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孔丘周游列国读后感50字

孔丘周游列国读后感50字

孔子周游列国读后感。

人一生要过得有意义,就需要不断地阅读优秀的作品。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每一个人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所感受,很多思维的火花在阅读中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不断地跳跃出来,这就是读后感的素材。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孔子周游列国读后感,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孔子周游列国读后感(一)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主要是讲孔子。相信大家都知道孔子。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出生在鲁国陬邑,三岁时,他父亲去世了。据说,孔子从小很爱礼节,读书很刻苦,对古礼特别熟悉。当时,读书人都要学回六艺,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比较精通。孔子做事很认真,渐渐出名了。后来他从事教育事业,办了个私塾,一共招收一千多名学生,带着他们去周游列国。

读了这个故事,我非常佩服孔子。首先,孔子从小爱礼节,读书很刻苦,对他一生有很大的影响。我很佩服,这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一定要有礼节,不懂得礼节的就如野人一般,有时候还可能会闹出一些笑话。特别在隆重的宴会或仪式上一定要知书识礼,不能有失大体。所以礼节是非常重要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之所以是创始人是因为他勇于创新,而且孔子教书非常认真。他标新立异、勇于创新的精神我很佩服。如果没有了孔子这么多原创,我们也学不到这么多礼仪,就是因为孔子将一生的精力放在教育上,才会将这些知识流传到今天。孔子编成的《诗经》、《尚书》、《春秋》等书籍就是我们当今要学习所谓的国粹啊!是他第一个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古语有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就应该从国学大师孔子身上学习和吸取中国文化的养分与精华!


孔子周游列国读后感(二)

孔子周游列国,大概从55岁开始,68岁时结束游历,共用了13年时间。然后,孔子回到故乡鲁国,致力于讲学着书,7年后,即孔子73岁时,与世长辞。

那么,在孔子长期的游历生涯中,有过开心的经历,也有过凶险的遭遇;有时被人欢迎,有时被人追杀,甚至惶惶如丧家之犬。可以说,孔子在游历中失去过很多,但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未变。这种坚持,最终成就了孔子。

由此,我想,每一件事情的成功,无不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的代价。比如,明时的徐霞客,长年在外游历时,也遇到过强盗,并与之发生过殊死搏斗。但徐霞客并未因为游历途中会遇上坏人而停止游历;假如这样的话,我们今天或许就看不到《徐霞客游记》了。

所以,如果一个人选择了一条路,并要把这条路走到底、走出光明来,就注定要承受未知的压力与煎熬。倘若你坚持住了,就会过上你想要的生活;倘若你坚持不住,中途放弃了,或许对你来说,一时可以轻松下来,但你在年老时,必会为之而痛悔。

因此,每每看到孔子周游列国时期的种种艰辛,我想,上天应该是公平的,你的成就往往与你承受的艰辛成正比。如果你连这些艰辛都不能够承受,上天又怎能放心把那样的辉煌交给你,又怎能放心交给你?一个人的财富,不仅仅是现有金钱数量的多少,抑或是可视化的物质,而应该是一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别人承受不住,你能够承受住,那么,你一定会出人头地,不过时间早晚而已。

任何人,都应该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成功的到来,在这过程中,努力地在你的梦想征程上前仆后继。孔子能,你也能,一定!


孔子周游列国读后感(三)

读了孔子周游列国我有很多感触。我不仅仅认识到了孔子为了和谐新的思想主义建设的伟大,而我更加佩服的是孔子那种不畏艰难的精神。千山万水去到了许许多多的国家发表他的意见,是相当可贵的,不亏是我国古代的第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可以从这句话表现出来:孔子在列国奔波了七八年,碰了许多钉子,年纪也老了。末了,他还是回到鲁国,把精力放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学生上面。可想而知,孔子虽然是奔波了许多国家,但是依然不会忘记为自己成长的鲁国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非常值得人敬佩,尊敬的。从而可以看出孔子是个大思想家。

孔子无论去到那里都被国君驱赶,但为了他的和谐思想主义建设,不敢三七二十一,都要发扬这种精神,这也是值得人敬佩的。还可以看出,他的弟子也同样是在他的教导下认识到了世上的不和谐的地方,并于师傅一同去周游列国,孔子真是个大教育家。

孔子成立的儒家学派在后世影响很大,把自己那种精神也传到千千万万的子孙后代。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看《晋公子周游列国》有感


晋文公的名字叫重耳,是春秋时期的另一位霸王。可是在他做国家元首之前,经历了许多坎坷,曾因受鲡姬的迫害而在外面流浪了十九年之久。他流浪时有很多人跟随他,介之推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耳登基当了晋文公之后,大封群臣,论功行赏,那些昔日站对了路线的随从个个得了高官厚禄,可不知为什么,文公偏偏把之推忘到了脑后。这事如果换了别人肯定早就跳高跺脚了,可之推是何等人?!他非但没有介意,反而说服老母,跟他一块儿住进深山,免得文公找到他们。如果不节外生枝,文公一时半会大概真的想不起之推了。可是之推有个邻居,深深为之推的高风亮节所感动,冒着生命危险,写了一封小字报,偷偷贴在朝门上。这封小字报很快到了文公手里,他一读,不由大惊失色:哎呀!朕咋把救命恩人之推给忘了呢?当年流亡到卫国的时候,朕没有东西吃,是他把大腿上的肉切下一片给朕充饥呀!朕饮水不忘掘井人,一定要厚厚赏他。于是,文公派人到山上去找之推。只见那里杂草丛生,荆棘遍野,而且山外有峰,峰外有山,找了半天,连之推的影儿都没看着。文公不甘心,一口气找了好几天,仍然没有下落。直到有一天,文公忽然心生一计,他叫来小兵,让他们放火烧山。他的如意算盘是:火一烧,之推为了救老母,一定会背着她跑出来,这不就成了吗?哪知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把整座山都快要烧焦了,之推也没有露脸。火灭了以后,卫兵们在山顶的一棵柳树下,找到了之推和他老母的尸首。文公见状,放声大哭,悔之已晚。文公吩咐把他们俩藏在山的侧面,又令农夫们开荒山,造农田,并把荒上改名为介山,纪念介之推这位重友情、轻功名的贤士。

春秋列国读后感


春秋列国读后感(一)

今年暑假,我看了一本有关春秋时期的历史书,书名《东周列国故事》。此书分上下两侧,讲述了东周的属国之间发生的故事,是一本好书。

在此书中,东周的属国都想争当霸主,并不择手段。其中有许多好君王,当然也有昏君。有的君王治国有方,善待大臣。有的君王花天酒地,虐待百姓,令人发指。他们都想成为中原霸主,好君王是靠赢得民心成为霸主,但是再好的君王都有做错的时候。有时他们会因做错一件事儿得不到小国的信任从而失去霸主的名称。其实君王难当,好君王更难当。如果想成为好君王,就要体贴民众,但这不免会得罪 有权势的奸臣。他们很可能会勾结一起拉你下马。但是如果你成为一个昏君,奸臣会奉承讨好,但是你一昧的花天酒地会引起民众和忠臣的不满。你的统治最终不会长久。这是难处之一。另外的难处是,当你决定选择一个儿子继位时,又不得不面临后宫的妃子都想让自己的儿子继位而引发的风波。有的儿子甚至去杀父来争夺王位。你又不得不提防自己的亲儿子。而这一切都是王位惹得祸。

如果你是个小国君王,你就得面对被大国吞并的可能。你必须时刻警惕,否则随时会被大国吞并。有时经管你做到了这些你还是被吞并。东周的许多小国都被吞并,并在后来秦始皇统一了中原,结束了周朝迎来了一个新时代。

这本书讲述了周朝属国的故事,讲述了秦国从小国到帝王的过程,令人感叹!

《东周列国志》是一本描写春秋战国时期的东周的书。

这本书它使我知道了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即混乱又精彩的时期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新的封建制社会制度开始形成。西周灭亡后,代之而起东周没有约束立,各地诸侯称霸一方,经长达百年的连绵不断的兼并战争,形成许多国家,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先后登上历史的舞台,演出各种精彩紧张的历史故事。在书中我认识了战国四公子,它们分别是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和楚国的春申君。书中也讲述了东周列国时的许多史实,如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已变成成语,成为中华文化中的宝贵遗产。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很混乱的时期。里面很多很难分好坏的人,每个国家里,忠臣有很多,但奸臣也有很多。当奸臣计划成功时,忠臣只能逃亡别的国家,我很为这些真正忠心的人感到遗憾。

那些君王总是容易被花言巧语所迷惑,我觉得他们应该慎重思考一下。也不要因为什么好礼物就以为别人是好心。当然也不能随便怀疑人,不过我觉得他们可以依照平时那些人的做法来判定。

古代也有很多聪明的人,比如蔺相如,他聪明的让和氏璧安稳地回赵国,我很佩服。还有他的勇气,敢和秦王面对面不害怕的交谈。

但是,战争不断爆发。为什么就为了一些利益就要打打杀杀呢?我实在不懂古代的人们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不能和和睦睦的相处呢?

最后,六国统一,秦始皇出现了。我也读到了最后。我还是希望,世界不会出现太多类似古代的奸臣。

东周列国读后感


东周列国读后感(一)

我认为东周列国志是一本一般般的书不是很好,里面有一些我很小就知道了的那种知识,不过大部分都是我没读过的。比如说:《郑庄公母子情与仇》《齐桓公强国成霸业》《晋荀息智灭虞与虢》啊哪些等等。

就先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这一篇吧。周幽王也真是的,就为了给那个褒姒看表演,就把自己的爱卿耍来耍去玩,结果呢?到了最后还不是和放羊的小孩一样的下场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间不能骗人耍人。否则到最后,你就是一个没人能相信的人了。

我在读这篇《郑庄公母子情与愁》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有人会后悔自己出生呢?而更宠爱他的弟弟,越是这样就越是害了他。本来这样就对他的弟弟伤害很大了,后面还更加宠爱了。所以到最后他弟弟会贪心不足的霸占了旁边的两座小城。然后训练了一帮兵。最后和哥哥打了一场仗,自己打败了觉得没脸在回家见哥哥,自杀了

这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对他人过好,这样会害了他们的。

东周列国读后感(二)

最近,我读了《东周列国志》这本书,这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书的内容包罗万有,很多大家都很熟悉的故事。如:郑庄公兄弟相残、晋楚争霸城濮大战、田单大摆火牛阵、荆轲刺秦王其中,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成功灭掉吴国,成为霸主,一雪耻辱的故事让我深有感触。我想到了自己也曾象勾践一样为做好一件事而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最后取得了成功。

大概在四五岁的时候,我只是会骑装有辅助轮的自行车。一次,我看见几位姐姐骑着没装辅助轮的自行车,多轻松啊!于是,我向妈妈提出把辅助轮拆掉。妈妈说:拆掉后,我就不理你了。我胸有成竹地说:没关系,很简单。辅助轮被拆掉了,我高兴地上了车。可不到几米远,我便倒下了,摔在地上。我忍着痛爬起来,用责怪的眼神看了自行车一眼。然后又骑上自行车,一会儿又倒下了。我真后悔啊!真不该把辅助轮拆掉。又想到妈妈不会帮我再装上去了,只好咬咬牙骑上自行车。就这样,不知摔了多少次。终于,我把自行车驯服了!我骑着自行车串来串去,虽然满身伤痕,痛得我合不上嘴,但那种快活劲儿真是没法说的,(.org)没了辅助轮转弯轻松多了,也灵活多了,感觉自己会飞!

是啊,做好每一件事都一样:只要有恒心,铁柱磨成针。不放弃,勇往直前,是成功的前提条件。

读《东周列国志》不仅可以了解历史,可以丰富知识,还可以学会做人处世的道理。例如,伍子胥的故事可以教育人们孝顺长辈但做人不妨宽容大量一点;秦国的强大教育人们如何任用贤能;齐桓公说到做到,赢得众人信任成为江霸,教育人们要诚实守信;一鸣惊人的楚庄王用三年时间发现贤能,重用斗子文、伍举教育人们要远小人、亲贤人;晋文公当国君后不肯扔掉旧衣服,教育人们要勤俭节约,不要奢侈;城德臣因骄傲打败仗,教育人们不要骄傲轻敌。朋友们,快来读《东周列国志》吧,你会受益良多。

东周列国读后感(三)

读书,是我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今天,我又阅读完了《东周列国志》这本厚厚的书,全身顿时轻松了许多。

这本书中有许多许多我从没有读过的故事,而且每个故事都会告诉我一些有用的道理。

伍子胥的父亲与兄弟被楚王杀害,他微服逃亡,路过韶关的时候,因自己不能为父兄报仇而一夜难眠,竟愁白了头。他悲愤的仰天大呼曰:吾父兄仇还未报,吾头已白矣!他日日风餐露宿,身上的盘缠已经用光了只能沿路吹箫而乞与吴市,被楚王所赏识,任与高官。伍子胥便帅吴军攻打楚国,一路势如破竹,当他见到楚平王的墓时,一怒之下,掘开墓,以钢鞭抽打尸体,弃于荒野。伍子胥的故事使我看到了一个爱父爱兄的伟大形象,也学到了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战争中,一位名叫斗越淑的将军威猛异常,以一敌百,战无不胜,只是他只有勇而无谋。有一次,敌军在河那边,斗越淑骄傲的高声叫道:谁敢和我比试射箭?敌军一小兵拱手曰:我敢!斗越淑哈哈大笑说:我们每人射三箭,射到者赢,被射者输。那小兵说:你先射吧!避者非丈夫也!斗越淑挽弓搭箭,嗖地射出一箭,被那小兵一手接住,下面两剑均被小兵接住。小兵开始射了,他使弓弦空响一声,趁斗越淑避剑时,又一箭射出,斗越淑中箭,倒地而死。这个故事看似简单,其实,也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人或者做事都不能有勇而无谋,更不能骄傲自满。俗话说得好: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所以,我们一定要谦虚做人。

整本书,我看到了孔子的勤学好问,看到了商鞅的广得人心,看到了荆轲的勇敢,也看到了奸臣当道的楚国和广纳圣贤的越国。但无论是什么国家,他们最后都被强大、多智多谋而又深思远路的秦国占领了,造成了天下统一。

书,是我的一位挚友,一位老师,他告诉了我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不仅丰富了我的认识,也丰富了我做人的经验!

东周列国传读后感


东周列国传读后感

[书名]东周列国传

[作者]冯梦龙

[主要内容]《东周列国传》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主要描写了从西周末年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内容极为丰富复杂。作者在描写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兴亡盛衰过程中,对那些腐朽、骄奢淫侈的统治者,进行了揭露和否定,对改变政治、促进社会发展的开明君主和官吏,予以肯定和赞扬。

[好句好段]随着一声令下,骊山上火炮冲天,鼓声如雷,一道道烽火升腾而起,直冲云霄。

共叔段听到京城失守的消息,大惊失色,连忙领兵返回。

当年飒爽英姿,威风八面的一代霸主终因为亲小人,疏贤臣而狼狈收场。

[读后感言]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混乱精彩的时期,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新的封建社会制度开始形成。西周灭亡后,各地诸侯称霸一方,经长达数百年的连绵不断的兼并战争,形成许多国家,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先后登上历史舞台,演出各种精彩紧张的故事。

最让我敬佩的人是西门豹,他去邺城做郡守。发现那里经济萧条,人口稀少,就询问原因。百姓回答说:都是河伯娶媳妇造成的。西门豹通过调查,发现原来是巫婆、乡官和大户门借给河伯娶亲来骗取老百姓的钱财!于是他让随从把巫婆推下河淹死,让乡官和大户门把搜刮来的钱财还给百姓,带领百姓开凿渠道,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西门豹真是一心为民的好官!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东周列国志》是明代著名的通俗小说家冯梦龙创作的一部小说。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既混乱又精彩的时期,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新的封建社会制度开始形成。西周灭亡后,代之而起的东周没有约束力,各地诸侯称霸一方,经长达数百年的连绵不断的兼并战争,形成许多国家,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先后登上历史舞台,演出各种精彩紧张的历史故事。舞台上,有倾国倾城的美人,有力能拔鼎的壮士,有精于兵法的将军,有心怀叵测的奸人,当然还有很多或昏庸无能,或精明强干的君主。众多的人物一起组成了书中绚丽的场面。
书中有许多个性不同的人物,最让我敬佩的人是勾践。他在越国辅佐君主。一次,吴国为了报以前越国侵犯的仇,发兵伐越,结果大败,后来吴国君主死后。波的儿此文来源于网络夫差即位为吴王。他打败越国后,越国勾践求饶,吴国答应了。于是,勾践到了吴国养马,而且整天穿着童仆的衣服,天天斩草料喂马,还亲舔过夫差的大便,夫差见勾践如此忠心于他,就放松了对他的警惕。其实,他每天都要卧薪尝胆,不忘国耻。就这样,20年后,文种训练的越国精兵终于灭了吴国。他那种短时忍辱,最后报仇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假如我们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导致结果不堪设想时就晚了。
愿大家不因小失大。

《孔子》读后感


《孔子》读后感

文/曹荣茂

经典句段:子路也问道:老师,大家都说学习有很多乐趣,我似乎不能体会,大概是学不会他们的东西吧?

孔子对他说:从知识中发现乐趣并喜欢上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就像用木瓢去装树叶上滴下的露水一样,一滴一滴地盛满了,一口喝下去,才能品尝到它的甘甜!仲由你的起步比其他人要晚,所以不能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学习要在生活中随时学,学了随时反省随时复习,要有恒心,不怕寂寞,当你学业有成的时候,就会感到内心真正的快乐了。

读后心得:孔子只所以成为圣人,大家的榜样,我认为有几点原因:

1、有一个good mother。孔子的妈妈是颜徵在,为了辅导孔子30多岁就去世了。孔子的妈妈从小就教孔子周礼,又让孔子拜老子为师,为孔子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所以有一个好家长,好父母也很重要。我妈妈就给我报了一堆辅导班,希望我考个好初中,好大学。毕竟父母望子成龙吗,我也会好好学习的。

2、人不知而不愠。孔子学有所成以后,想要参加季平子举办的飨宴,但是被季氏家臣阳虎请了出去,孔子没有生气,而是心平气和的离开了,孔子这种人不知而不愠的气度也是值得学习的。我遭爱了委屈,肯定会发火,一次,我上课没说话,老师硬说我说了,当时我特别讨厌那个老师,其实我完全没必要生气,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身正不怕影子斜,心平气和才是正道。所以人不知而不愠才是要努力的方向,这又让我想起了但丁的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3、学就学好。孔子曾经和别人学习音乐,同一首歌学了好长时间,并不是他不会,而是要寻找其精髓。学完以后,弹的比他老师都好。我们也要这样学才有效果,不能样样都学,样样稀松,跟鼯鼠一样。我认为学就认真学,学好一技之长。

4、渴望知识,孔门立雪。孔子小时候在他外公家学习,一次,他有不会的地方,想去问外公,可外公正在睡觉,他就在院子里等着,外面天寒地冻,孔子就跑步让自己暖和,一直等到外公醒来,孔子这种好学的精神也成就了他。我们也应该这样虚心好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吗。

5、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孔子知礼,想实现天下大同,当然这不现实,孔子还是去做了,孔子就这么执着,努力改变着当时混乱不堪的局面。我们也一样,只要是对的就去做。有一次过红绿灯,其他人都跟箭一样的飞了出去,协警阿姨在后面喊:别闯红灯。 可是没人听她的,其中一个还不屑地扭头看了她一眼,她能改变当时的风气吗?很难,但她还是做了,这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也是孔子最可贵的地方。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孔子周游列国读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孔丘周游列国读后感5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