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忏悔录读后感400字

忏悔录读后感400字

品人录读后感400字2020。

一本好书就像一艘帆船,可以帮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当一个人观看了一本书籍之后都会有所感悟,很多思维的火花在阅读中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不断地跳跃出来,这就是读后感的素材。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该怎么写呢?有请驻留片刻,小编为你推荐品人录读后感400字2020,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品人录读后感400字2020(一)

以前我总觉得研究历史是件乏味的事情,因为历史的事实真相总是扑朔迷离,让人难以捉摸,直到看了易中天的《品人录》才豁然开朗。有人说易中天的《品人录》缺乏历史的严肃,但在我看来他是用另外一种方式去还原历史的真相。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的《品人录》之品项羽中,写了当时项羽、刘邦、韩信等人的性格与特点。当时楚霸王项羽最后自刎乌江,刘邦就这样一举夺得天下。许多人奇怪,向项羽这样的贵族为什么最后竟输给了一个小痞子?因为项羽是贵族,不免有几分贵族气,认为自己是最厉害的。而刘邦一文不值,可他会用人,韩信、张良,若不是刘邦也不会有今天了。

一个人失败的原因,往往是因为太骄傲,认为自己最有能耐。项羽就是摆在这一点。骄兵必败!

我们有学习刘邦能忍的精神,当时韩信有谋反之心,刘邦忍着,反而对他有利。做事不能骄傲,不能冲动。只有这样,才能笑到最后。


品人录读后感400字2020(二)

《品人录》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品述几个朝代中的代表人物,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邦、项羽、曹操。

刘邦,也许是小时候对刘邦的了解不够深入,总觉得刘邦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因为他害死了曾经亲如兄弟的项羽,惨死在乌江里。后来才逐渐懂得历史的真相并非如此,刘邦是一个心高志远的将相之才,虽然有很多行为不雅,但是在那个年代,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而且刘邦与项羽相比更加的冷静理智,这恰恰在那年代是非常需要的,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杀死自己的敌人也无可厚非了。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当上了汉高祖,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

项羽,从小耳熟能详的西楚霸王,以前看到项羽总是抱着一颗怜悯、惋惜的心情,感觉他的江山被他的结拜兄弟夺取,最后被逼得乌江自刎,《品人录》却告诉我,项羽之所以失败,以前很多人都认为是因为项羽的性格原因,鸿门宴上有机会除掉刘邦,却有着与刘邦的妇人之仁,而且生性多疑,刘邦懂得如何利用人才去建立自己的汉朝王国,一个冷静、有大智慧,一个生意多疑,感情用事,有妇人之仁,什么样的人才能成王,也就显而易见了。

曹操是三国时期一个重要的政治家,他拥有极大的度量,拥有自己的雄才伟略,精力旺盛、才智过人是一个全能型人才,他做事谨慎又仔细、小心,虽然在很多方式上我不敢苟同,但是和以前尽是骂声相比,很多人对于曹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了解,我愈发的佩服曹操,他的才能、才干在当时的年代几乎无人能及,就连诸葛亮也忌惮三分。所以后人评价才曹操是三国乱世之中的能臣,是三国乱世时代中的枭雄。

历史的真相总是充满着复杂和神秘,《品人录》揭开历史真相,使我对三大人物的了解更加深。虽然他们最终都逃不过生老病死,但正如书中所写的,不管是刘邦、项羽、曹操都可以称得上是英雄,因为他们都具备了英雄的本色,只是他们是不同类型的英雄,刘邦是时代造就的英雄,项羽是本色英雄,而曹操则是具有雄才伟略的枭雄。人们对于英雄是不会轻易忘记的。


品人录读后感400字2020(三)

看过《品人录》之后,我觉着这个人是个有理想的人,他的理想就是他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全官道德,但是专制独裁的权力必然不能让海瑞实现他的理想,海瑞是个成功的人么?是,他在后世留下了清官的好名声,同时他也是失败的,他为了实现他的理想,只在他母亲过生日的时候才有两斤肉吃,可想而知她的母亲平常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他的孩子全部夭折,我想和他家的营养条件有关系,那么这个人他不能让自己和家人过上好的生活,想必不会幸福,他也不能看见老百姓过上不被封建专制残害,不被腐败官员盘剥的生活,他也不能让江河日下的明王朝振兴,于国于家,他都没有成功,这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雍正,我读出来两个字2020:孤独。他在前45年中,绝大部分时间都是谨小慎微,不能够表现他的真实性格,他听从康熙的教导,书写戒急用忍来强制自己压抑自己,他不能表现自己的才华以免遭到康熙的质疑和兄弟的猜忌,他不能和兄弟放心地接触,这种日子过一两天可以,一两年可以,但四十多年,性格难免不扭曲。当上皇帝后,更是高处不胜寒,雍正最需要的,就是诚,所以他行事非常乖张,他既希望能够和人真诚相待,又从心里猜忌别人,既对他人表现大爱,又在翻脸时让对方永世不得翻身,这正是孤独者有的表现。一个孤独者,最渴望的就是有人真诚待自己,然而也最怕自己最爱的人辜负自己,雍正即是这样。

在中国这个重群体轻个体的文化环境,一个人越是有才华就越孤独,因为他很容易不合群,破解之道,我认为,关键在于两个字2020:开放,只有开放了,互相间的交流就会增加,志同道合的人就会彼此吸引,不同的观点的人也会彼此影响,从而让一个人更加进步。要充分地尊重个人,让每个人的价值都有体现,这样,英雄也不会只是显得悲壮了吧。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品人录读后感:品书品人


品人录读后感:品书品人

中国历来有品人的传统,先贤孔子曾就评价过许多人,贤者之评言简意赅,如由也果说子路果敢,子贡赐也达,冉有求也艺,仲弓雍也可使南面。孔子曰智者知人,品评人是智慧的体现。到了魏晋,品评更是美的体现。许劭许子将的月旦评有几人不知,评价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还有荀彧被评为王佐之才。世说新语简直是古人的《品人录》。那是的批评家多半是诗意的如萧萧如松下风轩轩如朝霞举巍峨如云山之将崩。

历史的书卷一页页翻过去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个岁月带不去的熟悉名字项羽、刘邦、韩信、曹操、武则天、海瑞、雍正,不可否认他们是中国历史上优秀人才,他们业绩不可磨灭,他们形象光彩照人,他们的故事代代相传魅力犹存。对他们的是非功过人尽评说虽争论不休,恰恰证明了他们的不凡。

但不知为何总觉易师之言想要说明一个问题没人喜欢小人,无用的总是实在人,聪明之士活不长,笨人最先出局。读完之后心中不禁波澜起伏,不禁有所感慨,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没人喜欢小人。即使是不看出身唯才是举的曹操也人喜欢小人。小人有才无德要限制使用,偶尔用一下可以。用小人治天下终非大道,如明朝两厂一卫,即使生前显赫一时,身后也有无数骂名,子孙不得善终。则天武后也曾用过像来俊臣一样的小人,但这些人无一例外全部惨死,无一善终。

小人固然不好,奸诈的人不会被人所喜爱。但本分也不是好办法,中国有句话叫无能总是老实人。无能老实人能力不够这是必然的。别说鲁肃老实,这家伙厉害着、狡猾着呢。别认为诸葛亮与其交锋他此次吃亏,实则是孔明拆东补西。荆州乃交通要道,兵家必争之地。而当时吴国实力并不很强,吕蒙还不成熟,孙周心有间隙,张昭已失进取之心,陆逊年幼,程普、韩当、黄盖、蒋钦、周泰、甘宁、潘璋、马忠、太史慈等不过是战将也,吴国就是攻下荆州何人去守?北方曹仁驻守南郡,虎狼之师随时可以南下,不如做个顺水人情,暂借刘备,阻挡曹仁之军南下。随着吴国实力的增强,已收回所借荆州为名,白衣渡江,锁住关羽的出路和退路,出师有名乃仁义之师,以仁战不仁必胜,这便是鲁肃的智慧定下东吴百年基业。主席在临终病时也说老实人何尝不是无用的代名词。由此可以看出老实人的无能。

聪明之人活不久。正如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聪明如韩信也被杀,假齐王终究是不能长久的。明初太祖平天下,相助之人如李善长、胡惟庸、蓝玉等都太聪明了,功高震主谁不顾忌?即使聪明如曹冲,又没争位意识,年不满十岁,只因才华洋溢一个称象害了他的命。

聪明之人活不久那笨点呢?笨人有几个能上史书?有晋朝有一个笨蛋皇帝是晋惠帝司马衷,不到二十年,父祖打下的江山丢了一半,引发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自己也被毒死了,在乱世刚开局就被踢出去了。

做人好难,做名人更难,那么人该若何出世?其实很简单中庸!唯有中庸才是王道。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正如帝王之术在于平衡,御下之术在于平衡,为人臣之道在于平衡,只有这样才是太平盛世。治国之道如此,为人之道亦如此。

中庸!唯有中庸。

品人录读后感


【篇一:品人录读后感】

易中天的品人录里写了五个人,我看了一下出版日期,是1999,那时易中天品三国尚未红火,所以这时学者的看法是可以采纳的。

项羽、曹操、武则天、海瑞和雍正。

说雍正,这些日子以来,穿越剧实在是红得发紫。偏偏是没什么演技含量的演员来几段狗血的情节,就如火如荼了。这也不是不可理解,如今娱乐圈都爱搞噱头这玩意。雍正貌似和穿越剧结下了很大的渊源。穿越剧大多选定清朝,因为那特殊的后宫。像康熙下来的皇位之争在历史上也是迷雾重重,穿越剧的编剧正好可以为此定一个自己的说法。然而电视剧终究是电视剧,不是历史,顶多有三分史实。我一个很喜欢看电视剧的室友总是喜欢拿电视剧的人物来说事,可见电视剧的威力,也见其可恶可悲。

说雍正吧,和曹操武则天一样,是一个矛盾。抛开传统的历史观,雍正是歹毒又仁慈,残忍又布恩泽。反正这事儿如果你顺着他的意,那么他是一个好皇帝,如果意见相左,那么臣子难过了。

清有康乾盛世。康熙是雍正他爹,乾隆是他儿。他夹在两个历史评价都比较高的帝王中间就显得平庸。其实创业容易守业难,雍正能够收得住康熙的江山,留到弘历来大红大紫实在不容易。何况,他也不是无所作为。只不过在群体意识的中国人眼里,渴望独裁的君主却无法长久。尽管他们最终的路是对的。而做到这个份上,评价已经不是高度的问题,而是空缺的钻研。然而无论如何,历史记住了你。你并未因好言好语而升天,也为因歹言毒语下地狱。

李世民同样是夺来的江山,因为唐朝大度,加上气数正好,大家都可以轻描淡写他的篡位。武则天因为有了明显可挑剔的错,何况她做的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雍正的皇位有争议,因为明清不如唐宋,西方的资本主义已经试图入侵中国,这是时代的遗憾,也是雍正的遗憾。

【篇二:品人录读后感】

以前我总觉得研究历史是件乏味的事情,因为历史的事实真相总是扑朔迷离,让人难以捉摸,直到看了易中天的《品人录》才豁然开朗。有人说易中天的《品人录》缺乏历史的严肃,但在我看来他是用另外一种方式去还原历史的真相。

《品人录》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品述几个朝代中的代表人物,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邦、项羽、曹操。

刘邦,也许是小时候对刘邦的了解不够深入,总觉得刘邦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因为他害死了曾经亲如兄弟的项羽,惨死在乌江里。后来才逐渐懂得历史的真相并非如此,刘邦是一个心高志远的将相之才,虽然有很多行为不雅,但是在那个年代,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而且刘邦与项羽相比更加的冷静理智,这恰恰在那年代是非常需要的,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杀死自己的敌人也无可厚非了。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当上了汉高祖,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

项羽,从小耳熟能详的西楚霸王,以前看到项羽总是抱着一颗怜悯、惋惜的心情,感觉他的江山被他的结拜兄弟夺取,最后被逼得乌江自刎,《品人录》却告诉我,项羽之所以失败,以前很多人都认为是因为项羽的性格原因,鸿门宴上有机会除掉刘邦,却有着与刘邦的妇人之仁,而且生性多疑,刘邦懂得如何利用人才去建立自己的汉朝王国,一个冷静、有大智慧,一个生意多疑,感情用事,有妇人之仁,什么样的人才能成王,也就显而易见了。

曹操是三国时期一个重要的政治家,他拥有极大的度量,拥有自己的雄才伟略,精力旺盛、才智过人是一个全能型人才,他做事谨慎又仔细、小心,虽然在很多方式上我不敢苟同,但是和以前尽是骂声相比,很多人对于曹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了解,我愈发的佩服曹操,他的才能、才干在当时的年代几乎无人能及,就连诸葛亮也忌惮三分。所以后人评价才曹操是三国乱世之中的能臣,是三国乱世时代中的枭雄。

历史的真相总是充满着复杂和神秘,《品人录》揭开历史真相,使我对三大人物的了解更加深。虽然他们最终都逃不过生老病死,但正如书中所写的,不管是刘邦、项羽、曹操都可以称得上是英雄,因为他们都具备了英雄的本色,只是他们是不同类型的英雄,刘邦是时代造就的英雄,项羽是本色英雄,而曹操则是具有雄才伟略的枭雄。人们对于英雄是不会轻易忘记的。

【篇三:《品人录》读后感作文】

我们总习惯把王朝的兴衰、事业的成败、历史的更替和事情的对错都归结为个人的原因,归结为某个领域人物或主导人物个人品质的优劣好坏。与此同时,历史人物也都按照一种简单的善恶二元论而无一例外的脸谱化了,中国历史则变成一个大戏台。《品人录》从品评人方面来解读时代造就的必然。

《品人录》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作品,有人说易中天把严肃的学术变成了低俗、庸俗的胡诌。在我看来,其实不然,他的《品人录》尊重史学的真实性,只是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对人物的品格、心理加以揣测,用现代人的观点加以解读,这在学术界应属常见吧!并且,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才是现如今精神文明建设之所需。文化反作用政治,要有健全的制度,就要有健全的文化。

我认为《品人录》的开创,不应仅仅局限于学术领域,引入大学改革,因为在大学里不管是文学系、艺术系,还是哲学系、历史系都离不开人物品评课。报刊和刊物也只有文物品评、艺术批评而没有人物品评。或者只有人物传记、人物故事,没有人物鉴赏。其实,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最有鉴赏价值的。品酒、品茶、品画、品诗,何如品人?

《品人录》,品自己,我属于实用主义者,也属于性情中人,我也追求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君子之勇。

经典句子:一、成为人物,素质必然;处于何世,则是运气。

二、要网罗人才,首先要以诚待人,其次要以信待人,第三要以宽容人。

三、在一个说假话的时代,最好的武器就是说实话。

四、柔弱的人往往倔强,正如刚毅的人往往豁达。

五、人最珍惜的,就是在孤立时得到支持,哪怕这种支持微不足道,哪怕这种支持来自非常卑微的人。不!正因为支持者是那样的卑微,这种支持才更加弥足珍贵。

六、小人的作用无非四种:帮忙、帮闲、帮腔、帮凶。

七、人之为人,就在于有道德。

【篇四:《品人录》读后感】

书名深深的吸引着我的目光,印在我的脑海里时常不能离去,以至于我时常会想起那书应该不错,事隔多日,才向我的同事借来这本书《品人录》一览。

在写这部书读后感之前,我想写写我以前对学习的感受,以前对书没有感觉,看全的书没有一本,想来也挺惭愧的,都不知乱费多少光阴,儿时的一寸光阴一寸金也抛于脑后,什么少壮不努力老大除悲伤也没把它放在心上,一心只顾着玩,满脑子的是那部电视剧里的打斗场面,有时也蛮让人讨厌的,专门制造桃色新闻,说某某同学花前月下谈论着什么,时不时的搞搞恶做剧,让人哭笑不得。自从踏入社会的好长些时日也在虚度光阴,根本也没想到自已以后的发展路程,更没有想到知识的重要性,一心想着的是她,想到怎么讨好她,怎样才能让她开心,怎样才能让她接受我等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也就这样过罢,反证自已还年轻,从来没有时间的紧迫感。想来这跟当时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又加上从小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在不知不觉中溜过。

如今我换了个环境,看到我与别人的差距,我虽然说什么也是大专生,可是在我的同事眼里我根本就算不上什么,从谈吐里我知道我的知识面非常的狭窄,我也是人啊!怎么就不如他们呢?当然我不能就这样自甘堕落,现在悔时还不晚,我现在只要把过去的补回来,跟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我才有资格同他们谈古论今,所以啊我必须得学会看书,并且还得爱上看书,只能这样才能让自已进步;只能这样才会缩短与人的差距。

顾名思义《品人录》是写关于古人的故事,通过作者的理解和诠释,鲜明的刻划了古人,从全面的历史资料加上作者的分析,从面使得本文通俗易懂,幽默有趣。我相信很多人看来有着不同的见解,当然了,仁都见仁,智者见智。

说说我读完此书之后的感觉吧,前车之鉴,也许是我最大的收获,当我看到武则天这一节时,从中不能不提到李治,没有李治也就没有武则天的今天,在书中作者把他刻划得淋漓尽致,怕老婆是他最大的破绽,故此武则天才会凌架于皇帝之上,也许历史也是盟盟之中自有天数,其中的奥秘无人知晓。然而古人玩弄政治的手段真让人目瞪口呆,为了自已的一已私欲,而不故亲人,朋友不达目的誓不罢修,真所谓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想必他们活在一个仇恨之间,也不知他们累不累,如今我们看来是无法想象他们的生活领域。虽然如今没有战火连绵,但是如今的生活也是到处洋溢着血腥味,少了几分和谐和感情,这也许是人类进化论吧!俗话说得好,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社会向前迈进时人类也跟着社会的进步随之进化,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再此我就不做太多的论述。说到底只有一句话:通过本书让我明白的很多,但是只能意授不能言传。

【篇五:《品人录》读后感】

《品人录》一书也是在管理学的课堂上,李敬教授向我们推荐阅读作品之一。太太没有等到我在网上订购,就直接去了定王台书市把书买了回来。在《科学社会主义》课堂上,人去大半,所剩的同学多数在与周公密会,我端坐一天(当然也入乡随俗地小睡了一会),把这本书快速啃完。并不是我们对科学社会主义不尊重,对老师我们也尽可能地去尊重(他的湘音我只能听懂四分之一,本地同学能够听懂一半左右,但是课件做得非常漂亮!),只是整个过程实在是枯燥乏味,《品人录》也具有阅读的趣味性,所以这一天的课堂也过得很有收获。

人力资源管理有一个专项分析,是评价员工的胜任素质,通过访谈和归纳分析来掌握优秀员工与普通员工相比要具备哪些重要的素质,以使其绩效卓然超群。《品人录》就像是对中国历史中的一些成功人物进行胜任素质分析,虽然作者没有进行集中归纳,搞出一个中国成功政治人物胜任素质模型出来,但是一般读者倒还是可以从书中领略一些成功人士的胜任素质。一如刘邦,一如曹操,一如武则天。对成功要求迫切的人就一定要读一读了,因为要求迫切,所以看书的时间一定不太多,所以短小精悍的此书正好合适。但是,他们仅仅只是成功人士,并非是英雄人物。在我心中,英雄人物要有正义感,要有牺牲精神,还要有大智慧。基于这一些观点,他们也不过是一些可以盖棺定论的名人而已。

《品人录》明显比《品三国》好。后者是谐趣类的读物,而前者相比之下更具有思想深度。但是这个深度仅仅只是作者本人的思想深度,远不及黄仁宇、吴思等对历史的探思层次。《品人录》对专个名人的讲述,限于篇幅只点到为止,所以宽度也不够。所以本书的目的性很明显,仅仅只是展露作者的思想境界而非展现名人全貌。易中天的火爆也反映出他一如书中的人物一样,仅仅只是一个成功人士(从穷教授到名嘴也不简单),但决不是一个可以值得景仰的大家。

在我三十岁以前,读历史书的时候每每总是会情绪低落,心中充满着悲愤。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把家中的一套《历史在这里沉思》反复看过多遍,总是叹息不断。但是总是又爱看,看书时的情绪反倒比平时的情绪来得激烈和丰富一些,人生的很多悲喜在书中就已经体会过了。我想,我表面乐观、内心悲观的两重性格,也许就是在这些时候形成的吧。中国历史中灰色和黑色的东西太多,也没有真正可以值得去崇拜的历史英雄人物,在很长的时间里,我的人生没有方向,内心有太多的毒流无处发泄。我们的三观教育里只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是从我出发,我看世界、我看人生、我看价值,却没有一个如何看我的自我观。中式教育都只讲要丰富自我,完善自我,却也不讲如何剪裁自我、批判自我,有一些忏悔和反醒的方法,把思想上中的毒排放出去。

现在再看历史作品,心态平和了许多,一半是麻木,一半是清醒。麻木是因为看多了,见怪不怪了;清醒则是因为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时不时地,应该对着自己的内心说上一句:我***少人模狗样地装算!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玩意儿!天知道30多年以来我的思想中过多少毒,没有去忏悔和反醒,还昂头挺胸地向着历史的黑暗跑去,把那里当成成功者的天堂。

【篇六:《品人录》读后感】

这本书书名深深的吸引着我的目光,印在我的脑海里时常不能离去,以至于我时常会想起那书应该不错,事隔多日,才向我的同事借来这本书《品人录》一览。

顾名思义《品人录》是写关于古人的故事,通过作者的理解和诠释,鲜明的刻划了古人,从全面的历史资料加上作者的分析,侧面使得本文通俗易懂,幽默有趣。我相信很多人看来有着不同的见解,当然了,仁都见仁,智者见智。

《品人录》中举有五大历史名人,有头脑简单的项羽;奸诈狡猾的曹操;手段狠毒的武则天;迂阔偏执的海瑞;猜忌刻薄的雍正。这五大名人中有万人之上的君主,有清廉俭朴的大臣,也有名震一时的英雄。他们的人生跌宕起伏,我们姑且只看最先登场的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

项羽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乱世,但项羽却是一个心有鸿鹄之志的人,早在秦始皇游会嵇时,项羽便说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话,但最终没有成功。他输给了一个不学无术的混混――刘邦。

刘邦是混混,而项羽是贵族;项羽有盖世武功,而刘邦是无力村夫;项羽有几时上百万的雄兵良将,而刘邦却只有为数极少的士兵,这么一比,论身份,论实力。项羽都应该是坐上皇帝宝座的人,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刘邦他由弱到强。一步一个脚印的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总结项羽失败的原因,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不冷静,不虚心。

项羽在兵败垓下后,一听到四面的楚歌声,还没冷静下来仔细想,就认为自己大势已去,更没有信心去与刘邦作战。只是逞了一时之勇,杀了无数名汉将后逃到乌江边上自刎而死。

项羽的如此不冷静是断送他一生霸业的最大的绊脚石。想想自起兵以来的八年间。项羽身经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从来就没有打败过。可就在垓下,项羽因为一次小失败就慌了,稳不住阵脚了。最终只有将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让给了一个自己瞧不起的混混――刘邦。

楚汉之争的初期,在项羽的麾下聚集了陈平、韩信等一些颇有才智的人,但在行军作战是项羽总是认为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将陈平、韩信等人的建议当作了耳旁风。长期不得项羽赏识的这些人自然就要另投他处了,只剩下项羽这位孤家寡人了。

可见冷静、虚心对于一个想成大事的人是何等的重要。

说到冷静,我想三国时期的奸雄曹操应该算得上是冷静了吧!

曹操在他早年就表现出了他超凡的政治手段。他挟天子以令不臣便是最好的证明。

那时,东汉的一大贵族子弟――袁绍,可以说是天下最有实力的人。曹操为了招安他,便以皇帝的名义任命袁绍为太尉,封邺侯时。袁绍在知道自己的顶头上司是自己最瞧不起的曹操时,便断然拒绝了,还说了些难听的话。这话让曹操知道了,曹操心里当然也气,但袁绍太强了。曹操处理这件事时很冷静,知道不能在这个时候和袁绍翻脸。便将职位让了出来。这样做不仅避免了与袁绍的直接正面冲突,也让人觉得自己大度,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再说到虚心,我想武则天应该算做得不错的吧!

武则天虽然在夺取皇位前用了不少惨不忍睹的手段,但在当上皇帝之后却是一改高压政策,以怀柔方针取而代之。她虚心纳谏有古贤王之风。

就拿王及善来说吧。王及善原本是退休在家,但因契丹侵扰而被起用为滑州刺史。当武则天向他询问朝廷得失的时候,王及善娓娓道来,提出十几条改善意见。武则天马上就改变任命留王及善在京中任职。

因为武则天的虚心纳谏使她在做皇帝的几十年间为天下百姓谋得福利,深得人心。她的政绩被后人称作:治宏贞观,政启开元。

项羽、曹操、武则天、海瑞、雍正。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让我知道了很多。他们在历史的舞台上,或扮红脸,或扮白脸,但他们都是这个舞台上最耀眼的明星。

说说我读完此书之后的感觉吧,前车之鉴,也许是我最大的收获,通过本书让我明白的很多,一眼千年,我们作为新一代的中国人,我们应该以史为鉴,开创更加辉煌的明天。

【篇七:读《品人录》有感】

易中天先生用一种幽默的表现手法去讲述历史,讲述人性,将项羽、刘邦、曹操、武则天等等,这些历史人物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尤如他们亲口在向我们娓娓道来那些已经逝去的历史。

易先生用得都是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得我们可以和历史人物进行一次亲密接触。易先生对这些历史人物看似随意的品评中,包含了他自己对于这些人物的深入剖析和解读,细细读过这本书之后,我有下面几点感想:

首先,在书中提到的历史人物都是历史上有名有姓,叫出来名号响当当的人物,他们在历史上都曾经留下过浓重的一笔,暂且先不管这一笔是红色还是黑色,但他们毕竟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这就说明他们一定有过人之处。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十分明确的剖析了这些人物的性格及他们为什么成功或者失败。比如说项羽和刘邦,处在同一时代的他们更有可比性,以前项羽给我的印象应该说是一个霸王,失败的原因应该是因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其实书中提到,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生性多疑,且有妇人之仁;而与项羽处在同一历史时期的刘邦则不光是依赖自身的武力,而是懂得怎样去利用手下的人成就汉朝的霸业,相比之下,刘邦的方法显然要聪明得多。从中得到的很重要的一点启示我觉得就是如何利用好团队的力量,一个人的力量就算再强,也毕竟会有限,只有把团队的力量利用好,学会在工作中学习他人的长处,协调好自身和团队的力量,才能更好发挥自身的能量。

其次,另一个给我深刻印象的人物是武则天,书中讲述了她如何从一个不起眼的宫女变成权倾天下、中国第一位女皇帝,这中间的过程其实很复杂,但经易先生的评说,我觉得可以概括为这么几个字:审时度势、量力而行。纵观她一生的权力争夺生涯中,无论她处于什么样的权力等级上,她所做的事情全都是求以稳字,形象地说就是有多大的脚穿多大的鞋,脚代表能力水平,而鞋代表着所做的事情,所做的事情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那么一定会力不从心,也就是大了,反之,如果鞋小了,那么前进的步伐必然就会变慢,正是由于武则天能够不断适应自己的能力变化去调整自己的目标,所以她做出了前无古人的成就。敢于在适当的机会去煅炼自己,这样才能更快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

第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易中天先生对历史人物的敏锐和细心。关于历史人物的传记或都历史类的书籍,我之前也读过一些,而易先生的书在于能够从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中让我们了解人物的性格,通过某一件小事情反映这个人物的处世态度。易先生的这种敏锐的洞察力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对事物应该进行反反复复地细节上的分析,从每一处细节上来发现问题。

【篇八:《品人录》读后感】

有幸拜读易中天先生的《品人录》,读到《雍正》一章,不禁浮想联翩。让我浮想联翩的有三件事:一个是康熙和雍正对八阿哥允禩的态度;一个是恶名;一个是关于国库里银子的运用。这里不妨先从康熙和雍正对允禩的态度说起。

一、康熙和雍正对允禩的态度。

易中天先生似乎是为允禩不平的,在《品人录》中颇举了些例子以示康熙、雍正之不公。而我对这位廉亲王则有另一番评价:一个字便是该,两个字是活该。为何这么说呢?不妨先以文字的形式来为这位天皇贵胄、金枝玉叶题个像。

八阿哥也许长的并不算英俊(我看画像里的顺治、康熙、雍正、乾隆样子都不怎么着,所以有此推论),而且由于母亲的关系,出身也较其他兄弟为卑贱,但由于天生能力过人,什么文韬武略、天文地理、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的,无一不精,故此有着无与伦比的自信,落落大方,很易得人好感,加之善于抚众,因而颇具人望。这看起来确乎是一位非常不错的阿哥呢!

然而事情远没那么简单。大约在允禩心中,一直是以为得人心者就能够得天下的,因而当太子胤礽被废时,自我感觉良好的他便迫不及待的蹦了出来,勾结大臣,拉拢人望。等到康熙要群臣举荐太子时,满朝文武居然十之八九都选择了这位八阿哥。仅这一件事,就足以证明允禩根本不是当皇帝的料:

首先,错误判断形势,低估了康熙对胤礽的爱。父子之情啊,血浓于水,就算胤礽再错,也是自己疼爱、培养了那么多年的儿子,难道真要说废便废吗?

其次,太子虽然只是储君,但毕竟是君,而他允禩再是皇子,也还是臣,名分早定。可太子一倒,群臣不但没几个出来保救,居然还一股脑的支持允禩,怎么回事?显见允禩觊觎储嗣之位断非一日,并且做了不少准备。这是为臣不忠。

再次,想靠收买人心坐天下而终告失败的不是没有那个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恐怕就是那位传说中的徐偃王了。徐偃王大约是西周时人,一心想坐天下,似乎当时的天子周穆王也有点残暴,便一味收买人心,结果被发现后一举灭掉。不过应该说徐偃王做人是很成功的,而且年代久远,秦始皇又焚了回书,因而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从来都是毁誉参半。一个乱臣都可以得到这样的评价,那该怎么说呢?但不管怎么说,徐偃王失败了,允禩也失败了。其实允禩根本就是连路都走错了。

又次,为人浅薄。太子一倒,赶忙拉着一大票人给自己撑场子,生怕康熙不知道他有多大势力,没有一点深沉,恐怕连自己姓什么都忘了,这种人怎么能当皇帝?怎么能当大清朝万里江山的统治者?

最后,康熙晚年,吏治腐败、国库空虚,颇有大厦将倾之势,亟需一个雷霆万钧之人整顿。可是允禩偏偏只会向人买好,现在又得到如许多人支持,这些人都有拥立之功,将来如何整治?不独允禩没这个本事,恐怕康熙甚至任何人也都没这个本事!

综上所述,允禩是既没有当皇帝的才能,也没有当皇帝的德操。八岁登基的康熙,什么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破准格尔的,一生经历了多少风浪?这位圣祖皇帝怕是早就看透这点了。

那么允禩当真没有才能吗?当然不是,相反其才能是相当杰出的,否则这位八贤王也不敢冒尖呀。可是他不明白拳头硬未必是好汉的道理,所以深具城府的胤祯最后成为了雍正皇帝,而他则只能成为阿其那。

雍正上台后,很清楚自己这位兄弟,想收归己用,便封了个廉亲王,甚至还来了个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可允禩倒好,又开始耍小聪明、办糊涂事,居然跟雍正斗心眼,她老婆甚至还公开说什么不知道那一天会掉脑袋。真搞不明白,连跪都跪了,还来这套干嘛?若当真不自安,不妨找自己这位四哥好好说一说,甚至哭一哭,动之以兄弟之情嘛。从雍正跟大臣间的交流看(见第四节如此朋友),雍正其实还是个很性情的人,而允禩跟雍正这么多年兄弟,居然连这都没弄清。再多想一层,恐怕是允禩自己人品不行,在以己度人罢了。

如此,允禩对雍正就很不买账,经常性的唱反调。雍正封他廉亲王是为了让他帮自己忙,不是让他来拆台的,这样雍正自然对允禩不满,多所指责。而皇帝斥责臣子两句本也没什么,可朝中偏有那么一帮子人要替允禩说话,甚至把雍正摆在十分孤立的位置上。此时雍正所能看到的,恐怕只是一股强大的反对势力了。

此时离康熙辞世未久,八爷党势力依然存在。可党就党吧,他允禩居然始终信奉得人心者得天下的教条,结果支持他的人,数量倒不少,但多是一帮没大脑的白痴,只会在关键时刻瞎起哄。如果允禩当选太子,亦或难住雍正,那才真叫没有天理。可以说允禩的下场,不过是自作孽。

允禩没有给我什么好印象,甚至觉得他就是个跳梁小丑,只不过他是康熙的儿子、雍正的弟弟,才没死那么快。或许允禩很有才能吧,但他不是一个明智的人,至少他把自己摆在了不合适的位置上,结果人才变成了祸害。

二、恶名

康熙给雍正留下的固然是一片壮美河山,但更是一座因吏治腐败、国库空虚而即将倾倒的大厦。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雍正一展雷厉风行之手段,追讨赃银、惩治贪污、取缔陋规、锐意改革,使几于风雨飘摇的满清王朝绵延了百多年,同时也为自己留下了抄家皇帝、屠夫皇帝的恶名。

改革从来就是不易的,因为改革会造成既定局面的改变,或者更确切的说是影响某些特殊人群的既得利益。但雍正的改革显然是卓有成效的,一改自康熙时代以来的官场颓风,以致于终雍正一朝,有无官不清一说。

可能是雍正的手段过于狠辣,使他的大臣们终日战栗不安,因此传闻颇多,从登基到当政,无一善者,甚至连死都是不得好死。相形之下,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可能就要好许多了。

然而雍正的改革最终还是归于失败了,我想原因大约有两个:一个是随着时间推移,社会生产能力和消费水平均的提高,导致雍正时期制定的反腐养廉制度已经不再适应当时的情况;一个是雍正为人苛刻、明达,令臣下皆有畏惧之心,不敢违拗。但不管怎么说,那个时代结束了,或许持续的改革才是永恒不变的道理。

三、关于国库里银子的运用

易中天先生指出,雍正穷一生之精力,呕心沥血,终于让大清帝国的国库由空虚变得充盈,然而雍正却未能把这些钱用在科学研究和文化发展上,最终只是为他的宝贝儿子进行挥霍和新贪官进行贪墨奠定了基础。

我想,这应该是由当时的文化氛围造成的。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孔圣人一直就是皇帝之外的另一至尊,作为偏远蛮夷的女真,或者说是满洲,早些时候连自己的文字都没有,要想统治中国,则只能融入这一文化氛围,只有这样才会被汉人认同,被汉文化认同。可是儒家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鄙视劳动者,甚至视一些发明创造为奇巧淫技,这就注定大清是一个缺乏科技创新能力的帝国。

今天,儒家文化的影响依然存在,但很幸运,我们所能看到的不再仅仅是儒家文化,还有中国古老的道家文化、法家文化,外来的欧美文化、日韩文化,甚至是西方享乐主义及性文化。但我们也是不幸的,如此之多的文化同时存在,注定要有冲突。我无法得知那种文化更好,或者是兼收并蓄吧,但我知道,文化的沉积绝非一两代人几十年内可以完成的。

后记:这篇文章从06年11月16号开始写的,结果因为各种事由一直拖延到今天,再也写不下去了。后边只简单的写了几笔,不过大体意思还在。

【篇九:读《品人录》有感】

2006年,在中国,有一位热门人物。他作客《百家讲坛》用诙谐,通俗,幽默的语言为观众精彩品三国。前日,得宽余,到书店,购得易中天先生所着的《品人录》一本。想看看历史中的一些名人,和他们一生的成败得失。

《品人录》中举有五大历史名人,有头脑简单的项羽;奸诈狡猾的曹操;手段狠毒的武则天;迂阔偏执的海瑞;猜忌刻薄的雍正。这五大名人中有万人之上的君主,有清廉俭朴的大臣,也有名震一时的英雄。他们的人生跌宕起伏,我们姑且只看最先登场的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

项羽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乱世,但项羽却是一个心有鸿鹄之志的人,早在秦始皇游会嵇时,项羽便说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话,但最终没有成功。他输给了一个不学无术的混混――刘邦。

刘邦是混混,而项羽是贵族;项羽有盖世武功,而刘邦是无力村夫;项羽有几时上百万的雄兵良将,而刘邦却只有为数极少的士兵,这么一比,论身份,论实力。项羽都应该是坐上皇帝宝座的人,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刘邦他由弱到强。一步一个脚印的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总结项羽失败的原因,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不冷静,不虚心。

项羽在兵败垓下后,一听到四面的楚歌声,还没冷静下来仔细想,就认为自己大势已去,更没有信心去与刘邦作战。只是逞了一时之勇,杀了无数名汉将后逃到乌江边上自刎而死。

项羽的如此不冷静是断送他一生霸业的最大的绊脚石。想想自起兵以来的八年间。项羽身经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从来就没有打败过。可就在垓下,项羽因为一次小失败就慌了,稳不住阵脚了。最终只有将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让给了一个自己瞧不起的混混――刘邦。

楚汉之争的初期,在项羽的麾下聚集了陈平、韩信等一些颇有才智的人,但在行军作战是项羽总是认为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将陈平、韩信等人的建议当作了耳旁风。长期不得项羽赏识的这些人自然就要另投他处了,只剩下项羽这位孤家寡人了。

可见冷静、虚心对于一个想成大事的人是何等的重要。

说到冷静,我想三国时期的奸雄曹操应该算得上是冷静了吧!

曹操在他早年就表现出了他超凡的政治手段。他挟天子以令不臣便是最好的证明。

那时,东汉的一大贵族子弟――袁绍,可以说是天下最有实力的人。曹操为了招安他,便以皇帝的名义任命袁绍为太尉,封邺侯时。袁绍在知道自己的顶头上司是自己最瞧不起的曹操时,便断然拒绝了,还说了些难听的话。这话让曹操知道了,曹操心里当然也气,但袁绍太强了。曹操处理这件事时很冷静,知道不能在这个时候和袁绍翻脸。便将职位让了出来。这样做不仅避免了与袁绍的直接正面冲突,也让人觉得自己大度,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再说到虚心,我想武则天应该算做得不错的吧!

武则天虽然在夺取皇位前用了不少惨不忍睹的手段,但在当上皇帝之后却是一改高压政策,以怀柔方针取而代之。她虚心纳谏有古贤王之风。

就拿王及善来说吧。王及善原本是退休在家,但因契丹侵扰而被起用为滑州刺史。当武则天向他询问朝廷得失的时候,王及善娓娓道来,提出十几条改善意见。武则天马上就改变任命留王及善在京中任职。

因为武则天的虚心纳谏使她在做皇帝的几十年间为天下百姓谋得福利,深得人心。她的政绩被后人称作:治宏贞观,政启开元。

项羽、曹操、武则天、海瑞、雍正。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让我知道了很多。他们在历史的舞台上,或扮红脸,或扮白脸,但他们都是这个舞台上最耀眼的明星。

一眼千年,我们作为新一代的中国人,我们应该以史为鉴,开创更加辉煌的明天。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篇十:《品人录》读后感】

其实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最有鉴赏价值的。品酒、品茶、品画,谁人品人?何以品之?

如果说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所以要读城,那么人物就是一幅展开的画,因而要鉴赏、品评。

我们总习惯把一个王朝的兴衰、事业之成败,归结于个人原因,与此同时,历史人物都按照简单的善恶被二元化、脸谱化了。然而,易中天先生并不想如此,这位厦门大学的教授希望自己能够看到真实的人物与历史的全貌。

在这本《品人录》中,易中天先生选择了五个历史上的悲剧性人物:项羽、曹操、武则天、海瑞、雍正,在书中不乏幽默地对这些人物进行了非历史家言,非小说家言的人物品评:

西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以一当十,率领三万子弟兵大败三十万秦军,那是何等的英雄气盖,气壮山河!只可惜,他也枉自为尊,刚愎自用,看不起人,也容不得人,导致韩信、陈平等转投刘邦,就连他尊称为亚父、对他衷心耿耿的范增,也被他猜疑。而反观刘邦,虽然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好色之徒,但是却深谙人情世故,懂得礼贤下士,所以才有张良、韩信、萧何等人投之麾下。正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刘邦之所以能成功,而项羽之所以会失败大概可以归结于此吧。

曹操被评价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为什么是奸雄而不是英雄呢?是因为他运筹帷幄、胆识过人,是为雄;但却又不故道义,滥杀无辜,是为奸。易先生在书中对曹操的评价总体是比较肯定的,因为人都有优缺点,而且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也必须那样做才能成就一番伟业!

武则天则是一个传奇,也在中国的历史长卷上写下了特殊的一笔:她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谁说女子不如男!只是,在还是男权社会的大环境下逆流而上,虽然凭借着她的一己之力,实现了她的愿望,但终究无法打破传统和文化,所以也就只能是昙花一现了。

海瑞,一个清官,又是一个理想主义的人物。现实往往是这样,为了理想,就必然会经历坎坷,因为信仰,多半会遭遇磨难,甚至不幸。不过,人是需要一点理想和信仰的,而一生坚定立场者更是难能可贵,值得尊敬!

雍正应该是一个好皇帝,真正做到了把做皇帝当成了一番事业来干,不说别的,就说他每天披阅奏折直至深夜,平均每天要写六、七千字,就足以说明他的尽心尽职了。他对于国家事务,可谓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他实施改革,惩治贪官污吏,成效显著。但是他的这些功绩没能持续,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传统和文化,真正主宰社会不是法制,不是人制,甚至也不是制度,而是文化!

易先生的文章引证据典、行文流畅,对人物的点评分析透彻、把握到位。对几位历史人物也是赞赏多于批判。赞赏他们的才能、赞赏他们的个性,对于他们的缺点则作了更多的包容。对于他们的悲剧结果,易先生也作了分析,因为他们身在这样的一个专制制度,身在这样的文化传统,纵然他们自身才华出众、胆识过人,但以一己之力,终究是无法战胜文化和传统的,所以也就注定了他们的悲剧色彩!

但是易先生并没有提出解决的方法,因为尽管时间的洪流在不停地前进,但五千年来形成的文化,要想轻易改变,又谈何容易呢。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千年的冰冻,绝不是一两个人能解冻的。

历史是一个舞台,一个时代就是一个篇章,不过这出历史大戏没有剧本,也没有导演。每个人都是演员,主角、配角齐上阵,你方唱罢我登台。

现在,我们已经在舞台上了,生、旦、净、末、丑,您出演的是那一角呢?

【篇十一:《品人录》读后感】

最近刚读完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的《品人录》,当我合上最后一页,细细地回想着读过的每一个章节。其实人们总是惯于把王朝的兴衰,事业的成败,历史的更替和事情的对错都归结为个人的原因,归结为某个领袖人物或主导人物个人品质的优劣好坏。与此同时,历史人物也都按照这一种简单的善恶二元化论而无一例外地脸谱化了。《品人录》从文化的角度品评了项羽、曹操、武则天、海瑞、雍正,独具风格。易中天先生新颖的评说以及生动的文笔都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崭新的人物内心世界。品评人物是中国文化诗性智慧的一种表现,而《品人录》则生动有趣地为我诠释了诗性智慧的真正含义,《品人录》真的是一本滋味十足,令人百读不厌的好书,下面就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读书感受与心得吧!

读完这本书,其实最多的感受是有关制度的问题。人们都成为了权力斗争的工具和道具,《品人录》通过对特定历史环境的分析,发现有些帝王的喜怒无常也是有章可循的。比方说,曹操爱才有妒才,容人有整人;武则天打心底里讨厌酷吏,但出自政治上的需要又不得不与小人搅在一起,这种两难的境地都促使他们做出了不明智的选择。同时专制政治还使人们对人格追求的热情度大大下降,但是,在口头上却要信誓旦旦,小人必须全部得而诛之,结果却留下许多高尚的记录。这些记录为后人提供了发问的机会,然而,追问有时却徒然。比如说:不懂政治、意气用事的海瑞除了作为清官和硬汉名垂史册外,并没有实现什么。再不可能做到限制权力的专制体制下,他清除腐败重振道德注定是不现实的。还有就是不想做等闲之帝的雍正费尽心力聚敛起来的江山财富,到头来还不过是为了子孙的挥霍和贪官的贪墨做了基础。

对于以上阐述人物们的悲剧,其重要原因在于他们身处在如此一个专制体制的社会,身处在如此一个文化传流时代,尽管他们个个才华出众、胆识过人,但凭单枪匹马,是终究不能战胜文化与制度的。

品完那一个个历史人物,我发现中国历史就是一个大戏台,可不知何时戏台上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白脸和白鼻子,也不知何时会出现红脸和黑脸,因为我们不知道编剧和导演是何方神圣。我们只能寄希望于运气和等待,却不肯承认每一次的善报,往往也意味着下一次厄运的降临。

【篇十二:《品人录》读后感】

易中天先生用一种幽默的表现手法去讲述历史,讲述人性,将项羽、刘邦、曹操、武则天等等,这些历史人物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尤如他们亲口在向我们娓娓道来那些已经逝去的历史。

易先生用得都是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得我们可以和历史人物进行一次亲密接触。易先生对这些历史人物看似随意的品评中,包含了他自己对于这些人物的深入剖析和解读,细细读过这本书之后,我有下面几点感想:

首先,在书中提到的历史人物都是历史上有名有姓,叫出来名号响当当的人物,他们在历史上都曾经留下过浓重的一笔,暂且先不管这一笔是红色还是黑色,但他们毕竟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这就说明他们一定有过人之处。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十分明确的剖析了这些人物的性格及他们为什么成功或者失败。比如说项羽和刘邦,处在同一时代的他们更有可比性,以前项羽给我的印象应该说是一个霸王,失败的原因应该是因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其实书中提到,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生性多疑,且有妇人之仁;而与项羽处在同一历史时期的刘邦则不光是依赖自身的武力,而是懂得怎样去利用手下的人成就汉朝的霸业,相比之下,刘邦的方法显然要聪明得多。从中得到的很重要的一点启示我觉得就是如何利用好团队的力量,一个人的力量就算再强,也毕竟会有限,只有把团队的力量利用好,学会在工作中学习他人的长处,协调好自身和团队的力量,才能更好发挥自身的能量。

其次,另一个给我深刻印象的人物是武则天,书中讲述了她如何从一个不起眼的宫女变成权倾天下、中国第一位女皇帝,这中间的过程其实很复杂,但经易先生的评说,我觉得可以概括为这么几个字:审时度势、量力而行。纵观她一生的权力争夺生涯中,无论她处于什么样的权力等级上,她所做的事情全都是求以稳字,形象地说就是有多大的脚穿多大的鞋,脚代表能力水平,而鞋代表着所做的事情,所做的事情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那么一定会力不从心,也就是大了,反之,如果鞋小了,那么前进的步伐必然就会变慢,正是由于武则天能够不断适应自己的能力变化去调整自己的目标,所以她做出了前无古人的成就。敢于在适当的机会去煅炼自己,这样才能更快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

第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易中天先生对历史人物的敏锐和细心。关于历史人物的传记或都历史类的书籍,我之前也读过一些,而易先生的书在于能够从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中让我们了解人物的性格,通过某一件小事情反映这个人物的处世态度。易先生的这种敏锐的洞察力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对事物应该进行反反复复地细节上的分析,从每一处细节上来发现问题。

《品人录》读后感


  《品人录》读后感

  以前我总觉得研究历史是件乏味的事情,因为历史的事实真相总是扑朔迷离,让人难以捉摸,直到看了易中天的《品人录》才豁然开朗。有人说易中天的《品人录》缺乏历史的严肃,但在我看来他是用另外一种方式去还原历史的真相。

  《品人录》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品述几个朝代中的代表人物,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邦、项羽、曹操。

  刘邦,也许是小时候对刘邦的了解不够深入,总觉得刘邦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因为他害死了曾经亲如兄弟的项羽,惨死在乌江里。后来才逐渐懂得历史的真相并非如此,刘邦是一个心高志远的将相之才,虽然有很多行为不雅,但是在那个年代,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而且刘邦与项羽相比更加的冷静理智,这恰恰在那年代是非常需要的,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杀死自己的敌人也无可厚非了。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当上了汉高祖,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

  曹操是三国时期一个重要的政治家,他拥有极大的度量,拥有自己的雄才伟略,精力旺盛、才智过人是一个全能型人才,他做事谨慎又仔细、小心,虽然在很多方式上我不敢苟同,但是和以前尽是骂声相比,很多人对于曹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了解,我愈发的佩服曹操,他的才能、才干在当时的年代几乎无人能及,就连诸葛亮也忌惮三分。所以后人评价才曹操是三国乱世之中的能臣,是三国乱世时代中的枭雄。

  历史的真相总是充满着复杂和神秘,《品人录》揭开历史真相,使我对三大人物的了解更加深。虽然他们最终都逃不过生老病死,但正如书中所写的,不管是刘邦、项羽、曹操都可以称得上是英雄,因为他们都具备了英雄的本色,只是他们是不同类型的英雄,刘邦是时代造就的英雄,项羽是本色英雄,而曹操则是具有雄才伟略的“枭雄”。人们对于英雄是不会轻易忘记的。

  《品人录》读后感

  以前我总觉得研究历史是件乏味的事情,因为历史的事实真相总是扑朔迷离,让人难以捉摸,直到看了易中天的《品人录》才豁然开朗。有人说易中天的《品人录》缺乏历史的严肃,但在我看来他是用另外一种方式去还原历史的真相。

  《品人录》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品述几个朝代中的代表人物,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邦、项羽、曹操。

  刘邦,也许是小时候对刘邦的了解不够深入,总觉得刘邦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因为他害死了曾经亲如兄弟的项羽,惨死在乌江里。后来才逐渐懂得历史的真相并非如此,刘邦是一个心高志远的将相之才,虽然有很多行为不雅,但是在那个年代,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而且刘邦与项羽相比更加的冷静理智,这恰恰在那年代是非常需要的,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杀死自己的敌人也无可厚非了。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当上了汉高祖,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

品人录读后感悟精选


读后感是写阅读作品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它不是书评。人在阅读的过程中,知识与能力在同步增长。每一个人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所感受,那么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写一篇关于作品的读后感,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有请驻留片刻,小编为你推荐品人录读后感悟精选,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品人录读后感悟【篇1】

我们总习惯把王朝的兴衰、事业的成败、历史的更替和事情的对错都归结为个人的原因,归结为某个领域人物或主导人物个人品质的优劣好坏。与此同时,历史人物也都按照一种简单的善恶二元论而无一例外的脸谱化了,中国历史则变成一个大戏台。《品人录》从品评人方面来解读时代造就的必然。

《品人录》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作品,有人说易中天把严肃的学术变成了低俗、庸俗的胡诌。在我看来,其实不然,他的《品人录》尊重史学的真实性,只是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对人物的品格、心理加以揣测,用现代人的观点加以解读,这在学术界应属常见吧!并且,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才是现如今精神文明建设之所需。文化反作用政治,要有健全的制度,就要有健全的文化。

我认为《品人录》的开创,不应仅仅局限于学术领域,引入大学改革,因为在大学里不管是文学系、艺术系,还是哲学系、历史系都离不开人物品评课。报刊和刊物也只有文物品评、艺术批评而没有人物品评。或者只有人物传记、人物故事,没有人物鉴赏。其实,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最有鉴赏价值的。品酒、品茶、品画、品诗,何如品人?

《品人录》,品自己,我属于实用主义者,也属于性情中人,我也追求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君子之勇。

品人录读后感悟【篇2】

近日,随手翻开床头一本许久未读的书,这是由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所着的《品人录》。自阅读过易教授的《品三国》之后,我迷上了三国,也希望通过阅读其他书籍了解三国人物的方方面面。

千百年来,世人对曹操评价的褒贬不一,甚至贬过于褒。因为一说到曹操,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戏剧里面白脸的奸雄形象,他也为此背了上千年的骂名。《品人录》里易教授对曹操这个历史人物从所处的背景环境,人物性格,文学素养等方面进行了深度的剖析,将曹操完整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了我们大家面前。当时,东汉末年这个大的背景环境和曹操人物性格等方面在这里就不展开来说了,我主要想谈谈他的诗词。曹操的文学地位一直以来都被其政治、军事方面的才能所掩盖,但是他对中国文学的进步,特别是对建安文学有开创之功,值得后人歌颂。

曹操的诗词在文采方面虽然并不华丽出众,但给我们读者的感觉却显得大气而不粗俗,尤其是为后人所熟知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这样的诗句,非大手笔而不可为。曹操的诗歌除了大气之外,有时也会寓含一些哲理。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第四章《龟虽寿》中有这么一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作这首诗时已经五十三岁了,他将自已比作千里马,虽年老体衰,但依然有着驰骋千里的豪情。

品酒,品茶,品画,品诗,何如品人?自读了《品人录》后,让我深深感叹:曹操虽然上了年纪,但充满立志要作一方大事,他那一颗永不会消沉的雄心,对我们现代人是一种最好的启迪和激励。

品人录读后感悟【篇3】

以前我总觉得研究历史是件乏味的事情,因为历史的事实真相总是扑朔迷离,让人难以捉摸,直到看了易中天的《品人录》才豁然开朗。有人说易中天的《品人录》缺乏历史的严肃,但在我看来他是用另外一种方式去还原历史的真相。

《品人录》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品述几个朝代中的代表人物,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邦、项羽、曹操。

刘邦,也许是小时候对刘邦的了解不够深入,总觉得刘邦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因为他害死了曾经亲如兄弟的项羽,惨死在乌江里。后来才逐渐懂得历史的真相并非如此,刘邦是一个心高志远的将相之才,虽然有很多行为不雅,但是在那个年代,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而且刘邦与项羽相比更加的冷静理智,这恰恰在那年代是非常需要的,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杀死自己的敌人也无可厚非了。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当上了汉高祖,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

项羽,从小耳熟能详的西楚霸王,以前看到项羽总是抱着一颗怜悯、惋惜的心情,感觉他的江山被他的结拜兄弟夺取,最后被逼得乌江自刎,《品人录》却告诉我,项羽之所以失败,以前很多人都认为是因为项羽的性格原因,鸿门宴上有机会除掉刘邦,却有着与刘邦的妇人之仁,而且生性多疑,刘邦懂得如何利用人才去建立自己的汉朝王国,一个冷静、有大智慧,一个生意多疑,感情用事,有妇人之仁,什么样的人才能成王,也就显而易见了。

曹操是三国时期一个重要的政治家,他拥有极大的度量,拥有自己的雄才伟略,精力旺盛、才智过人是一个全能型人才,他做事谨慎又仔细、小心,虽然在很多方式上我不敢苟同,但是和以前尽是骂声相比,很多人对于曹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了解,我愈发的佩服曹操,他的才能、才干在当时的年代几乎无人能及,就连诸葛亮也忌惮三分。所以后人评价才曹操是三国乱世之中的能臣,是三国乱世时代中的枭雄。

历史的真相总是充满着复杂和神秘,《品人录》揭开历史真相,使我对三大人物的了解更加深。虽然他们最终都逃不过生老病死,但正如书中所写的,不管是刘邦、项羽、曹操都可以称得上是英雄,因为他们都具备了英雄的本色,只是他们是不同类型的英雄,刘邦是时代造就的英雄,项羽是本色英雄,而曹操则是具有雄才伟略的枭雄。人们对于英雄是不会轻易忘记的。

品人录读后感悟【篇4】

刘邦手下,武将有樊哙、灌婴;谋臣有张良、陈平;后方有萧何坐镇,提供源源不绝的军队和粮食;独立战略方向上有韩信、英布。而项羽有哪些人?范增?在项羽的猜忌下,范增最终也离开了项羽,在回家途中,病发身死。倒是刘邦座下的几员大将,包括韩信、英布、陈平、季布等,都曾效力项羽。

垓下一战,项羽弹尽粮绝,四面楚歌时,他念念不忘的是爱妾虞姬、是战马乌骓,似乎走向失败的,只有项羽一人。但是,实际上并不是的,即使在项羽走投无路的时候,依然江东数十万民众愿意为项羽效命;即使在刀斧威胁下抗争已无意义时,百余骑禁军依然死战不退。

项羽似乎是一个悲剧英雄,从起兵那一天起,他就在内心中等待着似乎命中注定的失败。四面楚歌时,项羽甚至没有一丝怀疑,作文这有没有可能仅仅是个计谋?他想当然地认为,汉军已经征服了整个天下,自己的帝国只剩下了头颅。也许,那时,在项羽心中有一个声音响起:“这一天终究还是到来了……”。这种孤独,也许类似于漫天烟火中的孤独背影吧,满天的烟花、满眼的人群、耳边的笑声,没有一束光、一个人、一个笑声与自己有关。也许正是这种孤独,让他执意将首都安放在故乡,并且认为福贵而不归乡,无异于锦衣夜行。

当然,这仅仅是猜测,因为我相信,项羽只怕没有和任何一个人说过自己的心情吧。一个骄傲的人,对他的怜惜,更像是一种羞辱,而不是一个安慰。

品人录读后感悟【篇5】

看似几个孤立的故事,刻画还原了从秦汉到清朝的几个代表性人物,直到尾声才用一条隐形的线索将他们全部串联起来,这条线索就是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重群体轻个人。这种文化的终极意义就是为君主独裁制服务,用三纲五常之类的伪道德标准打压抹灭个性,使群体自发臣服于一个伪道德化身——君主,维持社会的集权、稳定,代价就是低效率、麻木、人格不平等、个性消亡。

这种糟粕文化明显已跟不上当今时代潮流,遗毒已造成了越来越明显的并发症。对比,易先生提出了振聋发聩的观点——要想民族进步,屹立于世界之林,前提是包容、承认、倡导、激励个体人格的自由发展,为其如此,人格才能平等,人格平等才能促成法治建设,彻底摆脱人治的死循环,才有可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舍此途径,别无他法,指望个别“有道明君”既不现实,也不可靠——所谓人亡政息,再伟大的个人,也敌不过一整个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况且,伟人崇拜就是特权崇拜,特权从来就是法治的天敌,依靠特权(君权)促进民主改革(法治建设)根本就是缘木求鱼。改造文化,唯有从千千万万个个人着手,从鼓励个性发展入手。舍此无它。

品人录读后感600字


【篇一:《品人录》读后感】

书名深深的吸引着我的目光,印在我的脑海里时常不能离去,以至于我时常会想起那书应该不错,事隔多日,才向我的同事借来这本书《品人录》一览。

在写这部书读后感之前,我想写写我以前对学习的感受,以前对书没有感觉,看全的书没有一本,想来也挺惭愧的,都不知乱费多少光阴,儿时的一寸光阴一寸金也抛于脑后,什么少壮不努力老大除悲伤也没把它放在心上,一心只顾着玩,满脑子的是那部电视剧里的打斗场面,有时也蛮让人讨厌的,专门制造桃色新闻,说某某同学花前月下谈论着什么,时不时的搞搞恶做剧,让人哭笑不得。自从踏入社会的好长些时日也在虚度光阴,根本也没想到自已以后的发展路程,更没有想到知识的重要性,一心想着的是她,想到怎么讨好她,怎样才能让她开心,怎样才能让她接受我等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也就这样过罢,反证自已还年轻,从来没有时间的紧迫感。想来这跟当时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又加上从小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在不知不觉中溜过。

如今我换了个环境,看到我与别人的差距,我虽然说什么也是大专生,可是在我的同事眼里我根本就算不上什么,从谈吐里我知道我的知识面非常的狭窄,我也是人啊!怎么就不如他们呢?当然我不能就这样自甘堕落,现在悔时还不晚,我现在只要把过去的补回来,跟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我才有资格同他们谈古论今,所以啊我必须得学会看书,并且还得爱上看书,只能这样才能让自已进步;只能这样才会缩短与人的差距。

顾名思义《品人录》是写关于古人的故事,通过作者的理解和诠释,鲜明的刻划了古人,从全面的历史资料加上作者的分析,从面使得本文通俗易懂,幽默有趣。我相信很多人看来有着不同的见解,当然了,仁都见仁,智者见智。

说说我读完此书之后的感觉吧,前车之鉴,也许是我最大的收获,当我看到武则天这一节时,从中不能不提到李治,没有李治也就没有武则天的今天,在书中作者把他刻划得淋漓尽致,怕老婆是他最大的破绽,故此武则天才会凌架于皇帝之上,也许历史也是盟盟之中自有天数,其中的奥秘无人知晓。然而古人玩弄政治的手段真让人目瞪口呆,为了自已的一已私欲,而不故亲人,朋友不达目的誓不罢修,真所谓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想必他们活在一个仇恨之间,也不知他们累不累,如今我们看来是无法想象他们的生活领域。虽然如今没有战火连绵,但是如今的生活也是到处洋溢着血腥味,少了几分和谐和感情,这也许是人类进化论吧!俗话说得好,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社会向前迈进时人类也跟着社会的进步随之进化,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再此我就不做太多的论述。说到底只有一句话:通过本书让我明白的很多,但是只能意授不能言传。

【篇二:品人录读后感】

以前我总觉得研究历史是件乏味的事情,因为历史的事实真相总是扑朔迷离,让人难以捉摸,直到看了易中天的《品人录》才豁然开朗。有人说易中天的《品人录》缺乏历史的严肃,但在我看来他是用另外一种方式去还原历史的真相。

《品人录》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品述几个朝代中的代表人物,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邦、项羽、曹操。

刘邦,也许是小时候对刘邦的了解不够深入,总觉得刘邦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因为他害死了曾经亲如兄弟的项羽,惨死在乌江里。后来才逐渐懂得历史的真相并非如此,刘邦是一个心高志远的将相之才,虽然有很多行为不雅,但是在那个年代,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而且刘邦与项羽相比更加的冷静理智,这恰恰在那年代是非常需要的,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杀死自己的敌人也无可厚非了。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当上了汉高祖,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

项羽,从小耳熟能详的西楚霸王,以前看到项羽总是抱着一颗怜悯、惋惜的心情,感觉他的江山被他的结拜兄弟夺取,最后被逼得乌江自刎,《品人录》却告诉我,项羽之所以失败,以前很多人都认为是因为项羽的性格原因,鸿门宴上有机会除掉刘邦,却有着与刘邦的妇人之仁,而且生性多疑,刘邦懂得如何利用人才去建立自己的汉朝王国,一个冷静、有大智慧,一个生意多疑,感情用事,有妇人之仁,什么样的人才能成王,也就显而易见了。

曹操是三国时期一个重要的政治家,他拥有极大的度量,拥有自己的雄才伟略,精力旺盛、才智过人是一个全能型人才,他做事谨慎又仔细、小心,虽然在很多方式上我不敢苟同,但是和以前尽是骂声相比,很多人对于曹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了解,我愈发的佩服曹操,他的才能、才干在当时的年代几乎无人能及,就连诸葛亮也忌惮三分。所以后人评价才曹操是三国乱世之中的能臣,是三国乱世时代中的枭雄。

历史的真相总是充满着复杂和神秘,《品人录》揭开历史真相,使我对三大人物的了解更加深。虽然他们最终都逃不过生老病死,但正如书中所写的,不管是刘邦、项羽、曹操都可以称得上是英雄,因为他们都具备了英雄的本色,只是他们是不同类型的英雄,刘邦是时代造就的英雄,项羽是本色英雄,而曹操则是具有雄才伟略的枭雄。人们对于英雄是不会轻易忘记的。

【篇三:品人录读后感作文】

《品人录》一书也是在管理学的课堂上,李敬教授向我们推荐阅读作品之一。太太没有等到我在网上订购,就直接去了定王台书市把书买了回来。在《科学社会主义》课堂上,人去大半,所剩的同学多数在与周公密会,我端坐一天(当然也入乡随俗地小睡了一会),把这本书快速啃完。并不是我们对科学社会主义不尊重,对老师我们也尽可能地去尊重(他的湘音我只能听懂四分之一,本地同学能够听懂一半左右,但是课件做得非常漂亮!),只是整个过程实在是枯燥乏味,《品人录》也具有阅读的趣味性,所以这一天的课堂也过得很有收获。

人力资源管理有一个专项分析,是评价员工的胜任素质,通过访谈和归纳分析来掌握优秀员工与普通员工相比要具备哪些重要的素质,以使其绩效卓然超群。《品人录》就像是对中国历史中的一些成功人物进行胜任素质分析,虽然作者没有进行集中归纳,搞出一个中国成功政治人物胜任素质模型出来,但是一般读者倒还是可以从书中领略一些成功人士的胜任素质。一如刘邦,一如曹操,一如武则天。对成功要求迫切的人就一定要读一读了,因为要求迫切,所以看书的时间一定不太多,所以短小精悍的此书正好合适。但是,他们仅仅只是成功人士,并非是英雄人物。在我心中,英雄人物要有正义感,要有牺牲精神,还要有大智慧。基于这一些观点,他们也不过是一些可以盖棺定论的名人而已。

《品人录》明显比《品三国》好。后者是谐趣类的读物,而前者相比之下更具有思想深度。但是这个深度仅仅只是作者本人的思想深度,远不及黄仁宇、吴思等对历史的探思层次。《品人录》对专个名人的讲述,限于篇幅只点到为止,所以宽度也不够。所以本书的目的性很明显,仅仅只是展露作者的思想境界而非展现名人全貌。易中天的火爆也反映出他一如书中的人物一样,仅仅只是一个成功人士(从穷教授到名嘴也不简单),但决不是一个可以值得景仰的大家。

在我三十岁以前,读历史书的时候每每总是会情绪低落,心中充满着悲愤。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把家中的一套《历史在这里沉思》反复看过多遍,总是叹息不断。但是总是又爱看,看书时的情绪反倒比平时的情绪来得激烈和丰富一些,人生的很多悲喜在书中就已经体会过了。我想,我表面乐观、内心悲观的两重性格,也许就是在这些时候形成的吧。中国历史中灰色和黑色的东西太多,也没有真正可以值得去崇拜的历史英雄人物,在很长的时间里,我的人生没有方向,内心有太多的毒流无处发泄。我们的三观教育里只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是从我出发,我看世界、我看人生、我看价值,却没有一个如何看我的自我观。中式教育都只讲要丰富自我,完善自我,却也不讲如何剪裁自我、批判自我,有一些忏悔和反醒的方法,把思想上中的毒排放出去。

现在再看历史作品,心态平和了许多,一半是麻木,一半是清醒。麻木是因为看多了,见怪不怪了;清醒则是因为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时不时地,应该对着自己的内心说上一句:我***少人模狗样地装算!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玩意儿!天知道30多年以来我的思想中过多少毒,没有去忏悔和反醒,还昂头挺胸地向着历史的黑暗跑去,把那里当成成功者的天堂。

【篇四:《品人录》读后感】

最近刚读完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的《品人录》,当我合上最后一页,细细地回想着读过的每一个章节。其实人们总是惯于把王朝的兴衰,事业的成败,历史的更替和事情的对错都归结为个人的原因,归结为某个领袖人物或主导人物个人品质的优劣好坏。与此同时,历史人物也都按照这一种简单的善恶二元化论而无一例外地脸谱化了。《品人录》从文化的角度品评了项羽、曹操、武则天、海瑞、雍正,独具风格。易中天先生新颖的评说以及生动的文笔都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崭新的人物内心世界。品评人物是中国文化诗性智慧的一种表现,而《品人录》则生动有趣地为我诠释了诗性智慧的真正含义,《品人录》真的是一本滋味十足,令人百读不厌的好书,下面就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读书感受与心得吧!

读完这本书,其实最多的感受是有关制度的问题。人们都成为了权力斗争的工具和道具,《品人录》通过对特定历史环境的分析,发现有些帝王的喜怒无常也是有章可循的。比方说,曹操爱才有妒才,容人有整人;武则天打心底里讨厌酷吏,但出自政治上的需要又不得不与小人搅在一起,这种两难的境地都促使他们做出了不明智的选择。同时专制政治还使人们对人格追求的热情度大大下降,但是,在口头上却要信誓旦旦,小人必须全部得而诛之,结果却留下许多高尚的记录。这些记录为后人提供了发问的机会,然而,追问有时却徒然。比如说:不懂政治、意气用事的海瑞除了作为清官和硬汉名垂史册外,并没有实现什么。再不可能做到限制权力的专制体制下,他清除腐败重振道德注定是不现实的。还有就是不想做等闲之帝的雍正费尽心力聚敛起来的江山财富,到头来还不过是为了子孙的挥霍和贪官的贪墨做了基础。

对于以上阐述人物们的悲剧,其重要原因在于他们身处在如此一个专制体制的社会,身处在如此一个文化传流时代,尽管他们个个才华出众、胆识过人,但凭单枪匹马,是终究不能战胜文化与制度的。

品完那一个个历史人物,我发现中国历史就是一个大戏台,可不知何时戏台上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白脸和白鼻子,也不知何时会出现红脸和黑脸,因为我们不知道编剧和导演是何方神圣。我们只能寄希望于运气和等待,却不肯承认每一次的善报,往往也意味着下一次厄运的降临。

【篇五:读《品人录》有感】

易中天先生用一种幽默的表现手法去讲述历史,讲述人性,将项羽、刘邦、曹操、武则天等等,这些历史人物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尤如他们亲口在向我们娓娓道来那些已经逝去的历史。

易先生用得都是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得我们可以和历史人物进行一次亲密接触。易先生对这些历史人物看似随意的品评中,包含了他自己对于这些人物的深入剖析和解读,细细读过这本书之后,我有下面几点感想:

首先,在书中提到的历史人物都是历史上有名有姓,叫出来名号响当当的人物,他们在历史上都曾经留下过浓重的一笔,暂且先不管这一笔是红色还是黑色,但他们毕竟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这就说明他们一定有过人之处。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十分明确的剖析了这些人物的性格及他们为什么成功或者失败。比如说项羽和刘邦,处在同一时代的他们更有可比性,以前项羽给我的印象应该说是一个霸王,失败的原因应该是因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其实书中提到,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生性多疑,且有妇人之仁;而与项羽处在同一历史时期的刘邦则不光是依赖自身的武力,而是懂得怎样去利用手下的人成就汉朝的霸业,相比之下,刘邦的方法显然要聪明得多。从中得到的很重要的一点启示我觉得就是如何利用好团队的力量,一个人的力量就算再强,也毕竟会有限,只有把团队的力量利用好,学会在工作中学习他人的长处,协调好自身和团队的力量,才能更好发挥自身的能量。

其次,另一个给我深刻印象的人物是武则天,书中讲述了她如何从一个不起眼的宫女变成权倾天下、中国第一位女皇帝,这中间的过程其实很复杂,但经易先生的评说,我觉得可以概括为这么几个字:审时度势、量力而行。纵观她一生的权力争夺生涯中,无论她处于什么样的权力等级上,她所做的事情全都是求以稳字,形象地说就是有多大的脚穿多大的鞋,脚代表能力水平,而鞋代表着所做的事情,所做的事情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那么一定会力不从心,也就是大了,反之,如果鞋小了,那么前进的步伐必然就会变慢,正是由于武则天能够不断适应自己的能力变化去调整自己的目标,所以她做出了前无古人的成就。敢于在适当的机会去煅炼自己,这样才能更快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

第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易中天先生对历史人物的敏锐和细心。关于历史人物的传记或都历史类的书籍,我之前也读过一些,而易先生的书在于能够从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中让我们了解人物的性格,通过某一件小事情反映这个人物的处世态度。易先生的这种敏锐的洞察力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对事物应该进行反反复复地细节上的分析,从每一处细节上来发现问题。

【篇六:读《品人录》有感】

这几天在看完奥运会节目后,回到属于自己的床上时,感觉都是那么的亲切和自然。老公那里的世界暂时还不可能真正属于我,紫色蚊帐里的那个小桌估计每天晚上也在期待着我的抚摸。

从央视易中天品三国开始。我就觉得他真的是个大师,把人性和历史都研究的很深,很透。这个品人录记录的是项羽,曹操,武则天,海瑞还有雍正的故事。每个历史人物的描写在大师的笔下都是个性鲜明,栩栩如生。项羽的自刎乌江,曹操的奸雄形象,武则天一代女皇的狠毒,海瑞清官的不易,雍正英明的寂寞。通过一些事情和人的对比,让我看到了各种不同伟大人物身上所有的气质,个性,特点以及在不同环境下这特质所散发出来的魅力。

凡成就一番事业或者坚持自己原则的人都是要做出很多牺牲的,有失必有得。特别是做一个对别人有影响力的人。现在这个社会,至少在中国还是单元化的。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就是看他所取得的财富和名利。所以即使想过平淡的生活,在这个物质社会,我们时刻都要保持一个年轻的心态,活到老学到老。保持激情和斗志,未来父母和家庭有个更好的品质生活而不断努力,取得进步!小玉儿,命运只会掌握在自己手里。要相信女人不是天生的弱者,只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在这个大集体里吸取大家的精华。相信你在内务岗位上一样可以做的很出色。不善于表达和思考是由于积累太少。以后要多写多想。有没有主见只有自己清楚。

【篇七:读《品人录》有感】

有幸拜读易中天先生的《品人录》,读到《雍正》一章,不禁浮想联翩。让我浮想联翩的有三件事:一个是康熙和雍正对八阿哥允禩的态度;一个是恶名;一个是关于国库里银子的运用。这里不妨先从康熙和雍正对允禩的态度说起。

一、康熙和雍正对允禩的态度。

易中天先生似乎是为允禩不平的,在《品人录》中颇举了些例子以示康熙、雍正之不公。而我对这位廉亲王则有另一番评价:一个字便是该,两个字是活该。为何这么说呢?不妨先以文字的形式来为这位天皇贵胄、金枝玉叶题个像。

八阿哥也许长的并不算英俊(我看画像里的顺治、康熙、雍正、乾隆样子都不怎么着,所以有此推论),而且由于母亲的关系,出身也较其他兄弟为卑贱,但由于天生能力过人,什么文韬武略、天文地理、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的,无一不精,故此有着无与伦比的自信,落落大方,很易得人好感,加之善于抚众,因而颇具人望。这看起来确乎是一位非常不错的阿哥呢!

然而事情远没那么简单。大约在允禩心中,一直是以为得人心者就能够得天下的,因而当太子胤礽被废时,自我感觉良好的他便迫不及待的蹦了出来,勾结大臣,拉拢人望。等到康熙要群臣举荐太子时,满朝文武居然十之八九都选择了这位八阿哥。仅这一件事,就足以证明允禩根本不是当皇帝的料:

首先,错误判断形势,低估了康熙对胤礽的爱。父子之情啊,血浓于水,就算胤礽再错,也是自己疼爱、培养了那么多年的儿子,难道真要说废便废吗?

其次,太子虽然只是储君,但毕竟是君,而他允禩再是皇子,也还是臣,名分早定。可太子一倒,群臣不但没几个出来保救,居然还一股脑的支持允禩,怎么回事?显见允禩觊觎储嗣之位断非一日,并且做了不少准备。这是为臣不忠。

再次,想靠收买人心坐天下而终告失败的不是没有那个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恐怕就是那位传说中的徐偃王了。徐偃王大约是西周时人,一心想坐天下,似乎当时的天子周穆王也有点残暴,便一味收买人心,结果被发现后一举灭掉。不过应该说徐偃王做人是很成功的,而且年代久远,秦始皇又焚了回书,因而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从来都是毁誉参半。一个乱臣都可以得到这样的评价,那该怎么说呢?但不管怎么说,徐偃王失败了,允禩也失败了。其实允禩根本就是连路都走错了。

又次,为人浅薄。太子一倒,赶忙拉着一大票人给自己撑场子,生怕康熙不知道他有多大势力,没有一点深沉,恐怕连自己姓什么都忘了,这种人怎么能当皇帝?怎么能当大清朝万里江山的统治者?

最后,康熙晚年,吏治腐败、国库空虚,颇有大厦将倾之势,亟需一个雷霆万钧之人整顿。可是允禩偏偏只会向人买好,现在又得到如许多人支持,这些人都有拥立之功,将来如何整治?不独允禩没这个本事,恐怕康熙甚至任何人也都没这个本事!

综上所述,允禩是既没有当皇帝的才能,也没有当皇帝的德操。八岁登基的康熙,什么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破准格尔的,一生经历了多少风浪?这位圣祖皇帝怕是早就看透这点了。

那么允禩当真没有才能吗?当然不是,相反其才能是相当杰出的,否则这位八贤王也不敢冒尖呀。可是他不明白拳头硬未必是好汉的道理,所以深具城府的胤祯最后成为了雍正皇帝,而他则只能成为阿其那。

雍正上台后,很清楚自己这位兄弟,想收归己用,便封了个廉亲王,甚至还来了个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可允禩倒好,又开始耍小聪明、办糊涂事,居然跟雍正斗心眼,她老婆甚至还公开说什么不知道那一天会掉脑袋。真搞不明白,连跪都跪了,还来这套干嘛?若当真不自安,不妨找自己这位四哥好好说一说,甚至哭一哭,动之以兄弟之情嘛。从雍正跟大臣间的交流看(见第四节如此朋友),雍正其实还是个很性情的人,而允禩跟雍正这么多年兄弟,居然连这都没弄清。再多想一层,恐怕是允禩自己人品不行,在以己度人罢了。

如此,允禩对雍正就很不买账,经常性的唱反调。雍正封他廉亲王是为了让他帮自己忙,不是让他来拆台的,这样雍正自然对允禩不满,多所指责。而皇帝斥责臣子两句本也没什么,可朝中偏有那么一帮子人要替允禩说话,甚至把雍正摆在十分孤立的位置上。此时雍正所能看到的,恐怕只是一股强大的反对势力了。

此时离康熙辞世未久,八爷党势力依然存在。可党就党吧,他允禩居然始终信奉得人心者得天下的教条,结果支持他的人,数量倒不少,但多是一帮没大脑的白痴,只会在关键时刻瞎起哄。如果允禩当选太子,亦或难住雍正,那才真叫没有天理。可以说允禩的下场,不过是自作孽。

允禩没有给我什么好印象,甚至觉得他就是个跳梁小丑,只不过他是康熙的儿子、雍正的弟弟,才没死那么快。或许允禩很有才能吧,但他不是一个明智的人,至少他把自己摆在了不合适的位置上,结果人才变成了祸害。

二、恶名

康熙给雍正留下的固然是一片壮美河山,但更是一座因吏治腐败、国库空虚而即将倾倒的大厦。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雍正一展雷厉风行之手段,追讨赃银、惩治贪污、取缔陋规、锐意改革,使几于风雨飘摇的满清王朝绵延了百多年,同时也为自己留下了抄家皇帝、屠夫皇帝的恶名。

改革从来就是不易的,因为改革会造成既定局面的改变,或者更确切的说是影响某些特殊人群的既得利益。但雍正的改革显然是卓有成效的,一改自康熙时代以来的官场颓风,以致于终雍正一朝,有无官不清一说。

可能是雍正的手段过于狠辣,使他的大臣们终日战栗不安,因此传闻颇多,从登基到当政,无一善者,甚至连死都是不得好死。相形之下,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可能就要好许多了。

然而雍正的改革最终还是归于失败了,我想原因大约有两个:一个是随着时间推移,社会生产能力和消费水平均的提高,导致雍正时期制定的反腐养廉制度已经不再适应当时的情况;一个是雍正为人苛刻、明达,令臣下皆有畏惧之心,不敢违拗。但不管怎么说,那个时代结束了,或许持续的改革才是永恒不变的道理。

三、关于国库里银子的运用

易中天先生指出,雍正穷一生之精力,呕心沥血,终于让大清帝国的国库由空虚变得充盈,然而雍正却未能把这些钱用在科学研究和文化发展上,最终只是为他的宝贝儿子进行挥霍和新贪官进行贪墨奠定了基础。

我想,这应该是由当时的文化氛围造成的。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孔圣人一直就是皇帝之外的另一至尊,作为偏远蛮夷的女真,或者说是满洲,早些时候连自己的文字都没有,要想统治中国,则只能融入这一文化氛围,只有这样才会被汉人认同,被汉文化认同。可是儒家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鄙视劳动者,甚至视一些发明创造为奇巧淫技,这就注定大清是一个缺乏科技创新能力的帝国。

今天,儒家文化的影响依然存在,但很幸运,我们所能看到的不再仅仅是儒家文化,还有中国古老的道家文化、法家文化,外来的欧美文化、日韩文化,甚至是西方享乐主义及性文化。但我们也是不幸的,如此之多的文化同时存在,注定要有冲突。我无法得知那种文化更好,或者是兼收并蓄吧,但我知道,文化的沉积绝非一两代人几十年内可以完成的。

【篇八:读《品人录》有感】

2006年,在中国,有一位热门人物。他作客《百家讲坛》用诙谐,通俗,幽默的语言为观众精彩品三国。前日,得宽余,到书店,购得易中天先生所着的《品人录》一本。想看看历史中的一些名人,和他们一生的成败得失。

《品人录》中举有五大历史名人,有头脑简单的项羽;奸诈狡猾的曹操;手段狠毒的武则天;迂阔偏执的海瑞;猜忌刻薄的雍正。这五大名人中有万人之上的君主,有清廉俭朴的大臣,也有名震一时的英雄。他们的人生跌宕起伏,我们姑且只看最先登场的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

项羽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乱世,但项羽却是一个心有鸿鹄之志的人,早在秦始皇游会嵇时,项羽便说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话,但最终没有成功。他输给了一个不学无术的混混――刘邦。

刘邦是混混,而项羽是贵族;项羽有盖世武功,而刘邦是无力村夫;项羽有几时上百万的雄兵良将,而刘邦却只有为数极少的士兵,这么一比,论身份,论实力。项羽都应该是坐上皇帝宝座的人,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刘邦他由弱到强。一步一个脚印的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总结项羽失败的原因,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不冷静,不虚心。

项羽在兵败垓下后,一听到四面的楚歌声,还没冷静下来仔细想,就认为自己大势已去,更没有信心去与刘邦作战。只是逞了一时之勇,杀了无数名汉将后逃到乌江边上自刎而死。

项羽的如此不冷静是断送他一生霸业的最大的绊脚石。想想自起兵以来的八年间。项羽身经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从来就没有打败过。可就在垓下,项羽因为一次小失败就慌了,稳不住阵脚了。最终只有将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让给了一个自己瞧不起的混混――刘邦。

楚汉之争的初期,在项羽的麾下聚集了陈平、韩信等一些颇有才智的人,但在行军作战是项羽总是认为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将陈平、韩信等人的建议当作了耳旁风。长期不得项羽赏识的这些人自然就要另投他处了,只剩下项羽这位孤家寡人了。

可见冷静、虚心对于一个想成大事的人是何等的重要。

说到冷静,我想三国时期的奸雄曹操应该算得上是冷静了吧!

曹操在他早年就表现出了他超凡的政治手段。他挟天子以令不臣便是最好的证明。

那时,东汉的一大贵族子弟――袁绍,可以说是天下最有实力的人。曹操为了招安他,便以皇帝的名义任命袁绍为太尉,封邺侯时。袁绍在知道自己的顶头上司是自己最瞧不起的曹操时,便断然拒绝了,还说了些难听的话。这话让曹操知道了,曹操心里当然也气,但袁绍太强了。曹操处理这件事时很冷静,知道不能在这个时候和袁绍翻脸。便将职位让了出来。这样做不仅避免了与袁绍的直接正面冲突,也让人觉得自己大度,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再说到虚心,我想武则天应该算做得不错的吧!

武则天虽然在夺取皇位前用了不少惨不忍睹的手段,但在当上皇帝之后却是一改高压政策,以怀柔方针取而代之。她虚心纳谏有古贤王之风。

就拿王及善来说吧。王及善原本是退休在家,但因契丹侵扰而被起用为滑州刺史。当武则天向他询问朝廷得失的时候,王及善娓娓道来,提出十几条改善意见。武则天马上就改变任命留王及善在京中任职。

因为武则天的虚心纳谏使她在做皇帝的几十年间为天下百姓谋得福利,深得人心。她的政绩被后人称作:治宏贞观,政启开元。

项羽、曹操、武则天、海瑞、雍正。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让我知道了很多。他们在历史的舞台上,或扮红脸,或扮白脸,但他们都是这个舞台上最耀眼的明星。

一眼千年,我们作为新一代的中国人,我们应该以史为鉴,开创更加辉煌的明天。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品人录读后感悟1000字


在当今社会,很多工作都伴随着文字撰写来进行,范文可以给我们提供帮助,范文为我们提供构思。你还对范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读后感大全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品人录读后感悟,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品人录读后感悟【篇1】

我们总习惯把王朝的兴衰、事业的成败、历史的更替和事情的对错都归结为个人的原因,归结为某个领域人物或主导人物个人品质的优劣好坏。与此同时,历史人物也都按照一种简单的善恶二元论而无一例外的脸谱化了,中国历史则变成一个大戏台。《品人录》从品评人方面来解读时代造就的必然。

《品人录》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作品,有人说易中天把严肃的学术变成了低俗、庸俗的胡诌。在我看来,其实不然,他的《品人录》尊重史学的真实性,只是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对人物的品格、心理加以揣测,用现代人的观点加以解读,这在学术界应属常见吧!并且,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才是现如今精神文明建设之所需。文化反作用政治,要有健全的制度,就要有健全的文化。

我认为《品人录》的开创,不应仅仅局限于学术领域,引入大学改革,因为在大学里不管是文学系、艺术系,还是哲学系、历史系都离不开人物品评课。报刊和刊物也只有文物品评、艺术批评而没有人物品评。或者只有人物传记、人物故事,没有人物鉴赏。其实,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最有鉴赏价值的。品酒、品茶、品画、品诗,何如品人?

《品人录》,品自己,我属于实用主义者,也属于性情中人,我也追求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君子之勇。

品人录读后感悟【篇2】

到书店,购得易中天先生所着的《品人录》一本。想看看历史中的一些名人,和他们一生的成败得失。

《品人录》中举有五大历史名人,有头脑简单的项羽;奸诈狡猾的曹操;手段狠毒的武则天;迂阔偏执的海瑞;猜忌刻薄的雍正。这五大名人中有万人之上的君主,有清廉俭朴的大臣,也有名震一时的英雄。他们的人生跌宕起伏,我们姑且只看最先登场的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

项羽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乱世,但项羽却是一个心有鸿鹄之志的人,早在秦始皇游会嵇时,项羽便说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话,但最终没有成功。他输给了一个不学无术的混混――刘邦。

刘邦是混混,而项羽是贵族;项羽有盖世武功,而刘邦是无力村夫;项羽有几时上百万的雄兵良将,而刘邦却只有为数极少的士兵,这么一比,论身份,论实力。项羽都应该是坐上皇帝宝座的人,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刘邦他由弱到强。一步一个脚印的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总结项羽失败的原因,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不冷静,不虚心。

项羽在兵败垓下后,一听到四面的楚歌声,还没冷静下来仔细想,就认为自己大势已去,更没有信心去与刘邦作战。只是逞了一时之勇,杀了无数名汉将后逃到乌江边上自刎而死。

项羽的如此不冷静是断送他一生霸业的最大的绊脚石。想想自起兵以来的八年间。项羽身经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从来就没有打败过。可就在垓下,项羽因为一次小失败就慌了,稳不住阵脚了。最终只有将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让给了一个自己瞧不起的混混――刘邦。

楚汉之争的初期,在项羽的麾下聚集了陈平、韩信等一些颇有才智的人,但在行军作战是项羽总是认为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将陈平、韩信等人的建议当作了耳旁风。长期不得项羽赏识的这些人自然就要另投他处了,只剩下项羽这位孤家寡人了。

可见冷静、虚心对于一个想成大事的人是何等的重要。

说到冷静,我想三国时期的奸雄曹操应该算得上是冷静了吧!

曹操在他早年就表现出了他超凡的政治手段。他挟天子以令不臣便是最好的证明。

那时,东汉的一大贵族子弟――袁绍,可以说是天下最有实力的人。曹操为了招安他,便以皇帝的名义任命袁绍为太尉,封邺侯时。袁绍在知道自己的顶头上司是自己最瞧不起的曹操时,便断然拒绝了,还说了些难听的话。这话让曹操知道了,曹操心里当然也气,但袁绍太强了。曹操处理这件事时很冷静,知道不能在这个时候和袁绍翻脸。便将职位让了出来。这样做不仅避免了与袁绍的直接正面冲突,也让人觉得自己大度,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再说到虚心,我想武则天应该算做得不错的吧!

武则天虽然在夺取皇位前用了不少惨不忍睹的手段,但在当上皇帝之后却是一改高压政策,以怀柔方针取而代之。她虚心纳谏有古贤王之风。

就拿王及善来说吧。王及善原本是退休在家,但因契丹侵扰而被起用为滑州刺史。当武则天向他询问朝廷得失的时候,王及善娓娓道来,提出十几条改善意见。武则天马上就改变任命留王及善在京中任职。

因为武则天的虚心纳谏使她在做皇帝的几十年间为天下百姓谋得福利,深得人心。她的政绩被后人称作:治宏贞观,政启开元。

项羽、曹操、武则天、海瑞、雍正。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让我知道了很多。他们在历史的舞台上,或扮红脸,或扮白脸,但他们都是这个舞台上最耀眼的明星。

一眼千年,我们作为新一代的中国人,我们应该以史为鉴,开创更加辉煌的明天。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品人录读后感悟【篇3】

以前我总觉得研究历史是件乏味的事情,因为历史的事实真相总是扑朔迷离,让人难以捉摸,直到看了易中天的《品人录》才豁然开朗。有人说易中天的《品人录》缺乏历史的严肃,但在我看来他是用另外一种方式去还原历史的真相。

《品人录》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品述几个朝代中的代表人物,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邦、项羽、曹操。

刘邦,也许是小时候对刘邦的了解不够深入,总觉得刘邦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因为他害死了曾经亲如兄弟的项羽,惨死在乌江里。后来才逐渐懂得历史的真相并非如此,刘邦是一个心高志远的将相之才,虽然有很多行为不雅,但是在那个年代,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而且刘邦与项羽相比更加的冷静理智,这恰恰在那年代是非常需要的,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杀死自己的敌人也无可厚非了。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当上了汉高祖,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

项羽,从小耳熟能详的西楚霸王,以前看到项羽总是抱着一颗怜悯、惋惜的心情,感觉他的江山被他的结拜兄弟夺取,最后被逼得乌江自刎,《品人录》却告诉我,项羽之所以失败,以前很多人都认为是因为项羽的性格原因,鸿门宴上有机会除掉刘邦,却有着与刘邦的妇人之仁,而且生性多疑,刘邦懂得如何利用人才去建立自己的汉朝王国,一个冷静、有大智慧,一个生意多疑,感情用事,有妇人之仁,什么样的人才能成王,也就显而易见了。

曹操是三国时期一个重要的政治家,他拥有极大的度量,拥有自己的雄才伟略,精力旺盛、才智过人是一个全能型人才,他做事谨慎又仔细、小心,虽然在很多方式上我不敢苟同,但是和以前尽是骂声相比,很多人对于曹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了解,我愈发的佩服曹操,他的才能、才干在当时的年代几乎无人能及,就连诸葛亮也忌惮三分。所以后人评价才曹操是三国乱世之中的能臣,是三国乱世时代中的枭雄。

历史的真相总是充满着复杂和神秘,《品人录》揭开历史真相,使我对三大人物的了解更加深。虽然他们最终都逃不过生老病死,但正如书中所写的,不管是刘邦、项羽、曹操都可以称得上是英雄,因为他们都具备了英雄的本色,只是他们是不同类型的英雄,刘邦是时代造就的英雄,项羽是本色英雄,而曹操则是具有雄才伟略的枭雄。人们对于英雄是不会轻易忘记的。

易中天品人录读后感


【篇一:《品人录》读后感】

其实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最有鉴赏价值的。品酒、品茶、品画,谁人品人?何以品之?

如果说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所以要读城,那么人物就是一幅展开的画,因而要鉴赏、品评。

我们总习惯把一个王朝的兴衰、事业之成败,归结于个人原因,与此同时,历史人物都按照简单的善恶被二元化、脸谱化了。然而,易中天先生并不想如此,这位厦门大学的教授希望自己能够看到真实的人物与历史的全貌。

在这本《品人录》中,易中天先生选择了五个历史上的悲剧性人物:项羽、曹操、武则天、海瑞、雍正,在书中不乏幽默地对这些人物进行了非历史家言,非小说家言的人物品评:

西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以一当十,率领三万子弟兵大败三十万秦军,那是何等的英雄气盖,气壮山河!只可惜,他也枉自为尊,刚愎自用,看不起人,也容不得人,导致韩信、陈平等转投刘邦,就连他尊称为亚父、对他衷心耿耿的范增,也被他猜疑。而反观刘邦,虽然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好色之徒,但是却深谙人情世故,懂得礼贤下士,所以才有张良、韩信、萧何等人投之麾下。正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刘邦之所以能成功,而项羽之所以会失败大概可以归结于此吧。

曹操被评价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为什么是奸雄而不是英雄呢?是因为他运筹帷幄、胆识过人,是为雄;但却又不故道义,滥杀无辜,是为奸。易先生在书中对曹操的评价总体是比较肯定的,因为人都有优缺点,而且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也必须那样做才能成就一番伟业!

武则天则是一个传奇,也在中国的历史长卷上写下了特殊的一笔:她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谁说女子不如男!只是,在还是男权社会的大环境下逆流而上,虽然凭借着她的一己之力,实现了她的愿望,但终究无法打破传统和文化,所以也就只能是昙花一现了。

海瑞,一个清官,又是一个理想主义的人物。现实往往是这样,为了理想,就必然会经历坎坷,因为信仰,多半会遭遇磨难,甚至不幸。不过,人是需要一点理想和信仰的,而一生坚定立场者更是难能可贵,值得尊敬!

雍正应该是一个好皇帝,真正做到了把做皇帝当成了一番事业来干,不说别的,就说他每天披阅奏折直至深夜,平均每天要写六、七千字,就足以说明他的尽心尽职了。他对于国家事务,可谓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他实施改革,惩治贪官污吏,成效显著。但是他的这些功绩没能持续,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传统和文化,真正主宰社会不是法制,不是人制,甚至也不是制度,而是文化!

易先生的文章引证据典、行文流畅,对人物的点评分析透彻、把握到位。对几位历史人物也是赞赏多于批判。赞赏他们的才能、赞赏他们的个性,对于他们的缺点则作了更多的包容。对于他们的悲剧结果,易先生也作了分析,因为他们身在这样的一个专制制度,身在这样的文化传统,纵然他们自身才华出众、胆识过人,但以一己之力,终究是无法战胜文化和传统的,所以也就注定了他们的悲剧色彩!

但是易先生并没有提出解决的方法,因为尽管时间的洪流在不停地前进,但五千年来形成的文化,要想轻易改变,又谈何容易呢。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千年的冰冻,绝不是一两个人能解冻的。

历史是一个舞台,一个时代就是一个篇章,不过这出历史大戏没有剧本,也没有导演。每个人都是演员,主角、配角齐上阵,你方唱罢我登台。

现在,我们已经在舞台上了,生、旦、净、末、丑,您出演的是那一角呢?

【篇二:《品人录》读后感】

顾名思义《品人录》是写关于古人的故事,通过作者的理解和诠释,鲜明的刻划了古人,从全面的历史资料加上作者的分析,从面使得本文通俗易懂,幽默有趣。我相信很多人看来有着不同的见解,当然了,仁都见仁,智者见智。

说说我读完此书之后的感觉吧,前车之鉴,也许是我最大的收获,以前我总觉得研究历史是件乏味的事情,因为历史的事实真相总是扑朔迷离,让人难以捉摸,直到看了易中天的《品人录》才豁然开朗。有人说易中天的《品人录》缺乏历史的严肃,但在我看来他是用另外一种方式去还原历史的真相。

《品人录》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品述几个朝代中的代表人物,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邦、项羽、曹操。

刘邦,也许是小时候对刘邦的了解不够深入,总觉得刘邦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因为他害死了曾经亲如兄弟的项羽,惨死在乌江里。后来才逐渐懂得历史的真相并非如此,刘邦是一个心高志远的将相之才,虽然有很多行为不雅,但是在那个年代,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而且刘邦与项羽相比更加的冷静理智,这恰恰在那年代是非常需要的,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杀死自己的敌人也无可厚非了。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当上了汉高祖,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

项羽,从小耳熟能详的西楚霸王,以前看到项羽总是抱着一颗怜悯、惋惜的心情,感觉他的江山被他的结拜兄弟夺取,最后被逼得乌江自刎,《品人录》却告诉我,项羽之所以失败,以前很多人都认为是因为项羽的性格原因,鸿门宴上有机会除掉刘邦,却有着与刘邦的妇人之仁,而且生性多疑,刘邦懂得如何利用人才去建立自己的汉朝王国,一个冷静、有大智慧,一个生意多疑,感情用事,有妇人之仁,什么样的人才能成王,也就显而易见了。

曹操是三国时期一个重要的政治家,他拥有极大的度量,拥有自己的雄才伟略,精力旺盛、才智过人是一个全能型人才,他做事谨慎又仔细、小心,虽然在很多方式上我不敢苟同,但是和以前尽是骂声相比,很多人对于曹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了解,我愈发的佩服曹操,他的才能、才干在当时的年代几乎无人能及,就连诸葛亮也忌惮三分。所以后人评价才曹操是三国乱世之中的能臣,是三国乱世时代中的枭雄。

历史的真相总是充满着复杂和神秘,《品人录》揭开历史真相,使我对三大人物的了解更加深。虽然他们最终都逃不过生老病死,但正如书中所写的,不管是刘邦、项羽、曹操都可以称得上是英雄,因为他们都具备了英雄的本色,只是他们是不同类型的英雄,刘邦是时代造就的英雄,项羽是本色英雄,而曹操则是具有雄才伟略的枭雄。人们对于英雄是不会轻易忘记的。

【篇三:读《品人录》有感作文】

易中天先生用一种幽默的表现手法去讲述历史,讲述人性,将项羽、刘邦、曹操、武则天等等,这些历史人物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尤如他们亲口在向我们娓娓道来那些已经逝去的历史。

易先生用得都是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得我们可以和历史人物进行一次亲密接触。易先生对这些历史人物看似随意的品评中,包含了他自己对于这些人物的深入剖析和解读,细细读过这本书之后,我有下面几点感想:

首先,在书中提到的历史人物都是历史上有名有姓,叫出来名号响当当的人物,他们在历史上都曾经留下过浓重的一笔,暂且先不管这一笔是红色还是黑色,但他们毕竟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这就说明他们一定有过人之处。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十分明确的剖析了这些人物的性格及他们为什么成功或者失败。比如说项羽和刘邦,处在同一时代的他们更有可比性,以前项羽给我的印象应该说是一个霸王,失败的原因应该是因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其实书中提到,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生性多疑,且有妇人之仁;而与项羽处在同一历史时期的刘邦则不光是依赖自身的武力,而是懂得怎样去利用手下的人成就汉朝的霸业,相比之下,刘邦的方法显然要聪明得多。从中得到的很重要的一点启示我觉得就是如何利用好团队的力量,一个人的力量就算再强,也毕竟会有限,只有把团队的力量利用好,学会在工作中学习他人的长处,协调好自身和团队的力量,才能更好发挥自身的能量。

其次,另一个给我深刻印象的人物是武则天,书中讲述了她如何从一个不起眼的宫女变成权倾天下、中国第一位女皇帝,这中间的过程其实很复杂,但经易先生的评说,我觉得可以概括为这么几个字:审时度势、量力而行。纵观她一生的权力争夺生涯中,无论她处于什么样的权力等级上,她所做的事情全都是求以稳字,形象地说就是有多大的脚穿多大的鞋,脚代表能力水平,而鞋代表着所做的事情,所做的事情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那么一定会力不从心,也就是大了,反之,如果鞋小了,那么前进的步伐必然就会变慢,正是由于武则天能够不断适应自己的能力变化去调整自己的目标,所以她做出了前无古人的成就。敢于在适当的机会去煅炼自己,这样才能更快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

第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易中天先生对历史人物的敏锐和细心。关于历史人物的传记或都历史类的书籍,我之前也读过一些,而易先生的书在于能够从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中让我们了解人物的性格,通过某一件小事情反映这个人物的处世态度。易先生的这种敏锐的洞察力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对事物应该进行反反复复地细节上的分析,从每一处细节上来发现问题。

【篇四:易中天品人录读后感】

《品人录》一书也是在管理学的课堂上,李敬教授向我们推荐阅读作品之一。太太没有等到我在网上订购,就直接去了定王台书市把书买了回来。在《科学社会主义》课堂上,人去大半,所剩的同学多数在与周公密会,我端坐一天(当然也入乡随俗地小睡了一会),把这本书快速啃完。并不是我们对科学社会主义不尊重,对老师我们也尽可能地去尊重(他的湘音我只能听懂四分之一,本地同学能够听懂一半左右,但是课件做得非常漂亮!),只是整个过程实在是枯燥乏味,《品人录》也具有阅读的趣味性,所以这一天的课堂也过得很有收获。

人力资源管理有一个专项分析,是评价员工的胜任素质,通过访谈和归纳分析来掌握优秀员工与普通员工相比要具备哪些重要的素质,以使其绩效卓然超群。《品人录》就像是对中国历史中的一些成功人物进行胜任素质分析,虽然作者没有进行集中归纳,搞出一个中国成功政治人物胜任素质模型出来,但是一般读者倒还是可以从书中领略一些成功人士的胜任素质。一如刘邦,一如曹操,一如武则天。对成功要求迫切的人就一定要读一读了,因为要求迫切,所以看书的时间一定不太多,所以短小精悍的此书正好合适。但是,他们仅仅只是成功人士,并非是英雄人物。在我心中,英雄人物要有正义感,要有牺牲精神,还要有大智慧。基于这一些观点,他们也不过是一些可以盖棺定论的名人而已。

《品人录》明显比《品三国》好。后者是谐趣类的读物,而前者相比之下更具有思想深度。但是这个深度仅仅只是作者本人的思想深度,远不及黄仁宇、吴思等对历史的探思层次。《品人录》对专个名人的讲述,限于篇幅只点到为止,所以宽度也不够。所以本书的目的性很明显,仅仅只是展露作者的思想境界而非展现名人全貌。易中天的火爆也反映出他一如书中的人物一样,仅仅只是一个成功人士(从穷教授到名嘴也不简单),但决不是一个可以值得景仰的大家。

在我三十岁以前,读历史书的时候每每总是会情绪低落,心中充满着悲愤。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把家中的一套《历史在这里沉思》反复看过多遍,总是叹息不断。但是总是又爱看,看书时的情绪反倒比平时的情绪来得激烈和丰富一些,人生的很多悲喜在书中就已经体会过了。我想,我表面乐观、内心悲观的两重性格,也许就是在这些时候形成的吧。中国历史中灰色和黑色的东西太多,也没有真正可以值得去崇拜的历史英雄人物,在很长的时间里,我的人生没有方向,内心有太多的毒流无处发泄。我们的三观教育里只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是从我出发,我看世界、我看人生、我看价值,却没有一个如何看我的自我观。中式教育都只讲要丰富自我,完善自我,却也不讲如何剪裁自我、批判自我,有一些忏悔和反醒的方法,把思想上中的毒排放出去。

现在再看历史作品,心态平和了许多,一半是麻木,一半是清醒。麻木是因为看多了,见怪不怪了;清醒则是因为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时不时地,应该对着自己的内心说上一句:我***少人模狗样地装算!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玩意儿!天知道30多年以来我的思想中过多少毒,没有去忏悔和反醒,还昂头挺胸地向着历史的黑暗跑去,把那里当成成功者的天堂。

【篇五:《品人录》读后感】

我们总习惯把王朝的兴衰、事业的成败、历史的更替和事情的对错都归结为个人的原因,归结为某个领域人物或主导人物个人品质的优劣好坏。与此同时,历史人物也都按照一种简单的善恶二元论而无一例外的脸谱化了,中国历史则变成一个大戏台。《品人录》从品评人方面来解读时代造就的必然。

《品人录》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作品,有人说易中天把严肃的学术变成了低俗、庸俗的胡诌。在我看来,其实不然,他的《品人录》尊重史学的真实性,只是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对人物的品格、心理加以揣测,用现代人的观点加以解读,这在学术界应属常见吧!并且,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才是现如今精神文明建设之所需。文化反作用政治,要有健全的制度,就要有健全的文化。

我认为《品人录》的开创,不应仅仅局限于学术领域,引入大学改革,因为在大学里不管是文学系、艺术系,还是哲学系、历史系都离不开人物品评课。报刊和刊物也只有文物品评、艺术批评而没有人物品评。或者只有人物传记、人物故事,没有人物鉴赏。其实,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最有鉴赏价值的。品酒、品茶、品画、品诗,何如品人?

《品人录》,品自己,我属于实用主义者,也属于性情中人,我也追求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君子之勇。

经典句子:一、成为人物,素质必然;处于何世,则是运气。

二、要网罗人才,首先要以诚待人,其次要以信待人,第三要以宽容人。

三、在一个说假话的时代,最好的武器就是说实话。

四、柔弱的人往往倔强,正如刚毅的人往往豁达。

五、人最珍惜的,就是在孤立时得到支持,哪怕这种支持微不足道,哪怕这种支持来自非常卑微的人。不!正因为支持者是那样的卑微,这种支持才更加弥足珍贵。

六、小人的作用无非四种:帮忙、帮闲、帮腔、帮凶。

七、人之为人,就在于有道德。

【篇六:《品人录》读后感】

最近刚读完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的《品人录》,当我合上最后一页,细细地回想着读过的每一个章节。其实人们总是惯于把王朝的兴衰,事业的成败,历史的更替和事情的对错都归结为个人的原因,归结为某个领袖人物或主导人物个人品质的优劣好坏。与此同时,历史人物也都按照这一种简单的善恶二元化论而无一例外地脸谱化了。《品人录》从文化的角度品评了项羽、曹操、武则天、海瑞、雍正,独具风格。易中天先生新颖的评说以及生动的文笔都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崭新的人物内心世界。品评人物是中国文化诗性智慧的一种表现,而《品人录》则生动有趣地为我诠释了诗性智慧的真正含义,《品人录》真的是一本滋味十足,令人百读不厌的好书,下面就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读书感受与心得吧!

读完这本书,其实最多的感受是有关制度的问题。人们都成为了权力斗争的工具和道具,《品人录》通过对特定历史环境的分析,发现有些帝王的喜怒无常也是有章可循的。比方说,曹操爱才有妒才,容人有整人;武则天打心底里讨厌酷吏,但出自政治上的需要又不得不与小人搅在一起,这种两难的境地都促使他们做出了不明智的选择。同时专制政治还使人们对人格追求的热情度大大下降,但是,在口头上却要信誓旦旦,小人必须全部得而诛之,结果却留下许多高尚的记录。这些记录为后人提供了发问的机会,然而,追问有时却徒然。比如说:不懂政治、意气用事的海瑞除了作为清官和硬汉名垂史册外,并没有实现什么。再不可能做到限制权力的专制体制下,他清除腐败重振道德注定是不现实的。还有就是不想做等闲之帝的雍正费尽心力聚敛起来的江山财富,到头来还不过是为了子孙的挥霍和贪官的贪墨做了基础。

对于以上阐述人物们的悲剧,其重要原因在于他们身处在如此一个专制体制的社会,身处在如此一个文化传流时代,尽管他们个个才华出众、胆识过人,但凭单枪匹马,是终究不能战胜文化与制度的。

品完那一个个历史人物,我发现中国历史就是一个大戏台,可不知何时戏台上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白脸和白鼻子,也不知何时会出现红脸和黑脸,因为我们不知道编剧和导演是何方神圣。我们只能寄希望于运气和等待,却不肯承认每一次的善报,往往也意味着下一次厄运的降临。

【篇七:《品人录》读后感】

书名深深的吸引着我的目光,印在我的脑海里时常不能离去,以至于我时常会想起那书应该不错,事隔多日,才向我的同事借来这本书《品人录》一览。

在写这部书读后感之前,我想写写我以前对学习的感受,以前对书没有感觉,看全的书没有一本,想来也挺惭愧的,都不知乱费多少光阴,儿时的一寸光阴一寸金也抛于脑后,什么少壮不努力老大除悲伤也没把它放在心上,一心只顾着玩,满脑子的是那部电视剧里的打斗场面,有时也蛮让人讨厌的,专门制造桃色新闻,说某某同学花前月下谈论着什么,时不时的搞搞恶做剧,让人哭笑不得。自从踏入社会的好长些时日也在虚度光阴,根本也没想到自已以后的发展路程,更没有想到知识的重要性,一心想着的是她,想到怎么讨好她,怎样才能让她开心,怎样才能让她接受我等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也就这样过罢,反证自已还年轻,从来没有时间的紧迫感。想来这跟当时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又加上从小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在不知不觉中溜过。

如今我换了个环境,看到我与别人的差距,我虽然说什么也是大专生,可是在我的同事眼里我根本就算不上什么,从谈吐里我知道我的知识面非常的狭窄,我也是人啊!怎么就不如他们呢?当然我不能就这样自甘堕落,现在悔时还不晚,我现在只要把过去的补回来,跟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我才有资格同他们谈古论今,所以啊我必须得学会看书,并且还得爱上看书,只能这样才能让自已进步;只能这样才会缩短与人的差距。

顾名思义《品人录》是写关于古人的故事,通过作者的理解和诠释,鲜明的刻划了古人,从全面的历史资料加上作者的分析,从面使得本文通俗易懂,幽默有趣。我相信很多人看来有着不同的见解,当然了,仁都见仁,智者见智。

说说我读完此书之后的感觉吧,前车之鉴,也许是我最大的收获,当我看到武则天这一节时,从中不能不提到李治,没有李治也就没有武则天的今天,在书中作者把他刻划得淋漓尽致,怕老婆是他最大的破绽,故此武则天才会凌架于皇帝之上,也许历史也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数,其中的奥秘无人知晓。然而古人玩弄政治的手段真让人目瞪口呆,为了自已的一已私欲,而不故亲人,朋友不达目的誓不罢修,真所谓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想必他们活在一个仇恨之间,也不知他们累不累,如今我们看来是无法想象他们的生活领域。虽然如今没有战火连绵,但是如今的生活也是到处洋溢着血腥味,少了几分和谐和感情,这也许是人类进化论吧!俗话说得好,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社会向前迈进时人类也跟着社会的进步随之进化,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再此我就不做太多的论述。说到底只有一句话:通过本书让我明白的很多,但是只能意授不能言传。

【篇八:读《品人录》有感】

2006年,在中国,有一位热门人物。他作客《百家讲坛》用诙谐,通俗,幽默的语言为观众精彩品三国。前日,得宽余,到书店,购得易中天先生所着的《品人录》一本。想看看历史中的一些名人,和他们一生的成败得失。

《品人录》中举有五大历史名人,有头脑简单的项羽;奸诈狡猾的曹操;手段狠毒的武则天;迂阔偏执的海瑞;猜忌刻薄的雍正。这五大名人中有万人之上的君主,有清廉俭朴的大臣,也有名震一时的英雄。他们的人生跌宕起伏,我们姑且只看最先登场的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

项羽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乱世,但项羽却是一个心有鸿鹄之志的人,早在秦始皇游会嵇时,项羽便说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话,但最终没有成功。他输给了一个不学无术的混混――刘邦。

刘邦是混混,而项羽是贵族;项羽有盖世武功,而刘邦是无力村夫;项羽有几时上百万的雄兵良将,而刘邦却只有为数极少的士兵,这么一比,论身份,论实力。项羽都应该是坐上皇帝宝座的人,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刘邦他由弱到强。一步一个脚印的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总结项羽失败的原因,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不冷静,不虚心。

项羽在兵败垓下后,一听到四面的楚歌声,还没冷静下来仔细想,就认为自己大势已去,更没有信心去与刘邦作战。只是逞了一时之勇,杀了无数名汉将后逃到乌江边上自刎而死。

项羽的如此不冷静是断送他一生霸业的最大的绊脚石。想想自起兵以来的八年间。项羽身经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从来就没有打败过。可就在垓下,项羽因为一次小失败就慌了,稳不住阵脚了。最终只有将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让给了一个自己瞧不起的混混――刘邦。

楚汉之争的初期,在项羽的麾下聚集了陈平、韩信等一些颇有才智的人,但在行军作战是项羽总是认为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将陈平、韩信等人的建议当作了耳旁风。长期不得项羽赏识的这些人自然就要另投他处了,只剩下项羽这位孤家寡人了。

可见冷静、虚心对于一个想成大事的人是何等的重要。

说到冷静,我想三国时期的奸雄曹操应该算得上是冷静了吧!

曹操在他早年就表现出了他超凡的政治手段。他挟天子以令不臣便是最好的证明。

那时,东汉的一大贵族子弟――袁绍,可以说是天下最有实力的人。曹操为了招安他,便以皇帝的名义任命袁绍为太尉,封邺侯时。袁绍在知道自己的顶头上司是自己最瞧不起的曹操时,便断然拒绝了,还说了些难听的话。这话让曹操知道了,曹操心里当然也气,但袁绍太强了。曹操处理这件事时很冷静,知道不能在这个时候和袁绍翻脸。便将职位让了出来。这样做不仅避免了与袁绍的直接正面冲突,也让人觉得自己大度,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再说到虚心,我想武则天应该算做得不错的吧!

武则天虽然在夺取皇位前用了不少惨不忍睹的手段,但在当上皇帝之后却是一改高压政策,以怀柔方针取而代之。她虚心纳谏有古贤王之风。

就拿王及善来说吧。王及善原本是退休在家,但因契丹侵扰而被起用为滑州刺史。当武则天向他询问朝廷得失的时候,王及善娓娓道来,提出十几条改善意见。武则天马上就改变任命留王及善在京中任职。

因为武则天的虚心纳谏使她在做皇帝的几十年间为天下百姓谋得福利,深得人心。她的政绩被后人称作:治宏贞观,政启开元。

项羽、曹操、武则天、海瑞、雍正。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让我知道了很多。他们在历史的舞台上,或扮红脸,或扮白脸,但他们都是这个舞台上最耀眼的明星。

一眼千年,我们作为新一代的中国人,我们应该以史为鉴,开创更加辉煌的明天。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篇九:读《品人录》有感】

这本书书名深深的吸引着我的目光,印在我的脑海里时常不能离去,以至于我时常会想起那书应该不错,事隔多日,才向我的同事借来这本书《品人录》一览。

顾名思义《品人录》是写关于古人的故事,通过作者的理解和诠释,鲜明的刻划了古人,从全面的历史资料加上作者的分析,侧面使得本文通俗易懂,幽默有趣。我相信很多人看来有着不同的见解,当然了,仁都见仁,智者见智。

《品人录》中举有五大历史名人,有头脑简单的项羽;奸诈狡猾的曹操;手段狠毒的武则天;迂阔偏执的海瑞;猜忌刻薄的雍正。这五大名人中有万人之上的君主,有清廉俭朴的大臣,也有名震一时的英雄。他们的人生跌宕起伏,我们姑且只看最先登场的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

项羽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乱世,但项羽却是一个心有鸿鹄之志的人,早在秦始皇游会嵇时,项羽便说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话,但最终没有成功。他输给了一个不学无术的混混――刘邦。

刘邦是混混,而项羽是贵族;项羽有盖世武功,而刘邦是无力村夫;项羽有几时上百万的雄兵良将,而刘邦却只有为数极少的士兵,这么一比,论身份,论实力。项羽都应该是坐上皇帝宝座的人,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刘邦他由弱到强。一步一个脚印的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总结项羽失败的原因,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不冷静,不虚心。

项羽在兵败垓下后,一听到四面的楚歌声,还没冷静下来仔细想,就认为自己大势已去,更没有信心去与刘邦作战。只是逞了一时之勇,杀了无数名汉将后逃到乌江边上自刎而死。

项羽的如此不冷静是断送他一生霸业的最大的绊脚石。想想自起兵以来的八年间。项羽身经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从来就没有打败过。可就在垓下,项羽因为一次小失败就慌了,稳不住阵脚了。最终只有将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让给了一个自己瞧不起的混混――刘邦。

楚汉之争的初期,在项羽的麾下聚集了陈平、韩信等一些颇有才智的人,但在行军作战是项羽总是认为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将陈平、韩信等人的建议当作了耳旁风。长期不得项羽赏识的这些人自然就要另投他处了,只剩下项羽这位孤家寡人了。

可见冷静、虚心对于一个想成大事的人是何等的重要。

说到冷静,我想三国时期的奸雄曹操应该算得上是冷静了吧!

曹操在他早年就表现出了他超凡的政治手段。他挟天子以令不臣便是最好的证明。

那时,东汉的一大贵族子弟――袁绍,可以说是天下最有实力的人。曹操为了招安他,便以皇帝的名义任命袁绍为太尉,封邺侯时。袁绍在知道自己的顶头上司是自己最瞧不起的曹操时,便断然拒绝了,还说了些难听的话。这话让曹操知道了,曹操心里当然也气,但袁绍太强了。曹操处理这件事时很冷静,知道不能在这个时候和袁绍翻脸。便将职位让了出来。这样做不仅避免了与袁绍的直接正面冲突,也让人觉得自己大度,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再说到虚心,我想武则天应该算做得不错的吧!

武则天虽然在夺取皇位前用了不少惨不忍睹的手段,但在当上皇帝之后却是一改高压政策,以怀柔方针取而代之。她虚心纳谏有古贤王之风。

就拿王及善来说吧。王及善原本是退休在家,但因契丹侵扰而被起用为滑州刺史。当武则天向他询问朝廷得失的时候,王及善娓娓道来,提出十几条改善意见。武则天马上就改变任命留王及善在京中任职。

因为武则天的虚心纳谏使她在做皇帝的几十年间为天下百姓谋得福利,深得人心。她的政绩被后人称作:治宏贞观,政启开元。

项羽、曹操、武则天、海瑞、雍正。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让我知道了很多。他们在历史的舞台上,或扮红脸,或扮白脸,但他们都是这个舞台上最耀眼的明星。

说说我读完此书之后的感觉吧,前车之鉴,也许是我最大的收获,通过本书让我明白的很多,一眼千年,我们作为新一代的中国人,我们应该以史为鉴,开创更加辉煌的明天。

【篇十:《品人录》读后感】

以前我总觉得研究历史是件乏味的事情,因为历史的事实真相总是扑朔迷离,让人难以捉摸,直到看了易中天的《品人录》才豁然开朗。有人说易中天的《品人录》缺乏历史的严肃,但在我看来他是用另外一种方式去还原历史的真相。

《品人录》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品述几个朝代中的代表人物,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邦、项羽、曹操。

刘邦,也许是小时候对刘邦的了解不够深入,总觉得刘邦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因为他害死了曾经亲如兄弟的项羽,惨死在乌江里。后来才逐渐懂得历史的真相并非如此,刘邦是一个心高志远的将相之才,虽然有很多行为不雅,但是在那个年代,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而且刘邦与项羽相比更加的冷静理智,这恰恰在那年代是非常需要的,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杀死自己的敌人也无可厚非了。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当上了汉高祖,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

项羽,从小耳熟能详的西楚霸王,以前看到项羽总是抱着一颗怜悯、惋惜的心情,感觉他的江山被他的结拜兄弟夺取,最后被逼得乌江自刎,《品人录》却告诉我,项羽之所以失败,以前很多人都认为是因为项羽的性格原因,鸿门宴上有机会除掉刘邦,却有着与刘邦的妇人之仁,而且生性多疑,刘邦懂得如何利用人才去建立自己的汉朝王国,一个冷静、有大智慧,一个生意多疑,感情用事,有妇人之仁,什么样的人才能成王,也就显而易见了。

曹操是三国时期一个重要的政治家,他拥有极大的度量,拥有自己的雄才伟略,精力旺盛、才智过人是一个全能型人才,他做事谨慎又仔细、小心,虽然在很多方式上我不敢苟同,但是和以前尽是骂声相比,很多人对于曹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了解,我愈发的佩服曹操,他的才能、才干在当时的年代几乎无人能及,就连诸葛亮也忌惮三分。所以后人评价才曹操是三国乱世之中的能臣,是三国乱世时代中的枭雄。

历史的真相总是充满着复杂和神秘,《品人录》揭开历史真相,使我对三大人物的了解更加深。虽然他们最终都逃不过生老病死,但正如书中所写的,不管是刘邦、项羽、曹操都可以称得上是英雄,因为他们都具备了英雄的本色,只是他们是不同类型的英雄,刘邦是时代造就的英雄,项羽是本色英雄,而曹操则是具有雄才伟略的枭雄。人们对于英雄是不会轻易忘记的。

2018《品人录》读后感范文800字


《品人录》是易中天先生的一本书,其中对于人性的认知是我们需要去学习的,去感悟的,下面的这篇2018《品人录》读后感范文800字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易中天教授看人透彻而准确。

喜欢君子之勇:君子之勇: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是沉着,是定力。这是普通人都想追求的勇敢!

对项羽的评价:不幸被推向战场和屠场的孩子气十足的行为艺术家。他爱面子,是一个英雄,项羽身体中流淌着个人英雄主义血液。但是他表面强硬,内心脆弱,内心矛盾,有勇无谋,慷慨而不大方,只会给别人一些无关紧要的利益,时间一长,大家都会从心里认识到跟着项羽我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好处,所以他失人心,留不住人才。范增是诸葛亮一样的人物,对项羽忠心耿耿,在经历鸿门宴以后,对项羽的犹豫表现出极致失望的态度,这也是项羽流失人才的原因。作为领导人,在关键时刻并不能撑起一片天,让那些把自己的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拼命跟你打天下的人情何以堪?

刘邦:刘邦只做两件事,第一用人,第二拍板。这就有两个好处,第一避免了自己的短处,第二提高了人才的积极性。其实就是下放权利,但是最重要的决定权和人事调动任免权还是在他手中。刘邦知道怎么得人心,得人心就是知道别人怎么想的,并且给他这个舞台去圆梦。刘邦野心勃勃,懂人性和人情,分清人的优点和缺点,并且扬长避短,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给刘邦知人善任的评价。

韩信 项羽 刘邦

刘邦既有知人之明,又有自知之明

项羽既无知人之明,又无自知之明

韩信有知人之明,却无自知之明。

缺乏自知自明者,不能真正的做到知人!

曹操:原则问题寸步不让,鸡毛蒜皮的小事一笔带过,曹操喜欢读书,这是他与刘邦项羽不同的地方。(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

曹操正直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最成功的是官渡之战,以少胜多,战胜袁绍,一举统一了北方,奠定了以后霸业的基础。但是当初放走刘备是他后果最为严重的一次疏忽,刘备志向远大,深得人心,有将才,有谋臣,而且爱民,这些都是与曹操标签相反的招牌。失败最惨的是在赤壁,在赤壁失败,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但是他的人品总是被后人指责,最有争议的是历史功过,同时他的文学作品也是极佳的。

雍正:雍正的改革创新,由于他的地位和改革力度大,取得了不同凡响的效果,但是封建王朝的局限性,只能让雍正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他的继任者并没有继续下去。最为重要的是,雍正的改革让国库充盈,人民相对安居乐业,但是没有发展科技力的意识,在那个年代,雍正如果发展科技,不能说会避免鸦片战争,但是会有不同的效果。雍正有心,基本都做到他能想到的,而这种局限性,是不可避免的。

《品人录》是一部深入人心的作品,可以看到很多深刻的道理,受益匪浅。

读易中天先生《品人录》有感


《品人录》令人不由佩服易中天先生站得高看得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剖析丝丝入扣,对古代官场伦理洞察秋毫分明。曹操的才与情,或许社会的变迁,更多年后人们会给他更高的评价。我私下喜欢曹操与喜欢苏东坡的豁达、李白的诗意浪漫一样炽热。曹操诗作文学水平极高,意象清晰、襟怀开阔一挥而就,帝王口气、超人文采一气呵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唇齿留香,“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警人心弦,“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叹惜时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道尽心志。一生戎马,倥偬征战,功名利禄真的在他心里重要吗?一个人临终牵挂或许就是自己视为最珍贵的东西。曹操临终正有人性的光辉,幼子孤儿托付曹丕,言语哀切,安排妾妇分香卖履,眷恋亲情。书中高度评价曹操,富有真性情,是个可爱的奸雄,生前做完了自己想做的事。唯是智慧超群,爱才用才不计德行与出身,挑战了中国传统用人制度,得罪了中国文化对人才的评价系统,一生以周公自诩,却落得“篡汉”罪名,“乱世奸雄”为其批注,文学成就也难帮他洗脱一分一毫。

另一个品评人物是海瑞,得罪的却是整个古代官场操作机制,几次罢官,几番启用,次次都以失败收场。幸亏海瑞自始至终为官清廉,人品才得以保全。曹操可爱,海瑞可怜,一生坎坷,早年丧父、晚年丧子,中年丧气妻还惹来同僚弹劾。

海瑞以身作则倡导道德清除积弊失败了,书中还提到张居正的考成法革新法令力图振作也失败了、申时行妥协调和安抚团结和稀泥充老好人也失败了,那么怎样的人物做怎样的事才能成功呢?看来集团操作机制与利益不可挑战不可得罪,每一个风气形成的小团体不也是如此吗?在这样的团体里待人处事水深着呢,或许无为而治就是最好的办法,不是说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吗?

自幼认为海瑞是官场标榜人物,必定是优秀的,青史记录的定是褒扬之词。记得儿时常陪奶奶看戏,戏里的海瑞多么睿智多么无畏,常常一袭青衣,微服私访,调察民意,洗刷冤情,最后的胜利都是属于他的,善恶有报,快意恩仇,演员与观众的情感都抒发得淋漓尽致、舒畅张扬。看易中天如此无情批判人物性格与事情成败,内心震撼,悲怆苍凉夹带丝丝失落,在酷夏里竟是心凉!

《品人录》对刘邦项羽的评价看得我心灰意冷,刘邦的影子永远存在于人群之中,项羽贵族式的教育败给了地痞流氓般的刘邦的权术,刘邦的成功增加了教育者的难度,刘邦对人性功利的透彻理解是其成功的原因,此时想起《道德经》对水的特性、对有与无的阐释,在此不是一次契合吗?知识才学再多有时不如善于争斗的人,使人不得不承认争斗更是非凡的学问与才能。

书中对武则天的品度全面,武氏九死一生,宫廷争斗中获得胜利。最精彩是书中对武氏革命成功后后继何人的心理阐述部分,赋予侄子身后无人祭祀于己无利,赋予儿子还位李家心有不甘,赋予女儿权归异姓更是荒谬,革命成功之后迷惘为何革命?于是退了帝位,归称皇后,立下无字碑,任人评说。无字之碑,彰显武氏性格特征,时也、运也、命也,管了他人说些什么。

书中详细分析了项羽性格特点,李治性格弱点,性格决定命运。当一个人认命时,命运是否能安然妥当把他安放在适当的位置。武氏由唐太宗才人到帝位,是命运使然,还是宫廷争斗使然,或者两者混合使然。

常言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在其位谋其政,多么不易,常见和稀泥的老好人,总是圆滑溜过去,无为而治。若不在其位被逼要谋其政,唯有怀柔与铁腕兼施,寻求中间道路行走,或许能把事情做好。人心多功利,自古使然。所以刘邦封赏手下,让出生入死的下属封妻荫子颇得人心。徐敬业的“凡诸爵赏,同指山河”却以失败告终,还让武氏赏识洛宾王的文采留下爱才佳话。

读书中就这样边读边思,给了读书人无穷的乐趣!

品人录易中天读后感(汇编3篇)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作品,才能写出“真材实料”。人类的进步,都是与读书相伴而行的。作品中的情节,读了以后让人不断地回味!作品中那些触发思考和情绪的地方,让人不得不一吐为快!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选的“品人录易中天读后感(汇编3篇)”,仅供大家参考,如果喜欢可以收藏!

品人录易中天读后感【篇1】

以前我总觉得研究历史是件乏味的事情,因为历史的事实真相总是扑朔迷离,让人难以捉摸,直到看了易中天的《品人录》才豁然开朗。有人说易中天的《品人录》缺乏历史的严肃,但在我看来他是用另外一种方式去还原历史的真相。

《品人录》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品述几个朝代中的代表人物,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邦、项羽、曹操。

刘邦,也许是小时候对刘邦的了解不够深入,总觉得刘邦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因为他害死了曾经亲如兄弟的项羽,惨死在乌江里。后来才逐渐懂得历史的真相并非如此,刘邦是一个心高志远的将相之才,虽然有很多行为不雅,但是在那个年代,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而且刘邦与项羽相比更加的冷静理智,这恰恰在那年代是非常需要的,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杀死自己的敌人也无可厚非了。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当上了汉高祖,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

项羽,从小耳熟能详的西楚霸王,以前看到项羽总是抱着一颗怜悯、惋惜的心情,感觉他的江山被他的结拜兄弟夺取,最后被逼得乌江自刎,《品人录》却告诉我,项羽之所以失败,以前很多人都认为是因为项羽的性格原因,鸿门宴上有机会除掉刘邦,却有着与刘邦的妇人之仁,而且生性多疑,刘邦懂得如何利用人才去建立自己的汉朝王国,一个冷静、有大智慧,一个生意多疑,感情用事,有妇人之仁,什么样的人才能成王,也就显而易见了。

曹操是三国时期一个重要的政治家,他拥有极大的度量,拥有自己的雄才伟略,精力旺盛、才智过人是一个全能型人才,他做事谨慎又仔细、小心,虽然在很多方式上我不敢苟同,但是和以前尽是骂声相比,很多人对于曹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了解,我愈发的佩服曹操,他的才能、才干在当时的年代几乎无人能及,就连诸葛亮也忌惮三分。所以后人评价才曹操是三国乱世之中的能臣,是三国乱世时代中的枭雄。

历史的真相总是充满着复杂和神秘,《品人录》揭开历史真相,使我对三大人物的了解更加深。虽然他们最终都逃不过生老病死,但正如书中所写的,不管是刘邦、项羽、曹操都可以称得上是英雄,因为他们都具备了英雄的本色,只是他们是不同类型的英雄,刘邦是时代造就的英雄,项羽是本色英雄,而曹操则是具有雄才伟略的枭雄。人们对于英雄是不会轻易忘记的。

品人录易中天读后感【篇2】

近日,随手翻开床头一本许久未读的书,这是由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所着的《品人录》。自阅读过易教授的《品三国》之后,我迷上了三国,也希望通过阅读其他书籍了解三国人物的方方面面。

千百年来,世人对曹操评价的褒贬不一,甚至贬过于褒。因为一说到曹操,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戏剧里面白脸的奸雄形象,他也为此背了上千年的骂名。《品人录》里易教授对曹操这个历史人物从所处的背景环境,人物性格,文学素养等方面进行了深度的剖析,将曹操完整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了我们大家面前。当时,东汉末年这个大的背景环境和曹操人物性格等方面在这里就不展开来说了,我主要想谈谈他的诗词。曹操的文学地位一直以来都被其政治、军事方面的才能所掩盖,但是他对中国文学的进步,特别是对建安文学有开创之功,值得后人歌颂。

曹操的诗词在文采方面虽然并不华丽出众,但给我们读者的感觉却显得大气而不粗俗,尤其是为后人所熟知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这样的诗句,非大手笔而不可为。曹操的诗歌除了大气之外,有时也会寓含一些哲理。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第四章《龟虽寿》中有这么一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作这首诗时已经五十三岁了,他将自已比作千里马,虽年老体衰,但依然有着驰骋千里的豪情。

品酒,品茶,品画,品诗,何如品人?自读了《品人录》后,让我深深感叹:曹操虽然上了年纪,但充满立志要作一方大事,他那一颗永不会消沉的雄心,对我们现代人是一种最好的启迪和激励。

品人录易中天读后感【篇3】

到书店,购得易中天先生所着的《品人录》一本。想看看历史中的一些名人,和他们一生的成败得失。

《品人录》中举有五大历史名人,有头脑简单的项羽;奸诈狡猾的曹操;手段狠毒的武则天;迂阔偏执的海瑞;猜忌刻薄的雍正。这五大名人中有万人之上的君主,有清廉俭朴的大臣,也有名震一时的英雄。他们的人生跌宕起伏,我们姑且只看最先登场的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

项羽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乱世,但项羽却是一个心有鸿鹄之志的人,早在秦始皇游会嵇时,项羽便说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话,但最终没有成功。他输给了一个不学无术的混混――刘邦。

刘邦是混混,而项羽是贵族;项羽有盖世武功,而刘邦是无力村夫;项羽有几时上百万的雄兵良将,而刘邦却只有为数极少的士兵,这么一比,论身份,论实力。项羽都应该是坐上皇帝宝座的人,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刘邦他由弱到强。一步一个脚印的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总结项羽失败的原因,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不冷静,不虚心。

项羽在兵败垓下后,一听到四面的楚歌声,还没冷静下来仔细想,就认为自己大势已去,更没有信心去与刘邦作战。只是逞了一时之勇,杀了无数名汉将后逃到乌江边上自刎而死。

项羽的如此不冷静是断送他一生霸业的最大的绊脚石。想想自起兵以来的八年间。项羽身经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从来就没有打败过。可就在垓下,项羽因为一次小失败就慌了,稳不住阵脚了。最终只有将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让给了一个自己瞧不起的混混――刘邦。

楚汉之争的初期,在项羽的麾下聚集了陈平、韩信等一些颇有才智的人,但在行军作战是项羽总是认为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将陈平、韩信等人的建议当作了耳旁风。长期不得项羽赏识的这些人自然就要另投他处了,只剩下项羽这位孤家寡人了。

可见冷静、虚心对于一个想成大事的人是何等的重要。

说到冷静,我想三国时期的奸雄曹操应该算得上是冷静了吧!

曹操在他早年就表现出了他超凡的政治手段。他挟天子以令不臣便是最好的证明。

那时,东汉的一大贵族子弟――袁绍,可以说是天下最有实力的人。曹操为了招安他,便以皇帝的名义任命袁绍为太尉,封邺侯时。袁绍在知道自己的顶头上司是自己最瞧不起的曹操时,便断然拒绝了,还说了些难听的话。这话让曹操知道了,曹操心里当然也气,但袁绍太强了。曹操处理这件事时很冷静,知道不能在这个时候和袁绍翻脸。便将职位让了出来。这样做不仅避免了与袁绍的直接正面冲突,也让人觉得自己大度,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再说到虚心,我想武则天应该算做得不错的吧!

武则天虽然在夺取皇位前用了不少惨不忍睹的手段,但在当上皇帝之后却是一改高压政策,以怀柔方针取而代之。她虚心纳谏有古贤王之风。

就拿王及善来说吧。王及善原本是退休在家,但因契丹侵扰而被起用为滑州刺史。当武则天向他询问朝廷得失的时候,王及善娓娓道来,提出十几条改善意见。武则天马上就改变任命留王及善在京中任职。

因为武则天的虚心纳谏使她在做皇帝的几十年间为天下百姓谋得福利,深得人心。她的政绩被后人称作:治宏贞观,政启开元。

项羽、曹操、武则天、海瑞、雍正。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让我知道了很多。他们在历史的舞台上,或扮红脸,或扮白脸,但他们都是这个舞台上最耀眼的明星。

一眼千年,我们作为新一代的中国人,我们应该以史为鉴,开创更加辉煌的明天。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人鸦读后感400字2020


人鸦读后感400字2020(一)

最近,我读了《人鸦》这本书,它让我受益匪浅。

一天一只乌鸦落到有着满头金发的男孩瑞夏德身旁呱呱叫: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当男孩问了半天才知道乌鸦是想和他变换角色,并且乌鸦的生活中没有算术题后他同意了。硕大的乌鸦念动咒语,飞上高空,箭一般俯冲,天地之间任从容。用你的翅膀担负起黑夜吧,你去做乌鸦,我去当儿童!满头金发、一鼻头雀斑的小男孩瑞夏德身子一抖变成了乌鸦。

他在乌鸦世界里成了故事大王,也成了分辨稻草人的专家。他很善良,大队长罗高被打中翅膀奄奄一息,它找来兽医;蝴蝶被蜘蛛网缠住后,它又救了蝴蝶;小鸟掉下了窝,是它带小鸟回家作为鸦中的人,人中的鸦,人鸦不断变换视角观察世界。后来,在白乌鸦的帮助下他又变回了自己。

我从这本书中,明白了很多道理:任何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任何地方都会有困难和不如意,但只要你自信、坚定、坚持,就没有做不成的事,包括你一生最大的梦想。


人鸦读后感400字2020(二)

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叫《人鸦》的书,我看到《人鸦》这个书名感到很好奇,于是迫不及待的打开书看了起来。哦!原来讲的是一个叫瑞夏德的小男孩,因为不想做算术题,和乌鸦进行了交换,他变成了乌鸦,乌鸦变成了人类。

瑞夏德在人类的世界里有良好的习惯,他爱动脑筋,爱帮助朋友,从来不迟到,所以乌鸦们都喜欢他。他用人类的智慧救活了大头领罗高、帮助乌鸦们识别稻草人他经历了无数次的冒险,但都用人类的智慧和朋友们的帮助化险为夷。

因为瑞夏德是人类,所以他想家,想妈妈,在白乌鸦的帮助下,瑞夏德又重新变回了人类,回到了妈妈的身边。

我很喜欢《人鸦》这本书,有时候我也会对照书中的咒语念上一遍,看自己能不能也变成人鸦,也能去天空中飞行,也开始一次充满冒险的旅程。


人鸦读后感400字2020(三)

《人鸦》这本书讲的是小男孩瑞夏德和黑乌鸦朗多尔夫互换角色,瑞夏德去当乌鸦,朗多尔夫当小男孩。瑞夏德当了乌鸦之后,进入了鸦群,被乌鸦头领罗高封为讲故事能手,因为他当男孩的时候最拿手的就是讲故事,很快适应了乌鸦的新生活。如果我是瑞夏德,我变成了乌鸦,我会单独行动,不会跟鸦群一起生活,因为我要有自己的生活,睡饱了才去找食物。后来因为,瑞夏德想他的爸爸妈妈和母猫了,他想变回小男孩。可是朗多尔夫不想变回乌鸦了,因为他已经习惯了当人类的生活。习惯了妈妈给他做的牛奶面包,不用自己辛苦劳动了。

通过读这本书,我还了解到鸦群是群居生活,都有各自的任务,都有各自的特点,都要一起行动,都要劳动。也是要守规定,今天的事情今天做完,从不邋遢。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品质。我们要向鸦群学习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品质。

忏悔录读后感1000字2020


忏悔录读后感1000字2020(一)

这几天一直在读卢梭的《忏悔录》,它被归结为一种经典名着,可是我读过后感觉收获不大。我不知道为什么为翻译成忏悔录,卢梭好象也没有什么值得忏悔的吧。从它的英语名称The Confessions来说,翻译为坦白性传记也许更恰当。

读这本书时,能支撑我一直读下去,并直到读完的是他与瓦朗夫人的关系进展。

卢梭从小失去母亲,父亲也因打伤一贵族而逃亡他乡,他从小不得不四处流浪,食不果腹,甚至沾染了诸多流氓无赖习气的浪子,在他16岁生活无着、走投无路的时候,神甫蓬韦尔先生建议他去投靠瓦朗夫人。他说:她是一位非常仁慈的好夫人,她能把别人的灵魂从她本人已摆脱了的错误中拯救出来。那时瓦朗夫人已经28岁,他称他为妈妈,其实他们的关系是情人关系。

在卢梭成长的过程中,瓦朗夫人无私地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钱财无怨无悔地支持着卢梭,即使卢梭最不可思议的举动,瓦朗夫人给予的都是宽容。瓦朗夫人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她利用一切关系帮助身份卑微的卢梭,在日常生活中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正是瓦朗夫人无私的爱成就了卢梭。

在卢梭眼里,瓦朗夫人是一位温柔的母亲、一位亲爱的姐姐、一个迷人的女友,他始终如一地这么看待她,在他的心里也只有她。就像书中所说:所有别的女人受到我的钟爱皆因姿色使然,一旦没有了姿色,我的爱也随之消失;但妈妈却不然,尽管她会变得又老又丑,可我的爱却不会减退。

后来卢梭厌倦了城市生活,同时他的健康状况颇令人担忧,瓦朗夫人同意与卢梭一起去偏僻的郊区生活,在瓦朗夫人的悉心照料下,卢梭的健康得到了恢复,在尚贝里郊外的沙尔麦特,卢梭度过了他生命中最为幸福的自由时光。可是由于身份地位的悬殊,虽然他们俩在一起生活了很多年,也没有走到一起。

可最后,瓦朗夫人因为交男友不慎,没有听从卢梭的劝阻,离开卢梭后生活很凄惨,所有的财产都被人骗走了,丈夫对她很粗暴,最终郁郁而终。

卢梭听说了她的处境,好象只是只是给她经济上一点资助,也没有去看她。但是,卢梭倒是去了好几次他们初次相遇的地方。

1928年,人们甚至按照卢梭的意愿,在她和卢梭相遇的地方竖起了黄金的栏杆,以纪念卢梭与瓦朗夫人相遇200周年,供后人瞻仰凭吊。

瓦朗夫人是幸运的,作为一个女人,作为一个恩人,作为一个人。

看完这本书后,眼前便挥不去黄金的栏杆,想像周围的景物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不知有一天,我会不会在心中为别人树起一个栏杆?知与遇,很难,很难!在当前已经不再蔚蓝、不再纯洁的感情天空下,如果还有一双眼睛与我一同哭泣与拼搏,那么泪水与汗水的倒影中必会映出丝缕金黄,那么生活就值得我为之拼搏吧。


忏悔录读后感1000字2020(二)

上个周末去上海书城,本来准备再读一遍《基督山伯爵》,记得高中在上课的时候偷偷看基督山,被班主任发现然后毫不留情地没收了,没收的那本还是基督山伯爵的下册,可想而知当时的悲愤之情。至于这本书内容,早已忘得一干二净。这次在书城没有找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基督山,所以只好买了法国着名作家让。卢梭的《忏悔录》。

当时大致看了一下译者的序,觉得不错,而且作者的名字2020也蛮有意思。买回家仔细一读,便发现又是一本完全符合我胃口的好书。在我准备开始好好读书的时候,本着世界名着的标准,非经典不读,所以从红与黑到远大前程,再到现在的忏悔录,没有一本不是世界文学璀璨的宝石,而且我也对这几本书的内容题材都特别喜欢。

我现在要做一件以前没有人做过,而且以后也不会有人敢做的事。我要把一个人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这是忏悔录的经典开场白。卢梭晚年受到了无情的政治迫害,甚至文学界的朋友都还是背弃他。最后他终于决定把自己的一生完完全全地写出来,让世人和读者来判断,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有着哲学家的智慧和作家流畅的文笔,所以最终他实现了他的目标。无论是他的卑鄙龌龊,还是他的品德高尚,他全部一笔笔真实地写入了《忏悔录》。如他第一句所言,以前没有人做过,即使过了两百多年的今天,也没有人敢做。而他把自己的丑恶一面写下来,并没有对他的形象有太多负面的影响,否定之否定就是肯定。他的伟人地位完全被《忏悔录》一书坚实地奠定下来。

我刚看完了《忏悔录》的青年部分,也就是和卢梭一起重温了他的青年时代。他的很多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都能引起我强烈的共鸣。他有两面性,有时候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有时候会没有理由得变坏,幸运地是,他最后还是能够重新回到正确的方向,而没有一直堕落。我觉得自己的童年和青年在这一点一样,我自己的本性也是非常善良,但是在高中时代也堕落过,做过很多坏事。最后也能自己改正过来。实际上还是因为环境,环境确实能够对人的行为形成极大的影响。卢梭也喜欢女孩子,而且对自己喜欢的女人显得感情特别丰富,容易动情。但是又非常拘谨,有一次很深刻的恋爱,即使最深的接触就是吻了那位小姐的手。但这次恋爱给他带来的快乐已经远远超过了其它人以吻手开始的恋爱。不能否认,这一点我也和他一样。我和他一样从内心里就完全没有其它的想法,而已经能在交往中享受到极大的精神快乐了。卢梭有一段对女人的见解,一些自以为很聪明的女人喜欢用询问的方式来了解男人的内心,而实际上这会使男人产生本能的反抗,只会用谎话来欺骗她们。相反会对她们产生反感。我完全赞成他的这个观点。他确实有极强的对人性的观察力。还有一点性格我也和卢梭及其相似,就是不喜欢别人来教自己。用卢梭的话来说,就是担心在别人教我的时候担心听不懂,而不懂又要装着听的懂。最后还是没懂,所以我们都喜欢自己看书学习。还有一点就是反应很慢,这一点很可爱,但是的确是一个很大的缺点,我们对人都有很强和很敏锐的观察力,在某次谈话结束后很久后,谈话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细节,每个人的神情都能准确的回忆起来。可惜在过程中我们都有很慢的反应。这让我们看起来比实际上要笨,真正的才能被隐藏起来了。他对金钱的看法也和我一样,我也从来没有对金钱苦恼过。我完全统一他的观点:金钱有两种,我们口袋里的金钱是让我们保持独立自由的一种工具。我们正在争取的金钱是让我们成为奴隶的一种工具。所以有时候他对自己的钱很控制,但是从来不羡慕不是自己的金钱。对待金钱上,我也和他完全一样,在能够保证生活下,我甚至要更大手大脚,也许来自于对自己的自信,从来不担心没有钱的生活。总而言之,从卢梭的青年时代,我看到了很多和我相似和相同的优缺点。很多很多这里都说不完。

他在青年时期也碰到过很多善良的劳动人民,他们给他提供过无私的帮助。劳动阶层的人在他笔下得到了高度的赞扬和肯定。这也勾起了无数我小时候的回忆,有一次离家出走,走了很远,后来迷路了。一个捡垃圾的老头帮助我,他帮助联系家里人,我最后得以安全回家。另一次在火车上,因为我没有座位,有善良的老爷爷老奶奶给我零食吃,而且她们的孙女还主动给我在泡面时让座。这些微小的善举都在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卢梭问,为什么在我青年时代能够接触到那么多善良的人,而在我成年后接触到的确很少了呢?他知道,因为那是不同的阶层。贵族阶层的人性要少了淳朴和热情,更多的是争夺利益时的卑鄙和无耻。

卢梭没有对自己的性格多做评价,他将这个权利留给了读者。我觉得他的青年形象非常真实,很多缺点大家也有,但是有很多性格特点和一般孩子不一样。这样也是他能够取得后来的成就的一个原因。


忏悔录读后感1000字2020(三)

近来我又读了一遍法国启蒙作家卢梭的《忏悔录》。

上下两卷共十二章,中译本634页,洋洋五十余万字2020,一口气读下来,看得我俩眼朦胧。随着卢梭叙述的文字2020河流,我又一次漂进了他丰富而传奇的心灵之海,不由自主地陷入思想与情感的漩涡里,拜倒在上帝的脚下,发出深沉的喟叹忏悔吧!

经历了五十多年的风风雨雨,面对周遭无数的恶毒攻讦,他毅然拿起了如椽巨笔,写下这部自传体的《忏悔录》,把自己赤裸裸地剥现在世人面前,让人们看到一个完完全全真实的卢梭自我。胜过任何的辩解与粉饰,所有的人面对这个真实的灵魂,都沉默不语。因为人们在他面前就如在一面纤尘不染的平镜前一样,照射出了自己灵魂的卑污与丑恶。正如卢梭所云:我如实地描绘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是可鄙可恶绝不隐瞒,是善良宽厚高尚也不遮掩:我把我那你看不到的内心暴露出来了。上帝啊,把我无数同类召到我周围来吧,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丑恶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可鄙而羞愧。让他们每一个人也以同样的真诚把自己的内心呈献在你的宝座前面,然后,看有谁敢于对你说:我比那人要好!

我是没有这样的勇气的。在世人面前我展现给大家的形象,决不是我的全部。有许多东西,它们深藏在我心灵的深处,只有我一个人面对自己时,才有可能浮现。像卢梭那样冷酷地解剖自己,是需要非常的胆量与勇气的。

早在上中学的时候,我就心惊肉跳地读着卢梭的《忏悔录》,因为我读出了自己意识深处那么多的黑暗的洪流。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学会了在日记本上反省、忏悔、自律、自强,自己要对自己真实。不知有多少次夜深人静的时候,我面对苍穹,寻找上帝的光芒。我曾经数次把一摞摞厚厚的日记本点燃,企图在灰飞烟灭之中,消灭那个可怕的魔鬼。如果把所有的日记搜集起来,也许也是一部属于我的《忏悔录》。

而今我再一次读着《忏悔录》,我的心跳得更加厉害。检视自己成人之后的将近十八年的心灵历程,我发现我更加无法面对卢梭这面镜子。有更多的黑色洪流,不可阻挡地向我涌来,几乎淹没了我。我徒然地挣扎,甚至甘心情愿地投入洪流的怀抱。犹如从恶梦中惊醒一般,我蓦地坐起,张开双臂,渴望拥抱光明与希望的抚慰。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谁还能够像你一样真实地忏悔?

在告别尘世的那天,谁还能够像你一样安然地入睡?

就如今日在电脑前写着这些文字2020将要贴在博客上面一样,我还能够面对远朋近友,有足够的勇气对他们说:这就是我真实的自己吗?!!!

卢梭,你让我再一次发出深沉的喟叹唉!

品三国读后感1000字2020


品三国读后感1000字2020(一)

我终于将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读完了。《三国演义》,也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或《三国志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流传极广,影响很大。《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从东汉末年的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开始,一直叙写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吴亡为止,差不多一个世纪。读完了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共有1191人,其中武将436人,文官等128人,其它176人。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智圣诸亮和常山赵子龙。

我非常敬佩诸葛亮,因为他末卜先知,料事如神、用兵胜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善于用人、善于治国,他是智慧的化身。他之所以这样,是由于他对具体情况善于进行调查、分析的结果。如在火烧博望坡、火烧赤壁两大战斗中,诸葛亮事先实地观察地形,调查对方兵力部署,根据地形和客观实际情况,制定了有利的作战方案,才轻松击败了敌人。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用空城,就是因为他对敌方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诸葛亮知道司马懿对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到,诸葛亮的正确判断,是在他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当我读到这里,我不禁为诸葛亮提心吊胆,如果司马懿打进来怎么办呢?当看完之后我村不住为诸葛亮捏了一把汗,我对他的胆识和自信非常佩服。

我也非常敬佩赵云的勇敢和忠心。在长坂坡他为救后主,七进七出。这充分体现了他的勇敢和忠心。有诗曰: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这正是他赤胆忠心的生动写照!你知道吗?在汉水时,黄忠、张著被魏军围住,赵云前往救援。他挺枪骤马,杀入重围,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赵云救出黄忠和张著回到营中。曹操亲率大军而来,赵云只身在外;威风凛凛吓得曹军不敢向前,最后赵云与埋伏的士兵一起进攻打败了曹操。有诗赞曰:昔日战长坂,威风犹未减。突阵显英雄,被围施勇敢。鬼哭与神号,天惊并地惨:常山赵子龙,一身都是胆!每次读到这,我全身热血沸腾,就好像和赵云并肩作战一样,沉浸在战斗的氛围里。他的勇敢只有一句话能形容----常山赵子龙浑身。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男人看三国,女不看西厢。我认为是男人就要读《三国演义》;因为《三国演义》可以让我们学习到其中人物的优点,如诸葛亮的智慧,赵云的勇敢,也可以引以为鉴,如马谡骄傲自大、纸上谈兵失街亭,曹操讳疾忌医最终病死。这样一部可以学习、借鉴的好书,我们能不读吗?

《三国演义》是一部古典名著小说,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我对词中的英雄一词发生了疑问,书中讲到的人物骁勇善战,然而,群雄逐鹿于乱世之中,谁才是真正的英雄呢?书中写到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关羽、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

有人说,孔明是真正的英雄。因为他足智多谋,处事果断,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是千年难见的一代贤相,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六出祁山无不体现这一点。然而,我认为孔明完全可以有更大的作为。刘禅无能,根本扶不起来,孔明却把自己的一生,死死的绑在了蜀国这辆毫无希望的战车上。

还有人说,关羽是真正的英雄。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我倒觉得曹操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尽管书中说他大逆不道,奸诈多疑,还敢挟天子以令诸侯。但能者居上,为何偏偏姓刘的能当皇帝?他是政治家,牢牢抓住天子,使他做任何事都变的名正言顺;他是军事家,不计前嫌,招贤纳士,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使敌我力量发生了巨大变化;他是文学家,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己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当然喽,他太多疑,以至于刚愎自用。但功大于过,曹操无论在哪一方面都称得上英雄。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

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著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著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自古英雄,有胆略还需有情义。曹操在这一点上更值得称道,当初刘备在曹营,曹操已知刘备野心,若诛之,也无后来蜀魏之争,可是曹操并未加害于他,直至刘备逃走;曹操安抚关羽,对其厚待有加,与刘备之对关羽,有过之而无不及,以至于后来关羽念旧日情分,放其一条生路。曹操不失为一条有情有义的汉子,虽说后来他也做了不少错事,但那是形势所迫,非彼亡便我死,何有顾他人之理?既有乱世争雄,便不免牺牲,历史上的事纠缠不清,也不可以怪罪于一人之上。至于后来曹操见到关羽头颅吓出病来,则更可以证明其非冷血之人,若是真冷酷无人性,区区一个关羽,又能奈其如何?

那再看他人:孙权不过仰仗父兄基业,建功甚少;周瑜虽年少有为,但气度狭小,意气用事;关羽,太骄傲;张飞,勇有余而谋不足;吕布,一见利忘义之徒也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今天,我成功地读完了《三国演义》这一篇名著,因为自从买上了《三国演义》这一本书后,一直还没有来得及读,幸好有了这个很长的暑假,才让我读到了这麽好的书。

本篇小说主要从黄巾起义,终于到了西晋统一,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统治军事斗争。

书中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几次大战役,如袁,曹官渡之战,魏,蜀,吴赤壁之战。每次战役各有特色。作者成功的塑造了一些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生动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国演义》里有好多好多的英雄:刘备,关羽,张飞,曹操,诸葛亮?其中,我最喜欢里面的诸葛亮。

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他神机妙算、足智多谋,《三国演义》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智慧的化身,也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人称卧龙先生。他治国治军的才能与兼虚谨慎、济汇爱民的品格为后世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辅佐,他向刘备提出了联吴抗曹,据有荆益,三分天下的隆中对策。他为报答刘备三顾茅庐之思,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呕心沥血,积劳成疾,最后病逝于北伐前线五义原。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

我要学习他的忠字2020,他是认定了刘备,就再也没有投靠别人,这让我很敬佩,想起当日本人向我们的国家进攻时,我们中国人可是出了不少汉奸,诸葛亮就像是当时跟著共产党的将军,不是小人,不会为了那个人的蝇头小利而放弃自己的国家,放弃了自己的朋友或战友,在那么险恶的时期里,他能那样的忠义,真是不简单!

说点儿难听的,如果说咱们世界又爆发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真的,那时还会有几个站在自己国家的,不跑向科技发达的国家的(尤其是那些小的国家),恐怕那时就屈指可数了吧!

所以我要做一个不背信弃义、不为了那蝇头小利而放弃自己的国家、战友和朋友的人。

从这本名著的时候我还收集了许多歇后语: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关公赴会--单刀直入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董卓进京来者不善许褚斗马超--赤膊上阵阿斗的江山--白送。

最后,我要说,《三国演义》不仅让我开了眼界,还告诉了我许多小知识和做人的道理,真是一举三得呀!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品人录读后感400字2020》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忏悔录读后感4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