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围城读书笔记及读后感500字。

孟子曾说过:“饱食、暖衣而无书教,则近于禽兽。”读书有助于我们成长,而读中外经典名著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当我们在读完一部好的作品时,心中难免会有一些看法以及见解。为了以后回想起当初阅读时的感想,我们可以写一篇读后感。那么,你看过几本中外经典名著呢?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围城读书笔记及读后感500字”,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围城读书笔记及读后感500字:

《围城》是钱钟书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讲述的是:上世纪30年代,一位学无所成的出洋留学青年,在乘船回乡途中和到达上海之后的三段爱情纠葛,接着因不满旧丈人家的鄙视,与同伴去内地大学任教后戏剧性地结婚,以及回到上海与新婚妻子及其家人不欢而散的市井故事。

除去时代背景,故事中所反映的各色人物的性情、态度和行为特征与当今社会的并无二致。作者在细微之处观察到,并用文字描述刻画得精致而有准确。情场上,人们心态复杂:庸俗空虚,存心玩弄;自作多情,妒忌生恨;暧昧纠葛、优柔寡断;得陇望蜀,心有不甘。职场上,百态共生:有虚情假意、内心龌龊、口蜜腹剑、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有攀龙附凤、专事吹拍、结党自固、貌合神离、暗地诽谤、弄权整人的势力小人。

而那些善良的,原本可以真实坦诚地生活的人,或为维护所谓的体面,或为生计所迫,不得不违心地做事说话,没法过的自由洒脱。

小说突出的特点就是大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如,经典名句: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经过比喻很容易让人体会到其间即夸张又生动的相似之处,使读者印象深刻。作者:海岳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扩展阅读

《围城》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钱钟书小说《围城》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欢迎阅读点评!

初读《围城》,没觉得有多大意思。

但是作为一部名作,定有它的独特之处。抱着这样的想法,我接着读下去,果真,越到后面越有意思。

尤其是形象的比喻,幽默的语言,几次自己乐得笑出声来。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或曾有过爱慕自己的苏文纨,或曾有过两情相悦却因误会而分开的唐晓芙。

我们对爱情充满了幻想,想着某天相亲相爱、心心相印的两个人,走进婚姻,也能举案齐眉、相濡以沫、白头偕老。

“你的好脾气、大度量,为什么不留点在家里,给我享受享受?见了外面人,低头陪笑;回家对我,一句话不投机,就翻脸吵架。”我们曾经或现在,也是这样,对外人客气,跟家人生气。

婚姻就像一座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生活,不止有诗和远方,还有眼前的苟且。

以下总结的更有深度:

从婚姻是“围城”,到最后感慨人生是“围城”。方鸿渐不断渴望冲出“围城”,却又不得不进入另一个“围城”。生活好像故意跟他作对,老是与他自己的想法背道而驰:他不想结婚,但父亲却塞给他一个老婆,却也因“祸”得福,有机会出国留学;他不想得什么学位,在父亲和岳父的催促下,才买了一个假文凭充数;他不爱对自己一片痴情的苏文纨,爱上了温柔伶俐的唐晓芙,眼看就成了,却因为误会分了手;到了三闾大学,他不愿意在履历表上填上假学历,以求心理上的平衡,却受到同样是“克莱登大学博士”的外文系主任韩学愈的排挤;他害怕自己爱上孙小姐,却糊里糊涂地答应了孙小姐的婚事……有人认为这是一部“探讨人的孤立和彼此无法沟通的小说”;也有人认为阐释了生活是荒谬的这一哲学命题;还有人把人物的命运和现实的斗争生活结合起来,认为这种荒谬性是由于他们精神上的围城造成的,只有面对广阔的生活,才能摆脱各种围城的束缚。每一种理解都有道理,这也正是小说的魅力所在。

经典语句摘抄:

像咱们这种旅行,最试验得出一个人的品行。旅行是最劳顿,最麻烦,叫人本相毕现的时候。经过长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讨厌的人,才可以结交作朋友。结婚以后的蜜月旅行是次序颠倒的,应该先同旅行一个月,一个月舟车仆仆以后,双方还没有彼此看破,彼此厌恶,还没有吵嘴翻脸,还要维持原来的婚约,这种夫妇保证不会离婚。

不轻易开口的人总使旁人想他满腹深藏着智慧,正像密封牢锁的箱子,一般人总以为里面结结实实都是宝贝。

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照理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上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鸿渐暗笑女人真是天生的政治家,她们俩背后彼此诽谤,面子上这样多情,两个政敌在香槟酒会上碰杯的一套工夫,怕也不过如此。作者:莲语斋

《围城》读书笔记


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最近抽空拜读了钱钟书写的《围城》,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了解。本来我上学期就想看这书了,因为很多人向我推荐它,无奈当时没在图书馆找到,只能暂且作罢。前些日子过生日的时候,博文说想要送我一本书,我就提了这个,于是便促成了这篇读书笔记。

小说时代背景设定于由1937年开始,时值抗日战争前夕,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方鸿渐、赵辛楣、苏文纨、孙柔嘉等一众知识分子的故事。不学无术,留洋归来的方鸿渐对同是海归的大家闺秀苏文纨有了好感,渐渐苏文纨也倾心于方鸿渐,而此时方鸿渐却爱上了苏的表妹唐晓芙,纠结的三角恋关系最终以方与苏唐二人一刀两断收场,也正因如此方鸿渐与曾一度是情敌的赵辛楣结成挚友。迫于生计的方鸿渐与赵辛楣,还有孙柔嘉等一行人历经千难万阻,由上海辗转到了湖南三闾大学,在那里当起了教师。然而,即使是教书育人的神圣行业,也处处充满着职场的勾心斗角与流言蜚语,这些都让方赵孙三人异常反感。随后赵辛楣离开三闾大学,另谋出路。方鸿渐与孙柔嘉日久生情,在离开三闾大学回上海的途中草草结婚了。然而,两人婚后的生活并不如意,经常会因为诸如两家人的不和睦而吵架,直到最后一次覆水难收,柔嘉一怒之下回到娘家,方鸿渐也赌气决定前往重庆。

《围城》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要数语言的幽默。比如小说开头,在归国途中,船上小伙子们给衣着暴露的风骚的鲍小姐起了个真理的外号,全因为一句真理都是赤裸裸的!,逻辑的颠倒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笑点。还有一处,说鸿渐看一本书的时候,每个字都认识,没一句有意义。这不是与我们现在流行调侃的这个英语单词的每个字母我都认识有异曲同工之妙吗?30余年前写的《围城》到现在居然还能找到当代的笑点,不得不赞叹钱老思想的前卫。书中处处充满了这种钱式的幽默,令人每每读来都会忍俊不禁。再举一处,就是鸿渐与鲍小姐下馆子的时候对于食物的吐槽:上来的汤是凉的,冰淇淋倒是热的;鱼像海军陆战队,已登陆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兵,会长期伏在水里;除醋意外,面包、牛油、红酒无一不酸。看着钱老的描述,我觉得我平时在学校的伙食就算好太多了,至少我的鱼登陆的天数没有那么长!

《围城》的语言除了幽默,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优美。比如描述鸿渐回到挂名岳父家的那天夜晚的那段:他靠纱窗望出去。满天的星又密又忙,它们声息全无,而看来只觉得天上热闹。一梳月亮像形容未长成的女孩子,但见人己不羞缩,光明和轮廓都清新露,渐渐可烘衬夜景。小园草地里的小虫琐琐屑屑地在夜谈。不知那里的蛙群齐心协力地干号,像声浪给火煮得发沸。几星萤火优游来去,不像飞行,像在厚密的空气里漂浮;月光不到的阴黑处,一点萤火忽明,像夏夜的一只微绿的小眼睛。我家乡的夜确实与钱老描述的所差无几,但是在钱老的笔下却显得如此生动形象,平添一份天马行空的神秘。再比如鸿渐和柔嘉取道桂林回上海的时候:为了飞机票,他们在桂林一住十几天,快乐得不像人在过日子,倒像日子溜过了他们两个人。且不论其中包含的哲学思辨思想,只讨论本来时间是最为公平的,而在钱老的笔下,时间老人似乎都无法对他们做出像对待其他人一样残忍的决定。我也希冀能有这样殊遇。

极为细致的描述也是书中的一大特色,可以说是到了入木三分的境界。比如我最喜欢的是鸿渐一行人辗转前往三闾大学途中挤公交车的情景,那不正是现实生活中的夸张写照吗?碍于那段描写过长,暂时不在此列出,附在文末以供有兴趣的读者奇文共赏。

关于小说的主题,我觉得钱老的名言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已经能很好的概括了。文中有这么一段现在想想结婚以前把恋爱看得那样郑重,真是幼稚。老实说,不管你跟谁结婚,结婚以后,你总发现你娶的不是原来的人,换了另外一个。早知道这样,结婚以前那种追求、恋爱等等,全可以省掉。谈恋爱的时候,双方本相全收敛起来,到结婚还没有彼此认清,倒是老式婚姻干脆,索性结婚以前,谁也不认得谁。虽然我知道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情况都像这段话描写的那样,但是按照世人所歪曲理解黑格尔的名言存在即合理那样,事实上存在的并不一定就是合理的,我还是希望能有例外,我也会尽力争取去达到这种例外的境界。

小说中关于鸿渐和柔嘉的恋爱起因有这么一段鸿渐的内心独白:全是赵辛楣不好,开玩笑开得自己心里有了鬼,彷佛在催眠中的人受了暗示。这种事大半是旁人说笑话,说到当局者认真恋爱起来,自己见得多了,决不至于这样傻。不得不说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特别是大学生。有时候这的确会促成一段姻缘,有时候却会强迫尚未成熟的花蕾提前开放,其后果或许就适得其反了。由此看来,在给别人点鸳鸯谱的时候需要格外的慎重,也要注意别被别人乱点了。

在此以小说原文的最后一句作结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了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活着读书笔记及感悟500字


《活着》读书笔记及感悟500字:

此书是余华所作,余华是当代作家,以其独特的洞察力和吸引力写作,作品获得过意大利格林扎那卡佛文学奖和中国图书特别贡献奖,被誉为中国的查尔斯狄更斯。

本书是小说,故事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叫福贵的男人,以很悲情的口吻叙述他经历的一生,正好是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大饥荒,再到文化大革命的时代背景。过去六十多年中国发生的一切灾难都一一发生在了福贵和他的家庭身上,年少富贵而纨绔,然后因赌债累累而家破人亡,再因被抓了去当壮丁而又没见到生病的母亲最后一面,一双子女没过到几天好日子就双双殒命,老婆本是富贵人家,跟了她受苦受累最后也是含泪九泉,本以为可以和偏头女婿以及小外甥共度晚年,却偏偏女婿事故而亡,小外甥又因自己疏忽而吃豆子噎死。这一系列悲惨彻底打击了福贵,夺走了福贵的一切,包括亲人、家产、生活和人生,但是有一样东西是唯一夺不走的,就是活着的意志。

本书讲述了福贵与生活、与命运斗争和生存的故事,在余华笔下,人的动物性和人性交织挣扎,语言虽朴实,却有着感人至深的坚强力量,是不可多得的描绘二十世纪中国惨淡生活的佳作。

我们从福贵身上看到了那个年代、那时的背景和不同形式下的共同命运,晚年的他们,落寞的生活图景下是孤独的,但这就是“活着”。

看完我在书的封面写下:

人生来孤独,尝尽酸甜苦辣,然后,活着。人生本无意义,意义是活出来的。

《围城》第二章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800字


《围城》第二章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800字:

主要内容:

方鸿渐和苏小姐一同从香港回到上海。苏小姐回到上海自家,方鸿渐考虑到老丈人周先生是帮自己去欧洲留学的出资人,拜访是必须的。

到了周家,丈人丈母喜形于色,嘘寒问暖。吃晚饭时,周先生拿出七月的《沪报》,报道说苏小姐在里昂大学获博士学位,方鸿渐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很多单位竞相聘请。

丈人还要给方鸿渐再登报庆贺,方鸿渐听了羞愤不已,人家苏小姐是货真价实的博士,自算什么,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

丈人丈母见状一脸愕然。第二天,方鸿渐坐火车回家。刚出车站口,两名早已等候多时的记者拿起相机咔嚓拍了几张,嘴里殷勤地叫着方博士。

方鸿渐一时措手不及,显得很难堪,心里直呼倒霉,却又无可奈何,好不容易才把他们打发走。到家一会儿,吕校长过来拜访方鸿渐父亲,看见鸿渐,邀请他去学校做演讲,主题是_西洋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之影响及其检讨。

鸿渐直想拒绝,但被父亲自作主张一口答应下来,心里埋怨,暗暗叫苦,只好硬着头皮上。演讲中,鸿渐大讲特讲鸦片和梅毒,完全偏离了主题,吕校长很不高兴,学生在台下一片哗然,演讲在尴尬中结束。

中日战争来临时,方鸿渐一家全部迁往上海租界避难。丈母介绍方鸿渐去张先生家相亲,期间,方鸿渐打牌赢了近三百元,得意地扬长而去。张先生一家三口看了大失所望,没想到欧洲留学回国的博士竟然是此等货色。

读后感启示:

从方鸿渐身上所发生的一切,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一些似曾相识的影子。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如方鸿渐一样的人,懒散,不上进,得过且过。

面对困难,不迎难而上,而是选择逃避。面对别人的恭维和阿谀,心里轻飘飘的,乐于享受这种感觉。平时不努力学习,一旦遇见生活中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只能精力不足尴尬应对,疲于应付。

好在方鸿渐还并不是一个那么坏的人,至少他还算是一个正直的人。在丈人周先生准备给他登报贺喜,他羞愤不已;在中学演讲时,由于没讲好而不敢看台下观众……

我们很多人都是如方鸿渐一样,有几个人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还不都是窝窝囊囊、浮躁不安,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因此,尴尬都是自己造成的,怨不得别人。作者:清风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围城读书笔记及读后感5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英语读书笔记及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