也是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的哀思。这种苦涩的思念被寄予给一杯清茶,被寄托给一轮明月。淡的相思,浅浅的哀愁无需言语,沉郁便是所有。

苏轼是一江碧水,他将伴我一生。掩饰不住内心的寂寥,倾诉不尽高处不胜寒的苍凉。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孤寂。在鬓发几百之际,故人不在,源于内心的寂寥。埋葬,便是所有。

苏轼在他用文字2024编织的梦幻中遨游,在他用诗堆积的象牙塔中放纵。浮游天地间放浪形骸外是他全部思念的凝结点,是里程牌,是伴我一生的人生格言。

回首苏轼,我无语。因为我正在用心和他作超然物外的风流。阅读苏轼,品位苏轼,我终于明白,一切痛苦只是过眼云烟,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如茶,伴我一生让我平淡;

苏轼如水,伴我一生让我宁静。

苏轼:我心中的永恒!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苏东坡传》读后感:我眼中的苏东坡


我眼中的苏东坡

——《苏东坡传》读后感

李青

最近读完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从行文中可以看到林语堂对苏东坡由衷的赞赏和喜爱。他认为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可是作者认为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作者透过苏东坡人生的各个方面向我们展示出了一位可爱的、历经坎坷却时刻绽放人格魅力的苏东坡。读完后,感触颇深的是以下几点。

苏轼的关注度极高。他好像现代的当红明星,一言一行都备受关注,且从皇帝到百姓,从文坛才子到闲云野鹤的和尚道士,都给予他极大的关注,这些关注是欣赏,是仰慕。于是有追星族欢迎他,追随他。苏东坡游庐山,在数百和尚中引起轰动。被贬惠州,附近五县的太守不断给他送酒食,有人甚至徒步两千里地来看他。在他贬到海南岛时,还有吴复古的道士追随。贬谪期间,所到之处,地方官员也慕名处处优待他。他的文章使皇帝也常举箸不食,即便被贬谪在外,新作也获得皇帝赞赏。这也引起当权者、政敌们密切“关注”,忌惮其影响力,于是有了嫉妒式的诋毁,无端的谣传,接二连三的打压。所以苏轼才有了“平生所得毁誉,皆此类也”的感慨。

名太高,对苏轼而言是一种负累。

苏轼性太直。盛名之下,彰显才华的诗作反倒成为政敌进攻他的利器,既然屡次祸从诗起,是不是可以三缄其口,将笔墨束之高阁呢?不,因本性的率直,他总是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对他而言,写作是抒写性情的乐事,而且具备心中情思,皆可畅达的能力,有所感慨必然行诸笔端。于是,面对王安石变法的种种弊端,他写诗,上书;在别人明哲保身之际,他却不顾利害,写下抗暴诗;乌台诗案,有惊无险后,他又诗如涌泉,写完后再感叹自己不可救药;游玩过桥(军事要隘)也要作诗“长桥上灯火闹,使君还。”这一出口可能带来两年劳役。甚至因为性子直率,面对腐儒程颐,他说出“伊川可谓糟糠鄙俚叔孙通”的玩笑话。总之,性格使然,一吐为快,思想不停,诗文不止。

苏轼心态达观。苏轼的一生有如过山车,抛得很高,落得很低。他曾一举成名,壮志凌云,曾身居清要,名动九州,他也曾锒铛入狱,一贬再贬,穷困潦倒。在坎坷的人生中,他原本开朗乐观的性格更加达观超脱。我想达观超脱可以理解为雨霁晚霞红的那种宁静之美吧。我非常认同林语堂先生分析苏轼达观心态时用的 “解脱”一词。所谓解脱即心情宁静。“做到心情宁静必须克服恐惧、恼怒、忧愁等感情。”经历了乌台诗案,经历了一贬再贬,苏轼不断思考后,他已然抛却了最初的恐惧、恼怒,平静地对待命运的安排,以一个超凡脱俗的田舍翁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在读传记《流放岁月》时,感觉苏轼的人生道路是越走越悲凉,然而,苏轼呈现出的却是越走越达观的心态。途中,在山顶的阁子里,腿感到疲惫,他悟道“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脱……不妨熟歇。”精神和谐了,所有的遭遇也云淡风轻了。他练瑜伽,烤羊脊,酿桂酒、橘子酒、松酒,做“浮马”,研究炼丹、制墨……生活对他重重压迫,他却以热情对待生活。

苏轼的才华是难以超越的,他人生跌宕起伏的种种况味也是我们无法体会的,他的人生态度却非常值得借鉴。即便是普通人,也有各自的人生烦恼,有想追而追不到的名利,有求而求不得的成就,有面对挫折时的无所适从,我们不妨也学习苏轼的人生态度超脱些,豁达些,用心的生活,将当下过好,过充实。

-完-

跋《苏东坡传》


纵览古今几多光阴,明明灭灭,沉沉浮浮,流俗终至于湮没,故今之观者,非贤即能者是也。然品苏于是也,尤感其奇伟非比常人,堪称翘楚,渎至情深,心生共鸣,不禁落泪。想其平生,古人之所以仰慕,令人之所崇拜,溢美之词数不胜数,今亦心动,跋《苏东坡传》谨寄敬爱之情,望锦书以传。

苏轼,号东坡居士,字子瞻,谥文忠。盖其一生,唯文忠二字险以微表。文,则经纬天地曰文,愍民惠礼曰文,圣漠丕显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则事君尽节曰忠,盛衰纯固曰忠。苏之于当时,居庙堂之高则争谏,不顾己利一心为国,处江湖之远则怀民鞠躬尽瘁两袖清风,实为君子所慕,小人所妒也;其于当世,虽不可见其形,然其音容笑貌尚得以于书典窥知一二,悟之于心则若脱胎换骨,影响之深远,弗能尽述,今之国人,概有东坡,虽陌生之人而可以谈笑风生,状如亲友,当为极誉!

东坡前时少年,聪颖好学,胸怀壮志,始欲拟以范滂,既承望于老父,又乞欢于老母。及至科举,作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其间言及皋陶,自有一番大胆创新,不禁惊异间有古之身而载今之神韵,更有欧阳修叹为弗如。后始仕,不图功业立就,无念衣锦还乡,但求顺己之心。随己之意,激浊扬清,宦海沉浮而独行其是,诸恶付之悠悠。其后调为湖州而复为知州也,书有《湖州谢表》,徒有满篇真情畅快,元气淋漓,尽付与牢狱之灾,是曰乌台诗案。知其为官意不在功名,仍不免怨新党之冤词愚弄朝,妄自尊大,愤哉!亦喟叹其浩然之气、英雄本色,正是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道与义,尽融于真性情,快哉!

东坡仕途,盛衰虽曰命,岂非其心性也哉!苏信佛,本自知在者短暂,失者永恒,来时如露,去时如电,无所物以凭借终生,故无所畏,似风随性,畅言无忌,信人无疑,心胸宽广则眼无狭隘之人,观其人为佛则自为佛。进退自如,宠辱不惊,游走于万千深沉而独自清明,行云于几多羁绊而全生养性,纯然淳朴,不染污秽,不拘于诋尽流俗,不止于私心雠隙。甫言于弟: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是故庙堂之浊难染其光风霁月,狗苟蝇营莫改其行云流水,正谓之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爝然泥而不滓者。然又非能比于陶潜之属,一入世,一出世,一迎世,一弃世,自然之本性可见一斑而从人之所无以望其项背。

命焉,清者知其本原,或长也,或短也,或顺也,或险也,或乐业,或戚也,无有定法,然持命则在于心也。命虽有定,而性豁达,而心清明,而情淳朴,岂非人事哉?读苏子如椽之笔,无加矫饰,淡如儿戏,纵有万丈豪情,业已余淡然矣。傲而妄不与狂相随,静而冷不与凝相依,悟而魂不与心相接,旦有郁事,尤觉如蝇在喉,吐之方快。然反观今人,甚至哀其弗如先人之通明,更无有超脱之意,或囿于功名禄饵,或羁于业次世俗。纯然易以极端,广博易以狭隘,虽囊中沉沉,尚不比心中轻轻。浓处味短,淡中趣长。静则神藏,躁则神天,以身外之物夺至珍之德,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度人之言累,由不逾气。是人也,大气者,方不累于轻浮俗套。气着,可增而强,可消而衰。强,则至大至刚,守本原,不移以外物,持自然之道;衰,则至弱至懦,失本心,同其流,合其污,弃自然之道而复之所弃矣。曷以习气,尽言以效苏子之状也。

《苏东坡传》有感


《苏东坡传》有感

苏东坡,又名苏轼,苏子瞻。著名的诗人,画家,书法家。

这位才华横溢的大家,一生是极其坎坷的。24岁时考取功名,先后在凤翔,杭州,徐州等地任职。他心系民众,所到之处,皆建树颇丰。他生性耿直,遇到不平事,总要说一说,"如蝇在喉,不吐不快".

作为一方父母官,视黎民百姓之幸福为己任,遭遇不良政法,势必提出异议。终究惹得小人嫉恨,遭遇陷害。他爱诗作诗,因此闻名,却也因此得祸。朝中奸臣无法找到苏东坡任职期间有何错处,只能在其诗中"挖掘"忤逆之罪,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后被发配至黄州。

在皇帝驾崩之后,由皇太后摄政,被昭回京都,予以重用,一路直升至宰相。可他不是政治家,却身在政治漩涡中心,面对长久以来的清议弹劾,觉得无比烦累,自愿请辞至地方。又到杭州,他称之为"第二故乡",开始大刀阔斧,建医院,修苏堤,清理河道。

看到终日不停的暴雨,他建议提前预备粮食,以防灾荒,然而,这又触及一些人的利益。建议没能被采纳,反倒为自己埋下祸根。灾难终究如期而至,许多地区,人民死亡半数。"小人浅见,只为朝廷惜钱,不为君父惜民。"这位大诗人,除了感叹"呜呼,天下苍生,奈何!奈何!",别无他法。

银色金属分割线

皇太后去世之后,一个18岁的昏庸皇帝执政,一些被打压的奸佞小人,死灰复燃,重新回到朝野,开始大幅度的报复,多数忠臣都被归为"元祐派",被降职贬谪,连一些死去的老臣都不放过,削官降爵,打压其后代。章惇甚至奏请皇帝给司马光挖棺鞭尸,并毁其《资治通鉴》。幸而,此次皇帝觉得太为过分,并未听信谗言。

当然,苏轼兄弟难免其黑手。苏东坡先被贬谪至广东惠州,发现他在广东生活甚好,又被流放至海南。海南当时还处于境外,苏东坡是唯一被发配境外的官员。那时的他已60多岁,海南气候闷热潮湿,缺衣少食,生活十分艰难。

苏东坡一生漂泊,有时舟车劳顿几个月,刚刚到一个新城市,还未休整踏实,又接到新的任命,匆忙上路,赶往下一发配地。好在他的才气人品,极为世人钦佩敬仰,所到之处,总有一些良善之士接济,总有一些文人知己陪伴,所以他并不孤寂,生活再困苦,也能把酒言欢,日子再艰难,也能吟诗高歌。

终于这位昏庸的哲宗皇帝只活到24岁,之后由其母亲皇太后摄政几个月,那些元祐老臣得以赦免,苏东坡才有机会返回本土。然而,在北返途中染上疾病,刚刚返回常州后,就结束了他颠沛流离,却也丰富多彩的一生。

苏东坡的一生多数时间都在朝为官,虽然他具备政治家的深谋远虑,但却不是政治家,因为他无心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他没有权倾天下的利欲熏心。他只是个一心为民的父母官,时时刻刻只想为民谋利,为民除害。他只是渴望自由的诗人,是心胸豁达的仙野道人,是童叟无欺的邻家老翁。他亦是百折不挠的斗士,刚正不阿的英雄。他是那个时代的伟人,亦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说到苏东坡,必绕不开王安石。小时教科书中提及王安石,只记得"政治家,王安石变法,青苗法"这些只言片语的概念,未曾想,他的影响如此"深远".王安石是个怪人,不修边幅,生活自理能力差,但在政见上却极其自我。有人评价他坦率真诚,洁身自好,只是刚愎自用。为推行新政,凡是反对者,全部被撤职贬谪。他自身并没有想要权倾一方的功利之心,只是为了疆域辽阔的强国之梦,付出再多代价在所不惜。

王安石变法的影响主要在两方面,其一,由于青苗法贷款利息太高,各项苛捐杂税压力太重,致使民不聊生。有家不敢回,有谷不敢收,甚至出现横尸遍野之惨状。王安石死后多年,民众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只有两条路走:一是遇歉年,忍饥挨饿;一是遇丰年,锒铛入狱。"其二,推行新政之时,多数人持反对意见,贤臣遭遇罢免之时,王安石启用了许多小人。小人一旦当权,后果十分严重。虽一度被打压,但"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在哲宗皇帝年间,先后被他们诬陷惩办官吏830人,辐射范围之广,其可耻可恨程度,令人发指。至徽宗年间,王安石新政仍在推行,罢黜流放的贤良忠臣,老的老,死的死,皇帝昏庸,小人当道,民间疾苦,无人体恤,直至最终,宋朝走向灭亡。王安石算不算是宋朝的罪人?

想来,苏东坡与王安石都是闻名于世,但他们于国,于民,于历史的意义,却是截然不同。

《苏东坡传》是十分丰厚的一本书。作者林语堂对相关资料考证详尽细致,这不只是关于苏东坡个人的传记,也是宋朝后期历史的综合呈现。与苏东坡相关的人物关系,社会背景描述细致入微,分析透彻深刻。而且,作者语言精炼优美,尤其许多景物描写,绘声绘色,仿佛身临其境,令人神往,读来真是一大享受。

《苏东坡传(纪念典藏版)》读后感_1500字


《苏东坡传(纪念典藏版)》读后感1500字

《苏东坡传》 读后感

------林稍柳笛(孝笑)

认识苏东坡,是从诗词开始的。

第一次读到:“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便被他的博大气魄所震慑。

后来 ,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那首千古绝唱:“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禁不住热泪盈眶,一下子就折服于诗人那款款深情之中了。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能如此褒扬女性、讴歌爱情之人,想必有着他与众不同、惊神泣鬼之处吧。

这次,有幸读得林语堂先生的这本《苏东坡传》,终于使我认识了一个不朽的精魂。

作为生命,或许只是细胞的偶然;而作为人,谁又能说不是生命的偶然呢?人名雁声,无疑应该是人所必然会孜孜以求的目标。通过《苏东坡传》,我们无疑发现了一个伟大的心灵,人生的楷模。

苏东坡的性格与品德的形成是有其深厚的历史与家学渊源的:作为小康之家的祖父,以三四万石稻谷开仓散粮,对他“三观”的形成无疑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东坡的母亲愿为“范滂之母”,“润雨细无声”般的言传身教浸润着小东坡的点点滴滴;父亲苏洵对思想观念的重视更甚于艺术的雅趣,以及其作品措辞的精巧工稳,必然影响着他的成长之路;而他与弟弟苏辙兄弟之间的友爱以及后来顺逆荣枯过程中深厚的手足之情,给予了苏东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另外,堂妹与他两小无猜的情感,还有他对堂妹倾其一生至死不忘的凄美爱情,无疑熏染着他温文儒雅、感情至深的诗人气质。还有他的家庭气氛,各种图书插列满架,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另外,钟灵毓秀的四川富地,带给他的俊雅、聪慧、豪爽、飘逸……

随着画卷的徐徐展开,我们似乎看到苏东坡一路向我们款款走来:

宫中图书馆的孜孜不倦;

与王安石论辩时的机智幽默;

上神宗皇帝万言书的酣畅淋漓;

为妓女赋诗的自然真诚;

随手便把判词写成小调的诙谐风趣;

与名儒、和尚、道士交往的名人轶事;

贬黜途中一路抗暴诗的酣畅淋漓;

密州“超然台”上的把酒问月;

兴建家庭孤儿院的古道热肠;

做菜、炖肉、煲汤的怡然自得;

拯救溺毙婴儿陋俗的奔走呼号;

买房结果却钱房两空的不计后果;

誓与官员腐败不两立的单枪匹马;

上表宽免公债为民请命的名士本色;

修建公立医院的丹心热血;

国画《西园雅集》的精美绝伦;

《凌虚台记》的戏谑调侃;

百尺“黄楼”的巍峨挺拔;

“乌台诗案”的血雨腥风;

“炼丹”修行的虔诚不辍;

苏堤春晓的依依垂柳;

为民祈雨的拳拳赤城;

徐州抗洪的临危不惧;

监狱设医的仁爱关怀;

罢官为农的田园诗话;

赤壁夜游的幽幽萧声;

瑜伽养生的冥坐清心;

赈灾放米的坦直无畏;

疏浚运河的高瞻远瞩;

引水入杭的百年大计;

平抑米价的大刀阔斧……

诚然,有人说林语堂先生基于对苏东坡的万般喜爱,无形中夸大了他的优点,塑造了一个完美无缺的艺术形象。不过,我要说的是,即使真有着些许的泡沫,那也是因为苏东坡臻于完人的所作所为而造成的涟漪,不能怪文章本身。我们看到的是林语堂先生满怀敬仰的一颗真心。

正如林语堂对他的评价那样:“苏东坡这个人,快乐时很难说不快乐,不快乐时也难做快乐状。”的确,苏东坡一生的幸与不幸都在这寥寥数语之中。他那遗世独立的风骨,悲天悯人的情怀,傲视天下的气魄,独领风骚的才华,都将和他的千古诗文一样,永远彪炳史册,为后人世代传唱。

《苏东坡传(纪念典藏版)》读后感_1900字


《苏东坡传(纪念典藏版)》读后感1900字

看完《苏东坡传》对王安石的描写(林语堂对王安石的描写还是有所偏见的,还好有很多后人正确的看待了这个问题,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王安石),又碰巧读到了《游褒禅山记》,前后对照,竟能找到许多契合之处,便有感而发。——题记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在至和元年时写下的,当时他三十四岁,刚刚从舒州通判的任上辞官回家,途中他随友人一同游览了褒禅山,不久之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下了这篇游记。游记并没有着墨记录褒禅山的奇崛瑰丽,反而大力描写了他自己的所思所想,心得体会。
他们一行人在褒禅山的后洞,越走越深,越深越奇,真是人迹罕至。正当他们对前面的探险兴致勃发之时,一个人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灭了。众人遗憾的走到洞外,却发现火把所剩尚多,自己也尚有余力,于是纷纷责怪起这个劝说的人。王安石也颇为后悔,埋怨自己没有坚持己见,不该附和众意,扫了冒险的乐趣。于是他颇有感触的写下“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他认为,一个人只有秉着尽心竭力,百折不挠的精神态度才能完成别人所不能完成的事业。王安石随后也真真成了这句话不折不扣的践行者。
经过长期的实践和蛰伏,胸怀大志的王安石终于得到了宋神宗的赏识与支持,如愿以偿成为了大宋王朝的革命指挥官。望着日渐孱弱,国库空虚的大宋江山,王安石心力澎湃,目标清晰,信念坚定,这正合了他在《褒禅山记》中写的那句“有心与力,而又不遂以怠”,手握变法良策,背有皇帝撑腰,大刀阔斧的改革一触即发。
古之变法者,必须拥有破釜沉舟,功成身死的觉悟,否则便不足以对抗守旧势力的攻讦。于是均输、青苗、市易、保甲、免役、方田……一道道新政从朝廷散向民间,他为大宋王朝下了一剂又一剂的猛药。
果不其然,新政推行不久,王安石就受到了守旧势力的多方非难。甚至连皇帝也有了些许的动摇,然而,早已觉悟的王安石再也没有重蹈褒禅山上的错误,他据理力争,以身相搏,试图将新政快速迅猛的推行下去。王安石不遗余力的推行新政,甚至在争辩中发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惊天大论。开展新政不力的官员,他立即罢免;上书劝谏的老臣,被他批为“流俗”;曾经的故知、恩人,被他逐一舍弃。
然而,这些药对于内忧外患的大宋来说,实在是太猛了,修补好的地方还没来得及完全复原,就被新出现的问题再次吞没。倔强刚愎(安石性强忮《宋史·王安石传》)的王安石已经无暇顾及,他需要的只是一个契机。在他眼里,自己的新政就是大宋王朝的强国经略,大宋王朝将在他的新政中走向太平繁荣,甚至开疆拓土,成为华夏历史上最璀璨的那颗明珠。而他自己就是管仲,就是商鞅,是上应天命,成此大业的主导人。
王安石的心里对褒禅山的扫兴而归,可能还有所回念,因为此时他面临着和当时一样的境地。如果后退,他就再也见不到富强繁荣的大宋,只有无所畏惧的一往无前,才能到达别人所不曾到过的远方,才能见到最绚丽的景色。即使这条路,比褒禅山的后洞更加艰难,即使自己的身边无一知己相陪,他也要一如既往的走下去。
可事情的轨迹却慢慢地发生了变化,王安石的敌人越来越多,队友却越来越笨,卑鄙小人趁虚而入,劣绅贪官借机豪夺,让本就孱弱的大宋变得更加不堪。此时的王安石,不仅不愿正视摆在面前的现实,更是觉得这是变法道路上理所当然的牺牲,于是他隐瞒事实,巧骗皇上,他心中所期待的仍是变法大成后的那个辉煌之日。
可是,历史的车轮无情碾碎了他最后的梦想泡沫。王安石大概做梦也没想过一幅画竟然成了他新政的终章。在一片讨伐声中,王安石黯然退出了政治的舞台。他辞官回家,浑浑噩噩的度过了一段老年生活。
宋神宗死后的第二年,王安石的新政被废止,他听说以后,害了一场大病,随后郁郁而终。不知道那时的他,是否还能能想起来褒禅山上,那个“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的后洞,是否还能记起自己那句“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有趣的是,王安石在《褒禅山记》最后写道,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的真相,谁能说的完呢?(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结合一些古书上对王安石片面又尖刻的描写与抹黑,不得不说王安石真是早早地就看破了真相,可谁又能回到千百年前看一看那个不破不还的王安石呢?不如就像王安石说的那样,做一个深入思考,谨慎取之的人最好。
后记:绍圣元年,王安石配享神宗庙庭,谥号“文”。也算是为王安石轰轰烈烈的变法事业献上了最后的礼赞。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苏东坡传读后感(文采版)》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苏东坡传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