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1500字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1500字

爱心成就温暖家庭 ——读《奋发向上 崇德向善》有感。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中外经典名著。在我们阅读完一部文学作品时,心中就会产生很多的想法。为了以后回想起当初阅读时的感想,我们可以写一篇读后感。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有请阅读小编为你编辑的爱心成就温暖家庭 ——读《奋发向上 崇德向善》有感,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向上,就是向高处攀登;向善,就是向高尚进取。意思就是:不断进步,做有道德的人。

怎样才能做一个不断进步,有道德的人呢?这就要求我们对做人做事有一个正确的看法。这个正确的看法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们国家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有一个取向,这个取向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有一个准则,这个准则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奋发向上 崇德向善》这本书里,就有为了国家的富强文明,努力奋斗的人,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如: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为了祖国的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无怨无悔;飞天嫦娥刘洋,为了祖国的发展,艰苦奋斗,最终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女航天员,去探索美丽的太空;维吾尔族妈妈阿尼帕,养育19个不同民族的孩子,成就了孩子的未来......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养育19个不同民族的孩子的最美妈妈阿尼帕。她和丈夫养育的19个孩子中,有10个孩子是他们收养的孤儿。在这个大家庭中,有维、哈、汉、回4个民族。1963年,哈萨克族邻居牙和甫夫妇相继去世,撇下了3个孩子,阿尼帕十分心疼,就把他们接到自己家里来抚养。14年后,11岁汉族小姑娘王淑珍父母相继去世,兄妹4个流落街头,阿尼帕便又领他们回家了。几个月后,金海、金花、金雪莲3个回族孩子因父母病逝,成了孤儿,阿尼帕又义无反顾将这3个孩子接到家里。这个大家庭达到了21人口,这时也是阿尼帕家最困难的时期,夫妇俩没有被困难打败,他们在艰苦奋斗着,最终19个孩子长大成人了。

他们的爱心是多么伟大!正是因为他们的爱心,才让这些失去父母的孤儿得到了胜似亲人的爱,有了一个温暖的家,孩子们的未来也有了希望。社会缺乏的正是这种爱心,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心,那么社会就会变成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向社会奉献我们的爱心吧!

HdH765.cOm更多精选中外名著读后感阅读

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有感


对教师工作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读完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爱心与教育》,我被他的爱心所感动;被他的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事业中的行为所震撼,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自己是非常赞同这话的。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说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再恰当不过了!

李镇西老师对爱的执著深深打动了我。李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他也收获着学生的爱。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实许多老师都做过。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工作越来越没劲?这当然有本身素质的不同,但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执著,对爱的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职业。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老师对待万同同学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李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是啊,爱是我们的语言,和学生相处,只有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只有爱才能换来学生的真心和信任,成为真正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作为老师,你将你内心深处的爱心传递给你的学生了吗?自省过后,我发现自己做得的确不够。身为一名数学老师,由于带多个班,周课时也多,所以平均与每班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常常是这节课进这班教室,下一节又要到另一个班级上课。很少有时间和学生交流、谈心,所以学生对我也并不是特别亲近和了解,其实我是很爱他们的,我由衷地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为他们的失败而难过。但作为老师,我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可能太过追求在学生面前的 威严了。其实,“师生在人格上应是绝对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从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脸腮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

但是,教育仅有爱心也是不够的。 这一点,李镇西老师多年以前就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值得思考,然而正是这些问题,反衬出了李镇西老师的伟大,反衬出了李镇西老师的人格魅力!而我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也在想,其实这本书里面记载的许多案例,都有它具体的背景甚至特定的时代背景,而现在的社会又发生了许多的变化,刻舟求剑,胶柱鼓瑟式的阅读或许并不聪明,重要的是这本书里所体现出来的教育者的爱心,教育者对教育这一份深沉的思考,教育者对大写的人的张扬,应该成为我们从事教育的这个群体的出发点。

教育的爱心是空气,是阳光,是土壤,是水源,是食粮,是布匹……你可以把它比喻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一切,而且绝不过份。所以,老一辈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读《爱心大使—丛飞》有感作文


读《爱心大使—丛飞》有感 

去年在电视上认识到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其中便有这篇文的主要内容: 

丛飞是位著名的歌手。如果按他每场商业演出纯挣上万元,他早已过上了富有的生活。但他却在10余年来对178个来自十多个少数民族的贫困生进行捐助。丛飞的做法使妻子接受不了,因而和他离了婚;年幼的女儿也抛给了他,过度工作劳累,让他得了晚期胃癌。他却因住院贵,而选择只吃药物控制病情;他有时借遍了所有人,也没人愿借给他这个“借钱鬼”……但丛飞从没想过放弃,也从没拖欠过一个孩子的学费。尽管他的固执得不到别人的理解,但他仍拖着病去演出挣钱…… 

丛飞有过一句格言:“只要给我生命,我就要奉献。有一年,我就奉献一年。即便我以后不能再唱歌了,我还可以演哑剧和喜剧,一样可以带给别人快乐”。正如丛飞的格言一般,他只懂得奉献,并不向他们索取回报。我觉得丛飞从他的语言和行为中都方显出他的英雄本色,当他把178个需要他的帮助学习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时,他并不感觉到自己多了份累赘而是发觉自己肩上多了责任。现在,丛飞已成为深圳的骄傲,更成为了中国人的骄傲。他让人们明白了人活着并不是有了金钱才叫做快乐,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一种快感。这才是人们所需要的一种人的真善美。 

我想这才是丛飞留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读《做温暖的教育》一书有感


上个学期期末的时候,学校领导向全体教工推荐了陶妙如老师的《做温暖的教育》这本书,她真的是一本很好的读本,无论是学生,或是老师,还是为人父母读之,都能荡涤心灵,净化灵魂。书中那些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师生之爱、同学之爱、父母之爱、朋友之爱、兄弟之爱……无不诉说着人世间最朴实、最纯挚的阳光之美。这本书以日记和书信的形式向我们叙述了她与学生们的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读完这本书,我又一次被故事及故事中的人深深感动、震撼……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故事是:在《老师的再次来访》中我感觉到陶老师每年都会去看望自己曾经教过的学生,甚至于每逢月考,他都会到校长那儿打听她曾教过的学生的成绩,有时还会站在校门口等着,检查他们的作业,看看是否做的认真,是否学习进步。我不知道这是一个具有怎么样博大胸怀的女老师,但我相信,这位女老师一定是全心全意地爱着自己的每一位学生,她真正把每一个学生都当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着,爱护着。然而这对于能做陶老师的学生来说又是多么幸运,什么是真正的大爱。怪不得那么多已经上了中学、大学,乃至成家立业了的人都忘不了她,常常回校来看望她。这也使我明白了:当陶老师生病的时候,他们会主动探望老师;当老师在教育他们的时候,他们是那么诚恳地接受。

让我感到温暖的还有这一幕:陶老师经常对她的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而且效果甚佳。有一个叫安利柯的男孩,进入高一时一般的班主任都不敢接受他,这个孩子太叛逆了,总觉得世界上的人包括自己的父母都厌恶他,安利柯的父母打算把孩子领回家的时候,陶老师说,让我来试试吧!陶老师从那天起就和这个孩子黏在了一起,近一个月内每天和他谈一次心,专门找这个孩子的优点,让孩子找自己的缺点,谈谈做父母的不易,慢慢的安利柯变了,特别是在一次月假的晚上,安利柯听到了自己父母的一些谈话,他隐约感受到家里有困难了,也第一次感到父母原来不是不关心自己,自己家里有困难,父亲有病,他哭着向父母认错,从此他把原定说好要买的东西都不要了,并提出勤俭过日,还后悔自己平日的大手大脚,主动提出要为父母分担家务、减少麻烦。他的父母真的不敢相信自己的孩子转变这么快,父母拿着农产品去感谢她,陶老师说什么也不收,她说:“孩子考上大学再说吧!”三年后,这孩子不负众望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我不知道别人看了这一段会有怎样的感受,我却被这个善良的孩子深深感动,尽管这个孩子平日里也是过着养尊处优的日子,可一旦获悉父母有忧愁的时候,能主动担当,这对父母来说是多大的欣慰,当我在为这个孩子喝彩的时候,我更要为这对父母喝彩,为陶老师当初敢于担当而喝彩,她没有是这个孩子流浪于社会,难怪安利柯的父母说陶老师就是孩子的第二人父母。

当然,这本书还有很多令人感动的地方,只要你仔细的去品读、回味、就会有感动,就会有反思,一本好书就有这样一种魅力,她能给人无穷的精神力量,让人变得勇敢。是啊,温暖就是爱,温暖的教育就是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爱是情感的一种。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爱是学生的一种心理需要,教师对之于学生的爱,能给学生内心一种幸福的满足,它能够引起学生产生生理变化,表现出愿意趋近老师的意愿和行动来。所以它是沟通师生关系的纽带,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奋发成才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教师对之于学生爱的本质是什么?一般地,人们把情感分为亲情、友情、爱情三种,教师对于学生的爱,依本人之见,应类似于亲情和友情,或者介乎于二者之间,既把学生当朋友,又把学生当亲人。

在实际工作一个又一个春秋岁月,我带着这份爱,对它的重要性产生了真切感受并逐步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温暖的氛围是学生学习动力的良好环境。温暖的形式是学生学习动力的良好环境。温暖的本质是学生学习动力的切实保证。什么是真正的“师爱”?有人认为:教师对于学生的爱是热爱但不骄纵,尊重而不迁就,信任而不放任,严格而不苛求。我认为这些都是“师爱”的表现形式。“师爱”真正的本质是它的无私性和无条件性,既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亲人去爱,又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去交流。对于学生的成长充满期望,鼓励他们朝着教师的期望努力。在这个过程中你就会投入更多的热情,这时候,这种情怀就变成了空气,时刻包围着学生。

近二十年的教学生涯,让我尝尽了酸甜苦辣各种滋味,有过无奈,有过徘徊,但更多的是成功的喜悦。读了陶老师的书,我深深感到教育是一次没有尽头的爱的旅行,是一段温暖的路程。路途上你边走边看,每天都会有新的感悟而变得意义非凡!

读偷影子的人感悟亲情的温暖【精】


开卷有益,闲暇时读一本好书,添一份雅趣,长一份才智,享一份快乐。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可以学到很多,扩充自己的知识库,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这个作品的读后感呢?下面是读后感大全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偷影子的人感悟亲情的温暖”,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读偷影子的人感悟亲情的温暖【篇一】

开始我还在怀疑,这本书我又要用多久的时间去看完啊。结果读了几页,发现这正是自己喜欢的类型,果真对得起“一部令整个法国为之动容的温情疗愈小说”这个称号。全文作者用主人公小男孩的口吻叙述,风趣的写作风格,清新浪漫的气息和温柔感人的故事相互交织,足以唤醒人们童年回忆和内心梦想。涵盖了催人泪下的亲情、朋友相挺的友情和浪漫感人的爱情,一部典型的温馨之作。

主人公由于入学年龄小,经常受到欺负,而他也没有那份反抗的勇气,面对自己喜欢的女生伊丽莎白,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投入自己的死对头马格的怀抱里。受到好友吕克的鼓励与帮助,他意外地打败了马格,成功当上了班长。

一次意外,小男孩发现自己拥有可以偷走别人影子的能力。对于一个年纪小小的男孩来说,这无疑是件可怕的事。他害怕被别人发现小小的身躯却连着一个高大的影子。他想找人倾诉,而爸爸却在这时候离开了,留下自己和妈妈相依为命。他伤心并且自责着,认为自己是个没办法让爸爸快乐、让他愿意留下的没用儿子。认为自己要为爸爸的离开而承担责任。而另一方面,他明白自己已是家里唯一的男人,妈妈需要他,所以他知道自己应该坚强,还要变得强大。

某年灿烂的夏天,他在海边邂逅了克蕾尔,一位又聋又哑的女孩,却能通过放风筝在空中用手语表达。小姑娘长得很美,笑起来却发出鸭子一样的嘎嘎声。正是这个女孩,让小男孩朝思暮想,并与她分享了心中的秘密。青梅两小的年纪,彼此的初吻相悦。短短六天结下了一生的情缘。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主人公那段浪漫感人的爱情故事,其次就是他与朋友吕克的友谊。吕克儿时的梦想是当一名医生,然而受家庭条件的约束,只能继承父亲的面包店当面包师傅。主人公鼓起勇气找吕克的父亲谈话,并且为他争取到了追逐梦想的机会。不过后来,吕克发现那紧凑的生活并不是自己向往的,他决定回家继续当面包师傅。而吕克在主人公寻回心爱的女孩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朋友就是在你需要的时候,不管什么情况都会挺身支持你的人。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清楚自己的追求,并为此付出努力,时间绝不会成为一个有梦想的人的绊脚石。

读偷影子的人感悟亲情的温暖【篇二】

记得有一个成语叫做“形影不离”,形:身体。影:身体的影子 。指身体和自己的影子相依相伴,永不分不开,形容彼此关系亲密。

法国的马克*李维在这本书里,却把影子和形体分开了。不但如此,游离于身体之外的影子还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语言,在适当的时候还会表达自己的意向。

一开始看的时候,老觉得这本书只是一本儿童读物,充满了童贞和童趣。硬着头皮读,却越来越发现了它的与众不同:这是一本描绘心灵成长的图书哎~~

主人公曾经是个文弱的孩子,有点近视,有点内向。在学校生活中,时常要受到马格(校园生活中的暴力代表)的欺负;在家庭生活中,虽然受到了妈妈无微不至的关爱,但是随着同样爱他的父亲的离家而去,使他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以为是因为自己做的不好才造成这样的结果。

就是这么一个内心敏感而善感的孩子,他在渴望雄起,渴望友谊,渴望情爱中,无意发现了自己的特异功能:在强光下,可以能偷去别人的影子,跟随着原本的主人,窥视他的秘密和内心……

他没有为之兴奋,却因为环境和家庭的关系,陷入了深深的恐怖中。直到有一天,影子对他说:“为每一个你偷来的影子找到点亮生命的小小光芒,为它们找回隐匿的记忆拼图,这便是我们对你的全部请托。”从此,他的人生开始了改变。

小时候的故事有小道理,长大的故事有大道理。主人公在海滩上遇到了一个又聋又哑的小女孩克蕾尔,在生活中他得到了一个值得倾心的朋友吕克,在长大后又认识了美丽的苏菲……其中男孩的老友吕克在男孩的帮助下离开面包店踏上了自己向往已久的当医生之路,再到最后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还是面包师,并最终回到了面包店。这个故事很耐人寻味,有时候人们想象的东西并不一定是自己真正喜欢的,而真正喜欢的可能表面上又不是那么冠冕堂皇。其实职业本就无贵贱之分,能在工作中找到幸福才是幸运的。所以我觉得吕克做得很对,这也是他成长的象征。而男孩放弃苏菲,选择了克蕾尔则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这次体现在爱情上,感觉更加微妙和朦胧一些。苏菲是好好女孩,但对于男孩来说更适合他的则是克蕾尔。尽管多年以前,由于自己的错误判断导致做错了事,但是当男孩终于发现自己的过错和自己真正想要的女孩是什么样子时,他放弃了现在所拥有的,而是去追寻克蕾尔,尽管可能无果而终,但是他知道他必须得这么做。其实苏菲也是一样,这些年轻人都明白一个道理,就是要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另一半。

作品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美丽而凄婉的故事,满是爱情、友情还有亲情的纠葛,满是爱与被爱的感动。 “你偷走了我的影子,不论你在哪里,我都会一直想着你。”到最后,一段青梅竹马的故事,一个充满温馨的结尾,让我们为美丽的浪漫留下喜悦的泪水……

我们的影子在哪里?

它,也惦念着我幼小生命中的那个可爱的“克蕾尔”吗?

它,也牢记着我生命历程中曾经的那些感动吗?

它,也能遇到能读懂我心灵密码的知音吗?

“有些人只拥吻影子,于是只拥有幸福的幻影。”莎翁的这句名言精准的概括了整本书的主题和主人公们的行动。而本书带给读者的启发就是首先要确定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并去追逐,而不要在那些浮云和幻影上浪费时间。

读偷影子的人感悟亲情的温暖【篇三】

情人节窝在家里看这本书,每一个部分都很喜欢,唯一觉得有点遗憾的是结尾感觉有点仓促。

比我预想的要好得太多,本以为是个悲伤的故事,没想到会如此温暖,文笔也很细腻。其实我内心里多喜欢这样的人,能洞悉人心,给人温暖的人,又一次感觉到自己应该要变等更加明媚阳光,即使没有影子,也要多静下心,感受你关心的人真正想要说些什么。

有一次参加群友的换书活动,我推荐了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群友问我,你从这本书里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我当时不知该如何回答,看完这本书,我有了答案。

也许很多故事,并不一定要从中得到所谓的收获,只是需要静静的把它读完,在很多的情节里沉浸得不能自已,旁人不会理解为什么你会泣不成声,只有你自己明白为什么合上书,会感觉到无比美好。

我倒不觉得这是本爱情小说,描绘亲情和友情的部分更有人情味。还是摘录一点吧

“爱情里最需要的,是想象力。每个人必须用尽全力和全部的想象力来形塑对方,并丝毫不向现实低头。那么,当双方的幻想相遇……就再也没有比这更美的景象了。”

也许遇到过很多人,也曾真切的感受到过渴望,也知道你遇到的是难得的瑰宝,但你也清楚的知道,他终究不是你的克蕾儿。默契从来不需要语言,只是你遇到她,就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默契。

读偷影子的人感悟亲情的温暖【篇四】

“ 最棒的回忆就在当下,在眼前,而且这会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 ——偷影子的人 。

《偷影子的人》是法国作家马克李维的作品, 讲述了一段缠绵多年的爱恋,一段进行中的不完美爱情,偶然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机缘巧合下让我认识了这位大师。真正的高手,总是在平淡的题材中见真章,因为人人都有的经历,人人都体会过的情感,并不是那么好表达,如果不能让读者感同身受,就等同于失败。而马克李维,就是这么一个大师级的人物。

整部小说最喜欢的还是主人公的童年,如梦幻一般,充斥着画面感的文字带给我是一幅幅场景图,仿佛生活的蒙太奇,在他的视觉和感受中,自己童年的那一幕幕活灵活现的展现在眼前。回不去的曾经,也只因为曾经无忧无虑的美好,我们才一遍遍追忆。打动我的多是细节,好像里面的很多故事自己的童年也有过,或者是类似经历的。主人公因为 12 月出生早上了半年学,成为班级中最弱者 ,常常在 在班级里因为弱小受人欺负。而小主人公这种淡淡的忧伤却因为他可以偷别人影子读懂别人愁绪而转化为一种伸出援手的友爱,不自觉的将一种负担升华成美好。从伊丽莎白到克蕾儿,还有伊凡、马格、尼克简单的人物关系,因为影子勾画 出 一个丰富多彩的童年, 而 在这里, 我似乎也 读到 了我 自己。

当看完整本书的时候,感觉很温暖。作者仿佛把我的影子给偷了,向我诉说着自己的童年。我想,每个人的童年或多或少都会与《偷影子的人》里头的小男孩的童年有相似之处吧。看这本书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要及时行孝。里面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青少年时期,我们总梦想着离开父母的一天,而时间换来的却是父母离开我们了。于是我们就只能梦想着,能否有一时片刻,重新变回寄居父母屋檐下的孩子,能抱抱他们,不害羞地告诉他们,我们爱他们,为了让自己安心而紧紧依偎在他们身边。”想起小时候,每次生病时,妈妈总是会陪在我身边,在我床边照顾着我。每次遇到挫折时时,父母总是第一个担心我的人,他们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却从未要求过什么回报,只希望我们能健康地长大成人,能幸福地过日子,可是,我们渐渐地让父母淡出了我们的视线,但在父母的眼中,我们还是他们的全部。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不管你是十八岁还是八十岁,在父母的眼中,你永远都是小孩。并不是要等到长大了,有工作了,有能力去买礼物给父母用那才是孝顺,我认为多陪陪父母才是孝顺的最好诠释。

喜欢《爱心成就温暖家庭 ——读《奋发向上 崇德向善》有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爱心与教育有感15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