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朗读者丛书读后感

朗读者丛书读后感

《为爱朗读》读后感。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我们在读完一本中外经典名著后,往往会发现自己身上的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由于人们对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每个人看完中外经典名著后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为了可以记住当时读完书后的所思所想,就必须写一篇读书笔记。那么,现在你是否对写读后感而一筹莫展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为爱朗读》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为爱朗读》主要内容:女儿是父亲注定失去的珍宝,在她长大之前,如何好好参与她的人生?作为一个孤独的单亲父亲,他最大的财富是整整一个图书馆的书。他承诺每晚给女儿朗读经典,给予她超越寻常孩子的生命的丰富。长大后的女儿用文字记录了这段传奇的成长故事,将父女深情和对书的挚爱传递出去在中国,许多相依为命的故事,多是以孤儿寡母为对象,笔调也多是凄苦情深。一般来说,都是母亲很坚韧、儿子很勤奋,最后终于拨开云雾见月明,儿子出息了、母亲安心了,双双扬眉又吐气。而这本书,对于上述情形,完全是一个颠覆。主角不是母子而是父女,笔调也不是凄苦情深而是温馨有爱。或许,这种现象也体现了中外教育理念的一种差别。一个父亲和一个女儿用不间断的3218天了创造了一个阅读奇迹连胜计划。父亲每晚为女儿朗读经典,女儿依偎在父亲身边静静倾听诚如封面推荐那样,父亲用朗读打败时间,成就女儿生命的丰富;女儿用倾听放慢成长,驱赶父亲注定的孤独。他们用这种独特的方式传递情感和心意,相互支撑相互扶持。这本《为爱朗读》就是女儿回首与父亲的连胜计划,写下的许多记忆的片断:有脆弱的时候;有特殊的日子;有分享的时刻;有人生中的第一次开心与不开心,好办与不好办的任何事情,他们都可以通过他们独特的方式阅读从容应对。除了温馨感人的阅读故事之外,父女两人相处的方式和态度更让人启发、发人深省。眼下的社会,离异和单亲的家庭明显增多,与传统的三口幸福之家相比,这些家庭在很多人眼里是不太幸福的。其实,有时真让人想不明白,为什么一定是三口之家才会幸福呢?!当然,三口之家是一种人伦的常规模式,但是如果没有这个常规模式为前提,就不能有幸福的家庭生活了吗?母子、父女就不能温馨快乐地生活吗?对于这样的问题,可能很多人的答案是否定的。
然而,作者父女的阅读故事给了我们新的启示。我想,这本书将会成为一种经典和标志,它所传递的愉悦信息或许可以让更多的单亲和离异家庭能够放心释怀地追求轻松快乐的家庭生活,或许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扩展阅读

观《朗读者》有感


观《朗读者》有感(一)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题记

有人说,阅读一本书就是同书的作者进行一场精神上的交流,那么听一个人朗读,便是在听朗读者诉说过去的故事。

最近,我看了央视大热的一档节目《朗读者》,节目中的嘉宾在朗读着一篇篇优美的文段,同时也带来了他们各自的故事。他们来自各行各业,聆听他们故事的同时也让我得到了一点启示。

最让我深受感动的是许渊冲老先生。许老先生是一位翻译家。他的成就可以用“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来概括。这句话乍听起来好像并不稀奇,但真正去了解却让人大为惊叹。他是迄今为止唯一个将《诗经》翻译成英文法文的人。他还将《楚辞》、《唐诗三百首》、《牡丹亭》等中国古代诗词作品翻译成了法文。2014年8月2日许老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学翻译奖,是首位获此殊荣亚洲翻译家。

来到《朗读者》这个节目的时候,他已经96岁高龄了,满头银发,看上去精神矍铄,从他的言谈举止中可以看出他仍然对生活充满着热情。虽然快成百岁老人了,但他的心却是年轻的,感情是充沛的。回忆起70多年前的往事,并朗诵诗歌时,仍激动得热泪盈眶。我仿佛看见,这个白发苍苍,满脸皱纹的耄耋身体里有一个朝气蓬勃的灵魂正满怀激情为我们朗诵。

许老不仅精神上像个年轻人,在他的翻译事业上也仍然保持着年轻人的拼搏精神。他已经获得了翻译界的最高奖项,又是这般高龄,按说早可以颐养天年。但他没有,许老还正在翻译《莎士比亚全集》,并计划在一百岁之前翻译完成,也就是四年之内还要翻译30本书。为了抢时间,跟时间赛跑,他现在每天工作到凌晨3.4点钟,这是一般年轻人也很难做到的。用他的话讲就是白天不够用,向夜晚借几点钟。他开玩笑地说;“我现在是能活一天算一天,不敢奢求。”

歌德说:“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许老已经为这个世界创造了一笔巨大的文学财富。但他仍争分夺秒,永不停息,尽可能多地去翻译更多的作品,是因为他无比的热爱自己的事业。翻译对他来讲是一种别人无法剥夺的精神上的快乐,是他自己喜爱的价值。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许老就是这样的学者。

由许老我不禁想到了鲁迅先生,先生患了肺病。医生嘱咐他要多休息,但他仍不停地努力工作。别人认为他不在乎自己的身体,他解释说其实并不是这样。他知道自己不可能长寿,想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在我的脑海里,鲁迅先生和许老的影子重叠了。他们都是高尚的人,是无私奉献的学者,他们都喜爱自己的价值,并且,用这价值给社会创造出精神的宝藏。我们也会铭记这些闪闪发光的名字。

如果我们想要自己的一生回想起来还有一点价值,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的话,那么就让我们现在开始努力学习,完成学业,以便我们长大后能为社会尽可能多地创造价值。

观《朗读者》有感(二)

周六晚八点,我准时打开电视,观看《朗读者》。

这是第一期,也是我和《朗读者》的第一次“遇见”。就像董卿阿姨在节目开始的时候说的那样,有的时候,就算遇见也没有什么印象,有的“遇见”却会从此改变我们的生命。这改变生命的“遇见”,濮存昕就经历过。他小时候是一个残疾的孩子,被同学嫌弃,体育课上跑步的时候,也没人愿意和他一组。同学们甚至还给他起了个绰号——“濮瘸子”。我想,那时候的他心中肯定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幸运的是,他遇见了荣国威荣大夫,荣大夫为他做了整形手术,那是他生命中的转折点,他从此可以和正常的孩子一样了!可以跑、可以跳了!这对荣大夫来说,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手术,是他做的许许多多的,手术中的一个,也有可能他对此毫无印象,但对濮存昕来说,这是他生活中最美的“遇见”。他朗诵了老舍散文《宗月大师》节选,内容讲的是老舍对曾经将自己领进学堂的刘大叔的感恩之情。我想:我也会对帮助过我的人心存感激。

还有蒋励,他和他的三个同事都曾担任过“无国界医生”,在战乱和灾难中救死扶伤,平均每天接受四十个新生婴儿,在工作中,他们随时“遇见”生死。《答案在风中飘扬》让我们明白平静的生活多么值得珍惜。柳传志“遇见”失败,许渊冲“遇见”古今中外文化的碰撞……

遇见,是多么美好,愿我们的一生中,都拥有无数次美好的“遇见”。

观《朗读者》有感(三)

别丢掉

继《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十三邀》之后,遇见了《朗读者》。

感慨于一对平凡夫妇的鲜花山谷,那是一个承诺,情比金坚,上天都用满山谷的鲜花来馈赠,他们朗读的朱生豪写给宋清如的情诗,最爱那句:我一天一天明白你的平凡,同时却一天一天愈更深切地爱你。

感慨于张梓琳作为一个普通妈妈对新生女儿的爱,作为一名老师,感觉自己的母爱总比同龄的女生来得更早一点,在他读到:小布谷,愿你慢慢长大。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

突然热泪盈眶,想起了我的学生,每每他们坐在教室里,睁着眼睛看着我的样子;每每他们坐在那里时而沉浸于学习,时而嬉笑打闹的样子。突然也想起了另一个人,现世残酷,我们都在其中,可总有人比我承受的要多。我也想把这段话送给他,愿他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尽管现世残酷,全然不会是像我期望的那样,可是我仍然祝福并期望着。

让我最喜欢的一段便是最后董卿采访许渊冲先生。感动的地方很多,就说一点,当老先生念到那林徽因《别丢掉》的一句: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他热泪盈眶,感情充沛,脑海里一定回忆着当年的场景,那份情怀,那份深情,无不让人动容。我深深地明白,这就是文学的力量,这就是诗歌的力量,它的美,渗透在内心,跳动的文字不断敲打着日渐麻木的心脏,即使在你深受伤害时,它们寂静无声地与你为伴,成为你生命的慰藉。

友人说,你写诗吧。我说我没有诗人的天赋。我就做一个旁观者,感受者。我感恩文学给我心灵的馈赠,感恩生活给我的滋养,感恩身边与我为伴或匆匆擦肩的人们给我的喜怒哀乐,感恩那个给我期望的人,如果可以我想希望他可以感受到我的感恩,给他一点点安慰,作为朋友的安慰。

我也希望我可以把我收到的馈赠分给我身边的每一个朋友,希望我的学生可以不功成名就,可以不家财万贯,但要做一个有温度的人,做一个有自我的人。感受生命的喜怒哀乐,别丢掉自己的心,去追赶心中的太阳。

别丢掉

林徽因

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现在流水似的,

轻轻

在幽冷的山泉底,

观书有感古诗原文朗读


观书有感古诗原文朗读

观书有感

作者: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

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镜。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那(nǎ)得:怎么会。那:通“哪”,怎么的意思。清如许:这样清澈。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赏析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物流业年终工作总结 下一篇:销售早会小故事及感悟

朗读怎样做到富有感情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和教学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师越来越意识到朗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作用。“书声琅琅”已成为不少语文教师所追求的理想语文课堂情境。一些研究显示,有80%多的阅读课让学生朗读的时间在5分钟以上。尽管学生朗读的时间越来越有保障,但朗读学习的成效,即朗读的质量,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朗读教学的具体问题表现为:其一,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经过若干遍的朗读感悟之后,仍然读不出课文人物或作者的感情色彩,朗读效果干巴巴。其二,教师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普遍表现出空泛和缺乏实效性的特点。

文章发乎于情,学生在诵读中语气的流露,情感的表白,就是对文本解读最好的体现。我们的语文教材编写的所有文章,其中有一个共同的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是由于学生知识的局限以及生活经验的缺乏,通过自读课文很难做到有感情地朗读。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我们教师要想尽办法,调动学生思维和情感的直接参与,使学生把文本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进而真正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主义的理解,能够深情地朗读出个人的体验。以下几点就是我这几年教学以及听课后所得。

一、比一比,道是无情却有情

在学习《珍珠鸟》这课时,我用小黑板出示了以下两个句子让学生朗读比较。①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②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真好!通过比较,学生马山体会琢磨出作者为什么要把“真好”这个词作为独立的一句话放在最前面。“真好”一独立放前,就强烈的流露出作者对珍珠鸟的无比喜爱之情。他有点迫不及待地要把这种喜爱的感情表达出来。在理解情的基础上,学生们再读这一段话,就充满了强烈的喜爱之情。真是道是无情处却有情啊!

二、紧抓语言训练,字字悟情

众所周知,语文学习需要经历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于永正老师在教授《秋天的怀念》这一课时,就训练学生咬文嚼字,品中悟真情。以下就是他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下面让我们聚焦这些细节。透过这些细节,可以看出母爱究竟是什么。母亲看到儿子砸玻璃摔东西,为什么不制止反而躲出去?为什么躲得远远的不让儿子看见?

生:因为她怕儿子的心灵会受到更大的伤害。

师:还有吗?为什么不制止反而躲出去?

生:母亲想让儿子把心中的苦发泄出来。

师:说得真好。“泄”字保留,这个“发”字该一下。

生:宣泄。

师:送给他掌声。是啊,母亲知道儿子这时候需要宣泄。一个“躲”字说明母亲对儿子怎么样?

生:说明母亲对儿子非常了解。

师:非常好,能不能换一个字?

生:理解。

师:掌声。也把掌声送给他(指前一个学生)。没有了“你”的了解就没有“他”理解。透过一个“躲”字可以看出,母爱是理解。泰戈尔说过:理解是爱的别名。没有理解就没有真正的爱,任何爱都包含着理解。把书拿起来,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于老师以起睿智的语言,紧扣语言文字重锤敲击,时而激励,时而纠正,时而巧点,时而妙拨,读中品,品中读,让学生在咬文嚼字中真切地品悟真情,让学生在文本的对话中一步步走进作者的心灵。

三、超越文本,想象生情

有时由于表达的需要,文本中会留下许多“空白”。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空白”,挖掘“空白”,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从“单北的文字中读出话外之音,言外之意,在简洁的语言中读出生动的内涵,真挚的情感。以下是我们学校朱春兰老师教授《爱如茉莉》这一课的一个片段:

师:第8自然段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爸爸对妈妈的爱?

生:爸爸没有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

师:是啊!爸爸走进家门没有看到妈妈,他会怎么问?(师生模拟角色对话)

师:映儿,你妈妈呢?

生:妈妈有事出去了。爸爸,你肚子饿了,快来吃饺子吧。

师:你妈妈出去有什么事?咦,怎么会是买的饺子?

生:妈妈最近很忙,没来得及自己包饺子,就买了现成的。

师:不对。映儿,你妈妈再忙也会自己包饺子,她知道我不喜欢吃现成的。快说,你妈妈到底上哪儿去了?出了什么事?映儿快说……

《爱如茉莉》一文的众多细节中,爸爸“没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言……”是文本中的“空白”,仅从文字表面理解会感觉表达的“苍白”,但其背后有着许多动人的故事,有着许多生活的场景,也有着许多感情的再现,作者惜墨如金,仅用一句话简单带过。朱老师教授时独具匠心,通过师生对话,引导学生超越文本,想象生情。

有感情地朗读不仅仅是阅读教学的一项目标。朗读能力的形成与识字教学、口语交际训练,以及阅读教学中的阅读方式、读书方法等均有密切的联系。对学生的朗读要求和指导不能停留于通过简单的模仿和低水平地重复读来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指导需要兼顾自主感悟和对朗读技巧的理性分析,还需要联系语文课程和教学的其他相关领域做整体设计和实施。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指导的时候应该紧抓语言训练的主线不放,紧扣教材的特点,才能扎实地做到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教育为谁读后感


教育为谁读后感(一)

胡荔枝

这个寒假有幸读到李老师的《教育为谁》这本书,受益匪浅,感受颇深,下面就书中的内容以及个人的教学经历来谈谈我的感想。

有关于书中提到的什么是"好课堂"这一观点,根据我们以往的理解,一般说一堂课好不好,要看老师讲得生不生动,内容丰不丰富,学生气氛活不活跃。而关于好"好课堂"标准或特征,已经有许多老师和专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概括——这个"原则",还有那个"维度",还有各种"生成性""互动性"之类等等。这些概况丰富了我们对好课堂的理解。但李老师却根据自己的课堂实践,为"好课堂"的标准提供了一个朴素的理解:所谓"好课堂",就是"有趣"加"有效".有趣,就是能吸引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兴趣盎然,心情愉悦,如沐春风,觉得实践过得很快,下课后盼着第二天再听这位老师的课。有效,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学生有成果——无论知识的,能力的,情感的,思想的,总之有收获。有趣,是手段;有效,是目的。如果只是有趣而没有效,课堂就成了看小沈阳,搞笑而已,.但如果课堂无趣,只追求所谓的有效,一味地灌输,这样的课学生不爱听,也很难达到真正的有效。

教书几年来年,我也有深刻体会。一节课讲得好不好,从学生的表情上就可以看出来。一双双眼睛注视着你的话,说明这节课是很成功的。课堂有趣真的很重要,不管你这节课讲得再好,如果学生不爱听,甚至没兴趣听,那么你也是不成功的,因为学生根本就无法吸收到你所传授的知识,你讲了也是白讲。所以,要使学生能吸收你所传授的知识,你就要让你的课堂变得有趣起来,从而才能吸引学生听你的课。这个是事实,以往很多教师的教学都是灌输式的教学,课堂都是老师"教"的课堂,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机会非常少,虽然学生的成绩也会提高,但是,看到的却是学生的固定思维,很少有自己的主观思想,缺少创新思维,从而造成了学生思维的不活跃,就很难有新的突破。但是近年来也有不少老师在新课标的改革下,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从教师的教变成了学生的学,让学生不断自主学习创新,不断地打破了常规。

顺着"好课堂"的标准,李老师认为,所谓"好教育",就是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教育。

有意义,是站在教育者的角度说的:我们的责任、使命、理想,我们的教育目的,我们要传递给学生的真善美品质,还有要培养的公民意识与创造精神,以及要点燃的思想火花与要拓宽的海洋般的开阔胸襟和视野……有意思,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说:情趣,浪漫,好玩儿,妙趣横生,其乐融融,心花怒放,欢呼雀跃,心灵激荡,泪流满面——或是教室里老师讲的一个跌宕起伏而又感人肺腑的故事,或是师生之间在田野上的追逐以及让风筝在蓝天写诗……李老师把"好教育"归纳为是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教育,从教师和孩子的角度阐述得如诗如画。确实,我们经常都会说教育的意义是什么,其实也就是从我们老师自身出发而已,考虑我们所教的内容是否有意义,学生所学是否有意义,从而就经常会导致了我们的教育只有乏味的"意义"而没有"意思".李老师所说的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教育才是完整而完美的教育,就是说我们的教育要符合儿童心理的趣味,在孩子的童年多给他一些有"意思"的东西,才能让每个孩子的童年丰富多彩。让教育"有意思",其实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倡的,让教育的痕迹尽可能淡化:"在自然而然的气氛中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是这种影响产生高度效果的条件之一。换句话说,学生不必在每个具体情况下知道教师是在教育他。教育意图要隐蔽在友好和无拘无束的相互关系气氛中。"

我们要尽可能在友好、和谐,充满正能量的环境下,去渲染学生,去陶冶学生,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学到做人、做事、生活的知识,这才是成功而有效的教育。

教育为谁读后感(二)

利用暑假时间我拜读了李镇西《教育为谁》这本书,看到这个名字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教育为了学生,读完这本书以后让我明白了,教育要扎扎实实,不搞一些为特色而推出的"特色".

教师的本质工作就是要上好课,从书中我明白了好课堂就是"有趣"加"有效".如何才能到达"有趣"方式可以有很多:语音的诙谐风趣,让课堂妙趣横生;将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觉得学知识其实就是学生活;引导课堂讨论甚至争鸣,让学生的思想碰撞;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这些都能让学生感到课堂有趣,因而全身心地投入。

如何才能达到"有效"方法和途径有很多,最重要的是把教师的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而所谓学生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彼此互相讲解知识的过程,因为最好的学习,就是给别人讲,这是个常识。我们都把这个常识忘记了,不停地给学生讲,却不让学生讲,于是老师怎么讲学生都记不住。我们要利用这个常识,让学生在课堂上不停地给别人讲,成绩就会提升。

好教育就是"即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教育,有意义,是站在教育者的角度说的:我们的责任、使命、理想,我们的教育目的,我们所要传递给学生的真善美品质,还有要培养的公民意识与创作精神,以及要点燃的思想火花要拓宽的海洋般开阔的胸襟和视野。有意思,是站在孩子们的角度说的:情趣、浪漫、好玩儿、或是教师讲的跌宕起伏而又感人肺腑的故事,或是师生之间在田野上的追逐以及让风筝在蓝天写诗。让教育有意思,其实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倡的,让教育的痕迹尽可能淡化:"在自然而然的气氛中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是这种影响产生高度效果的条件之一。教育的意图隐蔽的越好,教育效果就越佳。不动声色,不知不觉,这些都是教育的艺术,也是教育的境界。

最好的教,就是让学生学会学,最好的学,就是让学生给别人讲,现在各种名目的自主学习课堂,只要学生动起来,教育才能"高效。

书中通过李镇西在他乡感悟,让我明白了我们的教育理念并不落后,我们就差在了行动上,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强调"以学生为本",这个观念领先,甚至可以说超前,大概十年前,我国开始新课程改革,于是"新课改"成了中国基础教育最响亮最时髦的词儿。当时为了转变观念,有相关部门还出版了一本一名《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书,课堂上平等相互的师生 学生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但是三十年过去了,中国的课堂基本上还是独统天下。

中美差异主要是观念,而是行动。中国的教师:只说不做,也不特别准确,其实我们不少课堂也很精彩,但这样的课堂大多数是公开课或课堂大赛,每当这时,课堂总是学生快乐的天堂。教师精心设计如何让学生动起来,每个环节都尽量让学生活动,而且这些活动还不单一,安排有讨论、辩论、表演、小组合作、学生上讲台??这样的课往往高潮迭起,然而平时每一天的课并不是这样的,如果天天这样上,还不把教师和学生累死。所以同样的是做,美国是常态,中国是特例。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为爱朗读》读后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朗读者丛书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