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000字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000字

《给年轻记者的信》读后感3000字。

托马斯·卡莱尔说过:“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想要在书籍中学习到新的知识,中外经典名著非常值得我们去阅读。在我们认真读完一部中外经典名著后,总会在其中品出不一样的思想。那么在读完一篇文章后,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给年轻记者的信》读后感3000字 ”,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教授、《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塞缪尔弗里德曼所写《给年轻记者的信》一书,感同身受。文章的思想太密集,为了阅读方便,摘引对我比较有启发的段落,加一些自己的感想,供同道讨论。
■不要认为新闻正在远离我们。传送媒介从纸张变成电脑,记者被重新命名为内容提供者但是好奇心、充满活力的研究、敏锐的分析和雅致的文风是绝不会过时的。它们越稀有,这些特性越弥足珍惜。
是的,新闻将永远存在。大浪淘去的只是虚假、浮华、无聊的新闻。海量信息中,真实、准确、正确的信息愈显生命力。长期提供这样信息的新闻从业人员终将获得报偿,不愿意这么干的人终将离去。这是时代对这个行业的淘汰机制。
■报纸是民主制度的《圣经》,人们根据报纸决定自己的行为。它是大多数人要读的严肃的书,是他们每天都要读的唯一的书。
有些理想化。能达到这个目标的报纸在美国也不多见。在中国更是凤毛麟角。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之作为目标。
■最有价值的是要有想象力、精神和勇气来充分探索事物的复杂性。要把成见搁置一旁,要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要相信还有另一种角度。重点在于要看到事物的复杂性,准备面对严酷的现实;要敢于打破常规,寻找隐藏的事物。
这一段似乎是专门为当今的中国记者而写的。当今中国,正处于这么一个复杂的时代。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歌德在《谈话录》中说过:我所以得天独厚,是因为我出生在世界大事纷至沓来、方兴未艾的年代,我一生躬逢其盛,有幸经历了七年战争,接着是美国脱离英国,后来是法国革命,最后又是整个拿破仑时代,直到这位英雄一败涂地,等等。从这个角度看,今天的中国记者,也是躬逢其盛。
■新闻事业是上帝的职业,因为没有其他工作能不断提醒它的从业者,不断对人类的恶善愚蠢和无尽的弱点予以关注。无论是采访国会还是镇委会,扬基队还是少年棒球联合会,好莱坞还是中学音乐剧,我们都在探究、理解驱动这个世界的本质力量。
作为新闻记者,我们探求的是人性周期表。每个生命,不管是著名的还是无名的,都包含基本的感情:爱或恨,雄心或懒惰,愉快或失望。我们需要深入挖掘来发现它们。
这一段话很励志。没错,这份职业辛苦、劳累、竞争激烈、不挣大钱,但不妨用这一段话来自我期许、自高自大一下。
■我肯定,像你一样,我被训练成只相信能被观察到和可定量的东西。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如果你的母亲说她爱你,你要去核实一下。
这不是对母爱的亵渎,只是极端性地说明为了探求真相应该付出怎样的努力。
■一个伟大的记者必须是一个伟大的心理学家。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伟大的新闻记者绝不会只停留在阅读报章杂志、收集新闻材料和收听新闻报道上,而会在文学、电影和爵士乐等伟大艺术中寻找养分和催化剂。
这是在说新闻可以从文学、艺术中获取养分。能做到这一点,就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不过,有些难。有这个能力的人,很多就不干新闻了。
■在新闻界,我只相信那些穿着磨损的鞋的人,这是进行调查的证明,显示了一个记者的事业心。伟大的新闻来自性格乖戾者、偶像破坏者、持不同政见者、个人主义者,他们坚持追求使他们着迷和使他们愤怒的东西,正所谓脚上带泥,才能留下印迹。
这一段是说记者两个最重要的特性:一是人格独立;二是要到新闻现场。
■你在做采访时,要运用你的全部感官。我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同事迪克布拉德,常常派他的学生去纽约烹制汤的厨房采访。当他们传回报道时,他仅凭一个理由就惩罚了他们,因为这些报道提到了贫困、慈善、肮脏的衣服、无光泽的头发和哭泣的孩子,却没有写有关汤的内容。他向他们喊道:你们要去吃饭!你们要去喝汤!
非常有意思的一个例证。我们很多年轻记者在做一个题目时,往往也会被自设的观念所遮蔽,而忘记了最根本、最自然的东西。
■要成为有道德的新闻记者,你必须永葆仁慈之心。新闻是关于沟通情感的,而不是拒情感于千里之外。如果你不能成为人,那么你就不太可能成为记者。
悲悯之心。有此心,则进入一个大境界。我喜欢鲁迅的一句话: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且介亭杂文末集这就是生活》)
■如果你们研究过越南战争,那么你可能看到过一张这样的照片:一个越南女孩赤身裸体哭嚎着跑在一条路上使美联社的摄影记者黄幼公(Nick Ut)获得了普利策奖。但很少有人知道,就在黄幼公拍完那个名叫潘金淑(Kim phuc)的小女孩之后,他把小女孩带上了一辆小公共汽车,命令那辆汽车去一家医院,并在那里恳求大夫立即进行治疗潘金淑在28年之后的一个仪式上对英国女皇谈到了黄幼公:他救了我的命。我应当在这里加上一句:他也拯救了自己的灵魂。
另一张摄于1993年的照片拍的是苏丹的饥荒。照片抓拍到了正走向救济所的一个瘦弱、蹒跚的孩子跌倒的瞬间,孩子的身后是一只秃鹫。像黄幼公一样,拍这张照片的自由撰稿人凯文卡特(Kevin Carter )获得了普利策奖。不过他没有像黄幼公那样拯救照片中的主角。卡特在英国 《卫报》的一位同事David Beresford回忆当时质问他的情形:你为这孩子做了什么?卡特回答说:我什么都没做,那里有成千上万那样的孩子。(卡特的确说过他赶走了那只秃鹫,还说他拍完照片后哭了几个小时。)在获得普利策奖后不到4个月,卡特自杀了。你永远不可能知道一个自杀者的确切想法,但事后许多卡特过去的同事不断回忆着他作为新闻记者失去人性的那一天。
这两段故事,回答了一个新闻伦理问题:抢新闻和人性是可以并行的。
■一个记者必须永远对职业、价值观和读者(或者听众和观众)负责。集团内的忠诚或甚至仅仅是亲密关系,一定不要变成你的内部审查体制。一旦那样,你们的友谊和家族关系就会变得紧张甚至破裂。候选人、亲信、走卒都可能称你为背后捅刀的人。正如新闻业具有的那种无情的社会性,在这方面你不得不准备去适应特殊的孤独状态。
新闻独立不是一句话、一个信念。它需要付出,有时候需要你忍受孤独,接受众叛亲离。
■正如动物能在互相间问到恐惧和性欲的味道,你的采访对象也能在记者身上闻到弱点的味道。
有些神秘主义?但确有道理。这就是所谓气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在数字时代,技术本身是利弊参半的东西。但是,你必须懂得技术只是一个工具如果技术被不加选择地使用,那它只能是另一个陷阱,另一个对懒惰的诱惑。当你在电脑空间进行研究时,你进入了一种憎恨编辑洞察力的文化。
方便、快速、效率,是值得追求的。但要警惕自己失去复杂思维的能力。
■新闻特写把微观和宏观联系起来,把个人和公共经验与中心话题相联系。不仅应有趣,还要富于启迪、有力。
这几句话说明了为什么小特写并不好写。机械地去找几个小故事,然后试图点面结合,写出来的总是不对劲。恐怕缺的就是把个人和公共经验与中心话题相联系。
■只有不自信的作家,才想要像他的采访对象那样丰满和富有戏剧性;只有不自信的作家,才禁不住向读者强调他自己的感受;只有不自信的作家,才不能舒缓地引导读者从故事中顿悟,而使读者认为是靠他才感受到的。
这是我们经常不知不觉中犯的错误。
■让故事本身说话。如果你抓住一个形容词,就杀了它。
写完稿子,从头看一遍,把所有的形容词、副词、连接词,尽皆删去,毫不可惜。
■写作的过程是一个把混乱变为秩序的行为,它试图解释生命的喧嚣与冲突。真实的生活一分一秒发生,谁也不比谁多多少。一个记者敢于相信,在无休止的生命活动中,他能有选择地察觉到最有意义的东西,然后向社会大众解释它。
说得太好了,把混乱变为秩序。这正是写作的魅力所在。不能偷懒,不能懈怠于写作。因为写作不仅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还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编辑推荐

《给长耳兔的36封信》读后感


一本好书,可以为你开启智慧之门;一本好书,可以为你拨开云雾见明月;一本好书,可以为你插上放飞理想的翅膀。一本好书——《给长耳兔的36封信》,当我读完这本书,领悟了这些故事的哲理之后,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用一颗平和的心去感悟生活和教育学生。

书中的阿建老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所表现的智慧很值得我们学习。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教育是无痕的,阿建老师从不告诉孩子们该怎么做,而只是通过一个个故事让孩子们去领悟、去体会。他针对孩子出现的不同问题讲述蕴含不同哲理的寓言故事,让孩子从故事中悟出其中的道理,从而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阿建老师说“没有答案,才是人生最好的答案;人生因为没有答案,才充满着惊喜、挑战与乐趣。”因此,让遇到问题的孩子们有所思有所想,在实践中得到真实的主动的锻炼,这才是最有意义的教育智慧。

再想想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总是对学生们一遍又一遍地说必须怎么做,不能怎么做。这样一比较,我感到很惭愧。一直以来都认为学生缺乏的是正确的引导,其实并非如此,学生真正缺乏的是内心深处老师对他们的认同。我觉得这样的认同,既不是靠老师絮絮叨叨的说教,也不是靠老师的各种禁令,而是要让学生们自己去感悟、去体会、去判断。只有学生们心动了,才会有行动的改变,其实,阿建老师是在教孩子进行自我教育,不是强制、不是禁止、不是要求,而是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去慢慢感受,去深入思索,去做出正确的判断,去实现真正的自我教育。

读完每封信后,我觉得阿建老师那娓娓而谈的语言就仿佛是一股股清凉甘洌的清泉流入心田,总会引起思索:如何面对人生,如何面对一个个难题,从而引导着我们从真,从善,从美。这就是语言的力量吧。我想,如果我们的老师在平常对学生们的谈话中,也能像阿建老师这样循循善诱,这样给学生们思考的空间,或许我们的学生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奇迹,而我们也不再埋怨学生的不听话,不懂事了。

作为教育者,我们对36封信中的每封信里的故事或许不太陌生,但是我们不一定细细领悟了其中的哲理,否则我们怎么会对生活、对学生有这么多的抱怨呢?怎么会觉得生活是如此的劳累、学生是如此地让我们操心呢?或许到了某一天,当我们真正领悟了这些故事的哲理 之后,我们才会用一颗平和的心去享受生活,去感悟生活的恩赐。

因此,这本书不仅适合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们欣赏,同样也值得我们每个成年人来品读。尤其作为一名教育者,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如何教育我们的学生,教好我们的学生,都可以读读它——《给长耳兔的36封信》。

《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和《班主任兵法》读后感


《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和《班主任兵法》读后感

——王志红

2006年的十月份,中途接手了高一年级一个班级的班主任工作。这对自己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自己刚刚参加工作一年没有带过班而且是半道接班。在工作的过程中遇到好多自己根本做梦也没想到的情况,除了向有经验的班主任、任课教师请教外,学校给发放的《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和《班主任兵法》对我的帮助也是很大的,它们就像一位无声的但是又是有生命的老教师一样向我传授着经验对我帮助很大,下面我简单谈谈我读这两本书的一些体会。

这两本书是对青年班主任有很高借鉴价值的班级管理类书籍。它们主要以事例的形式,把拙作在班级管理中遇到的情况进行介绍、总结、感悟和反思给年轻的班主任在做班级工作方面提供了许多具有启发性的探索。《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分为七个部分,从不同的角度来谈班级管理工作。而《班主任兵法》又分为时间片和理论篇两个部分来讲授,把古代兵法与现代教育巧妙的结合起来。

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特征。《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中有一篇文章,《班主任要做好起点工作》中谈到的第一点就是了解学生。因为每个学生由于生活环境不同,他们的性格和个性特征也就是五光十色的,教师的教育方法就不能"一板三眼",千篇一律。只有这样,才能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如果采取简单的办法处理,表面上学生可能怕你。但弄不好也许学生会把自己掩盖起来。因而老师在严格要求之中,要体现出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这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到潜藏在教师内心深处的信任和尊重,才能建立平等、民主、互信的师生关系,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因此我们对学生必须要有满腔的热情,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爱的力量是无穷".学生在师爱的沐浴下轻松快乐地学习、生活。即使他们违反了纪律,老师严厉批评时,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更要表现出老师的关心、爱护,让"师爱"在如无声的春雨在不知不觉中滋润着学生的心灵。更要让他明白:老师是他们的母亲,又是可信赖的朋友。只有把我们的爱,播进学生的心田,学生才会敬你,信你,才会在你引导下,健康地成长。

其次在班主任工作中有耐心。班主任不仅要做好教学工作,还要时刻注意班上同学的方方面面。我的工作中几乎天天都有事情要解决,这也就要求我对待学生和问题时要有一定的耐心。刚做班主任时,由于没有太多的经验,所以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总想立即解决,所以处理时不免有些急躁,但是实际情况让我感到,那样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在读了《冷静几分钟,再处理》之后在后面的工作中我也改变了一些工作方法。例如,我们班的学风建设一直抓得比较紧,绝大多数的同学也还比较自觉,不过这些和同学的谈话并不是一次就能奏效的,那么对于同样的问题,我就看到一次说一次,直到情况有好转。在必要的时候,在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的前提下,也采取在全班批评教育的方式,让同学的群众舆论来进行监督,达到"双管齐下"的目的。有时,学生有些事情实在做得不好时,我也会很生气,但是我也尽量告诉自己要冷静,要心平气和的对待学生和解决问题。

第三《班主任兵法》里的《时机篇》使我体会到教育学生还要讲究时机 ,教师得教育工作有时也是要抢时机的。 在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做好不同的思想教育工作,把握好时机对教育学生来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时还要等待时机,"同样的话语,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说效果是不一样的。"万老师的这句话我是深有体会的,因此教育学生需要等待一个最佳的时机才能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这两本书中的事例也好 ,理论也好对我的帮助都是很大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充分吸取经验,不断总结失败的教训,争取获得不断的进步。

改革宗思想之旅——《致年轻加尔文主义者的信》读后感600字


改革宗思想之旅——《致年轻加尔文主义者的信》读后感600字:

为了完成作业,已经是第二遍看这本书了。但这次的两个小时里,依然留下了许多的提醒和反思。

作者的经历,我深深的认同。在第一次接触改革宗神学的时候,我惊人的感叹到:之前这多年的信仰,我都信了些什么?没有任何的激情!改革宗神学对我来说太有具某种“魔力”。我开始喜欢阅读当代改革宗神学家的书籍,如D·A卡森、约翰·派博、提摩太·凯乐等等,发现他们是如此的博才,有学问、有智慧,他们对神学了解的是那么的透彻。改革宗神学(TULIp)之所以能够吸引我,是因为它能够帮助我更整全的看待圣经的信息。

近两年的学习让我的信仰在理性上有个翻转,我原以为这是好的。然而我发现自己开始变了,我内心中的狂傲渐渐出来了。我开始嘲笑某些信徒愚笨的信仰(他们对信仰的热枕往往都不在真理里面,他们对基督教的理解和中国的许多民间宗教很类似),我发现自己不适合和他们在一起,我发现自己是才是宗教的佼佼者。

然而这本书正是针对我这种人。改革宗神学所带来的优越感,如果导致的是骄傲、自满、缺乏怜悯,那是非常糟糕的。这跟奥古斯丁所提到的,基督教的精义(谦卑、谦卑、再谦卑),是截然相反的。改革宗的传统应该是意识到自己个人更深的错误、无知和其他问题,认识到如今在救恩里的自己,并不是透过自己所赚取的,乃是神白白赏赐的。如保罗所说的,既然是领受的,为何自夸?仿佛不是领受的呢?

任何一种宗派、神学体系都不能够拯救人,唯有耶稣基督。

盼望自己能够靠着恩典,不是高举某种宗派、体系,乃是谦卑的把福音的生命给见证出来。作者:牧罕

《年轻》读后感300字


《年轻》读后感300字:

《年轻》这篇短文是无意中在微信平台上看到的,作者是德裔美籍人塞缪尔·厄尔曼。美国麦克阿瑟将军、松下创始人松下幸之助都曾以此文为精神支柱及座右铭,可见在这五百字左右的短文中蕴含的宝贵能量。

《年轻》以我看来他真正定义了什么是“小伙子”,什么是“老人”,心灵的状态、头脑的意念、思维的动力,远超出时间的单一论调,正如原文所说,“没有人仅仅因为时光的流逝而变得衰老,只有随着理想的毁灭,人类才出现了老人”。

在伟大的文章面前,此时此刻我们无从得知作者提笔时的状态,但那一定是勇于有梦、敢于追梦、勤于圆梦的灵魂。

将原文附上,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生命体,每个人也都有自己对于“年轻”的定义。作者:张兰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给年轻记者的信》读后感30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0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