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老子读后感800字

老子读后感800字

老子读后感800字2020。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阅读是人数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阅读作品后受益匪浅,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懂得了更多道理,其实最好的阅读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读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那么该要如何写好作品读后感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老子读后感800字2020”,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老子读后感800字2020(一)

在图书馆借了一本《道德经》,看完后虽然觉得不能完全地读懂老子的思想,但是心中还是感觉一片坦荡,觉得此书对我们深有益处。

《道德经》这部着作是老子所写,但不是介绍老子生平事迹,而是讲道论德,所以叫做《道德经》。《道德经》全书原本分为上下篇共五千多言,上篇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讲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讲德。

老子说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的规律。我对《道德经》的理解是无为而治和尊重自然规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有时候人们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于身败名裂,不能保全。因此,怎样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时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够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经》就给了我们这方面的启示。

人在得意的时候,家庭、事业顺风顺水,此时的人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狂妄自大。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招人嫉妒,也会树敌太多,甚至招来杀生之祸。在老子看来,福气来临时,我们要提醒自己祸根也来临了,自己不要那么盛气凌人,要懂得谦恭,否则失意时就会走投无路。还有不能狂妄自大,不要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天下无敌,强中自有强中手,肯定有人比你会更厉害,更出色。但我们达到目标时也不能到出炫耀,不能自负,不能骄傲,要有谦虚之心。

老子说是以圣人出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认为,我们应该用顺其自然的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世间事务,这就是不言的教导;只有任凭万物生长而不加干涉,而生养的万物又不据为自己所有;为万物的生长尽力而为却不认为是自己的能耐,有功劳而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一个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绩总是不会失去,而是永存。

无为是一种心境,是一种修养。假如我们能够做到无为,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的稳定。如今社会物欲横流,许许多多的人在利欲面前迷失自我,假如我们能够做得到无为,那么我们也将活得更轻松、更快乐。

《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瑰宝,其中道理还得我们亲自阅读才能理会,《道德经》是一部值得永远学习,永远研究的经典之作。


老子读后感800字2020(二)

老子其犹龙乎?这是孔子对老子的赞叹。老子何许人也?

老子姓李名耳字2020聃。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二十五时诞生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当时的中国呈现出极为灿烂的文化一些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纷纷产生一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老子就生活在那个伟大的时代那个时代也正因为有了老子才更加伟大。

老子曾做过周朝守藏室的史官。在那里他潜心于书籍之中所以习得鉴往知来的历史所以对人世有了得深的体认。老子运用他深邃的思维创造出了灿烂亘古的道家思想。

其间同时代的另一位伟人孔子来拜访。他向老子请教了很多问题对老子的博学和科研成果很佩服。孔子怀着感激的心情离开了洛阳。回到鲁国后常常对人赞美老子。

孔子曾用瑰丽的语言赞美老子:鸟会飞我知道;鱼会游水我知道;曾很走我知道;但是龙它在去端在天上无法捉摸深不可测李聃就像龙一样啊!

老子的哲学被称为智者的低语、滋润心灵的甘泉它究竟是怎样的呢?

应该说老子本意是用于政治的但它的主要用处却是在为人处世方面。

人们看事物多是从正面看而老子却是从反面看。以柔克刚就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世上竞争者取胜之决窍。

自古以来一般的教诲都是:人要表现坚强不要表现柔弱;人要表现聪明不要表现愚鲁。而老子的观点则反其道而行之:人要表现柔弱不要表现坚强!人要表现愚鲁不要表现聪明;人要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

柔非怯懦而是一种以退为选的权变一种骄敌之志而暗蓄力量的极高计谋。自己示弱可以侠敌人不注意而得保全。太刚者锋芒太盛容易招惹事非暴露自己之不足为柔者所败!大柔非柔到刚无刚!

在身体上牙齿最硬可谓刚而舌头则是柔者。但是等人年纪大了牙齿都脱落而舌头完好这是为什么?大树比小草刚强的多但时当台风来的时候大树经常连根拔起而小草却安然无恙;风无形无体却能够拔屋倒树;水可方可圆可谓至柔却能够怀山襄陵。这不是说明了刚强的未必是强柔弱的才是真正的强吗?


老子读后感800字2020(三)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中,许多为人的一句话令我们终身受益,让我们不禁对先辈们的智慧暗暗赞叹,也迫切的希望能够回到那个时代,去目睹那些伟人们的尊荣,去静静聆听他们的淳淳教诲

《老子》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令我终身受用,当我们感叹别人是多么的成功、多么的有钱但是我们只是停留在羡慕的阶段,从来没有坐下来静静地思考,别人为什么这么优秀、这么成功难道他们一生下来就这么成功吗?当然不是,他们之所以走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前面,是因为他们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坚持不懈的从一无所有做起,他们所付出的是我们的很多倍,自然就会比常人收获的更多。

工作是这样,学习又何尝不是呢,我们为了取得一个好成绩,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的去吸取知识,不断的像土一样,一点一点的累,成就九层之台,像毫末一样,一点一点的生长,长成合抱之木。

人生亦或如是,人生路漫漫何其修远。我们每面对一个困难,就在人生的路上跨出了一步。这一步看似微不足道,其实对我们每一个人都至关重要。那一步,令我记忆犹新。

考试,看似痛苦,却如同人生一样,每解一道题都如同跨过了一道困难,我记得考试时,开始我做的行云流水,没有丝毫的问题,可越做到后面,就如同陷入泥潭里一般,寸步难行。我费尽脑力,终于一路过关斩将,杀到最后一题,可最后一题如磐石坚硬,油盐不进,我坐在那里冥思苦想,却拿它没有办法。我看向窗外,看着那蔚蓝的天空,纯洁的白云,突然产生一丝明悟,考试如人生,要学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只是一味的追求答案,却忽略了过程,忽略路上的一切。于是我开始从基础入手,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最后费劲千辛万苦,最终把这块磐石打磨成一件艺术品。这次,让我在人生的漫漫长途上,踩下了最困难的一步,但让我对这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了更深的了解,对老子那博大精深思想,所折服。

老子的思想、智慧,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老子在四五百年前便懂得了现在我们人类都难以理解的哲学。他的思想、智慧无时无刻侵润我们的人生,他的语言传承了我们中国璀璨的文明!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老子》读后感800字2篇


《老子》读后感800字

如果说,半部轮椅可以治天下,则一部《老子》可以治宇宙。《老子》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

李约瑟说,中国文化就像一颗参天大树,而这颗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可以见得:《老子》是如此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颗奇葩。读了《老子》,我只能说是读了《老子》,理解了这部巨著中的皮毛罢了。对于自己,只能说,选出几个特有感想的来说。

《老子》开篇为我们讲述了 “道”,道产生了天下万物,可它不是一般的道,不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是非常深邃奥妙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道创生万物的本原。《老子》中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混而为一”道。这与古希腊的很多哲学家的想法很不一样,泰勒斯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水,亚里士多德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乃至后来在科学水平比较高的情况下,出现了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这一说,让我不禁思考:在古代中国,为什么会认为道这虚拟的东西是万物的本原,而不是跟西方所说的某一特定的物质。难道是文明的本质性不同吗?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其实,客观世界就是矛盾对立着的,可人们却因为自己的主观,有了所谓的美恶、善与不善,这才有了每个人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等等。可在《老子》里面,“有无相生,难以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每个事物的存在都是以其对立面的存在来体现了。也许,这就是我们中国古典哲学中的“相反相成”。

“上善若水”这是家喻户晓的一句经典了,可又有谁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内涵呢?老子以水来教化世人,用水性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不就是说高尚的品格就像水那样,那么柔,停留在卑下的地方,滋润万物却不与之争。这才是最高的善吧。而如今,反思社会,争权夺利,趋炎附势,哪能体现善呢?又还有多少人做到无私呢?老子认为“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能自生,故能长生。”由天地之长久存在,是因为天地如此无私的奉献着自己。所以。老子说:“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由于自己的无私,最终成就了自己,如此都伟大呀。

其实,《老子》里讲到了很多人道的部分,正是我喜欢的。关于为人处世的哲学:“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为人之道,要求行事须留有余地,不要把事情做得太过,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一个度,应该适可而止。人们不可“盈”,一个人在成就功名之后,就应当身退不盈,才是长保之道呀。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道之伟大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乃万物之母呀。

老子的《老子》,是那么深奥,又是那么深不可测,早晨一露珠,夜晚一颗星,都在这伟大的道里面,渺渺众生中的我,是多么想了解这伟大的道呀,只有继续努力地学习着,才能越来越接近“道”。慢慢地了解道,如同数星星般,无穷无尽。

《老子》读后感800字

《老子》一书作为我国先秦文化的代表作之一,我觉得有它的独到之处,它的思想内涵非常深刻,而且它所讲述的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天文、地理、历史、政治、文学、为人处事之道等等。我等小辈只能从字面肤浅的理解,其中也许有对也有错的地方,但皆为我个人的想法。

《老子》第四十九章-------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圣人可以喻之为高层决策者,常常没有存私心,以百姓的需要为自己的需要。一心向善的人,我也以善心、善意对待他;用心不良的人,我也同样以善心、善意对待他;这就是思想品德向善的表现。诚信的人,我信赖他;不守信用的人,我也以诚信对待他;这就是思想品德以信为本的体现。圣人处在庙堂之高,吸气的样子,因为天下混乱了他的心智,老百姓都注意他的一举一动,圣人都害怕它。

《老子》当中的治国治民的思想与方法,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

当今的高层决策者,我觉得应该从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其有益的成分,博大精深的先秦文化《老子》一书,非常值得学习、借鉴。古之圣人都以老百姓的想法为自己的想法,作为现代的高层决策者更应该以老百姓为重,想老百姓所想,思老百姓所思。广大的老百姓是我们社会稳定的根基所在,决策时,不能以公共利益为借口而损害老百姓的利益。我觉得我们中国的老百姓是最善良、最诚实的,既然老百姓是如此,作为决策者更不能因为老百姓的善良和诚实而觉得好欺负,在决策时一而再,再而三的牺牲老百姓的利益。对善良和诚实的,要将心比心,对于心不善和不诚信的人,要通过教化,感化他们。决策者站在庙堂之上,不要把自己摆得高高在上,要亲近群众,深入群众,听取他们的心声和意见。要注意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因为你的一举一动都在老百姓的注意之下,古人对此都心存畏惧,现在的决策者更应该保持敬畏之心。

联想当下的社会现实,什么城市暴力拆迁、刑讯逼供、城管暴力对待小贩、群x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情何以堪!我试问,这个社会到底为何了?广大的社会民众为我们的这个社会的发展繁荣做了巨大的贡献,甚至付出了一生和生命。在有时候,一句公共利益就抹杀了他们的希望和理想,这些决策者的良心何在,责任何在?公共利益是大事,没错。但公共利益需要不应该是随意损害老百姓利益的理由。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贯彻群众路线、切实转变作风,多做顺民意、解民忧、得民心的实事,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社会不和谐了,所以需要和谐!和谐社会关系你我他,也关系社会和国家,不但普通民众有责任,决策者也有责任。而且决策者负有更大的责任!决策者的任何决策都会影响很多人,影响非常广泛,所以要非常谨慎。

老百姓是水,决策者是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宜审慎!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800字


在假期中,我读了《老子》一书,谈不上什么理解,只能说是一些感想、体悟。《老子》虽然并不是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章,但是里面仍然有很多关于教育的思想。它意蕴深远,让人思考,常读常新。

将老子的思想转换到教育中来,就是自然教育的思想。老子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这与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异曲同工。按照老子的理解,教育应该顺其自然,而不过过分强调主观意愿。教师的权威应该不被儿童感知到,这才是最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都要处于谦虚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尊重自然之道。这些思想,在我们这个年代应该进行批判性继承。

在我们的教学上,如果孩子在课堂上走神,当然可以直接批评:“某某,注意听讲!”老实胆小的可能吓一跳,赶快坐好,但过一阵可能又故态复萌;有逆反心理的可能就会脸色不善,甚至嘴里咕噜咕噜地嘟囔,虽然老师是好意,但传递到学生心里却成了恶念,课堂的气氛就有了火药味。有时课堂上学生竟然和老师顶嘴,僵持起来大家都下不了台。学生肯定是不对的,但如果老师“曲则全”,表扬旁边的同学来提醒走神的人,或者请走神者回答一个问题,旁敲侧击地暗示一下,同样是批评提醒,转一个弯,大家心平气和,彼此相安无事,这样岂不是更好?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看问题要辩证地看待。正所谓福祸相依,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应该抱着一种平常心,顺其自然。更进一步来讲,要将生活中的每一次遭遇都看成生命成长的历程,将遭遇中的精神、能量转化为自身生命的体验中来。对待生活,要有好的心态,不要过分关注荣辱得失。这样的话,才能做到通过无为达到有为,通过不争而没有人与之争。

低头静想,学生要照我的思路去回答,依我的指挥棒去质疑解难。他们还会体会到求知的快乐吗?

教育,是要遵循规律的,就像道德经里所讲:“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万事万物,都各有其根本,安静平和地遵循它,等待它,顺应它。放在教育上,我想,是不急不躁,是尽力而为,顺其自然。

成长是个缓慢的过程,教育也是个缓慢的过程,就像老子所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在书中,有许多地方都是从自然现象引到社会道理。在论述君主要居于百姓之下就是因为大海居百川之下而容纳百川。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逐渐丢失了这种敏感。我们缺少了从细微处看道理的能力。这是一种洞察力,也是一种理解力,更是一种阐释力,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锻炼。

老子读后感700字:老子读后感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中,许多为人的一句话令我们终身受益,让我们不禁对先辈们的智慧暗暗赞叹,也迫切的期望能够回到那个时代,去目睹那些伟人们的尊荣,去静静聆听他们的淳淳教诲

《老子》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令我终身受用,当我们感叹别人是多么的成功、多么的有钱但是我们只是停留在羡慕的阶段,从来没有坐下来静静地思考,别人为什么这么优秀、这么成功难道他们一生下来就这么成功吗当然不是,他们之所以走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前面,是因为他们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坚持不懈的从一无所有做起,他们所付出的是我们的很多倍,自然就会比常人收获的更多。

工作是这样,学习又何尝不是呢,我们为了取得一个好成绩,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的去吸取知识,不断的像土一样,一点一点的累,成就九层之台,像毫末一样,一点一点的生长,长成合抱之木。

人生亦或如是,人生路漫漫何其修远。我们每应对一个困难,就在人生的路上跨出了一步。这一步看似微不足道,其实对我们每一个人都至关重要。那一步,令我记忆犹新。

考试,看似痛苦,却如同人生一样,每解一道题都如同跨过了一道困难,我记得考试时,开始我做的行云流水,没有丝毫的问题,可越做到后面,就如同陷入泥潭里一般,寸步难行。我费尽脑力,最后一飘过关斩将,杀到最后一题,可最后一题如磐石坚硬,油盐不进,我坐在那里冥思苦想,却拿它没有办法。我看向窗外,看着那蔚蓝的天空,纯洁的白云,突然产生一丝明悟,考试如人生,要学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只是一味的追求答案,却忽略了过程,忽略路上的一切。于是我开始从基础入手,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最后费劲千辛万苦,最终把这块磐石打磨成一件艺术品。这次,让我在人生的漫漫长途上,踩下了最困难的一步,但让我对这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了更深的了解,对老子那博大精深思想,所折服。

老子的思想、智慧,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老子在四五百年前便懂得了此刻我们人类都难以理解的哲学。他的思想、智慧无时无刻侵润我们的人生,他的语言传承了我们中国璀璨的礼貌!

老子读后感作文1300字:老子读后感


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礼貌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

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能够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

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同心态层面。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透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持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思是说五彩缤纷的世界使人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声音使人震耳欲聋,美味佳肴使人馋涎欲滴,纵横驰骋的心灵使人心态若狂,拥有贵重难得的货物使人心惊胆寒。就从视、听、味、嗅、触、物六方面形象勾划了人们因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意在教人约束,收敛人们的贪欲之心。

再看老子《道德经》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我们能够看出宠辱若惊的根源就在于为吾有身,为吾有身就在于人的心性不能清净如水,清澈透明,把个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处世,致虚守静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何来贵大患若身呢

由此,净心能使自己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能时刻检束自己的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净心是持续清醒认识的源泉。

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明智则生慧。道祖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只有不妄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什么是有为呢尽心扮好社会主角,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职责,就是有作为。是的,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时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没有进入静心、净心的心境,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百行德为先,崇尚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各行各业,各村各户都在努力提高群体的道德水准。具体来说,就是将静心、净心、尽心三心衍化为六心教育: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热心献给群众,关心献给同事,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在现代经济社会下,重读和阐释圣典《道德经》,让人们能致虚守静、净化心灵,从而尽心尽职,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工作团结,有利于家庭和睦!

《听老子讲道》读后感800字


读《听老子讲道》有感

中华上下五千年,出了无数的英雄豪杰、文学大师。在这众多文学大师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儒家的孔子、道家的老子、法家的韩非子等等。而现在我读的这本书,就是那闻名天下的老子毕生的道义总结,让我来给你们娓娓道来。

这本《听老子讲道》总共可以分为几点来诉说。

一、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这个词很多人都听过,但是真正去理解它的却寥寥无几。许多人字面解释说:大智若愚,就是非常聪明的人好像很笨一样。然而这个解释对不对呢?答案是肯定的,没错,大智若愚就是看上去很傻,不介意牺牲自己的利益,愿意去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这也就是成功者所为。别人不愿意操练,他就要更加努力地去操练;别人不愿意做准备,他却更加勤奋地做准备;别人不愿意多付出,他就多付出。所以,他成功了,而那些天才,聪明的人却没有成功,这就是大智若愚。

二、“无”胜于“有”

看着我这个标题,很多人会嗤之以鼻。无怎么可能会胜于有呢?无不就是什么都没有,一个穷光蛋吗。我只想对这些人说:“是的。”没错无就是一无所有,但是,一无所有也意味着没有痛苦、悲伤、悔恨等。我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少妇坐在河边哭泣,哭得非常伤心。一个路人看见了,就走过去问她发生了什么事。少妇哭着说:“我的儿子死了,丈夫把我赶了出来,如今我走投无路,一无所有了,我觉得生活实在太痛苦了。”那个路人问:“那你出嫁前,觉得痛苦吗?”妇人说:“那个时候我无忧无虑,过的非常快乐,不知道痛苦是什么。”路人就说:“对啊,在你出嫁之前,也没有丈夫和儿子,但是你一样过的十分快乐。如今你这么痛苦,可见不上没有丈夫儿子这件事让你痛苦,而是你自己的心。”人生便是如此,我们总是去定义人生:拥有是幸福,失去是痛苦;得到是快乐,放弃是哭泣。所以我们才会去害怕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怕这一切不能永恒,所以就紧紧地去抓住它,不让他离我们而去。但是,抓的越紧,失去的也就越快。所以“无”看似一无所有,但是它却比“有”要拥有的多得多。

三、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是老子思想中十分重要的一门,上善若水的意思大多数人知道,我就不多说了。人们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句话就很好的说明了人的天性,人都是喜欢往高处走的,没有人喜欢鞠躬尽瘁,谁不想当大哥。但是,做人不能总想着当大哥是把,做人就是要像水一样,甘居下位,有容纳百川的胸怀,与世无争。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是非常难的,也正是因为这般的困难,凡是能达到这点的,已经算是超凡脱俗了。

四、适可而止,学会止步

适可而止,这四个字,说起来十分容易,可是做起来,却很少有人可以做到的。我们当今的生活,比起我们的父辈、祖辈,不管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好太多了。但是当你去问“你幸福吗”这个简单的问题时,却很少有人能露出一个开心的笑容点头称是,因为人们总是把注意力放在没有完成的事上,如婚姻不理想、工资不够多、房子不够大、车子不够好、饭菜不好吃等等。人们总是在抱怨自己得到的还不够多,总是想得到的更多、更好。人生最大的祸害就是不知足。著名的股神巴菲特曾经说过:对于一个人来说,生活需求是很容易满足的,无非就是一日三餐,一个房子,一张床等等的小东西。但是永远都填不满的是人们那无边无尽的贪念。其实,人生在世,所需不多,因为,你只有一个胃。”可悲的是,现代生活中不知足者总是多过知足者,他们往往认为幸福等于财富。然而过度地去追逐名利,就好像多米诺骨牌,一个贪念升起,就会产生一连串的贪念,环环相扣,没有尽头,但那无穷无尽的欲望只会让心越来越累。财富究竟是什么?永远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身外之物!

在这之后,我这想说一个道理:舍得,舍得,有舍才会有得。有得必有失,有舍必有得。得到的时候,想不失去,拼命保护,也是留不住的。舍弃的时候,想不得到,一直拒绝得到,上天也会在下一次给你更大的礼物,你逃也逃不掉。这就是一句话说的“是你的总是你的,逃到天涯海角也无所遁形;不是你的终究不是你的,你拼命争取也无济于事。”你只有失去了,才会得到,懂得得到的道理。

读《听老子讲道》,笑对幸福人生。《听老子讲道》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精神上的财富,还有那对灵魂的升华。

写读后感作文800字:老子读后感


有人说: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神奇的时代,涌现了那么多伟大的思想家,而且一下子就奠定了中国人的思想基础,光是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就影响了中国人两千多年延续至今,此后的人们只能不断地加以诠释而没有更多的创新。老子就是其中一位伟人。

孔子曾说老子其犹龙乎,这是孔子对老子的评价。他还这样赞美老子:鸟会飞我明白;鱼会游水我明白;曾很走我明白;但是龙它在去端在天上无法捉摸深不可测李聃就像龙一样啊!可见,老子是伟大的。

老子所处的时代就应在西周晚期,王道不行,群雄四起,民心不古,争强好货,危机四伏,百姓苦不堪言。他把当时种种乱象都归结到一个原因,即阴阳之道失衡。他经过类比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再到治世者(圣人)和被治者(民众)之间的平衡关系,冀期望于透过在政治上调节相对应的阴、阳以平衡世道。

老子期望看到一个他想象中的和谐世界,他把以前的太平盛世和当时的乱世进行比较,发现问题都出在统治者(圣人)身上,他理想中的圣人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和天道一样,生化万物而不占有,大有作为而不居功自傲,功成身退的人。而民众则该是心虚无欲、不争名、不夺利、身体好,有吃有住有田种并能安份守己的民夫。

老子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意思就是说:邻国很近,彼此能够互相望见,鸡鸣犬吠之声也互相能听到,但是大家彼此直至老死也不相往来。很多人都认为老子的这种想法很封闭,对于这天的社会来说,这显然是消极的思想。当今的世界主张开放交流,老子的这一思想就好比我国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后果则是使我国落后挨打。所以不相往来的思想在这天是行不通的。

但是,老子的这一思想是在乱世中提出的。所以我们就应从用心意思上去理解这一思想。我们就应理解为老子是在强调人与人之间相互独立,精神上各得其所的一种理想社会状况。老子主张在平衡、长远的基础上,构建人类和谐社会,让国民健康、快乐、幸福、自由的生活。所以我们就应把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翻译为让国民热爱自己的家园,愿意在自己家园生活至老死,不愿离开自己的家园而迁居他国,也就是爱国思想。这样就应是对这一思想更用心的理解。

《老子》读后感1200字


老子读后感1000字


老子读后感1000字范文一

有人说: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神奇的时代,涌现了那么多伟大的思想家,而且一下子就奠定了中国人的思想基础,光是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就影响了中国人两千多年延续至今,此后的人们只能不断地加以诠释而没有更多的创新。老子就是其中一位伟人。

孔子曾说老子其犹龙乎?,这是孔子对老子的评价。他还这样赞美老子:鸟会飞我知道;鱼会游水我知道;曾很走我知道;但是龙它在去端在天上无法捉摸深不可测李聃就像龙一样啊!可见,老子是伟大的。

老子所处的时代应该在西周晚期,王道不行,群雄四起,民心不古,争强好货,危机四伏,百姓苦不堪言。他把当时种种乱象都归结到一个原因,即阴阳之道失衡。他经过类比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再到治世者(圣人)和被治者(民众)之间的平衡关系,冀希望于通过在政治上调节相对应的阴、阳以平衡世道。

老子希望看到一个他想象中的和谐世界,他把曾经的太平盛世和当时的乱世进行对比,发现问题都出在统治者(圣人)身上,他理想中的圣人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和天道一样,生化万物而不占有,大有作为而不居功自傲,功成身退的人。而民众则该是心虚无欲、不争名、不夺利、身体好,有吃有住有田种并能安份守己的民夫。

老子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意思就是说:邻国很近,彼此可以互相望见,鸡鸣犬吠之声也互相能听到,但是大家彼此直至老死也不相往来。很多人都认为老子的这种想法很封闭,对于今天的社会来说,这显然是消极的思想。当今的世界主张开放交流,老子的这一思想就好比我国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后果则是使我国落后挨打。所以不相往来的思想在今天是行不通的。

但是,老子的这一思想是在乱世中提出的。所以我们应该从积极意思上去理解这一思想。我们应该理解为老子是在强调人与人之间相互独立,精神上各得其所的一种理想社会状况。老子主张在平衡、长远的基础上,构建人类和谐社会,让国民健康、快乐、幸福、自由的生活。所以我们应该把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翻译为让国民热爱自己的家园,愿意在自己家园生活至老死,不愿离开自己的家园而迁居他国,也就是爱国思想。这样应该是对这一思想更积极的理解。

老子读后感1000字范文二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释、道文化更是传承千年,堪称中华民族思想之结晶,而《道德经》一书便是道家文化的集中总结。

《道德经》又名《老子》,是老子西出函谷关时所作。全篇5000余言,分为道篇和德篇,其中的好多话语早已广为人知。

在此,我想强调一点:知识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深越好,而是要与驾御知识的能力相匹配。说实话,我真的不敢对《道德经》妄加评论,只是喜欢读、喜欢抄、喜欢背。下面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在读完《道德经》后的一些感受,望与君共勉!

道可道,非常道。相信大家都听过这句话,这是《道德经》开篇的一句话,似乎老子什么也不想说了,因为可以说出来的道不是恒常大道。是呀!语言在描述很多高深事物的时候总显得捉襟见肘,而老子开篇就告诉我们:不要局限于文字和语言。正如佛语所言:教外别物,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老子在文中几次提到了婴儿,比如:为天下奚,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老子告诉我们要学习婴儿,而好多人却不愿意向比自己资历低的人学习,其实这是对资源的一大浪费。婴儿不会有任何的定势,所以什么东西都学得最快。学外语的最快方式就是模仿,而婴儿恰恰就是这样做的;我们平时总是说空杯心态,而这恰恰又被婴儿做到了。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好多的时候,我感觉老子的智慧与常人的思维是相悖逆的,但细细品味,却蕴藏着深厚的哲理。我们常说:做人要能屈能伸,韩信做到了。只有每天把自己放得很低,才能够学到东西。这就如佛语所言:空才能有,放下才能承担。好多的时候,我们无法做出选择,因为可以选择的太多,就像电视的频道太多了,以至于我们很少能完整地看完一个节目。选择太多往往会使人迷惑,以至最后一事无成。太多的时候后,我们需要有项羽那种破釜沉舟的勇气,其实人生就如白驹过隙,少一些选择往往是件好事。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道德经》中几次说到水,比如上善若水、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乃生命之源,造福万物却不求回报。水滴石穿的智慧让我们明白何为柔弱胜刚强。水本无形,但把水放到什么容器,它就会变成什么形状,所以水的无形是至形,李小龙截拳道中的以无法胜有法,以无限胜有限正好与此殊途同归。所以老子告诉我们要学习水的智慧。

一句自知者智,自胜者强蕴含了无尽的深意。《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人贵有自知之明,而事实却是:太多的人螳臂当车或是妄自菲薄,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恰恰就是自己最讨厌的那个人!所以每天都要不断的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正如《易经》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所以真正的强者是战胜自己的人。

读书之中充满了乐趣,而读《道德经》这本充满哲理的书更是乐趣无穷。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等身之书,可抵百万雄师,而我觉得,读书要有选择性,同时要能够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感同身受。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使用知识的主体是人,因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最后我想说的是:读书是一种交流,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

老子读后感700字2024 老子读后感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中,许多为人的一句话令我们终身受益,让我们不禁对先辈们的智慧暗暗赞叹,也迫切的期望能够回到那个时代,去目睹那些伟人们的尊荣,去静静聆听他们的淳淳教诲

《老子》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令我终身受用,当我们感叹别人是多么的成功、多么的有钱但是我们只是停留在羡慕的阶段,从来没有坐下来静静地思考,别人为什么这么优秀、这么成功难道他们一生下来就这么成功吗当然不是,他们之所以走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前面,是因为他们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坚持不懈的从一无所有做起,他们所付出的是我们的很多倍,自然就会比常人收获的更多。

工作是这样,学习又何尝不是呢,我们为了取得一个好成绩,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的去吸取知识,不断的像土一样,一点一点的累,成就九层之台,像毫末一样,一点一点的生长,长成合抱之木。

人生亦或如是,人生路漫漫何其修远。我们每应对一个困难,就在人生的路上跨出了一步。这一步看似微不足道,其实对我们每一个人都至关重要。那一步,令我记忆犹新。

考试,看似痛苦,却如同人生一样,每解一道题都如同跨过了一道困难,我记得考试时,开始我做的行云流水,没有丝毫的问题,可越做到后面,就如同陷入泥潭里一般,寸步难行。我费尽脑力,最后一飘过关斩将,杀到最后一题,可最后一题如磐石坚硬,油盐不进,我坐在那里冥思苦想,却拿它没有办法。我看向窗外,看着那蔚蓝的天空,纯洁的白云,突然产生一丝明悟,考试如人生,要学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只是一味的追求答案,却忽略了过程,忽略路上的一切。于是我开始从基础入手,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最后费劲千辛万苦,最终把这块磐石打磨成一件艺术品。这次,让我在人生的漫漫长途上,踩下了最困难的一步,但让我对这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了更深的了解,对老子那博大精深思想,所折服。

老子的思想、智慧,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老子在四五百年前便懂得了此刻我们人类都难以理解的哲学。他的思想、智慧无时无刻侵润我们的人生,他的语言传承了我们中国璀璨的礼貌!

老子读后感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因素。也就是说,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老子说的这句名言,是很有道理的。

老子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关于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历来有争论。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给他写的一个简单的传记来看,他是春秋时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老子”是人们对他的称呼,“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他的生卒年月不详。

老子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馆馆长),所以他谙于掌故,熟于礼制,不仅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并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

公元前520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这年4月,周景王卒,大夫刘耿立王子猛为悼王。王子朝杀悼王自立。晋人攻王子朝,立王子匄为敬王。这次内战达5年之久,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失败,席卷周室典籍,逃奔楚国;老子所掌握的图书亦被带走。于是,老子遂被罢免而归居。形势的变化,使老子的地位发生变化,使他的思想起了大转变,由守礼转向反礼。

老子由于身受奴隶主贵族当权者的迫害,为了避免祸害,不得不“自隐无名”,流落四方,后来,他西行去秦国。经过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西南)时,关令尹喜知道老子将远走隐去,便请老子留言。于是老子写下了5000字的《老子》。相传老子出关时,骑着青牛飘然而去。

老子的思想主张,大都保存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共81章,分上下两篇,共5000多字。因为它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后来人们又称它为《老子道德经》。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老子》一书,并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战国时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却是属于老子的。

《老子》一书,文词简短,艰深难懂,因此后人作了许多注解。最通行的有西汉时道学家河上公(姓名不详)注,三国时魏国哲学家王弼注,还有清朝时魏源的《老子本义》,等等。下面我们就通过《老子》这本书,来了解老子的哲学和政治思想。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是我国第一个力图从自然本身来解释世界,而不求助于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学家。在老子之前,人们以为宇宙间的万物都有神在统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称天帝。这种观念,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才开始了变化。老子就是较早的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道论”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说,“道”是万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这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远存在的。道的运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规律而运行。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的母体。【您正浏览的文章由(第一范文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老子认为,道产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养着万物,万物各成其形,各备其用。所以万物没有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贵重,不是有谁给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产生天地,德畜养万物,长育万物,成熟万物,覆盖万物。他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盖之覆之。”(《第五十一章》)这样,老子遂把自然创造的根源归于自然本身,从而摧毁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论的基础。因此,老子的天道自然观,在当时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它打倒了宗教的天帝,否认了鬼神的威灵。当然,老子的“道论”刚从传统的宗教解放出来,还未能完全摆脱宗教的影响;他的自然决定论,使人完全听命于自然,轻视了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后来有的哲学家把它发展为定命论,为害颇大。

《老子》读后感400字


利用寒假的时间我又重新学习了一下《道德经》,《道德经》是中国道学思想的经典,我很喜这本书,他的一些话看似平常其实很深奥,全书共五千字,但是所阐述的道理确是很耐人寻味的,尤其是老子阐述的水,具有极高的哲学道理。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懂得如何滋润万物,不与万物相抗争,它处在人们最不屑的地方,所以它最接近于道。李小龙曾经说过:你把水放进杯子里,它就成了杯子的形状。你把水放进瓶子里,它就成了瓶子的形状,你把水放进茶壶里,它就成了茶壶的形状。这几句话看似平常,其实哲学韵味很深。水没有形状,更适应于万物。所以我们也要像水一样,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处在什么环境下,都像水一样,无孔不入,适应万物。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800字2024


在假期中,我读了《老子》一书,谈不上什么理解,只能说是一些感想、体悟。《老子》虽然并不是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章,但是里面仍然有很多关于教育的思想。它意蕴深远,让人思考,常读常新。

将老子的思想转换到教育中来,就是自然教育的思想。老子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这与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异曲同工。按照老子的理解,教育应该顺其自然,而不过过分强调主观意愿。教师的权威应该不被儿童感知到,这才是最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都要处于谦虚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尊重自然之道。这些思想,在我们这个年代应该进行批判性继承。

在我们的教学上,如果孩子在课堂上走神,当然可以直接批评:“某某,注意听讲!”老实胆小的可能吓一跳,赶快坐好,但过一阵可能又故态复萌;有逆反心理的可能就会脸色不善,甚至嘴里咕噜咕噜地嘟囔,虽然老师是好意,但传递到学生心里却成了恶念,课堂的气氛就有了火药味。有时课堂上学生竟然和老师顶嘴,僵持起来大家都下不了台。学生肯定是不对的,但如果老师“曲则全”,表扬旁边的同学来提醒走神的人,或者请走神者回答一个问题,旁敲侧击地暗示一下,同样是批评提醒,转一个弯,大家心平气和,彼此相安无事,这样岂不是更好?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看问题要辩证地看待。正所谓福祸相依,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应该抱着一种平常心,顺其自然。更进一步来讲,要将生活中的每一次遭遇都看成生命成长的历程,将遭遇中的精神、能量转化为自身生命的体验中来。对待生活,要有好的心态,不要过分关注荣辱得失。这样的话,才能做到通过无为达到有为,通过不争而没有人与之争。

低头静想,学生要照我的思路去回答,依我的指挥棒去质疑解难。他们还会体会到求知的快乐吗?

教育,是要遵循规律的,就像道德经里所讲:“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万事万物,都各有其根本,安静平和地遵循它,等待它,顺应它。放在教育上,我想,是不急不躁,是尽力而为,顺其自然。

成长是个缓慢的过程,教育也是个缓慢的过程,就像老子所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在书中,有许多地方都是从自然现象引到社会道理。在论述君主要居于百姓之下就是因为大海居百川之下而容纳百川。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逐渐丢失了这种敏感。我们缺少了从细微处看道理的能力。这是一种洞察力,也是一种理解力,更是一种阐释力,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锻炼。

相信《老子读后感800字2020》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老子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