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培根笔记读后感

培根笔记读后感

培根散文读后感。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在阅读了作品后,我想您对于这个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有了想法和感触,为了不让它遗忘,最好是写一篇读书心得。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也许"培根散文读后感"就是你要找的,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培根散文读后感(一)

《培根随笔集》读后感

在《培根随笔集》这本书语言简洁,短短的一篇就可让人受益匪浅,培根的话语既使人们开阔了眼界,也能使人们顿悟。据说有不少人曾受到这本书的熏陶。

我挑一篇来说吧!谈读书这篇讲的是读书有三个用处: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又说了有些书可以前尝辄止,有些可以囫囵吞枣,但是少量书则须细细品尝,慢慢消化。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精细,伦理使人庄重,逻辑推理使人善辩,正如古人所说的学皆成性!不仅如此,连心智的各种障碍都可以解开。身体健康之百病皆有相宜的调养运动。

培根认为,读书可以使人心旷神怡,增趣添雅,成才益智,就连身体上的各种痛苦,都可以通过读适当之书而令其开豁。全书立意高远,描述了培根先生一生的种种经历,不得不看。

《培根随笔》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可以说,《培根随笔》中的随笔篇篇都是精品,篇篇都值得我们一便又一便地阅读、一便又一便地细细品味。

而其中,我最喜欢的,就要数《论美》和《论友谊》两篇。我觉得,人生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友谊,所以,我特别将这篇《论友谊》读了好几遍,其中,我特别喜欢那句: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将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种乐于孤独的人不是属于人而是属于兽的。这句话将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灵和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旷野这两句谚语概括起来,而且十分之精湛,令人折服。然而他在《论友谊》中的另一句话也是我们所熟悉的: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句话将友谊的真正含义描写了出来,而且使我们切身体会到,即使刚刚吵完架的朋友看到了这句话,也回不由自主地想对对方道歉,(.org)因为友谊对我们来说,真的是太重要了,然而培根又将友谊的真谛描写的那么自然,无论是谁,都不会否认这两点。

第二篇是《论美》,这一篇不得不说同样是一篇佳作中的佳作。美到底是什么,其实没人能真正说清。我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无论未来如何,但见到一个人的第一面一定是看看他(她)的外表如何而不是立马探究他(她)的内在。培根的想法应该也是如此,但在他写的《论美》中却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的确,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不错,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事实上,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人亦却是如此每天关注着自己形体和颜色之美,对于自己的内在的美却一点也不关心,就出现了很多很美丽的女生却出口脏话连篇,让人觉得很没教养,很不稳重的情况了。正如培根所说: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培根能对世上的很多事情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并写下来让后人们一代一代传阅不是一朝一夕便可成的,也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如果想要像培根那样成为一位有名的作家的话,也要多读、多练,让自己的作品也成为作为人的一生中的卷首语。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培根读后感


培根读后感(一)

不久前我看了一篇培根写的《谈读书》,从中收益非浅。感觉里面句句都是真言,使我对读书有了新的认识。培根简介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采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其说的是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使我们能够从中学到很多前人留下的宝贵知识和吸取他们成功的经验,减少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使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但是读书又不能费时太多,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不易太盛,太盛则矫。因此我们要善于挑选,只因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还可以补先天的不足,而经验又能补读书的不足,盖天下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这句话说得非常有道理,人不是生来就知道任何事的,都是经过慢慢积累,以补先天的不足之处。而积累的经验多了又能补读书时所不能学到的东西。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句话说,有只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而且不可尽信书中所言,也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该仔细推敲思考。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同时对各个领域都要有所涉猎,盖因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皆因以上所叙之诸多好处,我强力推荐大家看看这篇文章。


培根读后感(二)

这个暑假,我仔细阅读了《培根随笔》这本书,受益匪浅。

弗兰西斯?培根1561年1月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从此大半生几乎都献给了仕途和政治。但在1621年,身为大法官、事业如日中天之时的培根,却因受贿而下野(这也是我对他的唯一不满),居家着书,于1626年4月去世。

读完培根的随笔后,我感想颇多,但最令我难以忘怀、对我人生最有启迪的便是我知道了如何评价一个伟人及他的着作。看了这一本书,我敢于对大思想家提出质疑,我认为这是难能可贵的,也是正确的态度。正如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书没白读。

谈到正确的、严谨的思想,有几句我喜欢的名言,想与大家分享一下:伴随死亡而来的比死亡本身更可怕;幸运让恶更加明显,而厄运使善更加出众;过分看重爱情的人都会放弃财富与智慧;读史令人明智,读诗令人聪慧,数学令人精细,物理学令人深沉,伦理学令人庄重,逻辑修辞则令人善辩等等。我之所以喜爱这些名言,不仅仅是因为它们正确之极,我找不出理由反驳,还因为他们对我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深远的影响,使我的思想更加成熟、稳重,对我将来的发展和为人处世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下面就该说说我提出质疑的话了。请听这句话:最有益于公众的丰功伟业历来都是由没有妻室或没有子女的人始创的。我始终认为这个观点太绝对、太极端了。那有没有这样的伟人呢?有,当然有。如周总理,如培根。周总理是因为妻子邓颖超身体有状况,所以没有儿女。我认为培根是受他的这种极端思想所致(虽然这只我的猜测),所以他只有妻子没有子女。但是难道说有了子嗣就不能建立最有益的丰功伟业了吗?有子嗣的伟人数不胜数。培根在文中说:妻室儿女是成就大业的妨碍,还说没有儿女的人在感情上已娶了大众、努力实现其精神的再现。我认为这些都太绝对。有的人确实为了妻室儿女抛弃大业,但那些人不能代表全部,深明大义的人是不会为了儿女而抛弃大众,大多数伟人都会把妻室儿女和大众放在正确的位置,他们始终都有一颗清醒的头脑。这种伟人的例子不胜枚举。还有这么一句话:守口如瓶既是一种策略又是一种品行。我认为应视情况而定。如果你守的是不善的事,是帮助恶人守恶事,那岂不就是助纣为虐?所以这句话不全面,太片面,考虑不周全。

其实我在书中还标注出了许多我不同意的地方。我只是想说,一定要对书中所言提出质疑,但正确的一定要学,要利用,要服务于社会。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种态度便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这便是我的感想与收获。


培根读后感(三)

睿智的人在许多事上都有与常人不同的见解。培根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最近,我读了他所着的《培根随笔》一书,对于培根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感悟。

培根的一生为哲学和文学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这本《培根随笔》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首先,在观念和视角上它具有独到之处。对于死亡,培根告诉人们不要心生畏怯,凡是坚定执着且一心向善的有才有智之士都能避免死亡的痛苦。面对日趋严重的宗教冲突,他希望人们能以和平为本,对血腥的战乱说不,我相信,倘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人民读过这本《培根随笔》的话,就不会让巴以冲突日益恶化了。对于生活中的艰难挫折,他总是把它们当做上天给予人的磨砺白己的机会。他相信不懈的努力总能将厄运变成好运。面对许多人的迷信和盲从,他大胆提倡无神论,希望他们用理智和亲情战胜心中的专制统治等等。其次,在此书中,作者不仅提出了独到见解,还引用着名文学作品中的经典语句加以论证,这大大提高了文章观点的可靠性。除此之外,《培根随笔》语言优美,层次清晰,让人读后有一种回味无穷之感。

出于对培根本人的敬仰,我在阅读此书时十分专注,也从中受益匪浅,特别是在思想观念方面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读罢此书,我发现:其实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解决不了问题的人。只要有对待问题的正确态度,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就好比一位登山运动员在爬山,倘若他抱定信心要爬上山顶,就定能攀上顶峰。正如培根先生一样,他坦然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社会中的不良风气,用理智从根源上分析并解决问题。这显然是做人做事应有的态度。在此书中我还学到了思考及看待事物的方法,即:要全方位多角度地看待问题,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也应看到不利的一面。不仅如此,我还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应该是虚伪的,而应该是坦诚的。虚伪的假面具只会使这个世界变得黑暗,而只有真城的桥梁才能将人心与人心连在一起。

《培根随笔》一书集合了培根先生一生的思想精髓,读起来就像是在与一位睿智的老人对话。我想:我应该在今后的日子里,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以及我身边的人,把培根老先生作为我的榜样,做一个坚定执着且一心向善的有才有智之人。

培根随笔读后感600字:读《培根随笔》有感


说到培根,他那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遐迩传扬地在每个人脑中回荡。的确,当今社会,知识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在这个暑假,趁着闲暇时间,我拜读了他的著作《培根随笔》。那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章,犹如当头棒喝,击醒了不知多少梦中人。

《培根随笔》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可以说,《培根随笔》中的随笔篇篇都是精品,篇篇都值得我们一便又一便地阅读,一便又一便地细细品味。

在这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论友谊》。人生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友谊,因此我也将这篇《论友谊》读了好几遍。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我特别喜欢这句话。这句话将友谊的真正含义描写了出来,这句话像是有一种魔力,使我们切身体会到朋友的重要性。每个人只要看懂了这句话,一定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的朋友,甚至会有想对对方表示感谢的冲动。

友情能给你一个宽敞的空间,在那个空间里,你可以随心所欲,自然的相处。心有灵犀,是友情中最美的风景。爱情、亲情是一种责任,只有友情,令人最为感动,它只有付出,而无所求。它总是默默的守侯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在你欢喜的时候为你开心;在你郁闷的时候,就会义无返顾的走到你身边,给你安慰。

培根曾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读着这本书,一开始会发现它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慢慢品味时,又会感觉到这是一位老人侃侃而谈地教我们做人的道理。我相信,这本书读一遍肯定不足,并且我也知道,只要多读,这本书一定会让我受益匪浅。

《培根随笔》读后感


培根随笔读后感

《培根随笔》为英国17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本书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论美》。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语言简洁,内涵深刻,充满哲理。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话题,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绽放出真正的光辉。  

《培根文集》读后感


好书推荐《培根文集》

在推荐之前,先说两句题外话。

很早我就发现,抒情的文章不是我的喜好。三、四年级时,似乎并未有显现,但五、六年级时,我惊愕地发现,自己竟完全理解不了自己用诗词和华丽的语言堆砌起来的空中楼阁。妈妈每次看完我的文章,总要发出一声“冷冰冰,没有人情味”的感叹――因为我被逼无奈。

上了初中后,更是如此“笔落惊风雨”,我却要咬笔杆“为赋新词强说愁”,弄得牛头不对马嘴,着实难堪。

《培根文集》,或许能改变我的现状。

我欣赏培根的文笔。引经据典,无论是哪一篇议论,都会穿插许多名言警句抑或历史神话,无论是哪一篇议论,培根总能找到相应的内容并对全文加以润色、梳理――这正是我所缺的,掌握了一定的诗词积累,却不能熟练地加以运用,学习培根的写作手法,更是对语言应用能力的一种提升;文笔流畅,随笔性质的文章,语言都会类似于散文,而培根严谨的思维,使人并未感到云山雾罩,反而使人走进了一座井然有序、设计精巧的博物馆,闪光的理论如同各式珍宝,构成了各种展厅,走出之后,身心都得到了极大的充实。

既然感性的文章不是我的喜好,何妨借鉴培根的构思呢?

试举一例,如培根《论猜疑》。文章的开头,培根首先为猜疑下了一个定义――什么是猜疑?猜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黑暗中飞起,给定了“猜疑”一个贬义的论断但并不绝对,便于下文的阐述。下文中,培根给定了猜疑的几种情形,无论是面对别人的猜疑,还是自己对别人的猜疑,即或道听途说的猜疑,都要用正确的方式去面对、去处理……结果,培根引用名言加以总结概括,一气呵成。

联系到我的文章中来,我完全可以用这种方法阐述我对一件事的看法――例如“我最快乐的一件事”,我想用“观星”为主题,可以在开篇点明观星的定义,另外通过引用诗词或事例加以佐证,再写一件自己的经历,加以总结,便成一文。

培根,思维之精妙,笔法之简练。《培根文集》正体现了这位伟人“知识就是力量的格言”。当你踏进这座“博物馆”,当你亲眼看到那思维的火花,文笔的波浪,你会惊觉――自然的伟大,生命的瑰丽!

培根笔记读后感


培根笔记读后感范文一

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而实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实习尝试则可检查修正知识本身的真伪。

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维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这是一门技艺,不经实验就不能学到。求知时不可专为挑剔辩驳去读书,但也不可轻易相信书本。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是应该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有的知识只要浅尝即可,有的知识只要粗知即可,只有少数专门知识需要深入钻研,仔细揣摩,所以有的书只读其中一部分即可,有的书只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

 有的书可以请人代读,然后看他的笔记摘要就行了,但这只限于质量粗劣的书,否则一本好书将要象已被蒸馏过的水,变得淡而乏味了。

读书使人的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辨是非,做笔记则能使知识准确。

因此如果一个人不愿做笔记,他的记忆力就必须强而可靠。如果一个人只愿孤独探索,他的头脑就必须格外锐利。如果有人不读书又想冒充博学多知,他就必定是一个狡黠的家伙。

读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休养,逻辑修辞使人长于思辩。总之,知识能改变人的性格。

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还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运动来改善一样。例如打球有利于腰肾,射箭可阔胸利肺,散步则有助于消化,骑术使人反应敏捷。等等。同样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也可以研习数学,因为数学稍不仔细就会出错。缺乏分析判断的人,也可以研学经院哲学,因为这门学问最讲究繁琐辩证。不善于推理的人,可以研学法律学,如此等等。这种头脑的缺陷,是都可以通过求知来疗治的。

《培根笔记》读后感范文二

《培根随笔》为英国十七世纪着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着,本书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和伦理等等,几乎触及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意义深刻,包含着这位先哲的思想精髓。

这本书中的文章从各种角度论述了他对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许多独到而精辟的见解,使许许多多人从这本书中获得熏陶指导。如:一个自身无德的人见别人有德必怀嫉妒。没有友谊,则世上不过是一片荒野。最能保人心神健康的预防药,就是朋友的忠言规谏。狡猾就是一种阴险邪恶的聪明。一个狡猾人与一个聪明人之间,却有一种很大的差异,这差异不但是在诚实上,而且是在才能上的。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逆境的美德是坚忍。这后一种是较为伟大的一种德性。

从《培根随笔集》的论真理、论死亡、论人的天性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爱哲学的培根。从论高官、论王权、论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衷于政治,深谙官场运作的培根。从论爱情、论友情、论婚姻与独身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从论逆境、论幸运、论残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自强不息的培根。从论作伪与掩饰、论言谈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

我最喜欢的就是《论美》,美是一个很广泛的问题,它包含着外在美和自然美。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所以我们不能光注重外在美,也要重视内在美。就如培根所说的:美人底秋天也是美的,外在美是不可能永远都有,但是内在美却可以。所以我们要把外在美与内在美结合起来,体现出一个人举止谈吐的高雅,心灵的纯洁。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培根散文读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培根笔记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