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围城读后感4000字

围城读后感4000字

《灿烂千阳》读后感4000字-新生活还是灾难的开始?。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有助于我们成长,而读中外经典名著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只要我们认真的看过一本书并投入进去,就一定会在书中感悟到不一样的人生道理。那么,就让我们静下心来好好的写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吧!那么,对于你来说什么样的书籍才是值得我们阅读的?考虑到你的需求,小编特意整理了“《灿烂千阳》读后感4000字-新生活还是灾难的开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没有呼天抢地没有痛不欲生,那些矛盾冲突都是戏文里才有的桥段,真实的人生就是这么简单和平常。

但恰是这份简单和平常在拷问人性,传递出尤为切肤的惨烈味道,令人无法直视。

1

Mariam跟着丈夫Rasheed来到了喀布尔。Rasheed的家位于喀布尔市的西北部,附近有动物园,有喀布尔大学,不远处还有连绵不绝的山脉包围着这座城市。一路上Rasheed向她介绍着街区周边的建筑,Mariam注意到这一片街区的房屋以低矮的平房为主,房屋众多,一户紧挨着一户,街道旁边各有两条排水沟将每一家每一户的院落与街道分隔开来。街道上随处可见有成群的苍蝇在其中飞舞的的垃圾,沿途路上污水四处流淌。

Rasheed的家有两层,前面有一个小小的院子,地上零落着几簇黄绿色的草丛,靠墙边有个旧自行车。屋子与父亲Jalil的家自然是没法比,但是相比Mariam和Nana的那个泥巴屋,这里已经可以称之为是豪宅了。经历人生剧变后进入到一个陌生人的家里,并且这将是自己将来永远要生活的地方,不知为什么,Mariam突然感到悲从中来,她想Nana,想那个简陋的泥巴屋子,忍不住哭了起来。这让Rasheed十分不满,他厉声呵斥她,说他最不能忍耐的就是女人哭泣,让她把眼泪收拾好。

Rasheed告诉Mariam可以使用家里的客房,并且说自己习惯了独自一个人睡,这让Mariam暗自松了一口气。

Mariam就这样开始了嫁做他人妇的生活,这个陌生的城市,这个陌生的家,令她感觉十分不习惯。Rasheed每天上班离开以后,Mariam一个人待在屋子里。除非必须下楼,她只呆在自己的房间里。

空间的转变跟时间的割裂一样,对人的影响巨大,这一连串的人生突变让Mariam几乎没有时间思考和接受,她仿佛还没有从这一场如噩梦般的剧变中清醒过来,多数的时候,她只是昏沉沉的躺在床上,那只床仿佛是一只漂泊的小舟,承载着她浮沉不定孤苦伶仃的命运。

她几乎感觉不到饥饿,每天只是就着水随便吃一点面包屑,就算是打发掉了自己。有时她会从床上爬起来,站在窗前,看到那些附近其他人家的院子里,一些女人在洗晒衣服,打骂孩子,远处的山脉伸入天际线像一个巨大的屏障将她和从前隔绝开来,这一切,因为太陌生,陌生到连梦境都不像,更多的感觉是仿佛不在人间。

最难过的是夜晚,每当到了晚上夜幕降临时,Mariam就开始感到一种深刻的紧张。她全部的神经都绷紧着去捕捉这个屋子里的每一个声音,Rasheed在楼下吃饭的声音,翻报纸的声音,抽烟偶尔被呛住后的咳嗽声,每一个声音都令她惊跳一般,上下牙齿甚至止不住会打颤。Nana跟她讲过丈夫对妻子做的那些事情,她深怀恐惧地揣测着Rasheed什么时候会在她的身上做那些事。

但是,除了经过她房间时,他会把脑袋探进来,问她是不是已经睡了,多数时候,他只是靠在她门前的过道那里抽烟,跟她讲讲今天白天发生的事情。有个外交官只穿Rasheed做的鞋,还有很多看上去一副现代派头的男人带着妻子来找他做鞋,完全不介意他们的妻子在他这个外人面前露出脚。说这些的时候他是一副完全不认同的口吻。

Rasheed的表现像是Mariam的一个普通的家人,像是他们已经在一起生活了很久,他好像完全没有打算对她行夫妻之事。

终于,有一天,他指着地板上丢着的她的那件从赫拉特带来的行李:你打算什么时候打开它,你以为这是一个旅馆?

第二天,Mariam默默打开了行李,将衣服挂进衣橱,然后开始收拾整理房间,擦地板,洗衣服,做饭。从这天开始,她接受了自己为人妻子的身份,学着去完成一个妻子应该尽的义务和责任。虽然第一天去公共火炉那里感觉自己被围观被指点议论让她感受到莫大的压力以至于几乎是慌不择路地逃回了家,但她还是开始了一个家庭主妇的人生。那天,Rasheed称赞她的豆汤做的不错,这让Mariam喘了一口气,甚至因为被认可而感觉到有些开心。

很久以来,自母亲离开以后,她第一次开始感受到生活中朴素的快乐。

大概这就是生活的真实。无论情感如何震荡,然而生活总是得继续。人说到底就是社会动物,在环境中变化,在打磨中慢慢变得世故和圆滑,不知不觉中就与那些曾经抗拒的东西相互妥协,讲和,这大概是唯一且最好的选择。

2

有一天,Rasheed下班回来,递给Mariam一件布卡,告诉她,他是那种传统的丈夫,不希望自己的女人在外面抛头露面,要求Mariam如果出门必须穿上布卡。

一个周五,Rasheed没有去工作,他带Mariam去喀布尔市的繁华区游览观光,还去了公园和烤肉店。

Mariam第一次穿布卡,她完全不知道如何穿,还是在Rasheed的帮助下,好不容易才穿上了它,穿着这身布卡让她感觉到行动非常不方便,非常的沉重,如同穿着一副镣铐。好几次她因为踩到下摆几乎将自己绊倒。

Rasheed从路边的摊贩那里买了一支冰激凌给她,这是Mariam第一次吃冰激凌。她难以想象这世上怎么会有这么好吃的东西,她狼吞虎咽般吃下了整个冰激凌,许久,都仍然在回味着舌尖留下的那迷人的味道。

Rasheed带她去了一家烤肉店,那里烟气弥漫云雾缭绕,不大的店面里挤满了人,嘈杂而喧闹。他们在一个角落里坐下来。起先,Mariam对这个环境深感不安,她从来没有在饭店里吃饭的经历,陌生的环境拥挤的空间令她感到非常紧张。

这时她发现了布卡的好处,在布卡的隐藏下,透过那个浅浅的影视的窗口,她可以观察周围的世界,而她自己对于其他人,仿佛像隐身的一样,这让她有了一些安全感。

因为被布卡遮盖不仅仅是她的身体,同时被遮盖的还有她私生女的身份,Mariam安慰地想这里没人有会知道她是私生女,没有人会对她指指点点,这让她感到心安。

看得出来,Mariam是有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她不是那么的脆弱。经历了那么悲惨的事情和巨大的羞辱,她并没有被这些压垮,反而,丈夫只不过稍稍提醒她一下,她马上就调整自己开始努力投入新生活,擦地板,洗衣服,做饭。随丈夫外出,在拥挤嘈杂的餐馆吃饭从不适应到很快感觉能接受,她的转变速度超出常人。

然而,这样的快速适应与转变,却让人隐隐担忧。一个孤女就这样慢慢开始了平常且简单的生活,如果仅仅是这么简单,就这么顺利地开始了新生活并从此幸福快乐,那么,这个故事大概也就不能成其为小说了。

3

Rasheed进到一个刺绣店与熟人打招呼,让Mariam在门外等他。

Mariam观察着周遭这个新奇而光鲜的世界。这是一个比赫拉特更为繁华的城市,人群川流不息,车流如织,交通灯不断变换着颜色,各种型号不同的汽车在这个拥挤繁忙的城市街道上四处穿行,大声的按着喇叭驱赶着那些不知道及时让路的孩子和驴子。

繁华的街道两旁商铺林立,百无聊赖的商人满脸倦容,有的站在柜台里抽着烟,有的正朝黄铜痰盂里吐痰。他们的脸隐藏在阳光照射不到的阴影背后,表情阴晴不定不可言说,一致的是都时刻不乏精明的捕捉着商机,向路人兜售商品。Mariam发现,这个繁华区域的女人们完全不同于跟她一起住在平民区的那些邻居的女人们。这里的女人们如Rasheed所说,很现代很时髦。她们画着精致的妆容,无拘无束地沿着街边漫步。有时候与男人相伴,有的时候只是自己带着孩子。他们的孩子穿着闪亮的皮鞋,带着皮质表带的腕表,踩着有金色轮圈和高高把手的自行车。他们和贫民区的孩子不一样,贫民区的孩子脸颊上都是白蚁叮咬后留下的去不掉的伤痕,衣服永远要么短小要么肥大,三五成群地聚在巷子里,用棍子滚破旧的自行车轮胎当玩具戏耍。

最吸引Mariam目光的是街上那些走过的女人们。

那些女人,穿着漂亮的短裙和高跟鞋,带着墨镜,飘然而过,如一幅行走的风景画。她们挽着手袋,涂了粉色或橙色指甲油的手上挽着的手袋随着她们轻快的步伐而左右上下晃动,她们的红唇像郁金香一样饱满鲜艳欲滴,袅娜的身影经过处留下一段似有若无的香水味。她们轻快而又匆忙地到来又旋即离开,令人相信她们正身负无比重要的紧急商务事项。Mariam甚至看到了一个抽烟的女人,她一边吸烟一边漫不经心地吐出一道烟气,斜睨的眼神里是旁若无人的坦然,自信而笃定。

在Mariam的想象里,她们都有着大学学历,在某个豪华的写字楼里有一张属于她们自己的办公桌,在那里,她们一边抽烟一边打字,一边接听一些重要的人打来的重要电话。这些联想让Mariam感到自己的卑微和渺小,相比这些看上去光鲜漂亮成功幸福的女人们,她们有着远大的志向和为梦想而奋斗的能力及学识。相形之下,自惭形秽的她无知而贫弱,只能仰望这些优秀而成功的女性。

如果不是一个私生女,她原本也应该有机会受教育,该可以读大学,能站在高处看这个世界。如同Jalil的其他女儿一样。

但是身为私生女她没有这样的命运。现在的她,只是万万千千个普通的阿富汗贫苦底层人家的妻子,每天为丈夫洗衣煮饭,将来还要为出生的孩子操劳一生。这是她在出生前已经注定的命运,无从抗争。

4

从刺绣店里出来的Rasheed递给她一件带着珠子和流苏,通体以金线刺绣的披巾。

Mariam想起了Jalil,想起了从前他带着各种珠链饰品送给她的时候,那副喜形于色自诩不凡的样子让她除了温顺的表示感谢之外,再也无法做出别的回应。现在收到这份真正的给予自己的礼物,Mariam才体会到以前Nana所说,那些Jalil给他的珠子项链手镯等小玩意儿,都并不是真心实意的礼物,那些只不过是一些他赎罪的象征,是他虚伪无耻的姿态,与其说是为了让他感到快乐,毋宁说是为了让他自己更心安理得。

眼前的这份披巾,Mariam所看见的,此刻在手里的这件彩色披巾,于Mariam而言,是她人生里的第一件真正的礼物。

结束了在喀布尔的繁华区域的观光回到家中的这个晚上,Rasheed如常一样来到她的房间,这一次他没有离开。

在她的不情愿和抗拒中,他坚持对她做完一个丈夫对妻子所做的事情后,Rasheed便离开了,留下Mariam一个人,等待着那被破除少女之身的痛楚慢慢地过去和平复。

她独自躺在那里。透过窗子可以看见天空中密布着恒定闪烁的无数的星星,有一大片云彩飘过来,遮住了月亮,月亮隐没在云层之后,仿佛被披上了一层面纱。

没有呼天抢地没有痛不欲生,那些矛盾冲突都是戏文里才有的桥段,真实的人生就是这么简单和平常。但恰是这份简单和平常在拷问人性,传递出尤为切肤的惨烈味道,令人无法直视。

曹禺的《雷雨》,琼瑶的《情深深雨濛濛》,同样的有钱有势的父亲与女佣所生的私生女的故事。情节故事中不变的主线永远是富少爷爱上佣人家的穷姑娘,各种离情各种悲欢。四凤和陆依萍,虽然性格绝然不同,一个懦弱无主一个坚强自立,都与富家少爷演绎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尤其以《雷雨》为甚,不乏浪漫的悲情和离奇转折的故事往往吸引着大批受众,成为经典戏目,戏子爱演,观众爱看, 即使所有一切最后成为幻梦一场,悲剧收尾。

最会意淫的当属琼瑶。陆依萍面对生身父亲陆振华那个军阀的据理力争和大义凛然,在陆振华的鞭下反而更加倔强,由此反倒迎来转机,迎来父亲对这个外室所生的女儿另眼相看,私生女与正室所生女儿成为情敌,父亲最后成全了私生女。这应该只能归咎于演绎了,真实版就是面临被迫下嫁,即使Mariam苦苦哀求,父亲Jalil只不过嗫嚅着支吾着配合妻子们的安排,几乎没有太多良心上的纠结,就将刚刚经历了丧母之痛的亲生女儿嫁给于女儿年龄两倍有余的陌生中年大叔为妻。

对比之下,更喜欢更接受《灿烂千阳》的情节设定,幻梦的人生不过是文字游戏,真实的生活以其纯粹和透彻令人深思、审视和悲悯,所以我宁愿揪着心看阿富汗的这些女孩子一步一步走向她们残酷的命运,她们所面对的现实简直就残酷到苍白,到绝烈,到惨痛。她们的人生故事里没有富公子爱上穷女子的狗血故事,也没有所谓父爱如山会去疼爱一个私生女,会为她争取一份起码的与其他姐妹相同的权利。留待他们书写的,不过是普通人所经历的普通人生。这普通,因真实而充满生命力,即使没有舞台演绎没有名角星辉,仅只是黑白印刷的文字,读来感觉字字珠玑满篇华彩,不忍释卷。

尽管,阅读的每一分钟里都为Mariam所遭受命运之不公而心痛,但,因为这个温暖的书名灿烂千阳有信心,历尽千帆,Mariam必定会迎来阳光洒满她心房的那一天。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小编推荐

灿烂千阳简介_灿烂千阳主要内容


灿烂千阳简介

《灿烂千阳》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二本小说,出版之前即获得极大关注,2007年5月22日在美国首发,上市仅一周销量就突破100万册,赢得评论界一致好评,被很多评论家赞誉为“超越《追风筝的人》的伟大作品”。这次胡塞尼将关注焦点放在阿富汗妇女身上,小说讲述了两个阿富汗妇女的不幸故事,个人要忍耐饥饿、病痛的约束。家庭要承受战争的创伤、难民的流离失所。国家要忍耐前苏联、塔利班与美国的战争。这是一部阿富汗忍耐的历史。小说情节设计巧妙,象征和意识流的手法运用纯熟,除了一如既往对战争的控诉,还有为妇女权利的呐喊,标志着胡塞尼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

灿烂千阳内容梗概

《灿烂千阳》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二本小说,出版之前即获得极大关注,2007年5月22日在美国首发,上市仅一周销量就突破100万册,赢得评论界一致好评,被很多评论家赞誉为“超越《追风筝的人》的伟大作品”。这次胡塞尼将关注焦点放在阿富汗妇女身上,小说讲述了两个阿富汗妇女的不幸故事,个人要忍耐饥饿、病痛的约束。家庭要承受战争的创伤、难民的流离失所。国家要忍耐前苏联、塔利班与美国的战争。这是一部阿富汗忍耐的历史。小说情节设计巧妙,象征和意识流的手法运用纯熟,除了一如既往对战争的控诉,还有为妇女权利的呐喊,标志着胡塞尼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

玛丽雅姆在阿富汗一个偏远贫穷的地方长大,她想上学,母亲却告诫她:“ 学校怎么会教你这样的人,一个女人只要学一样本领,那就是忍耐。”

私生女玛丽雅姆的童年在十五岁生日时一去不复返:母亲自杀,定期探访的父亲也仿佛陌路。她成为了喀布尔中年鞋匠拉希德的妻子,读书笔记生活在动荡年代的家庭暴力阴影下。十八年后,战乱仍未平息,少女莱拉失去了父母与恋人,亦被迫嫁给拉希德。

两名阿富汗女性各自带着属于不同时代的悲惨回忆,共同经受着战乱、贫困与家庭暴力的重压,心底潜藏着的悲苦与忍耐相互交织,让她们曾经水火不容,又让她们缔结情谊,如母女般相濡以沫。

灿烂千阳主要内容

《灿烂千阳》是胡赛尼四年后出版的第二本小说,出版之前即获得极大关注,2007年5月22日在美国首发,赢得评论界一致好评,使胡赛尼由新人作家一跃成为受到广泛认同的成熟作家。

玛丽雅姆在阿富汗一个偏远贫穷的地方长大,她想上学,母亲却告诫她:“ 学校怎么会教你这样的人,一个女人只要学一样本领,那就是忍耐。”

私生女玛丽雅姆的童年在十五岁生日时一去不复返:母亲自杀,定期探访的父亲也仿佛陌路。她成为了喀布尔中年鞋匠拉希德的妻子,生活在动荡年代的家庭暴力阴影下。十八年后,战乱仍未平息,少女莱拉失去了父母与恋人,亦被迫嫁给拉希德。

两名阿富汗女性各自带着属于不同时代的悲惨回忆,共同经受着战乱、贫困与家庭暴力的重压,心底潜藏着的悲苦与忍耐相互交织,让她们曾经水火不容,又让她们缔结情谊,如母女般相濡以沫。然而,多年的骗局终有被揭穿的一天。

关于不可宽恕的时代,不可能的友谊以及不可毁灭的爱。《灿烂千阳》再次以阿富汗战乱为背景,时空跨越三十年,用细腻感人的笔触描绘了阿富汗旧家族制度下苦苦挣扎的妇女,她们所怀抱的希望、爱情、梦想与所有现实的失落。

《灿烂千阳》读后感3000字


不可宽恕的时代,不可毁灭的爱_《灿烂千阳》读后感3000字

从13号开始翻开书扉,到昨天晚上读完最后一页。两天的阅读时间里,眼中几乎一直噙满泪水。

读这本书的感觉,就象在观看一部史诗般的电影,人物和情节在脑海中逐帧流动。我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心到底是跟随纸上的文字,还是虚拟的影像一起去痛苦、怜悯、恐惧,甚至窒息。

这是卡勒德.胡赛尼在继《追风筝的人》之后,献给阿富汗女性的悲壮之歌。就如各大媒体的书评所说,《灿烂千阳》不管在人物的刻画和故事的编排上,都比《追》更胜一筹。我也有同感。

在温暖的书名之下,作者讲述的是一个悲苦揪心、令人潸然泪下的故事。长年的战争和专制(书中从苏联侵略战争一直过度到圣战、内战以及塔利班政权)让阿富汗成为一个千疮百孔的国度。两个出身迥异、成长环境截然不同的女孩,因为家庭的变故、战争的摧毁,因为与同一个恶魔般的男人联结而走到了一起。

玛丽雅姆是富翁一与其仆人的私生女,她刚出生,便被亲生父亲的家族赶到了山上的泥屋里,与心里充满怨恨的母亲一同生活。从小,母亲便把自己所经受的歧视与侮辱转嫁在她的身上。她被母亲视为“笨手笨脚的小哈拉米,一种丑陋的可恶的如蟑螂般的东西。”

妈妈对她的告诫是:“象你和我这样的女人,这辈子只需要学会一种本领就好了。那就是忍耐。”“如果你要去学校,他们会嘲笑你的。肯定会。他们会叫你哈拉米。他们会用最恶毒的言语来辱骂你。我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的。”

虽然妈妈是爱她的,但这份爱被妈妈自身的遭遇和认知摧毁得残缺不堪。她不相信也从没祝愿过自己的女儿会获得幸福。

小时候,玛丽雅姆只有在每周一次与父亲的短暂相处中,才会获得女孩所本该拥有的宠爱与快乐。在父亲面前,她也曾任性活泼、充满期待。但对未来渺茫又执着的希望,在她15生日之际私自下山寻父、母亲自尽身亡过后彻底化为幻影。

相比之下,比玛丽雅姆年轻了近20岁的莱拉有个幸福、丰富得多的童年时代。她有着爱她的父母、有亲密的女伴,还有一个青梅竹马、情投意合、如哥哥般保护她的男孩。

但是,战争一旦开始,任何一个家庭和个人都不再受到眷顾。这两名相遇后曾水火不容的女孩,又会开始一段怎样的命运呢?

胡赛尼吸引读者的不仅是极具感染力的叙事能力,还有他那诗一般的语言。是的,不管是表现战争之恶还是人性之恶,胡赛尼都用其绚丽的文字进行描述和渲染,就象在风中飘零而落的花瓣,柔美凄凉却不失一丝力度地直击人心。

尤其是,越是人物痛苦绝望的时分,他反而会运用一些温暖的色彩和美好的场景描述进行反衬对比,给予读者不一样的强烈震撼。

当莱拉一家被火箭弹击中、莱拉被炸飞到空中的时候,“觉得自己似乎能看清每一块在她周围飞舞的碎片,慢慢地、一块接一块地不停翻动,每一块碎片上面都有阳光在闪耀。像是细小而美丽的彩虹。”

被处于极刑的前几天,玛丽雅姆在监牢里听狱友说起自己含冤的故事,她想起多年以前的一个早晨,当时沙菲德山上寒星点点,天空中飘过几抹粉红色的云朵。

除了语言的美感和力量,对时代的拷问、对人生意义的挖掘和对情感的抛磨是作者更深远厚重的追求。《追风筝的人》里,“赎罪”是作为作品的主题来清晰呈现的。而在《灿烂千阳》一书中,战争和时代是不可宽恕的主要因素。尽管这样,这部作品里同样涉及到个体的“赎罪”。不仅包括m.simayi.net

有慈悲之心的人才会自省,主动去检视自己曾经的“罪过”。这样的检视虽然会给自己带来痛苦,但唯有正视和忏悔过后,灵魂才会走向高贵,才能获得安稳常存。

或许是已经为人父母的原因,在书中我最欣赏钦佩的人物是莱拉的父亲哈基姆。这个瘦弱的知识分子,炽爱自己的祖国,也以宽广的心襟爱着自己的家人。除了对喜怒无常的妻子自始至终包容着,在妻子因两个儿子离家参加圣战而万分悲痛、无心照顾家庭的漫长岁月,他深藏痛苦,给予了莱拉足够的教育、呵护与赏识。

他对女儿说道:“但我还有你,这让我很高兴。每一天,我为了你而感谢真主。每一天。有时候,在你妈妈心情最糟糕的那些日子里,莱拉,我觉得你就是我的一切。”

虽然他为了保护家人而不得不选择离开国土,但他告诉莱拉:

“我知道你还小,但我希望你现在就明白并且记住这个道理,婚姻可以等待,教育却不行。你是一个非常、非常聪明的女孩。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如愿以偿,莱拉。等到战争结束,阿富汗将会象需要它的男人一样需要你。如果一个社会的女人没有受到教育,那这个社会就没有进步的可能......”

正是因为他对莱拉那份温柔又深沉的父爱,才让莱拉能在母亲的忽略之下,仍然得以生机勃勃地成长。虽然后来身陷绝境、历经苦难,尽管她失去了父母兄长、失去了亲密的好友,“失去”了青梅竹马最爱的人,但她从未放弃过求生的欲望,也从未在内心丢掉过自己的尊严。

当然,最让人爱怜、震撼的还是玛里雅姆。她那短暂又悲渺的一生或许是战乱国家中众多女性的真实故事,她内心深处所蕴藏的能量,是一张张布满灰尘、皱纹和创伤的脸庞背后仍然没有被摧毁的女性之光。

尽管她屈从了自己的命运:被亲人抛弃、被丈夫常年凌辱与暴打、被战争中凄苦的生活早早夺去了青春,但善良的人性之光从未在她心里熄灭过。这个卑微、软弱、其貌不扬、受尽折磨的传统女性,以她自己都没有察觉到的力量,支撑着莱拉和孩子们。

正是由于她的陪伴与爱,以及最后关头的勇气和果敢,才把莱拉从危机之中彻底解救出来,重获自由与幸福。

死去的玛丽雅姆再也无法亲眼见证莱拉后来的生活,但莱拉觉得,“玛丽雅姆离得并不遥远。”

“她就在那儿,在这些他们重新粉刷过的墙壁之中,在他们种下的那些树苗之中,在那些给孩子保暖的毛毯之中,在那些枕头、书本和铅笔之中。她就在孩子们的笑声之中。她就在阿兹莎背诵的诗句和她朝西方鞠躬时念出的经文之中。”

早上,在朋友圈看到星雨发的图文,注意到其中一张阳光洒满枯叶的照片。她配的文字是:邂逅这光影下的八角金盘,枯萎的残叶,因了朝阳斜照,即使仅有那么短短的一瞬,也是触动心扉的生命光华......

我立即备份了这段文字,觉得这恰好是对玛丽雅姆无心插柳的注脚。这个几乎没有体验过幸福的女人,从15岁起就品尝绝望、任随自己的一生随命运而枯竭的女人,终于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最后几分钟里,在恐惧之后,“当她闭上双眼,她心中再没有懊悔,而是充满了一阵安宁的感觉。”

读书之《灿烂千阳》有感1000字


读书之《灿烂千阳》有感1000字

书目:《灿烂千阳》

作者:卡勒德·胡赛尼

这是一篇迟来的读后感。

读《灿烂千阳》已经是很久之前的事情了,但动笔写下这篇读后感则来源于近期的一些感悟。

这本书从读完到现在,我经常会想起玛格雅姆,她小时候的泥屋,她的娜娜,那个经常会被妖怪附体、说她是小哈米的娜娜,还有那位被称为父亲的扎里勒汗。在没有恐惧,没有战争的年代,荣誉和名誉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可以重要到放弃自己的女儿,可以内心爱着她却依然抛弃她。

她和拉希德的生活,是她一辈子无法突破的黑暗。每次看到《灿烂千阳》这四个字,总有一种刺痛神经的感觉。这是一种对阳光的渴望,一种从黑暗走向光明时的感受。玛格雅姆和拉希德的生活,就如同无底的黑洞,那种无时无刻的虐待,让我几乎看不到了希望,我无法想象一个女人在这样的环境下是有着怎样的坚韧和生活的欲望,才能日复一日。而在有了阿兹莎之后的生活,有一丝的阳光扫进她的世界里,她有了笑脸,有了爱,或许她也不明白,她内心其实有着一种信念慢慢的发芽、成长。我无法想象,她杀了拉希德后的沉稳,或许这也是她自己认为的,这一辈子这是她第一次不听从任何人的命令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想她走的时候,应该是一种安静的、没有恐惧的眼神。其实刚开始我并不是特别喜欢这个女人,总觉得她逆来顺受的性格太让人生气,但或许在那样的国家,那样的环境,那就是女人的生活。因为没有教育,没有文化的渗入,作为女人,一般情况下都是穿着布卡,不反抗、不抱怨。

再说莱拉和塔里克,他们的重逢是我一直揪心的事情。当人们经历了残酷的战争,尤其是莱拉经历了突如其来的失去双亲、失去塔里克,而且被迫与拉希德生活到怀孕生下阿兹莎,这个小姑娘经历了什么样的绝望与挣扎才能与塔里克重逢,而这样的重逢是多么的悲伤与欢喜。

其中莱拉的经历与坚定,让我发现了自己的性格缺陷,在她再次怀孕的时候,我竟在想“如果不放弃这个小生命,或许拉希德会对她好一点”,而莱拉却坚定的作出了最终的决定,她那么决然而平和,是她明白不需要去等待或者祈求别人的给予,而是要自己去争取自己的生活。于我而言,莱拉

最后想说的是,这本书每次翻一遍,让我都觉得重新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苦难。经历过战争的人,眼睛里都有着一种向往和平的、温暖的光。因为他们知道,只要能活着,一切都是美好的。经历了更多的,更是懂的珍惜,懂的用生命去感恩,去感受这每一天的美好。于我而言,每一次的灿烂千阳之行,都是一次内心的洗礼。

过这么长时间依然推荐这本书,是总想着在这样一个焦躁的生活里,有一些平和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我记得第一次读这本书是我在上大学,那时候没有真正的、细细的去领悟,而是囫囵吞枣般的去看故事,而后多次再看这本书,就多出一些自己的感悟,自己的反思与反省。

我相信,每一本值得去读的书,总能让你读到你自己,认识你自己。作者:刘红

撷取阳光——《灿烂千阳》读后感1000字


撷取阳光——《灿烂千阳》读后感1000字:

卡勒德·胡赛尼以他天才的敏锐,把阿富汗三十年令人揪心的历史,影射进他呕心沥血完成的《灿烂千阳》里,将阿富汗女性背后沉痛阴郁的故事,沥晒曝干,向我们娓娓道来。

小说以两位战乱中的阿富汗女性的视角展开,她们带着属于不同时代的悲惨回忆,共同忍受着贫困、家庭暴力、死亡的威胁,并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缔结下情谊,如母女般相濡以沫,相依为命。在她们的身上,你能看到许多的对抗与分歧:作为私生女的玛丽雅姆,在母亲去世后被父亲抛弃,被迫嫁给粗鄙的鞋匠拉希德,日复一日的忍受着来自丈夫的羞辱嘲讽。她相貌平平,身份低微,胸无点墨,在永无宁日的劳作中消磨、蹉跎着青春,她的梦想,她渴望被人尊重、理解、关怀的愿景,她的付出统统被弃如敝履。而从小被父母疼爱,受过良好教育,容貌秀美,心地善良的莱拉,却因为战争失去了家庭的温情、就学的机会、热恋的爱人,为了自保成为老迈的拉希德的妻子,忍受他的责骂殴打,她的柔情万种,她的聪慧机敏,她的自我牺牲,被桎梏在厚厚的卡布里,腐烂陈置。

她们是在动荡不安的岁月里阿富汗女性苦苦挣扎的缩影。

尽管生命充满了不幸与辛酸,但每一段悲痛的情节中都能见到希望的阳光。她们在黑暗中摸索着,跌跌撞撞,禹禹前行,扶持着对方;她们在清冷的月光下共饮,在午后的阳光里交换秘辛,在绝望中憧憬着未来,在死亡的面前成全对方的心意。鲜血、枪鸣、硝烟、风尘、哭嚎,战争离她们如此贴切,近到死神阴鸷潮湿的呼吸就在她们耳畔吞吐。民族分裂、恐怖主义、强权政治,所有导致国家覆亡的因素聚集到了一起,而塔利班的占领让这一切愈演愈烈。

女人不值得接受教育!

女人在没有男性亲属的陪同下禁止上街!

女人没有资格工作!

在我们眼里荒谬可笑的一切,塔利班社会的眼里理所当然、顺理成章。温顺是女性的美德,她们天生应该低人一等。

但每一段黑暗岁月里总会有反抗者,玛丽雅姆拿起了镰刀,带着孤注一掷的决心,杀死了困扰了她三十年的梦魇。我不知道她望着手里的鲜血,读书笔记心里会不会有种近乎讽刺的快感,她低眉顺眼,唯唯诺诺的服从,原来只是一场笑话,跋扈凶恶的丈夫,在死亡面前与她一般无二。莱拉举起了拳头,含泪带着年幼的孩子、玛丽雅姆的嘱托远走高飞,寻找远方的爱人,成为一名教师,在纷扰的战火里和她的父亲一样教书育人。

究竟是完成了救赎,还是走进了深渊。她们不知道,我们也无可评断。

合上书,心里感慨万千。

女性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一直处于一个弱势的位置,这与生理结构有关,也与人文文化有关,但是,在每个勇敢反驳,在历史的洪流里发出荡气回肠的叩问的女性背后,都有一颗值得尊敬的灵魂,她们是莱拉,也是玛丽雅姆,不屈服,不甘被指控。缘于这些女性的无畏抗争,平等和自由才成为了现代女性唾手可得的权利。不幸的是,同一个时空的某处,还有成千上万的女性拼了性命也只能赢来一声叹息。我庆幸我不仅生活在一个平等的时代,我还生活在一个平等的国家。有时候人们会问我为国家做贡献,那国家能为我做什么呢?也许国家什么都不用做,她只要繁荣、富强、文明的存在,便是为个体争取了自由和平等的可能。作者:麓山高中肖心砚

相信《《灿烂千阳》读后感4000字-新生活还是灾难的开始?》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围城读后感4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