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我们仨初一读后感

我们仨初一读后感

读《我们仨》有感作文800字_高一读后感。

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明理,书籍里就蕴含历史。小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外书籍,来缓解学习上的压力。阅读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独立观察、思考的能力。在阅读书籍后,心中感触颇多,会有一些独到见解。小学生怎样将自己的独到见解写进读后感呢?你不妨看看读《我们仨》有感作文800字_高一读后感,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初识杨绛先生,是因为钱钟书先生。中学时期,我比较喜欢钱钟书先生,利用空闲时间读了钱钟书先生的《围城》,由此便爱上了钱钟书先生。然后,知道了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杨绛先生。当时,只知道杨绛先生是一名功力深厚的翻译,翻译代表作是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而后,学习了杨绛先生的小说《老王》,这时候才算是对杨绛先生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杨绛先生的代表作,如《我们仨》《澡》等等。最近,我读完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

《我们仨》可以说是杨绛先生对自己丈夫和女儿的回忆作品。虽说是散文集,但《我们仨》并不厚,内容也不是很多,花上一两个小时就可以看完了。之所以这么快就能看完,除了内容少,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杨绛先生的文笔特别优美,而且写作不深,文字浅显易懂,都是生活化的语言,特别适合休闲阅读。

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主要是对与丈夫钱钟书先生和女儿钱媛共同生活的回忆,当然,书中的回忆是片段式的生活回忆,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杨绛先生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丈夫和女儿离世前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生活场景。第二部分,杨绛先生用平淡无奇的笔法写女儿与丈夫先后病重去世,只剩下先生独自一人生活于世。第三部分,可以说是对前两部分的一个插叙,杨绛先生以平实感人的文字真实再现夫妻两人留学英国、女儿出生、家庭离散的生活历程。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百岁老人对生命看得通透,对家庭看得彻底,对人生看得明白,而一切铅华洗尽,剩下的就是对亲人无限的思念之情。而在杨绛先生的书中,没有慷慨激昂,没有怨恨委屈,更没有对人生的悲观消极,只有对亲人故去的思念如涓涓细流一般流淌,渊源流淌,静水流深,平淡中显现的是深情,平凡中透露的是思念。读这本书,感受不到一丝丝波浪起伏,也感受不到一点点波涛汹涌,整本书都是风平浪静,没有点点起伏。可是,在这平静之中,杨绛先生对故去丈夫和女儿的思念深深打动着读者,潜移默化中已经将读者征服。不得不佩服杨绛先生的文笔和功力。愿杨绛先生在天之灵安息、幸福,与家庭重聚旧欢。

nDH765.cOm更多精选小学生读后感阅读

初中《我们仨》读后感作文


《我们仨》是杨绛的经典作品,通过对三个人的故事描述,表达了美好的友情,下面是初中《我们仨》读后感作文,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我们仨》读后感作文【1】

这个暑假,我读了杨绛的《我们仨》、《洗澡》等一些著作。有一些感触,写在这里,是一种总结,也算是一种回顾。

牋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

牋整本书的开始是一个“梦”,一个“长达万年的梦”,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与她的家人在一条古栈道上的离离合合、聚聚散散。一开始看的时候,我看不懂她的那个梦是要说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当看一篇小说。但当我看到后面的内容时,我才明白,这个梦是她们一家在一起走过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写照。她欲扬先抑,开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阅读的兴趣。

牋杨绛的写作风格和我以往见到的许多作家的风格不同,前一段时间我看余秋雨的文章比较多,他的文章总是在表象中寻找内涵,寻找风景之后的文化,寻找大背景、大道理的。他追求的是“大”,还有许多作家群起效之,结果却都丢了自己的风格,又学不到他的“大”,所以余秋雨得以闻名。而杨绛不一样,她注重细节,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笔,看似零散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她文章中的亮点。而这些点点滴滴,正是我们平时觉得不足挂齿的那些片断,但杨绛却可以把它们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来,就变成了一条项链。她不直接抒发感情,不直接议论人事、阐述道理,她只是从容地叙述,将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来,变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这样细致的、不动声色的讲述,使读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间,她所要表达的主题也在这样的讲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牋这本书的内容我也比较喜欢,字里行间满满的全是要溢出来的亲情。我很珍惜亲情,很爱我的爸爸妈妈,很喜欢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这本书的内容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所以特别喜欢。

牋杨绛的书我还在找着看,她的作品风格是我比较喜欢的风格。我从她的书中也学到了很多。的确,珍珠每个人都有,但是项链却是珍贵的。因为许多人都对自己的珍珠视而不见,任它们散落,却不会将他们串起来。所以我正在学,学会了串珍珠,就拥有了项链。

初中《我们仨》读后感作文【2】

《我们仨》是钱钟书夫人杨绛撰写的家庭生活回忆录。这本书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痛定之后,只剩下满纸洞彻生死的达观……

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

认识杨绛缘于钱钟书先生,读书年代,读《围城》曾被我们视作为一种时尚,仿佛不读《围城》就不是文学爱好者。由此,也进一步了解了钱钟书先生和他的家人,这样的了解毕竟不同于历史课本中的简单介绍,这样的家庭也毕竟不同于我们。但是,一直以来却从未读过杨绛先生的文字,也许当时的读书更多的是追随潮流吧。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杨绛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女士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

说实话,开始是以一种淡淡然读杨先生的《我们仨》。这样一本纪实文集,轻松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过的六十几年岁月。从两口之家的小甜蜜,到两人去到牛津,在图书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总也找不到什么喧哗的声音,找不出任何干扰项去打破这片宁静,老人像是在轻轻的对自己言语,在亲人墓前一起回忆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相继过世的沉痛打击下,杨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记录着生活里点滴记忆,也许这是她对逝去的人的最好缅怀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脱的唯一途径吧!

对于八十高龄的钟书夫妇而论,独女钱媛的离去,让老人的心从此成为了干枯的老井。杨绛说:“生了独女钱媛这么多年,也就牵挂了这么多年。而今她走了,就再也不用牵挂了。”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莫大的不幸,可白发人送黑发人又该如何的哀伤?所幸的是,这个时候,还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他可以相偎相伴。但是,总有一天,他们之间也必有一人要先行离去,风风雨雨相扶持着走过了这么多年,而突然间要接受挚爱的永远离去,从此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没有了一生中最牵挂自己的人、自己最牵挂的人,余下的漫漫长夜,再多的风风雨雨也只得自己一人走过。午夜从噩梦中惊醒,身边已空无一人,

读《祝福》有感作文800字_高一读后感


初见,她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红润。离别归来,她仍然是那一身装束,只是两颊上已消了血色,眼角带着泪痕,眼光也无先前的灵动。后来,她精神更加不济,双目失神,惴惴不安,迎来了年底的祝福,一片繁华景象中,她独身一人,终被“无常”从这“百无聊赖”的人间打扫了去。

她,是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生凄惨坎坷,两个丈夫全都弃她而死去,连孩子,她唯一的希望也落得被狼杀害的下场,是谁,让原本开朗灵动的祥林嫂变得木讷胆怯?是谁,杀死了勤劳能干的祥林嫂?细细思索,是那封建社会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啊,生生让她丢了性命,在其他人热闹的度过祝福时,凄惨的离开人世,就连死去也留下骂名,“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这话听来让人心寒,祥林嫂的好,分毫未被记住,反而成了多余人。

她痛失丈夫和爱子,投奔了老主人后“神气舒畅些,不待指引,自己驯熟地安放了铺盖”,又做了女工,本以为她从此便可安度余生,但在封建观念的重压下,她早已成为人们眼中的不祥之人,连原本还对她痛失爱子心怀怜悯的妇人们,在听了她多次的诉说后也消了那份善良之心,避她不及。但谁又知她心中的无限悲伤,与谁诉说排解呀,谁又知她勤勤恳恳一年下来捐赠门槛的不易呀,谁又知她满怀希望参加祝福却惨遭驱逐的失望和对这世界的恨啊!

设想若是祥林嫂有爱她的丈夫,乖巧的孩子,善待她的婆婆和美满和谐的家庭,那她应该会平安幸福快乐的,一直生活下去吧,若是她不生在那黑暗压迫的时代,应该也会是人人喜爱的人吧。从她一人身上映照出的是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是怎样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在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顽固的束缚下艰难度日,我们更应感谢我们所处的时代,我们所受到的尊重和平等的对待,我们更要丢掉封建残余,相信科学,勇于追求自己的平等和权力。

读《我们仨》有感作文700字_高二读后感


从钱钟书老先生了解到他的爱妻杨绛先生,而在认识她的途中我却被她的《我们仨》所深深地勾走了魂。阅读后更是余味未了。

书中前篇的“我们俩老了”中格外吸引我眼球的是描写他们二老的身体状况的句子“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态龙钟。”不由得地发出感叹,原来这两位大文豪已经如此老了。但令我感动的是尽管他们是这样的身体状况而钱老先生对杨绛先生的爱并没有减少因此反而倍增,更加珍惜对方。如此恩爱的老夫妻确实羡煞旁人,正如“我不羡慕街头热吻的年轻恋人,反而向往清晨手挽手的头发苍白老人。

“我们三”,顾名思义,书中当然少不了一位重要人物――他们的爱情结晶钱瑗。令人感动羡慕的不但是钱老他们难得的爱情更是他们一家三口平凡又不平凡的家庭。平凡的是他们像大多数家庭一样相亲相爱,和睦幸福。不平凡是他们在文学上的贡献。特别是得知钱瑗即使是得知患癌症末期时也是在传授知识时,即使是卧病在床时也有许多教师学生来探望。而杨绛先生即使是已上百岁的白发苍苍的老人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时期为文学贡献《我们仨》。钱老先生更是创作了受广大群众喜欢也让我爱不释手的《围城》。

阅读过后,内心有情不自禁地对杨绛先生心疼和敬佩。心疼的是杨绛先生先后失去心爱的女儿和丈夫,更是终日恶病缠身。敬佩的是即使杨绛先生身心都受到打击,但并没能阻止她帮她和自己完成心愿――完成《我们仨》,即使每日都熬夜赶作。是阿,这样一位平凡又伟大又可爱的女士确实令人敬佩啊。

对于《我们仨》给我最大的感触不是因为它将杨绛先生一家的生活记录下来,而是在字里行间充满爱的篇章。它直击我内心,因为这样的爱情,亲情让我感动,羡慕。

读《高老头》有感作文800字_高一读后感


说起高老头,我的脑海里就浮现三幅画:第一幅画中,高老头穿着蓝色礼服,将那神气的大肚子紧紧包住;第二幅画内,他换上粗棉布衣裳,肚子也瘪了下去,看起来呆滞而愁苦;第三幅画里,高老头窝在床上,盖着破布条似的被子,骨瘦如柴,眼中隐现一丝即将熄灭的生命之光。

这三幅画即高老头的一生,他靠卖面条发家致富,钱被两个女儿榨干,最终孤独地死去。

当然,这书中不止记叙了高老头的悲惨一生,更通过拉斯蒂涅的经历刻画了上流社会的虚伪、丑恶与对金钱的渴求。

当年轻人拉斯蒂涅说自己是鲍塞昂夫人的亲戚时,雷斯多伯爵立即打开了大门,而当他说起令伯爵颜面无光的岳父高老头时,他又立即关上了大门。在这一开一闭之间,贵族的虚伪已跃然于纸上。当高老头是个富有的面条商时,雷斯多伯爵以八十万为嫁妆娶了阿娜斯塔齐,纽沁根男爵也因高额的嫁妆娶了但斐纳,但他们看不起高老头的商人身份,不把他当作自己的岳父看待。两个女儿也丝毫不体谅自己的父亲,不惜以他的生命为代价来满足自己的需求,甚至在他临死之际,也不愿去看看他。而拉斯蒂涅在见到了金钱的魅力与爱情友谊的虚伪后,终于也变成了机灵善变的政客,在充满金钱和欲望的巴黎社会中沉浮。

在这些情节中,我们不但能读出上流社会的虚伪丑恶嘴脸,也能看出当时社会的发展趋势,即资产阶级取代封建贵族的必然。

小说中的人物个性鲜明,像溺爱女儿的高老头,涉世未深的拉斯蒂涅,具有反叛精神的美丽的伏脱冷,吝啬势利的伏盖太太……虽然是艺术创作,但却有着浓浓的现实意味,使我们的眼前出现了十九世纪法国巴黎的景象。

小说就像一本教科书,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揭露的十九世纪巴黎社会存在的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现实给我们当今生活一些警示,在亲情、地位、权力、金钱等众多关系中,在看到丑恶冷酷的同时,更要珍惜亲情的温暖、社会的和谐。

读《湘行散记》有感作文800字_高一读后感


最开始读完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这根本不是散文集,而是一本充满了思念的情书。在《湘行散记》这本书里,几乎一半都是写给他的妻子张兆和的信。这本书里的内容都是沈从文在从北京回老家湘西的路途上所写的。写的都是路途上所看见的风景、遇到的有趣的人,还有多年未见的老友。

最开始读这本书时,我就在想这是以书信形式写的散文吗?好独特。不过从这一封封给三三的信中,能体会到作者沈从文在旅途中多么孤独,多么想念他的妻子,巴不得一刻都不离开她。在几十天沿河流慢慢地南下,每天思念着一个人,在船上给她写信,有时夜里冷得睡不着,有时和水手一起吃些鱼,遇到险滩就下船走一段。写了一页又一页。读着读着让人不禁觉得那个时代的爱情真美好。那个时代的爱情是慢的,是细水长流的,是“遇一人而白首,择一城而终老”的,而如今的爱情呢?是速食的,快的,是带有功利心的,是用物质衡量的。在当今这个时代闪婚闪离算是一件正常的事,而且现在的离婚率比结婚率高出不知多少。在这个时代怕是很难找出与沈从文夫妻俩的爱情相媲美的了。那么现在这个时代的爱情是怎么了?我也不知道答案。

这本书里除了爱情,还有沈从文对湘西世界清丽的描述和体现出的一种美。有人说沈从文先生的文字常于自然之美中绘出饱满易扬的人性之美!我觉得这种美大概是文字美,绘画美,人性之美的聚合吧!而这本书把文字美,绘画美,人性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湘西世界是清幽的、美丽的,有绿水青山,吊脚小楼,有时也是无情的、汹涌的,不顾水手性命的。而这就把自然的变化莫测体现了出来,这也就是他笔下的自然之美。而人性之美则体现着他笔下写的湘西人民,湘西的人是淳朴的、自然的、粗犷的。这也是城市里的人所缺少的人性之美。绘画美大概是说先生的文字描写能让我们想象出我们未曾到过的湘西。

总之看了沈从文先生写的《湘行散记》,我想要去湘西逛一逛,想要拥有那么一段美好的爱情。

我们仨读后感三篇


《我们仨》这样一本纪实文集,轻松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过的六十几年岁月的故事,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我们仨读后感三篇,喜欢的过来一起分享吧。

我们仨读后感1

这个暑假,我读了杨绛的《我们仨》、《洗澡》等一些著作。有一些感触,写在这里,是一种总结,也算是一种回顾。

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是钱瑗女士的母亲,《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

整本书的开始是一个“梦”,一个“长达万年的梦”,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与她的家人在一条古栈道上的离离合合、聚聚散散。一开始看的时候,我看不懂她的那个梦是要说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当看一篇小说。但当我看到后面的内容时,我才明白,这个梦是她们一家在一起走过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写照。她欲扬先抑,开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阅读的兴趣。

杨绛的写作风格和我以往见到的许多作家的风格不同,前一段时间我看余秋雨的文章比较多,他的文章总是在表象中寻找内涵,寻找风景之后的文化,寻找大背景、大道理的。他追求的是“大”,还有许多作家群起效之,结果却都丢了自己的风格,又学不到他的“大”,所以余秋雨得以闻名。而杨绛不一样,她注重细节,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笔,看似零散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她文章中的亮点。而这些点点滴滴,正是我们平时觉得不足挂齿的那些片断,但杨绛却可以把它们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来,就变成了一条项链。她不直接抒发感情,不直接议论人事、阐述道理,她只是从容地叙述,将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来,变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这样细致的、不动声色的讲述,使读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间,她所要表达的主题也在这样的讲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这本书的内容我也比较喜欢,字里行间满满的全是要溢出来的亲情。我很珍惜亲情,很爱我的爸爸妈妈,很喜欢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这本书的内容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所以特别喜欢。

杨绛的书我还在找着看,她的作品风格是我比较喜欢的风格。我从她的书中也学到了很多。的确,珍珠每个人都有,但是项链却是珍贵的。因为许多人都对自己的珍珠视而不见,任它们散落,却不会将他们串起来。所以我正在学,学会了串珍珠,就拥有了项链。

我们仨读后感2

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绛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杨绛”

寥寥数行,读后凄凉感油然而生。

《我们仨》是钱锺书和杨绛的女儿钱媛在病床上开始的,她只草草列了个内容清单,写了五篇,就再也无法写下去了,去世时六十一岁。钱锺书在女儿去世的第二年,也就是一九九八年岁末,离开老伴驾鹤西行。在处理好一些后事之后,九十二岁的杨绛于2008年年底接过女儿的笔,记叙了他们仨相亲相爱的一生。

平心而论,钱媛虽然是出身于书香门第,博览群书,却大概因为她是英语专业的缘故,中文文章写得十分逊色,流水账一般。作为母亲,杨绛对此也有遗憾,她在书中写道:“阿媛是我生平杰作,锺书认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她上高中背粪桶,大学下乡下厂,毕业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只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

而同样是平铺直叙,杨绛文字的感染力要强得多,像一位老奶奶在历数家珍,使读者饶有兴味,不嫌唠叨。

我们仨读后感3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像一场梦,真真假假,悲欢离合。

杨绛的书像个梦,在梦中离别,在梦中失散,独剩下她一人,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叹一声“人生如梦”,道一声“如梦幻泡影”,拉着你的手,像一个常家老人叙叙叨叨的讲着大半辈子的事,聊聊平凡朴素的家常。

杨绛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和平常的家庭一样,一同承担困难,一同享受快乐,平平淡淡的过着日子。她继而说道:“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人生如此,平凡中蕴含着一点火花,潜藏着一点不寻常的巧合。

《我们仨》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时间的残酷并不防碍杨绛把他们仨一同生活的岁月,编织于梦中,记录于那条悠长的古驿道上。

1997年——1998年的岁月,对于杨绛是怎样一种凄凄惨惨切切”是旁人无法读懂的,女儿和老伴相继去世,独留一人于世,不厌其烦的回忆着他们共同的时光,与其说,“我们仨”是杨绛、钱钟书和钱瑗三个人,不如说是他们的情感。“我们仨”是一段回忆,是一个整体,是家的集合。

文人的痛苦往往比幸福更为浪漫,他们把痛苦化为诗歌,化为文字,朦朦胧胧,如文中的描写手法,人生就好比那条看不分明,迷迷茫茫的前途,被称为“古驿道”的前途,老伴钱钟书的生命则似驿道旁水中的船,流向不知的地方,她可做的只有在古驿道上行走,去追随,一年又一年,相伴着的柳树从绿叶成荫到枝寒萧瑟。如此往复,直到有一天船在不经意间漂走,随着瀑布冲泻出来,一道光似的冲进茫茫云海,变成了一个小点,看着看着,那小点也不见了。这是杨绛写钱钟书去世前两年的手法。而女儿钱瑗的回忆就更是迷幻,她把钱瑗从患病到去世的所有过程编成了梦,通过梦的视角、播放、记叙。

在古驿道上失散,离别,如文中描写:“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而文中一段对爱国的理解:“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学,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一直没有弄明白什么是真正爱国的我,被文字中所迸发的力量震撼,那种出自灵魂的震撼,这就是真正的爱国。

人间没有永远,钱氏夫妇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了尽头了。只是他们让很多人羡慕,一生相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相濡以沫的生活,又有多少人可遥想?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读《我们仨》有感作文800字_高一读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我们仨初一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