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最后的雄鹰读后感300字

最后的雄鹰读后感300字

《最后的夏天》读后感500字。

孟子曾说过:“饱食、暖衣而无书教,则近于禽兽。”在我们在读一本中外经典名著时,会从中感受到与我们以往认知中不同的东西。每次阅读完中外经典名著后,都会体会到书中人物那终身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时候,我们不妨坐下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最后的夏天》读后感500字,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令人措手不及的意外,我们有时也会抱怨命运的不公,但我们要学会坚强,以乐观迎接生命中最艰难的挑战。这是我从《最后的夏天》一书中领悟的。

《最后的夏天》主要讲述的是女孩梅格和她的姐姐莫莉跟随家人一起搬到了乡下,从此两个女孩摩擦不断,打得不可开交。可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莫莉突然不停地流鼻血,曾经漂亮大方、开朗活泼,像星辰一样耀眼的她身上插满了管子,而内心一直深爱着姐姐的梅格,终于知道了残酷的真相

这本书的前半部分以朴实的语句,描写了一家四口欢乐、平凡的生活;后半部分则用悲伤的语调,讲述了梅格和爸爸妈妈以乐观战胜了生命中最艰难的挑战。读完这本书,我被梅格一家打动了,深深的关爱和亲密紧紧包围着这个家,快乐和悲伤同时呈现在这部感人的书中。

读过这本书的人,谁不为莫莉的离开感到惋惜?谁不被梅格的坚强所打动?又有谁不为梅格一家遭受折磨而感到命运的不公?的确,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令人措手不及的意外,我们有时也会抱怨命运的不公,但我们要学会坚强,以乐观迎接生命中最艰难的挑战!

用微笑面对一切困难,用爱点亮生命中的希望!

HdH765.cOm更多精选中外名著读后感阅读

最后的耍猴人读后感


最后的耍猴人读后感(一)

生执念

电脑放着高峰栾云平多年前致敬经典的相声《买猴》,恰好从书架上抽出来一本《最后的耍猴人》。

提到猴子,除了"孙悟空"之外,我最先能想起来的,便是街头卖艺的耍猴人。还记得小时候,街头上经常有操着外地口音的人们,带着两三只猴子,挥着鞭子,让猴子摆出各种造型表演着。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看猴子表演。其中有只会和观众讨要食物的猴子,是我最喜欢的。追了半条街去让家长带着我去看猴子,直到后来艺人带着猴子离开,我还和猴子去"约"好明年再来。那时候小孩子心性,记不住事情,却还是记着第二年看猴子。只可惜,我想不起来之前的小猴子是什么样子,更不记得耍猴人的模样,所以等第二年再看的时候,应该是别的猴子。

连续好几年,总有耍猴的艺人在我们小镇表演。其中有一位艺人还曾经路过我家,借用电话往老家打了电话。90年代,小镇安装电话的人家并不多,大多数人打电话是要去公共电话亭的。打长途不能直拨,话费也很高。那次打完电话,我爸爸拒绝了那人递给的钱,还请他喝茶和吃东西。我在旁边逗猴子玩。断断续续听着,他和老乡都是带着猴子来的,大多数人看猴子表演是不给钱的,有些给几毛钱或者能讨点烟酒和其他的食物之类。

那时候,我并不懂得"外地人"和"猴子"是从什么地方来的?甚至于连"外地"这样的概念都是模糊的。

如今,翻看着这本记录了马宏杰耗费12年时间进行跟拍的《最后的耍猴人》。这本书是马宏杰跟拍河南新野耍猴人在中国各地及中国边境地区行走江湖的故事。整本书从汉代的耍猴历史一直写到中国最后的一代耍猴人,记录了他们云游海外以及上当受骗的种种经历。

渐渐,与幼年那些记忆,重叠了起来。

原来,我童年那只小猴子要冒着头顶高压线的危险跟着他的主人违章扒火车;原来我童年那只小猴子要在没有顶棚的货运车厢里逆风经历几天几夜的风霜露宿;原来我童年那只小猴子和"外地人"几天几夜只有几块干馍充饥;原来我童年那只小猴子要睡在临时搭建的窝棚中;原来我童年那只小猴子随时可能被街头混混殴打。

那只小猴子,经历全国四处游走,扒火车卖艺,打地铺睡觉,最后才出现在我的面前,带给我欢乐……这都是耍猴人的生活状态,然而,耍猴人有他们的道德标准和尊严,他们是耍猴赚钱绝不乞讨,他们是扒火车但绝不偷盗——在这本书中都有真实的描述和照片的鉴证。

看了这本书,我十分敬佩作者,他为"真实"照片的付出辛苦经历。我很难用语言去评价这本书。

如今,因为种种原因,街头耍猴人越来越少。我很多年没有再在街头看到耍猴人,不知道多久以后,社会上还会不会再有耍猴人。但是,我对耍猴人的认知及尊敬,却是不会改变的。

最后的耍猴人读后感(二)

小的时候经常看到电视上又出现耍猴的情节,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表演出现的越来越少,心里不免有丝遗憾。无意中在书店看见了马宏杰的这本书,立刻被他的封面吸引,封面上一个佝偻的老人驮着一直猴子,面对镜头呆呆得望着,身后是茫茫的雪……《最后的耍猴人》就拉开了序幕。

马宏杰是一个摄影记者,耍猴人这个选题,他跟拍了12年。在此之前,西部招妻的选题他跟拍了30年。第一次跟拍耍猴人的时候,他跟着杨林贵他们一起扒火车去成都,时走时停的露天车厢里,装的是随时都像是会倒下来机器,没有一个能躺的地方,人在角落里歪歪斜斜的坐着,因为怕被警察发现,一句话不敢说。两天两夜的行程,吃的是馒头,喝的是凉水。最难熬的是下雨的时候,露天的车厢,没一块儿能躲雨的地方,冬天的雨,即便在中国的南方也是彻骨的冷。火车哐哐当当的走着,从头皮到脚底没有一块儿暖和的地方。

其中有一段特别触动我,书中是这样写的"扒上火车去成都,杨林贵告诉作者:跟我扒火车的班子,是不允许拿车上任何东西的。有时候在车上看到电视机、冰箱以及整箱的香烟,我们都绝对不拿。而且我还给自己定了一个原则:不准乞讨。我靠耍猴赚钱,不给任何人下跪,这是我的江湖规矩。"2003年1月11日,第一次跟拍结束,一共74天,杨林贵1000元,杨志800元,杨林志800元,做饭的人370元。

耍猴人其实和其他职业一样,都是靠着自己的手艺吃饭。但你说这是虐待动物,你说这是文化糟粕,你说这是我们对其他物种的奴役,以前的我也会这么认为,就如现在街头再也看不到耍猴人的身影。但是这是另一种生活,他们依靠着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手艺兢兢业业的生活。我们只看到他们为了钱财把绳索套在猴子身上,可是我们没看到私底下的他们和猴子同吃同住,第一口饭都是留给小猴。于他们来说,这些猴子不是生财工具,更像处久了的家人。

就像《新世纪周刊》评价他们是"无法用道德标准去评判的一群人",看到他们像流浪乞讨那样带猴杂耍,会觉得邋遢低俗,有嫌恶;看到他们扒火车,睡桥底,啃脏馒头,为了一分钱斤斤计较,这样带着不惧死亡地挣扎去卯足劲生存,又心生同情;看到他们不同于盗贼之流的高尚人格,于同伴于陌生人间的舍命相助,又异常感动敬仰。特别是,他们对于猴子之间的感情,会开怀得笑,会痛快得哭,会疼惜得抱,越来越明白其实人性是个很复杂的东西。无法用一面来评价一个人的好坏,里面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因为贫穷苦难而挣扎。

作者在书里还有这么一段杨林贵这次外出遇到了两个人,与他们的交谈让他感触很深。在湖北,一个穿着得体的公务员对杨林贵说:"你干点什么不好,非要干这下三流的事情。"杨林贵回答说:"我想当官,我知道我不会当,但是我肯定不会当贪官。"在景德镇,一个16岁的女孩看完猴戏,对他说:"老爷爷,你这一生给多少人带来了快乐啊!"杨林贵听后,那天路上都很开心。

公务员眼中,杨林贵的职业是下三流的,是带着有色势利的眼镜去看。而杨林贵则说:肯定不会当贪官,语气果断,他觉得他和公务员之间你不高贵我不低贱,我们之间是一样的。你眼中的是下三流,而我眼中的你也不是什么好玩意儿。在景德镇碰到的小姑娘则击中了杨林贵的软肋,这一生不被理解,委委屈屈过生活,不被周围的人所认可。而小女孩的一句还能让他明白,原来有人为因为我的职业而感到快乐,这是这一天,或者这一月,甚至这一年,予他最大的礼物吧。

2014年9月,鲍风山等新野四位耍猴人因耍猴被法院判以"非法运输珍贵野生动物罪".虽经过上诉,二审改判成无罪,但二审法院认为一审确认的违法事实存在,只是因为"情节轻微,可不认为是犯罪".鲍风山对马宏杰说,自己被捕时,他带的那只叫阿丹的猴子护主心切,朝公安们直扑,被他拉住了。有位公安当场指着阿丹喊:"信不信我打死你。"拘捕期间,被带走的6只猴子里,这只叫阿丹的公猴死了。

书的最后一页,马宏杰放了两张照片:一张是工作人员从冰柜里拿出冻得僵硬的猴子阿丹的尸体。一张是,鲍风山抱着阿丹的头坐在地上痛哭不已。

《外面是夏天》读后感800字-失去之后


抱着对韩国电影的深度和广度的一贯好感,决定看这本《外面是夏天》。明明一个暖洋洋的名字,不曾想,这个夏天,主人公都在经历人生中最绚烂的离别,我的心情也随之一下落到了最低点。

作品中一贯的真实,最真实的人性,最真实的感情,对于人心的深入刻画。

婆媳之间的矛盾会因为细微的习惯而加剧;儿子夹在母亲和妻子之间的微妙心理;失去亲人的悲伤;舆论、房子和日常生活的压力,无不让人喘不过气。

老年人的生存现状;面对诱惑一再改变初衷的孩子(其实大人也如此),想以后再弥补的心理。弱小的人因为弱小,才懂得帮助他人,因为同样卑微,所以才懂得帮助的力量。卢赞成和埃文还有奶奶彼此依靠的情感,成了彼此生命中艳丽的一抹亮色。

交往中的情侣,因为一方的阅历成熟起来,两人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大;想离开固有的生活模式,却希望由别人的错误或者死亡来终结,带来自己内心的理所当然。

单亲家庭中长大的男人,有着敏感的内心,职场和生活中都会不自觉的利弊权衡。

在妈妈无微不至抚养下长大的孩子,忽然间发觉他道德沦丧,这一切都不知道从何开始的,越来越模糊的亲人。

失去丈夫的明芝独自旅行,对往事片段的回忆,情欲的流露,思念渐渐蔓延。

作者关注社会现实,折射冷暖人生,最关注的永远是故事和人物本身。

细节很棒很棒。七个故事,都是以第一人称写的,像是娓娓道来的零碎生活。有小孩、男性和女性不同的视角;制作食物;挑选、铺壁纸;节日礼物的准备,这些个零散的片段组成的生活,每个人都认真的对待生活,却还是会一再的失去某些东西。

人类进化到现在的地步,是自然选择的复杂结果,人类有思想,会学习,有欲望,有情绪。

虽然作者没有任何的往好的结果发展的铺垫,我还是愿意推测每个故事都终会平静吧。身边有个心爱且值得信赖的人一起,困境也只会被看作是挑战吧,那么战胜它也是必然的事,所以每一个决定都是一种鼓励,鼓励我们一直活下去。

这本书适合多看几次,如果只看一遍,看的很心酸、压抑。多看几次思考的会更多更广,才会觉得有希望。

《最后一头战象》读后感500字六年级


读了《最后一头战象》后,我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最后一头战象》讲的是战象嘎羧在抗日大战中幸存下来,成了村寨里的英雄,几十年后,嘎羧自知生命人将至,去了埋葬着战友们的百象冢,和并肩战斗的同伴们躺在了一起。它是一位品德高尚,重情义的英雄。

这本书写得非常震撼人心,我敬佩嘎羧的善良与忠诚。在将要离别之时,它围着村寨走了三圈,告别这对它如同亲人一样的村民们,也在感谢他们的照顾和关心。嘎羧最终躺在了百象冢。和并肩战斗的同伴们躺在了一起。我被嘎羧的善良与忠诚所感动。当年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战,让嘎羧终身难忘。他盼望着和平,不想再有战争发生。嘎羧站在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它在怀念它的战友,在打洛江畔守着战友们的灵魂!这头战象是多么重情重义。为了和战友们生死在一起,选择了百象冢,和曾经浴血搏杀的战友们歇在了一处。这是多么的难得

象,它们的友情有如此力量;象,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它们的情比人的情更真切,更动人,更长久。

读了这本书,我的感受很多。连动物都能如此的忠厚忠诚,我们作为人类,难道还不如象吗?!嘎羧是那样的伟大,它的泪水,换来了亲人的相聚;它的鲜血,换来了一方的平安;它的身躯,为人们开辟了一条安全的路。在嘎羧的身躯下,我们是那样的渺小,我们向嘎羧这位英雄致敬!

阿Q正传最后一章的读后感悟800字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我们读了作者鲁迅写的阿Q正传以后,心中常有许多感想,是时候把自己阅读阿Q正传后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了。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阿Q正传的读书笔记呢?请您阅读读后感大全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阿Q正传最后一章的读后感悟800字》,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阿Q正传最后一章的读后感悟800字【篇一】

《阿Q正传》是鲁迅《呐喊》中的一篇小说,文中他写入了阿Q的动作,语言,神态表情以及心理描写,使我身临其境。

《阿Q正传》一共九章,写了阿Q的变化。第一章“序”交代了为给阿Q作传的原因,概括了阿Q的身世和现在的处境;第二章和第三章重点描写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利用别人的痛苦来表现自己的胜利,表现了他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畏强凌弱和十足的奴相;最后写了辛亥革命波及未庄以后,阿Q自发神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动,以及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已后,他对辛亥革命的极度失望,反动派窃取革命果实,阿Q被杀的悲惨结局。

透过阿Q的故事,我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广大劳动人民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精神愚昧。阿Q的爱国,一心向着革命的心使我深受感动,我要向他学习。

阿Q的生活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辛劳,痛苦。人们都不爱国,都成了假洋鬼子,里通外国,成了奸细。

阿Q正传最后一章的读后感悟800字【篇二】

阿Q是个可怜人,可他又不值得我们同情。若是同情,那需要同情人的实在太多太多,因为许多人都很阿Q。我读出了一种歪七扭八的病态。阿Q有病,不只是头上的赖疮疤,周围的人也有病,病情顽固,竟也传到了这个时代。

阿Q的精神胜利法大家早有耳闻,讲好听叫知足。可仔细思量,背后隐含的确是实力不足的咬牙切齿。打架打不过别人,便在嘴上占便宜。在形式上失败了,但在精神上胜利了,于是心满意足,自得其乐。这精神胜利法在今天有没有?有。我曾看过这样一个报道,在老北京的茶馆里,上演话剧,剧中一个中国人对着一个美国人说,你们美国的历史才俩百多年,还没我们中国人养鸟的时间长。台下引来一片叫好。您看,这病埋的够深吧!非但往回看的精神胜利法无意义,往前看的精神胜利同样万万要不得!

啊Q欺辱小尼姑,响响亮亮欺软怕硬,已获他所谓的“成就感”。中国国足好像也这样。前些日子的亚洲杯,且把印尼国足当做小尼姑,中国国足当做阿Q,后来中国国足完胜,信心膨胀!采访不可避免,回答“我们尽力了”,推卸责任也是不可避免,不说中国足球有顽固弊病也是不可避免的,可是中国足球确实有病啊!

许多的个体阿Q病态存在于周围人群中,一些风气又如何不阿Q?于是也就有了开头的例子。遗传病也好,亚文化也罢,至少我们目前不能否认他的存在。我们远离了那个时代,但阿Q似乎离我们并不远。我想,应该到了下点猛药的时候了吧!

阿Q正传最后一章的读后感悟800字【篇三】

影片中的“革命”事件是一出闹剧,也将阿q的“精神胜利法”推向了新的高度。阿q狭隘的小农观点以为革命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痛绝。并在显示自己见过杀革命党时冒出“革命党当然该杀”这种观点。

但当他看到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与未庄人对革命党的害怕慌张时,却对革命有些神往了。最终大喊“我革命了!我要什么就有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冲出酒店,一路高唱着戏文,好不得意。

其中前一句自语揭示了阿q心中革命的目的:要什么就有什么,喜欢谁就是谁。反映了他对革命的不理解;而《龙虎斗》戏文的吟唱表现出阿q心中的得意和盲目性,也揭示了他对革命的无知和盲目乐观。在他眼里,只要他想革命了,他就能革命。因为他太苦太穷了,所以他一心向往革命,他所想要的只是改变自己的地位。

从后来他的美好梦境中不难看出,他对革命的本质,性质以及对象根本不了解,对革命对象也极端混淆,而且留有非常浓厚的封建思想。但后来阿q失望了,因为革命并不如他想象的那样,去尼姑庵革命不成,假洋鬼子也不准他革命,他的“革命”只好就此结束了。我们可以看到阿q性格中的“精神胜利法”是他精神领域的主导,而且这一性格一时一刻也没有离开过他的躯体。

甚至是后来被当做替死鬼抓进监狱,游街。他竟也能坦然地想成“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抓进抓出的,要游街的”。这种“精神胜利法”此时却让观众有点心生敬意了。

狱中的阿q认真地画着圈,他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也将走到尽头,不免让我们心生一丝怜悯。当他真的要枪毙时,他终于恐慌了,颤抖地闭上了双眼,“精神胜利法”在他人生的最后一刻没有奏效了。

阿Q正传最后一章的读后感悟800字【篇四】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记述了流浪雇农阿Q的故事。

小说重点描写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遇到家乡有钱有势的赵太爷,他认为“我的儿子将来比较阔的多”;被人打了,他便想象是被自己“儿子”打了,觉得世界没了伦理;进城回来后,他一面讥笑乡下人见识短,一面又鄙薄城里人的习惯“可笑”……他以上的种种做法,仅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作者通过“精神胜利法”揭示了当时中国国民的普遍特征,批判了这种自我麻醉、逃避现实的病态心理。

阿Q向往革命却不明不白地被枪毙的结局,表达了作者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总结:不彻底,即只推翻了封建王朝而并未引发底层人民思想上的觉悟。

《阿Q正传》用夸张、怪诞的手法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并通过阿Q这个典型形象进行了强烈的批判,意在“唤醒旧中国的无数麻木的中国人的灵魂”。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最后的夏天》读后感5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最后的雄鹰读后感3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