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及读后感2000字。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因此,我们需要读大量有深度的书籍,比如中外经典名著,它是人类知识的总结。当读完一本中外经典名著后,我们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为了记录文章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以及阅读文章的感受,写一篇读后感是很有必要的。那么,你都看过哪些中外经典名著呢?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及读后感2000字”,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及读后感2000字:

李贽自相矛盾的一方面就是他重视物质,重视功利,而这样的态度在他的历史观中体现地尤为明显。李贽的历史观大多符合传统,比如他指斥王莽和张角,认为兴亡与“文”和“质” 相关联,即文化和物质水平与国家安全不相容,这正是中国传统历史的产物,也是官僚政治的特点。不过李贽无法理解的是中央集权制下,不允许有特殊分子创造出新的规则,所有人只需要墨守成规即可,如果真的有特立独行者,反而会带来不稳定,因此文官集团已经失去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因此李贽对于历史周期律只是简单地解释成命运的安排,倒也体现出他唯物的一面了。

对于君主,李贽的看法和当时的文官们异曲同工,他们都认为君主不需要承担过多的责任,他只需要有适应时代的气魄,像一个舵手一样把握好方向即可,至于“天下之重”的责任,就交给宰辅之臣,由此,李贽对于大臣的期望是执政的功绩而非道德的言辞,换句话说,在李贽眼里,官员才能的重要性要胜过德行,即使不择手段,只要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也是正当的,因为公众的利益要比个人的声名更加重要,他甚至大胆地提出:一个贪官可以为害甚小,而一个清官却可能为害甚大。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李贽推崇那些建功立业,推动历史发展的人物,比如战国时期的李悝,对于空有一身清名却没有和名望相匹配的才干的人,李贽不说是嗤之以鼻,但也认为他们不过尔尔,比如李贽同时代的海瑞。

李贽这样的看法可以说是典型的实用主义了,追求实际的效果而不在意虚名,在那个把道德当做命根子的环境中可谓是独树一帜。但是在当前社会里,这一套倒是十分管用,管他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大概是因为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挣脱了死板的礼仪道德的束缚,才能真正迈开大步向前发展。道德是一个约束人们行为的工具,不过,别让它约束了我们的思想。 李贽并没有创造出一个完整的体系,他的论点虽多,但都是片段式的言论,前后也有自相矛盾之处,不过对于一个大刀阔斧的思想家来说,这并不算是稀罕事。如果我们真的尝试理解李贽,他的思想面貌也不难理解,他摈弃传统道德,两千年前的孔孟之道,在过去曾经是领导和改造社会的力量,至此已成为限制创造的牢笼只有打破它社会才有生路,否则就是作茧自缚。因此,李贽对于打破传统的人相当敬佩,典型代表就是首辅张居正。而除了反抗传统这一点,他们的相似之处还在于他们在自己的领域都找不到出路。

在哲学上,李贽有自相矛盾之处,在政治上,囿于技术力量的落后和道德的束缚,张居正也无法真正实施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过他们仍然在努力前行,动摇了传统道德的根基。在这一点上,李贽也算是一个先行者了李贽自相矛盾的一方面就是他重视物质,重视功利,而这样的态度在他的历史观中体现地尤为明显。李贽的历史观大多符合传统,比如他指斥王莽和张角,认为兴亡与“文”和“质” 相关联,即文化和物质水平与国家安全不相容,这正是中国传统历史的产物,也是官僚政治的特点。不过李贽无法理解的是中央集权制下,不允许有特殊分子创造出新的规则,所有人只需要墨守成规即可,如果真的有特立独行者,反而会带来不稳定,因此文官集团已经失去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因此李贽对于历史周期律只是简单地解释成命运的安排,倒也体现出他唯物的一面了。 对于君主,李贽的看法和当时的文官们异曲同工,他们都认为君主不需要承担过多的责任,他只需要有适应时代的气魄,像一个舵手一样把握好方向即可,至于“天下之重”的责任,就交给宰辅之臣,由此,李贽对于大臣的期望是执政的功绩而非道德的言辞,换句话说,在李贽眼里,官员才能的重要性要胜过德行,即使不择手段,只要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也是正当的,因为公众的利益要比个人的声名更加重要,他甚至大胆地提出:一个贪官可以为害甚小,而一个清官却可能为害甚大。

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李贽推崇那些建功立业,推动历史发展的人物,比如战国时期的李悝,对于空有一身清名却没有和名望相匹配的才干的人,李贽不说是嗤之以鼻,但也认为他们不过尔尔,比如李贽同时代的海瑞。李贽这样的看法可以说是典型的实用主义了,追求实际的效果而不在意虚名,在那个把道德当做命根子的环境中可谓是独树一帜。但是在当前社会里,这一套倒是十分管用,管他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大概是因为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挣脱了死板的礼仪道德的束缚,才能真正迈开大步向前发展。道德是一个约束人们行为的工具,不过,别让它约束了我们的思想。 李贽并没有创造出一个完整的体系,他的论点虽多,但都是片段式的言论,前后也有自相矛盾之处,不过对于一个大刀阔斧的思想家来说,这并不算是稀罕事。如果我们真的尝试理解李贽,他的思想面貌也不难理解,他摈弃传统道德,两千年前的孔孟之道,在过去曾经是领导和改造社会的力量,至此已成为限制创造的牢笼只有打破它社会才有生路,否则就是作茧自缚。因此,李贽对于打破传统的人相当敬佩,典型代表就是首辅张居正。而除了反抗传统这一点,他们的相似之处还在于他们在自己的领域都找不到出路。

在哲学上,李贽有自相矛盾之处,在政治上,囿于技术力量的落后和道德的束缚,张居正也无法真正实施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过他们仍然在努力前行,动摇了传统道德的根基。在这一点上,李贽也算是一个先行者了。作者:魏浩昆

HDh765.com更多中外名著读后感编辑推荐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及感悟1000字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及感悟1000字:

又到了写读书笔记的时候了啊,苦恼。月初的时候还精神抖擞的打算多看书来着,可是莫名其妙的,就颓废了。仔细思量,这一个月竟不知道做了些什么,要不是依稀还有点记忆,几乎都要以为自己失忆了长达一个月。所以这本《万历十五年》,耗费了整整一个月都没看完,也不奇怪了。

说起来,十几年前,就有朋友提议我看这本书,彼时对历史没什么兴趣,推崇得越高,越觉得这本书该是如何的晦涩难懂,越是提不起勇气来看。然而真正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却发现文字居然浅显易懂,读来也颇为有趣。

书分七章,讲了六个人的故事。鉴于这本书挺有名,我也不是什么刻苦钻研历史的爱好者,大概内容和整体思想这些深奥的东西就不费这个神了(脑子是个好东西,可惜我没有)。那就想到哪写到哪儿吧。

感想一:皇帝真不是好职业,明面儿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实际上呢,大部分的皇帝都困在紫禁城这么一个井底大的地方,看我们万历童靴,想出个门看看自己的陵墓都要被再三弹劾,再繁华的宫殿,一困几十年,只怕也是相当的烦闷了。兢兢业业呕心沥血,是应当的,假若想恣意妄为一番,那就是昏君。运气好的,还能寿终正寝,运气不好的,指不定连坟都被扒了。

感想二:申时行把人们口头上公认的理想称为“阳”,不能告人的私欲称为“阴”。而我们行走在外的一举一动,就是阴阳调和的结果。这大概也是佛洛依德提出的“本我自我超我”吧。人性真是个太复杂的话题,不可说不想说不愿说。琢磨不透的事儿,就不琢磨了,得过且过这一生吧。

感想三:历史,或者说过往是面镜子,也有可能是放大镜或者哈哈镜。看的角度不同程度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同。至于真相,当事人都不一定说得清楚,何况后来者乎?不过仔细想想,或者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呢?随便瞎想想,别当真。

感想四:穷一人之力,是无法与大环境对抗的。试图力挽狂澜如张居正者,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看破者,要么如万历消极怠工,要么如李贽,最后自刎而亡(第七章没看完,随便翻了翻,说得不对也忽略吧)。读后感

·

所以啊,我们普通人,还是就这么浑浑噩噩的活着吧。难得糊涂,看透了不是好事儿。

感想五,感想五和本书无关。将将坚持了半年每天看书,到了这个月完全坚持不动了。难道是“星星们”都逆行的缘故么?

毕竟“光是想活着,就已经耗尽全力了”。其他的,连一根头发丝的劲儿都没有了呢。

齐奥朗说“自杀让我明白,我就要在我愿意的时候离开这个世界,这令生命变得可以承受,而不是毁掉它。”曾经这句话让我挺振奋,跟打了鸡血一样,现在也起不了作用了。

所以现在这种不想死也不想活的状态到底是怎么个回事儿呢?盒子里的那只猫吗?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及感悟500字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及感悟500字:

在世俗道德要求下,人具有两面性。张居正、海瑞、戚继光的官场行为充分体现了古代文官的两面性。一面是孔孟经典思想教导的仁义道德,一面是难以克服的人性弱点。人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我觉得不存在善恶。善恶是道德要求为评价标准。抛开道德,人性存在弱点,这些弱点正是生存的需要产生的利己主义。

要克服人性的弱点,需要制度,尤其是法律制度。明朝更多的是以道德要求去评价一个人行为的对错,缺乏制度体系规范管理和行为。一群文官集团把持朝堂国家,没有完善的制度和法律规范,势必造成人性弱点的爆发,愚民教育、表里不一。读此书,才知道张居正、海瑞、戚继光并不是课本上描述或大众普遍认为的形象,但也不能凭此书描述,就一票否决了这些历史人物。读后感

·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历史观告诉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评价历史人物,在能客观。

儒家道德思想不再符合封建社会后期的发展。朱熹的格物致知,王阳明的心学,李贽对社会、自我带有冲突的哲学思考。紧固思想、反对社会新生事物、培养愚民,违反社会发展的规律,这种意识必然阻碍社会发展。

儒家认为有修养的人是谦虚的。但放到社会发展的背景中,过分谦虚使人猥琐,适当骄傲使人成功。但并不是说儒家思想中的仁义道德都是虚伪的。道德与否,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1500字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1500字及心得感悟:

戚家军大败倭寇,保卫一方平安,其头功当然是戚继光的。戚继光一手创立的戚家军是革命性的,其军纪之严明,战术之先进,在当时都是独一档的存在,是戚继光让军队真正成为一支军队,而非一群散兵游勇。不过有了严明的军纪,先进的战术,是不是还缺少点什么?哦对了,军队战斗力的强大,还离不开强大的武器支持。我们经常吐槽我们发明了火药却只是用来放烟花,发明了指南针却只是用来游玩,然而并不是没有有识之士认识到了火器的价值,戚继光就曾上书陈述火器的重要性,然而他的建议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糟糕的后勤制造出的火器甚至有爆炸的危险。和他有类似遭遇的还有一代名将俞大猷,他提出的是水师的重要性,他曾建议把陆军军费的一半用到水师上,以此来在海上就击退倭寇,可惜这并没有引起重视,俞大猷只能抱憾而终。究其原因,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过错都推到当权者头上,他们固然有鼠目寸光的一面,可是即便他们深谋远虑,赞同俞大猷的提议,那么事情就一定能办成吗?倒也不见得,这些问题已经超越了军事的范畴而涉及到了政治。再次重复一遍那句话:我们的国家是以礼仪道德为治国根本的,法律或者规章制度已经沦为形式,甚至掩饰违法行为还被认为是忠厚识大体,总之一切都是为了安安稳稳过日子,我感觉用讳疾忌医来形容很合适。那既然没有法律规章的约束,就自然也不能期待行政效率有多高了,而效率低下是技术的进步的天敌。松散的组织结构里容不下现代技术,而现代技术一定会推动社会趋于精密,这是两种力量的交锋,可惜的是当时还是旧势力更加强大。

既然现实如此,戚继光也没有因此忿忿不平,而是采取了更加务实的策略,火器不好用那就不用,我用软实力照样横扫倭寇。更能体现他的智慧的地方是他对于政治也是洞若观火,本朝重文轻武,文官们不会容忍武将和文官平起平坐,戚继光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只是把军事技术作为必要的辅助,这让他受益良多。这一点,值得海瑞学习,虽然海瑞是文官,戚继光是武将,然而在性格上海瑞倒更像是一个武将,戚继光更像文官。这对他们的仕途有决定性作用,海瑞被弹劾被迫去职,而戚继光则得到了一个武将所能得到的所有荣誉。并不是说他们做官只是为了虚名,不过有了地位才能大展拳脚不是吗?

可单单凭借这些,亦不足以帮助戚继光建功立业,还要朝中有人。张居正和戚继光可谓黄金搭档,他们都有雄心壮志,都有锐意改革的决心,也都有不世出的才华,因此张居正对于戚继光也是尽力提携,为他创造出了自由发挥的空间,也才有了戚继光的赫赫战功。

前文所述皆为作为一名将领的戚继光,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另一个戚继光。戚继光会写诗,这样的跨界是相当难得的,这也为他赢得了文官们的尊重,看来无论什么时候都是艺多不压身啊。

最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真的是一条铁律,张居正是这样,海瑞是这样,戚继光也没能例外。其实戚继光和张居正关系密切或多或少也有这方面的原因,他让家人给张居正馈赠礼物就见于张居正的书牍。他娶妾生子,却把他们隐藏起来,他泼悍的夫人对此一无所知。戚继光并不能完美地适配于传统的道德框架,在颂歌里我们可以忽略这些,不过在历史中,我们要直面它。

戚继光最后孤独地死去,其实自张居正去世的那一刻起,戚继光在历史舞台上的表演也快要结束了。在这个道德至上的国度,任何一点瑕疵都可能被大做文章,更何况是一个和张居正关系密切的武将呢?文官们自然不会放过他。戚继光,孤独的将领,可是孤独的又何止戚继光一人?武将们出生入死,保家卫国,还不如文官的笔杆子和嘴皮子管用。这是这个时代武将的悲哀,也是大明王朝的悲哀,因为在东北的白山黑水间,一个名叫努尔哈赤的人正在厉兵秣马,虎视眈眈。作者:魏浩昆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600字及心得感悟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600字及心得感悟

今日主讲:谢涛

【听前思考】

这本书大胆描写一个历史的大失败,在明史学界一直饱存争议,你怎么看?

【书中金句】

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

一、大历史观

从记述的角度看历史。首次以大历史观来分析明代社会的症结。看一个皇朝从兴盛走向衰颓的原因。1587年明帝国,万历十五年。明帝国表面上波澜不急,其实是暗潮涌动。辽东战败,金戈铁马杀向大明,大明战败。

二、万历皇帝的心有余而力不足

1587年,看似歌舞升平,实则暗流涌动,大明王朝走向尽头。

大明以德治国,万历的任务就是演戏,敬天法祖。朝会、礼仪、让一个血气方刚的少年感到无比束缚。万历坐拥天下,却不能决定谁来继承王位,也不能决定与谁合葬。他不断向臣下屈服,在作者眼中,像是一个傀儡。

三、意识形态与人性的矛盾

一切行为的准则是意识形态衍生的体系。这种体制,只能要求单一化、同质化,绝不能允许怀疑这种意识形态的情况出现。当时,官员们需要过简单朴素的生活。意识形态靠人去执行,而人是自私的动物。即便意识形态至刚至阳,浩然正气,最终还是会打折扣:“说一套,做一套,虚伪到底。”

四、组织和制度的设计

“人就是有欲望的”。权力和制度的设计,应当尽量考虑以及规避自私的风险。

一个组织成立以后,会形成自己的组织气氛,成长性氛围强,成员们的成长欲望越强。一个组织越是庞大,成员们就越难以建立成长性的氛围,应变能力会越来越差。当应变能力越来越差,就会使得一个组织无法应核突如其来的异军突起。

五、结语

所谓的历史观,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范畴。凡是高度概括的事实,都包含大量的想象。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本《万历十五年》。

喜欢《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及读后感20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