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读苏东坡传有感600字

读苏东坡传有感600字

读苏东坡《贾谊论》有感。

苏轼曾说过:“好书不厌读百回,熟读课思子自知。”读书有助于我们成长,而读中外经典名著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在这个时候,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给记录下来。那么,你看过几本中外经典名著呢?以下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读苏东坡《贾谊论》有感”,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倘若把人生比作一场游戏,那么人才便是能在这场游戏中取得高分的人,而天才则是这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单从字面上来看,天才比人才多不了什么,无疑就是多一个二。但正是因为这个二字,注定了天才的一生终究不会如人才一般走得坦坦荡荡。

二字,也许在中国古代仅仅是一个数量词,但是宋代理学家朱熹却用英气这个词表达了二所蕴含的意思。在比较颜子和孟子的时候,朱熹认为:颜子浑厚,是所谓的人才;而孟子是天才,表现在于他比颜子多了一点英气,继而便多了一点圭角。圭角即有锋芒的棱角,正是因为这点棱角让孟子给人的感觉就是很二。

例如,当年孟子去齐国找工作,可是齐威王不召见他,于是孟子在齐国的宾馆里苦苦等待了三天之后黯然离开。离开的途中,孟子仰天长叹,齐威王为什么不给我一个面试的机会呐他的学生公孙丑看到这样的情景后,关切地问他,老师,你为什么感到不高兴呢?这个时候,孟子开始犯二了,回答道,当今世上,除了我还有谁?不任用我是他的损失!我为什么不高兴?孟子的这句话英气侧漏,原话是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

然而反观颜子,当他失落的时候,自己一个人在偏僻的巷子里,住着简陋的房子,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别人都为他担忧得不行了,他自己却高兴得不亦乐乎。也许他也在谋划着打算,但是他并没有表现出孟子那份的高傲。

也许人们会去同情颜回,但没人愿意去同情孟子。因为孟子不需要同情啊!料想你去安慰一下他,反而会被他骂得半死,比如公孙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强者不需要安慰,而天才永远是以强者自居的。

而天才之所以为天才,二只是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如果有谁只是二,但是没有才,那么他顶多是一个2B。天才与人才,本质的区别还是在于:天才的才是与生俱来的,而人才的才是通过后天学习得到的。所以朱熹也教导他的学生:你们应该学习颜回而不是学习孟子,孟子的成长轨迹是你们模仿不了的,孟子的知识和才华没人知道他是从哪里获得;而颜子不同,颜子是依靠自己的努力一点一滴积累,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

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是人才成长的战略,而天才往往等不及一步一步地走,他们总是在期待一蹴而就。天才一蹴而就也倒是好了,但更多情况是,一蹴却没救了。因而苏东坡才感叹道,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苏东坡在《贾谊论》开篇指出这句话,意在同情贾谊的同时,也在惊醒后人,不要倚仗才高,误入自负的圈子。有才难得,但是能用好自己的才能更是难得。

如何把一个骨子里就犯二的天才,培养成为一个能在世俗间游刃有余的经世之才呢?请听下回分解。

HdH765.cOm更多精选中外名著读后感阅读

乐天知命_读苏东坡传有感1000字


即使身处黑暗,也要笑对阴天_读《苏东坡传》有感1000字:

中国的文化倘若将苏东坡连根带须地拔起,我相信,整个文化史都会因此而失重。_方方《喜欢苏东坡》

一袭青衫,两袖清风,竹柏之影如水中藻荇一般轻轻摇曳。封面上的他手举杯盏,对月独酌“似敬年少一杯酒”。带有胡子的脸微吊着,似在对命运宣扬不公。掩卷半响,心还不能平静。

他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苏轼,苏大文学家。

最初识他,不过是咿呀学语之时,“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初识他,只知苏子诗文人间绝妙,但也没有细细思过为何他能写出如此诗文,后来才知,不过是人生六字,不害怕,不后悔

其实苏子真的令人敬佩,他宁负名誉佳声,也不负忠贞正义。他的诗文以及人品不过是被奸宄毒手所陷,死后还上了什么“元党人和碑”,殃及子女。其实那些奸诈小人,不过是羡慕他有如此才华,能锋芒毕露。毕竟当年他殿试主考官欧阳修他老人家说过,过三十年后,无人再记得老夫。的确如此,直到宫廷尽毁他书,也有人偷偷地藏起来阅读。我想无非是那些能够击入心底的文字里,藏着浩如烟海的豁达心境!

料想黄州、惠州、杭州、儋州,各种乱七八糟的州里几乎大宋每个角落,都有他落寞无寂的身影。他不是没有迷茫过,烦恼过。但那些困惑,只是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停留。哪怕一时不兴,去承天寺夜个游,赏个月,回来睡一觉,心情便豁达许多。在杭州,他修了苏堤,还教百姓学做东坡肉;在黄州,寓居定慧院,一抒淮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排解苦闷,无非是“乌台诗案”,他浪迹天涯,却不亦乐乎。修仙丹炼墨,打瑜伽吃荔枝,还顺便写写诗什么的,最会过日子了。

相比之下,当今的人们,有些也不免过于脆弱,导师训了几句,爸妈说了几句,男朋友埋怨了几句,便是哭唧唧地想不开,什么轻生,离家出走,这个玩笑开得也太大了吧。若是苏夫子见了。这个释“道儒法”百家的人。定是要摇头了,如此这样,他岂不是要死千百回了?

真实苏轼没有死,他的精神正植入华夏文明世世代代的血脉中,不曾离开。今年的他,982岁,仍徜徉于星际,熠熠生辉。

记得毕淑敏说过,我不相信命运,我只相信我的手,我不相信手掌的纹路,我只相信手掌扣上手指的力量,就让我们紧握住自己的手,笑看人生的挫折不满。

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际云卷云舒,去留无意,荣辱不惊,这定是苏夫子想要教会我们的。总算放心了!

我眼中的苏东坡_《苏东坡传》读后感1200字


我眼中的苏东坡——苏东坡传读后感1200字

最近读完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从行文中可以看到林语堂对苏东坡由衷的赞赏和喜爱。他认为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可是作者认为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作者透过苏东坡人生的各个方面向我们展示出了一位可爱的、历经坎坷却时刻绽放人格魅力的苏东坡。读完后,感触颇深的是以下几点。

苏轼的关注度极高:

苏轼的关注度极高。他好像现代的当红明星,一言一行都备受关注,且从皇帝到百姓,从文坛才子到闲云野鹤的和尚道士,都给予他极大的关注,这些关注是欣赏,是仰慕。于是有追星族欢迎他,追随他。苏东坡游庐山,在数百和尚中引起轰动。被贬惠州,附近五县的太守不断给他送酒食,有人甚至徒步两千里地来看他。在他贬到海南岛时,还有吴复古的道士追随。贬谪期间,所到之处,地方官员也慕名处处优待他。他的文章使皇帝也常举箸不食,即便被贬谪在外,新作也获得皇帝赞赏。这也引起当权者、政敌们密切“关注”,忌惮其影响力,于是有了嫉妒式的诋毁,无端的谣传,接二连三的打压。所以苏轼才有了“平生所得毁誉,皆此类也”的感慨。

名太高,对苏轼而言是一种负累:

苏轼性太直。盛名之下,彰显才华的诗作反倒成为政敌进攻他的利器,既然屡次祸从诗起,是不是可以三缄其口,将笔墨束之高阁呢?不,因本性的率直,他总是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对他而言,写作是抒写性情的乐事,而且具备心中情思,皆可畅达的能力,有所感慨必然行诸笔端。于是,面对王安石变法的种种弊端,他写诗,上书;在别人明哲保身之际,他却不顾利害,写下抗暴诗;乌台诗案,有惊无险后,他又诗如涌泉,写完后再感叹自己不可救药;游玩过桥(军事要隘)也要作诗“长桥上灯火闹,使君还。”这一出口可能带来两年劳役。甚至因为性子直率,面对腐儒程颐,他说出“伊川可谓糟糠鄙俚叔孙通”的玩笑话。总之,性格使然,一吐为快,思想不停,诗文不止。

苏轼心态达观。苏轼的一生有如过山车,抛得很高,落得很低。他曾一举成名,壮志凌云,曾身居清要,名动九州,他也曾锒铛入狱,一贬再贬,穷困潦倒。在坎坷的人生中,他原本开朗乐观的性格更加达观超脱。我想达观超脱可以理解为雨霁晚霞红的那种宁静之美吧。我非常认同林语堂先生分析苏轼达观心态时用的“解脱”一词。所谓解脱即心情宁静。“做到心情宁静必须克服恐惧、恼怒、忧愁等感情。”经历了乌台诗案,经历了一贬再贬,苏轼不断思考后,他已然抛却了最初的恐惧、恼怒,平静地对待命运的安排,以一个超凡脱俗的田舍翁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在读传记《流放岁月》时,感觉苏轼的人生道路是越走越悲凉,然而,苏轼呈现出的却是越走越达观的心态。途中,在山顶的阁子里,腿感到疲惫,他悟道“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脱……不妨熟歇。”精神和谐了,所有的遭遇也云淡风轻了。他练瑜伽,烤羊脊,酿桂酒、橘子酒、松酒,做“浮马”,研究炼丹、制墨……生活对他重重压迫,他却以热情对待生活。

苏轼的才华是难以超越的,他人生跌宕起伏的种种况味也是我们无法体会的,他的人生态度却非常值得借鉴。即便是普通人,也有各自的人生烦恼,有想追而追不到的名利,有求而求不得的成就,有面对挫折时的无所适从,我们不妨也学习苏轼的人生态度超脱些,豁达些,用心的生活,将当下过好,过充实。作者:李青

苏东坡的一生简介_《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000字


苏东坡的一生简介_《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000字:

6岁

忙着上学、掏鸟窝、赶集。喜欢在菜园里玩,也时常盼望家中来客。当年同窗中有个成绩很好的陈太初,后来做了道士,追求白昼飞升。

11岁

主要任务还是上学,天天要背书给床上的父亲听。学习方法之一是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既帮助识记,又练了书法。家里的书堆得满天满地,这种家庭氛围十分适合富于文学天分的少年发育。

16岁

父亲和母亲的娘家人大吵了一架,两家关系变得紧张。据说有个堂妹是初恋情人。

18岁

娶了王弗,就是那个“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原配妻子。

20岁

到京都汴梁城等候高考,每天下馆子、逛街、看人来人往。父亲向当时的教育部部长欧阳修自荐,希望讨个一官半职。高考成绩出来了,本来应该是第一,但因为主考官欧阳修怀疑卷子是好友曾巩的,为了避嫌,结果只得了第二。母亲病逝,回四川守丧。

23岁

回到京都汴梁城,举家买了一处大房子。父亲找到一份校书郎的工作,主要业务是为皇帝写传记。

25岁

到凤翔府任判官。觉得世界上每个人都是好人,但是苏夫人就比较聪明。和陈太守先不和而后和解。结识了一个叫章惇的朋友,这是一个敢于玩命的人。

28岁

迁返京都汴梁城。

29岁

任职京都史馆,辗转于图书馆,正好学习。妻子病逝。

30岁

父亲病逝,扶灵回四川。

31岁

为父母和亡妻种了3000棵松树,修了一座庙。

32岁

续弦王润之,但第二任妻子没有原配能干。迁返京都汴梁城。

34岁

给皇帝上奏折2次。

35岁

遭到罢黜。到杭州任判官,自言“前生我已到杭州”,一生最快活的日子是在杭州度过的。除夕之夜审问盐犯,觉得自己跟犯人没什么不同,“我之恋薄禄,都是为食谋”。认为用细梳子梳头和洗澡是两件大事。从灵魂上解救歌姬琴操和朝云。

43岁

乌台诗案之前,曾经想跳水自杀。

44岁

人到黄州。开始走向宗教。开始大量填词。

45岁

真正开始务农,始号东坡。

47岁

朝云生了一个儿子,赠诗“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吾儿愚且鲁”。首创东坡肉、东坡鱼、东坡汤。致力于瑜伽与炼丹。

48岁

人到汝州。拜访并宽恕晚年的王安石。

49岁

得太后恩宠,连升三级。

50岁

给皇帝当老师,可惜后来事实证明皇帝对他并不好。换了一套市中心的房子。提醒自己,应该想想,生命的末端能带什么走。

53岁

二到杭州,出任太守。主持疏浚西湖、兴建医院等重大民生工程。

57岁

第二任妻子和皇太后先后离开,失去了生命中两个顶重要的女人。

59岁

朝云病逝。

60岁

远谪海南,“姑妄言之”的悲凉与孤独。

64岁

被允许可以随处居住。这一生最初和最后的喜悦都在写作上。

65岁

“岭南万里不能死”,今生的浩然之气已经用尽。作者:由妈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卷一:童年与青年(1036年~1061年)

四川乐山以北大约四十英里之外,是眉州的眉山镇,这便是三苏的故乡。父亲苏洵,字眀允,长子苏轼,字子瞻,次子苏辙,字子由,位占唐宋八大家三席之地。苏轼出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祖父是个不识字的老汉,高大英俊,身体健壮,慷慨大方,酒量极大。父亲苏洵,天性沉默寡言,气质谨严。四川人自古就有吃苦耐劳,自持自治的精神,而又机警善辩。苏轼六岁入学,从小就显露其绝顶聪明;十一岁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此时正是其父苏洵赴京赶考铩羽而归之时。然而,苏洵并没有因此丧失对儿子高中的希望。在苏家,和苏轼一起长大一起读书而将来也与他关系最密切的,就是他弟弟苏辙。他们兄弟之间的友爱与以后顺逆荣枯过程中深厚的手足之情,是苏轼毕生歌咏的题材。(PS:原来苏小妹是杜撰的,根本没有这个人,我竟然蒙在鼓里这么多年....)苏轼十八岁时,娶王弗为妻。二十岁时,父子三人一同赴京赶考,苏轼和苏辙都考取了进士,正当他们兄弟二人要开始在官场上大展雄图之时,母亲突然病故,父子三人急忙返家,居丧守礼。居丧守礼的蛰居生活,是苏轼青年时期最快乐的日子,他经常到青神岳父家去游山玩水。等到居丧期满,苏家再度启程入京,沿途长江三峡,景色壮美;苏轼一行人吟诗作对,寻幽访秘,好不惬意,在经历千辛万苦之后终于次年二月抵达京城。三人都谋得官位,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

想象着林语堂先生笔下险象横生的三峡之旅,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毛泽东所写《水调歌头游泳》中的诗句: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如今的三峡,想必少了几分险峻,多了几分壮美了吧。

卷二:壮年(1062年~1079年)

苏轼携妻儿到凤翔(今陕西西部)当府判官,弟弟和父亲留京。苏轼年富力强,判官之职又无繁重公务,他有时觉得做官生活并不那么美妙,有时却觉得欣喜振奋。苏轼坦白直爽,甚至有时急躁火暴,平时精明的妻子在提醒丈夫有知人之明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自古就有幕后听言的美谈流传下来。仁宗嘉祐九年(1064年),苏轼解除官职,次年正月,举家迁返京都,新主英宗任命其在史馆任职。那年五月,妻子以二十六岁之年病逝,遗有一子,年方六岁。妻子的去世让苏轼非常伤心,在其去世十年之际,苏轼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悼亡诗《十年生死两茫茫》。祸不单行,在妻子去世的第二年,父亲也病逝,苏轼兄弟二人立即辞去官职,千里迢迢将父亲和妻子的灵柩运回四川眉州故里,埋葬在祖茔,并为其父立庙以作纪念。居丧期满后,苏轼续娶前妻的堂妹王润之,于神宗熙宗元年携眷返京,却不曾想到这一别竟是与故里的诀别,一生再也没有踏入故乡一步。因为他们一抵达京城,就都卷入了一场政坛的漩涡之中。

宰相王安石在神宗的支持下,大力推行新政变法。一意孤行的王安石虽然出发点是富国强兵,但是将国家财富集中在朝廷手中无疑是置百姓于水深火热。刚愎自用的王安石坚决清除阻碍其新政推行的障碍,在朝野上党同伐异。诸如司马光、欧阳修等大臣或遭黜离京,或请辞归隐,甘冒风险上陈万言书痛陈利弊的苏轼也立遭被贬为杭州太守。随着新政的不断推广,荼毒越深。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南岳华山山崩,天下大旱。郑侠,一个小小的皇宫门吏,抓住这次神兆之机,向神宗献上反映百姓水深火热的《难民图》,大为震动的神宗终于次日罢免王安石的相位,终止推行诸多新法。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确实是个美妙难言的都市。苏轼在这里发生了许多跟诗人、名妓、高僧有关的故事,杭州就像是苏轼的第二故乡。杭州人有南方人的轻松愉快,有诗歌,有美女,他们喜爱苏轼这位年轻的诗人,喜爱他的朝气蓬勃,他那潇洒的神韵,他那不拘小节的胸怀。杭州的美丽赋予了苏轼灵感,杭州温柔的美丽浸润他的心神。杭州赢取了苏轼的心,苏轼赢取了杭州人的心。然而即使是在天堂般的杭州,也不是遍地荷花牡丹的,苏轼也不能一直放声大笑,纵情高歌,一直月夜泛舟湖上。因为还有一万七千囚犯,因无力还债,因贩卖私盐正待审判;有蝗灾尚待扑灭,有盐渠尚待疏浚,有饥馑尚待调查。苏轼写戏谑讽刺诗,写启人灵思的山水诗,写荡气回肠的爱情诗。有的诗轻松愉快惹人大笑,有的诗辛酸凄苦令人落泪。可是在表面的嬉笑欢乐之下,在筵席的戏谑打趣之下,却是一片不安、失望、忧伤,甚至是恐惧的气氛。

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在杭州任期届满,因为弟弟苏辙在山东济州任职,苏轼请调到山东密州做太守。苏轼一家人北上,其时妻子已经买了一个十二岁的丫鬟,名叫王朝云,这个丫鬟便是以后陪伴苏轼后半生不离不弃的伴侣。密州很穷,与杭州有天壤之别,举一词为证。有一次高中语文考试考的古诗词是苏轼所写的《蝶恋花密州上元》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面。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可恨的我当时竟然没有看出词中拿杭州的上元节盛况和密州上元节的寂寞冷清作对比,我想,要是我当时就已经读过《苏东坡传》,估计也不至于拿零分了罢。这时候,王安石已去职,吕惠卿当权,百姓依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是苏轼最难过、最沮丧的一段时光,也正是在这最难过的日子,这位大诗人写出了最好的诗歌。在这一时期,他的诗才达到完全成熟的地步。愤怒和苟酷的火气已无,只剩下安洋平和与顺时知命的心境,甚至他对大自然之美的喜悦与生活中的乐事的享受,也比以前更洒脱而不执著。也正是在密州,苏轼想起了不能相见的弟弟,于熙宁九年(1076年)写出了公认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熙宁九年年底,苏轼调任徐州太守。徐州是个大城市,地控鲁南,一向为军事要冲。徐州位于河畔,南部高山耸立,下有深水激流在城边流过。苏轼刚到任三个月,黄河洪水就来到了徐州。苏轼奋不顾身,与众人一起抢救城池,住在城墙上的棚子里,数十天都没有回家过夜。经过四十五天的鏖战,洪水终于退去,百姓欢天喜地,苏轼在城墙上建起了黄楼以作纪念。苏轼名声日大,以中土鸿儒之冠为远近所知。欧阳修去世后,文坛盟主之名便落在苏轼头上。

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调任江苏湖州。苏轼刚刚到任,朝廷上的小人终于无法忍受苏轼一直以来对他们的讽刺和抨击,他们四方收集苏轼的诗词,伪造证据,将苏轼逮捕,关进御史台的皇家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经过众人坚持不懈的营救,苏轼最终免去死刑,贬至黄州,充团练副使,但不准擅离该地区,也无权签署公文。弟弟苏辙也受牵连,贬至高安。

卷三:老练(1080年~1093年)

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在汉口以下约六十里处。苏轼从现在起,由情势所迫,要从士大夫一变而为农夫,由气质和自然的爱好所促使,要变成一个隐士,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他过去原想弃官为农,没料到现在被迫为农;他过去用官家的俸禄养家糊口,现在他才真正知道五谷的香味。大约也是在此时,苏轼收朝云为妾,这种将丫鬟收为妾的行为在古代是很常见的。元丰六年(1083年),朝云诞下一子,名曰遁儿。在遁儿生下三天举行洗礼之时,苏轼作了一首自嘲诗《洗儿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苏轼这时候衣食足堪自给,心满意足,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像田园诗人陶渊明。苏轼这种解脱自由的生活,引起他精神上的变化,这种变化遂表现在他的写作上。他讽刺的苟酷,笔锋的尖锐,已经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诙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也正是在这时候,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笔下最精的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在黄州的这段时光里,苏轼开始钻研佛道和瑜伽,也孜孜追求炼丹,以期长生不老。

说来有趣,苏轼总能得到历朝皇后的荫蔽。在苏轼时代,四个皇后当政,都极贤德,并且有的非常出色。神宗驾崩后,新主哲宗即位,年方九岁,由皇太后摄政。皇太后即召司马光还朝当政,将政令改弦更张,王安石的一切政令全予以中止或径予废除,元祐年间这新的一段开始了。苏轼应诏还朝,八个月内连擢三次,官居翰林,可谓急剧得势,其年四十九岁。正是在这段时间里,苏轼在中国画上的天赋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不仅创造了他有名的墨竹,也创造了中国的文人画。他和年轻艺术家米芾共同创造了以后再中国最富有特性和代表风格的中国画。作为一个诗人画家,苏轼有意躲避政治,而政治偏要找他。宰相司马光去世后,朝廷朋党之争愈演愈烈,逐渐形成以理学家为首的朔党、洛党和以苏轼为首的蜀党。苏轼多次请求外放不得后决定要挺身而斗,以坦诚的态度向皇太后说别人不敢说的话。他力争广开言路,在争取废除青苗法之后,又向朝廷之腐败无能进军,想从根本上改革国家的吏治。在这两年中,苏轼以其强烈的名士本色,坦直无谓的言论,得罪了许多人,成了朔党、洛党甚至是王安石余党的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苏轼厌倦了驱赶这些苍蝇臭虫了,他觉得自己彷佛正走在群蛇滋生的阴潮的山谷,他决心要逃出去了。

在他坚持的请辞之下,元祐四年,朝廷终于允其所请,任命他为龙图阁学士,出任杭州太守,领军浙西。这是苏轼第二次出任杭州太守了。苏轼全心全意从事工作,他用皇太后的恩宠,请求特别拨款,进行重要的革新方案。在短短的一年半之间,他给全城实现了公共卫生方案,包括一个清洁水系统和一座医院。他又疏浚了盐道,修建西湖,稳定谷价,不惜与朝廷意见相左,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只身展开救济饥馑的工作。只是他所做的事情尚未完成,却又被召至京都充任翰林学士了。虽然改革吏治失败了,虽然没能在一场大饥荒来临之前力挽狂澜,但是由于苏轼的奋战不懈,他把老百姓从王安石新政的恶果中救出来了。

苏轼一回到京师,迎接他的是政敌一连串的攻击批评之声。其时弟弟苏辙官居尚书右丞,还有谣传说皇太后要让苏轼做宰相,政局对于朔党等极为危险,他的政敌非要和他决一死战不可了。然而苏轼别无所求,还是一个劲地恳求外放,终于三个月后外放到颍州为官,继续着他未完的任务。元祐六年,又是五谷不登,饥馑灾情愈发严重,苏轼使出浑身解数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在他坚持了一年的上表下,朝廷终于元祐七年正式下令宽免了许多公债,压在百姓肩上的负担稍稍减轻了。

卷四:流放岁月(1094年~1101年)

元祐九年,苏轼的妻子王润之去世。接着皇太后的去世成为苏轼没落之始,也是她当政期间那些贤臣的没落之始。哲宗虽有些艺术天分,但在别的方面的很轻率鲁莽,脾气暴躁,性好女色。因为元祐年间,士大夫上表劝他不应当沉溺于女色,应该研求治道,好学深思,因此小皇帝对元祐这些儒臣早存厌恨之心。果然,皇太后一去世,章惇官拜丞相,他立刻将往日的狐朋狗友都召还京都,畀予重位,苏轼就成了贬谪到广东高山大庾岭以南的第一人。苏轼现在要跋涉一千五百里,自中国的北部到中国的南部。他觉得他一生只是一站一站地往前走,而现在只是在他人生旅途中的另一步,这旅程是他呱呱落地时已由神灵决定,不过到现在他才充分明白罢了。在他五十七岁时,他已经饱历命运的荣枯盛衰,现在命运的转变,在他也不以为奇了。命中注定他最后要完全与政治断绝关系,要符合他的夙愿,使他去度求之已久的常人生活。他现在向前行进,无忧无惧,心中一片安谧宁静。正当他以为自己晚年可以安居在惠州之际,章惇又将他贬到更远的海南岛去了。哲宗在元符三年(1100年)去世,徽宗即位,新皇太后摄政,元元祐大臣一律获得赦免。苏轼在北归途中染病,死于常州,享年六十四岁。

喜欢《读苏东坡《贾谊论》有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苏东坡传有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