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能力陷阱读后感

能力陷阱读后感

《美国陷阱》读后感3000字-重构新秩序,中国要面对的陷阱。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中外经典名著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那么在读完一篇文章后,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对于你来说什么样的书籍才是值得我们阅读的?小编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美国陷阱》读后感3000字-重构新秩序,中国要面对的陷阱,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原先听到《美国陷阱》这个书名,以为是一本小说。后来媒体的热度上来了,而且在任正非的办公桌上也放着一本,搜了下发现评分不低,便开始了阅读。

开始阅读之前,原以为这是一本论述性的书,介绍什么是美国陷阱。然而才看了引言和第一章,便很难平复心中的惊愕和怒气了,通过作者的亲身遭遇揭露了陷阱的面貌。原来,天底下还有这等毫无王法之事,完全超乎常识和我的理解。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逐步了解了整个事件的全貌,对事件各方都有了更冷静的思考。看完之后,也只能无奈地一声叹息:我们生活的世界本来就是按照这个套路运转的吧。

就整个事件而已,阿尔斯通通过行贿获取订单的做法本身就触犯了法律,有错在先,受到惩罚是无可厚非的。虽说这个竞争激烈的商业世界里,找中间人是一条很正常的潜规则,哪怕后来收购艾尔斯通能源业务的通用电气也不能独善其身,但是,这并不能成为为自己辩护的借口。阿尔斯通被发现违法之后,并未积极解决问题,反而持拖延态度,这本是罪上加罪。所以,阿尔斯通现在的下场,完全是由于自作死。

然而,作者在整个事件中,从一开始的参与者,变成后面的受害者,成为美国的棋子以及阿尔斯通的弃子。四年多的司法审判,包括两年时间的牢狱之灾,可以说其遭遇是非常不幸的。不过,就是因为他从一开始就参与阿尔斯通行贿事件,虽然不是重要角色,但以连带和明知违法却不作为的角度来看,作者受到法律的制裁是理所应当的。只是,由于作者在整个事件中的角色不仅仅是被审判者,更是人质和谈判的筹码,这就导致了他后面各种各样本不该受的凄惨遭遇。这里插一句,书中作者并未对自己所犯的错误有明确的认罪表达,而更多地是为自己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发声,痛骂阿尔斯通和美国政府,以及参与此事件的所有人。

所以,整个事件里,作者只是个小角色,真正的大戏是通用电气对阿尔斯通的收购,而这出戏的编剧是美国司法部以及背后的美国意志。很多人认为西方的司法体系很成熟,起码比国内成熟,这算是一个事实。但是,即使再成熟的法律体系,如果从内部出现漏洞,也无法完全保证其公正性。比方说,司法人员为了达成某个利于自己利益团体的目的,可以掩盖一些证据,放大另一些证据,甚至篡改证据,然后裹挟着公正、正义的外衣来施行审判。整个阿尔斯通事件中,美国司法体系就扮演了这样的角色。为了完成通用电气对阿尔斯通能源业务的收购,美国在机场拘捕作者,并给予额外的莫须有罪名。而且,通用电气在案件进展过程中可以翻阅卷宗,清楚案件的动向,据说通用电气收容了十几位美国退下来的检察官,在司法体系内的人脉极广。当然,整个事件所依托的,是美国自己的法律《反海外腐败法》一部神奇的法律。

《反海外腐败法》制定于1977年美国水门事件之后,为了禁止美国公司向外国政府公职人员行贿,原本是一部针对美国人自己的法律。然而经历了1988、1994、1998三次修订后,这部法律成为了一部国际法,于是美国的长臂管辖也就具备了法律基础,可以全世界抓人。修订后的法律,把原先针对美国公司或个人的范畴,扩大到了几乎是任何人,包括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交易的外国公司,以及所有在美国领土范围内直接或间接进行腐败支付的个人或实体。根据美国的定义,任何外国人或外国公司的雇员,只要是通过了美国的邮件系统进行通信或使用隶属于美国的国际商业工具进行腐败支付,只要满足了最小联系,即不论是电话、邮件还是银行转账,只要是和美国发生了任何联系,没有都具有管辖权。总之,用大白话讲,这部法律太牛逼了!

在过去的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里,美国从这部法律中获得的罚款达到了一百多亿美元,其中大部分被罚的是外国公司,书中提到的阿尔斯通就被罚款7,72美元。而且,这不是单纯的法律处罚,更是美国企业向外扩张的工具,比如书中描述的通用电气把阿尔斯通的能源业务吞并了。因为如果阿尔斯通高管不这么妥协的话,美国将全世界狙击他们,送他们入黑狱。历史上,美国通过这样的手段,已经成功了数次,罚款的金额逐年增大,许多巨头被肢解。所以,美国司法体系并不是绝对的公正无私,说白了依然是为了维护美国资本主义利益的国家机器而已。即使在美国国内,法律对白人和黑人的差别对待也是家常便饭,这里不做展开了。

阿尔斯通事件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孟晚舟事件,也是同样的套路。美国司法部命令加拿大警察在加拿大机场逮捕孟晚舟女士,也是利用了《反海外腐败法》的便捷之处,目的是打压华为企业。华为的崛起,让美国如坐针毡,因为华为的崛起是中国崛起的缩影,中国在经济、技术等各领域,已然成为世界第二大国,挑战了美国的霸主地位。而孟晚舟事件与阿尔斯通不同的是,华为没有选择被迫认罪,中国政府没有选择妥协。华为和中国的强硬,直接让美国没辙,加拿大也收到了中国的报复数名加拿大人在中国被捕(明确有犯罪证据的)以及中国对加拿大进行经济制裁。

阿尔斯通事件,实际上反应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博弈。只是整个事件中,法国是弱势群体,甚至还扮演了收购助推者的角色。美国是地球上最强国家,近几十年来无人可以挑战它,所以美国通过霸权主义可以为所欲为。从海湾战争,到伊拉克,再到阿富汗,以及最近的叙利亚,还有朝鲜问题,美国无不参与其中。现在,中国崛起了,美国为了维持自己的霸主地位,多方位针对中国发动战争。从18年开始的贸易战,再到后面的科技战,今年的香港问题,又到了意识形态的战争,美国的目的是为了破坏中国的崛起。

中国在与美国博弈的过程中,遇到的是修昔底德陷阱。如果阿尔斯通事件是美国司法层面的陷阱,那中国遇到的陷阱才是真正的美国陷阱,因为这个陷阱是全方位、各个维度地针对中国。中国处于老二的地位,处境是非常危险的,但至少中国在目前还是应对的不错的。中国与美国的博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充满了变数。为了不落入美国的陷阱,中国需要在这几方面把握好: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经济。中国人民是吃苦耐劳的,贸易战打了一年多,大家都适应了其所带来的压力。然而,经济大环境越来越恶劣,稍有不慎会带来连锁崩盘。过去二十年的房地产和金融,带来高杠杆,资本很难流入实体经济,便无法支撑稳固经济基础的构建。这是所有问题的核心问题,中国必须得挺住,只有经济实力硬了,腰杆子才能硬。

其次,中国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中国具有全球最大的市场,只有保持足够大开放,才可以支撑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可以在国际上寻求到合作伙伴,而不至于在美国的高压下被孤立,中国的一带一路就是很好的政策。

再次,要重点发展科技。中国的经济,特别是高端制造业,非常受限于西方技术。即使中国高铁这种代表中国高科技的产品,里面最核心的部件依然要依赖于进口。不论是华为还是中兴,生产的设备和手机,高端芯片大多来自于美国。只要美国一卡脖子,中国的高端产业就会陷入极大风险。幸好,华为多年在研发的投入,让我们看到了突破的曙光。芯片的独立设计,5G的绝对领先,手机销量超过苹果,这些成果无不鼓舞人心。然而,单单靠华为,还无法支撑整个中国的科技进步。要突破封锁,独立掌握核心前沿科技,国家需要全方位的投入,不论是从教育支出,还是从科研投入,都要加大力度。这里插一句题外话,中国高校毕业的高层次人才,很多不愿意留在学校或科研机构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校的待遇实在是养不活自己,一个博士每个月拿四五千块钱,在一线城市是很难生存下去的。

最后,当然是军事上的储备。这里不是提倡热武器战争,而是要为最坏的结果做好准备。美国之所谓成为霸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硬实力足够硬,支撑着它全世界去拓展自己的软实力。我们经常说,弱国无外交,只有强大了,才有人愿意跟你玩。美国拿着武器打炮去跟其他国家谈判,如果合作就把武器卖给你,如果不合作就拿武器打你。近几年,中国在军事领域,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估计除了美国,其他西方国家不敢跟中国叫板了吧(俄罗斯现在是盟友)。

二战之后,世界格局风云变幻,从美苏冷战,慢慢转移到美国与其他西方国家的博弈,到现在世界两大超级强国之间的较量,美国始终是这个世界的老大。在修昔底德陷阱面前,所有的老二都被美国干趴下了。中国能否在新一轮的博弈中,运用中华民族的大智慧,突破这个陷阱,最终成为世界新秩序的老大,让我们拭目以待。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秩序的沦陷》读后感3000字


《秩序的沦陷》读后感3000字:

这不是一本小说,里面记录的都是真事。历史长卷的宏伟篇章里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但这些散落于历史缝隙里的碎纸片令我们隔着时空得以知道曾经的蝼蚁众生经历过什么、发生过什么。

这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视角,最初是以下这段书评勾起了我对该书的阅读兴趣。

“卜正民的非凡之处,在于他长期发掘并研究中日双方高质量的档案资料与回忆录,故而能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展示战时问题的隐晦性与复杂性。”

“战争”这个人类亲手打造的极端环境真是考验人性的修罗场。无数平凡肉身被战争裹挟着无端端地化身为一个个恶魔、冤魂;天使、英灵-----

当“战争”渐渐隐入历史,一些东西模糊了,而一些东西或许反而变得清晰了。正如卜正民本人说的“中国人和日本人通常都带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去解读当时的历史。” 前者是坚持后代记住、后者是乐见后代遗忘。

在中国,官方和民间都以不同形式确保民众对抗日战争保存着记忆。在这个过程中,油腔滑调、娱乐搞怪的方式也会令记忆失了真、走了样。 这份记忆的主旋律是江湖与庙堂的联合“抵抗”,副篇是为了保存实力的往大后方撤离, 至于汉奸走狗,那不过是其中几个不和谐的杂音而已。

中国人当然无法“遗忘”而必须“记住”这段历史。但历史的真相并不全都取决于今人的一厢情愿。真相可能琐琐碎碎远不是那么高大上、也可能一反成见令人大跌眼镜。 对于一些细节,甚至官方或我们自己出于私心都未必愿意勇于直面。 这次,作为外国人的卜正民找了一个很小的切口深入进去,pO出一段非常时期的人性篇章。

我们无法洞穿“未来”——因受视野局限、谁都不具透视远程的慧眼。但是否就意味着我们对“过去”的认知评判就能不受局限束缚呢?显然否也。“抗日”强调的是“抵抗”——全民抵抗,亦谓四万万同胞齐心同抗日、国共两党联手赴战场。可打开尘封的史料档案,往往令人尴尬的真相就触目但不可回避的跳了出来。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当月发生的南京大屠杀举世震惊。直到今天,围绕这场大屠杀的研究争论仍更新不止。而事实上在那之前,日军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制造了无数烧杀抢刮、奸淫掳掠的惨事。

当时这些地区的真实情况是:“代表正统的国民党政府弃城而逃;普通民众处于高度恐慌状态;土匪、地痞流氓则浑水摸鱼,大肆抢劫;农村中大户人家武装自保;城镇地区则有日军联系地方头面人物,组成’维持会、’自治会‘稳定秩序。” 、“当日军向长江三角洲地区进犯时,一些中国人在抵抗,更多的人逃离,大多数留在原地,设法应付所处的环境——”

留下来的人并非全是汉奸走狗,彼时彼处,他们在传统伦理道德与讨生求活的本能间挣扎纠结。

战场上子弹炮火、阴阳一线;逃途中胆战心惊、颠沛流离;而苟延性命于占领区的众生又何尝不是历尽地狱的恐怖、尝遍人间的心酸。后者中的一些人最终选择了与占领者“合作”,这些人的行为在我们一贯的语境中应该被称为“通敌”或“叛国”,但卜正民教授原文用的“collaborator”而非“traitor”,翻译也非常忠实地将之译为“合作者”而非“汉奸”。

卜正民列举的当时被日军占领的五座城市里都有这样的人群,且事实上加入其间的人”前赴后继“为数不少。这是历来研究者们比较讳莫如深的领域,所以这次阅读也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进入日本宣抚队认可的“维持会”或“自治会”名单的中国人当然不是最底层平民百姓、也不是为非作歹、是非浑沌的地痞流氓。与侵入的日本人合作的群体,原文中对其称谓是“Chinese Elite“。

这个词儿显然直译不妥,故本书译者将之译为“地方头面人物”也是费了一番脑筋。档案显示这些人中懂日语、有留日背景的人非常少,这也说明了“合作”过程中基本没有文化认同的可能。“沦陷初期与日本人‘合作’的中国地方头面人物,就是介于彻底的通敌者和坚决的抵抗者之间的一个群体——他们既厌恶又不得不与日本人合作,因为日本人是他们家乡的统治者;他们既助纣为虐也做一些有利于民众之事。”促使这些有头有脸的人物们与入侵者合作的原因中,“偷生”显然不是全部。

“合作”的双方没有最基本的信任。

日本人希望通过借助“地方都头面人物”的“合作”在占领区建立合法政府,实施政治管辖;“地方头面人物”希望借助日本人的幕后(武力)支持汲取经济利益、政治权利、社会地位。在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边缘人对后面两项尤为渴求。其中也有不少人甚至只是希望能由此保住自己的家人与生意。

然而不同于殖民统治,入侵的日本人无法像殖民宗主国那样为殖民地带来“一种可供选择的财富和权利资源”,无法将“中国经济纳入更大的经济贸易网络”。入侵者能给予地方合作者的资本捉襟见肘,甚至有时都无法给予其安全保障。而这些愿意出来提供“合作“的头面人物则同样令日本人无法满意。

“贪婪、无能;缺乏管理才能,没有任何能力和才干”是入侵日本人贴给绝大部分“合作者”的标签,而事实上各地宣抚队自始至终都没有找到可令他们首肯的“合作者”。 按照我们一贯以来的评判标准,这些人无疑是国之逆贼,尽管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只在历史片段里一闪而过,有的甚至没有留下姓名。

卜正民教授把这些人从历史的缝隙中细细扫出来并提出最引入思考的一个问题——如何评判这些“合作者”和“合作行为”。

“——我使用‘模糊不清‘一词,并不是怀疑一些人通敌和一些人抵抗的事实,而是质疑对历史已有的、曾一度似乎是真相的解释。”

卜正民教授指出,合作者“帮忙指认难民队伍中的抗日军人,其明确结果是‘通敌’,但另一种结果是普通的难民百姓可以躲过一次不分青红皂白的屠杀;读书笔记南京的‘合作者’吉米?王给难民提供食物,帮日本人招募妓女。提供食物是抵抗行为还是帮助占领者建立秩序?征募妓女是与日本人合作还是保护大多数妇女免遭日本兵侵犯?如果吉米?王的动机不是帮助或阻止日本人,而是利用这个机会发财致富,那又该如何评价其行为?——”

这本书里重点讲述的是沦陷区里未彻底投敌、未彻底逃离的“地方头面人物”这个特殊群体,立场的多样、利益的纠葛、情感的复杂、选择的错综。

今天的我们是在知道历史结果的前提下笃定地评判着过往,而困羁于过往中的普通人则该如何活命立身?

战争里,生存被逼至悬崖,人性被悬上十字架。不是所有人都会苟延残喘,亦非每个人都会选择“宁死不屈“。

从日本宣抚队购买良民证的老百姓、在占领区自愿或被迫充当甲长保长的人,他们已实际默认了占领政府的统治,这些人是不是都是叛国者?

我自己也亲身认识一个抗战期间做过保长的长辈。一直以为甲长保长都是莽汉流氓,但那位长辈却是一介文人、行医民间,有修养、有教养、受过良好教育、懂西学。解放后,乃至运动期间,他本人似乎也未曾因为那段经历而遭批斗,因为他彼时的顺从、忍耐、周旋维护住了周遭人的性命存续。那么又该如何评价此类人的行为?

另一位认识的耄耋老人年轻时曾供职于本地的日占工厂。据其回忆,日本兵是可怕的,厂子里的日本管理员也很苛刻。只是,工作中有技术指导、能按时领取工资养活家人。参加面试的人不少,都需要待挑选录取。日军战败时工厂日本管理人员撤离,离开前给所有工人发了一笔遣散费。老人用此费用回乡盖楼、娶妻生子。(初听这番真实的叙述时我以为是天方夜谭。)

这种现象尚不是卜正民教授此书中探讨的对象,但在当时也大量客观存在。我们该如何评判这些行为?是指责他们的是非不分、胸无大义,还是认可他们的识时务、留青山?

这种思考意义并非仅局限于对历史的评判反思。当下,面对强权、面对潜规则、面对不合理,异时同境,你是选择与之“抵抗”、还是“逃离”,还是在灰色缝隙里“求存”??关于答案,我们宣之于口、行之于表、内藏于心的,是否一致?扪心自问,我也茫然得毫无底气。作者:海浮石

《失控》读后感集:无序的秩序


这篇文章来自凯文凯利的书《失控》的第三章:有心智的机器,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取悦有身体的机器和快速、廉价、失控。
在第二小节快速、廉价、失控中,这样写道:没有所谓的中央控制器来指导身体把脚放在哪里,或者跨过障碍时要把腿抬多高。实际上,每条腿都有权做些简单动作,而且每条腿都能独立判断在不同环境下该如何行事。
在这里,KK再次提到了分布式管理,同时通过快速、廉价我们也能够很容易看得到敏捷身影的存在。但对于我来说,感触最大的反倒是无序。一种正如我前面章节读后感中所写的自由,每个人都拥有的绝对的自由。

正如我们所担心的,每个人绝对的自由势必将影响到其他人以及整个社会的安稳和发展。每个人绝对的自由势必将在某种程度上逐渐的将这个世界毁灭,从而等待下个轮回的到来。但仔细想来一切或许并不会如我想象的那般的悲观。
因为无序确实会影响到身边的人和社会。但这仅仅是在无序的初期。当无序持续的长久的存在的时刻,终将形成一种无序状态下的秩序。
比如随着大家彼此间的掠夺,会发现最终的结果其实是两败俱伤,没有人从中真正的得到更多的利益或者好处。于是乎,本来无序的掠夺者会逐渐的在无形中形成一种默契,放弃彼此间的掠夺,互相保有手中现存的食物、金钱、水、住房以及其它的赖以生存的东西。在此默契的基础上,周边的人在某种程度上也将形成一个以群体为单位的部落,从而通过一个群体的角色去掠夺其他的人或者部落。而同样,随着部落与部落彼此间的掠夺不止,最终也将认识到最终的两败俱伤,从而部落与部落之间又达到一定的默契。依次类推,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终将从一种无序的状态走向有序。
这种所谓的有序并非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长期的生活和生存环境中不断的摩擦而获得的自然而然的结果。它并不需要论证,也不需要外星人乘坐着飞船降临地球告诉我们如何如何做,我们只需要在长久的生命体中生活,足矣。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3000字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3000字:

古人有个习惯,离开故土要在行囊里带一捧故乡的泥土,意味着走到哪里都不忘记自己的根。中国人农耕火种自古传承,对土地有特别深厚的感情。从远古女娲造人的神话就能看出来,我们都是小泥人的后代。我刚进读书群里曾经问过一个问题,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差异是怎么形成的。当时群友们给我推荐了几本书,认真地列到越来越长的书单中,但惭愧地还没有开始看。所幸这一期共读书目其中的一本《乡土中国》,起码让我先了解了一部分中国乡村文化的传承基础。

这一类书籍不在我的阅读舒适区,读前不免忐忑,但这一本确实很好看,深入浅出,足见费老功力。我想重点谈谈《乡土中国》给我的一些感受和启发。

一、规矩在乡土社会中是人们自然而然地去遵守的定式。

最近沸沸扬扬的metoo事件、强东事件、霸座事件等等,其实归根结底都是权利和权力的边界在哪里的问题。而权力和权利的边界在中国有个比较属地化的词儿,规矩。《荀子·礼论》:“规矩诚设矣,则不可欺以方圆”。《礼记·经解》:“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圜。”孔颖达疏:“规所以正圆,矩所以正方。”可见对于规矩,从古人开始就有非常明确的定义了,简单说来就是用来衡量边界的规则。

费孝通在乡土社会中直接指出:“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这一点与以契约作为关系维系基础的西方社会区别非常大。

我记得小时候回农村老家过年,最头疼的就是大年初一的早晨,因为晚上守岁过了十二点才能睡觉,早晨天还没亮就要早早起来并吃完早饭,因为天亮之前就有人径直登堂入室来拜年了,如果还没起床会被人大声嘲笑。但头晕眼花的我又最记得这个时候,因为爷爷家辈分很大,会有四五十岁来拜年的陌生成年人喊不到十岁的我为“姑姑”,在炕沿就势屈个膝且作揖来问我新年好。在更趋近于契约社会的城市里,这种半夜直接闯进别人家,以及喊个小孩子为姑姑真是很难见到的光景。但当地全村都是这么做地,反倒是我的惊讶显得格格不入。天亮前一定要径直登堂入室别人家并拜完年,并且一定按照辈分不按照年龄来行拜礼这种行为,并没有人质疑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在当地人看来这就是天经地义的,年年如是,这样才是不失礼。

所以费老得出结论:乡土社会是阿波罗式的,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的联系是长成的,是熟习的,到某种程度使人感觉到是自动的。

二、乡土社会维持秩序的力量所在是人治

契约社会有暴力机关可以帮助维系契约的有效性,那么对于以口口相传的经验形式流传下来的道德约束作为规矩,怎么维系其有效性呢?费老指出:“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我们的社会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想见,在某个波纹中的秩序,一定程度上这块石头是起了很大作用的。细细品来颇有点谁发起、谁负责的意思在。

费老归纳出三种权力方式:

第一种是在社会冲突中发生的横暴权力。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纷争,老子提出的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其实就是避免纷争的一种手段。就像水滴,当互相融合时,可能一滴不干净的水就会污染一大杯水。但冲突是不可避免地。那么一旦有冲突发生,乡土社会的横暴权力就要发挥其作用了。

最能体现横暴权力的横暴二字的一个例子,是妇女一旦被发现不忠会被浸猪笼、沉塘。而这种惩罚自己家人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实施了。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乡土社会中,家庭一定要维持稳定,并且要生育和繁衍劳动力,多多益善。所以对于导致家庭不稳定的因素,要使用横暴权力去干涉,就像人体的免疫细胞自主发挥作用一样。暴力导致的悲剧非常之多,这也是乡土社会为现代社会所诟病和不可想象的大多数现象所在。

第二种权力是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同意权力。这种权力模式大家最不陌生,少数服从多数、投票等等都是同意权力的具体工具形式。同意权力对于乡土社会的重要性在于,一旦达成共识,就可以形成一股合力,更加促进乡土社会水源获取、土地分配、耕牛等物资共用这类争端事项圆满完成。读后感m.simayi.net

典型的例子是,大家都同意去买媳妇,所以通过买卖获得的媳妇在本地人看来就是正当手段完成的家庭构建。农村被绑妇女解救十分困难就在于此。

第三种权力是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长老权力。提到长老这两个字,感觉莫名回到了篝火面具的洞穴文明。但实际上随着乡土社会的发展,长老是一直存在并有其非常崇高的地位的,现在也还是存在的,只不过形式和名头上稍微整了整容。

长老长老,顾名思义,首先要长,这个长可以理解为长辈,这是身份和地位上的限制;其次要老,毛头小伙子肯定做不来长老,这是经验和眼界上的限制。这两个条件摆的明明白白,长老的作用呼之欲出了:经验的传承。

南方这一点更加明显,对于祠堂、族谱等文化的重视,起名字时大家族一定要按照家谱来确定辈分,有些大宗族都是有族长的。就是没有明显宗族的地方,有红白大事的时候一定要请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坐镇,遇到不懂的礼节要去请问老人应该怎么办。

我参加过农村的婚礼,一定有一位大知宾负责总调度,通常是年纪四五十开外,有丰富的筹办经验,那时候他的指令就是最高意志,包括各种亲戚、贵宾都要听他的调度安排,颇有点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意思在。所以,怎么安排一场婚礼,全在大知宾的一张嘴上,并没有我们熟知的计划书、WBS任务分解、各种公告、条文、时间表来告诉各色人等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所有人都等着大知宾口头通知。有些多才多艺的大知宾,话说的十分之漂亮,一套一套的半文半白,甚至有些还会唱着押韵的歌词来安排事项,令人叹服。这就是典型的人治。

第四种权力是发生在激烈的社会变迁过程中的时势权力。费老用的这两个字非常传神,时势造英雄,这种权力的产生和实现方式大家都懂得,是彼可取而代之的自信,是我花开后百花杀的霸气,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大胆。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时势权力还是在乡土社会的框架内产生的,一旦取得了权力,不会跳出乡土社会的特性去重建一个世界,如果真有哪怕一点征兆,那么就会有人怀疑对方可能是穿越者了,比如王莽同学。

那么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打土豪分田地,这是框架内还是框架外呢?嗯嗯嗯,我感觉我这篇读后感想到这个问题后就可以结束了,那么,就结束吧。

阅读《世界秩序》读后感2500字


阅读《世界秩序》读后感2500字:

读完《世界秩序》后,在今年的上海书展上又买了基辛格博士的《论中国》,回来看的兴趣盎然,一口气居然读完了。之前觉得像这种动辄四五百页的书,读起来会非常“艰难”,而当你感兴趣的时候,每次阅读就是几十页,半个月可以读完一本书。

基辛格博士对于中美关系而言,至关重要。他见证了毛邓江胡四代领导集体,现在依旧在中美关系中发挥着作用。为什么一位美国官员,最高职位只是国务卿的官员,居然可以在中美关系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我认为,基辛格博士之所以成为中美关系的常青树,恰恰是因为他最高只做过国务卿,而没有做总统。总统都受其所在政党政见的限制,政策很难有连续性,受美国政治周期的影响(四年一个任期)。而基辛格博士,却可以作为政策顾问,长时间地参与中美关系的发展(他肯定也参与了美国的其他外交政策)。最后一方面原因,则是他参与中美建交时尚年轻,且身体好,长寿是“常青树”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基辛格博士还是位学者型官员,学者的身份使他可以不断地思考政治关系,一直参与到美国外交与世界秩序的构建。

二战结束至冷战结束,世界处于美苏争霸时期,世界的主要矛盾可以说是美苏的对抗。而美苏对抗的直接原因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标榜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互相敌视。苏联要支持所有的国家发动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而在美国眼里,这就是一种颠覆政权的破坏。

苏联解体后,美苏争霸结束,美国大获全胜,以苏联标榜的社会主义制度被美国和平演变。此时的中国,也曾发生骚乱,但还是控制住了大局,不仅维持住了社会主义制度,还与美国达成谅解,争取到相当长时间的和平发展机遇。

苏联解体10年后,911事件不仅震惊了美国,也震惊了世界。恐怖主义越来越嚣张,而中东的伊斯兰世界,则更是恐怖主义的温床。当美苏争霸结束,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分歧暂告一段落,可是伊斯兰极端主义却又席卷世界,成了世界秩序的最大威胁。

不论是美苏争霸,还是参与伊斯兰国家的事务,美国都是非常重要的角色。之前有人调侃说美国是世界警察,刚开始我还不能深切的体会到,现在真是觉得这个比喻很恰当。

美国做为世界上的头号大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是最强大的。而美国的理想主义情怀,让美国上到总统下到公民,都认为应该在美国以外的国家,尤其是那些美国认为的非民主国家里传播他们的民主思想,或对别国的政治制度指指点点。这就是美国的逻辑,我自己很发达还不够,我得让全世界都跟我一样发达。

美国的这种“布道式”地宣扬他们的民主制度,除了他们的理想主义情怀,还有另一层的原因:他们认为只有全世界都实现了美国式的民主,这个世界才会是永久稳定的。只要还有专制制度(包括非欧美式的民主)存在,那就是世界的不稳定因素,也就是美国的威胁,美国就要消灭这个威胁,将其视为敌人。

美国的这个“奇葩”逻辑,我相信,所有美国之外的人,尤其是像我们中国这些采取非西方式民主国家的公民都觉得很奇怪。我们中国还能稍微理解并偶尔向往美国式的民主,但是那些极端的伊斯兰世界,估计就算是牺牲性命也不会接受美国的制度。而美国想要彻底同化伊斯兰世界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他们从地球上驱逐出去,这不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吗?

简言之,基辛格博士认为,世界秩序就是世界各国围绕美国而建立起来的均势。大家接受美国的领导,接受美国的监督。那些不愿意接受美国管制的国家,都是不稳定因素,都是错的,因为美国的“管理”让世界变的更加繁荣和民主。

不知道基辛格博士对于当下的中美贸易战持何种看法?我可以谈谈我的看法。

今年恰逢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很早就说要搞盛大的庆祝活动,但是由于最近中国经济运行不如预期,庆祝活动一直没有开展。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外贸缩水带来的“产能过剩”,这个问题我们之前就谈过。

其实现在全球还未走出2008年欧美次贷危机带来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2008年,其实就已出现“产能过剩”,2009年初,即2008年底我刚去广东上大学,第一学期回家过年,对于半年都没回家的我兴奋的几夜没睡好觉,但是回家的火车票却买不到了,学校的解释是经济危机导致很多广东的企业订单缩水,农民工集体返乡。这是我目睹的经济危机。

但是为什么产能过剩和去产能是这届政府才提出呢?因为上届政府的四万亿刺激计划,让那些本该淘汰的产能,又维持了几年,根本原因是我们舍不得放下经济增速。但是四万亿的经济刺激,好比是给危重病人的一剂强心针,虽然短暂地让病人有了好转,却加速了病人的死亡。中国经济也是如此,这届政府面临的房价高企,金融杠杆,实际都是在解决上届政府遗留的问题。

中国的改革开放离不开美国的支持,早期离不开美国的技术,现在则离不开美国的市场。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我们“被整合”入世界分工,我们“分化为世界工厂”的一部分,我们不仅需要别国生产的原配件,更需要别国的市场。

我们艰难地通过谈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迎接世界经济的机会和挑战。然而,当中国终于开始实现经济腾飞,开始彻底享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欧美民粹主义兴起,各国经济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壁垒提高,贸易战一触即发。

英国脱欧,是民粹主义兴起的重要标志。随后是法国本次大选时的极右翼候选人勒庞,声称如果赢得大选也会带领法国脱离欧盟。那段时间,全球都在关注法国大选,因为欧盟的“三位大咖”之一的英国已经脱欧,如果法国也脱欧,那德国就难以继续领导欧盟。德国的大选,虽然默克尔勉强赢得大选,但是政府组阁也是经历了很长时间,欧洲可以说是一片混乱。

直到美国大选特朗普赢得大选,美国内外均表示哗然,不仅我们不喜欢特朗普,连美国自己都不喜欢他。特朗普当选总统,逐渐开始推行其竞选时的主打口号“美国优先”,开始对各国进行贸易战,开始各种退出经济合作组织。中美贸易战的强度和危害,相信大家都已目睹了。

有人说,中美贸易战本可以预见,且早期可以通过谈判避免,但两次机会都没把握住,现在仍旧没有想出结束贸易战的办法,是最后且最大的失败(都不能算是失误)。我们一味地叫嚣美国进行的贸易战有各种不对,请问,这有什么卵用?没办法,我们也想不出有卵用的措施。作者:登封梦想家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美国陷阱》读后感3000字-重构新秩序,中国要面对的陷阱》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能力陷阱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