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读苏东坡传有感600字

读苏东坡传有感600字

读《苏东坡传》有感作文1200字_高三读后感。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小学生属于学习的最佳时期,多读读课外书籍是不错的。多读书可以让小学生开阔视野,扩大阅读面,增长知识。在阅读课外书籍时,我们会得到一下启发和知识。值得收藏点赞的小学生读后感范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苏东坡传》有感作文1200字_高三读后感”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最早接触林语堂先生,是通过《京华烟云》,那时候年龄小,并不能深刻地体会他的情怀与才学。现如今,在接受了更高等的教育和经历了实践的磨练之后,再去翻阅林语堂先生,真是被他的才华横溢所深深折服。对于这样一位大师,可以赋予其身上的标签简直太多,国学家、翻译家、文学家……其眼中和笔下的苏东坡,让我对这位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文曲星”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其卓越不凡的文学造诣和波澜起伏的人生故事也让我对生活、对工作、对求知有了更具体的感悟。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说到底,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也许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

作者曾经也这样描述过:“一个高明的政客必然要精通一条艺术手法,那就是要多说话,但内容必须空洞。”这很好理解,如果你的存在不会对那些带头人物有所威胁,那你就不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高明的官员永远不说出什么,但只要否认。高明的官员必须深有休养,长于说‘无可奉告’‘阁下听说,诚然不错!’这样便大有前途了。第二条,他必须讨好朋友。第三条,当特别提防开罪他人。守口如瓶,低声而斯文,使人高兴的窃窃私语,早晚会积劳成疾,因公殉职。”作者说这就是朋党之争时政治之中的规则。显然,苏轼已一一犯规了,但这并不是他不明白这些“秘诀”,实是因为他的本性就是如此,他的本性就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更何况这些本性是值得歌颂的,苏轼就是要做到说话做事都要对得起天地良心。当夫人朝云产下一个男婴之时,苏轼也曾写到:“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也许他知道,这许许多多的灾祸,全是由于他的才智。但我想,这更是因为他本性中的明辨是非,实事求是到死都未曾泯灭。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最失意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为妓女提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

拿林语堂做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

nDH765.cOm更多精选小学生读后感阅读

《苏东坡传》读后感作文800字_高三读后感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得尖酸刻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

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说到底,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也许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为妓女提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即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拿林语堂作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

苏东坡传作文800字_初三读后感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用他豪放的笔墨挥洒着,用诗句诠释着自己的人生。而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更是如一颗闪亮的明星,在中国文学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

读完《苏东坡传》,我依旧感叹着这位大文豪坎坷曲折的人生历程,可又为他在苦难中豁达大度而感到敬佩。他是一个诗人,更是一个朝代的忠臣,老百姓的挚友。

苏轼多次被贬官谪迁,他豁达,乐观,无时不刻关心百姓,为百姓着想。记忆最深的一次是苏轼任杭州通判,西湖本身的诗情画意,让苏轼的诗意大发,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让人回味无穷。他为百姓做过很多事情,曾经立过一家公立医院,在三年内治疗了一千个病人,最重要的一件事便是解决杭州居民用水的大问题,因为沿海的长墙常年未修,因此有许多淤泥,运河河床的疏浚需要很大的人力和物力。苏轼根据潮汐来控制水,通过自然环境将水过滤,并开通了一条新运河与西湖相通,他还解决供水问题,选择用坚强的胶泥烧成的陶瓦管子来代替大竹管,使杭州家家都有西湖的淡水喝。我不禁感叹苏轼的聪明才智,也为他有这份关心百姓的用心而感到骄傲,在满是淤泥的官场中,他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做一个为百姓做事,不贪污钱财,人人道好的良官,让我更为敬佩。“处此乱世,他犹如政坛风暴中之海燕,是庸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战士”正是苏轼的代言词。

在生活中,他保持天真淳朴,终身不渝,不忮不求,纯然随心。元丰四年,苏东坡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身着紫袍,头戴黑帽,手持藤杖,倚石而坐”最朴实的平民形象,为他添了几分淳朴和自然。那时候的他,或许是最卸下包袱的时候吧,他种的地上冒出针尖般的绿苗时,他会欢喜得像孩子般跳起来。他看稻茎立得挺直,在微风中摇曳,或是望着沾满露滴的茎在月光之下闪动,如串串的明珠,他感到得意而满足。那份自得,是在这个乱世中少有的吧,也因为他的洒脱,才让后人铭记。

我欣赏苏东坡,因为他有“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豪迈气概,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真挚情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旷爽朗,有“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壮志踌躇。他的笔墨,有对这个世间的感叹,更多的表现了他善良的心理,和对人生的豁达。在《苏东坡传》中,虽没有花很多笔墨写他的诗词,可通过平常的小事,描绘出的他如同一个孩童,对世事的乐观,保持内心的天真,发自内心的快乐和诚恳。

林语堂先生在原序中有这样一句评价“苏东坡过的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是的!他以他的本性照亮了我,在成长的道路上给我鼓励,在给予我诗词享受的同时,带给我的更多是豁达开朗的态度!

读《论语》有感作文1200字_高三读后感


“半部《论语》治天下”出自宋朝名臣赵普之口。赵普辅佐赵匡胤登上皇帝宝座。他先后辅佐两任皇帝治理国家,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功臣,享誉四海。当问及赵普读书情况,他开口直言:“我平生的学问,只有半部论语而已。”

《论语》本身不长,半部《论语》更短。赵普靠半部《论语》治国理政,成绩卓著,他的智慧不言而喻。赵普的言行告诉我们:读书不在多,只在精、在懂。一般地说,多读书是好事,读书不消化书的精髓,不去身体力行其道理,夸夸其谈,纸上谈兵,无助于事业成功。赵普会读书、善读书,重视知行统一,不作秀、不张扬,运用孔子宣传的求实求是的哲理,成功地辅佐大宋两任皇帝以礼理政,造福百姓,赢得了后人敬佩。

“成功”是一个有魄力的字眼。世上没有人不期待自己的事业、商业、科研、升学获得成功。诸多人生活中不遗余力地寻找成功的秘诀。有人寄希望于拜读东方介绍成功秘诀的《厚黑学》,有人向师于卡耐基,有人认为成功学是西方的专利。这些人却有眼不识泰山,忽视了国人成功的秘诀。日本巨商涩泽荣一选择读《论语》,他说:“我的成功秘诀是读《论语》加算盘。”可见《论语》是成功宝典。

时下,有少数人认为:孔子的那一套“迂腐”、“古板”,与时代格格不入。这是非理性之言,是浮躁无知之言。正是《论语》保藏着许多被今人遗忘的智慧,正是这些智慧可以帮助人们获得真正成功和幸福的人生。现在每年有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尊孔、学孔的客人来孔子家乡曲阜参观学习调研。孔子学院遍布许多国家,学习孔子学说的人越来越多,孔子文化的魅力与日月同辉映。

在中国,成功学研究的第一人是孔子。他的门下“贤人七十,弟子三千。”他把教育引入平民,他的教育思想早已植根国人心中。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而求知者也。”孔子一向重视修身养性。他说:“德之不修,学习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人无完人,不怕有错,有错就改,不怕失面子,不怕担责任。人的恶行皆源于虚荣心。成功的秘诀并非从天而降,它在人的心中。当一个人知道如何做人,他寻找的成功秘诀就会出现在他面前。

读《论语》就是读孔子。孔子是圣人,已达到大仁、大义、大诚、大美、大智大勇的境界。他走遍列国宣讲做人之道,受到认可,也遭到讽刺,说他是“丧家之犬”。他知道后就幽默地说:“我是丧家之犬”,一笑了之,返程后著书立说。

读《论语》也是在读我们自己。以《论语》为圣典,融会贯通其内涵,拜师孔子,反观自己,认识自己,看清自己的不是,不护短,自觉修身养性,坚持“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心态,以君子坦荡荡的胸怀,沿着《论语》的精神之路,一定能够走向成功。

读周恩来有感作文1200字_高三读后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题记

好一个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好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好一个人民公仆周总理。

周恩来,开国总理,他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用心去铭记的,他为我们这个民族付出了太多太多,他是我们的英雄。

周总理早年在租界看到外国人肆无忌惮的欺辱我族人,心生愤感,而却无可奈何。从而心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愤慨,这是多么激昂的斗志,多么巨大的决心,只为中华族民可以不被外族所欺辱。我们应该以周总理为楷模,中华当今虽然已经很强大了,但是若是我们安于现状便会退步,从而会导致不好的当年之事发生,为了中华的未来,我辈必须努力奋斗,只为我们的子孙能有一个安宁的生活环境。

周总理,一生都在为了祖国的未来,人民的安定而奋斗着,哪怕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例外。

文革期间也是他恶疾着身时,但是,尽管如此他仍然尽全力护卫着每一位革命英雄,他认为这些革命英雄,为了国家的兴衰付出了太多太多,四人帮的行为是不对的,他要尽自己所能去帮助这些革命英雄,哪怕,他并不能帮助多少,但他从不放弃。

最后百天,周恩来的身体早以被疾病折磨的吃不消了,但他仍然以高度的热情坚持着工作。医生建议他要多休息,可他认为祖国现在还需要发展,他还需要为祖国付出,所以尽管医生的建议是让他多休息,但他丝毫没有减少工作的时常,始终在高强度的工作着,只为了中国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周总理,从来不把自己的身体当回事,当病魔来袭时,他仍旧为了祖国的未来而奋斗,他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使中国能够更上一层楼,使中国能够改变腐朽的制度,使中国能够重获新生。

周恩来心地非常善良,尽管病魔着身,但是他为了不让自己的同志们伤心,在濒死之际,始终不让自己的理发师来给自己修理一下胡子、头发,尽管此时,周总理的胡子已经很长了,长到能遮住嘴巴了。

周总理一生都在为了人民,为了祖国而奋斗,丝毫不顾及自己的身体,周总理我们以您为傲!

读《目送》有感作文1200字_高三读后感


闷热的下午,一时寂寥,我便跑去一楼放放风,想缓解下内心的焦躁。谁料,一楼办公室桌上几本看起来封面精致的书在桌面上整齐的放着,最上面是龙应台的《目送》,嫩绿夹杂着浅灰的油纸封面让我的心一下安静下来,我决定打开看看。

纸页在指尖缓缓滑过,淡淡的文字带着淡淡的忧伤,一点点沉浸入脑海。文字里总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触动着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尤其在读到龙应台在经历父亲的去世时,是个雨天,她没有想到可以站的那么近,距离火葬场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里,她撩开雨失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他们父女的这一别,只有在下辈子才能再续前缘了。我的泪突然涌出来了,一发不可收拾,让我不禁想到自己的父母,每次离家和父母的目送都是很简单的凝望,虽然掺杂着不舍和无奈,至少我们都知道归期,至少我们可以聚首,至少这都不是最后一次的目送。可父母的年龄会一年年增长,我不敢想象………

很不喜欢离别的场面,尤其目送,无论是送与被送,亲友离别总让人很揪心,这个送别的形式更让人伤感。每次不管去哪我是很少让别人来送的,我害怕在我的一个转身会看到落泪的双眸;也很少去送别人,我恐惧自己那种无奈的不舍。

前几天一次无意间窗口驻足看见楼下他戴着安全帽,提着笨重的包,坐上了每天那趟送他们去工地的车,我就这么看着看着,希望他今天在工地一切顺利,开心。待他系好安全带结束以后,微笑的回望了我一眼,仿佛是告诉我一切都OK了,我走了。原来目送中的一个回望会让一个人心安。

最亲的人之间那种最简单的信任,那种无法复制的依赖,那种推心置腹的倾诉,会让你在一瞬间一段文字的触碰下坚强的堡垒垮塌。这次读龙应台更让我对目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正如有书评所言,“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写满了生命中的爱与感动,写满了儿女情长里的寻常幸福。对我而言,这本书的阅读更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做父母的不容易。曾经,总是对父母的悉心照料照单全收,却很少考虑到他们的无私付出,其实他们也有他们的不容易。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说我们之间的缘分只是不断地目送背影,我说这短缘后面是我们自己与父母彼此之间都不知道的,深爱。

龙应台散文中,有父亲的逝去、母亲的衰老、还有儿子的离别。人生中最悲痛而又无奈的事情,在龙应台的笔下,却给了我一种不一样的感动。

《苏东坡传》读后感作文900字_初三读后感


《苏东坡传》这本书我才只读了一半,便对苏东坡这位大文豪有了足够的认识。书中提到过许多地名,多得数不清,这也正提示了我们苏东坡一生漂泊。

在书中,我最喜爱的是苏东坡爽朗的笑声——他的笑声告诉了我许多道理。

他的笑是一种自得其乐的笑,他被贬之后赏景便成了他最大的乐趣。苏东坡常对着风景写诗,写完之后总会为自己又完成一篇文章而高兴地笑;苏东坡的笑,还包含着一种不与人斤斤计较的笑,朝廷的官员为了针对他,因挑不出苏东坡平时表现完美,就拿他的文章骨头里挑刺;苏轼显然没与他们计较,反而还写出“何日遣冯唐”这句话,话中毫无归罪之意;苏东坡的笑,更多的是苦中作乐。谁被贬之后不低落?就像你突然由组长被降到普通成员一样,不再被人肯定你的能力。

时势造英雄,苏东坡之所以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谈论上经久不衰,多半是因当时所处的环境,造就他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正因为苏轼的思想超乎常人,才使他的作品犹如一颗璀璨的星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我喜欢他毫不恭维、仗义执言的性格。虽然他比较冲动、做事不经过“大脑”思考,但正因为这一点,才使他更富有魅力。《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里面说过:“不要以为你是大学教授,所以作研究比较重要;不要以为你是杀猪的,所以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也不要以为你是个大学生,不够资格管社会的事。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的话,明天??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苏轼这种激烈的性格,对当时、和我们后世都有极大的影响,他告诉我们:不能让那些不好的东西继续下去,要阻止他们,阻止他们必须要有带头人。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谁也不想当那第一个人,凡是有点头脑的人,都不会那样去做,苏东坡正因为“没头没脑”,就毅然去当带头人。

尽管在仕途路上坎坎坷坷、得罪过许多人、多次被贬,但苏东坡依然不乏幸福笼罩。他有非常爱他的妻子、生死相依的弟弟、陪伴他的朋友、非敌即友的王安石、以及朝廷上的众多好官。这里面最让人感动得便是皇上和皇后,皇后非常重视苏东坡的文采,苏东坡每次犯错之后皇后总会为他求情;皇上对苏东坡极其严厉,他重视苏东坡的文采,但因苏东坡做事欠思考、直言不讳,皇上怕他终有一天得罪大官,就把苏东坡贬谪。

我对苏东坡永远怀有一颗仰慕之心,我喜欢他的真诚待人、真心交友以及直言不讳,如果我身边有这样的以为亲人、朋友或者是同学,我会非常珍惜!

相信《读《苏东坡传》有感作文1200字_高三读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苏东坡传有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